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品课程五要素

精品课程五要素

时间:2023-10-09 10:59:27

精品课程五要素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1

关键词:精工刻纸;手工画制作;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22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147

为响应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设校本课程,打造特色化校园,我校根据本地实际,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将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引进了校园,并聘请民间艺人对美术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然后组织美术教师根据学校实际编以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并开设了专门的校本实验课程。通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觉得以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符合我校实际,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且我们还发现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师生欢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一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师生的综合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单就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的含义

所谓精工刻纸也就是精心的手工刻纸,其比传统的手工刻纸要求更为严格,主要要在精和细上下功夫,要求制作的手工刻纸要精致美观,艺术性更强,能够体现制作者的匠心独具和审美艺术。其实,手工刻纸是剪纸的一种,它是汉族的传统工艺品之一。在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它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就有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在节日中,人们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的故事,贴在窗户上(即“窗花”)、门楣上(即“门签”)作为装饰,也有作为礼品装饰或刺绣花样之用的。剪纸的工具,一般只用一把小剪刀;有的职业艺人则用一种特制的刻刀刻制,称为刻纸。这里说的精工刻纸,就是用专门的刻纸刀对自己喜爱的绘画作品进行精心刻划,把它刻成像剪纸一样的艺术作品。

手工画制作就是手工制作一些绘画作品,如粘贴画、瓦片画、五谷画、麦秆画等。其制作过程是:首先选取要制作的绘画作品样本,然后决定要制成什么作品,再选取材料,最后进行手工制作,将其制成艺术作品。下面以我校制作的手工画作品五谷画为例简单说说其制作流程。第一步,先寻找要制作的样画,可以是美术老师或学生的绘画作品,或是购买,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美术作品。第二步,仿照样画绘制需要制作的五谷画轮廓,也可将网上下载的五谷画样画作品放大或缩小先打印在草纸上,然后在要绘制的五谷画底板上放上复写纸,再将草纸样画放在复写纸上沿样画轮廓进行誊描,制出要制作的五谷画轮廓线条。第三步,选取要用的五谷进行粘贴,粘贴五谷时需要细心和耐心,一般粘贴一副四开大的五谷画作品需要10小时左右的时间,粘贴剂料最好使用万能胶,在粘贴时先涂上一小部分万能胶(因为万能胶极容易风干,所以是粘一部分然后再涂一部分),再用镊子将五谷小心翼翼地放在要粘贴的画面上。第四步,就是涂色。在五谷画全部粘成以后,再根据画面的内容给五谷作品涂色。通过这四步,一副完美的五谷画作品就制成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精工刻纸还是手工画制作,都属于手工制作。那么,这些手工制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二、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

总体而言,通过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既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能促使学生眼、手、脑的统一,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其审美水平。其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发掘其创造潜能,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著名的美学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让学生通过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可以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让他们通过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激情与兴趣,使他们通过亲身制作体会原创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绘制在自己的手工作品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创造能力,并将绘画作品所表达的积极思想情感践行在自己今后的生活过程中,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美好生活的浓厚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无论是精工刻纸还是制作手工画,都需要动手操作,因此,通过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拿手工画制作来说吧,其制作的内容就非常丰富,有粘贴画(五谷、蛋壳、布、麦秸等材料)、瓦片画、剪切画等,在制作时就需要使用各种工具和技法,如剪、雕、刻、撕、切削、插接、链接、编织、绣、镶嵌、扎结、缠绕、钉、折、卷、拧、捏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的手要不断经历各种操作,手的感觉信息和手肌运动反馈的信息在激发脑细胞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脑的发展又使手的动作更加灵巧,从而使手脑并用的操作能力得到发展。

(三)提高学生统筹安排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

进行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都需要提前统筹安排。如材料的数量、制作的尺寸,利用的材料等都要提前做好预算。再比如在制作立体手工画时,各种材料如何搭配立体感才能更好,这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制作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学生合作制作某一精工刻纸或手工画作品时,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凝聚学生集体的智慧,制作出精美的手工作品,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让学生不但善于动手,而且勤于动手。

总之,提高精工刻纸和手工画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今后校本教学中,我们会将这一校本课程进行到底,并打造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2

论文摘要: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从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等五个方面做了探讨,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策略。

论文关键词:高职;内涵建设;路径

加强内涵建设是新时期以质量为本建设高职院校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笔者认为内涵建设要做到“五精”,即精品课程、精品专业、精锐队伍、精细管理、精英人才。内涵建设要在“五精”上下功夫,方能取得成效。

一、抓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质量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核心工作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1]。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基准,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重点,以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为手段,从全校的公共课和主干专业课入手,实现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和自主地学习,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学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

二、抓精品专业建设

(一)提高对精品专业的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精品专业建设,它的意义既是创学校品牌,又是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精品专业建设不仅能凸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还能增强办学活力,给学校注入新的工作动力。精品课题选择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员,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精品不要多而要精,根据本行业(区域)本校的特点来选择,有意识地培养精品专业,有的精品要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一套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措施有力的工作方案。

(二)要有好的专业老师。创精品专业必须要有好教师,没有名师是不可行的。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师德好,事业心强,关心高职教育,教学方法高,在相对稳定的队伍中又有专业带头人。

(三)选用精编专业教材。选编教材应该是最精炼的,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为师生所喜爱的教材。

(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要充实教学硬件,提倡教学的理论与技能的有机统一。提倡师生互动,学员互动,要发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尽量采取先进的教学工具,尽可能做到形象直观。学校应当尽量满足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需要,及精品专业经费上的需要。让学生的精品作业能上台、上网交流,共同提高,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五)突出实践,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内外交流。实践出真知,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学校尽量创造条件,开展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活动。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精品课程要达到显著的教学成果。

三、抓精锐队伍建设

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积累与提升关键在教干的管、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好的教干能带出好的学校,品牌教师能教育出品牌学生,品牌学生能提升学校品牌,因此学校的内涵建设应该着重抓好教干队伍建设、品牌教师建设和品牌学生培养。

(一)着力优化教干队伍

1.制度促进。首先要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日制度。每周定期、定时学习,学习法律法规,上级会议精神,通过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职责。二要学习先进理念,从灵魂深处去认真反思自身的亮点和不足。三要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其次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每学期对全体干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分管工作进行一次量化考核,以实绩论英雄。最后要遵守廉洁自律制度。要用好学校的钱和物,坚决做到不拿学校一张纸,不带走学校一支笔。

2.总结引领。每周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所有教干要汇报上周所做的工作和下一周工作设想,每月实行一次交流,以校长为领班,逐级对分管人的工作进行过目,并提出交流意见。实行工作情况通报。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好的个人及时予以通报表扬、差的通报批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民主监督。每半学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每学期或每学年要召开一次教代会,完善对学校教干监督机制,校长要多听听教干的意见,教干要多听听教师的意见,加强干群情感沟通。

只要通过多种措施把学校教干队伍建设成有“五气”(立身正气、处事大气、说话和气、工作朝气、管理文气),能做好“四个表率”(争做学习的表率、守法纪的表率、团结的表率、业务的表率),有“三力”(执行力、协作力、创造力)的廉洁、务实、高效、团结的教干团队,就能更好地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二)着力打造品牌教师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师表形象。师德修养是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修师德、练师能。以每个星期的政治学习为契机,以教研室为平台,以“内修素质,外树形象”为主线,促进教师“德、教、学”的有机统一。

