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感染科护士工作

感染科护士工作

时间:2022-07-12 21:57:05

感染科护士工作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1

XX年工作总结:感染科护士实习总结

感染科护士实习总结供大家参考:

在感染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感染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2

关键词:护理人员;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高

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了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抗菌素合理应用等诸多方面,大部分感染控制工作与护理工作息息相关。医院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密不可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护理人员良好的意识观念、行为习惯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促进作用。加强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沟通建立建全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护理制度,通过教育培训、督导检查,定期例会等加强对护理人员行为的干预,提高护理人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的主动意识,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得以提高。

1建立建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并落实

1.1组织建立 要适应医院内感染管理发展的需求,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首先是建立完善的医院内感染管理组织[2]。建立以科主任、护士长为组长,感控护士、医师共同参与的临床感控小组,尤其要抓好护士长管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能否持续发展、提高,护理管理工作不可忽视。

1.2建立完善制度并落实 建立与医院感染管理科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护理工作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对卫生部颁布的与护理工作有关的新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制度,要及时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共享。我院护理部与院感科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标准、制度,结合本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共同商定护理质量管理--制定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同时我们通过邀请医院感染管理科老师每月参与护士长例会,提出与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护理要求,护理部再主动协调参与并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布置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3推动重点科室感控管理 品管圈(QCC)是一种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自主管理、全员品管及持续改善最佳的管理活动[3]。推动重点科室品管圈管理,对于重点科室急需关注的医院感染控制问题,护理部在品管圈初期,通过指定项目,由科室建立品管小组,设定目标、制定标准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感控问题的积极性及能力。如2013年院感科告之我部,发现在ICU的目标监测中病员下滑情况严重。护理部通过与ICU护士长、感控护士、护理组长沟通,召开分析会议。最终由护理部提出QCC项目,成立了防下滑的品管小组,制作了标识,建立了工作标准等使ICU病员下滑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2适时培训与考核

虽然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占大部份的主导作用,但由于目前医院感染控制在我国的医科院校中没有开辟专门课程及专业,使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还存在欠缺,因此要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必然要加强继续教育。

2.1新聘人员、实习生岗前培训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大多数的感控问题主要来源于低年资护理人员、实习生如无菌操作不规范、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因此抓好新聘护理人员、实习生、进修生的培训工作,是院感质量控制工作中的重要前提。

2.2在职人员培训 对于下科后的护理人员,①根据护理工作的需要制定与其相关的学习计划,改变全院大课培训的方式,深入临床科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人员的参与率达到90%以上。②针对新聘护理人员、实习生对感控知识掌握不牢固的特点,加强了日常工作中护理人员感控知识掌握的反馈机制。进行2~3次/月知识点的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本人和科室护士长,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知识点抽考的复查。通过反复的强化,提高了护理人员对感控知识要点的掌握利于感控工作的落实。

2.3感控专职护士的培养 分步骤制定临床科室感控专职护士的培训计划。提供护士长、感控护士参与省、市感控中心的专业培训,让其开阔眼界,重新认识医院感染工作。

3重视监督机制

3.1护理部、院感科建立合作监督机制 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的监督管理机制。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吸纳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由感控专职人员担任的护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小组组长,护理部挑选手术室、供应室等重点科室护士长和科室骨干护理人员参与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开展质量检查活动,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要求。

3.2建立日常监督机制 日常工作反映科室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上的真实状态,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要经常深入临床科室发现问题、改善问题。护理部将每月感控工作要求及安排以书面形式下发临床科室。小组成员按计划每月对各科室感控工作进行抽查,对3个月内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标识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科室分析发生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3.3充分发挥感控护士作用 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感控护士医院感染质量检查轮转表,由护理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按轮转安排带领科室感控护士对全院各科进行日常交叉检查,①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参与度,实现共同管理;②感控护士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好的管理经验。

医院感染管理关系到护理质量的高低[4],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与护理工作相辅相成。综上所述,通过护理部、医院感染科的密切沟通合作,加强护理人员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感染防控意识。

参考文献:

[1]邢玉斌,季之欣,陈世平,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体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3):214-215.

[2]陈立新,李淑清,魏巍,等.加强医院内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3):268.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从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内科、外科等科室护士中选取100名,10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6-51岁,平均年龄为(29.68±2.22)岁。

1.2 采样方法

对我院100名护士在工作后,洗手前后手部细菌进行采样,准备两支无菌的生理盐水采样液棉拭子,分别用于100名护士洗手前及洗手后,让护士五指并拢,将棉拭子在护理人员的手指曲面从根部再到指端进行涂擦,次数为2次,之后转动棉拭子,剪去用手接触的部位(棉拭子下面的棍子),将棉拭子放入装有2mL采样液的试管内,贴上洗手前后的标签,对其进行送检,检验后,将检验结果详细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观察100名护士在工作结束后,洗手前、洗手后的细菌超标情况、感染情况。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采用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而%表示,采用丫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工作结束后洗手前、洗手后的细菌超标情况比较

100名护士工作结束后,对护士洗手前、洗手后的细菌超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护士洗手前的细菌超标计数明显高于洗手后的细菌超标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士清洗消毒流程改进前后医源性感染情况比较

洗手前100例患者中,11例出现医源性感染,感染率为11.00%;洗手后100例患者中,2例出现医源性感染,感染率为2.00%,改进后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几率低于改进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4,P<0.05)。

