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

时间:2022-07-23 18:51:15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1

摘 要:选取案例要恰当合理,否则会违背教育规律,反而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恰当;技术设计;教学理念;教育规律;技术素养

“案例分析”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的一大特色,它在课堂教学中起了非常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用它来说明技术问题,学生可以用它来理解技术内容,已经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材料,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但是,也有些不能正确理解“案例分析”的作用,不能辩证地使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的现象,或者是案例运用不当,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规律,反而对学生造成负面的影响。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苏教版的教材中两处案例有些疑惑,今天写出来和各位专家及同仁进行交流。

第一处在第三章的设计原则的实用原则中,引用了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的一段话(教材第59页)“虽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本意是想加深对实用性的理解。但我觉得这段话语运用在这里不太合适。首先,“卮”是什么?是古代盛酒的器皿,如果漏了就不能盛酒,发挥不了它的作用,丢弃不就行了吗?可是这个“卮”是“玉”做的啊!“至贵而无当”,怎舍得丢弃呢?在这里讲实用原则还勉强说得过去,那下面的经济原则怎么办?其次,“玉卮”只能是古代皇室显贵家族用的东西,老百姓如何用得起?如果是值“千金之玉卮”的话,可能就成了人们的艺术收藏品了,不应属技术设计范畴。第三,设计玉卮之初是考虑了它的实用性的,但不能说设计时没有遵守实用原则,只是后来碰了摔了才漏的,那任何技术产品如果损坏了肯定不能使用,这是人人都懂的事实。所以。我认为,引用该语有悖于教学大纲,“本教科书涉及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引用教材第27页语句)。其实讲授实用原则学生也容易理解,生活中的案例很多,“没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就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教材第15页语句)。在这里有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给学生讲到的,就是由于相关技术的发展,可能导致某些技术失去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例如BP技术的产物BP机,但不能说它没有遵守设计的实用原则。

第二处在第三章的道德原则中,案例分析“给瓜子美容”(教材第63页)。这也能算做设计吗?那诸如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炸破皮的西瓜、粗大的黄瓜等等,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我认为在技术设计中运用这样的案例不太恰当。我觉得以计算机病毒的设计为案例来加深对道德原则的理解比较好,其设计的目的就是不道德的。还有,抄袭别人的技术也属于不道德的,如,在苹果公司还没有推出新品上市时,仿iPhone 5版手机竟然已经出现在市场上,这明显就是偷窃苹果公司的技术,严重违反了设计的道德原则。

我在这两个原则的讲解过程中运用了这样的案例,觉得还比较合适。这是我的一点拙见,写出来和各位专家、同仁交流,恳请各位批评指正,一起共勉,使通用技术教学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总之,我们在应用“案例分析”进行教学时,案例的选取应处处遵循以技术设计为先的理念。应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选用较为合适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分析”的作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西城中学)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2

关键词:理论教学 通用技术 生活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3

通用技术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为实践操作指明了宏观方向,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少走或不走弯路。新课程特别强调“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此背景下,本人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通用技术课堂的理论教学中,以分析生活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

一、应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的几点原因

通用技术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兴起的一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借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知识都很缺乏,可用的教辅材料更是少之又少。在讲授技术概念等理论知识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不能很好的理解。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们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成了当务之急。

新课标提出通用技术教学应“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灯方面的差异”。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中有很多的经典案例,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是不同地域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不近相同,有些案例不符合新疆地域特征和学生的文化背景,这就要求教师要参考教材教学,但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案例来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学生是生活的体验者和经历者,对日常生活有最直接的感触。通用技术是一门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所学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及时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案例的几条途径

1.观察日常生活,积累案例

通用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是我们信息的主要来源,生活案例让学生感觉知识就在身边。长期对日常生活观察,在课堂上就可以旁征博引,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中的人机关系”这一节,在“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部分中,教材分别举了地下通道、电话等案例。这些事例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但在教材中的应用比较凌乱,没有主线。如果利用书本上的案例讲书本,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效果也不好。

于是我就使用了当时比较热门的话题“乌鲁木齐市的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设计”作为案例。因为当时乌鲁木齐的BRT还在试运行,各种设施设备还不完善,学生们也从每天的坐车中有所体会。我就以BRT这个案例为主线,使用照相机将站台、车座、扶手、色彩、指示牌、车载电视、车门等方面拍摄下来,让学生针对其设计的优劣进行讨论,然后来总结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通过这样的案例鼓励学生怀疑和批判,营造了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而我也觉得这节课的教学非常轻松。

再如,手机现在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在教W“技术的性质”时,我举了手机的发明与变化这个案例,首先提出问题,手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入技术的目的性,然后展示 “手机发展史”的视频讲解技术的创新性,以设计手机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来讲解技术的综合性,以手机的材料和电池来讲解技术的两面性,以常见的手机品牌为例来讲解技术的专利性。如此以来,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也真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技术知识,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

2.收看电视,挖掘案例

电视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电视节目富于教育性和娱乐性,也具有时效性和系统性特征。新课标提出“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学生对科技含量高、时效性强的案例很感兴趣,这种类型的案例大都可以通过电视来获得。

例如,中央十套中有《我爱发明》、《走近科学》、《真相》和《原来如此》等科技类节目,都与学生日常生活和通用技术理论有紧密的联系。在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的“发现问题”这一节中,我从《我爱发明》节目中分别找出了“请蝇入瓮”、“救火妙剂”两个案例,形象的讲解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地进行设计,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网络查找案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资源非常丰富。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实时性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使用成本低等特征,这有利于教学中借鉴新技术、新发明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例如,在苏教版教材《技术与设计1》中的“技术试验及其方法”这一节的教学时,恰逢我国天宫一号飞行器成功发射,全国鼓舞,各种媒体也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但由于大部分高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无暇顾及。于是我就通过网络下载天宫一号升空的三维动画和“我国航天之路”的视频,展现给学生。这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技术试验,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使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需做到案例的真实性、目的性、实时性、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案例既要能充分联系理论知识的要点,又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果教师一味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将案例满堂灌,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其实只是案例的陈列,根本没有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故引用案例贵在精而不在多。在实际教学中要大胆舍弃可有可无的、模棱两可的案例,深入分析一两个合适的案例即可。这不仅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达成目标,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

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通过举例来实现。利用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可使教学生动直观,容易启迪学生,可达成有效教学。但通用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实践操作部分是不能用案例教学来替代的,在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动手去做,而生活案例只是在理论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3