分层推进,优化群体。首先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辅导员师德修养及专业能力;其次加强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通过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带动全体教师队伍建设。

2.提高专业素质,促进整体发展。开展专题学习研讨活动:每周利用星期二的学习活动进行集中学习。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每周更新近期学习,每月开设教师论坛,每学期组织全员读书活动。

开展展示自身特长活动: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具备专业教学能力的同时,培养特长,发扬特长,并加以总结,进行展示或交流。通过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相结合,进行集中展示,以期达成“精彩一点,闪亮一片”的目的。

开展专项技能评比: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开放。每学年组织“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老年教师风采展示”,开展板书设计、独立备课、课件制作、教学片段设计大赛等分项比赛,使教师都有机会有成功的快乐体会,激发更多的教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强化评选,表彰先进。通过“学习标兵”、“优秀辅导员”、“教科研先进”和“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的评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传播教师中生动事迹,形成年度表彰制度。

3.搭建发展平台,促进骨干成长。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管理机制和考核办法,明确骨干教师和岗位职责,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全方位:包括师德敬业素养、知识能力素养、专业教学素养、创新研究素养。

多层次:培养部级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校级骨干教师。

多渠道:专家带教、外出培训、、课题资助、教学展示、教育论坛等。通过多种渠道的培训要在近二年培养出五名写有水平、研有能力、教有特色的骨干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

(三)着力培育品牌学生

1.以大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定期定届举行活动,以整体和局部活动相结合,校内和校外活动相结合,以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举办趣味运动会、校内综合实践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以兴趣小组为主阵地,发展学生特长。学校开设跆拳道、棋类、绘画、音乐等特长兴趣小组,选聘有专长的老师任辅导员。通过兴趣小组的开设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为学生的特长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各级竞赛为平台,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才能。积极开展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特长展示赛,积极争取组织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树立自信。

强化宣传,提高学生、学校的知名度。利用学校的橱窗、校园网、广播站等进行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总之,学校的内涵建设要靠优秀教干的管,品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创新。学校要在办学过程中以务实、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锻造三支队伍就一定能建设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好学校的内涵。

四、抓精细化管理

(一)要让精细化管理思想成为教职员工的共识。通过各种学习、研讨,鼓励教师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的认识。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到的和领悟到的思想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各种思想不再是文本或书面上的东西,而是已经落实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行动,并能够加以例证和说明。

(二)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要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就要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一是从目标抓起,细化目标,层层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二是从组织上抓起,组织是学校管理的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使各项工作和活动之间和谐同步,让学校目标变为行动。三是从制度上抓起,学校规章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便于把事情做到公平、合理。四是从问题抓起,那儿有问题就研究到那儿,就解决到哪儿。五是从质量上抓起,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种质量观念,而且把质量观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

(三)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一方面可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提高教师自我成就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人人明确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了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工作日日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重视教学的“五环节”,杜绝课堂“显性”和“隐性”浪费。为使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精细化,就课前、课内、课后的教学和管理细节提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全校教师要牢固树立质量形成于过程的思想,使每一堂课、每堂课的每个步骤以及各个教学环节都科学、规范、高效,力争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把教学质量管理从传统的质量检查、“事后把关”、“秋后算账”转移到质量形成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上。

(五)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学校管理不同于足球比赛,不能只看输赢,只有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如在教学质量评价上,不能只用考证通过率及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教师工作成绩,而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评价与考核,应改变那种单纯总结过去的评定方式,给教师贴上“优,合格,不合格”的标签,把教师分等分级。而要慎重选择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立足于教师的发展,帮助教师分析过去,探讨如何使教师明天更好地发展。

(六)管理的关键在落实。校办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权,发挥了对过程管理的监控作用,随时检查各部门工作,定期通报,及时反馈,奖罚分明。在探索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抓领导干部联系系部制度的落实,所有中层以上干部全部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划分到相应的教研室参与教研活动;系部主任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明确责、权、利,要求人人会管理,时时在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奖惩每月兑现,期末总评表彰。通过落实管理责任,变校长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这样一来,学校干部辛苦了,但管理效能提高了,大家心里高兴了。

五、抓精英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知识技能,又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精英人才?学院面向社会对外向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走校企合作培养外向技能型人才的路子,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实践与探索。我院学生与一般本科生相比体现出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等特点,具备了“实用型”精英人才的素质,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3

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发展愿景

课程建设的价值导向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课程是否具有高品质主要看其是否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素养发展的可能。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了“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细化。这要求我们首先要研究核心素养,明确其内涵。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则指向“精品课程建设”。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广义上指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具体则指向学校设置的每一门课程的优质化。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从课程研发到课程教学实施及至评价的持续历程;在课程管理与实践范畴涵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包括自主研发地方和校本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指向完备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上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必备品格,从实施效果上看要经过教育教学检验,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校课程不仅要在框架和单门课程上建立与核心素养的实在联结,更要能够不断凝练核心素养具体内容,保证学校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是适切的,并且学校中的每一门课程都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还应明确区域总体的发展愿景。发展愿景应展现如下要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分散资源的分享要合法化;重视对话与合作;学习是脉络化和情境化的;在实践中构造文化共同体。

区域应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以及发展愿景,具体细化区域课程的核心目标。以海淀区为例,课程的核心目标为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家乡地域情感、积极道德心理品质、坚实科学与文化素养、良好体育艺术修养、勇于创新探索、富有国际视野和爱国之心的“海淀学子”。在此基础上,五一小学提出培育学生一生幸福必备的素养,为学生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艺术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清河中学提出“自主行动、自主参与、自主能力”核心素养目标等。

加强整体思考,做好统筹规划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具体表现在:区校课程规划滞后于实际课程建设、滞后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缺乏顶层设计;学段间不衔接,学科间不融合。为此,区域应加强整体思考、高位引领,整合区校育人资源,协调区校各方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注重课程整体规划和研究

应“由改变个别课程或某一部分学科和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到面向整个学校的所有课程、所有的学科以及整体和系统进行优化”。课程结构优化首先应从学校做起。例如,人大附中构建“优化基础课程、完善综合课程、建设拓展课程、提升德育类课程”的课程结构;首师大附中构建了与学生内在发展需求相一致,有利于夯实学科基础、促进专业发展、提高综合素养、形成自主能力的“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自主研修”的课程体系。而在区域整体的站位上,海淀区启动14所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项目,也是从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入手,对学校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此外,开展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和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对区域课程整体优化进行积极探索。

2.注重课程资源统筹与研发

区域应研发课程教材资源,并积极促进资源统筹与共享。以海淀区为例,一方面,重点研发了《走近圆明园》《中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等课程教材,供学校结合各学科落实10%实践活动打通使用。另一方面,统筹各类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每年坚持录制课改新教学课堂实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微课教学研究;通过高中协作体和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促进资源统筹和共享等。

3.鼓励学校自主创新促进整体优化

优化区域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整体格局,还应鼓励各学校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自主优化学校课程建设,由点到面,由先进带动后进,发挥课程建设优秀示范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最终实现区域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

