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

时间:2022-05-20 03:49:00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介绍 

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等。 

3.称呼语 

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我们在教材出现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的情况,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感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5.称赞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6.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教育;阅读观

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致使语文成为应试的工具,对学生而言丧失了文学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的任务,还承担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应只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时间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能够帮助高中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养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康的人格。文学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文学教育所占比例少之又少,大部分语文教师将文学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内容,虽有涉猎但是不重点讲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然而,文学教育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意义重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的文学素养不足。经调查,目前很多高中教师都缺乏阅读的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只针对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导致教师自身文学素养不足,因此很多语文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只能从理论知识着手,难以深入分析作品的精神内涵。第二,对文学教育不够重视。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学生学习起来压力比其他学科相对较小,因此语文在高中学科中的地位较低,不太受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在假期补课时,高中学生补习英语、数学、化学等学科的人数较多,却极少有学生补习语文。第三,文学地位日渐边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阅读文学作品相比,高中生更喜欢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以及形态各异的娱乐节目。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更注重经济效益,而文学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又十分有限,这导致文学成为社会最“没用”的东西,文学地位日渐被边缘化。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措施

(一)语文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要教好语文课,自己首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所以,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文学作品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文学教育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1.改变学生对文学价值的判定。改变学生对文学价值的判定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举办文学活动,例如文学作品朗诵、文学故事新解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重新界定文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教育部门助力提高。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其应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目前高中语文教育中缺乏文学教育的现状。例如向各学校传达文件,要求学校增加文学教育比重,或是通过教育改革增加文学在高考分数中所占比重。教育部门的参与将有效提高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1]。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手段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用作者的真实故事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并在学生学习过后用作者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例如在教学《出师表》时,教师要为学生深入介绍诸葛亮以及该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与忠心,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诚实守信、坚毅不屈的品格[2]。

(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1.以写带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文学作品,一旦学生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会自觉进行思考和学习,以此带动学生不断进行文学阅读。

2.角色带入。一切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带入作品,把自己想象成作品的主人公,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文学教育对高中生语文学习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文学教育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解决这一现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学习能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作者:付涛 单位: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3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作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及人本身的终极关怀,要求着力培养学生一种能使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这种素质的养成能使人终身受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有利的教育模式,它要为学生的成长打好三方面的基础:一是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三是走向社会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思想意识及心理的基础。

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应试教育只面对少数学生,是一种被扭曲的教育。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都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是有层次、有类别的,每个人的才能及其所获得的成就自然存在差异,社会需要各种类别,各个层次的人才,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那他就是一个事业的成功者,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宋学家朱熹曾经指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都能成为基本素质合格的毕业生。

第三,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应试教育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学生疲于应付考试,整天埋头于作业之中,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满足,创造能力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发挥。与此相适应,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多地强调受教育者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而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一切创造潜能,主动地改造环境与社会,从而使环境、社会与人处在一种充满创造的良性互动的适应状态。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适应与创造的一致性,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都能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 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着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片面倾向,重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语文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几乎全被灌输语文知识、讲题解题、考试辅导所占用,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培养。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学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语文的德育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等方面,是育人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工具性的训练,而且要贯彻思想性的教育。语文教材“文以载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素,语文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缘文释道,因道释文,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语文智育以丰富和提高学生优秀的科学文化涵养,开发学生的智能为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语文美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是要创设一定的时空条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趋势,语文教学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语言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达到“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能并举有个性”的目标。

2 更新观念,大力推进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

语文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到21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要适应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体现语文课程设置的民族化。在课程改革中,还应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注意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确保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中学语文课程设置全部是必修课的单一结构应予调整和优化,可以考虑在高中阶段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必修课主要保证学生基础语文素质的培养,选修课主要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看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强调写作能力,更注重听、说、读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应着力纠正传统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的片面倾向,加强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4

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要使教师自己能够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感染、所打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架起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对学生的心灵塑造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要善于表达教材中的情感

教师仅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是不够的,还需要用语言、表情将这种情感表达、传递出来。有了对教材情感的深入体验、深刻理解,在教学时就要“怀情而教”,运用贴切的语言去表达教材的情感。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构筑一种富有诱惑力的“召唤结构”,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当学生懂得称颂美好的事物、抨击丑陋的东西、嘲讽可笑的对象、哀悯悲惨的命运时,实际上已经在这些情感的判断中,渗透了对世界的认识。