3 讨论

手部交叉感染是临床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护士手部未清洗造成交叉感染的几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护士在对每一名患者结束治疗、护理工作后,需要立即洗手,从而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现象。工作后洗手的目的主要是预防感染、除菌消毒。相关资料表明,护士在工作结束后进行洗手措施,能够有效地降低因为接触患者所出现的感染现象,还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护士作为交叉感染源的几率。本研究结果表明,100名护士在工作结束后,洗手前的细菌超标计数明显高于洗手后的细菌超标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护士结束工作后,需要进行洗手消菌杀毒,从而有效降低医院出现交叉感染的现象,还能够让更多的护士认识到手部皮肤护理的重要性。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20-01

传染科护士因特殊的工作环境,自身感染疾病的危险性高于一般科室,使得护士容易精神紧张,从而致使个体产生生理、心理上的反应,表现为全身不适、厌倦、焦虑及睡眠障碍等问题,若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易致护士身心失衡,从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同时,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已成为主要的护理理念,而护士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处于特殊环境的传染科护士,则尤为重要。

1 特殊性

传染病病人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人们对传染科、传染病存在一定的偏见和歧视,人们常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传染科的病人和医护人员。加上传染科大多设立于医院的偏僻角落,呈封闭或半封闭状,病人人院后需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禁止外出、限制探视、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住院时间延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人极易出现恐惧、被囚禁、孤独、焦虑、无助失落心理。且还担心出院后受到亲人、朋友、工作单位和社会等方面的歧视,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 心理分析

2.1工作环境特殊,工作具有高危险性。传染科护士需要面对的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特殊病人,工作风险大。传染科护士护理的传染病人往往身患肝病、结核病等病种,三班倒护士直接接触病时间长、责任重,长期在高压力、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易导致心理和生理疲劳。另外,护士在工作期间可能发生被针头刺伤等类似事情因而护士在受到伤害后心中产生阴影,无从发泄。

2.2工作环境的压抑:传染科病房大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结构,且与外界交往少,缺乏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同时还有一种被囚禁的感觉,致使思想情感受压抑。还要承受工作上的压力、社会上人员和亲人对传染科护士认同度低的压力,加之经济效益低,福利待遇低、深造进修机会少,易使传染科护士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认同和肯定,造成孤独感、失落感、工作热情降低、悲观失望心理。

2.3工作节奏失衡,得不到充分休息,精力易分散。夜班频繁,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护士没有充足有效的睡眠,从而导致生物钟紊乱。这些压力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身心疲惫和情感耗竭潮,易出现脾气暴躁、易怒。

3 心理干预

3.1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传染科护士必须要有为护理事业作贡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与研究,热爱这个岗位,积极进取,除应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娴熟的操作技术外,还应涉及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

3.2充分认识自身的情绪: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与情绪特点,明白在何种情况下易出现不良情绪及性格中的缺点,有意识地进行改进。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心理素质将得到提高。

3.3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对于工作中的各种易引起不良情绪的压力,及时疏导,可找朋友倾诉,亦可采用一些文娱活动,使感情得到宣泄。在面对病人的无理要求与过激行为时,能学会换位思考。亦可养成上班前、下班后利用几分钟时间疏理自己情绪的习惯,避免将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或将工作时所受的委屈带到生活中去。

3.4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认识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学会控制自我情绪。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在遇到困难、挫折时难免会产生隋绪低落、烦闷心理,如果将这些情绪带到工作中去,将破坏良好的护患关系,失去病人的信任,无形中增加病人的痛苦。

3.5个人因素干预策略:传染科护士长期接触污染物,工作繁琐单调同时护理工作要付出大量体力,易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疲劳。护理人员本身应学会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源,利用科学的心理知识进行调适、宣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信、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改善周围的人际与工作环境,丰富业余生活等。

3.6及时监护紧张症状:其关键的指征是个人心情和相互交往方式的改变,如易受刺激、脾气暴躁、感受过渡紧张、焦虑及感情脆弱。生理变化包括头痛、紧张、疲劳感、睡眠障碍、不能放松等。

3.7加强心理沟通:护理管理者与护士通过交流,增加相互了解。达到共识,并且要注意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努力创造乐观向上,和谐文明的工作氛围,以减轻护士的心理压抑感。

3.8建立护理人员支持系统:如护士长沙龙1次,月,护士沙龙1次,季度,使护理人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可以得到适当的放松;身心疲惫时,得到适时宣泄,以便更好的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消除疲劳闷。

3.9内部策略:加强护士在继续教育中沟通技巧的掌握以及心理防护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培养其健全人格,在应对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上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中介因素方面,可通过提高护士的耐久力来防止或减少职业压力带来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肖翠云.护士情商与护患关系的探讨.当代护士,2008,1.103.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5

关键词: 护士 传染科 工作压力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1-0123-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着重研究疾病和医疗环境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在护理过程中,着重于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然而却忽视了社会、医疗环境诸因素对护士自身的心理影响,很少有人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本人从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研究发现传染病房护士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担出了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1 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

1.1社会家庭因素

由于社会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不够,人们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传播链不甚了解,总以为进了传染病房或传染病医院易感上传染病,因此,对频繁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护士也有几分畏惧。我院有位刚分配到肝炎病房的护士,在一次朋友聚会时,竟没有人敢请她跳舞;还有一位传染病房的护士假期回家给家人盛饭时竟遭到拒绝,原因是怕传染。护士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给护士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并直接影响到她们的工作质量。

1.2护理过程中的情绪反应

1.2.1 死亡和垂死的传染病人刺激产生的心理压力,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患者处于垂死状态和和死亡现象的刺激对护士的心理影响最大,这给护理人员直接造成了心理压力。同时,急性传染病的抢救要抓住重点如:乙脑要把三关:高热、惊厥、呼吸衰竭。这不仅要求护士有坚实的传染病理论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如乙脑多发于1~10岁儿童,这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病儿生命,长期以往,使护士产生一种紧张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是否适应工作需要,认为自身工作中小小的失误或差错会造成患者的死亡,这更加重了心理压力。

