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超级工程论文

超级工程论文

时间:2022-10-27 15:46:34

超级工程论文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随机通达教学策略 认知弹性理论 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 助记法 字交叉形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239-02

1、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等工科本科教育非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本文重点研究电工(少学时)课程的教学,该课程虽学时少,但会涉及到电工(多学时)课程的所有内容,于是普遍存在的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模块多之间的矛盾成为电工(少学时)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另外,教学学时少与“厚基础”、“强能力”这两个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也为电工(少学时)教学带来困难[1]。

传统教学忽视了结构不良领域(特点是概念复杂性与案例差异性)与结构良好领域(特点是概念单一性与案例类似性)的差异性,始终沿用结构良好领域的教学方法,过分简化、知识预定,导致出现理论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近年来虽一直强调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其主动性,但根本的教学理念没改变,无法平衡。

本文介绍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由美国伊利诺大学的斯皮若等于1990年提出的一种折中的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理论[2]。在该理论的指导下,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针对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复杂知识)教学方法――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3]。斯皮若等人主张学习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该为其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

2、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电工(少学时)教学中的适用性

2.1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通达教学策略与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

斯皮若等提出:“所谓认知弹性理论,是指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作出适宜的反应。”[4]传统教学中从单一视角提出的每一个单独的观点虽不是错误的,但不是很全面的。认知弹性理论核心问题是多元认知表征,即从多视角检查某一概念,进而全面地理解该概念。同时,也能增强将这一理解迁移至其它领域的能力。学习阶段分为低级阶段与高级阶段,此理论适用于指导高级阶段的知识吸取,使得学习者主动对内心知识表征,掌握概念的复杂性与知识的应用性。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通达教学策略是一种指导高级知识获得的新的教学策略,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概念单一化、案例局限化等,实现了质的飞跃。

随机通达教学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是以概括性和系统性的概念为主干, 以相关案例为交叉主干, 构成一个由概念和相关案例相互交叉组成的多维度、非线性的“十字交叉形”(Criss-Crossing)的立体网[3],实现了学习者对复杂知识的“双向”建构,增大超文本信息结构的非线性力,并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导航力,避免了学习者在复杂知识获取时迷失方向。

2.2 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电工(少学时)课程教学的适用性

传统教学指导下的电工(少学时)课程存在着一系列矛盾,除由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决定外,电工(少学时)本身的概念复杂性和案例交叉划使得预先设定好的思维框架不够完善。笔者认为,一者,必须重新应用一种高级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指导;二者,必须将课程中被传统教学预先设定的知识进行多维度,非线性的重新设定,回到现实情况下的复杂状态,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随机通达教学策略相对较早的为学习者呈现某一或者某些高级知识以及与其相关的概念与案例,层层环绕,拓展学习者思维,培养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不同时间、不同切入点、不同情境对复杂知识非线性、多维度浏览时,都能重返同一个概念。斯皮若等人把这一种方式形象地称为“交织景观”,用它来类比随机通达教学[6]。由此可见随机通达教学策略适用于指导电工(少学时)教学。

3、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电工(少学时)课程教学的应用

超文本结构是一种由节点、链组成的网络结构,其线性力、自由度和导航力这三个基本特性直接影响学习者在浏览复杂知识超文本时的“迷航”问题。线性力是指超文本中节点之间的线性关系强弱程度;自由度是指与超文本“节点”与其他 “节点”的链接数量、路径(方向性)的多少;导航力是指由于节点间的链接复杂性导致学习者浏览信息目标能力的强弱性[7]。国内学者张海涛、刘甲学、刘世清等人研究指出自由度与线性力和导航力之间是一种反相关关系[7,8]。当自由度增大时,表明知识的复杂程度增大,在浏览信息目标时,增加难度,即超文本导航力减小,同时,线性力也会减弱。笔者认为,正因为此种关系,才使得复杂知识超文本结构表征能张弛有度,相互制约,指引学习者全面汲取知识。

笔者基于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将电工(少学时)中电容概念及其相关案例进行了超文本结构表征,如图1所示:

3.1 超文本结构表征的方法

3.1.1、增大自由度

随机通达教学增大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自由度的基本方法是: 超越传统超文本信息结构表征的存在着一种过分简化知识和预定知识的表征倾向[5]。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2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历史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现在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所有落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的一个普遍取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和美国对英国的赶超、二战后日本、韩国等对欧洲的赶超,说明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出现了战略和政策的偏差,陷入了困境。赶超战略如果是建立在一国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基础上,不是对比较优势的否定。符合产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战略就有可能实现。而如果赶超战略主要受出于政治等因素所决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驱动,则往往是反比较优势的,也是违反产业发展规律的,这样的战略容易走向失败。普雷维什、辛格、缪尔达尔等所主张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失败就是例证。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首先体现在其技术的快速发展上。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关键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变迁速度从而产生变迁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通过低成本、低风险地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进行技术模仿,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技术变迁的速度快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模仿和引进必须与资本积累特别是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才能转化为赶超的速度,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是起先导和制约作用的。这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越是新技术,发达国家的保护越严,获取的代价越高,而对成熟技术,则保护轻松,获取的代价也较低。这说明,技术可以模仿,但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持续地从发达国家那里得到“适宜的技术”。经济的跨越式快速发展,要求在技术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更大更多的创新,突出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要使得一国在最高级的要素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才能支持产业向高级化和具有竞争力的方向转变。为此,落后国家必须实现由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向技术创新的快速转变,缩短追赶的过程。实现这种快速转变的唯一路径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并没有能够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人均收入上的差距(邹薇,2003)。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过程中缺少人力资本的积累,技术结构的系统提升就无法实现,从而产业的跨越式变迁和经济赶超就不可能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是保障技术引进效率、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并形成产业竞争力的先导。

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增加必须由政府刻意而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历史上成功的经济赶超都是由落后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开始的。日、韩等国正是由于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积累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才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得以跨越式提升,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在选择产业升级方向时所具备的要素禀赋及比较优势是注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人为扶持所获得的,不是比较优势自然提升的缓慢结果。所以,一方面要看到,日本、韩国等在产业发展上是遵循了比较优势战略的,另一方面,还应当看到,这个比较优势的获得正是它们优势跃升的结果,而不是渐进取得的。

从长期来看,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会逐步提升,但由此所取得的比较优势往往只能是发达国家多年前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工业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也往往是来自于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升级所放弃的。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没有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过程,落后将是长期的,循着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去实现赶超的希望是渺茫的。发展中国家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赶超,应遵循“人力资本先行追赶——技术追赶——产业跃升——经济赶超”的路径,重在发挥人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命运的真正转变应该是发生在佩雷丝和苏蒂所说的“第二种机会窗口”,而不是比较优势战略所倡导的“第一种机会窗口”。

四、结语

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变迁、升级,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任何国家在确定主导产业并实现产业升级时,都不能脱离由本国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但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也不能受限于比较优势战略,而应力求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性提升,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增加资本存量中人力资本的比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经济的赶超必须建立在人力资本存量的赶超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既是落后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并保持其竞争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

2.张二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演变与发展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哲社版),2003(1)

3.郎永清.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及其意义[J].国际贸易问题,2004(8)

4.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J].江汉论坛,2002(9)

5.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5)

6.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9)

7.熊贤良.比较优势战略与大国的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5(4)

8.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J].经济研究,1997(6)

9.马云泽.“比较优势战略”与“赶超战略”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研究,2003(7)

10.邹薇,代谦.技术模仿、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中国社会科学,2003(5)

11.罗良针,张莹.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驱动作用辨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超限高层;可靠度;转换梁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出国家和地方现行规范规程所规定的适用高度和适用结构类型的高层建筑工程,结构布置特别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文件中规定应当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1]。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认定主要从三大方面认定:建筑物高度,建筑物规则性和建筑物跨度,其中建筑物规则性超限又分为平面规则性超限和竖向规则性超限。

结构的可靠度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2]。可靠度的设计是人们对在工程实践中影响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可靠性,即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的不确定性因素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建筑用地面积4201㎡,总建筑面积为59099㎡,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6360㎡,地下建筑面积12739㎡,地面以上39层,建筑物总高度为128米。地面以下3层,主要为停车库及设备用房,其中地下3层及地下二层局部为核六级人防地下室。

本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建筑结构防火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为甲级。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七度,Ⅱ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特征周期0.35s,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

2 结构布置及计算分析

本工程地下室顶板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为180-200mm,地下室位置抗震墙厚度为600mm,楼、电梯间200mm。塔楼位置抗震墙,首层抗震墙厚度为600mm,楼、电梯间200mm,其余楼层剪力墙厚度为200~400mm。框支柱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有1000×1000,800×1000,1000×1200。转换梁采用混凝土梁800×2200。剪力墙及框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60~C30,梁板混凝土等级为C30~C25。本工程采用剪力墙结构,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局部结构竖向构件上下不连续贯通,需要进行竖向构件转换。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建筑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在二层楼面设置转换梁进行竖向构件转换。