三、教师要具备调控自身情感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和教学艺术。情感问题只能通过情感教育来解决,缺乏激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激起学生的热情。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四、教师要具备与学生情感沟通的爱心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国近代教育家夏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

五、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感

教学活动中,配合具体的语文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因素的特点,通过科学地驾驭物质资源,营造融洽的、有利于教学的心理氛围。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展现古今中外人物的精神美、心灵美的文章。

(三)联系作品,培养社会高操情感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5

关键词 中学语文 人文教育 探究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就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温儒敏也强调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提出中学生当然也应当追求向善的道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的欲望很容易受到诱惑。拒绝诱惑的根本途径只能求助精神的健康。素质教育的需要都在呼唤语文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重任,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要注重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味,注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笔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建议,求教于方家。

一、榜样感召

运用语文教材或其它语文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培养一般说来,凡是对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有贡献的人物,都可以视为榜样人物。由此看来,中语文教材中可供提炼的榜样人物是不胜枚举的。如:弃医从文,为民呼告,直击中华民族灵魂深处最脆弱神经的鲁迅:以天下为己任,有高尚爱国热情的等一代领导人;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战国纵横家;西汉鸿儒贾谊,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旷世才情的激昂和怀才不遇的沉郁互相碰撞,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教学认真,治学严谨,是一位师德高尚的长者。《最后一课》的都德老师典范形象;有《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一连串鲜活的人物;“孟母三迁”、“老骥伏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杜鹃啼血”等历史典故。这些形象和人物时刻鞭策着学生正在成长,渐趋成熟的心。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懂得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动力,以培养他们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意识,从而增强生存能力。

二、强化人性关怀素质,获得精神砥砺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凭藉它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使人们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启示并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许多优秀人物的成长都离不开对文学优秀形象的学习,都从文学作品中汲取了有益的力量。所以,在课本之外,应该适当借助课外阅读和媒体的力量,让学生更广泛的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崇高的思想感情,坚强的性格培养和积极的人生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热潮席卷大江南北的时候,大家都在热切地讨论着英雄保尔的崇高形象,从中学习种种直面人生的性格之美,培养健全人格,树立崇高理想。

三、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中学生学生底子相对薄,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缺乏耐力,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语文学科特点,我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比如,在教学曹禺先生的《雷雨》时,首先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增强了他们竞争的意识。提高理解人文性格形象的能力,让学生接受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教材是教学的抓手,课文是学生阅读训练的平台。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应该说,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习《劝学》一文时,学生领会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学习意义,明白了学习要长期积累,要坚持不懈,要用心专一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只要教师有心,总能找到契机,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教会学生能看到和感受到美,使他们处于情感感染之中,引起共鸣,在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汉字审美,要学会欣赏汉字形体声韵美的风景。这是实现语文教学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温儒敏教授强调语文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但并不是只有语文课才有人文精神,物理也有人文精神。要防止一种错误认识,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人文精神不等于文人精神。在大家都讲语文的人文性时,我们还要注意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不能以培养文人、培养作家为目标,连大学中文系都不能以此为目标。学语文是要学会表达,学会熟练准确地使用汉语。借助人文精神的教育,我们将学会更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我们永远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要时时刻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强调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6

一、农村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1.新教学理念接受迟缓,对学生缺乏心理上的正确引导

农村地处偏僻,信息流通缓慢。而农村教师大都受到过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他们曾经也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学习并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要在短时间内接受教育新理念会比较困难。而正是这种相对比较迟缓的改变使语文教学效率无法提高。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充当着主要角色,而学生更多时候都是一个个在观看或聆听的观众一样,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需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但教师也有必要认识到育人不仅是从文化上、知识上对学生进行武装,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信息技术设备缺乏

农村语文教学单一落后的原因主要还有现代化信息设备缺乏,电脑网络没普及、无图书室、无教育杂志的学校比比皆是。就是学校偶有几本图书,也是“古色古味”且被封于书柜中。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农村语文课堂仍是一人、一书、一粉笔,至于多媒体教学,教师只是听说过而已,没有真正用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所以,语文教师只能靠陈旧的教学方式去讲,学生也只有依然陈旧下去。