一、使用的案例没有凸显主题

在一次示范课上,授课老师在上“方案的构思方法”时,按教学程序讲解教学内容。但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记得更好,人为地将某一设计归为某一种构思方法。如:自动调焦摄像头模仿鹰眼,用到的方法归纳在“模仿法”里;把夜视镜的设计归纳在“奇特性构思法”里。这种归纳虽然在教学的时候显得层次清楚,学生学起来容易掌握。殊不知,构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是“泾渭分明”的,不能一味地使用一种方法。比如自动调焦摄像头的设计也不能排除使用了“奇特性构思法”。虽然这两个案例是教材上安排的,但我认为教师在教学前要挖掘案例的内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二、案例过多,教学时如蜻蜓点水

案例在生活中丰富多彩,俯拾皆是。有的老师抱着“活跃的课堂是成功的标准”的心态,为迎合学生的兴趣,把所有案例一股脑儿地用到课堂上,使整个课堂成为举例、回答,再举例、再回答的热闹的场所。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是“技术的性质”,授课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和“技术的综合性”。有位老师在讲到“技术的目的性”时,罗列了助听器、充气雨衣、智能手机、无线鼠标、遥控车锁等案例;在讲到第二个性质“创新性”时又罗列了瓦特蒸汽机、蔡伦造纸术、洗衣机的革新、电视机显示器的演变、媒体播放器的变迁、指纹识别签名等案例;讲到“综合性”时用到了充气玩具、台灯的开关、相框的制作、山地车等案例。整堂课只看到老师忙前忙后、不亦乐乎地用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来吸引学生,讲台变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目不暇接,没有时间思考、内化,教师也没有时间深入分析案例的内涵。

三、案例使用没有深度,理解肤浅

有的教师认为教材中有的案例太过简单,学生自己就可以看懂,无需过多去讲述。殊不知课本中的案例是整个教学的载体,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应在引导学生读懂案例意思的同时,更多去理解、领悟蕴涵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和技术方法。例如,在讲“技术与人”时,教材上的案例是“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如果仅从表面上看,爱迪生的故事真是太熟悉了,学生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读后容易得到下面结论:技术的创造与发明能使人得到终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若要更深一步去探究“爱迪生的故事”这一案例,这个案例就更能深一层说明“技术与人”这一问题。这是因为爱迪生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帮助非常大,这就使“技术与人”的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突破。

四、案例无趣味,内容无新意

案例的选取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力为出发点。首先以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必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教师应该针对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案例,善于取舍和添加。比如一教师在上《流程与设计》时先播放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片段作为引入。答案是“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虽然这是幽默笑话,但是学生能在哄堂大笑中明白“时序、环节、步骤”这些要素。其次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给学生以感官的冲击。比如在讲述技术试验方法时,给学生播放汽车的破坏性试验时播放一些模拟的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技术试验的重要性。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4

关键词:NLP教练技术;案例教学;管理能力

案例教学自20世纪20年代被美国哈佛商学院创先应用于管理教学以来,被广泛借鉴应用于国内外工商管理学院的MBA教学,成为一种培养企业高素质、实用型管理人才的重要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MBA学员提升管理技能方面有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

在MBA的案例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案例教学课堂效果与教师是否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相关行业信息的了解程度及个人经验有关外,还有与学员互动及课堂控制的沟通能力与技巧也紧密相关。具体包括老师有没有能很好引导和调动学员的积极参与技巧,是否能针对案例问题对学员有深入提问引导的沟通技巧等方面。

一、MBA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导向

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硕士教育非常注重强调对MBA学员思维模式、管理认知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本人认为MBA案例教学以提升学员管理能力的教学效果导向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能否更进一步地帮助提高和改善学员管理能力的训练是有技术方法可循的。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改善思考方式”和“锻炼沟通能力”及“创新能力”其实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沟通技术能充分引导激发学员的潜能,使其思考分析引导学员达到最佳思考分析状态,创新能力也自然顺导而出。

教师对案例问题的提问引导设计、案例讨论中的沟通互动技术、引导案例深度剖析的科学提问设计技术等方面,对整个案例教学效果、学员参与及学员提供的知识信息都非常重要,而这些沟通技术正是影响教师与学员案例讨论互动关系及引导能力锻炼的关键。

二、企业NLP教练技术

在接触到企业NLP教练技术后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启发,认为企业教练技术在沟通技术上能帮助解决以上问题。企业NLP教练技术是“NLP”即为“身心语言程序学”与教练技术(Coaching)两相结合。教练要与受训者良好建立和谐的关系下,帮助其提升成长改变,NLP正好能提供进行这种工作的各种有效手法和技巧。它们都是研究人、尊重人、关注人的,同时有各自的起源又各具优势。

1.NLP(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程式学。自1971年Richard Bandler与John Grinder二位创始者在美国加州大学SantaCruz分校开始着手研究以来,经过几十多年不断的发展,目前在北美与欧洲一些国家,NLP被广泛应用于人际沟通、个人成长、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创新、教育训练等领域,效果理想。在沟通技术方面,NLP可以给出一套技术方式使沟通者能根据每一个人独特的思考模式,实现如何参阅沟通对象外表快速了解内心,怎样能够有效地达到对方配合的沟通效果。NLP能帮助沟通者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怎样的语言、声调和身体语言最能使得对方接受自己的一些方法技巧。

2.企业NLP教练技术。企业教练技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管理技术,从其产生就被欧美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广泛运用。如美孚石油、国泰航空、爱立信、IBM公司、宝洁公司、英国航空公司、柯达公司、BPAMOCP石油公司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

“企业NLP教练技术”中教练的工作是帮助个人和团队最大化地发挥能力的过程。能使被教练者洞察自我,发挥个人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团队并发挥整体的力量,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力。教练帮助人们释放自我的能量、超越个人的障碍和局限,达到个人的最佳水平,同时促使团队优秀地完成任务。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

三、企业NLP教练技术在MBA案例教学中的运用

在MBA案例教学中,案例帮助提供了一定的问题或角色背景,那么教师在引导案例的问题解决和带给学员知识信息过程中就可以扮演教练的角色,帮助和引导学员充分发挥其潜能,带领进入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1.教学沟通中遵循NLP的基本假设前提。我们在MBA教学中会发现,理想的课堂效果是要形成教师与学员间的有效沟通,MBA的学员都是有个性与主见的,他们在乎自己的观点对学员的影响力及教师对其意见的尊重,因此NLP的基本假设前提帮助理解沟通的意义是受对方的回应影响。教学沟通中遵循NLP的基本假设前提,可以帮助形成和谐有效的沟通。

2.企业NLP教练技术基本技巧。教练技术需运用四大技巧即为倾听、提问、区分和回应帮助了解和引导学员对象。教练技术运用表达、干预、自我开放等技术帮助学员领悟问题的实质。