例如,北大附中在多元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下,采用学院制、书院制发展模式,形成了“二部、四学院、五中心、七书院”的全新组织架构。高中部实施学院制,建设差异化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发展模式。成立艺术、体育、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五大教育中心,面向全校开设活动课程,提供基础设施,培育发展中心社团及俱乐部。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更加适合不同需求的学习方案,将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将高中部分设为四大学院。学科类课程分为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行知课程、理科深入学习的元培课程、文科综合深入学习的博雅课程以及中外对比的道尔顿课程。区域内玉渊潭中学作为普通中学,也自觉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编制与实施研究,经过三年的课题实践,形成了以人生规划为导向,夯实基础素养课程、奠基职业素养课程、发展创意设计课程的课程体系,引导了学校课程的整体优化。

创新工作机制,形成组织优势

课程建设走向素养化、精品化和整体优化需要突破一师、一校、一地的视野、思维和能力局限,需要有合理的组织机制和规范的制度,以保证其有序、稳步、科学地推进。

海淀区从区域和学校层面确立了五项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是区教委领导下课改办计划总结交流机制:通过定期例会,分析课程建设需求、趋势和整体优化重点工作,计划行政、业务和研修部门工作要点,注重总结和经验分享,提炼和反思问题。二是项目管理机制:建立区级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实行项目负责人研究责任制,按时提交项目计划,积极组织项目研究,适时下校指导进展,组织展示与成果提炼。三是队伍建设机制:各校结合实际逐步成立课程管理部门,包括课程研究院、课程中心或课程室,对接区域相关工作,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形成了组织优势;以重点团队建设和现场范例培训带动整体优化,提升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执行力;以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团队的经验促进整体优化;以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示范推动整体优化。四是市区校联动机制:市区校联动协同贯通了市课程改革政策、理念和要求,融合了三级课程建设主体的共同愿景,搭建了市域视野下的多方互动学习交流平台,市区校各自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协同一致的课程建设合力;区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管理、研究、指导和协调作用,学校师生则充分释放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与鲜活经验。五是评价激励机制:组建专家、行政、教研、科研等组成的评价组,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及跟踪改进。中小学校本课程备案审议主要审学校的课程文件,包括课程开发方案、学科课程纲要以及相关课程资源、总结、报告等。审议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反馈意见的撰写上,海淀区组织了专家支持的区域联动审议协作组,在专家指导下与行政教研科研共同形成反馈意见,重点指向实践改进,突出解决校本课程设置粗放、理解偏颇、实施随意等问题。

建立适宜标准,落实分层实施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4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9)

摘要:针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原国家精品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策略:转型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衔接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升级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并通过“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建设,总结了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http://

关键词 :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装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49-04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至2010年,教育部已累计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 892门,建设成效非常显著。精品课程建设对推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可归结为:(1)引导各高校关注教学质量,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结果,注重从规模到内涵的发展。(2)强制性地让高校加强课程建设及课程资源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与资源共享。(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4)使教师和学生受益,部分实现了资源共享。但不可否认也存在各种问题,除大家公认的学科分布、知识产权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建设、轻共享。各个院校对精品课程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除本校外,其他学校使用少,共享率低。(2)重评审、轻更新。各个院校关注课程评审,关注评审指标,但评审过后,对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新率低,对网站维护不够。(3)互动性差。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使教师与学生或使用者互动。(4)定位不准。许多精品课程建设是为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关注的是评审条件,不是更好、更方便学生的使用。(5)视频较少,不能很好地为学习者服务。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于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 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由此可见,精品开放课程不仅是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继承与发展、转型与升级。

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认识及建设策略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2012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又颁布了《关于开展2012年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明确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推荐范围、推荐条件、建设要求等等。

根据上述文件和《2012年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评审指标体系(高职)》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新一轮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课程的衔接,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要求,在原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转型和升级。

(一)转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前提

根据文件精神,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目的非常明确,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目的有显著的区别。因此,从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到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从建设目的、服务面向、建设思路、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转型。其中,最重要的转型是服务面向的转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要求服务对象从服务于教师向服务于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转型。

从单纯的面向教师转型为面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基础,不善于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服务面向的转变,实质上要求教师践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自主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二)衔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础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5 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这就明确要求新的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应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两者之间应该在团队、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方面有良好的衔接。

1.团队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并且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的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团队应该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行业企业的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体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2.课程内容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等内容,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在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领域的发展,进行补充、完善和提高。

3.课程资源衔接。原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一般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学习指导、习题库、典型案例库、素材库等内容。这些也是新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基本资源要求,应通过规范化、格式化整理,加工整合到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中,避免资源浪费。

(三)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核心

服务面向的转变要求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方面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要求和目标。

1.课程目标的转变升级核心是在注重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即要关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还必须将终身学习的意识、习惯,自主学习的方法、技能等融入课程目标。

2.对高职高专课程内容的选择(升级)应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开发应强调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职业岗位技术工作,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转变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方式,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意识和方法。

4.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分为基础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的基本资源要求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反映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的教学风采。课程的拓展资源要求有一定的社会覆盖面,涵盖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技能培训、新技术普及、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课程资源应丰富多样,以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将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习者,提高课程学习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者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践

我院的“建筑装饰设计”课程2007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当时的课程内容和结构仍是理论+集中实训的模式。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2012年申报了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对原课程的转型、衔接和升级,其课程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团队体现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特点

新团队是在原团队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技术骨干组建的。团队负责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主持过多项校企合作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团队成员也有多人多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且成效明显。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了课程建设,并承担了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二)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更加准确、清晰

“建筑装饰设计”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课程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家居、办公、餐饮、商业、酒店等不同类型建筑空间的设计实践,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必备的基本知识,掌握一般装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具备一定的建筑装饰设计创作、表现和沟通表达能力及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质,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三)课程开发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

课程开发设计总的思路:行业企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知识、能力、素质分析——课程内容解构与重构——项目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评价设计。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行业企业调研为前提,校企共同对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共同确定本专业学生所需的课程知识体系、职业技能和素质目标,重构课程内容。

2.以任务布置——现场采寸——采寸图绘制——方案与提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提案审核——施工图审核——综合评价的实际设计过程为导向,设计工作项目和学习情境,并遵循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构建建筑装饰设计的基础阶段、初步阶段、提高阶段、综合阶段,按照教学周安排课程项目,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序化。

3.“建筑装饰设计”课程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建筑装饰设计基本能力,其实质是培养学生掌握解决建筑装饰设计基本问题的能力,即要能掌握建筑装饰与空间、材料、造型、尺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经过大量行业企业调研,装饰设计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更需要大量工程项目的实践。因此,应围绕建筑装饰设计的基本问题,对原课程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打破理论课+集中实训的旧的课程模式,引入典型的工程项目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项目中。同时,在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项目过程系统化原则的基础上,突出项目主题(重点能力培养目标和主要侧重的内容)。全部课程内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形式融入项目中,形成以建筑装饰设计基本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以装饰设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

(四)采用工作室教学模式,实施工学结合

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以我院现有的工作室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对内结合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对外承接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的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融课程、教室(工作室)、生产实践为一体,变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使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实施工学结合,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五)校企合作开发建设课程资源

在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联合有关企业开发课程资源。

1.联合上海松下盛一国际企业,引入松下系统先进的工作流程和标准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现场采寸标准、采寸图绘制标准、方案与提案设计标准、施工图设计标准、提案审核标准及施工图审核标准,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2.引入企业全套工程案例,进行教学开发,完善工程案例的任务书、投标书、虚拟演示动画、方案图、施工图、施工过程图像、竣工实景等内容,作为学生研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3.开设校园威客,承接并满足周边区域企业、个人等公众的服务需求;设置项目源信息、项目承揽、项目指导、项目提交等对外承接真实工作任务的通道;打通课程与社会需求的资源沟通渠道。

4.开设课程论坛,加强师生互动。论坛有作业区、共享区、交流区、精彩转贴等,以此加强师生及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资源共享。

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引领课程建设的方向。通过“建筑装饰设计”申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践,笔者认为,高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应采取“衔接、转型、升级”的建设策略,既要处理好与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衔接,又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课程建设一定要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突出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与共享。

http://

参考文献:

[1]吴宁,冯博琴.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6-9.