3.分数仍是评判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于教师和学生,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一种对他们进行评判的标准,但对学生或教师学习工作上的认可单一用分数来衡量是很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单纯追求成绩,一味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分数、分数、高分数的做法只会从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厌恶。

4.语文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师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不懂得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致使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和改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不能满足现有教育教学的需要,使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严重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广大农村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唯分数论英雄显然已过时了,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不一定都是考试门门得高分的人。学习分数高固然好,但我们不能把分数当作学习的唯一目标和乐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2.鼓励自主学习,感受学习乐趣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获取的知识一定比通过教师强制性学习获得的知识要牢固、长久。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发表自我见解,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自身素养

在农村,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也很少买书,即使是条件好一些的家底,也没有花钱为孩子买书读的思想意识。而学校里因办学资金短缺,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为学生提供的能看的图书也少。有的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对看书没兴趣。多方面原因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不高。而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很好的一种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只有多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丰富,思维能力才能迅速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熟、读好,在“读好”中有读的情感上的指导和读的技巧上的指导,特别是要求学生用心灵去诵读、去倾听、去倾诉、去感悟,真正理解读书的意义。

三、农村语文教育的进步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1.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平等教育,教师应当积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使评价、考试成为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不是制造等级的方式。

2.改进农村办学条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可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有限,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社会各界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落后的办学条件。

3.鼓励开发农村有利的教育资源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大力提倡并鼓励广大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农村这个大舞台,努力将语文教学走出课堂,面向自然,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拓宽语文教学的天地,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引导学生增强对家乡山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进而理解课文。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7

在科目学习中,特别是语言学科的语文学习的授课和学习中,教师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的实践引入生命教育的,在语文学科的课本中,由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拥有关于社会的、生活的、生命的内容,就该好好利用起来进行好生命教育,那么如何能很好地融合,并在教学中开展和引入,需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语文教学实践:

1领悟课本,学会尊重生命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得到生命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不是强势的填塞教育,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的一些课文来体现,让学生感受到,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在双腿残废后经常跑去地坛,脱离不出死的念头,挣扎、彷徨,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生命。从这一描述和最后作者的正确抉择,告诉人们,珍惜生命好好活着才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孝敬和最好的回报,作为健康的中学生,是不是更应该去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爱护自己的生命,引出反问,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文章《猫》,由于偏见让一只小猫死去,作者深深地歉疚。对一只动物都如此重视生命,何况是人,所以生命应该是被尊重被珍视的。从这些文中提炼其中心,让学生能理解生命和重视生命,知道其意义所在。

2敞开心扉,理解感悟生命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不一致的,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在教师引导学生来感悟生命时,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识程度,通过一些课堂的讨论来掌握他们的认知情况。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时,文章本身要突出母亲的不容易。很多学生不知道生命怎么起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视频,例如女子剖腹产的视频,剪接一部分给学生来观看,生产的不容易再结合文章中的母亲带孩子成长的经历来反映生命中母亲的付出那么无私,爱那么承重,孩子对母亲都是最有感情的,可以让他们课堂上谈谈“母亲给与我生命,照顾我生活,所以我应该……”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学生最深层的情感和最真挚的个人感受,让学生知道生命本身归属于自己,但实际它承载了太多的沉甸甸的爱和付出,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让生命在我们有限的时光中体现它正面的价值。

3写作练习,提升个人感受

在布置关于生命教育主题的作文时,老师可以不用设置固定的文章题目,可以写关于植物的、动物的、人物的,这些有生命力的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可选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堂的引导和一些课文的感悟让学生能够自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老师在布置作文时,体裁类型可以不做限制,任由学生发挥,主要是他们能突出生命这一主题就好,当然也可以是根据某个电视节目、某个新闻事件的观后感,让学生自由发挥,看看学生的真实认知。当然从这些作文练习中,老师也可以及时地发现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在此认识上是积极的是正面的。在中学生阶段,本身除了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之外,也应该留意他们思想意识的成形和心态内心的感受。老师从作文中发现有学生对于生命有消极认识和想法时也能及时地处理和给予正确的方向指引。

