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时间:2022-05-04 01:48:12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1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7-183-01

感染性疾病包括一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其中是由传染性的,可在人群中造成流行[1]。所以感染性疾病科是综合性医院集中收治各类传染性疾病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是有传染性,且病种复杂。感染性疾病科室是传染病防治的最前沿,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管理,根据传染病患者和人们的传染性疾病知识需求,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对预防治疗传染病,防止传染病流行,显得特别重要。

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1 感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的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防治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务人员有责任为病人实施有系统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为病人提供完整有效的咨询服务,满足病人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健康行为,适应社会需求,促进身心健康。

1.2 预防传染病,保障患者安全

感染性疾病科是传染病相对集中的地方,健康教育是传染病防治过程的必要环节,具有避免院内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意义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强调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因此,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健康教育,宣传感染性疾病科的作用,帮助他们较为全面的掌握预防疾病知识,自觉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人人参与到预防传染病中来,防止传染病在医院内部交叉感染、有效保障患者安全,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

1.3 提升医院形象,促进医院发展

医护人员必须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各种感染性疾病常识、疾病预防、保健知识,治疗要点等,并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中,使患者获得了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有效地改变自身不良生活行为,起到提前预防,早期治疗的作用,提高了医疗效果。改变医院仅仅是看病的场所的传统观念,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

1.4 建立密切医患关系,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也是搞好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态度和蔼和病人谈心交流,耐心示范讲解,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情心,语言文明温和,通俗易懂,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消除其紧张感和恐惧感。让患者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医护人员丰富专业知识及人本主义精神,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形成了医患关心的良性循环,为感染性疾病防治工作创造了良好和蔼的氛围,同时也树立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获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

1.5 加强再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开展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的重要职责,患者及家属苛求在医护人员那里得到健康知识,希望得到规范的健康教育,这就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护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地操作能力,观察和决策能力,还要具有社会学等行为科学、教育学等知识。所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必然会自觉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努力提高沟通与教育技能,提高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整体素质。医护人员积极参加了医院组织的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等知识的培训,把传染病防治知识、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作为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利用晨会、科务会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感染性疾病、传染病防治、医院感染管理的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保健知识与技能,提高传染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的热情,人人参与,人人管理。

2 感染性疾病科健康教育的形式

2.1 门诊分诊健康教育

在我院所有就诊患者首先进入门诊大厅,由分诊人员根据病人病情特点进行分诊,并利用对发热患者、腹泻患者等感染性疾病进行登记的时候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宣传折页,讲解感染性疾病知识及发热、腹泻患者为什么要到感染性疾病科专门诊治的原因等。医院利用门诊健康教育咨询台,门诊宣传栏、门诊发放的健康教育处方等对病人进行卫生防病宣传,这样的教育伴随着医疗活动的进行,可以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维持良好的医疗秩序,同时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就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获取健康知识。我院同样要求普通门诊和病区的医护人员重视加强对感染性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不仅要仔细发现可疑的传染病患者,还要对可疑者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并负责把他们转送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就诊。

2.2 感染性疾病科候诊健康教育

导医护士将发热、腹泻等可疑感染性疾病患者引导到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按就诊程序候诊,在候诊过程中,导医人员可以口头传授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辅助检查注意事项,发放相关的宣传折页,讲解强帖宣传栏内容等进行健康教育。

2.3 住院健康教育

患者住入感染性疾病科后,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首先进行入院须知讲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让患者及家属有归属感。在住院期间,利用口头宣教,行动示范等方式进行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使患者及家属能自觉参与预防传染病的良好行为,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后,针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提出注意事项,并经常指导,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到家庭和社区[2]。

感染性疾病科的健康教育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具备预防传染病的知识,传染病就不会引起大的危害[3]。医院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伴随的医疗活动而实施的一种健康教育。因此,向广大患者传播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和维护一个预防传染病的习惯,是传染病诊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辛英伟,亓卫东,许长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5):89 .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2

我院传染科成立于2000年,2006年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在每一个综合性医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科室,但也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久留的地方。作为一名高年资的护理工作人员,并通过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该科护士的心态做如下分析: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3.2 稳定情绪 以我工作的经历看,其实传染病没什么可怕的,首先护士应平稳心态,多掌握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其次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随时戴口罩进入病房,在护理操作时戴好手套,操作完毕认真洗手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3

1.1感染性疾病的存在和疾病谱的改变

从20世纪初,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并通过临床实验证明它是有效的杀死和抑制炭疽杆菌、白喉杆菌、葡萄杆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药物。随着医学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抗生素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病。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抗生素在对革兰式阳性病菌治疗的临床应用取得了重要的主体作用。而到了八、九十年代初以革兰氏阴性病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伴之而来的是真菌、厌氧菌感染率的上升。近几年来,新生的病菌和病毒又急速袭来,如SARS、禽流感、埃博拉、登革热等,更需要我们的医务人员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药物及疫苗迅速的根除它。

1.2感染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对新药临床应用方面的学习、应用

随着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各种新型和升级换代的抗生素飞速上市。当然这对于感染科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一件好的事情,但一些临近学科的患者,(比如感冒、呼吸科疾病等)为了实现自身疾病的快速好转,也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抗生素甚至过量使用,从而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后果,引起了国家医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多次下发文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当然治疗的过程就是初步诊断、检验、用药、观察、进一步实施有效的治疗直至病愈。而对新型药品的使用更是要通过大量的临床使用,观察其治疗效果与有关该药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从而使医务人员在使用药物上更加合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使用,而这类药物的使用集中在感染科医生上。所以正确使用新型抗生素及同类药物是感染科医生要学习和领悟的重点。只有通过自身医疗水平的提高才能教育好新参加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并扩展到整个社会。这在当前也是备受社会和国家医疗管理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新的课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同时也说明了作为感染科医生接受教育和再教育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感染科医生在新的知识理念指导下,对新接触受外来感染患者确诊和治疗方案的实施,对被感染者病理认知和对感染源的认定。比如此次对肆虐非洲大陆的埃博拉疫情的治疗和控制,我国毅然决然地派出了医疗队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和宝贵经验。从感染学上讲,这次医疗救援行动是使我国医护工作者对埃博拉这种新的病毒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治疗以及发病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感染学上的研究以及药物的使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也成为对感染科医生在临床理论研究上进行再学习和再教育的重要资料,也说明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接受再教育并在实践中反复应用这种理论的重要性。作为这方面的管理人员更有义务在组织专业人员业务交流会上、学习资料的准备和充实等工作上把工作做细做好。