[2]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80-85.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5

一、构建科学的体育课程,搭建学生成长的平台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学生人均体育活动场地为7~10平方米,而五中分校的1600多名学生仅有人均1.5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学校在发展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都遇到了空间狭小的制约,但我们从来没有被难住过。这些年,在五中分校渐渐形成了一种信念——要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教育价值。如何让小场地发挥大作为,成为我们学校体育教研组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依据“体育艺术2+1项目”建立起了科学严谨的体育课程体系。在常规的体育课程中,除了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课程外,学校还从初中学生的特点出发,把踢毽、跳绳、跳山羊、垫上运动、单杠运动等对场地要求不大,学生参与度高,体能消耗大的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系统地融入到三年的体育教学之中。比如每到周五下午,我校都会组织初三学生到地坛体育场进行集中训练。

二、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课程

为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河魅力,享受蓝天和阳光。我校将体育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美术等学科相结合,引领学生走进实践活动大课堂,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正在逐渐系列化,并形成了我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优秀的意志品质,又能让学生亲近自然、享受阳光、融入社会、体验生活。

现在,我们感觉在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中,都能够反映出体育教育的辐射作用及效果。在学校组织的每次科学考察活动中,强健的体魄是学生们在雪山上、森林间甚至在南极恶劣的气候下完成科学探索的重要保证。而我校学生为每次备战北京市未来工程师大赛制作模型时,都发扬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校没有科技教室、没有工作台,学生们就以教学楼后边地下室的水泥阳光板当工作台;天气不好时,学生们就用半个乒乓球案子,在地下室的仓库里制作参赛模型。我们认为,这就是有韧劲、不怕苦、勇于拼搏的体育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结果。

三、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强化学生体育精神

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五中分校的独特体育文化。我们认为,学校体育不仅要锻炼学生的体质体能,更要培养一种体育精神。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阳光向上、积极进取、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品质。

现在,很多学生都酷爱足球运动,但是由于我校没有足球场地,我们便专门对小场地如何开展足球运动进行了研究。体育老师们结合《五人制足球》《手球》和《冰球》规则,制订出《五中分校小网足球比赛规则》,并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比赛,最大限度丰富学生体育活动内容,保证学生锻炼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6

摘 要: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活跃因素,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并且对其他课程起辐射、带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评估等多方面的建设,其在推动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 高职教育 要点 意义

一、高职精品课程建设要点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条件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学校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其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了解学科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担负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因此,应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各部门领导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内容建设是核心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是相呼应的。精品课程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同时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要齐全,使之符合课程设计要求,并且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队伍建设是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历来是学校建设和教改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指标。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长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展开, 形成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精品课程负责人应是由具有较高科研水平、较强管理能力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他应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也是教学研究以及课程资源的学术组织者,对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水平起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手段建设是切入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不仅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更方便了学生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五)考核评估是保障

课程质量评估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开展课程评估是做好课程建设的重要保障。评估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开展对课程的硬件和软件的评估,可以了解课程建设的进展情况,把好课程建设质量关。通过课程评估和对合格课程的检查验收,为制定重点课程和优秀课程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学校、系主管教学工作的部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要亲自抓好这项工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保证。

二、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精品课程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必然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业务素质、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从而保证优质课程和资源的丰富。而且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团队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一个人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整体提高。不但从根本上取代了传统的“传帮带”模式,而且创造了真正意义上的“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训练营。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加强,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二)有利于全面推动教学内容信息化建设

精品课程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目标的。广大师生想要从事精品课程建设或使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就必须提高其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也对各级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品课程的一些评判标准也是对参评学校的网络建设、网络连通率等间接地起到了强制性改进作用,一旦有问题暴露,马上推进问题的解决。

(三)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尽可能去拓展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求开放精品课程网站,扩大对外影响,让更多的人可利用这种资源来学习,使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前者是开发利用资源,后者则是校际间的共享,这种共享只有在精品课程建设框架下方可实现。精品课程汇聚了最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各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这将减小资源浪费。在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中,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必须要上网,并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一并上网。精品课程建设中,从课程的筛选、申报、评审到公示、公开和使用,都要通过网络进行,最终必将充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有利于推动专业系列课程整体建设

面对高职院校大量扩招,师资紧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等矛盾突出的现状,高职院校精品课程所提供的优质资源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它的建设还推动着专业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着专业系列课程的整体建设,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影响着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

(五)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精品课程是相对基础的,同时又能使多数人从中受益的课程。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搞好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此外,高职课程有示范性和推广辐射作用,通过宣传和推广精品课程,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达到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期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重在过程和发展,使精品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常规教学管理的一部分,并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洪一、杨东铭.能力本位与工学结合: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55-58.

[2]罗然.精品课程建设十大辐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62-64.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7

[关键词]重修免修考缺考大学生问题探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增加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供给。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工作之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我院《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建设中立足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积极创造“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组成以企业专家和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更接近真实环境的情境教学方法,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要素构建教学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规范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使精品课程的建设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具有鲜明特色,从而使课程教学在内容上更加先进、在讲授水平上更加精湛、在教学管理上更加严格。[1]

一、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是否具有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的目标,必须建设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熟悉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程序,认识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要求和特点,及时了解数控加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以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生产。

(二)教学内容是否针对岗位需求

《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数控加工方向高科技、高精度、高质量的发展需要,使学生能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熟悉各种加工机床的规格、使用范围及性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熟练应用CAD/CAM技术,懂得现代制造技术,并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教材建设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更需要教师在深入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中加以创新。[2]

(三)教学方法是否灵活适用

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让学生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

(四)实训条件是否类似企业工作环境

按仿真企业工作环境和设备建设实验实训室,将教学、生产性实训、培训、产品开发四项功能集于一体,用于项目开发、毕业设计和校内顶岗实习。

(五)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把原理性的知识转换成贴近生活实际的知识,学习过程由静态向动态转换,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掌握数控编程的专业技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六)教学评价是否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

学校与企业扩大合作层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制定学生实训实习评价标准、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实践的若干要素

(一)确定市场需求和课程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数控技术方面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及时了解到市场的变化,我们能够及时调整课程的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发展及时跟上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实践中主要以机械制造业零部件加工项目为导向,在项目中以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开发学习情境,并使各情境之间达到深度融合。

