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业种植业

农业种植业

时间:2022-10-25 07:05:34

农业种植业

第1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现如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更是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新型农业,这就离不开在农村全面的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其如何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鉴于此,本文将针对农业推广对提升农业种植业的有效正面作用进行如下的探究。

关键词:

农业推广;农业种植业;农业新型建设

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农村新型技术,全面的促进农民更好的提升农产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而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的发展进程中,农业推广人员更加应当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来培养教育农民,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增加知识,提升技能,全面的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进而有效的培育新型农民,进而有效的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1农业推广的概念

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其自身的差异,使得其农业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各种状态,这样也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呈现不同的形式,而就农民自身而言,可以通过改变农民自身的知识储备以及各种技能的逐渐的转变来促进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来提升农业技术的操作技术。而在现实中的农业推广过程中,由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不同,农业推广人员应当充分的以达到个人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农业推广人员应当积极的促进合作,以此来改善农村的整体情况,并且务求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性的有效成果。进而有效的建设新型农村。

2农业推广与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在早期的农业推广中,其目的在于有效的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出现了变化,现阶段的我国的大部分的农业推广工作包括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以及咨询服务等,而现阶段的农业推广工作已经对农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有了一定的指导性的意义。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现代化农村发展与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结构,同时也是推动以教育为最终目的的农村发展的核心力量,由此可知,农业推广连同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相应的,由此可知,农业推广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推广在农业种植业发展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进行水稻种植中,可以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培育多产壮秧、统一密度、统一测土培肥等相关的农业技术手段以及规范化的程序来提升水稻的产量。

3农业推广的主导作用

农业推广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产业,从而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农业种植业问题上,在进行农村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其最终的目标在于能够更好的实现普遍的社会福利,因此,这样需要整个农村发展工作达到一体化,其各项制度也应当保障一体化,使得每一位农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以此来全面的提升农民的认知能力,充分的认识到农村成果由他们制造,农村的成果由他们共享。而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推广工作正是促进农民获取创新的新型知识的机会,只要在农业推广之后,每一个人都充分真正的了解了农村发展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发展的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农业推广工作在农村发展以及农业种植业发展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诸如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忙闲个半年”的情况,让农民在劳动强度降低的情况下,一年到头都有事可以做。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越发重视科学技术。正所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人则是生产力的第一位的要素,为了更好的发展农业,这就更加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其是提升农业生产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所谓的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咨询服务的工作,更是农村发展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农业推广能够更好的实现农村建设的目标,并且能够更好的实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为此,务必更好的解决农业推广如何更加有效的发挥作用。农业推广工作其本身在于传播知识,培养农民的团队以及组织能力,更好的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全面的推动农业技术,对推动农业种植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此来达到繁荣农村社会的最终目标。

作者:孙娜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承德县农牧局

参考文献

[1]李爱武.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农技服务,2015(12).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种植业;作用

农业种植业作为我国的重要产业,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守护好我们“饭碗”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虽然近年来,国家相应政策的出台以及各地区对于农业种植业重视程度的日益提升,我国农业种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着我国农作物规模化、集约化栽培模式的日益形成,其农业种植业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当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代化农业推广技术可以依据当地农作物栽培、管理的现状,针对农业种植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促进农业种植业的现代化升级。

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本地区农作物的栽培种类、种植面积,进行现代化技术与现代化设备在本地区合理推广与应用,为农作物的科学栽培与管理提供依据。农业技术推广包括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实验,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对农作物种植进行现场指导以及技术咨询等措施。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一项基本的技能,相关技术推广人员要将自己作为田间地头的“农博士”,在农作物的栽培、管理过程中,扑下身子,切实解决农民在种植农作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2.1完善农业种植业结构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的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再加上我国的农业种植业主要以“家庭小规模”为主,农作物种植种类较多,各类农作物的产量与市场需求的匹配性有一定差异性,导致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农作物经营者的收益,制约我国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后,针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行农产品栽培种类以及面积的合理规划,完善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稳定农产品的物价。针对本地区盛产的农产品,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进行农业资源的合理规划,打造现代化农业种植业的服务链(囊括农产品的生产、再加工以及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从而塑造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显著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2.2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现阶段,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业仍以“传统方法”为主,虽然一些地区进行了农业种植技术的现代化升级,但是也往往只是部分技术的升级,而未形成基于“现代化技术与设备”为支撑的“农业现代化综合种植集成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是涉猎农作物的栽培环境(土壤土质以及气候条件)、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销售等多个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可以依据农业种植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技术的精准化升级,从而建造完善的农业种植体系,加速我国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2.3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种植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农药、肥料超标使用,农作物种植连茬现象严重以及近年来自然灾害(旱灾、水灾、冰雹、霜冻灾害等)频发等问题,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合理引入现代化设备和技术,促进农产品品质的升级与产量的提升。具体可以包括以下措施:科学规划农作物的栽培时间,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有效规避霜冻、洪涝等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合理引入生物天敌技术(比如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蚜茧蜂防治小麦蚜虫)、无人机喷施生物农药(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技术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合理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品质,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农药过量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布局现代化灌溉设备(包括微喷、滴灌、水肥一体机),对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组织部位进行精准施肥和科学灌溉,以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和水分的需求。总而言之,农业技术的推广可通过对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所需要的设备进行合理的引进,从而有效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2.4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

与其他产业相比,我国的农业种植业收入一直比较低。农业技术的合理推广与应用,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栽培、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以及打造高端农产品等措施,显著提升农民的收入,为加速农村现代化、打造美丽乡村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

3完善农业推广技术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学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各项措施得以被农民接受和落地实施的关键。因此,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本地区农业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完善。第一,建立现代化服务队伍。伴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种植业的应用技术已经涉猎农作物栽培与管理技术、植物保护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技术等多方面的学科。因此,相关部门应通过采取对农技推广的技术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合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以及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等措施,建立科学的、适宜本地农业种植业发展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团队,以保证农业技术在推广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二,加强农民培训。当前阶段,我国农业种植业的经营主体普遍存在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问题,极其不利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应在农闲时节加强农民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借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农业技术应用“小妙招”的普及,全方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3.2进行农作物的集约化种植,加速现代化进程

当地的相关部门应依据当地农作物种植现状,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村民进行农耕田承包,加速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种植大户的形成,实现农作物的集约化、规模化种植,提高无人机、大型拖拉机、病虫害智能监测设备等价格相对昂贵、普通农民无法接受的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普及率,加速农业种植业现代化的进程。

3.3进行惠民补贴

第3篇

1农业种植中应用生物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技术,具有投资少、产量多的优点,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广泛应用生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作物产量减少资金投入,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并且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生物技术对资源的利用具有重要影响,可以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农业种植领域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领域中,即通过将某一农作物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以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产品质量的目的。转基因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某一农作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并重新组合,最终将其导入到生物体内,其中,目的基因的提取是转基因技术的核心,据调查了解,当前农业种植中应用最多的生物技术则属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种植领域中,常用的基因有种子贮藏蛋白质基因、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等,由于植物中提取的目的基因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利用转基因技术提取植物中的目的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另一农作物上,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也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因此,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不断研究,转基因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且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规模也会逐渐扩大,据资料表明,当前转基因类植物的种植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利用转基因技术种植的植物面积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除此之外,在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最为突出的则属于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比,其操作更为简单,在农业种植实践中,杂交育种技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培养主要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利用人工诱导的组织培养技术,这就要求植物细胞需要处于无菌的状态下,才能确保植物细胞得到良好的发育,最终生长成完整的植株。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既可以加快植物繁殖的速度,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内培育出满足符合当地农作物生长优良品种,同时还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对农作物幼苗的侵害,因此,针对组织培养技术对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在今后的农业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和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但是,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在植物组织培育中,培育植物的阳光温度、湿度等应满足植物组织培育的条件,并且培养基组成结构、pH值等化学条件也应符合标准要求,有效控制外界因素对植物组织培育的影响,为植物组织培养发育提供优质的条件,并且在初代培养外植体过程中应做好外植体褐变处理工作,由于外植体在接种过程中容易发生褐变现象,然而,褐变现象的出现将会影响植物外植体的培育,所以,做好褐变处理工作,以保证植物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3结语