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SATWE软件,并考虑偶然偏心地震作用、双向地震作用、扭转耦联及施工模拟,对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结构自振周期分别为3.98s,3.46s,3.06s,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小于0.85。在50年一遇风荷载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240。按规范计算的反应谱地震荷载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1070。考虑±5%偶然偏心下最大扭转位移比为1.33。因此本工程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局部剪力墙转换3项不规则,属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建筑。

3 转换梁可靠度分析

结构可靠是指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总称为结构的可靠性。与这一概念相对应,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可靠度。结构可靠度是结构可靠性的概率度量。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结构构件的可靠度宜采用可靠指标度量。在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破坏类型为脆性破坏时,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可靠指标不宜小于3.7[3]。因此本工程中钢筋混凝土转换梁的可靠指标不宜小于3.7。

可靠度计算方法目前主要有一次二阶矩法,JC法,蒙特卡洛法,响应面法等。本文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利用其可靠度模块,采用实用的响应面法计算转换梁的可靠度[4]。其具体计算流程为:

(1)通过ANSYS中的APDL语言,创建宏文件,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划分网格,求解。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需选取合适的单元进行分析。本文考虑转换梁和上部墙体共同工作,梁柱选用Beam188单元,墙体选用SHELL63单元。

(2)进入后处理/POST1模块,提取转换梁的拉力N及弯矩M,并定义结构的功能函数。受压纵筋面积 取受拉纵筋面积 的0.3倍,小偏心受拉的结构极限状态方程为=0。大偏心受拉。

(3)定义随机变量[5]。

(4)执行循环,拟合响应面函数。

(5)通过ANSYS响应面计算,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结构的响应面函数Z。

(6)执行蒙特卡洛模拟,估算结构可靠指标。

通过计算分析,转换梁的可靠指标β为4.254,满足工程要求。

4 结论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及响应面法,分析了框支转换梁的可靠度,通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结构可靠度将在工程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西林.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指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赵国藩.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 GB50153-2008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隧道、超前地质预测、施工

Abstract: the advance of geological forecast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become a hot technology, arousing the tunne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great attention. Advance geological forecas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geological disaster, and can provide the geological basis fo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an further forecast the major geological problem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concealed, and guide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moothly. So frequently used forecast means what do, what is the principl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scope of what how in engineering, how should choose, process and key operation, etc,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nd explain the problem.

Key Words: tunnel, early geological forecast,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U4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存在的问题

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它占用很多施工时间,目前在很多设计都进行了必要的超前地质预报的设计,但是很多施工设计中没有给地址预报作时间规划,这就给工期带来很多时间上的矛盾,尤其是像超前钻孔比较多的隧道,工期会有很大的压力;很多工程中给予地址预报的费用很低,这使得地址预报工作很难正常工作;目前还没有一种预报手段能够对所有问题进行解决,对探测结果的准确性还不够高。所以超前地质预报应该列入到施工组织的管理中去,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经费,还应该编制地质预报技术的大纲,最终经过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进行执行。

二、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手段:

2.1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分类

(1)地质分析法(其中包括地质素描法、地质作图法等);

(2)超前钻探预报法(包括深孔水平钻探、5~8m加深炮孔探测及孔内摄影等);

(3)超前导坑预报法(包括平行导坑法、正洞导坑法等);

(4)物探方法(包括地质雷达、TSP隧道地震波反射法、负视速度法、红外探测等等)。

2.2 各种预报方法比较

2.2.1地质分析法

a.地质素描法

1、原理。地质素描法就是通过描述记录隧道地质的相关信息,并且绘制成图表,结合现有的相关资料,对隧道开挖进行地质条件的预测。包括隧道地层的岩性、结构面产状、地质构造、出水状态即出水量、溶洞等等地质信息。

2、优缺点。优点就是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且费用较低,提交资料及时。但是缺点就是对于隧道交角比较大加上向前倾的结构面就会容易漏报,所以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知识水平有很大的要求。

b.地质投影作图法

利用地表观测到的断层、岩脉等产状,投影作图给出该断层、岩脉在洞轴上出现的位置。

2.2.2超前钻探预报法

a.深孔水平钻探

1、原理。超前地质钻孔是利用水平钻机在隧道掌子面进行水平地质钻探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超前预报方式。

2、优缺点。优点就是它可以对煤系地层进行孔内煤和瓦斯参数的测定,进而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治煤与瓦斯带来的危险,它可比直观地告诉我们地质信息,包括钻孔所钻地质的地层岩性、裂隙度、溶洞的大小、有没有水以及水压高低等;它与物探方法比较,具有直观性、客观性,而且不存在像物探方法经常出现的的多解性、不确定性。缺点就是费用高、占用隧道施工时间长,且资料只是一孔之见。

b.加深炮孔探测

1、原理。该方法是利用风钻或者掘岩台车在隧道掌子面钻水平小孔径的浅孔获取地质信息的一种方法,加深炮孔探测是对深孔水平钻探的补充,凭借它的数量比较多所以它的效果非常好。

2、优缺点。优点就是与深孔水平钻探比较,它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占用隧道施工时间短。缺点是孔浅,且不能取岩芯。

2.2.3超前导坑预报法

a.平行导坑法

平行导坑法是这样的:在隧道的正洞左边(右边)一定的距离挖掘一个平行断面较小的导坑,根据导坑中地质情况结合地质理论以及作图法来进行对正洞地质条件的预报。地质预报只是平行导坑用途之一,因为它的费用非常昂贵,所以只是在设计的图纸中涉及到平导设计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法。

b.正洞导坑法

正洞导坑法是这样的:在隧道正洞的某部位挖掘一个断面较小的导坑,一次来探测正洞地质的情况。该方法较平行导坑法更直接、更准确。

2.2.4物探方法

a.地质雷达

1、原理。地质雷达的原理是高频电磁波理论,使用的是时间域脉冲雷达,以宽频带短脉冲的高频地磁波的反射原理来检查物体,雷达系统首先会向被测的物体发射高频电磁波脉冲,因为不同的物体介质不同,脉冲在不同介质的界面被反射回来也是不同的,我们根据电磁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双程走时的长短差别,通过计算分析来确定探测目标的形态和属性,并结合工程地质理论来分析,得到对达埋藏目标的探测与判断。

2、优缺点

优点:对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说,地质雷达采用高频率的天线作为隧道砼衬砌质量无损检测的手段仍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地质雷达在对5~30m范围内的地表探测,尤其是地下地层或地质异常体的反射信号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地质雷达是比较理想的探测方法;灰岩地区隧道铺底前采用中~低频率的天线来探测隧底隐伏岩溶洞穴仍是经常使用;在岩溶重点发育的地段也经常使用地质雷达,拉对掌子面前方和边墙外侧岩溶洞穴进行探测。

缺点:由于洞内不易防水、防潮和防尘,这样很易造对成仪器造成损坏,尤其是没有专门的天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好;由于探测距离相对太短,一次探测5~30m的距离,相对目前隧道每天开挖将近10~20m的进度很不相符;隧道内的环境条件与地质雷达的理论基础一半无限空间不吻合,加之洞内钢拱架、锚杆、钢轨等金属构件的影响,探测结果一般不太理想。

b.TSP隧道地震波反射法

l、原理。TSP20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是利用地震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掘进面前方及周围临近区域地质状况的。它是在掌子面后方边墙上一定范围内布置一排爆破点。依此进行微弱爆破,产生的地震波信号在隧道周围岩体内传播,当岩石强度发生变化时,比如有断层或岩层变化,信号的一部分被返回。界面两侧岩石的强度差别越大,反射回来的信号也就越强。返回的信号被经过特殊设计的接收器接收转化成电信号并进行放大。根据信号返同的时间和方向,通过专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就可以得到岩体强度变化界面的位置及方位。

2、优缺点

适用的范围非常广,可以适用于极软岩到极硬岩的任何地质情况;预报的距离长,可以预报掌子面的前方100~350m的范围内所有地质状况,而且围岩越硬越完整它可以预报的长度就越大;对隧道的施工影响小,因为它可以在隧道施工的间隙进行;提交资料及时,在采集完数据的第二天就可以完成提并交报成果;具备一套专用的处理软件,可以将复杂的波形处理转化成易懂的波形能量分析图;隧道顶部和底部的波形能量分析图分析确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得到出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相对于隧道的空间地理位置,进而计算机能够自动地绘制得到弹性波速度有差异的地质界面,相对于隧道轴线的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预报准确性,因为其是根据爆破孔与接收器之间的弹性波速度的平均值以及地质体反射波到达接收器的时间来确定地质体的位置的,所以准确性收到弹性波速度差异的影响。预报精度,它所能反映出的地质体的宽度是根据采样间隔和岩体弹性波速度来确定的。预报断层、弱硬岩接触面等面状结构反射信号较为明显,而预报溶洞等点状地质体则不尽如人意,因其预报原理和计算模型是以平面为计算依据,对小型溶洞反映不明显。

三、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通过研究现有的资料来制定预报方案:

