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职场心得体会

职场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17 11:28:21

职场心得体会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1

20xx年7月2日,我参加了公司举办的职业礼仪培训班,授课人为化工职业学院的李锦枫老师。李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职业礼仪有了更深的认识。

泱泱华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素称礼仪之邦。中国历来都非常重视礼仪教育,自周朝就出现了《周礼》、春秋时期伟大圣人孔子更是对礼仪的集大成者,进入封建社会后礼仪依旧非常重要,中央行政机构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礼部就占其一。进入现代社会,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飞速发展,商务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职场礼仪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和对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职场礼仪。

所谓: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在职场中,礼节、礼貌都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够非常有效地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如:与同事们和谐相处也是需要讲礼仪的,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与同事沟通必须注重言语礼仪,可以营造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如果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和谐,每天上班就会感到心情愉快,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职场礼仪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避免人际冲突,使人际交往成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良好职场礼节能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的话,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双方的业务很可能会毁在小小的职场礼仪细节之处。

那么,在工作中作为经理办公室人员应该在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职场礼仪。

一是要掌握拨打电话、接听电话、代接电话和扣电话的技巧,使用礼貌用语,做好电话记录,并将来电信息及时反馈上级领导。

二是要搞好接待礼仪。要按公司要求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待人热情,服务周到,学会正确地介绍自己和他人,做好迎送客人的礼节。

三是要做好会议礼仪。按照规定布置好会议场所,安排好参会人员及主席台领导的座次,做好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是在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尊重他人,只有先尊重对方,对方才会尊重你。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使同事们更轻松愉快地工作。

职场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体现。对齐城工贸公司来说,掌握一定的商务礼仪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形象,更能提高齐鲁公司和合作单位的满意度和美誉度,从而增加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大家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习或熟悉职场商务礼仪,为齐城工贸的发展尽上一份力。

2017职场礼仪培训心得体会二 刚接到职场礼仪培训通知的时候,感觉多此一举,礼仪之邦,这还用培训么?但是通过学习,让我对职场礼仪有了正确地了解和认识,使我自身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为以后的职场礼仪学习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次职场礼仪学习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与他人交谈到衣着服饰,似乎我都有太多的忽略,职场交往是讲究规则的,即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如自己的衣着服饰,在工作时不是自己喜欢什么就穿什么,个人衣着服饰应符合自己的工作与职位,能够给人以美感。

学习职场礼仪我认为首先应当让每一个人了解学习职场礼仪的必要性,在现实工作当中,很多人对职场礼仪不重视,认为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是做给别人看的。但正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才真正体现了我们的素质和教养,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受过哪样的教育,上过哪些场合是一眼能够看出来的。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否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更好地与人交往都是离不开礼仪的。学习职场礼仪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交往艺术,能够更好地与人沟通,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不光是这些礼仪,还有生活中的其他细节都应留意,也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想。这就是这次礼仪培训我的所得,通过这次职场礼仪学习,我才明白在原来的平时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是很好,从小小的电话,短信用语,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接电话是否在铃响了三遍时接听,是否先报自己的姓名部门以及工作单位,还有我们是否做到了语调热情,大方自然,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鞠躬礼是否标准、文明用语声音大小是否适中、面部是否有表情等常见问题我们好像都没有多加注意。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礼仪方面的学习,还要做到学以致用。

提升个人的素养,不仅是员工素质的竞争,它还有助于维护企业的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代表整体,个人形象代表企业的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人对本企业看法。所以说,它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

本次礼仪学习开拓我的视野,让我受益匪浅。所以,我觉的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的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

2017职场礼仪培训心得体会三 去年的12月31日,我们项目组织大家观看了职场礼仪的电影,观看后感触颇深。从办公室礼仪到待人接物的礼仪,无不从细节出发。

在工作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各自的礼仪规范,都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而这些礼仪是最能体现我们的素质和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地方。有时一个小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成败的主要因素。

通过学习,让我懂了很多,也让我了解了很多以前没有了解的东西,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这些东西正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东西。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才能做到互相地尊重。通过学习让我意识到以前忽略的这些问题会给我们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通过学习,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认真的做到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力求做好每一件事。

礼仪就是行为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就是标准。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其实规范也是展示于细节的,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从细节出发,从小事着手。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2

从2015年7月20日正式上岗到8月14日已过去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在过去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是一个很好的过渡阶段,也让我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认识。我们一生要扮演的角色很多,但职场人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扮演的角色。当我们推开象牙塔大门时,就是学生向职场人的一种转换。

这段时间的工作大部分都是与整理档案有关,在学校也是整理过档案,但学校的档案和工作中的档案完全是大巫见小巫。这次整理档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档案,另一类是单位档案。

一、论成长

作为一个刚刚从校园迈入职场的毕业生来说,能有这21天的岗前培训,是对自己的锻炼,也是让自己迅速融入社会。更让我了解了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在工作中积极进取的冲劲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档案整理是一项极其繁琐、极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工作。在组织部整理档案差不多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需要严格按照《干部人事档案整理规范》中的要求对逐份材料进行鉴别、归档,做到准确、清晰、有序。这些工作不仅量大、各类审核表繁多,每天面对这些材料,难免会出现眼花手乱,心烦气躁,然而必须保证每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大意,不小心出了错,所有这些环节就必须又得从头来过。整理过程是很枯燥泛味的,在此期间我有过懈怠,但有的时候想想哪一栋大厦不是一砖一物建筑起来的,所以必须摆正自己的态度,清楚自己身上的职责和责任。我相信我一定也不会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期望,实事求是把工作圆满完成,才能得到辛勤的果实。

二、论教训

在这段时间最让自己失去信心的是整理公益性岗位的档案。刚看到公益性岗位资料的时候,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乱” ,桌上都是散落的人事档案材料,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该如何整理,一点头绪都没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想只要有个好的开头,后面的工作就会得心应手。但后续的工作中我们都在不断的返工,让我们都特别受伤。这次工作中我觉得存在两大问题,主要是我们在工作中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有“方法”的,找到正确的方法就是效率。第二大问题,就是沟通。沟通不单单是一个人问题,而是沟通双方明白各自的意图。没有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会不犯错误,但我个认为犯错改错,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弥补过错。

三、论提升

做任何事都要有计划,才能让下一阶段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要树立全局意识,做好本职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全局意识都是重中之重。其次,加强沟通、协调能力。作为一名职场人,与人沟通,协调人际关系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作为时时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时,提升自己专业形象。

我们将正式进入自己人生的新阶段,我将以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而且要随时学习,随时充实自己。以上就是我这21天的工作所做的心得总结。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3

三装置在整个聚酯装置中,产量最高,既要向后道用户输送合格的熔体,又要生产切片,特别是长丝生产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控制难度大;再加上我对聚酯生产完全是门外汉,所以1月份调到三装置时内心的压力非常大。一年来,我努力做到不断加强学习,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按照岗位规范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修正自己,以不辜负中心领导和全体职工的希望。工作中得到了装置班子其他成员的关心、支持和全体职工的密切配合,并积极争取到中心相关室的支持、帮助。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自己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一、熟悉环境,熟悉人头,把握职工思想脉搏,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要想开展好工作,就必须熟悉情况。我注意经常到一线岗位,多多了解聚酯工艺知识和现场生产情况,多多了解职工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有关解释工作。

坚持做好副班教育工作,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责任在我”全员大讨论,并组织广大职工观看时代光华管理学院有关职业意识训练的电教片;积极参加公司部署的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组织观看安全录像片,宣传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积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坚持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公司、中心有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安排要求传达到每一个职工,在值班长、班长、操作服务岗位的竞争竞聘、40、50离岗休养工作中,做到政策传递准确、及时、全面;对于一些有顾虑、有想法的职工,积极做好说服教育、矛盾化解工作,确保了竞聘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整治现场环境,推行精制化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了加强装置的现场管理,保证生产现场有一个稳定、持久、良好的卫生状况,制订了装置生产现场、设备卫生管理办法。按照每一个职工工作的岗位,将全部设备承包到人;四个单元的热媒泵房由装置机关人员、值班长承包;装置加强对设备卫生、现场卫生的检查考核。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办法,三装置现场管理的可喜变化得到了中心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心也决定在三装置开展精制化管理试点。

针对装置现场一些地方比较破旧,我做到积极向中心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努力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只要有关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保证安全稳定生产的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现场精制化管理,装置利用副班时间组织全体职工学习5s管理的先进知识,提高职工的认同感。

三、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三月份,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增选了两名支部委员。七月份,根据横班管理的需要,为使支部工作紧贴生产实际,装置党支部对当小组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党小组建立在横班上,使党支部的工作与装置实际紧紧相连。

支部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在党员活动月中请中心领导给全体党员上课,分析市场形势,对党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提要求,组织党员观看《学习贯彻专题讲座》,学习“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并撰写心得体会。

党员发展工作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两个发展对象考核工作进展顺利。

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树立三装置的形象,调动鼓舞士气。三装置今年在化纤报发稿30多篇,其中我个人发稿19篇,并注意电视台的报道工作。

四、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职工,丰富职工生活。

在工会工作中,我积极关心困难职工,职工碰到实际困难,及时向中心反映,争取困难补助;职工生病住院,一定安排人员或自己前往探望;职工生大病住院,需要南京专家动手术,我积极向中心领导反映情况,安排车辆来回接送专家。一年来,装置工会共探望病号15人次,困难补助1人次,安排车辆接送4次。

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装置工会发动职工参加中心各个文体协会,组织职工参加了公司、中心开展的倒班职工活动、趣味游泳、乒乓球比赛等,国庆期间组织装置职工80分比赛。

