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时间:2022-11-14 19:42: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师学习材料

第1篇

(一)概念界定

奥数即奥林匹克数学,这项国际性竞赛活动的内容为数学,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思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奥数。

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数学阅读是通过对数学符号、图形、文字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内部形成一系列的信息编码和加工过程,实现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并进行知识的学习与问题的解决。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将语言识别与转换、信息筛选、逻辑推理等在内的能力总和。

(二)奥数与数学阅读关系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奥数教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旨在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小学奥数的现状调查

(一)方法概述

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

2.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归纳。

3.建立《小学生奥数学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然后进行访谈。

(二)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学校程度不同,学生对待奥数学习的认识也不同。分别抽取x市重点、普通及私立学校各一所,各70名,总共发放问卷210份。按学段分:小学低年级70人,小学高年级140人;按性别分:男生123人,女生87人。回收208份,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率96.2%。问卷调查后,选择一些学生进行访谈。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六个方面:奥数学习的兴趣、奥数学习的动机、对奥数的关注度、奥数学习的形式、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四)结果分析

1.奥数学习的兴趣

选择“很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没兴趣”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17%、36%、47%。数据分析:一半多的学生对奥数学习感兴趣,他们认为奥数学习十分有意思;也有学生认为有些解题方法在学校课堂教学是涉及不到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奥数的解题技巧让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等等。

2.奥数学习的动机

选择“自身爱好”、“父母要求”、“学校要求”、“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4%、4%。数据分析:其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的要求,只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学习奥数是因为自身爱好。他们提到当地重点初中或者普通初中的重点班在招收学生的数学测试卷中会涉及奥数题目,没学习过奥数就会在考试中处于劣势;不过也有学生提到家长希望因此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一部分是为了参加数学竞赛,等等。

3.对奥数的关注度

选择“经常”、“很少”、“不关注”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9%、56%、5%。

4.奥数学习的主要形式

选择“辅导机构”、“家人辅导”、“教师教学渗透”、“自学”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67%、10%、12%、11%。学生的奥数学习主要通过外界的辅导教学,很少是自己自主学习。

5.奥数学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选择“很大”、“比较大”、“没有”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25%、27%、48%。

6.奥数学习材料的阅读

选择“独立自主思考”、“教师带领下读题”、“其他”的学生各占总人数的35%、57%、8%。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看到一道题目时找不到解题思路,但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完题目后他们就能立即解决问题。

(五)结论

1.学生对奥数学习的兴趣普遍不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外界。

2.奥数对于学生的数学成绩是有明显影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学生是否擅长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程度越高的学生,奥数的学习对学习成绩有越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

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在参考了以往对于数学阅读教学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一线优秀小学教师进行访谈,数学阅读能力在小学奥数学习中的渗透以下方面入手。

(一)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

数学阅读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奥数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教师在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清晰明了;奥数题目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奥数来源于生活,学生可以使用所习得的奥数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深刻体会到奥数学习内容的“有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学习材料,适时指导,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是奥数学习中必备的能力。新课程改革是对以往教学中主要由教师读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摒弃,其提倡的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及独自解决问题为特征的数学阅读学习。

第2篇

【关键词】主动参与;探究思考;学习方式;小学美术

一个优质的艺术教育融合了很多因素:制造美丽的事物,学习如何用愉悦,敏感和欣赏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如何运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如何把艺术结合到所学科目中,寻找情绪和感情的发泄方式等等。现行学校教育体制已经肯定了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给予美术教育活动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接触视觉艺术。但是,在这样的学习空间里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计划在绝对程度上受到现行美术教学课本,教学大纲的影响,甚至,美术教师在构思一节课时,思维和态度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学参考与大纲,教学计划空泛,概念化,没有新意,缺少个人独立的见解,缺少对美术教学连续性的整体思考。

一、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学目标太笼统,太空泛,语言表述不准确。

其二,材料大量而广泛的使用。

其三,缺少足够的有效用的教具。

其四,现行的美术教学方案绝大多数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教学实践——如何创作艺术品,学生通过教学实践的结果是并不能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视觉形象。

