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染科自我总结

感染科自我总结

时间:2022-03-10 03:49:52

感染科自我总结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1

【关键词】骨科;医院内感染;防治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44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70-01

医院内感染,一般发生于患者住院2d之后,主要和医院环境有关,一旦出现医院内感染,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护理,轻则延长住院时间,对患者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重则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不容忽视[1]。骨科患者一般都为手术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几率一般较高,更需要我们严肃对待,因此探讨骨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并寻找防治对策,临床意义重大。基于此,笔者总结了671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治疗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采集671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均来自我院数据库,真实可信,患者纳为研究对象之前,均已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本研究,并书面签署知情协议书。患者男女比例441:230,年龄范围(19-77)岁不等,平均(39.4±11.8)岁,均行手术治疗,具体骨折部位包括脊柱、骨盆、四肢,比例为41:4:626。患者基本数据存在差异,然而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

1.2.1医院内感染诊断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主要为:①若确诊感染性疾病具有明确潜伏期,则将入院到感染时间超出其潜伏期的患者纳为院内感染病例;②若确诊感染性疾病没有明确潜伏期,则将入院道感染时间超过2d的患者纳为院内感染病例;③感染症状证实与各项医院工作(包括住院、门诊、就诊)有关的患者;④对原本存在感染症状的患者,在院内治疗过程中分离出新型病原体的,也归入医院内感染[2]。

1.2.2研究方法统计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人数、感染部位、细菌培养结果、手术前后状况等,总结治疗经验。

2结果

671例患者中,共出现7例感染,占1.04%,男女比例为5:2,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创口(4例,占感染总数的57.1%)、肺部(2例,占感染总数的28.6%)、泌尿系统(1例,占感染总数的14.3%),符合骨科手术常见医院感染部位。详细分析感染患者具体情况,有如下结论:手术创口感染患者中2例为多发性骨折患者,1例为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1例为右小腿不全离断患者;肺部感染患者均为股骨骨折患者,且患者年龄均超过71岁;尿路感染患者为颈椎损伤患者。手术创口感染主要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MRSA(1例),肺部感染主要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尿路感染主要病菌为大肠杆菌(1例)。

3结论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正逐年降低,这说明医护人员相当重视该问题,本例中医院内感染的比例仅为1.04%,符合这一论点。本例的研究同时显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为手术创口,最主要的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两点值得我们重点注意。

总结骨科患者治疗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功底尤其是需要注意医院内感染的相关知识,以本例而言,手术创口感染多发于创口较大的患者,呼吸道感染多发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则与卧床时间较长有关,与此同时,为了有效降低感染,我们还必须注意所用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3.2尽量减少手术几率部分研究显示,骨科患者行手术治疗,比通过保守方案进行治疗,医院内感染几率要高得多,本例中手术创口为主要感染部位,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因此,对骨科患者,我们应首先考虑进行支持性保守疗法,以纠正酸碱水电平衡、补充蛋白质、增强体质等措施作为治疗的开始,对必须的患者才实行手术。

3.3行规范性操作,做好消毒杀菌工作①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应首先彻底清创,能缝合的部位,一定要首先缝合,减少感染率;②对Ⅱ期手术患者,清洁换药环节是感染的关键时刻,应特别注意,必须要行一切措施,促进创面尽早愈合;③做好病房消毒、手消毒工作;④长期卧床患者,还应鼓励其适量锻炼,增强体质[3];⑤糖皮质激素的用量用法需得到严格控制,减少对患者免疫系统的抑制。

参考文献

[1]陈月卿,饶和平.综合性医院骨科患者医院内感染控制与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2008(7):120-122.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2

结论:经常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放疗和化疗等是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并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最为常见的基础疾病,应当对其重视起来,对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相应的抗真菌治疗,使其顺利康复。

【关键词】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临床

近些年来,现代社会结构的老龄化加剧,还有人们使用抗生素越来越频繁,所以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因为真菌对肺部的感染,,其中念球菌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真菌。肺部感染的概率也在逐步增加,造成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有经常使用抗生素、营养不良、放疗和化疗。而且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器官移植手术也比较先进,但是在移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肺部真菌感染,也大大增加了肺部真菌感染的几率。在现在肺部真菌的感染中,感染的菌种也越来越多,在这些菌种中感染率有真菌的结构特性决定,在感染的时候,真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并且找到其病因比较困难。本文通过对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5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研究,分析肺部真菌感染的类型、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以及治疗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原则,选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呼吸内科治疗的56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例,年龄在25-78岁,平均年龄在61.2岁;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26-81岁,平均年龄在60.5岁。所有患者都满足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并且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史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性。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统计研究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产生的基础疾病的主要类型、引发因素、临床的症状以及治疗的效果。

1.2.2 治疗方法

对于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真菌感染疾病,采取对症支持和抗真菌治疗,并且对56例患者运用伊曲康噢、氟康哇等抗真菌药进行配合治疗。 疗效的诊断标准

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患者的疗效主要分为三个级别,有效、一般和无效。有效是指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X线检查后,患者肺部的阴影不见了,已经完全被吸收完,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基本消除;一般是指患者的病情只得到了初步的控制,临床症状有消除但是不太明显,X线检查后,患者肺部的阴影的面积有所减少,部分被吸收;无效是指患者的病情没有被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缓解,并且X线检查之后,患者肺部的阴影部分没有消失,没有被吸收。 统计学方法

对此次研究收集的数据结果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包来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来进行检验,以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在本院呼吸内科中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占患者总人数的3.1%左右。