(二)共同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和学生培养方案

基于职业能力分析,重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学院聘请了企业的一些主管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数控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每年都会邀请他们来校与专业教师和相关人员共同探讨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课程建设提供大量适时、合理、实用、有效的建议,促进了课程教学改革良好的发展。同时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课程开发团队,通过与合作的机械制造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具体从人才需求调研、课程设置、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多方面与合作企业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探讨;从工作岗位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出发,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人才的要求,并参照有关数控技术行业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教学项目和教学情境,重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经过岗位能力分析,要培养出能按照图样加工出合格零件和对现有零件进行大胆创新设计的企业所需人才。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总体要求具有CAD/CAM技能和数控编程能力,这些能力又需要以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机床操作、数控原理、金属材料、机制工艺、机械原理等知识为基础。

(三)创办“校中厂”,为课程的情景教学提供条件

2012年2月,我院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建立校内生产型数控实训基地,将真正地将生产企业引入到了校内,引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真实的生产环境,也为本课程实施情景教学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基础。

由常规损耗性实训向经营生产性实训转换。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实习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尽管我们拥有工业型数控机床,但学生认为加工的不是机器上的零部件,容易忽略产品质量。为提高学生的产品加工意识和质量意识,我们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数控加工中的“综合训练”与“企业产品加工”相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加工合作企业的零件,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操作机床,还能教会学生产品检测和精度控制等方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节约了教学资源。[3]

(四)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

真实场景的实习基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进行“真刀真枪”式的顶岗实习,才能深入实际、掌握真正的生产技术,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养。我院通过与企业共建的形式,更新教学设施,充实教学仪器设备,使校内实训具有真实工作环境和职业氛围。同时还与企业共同规划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技能教学课堂与实训场所的一体化,使实训场所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以及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的中心基地。

(五)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

定期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或到学校授课,把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管理意识及时输送到课堂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触摸到最新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拉近了学生与合作企业的距离。

(六)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项目

2011年,我们带领学生参与安徽精科机器有限公司“汽车转向器螺母”的夹具设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和系部经常派专业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工作半年到一年,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这些教师的实践能力,推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实习基地,教师能够了解到数控技术专业和本课程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三、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深入思考

(一)校企合作深入发展的阻碍因素

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存在诸多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1.收益相对滞后,不利于调动企业方面的积极性。职业教育界人士经常用“剃头挑子一头热”来形容校企合作。要让“另一头”即企业也“热”起来,需要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真正使校企实现双赢、共赢。2.合作企业实践具有单一性,难以满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全方位的要求。大部分企业仅加工制造某一类的产品,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是全方位的,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实践条件及师资力量往往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这也抑制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

(二)校企合作建设精品课程的努力方向

1.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为指导。传统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单纯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企业参与。我们借鉴德国“双元制体系”的教育模式思想,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并以这种教育模式为指导,由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共同建设《数控编程》精品课程。

2.以强化教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制度,建立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课程建设的评估体系,并将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为侧重点。

3.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长效性。要实现校企合作共建精品课程的互动发展,必须以动态的、不断提升的过程来深化和完善精品课程建设,使精品课程建设具有成长性、先进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精品课程的结项并非精品课程建设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如在课程内容方面,还需要根据专业发展要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继续建设;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还要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加以更新、完善和提升。

4.突出职业素养的培育。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均突出强调“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中的“高素质”应该包含职业素养这一重要的方面。因而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必须体现出培育职业素养这一内容。校企共建精品课程,应充分发挥企业方面的优势,让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学校,直接提供实践知识,进行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宣传企业文化。

5.凸显精品课程特色。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就业岗位指向性,因此《数控编程》精品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应体现如下三点。第一,突出数控加工的职业性特征。课程内容以数控加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数控机床操作能力要求为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达到数控操作工(国家三级)的职业资格。第二,重视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整合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数控编程》课程教学上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第三,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组织还应重视综合性,培养具有现代思维分析能力的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曾世平.“校企联合”开发基于CDIO的《网络组建与管理》精品课程的研究[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12):76.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8

关键词: 课程标准 一体两翼五环节 高效课堂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和引领,把运用落实“一体两翼五环节”作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打造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生态课堂。

一、研读课标,深入领会课改理念

研读好课标并掌握其特征,有助于领会课改精髓,增强目标意识,激发课堂活力。新修订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而且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重视对学生情感生活的关注和培养。二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传统教学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而根据课程标准修订的新教材,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的文化特点,不再追求知识理论面面俱到。三是回归互动生成的生态课堂。传统政治课堂重教轻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扩展精神生活空间,让学生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的真谛。

二、紧扣课标,准确把握“一体两翼”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1]。教师应把握好这一学科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思想品德课经常被人形容为“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主要原因是教与学都停留在僵化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模式下。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平等和谐的课堂活动。首先,可以将形式多样的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如课前演讲、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模拟法庭、课堂辩论等,打破教师滔滔不绝“一言堂”的沉寂气氛,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空间。其次,可以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提问、练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

2.教师的组织、引导为学生学习辅以“两翼”。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思想上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行并平等看待每一名学生,然后行动上才能放手让学生去说、去做。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讲,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留足学生交流合作、思考提问的时间与空间,并对学生的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将课标和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这样才能灵活把握和运用教材。

三、贯彻课标,落实五个教学环节

新课程倡导教学走向对话、走向合作、走向师生,共同构筑学习共同体。结合课标落实读问讲练思“五个环节”,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课堂走向生态化。

1.引导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把握教材内容,有效结合学生的知识积累、心理特征及年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适时适度合理地拓展延伸,“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巩固既有知识,还使学生的课内所学得以延续……兴趣更浓厚,思想更灵动”[2]。因此,教师的读前引导很重要,可以事先布置问题引导学生“读”,也可以让学生在“读”后提出问题。好问题、好思路能将学生的“读”引入正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体现。

2.有效提问。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既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时首先要明确目的,围绕课程标准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其次,要讲究艺术,掌握调控策略,注意把握提问对象、提问时机、语言表达、发问方式等,为提问中可能出现哪些情况、怎样解决做好准备。

3.实现精讲。课程标准是课堂精讲点确定的首要依据,教师一要从课标对众多学习元素描述的横向对比中选取精讲点,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学习板块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这两个不同学习元素的描述所寄予的精讲是大不相同的,需要我们用心甄别。二要从课标对同一学习元素不同要求描述的纵向对比中提取不同的精讲点,如课标对“认识”这一学习元素,在不同年级提出了“认识自我”、“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国情”的不同目标,要呈现这个不同就要很好地纵向比照。

4.巩固练习。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但必须针对学科、学生和考试,精挑细选一些“开放性的、形式多样的、具有思考价值的练习题,以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练”归根到底是追求练习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课堂思考。“思”包括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是学生独立思考权的维护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应尊重每一位学生,宽容学生犯错误,允许并支持学生发表新意见、提出新见解,尊重学生差异……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理想空间”[4]。其次,教师应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教学前开展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思,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呈现顺序、难易程度、课标解读情况、学生接受状况、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进行反思,教学后分析、思考教学经验和教学结果,进行自我调整。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体两翼五环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教学互动双赢的效果日益明显。