其五,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总指挥,派工头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而且充分的创造一个有激发作用的环境。

其六,教学评价语言单调,形式简单,在教学中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

其七,学生不能在上课时自觉,准确、充分的收集学习资料和准备美术学习材料。

其八,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对美术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消极,作业完成显得很被动。

其九,作业形式单调僵化,在艺术形式开放的当代,学校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在怎样的传承中创新等等。

以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在学校环境中受教育的学生,影响他们学习结果最根本的,最核心的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学什么内容,即学什么,另一个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即怎么学。只有找到了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符合教育学规律,还要符合美术学科特点的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出现的多数问题才能够解决。找到适合的美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接受并且掌握良好的美术学习方式正是我此次研究目标。

二、小学(第二学段)美术学习方式的培养的研究结果

1.教材上每一课的知识点或者叫做问题,它包括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所有要学习的新知识,如何呈现给学生才会激发起他们学习探究的欲望,研究结果显示:不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能够强烈的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需要。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对问题的发现不全面,不深入,这是由于这一学段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自主发现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是最适合这一学段的问题呈现方式,它既能够保护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另外,当教师为学生营造贴近他们生活的情景来呈现问题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通过研究证实,在美术课的学习过程中,收集学习材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收集到什么质量的学习材料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所决定,当教师把它当做作业或者任务布置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消极,抵触,往往出现很多人不带材料或材料准备不全面的现象;当教师为学生营造收集学习材料的情景以及把收集材料的权利交给学生时,学生的普遍态度——积极,热情,材料收集的不但数量足而且种类丰富。收集材料的过程也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提供充足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

3.研究显示,当学生没有任何学习准备的进入课堂,这时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反映是迟钝的,间断的,更不会自主的、真正的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参与的课堂讨论与合作也很形式化。这时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只能采用直接灌输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体验得到结果的方式简单解决,但是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最有用的办法是教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合作来解决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这由学生的年龄和问题的难度决定。

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而且,艺术创作的重点就是“自由”,没有明显的对错界限。当学生自主创作的意愿受到限制,他们就开始感到有压力,创作行为表现的很被动。

5.在美术学习中,没有优质的交流,评价和反思就失去了下一次优质创作的机会。教学的全过程评价,让家长参与评价,互评,自评,游戏评价众多的评价方式,每一次评价,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地了解,能更准确地使用美术语言,能对他人的艺术创作有客观的评定,能激发再次投入创作的热情。

综合起来看,通过上述的研究过程,逐渐培养起学生一种新的美术学习方式:课前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收集材料——在课堂的合作,体验,讨论,探究过程中以及老师的适当帮助下解决问题—有很大选择权的艺术创作来验证问题——交流合作反思后认识自我并发现新的探究问题。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

1.在教学研究之初由于缺乏理论经验,研究步骤不明确,耽误了很多研究时间,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理论修养才能正确的指导教学。

2.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也不能灵活运用,只有通过长时间的应用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也才能暴露出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学科教学策略系列·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尹少淳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问题;策略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由于其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知识性都非常的强,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能再用以往的知识灌输方式进行教学,而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创新思想、创新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门课程的预定作用。但是就现在而言,很多教师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时候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老师只有根据问题找到有效的措施,才能够真正的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一、剖析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 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开方”

1. 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2. 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成果转化;促进