通过分析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可以看出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运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转基因技术,在生物技术研究中,应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并扩大其他生物技术的研究,如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技术等技术的研究,突破现阶段受科研水平限制的因素,使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严昕辉单位:九台市九郊街道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

第4篇

1现代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种植技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传统人力耕作方式被机械所取代,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对种植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国机械化起步晚,在现代农业种植中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在机械设备使用中生产人员对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生产成本较高[1]。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农业机械化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对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推动作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已经逐渐从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转变为规模化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已经开始广泛引用自动灌溉设施等,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从长远来看,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要提高综合农业生产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农业机械化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产生阻碍。农业种植技术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借鉴多年来的农业种植经验,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采取的一种种植方法。在农业生产中要改善农业生产状态,提高农业紧急效益,就要和农业机械化相互结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服务[2]。在农业种植技术的实际使用中,离不开农业机械设备的辅助,同样农业机械的使用,也需要农业种植技术作为其技术支撑,共同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种植技术的影响

2.1使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改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不仅仅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进程通过利用机械设备,使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国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大多是利用人力畜力来进行农业生产和种植,机械化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规模小,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技术并不重视,不仅增加了生产者的劳动强度,还不利于效率的提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农业生产过程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现代农业机械化在实际使用中,还需要结合地区差异,根据地形环境,气候差异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机械设备,例如华北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生产规模较大,在农业生产中就可以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而丘陵地区地势起伏大,只能使用小型机械设备,不适合集中生产[3]。

2.2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进程

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进程,在农业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已经更加重视对设备的使用,有利于实现规模化集中生产,例如在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种植中可以通过机械设备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和种植,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实现了从体力劳动到机械劳动的转变,减少人力生产成本,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进程。在农业实际生产中,还要结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地区差异以及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以及改进农业政策,增加设备使用范围,为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提供使用依据,从而提高机械设备利用效率[4]。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率,还要加强对农业生产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了解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保养及维修知识等,切实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水平。

2.3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农业种植技术与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对生产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使用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还要提高生产人员机械设备的使用意识,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与生产技术。从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农业种植中年轻人较少,农业技术人员的技能落后,观念陈旧,不能很好地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建设创新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专业人才,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5篇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同时也是用水大户,传统的农业种植由于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形成了大水漫灌的灌溉习惯,这种灌溉方式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在水资源紧缺的今天显然应该被淘汰。为了更好的应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并采用节水型的灌溉方式,只有重视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带来持续的经济效益。

1. 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以上,而农业用水总量的90%以上被用于灌溉,由于长期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形式,我国农业灌溉用数量与发达国家灌溉用水量相去甚远。而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国年缺水量到目前为止已经超过300亿吨,水资源紧缺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据20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1年数字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因水资源短缺而少生产的粮食达到了400亿千克。

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同时也作为水资源浪费大户,应迅速采取节水措施,综合发展节水农业,提升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的无效损耗,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并保障农作物产量。节水农业是指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可用水资源时,采取节水灌溉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水资源统一调度等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在获得最大农业产出时,而消耗的水量最少。就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来说,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2.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措施

节水农业背景下,应在农业种植中采取以下调整措施:

2.1结合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

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首先要准确把握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分析好气候、特点以及水利条件:一)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气候属性,降水特点,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光照、温度等选择合适的作物,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地貌地形特点并做好耕地的规划;二)水利条件。要结合现有水库、河流、湖泊合理规划灌溉方式,对于严重缺水的地区,地方政府应组织打造深水井,为旱作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合理选择农作物,做好需水量的分析

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水汽条件、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决定了其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的不同,例如我国河北省适宜种植玉米、大豆、棉花、花生、高粱、红薯等;东北地区适宜种植马铃薯、亚麻、小麦、玉米等等,节水农业发展中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现状及未来趋势对现有种植结构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要发展节水农业就要减少水的无效损耗,因而应做好作物需水量的分析,供给作物充足的水分但同时尽量减少灌溉水的浪费。作物需水量除受植物本身和气候条件影响,还受土壤、排水、耕作方式等因素制约,而同一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作物需水量又有所差异,因而做好需水量的分析对灌溉方式的选择和灌溉用水的确定十分重要。

2.3提升农业种植科技含量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需要运用多种农业技术,例如为了提升作物产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结合地区自然、经济、技术条件培育抗旱作物品种;为了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改善作物生长环境,需要针对当地作物特点采用和改进地膜覆盖技术;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保持耕地的最佳含水量,需要运用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以提升灌溉水的利用率,同时保障作物的正常生长。综上所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有赖于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因而各地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3.总结

第6篇

截止20*年底,我县优质粮种植面积32.6万亩,占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的41%,其中优质小麦16.2万亩,玉米15万亩,稻谷1.4万亩,分别占同类作物播种面积的51%、35%、60%。优质粮食总产量为13.64万吨,占全县粮食产量的42%,其中优质小麦6.48万吨,优质玉米6.49万吨,优质稻谷0.67万吨,分别占同类作物总产的50%、37%、62%。

1、小麦。

全县小麦播种面积31.3万亩,较为典型的优质品种有京9428和中优9507,面积为16.2万亩。其中,京9428面积14.8万亩,占小麦面积的47%;中优9507种植面积1.4万亩,占小麦面积的4%。

小麦总产量12.84万吨,优质小麦产量6.48万吨,占小麦总产的50%,其中,京9428产量5.95万吨,占总产的46%,中优9507产量0.53万吨,占总产的4%。

小麦均匀单产410公斤,其中普通小麦单产421公斤,优质小麦单产400公斤,与普通小麦单产相比低5%,其中京9428单产4*公斤,与普通品种比低4%,中优9507单产380公斤,与普通品种比低10%。

优质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南部平原地区,约10万亩,占优质面积的62%。其中优质小麦面积达到80%以上的乡镇有3个,洇溜、下窝头和礼明庄;种植万亩以上的乡镇有6个,分别是杨津庄2.0万亩,下窝头1.8万亩,下仓1.4万亩,尤古庄1.2万亩,礼明庄1.2万亩,东二营1万亩。其中中优9507集中的乡镇有2个,分别是下仓0.7万亩,东施古0.3万亩。

2、玉米。

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3万亩,较为典型的优质品种有四个,即春播的农大108和高油115以及夏播的中原单32和高油298,面积为15万亩。其中农大108面积10.9万亩,占玉米面积的25%;高油115面积1.2万亩,占3%;中原单32面积1.9万亩,占4%;高油298面积1万亩,占2%。

全县玉米总产量17.33万吨,优质玉米产量6.49万吨,占总产量的37%。其中农大108产量4.84万吨,占玉米总产的28%;高油115产量0.51万吨,占玉米总产的3%;中原单32产量0.72万吨,占玉米总产的4%;高油298产量0.42万吨,占玉米总产的2%。