1.2.2 护理患者产生的同情心,护士的责任是减少患者的疼痛苦,促使患者康复,延长生命,在患者病情无法救治时,尽可在宁静、安祥中逝去。有些传染病人被送到传染病房后,家人怕传染,不探望,甚至因得到了传染病而搞得家庭不和;有些病人因承受不了经济负担而不得不终止治疗,以致使病人对生活失望、无限痛苦和忧伤,这会唤起护士的无限同情、怜昔,而他们却又无能为力,在护士职责与避免患者受痛苦之间寻找心理平衡,易产生心理紧张和疾苦。当对患者的过度同情使基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而增加心理压力。

1.3 领导的重视程度

医院领导对传染病房的重视程度对护士产生心理压力也有影响。如院领导对传染病房重视不够,隔离消毒措施不完善,传染病房护士外派学习少,有门路的护士就调离传染病房等均能使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压力增加。由此可见,传染病房护士承受着高度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这种情况会导致护士悲观、不满、灰心、无能为力等一系列心理紊乱综合症。这些不良心理反应的产生心然使护士情绪低落、工作能力降低,并形成恶性循环。

2 解除传染病房护士心理压力的方法

2.1 全社会的关心 广泛宣传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使全社会和每个家庭都来关心和爱护传染病房的护士,使她们感到传染病房护士并不低人一等,她们更需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应到人们的尊重,从而树立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2.2 领导的重视 各级对传染病护士的生活,工作给予关心帮助,完善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定期体检,相对稳定传染病房护士队伍,使她们在工作中有一种安全感,这无形中就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正面教育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科学动态,同时学习心理学,每个护士都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认识到病危患者的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和必然过程,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2.4 定期召开讨论会 让护士畅所欲言,倾吐心中不快,交流护理经验,使她们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吐出心中不悦和疾苦,而使心理状态得以改变,心理压力得以减轻。

总之,人们在越来越重视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影响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社会、医疗环境等对护理人员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对传染病房护士的心理影响,这样才能稳定传染病房护士的护理队伍,延长护士的职业生命,提高护理质量。

3 讨论

3.1 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水平较高 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医院、患者及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对护士产生的压力也不同。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的主要工作压力。另外也与护士的护龄、工作经验、岗位、是否正式在编等相关,与学历、职称等相关不明显。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工作总压力平均水平大,属于重度压力,高于国内文献的调查结果[1]。

3.2 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 患者护理方面问题、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为主要压力源,其中担心工作中出差错及职业暴露问题、工资及福利待遇低、晋升及深造机会太少、经常倒班、护理工作未被患者及社会承认为该科护士主要压力源。近年来职业暴露及职业风险性增加,非典及禽流感等特殊疾病加重了职业风险。国内对特殊职业的保护尚未完善,医疗制度及相关职业保险的缺乏等,加剧了传染科护士的职业风险性。护士在工作中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本调查发现,职业风险高的病房或特殊传染病流行期,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急剧增大,因此健全相关职业保护制度,创建宽松的工作环境缓解因职业工作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压力。目前传染科主要为慢性患者,治疗效果与患者期望值的差距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不易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所以护士工作难以有成就感,且其自身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会形成压力,产生自卑心理[2]。

3.3 不同岗位、编制、护龄的护士压力不同 本调查显示,从事临床岗位的护士、临时护士、5年以下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其他组,说明传染科护士工作压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行政班护士,主要体现在经常倒班、福利待遇低等方面。长期不规律的生活易造成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的高风险性时刻面临各种意外的发生及患者、家属及社会的不理解。日复一日的工作会使护士失去精力和理想,表现为躯体、情绪和行为的异常[3]。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多关心临床护士,采用各种方法减轻压力。本调查发现,传染科护士的压力与是否正式在编有关,临时护士压力较在编护士大,表明临时护士更缺乏安全感。作为护士工作中的群体,其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更大的压力。该工作的高风险与临时护士的低待遇形成较大的反差,临时护士的晋升、培训均较在编护士少,产生巨大压力。因此,管理者更应多方面关心、体贴临时护士,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其强大的心理支持。本研究发现护理工作时间不同压力的程度也不同。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工作压力最大。主要体现在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护理专业方面的问题及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的问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期望与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形成压力,年轻护士特别是刚毕业的护士专业技术水平和社会经验不足,对意外事件预见能力不足,突出的是担心护理操作会引起患者疼痛和职业风险高等方面。社会对传染病的歧视往往会带到与此息息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对与之相关的人员均避而远之,而年轻护士缺乏相关的应对经验。工作多年的护士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家庭及社会关系较稳定,且体力充沛,因此工作压力较轻。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产生疲惫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因此,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设法控制压力源,对特别传染病流行期、特别病房工作的护士进行有效的保护,采取有针对性心理措施,减轻其压力。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院感染科开展床位124张,临床一线护士37名,均为女性,年龄19~53岁,平均(34.86±7.83)岁 。职称:护士9 名,护师6 名,主管护师21名,副主任护师1名。学历:中专14名,大专15名,本科8名。

1.2 方法 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一年中利器意外损伤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年内发生利器意外损伤的次数、利器种类、受伤原因、受伤后处理措施及血液学监测和被动免疫情况等。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利器意外损伤发生率 37名感染科护士利器意外损伤发生率为100%。

2.2 发生利器意外损伤的次数见表1。

2.3 发生意外损伤的利器种类见表2。

表1

发生利器意外损伤的次数(n=37)