其中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抗生素、营养不良、放疗或者化疗等都是导致真菌感染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具体情况见表1。

56例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一共有49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总共23例,占46.94%,具体情况见表2。在真菌感染的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较常见。

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年龄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在此次研究中的所有的患者中,有43例为60岁以上的患者,占据总数的76.79%。

所有患者在经过抗真菌治疗之后,其治疗的总有效率达85.71%,具体情况见表3。

表1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引发因素情况

引发因素

例数

占据比例

P值

经常使用抗生素

19

33.93%

<0.05

经常使用糖皮质激素

21

37.50%

<0.05

营养不良

9

16.07%

<0.05

放疗或者化疗

7

12.50%

<0.05

表2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所患基础疾病的情况

基础疾病

例数

所占比例

P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3

46.94%

<0.05

慢性肾病

6

12.24%

<0.05

肺部炎症

5

10.20%

<0.05

肺间质纤维化疾病

7

14.29%

<0.05

糖尿病

6

12.24%

<0.05

其他

3

6.12%

<0.05

表3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疗效情况

组别

例数

有效

一般

无效

总有效率

P值

真菌感染

56

29

19

8

85.71%

<0.05 讨论

现在随着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抗生素的泛滥使用,呼吸内科患者中肺部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真菌大多数在人体的皮肤和粘膜上寄生,在正常的时候对人体无害,属于条件性的病菌,但是当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的时候,就可能导致感染。随着现在人们对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的广泛使用,促使真菌大量繁殖,并且自身的免疫力也在下降,抗体的生产在减少,使感染加剧。除此之外,放疗或者化疗,营养不良等也会导致真菌感染。现在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器官移植等手术也日渐成熟,但在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感染,有些患者长期住院,服用大量的抗菌药物,自身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弱,这样大大增加了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呼吸内科的患者大多属于老龄患者,经常住院,并且服用很多药物,长期的卧床又会使患者的呼吸粘膜的能力下降,自身机体的抵抗力降低。老年患者大多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在此次研究中,有76.79%的患者在60岁以上,为老年患者。而且在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患有的基础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46.94%,在临床上应当足够重视。患者在起初主要是咳嗽、发热等基础症状,在早期的检查中,及时诊断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在X线检查中显示患者肺部有阴影,应当判断可能为真菌感染。在真菌感染的病菌中,念球菌是最为常见的。如果患者一旦发现存在肺部真菌感染,应当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在治疗前也要进行药物敏感测验,根据检测进行用药。在本次研究中,在肺部真菌感染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5.71%,对患者治疗的效果显著。在发现治疗的时候,应当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综上所述,呼吸内科患者在治疗的时候后,应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而且应当进行积极的科学规范的治疗,全面进行预防真菌感染的危险发生,一旦发现真菌感染,要及时进行抗真菌治疗,使患者可以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 苏传芝. 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诊断[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4):469-470.

[2] 柏红雨. 肺部深部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8):53-54.

[3] 赵学会,冉斌,庞先琼. 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08):1360-1360.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3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感染 医院感染 三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60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90-02

1 建立健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组织体系

我院对医院感染管理高度重视,组成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诊疗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成的一个由上至下的三级网络,实行临床科室自我管理为基础,感染管理科负责各项制度措施的监督落实,感染管理委员会宏观调控。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的各个环节,联合医疗、护理、药学、临床检验、感染控制等多部门,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协作管理制度,各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进行。院感科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职能科室,应该要注重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3]。

2 制定管理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建立健全医院三级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一级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并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制度及防控措施,通过感染管理科(二级机构)下达,监督临科室(三级机构)落实情况。半年召开一次院感总结会议,各部门将年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在总结会中相互沟通,妥善解决,使我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工作有序地进行。加强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人员及时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信息传达到全院医护人员及保洁人员,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院感的自觉性;开发领导,及时请示报告,争取医院人、财、物及各级领导的支持。

3 各级机构紧密配合,共同阻击多重耐药菌感染

3.1 临床科室发现病原菌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感染时,立即上报感染管理科,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防控指南进行操作,杜绝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暴发。每月对本科室病原菌送检情况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床进行分析总结。

3.2 检验科每季度向全院公布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以及重点科室前三位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信息,使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及时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和抗菌药物耐药率的情况,为临床科室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以主动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

3.3 感染管理科通过医院内网每日查询微生物实验室检验结果,动态了解本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及时对临床科室防控措施进行督导,防止多重耐药菌感染在院内传播。每季度将多重耐药菌统计分析情况进行公布。院感科每半年将监测资料汇总分析,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到各临床科室,并传发到院内网供医务人员实时掌握院感信息,指导临床工作。

3.4 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决策机构,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中,负责制定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相关制度,并指定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家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技术咨询和指导。根据每季度药敏结果,对耐药率大于75%的抗菌药物给与停用通知。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特别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在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生长的同时,使革兰阳性球菌过度生长,也是促使该菌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4]。

3.5 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医院感染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革兰阴性杆菌在院内感染占重要地位,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幅度上升,一方面与细菌针对抗生素压力自我突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临床医生使用抗生素的习惯不无关系[5]。医教部、院感科、药剂科多部门联合参与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邀请专家授课,全员参与;依据卫生部相关法规及时更新修订抗菌药物规章制度,加强临床药师的培养,深入到临床,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三级审核,加强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检查,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中。