首先,研究现有区域地质以及工程地质的资料,充分了解整个区域的地质情况,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特殊地质以及地下水发育等,分析该区域隧道地质问题等,根据对这些现有资料的研究分析,并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进行地质预报重要性分级,并且不同级别的地段应该采取不同的预报手段,这样就可以达到既预报准确又节省有限预报资源的目的。

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

A级:存在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例如大型的暗河系统,重大物探异常地段,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软弱、富水、导水性良好的地层,特殊地质地段,可能发生特大型突水突泥地段,诱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的地段等。

B级:中、小型突水突泥地段,较大物探异常地段,断裂带等。

C级:突水突泥发生可能性小的地段,水文地质相对好的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段、小型断层破碎带。

D级:发生突水突泥的可能性极小的非可溶岩地段。

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程度分级,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A级预报:可以采用地质分析法、地质雷达、TSP隧道地震波反射法、超前水平钻探等方法进行预报。

B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TSP或HSP,地质雷达,超前水平钻孔法。如果发现局部地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也可以按照A级的预报方法。

C级预报:应该以地质分析方法为主。对一些非常重要的地质界面、断层地段也可以使用TSP方法探测。

D级预报:采用地质分析法。

四、结论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对消除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起着巨大作用, 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论是钻探还是物探方法,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应以地质方法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使用各类预报方法,将各种方法的长处结合起来,切实地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齐.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与应用[M]. 气象出版社. 第1版.2010

[2] 王明生.论隧道施工中超前地质预报技术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10年第20 卷

[3] 刘志刚, 凌宏亿, 俞文生编著. 隧道隧洞超前地质预报(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5

各二级学院:

为加强对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根据《惠州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管理规定》(2017年修订)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新教务系统有关毕业论文(设计)设置的要求,现就做好2021届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质量监控

1、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领导。各二级学院应成立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进度、质量要求及检查安排等。定期召开毕业论文 (设计)工作会议,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确保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稳步提高。

2、明确工作职责,注重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二级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之间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组织体系与责任制度,加强指导和管理,把好每一环节的质量关。

二、明确具体要求,加强过程与质量管理

1、2021届学校继续使用中国知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简称:知网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信息化管理,全过程在系统中操作,系统将保留过程记录,系统登陆网址hzu.co.cnki.net/。各二级学院应及时对师生进行知网操作系统培训,以保证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

2、各二级学院应开设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课程或举办相关的讲座,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方法培训;召开动员会,传达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通知精神,使师生明确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等。

3、严格选题原则和选题程序,把好选题关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社会文化、经济建设等,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大学生业余科研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理工科类结合工程、科研与生产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达到90%以上;文科类结合科研,地方经济、社会与文化热点的课题应达到70%以上。课题更新率达到100%。

(2)应遵循选题原则,严格执行课题审批制度。组织课题审核组对师生申报选题进行审查,并对课题给出审核评议的结论(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课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课题的难度与工作量是否适中,完成课题所需条件是否具备以及对该课题的建议等方面)。课题一经审核批准,二级学院教务员应及时录入知网论文管理系统。

(3)学生选题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确需变更,必须在4月9日之前在“知网系统”填写《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变更申请表》,经批准后方可执行。

4、选派好指导教师,强化责任意识,提高指导水平

(1)各二级学院要认真审查指导教师资格,配备一支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教学经验较丰富、学术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原则上,每位指导教师原则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8名学生,个别专业确因指导教师不足,原则上指导学生人数不得超过10名。助教不得单独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可以与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合作指导,担任适量的指导工作。可适当聘请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含中级)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需填写校外指导教师登记表)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

(2)加强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的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和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随时了解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注重过程控制,严格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必须严格按《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2017年修订,教务处网站可下载)对学生进行指导。

5、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和诚信教育

(1)各二级学院要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实行考勤制度,如因事、因病离校,应向指导老师和学院办公室请假并按学校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否则将按旷课处理。学生缺勤(包括病假、事假)累计超过毕业论文(设计)时间1/3以上者,取消答辩资格,不予评定成绩,须重新补做。

(2)对在校外企业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除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外,还应配备校内指导教师(校内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各二级学院教务员在教务系统中注明),并经常与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联系,检查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条件(设备、药品和资料等)是否具备,跟踪毕业论文(设计)进展,及时反馈并解决校外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

(3)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杜绝论文抄袭、伪造数据等弄虚作假行为行为。

各二级学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厉查处高等学校学位论文买卖、行为的通知》(教督厅函[2018]6号),并结合实际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方面的自查自纠工作,发现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中的漏洞须及时进行整改。为进一步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培养学生学术研究中科学引用文献资料的良好习惯,杜绝抄袭、拷贝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学校将继续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管理系统”对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全部检测。

6、强化质量意识,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

制定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措施和检查办法等文件,不断完善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文件;成立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指导小组、质量监控小组等机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应加大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研究力度,探索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新模式;重视做好各环节的检查与整改工作,特别是中期检查工作。

7、组织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答辩与成绩评定工作

(1)在答辩前两周要制定好答辩工作计划(要求包含答辩委员会及答辩小组成员构成,答辩的时间、地点和答辩学生名单),在知网系统上录入并报教务处实验实践科。各学院不得擅自将答辩时间提前。

(2)各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要严格执行答辩程序、评分标准及质量标准,规范审阅、评阅、答辩等环节。毕业设计(论文)评语要具有针对性,严禁多人评语雷同现象的发生。评分要严格标准,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并与评语相吻合。要严格控制优良率,原则上优秀的比例不超过10%,优良率不超过45%。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要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严把质量关。

(3)实行二次答辩制度。凡是第一次答辩中存在较多问题,答辩不能通过者,由答辩小组提出,二级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审查决定,进行二次答辩。二次公开答辩由二级学院答辩委员会主持,各二级学院在组织二次公开答辩前要公开答辩会信息,将公开答辩会向全院开放。二次答辩时间一般在第一次答辩后两周内进行,评定成绩只能为中等(含)以下。

8、做好评优与总结工作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在2021年5月21日前结束;2021年5月17日前完成成绩登记以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与推荐工作。各二级学院将推荐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名单于2021年5月28日前送实验实践科,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推荐比例控制在毕业生人数的1.5%以内,优秀指导教师推荐比例控制在当年指导教师人数的8%以内。

特别提示:凡被推荐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应严格按修订的《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格式》,整理成篇幅约3000—4000字(最多不超过6个页面)可供发表的论文(设计),否则不将其列入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汇编计划。

(2)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总结与质量分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二级学院应认真总结,查找问题,寻找对策,形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和质量分析报告,并于2020年6月4日前交教务处实验实践科。

 

 

 三、相关材料报送时间

序号

材料名称

送交截止时间

备注

1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计划

2021年1月11日前

全部报表和材料都请提交电子稿和加盖公章的纸质材料

2

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自查报告

2021年3月12日前

3

毕业论文(设计)中期工作自查报告

2021年3月26日前

4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和优秀指导教师的推荐材料

2021年5月28日前

5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21年6月4日前

6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报告

7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质量评价结果统计表

注:毕业论文(设计)相关表格可在教务处网页下载。

                                           

 

  教  务  处

                                  2020年11月30日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6

个遥远世界的、神秘莫测的居民。在无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它们都扮演过配角,这些秃顶的小矮人已经成了这些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标志性的角色。

但是,迄今我们也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外星人。实际上,我们甚至从来也没搞清楚真正的外星人是否存在。

最近,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中与我们邻近的区域内发现几千颗行星。因此,关于在宇宙中存在智慧生命的观点由科幻的范畴转而变得具有科学合理性了。望远镜可以随时接收信号,也许能告诉我们外星人是否就在那里。

它们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真正的外星人是否真的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是一群有着光滑皮肤的人形生物?在经过简单的生物工程方面的辩论

后,现在我们认为,拥有两个眼睛、直立行走、拥有灵活的四肢,应该对任何活动的智慧生物来说都是合乎情理的。因此,在外星人的长相上,一些生物学家已经站在了好莱坞这边,声称生物趋同进化的过程将确保这些外星人可能多多少少与我们有几分相似。所谓趋同进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功能而呈现出表型上的相似性。

这一论点简直是在向好莱坞溜须拍马,它根本没有考虑到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最先进

的外星文明将是一种特殊的、被称为“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A.I.”)。“超级智能”的综合认知能力将在各个方面(诸如社交能力、一般性智慧、科技创新等方面)大大超越人类能够达到的巅峰状态。

我们觉得这种“超级智能”很可能是现实,是基于对人类自身不久的将来的认知,因为我们人类可能已经接近于开

发出我们自己的“超级智能”了。能够制造出这样的机器,可能是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变革性的事件了。这种“超级智能”的诞生,也许就像3.7亿年前陆生动物的出现一样,是自然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一步。

以此类推,我们猜想,如果某种智能生命创造出星际间交流的手段,那么,它们也许只需要几百年时间就能将它们的感知模式由生物学模式改变为“人工智能”模式了。

考虑到宇宙的年龄,这些外星人制造出的可以思考的机器,可能要比我们的先进几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它们中的一

