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

时间:2023-01-30 09:41:58

精品课建设论文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1

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争经三年内建设出符合中职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临床要求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与针对性。

1.1职业性。

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开发,构建基于临床标准,针对特定职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

1.2实践性。

引进临床儿科护理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弥补教材置后问题,减少学生适应实践的阻力,以临床路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践,学做一体,深化学校里建“病房”,病房里设“课堂”,实现学校与医院文化融合、课堂与病房融合、课程与岗位融合、学业与职业融合的总体目标。

1.3针对性。

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形成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师共同参与,共建、共育、共管的教育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达到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和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五个对接”即: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

2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1)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2)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儿科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3)具有一套体系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4)具有完备的教材体系,编写出与精品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总之,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们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学生需要的精品课程。

2.2建设思路。

(1)行业专家与本校专业教师共同研究儿科护理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首先进行护理工作岗位分析和各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分析,将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形成整合后的工作任务即学习项目。(2)以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临床护理工作岗位过程实施教学。在分析护士工作岗位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真实项目任务,建立学习情境。以工作岗位的流程为依据,融“教、学、做”为一体,在“仿真临床环境”中,开展情景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在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开展情景化教学方法。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目的。(3)编写学习指导等学习资源。根据学习任务,编写电子教案、实训指导、学习指南、练习册等学习资源。(4)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力争利用视听资料、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就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5)创新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学校、行业、医院、家长、社会形成综合评价体系)。

3建设内容

3.1创新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操练、假期见习同步进行,理论、实训、临床三结合工学交替模式。(2)课程设置中,以岗位需要为导向、职业标准为主线,同时兼顾护士执业资格证的考取,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3)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坚持教学任务实施的教、学、做三个环节。

3.2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网络互动教学法。(1)情境教学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模拟和再现任务所需要的场景和工作过程,病例导入,创设护理情境,角色扮演,坚持教学任务实施中的教、学、做三个环节。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实施教学、实训一体化。(2)网络互动教学法,建立儿科护理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电子教案,学习辅导资料、电子书籍、应用资料、网络链接等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答疑、专题讨论学生意见反馈、教学情况调查等教学辅助工作,教师教学资料亦已挂在网上,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及时快速地更新,满足了本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3.3创新评价模式。

采取课堂实训和岗位见习实训相结合的校企共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在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课堂实训学分由专业教师评定,岗位见习实训学分由企业教师评定。

3.4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资源库包括:(1)教材;(2)电子教案;(3)典型情景案例库;(4)多媒体课件库;(5)教学录像;(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

4建设计划

4.1课程建设步骤。

建设目标。三年内把《儿科护理》课程建设成为师资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教学形式新颖、教学内容精深、教学设备齐全、教学手段先进,能满足各层次需要的精品课程,成为“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

4.2三年内课程资源全部上网。

5经费使用

这是经费预算表,主要用于企业调研论证、教师培训考察、教材编写及出版、案例手册编写、教学录像、网站开发和课程网站建设方面。

6保障措施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2

【关 键 词】 高校;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韩光明,新疆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教学论及实践教学研究。鲍炜煜,新疆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远距离开放教育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课堂面授教学不再是教学的惟一形式。跟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美国的高校中首先创建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美国“MIT Open Course ”、英国“Open Learn”等项目的建成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这些项目通过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给更多人提供了学习机会和平台,真正实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对于“终身教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有利保障。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推动下,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随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主要分为部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良性循环,要作为今后高等教育建设工作的重点。然而,笔者通过与部分本科生的交流发现,他们对于精品课程的知晓和使用情况并不乐观,多数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精品课程,对于学校已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许多学生表示不知道、不了解或是知道但没有根据其进行学习,相对于国外的“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哈佛大学公开课”、“耶鲁大学公开课”等,许多学生却表示有所了解,部分学生还会主动上网进行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竟我们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存在怎样的问题?如何才能让网络精品课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进行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笔者曾亲自参与了校级精品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建设,搜集整理了关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大量资料,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有自己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二、精品课程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

2003年《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正式,精品课程建设正式启动,各省市教育厅也相继下发相关通知,纷纷采取措施和策略,力图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由于现代教学中,信息量大量涌入,教师需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够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成,将会对教师的职后学习提供帮助,教师只要具备使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计算机水平,便可以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各种功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借鉴网络精品课程中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实现自我提升,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精品课程,是“精品”加“课程”的产物,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国家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由六个方面构成: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的建设。精品课程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教育资源,从而构成网络精品课程,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3年我国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以来,“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逐步展开重点建设,目前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收录到颇具影响力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该网由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依据教育部教高厅函[2007]32号文件而设立,旨在向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面向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服务,运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收纳国家、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成为教育资源使用与共享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共有14234门本科课程,包括文学、历史学等13个门类,5843个高职高专课程,包括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等20个门类。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已有的本科国家精品课程(部级、省级、校级),共14234门,教育学类只有600门,理学和工学分别为3023门和3910门,教育学本科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中仅占4.22%,与理工类课程建设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对于其他课程门类而言,发展十分缓慢,情况不容乐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为根据,根据学习者对课程资源的需求进行建设的开放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质量的好坏,课程实施顺利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对师范生的就业和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名称是逐步演化而来的,主要经历了“教学法――教材教法――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关于这一课程名称的改变,反映出人们对本课程认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共经历了中师、大专、大学本科三个阶段。“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以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理论为支柱,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综合性的课程。

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基本情况

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两门课程,分别创建于2007年和2008年,网站运行时间已经超过五年,属于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因此下文主要对这A、B两所学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进行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网络精品课程尚处在初始阶段。首先体现在已建成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上,到目前为止只有两所学校;另外,目前已建成的网络精品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网站建设过于简单,部分重要的模块没有发挥作用,关于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极为有限,网络精品课程资源没有实质内容。基于目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仍存在很大缺口,必须加强其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努力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学习,发挥网络精品课程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信息技术革命、教育全球化和远距离开放学习――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1届年会学术报告评述(Ⅲ)[J].中国电大教育,1998,(7):26-29.