4 总结

我院作为德阳市唯一一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肩负着德阳地区四百余万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多重耐药菌(MDROs)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已成为医疗领域日趋关注的焦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衡量医院诊疗水平的指标之一,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医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平满,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2):1434-1437

[2] 林冠文,刘瑛,刘婷,等.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控系统的建立与管理.中华现代管理杂志,2009,7(1):35

[3] 徐绍红,ICU38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海南医学,2011,22(14):74-75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4

【摘要】目的 通过对调查了解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因素及特点,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和预防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 对我院精神科2012年到2013年间的15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150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71例,占总患者人数的4.73%,男患者与女患者的感染率差距不大(P>0.05);感染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胃肠道以及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比34人(48%)?14人(19.7%)?11人(15.5%)?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春秋季,而肠胃道感染多发于夏秋季?71例感染者在住院期间都使用过喹诺酮类和头孢类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结论 精神科在开展护理工作时应该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监控,规范抗生素等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精神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精神科,医院感染,研究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精神科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科院,住院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有障碍的,导致精神科必须实行封闭式管理,从而精神科的医院感染也有了自己的特点?笔者对我院精神科2012年到2013年间的1500名精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记录信息进行回顾分析,并为医院精神科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提出了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精神科2012到2013年间的1500名住院患者的临床记录信息,其中男性1009名,女性491名,平均年龄为48.7岁?

1.2 方法 对1500例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发生了医院感染患者病例,并对感染部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的进行记录?

1.3 诊断医院感染的标准 按照《使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中的监测方法作为诊断医院感染的标准?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都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共1500名精神病患者,发现有71例发生了医院感染情况,占总患者的4.73%,其中男性52例(占男性总人数5.2%),女性24名(占女性总人数的4.9%),经过分析可得精神科男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女性感染的发生率无明显差距(P>0.05)?

2.2 感染部位分布 7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感染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胃肠道以及下呼吸道,分别为34例(占48%)?14例(占19.7)和11例(占15.5%)?

2.3 医院感染季节分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春秋季,而肠胃道感染多发于夏秋季,泌尿感染多发于夏季,由此可得出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具有季节性?

2.4 抗菌药物的使用 调查发现71例精神科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有使用抗菌类药物,其中使用较多的依次是头孢类?喹诺酮?青霉素以及大环内酯类,次数分别为31次?15次?13次以及10次?

3 讨论

精神科与其他科院不同,其护理对象主要是精神有障碍的患者,导致精神科必须对患者实行封闭式管理,从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也由其独特的特点?经过点差显示,我院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比率约为4.7%,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以及胃肠道?

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的原因由以下几个方面:①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都相对较长,切都实行封闭式管理,长期进行监管;②精神科患者都有精神分裂症状以及精神障碍,往往不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这导致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困难,不会根据气候变化而添脱衣服等;③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这类药物容易引起过度镇静及椎体外系等不良反应,导致呼吸道的防御能力降低,发生咳嗽?吞咽苦难等情况?

胃肠道是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易感染的第二部位,具体原因由:①精神病患者由于会出现精神障碍,导致不讲究个人卫生,甚至出现偷喝污水生水,食用赃物等,严重者会无意识暴饮暴食;②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便秘等不良发应,导致泻药在精神科十分常用,经常使用泻药等会降低患者肠胃的抵抗力,使肠胃菌群发生紊乱而发生医院感染现象?因此,为了控制和预防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现象,应该首先预防胃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同时改善精神科住院环境和加强对病区的管理?如可以加强精神科的基础和生活护理,同时加强对抗精神病及抗菌类药物的使用的监测,如发现不良发应,应该及时进行安全处理;此外组织患者多参加一些室外的活动,改善精神科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患者的免疫力;保证病房干燥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杀菌处理?

最后,精神科住院患者易在春冬季感染呼吸道疾病,其原因是:春季为精神病多发期,医院住院人数多,病房狭窄,导致空气质量较差,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而冬季由于天气严寒,患者不愿到室外进行活动,切又不知道根据冷暖添加衣服已发生感冒等现象,而诱发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多发于夏秋就原因是:夏季气温偏高,患者会由于口干舌燥而偷喝脏水或生水从而导致胃肠道感染;秋季则是致腹泻病毒的活跃期,由于精神病房患者较多,相互之间接触多了易发生交叉感染,从而引发胃肠道感染现象?

4 结论

通过对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对医院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提出了一下建议:①:加强精神科医院感染控制预防意识,严格做好消毒隔离措施;②加强对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子的管理,做好发部位及多发季节的控制和预防工作;③加强对基础护理的管理,尽可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④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可以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控制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军,虞洪. 精神科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1:44-46.

[2] 吴明德,齐莉容,余修忠. 精神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03:659-661.

[3] 吴建杰. 精神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5:526-528.

[4] 吴建杰,王晓. 精神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探讨与对比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06:647-649.

[5] 蒋庆仪,冯婧,程宇,等. 精神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6:1234-1235+1237.