人们普遍认为,受训员工如果不能将自身的培训成果持续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培训的价值就小了。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绩效,“除非学习以某种方式转化为工作绩效,否则它对于组织来说是没有价值的”。由于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的获得、维持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是仅靠培训活动本身就能够解决的,因此学校必须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有效促进培训成果的运用,防止受训人员回到旧习惯中。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源自“系统动力学之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特教授。1965年他在《企业的新设计》中提出学习型企业的最初构想:未来企业组织应该具备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结构关系等形态。此后,鲍尔•沃尔纳(PaulWoolner)运用实证研究法,对企业的教育培训活动进行分析并归纳出学习型组织的“五阶段”模式,即无意识学习—“消费性学习”—引入学习—确定学习日程—学习与工作相融,从而提出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基础和前提。其后,约翰•瑞定(JohnRedding)从战略规划理论角度,提出“第四种模型”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成熟的学习型组织包括以下四个基本项目:持续准备、不断计划、即兴实施、行动学习。最后,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视作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应用,提出“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学习型组织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态度,它强调每个人都参与解决问题和“自主管理”。通过“自主管理”,团队成员能形成共同愿景,相互切磋,不断改革创新,提高组织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

1.中小学教师的特征

首先,作为受训人员的中小学教师,其已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胜任力是其进一步学习的生长点,学习者在培训中能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结构,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依据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新旧学习必须有共同的要素,且相同要素越多,迁移效果越好。受训者能正确识别相同的情境、相同的目标、相似的学习材料等,有意识地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最后,受训者拥有良好的元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主动将新的知识和技能、态度和行为应用于实践中,寻找新思路和方法,勤于反思,不断总结,使培训成果落地开花。

2.培训计划的设计

(1)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程时,基于受训人员需求分析来界定培训内容,充分考虑教师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教师开展培训。(2)培训方式。选择新颖有趣、符合转化理论的培训方式。培训者先充分了解受训者的兴趣、优缺点,再科学地甄选合理的培训方式和设置任务,优化教学过程。(3)培训讲师。一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建设培训讲师资源库,明确培训内容和范围后通过教师自荐、同事和领导推荐、科室推荐等方式在学校内部的培训队伍中选拔培训者。另一方面要“请进来”,拓展外部培训师渠道,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开展教学培训。

3.教师工作环境的特点

培训前,学校管理者在经费上予以支持,在行动上以培训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订培训项目计划,并鼓励参培教师共同制定培训目标。学校管理者既要考虑到参培教师的时间需求,在教师参培期间合理安排其工作任务,又要配合培训者完成选择培训场地、设备检查、后勤服务等具体工作。培训结束后,管理者应重视培训成果转化情况,帮助受训教师解决培训成果转化所需要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和资源,给予参培教师转化成果的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将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策略

1.通过激励强化受训者的培训动机

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会对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期望。学校应该针对不同的期望,因地制宜地设计多样化、综合化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受训者积极将受训成果转化为有效的行为和实实在在的绩效。学校可以对证书的升级或职称评聘的条件等加以规定。如中职学校教师参加高等教育培训课程,通过考试后,可以获得大学教师资格证书;本科学历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获取硕士学位后,可以参加评定副高级职称;有效利用正面激励措施,告知受训者培训结束后将考查其学习成效,并有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2.采取多元化培训手段,倡导自主式写作方式

培训中的自主式写作,是指受训者以培训主题为中心进行的自由写作活动。其能引导受训者运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方法自主表达培训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自主式写作既是教师培训过程的逐步深化,也是对培训成果的主动转化,是教师在培训中主动学习、结合实践、同步反思之后付诸于纸笔的成果,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等特点。自主式写作既能训练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能使教师不知不觉将培训成果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

3.满足教师成就感和自尊需要,打造学校“资源库”

管理界有句名言:“基于人的需要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受训者对于以自己需要为基础的培训内容是持积极主动态度的。也就是说,他会主动学习,获取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培训内容。那么,如何将静止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转化为行为,促使其产生真正的绩效呢?答案是打造学校培训资源库。受训教师本身可以成为优良的再培训资源,学校可以安排其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促使培训成果在不同的教师之间传递、更新,甚至创造。再培训既可以促进培训成果转化,满足受训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需要,还可以在培训者主客体间建立一对一的辅导关系,促进教师培训共同体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打造学校自己的培训“资源库”。