[2] 袁驷.精品课程是一种境界[J].中国大学教学,2004,(7):9.

[3] 黄德群.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特点、问题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4.

[4]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2003-4-8.

[5]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6]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benke[EB/OL].2013―4―18.

[7] 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5(2):65.

[8] 杨满福.开放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5.

[9] 肖阳,冯玲.高校本科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的思考[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2):326-327.

[10] 陆海棠.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以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教育研究,2011,34(2):41-43.

[11] 何克抗.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学深化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66.

[12]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13] 马俊.以学生受益为中心开展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88.

[14] 王爱华,汪琼.精品课程与国外开放课程共享利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6):16-21.

免费资源取代教辅

从今秋新学期开学起,山东省东营市教科院专门编写的义务教育学段各学科电子版教学资源,依托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公共服务平台,专门开设了“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实现了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网上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与学习应用。“这让师生告别了人手一本甚至多本教辅资料的历史,开启了全市师生网上免费下载学习资源的新模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召华说。

“我们整合全市资源编纂了义务教育各学科网上学习资料,实现了师生免费下载、自主选择。”东营市教科院院长宋国香说。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7-03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部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00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00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00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00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00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 结束语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4

>> 项目管理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学习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交互式模式及应用研究 项目化教学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FlashPaper在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的应用 Moodle平台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网站模板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流媒体技术在精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虚拟演播室在精品课程制作中的应用研究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与应用研究 神经病学精品课程中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金融学》在精品课程群建设中的教学改革思考 从系统论视角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及建议 精品课程建设中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应用 浅谈精品课程的应用研究 “操作系统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论音乐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 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几类用户的权限与过程管理 多媒体技术在眼科学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的应用枣 分层递进教学理论在中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1.2 共享资源系统。除了本学科课程的核心资料之外,还包含相关学科(如药用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动物分类学、中药化学、中药学)资源、本校数字图书资源、其他学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数字标本馆)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些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好的完善学科教学基本资料,尤其在专题教学、专题讨论的教学环节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的来源复杂、涉及面广,不能全部直接拿来使用,需要进行筛选、甄别、分类之后方可采用,以形成一个条理清楚、易于搜索的共享资源系统。这部分工作量巨大,不是原始资源的简单链接,我们还只完成了部分资源的筛选,预计本系统在2013年能投入使用。

2.2 管理系统

分为运行机制、教学信息管理两个子系统。

2.2.1 运行机制从上而下划分为:课程负责人制——团队协作机制——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网址:http://222.240.131.47/ec/C10/zcr-1.htm)。课程负责人刘塔斯教授是湖南省教学名师,具有30余年的教学科研经验,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统一调配,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整个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主要成员均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综合素质高,有效地实施了协作,最大限度提高了建设效率。笔者认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资源的电子化,还应该能够把教学中形成的教学资源再投入的教学中去,与教学过程互动,形成反馈。因此,建立了评价与反馈更新机制,以更好地提升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保证精品课程长久的生命力。这个机制的运行具体表现在互动系统的应用上(图1箭头1)。

2.2.2 教学信息管理子系统完成对各类教学信息的管理。一方面管理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教师与学生、教学材料之间的信息,包括任课教师管理(如开课、评估、考核、个人基本情况)、学生评教、课程指南、课程信息、答疑、作业提交与。这部分内容从互动系统导入(图1箭头2)。另一方面管理学科专业和教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本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团队各成员的研究报告、专题文摘、教育技术的发展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专业发展,吸引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开展创新性研究活动。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部分内容从共享资源系统导入(图1箭头3)。主要围绕中药鉴定学课程的实用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

2.3 应用系统

此系统由数字化学习平台和互动系统组成。已基本建成(网址:http://)。正在改善其功能,拟突出有中医药特色的教学情境,促进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3.1 互动系统的特点是开放式,反映了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包括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学生评教等内容。教师通过这个窗口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辅导学习难点,进而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究知识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2.3.2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一个集成的、开放的系统,集合了学科课程教学资料系统、共享资源系统的内容,同时嵌入互动系统,并通过它将管理系统也纳入进来(见上图箭头4~6)。很好地体现了课堂内外的互动性及广泛的参与性,构建了一个适应现代教学需要、教学资源开放、教与学良性互动的立体化精品课程系统。教师通过精品课程平台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资源和维护网站正常运行。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的分享与交流,及时反馈不足信息,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学校采取技术支持、激励和评价等措施,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期间,通过校际交流与合作,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共建,便于更多校外学习者的网上学习,最终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最优化。

3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系统构建中的子系统关系协调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3]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17]。

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资源组成系统、应用系统、管理系统构成的整体,分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作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好坏同时受到这几个分系统建设状况的影响。在这些子系统中,资源组成系统的建设是主要任务,管理系统是顺利运行的坚强保障,应用系统是整个建设的枢纽。只有尽力保持各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相对稳定及相互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4 小结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它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控制论、信息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精品课程是基于民主、开放、平等的教育理念,在先进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开发的。精晶课程建设提倡的资源共享理念将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和高校学科结构的良性发展,提高学生水平,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它与一般课程相比较,呈现出更符合社会经济需求、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材内容与社会经济需求更加吻合、师资力量最强、教学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特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中药专业创新型、开放型人才的需求。

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本研究以系统化的构架进行中药鉴定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开放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互动体系;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中药鉴定学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本文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把握各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做到了建设、管理、应用互相促进,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获取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将学校的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峰。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更加激烈,中医药高等教育如果不会或不愿创新,将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本研究在中药鉴定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引入和实施系统化管理,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影响和促进教育改革,将更加有助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高校长期、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26-28.