倾听——从对方的叙述中了解学员思想状态。

倾听是为了获取资料,了解真相,有针对地给予回应。在NLP技巧中,有感官敏锐度的训练、检定语言模式等都可以帮助提升教练技术倾听能力。教练可以通过身体态度姿势传达对发言者的重视,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开放的态度,身体的前倾以表现鼓励尊重学员。教练技术还可以以心理参与与语言参与的方式,支持性陈诉,反馈性陈述都可以加强与学员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提问——帮助对方挖掘自我盲点,发现其潜力所在。

提问问出好问题就是在帮助解决问题。教练技术的发问是一个有针对性的发问,问的是和被教练者的目标有关系的、有帮助的问题。提问问题的方向目的有:为了收集信息、为了帮助对方明确目标、为了引导启发对方、为了激励对方、为了挑战对方。哈佛大学的C.Roland Christensen教授归纳的十种问题类型对提问设计技术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区分——让对方更加清晰。

区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员的自我洞察力,让学员看到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从而支持学员对认知事物和接受改变观点的基础。帮助学员辨识案例事实信息哪些有用的,哪些属于“添乱”之类。

回应——发挥镜子的反射作用,及时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

研究认为MBA案例教学中有时我们的教师就可以是教练的角色,从拓宽学员的信念入手,着眼于“激发学员的潜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教练不是帮学员解决具体问题,而是提供一面镜子,以教练技巧反映出学员的心态,使学员洞悉自己——理清自己面临问题的状态,并就其表现的有效性给予直接的回应,使学员及时调整策略认清目标,以最佳状态去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人在MBA教学中承担《市场营销管理》及《企业经营竞争沙盘模拟》等的课程,实践中加以运用有这样的体会,认为将NLP运用于教育心理学改善沟通技术会有很好的帮助,能根据分析学员所想,调动其配合,通过有效沟通影响其观点。教师能将学员“要我学”的心态轻松地转变成“我要学”。

参考文献

[1]傅永刚.案例教学对于MBA学员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4):286-288.

[2]卢小丽,武丽慧.MBA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第2卷第1期,2009,(01):67-69.

[3]邱祝军.浅谈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8(8):68.

[4]Christensen,C,R.(1991),Education for Judgment.Boston: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5

通用技术之我见 摘要:自2004年秋季新学期广东省全面推进新课标教学教材改革开始,至今,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成为新课标实验省区,约占全国高中总量50%,那么什么是“通用技术”?引入《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优势和该课程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并以本人的教学心得为例阐释《通用技术》相关问题等等。目的是希望通过分析,可以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更大的提升以达到自我反省和大众分享交流。 关键字:通用技术,优势,必修,多元化教学,教学心得 一、 何谓“通用技术”及其特点 所谓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以及为某一目的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工具和规则体系,这一体系是不断发展的。通用技术(简称GT)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几乎无时不在,不处不在的客观存在,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人人必须修学的课程。 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通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赋予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今这个时代,作为我们以及我们以后的新生代,传统意识上的文盲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上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能够获得了各种自己学习的机会和工具、手段,学习手段多样化了,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上,而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自命不凡”的我们也会做出“低技术”或“无技术”的动作和行为。甚至很多学校的教师自己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什么就一个学期有的老师的电脑重装了若干次,是没有安装杀毒软件呢?还是从来没有或者没有想到给系统打过补丁?甚至不知道系统还需要打补丁的呢?其实,所有的这些都和技术素养有直接关系。 那么通用技术到底要给学生什么?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通用性学科,它有别于专业学科,如:物理,化学等,所以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劳技课,劳技课是专门教给学生一些技术技能和操作技巧的课,是把前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课,而通用技术是《技术与设计》系列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面它会讲到一些知识,比如技术试验,稳定性,流程的概念,但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有人认为,高中生能设计出什么名堂来?设计应该是设计师的工作。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去当工程师,设计师,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在从事某项工作、策划某项活动的时候,我们不是也在“设计”吗?将来我们要“设计”活动,将来我们要“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不是工程师、设计师的我们,我们无时不刻在进行着各类“设计”。 因此《通用技术》学科就是要求和培养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去看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可行的技术思想和技术价值观,这种思想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是很重要的。 二 、将书读厚 将书读薄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授之以鱼,也要授之以渔。 知识的攫取依靠积累,精华的留存需要提炼。自古就有韩愈、苏东坡等人推崇“将书读厚,将书读薄”的学习方法,著名学者华罗庚也曾说此乃为学习的境界。 “将书读厚”是学生接受第一遍学习的时候注意量的积累,在大量阅读课本知识的时候,不妨借用我们日益兴旺的科学技术,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各方面的刺激脑细胞,产生记忆系统的变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书读厚”除了针对教材的剖析,还有引领学生多视角,多方面的深入了解某一事物,吸收能量,因此课本起的是一个类似新闻导语的作用,一个探讨知识的线索,而学习和了解一事物是要多方面的深入考究,这个深入就要求有足够的资源供参考。资源的摄取不仅仅是课本,更多的是依靠保存的篇目,外界的媒体,很多时候一大片的理论抵不过一张有明显视角效果的图片或者一段小小的实地考察视频。学习需要量的积累,也需要质的提高,此之谓“将书读薄”。学习知识需要梳理和归纳,梳理知识系统,归纳知识结构。这个时候就要回归教材,抓住提纲和课标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所学知识,并在自己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再多的东西堆积在脑中,也不如深入骨髓的小小精华,就像“烂梨一筐不如好梨一个”,知识的堆砌,容易混乱思维,届时不仅达不到要的效果,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当获取了一定的资源,然后再优化合理配置资源将取得完美目标。获取和优化二者是不可分的,将书读厚和将书读薄也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由此才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介于《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在让学生领悟课本知识,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摄取课外知识之外,还重视对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的考察。因此在对理论知识经过了由厚到薄的层层吸收,学生对事物了比较深入、细致的了解,从而达到解构事物的能力,就像针对一具体模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的详尽理论知识的获取,学生就知道该物体的构成,甚至可以复制出类似的成品,又或者加上他们自己的创意进行新的一轮发明也未知呢。正如通用技术作品不仅仅体现学生的天赋和创意,也是考察教师是否让知识渗透进入学生脑中的体现之一。说到底,《通用技术》就是要实现学生的脑力开发,将书读厚,将书读薄都是动手的前奏、序曲,但是也是重中之重的根基,没有将书读厚,将书读薄的基础,谈何脑力开发? 三、 案列分析之教学 教学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不另外的是每个教师都有自己习惯的教学法则和教学模式甚至教学程序,只要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也未尝不可。在我短短的教书生涯中,针对前人的经验之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我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最简单、最笼统、最专业的话说就是案列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引出教学问题、给出学科概念和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普遍应用在通用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上课时有案例分析导入法,解题时有案例分析题。通用技术是一门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的学科,涵盖的范围很广,来自生活的例子很多,应该利用好这些例子为教学服务,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导入法是利用对案例的分析导入问题、概念、方法、原理等。案例分析导入法强调的是分析。由于学生对一些技术原理、技术问题了解较少。如果只是给出一些现象(或案例),由此提出一些问题,学生不会有同感。如果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是技术的某个原理、方法等,由于学生可能从未接触过这类事物,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因而可能听不明白老师讲的是什么,不知老师要做什么。虽然后面老师会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原理、方法等,但由于前面就已糊涂了,结果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是一开始先讲案例,学生会被案例吸引,紧接着对案例进行分析,得出所要教学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的具体模型。再去讲概念、原理、方法时,学生在脑海里已有了一个现实的例子,就能较容易理解。应注意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尽量详尽一些,在这里可以是和学生一起分析,因为学生不知道教师的目标是什么,所以主要是教师讲或教师引导,但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就能比较主动。案例分析,特别是分析的思想方法,既是学生了解技术问题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的技术思想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 案例分析导入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这是通用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课程标准中,有多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案例。例如,在《技术与设计1》技术及其性质的内容标准里,就有“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通过案例进行分析;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其实,在技术工作和在设计的过程中,处处离不开案例分析。例如,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案例分析的过程;对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就是案例分析过程;对技术试验、设计初步方案进行分析也同样是案例分析过程。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分析、比较的过程。案例分析的思想方法是技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案例分析导入,也是学生学习理解案例分析的一个好的方式。因为给出案例时,学生都会感到新鲜、都会要求去进一步了解它。这时,学生对教师的分析会十分注意,就在这样多次的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逐渐熟悉分析的方法,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学生就会熟悉、掌握这种分析的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 顾建军 段青《通用技术教学研究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顾晓君《21世纪形象设计教程》机械出版社 [3] 杨勇《3DSMAX7精彩设计百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4]华绵阳《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案例》清华出版社 [5] 沈大林 罗红霞《3DSMAX9 场景设计案例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6] 孙叔衡《设计新潮》 上海设计新潮杂志社 网络资料: http://gt.guangztr.edu.cn/default.php广州通用技术教研网 http://blog.sina.com.cn/luoweixiaojuan http://blog.sina.com.cn/lcpgjy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档案管理;学校档案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08-02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输送新型人才、先进生产力的地方,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学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管理队伍中更多地引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档案管理作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要为学校教育提供及时的服务,也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一、档案管理工作运用现代技术的必要性