1.3多学科交叉

感染性疾病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它会呈现与多种疾病的交叉感染的综合性疾病。这为治疗的初期诊断带来了困难,所以感染学不能是单一面对和解决患者病痛的学科。感染科医生必须对大内科和其他内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在一定的情况下会同其他病科的医生共同解决患者的病痛。医疗知识的广泛性和全面性对感染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学习与感染科相关的综合性医疗知识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通过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努力终于成功研究破解了基因-这个支持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新学科,并将这一科研成果引入诊断技术,为最终确定病原微生物做了方法上的补充。这一技术上的研究成功使人类在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等领域里迈出了一大步,其实用价值涉及众多领域。好多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好多以前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了确定的答案。这说明深入研究的理论的存在意义。作为感染病的医护人员应及时的学会和应用这一成果来探索微生物感染更深层的意义,找出救治感染病更新更快捷的方法。所以更好地利用外来的科研成果为己所用,这种转换更需要刻苦学习和实践。然而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大量流动,自然和生态的负性改变,战争与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的存在。还有极大一部分地区的人对环境卫生和传染病存在有着极大的认识误差。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与污染致使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可能新的传染病暴发和快速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

2加强感染科医生的继续教育

2.1继续医学教育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近几十年来世界在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广大医务人员深感自己原有的知识已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非常有必要接受新的理念与临床技术。因欧洲黑死病的肆虐,使人类明白了传染病的严重性。随着显微镜的发明,人类清楚地看见并认识到了细菌———这个单细胞微小动物的存在,细菌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产生的生存液体,这是直接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的致命因素。而在客观条件充分允许的条件下它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它的载体动物和植物、空气、患病者的唾液)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传播。在人类消灭了众多传染病菌(如鼠疫、伤寒、天花)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改变,新的传染病菌又先后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比如2003年的SARS、现在依然流行的禽流感、登革热以及新发现的埃博拉疫情。人类在承认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事实的面前,就必须以全新的理念去应对这一事实的出现,并从主观上去研究控制它。对传染科医生要广泛开展学习班,病理、临床研讨班更新他们的知识领域,提高他们对新知识理念的掌握和运用,使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提高。

2.2重视学科交叉

现代科学不断地向高度细化、专业化发展,同时在某些领域又进行统一化和综合化发展使之系统化。医学界为了临床应用的需要首先细化了它的学科,即原来简单的内科细化成胸内、肾内、呼吸、肠道、消化等不同的专业科室,这只是让医务人员在某一领域的知识更加精细化、专一化,这是从纵向看。那么从横向来看其中各科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样的纵横联系就表明了从事医疗工作人员的知识既要有它的专一性,同时还要有综合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具体讲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掌握了一项专长以外,在其他相关领域里尽可能地造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提高,尽快的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具体一点即感染科医生要经常和大内科医生进行临床和基础理论的交流,掌握临床病原微生物知识,用以提高自己对感染病患者医疗水平的实力,从综合病情来处理患者病情。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合理的剂量及给药间隔疗程,这样才能提高对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和重症感染的综合诊治能力。

2.3加强医院感染队伍建设

将医院感染科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学习内容除医院感染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与防护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应急条例、传染病学、灾害医学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感染性专科疾病的重视,增加感染性疾病专科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科室学术团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临床能力等诸方面均得到不断提高和加强,学术队伍建设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

为推广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申办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继教项目的举办,全面调动了感染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学水平、医疗水平和管理水平全面发展。广泛宣传感染病和医院感染预防知识,教育全体人员重视医疗活动中的隔离原则和无菌观念,了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致病菌的传播途径,做好针对性隔离措施。

2.5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及时掌握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保持与WHO等国际组织的联系、交流和合作,建立全球性信息合作关系非常重要[2]。

3讨论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4

【关键词】感染科;护理;风险;对策

感染科是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率最高的、接收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一个特殊性的科室,该科室的护理人员遭受的职业风险要比其他科室要高,因此,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风险不容忽视。本文主要对感染科护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积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感染科护理人员的感染风险,确保护理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1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1.1 经消化道发生感染的风险

护理人员经过消化道发生感染的情况有接触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排泄物,这是导致感染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消化道感染疾病一年四季都流行,其中较多发于夏、秋两季,冬季发病率相对较低。最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疾病有伤寒、霍乱、病毒性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或者感染性腹泻等。其中有一些法定传染病一经发现,就要及时上报疾控部门,如伤寒、痢疾、肝炎、霍乱、蛔虫病等。

1.2 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指由于血液接触或者体液接触等途径导致的疾病传染。目前,经临床证实的传染性血源性病原体高达50余种。但临床最常见的有三大类:艾滋病(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乙肝病毒(HBV),而且,目前这三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得知,感染科的护理人员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危害性较为严重。

1.3 病原体经空气传播

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一般是病原菌,如禽流感病原菌、肺结核病原菌、SARS病原菌等。这些病菌通过人员流动、说话、咳嗽、打喷嚏、室内打扫等导致空气流动而导致病原菌传播。感染科的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一个充满病原菌的环境中,很容易通过空气传播感染疾病。

1.4 病原体经手传播

研究得知,80%的医院感染都是通过护士的手接触到感染物而引起的。曾有调查显示,感染科护理人员接触过患者或污染物的手带菌率是100%。而院内的耐药菌传播,尤其是患者之间多重耐药菌的传播,都是经过护士的手发生的。

1.5 心理社会因素

对于传染病,人们普遍存在程度不一的恐惧心理或者逃避心理,感染科的护士也不例外。其处于感染率极高的环境中,除了要应对极高的工作风险,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会直接或者间接引起护理人员的紧张、恐惧、悲伤或者害怕的情绪,长期下去,则有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心理障碍,严重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等。