[2] 王志蔚.近年来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1-174.

[3]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82.

[4]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

[5] 孙新波,查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62-165.

[6] 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7] 吴海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3):56-57.

[8] 姚恩全.高校精品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9] 李国友,粱弘秀,曾派兴.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热中的冷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8):73-76.

[10] 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5-98.

[11] 毕志明,刘惠娟,李萍.生药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J].药学教育,2004,(4):19-22.

[12] 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85-89.

[13] 李辉.网络精品课程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32.

[14]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15] 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16] 苗苗,沈玉顺.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9,(3):37-42.

[17] 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45.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部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6

【关健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现状研究

一、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建设及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强学生和学校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络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

(2)教学支撑系统,包括学习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以及在线讨论、作业、考试、评卷、辅导答疑交流模块等等。

目前,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资源的共享性差,开发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课程老师在网站的开发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不懂技术,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网站和课件。这些开发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要集中布置、集中管理,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且购买价格较高,一般不提供源代码,给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造成困难。因此,开发通用性强、可重用性高、易于定制和管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课程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直接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教学录像等内容传到网上,较好的也只是把演示文稿(PowerPoint)在网上,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3.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都是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素材交给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网页,网页一经上传教师本人很难修改、调整、管理资源内容。这种离线式的建设方式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与教学素材资源脱节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况。

4.多数精品课程网站都是以静态网页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交互性重视不够。只能浏览观看,不利于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网站来进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5.BBS讨论区、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建设还不够。网络课程需要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共享、互动、注重创设情景等。有些网站沒有在线答疑、BBS论坛等提供给学生及用户评价的反馈性模块,并且在有这些模块网站中往往只是流于行式,有的论坛只有本校师生才能进入,可以进入的论坛也往往沒有实质性的讨论内容,普遍存在人气不足的缺陷,有的论坛只是列出了几道题目的问题和答案,大多数课程网站只有几条留言,基至一片空白,而且仅有的几条留言也往往与课程内容无关。

6.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授课录像是将本门课程的专家或教授实时授课的情况进行录像,对于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加价值,可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有许多网站的授课录像根本打不开,或者要下载许多插件才能打开,打得开的授课录像往往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内容,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且授课录像占了大量网络空间,至使其实际应用不佳。原本通过授课录像来看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可以适应专家评估要求,但是由于网络速度不够,无法顺畅浏览,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原因,授课录像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三、建议与对策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各高校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实时式、主动式、协作式和研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目标。

1.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应用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设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128-03

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加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要的基本建设内容。为了切实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教育部于2003年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分校、省、国家三级建设。在精品课程多年建设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012年2月15日,教育部正式教高函[2012]2号文件,批准组织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项目同时启动建设。至此,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式在全国启动建设。几年来,在我校教务处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课程组及教学团队按照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2011批准为省级精品课,2014批准升级为省级资源共享课)、“机械制图”(2013)、“现代设计方法”(2015)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成了“机械设计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同时建设出多部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精品课程教材,为我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创新体会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众所周知,我校是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一所“三本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必须紧密为“应用型人才”服务,亦即我国面向经济建设的一线人才服务,而不能欲求向“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向靠齐。为此,我们课程组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根据专业建设和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创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为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服务。如在建设“机械设计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坚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整体优化组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两条主线主要介绍其有关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方法等内容,将该课程传统的18章内容精简为12章,不仅克服了有关内容重复,而且又删繁就简;并对课程的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淡化公式推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特色,既满足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又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又如在建设“机械制图”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依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并考虑到现时计算机绘图技术发展和CAD的广泛应用,破除了该课程内容只讲尺规绘图技术的安排,并将计算机辅助绘图技术也列为该课程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之一。为此,创建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包括: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立体的投影,组合体的试图,轴测图,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其他工程图样,计算机辅助绘图等11章,内含制图基础、投影原理、表达方法、专业制图、绘图技术和计算机绘图基础等六大模块的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绘制、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与专业教学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合,精选整合教学内容,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设出《机械制图》立体化教材体系;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开发出有效的机械制图多媒体课件和三维动画库,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将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实行双证制教育,每年进行1~2次中、高级制图员职业技能鉴定,使一些毕业生借助获得的CAD职业资格证书和计算机绘图技能找到理想的职业,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再如在建设“现代设计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课程组根据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增强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迅速将国内外出现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法、工业造型设计、绿色设计、并行设计、反求工程设计等新兴设计方法进行融合、创新并建立出“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新体系,不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受到学界欢迎。