全县玉米均匀单产为403公斤,其中普通品种均匀单产387公斤,优质品种均匀单产433公斤。在优质品种中,均匀单产最高的是农大108,均匀亩产444公斤,其次为高油115,亩产428公斤,高油298,亩产425公斤,中原单32均匀亩产378公斤,分别较普通品种增产15%、11%、10%、-2%。

全县优质玉米分布情况:农大108分布范围较广,万亩以上种植地区为出头岭、礼明庄、杨津庄和下窝头四个乡镇;高油115主要分布在上仓、杨津庄和候家营三个镇;中原单32主要在洇溜和东施古两个乡镇;高油298主要在候家营和东二营两个乡镇。

3、稻谷。

全县稻谷种植面积2.35万亩。种植面积较多的优质品种有京育系21、花育27、超优1号和早花2号等四个品种,面积达到1.4万亩。其播种面积分别为0.25万亩、0.65万亩、0.2万亩、0.3万亩,分别占稻谷面积的28%、13%、11%、8%。

全县稻谷总产量1.08万吨,其中优质稻谷产量0.67万吨,占总产的62%。

全县稻谷均匀单产462公斤,其中优质品种均匀单产480公斤,普通品种单产432公斤。四种优质品种单产大都在470-495公斤之间。

从优质稻谷种植情况看,超优1号主要分布在东施古和杨津庄一带;京育系21主要分布在下仓镇,东施古和出头岭两镇也有一部分;早花2号主要分布在下窝头和出头岭两个镇;花育27分布在下窝头镇。

二、优质粮流通情况

1、优质小麦。

(1)、品质。目前,我县优质小麦主要有两种,即京9428和中优9507。经有关部分鉴定,京9428属优质中筋麦,品质接近或达到强筋麦标准,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面团形成及稳定时间等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面包小麦标准,通常作为优质面条小麦使用;而中优9507属优质强筋麦,其加工制成的面包品质优良,烘烤品质超过了国家一级优质面包小麦标准,达到国外一级优质麦标准,是优质的面包小麦。

(2)、占面粉加工的比重。我县按比例使用优质小麦生产面粉的企业有两家,即兴盛面粉厂和华信面粉公司,其优质麦占原料的20%-40%,年需求量约2.3万吨;其他80余家面粉加工企业对优质麦使用比例不确定,但从混合原料及面粉食用口感分析,其优质麦含量应在10%左右,估计用量在2.3万吨左右;而优质麦产区代农加工的面粉,其优质麦使用比率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如下窝头镇程子口村,其小麦全部为京9428,农民普遍以自产小麦加工面粉,其食品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3)、流通价格。优质小麦在我县的流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县产优质麦没有专业市场。我县所产优质小麦除农户自留和食用外,进进市场流通的约有30%,即2万吨左右,而这些小麦一般由小商贩混同于普通小麦输送到本县面粉加工企业,价格一般在1.08-1.10元/公斤,没有形成优质优价的专业流通渠道。据调查,按我县所产的两种优质小麦品质来讲,在外地的部分大中型面粉企业,京9428的价格应为1.28-1.30元/公斤左右,较普通小麦高出近20%,中优9507则可达到1.36元/公斤,高出普通小麦26%,而部分专业面粉生产企业其收购价格更高;二是外地优质麦悄然进进我县市场。我县兴盛、华信两个较大的面粉企业为稳定面粉质量,推出自己的品牌,严格按照面粉生产标准配比强筋麦,但所需的优质中强筋麦几乎全部由外地购进,价格一般在1.22-1.24元/公斤,较普通小麦高出13%左右。

(4)市场需求。优质小麦在加工中因面粉品种不同,其所占比重差别很大。强筋麦在通用粉的生产中一般占10-20%,在富强粉的生产中需要40-50%,饺子粉的要求则达到90%左右,而面包粉对小麦品质的要求更高。目前,全国小麦年消费约在12000万吨左右,其中年需面包小麦36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3%;饺子粉、面条粉120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10%,而目前优质麦产量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致使面粉加工企业和商品生产企业不得不进口优质专用麦或高档面粉。我县优质小麦产量6.48万吨,如剔除农民自留用粮4万多吨,进进流通领域的仅2万吨左右,远不够本县企业使用,即便兴盛、华信两个面粉企业使用亦显不足。

2、优质玉米。

(1)、品质和用途。我县种植的优质玉米主要有四种,即农大108、高油115、高油298和中原单32。按品质可分为两大类,即普通优质玉米和特种优质玉米。农大108属普通优质玉米,特点是稳产、高产,主要用于普通的饲料加工和产业生产;特种优质玉米因其用途不同,品质有较大差别,我县主要有高油115、高油298和中原单32。

高油115和高油298既是特种饲料玉米,又是特种产业玉米。在饲用方面,经专家验证,用高油115做饲料,鸡、猪单位饲料增重进步7%-9%,肉牛日增重9%-10%,奶牛产奶量增加2%-3%。同时,除籽粒喂养牲口外,其优质绿色秸杆也是良好的饲料,特别是牛的高能饲料,每3亩地所产绿色秸杆可满足一头肉牛的全部粗饲料的需求;在产业方面,高油玉米主要是生产玉米油和高果糖浆。玉米油主要成分是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富含多种维生素,经常食用可减少人体胆固醇含量,增强肌肉和心血管性能,进步对传染病的抗病能力,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防治干眼、夜盲、皮炎等病症,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被称为健康营养油。而高果糖浆是一种高品位、富营养、低热值、不增加血糖浓度的增甜剂,将糖类的副作用降到了低点,可使食用者免除忧虑。同时,高油玉米加工的副产品仍为优质饲料原料。

中原单32是优质蛋白玉米,在饲料和产业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在饲料方面,据专家实验,用优质蛋白玉米替换普通玉米做饲料,可节省豆类原料50%以上,其营养价值相当于脱脂奶,以猪做对比实验,日增重10%-20%;在产业方面主要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此外,我县还种植了少量其它优质玉米,如普通优质玉米东凌白,具有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主要用于玉米粉和玉米粒的加工,作为主食食用;再如特种食用玉米紫糯玉米,因其适口性强、营养价值高,被广大群众作为餐桌食品。

(2)、流通价格。我县所产优质玉米几乎全部在本县消化。普通优质玉米因其产量高,农民从中受益明显,但特种优质玉米在消费领域没有显现出其特殊作用和优质优价,仅作为普通玉米混合流通。以农大108为代表的普通优质玉米,因其单产较普通品种高57公斤,按市价1.06元/公斤计算,每亩可增收60元左右,因此受到农民的重视;而以高油115为代表的特种玉米,由于大部分饲料加工和养殖户对其作用熟悉不足,收购价格与普通品种没有差别,单产又较农大108低20公斤左右,因此造成农民收进降低,导致种植面积减少,影响了市场的流通数目。以高油115主要种植乡镇候家营镇为例,虽经镇政府多方工作,仅有一家养牛专业户愿意以高出普通玉米5%左右的价格收购,即便如此,也不如种植农大108经济效益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

与大面积种植的特种玉米相反,一些小范围种植的优质玉米流通情况和经济效益良好。如下营镇种植的东凌白,这一品种在北京地区有一定市场,价格在1.16元/公斤左右,较普通玉米高出9%左右;再如少量农户种植的紫糯玉米,固然面积很小,但市场畅销,经济效益可观,每亩收进在1200-2000元之间。