为稳定聚酯供长丝熔体质量,保障长丝生产,降低能耗,提高职工操作水平,在中心工会的支持下,装置工会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围绕长丝质量精制化管理小指标劳动竞赛,从控制熔体动力粘度、熔体特性粘度、合格熔体、稳定r05负荷、控制热媒总管温度、降低综合能耗、切片超长包、降低排废量、现场管理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为提高产品质量作贡献。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1多熟悉现场设备,多了解生产工艺,多贴近生产实际,力争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2更多的与职工接触,与职工交朋友,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做好工作;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4

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自己一年来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一、熟悉环境,熟悉人头,把握职工思想脉搏,确保职工队伍稳定。

要想开展好工作,就必须熟悉情况。我注意经常到一线岗位,多多了解聚酯工艺知识和现场生产情况,多多了解职工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并有针对性地做好有关解释工作。

坚持做好副班教育工作,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作用;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公司开展的“责任在我”全员大讨论,并组织广大职工观看时代光华管理学院有关职业意识训练的电教片;积极参加公司部署的百日安全无事故竞赛活动,组织观看安全录像片,宣传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要求,积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坚持做好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公司、中心有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安排要求传达到每一个职工,在值班长、班长、操作服务岗位的竞争竞聘、40、50离岗休养工作中,做到政策传递准确、及时、全面;对于一些有顾虑、有想法的职工,积极做好说服教育、矛盾化解工作,确保了竞聘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整治现场环境,推行精制化管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为了加强装置的现场管理,保证生产现场有一个稳定、持久、良好的卫生状况,制订了装置生产现场、设备卫生管理办法。按照每一个职工工作的岗位,将全部设备承包到人;四个单元的热媒泵房由装置机关人员、值班长承包;装置加强对设备卫生、现场卫生的检查考核。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办法,三装置现场管理的可喜变化得到了中心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中心也决定在三装置开展精制化管理试点。

针对装置现场一些地方比较破旧,我做到积极向中心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努力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只要有关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保证安全稳定生产的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为进一步推进现场精制化管理,装置利用副班时间组织全体职工学习5S管理的先进知识,提高职工的认同感。

三、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三月份,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增选了两名支部委员。七月份,根据横班管理的需要,为使支部工作紧贴生产实际,装置党支部对当小组重新进行了划分,将党小组建立在横班上,使党支部的工作与装置实际紧紧相连。

支部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在党员活动月中请中心领导给全体党员上课,分析市场形势,对党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提要求,组织党员观看《学习贯彻专题讲座》,学习“八荣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并撰写心得体会。

党员发展工作按照组织程序进行,两个发展对象考核工作进展顺利。

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树立三装置的形象,调动鼓舞士气。三装置今年在化纤报发稿30多篇,其中我个人发稿19篇,并注意电视台的报道工作。

四、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关心职工,丰富职工生活。

在工会工作中,我积极关心困难职工,职工碰到实际困难,及时向中心反映,争取困难补助;职工生病住院,一定安排人员或自己前往探望;职工生大病住院,需要南京专家动手术,我积极向中心领导反映情况,安排车辆来回接送专家。一年来,装置工会共探望病号15人次,困难补助1人次,安排车辆接送4次。

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装置工会发动职工参加中心各个文体协会,组织职工参加了公司、中心开展的倒班职工活动、趣味游泳、乒乓球比赛等,国庆期间组织装置职工80分比赛。

为稳定聚酯供长丝熔体质量,保障长丝生产,降低能耗,提高职工操作水平,在中心工会的支持下,装置工会在全体职工中开展围绕长丝质量精制化管理小指标劳动竞赛,从控制熔体动力粘度、熔体特性粘度、合格熔体、稳定R05负荷、控制热媒总管温度、降低综合能耗、切片超长包、降低排废量、现场管理等多方面加强管理,为提高产品质量作贡献。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认为,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

1多熟悉现场设备,多了解生产工艺,多贴近生产实际,力争不说外行话,不做外行事;

2更多的与职工接触,与职工交朋友,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做好工作;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结构;现状;优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34-0046-05

学习情境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重要影响却又不可捉摸的特殊场域,其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在最广泛含义上的互动。工作场学习视职业学校为合法的学习空间,强调教师根植于学校工作情境,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学习,主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其所蕴涵的鲜明情境性不言而喻。鉴于学习环境对于学习的巨大影响,本文意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范式构建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结构,描述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真实状况,进而提出优化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机制。

一、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结构

以往对学习环境的考察,多从关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怎样的环境可以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专门针对教师学习环境的探究甚少,直接针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探索更是少有人问津[1]。在对“学习环境”进行概念化和操作化处理的同时,综合分析已有学习环境测量工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现场访谈研究(开放性访谈),以期获得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比较真实、详实和具体的把握。综合理论研究和现场访谈研究,初步将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划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

第一,物质环境表达的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条件支撑情境。学习需要相应的条件作为支撑,而学习条件本身又作为一种学习情境而存在,进而在无形当中影响着学习。影响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条件支撑情境既有诸如图书报刊、学习场地等有形的条件,也有诸如学习时间等无形的条件。

第二,制度环境表达的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工作场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任务完成与问题解决在其中占有重要分量。在职业学校工作场境中,职业学校教师通过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联结工作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工作场学习。但是,有效的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必须体现常规、时效性,且需要丰富、均匀的学习机会,而这就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障。因此,以制度环境为命名考量工作场学习中的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能够突出学习任务以及学习问题本身的情境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任务情境和问题情境所需要的诸如时效、丰富等价值表征。

第三,心理环境表达的是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刺激情境。如前所述,不管是教师个体层面的工作场学习还是组织层面的工作场学习,均受一些因素的驱动,这些无形的驱动要素构成了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刺激情境。以心理环境命名考量工作场学习中的刺激环境,旨在突出工作与学习的心理氛围对于工作场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四,社会环境表达的是教师工作场学习的互动情境,强调的是多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发生在一个介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张力领域中,在某个具有社会和人际交往特性的情境中发生。社会学习、集体学习、组织学习、合作学习等概念无不影射着人际互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以社会环境命名考量工作场学习中的互动情境,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社会环境与工作场学习社会属性的契合;二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多重互动主体处于一个共同的情境之中,即学校工作现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结构的探索建立在以下四条原则的基础之上:第一,以教师对工作场学习环境的切身感知为中介,通过职业学校教师的感知来描述工作场学习的环境;第二,以教师个体实践参与和教师群体实践互动为分析框架,并在此分析框架之上考察工作场学习的环境要素;第三,关照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的实际特点和职业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第四,不仅仅将学习环境局限于场所、时空、条件以及氛围等单一维度进行理解,而是对学习环境进行整合性的定义,从整体的视野理解工作场学习的环境,以此保持教师工作场学习的连续性。

二、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实然状况

(一)调研工具与测量

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结构性问卷调查方式,自编调查问卷。首先,根据所构建的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结构模型确定了结构性访谈提纲,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访谈,对访谈所得到的条目进行归类整理,初步得到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内容条目的频次和重要性排序,所得到的内容条目与所预设的四要素大体吻合。其次,将整理之后的条目进行进一步评定,在考量内容效度、语言表述的基础上删去或修订一些题项,得到包括4个维度、39个条目的预测问卷。最后,在两次试测的基础上,根据所预设的维度,以各个维度包括的题项变量分别进行因素分析,并据此决定各个维度所要保留的题项数,最终得到一份包括4个维度、27个条目的正式问卷,并命名为“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问卷”①。问卷要求被试在Likert五点量表上评价对项目描述的符合程度,“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大部分不符合”、“3”代表“一半符合”、“4”代表“大部分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所有条目均正向计分。

问卷正式测量样本来自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河南省7个省(直辖市)28所中高职院校的980名专业课教师,发放问卷980份,回收有效问卷848份,有效率为86.53%。

对问卷正式测量的数据进行信度、效度评估,得出:问卷4个子维度的Cronbach a系数在0.725~0.834之间,问卷总的Cronbach a系数为0.917,表明问卷具有可以接受的信度。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四个因素总方差解释率为65.93%,大部分题项落在四个维度之中,表明问卷具备良好的结构效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2~0.781(p

(二)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基本状况

表1是对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从中可以发现:

第一,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四项指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四项指标中,唯有心理环境均值大于3.00,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三项指标均值均低于3.00,符合度较低。总体来看,高职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不理想。具体而言,在物质环境中,高职教师对“有较多可供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M=2.24)、“有适宜学习的工作空间”(M=2.38)、“有较多可供教师交流谈论的场所”(M=2.43)三项学习环境的符合度知觉低,表明高职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时空间情境不理想。在制度环境中,教师主要对学习机会的符合度知觉低,如“参加课题项目机会”(M=2.46)、“与企业行业专业合作机会”(M=2.23),另外,高职教师普遍对学习评价制度不甚满意。在心理环境中,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积极求进(M=3.92)并且比较重视教师学习发展(M=3.89),但对“学校崇尚自由开放和创新变革”(M=2.78)、“鼓励教师从尝试和错误中学习”(M=2.91)的符合度知觉较低;在社会环境中,高职教师认为“同行之间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专业对话”(M=3.97)、“师带徒制”(M=3.91),但是对“教师共同完成课题项目”(M=2.57)、“小组学习和团队学习”(M=2.44)、“同行跨学科、跨部门交流”(M=2.12)的符合度知觉偏低。