2.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师团队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因此,要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首先要重视其教学团队建设。几年来,为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我们课程组以培养青年教师为重点,制定了较好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包括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国外和国内其他大学进修学习与提高,开拓视野;建立听课和评课制度,发挥教学监督作用;等等均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课程组现已培养出博士2人(其中1人推荐成功并获得奖学金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其余青年教师全部实现硕士化,不仅使青年教师茁壮成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使多名青年教师先后在学校举办的各类讲课竞赛中获得竞赛大奖;而且使每位青年教师均已获得一项以上省级教改研究项目或省级科研项目,并在全国期刊上发表多篇教改论文和科技论文,多名青年教师已获得多项校级教学成果奖,并参加全国教材的编写工作。

3.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是提高精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几年来,课程组在建设精品课程实践中,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具体如:(1)在课程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开展“以教促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法”,并实施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法及应用;(2)加强课程实践环节,依据“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实施“讲―练―实践”相结合,安排设计性大作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训练与实践能力;(3)积极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程的教学信息,加强机械设计、工程图样绘制的直观教学,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开发出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30多件,制作课程教学录像片10余集,开发出常用机构和通用零部件的三维动画插播片60余集,取得了较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效果。

4.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特色精品教材。高校教材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工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搞好教材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是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指标。因此,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建设出高水平的特色精品教材。几年来,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中,课程组一直狠抓精品教材建设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围绕上述精品课建设,课程组在部级重要出版社先后出版了《现代设计方法》(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第2版)》(2014,科学出版社出版)、《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2007,科学出版社出版)、《机械与工程优化设计》(2008,科学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建设出了“现代设计方法”全国精品教材;先后出版了《机械设计基础》(2010,机械工业出版社,全国自学考试指导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014,国防工业出版社)教材,建立了“机械设计基础”全国精品教材;2014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机械制图》、《机械制图习题集》两部教材,建立了“机械制图”精品课教材。建设出的上述教材发行全国,受到一致欢迎,为我国应用型本科工科技术人才的培养发挥出重要作用。

5.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必须将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依据教育部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几年来,课程组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授课教案及演示文稿、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指导、作业练习、参考文献和授课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在建设上述三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课程组一直坚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分别在我校校园网上,建设出上述三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内容包括:精品课程申报材料、课程介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电子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ppt格式)、教学资源库、习题与试题库、实践教学大纲、参考文献、教学与研究、教学效果与成果等(包括校外专家评价、学校教学督导专家评价、校内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课程教学录像、学生典型CAD作品集、学生计算机绘图作品、学生获得的相关CAD操作技能证书等,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全面、并完全公开,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维护

为增强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资源和教学信息的时效性和创新,课程组定期(一般在两月左右)对网上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中的教学资源及资料进行更新与维护。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应用及成果

几年来,在我校的支持下,课程组建设出的上述省级精品课程群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已取得如下成果。

1.几年来,经过课程组及教学团队的努力,经省教育厅的评审,先后建设出“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设计方法”三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了课程教育资源和教学信息共享,为校内、外广大师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服务。

2.建设出9部精品课程教材,发行全国为全国几十所高等院校使用,为全国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做出有益贡献。

3.几年来,先后建设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处;并获的高校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4项,为我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实践中,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积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特别青年教师培养,使其茁壮成长,他们一一取得多项教学、科研丰硕成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秀师资队伍资源基础和保障。

5.在上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坚持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各种创新设计竞赛,几年来先后获得全国、省级奖18项之多。同时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积极培养学生获取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使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信息化工程师岗位技能证书”(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考试――AutoCAD机械设计考试)和“SolidWorks操作技能证书”,为我国及我校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几年来,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培养出了优秀教学团队,提高了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建设实践及经验表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不仅对促进高等学校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高校专业建设、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等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号.

[2]姚恩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6):88-90.

[3]竹清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培养科技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6).

[4]张鄂.“现代设计方法”课程建设与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45-48.

[5]张鄂.“机械设计基础”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48-150.

[6]张鄂.现代设计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8

建设精品课程的初衷,不仅体现了当前世界教育资源信息的充分利用与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的时代精神,满足教育终身化与学习全民化的教育需求,而且还能有效地缓解高校因扩招而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及教育质量下滑的现实问题,有助于满足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培养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系统内各级组织机构重点建设的项目。

国家在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做了明确的界定,“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可见,精品课程需要对一流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一定要发挥其示范性和辐射性的价值。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国家的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各级精品课程建成之后难以较好实现资源的共享,影响了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头作用。本文试图从系统论的视角来分析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系统论视角下的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中的问题

20世纪初,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组织,其核心是系统的观念。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般系统论认为,整体性、结构性、开放性、动态性、目的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基本特征。[3]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我们需要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求得整体的最优功能。

根据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视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对精品课程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诸特征没有清楚的认识,使得精品课程优质资源难以真正实现共享。

(一)对资源共享的目的认识不够

系统的活动和发展是有目的的,具有自我趋向稳定有序状态的特性。国家启动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处在国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的背景之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名师名家的精品示范课,把优质教学资源传递给不同需求层次的对象,以缓解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教育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终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作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促进新知识创新,还能够进一步加快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进步与发展。[4]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的主席王逢旦教授认为:“开放教育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并最终共创人类和平、美好的和谐生活。”[5]可见,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高职生、教师、科研人员等所用。只有明确了目的性和方向,精品课程的建设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发挥其真正的功能。