[6] 杨志彩,曹仁俊,李志华. 精神科患者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3:3684-3686.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5

近年来,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对内科疾病与感染性疾病的预见难度加大,其发生与传播日益严重[1]。我国医院院内感染率总体较高,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不仅加剧了患者的痛苦和生命危险,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内更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也造成了医院资源的浪费。内科病区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减少内科病区感染情况的发生对医院整体感染率的控制有重要意义[2]。我院于2012年1月开展护理管理,本研究对比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应用护理管理前后,内科病区收治的患者感染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12月我院实施护理管理前,内科病区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44.13±1.22)岁;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实施护理管理后,内科病区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纳入研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3.89±1.2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病房管理 ①采用统一招聘的方法招聘护士,招聘条件:年龄≤40周岁,具备护士执业证,经历面试、培训、试用筛选后,择优录取,被录用的护士统一管理[3]。②制订陪护流程,规定陪护家属可行走区域。③按照内科的特点制订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奖惩措施,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病区内要坚决禁止大声喧哗、吸烟等。

1.2.2消毒质量 制定详细且规范的对消毒剂、饮食、病床的使用要求,就隔离消毒的相关知识对护理人员、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培训。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避免交叉感染[4]。

1.2.3护理质量 ①系统梳理护士的工作流程,制定有弹性的排班制度,体现人文关怀,明确护士与护工各自的职责;②针对不同病患个体情况,细化护理方案,每天定时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对护理做出相应的调整;③定期培训护士的操作技能,不定期检验护士的实践能力以及操作技能,整体提高护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②病房管理评分;③消毒质量评分;④护理质量评分;⑤院内感染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病房管理评分、消毒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评分从1~100,分数越高表明效果越好,院内感染率=感染人数÷总人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正态性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对比护理管理干预实施前后病区管理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消毒质量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感染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院内感染是指以医护人员和病患为主、在医院内部发生的一切感染。据统计,我国医院院内感染率达5%,感染导致病患住院时间平均延长14 d,导致医疗费用平均增加1500元,给病患带来生命威胁,给医院带来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在各科室院内感染中,内科病区院内感染率最高[5]。院内感染有很多原因,包括患者抵抗力差、分泌物增多、咳嗽反射差等。抑制内科病区感染的发生,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严格制定并执行消毒规范、科学使用医疗设备、加强护理管理[6]。目前,我院临床上主要的陪护方式是家属陪护,但是家属陪护难以实现专人长期陪护,而且,家属自身会携带一些病菌,会导致交叉感染,对医院的医疗护理造成了负面影响,而且促进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6年7月-207年6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252例患者为A组,以207年7月-208年6月期间收治另外252例患者为B组。排除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近期感染、严重心肝肾等疾病。A组中男36例、女6例,年龄50岁-8岁,平均(7.76±3.65)岁;B组男38例、女4例,年龄5岁-80岁,平均(70.84±3.58)岁。

1.2方法

本文总结发现,心血管内科患者院内感染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并发症情况、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心功能分级等。对B组患者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措施,如下:一是加强患者健康教育。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及家属加强健康教育,比如告知患者日常用药或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在饮食上如何做到科学性,并教其生活护理方法[]。二是四是预防病房内感染。如果患者病情恢复较好,满足出院标准,应尽早安排患者出院,减少患者与医院环境接触时间,降低病源接触,防止交叉感染。三是提高诊疗操作规范性。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诊疗过程中,应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性,比如说输液时要做到严格无菌操作,遵循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院内消毒工作,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并总结心血管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影响因素。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8.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中252例心血管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例数57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2.6%;B组252例患者中院内感染例数为6例,感染率为6.35%,B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A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分析发现心血管内科患者院内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患者年龄过大、合并基础疾病较多、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过长、心功能较差,详见表。

3讨论

院内感染情况的发生可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增加患者治疗难度,还会导致患者住院治疗费用的增加,加大患者家庭经济压力,甚至有些时候还可能会导致出现医患纠纷。为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确保心血管内科患者诊疗安全有效,必须要加强对院内感染的控制管理。总之,心血管内科患者自身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心功分级等因素均会影响其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干预可降低其发生率,确保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健康。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7

[关键词] 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a)-179-02

自国家实行法定传染病网络报告以来,我院一直坚持使用该系统报告疫情信息,并一直在寻找提高传染病管理质量的方法,主要是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和漏报率。现对我院2007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质量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通过网络直报的全部传染病662例。

1.2方法

登录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将我院2007年报告资料导出为EXCEL表格后进行统计分析。

1.3 评价指标

迟报率=该年度未及时报告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迟报卡数:指传染病从“诊断到录入”时间超过国家规定时限(甲类和按甲类管理传染病>2 h;乙类传染病>6 h;丙类传染病>24 h)报告的传染病报告卡[1],不包括漏报病例。

重卡率=上级机构确认的该年度重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重卡:指根据报告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等6 项指标进行分析确认重复病例[1]。

漏报率=该年度漏报病例/该年度总报告数。

漏报病例:指上级机构主动监测后发现的未报告病例。

有效率=该年度有效报告卡数/该年度总报告数。

有效报告卡数:指经上级部门审核剔出重卡或订正为非法定传染病后的所有传染病报告卡。

2结果

2.1 迟报率

662例总报卡数中,共有7例超过报告时限,占总报告卡数的1.1%。

2.2 重卡率

经上级部门审核,一共发现有4例重卡,占总报告卡数的0.6%。

2.3 漏报率

在上级部门组织的传染病管理检查中,没有发现漏报病例,漏报率为0。

2.4有效率

经审核订正为非传染病的有72例,加上4例重卡,共有76例无效报卡,有效率为88.5%。

3讨论

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属于被动监测,是疾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监测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防治管理的基础,是研究流行病学规律,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评价防制措施和效果必不可少的依据,疫情报告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对传染病的控制起重要的作用[2]。从本次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看出通过对全院医务人员定期培训,加强学习,对相关科室强化督导,定期检查,我院的传染病网络直报质量提高了,全年无法定传染病漏报。但是还存在迟报、有效报卡率较低等。