些,可能已经通过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生物强化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超级智能”。根据我们的推测,其中的大多数只需过渡到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形式,而不是继续保持以碳为基础的生命形式,即可实现“超级智能”。

事实上,与大脑相比,硅看上去似乎是一种更好的信息处理介质。神经元的数据传输速率峰值约为200赫兹,这比我们当前的微处理器低了大约7个数量级。虽然生物大脑能够以高效的算法和大规模的并行计算来补偿神经元的缓慢,但是,更快的硅系统可以借用生物大脑的这些设计特点,甚至对其做出更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人类的大脑中,审议思维慢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在处理审议思维时,人类大脑最多只能对大约7个信息块进行处理。大脑中神经元的数量会受到颅容量和新陈代谢的限制。相比之下,计算机可以占据整座城市,甚至占据多个行星。而且,它们还可以从能够将生命一扫而空的环境灾难中存活下来。

一旦有了开始,智能设备就能够建造它们自己的后代。而后,这些经过改进的、有知觉的机器就可以去设计新一代的智能机器,而且,这一场景可能已经在宇宙的历史中不止一次地上演过了。这一过程的展开将会非常快,以至于宇宙中现存的大部分智能都是制造出来的,而非天生的。真正的外星人绝对不可能是变形虫的样子。

即便我们错了,大多数的外星文明都是生物文明,那么,考虑到以硅为基础的生物是一种更为持久的生命系统,它们几乎可以说是不朽的,所以它们也更有可能从事太空旅行。如果我们真的能碰到任何地外智能生物的话,我们第一次碰到的很可能就是它们。

对于这些能够思考的机器,我们该如何评论呢?它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它们的兴趣会不会和我们一样呢?

我们猜测,不管是通过扫描它们的大脑,将其中的内容传输到计算机,还是以硅元件慢慢取代它们的部分大脑(这

两种方式都相当于将生物大脑中的信息“上传”至“机器大脑”中),总之,许多外星文明已经达到了“后生物”文明时代。如果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它们的思考方式可能与衍生出它们的生物外星人相似,虽然它们思考起来要快得多,而且是以一种增强的方式。这样会使它们解决问题和发展技术的能力远远超过它们的生物祖先所能企及的地步。

生物智能已经进化出了生存和繁殖的技能。而它们的“硅后代”可能继承它们的主要生存动机,如寻找食物、避免受伤、繁殖、合作等。如果这些外星人事实上仍然对繁殖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预料的是,考虑到可供它们使用的巨大计算资源,它们将有可能创建出装满了人工生命,甚至是其他超级智能的模拟宇宙。如果这些模拟人类想要成为外星人的“孩子”,那么它们可能也要保留这些相同的基本目标。

你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从理论上推导出有超级智能的外星人毫无用处,因为它们可能以数不清的、不可预见

的方式,改变它们的基本结构。然而,这一切都是有限制的。如果一个“超级智能”型生命还是以生存为其主要目的的话,那么,它可能会抵制从根本上改变其自身结构,而选择进行小幅度的改进。它可能会认为:如果我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改变自身结构的话,那“我”就不是“我”了。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7

论文摘 要: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实现了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与一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结合,揭示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赶超,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在产业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原则,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快速提升为先导,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突变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赶超是经济赶超的关键。

近年来,理论界对于一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战略有较多的讨论,在讨论中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一国产业结构变迁及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路径,但在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方面遇到了较多的挑战。笔者试从比较优势角度论述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快速变迁和经济赶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一、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及其科学性

林毅夫等从对赶超战略的批判入手,借助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

正如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一般原理和规律一样,林毅夫教授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揭示了一国资源禀赋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的一般原理和规律。(1)要素禀赋差异是落后国与发达国的差异所在这一论断,指出了经济演讲过程的特点,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要素禀赋结构的不断提升。(2)揭示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可否认,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对该国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状况存在对应关系。无论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要素禀赋结构都是最重要的既定外生变量。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以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而一国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升级无疑也要反映该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得到促进,不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发展会受阻。(3)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以至于一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演进,接近并赶超发达国家,必须注重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从比较优势上寻求突破。

比较优势战略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是由比较优势理论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决定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由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个理论揭示了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规律,萨缪尔森称之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绝对成本论不仅指出了产品的绝对成本是一国贸易的基础,第一次论证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质,而且揭示了绝对成本优势的来源: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的特殊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比较成本论的“两优择重,两劣择轻”思想则揭示了分工和贸易互利性的一般特征,指出不论一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都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获利。要素禀赋理论从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角度说明了比较成本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通过要素选择和合理组合降低成本,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理论界得到一定的认同,但也遭遇到大量的批评。郎永清(2004)认为,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的形成的确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一国的产业结构并非仅由要素禀赋结构先天决定。一国的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主要取决于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位置。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在较为落后的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那么,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将一直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如果片面强调要素禀赋对产业选择的决定作用,有可能损害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可能性。胡汉昌和郭熙保(2002)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第二,就长期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也不能自动、自发地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三,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而言,比较优势战略不能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理由在于,一是大国对外贸易作用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对外贸易的引擎作用是有条件的。第四,比较优势战略忽略了制度和文化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此,渐进式、分步式的追赶战略即后发优势战略是可行的选择。郭克莎(2003)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虽然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不能以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需要突破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以动态比较优势为基础。以比较优势的转换为导向,同时有选择地利用静态比较优势,有重点地推行逆比较优势战略。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一国即使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如果存在技术劣势和竞争劣势,该国的产业也必将缺乏国际竞争力,不可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而一国哪怕不具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但如果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存在比较优势,该国在分工中同样具有竞争力,能够充分享受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内生比较利益,从而能较快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

笔者认为,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没有对比较优势战略与国际分工、对外贸易的关系及相互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这是该理论遭到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因。廖国民和王永钦(2003)认为,中国劳动力优势,是静态的低端的要素优势,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的劣势会自然抵消这种优势。规模经济理论(朗永清,2004)也说明了只存在高级要素的优势,而不存在低级要素的优势。因此,落后国家由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在国内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在国际上不一定有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本身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可能会变成劣势,结果可能是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导致贫困化增长。这必将影响到国内有比较优势产业的经济剩余的积累速度,从而延缓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这个角度说,认为由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所形成的产品收益不能长期化,其比较优势不能自动带动产业升级的批评是有理论依据的。

第二,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虽然揭示了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但要素禀赋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应性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具有后验性。即一国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竞争力是以其要素禀赋结构为基础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必须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状况,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并不必然地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及其竞争力的加强。只有在把一国经济发展看成是封闭的自然演变过程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产业结构的先验性才能成立。最先发展的国家其产业发展往往是自然演进的,而后起国家大多必须走跨越式扶持发展的道路。

根据比较优势战略理论,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要得到发挥,需要有一个能够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程度的要素价格结构,即熊贤良(1995)所说,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反映到产品价格上。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市场所固有的缺陷,这个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运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不适应性。

第三,更重要的,没有充分论证一国特别是落后国家比较优势及比较优势升级的来源,因此也就很难充分说明落后国家何以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尽管比较优势战略所考察的一国要素禀赋结构从而比较优势是动态的,但落后国家如果一味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以实现产业结构自然升级,这个过程是过于缓慢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勾画了一个经济自然演进的图景,而忽略了在历史进程中,一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往往是遵循跨越式途径,自然演进者通常是被世界经济所被抛弃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也说明了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一个自然演进过程,而是跨越式发展过程。没有原始资本积累,就没有英、西、葡、荷等国要素禀赋结构的快速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无法迅速建立。美国、德国是靠保护扶持了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后起国家日本、韩国等则采取的是跨越式发展来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从而实现了经济赶超。在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明清封建王朝排斥创新,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最终沦为半殖民地。

落后国家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必须首先实现其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突变,从而快速建立起在前沿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显然,比较优势战略理论没有对这种突变及其发生进行充分的解释。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江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江西师范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相应扩大,面对如此复杂、且数量规模还在不断增长、变化,调配调整越来越频繁的固定资产,其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困难,上级对下级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具体情况、实物情况、是否挤占挪用等毫不知情,固定资产调拨、共享非常困难,固定资产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在固定资产规模、种类、年度计划、折旧报废等信息统计很困难,投资决策没有依据,在对外采购招标中不能形成统一的谈判口径。

为了使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集中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开发和使用一套企业规范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计算机化,对于规范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投入成本,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开发了项目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系统。

2 系统总体需求分析

为实验室的管理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及数据查询、统计为一体。使实验室的管理更加方便,管理人员能更好地掌握各实验室的各项情况,能够完成实验室管理的日常工作,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该系统有利于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设备信息管理,用户管理,实验室管理,数据库管理四大部分。

设备管理功能模块图。在这个功能模块中,主要涉及设备的添加,设备的修改和删除,最重要的是设备借出和归还处理。

实验室管理功能模块图。在这个功能模块中,主要涉及实验室基本信息的管理,如果实验室的添加,更新,查询等。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图。用户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和管理员用户的管理,其实这里还有一级用户就是超级管理员,但考虑到超级管理员只有一个,所以不会涉及到添加、删除等操作。用户管理主要包括增、删、改、查、批量导入、查看等操作。