项目例数(n)发生率(%)

1~2次1848.65

3~4次1335.13

5次及以上616.22

表2

发生意外损伤的利器种类(n=37)

项目例数(n)发生率(%)

安瓿3286.49

针头1951.35

剪刀和刀片1027.03

其他1540.54

2.4 发生利器意外损伤的原因见表3。

表3

发生利器意外损伤的原因(n=37)

项目例数(n)发生率(%)

工作忙乱2772.97

产品质量问题2259.46

工作疏忽821.62

使用后处理不当718.92

技术不熟练38.11

2.5 发生利器意外损伤后的处理情况 本院感染科护士发生利器意外损伤后,及时处理者约占78.38%,未报告的护理人员约占91.89%,未进行正规的血液学监测及被动免疫者约占89.19%。

3 讨论

3.1 感染科护士利器意外损伤的情况普遍存在 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感染科护士100.00%发生过利器意外损伤,51.35%在一年内发生过3次以上利器损伤。而利器损伤后发生血液、体液传播性疾病的危险性最高。目前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4]。0.004 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的几率为0.3%、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几率为1.8%[5]。因此,感染科护士利器意外损伤的情况普遍存在,应引起护理工作者和各级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2 规范安全技术操作 调查显示,发生率较高的利器损伤包括被碎安瓿刺伤占86.49%,针头刺伤占51.35%。由于临床一线护士每天要完成大量注射、采血、输液等患者的治疗工作,频繁使用以上利器,稍有不慎就有造成损伤的可能。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的决定因素,徒手掰安瓿是导致锐器伤的常见原因,应予以禁止[6]。用过的针头和锐器一定要放入锐器盒,不回帽;严禁持锐器来回走动,以防刺伤他人;禁止直接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输液、穿刺失败时,禁止将污染针头悬挂于输液器的茂菲氏滴管上,应当立即更换新针头;勿直接传递针头和锐器;在处理针头和锐器时应戴手套,专注细心,避免损伤。

3.3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调查发现,本院感染科护士只有在被患者血液或体液污染过的利器损伤后才会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及时上报,并进行被动免疫和血液病学监测,而被其他利器损伤后,大多只进行简单的处理。在进行注射、静脉穿刺等危险性操作时,只有约5.41%的护士戴手套操作。因此应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正确掌握锐器伤处理流程:挤压伤口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黏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2%碘酒、75%乙醇)包扎报告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以减少利器损伤对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3.4 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院感染科由于位置偏远,周围环境及工作环境较差,护理人员待遇低下,再加上人们对传染病存在的恐惧和歧视心理等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导致感染科护理人员长期严重缺编,而近年来由于艾滋病和多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住院患者人数居高不下,更加重了感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87.00%的护士认为,工作紧张、繁忙、医疗器具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差是造成利器意外损伤的主要原因。许多医疗器具(如玻璃安瓿和一次性用品)质量欠佳,设计不够人性化,护理人员在使用中极易发生意外损伤。因此,管理者应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减轻感染科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护士待遇,并尽可能地使用具有安全保护装置的医疗产品,以减少利器意外损伤的发生。管理者还应制订有关利器损伤后登记、上报、存档等工作制度,建立完善的检测、跟踪监测、治疗系统,使发生利器损伤的护士被感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 小结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集中收治的场所,发生利器意外损伤会给护理人员的身心构成极大威胁。而本院感染科护士利器意外损伤的情况十分严重,应引起各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强化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合理安排人力、物力,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建立健全利器意外损伤后的登记、上报、监测等相关规章制度对预防护理人员感染血源性疾病、保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洪,余筱.美国医护人员被锐器伤害的有关管理法规.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78-879.

[2] 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2.

[3] 侯美荣.临床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观察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8:2.

[4] 奚淑平,史薇薇,张凤兰,等.临床护理人员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A):3-6.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7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的有效方法,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落实护理管理制度;增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共同建立长效监督机制,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测,及时反馈与定期整改,既分工又合作的管理模式,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结果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得力,医院感染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医院感染率逐年下降,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结论 加强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协同作用,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关键词】护理管理 医院感染 质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to play the role of infection control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Methods: The healthy organization,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are management system; increase awareness of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common long-term supervision mechanism set up to take random inspection and regular monitoring and timely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regularly, both the management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oper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Conclus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measures are effective, the hospital has improved the level of infection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rate decreased year by year, effe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Conclusion enhanced care management on an important role in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give full play i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management in the synergy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s and improve health care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of care and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的控制、监测、管理已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同时也成为衡量一所医院医疗质量好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医院感染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护理人员是医院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患者接触时间最多、工作量大的组成部分,既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军,又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因此,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存在着交叉管理,两者相互渗透。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对于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护理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