迟报病例主要是传染病管理专职人员在检验科、放射科等医技检查结果的登记本中查漏发现并补报的,是患者开单检查后取结果时没在我院继续诊断治疗造成的,这也是我院传染病管理报告的难点,查漏补报的病例有乙肝、肺结核[1]以及淋病。

4例重卡和72例订正为非传染病的报告病例均为肺结核。我院是基层综合性医院,按规定发现疑似或确诊为肺结核病例要转诊至指定专科机构归口管理,通常我院尚未作进一步检查就以疑似病例报出,造成本年度无效报卡数达72张。

通过对上述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加强传染病的管理,防止疫情扩散,提高报告质量是关键,同时也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作。

第一,及时报告。落实首诊责任制,首诊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法定传染病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院感科或防保科及时收集报告信息并网络报告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第二,定期查漏。执行公务的医务人员通常工作时患者较多,难免会有遗漏,而且我院承担着繁重的职业体检等任务,有些患者检查或化验后拿到结果就离开医院,造成漏报。医技科针对这种情况可建立阳性报告签收登记本,把阳性报告单直接反馈给临床科室,由各科室的导诊负责签收阳性报告登记本,患者过来取结果时导诊可以指导患者就诊,并提醒医务人员报卡。预防保健科至少每月一次对传染病的报告进行漏、迟报自查,包括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阳性报告登记本等[3]。

第三,加强培训[4],提高业务素质。一是要广泛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分层、分类、分次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5]。二是学习各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定期举办专题学习班。三是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科室进行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考核,考核不及格者重考,直到及格为止,以提高传染病的诊断水平。

第四,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将肠道门诊、发热门诊、肝炎门诊、传染病科集中在普通门诊外的区域分开开诊,规范管理门诊,方便传染病的管理,同时防止就诊的交叉感染[6]。

[参考文献]

[1]梁莉,张静靖,许军红.四川省2005年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64-168.

[2]杨小兵,彭磊,刘军.湖北省宜昌市2006年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60-4564.

[3]刘群,徐艳.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97-4698.

[4]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4138例传染病分析与医院感染控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3):474-475.

[5]郑嘉红.传染病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7,6(11):1056.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8

关键词:病原体;混合感染;支原体

在儿科临床上,急性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呈现多样化趋势: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但随着抗生素在家庭和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细菌感染为主要病因的患例明显降低,而病毒、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微生物的感染呈上升趋势,该类微生物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感染能力强,传播速度快和发病迅速等特点,常导致疾病的大范围流行[1,2],为了分析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验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笔者回顾性总结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患儿78例资料,先将总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0月~2013年4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患儿78例资料,男性42例(53.8%),女性36例(46.2%),年龄范围为2个月~15岁,统计资料入选标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儿临床诊断结果符合《儿科学》中关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第2d早晨进行静脉采血,采血样取3ml送至检验科进行检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检验,检验的微生物范围包括:Q热立克次体(Cox)、甲型流感病毒(INFA)、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P-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 、乙型流感病毒(INFB)。

1.3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的数据结构经百分率计算后录入软件进行分析,对百分率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值检验进行。

2结果

所有患儿中抗体检验结果为阳性者30例(38.5%), 病原体检验结果中,支原体的阳性率最高(30例,38.5%),其次是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所有患儿按性别分组后的微生物检验结果见表1。

不同年龄段患儿的病原体检出率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另外有混合感染现象者36例(50%),其主要以两种微生物的混合感染为主:其中Mp与INFB混合感染类型最多,共14例(17.4%),其次是Mp与RSV的混合感染弓10例(12.8%),另外有5例患儿为三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其中有2例患儿为Mp、ADV和INFB混合感染,另3例为Mp、ADV和RSV的混合感染。

3讨论

从本研究统计数据资料中可以看出: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病原因中,Mp、INFB和ADV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其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病原体感染率,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差异显著(P

在混合型的感染类型中,主要以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为主,而在两种病原菌的混合感染中,又以Mp合并其他病院微生物的感染模式居多,分析其可能的原因为Mp病原体入侵后首先造成气管黏膜细胞发生损伤,继而使其他微生物更容易入侵[3,4]。

总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类疾病中,对相关病原体的统计与分析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江,张海燕,程黎等.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检测的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4):314-316.DOI:10.3969/j.issn.1671-4695.2012.04.042.

[2]吴红,邓洁,钱渊等.拉萨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及其临床特点[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40-742.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9

我院于2004年开始应用计算机对医院感染监测进行管理。2004年以前,上报省监近代网的资料均是手工统计汇总,不仅要耗去大量的工作日,而且数据容易出错,每月疲于完成这些繁琐的数据归类、汇总、统计分析工作,对提高医院感染监测质量与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医院内部网络的迅速发展,经过计算机管理人员研究、开发,医院感染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数据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医院感染监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

1.1感染病例监测。

1.1.1数据录入。医院感染病例的录入完全采用代码与数字,所有项目(姓名除外)均可通过鼠标点击选择输入,不需输入任何文字,操作简例、快速。感染病例录入表内容分为医院感染情况、危险因素、病原学检查与药敏结果4大块。疾病诊断按《国际疾病分类ICD-9码》标准设计,可录入三个诊断。感染部位分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胸膜腔、泌尿道、胃肠道、表浅切口、深部切口、皮肤与软组织、血液、其它等17类。危险因素包括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相关、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或放疗等,通过对危险因素的监测能及时发现苗头,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资料。医院感染计算机管理系统与医院病案管理系统端口对接,出院人数的录入只需按月导入病案管理系统的信息,就会自动生成按科室、疾病分类、常见疾病和本院科室4个部分的出院人数。