数据库管理功能模块图。该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各类数据的导入导出和数据报表,在数据报表中包含设备信息报表,设备分类报表,借出设备、坏设备等报表信息

3 系统用例分析

系统中参与角色主要为学生、教师、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四类。学生用户在本系统中的权限仅有设备保修申请。导师在该系统中主要的权限有设备借出申请、报修申请和数据报表打印。管理员是该系统中的管理者,它主要负责设备信息的管理、设备分类的管理、审核报修申请和审核设备借出申请。 超级管理员是该系统最顶层的管理者,身份对应学院的领导。它主要的权限有系统权限分配,为不同的用户动态分配权限;角色管理,对该系统角色的添加、删除等;用户信息管理、批准报修申请和批准借出申请等。

4 数据库设计

论坛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导师、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实验室、设备实体。其中,实体之间的关系描述如下:

学生与导师:一个工作室有多名学生,而导师只有一个,一个导师管理多个学生,所以学生和导师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学生与实验室:一个学生所属一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可以有多名学生,所以学生与实验室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学生与设备:一个学生在工作室只能试用一台固定的设备,每台设备也只能分配给一个学生试用,所以学生与设备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

导师与超级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只有一个,他可以管理所有的导师,所以导师和超级管理员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导师和实验室:每个实验室只有一个导师,而每个导师也只能在一个实验室工作,所以导师和实验室之间的是一对一的关系。

管理员与超级管理员:超级管理员只有一个,而管理员可以有多个,超级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的管理,所以管理员和超级管理员之间是多对一的关系。

管理员与设备:一个管理员可以管理多台设备,而实验室的设备可以归不同的管理员去管理,所以管理员和设备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超级管理员和实验室:超级管理员只有一个,实验室有多个,超级管理员可以管理所有的实验室,所以超级管理员和实验室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4.1 数据库描述

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2008数据库。表名及字段名在SQL SERVER2008数据库中都用英文表示,比较复杂的字段名用英文词组表示。采用camelCase命名方式,即字段名都是第一个单词小写,其他单词的首字母大写的方式命名。一个结构设计优良的数据库是实现信息网强大管理功能的坚实基础。

根据实体E-R图生成数据表的原理,一个实体型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而两个实体之间的联系,根据一下转换原理进行转换:

1. 一对一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2. 一对多的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3. 多对多联系:对于m:n的联系,则单独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4. 三个或三个以上实体间的多元联系:可以转为一个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的码为相连的各个实体的码组成。

4.2系统数据表结构

系统设计了11个表(学生表、老师表、管理员表、超级管理员表、设备表、设备分类表、实验室表、角色表、权限分配表、报修申请表、设备借出信息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个表的作用。

① 学生表,存储学生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性别、班级、所属工作室、电话等信息。

② 教师表,存储教师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性别、班级、所带工作室、电话等信息。

③ 管理员表,存储管理员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性别、班级、电话等信息。

④ 超级管理员表,存储超级管理员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性别、班级、电话等信息。

⑤ 角色表,存储系统的角色信息,包括角色名称和标识。

⑥ 权限分配表,包括用户的权限信息,包括角色标识、权限等信息。

⑦ 设备表,存储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编号、分类号、名称、型号、规格、单价、领用人、所属工作室等信息,

⑧ 设备分类表,存储设备的分类信息,包括分类号、名称。

⑨ 实验室表,存储实验室信息,包括实验室编号、名称、导师等信息。

⑩ 报修申请表,存储用户报修申请记录,包括申请单编号、设备编号、报修时间、报修人、故障描述等信息。

? 设备借出申请表,存储用户的借出申请记录,包括申请单编号、申请人、设备类型、数量、申请时间等信息。

5 结语

本文系统性通过对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系统用例分析、以及对数据库的设计,为系统的具体实现做了充分的设计分析。

参考文献

[01] 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0-50

[02] 萨师煊 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50

[03] 韩万江.软件项目管理案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40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9

0 引 言

隨着舰船综合电力系统(integrated power system,IPS)的不断发展,中压直流(medium voltage direct current,MVDC)配电方式以其灵活高效的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相比中压交流(medium voltage alternating current,MVAC)配电方式更具优势[1-2]。近年来提出的新型MVDC环网模型[3]可以极大地提高MVDC系统的供电效率和可靠性。MVDC电力系统主要包括发电系统、配电系统、混合储能系统、常规负载和脉冲负载等。

高功率脉冲负载的上舰应用给MVDC的稳定性带来新的挑战。文献[4-5]详细探讨了舰船脉冲负载的工作特点,并列举了几种典型舰船脉冲负载,如电磁弹射装置、电磁轨道炮、脉冲雷达等。由于发电机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大功率作出动态响应,所以有必要引入混合储能系统,由高功率密度的超级电容响应暂态过程,高能量密度的锂电池响应稳态过程,充分发挥它们的互补优势[6]。

储能系统与直流电网之间能量流通的关键是双向DC-DC变换器。随着舰船装备容量和电压等级的提升,传统双向DC-DC变换器已难以满足配电需求。双有源桥(dual active bridge,DAB)变换器以其电气隔离、电压变比灵活、双向传输、易实现软开关、功率密度高、模块化结构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电源、电动汽车、分布式发电领域,在舰船MVDC电力系统中也受到重点关注[7-11]。

目前,针对DAB变换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拓扑层面,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采用改进的拓扑结构和软开关策略,但会损失DAB变换器的对称性[12];二是改进控制方法,通过多自由度移相控制算法来改善DAB变换器的环流特性,减小电流应力,提高功率传输能力[13]。然而,对DAB变换器系统控制层面的研究较少。文献[14]探讨了DAB变换器的大、小信号建模,但未进行闭环补偿设计;文献[15]提出了DAB变换器直接功率控制策略,具有优越的动态响应效果,但未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进行讨论;文献[16]探讨了一种应用于交流电网的储能系统,采用了基于DAB变换器的AC-DC-DC双向变换器,以保证DAB变换器电压变比匹配。直流电网中基于DAB变换器的储能系统研究,大多未关注DAB变换器的实际工作特性,有些采用了简化模型,但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文献[11]将DAB变换器作为电力电子配电变压器应用于船舶MVDC系统中,并给出了详细的控制策略,但未结合储能系统进行讨论。文献[17]研究了基于DAB变换器的储能系统在脉冲负载工况下的能量管理,采用超级电容平复母线波动,但未结合DAB变换器的实际工作特性;文献[18]提出了一种基于DAB变换器的具有高度电压变比灵活性的混合储能系统,采用传统功率分配策略来应对分布式发电中负载功率突升突降,但未涉及储能系统端电压变化的讨论。

在混合储能系统中,锂电池与超级电容端电压随荷电状态的变化存在巨大差异[19-20],锂电池具有充放电线性平台,端电压相对稳定,而超级电容不具有线性平台,端电压变化范围宽,对系统影响较大。

本文以基于DAB變换器的舰船MVDC混合储能系统端电压为优化目标,分析DAB变换器的工作特性以及闭环控制,针对超级电容端电压变化范围宽和在脉冲负载工况下传统功率分配策略属于开环分配的缺点,引入混合储能系统功率比h,建立锂电池与超级电容功率传输之间的联系,提出一种新型动态补偿功率分配策略。采用直接功率控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不仅能平复脉冲负载投切对系统的冲击,还能实现闭环功率分配,主动限制超级电容端电压。

5 结 论

对基于DAB变换器的舰船中压直流(MVDC)混合储能系统端电压限制进行了研究,根据锂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充放电特性,结合DAB变换器的工作特点,引入混合储能系统功率比,建立了锂电池与超级电容传输功率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出一种新型动态补偿功率分配策略。对混合储能系统和补偿曲线进行了参数设计,采用直接功率闭环控制,仿真验证了新型策略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新型动态功率分配策略不仅能有效平复脉冲负载投切对直流母线的冲击,还能实现闭环功率分配,改善传统功率分配开环运行的缺点,对超级电容端电压进行主动限制和优化,避免脉冲负载工况下超级电容耗能过大,端电压低于工作电压导致系统停机的问题,对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研究具有借鉴意义。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本文研究基于各储能单元功率均衡,后续可针对各储能单元之间参数存在偏差的情况进行研究。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10

摘 要: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观点、成套的体系、逻辑的框架、某种一成不变的解释话语和格式化的思维模式,而是具有强大解释力、丰富的创造性、巨大的凝聚力、广阔的延展空间的鲜活思维,在经典作家的论著中体现出的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气质,具有时代性与超越性、确定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建设性、阶级性与人类性辩证统一的优秀品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支柱。

关键词: 核心价值; 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2-0062-05

A Brief Discussion about Marxism as A Core Value

SUN Yue-gang

(The CPC Party School of Weinan,Weinan 714000, China)