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性认识不够深刻,部分地方高校缺乏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一些高校仍然抱有传统的观点,认为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会削弱本校“品牌”课程的竞争力,没有认识到在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和共享的过程中,高校同样可以免费学习其他高校优质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展示学校的教学实力,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注册以及优秀教师的加盟,而且还能够提升大学机构的社会形象,获得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和教学效益。高校在这场教育资源共享的运动中,并不是扮演一个被动地实施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角色。这是一个在“双赢”中共同发展的过程。可叹的是,部分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仅仅把精品课程的建设视为获取社会声誉的一种手段,或者把它当作顺利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完成具体评估指标的一个途径。因而很难建立具体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难以调动精品课程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现了赶在评审之前“匆忙上阵搞建设,建完之后就荒废”的现象,难以在质量上真正达到“精品”的标准,从而难以发挥精品课程建设的功能,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也不过是一种形式或空谈罢了。

(二)对资源共享的结构层次理解模糊

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要认识事物就要研究其结构,事物的规律是通过事物的结构反映出来的,只有保持了优良的结构才能保证优良的功能。在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校级―省级―部级”精品课程体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含着校级、省级以及部级精品课程这几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的精品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和应用、评价等环节。其中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6]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已有关于优质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内涵描述多沿用国家出台的政策性的界定,即满足“五个一流”标准的整合资源就是精品课程资源。由于理解和认识深度的不同,高校在建设各级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课程大纲、周历、教案、课件、习题库、视频录像等这些有形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最希望获取的精品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如授课教案(23%),教学课件(20%)和练习作业(16%)等。[7]可见,相对于不同高校各具特色的教学理念以及名师专家的人格魅力与教学风格这些无形的资源而言,资源的者和获取者对有形的资源更加感兴趣。然而,蕴涵在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价值要高于有形资源。此外,从资源共享的标准来看,国家虽然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对教学录像进行标准化规范,但是没有对网站结构以及内容的格式做具体规范,以至于各级精品课程网站的模块结构和模式各种各样。内容呈现和网站结构缺乏统一标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可用性。

(三)对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认识不深入

成思危认为,“系统是开放的,它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能不断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变化。”[8]优质资源共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优质的资源需要不断地随着教学和科研的进步得到相应的更新。资源的者应该具备更新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的意识,并确保资源的获取者能够迅速有效的获取信息资源,及时提供并有效维护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

然而,当前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上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而轻更新和应用的倾向。在为了通过专家审批的前期建设中,课程资源基本能够体现出该学科的优质特色,但可惜的是,这些资源很少随着教学和科研的不断改进得到进一步的更新,相应的共享平台也缺乏长期的维护和使用。有研究表明,优质课程资源的更新要受到人为的因素(如教师的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时间和精力不足)、条件因素(现有技术方案对于更新维护不方便,掌握更新的操作技术存在困难)、成本因素(如视频内容的录制需要较高的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此外,由于“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等待时间过长,部分内容无法浏览”等网络平台的技术原因,资源的获取也显得困难重重。[10]还有调查表明,精品课程的主要访问对象是高校老师和学生,知晓精品课程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主页公告、网站链接。而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在线媒体等渠道知晓所占比例偏低。[11]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是通过互联网共享的,受益者也局限于能够上网以及能够使用电脑的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范围。

(四)对资源共享的整体性把握不够

贝塔朗菲说:“一般系统论是关于‘整体’的一般科学。”[12]可见,整体性是系统的最基本属性,是系统论的核心。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要真正做到优质资源共享,需要把课程的规划、建设、共享以及评价看作一个综合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难以达到整个系统工程应有的功能。目前,国家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上尚缺乏统一、详细的部署,以及与其他相关领域的紧密合作;在资源的建设和使用上尚未形成统一全面的内容和结构的呈现标准,普遍存在着重开发而轻应用的倾向;在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上,重资源的自我开发和校本资源的使用,轻校际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13]在建设中和建设后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更没有对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过程化管理和监控;在网络资源的评价上,重专家评奖、轻学生评价。这些导致了某些精品课程的不“精”,真正精品资源的可获取和可利用性较低,资源开发中的可重用性、标准化和互操作水平较低,以及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现象严重,这远远脱离了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二、构建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的措施

(一)打破传统观念,树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

首先,弄清楚可以共享的精品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内涵。国家从政策上界定了满足“五个一流”标准的课程资源就是精品课程,也有研究者从资源的可用或可见的角度,把精品课程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教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和无形资源(如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14]我们认为,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皆可纳入优质课程资源的范畴。从微观的角度来看,精品课程资源可以包涵如下几个层面:一是思想理念资源,主要指不同高校文化氛围下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的教学思想;二是人力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师、学生、管理者,校外的包括文化界、科学界、艺术界以及学有专长的人士,其中,校内的教师队伍资源是核心内容;三是课程研制资源,包括精品教材、教学大纲和精品课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实验手段等;四是文化传统资源,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刊物、媒体、科技与文化场馆等;五是制度管理资源,包括精品课程的建设、运转、使用、维护中经费的投入等;六是信息技术资源,包括课程资源、共享以及更新必需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相关的技术方法以及更新操作技术等。总体而言,可以基于网络实现开放共享的资源主要是思想理念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当中,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教学风格和方法是可以共享的重要无形资源。课程资源中,精品教材、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则是可以共享的重要的物质资源。而文化资源、制度管理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资源是保证人力资源和课程研制精品质量的重要基础。

其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以及高校领导者,应当认真学习并领会国家实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目的,深入分析本校在项目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改变传统的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办学思维和模式,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次,作为精品课程建设主体的高校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树立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意识,不仅要认真领会国家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各项量化指标,更要积极吸收其他高校老师优质的思想理念,先进的方法,有意识在日常教学和研究中积累精品课程资源,为优质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遵循整体性原则,抓好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各环节工作