4新闻引入,进行反面教材教育

在语文的学习中,除了课本知识的学习,课外阅读也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选择上,老师可以引入有社会效应、度高的新闻稿作为阅读对象,既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又能进行良好的实例教育。例如,“复旦研究生投毒”事件,网络报纸的大量篇幅的报导络绎不绝,教师可以将相关新闻报导带到课堂,阅读后让学生分析,谈个人感受,这个事件不光牵涉到生命话题,还反映出现今教育中一味重视学习而忽视情感培养而发生的悲剧,老师做出分析再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现场谈自己的感受,反面教材能让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但是这些社会新闻作为阅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一定要做好把关,要让这些新闻能积极有效地指引学生,而不造成负面的成长影响。

二结束语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8

【关键词】英语教育;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受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生活习惯的影响,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1.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1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1.2 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语法结构,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即语言中的文化教育,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2.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介绍。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r name, please?”或“May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2.2 打招呼。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米、面食为主,英国是岛国,以渔业为主,日常生活深受天气影响。所以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而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为话题。

2.3 称呼语。例如“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 Nurse W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Doctor Wang 是王博士之意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4 感谢。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和英语国家人士之间的文化差异

2.5 称赞。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coat looks nice.

B:Thank you.

2.6 隐私。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2.7 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俗也很不相同。如:在节日中,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接受后一般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3.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3.1 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3.2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象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文学教育

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院校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有较大的不同,中职学生不再面临升学压力,教师将学生能力及实用性方面的培养工作当作教学重点,对文学教育有所忽视。下面对中职语文文学教育方面的工作进行分析。

1中职语文文学教育中的现存问题

通过文学教育,中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以及文学素养进行培养,但是教师及学生却未能对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足够重视,偏向于实用教学是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现状。教师及学生对就业方面的问题更加关注,专业技能相关课程占据的课时比例较大,甚至在语文课堂中仅对学生就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当作教学重点,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此外,中职院校生源方面的问题导致学生语文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将教学工作的难度下调,对学生进行基础方面的教学。教师对语文工具性价值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较高,但是未能对其文学价值产生更多认识,教师及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点: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术,以便于今后更好的就业,文学教育是无关紧要的内容,导致文学教育被教师及学生所忽视。

2提高文学教育的策略

2.1隐性课程的增设

通过文学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人文情怀、意志等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为了使文学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开展,中职院校及教师可以增设一些隐性课程,教师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和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及设备的作用,为学生播放一些文学教育内容相关的广播或影视节目,一方面学生对此类文学教育内容的接受度较高,能够对文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更多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减轻组织开展各项文学讲座活动给教师带来的负担。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课为例,教师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要求学生事先完成课文内容的预习和阅读,然后在课堂中播放《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片段,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和电影中的内容进行对比,并对二者异同点进行说明。此类教育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通过电影经典片段的观看,学生对这部文学作品产生更多兴趣,进而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其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文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2增加文学教育课程的课时

中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对专业课的教学工作较为重视,为其安排较多的课时,而语文学科的课时安排较少,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因此教师仅能将教材中的某些文章进行讲解,教学工作的系统性较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为解决上述问题,应对文学课的课时进行适当增加,教师便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融入更多人文元素,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学教育,发挥语文学科育人方面的功能。此外在对中职语文教材进行编写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名家名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和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学品味进行提升,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设计

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可以被认为是文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文学教育的效果,教师需要对教学工作进行合理设计,对教学方法、模式等进行丰富。以《雷雨》一课为例,教师将本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中的话剧片段进行表演。每组学生分别扮演“周朴园”、“繁漪”等角色,分别到讲台前进行表演,待所有小组的表演结束之后,教师和学生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选出表现最佳的一组,并予以该小组学生一定的奖励。通过该方法教师可以使语文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思维极度活跃,同时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激发师生之间的共鸣,对学生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调动学生对文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4对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若想使文学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需要对文学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建设完善。教师可以将评价工作的重点放在过程的评价上,传统终结性评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学教育的效果,但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及片面性,过程性评价能够对此缺陷进行弥补,对学生文学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文学教育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教师可以对评价方式及主体进行丰富,通过多元评价法对文学教育工作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其一,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态度、能力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工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教师便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文学教育工作进行适当调整,改善文学教育效果,学生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己身存在的不足进行改正。教师可以将学生背诵情况、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纳入语文学科考评范围,进而使学生对这些方面的文学学习产生更多重视。其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工作中,将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进而对文学教育工作进行正确指导。

3结束语

文学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学教育中职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进行提升。上文已经对提高文学教育质量的方法进行分析,对文学教育相关工作进行说明,希望能够为中职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彩平.文学作品“魂”在审美——浅谈中职语文文学教育视野中的审美观[J].考试周刊,2013,(62):27-28.