1健全组织机构和加强护理管理是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重要保障

健全制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保障病人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以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有关国家的法律法规,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保证。我院在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进程中,十分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三级网络组织机构。我们把护理管理自始至终贯穿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之中,其中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包括主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和各科护士长,感染管理科设有专职监控护士1名,每个临床科室都设立了1名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护理人员担任兼职监控员。从病房的建设、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到环境的监控各个环节都有护理人员的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控管理链,从而保证了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发挥护士长承上启下的管理作用,明确护理人员职责,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1护士长是科室质量管理的关键,重点部门是医院感染管理的中心。职责和制度是管理的保证,是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程序有效运行的保障。因此,在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职责,以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医院感染管理中消毒灭菌质量高低取决于各病房消毒、隔离质量,护士长是关键。如我院部分器械及内镜以前均采用消毒液浸泡,弊端较多。医院感染管理科建议高压灭菌、全自动清洗消毒、低温等离子灭菌等,这些已惯用了许多年的方法在该科护士长的说服教育下,最终以科学的方法代替了。发挥普通病房护士长管理职能的同时,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科注重与重点部门护士长的联系和沟通。护理部与护士长分别签定“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书,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分别在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科室存放。重点科室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都做了明确分工,做到专项专管,落实到人。从入院患者的合理安排一直到离院患者的终末处置,任何一个环节疏忽都有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明确各级护理人员职责,把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个班次、每个护士、每个护理操作环节。在管理的侧重点上,护理部着重抓病房管理、医疗用品的消毒与灭菌、隔离与无菌技术以及危重患者的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以环境卫生学及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污水污物的处理,重点部门的管理以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为主。同时加强对重点部门和特殊部门的双重管理及技术指导,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督促、实施。做到既分工又合作,目标明确、管理到位。

2.2 提高认识,统一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过去,由于对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整体认识不足,形成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之间的不协调,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标准上存在分歧,在制度的落实上存在差距,甚至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检查存在抵触情绪,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形同虚设。随着医院感染管理的日益成熟,和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的加深,特别是在非典和禽流感、甲流感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5.12特大地震以后,大家进一步认识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管理科也加强了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宣教力度,认真组织学习了《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主动与护理部沟通,统一思想和认识。在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上,以以上法律法规为依据;在制度的制定上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互相切磋、共同参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实行定期检查、监测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测,找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持续改进,并督促各项制度的执行[1]。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控制达到了和谐统一。

3加强教育,实行全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是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基本保证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作为在职护士培训内容,是新护士、实习护士、进修生上岗前的必修课。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护士是治疗、护理操作、消毒灭菌工作中的具体执行者,护理行为结果好坏无不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而必然的联系。护士独立完成的夜间操作是否按照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去做,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2〕。院感科每年举办一次监控员学习班,组织一次专题学习讲座,遇有突发事件,利用发放学习资料,观看录像的方式进行全员培训。每年组织两次院感知识考试,考试成绩进入护理档案;对进修、实习和新上岗的护理人员,由护理部组织、院感科进行岗前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轮流派监控员和护士长外出学习,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和新进展。回来以后要传达学习精神。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存,以点带面。从而充分发挥了护理部的监管职能,使医院感染考试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保证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强监督检视质量管理,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根本措施

医院管理与质量管理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管理,就谈不上质量。质量管理分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终末质量是目标,环节质量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一直是我院医疗护理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护理部以抓环节质量为主,把医院感染控制纳入月质量检查内容,制订了具体的考评细则,量化打分与奖金挂钩;院感科以抓终末质量为重点,采取随机检查与定期监测相结合的办法,并将检查、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由护理部督促实施,再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效果评价。做到每周有检查、每月有监测、每季有分析,并以医院感染质量检查通报的形式下发到各个科室。使全院各个部门都能了解医院感染信息及发展动态,为临床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指明了控制感染的方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我院医院感染率一直控制在3%以下,明显低于国家标准[3],在年终目标管理检查和医院管理年检查中,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医院感染管理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高低。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通力协作是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桥梁[4]。本着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协同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袁英.健康大视野.浅析医院感染护理管理,2009,11(11): 285

2王宗升.刘金淑.韩全乡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评价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 50-51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手术室于2015年8月2016年4月间随机患者49例,作为常规组,包括男性患者34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25~71岁间,平均为(50.67.1)岁,手术类型包括妇科手术11例、泌尿外科12例、骨科手术13例、肝胆手术13例。该院手术室于2016年5月2017年2月间随机选取患者49例,作为干预组,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24~70岁间,平均为(50.96.9)岁,手术类型包括妇科手术11例、泌尿外科12例、骨科手术13例、肝胆手术13例。两组患者疾病基本资料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3]:两组患者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该次研究已取得患者本人同意;排除标准:需排除合并精神异常及沟通障碍患者;排除术前存在感染及严重并发症患者。

1.2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一般手术室护理流程,包括护士常规提供术前访视、护士为患者解释手术流程,评估术前检查结果,预见性提出患者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情况,了解患者对于手术心理现状,积极疏导,提供术前指导。术日当天护士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后安全护送其进入手术室,术中加强体征监测,术后常规麻醉监护,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班工作,介绍术后病情观察要点。

干预组患者接受细节护理管理,包括:①科室应成立细节管理小组,组员均为在手术室工作2年的护士;护士长担任组长,护士长应定期带领科室成员学习细节管理模式概念、流程、定期组织各种基础手术流程理论培训,加强技能操作锻炼,提高护士自身专业能力。②护士长应在科室加强安全意识宣传,提高护士护理责任心,护士长联合科室领导共同制定标准手术室管理流程,规定手术室护士自身责任范围,制定追责制,提高护士工作责任心,严格按照科室标准开展工作。细节管理小组召开会议,分析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情况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4]。③术前:护士应与患者保持交流,提前告知患者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患者解释手术注意事项,评估患者心理状况,护士应加强健康宣教;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做好术前准备。护士术前应仔细检查器械质量与数量,做好消毒灭菌处理;术前医护人员均需严格按照要求洗手消毒,进出手术室前后均需更换无菌衣。④术中:护士应监测患者体征情况,护士密切观察医师操作,及时传递手术器械,坚持无菌操作原则,密切配合医师工作。手术结束前护士应仔细清点手术器械、敷料、术中使用纱布。术后:护士清洗患者皮肤,保证身心舒适度,护士应安全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护士长定期检查科室工作质量,早期发现护理环节中漏洞,积极制定处理措施[5-6]。