Abstract: Marxism as the sou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not a specific point of view, a set of system, logic framework, some rigid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formatted mode of thinking, but a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rich creativity, great cohesion, and the fresh thinking of the vast extension of space, which reflects in the classical writers’ works with the cultural characters and full of vitality. Marxism contains era and beyond, uncertainty and practice, revolutionary and construction, excellent quality of the class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dialectical unity, so that Marxism consists of a natural sourc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gether with the soul and the pillar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 core value; Marxis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如何理解作为核心价值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正确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站在今天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当代人类实践进程,探索新的发展规律,创造新的发展成就,才能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又不能受特定的历史局限,不能把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背景下对特定问题的具体观点绝对化。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现实,实际地破解中国发展面对的具体难题,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限制人们思想行动的条条框框,而是指导人们争取自由幸福生活,实现美好理想的创造性理论。实践证明,只有超越马克思主义,才能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任何时代,人们对理论的理解都基于自身实践的需要。自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因为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各国共产党人面对的问题不同,各自都有不同的实践需要。俄国列宁领导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困难,在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各自都进行了艰巨的理论创新,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作为思想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发展着的、鲜活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才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最终依据、价值归宿和指导原则,作为人们心灵深处的科学信仰与信心源泉,作为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柱。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超越性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反映,都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理论表现和精神表达,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时代性。同时任何理论的行程都必然地要继承整合以往人类实践创造的各种理论成果,都必然地对以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以各种各样的不同影响,因而,必然具有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这样,是时代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牢牢站立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内在矛盾,紧紧抓住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与冲突,经过艰苦的思维加工,形成了系统深刻反映时代现实的科学理论。在马恩所处的时代里,唯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显示出无比的深刻性、现实性、批判的彻底性和广阔的解释力,唯有马克思主义抓着了时代的根本,把握住时展的潮流,揭示出时展的方向,指明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争取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和实践的明晰性是当今社会一切理论都无法比拟的,它对时代矛盾反映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理论都不可企及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呐喊,表达了时展的最强音。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而奋斗,以辩证思维为武器,深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复杂矛盾,彻底揭露了走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社会根源,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文献和具体的革命斗争实践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对当时时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基本的社会矛盾,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雾月十八日政变记》《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等优秀经典文稿,选取的论题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论证的资料是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运用的手法是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唯物主义辩证法被作为事物运动的普遍法则,用之来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彻底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历史发展进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勾勒出社会发展进程的清晰图画,一目了然地再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把一切关于社会历史的歪曲胡说抛于一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矛盾决定社会政治、精神文化发展的理论高度,描述了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进程,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第一次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他的超越性不可分割。这里的超越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理论性、一般性、抽象性和越出具体问题,而显示出的深厚的历史感和宽阔的理论视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他的超越性基础之上。在马克思主义中时代性和超越性互为依据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以其深厚的历史感为背景,以其丰厚的历史知识、卓越的哲学思维为根基,不是就事论事,孤立静止地把握社会变迁的现实事件,而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连接起来,从社会运动的无数相互作用中,抽取出其一般的、与社会运行同在的历史必然性,即超历史性、超越性,上升到综合性的真实、真实的具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社会现象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决定这些社会现象产生变化的历史规律也是现实的、具体的,这些历史规律不是像黑格尔所描述的那种与人无关、先天先地,任何人都无法捉摸的抽象的“绝对精神”,而是存在于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之中,存在于人的生命生活实践之中,与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不可分离,是一种抽象的客观性。但又不就是某一个历史现象,某一个具体社会现象本身,这些能够感觉到的东西,是具体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具有历史的厚重感,都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又不局限于具体的现象,紧紧立足于事实,实实在在,生动具体,明确无误,而又不局限于一个一个孤立的静止的生硬的个体事例,时刻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联系、永恒发展的观念来把握事实,整理事实,批判事实,重构和创造事实。这种游刃于个体与群体、事实与抽象、现实与超越之间,将理论分析的现实性与抽象性、时代性与超越性有机结合起来的风格与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

当我们讲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首先是指作为特定的具体的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鲜活的思想观点,是马恩当时对他们所面对的社会历史问题的具体看法。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无疑已经成为了历史,是已经过去的历史活动的一部分,我们是无权变更、无权修改它的,应该运用历史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无限夸大,任意延伸它的历史边界,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百罗万象的万应灵丹妙药。这无疑是歪曲和损害了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中的超越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观点中的一般性、抽象性、超越性的风格与品格,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作为时代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的具体思想观点,不能超越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能回答当时时代提出的具体问题,不能回答一切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绝非万应灵丹,不能包医百病。作为超越性的马克思主义则无疑包含了人类历史实践的丰富创造,反映了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共性,必然会给我们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一切人类生活过程以合理的启示,包含人类文明智慧进程中的内在灵性,给我们认识和解决今天和明天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方法论的指导。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和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时代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普遍性

列宁曾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作了认真的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实践性。毛泽东也把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归结为阶级性和实践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使现存的一切革命化。实践性的品格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显著表征和活力源泉。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具有巨大解释力的理论学说,另一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能够而且必然给我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巨大的精神动力、必胜信念和实践的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特定的实践产生特定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任何其他实践的产物,而是19世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他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对当时社会历史运动的理论概括,都是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斗争实践的科学总结,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实践的土壤,吸吮人类实践的丰厚营养,运用辩证的思维,总结概括出时间进程中内在的必然性,从而获得了恢弘广阔的理论空间和视野宽阔的理论解释力,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信赖和拥护。

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作用和使命就是指导人民实践的发展,指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离开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他的生命与活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的历史性实践作为自己的理论阵地和活动舞台,以引导人民在改造自然,在社会的事件中获得自由幸福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人类实践的发展变化,关注各国人民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军事、教育、环境等各方面实践的进展动向,关注各类主体实践中的复杂矛盾,对这些社会实践的动态进行辩证地考察,给人们指明这些社会实践变动的必然趋向,指明争取实践斗争胜利的可能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依赖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发展基础之上,建立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不断推进基础之上,只有在实践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丰富新的内容,更新原有的观念,提升自己的理论境界。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六十多年来,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进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转变自己的视角,改变已有的过时的观点,不断增添新的思想,丰富新的内容,推进理论的创新。俄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创造,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更加切近人民的实践,更加切近大众的生活,更能有效地指导无产阶级解放的斗争。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现实性,一是普遍性。正因此,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具有客观的具体的直接的现实性,它本身就存在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现实活动之中,是活生生的鲜活的有生命的理论,是直接指导实践,推进实践,引导实践走向胜利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是链接和反映历史性实践内在共性的超越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又不完全存在某一个具体的实践之中,而存在于一系列实践活动之中,存在于整体的实践之中。人的实践是具体的客观性与抽象的客观性的有机统一,是特殊的具体性与整体的具体性的巧妙结合,马克主义的实践性本身就是由个别走向一般,由抽象走向具体的历史进程。

实践是历史的本真,是现实的过程,是不断接近历史性综合的真理之路。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一次一次的具体实践,一次一次的现实活动中所体现和包含的共同性、一般性、真理性,逐步积累起来,结合起来,集中起来,就必然形成为系统的科学理论。这就是理论的普遍性,也是实践的普遍性。实践的普遍性就现实地体现在诸多实践连续进程的历史链条之中。任何实践,一方面看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另一方面看则是连续过程的一个片段,一个部分,一个因素,一个方面,它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的意义不能独立存在的。人类实践就是这样,普遍性与具体性、现实性与抽象性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

实践第一,认识理论、思想观念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的反映,任何理论都在跟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前进,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在选择理论,锻造理论,修正理论,理论也在指导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任何理论在实践面前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取舍,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不是以马克思主义来机械地裁剪生活,取舍实践,限制人的行动,规范社会的体制,而是以实践为基础和标准,站在实践的立场上来关照理论,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人类实践发展到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新世情,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标志的基本国情,以革命的党转变为建设的党、执政的党为基本特征的党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站立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不动摇,坚持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与普遍性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科学发展,创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新形态、新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建设性

革命性、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和使命。《资本论》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性就是革命的、批判的,对现存的一切都要进行无情的批判,力图对旧的资本主义世界进行彻底的革命性改造。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最高理想目标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因此,必然内涵有建设性的实践诉求,具有建设新世界的实践要求和理论旨趣。

革命性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的特征和主要的内容,在于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本身就包含革故鼎新的意义,是破坏旧世界与建设新世界的统一整体。不过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处于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破坏旧世界的革命性任务迫切而现实,建设新世界的条件还不够充分,任务也不很迫切,所以,他们只能专注于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的事业,推进全世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伟大斗争实践,专注于启发无产阶级觉悟,组织无产阶级的力量,探索与资本主义进行胜利斗争的客观规律,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自觉。他们的理论研究与思考,比较倾向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倾向于研究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策略,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探索革命斗争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法兰西内战》《雾月十八日政变记》等经典文献,充满了鼓舞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革命斗争的浓烈火药味,充满了引导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腐朽制度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智慧,无情地揭露资本对劳动的贪婪剥削,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无情揭露,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无限期待和对革命斗争规律的不懈追求,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战斗性。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显著的革命性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要求。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主要国家建立的时间也不长,德国也只是1871年普法战争德国统一之后,俾斯麦的强力推动,资本主义才得到巨大的发展,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得到发展。以大英帝国为主要推动力量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将其统治推向全世界,欧美国家现代大工业的发展,把资本主义文明的旗帜插到世界各处,开辟了世界市场,建立殖民体系,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世界性竞争,从而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推向了全世界,推到了新的阶段。资本对劳动的压迫日甚一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零星的斗争不断转化为集体性的罢工,转化为行业性、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起义。身处其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阶级斗争的严酷现实进行理性的思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其理论必然地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斗争性。