档案管理在学校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作用,它记录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历史,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师生的成长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研教育教学活动越来越多地引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档案资料,档案管理要继续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服务必须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普遍应用于档案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档案管理普遍使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人力、物力。计算机是学校档案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它具有高效率的信息处理能力,能以人工无法比拟的速度读入、存储和输出数据,能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因而在档案管理中有很广泛的用途和明显的效果。

1.计算机具有数据采集、加工作用。学校档案来源广、形式多,档案数据采集的方式也不一样,然而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可以对任意来源、任意形式、任意采集方法的档案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达到数据的有效性。

2.计算机具有信息储存、管理作用。学校档案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大容量、海量储存的能力,使档案著录信息、档案全文信息能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得以保存。而计算机的事务管理能力和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应用,使档案管理达到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管理水平。

3.计算机具有档案查询、传输功能。通过计算机检索技术可以完成任意要求的档案查询,并通过各种输出设备、通信设备传布查询结果。计算机档案管理查询不仅可以在本地,也可以通过联机、联网等方式方便、快捷地完成异地、远程的查询搜索。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1.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做好学校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是评估学校建设的重要标志,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人员都应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有足够的重视,全员参与,高效管理。

2.引进先进设备。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需要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作载体。计算机管理档案会形成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计算机档案管理的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查询、传递和维护等环节都需要设备和相关的软件,如描仪交换机、网路设备等。很多学校的档案馆不仅缺乏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而且也缺乏相应的配套的软件。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不仅仅是摆设几台电脑就算是具备了基本条件,还需要声像设备、通信传输设备、格式转换软件等。

3.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档案管理人员需要有忠于事业、无私奉献、认真细致的职业素养,任何工作需要的都是忠于岗位的工作管理人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方便了档案的采集、管理、查询等工作,但是也加大了档案保密工作,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忠于事业、忠于岗位,保证信息的安全。档案管理人员是幕后性的工作,在背后为学校教育事业作贡献,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档案管理工作大都是零散、琐碎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细致、高度负责。

4.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目前很多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中普遍缺乏档案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既熟悉档案管理工作,又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员少之又少,档案人员普遍缺乏非常系统的档案和信息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会涉及到计算机硬件和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的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的使用,以数字化的手段收集、加工、整理、传送和接收以及储存信息,从起草、修改、删减到定稿打印、传阅、整理、归档不再以手工抄写为主。领导要带头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观念,组织全体档案管理人员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在职学习、脱产培训或者外出进修等各种方式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确定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继续教育的方针,及时学习信息技术、计算机、科技软件的新技术;注重与档案管理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补充,如历史学、公共关系学、行为学等,以便系统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5.保证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的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保证档案的安全应保证储存设备的安全,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定期对档案文件进行备份,计算机要设置网络防火墙、预防病毒,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防止工作人员的泄密和因操作不当引起的档案破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媒介进行结合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学校的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适应时代的潮流,做好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树立档案管理的新理念,及时引进档案管理所需的新设备,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引导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保证档案管理给学校工作提供全面、创新、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48

计算机是一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有着众多的资源优势,满足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具有较高价值的技术,网络技术是其当前运用程度比较广泛的一项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一定位置,以其技术优势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可以说,当前网络技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远程办公、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人们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强化工作质量,促进社会朝着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前进。

一、 对网络技术的分析

(一) 定义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众多技术的一项,有着较高的科研价值,当前被运用到社会生产的各环节中。从专业角度讲,网络技术指借助配套或是合理的通信路线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具有独立运算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工作,实现数据或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1]。在这里,连接的计算机没有明确数量的限制,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计算机。通过线路的连接,让不同的计算机处于一个管理平台,通过网络通信和具体网络软件相互工作,使众多的位于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二) 应用原则