[2]张敬梅.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中),2012,(10):117.

[3]邬敏.文学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才智,2016,(24):136.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10

一、教师树立文学教育意识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实现真正的大语文教学,就要从宏观上把握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加强文学教育渗透策略的关键一步。要树立这个意识,就要先弄懂文学教育。何谓文学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品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品析篇章结构、风格人文等,通过文学探究,感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理。这种教育是真正能够触及学生心灵的东西,也最能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迪,指导并促进他们正确思想的形成。因而,文学教育对于高中生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当然,由于高中生的语文感受能力还处在浅层阶段,此时,如果教师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进行点拨,就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的文学感受能力,从而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之美,领略到更多的经典意涵,提高语文素养。

二、文学教育缺乏成因

1师生存在认识误区

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缺乏竞赛性,因而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也就失去了分量。再加上语文成绩提高幅度都不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导致语文学科只服务于应试,而忽略文学教育。语文教学被贴上背诵记忆的标签。有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需要想象和思维参与的,而语文则不同,只要记忆力好,多读读背背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导致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片面认识。这就给文学教育的渗透制造了困境。

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其他的时间几乎都被大量作业所占据。高中语文作业大多都是软尺度,感悟居多,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字的鉴赏和解读,因而教师和学生都容易忽略。高中阶段学科众多,语文学科由于不受重视,学习和钻研的空间就显得越来越狭小,根本没有机会深入进去,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语文不用学习的惯性认知,使文学教育无立足之地了。

2快餐式的阅读习惯

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纷繁多彩的网络时代全面到来。高中生面临的诱惑越来越多,比如影视作品,娱乐游戏,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平台,让高中生应接不暇。时间就这样零零碎碎地浪费在多元文化的碎片中,导致学生的思维片面化、快餐化。较之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来说,那些有益的文学滋养,高中生如果不沉下心来体会,是不可能有所长进的。这种快餐式的文化接受模式,给他们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冲击,也销蚀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面对这样的困境,语文教师应该做的不是放弃,而是力所能及地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改进之前的错误方式,展开有趣和生动的尝试,让学生对文学教育感兴趣。这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值得期待和努力的重要方向。

三、文学教育渗透策略

显而易见,文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有所领悟,并很快获得思想提升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做的就是一点一滴,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文学教育赋予自己的力量,从而对其产生兴趣,继而能够将其落实到自己的语文学习中来。

1结合课标,联系实际

语文新课标是将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基本特点来定义语文的,并且指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从这个理念而言,教师就要将文学教育拓宽到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个层面。文学教育能够带领学生提高思想素养,但这种思想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方式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面对有些课文,比如一些伟人的作品,如的《沁园春・长沙》,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历史的了解或者对伟人事迹所知甚少,导致对这些作品理解不深刻,缺乏感同身受的能力。那么是否就是这些作品写得不好呢?事实上,这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文学渗透有关系。如果教师能从伟人的思想着手,让学生自行准备相关资料,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然后揣测作者的内心思想,在此基础上探索作者的内心脉络,再次通读课文,这样就有了文学教育的鉴赏能力,从而与作品有了共鸣,不知不觉让他们爱上了古诗词这样一种文体形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显然,学生成了阅读的主体,他们能够和作者对话,与作品交流,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成了文学教育的享受者和受益者。

2提高能力,加强引导

俗话说,教师只有具备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是知识渊博的,具有丰富的文学鉴赏能力。不管有多高的学历,对文学的热爱和赏鉴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在课程体系的把握方面,教师不但要能够对必修课文透彻钻研,而且对于选修教材也要能够熟练掌握。只要能够加强阅读,广泛涉猎不同文体、不同国籍、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久而久之,就能够形成深厚的积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都能够作为一种教学形式,无形中传授给学生。选修中的诗歌、传记、小说、戏剧等文体,一方面能够拓展视野,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讲完之后,要进行只言片语的个性解读,抛砖引玉,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让他们乐于继续阅读。