但是,很显然,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使命。在马克思看来,破坏只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破坏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和实践追求的第一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意义和更大价值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在于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虽然这种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建设性探索的文字在马恩的文稿中并不是很多,论述得也并非十分系统、具体、丰富,但其价值和意义却十分重要。

恩格斯曾回答友人,马克思思想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宣言中关于未来社会共同体的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5页,人民出版社2009.12)对许多问题的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总是从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之后新政权新制度新体制建设的角度来思考,对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如何建设新社会提出许多意见。批判哥达纲领时马克思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思想,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马克思具体分析了无产阶级建设新社会过渡时期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措施,讨论了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与现实途径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是没有人怀疑的。历史时代的发展在当时条件下,给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破坏资本主义旧世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探索和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相对而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斗争性、战斗性特征最为突出,最为鲜明。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单纯的革命性理论,它内涵深刻而丰富的建设性思想。

随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利用特殊的条件,进行艰苦的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新国家新制度的任务上升到主要的地位,成为无产阶级新形势下一切工作的重心。这就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凸显出来,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推到后面,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特征和建设性内容也会必然地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恰好表达了这一理论进展的必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性与建设性的统一。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革命的理论、斗争的理论、战斗的理论,是十分片面的、简单的和表面的,在实践上也是十分有害的。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建设性而忽视其斗争性革命性,放弃与世界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甚至与某些资本主义混为一气,为眼前利益而不惜损害其他无产者,这就更是一种理论的歪曲和实践的背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革命的战斗的与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的理论,又是建设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富有创新精神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就而生气勃勃的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把他的革命性与建设性有机结合起来,为最终在全球消灭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类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理论,是直接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实践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因此就反对和否定社会中的其他一切阶级,排除社会中的其他阶层和社会力量。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全人类的人类性是辩证的统一,而且在实践发展的进程中,阶级性与人类性必然走向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同一的历史进程,而且,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在最终价值和实践诉求上,马克思主义都是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共产党宣言》非常明确地声明,共产党人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公开声明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战斗。而资产阶级领袖和学者总是用一些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人类理性、人类之爱、永恒正义、自由平等的叫卖来混淆视听,销蚀阶级意识,鼓吹立场中立,达到破坏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揭示资本与劳动对立的实质,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秘密,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夺回本来就是自己生产和创造的财富,夺回本该是自己的政权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革命性、阶级性、战斗性毫不含糊,非常鲜明,这正是它最为独特的理论品格,最为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并且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也亲自参加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之中,组织力量,出谋划策,论证战略,拿着笔在同资产阶级进行战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无比真实与善的价值追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绝妙的结合。

无产阶级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消灭剥削制度,赢得自己的政权,把资产阶级喧嚣的虚伪的自由、平等、公正变化为真正的现实、直接的存在,建立起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阶级差别、人人自由平等、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社会,这就是整个人类都得到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进程和现实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赢得政治统治,取得生产资料,然后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社会经济活动,推进社会的巨大进步,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城乡差别,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类不分地区、民族、性别、分工、职业、教育、年龄、肤色等等,都得到彻底的解放,实现完全平等,使每个人都得到全面的自由发展。马克思深刻指出,这一完全符合人类千百年以来长期追求的共同理想,深深扎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矛盾和政治运动之中,具有客观的经济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性表现为关注人类社会一切阶级、一切人群的自由解放,也关注资产阶级自己的解放,特别是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就,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文明成就,把人类文明传承下去,发展下去。

对于取得政治统治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而言,主要的任务转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上来,阶级斗争则不再是最主要的任务,在国内阶级敌人也不再是那么的多,那么的强大了,无产阶级的主要目标转化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壮大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实力,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有效地同国际资产阶级、国际资本主义进行斗争。在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显示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凸显人性的共同性、人类性;在国内国际活动中,利用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信仰之间人类性的共通性,求同存异,进行有效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阶级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类性也是客观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地具有阶级性与人类性的统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大价值诉求和终极目标、终极关怀。

在中国,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国家政权,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成过去,已进入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建设时期、发展时期,由于社会改革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和科技化潮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被卷入到工业队伍中来,工业生产者与知识分子构成为无产阶级的主体,上亿的农民工、第二代农民工已经或正在成为新兴的工人阶级成员,部分民营经济、私营经济必然依赖于主体地位的公有经济以及各级政府的管理机构,共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斗争虽然存在,但在质与量上都较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主义者应立足于这一现实,将自己理论创新的方向与重点转移到壮大自己的经济文化实力,与世界资本主义进行有效的竞争上来,在国内发展科学技术,建设和谐社会,提升经济文化社会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推进具有人类性的普世价值的国际认同,争取世界和平,推进人类发展。

我们可以大体明确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理论品格了。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价值规范,马克思主义不是指某种具体的观点,而是时代性与超越性、实践性与普遍性、革命性与建设性、阶级性与人类性的辩证统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辩证本性。

在当代中国社会进程中,由于实践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特征之中那些特定的时代性、阶级性、革命性、具体性已经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被扬弃和转换,被革命斗争的实践所超越,那些普遍性、超越性、建设性和人类性内涵和特征则得到具体的弘扬、扩展和创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品格和价值旨趣,才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扩展,才能切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理论基础、思想灵魂和基本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陕西日报,2011-10-26.

[3]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9,(7).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钢结构焊缝 超声检测

中图分类号:TG4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031-01

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建筑物中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高层、超高层以及巨型建筑物;工业厂房建筑;大桥、高架立交桥建筑;体育和文化场馆的网架结构等。在这些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钢结构因其强度高、自重轻、整体刚性好、变形能力强;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等特点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及人们对大空间、大跨度的要求,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也朝着大型化、复杂化、高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其工作条件也越来越苛刻,由焊接问题造成的事故也越来越频繁,事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故而,对于采用焊接连接的钢结构,提高和保证其焊接质量已成为当前焊接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开始了对钢结构制造安装的监督管理。焊缝内部质量的优劣是保证结构整体质量的根本,必须进行相应等级的焊缝质量检测。

从事钢结构超声波检测的探伤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超声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同时还应了解金属材料特性的物理化学性能、焊接工艺、可能产生的缺陷以及容易产生缺陷的位置等基础知识。才能采取正确的超声波检测工艺并对检测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钢结构工程中对探伤检测的要求

根据GB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对一级、二级焊缝内部质量应进行超声波探伤检测,一级焊缝为100%探伤,即无论工厂制作焊缝还是现场安装焊缝,包含所有焊缝数量,每一条焊缝整条长度全部检测。二级焊缝的为20%探伤,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20%对应工厂制作焊缝和现场安装焊缝计数方法不一样。标准强调了探伤比例按每条焊缝长度的百分数计,且不小于200mm,而绝对不是构件焊缝总长度的百分数;这是保证每条焊缝质量的硬性规定。这一点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焊缝超声波抽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制造厂质保体系具备探伤条件的,根据其企业内部检验报告进行抽样核实,其探伤比例为焊缝数量是20%。二是对制造厂质保体系不具备探伤条件的情况,或现场组装的钢结构焊缝,则应严格按照GB50205-2001规定探伤比例按每条焊缝长度的20%且不小于200mm进行检测抽查。

二、超声波检测标准

建筑钢结构的超声波检测经常接触的检测标准有以下两个:GB/T 11345-2013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法》、JG/T 203-2007《钢结构超声波探及质量分级法》,但是这两个标准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

㈠ GB/T 11345-2013《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法》标准侧重于母材厚度不小于8mm的铁素体类钢全焊透熔化焊缝,不适用于铸钢及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外径小于159mm的钢管对接焊缝;内径小于等于200mm的管座角焊缝及外径小于250mm和内外径之比小于80%的纵向焊缝。

㈡ JG/T 203-2007《钢结构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法》标准侧重于球节点网状结构中钢管与相贯球节点焊接接头以及钢管对接焊缝的超声波检测。该标准规定了管节点用斜探头接触法超声波检测及评定质量的分级方法,同时还规定了建筑钢结构和钢建建筑物等即板节点用超声探伤,以及根据超声探伤结果进行质量分级的方法。

三、探头的选择

探头的选择也对探伤检测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探伤检测应根据母材厚度、焊缝坡口形式等因素选择不同K值的探头。常用的探头K值有1.0、2.0、2.5,频率在2.5MHz~5.0MHz。当母材厚度在8~25mm之间,宜选用K2.5的探头;当母材厚度在25~50mm之间,宜选用K2.0的探头;当母材厚度大于50mm时,宜选用K1.0的探头。