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着众多的原则,通过众多原则的约束,使网络技术更好的帮助人们实现信息处理工作,提升社会生产的实力。目前,网络技术应用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规范性是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主要原则,也是其使用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实现规范的使用,才能够使计算机朝着规范发展的方向前进,使网络技术实现更优质和高效的使用。也就是说,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应该按照规范性的要求开展具体的应用,不能随意地使用该技术。只有实现规范的使用,才会使网络技术满足计算机用户的使用需求,提升整体运用程度,更好地为人们提供计算机服务工作。

2.简便性。简便性是规范性之后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它要求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要坚持简约,尽量减少硬件折旧的费用。这就要求人们在开展计算机硬件选择和系统配置的时候,应该对计算机总体的性质和网络系统建设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应该使计算机整体资源实现对最大程度的使用[2]。在应用网络技术的时候,遵循简便性的使用和运用原则可以使产品的维护更加便捷,提升技术应用的程度。

二、 网络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实现高效运用

(一) 远程教育实现发展

网络技术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得到运用,其中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高效的运用,首先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发展。网络教育的使用扩宽了教育的范围,创新了教育的领域,在远程教育中构建了网络教学的方式[3]。网络教学不仅使教育的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使教师丰富了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授课的地点和形式更加灵活,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或是教学的要求开展众多网络资源的学习,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通过对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网络教学这一方式正在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整体教育的质量,是未来我国开展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

(二) 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随着计算机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熟练化,该技术被运用到众多生产和实践领域中。目前,网络技术是我国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一个主要的形式,计算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硬件设施,其使用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质量。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整体运转的能力得到提升,使计算机对信息和数据的传递更加便捷,方便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当前,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开展各项成果的设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科研成果数据交流,实现各种科研成果的分享和传递。可以说,网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研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教育科研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三、 网络技术在我国档案管理中实现优质运用

(一) 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性质的工作,计算机的使用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果和硬件建设质量。计算机的发展需要有规范性指导,需要提升整体运用的效率,这些都基于网络技术规范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应该按照规范原则开展具体行为。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可以建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使各种档案信息更加规范,可以方便人们进行档案查找。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档案管理还可以使各种资料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提升资料的管理效率。

(二) 延长档案使用期限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档案资料实现形式的转变,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保存形式。通过数字化的发展,使各种档案数据实现电子形式的保存。网络技术有着低成本,使用期限较长的优点,在档案管理的时候使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档案数据实现长期保存的目标[4]。因为电子形式的档案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可以避免纸质档案易出现损坏的现象,提升整体档案管理的质量。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8

摘要:从军事任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就如何准确把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编排、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环节,在军事任职教育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军事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员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员学习、研讨并提高学员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能通过案例给学员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发学员的理性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编排、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分析讨论、案例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案例的等环节灵活采用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那么,案例教学必将在提高军队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为适应一线部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案例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编排

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重点和前提,只有建立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精品教学案例库,才能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工作。建立精品教学案例库,需要进行搜集案例素材、加工案例、分类存档等细致的具体工作。

1.搜集案例素材。教学案例的搜集可以采取到部队调研、以书信方式与在部队一线工作的以往毕业学员进行交流、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多渠道获取,但对于涉密信息应以适当方式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2.加工案例。教员应结合授课内容,按照学员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运用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编制案例教学模拟软件。在软件中要通过一系列案例的形式来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综合反映该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是flash动画、3D模拟仿真技术等,以图形、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再现案例场景,使案例变“活”。

3.分类存档。案例编好之后要运用数据库技术、案例模拟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分类存入“案例库”,便于查询和动态更新,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评判三大环节。由于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很难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学员有时也很难在很短的课堂教学中对案例展开多角度分析,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windows平台上采用网络技术,以ASP为主要开发技术实现类似于Web的BBS系统,实现案例的、讨论、评判等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构建主动、协作、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从而拓展学员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1.案例引入环节。在进行一个案例讨论之前,教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围绕案例的选编、引入方式、角色的定位、讨论的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员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在相应的分区案例、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并设定用户级别,允许获得系统授权的用户案例,案例人还可以制定该案例的难易程度和相应分数并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以此为依据给参与者评分。

2.案例讨论环节。案例讨论可以分为课堂讨论和在线讨论两种。课堂讨论时,可以采用学员分组讨论、组织集体交流发言、教员点拨指导等,引发学员积极思考,并力求使研究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线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借助网络对的案例发表观点,采用Net Meeting技术实现在线交流,并增加E-mail通讯功能。在线讨论方式可以采用同一个问题集中组织的方式,还可以边讨论边思考及查阅资料,因此可以对案例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教员还可以设定专有时间、设定版主来引导讨论,参与案例的管理,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案例评判环节。可以分为课堂评判和网上评判两种形式。教员在学员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对案例的经验、启示进行归纳总结及适当的补充,并将学员提出的各种方案和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帮助学员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借鉴和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网上的在线讨论案例,当讨论进行到某个阶段,如果案例的者认为可以结束讨论时,则可以对案例做出总结,并设置评分功能对参与者的表现给出评价。

三、案例报告的撰写

撰写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后要求学员写一份书面案例报告,以书面交流的技巧来保证严格的案例分析,同时教员还要及时作出评估。比如,针对机务一线排故等维护性案例,如果结合飞机模拟器等设备为学员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场景,并提供他们借以进行练习的模拟训练设备,学员很快能够了解该做些什么,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在课堂学习完成后再进一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就更能引发学员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并锻炼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对教员而言,除了课堂发言与考试,案例书面报告的运用是评估学员成绩很有用的一种手段。当然,书面案例报告给教员带来的困难是评分,好的评分需要花费时间,且需快速反馈给学员才能达到效果,达到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四、案例的归纳整理

通过课堂、网络上案例的讨论、归纳,再经过教员将上述事例以案例的形式整理归纳,形成丰富的案例资源,从而促使教员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员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案例的讨论也为教员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如果教员长期坚持积累教学案例,保持案例的经常更新,可以保证所教的课程很好地反映教育教学实际,更新案例是保持课程活力的血液。

总之,广泛地开展案例教学是深化军事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方法、组织实施以及精品案例库的建立都还处于探索中,在案例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极大地突破普通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容量、交互手段上的限制,拓宽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形成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实现网上信息的实时交互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及时地调整并充实到案例教学内容中,并根据任职教育中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工作阅历与培训目标等差别来及时调整、更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方式。可以断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案例教学在推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创造军队院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并激发学员的学员兴趣,提高学员创新能力方面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德定.航空维修工程与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9