1.3 观察指标

科室自制护理质量评分表,表格内容包括器械准备、体位协助、体征监测及心理护理,每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较好,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8,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患者对护理质量评价[7]。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评估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

常规组49例患者中,发生术后感染例数为8例(16.33%),干预组发生术后感染例数为2例(4.08%),干预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2=8.188,P=0.004)。

2.2 评估两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评价

常规组患者对于临床提供的护理质量指标评分均低于干预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手术是针对外科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之一,所有手术类型均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患者生理受到创伤,心理产生压力,为了有效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性,护士应为患者加强细节护理服务。流程包括护士为患者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所有环节护理干预,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细节管理,全程陪伴患者,给予肢体接触支持,缓解其心理紧张感。导致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可能与术中器械、敷料、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卫生等因素有关,任一环节出现差错均可能导致感染发生[8]。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传染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具有传染性的病人,工作风险大,危险性高,往往使护士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很容易导致心理疲劳、精神紧张,从而出现头痛、失眠、情绪低落、激惹、注意力分散及人际交往紧张等表现,这些将直接影响传染科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应引起护理管理者及全社会的重视。让护士们“工作并快乐着”,进而使护士们用快乐的情绪促进病人的康复,达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增加护理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激发护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谓真正达到医患双赢。

1传染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1.1经血液传播疾病: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是指可通过血液、体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被证实多达50种[1]。而通过职业暴露感染的最主要有3种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医务人员被针头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血液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1],而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由此可见,经血液传播疾病经皮肤损伤可能给医务人员带来的严重危害性。

1.2经呼吸道传播疾病: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接触传播,其传染性强,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如SARS、人类禽流感、肺结核等,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37种甲、乙、丙类传染病中就有13种为呼吸系统传染病。

1.3其他感染性疾病:经其他途径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如经肠道传播的霍乱、甲肝、戊肝,经接触传播的狂犬病、破伤风等对医务人员也具有一定威胁性。

1.4消毒灭菌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的各种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等是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消毒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中毒或致死。

1.5心理性危害:职业性危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暴露,尤其是暴露于HBV、HCV和HIV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时,暴露者多数会产生悲伤、害怕、恐惧、消极无奈等极度悲观情绪,给受伤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会影响受伤者的工作、生活与家庭,因此对受伤者的心理损害不容忽视。

2传染科护士实施人文关怀可行性方案的探讨

2.1改换医疗用具,完善防护设施: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传染病的管理及扶持力度,认识到传染科护士锐器伤的严重性,输液中使用静脉留置针,投入资金购置先进的预防针刺伤的护理用具,使用标准的锐器收集箱等,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2.2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必须要增强传染科医务人员的全面防护意识,注意操作的规范和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并呼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传染科医务人员,为她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稳定传染科护理队伍,提高她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贡献。在传染科病区环境中,存在着一些职业危害因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士的职业安全,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提出了在护理工作中要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强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加强督查与考核,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及时处理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尽量避免职业危害。

2.3关心帮助受伤者,提供心理支持:对发生意外暴露的医务人员科室要给予关心、帮助,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预防用药,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上报医院保健科,进行医学追踪观察,从而解除了该护生的悲伤、恐惧心理。

2.4科学排班,增强机体免疫力:合理安排工作流程,集中安排治疗护理工作,减少护士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往返次数,防止因工作忙乱而引起的损伤。护士要保持乐观情绪,加强营养,增强体质锻炼,每年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进行必要的预防接种。必要时考虑每年给予几天公休假,以保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5护理管理实施人文化管理:护理管理者应认识到护士既有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又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其感情和情绪因素对其行为常起支配作用,因此必须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注意倾听护士的意见,关心她们的工作、学习、婚恋、家庭,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帮助和支持护士实现个人理想,对个别护士操作处理时偶尔出现的失误和差错,应真诚、耐心细致地与其共同寻找原因,但应避免使失误的同志有太大压力而导致其它失误的继续发生。在关键时刻为她们排忧解难,为她们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创造条件,让护士处处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并将良好的情绪带到护理工作中,让人性化关爱得到延伸和升华。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10

摘 要:目的:探讨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从生物、理化、环境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综述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性。结果 提出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范意识。结论:合理应用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可减少外科护理工作中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体位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毅.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11

【关键词】HIV;职业暴露;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15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313-02

Protection of Nur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against Profession Exposure to HIVWANG Zhi-huiPanzhihua Iron &steel Co.,Ltd.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of General Hospital,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protect against Profession Exposure to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and avoid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of HIV on nurses of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Methods:Study knowledge of HIV,deepen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 exposure to HIV,set up right concept of profession protection,discriminate the danger of profession exposure to the AIDS patients,and implement protection measures.Results:There was no one nurse who was afflicted with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of HIV.Conclusion:Strengthen training of nurses,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rofession exposure to HIV,strengthen management of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of HIV,and avoid effectively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 of HIV on nurses.