4.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

(1)发挥管理者在培训中应有的推动作用。要加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增加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机会;营造“知行合一”、持续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切实促进培训成果转化为教育行为。(2)积极营造培训成果转化氛围。中小学学科带头人根据对参培教师已有知识经验和培训项目计划的了解,对其培训项目的计划和执行等进行改进、指导,既能促进培训成果转化,还能指导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规划。(3)建立培训联系网,实现交流分享。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中小学教师培训可以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创建QQ或微信交流群,将其作为受训教师的联系网,建立教师相学互助、相互激励、分享成败经验的交流平台,使受训后跟踪服务更加灵活方便。

四、结语

总之,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效果,有利于中小学学校培养高质量师资,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满足中小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转化,需要从激励强化受训者的成果转化动机、优化成果转化方式、打造学校“资源库”、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这四方面着手。

参考文献:

[1]代伟.企业职工培训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2]汪思晶.促进高校教师培训成果转化的研究[J].科教文汇,2020(03).

[3]石磊,郭志辉.“学习型组织”视阈下高校教师发展新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教师培训;策略;电子白板;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37-01

电子白板作为教师备课、授课的好帮手,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可以把在白板上的教学过程以文件的形式储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成为自己学科教学的电子档案和课程资源。为促进教师有效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能力和水平,必须加强电子白板培训,提高培训效益。

一、农村教师电子白板培训应用现状

在一所学校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年教师所在班安装了电子白板,通过基础培训,他基本能够运用电子白板上课。在一节课上,他记不起电子白板的放大镜功能怎样使用。这时,班上一名刚随打工父母从沿海城市转学回来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怎样操作。”原来,这位学生曾经就读的班级早就安装电子白板,学生都已会熟练应用。近几年,农村部分中小学已经具有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前几年比较有明显提高。但是,不能积极有效地使用这些设备来优化教学,设备使用率较低。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才使用,大部分教师对电子白板的应用停留在演示加黑板等较低层面。

二、农村教师电子白板培训策略

电子白板软件不仅具有强大的课件编辑、演示功能,同时拥有丰富资源库,包括各个学科素材、图片、Flash、音频文件等。这些优势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教师培训工作尤为重要。

1. 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培训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主讲教师为主导、参训教师为主体”,改变以往参训教师被动学习的局面。电子白板培训中诸如屏幕内容放大、聚光灯、遮屏、查看快照、查看板书、屏幕校准等很多内容,都需要参训教师自己动手去做。“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电子白板技术的过程中,参训教师在主讲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参训教师的培训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任务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参训教师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参训教师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2. 协作培训策略

远程协作培训是参训教师面授培训的补充,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培训班级QQ群、飞信群、辅导专题博客等增加协作交流途径。这要求辅导教师做好角色的转变,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作为远程协作培训的辅导者,要变被动支持为主动帮助,变旁观培训为主动参与培训,及时与上线参训教师沟通交流,采取有效的策略唤起参训教师的培训热情。要帮助学员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激励参培教师主动参与讨论和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为参培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制作或提供基础性的辅导学习材料,帮助他们参与学习。为增强电子白板培训效果,参训教师可通过网络交流培训心得和教学经验,对培训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

3. 校本培训策略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人数多、年龄差异大、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校本培训要着眼解决教师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中急需的技术问题。学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定期培训,解决普遍问题;专项培训,解决新设备、新软件的使用方法问题;同伴互助,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灵活培训,解决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差什么,就培训什么。开展电子白板操作方法培训,缩小了教师之间的操作差距;开展课件制作提高培训,满足具备一定设计能力的教师要求;开展电子白板教学设计、应用技能培训,解决电子白板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4. 多元评价策略

在电子白板培训中,参训教师的学习结果往往是以电子作品课件等形式呈现。这就要求评价要关注培训过程,还要评价参训教师的操作,也要考虑评价对象多元化,提高评价的管理功能。对培训主讲教师的考核,要涉及教学效果反馈满意率、辅导学员掌握课件制作和素材采集编辑等实践技能、学员作业批阅情况,要组织评价参训教师课例展示中电子白板手段运用是否合理,是否有效。对参训教师的考核要强调过程考核,可采取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以任务作业、学习心得等形式进行;实践考核以课件制作、教学实录展示、电子白板软件上机操作等方式进行。参训教师修满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三、结束语