关键词:军事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员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员学习、研讨并提高学员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的优点是能通过案例给学员创设真实的情景,引发学员的理性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在案例教学中从案例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编排、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分析讨论、案例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案例的等环节灵活采用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那么,案例教学必将在提高军队学员岗位任职能力,使他们快速成长为适应一线部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案例的搜集与教学内容编排

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重点和前提,只有建立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的精品教学案例库,才能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工作。建立精品教学案例库,需要进行搜集案例素材、加工案例、分类存档等细致的具体工作。

1.搜集案例素材。教学案例的搜集可以采取到部队调研、以书信方式与在部队一线工作的以往毕业学员进行交流、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多渠道获取,但对于信息应以适当方式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2.加工案例。教员应结合授课内容,按照学员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运用恰当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编制案例教学模拟软件。在软件中要通过一系列案例的形式来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综合反映该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采用的多媒体技术可以是flas、3D模拟仿真技术等,以图形、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再现案例场景,使案例变“活”。

3.分类存档。案例编好之后要运用数据库技术、案例模拟软件等计算机技术分类存入“案例库”,便于查询和动态更新,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二、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分为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评判三大环节。由于任职教育课程教学时数有限,很难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案例,学员有时也很难在很短的课堂教学中对案例展开多角度分析,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windows平台上采用网络技术,以ASP为主要开发技术实现类似于Web的BBS系统,实现案例的、讨论、评判等信息的交流、沟通与共享,构建主动、协作、开放式的学习模式,从而拓展学员的学习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1.案例引入环节。在进行一个案例讨论之前,教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围绕案例的选编、引入方式、角色的定位、讨论的组织形式等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员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在相应的分区案例、参与讨论、提出问题等,并设定用户级别,允许获得系统授权的用户案例,案例人还可以制定该案例的难易程度和相应分数并在案例讨论结束后以此为依据给参与者评分。

2.案例讨论环节。案例讨论可以分为课堂讨论和在线讨论两种。课堂讨论时,可以采用学员分组讨论、交流发言、教员点拨指导等,引发学员积极思考,并力求使研究讨论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线讨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借助网络对的案例发表观点,采用Net Meeting技术实现在线交流,并增加E-mail通讯功能。在线讨论方式可以采用同一个问题集中组织的方式,还可以边讨论边思考及查阅资料,因此可以对案例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教员还可以设定专有时间、设定版主来引导讨论,参与案例的管理,从而大大提高学员参与的积极性,加深案例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3.案例评判环节。可以分为课堂评判和网上评判两种形式。教员在学员发言讨论的基础上,对案例的经验、启示进行归纳总结及适当的补充,并将学员提出的各种方案和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提出更合理的方案,帮助学员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借鉴和运用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网上的在线讨论案例,当讨论进行到某个阶段,如果案例的者认为可以结束讨论时,则可以对案例做出总结,并设置评分功能对参与者的表现给出评价。

三、案例报告的撰写

撰写案例报告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后要求学员写一份书面案例报告,以书面交流的技巧来保证严格的案例分析,同时教员还要及时作出评估。比如,针对机务一线排故等维护性案例,如果结合飞机模拟器等设备为学员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工作场景,并提供他们借以进行练习的模拟训练设备,学员很快能够了解该做些什么,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在课堂学习完成后再进一步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就更能引发学员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并锻炼学员的书面表达能力。对教员而言,除了课堂发言与考试,案例书面报告的运用是评估学员成绩很有用的一种手段。当然,书面案例报告给教员带来的困难是评分,好的评分需要花费时间,且需快速反馈给学员才能达到效果,达到进一步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四、案例的归纳整理

通过课堂、网络上案例的讨论、归纳,再经过教员将上述事例以案例的形式整理归纳,形成丰富的案例资源,从而促使教员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教员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案例的讨论也为教员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如果教员长期坚持积累教学案例,保持案例的经常更新,可以保证所教的课程很好地反映教育教学实际,更新案例是保持课程活力的血液。

总之,广泛地开展案例教学是深化军事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方法、组织实施以及精品案例库的建立都还处于探索中,在案例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极大地突破普通多媒体教学在信息容量、交互手段上的限制,拓宽了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形成网络化的信息环境,实现网上信息的实时交互和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等内容,及时地调整并充实到案例教学内容中,并根据任职教育中学员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工作阅历与培训目标等差别来及时调整、更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组织方式。可以断言,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案例教学在推动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创造军队院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并激发学员的学员兴趣,提高学员创新能力方面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邱德定.航空维修工程与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10

通用技术综合性问题情境技术试验案例教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被引入高中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门以培养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为主的实践性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宗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如今,对于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通用技术课程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目标与价值,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正确、科学地审视与看待通用技术

今天,我们崇尚素质教育,注重学生探索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现实教学中,我们又必须面对高考这一高中教学的主要矛盾,必须正视的是:我们应以怎样正确态度对待通用技术课程?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国家未来的角度,重视并正确利用通用技术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必须看到对培养学生能力的深远意义和潜在价值,深入领会教育部门设置和课程安排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真正绽放出他的魅力和价值。

通用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他的综合性、包容性更强,它不仅涉及到语文等其他学科知识,还要融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学等方面知识,且学科语言、概念、方法等都有它自身的特点,通用技术课所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设计和构思,更多地对生活的思考和发现。它不是单纯地培养劳动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可以说,通用技术是一门更加注重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门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知识、综合思维、整体设计以及对课堂的驾驭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可能会既陌生又充满好奇,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学生思维、丰富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能产生学习的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巧妙的设置教学问题,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成为探究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宋真宗年间,皇宫被焚,宋真宗命大臣丁谓重修皇宫。这个工程自然及其复杂,不仅要设计施工,运输材料,还要清理废墟,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此时,你是大臣丁谓,你将如何以最佳方案施工?学生们兴趣和思维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他们的答案可谓异彩纷呈,充满智慧。

又如,在“技术的性质”教学中,我以设计一张课桌为例,引导学生思考设计一张课桌需要综合运用哪些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分析,教师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罗列出来,很多学生都深有感触:会发现原来一张课桌的设计是需要综合运用到物理结构力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工程学等那么多学科知识的。此时,教师对技术的综合性、课程的综合性加以强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了解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尽量提出贴近生活、充满趣味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既会调动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思考,也能让他们在问题中感受知识的趣味与意义。

(二)开展技术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

技术试验是教学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试验、等探索性实践活动,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技术试验活动,让每个学生通过设计、试验、观察、分析等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体验探究的乐趣。