1.1.2数据查询与统计报表在确定时间范围后,可根据编号、姓名、病人编号、科室进行查询,所有数据统计均可按医院或科室范围统计任意时间段的资料,即可统计“科室与感染部位”、“疾病类与感染部位”、“常见疾病与感染部位”、“科室与侵袭操作”、“病原体与感染部位”、“抗生素与病原体”等六大类统计。统计报表可根据设定的时间段进行统计,方便快捷获取月、季、年报表。

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方法从过去的回顾性调查已经逐步过渡到前瞻性调查。

1.2环境物品的监测。将每月监测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消毒液、无菌物品等项目监测的结果录入,系统自动对各科室的各时间段的合格率进行自动汇总统计。及时了解全院各科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等情况,为考核各科消毒灭菌措施落实情况提供依据。

1.3细菌药敏监测。将微生物实验室收集的各种阳性标本结果及试验结果录入,可以汇总和统计任意时间段内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状况,了解全院及各科室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状况,准确预测细菌耐药状况和流行趋势。定期汇总并反馈,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投入和节约开支。

1.4手术感染监测。录入主刀科室、手术名称、主刀医生、切口分类、麻醉方式、手术性质等项目后,可显示任意时间段内外科手术操作的手术人数、感染人数、感染部位及某一手术科室或某一主刀医生的感染专率和调整感染率。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专率调查是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监测,定期反馈切口感染专率,是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

1.5ICU病人感染监测。录入ICU感染病例、ICU病人日志、ICU病人等级,了解每月ICU病例感染率、病人日感染率、调正日感染率、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动静脉插管相关血液感染率、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率。了解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1.6打印与上报。系统通过自动汇总、分析、统计,可以对各种内容的报表进行实时打印,并可与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比较,形成所需的线形图、直方图、圆饼图,真正做到图表清晰、美观、图文并茂。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使用计算机管理医院感染监测资料及数据,具有操作简便灵活、监测范围广泛、数据统计准确、信息反馈迅速、查询资料快捷、管理科学规范、打印方便直观等优点。使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从繁琐的统计汇总工作是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深入临床进行指导。

1.7系统维护。

1.7.1科室代码维护。

1.7.2数据备份。数据库的资料可备份到软盘或硬盘上,避免计算机出现故障等问题时导致数据库损坏。

1.7.3数据恢复。当系统出现问题或数据丢失时,可以随时将备份的数据恢复,保证了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2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应用中的不足

2.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方法从过去的回顾性调查已经逐步过渡到前瞻性调查,前瞻性调查的感染病例不能及时得到出院日期,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录入界面如果出院日期是空白的话,系统就不能对录入资料进行保存。

2.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可自动生成“科室与感染部位”、“疾病类与感染部位”、“常见疾病与感染部位”、“科室与侵袭操作”、“病原体与感染部位”、“抗生素与病原体”等六大类统计报表,报表只能打印不能以文件形式导出,不便于网络上报信息资料。

2.3细菌药敏监测中缺少耐药类别一栏。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谱抗生素广泛应用是引起耐药菌株产生的重要原因。加强特殊耐药菌株的监测,如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PPSP(耐青梅的肺炎链球菌)、CRPA(耐头孢他啶的铜绿假单胞菌)、VRE(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ESBL(产超广谱β)。

2.4ICU目标监测自动生成缺少各种导管使用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

2.5系统自动生成的报表只能打印,上报资料只能以备份或软硬盘保存,但不能以文件形式导出,不便在内网共享已成资料。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10

【关键词】神经内科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47-02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多处在瘫痪状态,意识也较为不清楚等特点,导致患者容易患上肺部感染,,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严重影响了其原发病的愈合。本文就我院对2011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的调查方式。对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做了分析,并总结了对神经内科患者预防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护理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4例神经内科患者,其中肺部感染患者例数为62例,发生率为4.94%。这62例肺部感染的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年龄35~97岁,平均年龄63.2岁,>65岁的患者43例,住院天数12~210d,平均42.3d,入院时肺部均无发生感染,

1.2院内判定标准

参照1998年由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指南》,胸部X线检查片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是否伴有胸腔积液,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咳嗽、咳痰,出现脓性痰,伴有或不伴有胸痛、发热湿性音等呼吸道等异常情况[1]。同时参考患者痰液中培养出来的病原菌生长作为细菌学诊断的依据。

1.3方法

以回顾性的调查方式,对院内62例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进行统一的表格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症、入院时的情况以及住院时的治疗护理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2结果

2.1院内感染率

2011年6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1254例神经内科患者,其中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例数为62例,共发生65次感染,院内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94%,例次发病率为5.18%。

2.2感染时间

患者发生感染的时间在住院后5~75d,其中重症神经内科患者包括脑血管病重者和伴有意识不清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在入院后一周内有47例,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入院两周以内发生15例。

2.3危险因素分析

3讨论

瘫痪与卧床的神经内科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概率最高,占67.74%,这主要是因为瘫痪与卧床的患者长期处的不到很好的锻炼,全身各个器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竭,免疫力也开始下降,身体大多处于的带菌状态[2]。因此对能够活动的患者应鼓励其积极适量的运动。对不能运动的患者,应给与更多的照顾。