【Key words】HIV;Profession exposure;Nutrition status;Protection measure

近年来入住我科病人中被诊断为HIV感染者逐年上升,由此导致我科护士在日常诊疗护理活动中发生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也逐年增加。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可以在医院病人与工作人员之间传播。在传播的方式中,HIV阳性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比例最高,这就给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1]。据调查统计,在HIV感染者中,6%为卫生工作者,其中63%为护士,可见护士受感染的危险最大。我科护士接触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病人的机会较多,如何做好HIV职业暴露的防范,是人人要冷静应对的实际问题。

我科从2006年收治第1例HIV感染者至今,在对多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护士既能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同情、尊重病人,细心周到地护理病人,同时又做好了自我防护,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6年3月收治第1例HIV(+)感染者至2009年12月,共30例,其中HIV(+)感染者6例,AIDS病人24例,男性25例,平均年龄50岁,女性5例,平均年龄51岁。无手术、外伤、输血史16例,手术史1例,冶游史12例,吸毒史1例,并发肺结核5例,乙肝3例,乙肝+肺结核3例,NKT淋巴瘤1例,平均住院2月。自动出院8例,死亡7例,好转出院15例,6例患者5月后重复住院。

2.防范措施

2.1组织护士学习,加强对HIV职业暴露的认识。

2.1.1认识AIDS和HIV。我科收治第1例HIV感染者时,由于未普及与培训AIDS知识和标准性预防知识,以及在管理和监督中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护士在治疗护理AIDS患者时,由于害怕感染而对AIDS患者表现出恐惧、冷漠,或是过度防护,使AIDS患者感到被歧视,加重AIDS患者的心理压力。为提高对AIDS和HIV的认识,及时对我科护士讲授有关HIV的常识专题讲座与“HIV职业暴露的防范”,了解有关的主要传染源,认识到正常的接触使不会传染HIV,使大家树立正确的防范感染意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减少护士们的恐惧心理。

2.1.2职业暴露的概念。HIV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从事AIDS防治工作或者其他工作过程中被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而具有被HIV感染可能性的情况[2]。标准性预防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为保证职业安全,凡与上述物质接触者,必须采取隔离及防护措施。

2.1.3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深入、全面地了解AIDS的传播,掌握HIV传播和职业防护的知识,以及如何应用标准性预防原则来保护自己。放下包袱,减轻对AIDS及其患者的恐惧,特别是在医疗护理操作中加强对护士正确的职业防护培训是必须的。强调对标准性预防原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在医疗护理中恰当地使用职业防护,尊重AIDS患者,为AIDS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2.1.4辨别临床病例对护士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HIV感染者大部分首发症状为发热,避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自己眼、耳、口鼻部,侵入性操作时加强自我防护。AIDS疾病晚期,病人处于恶病质,肺部感染、口腔多处溃疡、卡波氏肉瘤感染,传染性较强,要认识其危险程度,正确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各项操作做好自我防护,直接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被血污染的物品时特别加强防护,包括与病人静脉穿刺、溃疡伤口换药等。

2.2常规措施:在执行血液/体液隔离的同时实施保护性隔离,患者入住单人病室,在病房提供一次性清洁用具,备专用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病室整洁、舒适,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物体表面、地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稀释液擦拭、拖洗2次,使用专用拖把,明显标记,单独悬挂,门口地毯洒消毒液,并保持湿润。

2.3艾滋病护理防护:

2.3.1加强护理人员有关知识学习,掌握防护措施,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将患者的体液、血液视为传染源,患者的所有治疗、检查护理工作均安排在最后完成,以防交叉感染。相对固定护理人员,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对血管侵入性操作而防止HIV对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减少感染环节。

2.3.2在护理每位患者前后及脱手套后,仔细、认真洗手,预防医源性感染,入室应戴好口罩、帽、手套,穿不露脚趾的鞋,穿好隔离衣。在进行治疗操作前仔细检查自己的皮肤黏膜有无破损,尤其是手部皮肤,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戴双层手套。操作时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熟练掌握操作规程,防止操作时被利器割伤或污物、血液溅在皮肤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粘膜或破损皮肤、进行静脉穿刺等戴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认真洗手。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和工作服、口罩、帽子被血液、分泌物污染时要立即更换,接触每一个患者后也要更换手套。如手或身体其他部位不慎被血液、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时,要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彻底冲洗。任何地方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先用稀释的含有有效氯的消毒剂消毒,再脱手套,后再洗手。在进行任何可能出现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戴面罩、眼罩和口罩,保护眼睛、口腔及鼻粘膜,并穿戴具有防渗透功能的隔离衣;进行侵袭性操作时,注意力集中,光线充足,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刀片等锐器刺伤。

2.3.3加强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教育,加深护士对医疗锐器伤害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防护措施。

2.4防止院内感染:病人使用过的听诊器、血压计用含氯消毒液擦拭,血压计袖带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时以上后再清洗晾干备用,体温计先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用乙醇浸泡消毒,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被血渍污染的物品表面或地面,先用含氯消毒剂作用半小时后戴手套再擦拭,抹布、地拖丢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再使用,病人的尿、粪便先用含氯消毒剂作用半小时后倾倒;伤口敷料、纱布、患者使用过的有血液污染的衣物、床单、被套等物体装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指定地方放置,通过专用通道送垃圾中转站焚烧;病人更换的衣物,用黄色胶袋密封后专人送洗衣房,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半小时后再清洗,洗衣操作时必须戴手套,衣物洗净后送回病人专用。

2.5医疗废物处理: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时,应规范操作行为,严格谨慎处理使用过的医疗锐器物,以增强职业安全性,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如及时将用过的针头就近放置到耐刺锐器收集器中[3]。护士在操作时必须遵照护理部及医院感染委员会有关条例,所有废弃的医疗废物,应放在有生物危害标志的黄色垃圾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固定地点焚烧。

2.6用后物品处理:物品表面、治疗车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止血带、输液网套单独浸泡于0.5%有效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后清洗,明显标记,单独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使用后及时分离,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切勿套上针帽,将针头妥善放置于硬质不易刺穿的容器中,再与患者使用过的棉签、敷料等全部装进双层黄色医疗垃圾废物胶袋,并贴上标签,焚烧处理。