参考文献:

[1][3]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9

关键词:动物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133-02

目前,关于国内精品课程的建设,各高校都有着自已不同的观点与经验。在重庆师范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作为校级重点课程的动物学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了重庆市第二届市级精品课程。在多年来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依托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课程组成员倾注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力求将该精品课程建设成为部级精品课程或推选为部级精品课程的后备课程。在此期间,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无论是从课程体系、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具体总结如下:

一、全面利用多媒体辅教学方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教学

完成了全部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并完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此同时,完成了全部实验课程的课件制作,且重点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由于引进了许多现代新的教学元素融入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牢固掌握。

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根据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借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重庆市“十一五”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平台,对动物学教学实验室和实验实践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为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们增购了许多设备,如宽屏幕的等离子电视,投影仪、显微观察与摄像系统、实物展示台、自创了“显微观察系统”与“实践教学互动系统”,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同时,我们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并且强化常规教学,科学合理安排各种实习活动,以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兴趣和完成优质的毕业论文,教学实验室与研究实验室也都面向学生开放,使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及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等,不仅可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在重庆市动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动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设备仪器方面不断完善、更新。早在自行设2003年就自行设计了有特色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由显微数码摄像系统、宽屏幕等离子电视、投影仪,展示台等组合而成的互动教学实验室)沿用至今。通过自行设计的互动实验教学系统,解决了过去教学难点中难以观察的微型动物(如草履虫、眼虫、水螅及涡虫等),通过该系统可清晰直观地示范教学,该系统实用、方便、经济,在国内独具特色。此系统由于其良好的示范教学效果,已在我校大学城校区本科教学相关实验室内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的作用。

三、动物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贯彻教育部教学大纲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重点突出动物学课程的经典与现代结合的特点。形成相对完整和完善《动物学》的课程体系,以更灵活的方式、更完善的体制去满足目前生物科学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思路,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故根据教学资源的优势,我们将对动物学课程体系按照生物科学专业与生物技术专业构建成为动物学和动物生物学两大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该体系将解决现行教材教学内容体系的局限、必修课课时偏少等种种问题,以便与国际间同类相关课程接轨,并且该体系的实施结果则说明该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四、实验材料的新型培养方法,确保了实践教学之需

动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许多实验材料,不仅受限于采集时间及当地气候条件,同时也由于其个体微小,传统培养方法的局限难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新型的粗培养和克隆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优质的实验材料,保证了教学需要,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还为兄弟院校(如重庆大学等)的教学与科研提供实验材料。

五、标本室的创新性研究和管理,保障了精品课程的教学

动物学标本在动物学的教学科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物学标本的保存,尤其是对于一些珍贵罕见标本的保存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进行动物学教学标本的包埋、保存等制作方法的探索与建立,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近三年内,课程组主要成员探索性地采用新配方的不同树脂对不同动物标本进行包埋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目前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与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另1项目前正处于公示中。本研究也深受学校各方面的重视,并由主管校长特批了相关项目支持该研究的进行,同时本研究也受到本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本工作正在延续中。

六、实验室面向本科学生(本专业和全校)开放,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本实验室推出的开放性实验和各类的及各种课外兴趣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探索性实验:面向本专业本科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动物学实验技术学习,学习生物绘图,参与标本制作、鉴定,提高兴趣、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研究平台,此开放旨在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学生以开放性实验供其选修:如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人体常见寄生虫病病原体的认识与疾病预防,重庆地区常见昆虫的鉴定,珍稀动物的观赏与种类识别等系列实验,为提高非生物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作出了有效的尝试,形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基地之一。

七、专题学习小组法的建立、实施及成效

通过与国外院校进行学术及教学方法的交流,吸纳国外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经验及教学形式进行本科教学的改进。学生组成专题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分别选择动物学课程范围内的专题进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实验验证、完成所选的专题,专题学习结果以海报、展板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行或展出,并由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最后的评定。以此提高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及实验的能力,体现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建立与推广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同与赞许,同时由于本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已被本学院的其他老师学习采用。

八、程序化试题库的创建及使用

本课程组于2003年起就着力进行动物学试题程序化的建设工作。目前,我们已建立的动物学的计算机试题库可经常性进行增补、更新或调整,分为人工抽取或自动抽取两种模式,并可根据出题要求随机组成不同题型、不同难度梯度、不同分质的试题进行组成。这样,使试题库变得更人性化、自动化和科学化,亦可避免人为主观因素而导致其他相应问题的产生。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动物学精品课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就像人的学习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将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不断应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我们的动物学精品得到不断的完善,真正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英华,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推动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88-89.

[2]孟令勇.新建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108-110.

[3]曹霞.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学与科研互动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62-63.

[4]何建武.网络环境下精品课程建设设计策略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96-99.

[5]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6.

[6]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7]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90-91.

[8]李中.精品课程建设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43-45.

[9]朱举英.基于交互学习的精品课程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10]史文婷.基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11]王素梅.部级精品课程主页设计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2]李佳恒.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10

关键词 因性施教;分性别教育;女子学校;综合素养培育课程;宋氏三姐妹母校;NICE女生;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7)03-0011-03

宋氏三姐妹、作家张爱玲、导演黄蜀芹、科学家朱丽兰……这些声名远播的女性都曾就读于同一所学校――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中”)。作为一所曾经的贵族女校,市三女中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曾以“积中发外,智圆行方”和“国际化,开放性”的育人理念,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不乏上述这些中外知名的杰出女性,学校也因此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色彩。被誉为“女子人才的摇篮”。

进入世纪之交。市三女中初中部和高中部因政策原因剥离,原有的初中部以法人身份独立办校,被称为“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三女初”)。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面临办学体制调整带来的困难,我们的学校教育如何回应学生发展需求。回应现代社会对女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如何使每一个女生在丰富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优秀智能。发展思维品质。培育良好的品格和能力素质,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进而获得幸福的未来?市三女初审时度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探索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使百年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一、传承创新百年办学精髓,明确女校新时期育人目标

2000年,市三女初实行独立办学后,从市重点学校变为区属一般学校:c此同时,上海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开始采取电脑派位的入学政策。这两大变化给百年名校的办学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脑派位进来的学生不喜欢女校怎么办?学校要继续保持优质办学。该如何协调女校放学早、作业少、活动多的办学传统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之间的矛盾?