第二,对中职学校而言,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四项指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心理环境、制度环境、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四项指标中,同样只有心理环境指标均值大于3.00,其余三项指标均值均低于3.00,总体反映中职教师对工作场学习环境符合度主观知觉偏低,客观反映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不理想。具体到每项指标中,物质环境指标均值最低同样跟教师对支撑学习的时间、空间要素知觉偏低相关,教师普遍反映“缺乏有效的、可供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M=2.44);反映“缺乏适宜的自主学习”(M=2.85)、“交流合作的学习场所”(M=2.71)。在制度环境指标上,教师承认“学校制定了相关教师学习的制度”(M=3.82)、“学校经常向教师布置学习任务”(M=3.77)、也“经常举办诸如观摩课以及教学比赛等活动”(M=3.74),但是“教师对学习评价方式”(M=2.65)、“参与课题项目机会(M=2.62)、接受专业培训机会”(M=2.78)、“同企业行业合作机会”(M=2.49)不满意。心理环境指标均值是四项指标中相对最高的(M=3.16),“中职教师对学校关心教师成长”(M=2.83)、“学校工作压力促进学习”(M=2.64)、“学校教师群体工作士气高昂”(M=2.72)等因素符合度知觉偏低。最后,在社会环境上,中职教师对工作场学习互动情境的知觉同样偏低,尽管中职教师认为同事之间具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专业对话(M=3.67)、学校形成师带徒制(M=3.77),但对于诸如教师团队学习(M=2.81)、跨学科跨部门学习(M=2.59)的符合度知觉偏低。

(三)结论

当下我国中高职院校大多只是作为工作场所而并不具备学习场所的特质,未能给教师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其突出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时空环境问题,职业学校在学习时间上未给教师“松绑”,在学习空间上不够舒适、自主;二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机会问题,职业学校未能给教师提供较多在活动和实践中参与或共同参与的机会;三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安全变革心理氛围问题,职业学校未能充分给教师赋权,使其能够在民主、安全的心理氛围中通过尝试、试错而自主开展微观层面的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四是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动态有效交互问题,尽管静态的友好人际关系能够为教师工作场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但是表征为学习、实践共同体的动态有效的人际互动更能够引发学习的实质发生和深化。

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优化机制

实证研究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不甚理想。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我国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对教师工作场学习重视不够。二是职业学校教师学习实践不够成熟。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体,学习实践都不可能是一项随意的活动,而是一项专业的实践活动。作为专业的实践活动,学习实践不仅要求专业的学习理念、学习策略,还必然诉诸专业的学习环境。而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学习实践的不成熟势必带来学习环境创设的不专业、不成熟。三是我国职业学校组织学习的落后。尽管“组织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已然成为一个颇为流行的概念,但是职业学校的组织学习实践显然是落后的,组织学习实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带来了职业学校在教师工作场学习任务情境、互动情境等学习情境创设上的或缺失、或生疏。鉴于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现状以及问题背后的原因,职业学校可以借鉴以下思路优化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

(一)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创设理念

自乔纳森(D.H.Jonassen)提出“以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逐渐成为学习环境设计的准则。尽管“以学习为中心”环境设计主要面向学生学习,但这种学习环境设计的理念非常值得借鉴。鉴于此,这里将“以学习为中心”作为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的创设理念。

一方面,职业学校要追寻教师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理想样态中,职业学校应当既是教师置身其中的“工作场”,也是适应教师学习的“学习场”,“工作场”与“学习场”高度耦合。但是,实践表明,当下大多职业学校仅仅只是作为工作场所,还不足以成为学习场所,这导致教师工作与学习的割裂。在工作现场中,大多职业学校视工作为教师生活的全部,学习只是为了工作做准备,甚至一些学校视教师学习为“额外的工作”,将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由此,工作与学习被人为分离,甚至生硬对立开来。理想的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必然追寻教师工作与教师学习的一体化,学校不但要真正塑造重视教师学习的文化气氛,而且要通过工作设计改变教师工作方式,促进教师学习、工作一体化。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关照教师的学习需求。理想状态的学习主张学习者依据个体需要及在思想形成和检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来决定如何前进,而不只是依据外部确立的学习目标。因为,如果提供自己选择和追求自身兴趣的机会,学习者会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大责任[2]。这就要求学校要认真调查、分析教师普遍的内在学习需求,进而围绕学习需求展开学习环境设计。对于那些学校暂时无法满足的学习需求,可以考虑生态意义上的“替代因子效应”,即选择与该因子间高相关的因子来替代,例如,用舒适的心理环境替代工资待遇因子。

(二)优化教师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环境的重要构件,也是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实践当中,客观存在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割裂状况,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主体的学习者总是消极地受制于学习资源,大多教师只是学习资源的“消费者”,而不是学习资源的“生产者”,在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受制于学习资源的有限性,而缺乏积极主动的资源创新;二是教师难以与学习资源发生有效的互动进而改善学习行为。

理想的学习环境主张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生产者”,并与学习资源进行充分、有效互动,这需要职业学校在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要增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既丰富学习资源的内容量(如提供校本培训的机会、与企业行业合作的机会、参加技能大赛的机会等),也扩展学习资源的表现形态(如实体资源与网络学习资源的结合),并鼓励教师积极有效利用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二要增强学习资源的支持性和实践性。所提供的学习资源要真正切合职业学校教师的工作和发展实际,真正能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服务。

(三)改良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直接关涉教师学习的质量。以命令式、奖惩式、职称评聘压力式的途径督促教师参与学习在短时期内或许能够带来一定的学习效益,但不能促进教师和学校的长效发展。要改变这种急功近利的学习制度生态,则要求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

首先,职业学校要突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自身差异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有本质区别,这就要求职业学校不能以中学或者大学的标准来评价中高职教师。其次,职业学校要丰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方式,既要有量化评价,也要进行质化评价,建立起多渠道的评价制度。最后,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还要因人而异、因群体而异,专业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践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新手型教师和熟练型教师之间理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培育“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环境”的学习文化

学习共同体以其独特价值可以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工作场学习的理想环境。在学习共同体文化环境下,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可以消除个体性学习的孤独感,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又能够与同伴在交流合作中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环境的隐喻要求职业学校在教师工作场学习环境创设上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加强学习活动中人际的互动与协作。互动是学习环境诸多要素发挥效力,以及学习共同体得以产生、维持和发展的灵魂。职业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推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保持互动关系。在学习环境设计时,既可以强化实时互动,如举办经常性的例会制度、集体备课活动、集体教研活动等,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的作用,通过建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加强共同体中主体之间多方位交流协作。

其次,关注学习的社会性。麦克米兰(D.W.McMillan)和查韦斯(D.M.Chavis)认为,学习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种成员彼此间及与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3]。学习共同体的情感共振功能启示职业学校在环境设计时要强化教师学习的社会性,摒弃过往教师之间的“我―你”式交往以及“人―机”互动式个别化学习,更加关注“我―我们”的群体式交往和合作式学习。

最后,张扬学习者的个性。理想的工作场学习是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结合,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得到群体的支持并为群体的学习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在群体中不断塑造自我同一性,即个体的主体性[4]。共同体作为学习环境并不意味着教师主体性的湮灭,也不意味着教师个体话语的丧失,相反,在学习环境设计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张扬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如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充分体现教师在工作场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林克松,全.教师职场学习环境:结构与测量[J].教育学术月刊,2013(4):50-54.

[2]兰德,汉纳芬.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C]//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职工;国有林场;建功立业

马克思与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阶段,我国不管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都进入“深水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全面部署了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这是国有林场面临着新的改革发展的挑战,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国有林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转变为保护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那在新形势下,国有林场的广大职工在国有林场改革中,如何团结在一起,迎接挑战,抓住机遇,为国有林场创造发展的机会,创造物质财富;又如何加强国有林场的职工精神文明建设;又如何发挥职工整体的群众智慧,共同建功立业。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林场的一名工会干部,结合国家有林场改革和自身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出这样几个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念,为林场改革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理想信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撑,就是要把党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也是工人阶级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国有林场的广大职工,更应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从自身出发为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建功立业。国有林场广大职工有了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就有了努力方向,前进就有了强大动力,也是国有林场广大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坚定以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梦想,不断增强广大职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组织广大职工坚持深入学习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坚持不懈地用中国梦凝聚人心、激发斗志、鼓舞干劲,以领跑者的步伐解读中国梦、以劳动者的佳绩共创中国梦、以创新者的姿态拥抱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其次,在广大职工中入学习宣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深入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林场改革作出的顶层设计,是新常态下的我国林业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国有林场改革将把解决林场基础设施落后问题作为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来抓,这将使得林场今后与地方一样享受到更多国家改革的成果,能有效改善林场生产和职工生活条件,让广大职工对未来林业事业充满了信心。

要引导林场职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个人成长、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与国家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让职工牢固树立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勇做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推动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真抓实干,为推动林场改革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说,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追求“改革发展的林场梦”,如果不真抓实干,切切实实的进行实际行动,那么梦想就只能是梦想,如那空中楼阁,束之高阁。广西是一个延边延疆、多山区多民族的欠发达地区,而地理环境决定了广西的国有林场建设的重要地位。广西区直国有林场是广西林业发展的排头兵,占据的广西林业的半壁江山,所以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深刻影响着广西整体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要推动国有林场的科学发展,实现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目标,必须汇聚广大林场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广大职工的实干力量。

每位林场职工必须要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己任,爱岗敬业、奉献智慧和劳动,为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要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抓好林场的造林抚育、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主动投身林场改革发展主战场,在改革创新上奋勇开拓,在转变林场发展方式上大胆探索,在科学发展上不断突破,努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全力推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用实际行动当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先锋和行动楷模。