(3)、市场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进步,养殖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玉米需求逐年上升,尤其是优质玉米需求增长较快。目前餐桌玉米发展最快的是美国,其中甜玉米在鲜蔬菜销售中总产值排在第四位,在蔬菜加工中排在第二位;饲用特种玉米在我国属起步阶段,其所蕴涵的高营养、高效益正在逐步展现,其发展将进进快速期;高油玉米因其营养价值正在逐步被人们所认同,市场需求潜力被各国专家所看好;食用普通优质玉米适口性强,营养成分优于稻米、薯类,做为营养、调味食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市场需求逐年增加。我县玉米需求总量在56.4万吨左右,其中养殖业需求约45.7万吨,产业(酒精酿造)需求10万吨左右,食用需求约0.7万吨。而全县玉米总产量只有17.33万吨,缺口达38.67万吨。目前,我县优质玉米产量6.49万吨,其种优质玉米产量仅1.65万吨,与市场需求差距很大。

3、优质稻谷。

(1)品质。我县优质稻谷主要有京育系21、花育27、超优1号和早花2号等四个品种,属普通型优质稻,具备较强的抗性、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大的增产性,尤其是在青甸洼地区,水土、光照、温差等外部环境较好,所生产的稻米质量高、适口性强,但由于加工工艺存在欠缺,米粒外观不尽如人意,优质性显现不足。

第7篇

1农业推广和农业种植业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但随着农村产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的推广内容和推广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目前而言,新经济产业发展模式下,农业的咨询、发展、教育都属于农业推广内容,进而为种植业的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开展农业推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促进了农业种植业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满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粮食需求。例如,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借助新的科学技术对培育、测土、密度等过程进行统一的系统化管理,不仅能确保种植业的生产符合农业的生产规范,同时还提高了农业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

2农业技术对种植业的推动作用

2.1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升了种植业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率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种植者最为关注的重心所在,尤其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虽然土地幅员辽阔,但是人均耕种面积状况不容乐观。故此为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粮食需求,提高土地的人均种植效率成为了当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深入,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种植业产量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政策,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杂交水稻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实验项目。

2.2农业技术的推广突破了传统的种植业产业结构,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温饱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同时,在部分区域,农村种植业的发展呈现“一条龙”的服务发展趋势,即在农作物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经过塑造品牌———扩大规模——加工包装———运输各地的生产模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反季商品的需求,同时还打破了传统的种植业生产结构,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营模式,增加了农业种植者的种植收入,而在反季节植物、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为保障其种植质量和种植效率,依靠农业现代产业技术是根本保障。

2.3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不仅是中国的基础经济产业,同时也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经济时代下,传统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进而对社会的稳定性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故此,为规避上述问题,降低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不足,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建设工作迫在眉睫。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同时还因为其产业信息符合市场经济的特色,是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除此之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保障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实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理念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事物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村种植业的发展也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在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新农村种植业发展趋势下,合理创新农业的推广理念、创新农业的推广机制、改进传统农业推广的工作方式,是实现现代化农业技术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保障。

第8篇

关键词: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特色农业

红城镇有农业人口2.5万人,并于2018年全部脱贫摘帽。红城镇有耕地27.99km2,其中浇地1226hm2,山旱地1573hm2,主要分布在东西两山。近年来,为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优化种植业结构,形成林、果、菜、粮、药、草相融合的综合种植结构,红城镇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体建设、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引进试验草红花、甜叶菊、青蒿、、枸杞等中药材新品种等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的稳步推进,红城镇农业将迎来新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实现提供可靠支撑。

1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

对农产品市场的健康、良好发展而言,平衡农产品的供需关系至关重要,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户经济效益的提升。而积极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需要以市场供需关系为重要依据,围绕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地方农业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策略,进而很好地平衡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的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市场需求往往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同时容易引发大量农产品囤积的问题。

1.2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社会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农业发展也要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为关键。而推动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不仅能因地制宜地优化地方农业发展,还能对先进科技进行充分利用,更能合理规划绿色农产品的种植生产方案,从多个维度为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升注入活力。在现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做好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更是能够更好地针对消费者需求有方向、有目的地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1]。

1.3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是必然方向和趋势。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方面,如大规模生产、机械化种植、产业链条构建等,种植业结构调整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能够切实优化产业结构,配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可以切实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

2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常见问题

2.1思想认知不到位

虽然种植业结构调整极为重要,但是依旧有不少农户对此缺乏正确认知,甚至有大量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对此缺乏重视,导致相应的结构调整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在思想认知不到位的情况下,种植业结构调整很容易陷入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情况,各种政策、法律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相应的调整效果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

2.2组织与资金支持不够

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是一项规模巨大、周期长远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主体、层面,需要安全的组织结构以及足够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建设体系尚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够完善,相应的权责体系有所缺陷,并不利于基层种植业结构的有效改革。与此同时,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较为常见。一方面,基层政府的财政资金较为有限,能用于支持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广大农户往往缺乏足够资金,更是难以提供足够资金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组织与资金两方面的支持不到位,直接影响和限制了相应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开展。

2.3技术力量薄弱

要想有效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除了从整体上做好相应的规划之外,还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不管是先进的农业种植生产技术,还是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乃至物联网技术等,均是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和保障。但是农户往往文化水平较低,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不足,再加上资金、政策、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基层农业的科技兴农实践面临着一定阻碍。

2.4科学决策水平偏低

进行科学决策是推动种植业结构有效、良好转型的关键。但是目前基层农业发展中的科学决策水平往往较低。首先,缺乏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部分基层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往往是基于短期效益的考量,而且缺乏对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关注,导致相应的决策水平较低。其次,信息更新与掌握不到位。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信息作为支撑,但是由于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到位、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导致相应的决策往往缺乏足够信息支持[2]。最后,忽视特色发展。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保障实际调整效果的一大要点。但是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决策的制定往往存在照搬其他地区决策的情况,并不能有效构建特色种植业。

3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策略

3.1全面加强基层思想认知引导

只有切实强化基层所有人员的正确认知,才能为农业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奠定基础。一方面,面向广大农户落实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的思想引领和认知教育工作,拓展包含广播、电视、文件、会议、新媒体等在内的各种宣传渠道,促使农户更新认知并积极配合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面向基层干部以及各岗位人员,则需要落实思想认知教育和责任体系构建相结合的基础工作,促使基层人员重视种植业结构调整并积极落实相关工作。

3.2综合完善保障机制

基层种植业结构调整需要多维度的有力保障,方能在实践中保障相关工作有序、良好落实。首先,健全基层组织结构体系。种植业结构调整涉及到多方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户、农村合作社等。只有在多方主体的良好协作之下,种植业结构调整相关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推进与落实,切实避免浪费大量资源、职能冲突、多方矛盾等问题。对相应的组织结构体系加以健全,形成多方主体共同协作的良好局面,并对具体的权责进行合理、明确划分,在良好权责体系的支撑下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切实调整。其次,强化政策保障。政策对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导向和保障作用。地方政府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基础,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与扶持政策,以合适的政策指导相应的项目建设与工作开展,同时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及配合,有效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良好落实。最后,强化资金保障。坚持践行专款专用原则,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建设相应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合理调整财政资金配置、使用与管理策略,同时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建设之中,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既要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也要加强资金监管,确保专款专用的有效落实,并推动资金使用效率的切实提升,从而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金保障种植业结构的可靠调整[3]。