例如,在《结构与稳定性》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求能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影响结构的稳定性的因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利用身边的废旧饮料瓶搭建起相对复杂和稳固的建筑,他们的作品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充满乐趣,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本身,让他们体验到了生活、知识的结合,培养了设计构思与实践能力,而过程本身也让他们体会到废弃物品循环利用的价值,无形中进行了节能低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生化。这也正是我们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三)案例教学,化繁为简,体味知识

通用技术技术性较强,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尚有难度,恰到好处的案例对于教材的理解十分必要。好的案例会让我们事半功倍,老师可灵活运用。但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几个问题:

1.案例分析在精不在多。精选案例,深入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获取共识,由典型案例联系到实际生活,不断地发散其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想象。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哲学人士说过:如果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的源泉”。

2.案例选择要注重其影响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的案例学生在地理、政治等课程中有所了解,学生们接触起来也更容易理解、更有说服力。

3.注重教材经典案例的选取,有的老师喜欢舍弃教材案例,去找一些更为繁琐的案例,其实教材的案例很多事具有普遍意义,加以运用,对于教学会更有说服力,很多时候不必舍近求远。

三、通用技术要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值得强调的是,反思以往学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与眼下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与实践和探索能力的学科,对学生的评价要尤其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教师要尤其看重学生的过程收获,他们不一定有令你惊艳的作品,令你赞叹的结果,但是记得,学习和动手过程中,本身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和酝酿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加关注学习的宝贵过程,看到过程本身对于学生的价值。

通用技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诞生,也必将在教育者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完善与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中间件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学习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所需的大量理论、技术和概念。传统讲授法令学生感觉课程内容繁杂、抽象、枯燥,难以掌握。探索将案例教学法和问题导入法有机结合,提出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并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中间件技术”及类似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并对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开展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间件技术;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入法;分布式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46-03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梁春泉(1981—),男,广西桂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研究。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课题“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Y1302064)及“软件工程专业个性化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Y1301009)

“中间件技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必修课。中间件实质上是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抽象所形成的可复用软件部件,为企业级应用系统提供基础架构。该课程以计算机编程语言、面向对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多课程交叉知识为基础,围绕五大类型中间件即远程调用、消息、分布对象、数据库和事务中间件开展,学习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应用。课程强调学生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原理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然而,各大高校在开设“中间件技术”课程时,普遍侧重于向学生灌输基本概念和原理,辅以简单孤立的、远离真实企业应用的程序示例进行讲解。部分高校甚至把对某一中间件产品的介绍,如J2EE或.NET,当成学习“中间件技术”的全部内容。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中所涉及的大量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同时,本科生由于缺乏软件项目经验,特别是大型企业级分布式系统项目经验,对中间件技术的应用角度和应用领域不理解,也不了解中间件技术在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学习兴趣不高。国内对“中间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工作也非常少,据笔者查阅,只查到相关文献[1-2],但这些文献仅探讨了J2EE中间件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间件技术”课程。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把前期所学专业课知识、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本文尝试将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入法融合起来,提出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并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

一、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案例教学是在学习者掌握相关知识基础上,在教学者的组织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要求,借助于真实案例连接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应用,把学习者带入具体场景进行案例分析,让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相关资料的收集、研究及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最终对问题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最初源于英国的法学,后来被成功地用于法学、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由于学生缺乏对工程实践背景的了解,其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单个原理,但却很难融会贯通并综合应用。为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国内许多学者也引进了案例教学[3-4],为学生在计算机理论与实践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本文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避免学生孤立地学习各个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将多课程理论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深刻地理解企业级分布式系统理论如分布式事务、安全服务、负载均衡等,并提高运用前期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同时,真实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间件技术在就业前景和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提高其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入法的内涵及意义

问题导入法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一种具体教学方式,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者为了让学习者掌握一个理论或方法,导入一个具体问题,以解答这个问题为导向,引发学习者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入所需要学习的理论或方法,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这些理论或方法。该方法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变得灵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以提出不同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5]。

中间件实质上是对企业级分布式系统开发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抽象所形成的可复用部件。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应用问题导入法,引出并解决这些共性问题,可让学生自然地掌握中间件技术的概念和理论。再者,“中间件技术”课程涉及大量抽象的、难于理解的概念,直接讲授会令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问题导入法将学生带入问题的思考中,在思考中学习中间件技术知识并培养学习兴趣。最后,中间件技术是前期课程知识的综合。传统讲授法让学生简单孤立地理解各个概念,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导入法带引学生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将各种理论和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在宏观整体上理解中间件平台。

(三)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入法的结合

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将案例式教学和问题导入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这两种启发式教学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变被动为主动。传统问题导入法按问题的导入方式一般有情景式导入问题、任务式导入问题和案例式导入问题。本文也是在案例中导入问题,但“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有其特殊性。传统的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围绕案例导入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得到整个案例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而不是开发整个系统。因此,对企业级应用案例,只需导入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中学习中间件知识。

“中间件技术”课程中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本思路为:教师首先对真实的企业级应用案例作垂直层次分析,识别出开发共性问题,将案例分为业务层、中间件和部署环境;然后把所用到的中间件转变为开发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他两层作为从已知引出未知的基础;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掌握中间件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二、运用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策略

案例式问题导入法在“中间件技术”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包含获取案例、分析案例、导入问题、设计教案、发放资料、组织课堂、案例实践、交流反馈、评价调整等九个步骤。

(一)获取案例

案例是开展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础,案例获取和选择最终影响着教学效果。课程小组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网络或其他资源,收集国内外企业级应用系统案例,供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教学实施或学生案例实习使用。案例不是简单举例,案例必须是真实的、完整的、典型的和具有启发性的[6]。

(二)分析案例

案例的解决方案,表面上是一个平面化的技术框架。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课程小组需要根据中间件的定义,将案例解决方案在垂直方向上划分为三个层次:业务层、中间件和开发部署环境。

业务层:应用系统包括哪些业务模块、业务子系统;哪些业务子系统给别的业务子系统提供服务,或哪些业务子系统需要别的业务子系统提供服务。

中间件:业务子系统间采取什么通信方式,如过程调用、对象调用或消息调用等;如何实现服务定位、安全机制、事务实施、多任务创建及负载均衡等。

开发和部署环境:分析硬件环境、网络类型、操作系统类型、开发语言、数据库系统等。

(三)导入问题

根据课程内容,以业务系统和部署环境为基础,假设中间件部分未知,把所需中间件转变为企业级应用开发面临的共性问题。例如对消息中间件提出业务子系统之间如何消息传递的问题;对对象调用中间件提出业务子系统之间如何调用彼此对象的问题;对CORBA提出业务子系统语言开发语言不同,如何调用彼此对象的问题;对事务中间件提出如何在子系统之间保证一系列操作满足事务特性的问题等。每个大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拆分成一系列前后相关、有启发性的子问题。