2 感染科护理工作风险的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制度可以规范行为,在感染科这样高感染率的环境中,更要依靠完善的制度规范每位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和操作程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风险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关于护理安全质量的管理制度有:消毒操作、隔离制度、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等,而最关键的则是将这些制度落实在工作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各种风险。

2.2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护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性的工作,作为感染科的护士,更应该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正常有序进行,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的、良好的情绪状态,出现不良情绪要及时排解,护士长也要兼任思想辅导员或者心理辅导师,积极纠正护理人员的不良状态,通过讲座、谈话等方式增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与心理素质,监督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按照规范操作,认真执行好各类各项制度,并创造机会帮助护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尽量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2.3 及时处理职业损害因素

感染科的消毒工作要比其他科室的消毒工作更严格、工作量更大,对于一些存在的职业损害因素,如消毒液、有毒气体、紫外线灯的使用等要进行严格的管理。护理人员要增加医学常识,在接触有害物质的时候,应该如何操作和处理,都要加强学习和实践,以便在遇到相关的职业损害因素时,能够主动积极地应对。

2.4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医院内部要着眼于感染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风险,改善各方面的待遇、激励制度以及工作环境,甚至生活环境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展一些娱乐性活动或者体育锻炼活动,一方面促进内部人员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舒缓工作压力。此外,医院要合理调整工作时间和休息制度,最大程度令护理人员适应劳动强度,发挥最高的工作效率。

3 小结

感染科病房患者的病情基本上都比较的复杂,并且发展变化较快,治疗的效果也是根据患者本身的病情来决定的,患者极易由于长时间饱受疾病的痛苦而产生急躁不安、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感染科的护理工作不仅包括了基本的护理工作内容,同时还包含了感染科护理的工作内容,因此这给护理人员提升了更高的要求,给护理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感染科护理工作的风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感染科护理工作新的职业风险还会不断出现。由此,研究感染科护理工作的职业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预防作用,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性,确保其工作的安全,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科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5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其传播方式直观、新颖,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和心灵启迪[1]。利用原声影视辅助教学在语言类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与医学有关的影视佳片也不少,为该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简便而生动的素材。利用电影参与医学教学实践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还能拓展其知识面,有效培养学习兴趣[2]。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侧重语言交流,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3]。一些空洞、晦涩的理论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感到枯燥乏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4]。我们以传染病流行病学为着眼点,对“影视赏析、寓教于乐”在流行病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传染病流行病学必须掌握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概念抽像难以理解。虽然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传染病暴发帮助学生学习,但虚拟的现实却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际工作中遇到疾病流行时往往手足无措。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5],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传染病流行有关的影视素材,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与论电影,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二、利用影视素材辅助教学的模式

与一般教学方式不同,本模式采用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分为理论课前自主观看影片、课堂理论学习与影片内容讨论、理论课后再次观看影片并撰写评述性短文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附图)。第一阶段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由于没有相应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这阶段学生对影片的认识多集中于感性方面。第二阶段相当重要,教师需结合理论学习,将知识点与影片内容有机融合,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其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对电影相关信息的思考、辨析,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有了理论基础再次观看影片会有深层次的理解。针对某一主题的评述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案例

1.影片选择。选择作为教学片的影片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看影片获取大量的与流行病学有关的知识。最近美国发行了一部影片《Contagion》,我们认为极适合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影片讲述了一种新的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的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社会各阶层人士面临的考验和抉择。首个病例是一个叫贝丝的女职员,从香港出差返家后很快出现身体不适,两天之后死在急诊室,且死因不明。很快,类似病例相继出现:剧烈的咳嗽、高烧,接着昏迷、脑出血,最终死亡。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并以极可怕的速度传播与蔓延,全球性恐慌开始……

2.组织观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章节学习之前,先推荐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要性和疾病流行背景有一初步认识。受课堂时间限制,初次观赏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3.课堂理论学习与讨论。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暴发(流行)?什么是三环节两因素?如何应对疾病暴发流行等?学完理论知识后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及时将书本理论与影片情节结合。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来看影片就会容易得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能将影片全部放映,教师应事先选好需要放映的重要片段。

4.课外任务。讨论结束后可以适时布置课外任务。如利用业余时间再次欣赏整部影片,撰写观后感和评述性论文,可以利用实习课时间请学生从不同角度针对影片进行发言。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材料时,会有一种自我诱发、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补充的过程,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撰写的评述性论文或PPT,教师应结合流行病学理论进行指导与评阅。

四、影片赏析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案例

1.对疾病流行强度的理解。流行强度是指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结合影片中所描述的传染病发病数量变化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散发、暴发及流行的含义。此外,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如果传染病迅速蔓延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就称为大流行,并可引用历史上出现的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三环节的理解。谁是影片中传染病暴发的最初传染源呢?有学生认为是贝丝,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病的人。也有学生提出“病毒是谁传染给贝丝的呢”?影片结尾给出了线索:一名中餐馆厨师宰杀一头被感染的猪后,没有洗手与贝丝握手而导致病原体从猪传给了人,最终酿成一场全球性惨剧。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受感染的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隔离和治疗传染源是控制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采用生动的手法描述了超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切断传播途径能控制传染病流行。影片中的超级病毒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其基本无免疫力,易感性高,从而引起该病的广泛流行。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贝丝的丈夫没有被感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个体易感性存在差异、感染后的转归也存在差异这些知识点。影片中疾病最后被控制也正是依赖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群免疫力而产生的效果。

3.对两因素的理解。针对这部影片,有学生指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环境,导致蝙蝠这类野生动物失去了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增加了与猪等家禽、家畜甚至人类接触的机会,不同来源的病毒发生重组,导致新型病毒产生;也有学生认为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流动频繁是导致疾病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社会因素。通过讨论,学生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

4.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影片中的传染病最终是通过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的疫苗而得到控制。一方面教师有必要介绍预防接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思考,如当卫生资源有限时,谁享有优先权?面对政治、科学、伦理、亲情的碰撞时如何决择?这些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6