3.3积极推动科技兴农发展

科技兴农对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作用。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种植作物在面积、产量方面的快速增长,以免产业结构调整造成长时间的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科技兴农能够保障农作物种植生产质量,对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遭遇的各种阻碍和难题进行有效应对和处理,避免出现因质量水平较低而影响地方农业正常发展的情况。科技兴农既要对传统农业的“家养鸡,村跑猪,人耕种,牛拉犁,粪便发酵肥”的低产低效益模式进行变革,也要对“滥用工业化尿素、化肥以及农药”的环境不友好模式加以改变,围绕科技、生态、环保探索绿色化、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地方政府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科技兴农发展方案,在明确地方农业优势的前提下加强农业技术基础建设和应用,加强农业种植产业示范园建设,大力建设农业设施,做好农机与农技推广工作,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型农业企业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无土栽培、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智慧农业等探索可行的科技兴农路径。

3.4健全信息化管理体系

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为种植业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支持,也能全面深化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等的综合分析,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必要依据。地方政府需要以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合理制定相应的建设发展规划,同时从软硬件层面强化创造良好条件,并落实一体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合理选择农业种植ERP管理软件,深化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地方种植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种植一条龙管理。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整合,通过多种平台及时向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优质信息,为相应的农业种植生产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种植生产的运营管理、质量控制管理、成本管理、计划管理、安全及质量追溯的集中化处理,大幅提升种植生产的管理水平,在降低时间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动态化地联系农产品市场与农业种植生产。而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果园管理和蔬菜大棚管理等方面,不仅能够对种植生产环境的有效采集与实时监控,还能实现对大棚环境的动态化、智能化调整,构建可靠的防盗报警系统,切实推动果园种植与蔬菜大棚种植水平的综合提升,并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更为可靠的支持。借助现代化大棚进行绿色蔬菜栽培种植,能够构建集温度控制、灌溉控制、施肥控制、虫害控制、精密智能化除草、远程控制、绿色蔬菜全程信息化管理、蔬菜生长环境预测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而在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从种植生产的质量、效益出发,切实推动相应调整活动的顺利实施,减轻种植生产问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阻碍。

3.5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既是因地制宜地调整种植业结构的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地方农业优势以及契合市场需求的结果。地方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地域性、商品性、经济高效性、市场需求的易变性与局限性等因素,合理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及方案,通过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农民增收、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做到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特色农业的发展通常可围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种植业、坝子农业、立体农业、基塘农业、灌溉农业等展开,具体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与创新。在明确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地方政府需要强化导向与管理,认真规划,增加投入,大力应用科技的力量,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土地使用特权流转,树立品牌,全方位推动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进而为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提供支撑及保障。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层面看,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特种蔬菜、发展特种粮食、打造特色林果品牌、依靠农业种植发展特色加工业、发展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体系、打造梨花节等特色节日等,均是能够凸显地方农业特色并推动种植业结构良好调整的可行措施。

3.6拓展并完善产业链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层面,往往需要健全的产业链作为支撑。针对目前种植产业链普遍存在的上游种业分散、中游种植小农占主导、行业集中度低、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体系不健全、品牌建设不到位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积极推动产业链的持续拓展与逐步完善,采取各种措施打造覆盖面广、合理衔接上中下游、产品附加值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并提高相应的经济效益,进而更好地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

4结束语

综上可知,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是新时期背景下农业发展的一大重心。在坚持贯彻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前提下,从整体上对地方农业种植业结构现状进行准确把握,弄清楚相应的结构调整与转型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而针对性进行合理规划,构建科学可行的实践方案,采取各种措施强化保障,逐步推动种植业结构的有效、良好调整。

参考文献

[1]马玉林,聂斌.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与措施分析[J].南方农业,2020,14(30):118-119.

[2]陈义霞.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46.

第9篇

关键词: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

中图分类号:F351.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3)03-0027-05

远东联邦区位于俄罗斯联邦东部,西与东西伯利亚经济区交界,东临太平洋,隔海与美国阿拉斯加、日本相望,北濒北冰洋,南与中国、朝鲜接壤,幅员辽阔。它是俄联邦最大的经济区,面积616.93万平方公里,占全俄面积的36.4%(2011年1月1日)。它有人口629.19万人,其中城市470.44万人,农村158.75万人,人口密度1人/每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普查)。远东联邦区农业产值占地区产值的比例不大,约为2.7%,但从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远东联邦区农业对保障地区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稳定远东地区人口和保证原住民生存环境的重要因素。

一、远东联邦区农业资源分析

远东联邦区由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堪察加边疆区、滨海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马加丹州、萨哈林州、犹太自治州和楚科奇自治区九个联邦主体组成。远东联邦区85%地区是永久冻土带,其农业种植区可分为两个部分;远东南部的农业发展地区和远东北部的农业不发达地区。远东地区农业用地666.3万公顷,可耕地280万公顷(2012年),农业实际播种面积为137.64万公顷(2010年)。

远东南部的农业发展地区(下称远东南部农业区),是远东地区的主要农业区,由阿穆尔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和滨海边疆区四个联邦主体组成。远东南部农业区总面积为135.05万平方公里,占远东联邦区总面积的21.9%;耕种面积为128.48万公顷(2010年),占联邦区耕种面积的93.4%。其人口为430.64万,占联邦区的68.4%,其中城市人口326.16万,占联邦区城市人口的69.3%;农村人口104.48万,占联邦区农村人口的65.8%。该地区人口密度为3.2人/每平方公里。它的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1月平均气温-26.6℃~-21.4℃;夏季炎热、时间短、雨量集中,7月平均气温17.2℃~19.2℃。滨海边疆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15℃,7月平均气温19.6℃。远东南部农业区主要种植谷类作物(小麦、燕麦、大麦、荞麦)、大豆、马铃薯、蔬菜和饲料作物等农作物。阿穆尔州有远东“粮仓”的美誉,近年不断扩大大豆的种植;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南部和犹太自治州还大量发展果类和浆果种植;滨海边疆区农业比较发达,种植水稻。远东南部农业区也积极发展肉奶畜牧业、养鹿和养蜂业。

远东北部的农业不发达地区(下称远东北部区),包括处于北部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区、萨哈林州和堪察加边疆区等五个联邦主体。远东北部地区的面积为481.88万平方公里,占远东联邦区总面积的78.1%;耕种面积仅为9.15万公顷,占联邦区耕种面积的6.6%。该地区人口198.55万,占联邦区人口的31.6%,其中城市人口144.28万,占联邦区城市人口的30.7%;农村人口54.27万,占联邦区农村人口的34.2%。该地区人口密度为0.41人/每平方公里。其大部分地区处于永久冻土地带,冬季气候很冷,1月平均气温-34.6℃~-26.6℃(堪察加边疆区和萨哈林州1月平均气温-10℃);夏季很短,7月平均气温11.1℃~16.4℃。这里积温低,不适宜农业种植。该地区农业主要以养鹿、养马、动物驯养和笼养毛皮业与捕鱼业为主。谷物、马铃薯和蔬菜种植很少。2010年马加丹州和楚科奇自治区播种面积几乎为零。