四、探伤检测的步骤

探伤检测前,可以先通过结构图纸了解到被检构件的材质、厚度、曲率、焊接方法、焊缝等级、坡口形式等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对应的K值探头,制作出相应的DAC曲线。

提前对被检焊缝两侧母材表面进行处理,将焊渣、飞溅、混凝土、油污等杂质打磨掉,漏出金属光泽的面层,打磨宽度一般为2.5倍的K值和母材厚度的乘积。

耦合剂应选用具有良好透声性和适宜流动性,不应对材料和人体有损伤作用,同时应便于检测后的清理的材料。工业浆糊因其粘度、流动性、附着力适当,对构件和人体无害,价格便宜,配置方便,耦合效果比较好成为比较常用的耦合剂。

探伤过程中,扫查速度不应大于150mm/s,相邻两次探头移动区域应保持有探头宽度10%的重叠,避免漏检。在查找缺陷时,扫查方式常用锯齿形扫查,锯齿形扫查能有效发现焊缝中常见缺陷,尤其是纵向和斜纵向缺陷,也可选用斜平行扫查和平行扫查。为确定缺陷的位置,还可采用前后、左右、转角、环绕等四种探头扫查方式。

四、缺陷波的识别

在检测过程中,示波屏上常除了出现由缺陷引起的发射波外,还会出现一些有焊缝表面不规则形状引起的反射讯号,折现非缺陷反射信号主要由焊角反射、咬边反射及沟槽反射等引起。要正确的对焊缝质量进行判定,必须把缺陷波与焊缝表面不规则形状引起反射波区分开来。咬边属于焊缝表面缺陷,一般有一定长度,可通过表面检查加以判别。焊角反射和沟槽反射可通过反射波在示波屏上的位置计算得到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与焊角和沟槽的位置相同而加以判定。并可以用手指沾油在焊角和沟槽处轻轻敲击,如反射波高度随着敲击而降低,则可以判定反射波是由于焊角和沟槽反射引起的,否则则为缺陷反射引起。

五、缺陷性质的判断

焊缝中常见的缺陷主要有气孔、夹渣、未焊透、未熔合和裂纹。根据缺陷波的大小、位置、探头运动时波幅变化的特点,结合工艺情况,可以对缺陷的性质进行大致的判断。

气孔一般产生于引弧和收弧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制造单位不严格按焊接工艺施工,不加引弧板和收弧板,在这种情况下,焊缝两端的问题较集中。气孔缺陷探头稍一移动,波形即消失;从各方向探测,可得到大致相同的反射波,反射波一般不高。

夹渣一般波幅也不高,但从各方向探测时,缺陷波高各不相同,探头沿焊缝方向移动时,反射波波幅上下起伏不定。

未焊透的位置根据坡口型式的不同,一般出现在焊缝中部、焊缝两侧和焊根部。未焊透有一定长度,反射波幅较高,且从焊缝两侧探伤时,能得到大致相当的反射波高。

裂纹一般呈线状或面状,反射明显。探头沿焊缝方向移动时,反射波不会很快消失;探头转动时,多波峰的最大值交替错动。

未熔合一般出现在焊缝坡口位置或多层焊的层焊缝两侧间位置。坡口未熔合的反射波在两侧检测时,反射波波幅在两侧明显不同。层间未熔合反射波与夹渣的反射波相似,从各方向探测时,缺陷波高各不相同,探头沿焊缝方向移动时,反射波波幅上下起伏。

六、焊接质量等级的评定

超声检测时,应对焊接质量等级进行判定,依据缺陷缺陷性质、缺陷反射波波幅和缺陷的指示长度进行评定评定。

1、最大反射波幅不超过评定线(未达到Ⅰ区)的缺陷均评为Ⅰ级。

2、最大反射波幅超过评定线不到定量线的非裂纹类缺陷均评为Ⅰ级。

3、最大反射波幅超过评定线的缺陷,检测人员判定为裂纹、等危害性缺陷时,无论其波幅和尺寸如何均评定为Ⅳ级。

4、最大反射波幅位于Ⅲ区的缺陷,无论其指示长度如何,均评定为Ⅳ级

5、最大反射波幅位于Ⅱ区的非危险性缺陷,根据缺陷指示长度按照标准规定进行评级。

七、结束语

了解上述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探伤的知识,对我们的实际检测工作有很大帮助。正确理解标准,选用适宜的设备,熟悉常用缺陷的特性,能避免漏检误判,提高我们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GB50205-2001《钢结构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2] GB11345-2013《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结果的分级》.

[3] GB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

超级工程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甘峪水库;除险加固

Gan valley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project design Analysis

Wang aiminZhou yunHu fenzhenNiu xiaojunLiu weihu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Gan valley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status, according to the hydrogeological data of the dam in three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are calculated, after a demonstration to determine the crest elevation for the reservoir reinforcement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project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benefits.

Keywords: Gan valley reservoir;Reinforcement

一、工程概述

1、工程基本情况

甘峪水库位于渭河支流甘峪河峪口,距户县县城约20km,在白庙乡甘峪口村上游2km处,水库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5km2,主沟道长17.4km,沟道平均比降3.5%。

甘峪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的小(一)型水库,原设计总库容380万m3,有效库容260.77万m3,设施灌溉面积4.05 万亩。

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洞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高50.4m,坝顶长178m,坝顶宽3.3m,坝顶高程620m。溢洪道布设于大坝右端,型式为开敞式,堰顶高程612.26m,放水洞位于大坝右侧,全长177.4m,洞身比降1/200,进口控制型式为岸坡分级卧管和斜拉杆转盘闸门,放水洞设计流量3.0m3/s,最大泄流量4m3/s。

西安市水利局对该水库进行了安全鉴定工作,认定该库为小(一)型三类病险库,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大坝高度和坝顶宽度不够。水库溃坝将淹没下游9个乡镇、125个村庄、19.8万亩耕地、19.6万人和15.7万间屋并对通信光缆及西宝公路南线、环山公路造成影响。

2、分析内容

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对该水库大坝三种不同运行工况进行计算,经过论证确定坝顶高程,为水库除险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二、大坝坝顶高程计算

根据库区地形条件,坝顶高程及调洪计算成果,对坝顶高程进行复核。甘峪水库正常蓄水位为612.26m,5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为617.03m,5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为619.69m。

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第5.3.1条规定,坝顶超高由下式确定

Y=R+e+A

式中:Y――坝顶高程,m ;

R――最大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m;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m;

A――安全超高,正常运用条件取0.5m,非常运用条件取0.3m

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超高之和,分别按以下运行情况计算,取其最大值

(1)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2)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3)正常蓄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再加地震安全超高,计算采用的参数为:

历年实测平均年最大风速为17m/s,风作用水域长度设计洪水位为1.4km,校核洪水位为1.42km,坝上游坡比为1∶2。正常运用条件按《规范》要求取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的1.5倍即25.5m/s,非常运用条件依据《规范》取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17m/s。

地震情况下大坝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涌浪取1.0m。

风浪要素和波浪爬高计算采用《规范》附录公式鹤地公式,其计算结果见下表:

项目

计算

情况 波浪

爬高 风壅

高度 安全

超高 地震涌浪高 坝顶

超高 水库静水位 复核坝顶高程

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 2.12 0.005 0.5 0 2.625 617.03 619.655

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 1.277 0.002 0.3 0 1.579 619.69 621.269

正常蓄水位加地震安全超高 1.277 0.003 0.3 1 2.580 612.26 614.84

由上表可知,甘峪水库在设计洪水位条件下要求坝顶高程为619.655m,校核洪水位条件下要求坝高为621.269m。现大坝坝顶高程为620m,低于校核洪水位所需要的坝顶高程,现状坝顶高程不满足规范要求,大坝需进行加高。

三、大坝加固设计

依据水文计算及规范规定,要求大坝坝顶高程为 621.269m,现坝顶高程为620m,坝顶宽3.3m,不满足规范要求,因大坝加高培厚工程量较大,因此在设计坝顶上游侧设钢筋砼防浪墙,墙高1.2m,埋深0.8m,防浪墙顶高程为621.50m,基座底宽0.7m,深0.5m ,墙宽0.20m,防浪墙为现浇C20砼,总长200m,每10m设塑料止水带伸缩缝一道。防浪墙和坝顶路面将坝顶加宽至5.20m,其中防浪墙宽0.20m,坝顶路面及坝顶排水沟总宽5m,满足规范要求

四、结语

户县甘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完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可确保防洪安全,为当地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水库可以正常蓄水,一般干旱年可确保灌溉农田4.05万亩,这对加快灌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防洪标准》(GB50201-94)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00)

王爱民(1968―)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工程师 1990至今从事水工设计工作

周云(1968―)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 副院长 1991至今从事水工设计工作

胡粉珍(1962―)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 设计室主任 1987至今从事水工设计工作

牛小军(1969―) 西安市水利规划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1992至今从事水工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