【关键词】流行 蔓延及防控 综合医院 隔离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09-02

随着全球人员流动的增多及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促进了传染性疾病的蔓延与传播,我们的传染病预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1]。一方面以经消灭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趋势,同时新的传染病又被陆续发现,近年来,多起重大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如SARS、甲型H1N1再次增多,这些疾病以医院内传播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感染最为常见[2],这些问题加重了医院的工作量,本文总结我院在应对传染性疾病院内传播时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传染病患者288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29例,年龄在3~67岁之间,平均为34.4±5.6岁,肝炎78例,感染性腹泻54例,水痘14例,流行性腮腺炎17例,细菌性痢疾23例,麻疹22例,出血热15例,伤寒27例,猩红热5例,流行性脑炎14例,其他19例。

1.2 方法 分析其发病原因、流行情况及传播特点,制定相应的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及报告制度,以处理突发的传染病院内流行情况。

2 结果

临床科室对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均采取及时的隔离措施,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并严格按照规范中的流程进行操作,无1例血源性感染案例发生。

3 讨论

3.1 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科室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医院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成员有院长、感染科、医务科及各临床科主任组成,在成立管理小组时明确责任,定时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传染病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传染病管理的监督行为[3],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传染病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3.2 加强教育培训经常组织异物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学习掌握其他省市的相关要求,进行交流沟通,医务人员大多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自我意识严重不足,应该加大职业安全教育内容[4],加强异物人员必备的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意识。医院在院内也要广泛宣传和普及穿探病及医院感染的预防知识,在医院内部定期进行传染病管理知识的相关专题讲座,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传染病的院内细菌的传播途径,提倡预防的观念[5],及时掌握全球的流行病流行趋势,建立信息合作关系,熟练做好传染病管理工作。

3.3 规范化管理医院内所有区域均应进行标准预防,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措施进行技术操作,接触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在处理病号时要戴口罩、帽子,必要时佩戴手套、防护面罩等。在科室内、走廊、候诊区定期进行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操作,将各种医疗用品按照有菌、无菌的原则进行分类放置[6],灭菌物品要放置在无菌柜内,并对消毒日期、有效日期进行标示。医务人员在检查患者前后要洗手,进入患者体内的器械必须经过灭菌处理,普通患者使用的物品可以先清洗再进行消毒灭菌,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该在隔离手术间进行,手术结束后对手术用品进行终末消毒,发现传染性疾病患者要尽快转到感染科或感染病医院进行救治。

3.4 医院陪护人员护理管理在查房、治疗和休息等患者重要作息时段,健康宣传员提示陪护人员遵守病房管理的要求,并发放宣传单,内容包括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3],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性,降解感染性疾病的相关知识,加深陪护对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加护理人员的配置,每个病区要增加护工,负责落实危重患者生活护理[7],协助患者更衣、如厕,介绍医院支持系统的功能,将营养食堂的配餐,让患者相信在生活上能得到全方位的照顾。患者入院后将病区管理制度及探视制度纳入重点介绍内容,根据患者的病情,向陪护人员讲解消毒隔离制度,介绍病区划分,将负责陪护人员的睡觉、吃饭问题安置妥当。将陪护人员的管理纳入病房早教班,并提出危重患者的陪护重点,在查房时对陪护加以提醒,各班护士交班均进行管理。重视陪护的需求,不断改进护理管理工作[5]。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加以纠正,取得患者陪护的信任与配合。

3.5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按传染性疾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发现2h、6h、12h内进行报告、检验科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3.6 传染病预防控制强化医院感染科的感染控制职能,传染病症状早期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认识,强化早期发现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8],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吴蕊,郭世春,胡安建.强化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3(5):446―448.

[2]ZHANG YL,MENG B.Infectious diseases in a general hospital: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236 outpatient cases[J].Chinese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8,14(6):639-640.

[3]国家喜,马良,陈迁,等.综合医院应对突发传染病的科研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4(12):1382―1384.

[4]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3(3):258~261.

[5]SUO JJ,XING YB,WEIH,et a1.Infectious disease control and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J].Chinese Journal of Nosocomiology,2009,15(10):1154―1157.

[6] 陈静,裴红生,凌汗栋,等.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4(12):1385―1388.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7

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群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明显变化,由此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预防开始从生物预防转向社会预防,预防重点也从传染病转移为传染病与慢性病并重,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高职医学教育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变革,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加强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构建;确立高职医学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科学献身精神、为城乡基层人群健康服务的教学思想目标;在能力培养方面使学生不仅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充实预防医学、社会人文科学、心理学、人际沟通学等相关知识,以具备更好开展城乡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和疾病防治工作。基于以上认识,必须加强预防医学的教育。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需要2008年全球有5700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所有死亡人数的63%,这几乎是死于传染性疾病(包括HIV/AIDS、TB及疟疾)、母亲及围产期疾病、营养不良人数总和的两倍,预计至203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至75%。目前我国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超过2.6亿人,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85%。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10,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其中慢性病者占80%;年轻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慢性病防治成为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把三级预防原则贯穿于疾病预防控制的始终,应该牢牢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具备预防医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好地服务于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需要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近30年来人类新发现的传染病已有近40种,如艾滋病、军团菌病、O157:H7大肠杆菌肠炎、埃博拉出血热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其中大部分在我国有病例发生或造成流行。特别是在2003年春夏之交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2004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了传染病的恐怖和威胁。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病、性传播性疾病、血吸虫病、布鲁斯菌病等。常见多发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痢疾、手足口病、霍乱、感染性腹泻、流感、疟疾等流行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加强高职医学专业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医学相关知识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1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强化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专业已经把预防医学作为必修课设置,但是普遍存在在教师配备和还是课时量设置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的教育地位,最重要的是启发学校领导层端正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建立培养从单纯医师向掌握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卫生服务本领的新型医师的目标意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群体观念、环境观念、大卫生观念,把预防医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教学始终;使学生感受到预防医学教育对保护健康、促进健康,不断的提高全体人群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和作用。

2加强高职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础。高职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总体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少、师资水平不平衡。多没有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也没有固定专职教师。教师兼职或归为其他科室管理,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和专业的发展。因而,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对预防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束缚作用。可见,成立专门预防医学教研室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预防医学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了迅速提高预防医学教师队伍素质,应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鼓励支持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尽可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