要保证优质资源的共享,首先要保证共享的资源是真正的精品。其次,要保证需求者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这些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 提倡制订总体规划。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要符合各个高校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应该在课程设置有所区别和侧重点。高校应该请专家、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减少与就业和素质培养没有关系的课程,增加国家、社会需要的专业,减少过时的专业。高校应该争取学生暑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聘请企业里的专家作为兼职老师,把真正有启发的实践项目(而不是今天所谓的“横向项目”)引入高校,作为课程的一部分。[15]无论是哪个级别的精品课程建设,申请之前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调研工作,了解当今各学科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资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情况。

2. 确保精品质量。首先,加强精品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与其说是精品课的建设,还不如说精品教师队伍的建设,因为一门课程有没有魅力,受不受学生欢迎,除了它的内容之外,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一门精品课程,是教师的经验、知识、理念、追求和他的人格的综合体现。[16]其次,把学科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在教学和科研水平提高的同时,保证及时更新网上的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再次,在优质资源的评价上,专家、教师、学生和社会的意见都应该尊重,各占一定比例,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3. 保证资源的可获取性。加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宣传和开放力度,扫清影响资源共享的网络技术方面的障碍。可以改善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界面,优化资源的可获取,减少不必要的链接。此外,还可以通过精品课程的研讨会,在主要门户网站建立链接,鼓励相关的博客的开通等途径来宣传优质的教学资源。

(三)健全动态监控机制,保证优质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

精品课程重在建设,而不是仅仅对已有课程的评估和认定。保证优质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实际上是要求可以共享的优质资源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精品。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通过健全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动态监测体系,从外部推动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国家可以通过对现有精品课程的使用和共享情况的实际调研、研讨会的方式,明确影响当前各级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的种种因素,获得第一手翔实可信的数据资料。目前关于资源共享机制的探讨的文章,多依赖于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少有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高校的具体调查数据,使得国家在拟定相关制度和标准时缺乏一定的实证支持,影响了资源共享应获得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可以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评估和检查标准,并把后期的资源更新和网站资源的可获取性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评价指标,从制度上督促并保证网站的联通和资源的持续更新和应用。此外,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发挥一般大学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视他们为精品课程的储备老师,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主导精品老师在教学和科研上的任务,从时间和精力上为精品更新提供保证。还可以通过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从技术上为资源的更新和可获取性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 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高教司[2003]1号.

[3]曾广容,易可君.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哲学[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38-61.

[4][5]刘美凤. 开放共享、共同行动、克服困难、全球受益――2006CORE开发教育大会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2006(10):5-11.

[6][7][9]王龙. 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O]. 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10]成思危. 复杂科学与组织管理[J]. 新华文摘,2001(5):147-149.

[11]丁兴富. 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 中国大学教育,2006(5).

[12]Bertalanffy,L.Von.GeneralSystemTheory,1968. 转自曾广容,易可君.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哲学[M].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38-61.

[13]丁新. 网络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分析与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2003(21):9-14.

[14]柏伟,何小松. 地方高校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08(20):94-95.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五个一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37-03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规定“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也应该遵循“五个一流”的标准。

一、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是精品课程教学的主体力量,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精品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前提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可以通过精品课程主持人的培养,组织其申报、主持和参加各种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研究,使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提升他们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使他们成长为本校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带头人;二是加强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培养,确定专门的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鼓励他们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不断开展公开课教学和观摩教学,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技巧,积累教学经验,促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骨干;三是加强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加强团结协作,发挥高水平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合理梯队;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历进修和师资培训,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开拓自己的研究视野,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增强整个队伍的研究水平和教学水平。

二、建设一流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向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为了激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求知和践行的欲望,必须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具有真理性、新颖性和针对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体现真理性和科学性,增强其说服力。只有真理,才能真正触动大学生内在的思想灵魂,才能从心灵深处对教学内容感到信服,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错误的思想观念。所以,教学内容越真,越具有对大学生的说服力,越能赢得大学生,激励大学生,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体现新颖性,增强其吸引力。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具有强烈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和欲望,只有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渴求,才能真正和大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共振,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勇于实践,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关注社会上的新事物和新发展,关注学生的新动态,体验社会上的新生活和新思想,从社会实践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再次,教学内容应体现现实性和针对性,增强对大学生的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设计、定位和选取教育内容要从大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大学生现实,反映大学生现实,解释大学生现实。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真切地表达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符合他们的接受心理,顺应他们价值取向,引起他们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建设一流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纽带和桥梁,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达到直观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传统和单一的情况,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难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方法,构建师生教学相长、双向互动机制,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时间和空间,变学生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敢于创新教学方法,善于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善于探索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理论教育的规律,积极采用能让学生参与和感兴趣的授课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参观调研法、时事述评法等多种诱导和启发式方法,变简单的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学习和研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科技素养,要积极探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努力为教师自主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创造高效的条件。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精品课;建设;心得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3-136-02

精品课建设工程,是近几年教育部为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发挥优秀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头作用而进行的一项教学改革建设工程。其核心内容就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独立学院囿于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在上述五个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培养又与母体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给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独立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在实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克服以上不利因素,为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

一、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意义

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要贯彻以服务专业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要体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比较短,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是刚走上讲台,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常常对课程的重难点把握不好,不能全方面地理解课程的精髓。而精品课建设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的课程带头人负责,能有效地组织带动一个团队参与课程建设,通过集体备课、交流,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从而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能使独立学院迅速地建立一支骨干的年轻的教学团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实现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前提下,独立学院积极进行精品课建设,对于独立学院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实践