掌握和运用电子白板技术,使电子白板在教学中合理应用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已经成为当代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构成要素。通过培训让农村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教育教学的意义,树立技术有效支持教学的正确态度,提高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力,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40-02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体系结构

英、美等国教育技术发展迅速,中国教育技术研究专家在根据中国的教育国庆上,对比国外优缺点,最终形成独具本土特色的“4(14)N”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体系结构。其中4、(14)、N分别代表了不同内容,具体如下:4――表示有4个能力素质维度;(14)――表示有14个一级指标;N――表示有N个概要绩效指标(针对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这三类不同的群体,N依次是41、6、44)[1]。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本内容

1.应用与创新

应用与创新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设计和实施:首先明确教授内容,然后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确定教学目标,在充分掌握学生鲜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风格教学。与此同步,提供各种实践教学的机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取最佳途径。

(2)支持与管理:教学中的一系列程序能够得到有效管理,通过收集、加工、以及整合来优化教学环境。

(3)合作与交流:重视与教育相关的各类人员,通过学生、家长、教学人员及相关专家共同努力,得到更好提升。

(4)科研与开发:结合相关学科教学内容,能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我教学能力。

2.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规范行为:指向学生传授和示范应用技术过程中的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2]。

(2)公平利用:学生拥有使用资源的平等权利。

(3)健康使用:引导学生科学使用学习材料。

(4)有效应用:通过利用资源而获取帮助。

3.意识与态度

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意识到教育技术决定着教师的专业素质,它对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教育改革等至关重要。

(2)利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持有不断进取、完善自身的意识,从而实现专业领域提升以及自身能力进步。

(3)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育技术,敢于挑战新技术、新方法。把课程整合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4)评价与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的反馈与总结。

4.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包含两方面:

一方面是基本技能。教师具备教学设计的能力、对信息搜索以及再利用的能力、选择以及开发教学媒体的能力。

另一方面是基本知识。老师需要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概念、设计理论、主要内容以及技术与方法等。

二、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因素

(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问题

1.部分教师对培训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3]。可是,很多教师仍有很多误区在教育技术培训上面。一方面,很多教师抱着学习一门技术的心态,而不是结合教育技术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及,一些教师目的性较强,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等看得较重,忽略了基础教育课程革新真正的目的及意义。

2.培训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

首先,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上,通常实行分层培训,导致培训方式同培训的内容脱离中小学教学实践。其次,受中小学校软硬件环境的不平衡影响,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在培训中并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对应培训,没有同步满足不同等级教师对学习的期待与要求,长此以往,会对整个教队伍师产生影响。

3.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

“如何教”是传统教育技术标准,在培训过程中就是确保这位教师能领悟“如何教”的技术。可是对教育技术理论过度的重视而忽略典型案例会导致严重的教学脱节。过多的理论和较少的实践,导致教师们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实践应用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4]。

4.缺乏培训持续发展的措施和环境

通过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能力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终极目的,这就要求学校给予必要环境条件。这些由软件、硬件的组合、进行培训的方式以及策略、结果分析以及管理模式等等,这些都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教育技能的生态失衡

1.迁移过程不平衡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能否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学校外部能量的输入和学校内部能量的转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

首先,改革开放推进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重视直线上升。学校在基础设施、教学配套设备以及师资培训上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然而,在这些“新鲜”教育设施逐步迁进的进程中会出现投入失衡的现象。从教育生态学角度看,在逐步进入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失衡现象会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产生严重影响。其次,物质流和能量流分配不合理。要想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良性平衡状态,就需要兼顾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合理分配。