在被调查的患者中病例中,年龄>65岁的肺部被感染患者占41.93%可知:年龄越的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几率就越大,原因是因为年纪大的患者它的全身各个器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竭,免疫力也不及年轻人开始下降,因此年龄偏长受感染的概率就出现了比较高的情况。针对老年人容易受到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上要格外的注意。对年老的患者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可以增加对年纪大患者的护理包括每日的体温检查,对患者细微的异常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对患者给与更对的关心,使患者心情愉悦,从而更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住院日大于平均值的肺部受感染的患者,占总比的50.00%,由此数据可推断,住院日越长,患者患肺部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其次,长期的住院治疗对患者的家庭经济上也会带了不少的压力,即浪费了国家资源又增加了患者的受感染情况,因此对于可以出院的患者建议尽早的出院在家中修养[3]。

其次,对医务人员在医疗器械的规范使用以及消毒上,也应格外的注意,减少给患者带来受感染的风险,并对患者加强宣传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的护理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映会.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 (01):64-66.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意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58-02

以往,由于管理、护理等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医院感染率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病人的康复和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及患者越来越重视对医院感染的防治,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我院在感染管理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改进,笔者现将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1 过程管理的方法

1.1 目的:提升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对医院感染防控的积极性,使其主动配合感染管理人员的工作,并采取应有的感染防控措施;提升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意识,使其转变以往事后管理、被动管理的工作习惯,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预防和干预工作,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病例的产生。

1.2 准备:结合实际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目标,召开科务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监控小组会议,树立其过程管理意识,量化、细化管理目标,明确各部门职责与义务。

1.3 实施:首先,明确了医院各病区相关医生、护士、相关负责人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明确了其相应的义务,分区建立了感染管理沟通与记录本,记录内容为医院各病区医护人员感染管理工作情况的自查结果;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部门的指导意见、建议措施、检查结果,医院感染病历相关情况的记录,感染管理科各种监测结果的评价与反馈等等。其中监控护士的职责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随机检查,并如实将检查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于周一早交班会上进行反馈;监控医师的职责是对感染管理科各种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病区发现感染病历立即登记,次日,早会上由监控医师报告,要求大家执行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医院管理专职人员的责任是填写记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部门的指导意见、建议措施、检查结果,普通病区每周巡查指导1次,重点部门每周巡查指导2次,跟班学习指导,主动地同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师和监控护士进行交流,认真了解工作中的困难,首先给予理解,其次要基于帮助和支持。如:负责消毒供应中心的专职人员,每天去跟班学习指导,1d关注一个环节,直至执行操作规范,同时把检查发现的成绩和存在问题记录在沟通指导记录本上,提出指导改进建议,病区要针对专职人员的建议,提出改进措施。专职人员观察指导改进的过程,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

1.4 评价:为了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评价,也为了更好地激励和指导临床医护人员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工作,应每月举行医院感染管理总结会议,并结合合理的奖惩措施,严明赏罚,进一步激励管理与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1.5 交流和总结:为了不断总结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以及医院临床医护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经验与教训,应定期举行座谈会,我院的做法是半年举行一次监控管理座谈会,会议内容是展览优秀感染管理记录本,评选先进感染管理医生、护士、检测员以及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等等。除此之外,应结合年度、月度感染管理工作目标以及上级感染管理专项质量评价标准对医院各个病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监控成绩进行合理的考核,进而激励相关人员不断提升监控质量。

2 过程管理的效果

2.1 意识提升:自医院感染全过程管理工作开展以来,不论是临床医护人员还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全过程管理意识、感染防控意识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被动管理和事后管理的局面得到改变。临床医护人员与感染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两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得到强化,实现了更密切和更和谐的配合。

2.2 敏感性提高:一年中,病区及时发现了两起病区内小型疑似暴况;分别是消化科短期腹泻病例增加,五官科病区术后<24h发热患者增多,及时调查了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发现两起ICU小型感染暴发事件,包括NICU口腔真菌感染的暴发,综合ICU两种多药耐药菌感染暴发,由于干预措施采取及时,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2.3 手卫生依从性显著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由2008年的26%逐步提高至2011年的78%,医院感染率由3.8%降至2.9%。

3 讨论

3.1 服务于临床:以往,一些临床医护人员缺乏必要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对自身在医院感染防控方面的人数不足,认为医院感染管理仅仅是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使这些医护人员没有在临床工作中采取必要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使医院感染率得不到有效控制。对于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应主动地服务于临床部门,一方面要体谅临床医护人员,理解其工作压力认识到其工作强度,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开展一些培训和宣传活动,提升医护人员感染管理意识,促使医院感染全过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注重协调与沟通:以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多趋于静态管理和事后管理,感染管理工作人员负责记录和搜集资料,最终总结感染管理工作实施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批评指正。这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感染管理部门对医护人员多批评,而支持与鼓励不足,妨碍了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二是,感染管理工作没有从源头上和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检测和管理作用。因而,应加强感染管理部门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协调与沟通,使其相互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信任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

3.3 提升人员素质:一方面,管理人员应提升其管理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动态管理的重要性,摒弃以往事后管理的习惯,不断充实自身管理知识,提升管理能力,经常与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以便真正了解医院感染防控情况,与医生、护士、检验员等工作人员取得相互理解,进而提出有效的建议。临床医护人员要树立感染管理意识,将感染防控工作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做好监测和预防,秉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早预警、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4):426-428