(一)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的内容实践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力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一定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中的基础。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大多是由专职教师、母体学校教师和外聘教师等三部分组成。要充分发挥这三方面师资的特点,培养出适合自己学院特点的师资队伍,才能建设出质量高、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精品课程。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在以母体学校的教师资源为依托的同时,大力培养自身师资力量,通过这几年师资队伍建设,现在大约70%的课程由学院自有教师授课。并且学院深度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从其他高校、企业、行业选聘适合学院专业发展的高级职称人来授课、讲学。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来带领青年教师的成长。通过精品课建设组织一个教学团队,让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发挥领路人作用,这样就能迅速提高精品课教学团队人员整体素质,逐渐组成阶梯式的教学团队,他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2.改革教学内容,传授有效知识。课程是知识和认知的载体,因此,教学内容改革是精品课建设的核心问题。独立学院的精品课建设内容要有一定先进性、创新性、趣味性,要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也就是符合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要求,构建基础知识内容体系、能力培养结构体系、综合素质训练体系,并在上述体系中传授有效知识。所谓有效知识,就是今后能对在该领域继续学习、继续研究、开辟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发挥作用的、最关键、最基础性的东西。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是一所理工科的独立学院,学院学科专业特色是“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专业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因此,在理论教学上不但要保证基础理论扎实,在能力教学上要做到动手能力强,同时还要大力补充相关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加大学生认识实验和生产实验的学时数,让学生学会一门课程掌握一项技能,通过单项技能的增长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并通过有效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能够在就业后继续学习与研究。

3.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启示我们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相对自制力差,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改革教学方法的最终目标。为此,作为先进教研成果的暗示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六步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被用到了相应的精品课程建设之中。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是工科院校,教师都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项目设计,撰写小论文、设计性实验、认识性实验等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只是在引导他们,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创新教学方法所带来的成就感。同时实行学生导师制,是指新生入学就配备导师,对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进行引导、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专业素质进行训练的一种制度。相对而言,独立学院的生源比普通本科院校生源质量稍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较差。因此,学生在校学习配备导师,能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4.重视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材建设。独立学院在教材建设上应立足于本校及本地区的经济特征,尽快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统编教材。在教材编著上还要根据本专业、本地区、三本学生特点以及课程建设的相关需要,保持教材的基本理论翔实、基本技能扎实这一主要特点,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增加教材的“实用、科学、新颖、创新”的特点。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由于是光电工程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如果沿用教育部的相关专业统编教材学生会较难适应。因此,学院成立了教材管理委员会,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并要求相关专业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帮助出版教材。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学院编写教材十几部,实验讲义全部都是相关任课教师编写,这些都成为精品课建设的重要基础。

(二)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实践

1.独立学院要建设精品课必须以学院的特色为基础,要以学院的发展规划为前提,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相结合。重视精品课的质量,真正发挥精品课的“带头、带领”作用。不能让精品课成为形象课,建设完成后不能及时更新与完善,要注意精品课建设的长期性。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精品课建设以“光电特色”为前提进行建设,以学院特色专业下的特色课程进行建设。每学期都召开精品课建设交流会,同时要求精品课建设单位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精品课建设,保证其时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修剪、删除、补充课程的内容。

2.精品课建设还要管理制度规范,可操作性强。独立学院精品课建设需要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网络等部门综合协调,尤其是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

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精品课建设管理机制是建立以学术委员会为课程建设的领导小组。教务处是精品课建设的办公室,分院、部是精品课建设的实施机构,督导组是精品课建设的监督办公室。这四级机构各尽其责,实现对精品课建设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另外,学院给予精品课建设大量的经费支持,并对精品课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和表彰。

3.精品课建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网络视频的建设。学院为了加强网络视频建设,加大了对网络中心的建设力度,购买了先进的仪器,配备了业务精干的教师为精品课建设服务。当相关精品课程有更新时,能够及时地把新的课程内容上传到网络中心,让学生第一时间看到新的教学内容。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精品课程;突出问题;解决方案;案例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53-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1年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即开放课程运动(Open Courseware,简称OCW),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门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上线,供全世界免费使用。此举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国际教育组织纷纷效仿,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方面展开实践探索。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经过8年多的建设,已评审出2582门部级精品课程,5648门省级精品课程,且均免费向社会开放。尽管精品课程建设在国内取得了良好效应,但同样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盲目性。很多高校存在重申报、轻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一旦申报成功,争得荣誉后,接下来就不知道“怎么建”,建设什么内容。这使得课程建设陷入盲目性。

2.无法真正落实资源共享。一些精品课程网站因为缺少维护,存在网页无法打开、链接不成功、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网络不通、网页跳转速度太慢、无法找到文件、IP受限、非本校用户不能下载,从而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没有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某些工程应用性精品课程只是教材内容的演绎与搬移,一般知识的讲授和解读,缺少知识的加工和应用,没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很难见到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教学和实际现场应用脱离,致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很好地迁移到实际工作中。

4.评价方式存有缺陷。很多精品课程使用了教学评价体系,但大多只是使用了专家和部分听课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另外还有一些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但只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归结起来,上述评价都只是注重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者掌握知识程度的评价。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有相悖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主旨精神,因此本文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为实际案例,针对上述不利因素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善。