3加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随着当代医学模式正在逐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新健康观的形成和确立,迫使我们必须调整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懂得在临床环境下,如何适宜地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强化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预防观念。要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应加强临床医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三者之间的联系,把预防医学知识与技能融入医疗服务工作中,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又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树立大卫生观念,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要采用电教、多媒体和现场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等[3]。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8

【关键词】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现状;干预措施

生殖道感染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妇女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随着人们对生殖健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生殖道感染及其危害的认识也日益深入。我县属于部级的贫困县,生活环境条件差,文化知识偏低,自我保健意识相对较薄弱,生殖道感染已严重威胁到我县女职工生活质量及生殖健康。 我院在2006~2008年开展了妇女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工作,现对本县妇女生殖道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制定干预方案,加强生殖保健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6 ~2008年本院对全县女职工开展妇女病普查时收集的1732例普查资料。

1.2 方法 ①内容: 询问病史、妇科检查、电子阴道镜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询问病史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殖道自觉症状、孕产史、避孕节育史、生殖道感染病史等。②检查方法:妇科检查包括阴道窥器检查、双合诊、电子阴道镜及阴道B超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白带常规检查。③质量保证: 有资质、有经验的妇科医师和医技、检验人员合作进行,按统一的医学标准进行临床诊断,专人负责资料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女职工生殖道感染的检出情况 共普查人数1732人,生殖道感染率62.08%,阴道炎占23.36%,宫颈炎占37.46%,其他占1.26%(子宫肌瘤、宫颈癌、卵巢囊肿等)。

2.2 各种阴道疾病患病情况 普查中统计,1732人患各种阴道疾病,细菌性阴道炎1046人,占52.83%;霉菌性阴道炎730人,占36.86%;滴虫性阴道炎204人,占10.30%。

2.3 城乡女职工各种宫颈疾病患病情况 普查中统计,4368人患各种宫颈疾病,宫颈炎Ⅰ度1940人,占44.41%,Ⅱ度1616人,占36.99%。Ⅲ度490人,占11.22%;宫颈息肉132人,占3.02%,宫颈肥大、那氏囊肿190人,占4.35% 。

2.4 文化程度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病率越高,反之,受教育程度越高,生殖道感染疾病发病率越低。

2.5 年龄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普查人数9584例,平均年龄34±6.42(21~69)岁,生殖道感染率62.08%,26~35岁发病率为79.92%,45岁以上发病率为54.81%,P

2.6 阴道清洁度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阴道清洁度越差,生殖道感染发病率越高,阴道清洁度Ⅰ、Ⅱ、Ⅲ、Ⅳ,发病率分别为30.92%、59.92%、74.83%、93.63% 。

2.7 避孕方法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 IUD有尾丝组发病率最高,为92.43%,其次是IUD无尾丝组和服避孕药组,为71.97%避孕套组病率最低,为19.87%。

2.8 卫生习惯与生殖道疾病的关系 资料显示,40%以上的女职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殖卫生习惯。有症状的妇女在没有出现症状之前,她们没有勤洗的习惯,一旦发生生殖道自觉症状她们会增加清洗频率以缓解症状或进行治疗。而有部分妇女又过度清洗破坏了阴道环境导致生殖道感染[1]。

2.9 心理因素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 其实大多数女职工平时被生殖道不适感所困扰,但主动就医者却很少。不去就医的原因往往是因为不好意思,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患病或没有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而有部分女职工心理承受较差,会因为患病而忧心忡忡,从而导致生殖道感染严重化。

3 讨论

生殖道感染是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生育年龄妇女性生活较频繁,且外阴阴道是分娩、宫腔操作的必经之路,容易受到损伤及外界病源物的感染;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低,局部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宫颈炎包括宫颈阴道部炎症及宫颈管黏膜炎症。因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阴道部鳞状上皮相延续,阴道炎症均可引起宫颈阴道部炎症。由于宫颈管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抗感染能力较差,易发生感染,并且宫颈管黏膜皱襞多,一旦发生感染,很难将病原体完全清除,久之导致慢性宫颈炎症。主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厌氧菌,其次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淋病奈瑟菌、沙眼依原体。卫生不良或雌激素缺乏,局部抗感染能力差,也容易引起慢性宫颈炎[2]。通过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的实施,了解到我县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普查资料反映,生殖道感染率高达62.08%,其中阴道炎占23.36%,宫颈炎占37.46%。城区生殖道感染率48.75%,农村生殖道感染率77.46%。

从生殖道感染和城乡人口结构与文化程度的关系看,城乡人口结构、文化程度与生殖道感染率均呈负相关,因城市人口卫生习惯,医疗条件、生殖保健意识等方面都好于各乡镇,城区生殖道感染率低,乡镇生殖道感染率高;城乡人口文化程度高的,生殖道感染率低,文化程度低的,生殖道感染率高。

从普查中发现,城区机关事业单位环境好,人员素质高,每年组织查体,感染率低,相对而言,企业环境及洗浴条件差,增加了感染的传播(城区滴虫性阴道炎患病率高于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缺乏生殖道感染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认为妇女结婚以后有点妇科病也是正常的,认为自己没有自觉症状,因此不愿参加妇女病普查,有妇女不主动、不自觉接受生殖保健知识培训和普查;不正确的卫生习惯对生殖道感染影响很大,缺乏卫生常识,采用错误的阴道清洁方法,破坏了阴道自洁环境,以及丈夫不配合治疗使两性间重复交叉感染等,是生殖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阴道清洁度越差,生殖道感染发病率越高;生殖道感染与年龄有密切关系,21~35岁年龄段妇女正处于青春期,性意识"超前",观念开放,特别是部分女青年,文化水平低,不但卫生条件差,性生活开始早且频繁,而且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及保健知识,有病不能及时诊治,导致此年龄段感染率最高;从避孕方法与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关系看,IUD有尾丝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IUD无尾丝组和服避孕药组,年轻育龄妇女激素水平的改变,以及服避孕药妇女雌激素水平失调,均可导致阴道内pH改变,有利于致病菌的生长,IUD尾丝存在可能干扰宫颈黏液的屏障作用,使细菌易于上行进入宫腔,增加生殖道感染的发生[3]。要大力推行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推广使用无尾丝IUD和避孕套。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妇女的生殖道感染久治不愈,往往与不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抵抗力差有很大关系。妇女生殖道感染不但影响妇女、家庭的幸福,而且增加了社会的负担,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全面实施“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越来越重要。