三、勇于进取创新,为林场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梦想激发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实现梦想。广大林场职工要坚信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动力,要坚持创新创造实现梦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时代的主题,是时代赋予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广大职工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宝贵契机。要引导广大职工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有林场发展方案》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要坚持以生态经济效益效益为中心,保护国家生态环境和保障职工生产生活,努力完成营造林任务和森林资源保护任务,为国有林场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要围绕“一个中心”,完成“两项基本任务”。即林场改革发展要围绕“生态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通过提高经济效益,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通过提高生态效益,履行好林场的社会责任;通过抓好林场经营管理、改革创新工作来实现国有林场改革的目标。具体来讲,首先,广大职工要顺应时展要求,积极组织参加小革新、小发明、小设计、小创新、小窍门等“五小”活动和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等活动,大力推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在推动林场改革中有新作为。

其次,国有林场广大职工要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岗位,敬业奉献,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一流的技术水平,创造一流的工作效率,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通过创业实现人生梦想,在实现国有林场发展新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最后,组织广大林场职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弥补理论缺陷,更要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想,锻炼创新能力。国有林场应广泛开展职工技术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大力表彰技术能手、创新标兵,奖励创新成果,使职工的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激发和调动职工群众的学习与创新积极性,为每个职工创造成长的机会、发展的空间、创业的平台、奉献的舞台。

四、激发社会正能量,争当林场改革发展的先锋模范

劳模精神是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影响和带动着千千万万劳动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在当前的形势面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汇聚起广大职工激发社会正能量,实现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国有林场的改革发展要在广大林场职工中树立各方面的劳动模范和先进标兵,着重奖励优秀职工,打造职工精英,树立林场工作楷模。要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在林场中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氛围,不断增强林场整体的创造活力。广大职工要以劳模为榜样,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积极投身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事业,在实现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造福劳动者,让职工共享林场改革发展成果

国有林场由于历史原因,体制不顺,政策边缘化,政策不到位,使得国有林场职工生产生活困难,林场的基础设施落后周边地区。《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出台,会改变林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会大大改善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造福劳动者,让劳动者过上幸福生活,既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国有林场服务职工群众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有林场要感应职工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全心全意服务职工群众,以造福劳动者的积极作为,让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更重要的是切实维护广大林场职工的切身利益,让林场职工工作体面且有追求。第一,要维护职工经济权益,国有林场要加快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职工的劳动报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林场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得到不断增长,使每位职工在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第二,要切实维护职工民益,国有林场要健全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畅通职工诉求表达渠道,让职工群众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心情舒畅地学习、工作、生活。要切实维护职工的文化权益,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第三,要关心困难职工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等活动,让他们始终能够感受到林场及工会组织的温暖。要主动参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林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广大劳动者,让职工共享幸福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芳丽,覃焕金.高擎国有林场改革的旗帜――广西林朵林场场长李新田带领职工以改革促发展纪实[J].广西林业,2012(03):12-14.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7

法,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现在我讲三点意见。

一、组织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的主要政策精神

我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从**年至20**年,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76.6%,包括嫁接改造调整企业823户,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1480户等。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由6622户减少到3757户,企业资产总额由1387亿元增加到6422亿元,增长了3.6倍。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总量成倍增加。

建立国有困难企业帮扶制度。我市十分重视解决困难企业的问题,在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建立了困难企业帮扶制度。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国资委会每两年评审一次困难企业,以保障职工生活、支持就业再就业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等为重点,对困难企业及其职工给予免税、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等照顾。各方面在加大帮扶困难企业工作力度的同时,采用嫁接调整改造和破产重组改制等方式,帮助部分困难企业找到了解困和发展的新路子。经有关部门评审的困难企业,由**年的1750户减少到20**年的1018户。

积极探索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新渠道。**年以来,我市有55户企业按照国家下达的指标实施计划内破产,有65户企业实施依法破产,共安置离退休人员和在册职工15.5万人。企业实施计划内破产要有国家下达的指标,企业实施依法破产要具备破产的条件,而大部分困难企业没有国家下达的破产指标或不具备依法破产条件,因此难以通过破产渠道退出市场。这些企业无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要支付职工工资等费用,拖欠职工的债务无法解决,可变现的资产不断消耗,维护职工基本权益的条件越来越差;所有企业都是长期亏损,每户年均亏损126万元,企业亏损面居高不下。为了有效保护职工权益,使不具备破产条件的企业退出市场,市政府于20**年了《关于困难企业整体分流安置职工和退出市场的意见》,(津政发〔20**〕108号)。由此,我市建立了企业退出市场的第三条渠道。两年多来,有201户企业按照上述文件的政策退出了市场,7.8万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5.2万名职工进入托管中心,企业拖欠职工的8.6亿元债务得到了彻底解决,职工生活和社会保险有了长期稳定有效的保障;企业亏损户数相应减少,机电总公司有59户困难企业退出市场,总公司整体由亏损转为盈利。

修订完善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政策制度。在组织困难企业通过三条渠道退出市场的过程中,计划内破产企业要执行国家统一政策,依法破产企业要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而退出市场企业要执行地方政策。这些政策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由不同部门制定的,妥善安置职工的政策不统一,为职工提供管理服务的办法不完善,保障离退休等人员生活长期稳定的制度不健全,资产处置和资产变现的政策不配套,困难企业退出市场的成本普遍不足等,工作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为此,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研,对企业和职工的数据资料逐户进行分析测算,以确保职工合法权益和妥善安置全体职工为中心,在深入研究统一政策制度、完善管理服务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规范企业退出市场规程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的意见》。这个意见的主要精神是,争取在20**年至20**年的三年内,组织1018户不具备存续条件的企业,以妥善安置全体职工为前提,通过计划内破产、依法破产和退出市场等三条渠道依法退出市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和谐天津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充分认识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的重要意义

积极做好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是全面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妥善安置三类企业的全体职工,是切实保证职工合法权益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我市现有的1018户企业,共有职工56万人,其中离退休人员33万人,包括离休人员2314人,退休人员33.2万人;在册职工23万人,包括在岗5万人,不在岗18万人。妥善安置三类企业的全体职工,涉及离休人员和退休人员,工伤人员和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精简退职人员和企业退养人员,以及大龄职工和年轻职工,主要有五项任务。一是逐笔核对企业与职工的债务,用企业筹资加政府补助的办法,彻底解决企业积欠职工的所有债务,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各市属集团公司和各区县老干部工作部门,要做好离休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三是各市属集团公司和各区县建立职工托管中心,做好退休人员、“4**0”人员以及符合条件伤残职工和丧失劳动能力职工的托管工作,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补贴和生活费补助等政策。四是按照国家现行政策,以及我市制定的生活补助费标准调整机制,为精简退职人员和企业退养人员预留生活费,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五是鼓励就业再就业,企业接纳转移劳动关系人员,对不符合进入托管中心条件的人员和年轻职工实行分流安置,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妥善安置三类企业的全体职工,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完善的政策和周密的工作,设身处地的研究解决各个群体的实际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为三类企业退出市场创造条件。

支持三类企业依法退出市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市坚持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历时8年完成第一轮国有企业嫁接改造调整后,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嫁接改造调整,国有企业改制面不断提高,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不具备存续条件的企业开辟退出市场的渠道,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市现有的1018家三类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多数是无产品、无设备和无经营的“空壳”企业,账面总资产388亿元,总负债458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118.1%。支持三类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可以盘活企业资产,减少长期消耗性开支,促使不具备存续条件的企业彻底摆脱进退两难的困境。从而有效地集中社会资源,促使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深化改革,提高国有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做好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是构建和谐天津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多年来,我市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以职工为主体,尊重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维护和实现职工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组织职工积极投身于企业改革和发展。我市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中心任务,支持多种经济成分竞相发展,促进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动力。当前,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上升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要求我们坚持以职工和企业为主体,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工作程序,以妥善安置全体职工为前提,组织三类企业依法退出市场

做好困难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是事关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大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妥善安置全体职工为前提,组织三类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加强组织领导,严格依法办事,把事情办好办实。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计划安排。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和各企业主管部门分别成立领导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工作计划,不断完善各项政策制度,以妥善安置全体职工为前提,做好三类企业依法退出市场工作,确保职工、企业和社会稳定,用三年时间完成工作任务。市国资委、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和市国土房管局成立工作班子,指导企业制定方案,做好方案预审、方案审批及审计监督等项工作,加强资产和资金管理,定期对职工安置和再就业等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各区县、各集团总公司负责本区县、本行业的工作,帮助所属企业搞好资产清算、债务清偿、安置职工方案制定等工作,加强托管中心建设,做好进中心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充分发扬民主,规范运作程序。三类企业妥善安置职工和依法退出市场工作,要坚持公开透明,实施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工会组织要参与职代会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各集团公司负责指导企业制定方案,企业变现资产要真实准确,职工安置方案要切实可行,缺口资金要确保到位。计划内破产和依法破产企业破产终结后,工商部门依法办理企业注销手续。退出市场企业在妥善安置全体职工和处理与银行等法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后,要关闭统计、财务等账户,工商部门依法吊销企业营业执照。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8

《职业》杂志搜集了一系列的数据和鲜活案例,总结归纳了2008年出现频率最高、社会反响最大的职场九大难题,为您解释并剖析职场难题的根源,详解难题的真相,拨开重重迷雾,为职场人今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

就业难

近两年,国内人才市场呈现两大走势:一方面,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企业招工难。来自教育部的数字表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字不断攀升: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38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则连年下滑:2004年为73%,2005年为72.6%,2007和2008年的就业率也不容乐观。

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的张逾告诉记者,他已经投出了五百多份简历,三个月过去了,现在还没有一家合适的企业收留他。今年8月份,某教育机构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仅有12.1%的大学生成功就业。而近期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似乎让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起来。企业利润缩水、人才需求量减少,让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继续加大。