为此,学校对教育目的及内涵进行了深入思考。逐渐认识到学生学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形成之间的关系,即综合素养发展得好。也一定会促进学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学校着手探索传承与创新之路,明确和坚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智圆行方、秀外慧中”,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独立、品德高尚、悦纳自我、关注社会、气质优雅、内涵丰富、宽容明理、知性进取、富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科学精神和生活情趣兼备的现代女子人才,使每一个女生成为自然的顺天性的(natural)、独立的不依附于人的(independent)、友善的有爱心的(caring)、举止大方的优雅的(elegant)“NICE girl。而将办学理念落实到育人实践的载体就是构建具有女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二、系统构建综合素养课程,培养“秀外慧中”NICE女生

2011年5月,学校在参考OECD(1997版)和EU(2006版)核心素养要求的基础上编制了《市三女初综合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又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该课程体系通过16门国家基础课程的教学优化。16门基础延伸课程和30余门自选拓展课程的开发建设。“5+5678”等品德修养课程的设置,将育人目标与实施载体建构了关联,旨在激活学生的素养潜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智圆行方”之可塑人才。培育“秀外慧中”之模范NICE女生。

1.挖掘核心素养。厚实女生之学科根基

初中学段的国家课程分为七个领域16门学科,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有的核心素养。学校教学在重视培养学生基础素养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是实现女生智识化、能力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学校要求每门学科都必须找准核心素养。并科学地融入教学计划之中。

以语文学科为例,教师们将其核心素养总结为“三感一化”:从语言建构与运用上说。就是基于阅读积累、诵读、复述与整合的“语感”训练。指向交流与写作能力:从思维发展与提升上说,就是基于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的“灵感”训练。指向批判与论证能力:从审美鉴赏与创造上说。就是基于欣赏与评价的“感悟”训练,指向表现与创新能力:从文化传承与理解上说。就是基于继承与借鉴的“文化意识”培养。指向灵魂塑造。

2.延伸基础课程,培育现代女生的新兴领域和高阶认知素养

除具备传统领域素养之外,现代女子人才还应具备一些体现时代特点的新兴领域素养,如环境素养和财商素养,以及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创新性与创造性等高阶认知素养。但是这些内容在国家基础学科教学中往往无法涉及。或即使有也是碎片化的。为此,学校围绕“新兴领域素养”和“高阶认知素养”开设了16门基础延伸课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学科一对一、一对多甚至是多对一的合作,每门学科每周调出1课时。课程内容从学科知识出发。表现出任务性和综合性两个特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学科多个知识点或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完成同一个任务。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学习。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学习、思考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如语文学科分别在六至八年级开设“广播剧”“经典诵读”“新闻观察”等课程,数学学科则以“生活智慧”课程贯串六至八年级。每年进行内容的更新:政史地三门学科在七年级联手开设“模拟社会组织”课程,体现了学科间的跨界:美术、音乐、体育学科开设的“美龄工艺”“美龄视听”“美龄形体”等内容则充分体现了女校课程的独有特色。

3.注重品格修养。兼顾女生“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

品德修养课程共包括五门领域类课程、“5678”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主题教育类课程三个系列。旨在促进女生的个人成长和社会性发展。比如:五门领域类课程包括“环球风物”“教育剧场(Drama)”“心理精神”“女子礼仪”“民防技术”,其中“心理精神”涵盖个人、人际、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模块,分别由国家课程“社会”“思想品德”,校本课程“美龄智慧”以及家长学校课程组成。

再如:四门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五彩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六节”“七彩社团”“八类公益”。简称“5678”课程。其中“五彩社会实践活动”分为红、绿、蓝、橙、紫实践之旅,分别从民族精神、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科学体验、国际理解、艺术分享、女性自觉等角度开展实践活动,尤其是“紫色之旅”。更是专门针对女子人才培养的女校特质课程。在紫色之旅中,学生或面对面聆听杰出校友的成长历程。或寻觅活跃在沪上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去探索女性成才的规律。学生们通过优秀女性表现出来的坚韧、独立、睿智、自信和宽容善举等领略到她们的人格魅力,也激发了自身的成才意识。

4.自选拓展课程,让每一个女生飞扬个性、多元发展

学校根据初中女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从培养女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开设730余门校本课程作为自选拓展课程,共包含创意设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人文素B、科学探索、艺体活动和学科竞赛等七个类别。如创意设计类课程包含“广播剧社”“摄影”“科学创意画”“手工编织”“绒绣”等。工商管理类课程包含“学生公司”“耘梦工场”等。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公司”课程是学生在八年级学完“小小企业家”基础延伸课程后联名要求学校开设的,目前这门课程已趋于成熟,深受学生欢迎。

三、综合化实施素养课程,生成现代女性的创新精神与综合能力

我校在实施“综合素养培育课程”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拓展迁移和生成性。突出学生的动手、发现、实践、体验,注重培养初中女生的创新素养,提升其综合能力。以实现课程的多元育人价值。

1.实现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深度学习,提升女生的智慧与素养

―方面,我们引导教师以国家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为蓝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拓展内容或是自行研发寻找创生点,形成单元模块,然后通过“学习任务单”将探究点以问题、情境方式呈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

例如:在六至八年级开设的数学基础延伸课程“生活的智慧”中。教师通过“手机套餐省钱计划”“猜学号”“心中有把尺”“数字黑洞”等一个个“学习任务单”,巧妙地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融合。学生们在活动中借助数学知识和工具通过验证、推理得出结论,既思考了生活中的智慧,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综合课程的实施,让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建立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八年级开设的“国际论坛”课程是以英语学科为基础的一门融阅读、思考、演讲、写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演讲、辩论的技巧和思辨能力。每年12月的英语节则是“国际论坛”课程的延伸。学生们用英语侃侃而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呈现各种数据图表来分析和证实各种社会乱象与问题。演讲结束后,参赛选手还需即兴回答外教评委的现场提问,这也是对学生语言、思维、胆识和智慧的考量和挑战。

2.开展跨学科项目学习。拓展女生的视野与担当

学校的基础延伸课程多以多学科整合项目学习的形式开展,关注不同学科视角的思考和联系,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如“模拟社会组织”课程是学校教师从“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获得灵感,然后结合校情,挖掘政史地三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打破学科固有界限,由三门学科教师联合研发的。课程实施五年来,已形成了“模拟联合国”“模拟听证会”和“模拟创业”三大模块共约11项主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模拟社会组织运作的方式,通过角色体验。体会社会组织在确保国家和公民利益、维护国际和平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价值,由此增强了女生的社会担当意识。

3.搭建“做中学”平台,让女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为了传承女校的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传统。突显女校特质。学校依托创新实验室资源。不断探索并形成课程间的有机统整,为学生搭建动手实践的平台。例如:“综合科学”是面向六至八年级学生开设的综合理化生三门学科知识的基础延伸课程。倡导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了与课程进行对接,我们请现代农业基地专业人士设计,改建了一个100平方米的“生态农业创新实验室”。这个被女孩儿们昵称为“阳光房”的地方,吸引了一群玩转科学的女生们。她们抑或运用现代农业无土栽培技术栽种蔬菜瓜果,抑或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这里成为她们专属的探索乐园、DIY实验室。在“了解现代无土栽培技术”“学习制作简易美观水培容器”“自家阳台上的植物布景”“水仙花雕刻”等课题研究中。女生们经历了一次次新奇的科学探险之旅。

4.丰富实践活动的内涵,关注每一个女生的人格成长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11

4月27―28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辑部主办,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广西教育学会协办的全国“高质高效语文单元教学精品课堂观摩研讨会”在广西师范大学王城校区国学堂举行。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顾之川,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孙国友,广西教育研究院院长覃壮才,桂林市教育局副局长文泽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主编葛宇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慕杰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教师、教研员近1 500人参加本次研讨会。在语文单元教学成为主流文化现象的当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邓玲用三十年时间精心打磨的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成为本次研讨会观摩研讨的焦点。