制定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开展生殖道感染的防治知识,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及计划生育部门利用各自的网络优势,进行经常性的生殖道感染普查普治,结合多种形式的生殖健康、妇女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生殖保健自我保健意识,从而减低生殖道感染发病率,促进生殖健康。

参 考 文 献

[1] 杜蔚云,吕阳.甘南藏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自觉感染症状及感染现状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9,24(7):828.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9

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Hp 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其感染范围广、呈世界性分布,对各年龄组人群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在发展中国家其感染率高达 70%~90%[4]。Hp感染率在不同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比发达国家高,农村感染率又高于城市。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人群中都有很大差别,Hp感染不仅与社会经济地位,生活贫富,还与受教育程度,居住密度,卫生习惯及密切生活接触等,还可能与吸烟嗜好、饮食卫生、居住条件、卫生条件及卫生习惯有关[5]。在我国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 Hp 感染率较高,农村人群 Hp 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6]。Hp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可达50%以上,并呈每年逐渐增加的趋势[7]。Hp 感染在同一地区,不同居住环境下,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Hp感染率的高低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Hp感染所具有的传染性、致癌性、普遍性和隐蔽性,已对国民健康造成

感染Hp的人是唯一传染源,Hp 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口腔牙菌斑,舌苔的螺旋性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和密切接触”传播[8]。Hp能在人类的胃定植并且在胃内存活数十年甚至一生[9]。另外,从狗、猪、猫身体中也可分离出Hp,这些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10],Hp可通过家蝇携带,污染食物而致Hp传播[11]。Hp能感染人类胃组织,又能从唾液、粪便排出,污染外环境。通过饮水、食物或密切接触等方式进入人体内[12]。同居的人群特别是密切生活的家庭成员,很容易感染和被感染。Hp感染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多数感染者曾经常在外应酬,社会活动较多等多种因素也增加Hp的感染率,而且 Hp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父母感染了Hp,其子女的感染机会较其他家庭高得多,但常常不被重视,人一旦感染Hp 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13]。在医疗过程中由于器械受Hp污染传播也引起重视,其中胃镜检查引起的Hp医源性传播尤为突出[14],日本学者观察到1913939例胃镜检查中有420例检查后1周内发生急性胃粘膜病损,这部分病人检查前血清Hp抗体阴性,镜检后过半数转为阳性,认为病损是内镜引起急性Hp感染引致[15]。防止排泄物的污染, 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对彻底根除Hp和预防Hp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认识现状

蔡兰萍等对286例社区居民行胃镜检查者,进行关于Hp感染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对调查表中设定的Hp感染7项基本知识的回答有5项不了解的占60.0%,46.7%的居民希望获得疾病知识并得到健康指导,Hp知识的认知率与文化程度无关[16]。龙晓英等[17]对社区的375例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并进行Hp的知识调查,发现70.5%的患者对其了解甚少,65.8%检查者对本病的认知度不高,最高的健康认知度就是遵医嘱服药。王岚[18]等在500例接受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71.8%的居民表示没听说Hp会引起非消化系统疾病,61.4%的居民对Hp如何联合用药不了解,64.6%的居民对复查时间完全不了解,53.4%的居民不知道Hp感染如何防治。大量文献显示:广大社区居民对Hp感染知识的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较低。自Hp被发现,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Hp传播并成功根除的保证,目前,高效的抗Hp治疗方案已趋成熟,但健康教育还不尽人意。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护理现状

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住院Hp感染者已经得到内科医师和感染者的认可,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Hp感染者充分了解疾病知识,对该病的预防有重要的作用,缓解感染者的不良情绪,减少复发率[19]。李晓红等通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感染者辅以健康指导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Hp感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常规组[20]。季永秀提出做好Hp感染者的治疗,护理干预对提高药物疗效、减少Hp耐药及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1]。李见好的三联疗法配合临床综合系统护理措施能提高Hp阳性消化性溃疡治愈率、提高Hp清除率[22]。健康教育对Hp 感染者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3]。钟涛等[24]对六盘山回族地区Hp感染者实施特色化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坚持治疗,学会自我保健,帮助回族群众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从而达到提高Hp根除率的目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院外依从性[25]。刘彦[26]的强化护理干预提高消化性溃疡并Hp感染者遵医依从性。通过出院后随访对Hp感染胃溃疡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提高了胃溃疡治愈率和减少Hp的复发率。胡丽燕[27]研究对Hp阳性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即饮食指导、卫生宣教、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用药知识教育等干预措施,结果能有效提高患者依从性,提高Hp根除率。

社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护理展望

目前广大居民对Hp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Hp本身的耐药性,如何能根治Hp感染问题一直倍受医学专家重视,高效抗Hp方案是成功根除Hp的前提,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成功根除和防止Hp传播的保证[28~30]。杜泽园的调查显示:83%以上Hp感染者在感染Hp后对Hp的危害、如何防止传染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知识需求很迫切[31]。做好Hp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Hp传染知识的认识,对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对提高Hp根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要达到根治Hp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除医护工作者给予积极的监督,加强和提高自我管理护理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措施[32]。目前的护理干预只局限Hp感染住院患者,而对病情不需要住院治疗的Hp感染社区居民没有相应的系统干预措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 建立一种医院-社区-居民为一体的护理干预,对感染者及居民进行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如社区宣传栏,健康宣教卡,电话随访,建立QQ群和微信等方式,使感染者和未感染者掌握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了自护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积极参加锻炼,树立健康的心态;提高了感染者的遵医行为,持之以恒,定时复查,降低疾病复发;通过健康干预,家庭全体成员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各方面为患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且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从而促进感染者的康复。我们的护理行为从医院向社会、社区发展,把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和社区、家庭,使感染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都得到全面护理,提高感染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和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减少疾病复发及住院率、减轻经济负担,提高感染者生活质量[33]。

参考文献:

[1]胡伏莲,周殿元,贾博琦,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35-43

[2]张继平,14C-尿素呼气试验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J].天津医药,2003,31(8):550.