专家指点:就业难究竟有没有解决办法呢?职业顾问指出,求职竞争激烈和自我认识不清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压力来源。因此,首当其冲是要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提前做好理性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提升就业力。

生活难

提到职场,人们就容易联想到“白领”。“白领”曾是光鲜时髦、人人羡慕的一族,似乎属于他们的生活就是整洁先进的办公室和幽雅浪漫的酒吧、咖啡厅。然而曾几何时,白领朋友开始抱怨他们活着的不容易,他们的孤独、忙碌和无奈,白领形象渐渐演化成庞大都市里的“特殊病人”。消费、住房、教育……无数座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同时还要承受来自职场的沉重的竞争压力。

在外企工作了五年的职场老人李飞目前月薪已达到1万5千元,但每月光是固定支出就数目庞大:住房还贷6000元,爱车花销2000元,还有水、电、物业费等,每月手头可支配的余额寥寥无几。

2008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也席卷、压缩了职场人的腰包,网上已经开始流传“在大公司当白领,不如回家当农民”职场新语录。的确,物价上涨、日用消费攀升,一系列尖锐的问题直击职场人单薄的肩膀,甚至不少面临失业的职场人士开始为温饱问题担忧。

专家指点:穷有穷的过法,富有富的活法。职业顾问指出,对于不大乐观的经济形势,职场人士不应过分悲观。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的收入情况合理安排支出,为每个月的消费情况做一个缜密计划,并且对未来不可预见性的支出有所准备。即要建立新理财观,做出个人理财眼前计划、长远计划、整体计划和局部计划。

休假难

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三成职场人加班是家常便饭,六成职场人是无偿加班,只有10%的职场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业余生活。

网络工程师李先生经常工作日、周末连轴转,“没办法,客户要求周一必须交报告,只能牺牲周末的时间。”工作太多,事情做不完不得不加班,成为职场人加班的最主要原因,而近半数的职工表示怀有“老板不走,自己也不敢走”的想法。由此可见,除了工作量、环境等原因的压力外,观念和制度的缺失也是造成“玩命”加班的罪魁祸首。

在这种机械工作的背后,有多少职场人在苦苦哀求能有一个完美的长假?调查显示,希望“放个长假,出去旅游”的职场人士占了89%,其余的不想外出旅游的是因为希望好好休息,因为工作已经耗尽了他们的心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职场人即使暂时离开了办公室,工作压力却依旧如影随形。有人在休假时会产生罪恶感,担心因为休假而失去工作,也有人选择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为将来铺路。

专家指点:近几年来,虽然黄金周增多、带薪休假的工作制度开始强制执行,但是很多职场人并没有享受到这些休假的福利。职业顾问指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加班观念是问题症结所在。因此,职场人要想摆脱休假难的困扰,首当其冲是要建立新的工作和休假观念,坚持高效率的工作。

结婚难

在公司和社会的喧嚣中,职场人士所面临的社会羁绊被无形放大了,婚姻困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调查显示,内地逾八成单身职场人士面临结婚难的窘境。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因为种种原因找不到合适伴侣;有结婚对象,但却对高额的结婚费用望而却步;根本无暇顾及个人问题。职场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分秒必争的工作、无休无止的加班、患得患失的竞争压力,在这种空前压抑的工作氛围中,白领们如何去谈情说爱?毕竟,感情是靠培养的,经营婚姻是需要时间的。

记者在北京某婚介所发现,前来登记求偶的单身女性学历普遍在大专以上,有的甚至是硕士、博士。所谓的“三高”女性――高职位、高收入、高学历,本该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却因种种原因使得恋爱、婚姻成了心中无处诉说的痛。由于“白领女性结婚难”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令社会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这种婚姻上的困窘也使得一些“公园相亲会”“同城约会”等新的交友方式悄然出现。

专家指点:见招拆招是化解结婚难的主要手段。首先,若是因为无法承受高昂的结婚费用而结婚难的,可以降低结婚花销预期,以平常的心态看待婚姻生活;其次找不到结婚对象的,一是要正确理清求偶标准,二是适当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广交朋友,相信缘分就在你的身边。

加薪难

加薪,一直是职场人士所期待的事情。而今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众多企业破产、无数员工下岗,“钱途渺茫”成了职场人士秘而不宣的隐痛。

艾米是一家纺织出口公司的资深老职员。本来,公司承诺年底给每一位工龄满六年的老员工加薪。但是就目前经济形势看来,艾米认为公司撑到现在不裁员已是奇迹,加薪也只能是南柯一梦了。公司里的其他同事也都是心照不宣。

据调查,有七成多职场人士不满意当前薪水;而有将近半数人从没加过薪;在单位不加薪的情况下,只有近二成人会主动提出加薪要求。单位不加薪,35%的人会选择忍气吞声;25%的人认为应该去找老板,表明立场;40%的职场人会选择通过跳槽加薪。

专家指点:在公司业务能力强、贡献大的核心员工最容易获得加薪机会。职业顾问指出,对于特殊经济形势下的加薪,职场人士要适当调节心理预期,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守得云开见月明,如果是企业实在困难,可以先把加薪放一放;如果是企业有能力而刻意不加的情况,员工可以采取合理合法的有效措施来应对。

维权难

维权是职场上一道强劲的音符。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人们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成为所有劳动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刚从某高校艺术学院毕业,现就职于一家娱乐公司的张一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公司属于私企性质,她在单位组织的面试中通过之后,单位曾向她承诺会签订劳动合同,保证她享受“五险”和住房公积金等待遇,但是上班都半年了,别说保险和公积金了,就是连一份最基本的劳动合同也没见着,还经常加班到深夜。

尽管《劳动合同法》从最初的起草阶段就备受关注,但只有不到三成的职场人接受了公司内部的培训或是自己通读了法条;近半数的职场人只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了一两条焦点条文;超过两成的职场人则只是听说了法律的颁布,并没有对内容过多关注。

专家指点:从调查结果来看,只有一小部分职场人表示公司里有好的转变,给员工签了劳动合同;超过六成的职场人并没有从中受益。可见,法律的执行还需要更加强有力的监督。《劳动合同法》要真正保护到每一位劳动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行路难

交通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头痛的事情。有人把自己每天的时间做了分类后发现,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占了所有时间的30%。

首先是上下班高峰期行路难。朱珠家住在北京西四环,工作单位在东四环,每天往返长达五个小时的公交车让她疲惫不堪。半年后,忍无可忍的朱珠在单位附近租了一个小一居室,离单位只有四站地。这下美了吧,可没几天朱珠就惊讶地发现,每天上下班高峰期,这边的四站地公交车能走上四五十分钟。

公司离住所的远近是近年来职场人求职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一次调查中,由于近些年城市交通的改善,多数职场人选择了乘坐公交车、地铁等,虽然在高峰时间车上很拥挤,但是大多数人表示为了准点上班,能够忍受挤车;还有人表示为了避开早高峰会提早出门。被访者中还有一部分开私家车上班,但是随着“限行令”以及环保出行的提出,很多人放弃了这一出行方式,有的改乘公共交通出行,有的则纷纷加入了“暴走族”的行列。

其次是黄金周出门度假行路难。凡是旅游景点,均是人山人海,旅游者无奈地表示,真不知道是看风景还是看人。所以,将近半数的职场人选择了“黄金周哪儿都不去,就在家里蹲着”;有一小部分的职场人则选择了回异地老家探亲。

专家指点:无论选择哪种休息方式,重要的是让自己放松下来,暂时告别职场的紧张生活节奏,为之后的职场冲刺做好准备。

健康难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职场人承受着来自社会、单位、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相关机构调查显示,有78%的职场人士感觉身心俱疲;觉得只是偶尔有些烦躁、愁闷的只占18%;认为当前状况良好,没什么压力的只占总数的4%。

在某外企工作的露茜坦言,公司经常无故加班,早晚披星戴月地奔波,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她经常感到头晕、恶心,后来去医院检查才知,从早到晚对着电脑办公,让年轻的她患上了颈椎病、面部表情僵硬症。

像露茜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超负荷工作和过度压力让职场人士成为深受“过劳死”威胁的高危人群,身体的亚健康状况令所有职场人担忧;激烈的竞争也让不少人增加了一些嫉妒、过度猜疑等心理疾病。

专家指点:压力容易导致人患上精神疲倦、情绪低落、脾气急躁等各种身体亚健康后遗症。专家建议,提高健康生活指数的办法除了努力提升生活质量之外,降低生活水平预期、调整心态也是一条捷径。

看病难

“有什么千万别有病”,职场人往往会因一些小病而犯愁:大城市看病难啊,天不亮就要早起排队挂号,动作一慢就要耗上大半天的功夫,耽误了工作还担心被老板扣工资;带病工作吧,因劳累过度而加重病情,到头来还是得住进医院,花费费用也更多。

王曼身体抵抗力不好,一遇到换季就容易感冒、发烧,赶上春秋季节,皮肤还会过敏,为此去医院看病花了不少钱,还因此耽误工作,领导已多次找她谈话,几次暗示她不能担任现在工作的岗位职责。王曼很是郁闷,左右为难。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场/构成/特征/作用方式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场”是由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最早提出,并成为后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基础。1865年,麦克斯韦首创电磁场理论,他发现运动电荷能产生磁场,磁场的变化也能产生电场,因而将电场和磁场组合成电磁场。在麦克斯韦看来,“电磁场应当看成一个基本的物理实在,是所有那些数不清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1]。20世纪初,爱因斯坦将“场”的概念引入牛顿的引力理论,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及有关引力相互作用的引力场理论,并由电磁场理论而产生了统一场理论构设。差不多同一时期,哥本哈根学派的玻尔等著名物理学家创立了量子力学。20世纪40年代,在弗里曼·戴森,理查德·费曼等的推动下,量子力学介入场论,使场论量子化,形成量子场论。