2.7标本的采集与送检:化验标本放在带盖的试管内,然后再放在密闭的容器内送化验室,容器必须坚固,以防渗漏与破损,同时在容器外做好特殊标记,化验单要始终保持清洁,专人送检,不与其他标本同送,同时与检验科人员做好相关交接。

2.8终末消毒:指导护工做好防护,紫外线消毒房间1小时,再将污染的床上用品、地垫等全部弃之,用黄色胶袋密封并打上标志送垃圾中转站焚烧处理。并用含氯消毒液擦洗床单位、厕所、墙壁、窗台进行消毒,冲洗地面。待病室干燥后再作物体表面的擦拭和空气喷消毒,关闭30分钟后再通风。

2.9其它防护措施,包括护目镜、帽子、隔离衣、鞋套、面罩等,离开工作场所时应将防护用物脱去,放置在指定位置。

3.讨论

HIV感染患者护理对于我科护理人员来说是严峻的问题,由于静脉穿刺、吸痰等各项有创操作,接触医疗废弃物、污染物及患者血液、体液等的机会多,所以职业危险性较高[4]。这要求我们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医德医风,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做好患者护理的同时,加强职业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HIV感染者具有传染性,目前尚无AIDS免疫预防,无根除患者体内病毒的有效药物,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对AIDS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正确理解,导致过高估计AIDS职业暴露风险,造成对AIDS及其患者的恐惧心理[5]。对防护知识认识不足,导致部分护士不愿接近或护理HIV感染者及其AIDS患者,对AIDS恐惧、害怕传染,影响护患关系,甚至歧视。在收治第1例HIV感染者后,我科护士加强有关知识学习,正确认识了AIDS和HIV感染,消除了不必要的恐惧和歧视,为感染者和患者充分提供关怀、情感支持和治疗,帮助患者消除疾病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营造相互理解、信任的气氛,减轻由AIDS流行所带来影响的最大障碍,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并采取了有效的职业暴露防范措施,通过对多例病人的护理,未出现1例HIV医院感染。作为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已为我科制定详细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在日常护理操作工作中强调标准预防,在接触HIV患者时均能按标准性预防原则做好相关防护措施,护理工作中具有高度警惕性,我科收治多例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未造成护理人员的恐慌和心理压力,未发生1例职业暴露。如果我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对HIV职业暴露的防护稍有放松,不仅能造成交叉感染,带来很大安全隐患,导致严重后果,故应长期坚持培训和学习,按时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知识学习,认识AIDS和HIV感染,掌握防护措施,正确执行各项防范措施,保证医疗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郭莉.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及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819-820.

[2]杨凭.艾滋病预防知识问答[EB/OL].[2007-08-15].省略/jjzx-detail/interlocution/jjzx-hivwd-02.htm.

[3]韩晶,陈征,田建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9.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12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护理

妇产科患者如果发生围手术期感染,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出现明显的焦虑,部分患者甚至会对临床治疗产生怀疑。本文研究分析了妇产科围手术期发生感染的因素,并观察我院改革后护理方法的实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30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6-82岁之间,平均为44.98±13.22岁;择期手术患者119例,急诊手术31例。实验组患者150例,年龄从17-81岁之间,平均为44.64±13.84岁;择期手术患者121例,急诊手术2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方法患者入院后护士安排病房,讲解关于科室相关制度,根据医嘱严格完成各项治疗性操作,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健康指导和心理干预。

1.2.2实验组患者实施改革后的护理主要方法如下: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不但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各项操作,更将患者本人纳入到对无菌操作的监督中。在患者入院后,我们对患者讲解关于无菌操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邀请他们作为一名监督者。在每日护理工作中,患者可以对护士是否完成无菌操作进行提问和观察,例如观察护士每次为患者输液前后是否洗手,是否每日对病房做了消毒处理等。②重视特殊人群:在妇产科内收治患者中,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老年、体质衰弱患者均容易发生感染[1],护士要特别重视以上患者,每日交班过程中增加关于以上几类患者进食情况、营养供给情况的交班,以更好地了解其营养摄取是否能满足需要。协助患者完成每日清洁。③针对容易发生的感染给予细节重视:妇产科容易发生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和切口感染三类[2]。我们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每种感染的预防都提出了改革。在呼吸道感染预防方面,改变以往简单的整理床铺方法,采用湿性扫床法,以减少灰尘。泌尿道感染预防中,我们增加了每日对患者膀胱的热敷和按摩,促进膀胱处平滑肌的收缩,使患者排尿更通畅。切口感染预防中,每日观察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并将愈合状态及时报告给医生。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的感染状态,并在患者出院当日调查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单项选择方法,满意、不满意两项,患者本人填写)。

1.4数据处理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

2结果

实验组感染率(7.33%)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在住院期间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不但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还会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等。导致妇产科感染的主要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无菌操作不合规程,医生手术时间过长、切口过大等[3];部分患者的体质较弱,免疫力较低,此时如空气中含菌量过高,就容易引起感染;妇产科患者在手术前后多需要留置尿管进行导尿,导致病菌容易逆行发生泌尿系感染[4];切口方面,有些患者切口位于会,细菌感染率较高。

针对妇产科围手术的感染,我院临床护士对常规护理进行了改革。从无菌操作、特殊人群和细节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后的护理,护士可以更高度地对无菌操作进行重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进行早期的预防工作。此外,无菌操作方面我们还加入了患者的力量,这样患者对感染的预防也有了一定的重视,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配合护士的护理。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后,患者的感染率仅为7.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因素较多,实施改革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感染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毛莉.妇产科护理中感染问题的分析和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15-817.

[2]于小仙.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