[3]任建丽.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3,19(7):1253

[4]刘志国,刘士林,马俊文,等.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122.

[5]许苏眉,李龙.儿童上腹反复疼痛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2):1852.

[6]汤建华,吕农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液维生素C浓度关系研究[J].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07,6(12):1177-1178.

[7]姜萍,丁玲.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01):67

[8]童能胜,史瑞燕.2239 例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监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0,17(4):267-268.

[9] BodeG,RothebbacterD,Brenner H,etal.Dets are not a risk factor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young Children:results of populationbasedstudyinSouthernGermang[J].Pediatr InfectDis,1998,17(5):909-912

[10]Grubel P,Hoffan JS,Chong FK,et al.Vector potential of houseflies(Musca domestica)for Helicobacter pylori.J Clin Mircrobiol,1997,35(6):1300-1303

[11]Good man K J,Correa P,Tengana H J,et al.HekicobacterPyoriinfection in the columpiaandes:a population-based?study of tiansmission path wanys[J].Am JEpidemiol,1996,144(2):290-295.

[12]张军,冯云星.南京地区948 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1,27(8):770.

[13]章金春,张秀英,史文斌.不同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731

[14]Sugiyama T,Naka H,Yachi A,et al.Direct evidence by DNA fingerprinting that endoscopic cross-inf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s a cause of postendoscopic acute gastritis.J Clin Microbiol,2000,38:2381-2382

[15]Tytgat GNJ.Endoscopic transmiss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5,9(suppl2);105-110

[16]蔡兰萍,杜红,李金梅.胃镜检查者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知晓率程度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21-622.

[17]龙晓英,何毅,黄芸等.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知识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56

[18]王岚,邹静,彭易,等.13C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知晓度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32):54

[19]谷晓凤.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 指南,2013,11(22):718-719

[20]李晓红,白亚丽,王红妍.幽门螺杆菌感染致消化性溃疡患者健康指导及干预对疗效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886

[21]季永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治疗及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 ,18(19):49-50

[22]李见好.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8):2137

[23]黄汝明,吴才,闭周坤,等.健康教育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17 -118.

[24]钟涛,马丽,张晓华,等.特色化健康宣教对六盘山回族地区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康复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14,41(1):70

[25]张娜,张成芳,甄莉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永久人工起搏器置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4(22):2369 -2371.

[26]刘彦,邓嘉,等.强化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病人遵医依从性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6),291:1657

[27]胡丽燕,方年富护理干预对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 ,2013,11(15 ), 29 : 21

[28]李梅玲.消化性溃疡病人幽门螺杆菌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9):776-777.

[29]翁海风,杨建英,汪青云.消化性溃疡病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中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09,7(1):85-86.

[30]黄美娟,苏润婵,李红侠.系统化健康教育对提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传染知识掌握率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10,9(10):39-40.

[31]杜泽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5):588-589.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10

关键词: 高职护理专业 病原生物学 教学探讨

病原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目的是控制和消灭有关疾病。一方面,病原生物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在后续的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中,涉及的很多疾病都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关,它们或是疾病的病因,或参与疾病的发展[1]。另一方面,近年来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危害巨大的新型传染病不断出现,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二是一些原已得到控制的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三是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导致一些变异的超级耐药菌的出现。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非常有用,只有熟悉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鉴别出是哪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只有明确病因、掌握其致病性,才能对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对于将要工作在防病治病一线岗位上的高职护理毕业生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抽象且枯燥,加上该课程开课时,学生接触临床疾病较少,很难体会本课程与临床实践的关系,学习时难以产生兴趣。再加上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教师应结合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最大限度地掌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1.优化教学内容,变枯燥为生动

我们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教学,突出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医院感染等内容,适当补充一些对人类危害性较大的病原微生物的新内容,简单介绍与护理专业关系不密切的病原微生物。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大多数比较活跃。在每一章的教学中,学生对有着大量需要死记硬背内容的生物学性状部分兴趣最低,对致病性和预防治疗策略部分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这正好与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为此,我们因势利导,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力求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如在学习动物源性细菌的鼠疫耶尔森菌时,给学生穿插讲述在抗击我国东北鼠疫中以“鼠疫斗士”名扬世界的华侨医生伍连德的故事,他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及发现旱獭于其传播中的作用”,被提名为193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候选人。通过尸检,伍连德认为此次流行的是肺鼠疫,而不是以往的腺鼠疫,其传播方式是通过飞沫直接在人与人之间传染,而不是间接地从老鼠到鼠蚤再到人。这就要求防疫工作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腺鼠疫应采用灭鼠方式切断传染源,肺鼠疫则是通过隔离疑似患者。伍连德在调查中还发现东北肺鼠疫的疫源是旱獭,接下来我们结合旱獭在新疆广泛存在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思考在新疆防治鼠疫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此过程中,这个发生在我国东北的真实故事生动直观并且有较强的内在逻辑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习了该菌所致疾病的不同类型及应采取的相应防治策略,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2.引入案例式教学,紧密联系临床

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不同病原的特点易混难记,用传统“填鸭式”讲授模式会进一步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案例式教学法以生动的病例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效果。如在讲授化脓性细菌的葡萄球菌属时,通过引入案例“医院烤死婴儿”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4S综合征,即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这是一个近年来发生在我国某医院的真实案例,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媒体报道后对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首先通过该案例,向学生展示该病的症状,即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露出烫伤样的鲜红色创面。但是病因并非真的是烫伤,而主要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产生表皮剥脱毒素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力低下,发病后病情恶化快。如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相关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更快地对该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悲剧的发生。患儿确诊后选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生素,如苯唑青霉素等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控制体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终止细菌毒素的产生;视情况加以短期少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地塞米松,减轻毒素作用;采用无刺激性并有收敛、消炎和杀菌作用的药物硼酸溶液或莫匹罗星(百多邦)外用。在患儿护理方面,根据入院时对红斑及皮肤糜烂面的评估,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2]:①加强消毒隔离,限制患儿活动范围,患儿用过的物品均经消毒处理,预防院内交叉感染。②加强对皮肤、粘膜的护理工作,以避免表皮的进一步剥脱,如及时修剪患儿的指甲,防止搔抓造成皮肤破损,如反复发热,还应予以冰袋或者药物降温,预防皮肤破损感染。③密切观察病情,因患儿年龄小,通常不能确切描述病情,这就需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④饮食护理,婴幼儿免疫力较低,易继发感染,因此鼓励患儿加强营养摄入,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并鼓励患儿多饮水,加快毒素的排泄。⑤心理护理,尽快安抚患儿家属的紧张情绪并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帮助家属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该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该案例中逝去的小生命又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触动,加强了他们对院内感染和严格无菌操作的重视,有助于学生无菌观念和安全意识的养成,可以作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