在高校教职工周围也存在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非实物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其思想行为或多或少地受这个“场”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这个“场”。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了解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构成、特征及作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场”的活性元素加以强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职工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来自于“场”的各种教育元素的“辐射”影响,主动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看法,这样既可以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生、冷、硬”的尴尬境地,也可以弥合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说教痕迹。

一、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场的构成及其特征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场”,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内部需要与外部环境之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所在组织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应力和张力的总和。这种相互作用及其连续性如果处于良性的、健康的状态,就会汇成一种无形的穿透力和征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难以抗拒、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场”貌似无形,却是一个连续、复杂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和征服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复合的系统,主要由“心理情感场”、“文化信息场”、“环境——制度场”等子场组成。

1.心理——情感场

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教育内容或者说被关注的客体与教职工的主观精神世界有着某个契合点,客体或教育内容就会表现出一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并与主体的投射力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全新的“心理场”。在“心理场”的形成过程中,这种“召唤性的吸引力”又会在教职工心中激感能量,造成情感触动或情感性心理张力,驱使着新产生的“心理场”不断地运动,而运动的方向是由主体情感的指向性所决定的。如果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心理——情感场”就好比是一个中转站,外在世界的信息刺激输入,主体情感的输出反应,都要通过这个中介。“心理——情感场”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多层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高校教职工是最通情达理的,也是最有个性主张的。他们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表面层次的,也有内在层次的。不同类群的教职工从总体上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专业教师的认知起点、文化层次、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就不同于后勤系统的职工,管理人员和学术人员之间也天然地存在着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有效地激活“心理——情感场”,既要用管理的手段解决表面层次的需求,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用高度契合的精神方式解决内在层次的精神需求,既要设置工具性的最低目标,又要设置终极性的理想目标。

(2)易敏感。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普遍接受过良好系统的教育,从事独立的精神性、创造性劳动,大多有良好的工作业绩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他们十分自尊又格外自强,特别注重个体在组织或专业圈子的地位与影响,也注重自律内省和自身形象的维护。因此,他们对“人师之师”的素质和能力非常挑剔,对以个体形式出现的直接介入式的“施教”要求苛刻。这种自尊自强心理同时还使高校教职工的主体性凸现更为明显,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他们更信任与关注自己,更习惯于自身的精神世界遨游。在同事关系处理上,较少受物化因素的制约与影响。[2]“心理—情感场”敏感挑剔的特性,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时候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尽量把自身的思想观点转化为组织权力、组织意志和舆论氛围,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教职工的需求意向相吻合。

(3)持续性。当形成“心理——情感场”的所有事物和对象由于种种原因而消失的时候,“心理——情感场”本身并不会马上消失,仍然会对原本处于场中的事物产生一段时间的持续作用,类似于运动物体的惯性。一般而言,要形成新的“心理——情感场”,依赖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外部信息或环境刺激,二是主体的投入包括主体的修养、情境、介入或接受的主动性等。其中,主体的心理定势对主体的投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我国2000年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高校之间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合并组建了一批新的高校。但合并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原有的“心理——情感场”并没马上消失,继续对教职工的言行产生影响,导致“磨合期”延长,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规避的现实。

(4)联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情感状态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激荡,从而产生心理、情感的连锁反应。高校教师之间,思想、情感上具有较多的共性,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这种积极的心理波动,创造条件,合理引导,使教职工在互激状态下身心受到巨大的震动,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培养积极的情感。

2.信息——文化场

文化和信息从静态角度来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显性“产品”,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产品”,但从动态角度来认识,则是一种“力”,即“文化力”和“信息流”。这两种“力”相互交织,综合形成一种既有纵向历史延续又有横向现实联系,既有整体性、综合性又有引导性、渗透性的“信息——文化场”,就高校教职工而言,“信息——文化场”有以下三个特征:

(1)传递性。文化是人的心灵所依附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信息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信息的选择影响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以互联网为特征的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更新速度以及文化的交融、思潮的交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也使传递性成为“信息——文化场”的首要特征。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蝴蝶效应”:一个坏的微小的内控机制或矛盾,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个好的典型,如果加以及时的宣传,也会产生正向的轰动效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发展。也就是说,初始输出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地放大,会对其未来输出状态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时间,但高校组织的松散性特征却拉长了传递的链条,为“蝴蝶效应”的形成创造

了条件。

(2)叠加性。“虚拟世界”的介入,使“信息——文化场”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往往相互重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虚拟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话语权的无国界、无时空、无限制,虚拟世界中拥有话语权的教职工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能如愿以偿地保留这份话语权,相反,虚拟世界中不一定拥有话语权的教工尤其是管理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拥有这份话语权。在虚拟世界里,教职工往往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和思想。“信息——文化场”的叠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既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合力”,又要尊重信息源和文化的多元化,把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个民主诱导、信息辐射、双向互动的吸引教育对象的过程,反对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客体而单纯地“灌输”,真正实现主导和主体的密切结合。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精心设定主导的信息源,建设好主流文化,坚守主阵地,打好主动战,又要注重艺术,尊重教育对象关于信息和文化的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吸收的规律,创造一些有利的客观条件培养教职员工接受动机,启发教职工产生自觉的接受需要,并善于抓住接受动机转移的时机,采集、加工、传播有吸引力的信息,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和感召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水平。

(3)不对称性。高校功能的拓展使高校组织与所在社会的界限开始变得很不明确,不仅组织成员多样,结构更加复杂,而且组织活动也变得异彩纷呈。20世纪60年代,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概念,并且把大学形容为“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3]在这个“城市”里,由于不同系统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垂直分化程度较低,权力关系模糊,教职员工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知识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组织不仅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而且专业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与后勤保障系统人员之间对校园文化的认同难以均衡。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面对成员间或成员与组织之间出现的矛盾与隔阂,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没必要看得过于严重。要认识到这些矛盾大多是认识的差异、信息的不对称或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以最大努力使所在单位的各项工作处于信息公开状态,对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要及时作出相应的客观的宣传或表扬,从而引起成员对所在单位领导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信赖,得到教职工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监督、理解和支持。

3.环境——制度场

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环境因素是促成人思想行为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人必须接受为自己准备好的环境,并受其影响和制约。制度是一种规范,是各种办事规程和行为规则的集合,为人们的社会行为提供秩序框架。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体现,反过来,任何一种价值理念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同志就曾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他又说:“思想问题常常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4]“环境——制度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弥漫性。环境的影响是立体的、弥漫式的,其中既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正向的影响因子,也有与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负向的影响因子,这种“吸引力”或“拉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力。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某一个因素就能决定的,有赖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某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用时间越长,教育效果也会累加,形成平时我们所说的“泡菜效应”。

(2)暗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制度场”中,教职工首先受工作生活环境及未来发展预期的影响,其次受积淀在民众心理深处的思想文化传统和新闻媒体传播的熏陶和影响,再次受制度和周围人们特别是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的影响。不仅同类人群的行为环境和规章制度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而且学校整体形象也会给教职工思想带来较强的暗示性。一般而言,教职工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这样会产生自豪感、安全感、认同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就会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导致人心涣散,校园凝聚力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开展。这种暗示性特征的影响因子包括领导班子形象、领导者领导方式、奖惩制度和方式,校风校训与大学精神、学校或所在学科的地位与影响等。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种暗示性特征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持制度的公正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制度的公正性比合理性更重要,即某个制度尽管不尽合理,但只要对每位教职工一视同仁,往往不会产生大的矛盾。“不患寡而患不公”是高校教职工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外部环境客观公正,即便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或败下阵来,他们通常会心悦诚服,制度的严肃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保障。特别是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不严肃就意味着制度成了一纸空文,产生不了约束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良好的管理就是教育的前提,管理本身也是最好的教育载体。一所高校如果管理混乱,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无从开展;制度的连续性是制度环境优化的基础。制度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预期,制度的完善是在保持连续性基础上的一种完善。所谓“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今年实行一种制度,明年又是另一种制度,只会导致广大教职工无所适从。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可以“目中无人”,没必要时时处处围着教职工个体的情感“兜圈子”,可以用群体的“粗”来解决个体的“细”,确保“公共牧场的规范与利益[5]。

(3)可塑性。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生活在环境优雅、设备完善、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净化教职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教职工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需求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加大校园环境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环境的导向、监督和约束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可以说,社会大环境我们只能客观面对,尽可能地排除其自发的、消极的影响,但校园小环境则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依据一定的原则、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优化或挖掘,充分发挥其“染缸”的功能。

二、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作用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是一个整体动力系统,从作用方式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空间上的全方位

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里,各子场的相互作用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原动力,各个核心子场都可能决定一个宏观的结构及相对应的微观状态,整体的场效应就来自各子场耦合后所体现的综合效应,各子场及其构成要素都是平等的参与和协作。由此而产生的组织形式不是集中控制的多层指令系统,而是分散控制的多层参与系统。同时,各子场所产生的合力不是单个分力的线性相加,而是各个分力的矢量和。也就是说,这种力是通过立体的方式向包围着的对象发射能量,若各种力作用方向相同,合力才大。