二、远东农业种植业现状

(一)谷物、蔬菜、马铃薯和饲料作物

2011年阿穆尔州播种面积为85.538万公顷,其中谷物播种面积为18.93万公顷,马铃薯播种面积为2.1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4600公顷,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7.63万公顷(见表1)。2011年粮食喜获丰收,加工后粮食总产量为76.99万吨;干草储备为46.43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6.86万吨;半干青贮饲料7.24万吨,比2010年增加了5700吨;青贮饲料7.06万吨,比2010年减少了1300吨。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83万公顷(见表2),其中农业企业为5.35万公顷,家庭农户为0.56万公顷,私人农场为1.92万公顷。粮食产量为1.27万吨(见表3),其中农业企业为1.21万吨,粮食单产为每公顷17公担,比2010年增加了18.4%。马铃薯单产为每公顷162.2公担。青饲料产量5.5万吨。粗饲料产量为5.72万吨,其中干草为2.21万吨,半干青贮饲料3.4万吨,麦秸1100吨。

犹太自治州土地资源为362.71万公顷,农业用地24.75万公顷,其中耕地8.87万公顷,荒地5.83万公顷,草地5.94万公顷,牧场3.87万公顷和林地2500公顷。

犹太自治州农业生产组织为农业企业46家、家庭农户283家、私人农场60家、农业生产服务企业11家。从农作物耕种面积上看,农业企业耕种面积逐步减少,家庭农户和私人农场的耕种面积逐步增加。2011年犹太自治州有32家农业企业、283家家庭农户;有3.9万人从事农业种植,2.6万人从事果蔬种植;还有10家农业生产服务企业和22家非农辅助经营者。2011年农作物种植条件较差,10月降水量较往年增加了1.8~2.6倍,土壤含水量过多导致大豆收获困难。11月的强降雪导致1.7万公顷大豆减产。2008―2011年农业种植生产总量增加8.4%(见表4)。

犹太自治州提高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是:第一,积极完善作物种子供给体制,推广高效农业技术,使用优质种子,积极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第二,继续支持国家扶植农业联邦规划的家庭农场和私人农场的农业轮作轮种;第三,继续发展自治州支持的家庭农场和私人农场的畜牧养殖;第四,更新农业技术,购进76台农机,其中53台拖拉机、21台谷物收割机和2台饲料作物收割机。

滨海边疆区实施了联邦及地方发展农业纲要,2011年比2010年播种面积增加了8.5%,其中谷物增长了28.8%,水稻增长了15%,玉米增长了38.6%,大豆增长了5.1%,马铃薯增长了2.2%、蔬菜增长了9%(见表5)。2011年谷物生产总量增长了59.3%,其中水稻增长了10.2%,玉米增长了49.3%,大豆增长了12.5%(见表6)。由于国家支持农业生产纲要的实施,自2008年起谷物生产总量增加了1.7倍,种植业产品总量增长了2.9倍,增长金额为122亿卢布。

为了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滨海边疆区的大型农业企业开始出口农产品。阿尔马达农工企业向中国出口大豆5000吨和玉米3000吨,大豆已供货2000吨,玉米试供货50吨,是用汽车经由波尔塔夫卡和图林罗格(野山羊角)运至中国的。2011年11月农业企业“麦尔西特列德”向韩国出口玉米3000吨,2012年出口可达5万吨。农业企业“阿格罗萨格赛格”向韩国出口干草饲料。2012年滨海边疆区将增加对俄欧洲部分的农产品供应:2万吨稻米和6万吨豆粕。2011年滨海边疆区的马铃薯和蔬菜产量占远东联邦区第一位,谷物、豆类和大豆产量占第二位。

滨海边疆区积极改良土壤,实施保护土地和提高土地肥力措施,实施闲耕地和熟荒地的轮作。2008―2011年有14.7万公顷的熟荒地投入使用,2011年使用了27.14万吨有机化肥。

(二)大豆种植

1991―1997年,俄罗斯联邦大豆播种面积从66.405万公顷,下降为40.448万公顷,播种面积下降了40%;1998年出现小幅增长,播种面积为45.25万公顷;自1998年起播种面积减少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01年,当年的播种面积为41.66万公顷(见表7)。俄罗斯大豆总产量从1991年的62.22万吨下降到1997年的27.95万吨,减少了6/11。大豆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播种面积减少,同时,俄罗斯联邦平均每公顷产量降低至6~7公担,而世界其他大豆主产区每公顷产量为18~26公担。

远东联邦区是俄联邦大豆的主要产区。20世纪90年代,阿穆尔州大豆的播种面积约占俄联邦的60%,滨海边疆区约占20%,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占1%~8%,犹太自治州占5%~7%。因此,全俄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主要是由远东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减少造成的,尤其是以种植大豆为主的阿穆尔州播种面积减少。1999―2000年阿穆尔州大豆种植面积从41.08万公顷减少到19.75万公顷,减少了21万公顷,即减少了52%。

2011年远东大豆播种面积居俄联邦首位,为80.17万公顷,占全俄的65%。阿穆尔州大豆播种面积为56.35万公顷,为全俄大豆播种面积的45%,比2010年增加了7.94万公顷;滨海边疆区播种面积约占全俄的12%,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播种面积约占1.2%,犹太自治州播种面积约占6.3%。2011年阿穆尔州大豆总产量比2010年增加了25.68万吨。2011年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大豆产量为1.44万吨;大豆单产为每公顷12.3公担,比2011年增长了9.4%。

三、关于远东农业生产及其发展的思考

在俄国历史上农产品是国家主要的出口产品和国家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农业在俄国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远东地区农村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其重要原因是农村人口状况恶化,农村经济收入水平降低,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拉大。

(一)远东联邦区农业的主要问题

与改革前相比,远东联邦各主体均出现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数千公顷耕地荒芜,无法保障大牲畜的饲料供应导致国产肉类匮乏等问题。2010年远东联邦区谷物播种面积仅为1990年的33.6%,马铃薯播种面积为82.4%,蔬菜播种面积为78.3%。自2005年起,耕地面积开始急剧减少,与1990年相比,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18.6%。同时,在饲料供应、畜牧业发展、大牲畜和禽类的饲养数量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2010年远东联邦区大牲畜存栏头数仅为45.42万。比1990年减少了125.48万;奶牛减少了43.1万头,2010年仅为19.39万头,是1990年的31%。

各联邦主体政府对农业关注不够,管理者缺乏农业科学知识与民情调查。远东地区农业经济状况复杂多变,各联邦主体及其领导人应汲取教训,关乎民生的农业,生产种植无小事。

远东地区农村社会保障薄弱,农村的住房和社会福利保障不到位。2003―2009年,远东地区农村的教育机构减少了7.8%,乡村卫生医疗机构减少了40%,乡村卫生所减少了25.5%。没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村青年人外出打零工或者进城务工,在城里受教育的农村青年人不再返回农村生活和务农,农村无法补充急需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长此以往,远东地区的农村将会消失,甚至将无人从事农业生产。

(二)远东农业生产的任务和优先发展方向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远东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区域农业的自给自足水平仍很低,只能保障32%的肉食、54%的乳制品、79%的蛋类和90%的蔬菜。

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确保远东社会的稳定,促进农产品生产的增长,实施提高畜产品、禽类以及农作物产量的新科技和经济管理新方法。重视农业发展问题,鼓励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农场经济,运用金融手段,引进投资,投入农业技术和资金,恢复及提高土地的肥力,以和谐有效的方法保障远东地区农产品的生态净化。

提高农村收入,吸引年轻人回归农村务农。保障农村居民的社会基础设施、优质的医疗和教育服务。远东联邦与总统管理局联合普查农村学校就读人数和农村居民人数,解决农村居民的就医和教育权利问题。