中学语文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由邓玲教授主创,她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按照启始课、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和总结课五个“集成板块”,构建了一个“纵有系列,横有关联”“思有其序,读有其格”的教学组织框架,即单元教学流程,对中学语文教学予以科学规范引导,追求“高质高效”的教学理想。“启始课”通常用2―3个课时,以学生的感受和疑问为教学起点,包括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明确目标3阶段;“阅读课”重在对单元教材进行体式解读,用3个课时,将整单元文本按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3种课型依次展开,形成教学梯度,构建起一个全程阅读训练模型;“作文课”分课内、课外两种形式,课内作文3课时依次是作文起草训练、讲评构思训练、修改训练,将作文教学序列化,用写作清单帮助学生进入写作状态,课外作文则全凭学生自主;“活动课”分课内和课外两种,包括准备、开展和展示汇报3阶段,准备、开展在课外,课内用1课时展示,将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及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总结课”主要包括回顾、分析、提升3个环节,帮助学生记忆保存所学知识,将知识化为能力,对单元学习进行规律性指导是教学亮点。

研讨会上,邓玲教授详细解读了中学语文高质高效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会议依次推出针对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7节五程序单元教学精品课,包括启始课、精读课、略读课、拓展课、活动课、作文课、总结课等,全部由桂林市不同实验学校的教师执教,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单元教学五程序样板课,使与会教师对该教学模式有了一次完整而深刻的体悟。

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审张定远和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先后对这7节课分段进行了点评。他们一致认为,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为高质高效语文教学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是符合科学规律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每个老师都能学得会的教学模式。张定远先生还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难点、疑点、重点要启发性地讲,思想教育要在对字词的品味揣摩中去把握。肖培东老师对所听研讨课给出了“强烈的主题性、很强的程序延续性、课型丰富性、课堂成长性”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指出,这样的程序性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在教材解读能力、课堂调控能力、严谨认真的倾听能力、教学捕捉能力等方面下大功夫。

会议最后由顾之川先生做了总结报告。顾先生肯定五程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方向正确、理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教学、信息量大,研讨会人气兴旺、交流充分,开创了语文教研的新形式,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责编 欧孔群)

精品课程五要素范文12

[关键词]旅游双创人才;课程设计;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01-03

“十三五”时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黄金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的来临,旅游人才的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高校旅游人才培养需要进行全新思考、全新规划、全新设计。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旅游教育中的核心环节,对高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明确当前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定位,构建一个基于素质与能力双轮驱动的旅游双创人才课程体系,并为其体系优化提供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维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专业定位、目标定位与模式定位,这三个维度的定位是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实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

(一)以行业需求为出发点,树立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定位

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与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以实现学生就业目标为方向,以产学研结合为路径,为旅游行业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酒店行业、旅行社、景区、现代服务业等其他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素质与能力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旅游人才。

(二)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明确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双重目标定位

高校对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素能培养为立足点,具体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素质水平的定位,要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素质。其次是能力水平的目标定位,要掌握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商务服务礼仪能力、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等。最终目标定位是培养出洞悉行业最新动态,胜任旅游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旅游双创人才。

(三)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打造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三维模式定位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模式定位要以创新思维为突破点,突出强调培养人才双创能力,基于专业定位与目标定位形成一个集时间、空间与方式三维一体的模式定位。时间维模式定位,将统一时间培养(课堂教学模式)与零散时间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相结合;空间维模式定位,将校内教学模式与校外教学模式相结合;方式维模式定位,将观摩体验式培养与实际操作式培养相结合。

二、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

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素能结合的应用型高等人才。基于双创型旅游人才对课程的需求变化,从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考核评估体系这三个方面对体系进行重构。

(一)旅游双创人才培养“双轮驱动”专业课程目标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以素质与能力双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其中,素质要求主要包括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目标,旅游专业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核心目标,创新思维素质培养是课程设置的拓展目标。旅游双创人才的能力目标涵盖了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四个板块。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是具体到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基本目标,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则是旅游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关键内容。

(二)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三四三”阶层式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依托素能双轮驱动,以系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为指引,打造一个集聚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专业交融的人才培养课程“自选超市”,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与专题研究课程按照3∶4∶3的比例进行设计,形成宽基础、精发展与准提升的“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为市场提供应用性、国际性与创新性的人才。

第一,宽基础,注重理论课程。以丰富的理论基础课程为根基,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法律、计算机、外语和艺术教育等课程纳入基础层课程体系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同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意识启蒙课程,强化理论基础课程设计。

第二,精发展,融合理论实践。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为核心内容,遵循课程设计精细化与精品化的原则,对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相关的专业基础类课程进行深耕设计。着重开发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导论、会展管理原理、旅游政策与法规等专业素养课程,深入发展专业实操课、礼仪实践课等课内实践课程。同时,引入“互动式开放课堂”课程,定期邀请校外企业家与创业家进行创业知识讲座与经验交流座谈。

第三,准提升,做好专题实践。提升层课程设计以专题研究与专业实践为主,旨在总结基础层与发展层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的课程参与性,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课程模块涵盖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与论文研究。专业类实训包含专业考察(如景区调查)、社会调查(如旅游社区调查)、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重点将实习教学的课程集中在酒店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细分专业方向上。在此基础上与校外企业合作,搭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效途径。课程体系另外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论文研究,通过论文研究课程的设计,针对学生的专业导向,为学生设计专题学术研究的课程。

(三)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模块体系

旅游双创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评估体系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保证,一套完善行而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课程价值的前提。本文将课程评估体系分为课程计划、课程资源、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四部分。课程计划统筹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清晰定位教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前期指导。课程计划中要囊括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管理以及考核办法五部分。课程资源主要是对旅游课程开发依托的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具体包含有课程的教材、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支撑。课程质量是评价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听课人数、学生反馈、学生成绩等多维考核指标的衡量,判断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检验课程存在的根本价值。

三、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措施

为有效推动高校旅游双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旅游人才,需要高校加强线上线下课程联合、课内课外的课程关联,整合精品名品课程资源,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线上线下课程联合互动,创新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形式

打造线上线下课程生态链,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形式。首先,增加线上课程设置,开发慕课、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开通课程微信公众号,建设线上课程超市,针对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按需进行线上选课与学习。其次,完善线下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外,还要增加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互动,通过设置翻转课堂,将线上与线下课程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自主线上学习课程,然后再到线下课堂参与互动提问。

(二)课内课外课程多维关联,搭建双创人才培养课程平台

创建课内课外多维关联的课程体系,兼顾双创型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创建融合理论性、经验性与参与性的课程教育平台,开拓由校内导师、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导师、校外创业企业家导师在内的多导师交流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联盟等学生交流平台、校内外创业实训平台,将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咨询指导。

(三)精品名品课程渠道支撑,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课程资源

整合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以及创新创业新型课程资源,打造双创人才培养精品名品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搭建多渠道的信息互动平台,依托现有精品课程与名品课程,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整理并完善课程内容,改造提升为创新创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提升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

三、结语

随着旅游业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其对素能结合的双创型旅游人才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因此,高校需要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将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通过“三四三”阶层式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对高素质高能力的双创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双创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力,张敏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研究――以广州五所高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1(9):63-65.

[2] 周霄,马勇,刘名俭.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系统构建研究――基于“素能结合”的导向[J].现代商业,2012(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