2.时间上的全过程

时间上的全过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一个特定思想政治教育场中,受教育对象“场”中持续时间越长,人们所产生的与这个场一致的倾向性就越明显。这一点在社会生活中也得到证实。如南方人独有的细腻与大西北人的粗旷就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6]。二是指“场”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时不在、连绵不断的。由于场可叠加的特性,各子场就能同时起作用,也正是在时间的整合下,“场”才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整体效应。三是指作用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场”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经常处于一种不断产生,不断解决,螺旋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不可能在较短时间里使作用对象发生质的飞跃,而必须通过长时间量的积累和巩固。同志就曾指出:“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使人接受一大堆材料,一大堆观点,而这些材料和观点又是人们平素不太接触的。一年要找几次机会,让那些平素不太接触本行业务的人们,接触本行业务,给以适合需要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不要在一个早上突如其来把完成品摆在别人面前。要下些毛毛雨,不要在几个小时内下几百公里的倾盆大雨。强迫受训的制度必须尽可能废除”。[7]

3.途径上的全隐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会发出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可以感知的“信息波”或“暗能量”,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往往携带着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认知标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教职工的内心深处。而教职工受到这种“信息波”或“暗能量”的辐射后,尽管自己处于一种“不设防”的状态,也会自发地根据需要做出选择。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场对人思想政治品质的影响不是靠强制手段来实现的,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渗透。

三、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场的主要功能

在思想政治教育场中,高校教职工或多或少地受这种“场”的影响。这种“外加场”可以不受“人工雕琢”而处于自发的状态,也可在人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下使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大,从而能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效应地影响处于其中的教育对象。

1.约束功能

由于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场的影响,教职工个体将受到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或精神动力,组织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以及传统文化、行为准则等因素会使个体产生心理共鸣和强烈的心理暗示,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使行为取向与大众趋于一致,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认同”或“顺从”。如果教职工个体行为背离了公认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持有的共同价值观所带来的舆论压力就会发生一种纠偏和矫正功能,从而产生导向作用。

2.凝聚功能

群体凝聚力的本质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的大小及成员间相互吸引、相互依存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缩短心理距离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教职工积极合作、协调一致的行为状态将明显增强,消极反抗的行为状态将显著减少,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就会象磁铁一样紧紧地把教职工团结起来,使心理距离大为缩短,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3.激励功能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高校一旦形成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就会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相应地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和教风,营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创建一个规范有序、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这种环境和氛围不仅可以对新成员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促进他们向组织发展目标靠拢,而且可以职员工的思想认识,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启发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帮助他们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矛盾,使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阳光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参与公平竞争,满足自我实现和价值认同的精神需求,从而产生激励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仲牧:《物理场论对哲学思考的提示》,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第1、3页。

[2]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7页。

[3]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2月。

[4]姜正国:《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第69页。

[5]周瑞法:《契合生命本体需求: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追求》,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第11页。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10

1、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的现状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着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1.1教学理念滞后于形势。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要取得成功,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是第一位的任务。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的号角下不断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满足了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一些院校的教学理念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同社会需求相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在高等职业教育实践中混淆了高职教育同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不正确地将本科教育模式照搬到高职教育活动中,理论教育有余而实际教育不足;

(2)由于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系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而来,落入了以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窠臼,在全新的教学需求面前显得力不从心。简言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缺失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教学理念难以同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是重要原因。

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教学内容是河,教学方法是桥,没有船的作用,人们很难过河。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调,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落后于实际的教学需求;教学手段过于单一,部分学校甚至仍然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的初级阶段,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另外,市场营销专业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那就是实践性和社会性。只有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专业才具有发展的动力和潜力,这是如今经济全球化、时代知识化等趋势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在部分院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少数现代化装备配置比较完备的学校也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市场模拟软件虽然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但是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相比,学生职业能力是很难靠市场模拟软件提升的。

1.3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科学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教学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考核方式陈陈相因,基本上停留在过去的市场营销课程的方式,教师命题和笔试占据主导地位;试题的设置等缺乏客观的考量标准,主观性太强,疏忽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长期采用的学分制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评价信息在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1.4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存在不足。长期以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重知识而轻能力的趋向,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被严重边缘化。事实上,决定学生市场营销职业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营销创新能力的高低。现实生活中,很多在一部分人运用时得心应手效果明显的营销手段,在另一部分人运用时效果却大为逊色,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将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具体化科学化。

1.5市场营销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同普通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相比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基本类似,都是从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选拔合格人才,沿袭的还是以前从校门到校门的方式。这样选的学生在专业实践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并不充分,会讲不会做的状况普遍存在,拥有丰厚营销实践活动经验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阻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

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既有辉煌的成就,又有上述严峻的问题。形势逼人,唯有改革。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大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1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构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树立以知识外化为能力,以技能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观念。”[2]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综合提高学生的社会需求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要保证毕业生在基础理论和知识、基本技术、知识面、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要充分体会“应用”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具体说来,就是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特性,将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类别加以研究,同时要理解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和使命。只有明确了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才能培养起扎实的职业能力。

2.2加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难以有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改革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实际要求。

2.2.1科学理解并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W.B.Doham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实践中,许多人满足于将案例教学当作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对案例教学的要义没有深入把握,导致效果大打折扣。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营造生动的案例环境,让学生更为直接地获得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且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对接。在教学案例的甄选上,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要着眼于自身特性,注意归纳法的使用边界,加大案例分析的运用力度。在实际运用中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注意案例由简单向复杂的承接;要把握两个关键要素,即案例的合理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案例,明确案例为教学服务的初衷;要在案例教学的过程督促学生们相互探讨和交流,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授给同学们知识的同时,更要提高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大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2.2科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任何原理和知识当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时,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长期以来,多媒体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运用合理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多媒体在刺激学生的感官方面固然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但是,人的思维不可能永远处于兴奋状态,多媒体作用的发挥具有时效性。如果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滥用该手段,会形成所谓的“多媒体依赖症”,把以前的“满堂灌”变成声、光、电纵横交错的“满堂电”,失去了多媒体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方面的优势作用,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上,要注意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分寸,权衡好效果。

2.2.3密切学生和教师的协作交流关系。教学相长是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循的规律,强调的便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要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承担起学生建构意义的推动者的使命,发挥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其一,在充分刺激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

二,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简单呈现者,他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营造适应教学要求的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方面的意义的认识。其三,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中加强协学习,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实际要求加强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等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具体说来,就是要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要在加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大能力培养的力度,实现教和学的良性活动、健康发展。

2.3不断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正如前文我们强调的那样,市场营销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能在实践中获得生机和活力。作为实战性极强的学科,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将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支撑。

2.3.1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观察国际上职业教育情况,许多国家都致力于建立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三者于一体的实习训练空间,调动一切要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主动到市场营销活动一线进行工作实践,既可以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情景中习得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没有他人辅助的情况下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同新的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培养学生们同其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工作的能力,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了提高市场营销实战活动效果,必须着眼于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的管理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操作示范、建议、指导和考评。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11

一、民生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规律

政府职能的产生、发展和变革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时期,社会对政府职能的需求不同,政府职能供给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每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政府职能除了共性之外,也都具有该阶段的特殊性,体现出政府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参照我国民生发展进程中的诉求,政府职能转变的规律性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职能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即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现代化。这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趋势和必然规律。政府职能转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变的根本目的是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现代化,这也是巩固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已取得一定成就,但距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解决好现代政府的定位问题,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问题。通过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加强对市场的有效监管,调整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其更多地向民生倾斜,从而使政府职能与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保持一致性,以实现政府职能的现代化。

管理服务扩大化。社会管理职能并不是国家和政府的衍生,在阶级国家产生以前一直存在,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同样遵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社会公共事务的增多,越来越复杂多样化,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缓解和处理好这些民生问题是社会管理应有的职能范围。从政府职能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管理职能呈现递增和扩大的趋势,由为少数人统治的工具变成为多数人谋福利的工具。而政府职能重心的转移体现出服务职能的日益扩大化。以我国为例,在工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政府的职能重心是经济建设,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前提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进入后工业化和后现代化时代,随着信息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府职能结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需推动其重心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管理与服务的结合是发展民生政治的应有之义,无论管理与服务,作为责任主体的政府部门都应发挥核心作用。社会管理主要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和约束,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公共服务以政府和公众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与民生福祉,强调政府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能缺位、错位和越位。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以高效规范的社会管理为基础,同时社会管理必须和公共服务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利益需求民意化。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看,政府是民众通过契约或授权或派出代表组成,民众和政府构成委托――关系,政府通过行使公共事务为民众谋福利,所以政府应以民众和社会意志为转移,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要开门搞改革,哪些事情不管,哪些事情该管,应当让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才能更好地体现社情民意。[1]改善教育、医疗、住房和就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民众的期盼,对于目前集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民生问题,公众质疑则较多。但在政治运行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社会结构的分散性、复杂性和政府信息的不充分,使得民众利益需求的聚合和表达缺乏制度化的参与和决策渠道,或者只是少数人利益需求的反映,形成以政府为中心对社会的管制,措施往往不能充分回应公众诉求,存在很大弊端。因此,政府需要根据社会和公众需求的公共性程度、发展规律和自身能力等条件综合权衡,来界定政府职能,达到政府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互动。检验政府职能转变的成效以是否能让群众满意为标准,党的十报告也突出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真正关注民众需求,解决民生难题,才能使政府真正实现以民之所望施政,达到民生政府的改革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适应政府职能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和实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市场化社会化。西方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重塑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等一系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浪潮,我国立足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经历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调整。纵观其改革成效和发展趋势,集中体现在政府职能供给逐步向市场化和社会化转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其实质是使政府从不该管的事务中抽身,集中力量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简政放权,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供给的市场化是指政府按照市场规律和原则转变职能的供给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放松或取消对市场的某些管制,促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二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的权威和市场交换的优势有机结合,借助于市场手段和方式达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边界并不清晰,“越位”、“缺位”问题明显,主要表现在:行政垄断、地方保护,尚未放开对要素市场的管制,没有形成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行政审批项目仍较多较繁,对微观经济干预过细;对社会事务包揽较多,社会组织培育较弱,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推进政府职能的市场化和社会化,重点是政府向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民众放权。如减少审批事项,减少企业税费,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放宽民间投资市场的准入,培育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给社会组织较大活动空间,等等。政府职能通过向社会和市场的转移,政府自身减轻负担,由微观向宏观管理转变,专注于宏观经济的调整和转型,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有利于政府、社会和市场三方的发展,也是向民生转变的政府职能必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二、民生视角下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路径选择