远东大力积极增加谷物种植面积和大豆种植面积,在远东地区创建大豆深加工和逐步替代大豆蛋白进口的大豆产业集群,这是远东农业经济优先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包含在《农业经济发展和调整农产品、农业原料和食品市场的联邦纲要(2008―2012)》、《2013年前农村社会发展联邦纲要》、《联邦主体农业生产发展纲要(2008―2012)》和《联邦主体农村社会发展纲要(2011―2013)》中。这些政策主要是促进农工企业农产品生产、保障优质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构建农业原料充足的基地,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俄联邦的国家民族复兴计划和扶植农工企业的国家规划,大力支持远东农业经济发展。俄联邦的农业发展预算为113亿卢布,远东联邦区的联邦主体预算为450亿卢布。2010年远东联邦区所有农业经营者均获得了优惠的农用车燃油补贴,国家还划拨20亿卢布用于采购种子和化肥,50亿卢布用于大牲畜养殖业发展。实施稳定化肥市场的措施,解决幼雏购买补贴问题,帮助购买农作物种子、饲料作物种子,以及支持搁置和养护熟荒地等措施。

联邦政府扶植农业的政策和措施起到积极的作用。2010年远东农产品总产值为964.971亿卢布,比2009年增加了101.5%。远东地区大多数联邦主体都出现了农产品增长,除了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堪察加边疆区之外。2010年远东联邦区大牲畜和禽类产量(毛重)为119.56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6.8%,蛋类产量增加了4840万枚(增长4.4%),为11.732亿枚。在一些联邦主体贯彻实施使用先进工艺加工饲料,保有和饲养牲畜和禽类,并开始建筑养畜房舍。

(四)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

远东实施综合治理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扩大可耕地和建立饲料基地。国家出台鼓励和支持措施,保障主要牲畜的存栏数,其中包括养鹿业、养马业和养羊业的存栏数。这不仅增加了肉食的种类,还能保障远东地区土著居民传统生活质量和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为此,远东地区提高了食品的自给水平,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降低本地区和俄联邦对外国食品进口的依赖。

第10篇

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确定2015年种植业七大重点工作。

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力争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去年水平以上。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开展示范片定期轮换,优先支持水稻、小麦等口粮品种生产大县。扎实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主产区、产粮大县为重点,全力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积极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推进主食产品开发和工艺流程改进,提升马铃薯产业化水平。

坚持不懈推进经济和园艺作物提质增效。优化结构布局,稳定棉油糖和蔬菜种植面积,继续开展棉油糖高产创建,大力推广轻简栽培和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提高单产水平和种植效益。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优化蔬菜区域和品种布局,推广安全高效绿色栽培技术,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扎实抓好北方大中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稳步提高北方冬春淡季蔬菜自给水平。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实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索“划、管、建、用”机制,实现永久保护、永续利用。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重点,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健全国家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耕地质量监测情况。

着力推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实行化肥、农药减量控害节本增效,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肥料新技术,有效利用有机肥资源;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进精准用药,实施病虫统防统治,继续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扩大低毒生物农药示范补贴试点范围,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化肥、农药减量目标的实现。发展节水农业,在重点区区域集成推广旱作节水技术模式,突出重点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强化病虫防控。加快构建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大力推进统防统治,重点扶持一批大型专业化防治组织。创新推进绿色防控,集成一批适宜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推进科学用药,到“药、械、人”协调统一,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全力阻截植物疫情扩散。

狠抓防灾减灾。加强灾情调度分析,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案。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实施主动避灾、科学抗灾,落实防灾减灾关键技术,减轻灾害损失。

加强法规建设。推动《农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加快制定配套规章。加快起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组织起草《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和《肥料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粮食法》起草和颁布实施。推进依法行政和农业综合执法。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种植技术 农业机械化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231-01

前言:在我国,农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种植技术历史悠久,农作物品种多样,种植经验丰富。但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较多问题。如何将现代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结合,形成农业种植产业化、机械化发展,仍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探讨,寻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发展道路。

1 发展历程

农业机械化源于工业革命爆发,机械工具和大型设备取代了传统人力耕作方式,大力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晚,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最主要的机械设备为农用拖拉机;70年代政府将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结合,形成精耕细作的特色道路;一直到90年代基本完善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到了21世纪,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普及,大型设备如收割机、栽载重汽车等得到广泛使用,大田农业逐渐转换为设施农业,由传统粮食作物为核心转化为以经济作为作为支撑,种植农作品种增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我国人民温饱提供了基础保障。

从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来看,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农业机械化满足生产需求,为农业种植技术提供保障;二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相辅相成、互相磨合,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仍存在着缺陷,与农业种植技术存在矛盾;三是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种植技术结合,农作物品种增多,机械化运用范围更加全面,功能更加齐全,更及适应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四是为农业种植技术配套相应机械化设施,基于相应理论指导和系统操作,实现农业种植的综合配套,其中以SPAC系统为代表[1]。

2 相关性

农业机械化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使用和具体技术的运用,其主要内涵是将机械与技术相结合。农业种植技术是只基于农作物生长规律和种植经验进行的种植方法,在我国有着长久的理论和经验积累,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农业种植技术有着长久的发展,但农业机械化在我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仅有半个多世纪。二者存在着辩证关系,既互相紧密联系,又有本质性的区别。

二者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农业种植技术是基于植物生态学角度,以农作物本身生长规律为依托;而农业机械化是依靠机械原理,利用机械化手段促进农业种植物质量与数量,降低人工成本。二者的结合造就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理论和配套机械系统[2]。

3 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现状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农产品种类的增多,对农业机械化和科学化的需求更加严格。新形势下环保理念的环保措施的措施的实施使得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例如吕梁地区退耕还林,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14公顷以下,这就使得粮食作物机械化需求量减少,但同时经济作物和果树作物的机械化需求量增大,促进了农业机械技术和理论发展,农业机械技术在农业种植技术应用中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例如大型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使得收割机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不仅能够收割小麦,还能够收割大豆,提升了收割机经济效益和利用率,满足了大规模农业种植的机械收割需要。

3.2 存在问题

3.2.1地区差异

我国地区差异较大,土质水质也有较大差别,农作物种类不同,使用农业种植技术不同,部分地区土地类型和地势不适用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会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例如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势影响,不适用于大、中型机械设备。南北方种植能作物时节不同,例如北方一季稻、南方两到三季稻,对机械设备的需求程度不同,易造成农机设备资源闲置浪费。

3.2.2小农种植

小农种植是农业机械化应用的最主要问题,我国不同于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属于种植园或大规模农场模式,多数地区仍属于农村小农种植,普通的种植技术已经能够满足农业技术和农产品。且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容易大材小用。使用寿命有限,农村对机械的保养和维护知识较缺乏,部分地区农户仍使用陈旧落后的机械设备,阻碍了农作物种植效率。

3.2.3专业人才匮乏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我国,农业自动化专业在高校中属于冷门专业,每年农业类高校招生率都较低,从学校毕业的人才也很少回到农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所以农业种植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对机械化设备技术研究和探索较落后,使得我国农业观念始终无法得到迅速发展[3]。

3.2.4农民观念陈旧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长久以来农业种植者习惯于手动耕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将种植业与农业机械化融合的便利和重要性,因此在农村无论是村乡领导还是劳动者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配套设备和资金不完善,机械化在农村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制约。