2.潜移过程不等价

就教育及教学来说,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介质,然后感官器官感知,再经神经传输到大脑皮层,经过演绎、推理、加工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来完成。针对教师不同的心理及生理情况,教学资源到教师本身的过程并不是一条直线。原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观念均会成为障碍。可以肯定,相当大一部分物质方面的投入会转换成教师的自身能力,更有一部分教师会在掌握能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6]。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投入不会被教师而掌握及使用。所以,学校物质建设的投入,不是会对等的变为教师身上的知识流,在迁移的途中会有不等价的现象。

三、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策略

(一)完善培训的政策制度

想要得到预期的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相应的制度构建必不可少。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除了做好培训课程、督促教师端正态度、及时参加等。也要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意识,根据参加培训的教师、所处区域等来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重视考核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培训过程的评析。

(二)创造实践的环境

学校给教师发展提供平台,为教师的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的转化提供舞台。一方面,提供足够数量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保证教师能方便的应用软件设施及硬件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过硬的技术支持合理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应用[7]。重视教师日常教学与教育技术培训的相互融合,在教师之间开展交流、沟通、指导与反思,在此过程中使教师实践能力得到不断进步,通过反复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技术专业发展。

(三)合理地构建人力资源组织结构

一方面,学校中的管理者、技术支持人员在帮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不断进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都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学校的管理阶层而言,陈旧的教育理念是否能与新颖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是对于全体学校系统结构能否良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理念中有着决定性作用。管理部门拥有怎样的管理形式、采取怎样措施优化教学,要求与具有关键作用的教师加强思想交流,这是要打破管理体系的等级约束,建立层级沟通机制,在此基础上的交流更易得到真知,进而,共同促进学校组织系统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健康的管理措施能提高教师的自身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技术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学校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所承受的压力及任务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进行缓解。要求学校加配相当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技术支持人员,构建合理地人力资源结构,创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发展刻不容缓。

(四)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均衡发展

教育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还表现在薄弱的边缘和荒芜的交会区[8]。众所周知,城市与乡村之间由于信息化建设水平有着巨大差异,这就会导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存在重大差异,长此以往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针对此种现象,教育机构及部门不仅会在制度构建上更加重视乡镇学校,也会在财政投入上多注入乡镇,加大对乡镇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资,注重加强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在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建设方面,城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远高于乡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导致乡村教师没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其中。就此种情况来讲,给予乡镇教师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加强城镇乡之间的互动,在教师间彼此交流和观摩中提升自身教育技术能力,促使城乡之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2]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

[4]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教育信息化建设,2005,(4).

[5]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6]王奕标.从新版NETS.T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

第7篇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学生主要来自于本校和周边小学,学生素质不一。我校中小学教师虽在一个校园,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原因,中小学教师各自教学,基本互不交流。我校小学使用人教版PEP教材;初中使用人教版《新目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中小学英语教学在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小学生升入七年级后,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不适应,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七年级就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八年级时就放弃了英语学习,两极分化严重。中学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质量,在焦虑、埋怨中,我们寻找题的所在,迫切想改变这种现状。心动而后行动,当我们把这一想法在教研组进行讨论时,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响应。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小学和中学英语的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九年一贯”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下,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对中小学英语衔接的研究,把小学英语的趣味性和中学英语的知识性融为一体,互相取长补短,让学生能从小学英语的学习自然过渡延伸到初中英语的学习,探索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培育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保持英语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成效分析

1.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1)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学生结构的变化问题。我校学生主要来自于本校和附近的夏家小学及孙家小学。小学六年级时,生源稳定,学生两级分化不很大,优秀生比例较高,在班上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班风、学风良好。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在小升初的过程中,不少优秀生源进城读书,而夏家小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升入我校。学生结构的变化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这个事实,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努力发现和培养新的领头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榜样、老师的助手,推动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2)教材衔接问题,经过比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内容发现: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有较大差距。在小学阶段,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去关注数学、语文学科。3)教法衔接问题。通过观摩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容易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4)学习习惯的衔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小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问题主要有:不预习、不复习课文、不记笔记、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不会背记单词课文,英语字母与汉语拼音相互混淆,用汉语思维方式代替英语思维等等。