3循循善诱,挖掘引导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学类作品都是经典之作,美不胜收。教师要在精心挖掘文学教育的元素之外,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学的宏伟之门。这离不开循循善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心和耐心。如学习《项链》时,传统观念认为马蒂尔德是个非常爱慕虚荣的女人,她这样做就是一种报应,是咎由自取。但学生产生了疑问:爱美不是人的天性吗?马蒂尔德想要一个项链有什么错?她辛苦十年偿还债务,不正是诚信的表现吗?对学生这样的想法和思路,笔者并没有指责和批评,而是带领学生感受文中人物丰富的性格,从而引发对这一文学人物的另类思考。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11

在中学课程中,直接接触有关人文精神的科目是语文,中学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本文从形成学校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由本校特色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四方面入手,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中重构人文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对策

目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语文教学与实际相脱离,对学生主体需求和特点重视程度不高;二是语文教学重应试教育,轻人文精神培养。过分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视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重视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感性领悟,特别是作文教学,脱离实际,纸上谈兵的现象更加突出。

因此,落实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对当前中学语文人文教育现状和原因的分析可知,人文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的体悟与心灵觉解,因此,要使中学语文教学重归人文教育,既要务实,又须创新,通过探索与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形成学校人文教育的浓厚氛围

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气息,某些方面的形式还是必要的,那就是以宣传栏为主要形式的人文宣传,这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班级,必须精选学生喜闻乐见而有典型的人文内容来布置。同时教师课堂教学挖掘文本所蕴含着的人文要素,并在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展开教育。这样,天长日久,课前课后,学生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这我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的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人文素养。康德曾经说过:“只有人能教育人。”换言之,即是自身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教育人。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具备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而一个自身都没教育好的人,是不可能教育好别人的。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果一个教师自己都不爱学习,不负责任,不讲承诺,没有爱心,缺少民主,主观武断,狭隘片面,言语粗俗,思想消极,精神委靡,对学生缺少人文关怀等,那他教育出来的学生肯定大多素质不高,成才率也很低。所以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掌握相当的人文知识,不断促进自身人格完善,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以良好的人文精神面貌展示在学生面前,那么实施起人文素质教育来才会得心应手。

二、形成由本校特色人文教育的校本教材

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人文校本教材应该呈现静态和动态的内容。静态的内容就是收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阅读经典,就是与人类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话;就是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承文化、感悟人生、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尤其是提高人文素养。经典的阅读需要经典内容的甄选。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要引导学生远离粗俗,亲近经典,以好书为师友。而经典的标准就是有利,就是经得起历史和时代的考验,被广大人民所认可的文质兼美的读物。校本教材的动态内容就是活动课的设置。人文教育活动课的设置,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为宣传是在说教,阅读经典是潜移默化,只有活动才隔间人文教育的效果。这些活动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平时接人待物的一种礼仪规范,一种代表主流文化思想的活现,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气息的碰撞。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及时地、经常地向中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培养愿意、乐意接受多元的优秀的文化熏陶的习惯和自觉鉴别精选视听材料的能力。这对于净化中学生的“听”“读”信息源,丰富中学生的“理想世界”“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多与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信息零距离接触,本质上就是打破时空界限,在与仁人志士、智者哲人、语言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中学生在树立理想和_立人生的起点就站在人文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中学生的终生学习与长远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四、提高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12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人教社JEFC教材Book 3 Lesson 14 The man upstairs中,出现过“I'm sorry to trouble you, 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称呼,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如果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将会感到莫明其妙。

在JEFC Book 3 Lesson 34 Uncle Wang's Factory中,学生们称呼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 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 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 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物、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她的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

A:Your skirt looks nice.

B:Thank you.

4.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中有这样的对话:“How old are you, Mrs Read? ”“Ah, it's a secret!”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介绍

人教社JEFC Book 1中“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他们将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7.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Mother's Day(母亲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和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这在人教社JEFC教材中有充分地体现,如JEFC Book 2 Unit 3 Mid—Autumn Day和Book 3 Unit l3 Merry Christmas!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 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当面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 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8.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 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 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 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英语中的“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 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 、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 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