[2] 胡必杰.医院感染管理执行力:案例分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感染科自我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救护车;消毒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院前急救中救护车是接诊急危重患者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抢救患者生命过程中起到争分夺秒的作用,救护车使用频繁,车体内空间狭窄,急救患者复杂多样,患者呕吐物、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可污染车体,造成病原体滋生,若忽视救护车的消毒工作,污染的车辆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资料与方法

我院感染管理科分别对出诊后回站未消毒和消毒的救护车辆进行空气、物品表面的细菌采样对比,两种结果差异,发现救护车存在问题。

1.1空气污染严重 未采取任何消毒措施的出诊回站救护车做车内空气采样,细菌总落数2300~5500cfu/m3,远超出正常≤500 cfu/m3。使用车载紫外线照射消毒1 h或臭氧消毒机30 min,做空气采样,细菌总数≤500cfu/m3,未查出金葡萄球菌和溶血链球菌,空气质量达标。

1.2 物体表面污染 同样对站内未消毒的车辆做物体表面采样(车内座椅、担架面、急救箱、湿化瓶等),细菌总落≥10 cfu/m2数倍。在使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对车内物体表面(座椅、担架面、急救箱、湿化瓶等)擦抹,含250 mg/L的含氯消毒剂,地面湿式拖扫后,做物表采样,细菌总怠10 cfu/m2,物表采样未查出致病菌消毒合格。

2结果

参照《消毒技术规范》Ⅲ类环境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车辆,车内环境污染严重,细菌总落数超出标准值数倍,有明显感染危险性,经过规范消毒处理车辆微生物数量明显下降,空气、物体表面均未检测出致病菌,消毒合格。

3结论

3.1救护车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 ①医疗器械的相关因素:在救护车内的相关设备在应用过程中可能被患者血液或是呕吐物污染,由于急救过程中时间较紧,没有及时将污染物处理干净,及时消毒,因此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可能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另外,救护车接待患者的途中,由于车子颠簸摩擦,一次性的消毒用品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破损,导致消毒物品被污染。②救护车上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由于接受急救前患者的卫生条件不确定,且不能明确所处的患者,而患者的病情却十分紧迫,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多半没有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由于救护车的空间有限,患者的痰液、血液、分泌物等会污染救护车内的环境,没有及时处理,导致交叉污染。③医护人员的相关因素:医护人员在抢救和转运患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距离较近甚至触摸到患者,由于抢救时间紧迫,医护人员的防范措施不充分,同时在抢救过程中,对手卫生的管理不严密,可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

3.2防范措施 ①加强管理体系:我院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我院成立院前急救工作以来,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救护车纳入急诊科监控范围,采取医院感染科、急诊科、司机队三层逐级管理办法。对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急救的规章制度,了解隔离、消毒的相关制度,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消毒管理措施,安排有感染监控员,定期检查救护车内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实施状况,并制定一系列奖罚制。

感染科主任负责督查指导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救护车抽查考核,发现问题指导采取有效措施;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消毒管理工作;科内院感质控员负责每月一次对车辆空气、物表细菌采样,并有记录。每天出诊的当班护士负责落实清洁消毒工作,当班司机负责保持车体内外环境保洁工作。②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范,在派发任务后,将个人防范措施准备好,戴上口罩、帽子,在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等时,采取双层防范措施,尽量避免血液等污染物溅到身上。在救护车上准备好急救防护的用品,将防护服、口罩、眼罩等物品备齐,在医护人员需要时能快速取到。在出诊箱内准备好消毒剂,能快速进行手消毒,方面取用。③建立救护车消毒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科制定符合我医院特点的救护车管理制度,并将制度上墙,建立消毒登记制度,每天紫外线照射时间(或臭氧消毒机)有登记,院感质控员定期检查。④认真落实消毒管理制度:医护人员和随车司机执行任务时,穿戴干净整齐,戴一次性口罩、手套;接触患者前后使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运送患者结束后,出诊护士及时对车辆实施清洁或必要的终末消毒工作,并督促司机保持车体内外清洁;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车内壁,坐椅、扶手、担架面、仪器等物表,每日夜间用紫外线照射1 h(或臭氧机消毒30 min);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等常备医疗器械在使用一次后应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擦拭;呼吸机、监护仪等应用浓度为500 mg/L的"84"消毒液进行擦拭,相应的显示屏幕或是电源线及导联线,应用浓度为75%的乙醇进行擦拭。湿化瓶、引流瓶每日消毒更换。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废物和患者污染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均按医疗废物处理,装双层专用黄色塑料袋专人收集集中处理,按照救护车的空间大小,准备适量的急救物品,并按照规定的位置和数量进行存放准备,每天进行清点,并检查一次性物品是否破损,是否有过期等,在转运过疑似感染或确定是感染的患者后,需对救护车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⑤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增强双向防护意识:医院感染科制定学习计划,急诊科按计划定期对医护人员和司机进行医院感染的知识培训,增强交叉感染的意识做好双向防护;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以及突发传染病事件中的自我防护。⑥急救物品的消毒灭菌和管理:为了保证救护车的物品随时处于良好状态,强调医务人员交接班管理,做到交班清、接班明;救护车急救物品由专职护士负责,每周定期检查、清理、维护、及时补充,避免物品的短缺和污染。

总之,我院通过救护车的消毒规范化管理,医护人员严格落实消毒灭菌制度,大大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杜绝安全隐患,确保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卢艳芳.加强救护车消毒管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