1.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建设,目的在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是六个“一流”,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性、长期性。在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为实例的课程建设中以教学活动作节点,用实施计划将节点串联起来,围绕着建设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为确保课程建设保持在实时动态建设之中,方案中将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观察的具体教学活动,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围绕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下面以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内容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例,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针对通信技术发展迅速,为培养与通信行业接轨的、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性人才,课题组成员按学期到相关通信公司下厂锻炼;定期邀请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展讲座和培训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实践技能进行集中强化和提高;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大家一起讨论和确定选题和研究思路;对于课题组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大家进行交流;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明确课程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各项建设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充分利用交互平台,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资源共享。通信勘查与概预算精品课程一旦建设完成即对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校网络中心将提供足够宽带,保证网络畅通,学习者能随时学习该网站提供的资源。安排专职教师进行网站维护,并与学习者在课程网站提供的平台上进行学习交流,及时地处理学生留言、提问和学习者的反馈建议,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

3.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依据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特点,其教学内容决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和企业工程人员一起设计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项目,并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成果贯穿于教学之中。这符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宗旨,即注重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自主学习热情的目的。

4.改进评价体系。通信勘查与工程概预算课程建设要切实地把学生掌握学习程度纳入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在网站中设计网上模拟试题库、模拟测试、网上答疑模块、作业模块等,及时让代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中的问题所在,通过每位学生在不同环节的具体表现获知该生对本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和相应技能的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涉及“六个一流”中的方方面面,需要不偏不倚地进行建设,要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与精品课程建设主旨精神不和谐的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使精品课程建设真正发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剑秋.对当前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3).

[2]徐兆武.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冷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3]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R].2003..

[4]罗雪莲.关于高校精品课程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5]吕国辉,孙伟.高校精品课程实施的误区和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9,(9).

[6]王华.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方法手段改革[J].科技信息,2011,(20).

[7]黄莉敏,陈志.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30).

[8]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9]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精品课建设论文范文12

互动式教学平台 精品课程 网络教学平台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精品课程网站使用率不高,网站交互性不强。因此如何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构建“互动型”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最大限度地建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的联系,使之符合学习规律,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当前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代表了网络教育资源未来的发展方向。现阶段由于对精品课程的建设目的以及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在网络教学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①网站设计缺少学生参与,重“助教”而轻“助学”。②资源较陈旧或堆砌,实用性不强,利用率低下。③资源建设缺乏教学设计理论指导。④项目设置缺乏交互性与协作性。⑤缺少传统教学的监督性和共同学习的气氛,很可能会使个体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无法坚持下去。

针对这些不足,建设“互动型”网络精品课程,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再设计与开发,必须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第一,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突出强调资源的个性化、适用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课程特色,使网站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第二,教学与互动并重。精品课程网站要使学习主体动起来,提高能动性,促使学习的主体能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之能在网络的协助下自主纵深学习。第三,加强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引领作用,避免发生学习主线不清的现象,提高学习效率。

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实践

基于前文分析,笔者采取了以下思路对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构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出发点

一切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联系此二者的媒介,它必须是在遵循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上进行开发,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进行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需求。调查学生对课程(课题组选取的是“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情况,对现有网站资源量、项目设置是否满意等。然后根据课程特点,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同时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拟定详细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方案。

(二)完善的学习资料是构建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

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内容是其核心。因此无论采取何种技术手段,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是必备条件,而且资料尽可能完善和能起到实效作用。在实践中,笔者采取了以下相应的措施:

①将组织胚胎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章节内容,设计为CAI课件。现有电子教案为PPT课件,PPT较适合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但交互性差,而CAI课件因其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更适合学生在课后自学使用,有利于降低课后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②建立配套图库: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一门形态学科,现有网站上已有学纲、电子教案,授课录像、习题集、历年试卷等资源而图片较少,拟将科室长年拍摄的切片实物图片和一些细胞电镜照片收集制作精美图片库,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信息,更有助于实验教学。

③开设在线考试(自测)系统:此系统可帮助学生及时得知在学习后,还有哪些知识点存在不足或还有盲区,做出自我判断,温故知新;更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复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帮助其纵深学习。

(三)完善的网站功能是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价值体现

一个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是否方便用户操作与管理,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相应的功能,是否能实现其建设的目标,这就是其价值的存在。本文课题组在实践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构架如下图所示:

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网站系统结构图

①增设管理模块:实现用户注册、角色定义、权限分配和用户信息维护等功能,并且管理系统基础性信息。

②增加学习互动系统,开设在线讨论社区、留言板。网络课程不应只是将学习内容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化的功能,为师生间、学生间同步与异步的交互提供平台,达到学习交流与互动。教师在课堂授课的时间有限,开设在线讨论和留言板,可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上未完全理解的知识,并可激发学生间相互学习的热情,增加自主学习的动力。

③增加学习评价系统:评价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在这门课程中对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旨在搜集学习者对课程网站的版块设计、学习感受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的信息。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评价手段体现出来,也为今后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

④增加在线人数和访问人数统计程序:精品课程的建设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广泛使用、参与。此程序虽小,却可帮助网站建设者直观了解到网站的使用率,根据数据的增减,及时改进不足之处,让互动的精品课程网站更受学生喜爱。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制作高质量CAI课件,完成交互式图片库和考试题库的构建;完善组织胚胎学精品课程网站;打造“互动、互助”的网络教学平台,实践证明实现了以下效果:

1.学生通过网站容易获取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通过交互板块,实现实时和非实时的对话。

2.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可(通过导航条、按钮等)多层次参与,能获得不同层次的理解、不同难度的认知,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了学生进行有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

3.最终实现了让精品课程网站成为学生在课堂外的自学指导和课外训练体系;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参考文献:

[1]刘勇,邹霞.基于WEB2.0的师生互动平台的构建[J].宜宾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