4 建议

4.1 针对区域差异

农业机械化应用于种植技术中应该针对区域差异,不能盲目投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为农户带来直接经济损失。例如在东北,地势平缓,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适合大规模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运作,如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商品粮基地。

4.2 提高惠农政策

政府可以根据地区农业形态,适当调整惠农政策,发展“三农政策”,提高对农村农业机械设备补助。加强农机设备使用方式、保养方式和使用重要性宣传力度,改变农民对农机设备的传统认知,发展适合小户农民的小型机械,提高机械化设备使用率[4]。

4.3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农业专业和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文化素养,因此鼓励大学生和中高级职业技能人员投入农业生产,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吸收国外先进理论,不断接触最新农业种植技术,从农业机械化中寻找农业发展契机,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同时培养专业师资队伍,有助于带领农业种植者进行农业生产,将自己的所学知识惠及地区劳动者,营造农业种植技术和农机技术学习氛围,实现农业发展良性循环。

4.4 完善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广播、新闻等渠道宣传农业机械化重要性,通过示范园的形式使农民直观感受到农业机械化的便利和高效,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发展农村职业培训是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融合的有效方式,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使农民能够通过自身学习将已有经验同理论知识结合,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实现“以农惠农”,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种植业和机械化生产,拓展农村人力资源[5]。

结论:综上所述,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是相辅相成的,在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还具有局限性,存在诸多问题,急需国家和农户共同努力,寻找解决途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化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詹金鸿.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15,11(7):81.

第12篇

 

在以往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技术含量不高,农作物平均亩产仅200余斤。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广大农民常年衣不肤体,食不饱腹。

 

为了加快农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的需要,农业政策也随之放放宽,土地可承包到农民手中,这一政策又给人民有了一个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其它经济作物也逐步扩大种植的发展,生产水平,技术不断提高。

 

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等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各村寨农民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作为新的农民走向富裕的发展方向。不断要求学科学、用科学,向科学要高产、要效益、要致富;不断开拓生产门路,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生产投入上增强了信心。各种经济生产形成逐步扩大,种植水平,科技含量有了更大提高,经济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居住条件有了较为明显地改变。

 

农民在农业生产耕作方面,在以前多为一年一熟制,以板田板地过冬,少部分土地种植大麦、油菜、小麦一类作物,政府、农业部门领导重视冬季农业发展,耕作逐步由一年一熟发展为一年两熟,田地在一年中进行轮作处理和使用,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套作,发展多熟制栽培,增加复种指数,合理改变耕作。烂泥田改为旱作,旱地改为水田,并相应种植绿肥,改进了耕作栽培技术,收到很好效果。采用间套作方式逐步发展成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为了调整粮油种植合理比例,相继推广湿润秧田育秧、拉绳插秧、碳肥作耙面肥等规范化栽培技术。如鸡场的学官、光照的规模、新寨、花贡的河塘等地试种推行旱地耕作制:玉米——早熟蔬菜,水稻—早熟蔬菜。我县劳动农户大面积推广杂交玉米,“双套双”(两行玉米两行大豆或红暑类作物套种)。

 

2000年开始推行玉米营养袋,粪团育苗定向移栽技术,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达亩产300公斤以上,增幅为40%。旱地耕作制正向一年两熟制或一年多熟制的方向发展。全县农户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推行两段育秧等,先进技术。使单面积产量由原亩产300公斤增长到亩产600公斤以上,增幅率达50%。

 

全县粮食作物种植以稻谷、玉米为主,麦类暑类、豆类次之,杂粮类为零星种植。后逐年扩大苡仁米种植面积,到2013年全县种植苡仁米8.5万亩。

 

还有我县80%的布依族居住在低热河谷海拔600—1000米地带,水源较丰富的地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学官、大新、达南、地久、孟寨、光照、沙子、河塘、新民等一带布依族村组,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50%以上。中矮杆良种的种植为县境内水稻种植推广的当家品种。引进常规矮杆良种“桂朝2号”进行试验示范,增产效果明显。

 

亩产900—1100斤;后又逐步引进推广杂稻种有早、中、晚熟30余个品种。产量高的品种有冈优725、冈优527、冈优22、冈优12、冈优188、II优7号、II优838、 II优725、汕优63、汕优456、汕优联合2号、金优431、金优桂99、富优1号、协优336、内香优9号、内香优13等优良杂交水稻组合品种,一般亩产达1000—1400斤。全县面积达6万余亩,占稻田种植面积的95%。

 

玉米生产是人们粮食生产中仅次于水稻生产。以往种植玉米,大部分不施肥,广种薄收;后来推广种植地方良种五穗白,大黄,白马乐、红马乐等品种为主。栽培技术由“双株密植”改为行距2.5—2.8尺,窝距2尺,每窝留苗3株的“大窝包谷”。

 

后又大量引进杂交良种种植,现在全县境内推广杂交玉米良种。有兴黄单892、兴单8号、黔单13、黔单16、黔玉3号、临奥1号、临奥4号、登海3号、盘玉1号、黔兴四号、西山7号、西山21、安单136、农大3138等31个品种,科学种植一般亩产700—1000斤。全县农户种植杂交玉米良种占户均地面积的70%。

 

以前,人们没有种植小麦的习惯,因田里几乎属水泡冬田、地,大部分都种红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逐步把冬闲田地利用起来种植小麦;逐年面积扩大。品种有:兴麦1号、兴麦9号、兴麦5号、庆33号、无芒77、贵农10号、毕麦等良种,全县农户在承包的田地上种植亩产400—600斤。

 

全县境内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柑桔、甘蔗、油菜,花生等。

 

晴隆黄果已形成酸甜适度、食味可口、汁液中多、风味独特的地方品种,为县域经济作物中的拳头产品。晴隆黄果均种植于低热河谷的北盘江流域海拔600—1100米的山区,年生产的黄果总产量均达到几十万斤,远销贵阳、昆明等地,曾远销港澳市场。

 

晴隆还在鸡场镇建立夏橙出口基地,在鸡场学官、达南、纳屯等地组织建起多个果园场,面积达上万余亩,为了晴隆黄果、柑桔产量质量有所提高,并建立鸡场柑桔苗圃场面积500亩。以苗圃场为依托带动幅射周边布依村组农户发展柑桔生产。

 

在全国柑桔优良品种评审会上,晴隆县的马道黄果评为第一名,成为享誉全国的地方良种。

 

很久前有零星种植的甘蔗,品种为“芭茅蔗”和“本地糖蔗”。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需求量不断扩大,并又引进“大白糖”、“小白糖”良种栽培,大部分甘蔗直接成为商品在市场销售。至今,全县种甘蔗每年保持种植面积在上万余亩。现农民种甘蔗主要是以市场鲜销,加工量少。种植品种以:“糖蔗”和“果蔗”两类为主。

 

以前农民种植的油菜品种主要是,本地苦油菜采用“朝天一把籽”的撒播方法,不除草不施肥,产量较低。经过农业技术干部到乡镇进行农民技术指导培训,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从原来的几百亩发展到今年的2.5万亩,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大大有所提高,相应推广育苗移栽和开相点播栽培等技术。现主栽品种有:油研5号、油研10号、杂选1号等优良品种,产量在400—500斤。

 

在以前农民种植的花生、黄豆,主要只用于生活菜类。后来,除用于生活以外,也进入市场销售,作为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农户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年上升。

 

总之,我县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境,是我县发展了多种优良、优质、品种丰富的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农民的生活水平又进一步的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