总之,我们在高职护理专业的病原生物学教学工作中,应该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11

一场夫妻争执:阴道炎算性病吗

读者在大众医学网站论坛“百姓问性”版块发的帖子

我和妻子结婚多年,感觉很不错。可是最近在一次妇科检查中,她被查出患有念珠菌性阴道炎。虽然说是妇科病,但我听说这种阴道炎也属于性病。我查了很多资料,发现患了念珠菌性阴道炎,还很可能同时患有其他更严重的性病。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说明她有出轨行为?为此,我和妻子争吵过好多次了,甚至多日互不说话。请教专家,念珠菌性阴道炎到底是否属于性病?妻子有没有可能另外合并其他性病呢?

不少人都有一种误解:一提到性病,马上就会想到出轨、不检点、性乱……实际上这种观念并不正确,因为现在性病的概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

传统的性病是指通过不洁性接触(即所谓的“性乱”)相互传染的疾病,如梅毒、淋病、软下疳等。但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下,目前采用“性传播疾病”这一名称代替性病一词。性传播疾病指通过各种性接触(包括夫妻间正常性接触,也包括不正常和病态的性接触、同性恋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性传播疾病至少包括20多种疾病,比如常见的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滴虫病、疥疮、阴虱病以及被全世界广泛重视的艾滋病,甚至传染性软疣、股癣等等。显然,这位读者妻子所患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即生殖器念珠菌病)也属于性传播疾病的范畴。

念珠菌性阴道炎确实可通过性接触传染,但是该病不仅可以发生于有过不洁性接触行为的患者,也可以发生在正常的夫妻间,甚至见于未婚女性。少数情况下还可通过被污染的浴巾、衣物、检查器械等物体间接传染给正常人。因此,患了本病不能说明肯定有出轨行为。

事实上,念珠菌性阴道炎是目前性传播疾病门诊和妇产科门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多数在30~40岁之间)本病,而45%的妇女则经历过2次以上的发作。引起本病发生或复发的诱因有许多:①妊娠、肥胖、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②长期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高剂量雌激素的避孕药;③不科学的阴道冲洗、某些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如经常穿紧身不透气的内裤、经常使用卫生护垫;④男性包皮过长等。治疗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并尽量去除,才能减少该病的复发。由此可见,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多数情况下是“无辜”的,这位丈夫的担心很可能是多余的。

需要说明的是,几种性传播疾病的混合感染并非少见。我们曾对就诊于我院性病门诊的1124例患者做过关于淋病、梅毒、衣原体感染、支原体感染、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滴虫病和艾滋病感染情况的统计。结果发现,几种性病混合感染率高达36%,包括两种、三种、四种甚至五种性病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可以和滴虫性阴道炎或者细菌性阴道病伴发,临床表现相对简单,治疗也比较容易。但也可以和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甚至艾滋病这些相对复杂或者严重的性病伴发。这取决于患者的感染途径、接触者的感染情况以及自身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可疑的患者,可去正规医院的性病专科门诊进行咨询和进一步的化验检查。

感染性疾病科实习范文12

关键词 疾病谱单病种排序构成比

临床资料

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初步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对病种按疾病分类系统、排列前三的单病种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按疾病分类结果:门诊患者前三位以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八。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为主;循环系统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NOS为主;消化系统以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为主。见表1。

表1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前十位疾病顺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3156638.57%循环系统1325216.19%消化系统1213814.83%肌肉骨骼系统和

结缔组织疾病829910.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9737.30%临床与实验异常

不类于他处者26713.2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7072.0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481.65%神经系统疾病10511.28%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81.26%

门诊患者单病种构成分析:门诊患者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发病率分别为4%、3%、2%。见表2。

表2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排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感染1816722.20%感冒885410.81%胃炎44295.41%高血压41995.13%腰痛NOS26843.28%附件炎(输卵管

和卵巢炎)26203.20%低血压NOS22982.81%慢性胃炎21232.59%冠心病21002.57%关节炎NOS17682.16%

单病种排列前三位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年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主要患者为0~5岁儿童,胃炎主要分布于45岁以上年龄段。见表3。

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性别差异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男性居多,低血压女性居多,其余各病男性稍多。见表4。

表4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

疾病性别差异

疾病分类系统总计构成比(%)男女上呼吸道感染1816765.7934.21感冒885453.5746.43胃炎442956.4843.52高血压419953.6046.40腰痛NOS268453.5446.46输卵管和卵巢炎26200.00100.00低血压NOS229840.7659.24慢性胃炎212351.5148.49冠心病210048.4551.55关节炎NOS176852.1347.87

讨论

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是清水县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7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小孩老人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预防[2],老年人还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医疗机构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建立专科特色、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建立专业性较强、技术力量较高的人才梯队,加强宣教工作,健全体检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研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环节。

性别构成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清水县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较大、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等有关。因此,要重视男性青壮年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各种危险性职业的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是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也日渐增多。在考虑对疾病治疗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指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到达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儿童患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抵抗力差,容易患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本文为了解清水县2011年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掌握门诊患者疾病年龄构成、疾病谱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81847人次资料,采用L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发现,疾病分类系统前三位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累计发病占全年疾病的69.59%;单病种前三位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十位累计占全年疾病的58.00%。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3]。

参考文献

1清水县统计局.2011年清水县户数和人口[R].清水县年鉴,201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