政府职能转变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在明确民生导向、总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应找准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路径,集中力量攻克重点和难点,取得令民众满意的实质性进展。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基本问题及面临的现实挑战,概括地表现为:一是政府宏观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与传统经济职能相比,相对显得滞后和弱化;二是政府的经济职能需要进一步在市场化改革中明确角色定位和调整方向;三是政府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以及政府透明度、回应度、执行力需要在实践中加大改进和创新力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需以改善民生为基础,推进以下四个方面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

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需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这表明拉动消费内需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而改善民生能够有效提升和拉动消费内需。但由于目前的社会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方面应通过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如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推进卫生教育事业、促进就业和公平分配等,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增加民众收入和购买力,提升社会的消费内需拉动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可持续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应以民生为本,界定政府职能定位,构建顺应市场化改革要求的中国特色政府职能模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障。

改善民生使政府改革得到民众认同。改革是201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而得到民众的广泛拥护和支持的关键在于改善民生。只有通过不断改善民生,使民众的基本生活和利益保障得到明显的改善,民众才能普遍认同政府改革,从而使政府执政合法性和有效性得到加强。民众从来都是政府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如在改革进程中民生状况得不到改善,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度就会下降,政府的执政合法性也会面临严峻考验,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加,社会矛盾也会因此增多。对于涉及各方面利益的政府职能转变来说,首先,政府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价各个环节,扩大民众的参与度,充分听取民意,不仅要看改了什么,更要看是否回应民众的民生诉求,这样的改革成效才能让民众满意。如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方面,在2013年下放416项审批事项的基础上,2014年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这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是回应民意、创新社会创造力的利器。其次,政府应改革不符合职能转变要求的考核方式,着眼于民生而非政绩导向,克服实际上偏重经济发展的考核,不以“GDP论英雄”,同时加入生态环境、资源节约、民生发展状况和公共服务质量等方面量化、硬性考核指标,消除官员短期政绩行为,因地制宜整合政府部门职能,使功绩制与行政问责制挂钩,监督公务员清晰明确履行政府职能。如此,才能推动政府职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公共服务、生态文明和公平正义方面取得实际成效。

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民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几乎都是民生问题。比如,2010年占城镇居民关注前六位的社会问题分别是:物价、医疗改革、住房价格、下岗及就业、社会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占农村居民关注前六位的社会问题分别是:农村医疗改革、物价、养老制度和相关方案、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农业政策。这表明民众越来越看重自身的现实生活,而且对生活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的幅度和成就相比,民生问题的改善相对滞后,同民众的普遍期待有明显差距,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源头。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的核心问题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及在此基础上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改变。因此,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进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关键,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克服越位、纠正错位、弥补缺位,突出其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民生为本,重塑政府的服务精神;以职能为中心,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只有加快建设民生政府,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社会管理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3]

改善民生,统筹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从政府发展战略的高度对其加以统筹考虑,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从国家层面对民生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顶层设计,努力推进基本民生保障的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完善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建立公民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事务的机会均等化机制,通过扩大公民在公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参与,使得政府决策制定民意化和公开化,增加决策执行成功的可能性。其次,完善就业和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制度安排。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重点是提高贫困人口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再次,完善反映和维护公民利益的制度安排,重视倾听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创造宽松的民意表达环境,给人们充分表达的权利。最后,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4]在公共服务的设施建设、体系维护、资金投入、技术力量投入等方面制定具体政策,推进均等化、普惠化实现统筹发展。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政府、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防止政府集权、越权和腐败,努力建设民生政府以实现政府职能的关键性转变。

参考文献:

[1]沈荣华.找准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6).

[2] 王乐夫,李珍刚.论中国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J].学术研究,2002(11).

[3] 孙洪敏.构建以民生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3(2).

[4] 卢继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中的民生问题与改善[J].理论学刊,2012(1).

职场心得体会范文12

为了强化服务,为职工增收致富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党委本着心系职工、亲情服务、共同富裕的原则,重点做到了“三个”带动,有效地为职工的增收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近日,笔者就如何促进职工群众致富增收问题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以舆论宣传,促进职工增收

宣传媒体作为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理当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把促进职工增收的职责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来。作为农场来说,更要将这一使命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努力营造促进职工增收的浓厚舆论氛围。因为友谊是农业大场,低收入职工在总人口中占有一定比例,破解职工增收难题的任务也最繁重。所以要通过宣传,增强做好促进职工增收的信心。

首先,农场党委高度重视,加强对职工创业增收工作的组织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工会主席牵头抓,相关部门协助抓,各基层主管具体抓,强化组织机构落实,明确成员职责,落实责任,把此项活动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问题,推进职工增收致富工作稳步开展。

其次,党政工领导相互配合,以组织引导和典型带动为保障,重视、支持职工增收致富计划顺利开展。一方面,建立党委领导、工会主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另一方面,将职工增收致富计划实施的有关情况,作为一项主要内容定期向党委汇报,争取领导支持,解决突出问题,使职工增收致富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取得成效。

再次,各部门通力合作,充分发挥部门职责。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网络、讲座、咨询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广泛宣传致富的典型,鼓励、支持、引导和动员更多的职工捕捉商机,在全场上下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有计划地对种、养、加、销职工等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全场就有组织地对种养农户、农产品经纪人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了培训。

二、多措并举,扶持职工增收

农场不仅要准确掌握困难职工的致困原因,还要分类进行指导,并结合农场产业政策,一户一策地拿出具体脱困增收致富计划,筹集好帮扶资金,明确重点,扶助困难职工找到适合自身的创业门路,建立多元、长效帮扶机制,不断增强职工群众的创业致富能力,尽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一是精神帮扶。重在帮助职工转变观念,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新观念是脱困的先导,树立信心是解困的动力。农场工会充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辟专栏,宣传职工创业致富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和教育困难职工不气馁、不失志,帮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为其创业致富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资金扶持。农场在上级工会的支持下,多渠道筹集资金,帮助职工发展短、平、快产业。首先,农场设立产业扶持资金,为职工发展致富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发动全场党员干部以帮贷的方式为困难职工提供资金支持。再次,争取上级工会贷款资金,用于职工创业发展。

三是技术帮扶。农场在加快实用新技术、新成果,试种、试验,应用的基础上,为提高职工科技水平,依托电视等媒体,开办了“科技之窗”等栏目,有效地带动了一大批种田能手和养殖大户。通过栏目的开办增长了职工科技知识,家庭收入有不同程度地增长。第九管理区通过科技带动,自主组建西香瓜生产协会,瓜农以自愿的形式加入协会。要求会员热爱农业科技,遵守协会章程,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同时,协会给予会员多项优惠条件,优先采用新品种、新技术,优惠提品回收时,按比例给付服务费。通过协会管理基地瓜农、服务基地瓜农,去年在他们的带动下,该区协会种植120多晌地西香瓜,晌纯收入近1万元,有力地带动了该区种植结构的调整。

在帮助困难职工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农场工会与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联合,多途径、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职工提供科技信息、科学指导、致富项目。通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组织职工群众实地考察和观摩学习,进一步激发职工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四是项目帮扶。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项目,我们紧紧围绕农场主导产业,通过与市场对接,按照“户—策”的原则,帮助困难职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项目,重点开发种(养)得起、卖得出、效益高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增收致富的难题。

三、以典型带动,促进职工增收

近年来,一些职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下,率先走上了致富道路,涌现出了方方面面的职工创业致富典型。围绕培养典型,树立榜样。用身边的典型、能人引领示范,使广大职工群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学有榜样、干有劲头、奔有方向。今年农场在全场职工中开展“争当创业能手、争做诚信职工”活动,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在活动中涌现了一大批养猪大户、养鸡大户,种田示范大户。农场对致富典型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充分利用电视、标语、橱窗、发放资料等形式,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了学典型、当典型的良好舆论氛围。

一是特色产业示范。农场工会及时发现、培养、树立特色产业的“领头雁”、“带头人”,通过召开创业典型报告会、现场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加大特色产业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以此带动更多的职工群众发展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特色产业。

二是行业能人当楷模。农场以各行各业的精英为标杆,鼓励职工群众发展新兴产业,探索新的增收渠道。如发挥劳务市场的功能,鼓励、支持那些头脑活、敢管事、肯服务、能力强的职工牵头组建劳务输出组织,围绕农场农业生产周期,专门从事夏管期间铲地、拔大草和秋收晒场清粮等工作,拓展增收空间,引领职工增收。

三是典型引路有榜样。农场工会每年在职工中开展评比和表彰“十佳能手”等致富典型活动,并进行大力宣传报道,在农场职代会上进行表彰奖励,使广大职工群众学有榜样。

农场工会适时组织农业、畜牧、林业、财务、宣传等职能部门,提前考察、对接市场,为职工选好致富项目。同时,在资金扶持、技术培训、舆论宣传上为职工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