(四)设计教案

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每次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中间件概念、原理、结构、应用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中,引导学生讨论,激励他们参与和合作学习,注重启发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组织和使用案例分析得到业务系统组成、开发部署环境组成及导入的共性问题,考虑如何从业务系统、开发部署环境中提出问题,安排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讨论过渡到另外一个的讨论。同时,教师还需要规划和控制好教学过程的时间。

(五)发放材料

课前,学生需要对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有所了解。因此课前需要将案例相关材料发给学生。但给学生提供的不是完整的案例,而是除去中间件部分的案例分析材料。对中间件部分,可转变为初步的问题,如系统缺了什么,也提供给学生。同时还要将企业简介、业务背景、公司网址等参考资料交给学生,供学生提前准备。

(六)组织课堂

整个课堂组织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从业务系统需求、开发部署环境条件开始,将学生带入到共性问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避免出现冷场现象;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加强个别辅导,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言。讨论中,教师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评价、反馈矫正和归纳,突出重点和突破。

(七)案例实习

“中间件技术”课程的实习,不应该是简单地调用中间件运行库的API编程。在实习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新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完整的案例。首先让学生依据课堂所使用的案例分析材料,采用相同的案例分析方法,将案例垂直划分为业务层、中间件层及开发部署环境层,确定每层包含的内容。其次确定案例所采用的中间件产品。最后让学生编程部分实现中间件调用;对于优秀的学生,鼓励其实现简单的中间件。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中间件的作用、地位到应用等多角度进一步学习。

(八)课后交流

课后的交流对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课后,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对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感受,了解有哪些考虑不足的地方,学生对课程实施有什么意见。在笔者实施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会主动与教师交流。在反馈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让他们都可以参与,更能集中注意力;真实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中导入问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力,能让他们从部分到整体深刻掌握中间件技术,同时更能理解中间件的作用及在系统中的地位。

(九)评价与改进

一轮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教学实施之后,教师需根据学生实习过程和实习报告、课堂讨论、课后交流及考试等方面的情况,对该教学进行评价,总结可取之处,发现不足。针对不足地方,需要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上进行适当调整,甚至修改教案和调整课堂组织。调整结果将应用到下一轮教学中。通过评价调整,持续改进案例式问题导入法,使其趋于完善。

三、反思

(一)建立高质量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库

实施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基础是建立完整、真实、典型和启发性的案例库。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是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真实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必须是完整的,包括应用背景、技术方案和实施结果;案例必须是典型的,覆盖着一类或几类中间件技术,并且是这些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思考,给学生足够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空间。

(二)解决企业级应用开发中的共性问题

传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提供案例背景,导入面向整个案例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解决整个案例。在“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不需要实现整个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方案,如,不需搞清楚业务流程、如何实现业务模块,也不考虑如何选择底层部署环境。学生要解决的是系统开发中的共性问题,即中间件部分的问题。对业务实现方案和开发部署环境方案,教师分析后直接提供给学生,中间件部分转变为共性问题,让学生能在业务和部署环境的基础上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自然掌握中间件知识。

(三)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课堂组织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避免冷场的关键。在笔者初步尝试案例式问题导入法时,从案例的业务需求和部署环境直奔导入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及时调整,以企业规模和地位、员工收入、业务背景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觉以后他们将会在这样的企业中发展,置身企业员工角色中。在评价和小结过程中,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和方案。通过这样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课堂变得活跃,学生开始积极发言,相互启发,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四)对师生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必须对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体系有明晰、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最好具有在软件企业从业或进修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软件工程项目经验。这样才可对企业应用背景、案例有深刻的理解,能对案例在垂直层次进行合理的分析。教师还要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基础、思维能力水平层次,针对中间件层,导入难度要适当,但又稍高于学生现有能力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需要具备全部的基础知识、概念、基本技能,因为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所擅长的知识可以弥补彼此的不足;但他们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主动地参与讨论,积极探索。

本文将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入法相结合,引入到“中间件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真实的企业级分布式应用案例驱动教学。对案例选取、案例分析、问题导入、课堂组织及案例实习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了案例式问题导入法的要点。

参考文献:

[1]乔波.基于案例的“J2EE与中间件”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文汇,2011,(1).

[2]张伟娜.基于企业应用浅析中间件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1,(21).

[3]朱涛,马恒,刘强.专业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4]葛继科,雷亮.案例教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9).

通用技术教案范文12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学案导学;应用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学习交流,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信息素养。由于各学校条件各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和教学条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发展。学案导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案为载体,具有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易操作性等特点,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案导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1.学案导学法的意义

学案导学法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教师可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学案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精心设计,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矫正反馈等,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发挥主体能力性建构知识,培养个人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运用学案导学法传授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采用的学案必须科学合理,尽可能避免内容过细,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有价值问题。

2.学案导学法的作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学案导学法的采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兴趣,进而树立学习自信心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完善教案,在一定课堂时间内讲授必要内容;②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学案导学法,在保证教学效率基础上可有效简化课堂讲授,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进行个别指导,满足其求知欲;③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作用是学案导学法的根本目标,该教学方法可有效结合“教师教”和“学生学”,不仅能提高教学导学能力,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实践

1.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前,教师将已编写好的学案分发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案同步学习。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预习,可明确学习重难点和目的,同时能从中思考并发现问题,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例如,教师在讲授Excel时,学生可对表格信息加工这一部分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增加表格数据加工知识。此外,教师在学生自学时,可指导其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制定良好的自学方法。在学习中,温故可知新,将新旧知识点连接起来,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点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可以合理规划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讲解信息技术重难点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自主由浅入深不断探索问题,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式教学的采用,可以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体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问题时,应给予肯定与表扬,同时对其进行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知识的积极性。

3.不断练习巩固并延伸知识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大纲知识点并结合实际生活,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可有效巩固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题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重难点,有效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练习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消化和巩固知识,还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以练习情况为依据,合理改善课堂教学方案。教师教学应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知识体系,从而触类旁通,延伸知识点。例如,教师在学生掌握建立图表的基本方式后,可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表达图表数据,同时利用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

4.总结归纳新旧知识点间联系

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应进行课堂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学生通过反思,可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效果,提高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新旧知识点间联系,以此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举一反三解决问题。学生在掌握Excel知识后,可对其他办公软件中的表格功能,如Word、PPT等,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使用这些软件时,可以利用其特点,选择恰当的表格。信息加工具有一定规律,学生在分析、加工表格数据时,可对其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充分理解信息加工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