(2)对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进行总结。1)对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结合我校九年一贯制的优势,自课题研究开始,我校四名初中英语教师全部主动在小学担任了教学任务,并按照计划要求通读了小学英语教材,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异同,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2)在中小学同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我校各学科中一直是教师个人的行动和摸索,我校英语组自课题提出以后,结合了前期的准备和交流,在区教研室的指点和引导下,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任务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决定在我校中小学英语课堂全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3)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有了小学英语学习的积累,加之初一上学期学习任务相对轻松,初一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过渡时间。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小学英语学习中的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逐渐度过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4)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做的具体工作有:①初中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喜欢做游戏;大声朗读等。②教师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除了课堂上的指导,我们印发了学习材料,以便学生理解和运用。③为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指导学生建立词汇本,每学完一个单元及时对重点短语和句型进行整理,以便巩固学习。④规范听写。要求学生及时背诵当天所学单词,通过老师的长期督促,使背诵单词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主动行为;规范背诵。在每一单元中都挑选重点的篇目进行背诵检查,通过长期的背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上日常学习活动均纳入学生个人和小组评价。

2.研究成效分析。

(1)教师层面。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意识得到了提高。通过近三年的教学研究,课题组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

(2)学生层面。课题研究,受益最大的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形成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均有收获,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四、问题与思考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现状;对策

自2006年始,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每年继续教育采用远程培训模式。我们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其专业的特殊性,积极开展调研、进行现状分析,探索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师远程培训途径,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江西省(主要是景德镇市)中小学校抽出了50所为调查对象学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设置了22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8份,总回收率78.7%。

(二)访谈调查法

研究期间我们对景德镇市的市县两级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中心管理人员、部分中小学校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调研。

(三)统计分析法

对获取的资料使用Windows98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上网条件

城市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上网条件较好,有机房和网络中心,有较好的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硬件条件。农村中学近一半没有上网条件,学校开展教师远程培训较困难。城市小学上网条件较一般,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小学有机房,能上网,具备开展教师远程培训的硬件条件。农村小学上网条件较差,学校开展教师远程培训较困难。

(二)教师对网络远程继续教育的态度

1.管理科学严密。学员的学时、作业评阅都通过网络系统去认定,客观公正,减少了主观人为因素。

2.学习手段便捷。网上学习方便灵活,教师无论在班内还是班后,无论在课间,还是休息日,都可以进入学习空间,网络在系统中给予时间累计,有利于教师自己把握时间参与学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3.学习资源丰厚。《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课程一览表》所开出的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学习辅导模式灵活,教师可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能很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快速发展。

4.降低了培训成本。教师在网上学习,与辅导教师交流、咨询,不出校门就可以得到全国最优质的学习资源,方便了教师学习,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培训的成本,缓解了培训经费不足的压力。

(三)教师远程学习障碍

1.网络工具使用不够熟练。约有20%左右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并不是因为课程本身的难易问题,而是因为网络工具使用的不熟练产生了学习障碍。

2.网络学习的计划性安排不强。由于远程培训开展的时间短,而且对远程培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认识不深,仍处于传统教育观中,等待授课教师来灌输,由教师来把握学习进度的状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计划性,这使得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陷入困境。

3.不能充分使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工具。这种状况使学员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得到帮助的机会就会少很多,这影响了他们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他们利用网络交互手段进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课程资源针对性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教师选课,特别是教师多元化选课的需要。另一方面,有的课程针对性不够强,难以体现出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精神,不能充分体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特点,实效性还有待提高。

三、深化中小学体育教师远程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一)夯实远程继续教育物质基础

1.各级中小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建设,给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条件,为开展远程继续教育夯实物质基础。

2.中小学体育要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调整个人职业能力结构,加强自我信息素养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继续学习的要求。

3.各级中小学校要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要将继续教育考核成绩放入教师业务档案中,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设计网络课程

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要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设计网络课程,提高网上资源的针对性。

1.更新教育思想。网上课程要树立终身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增强教学与科学相长观念,确立学生是朋友的新型学生观;只有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才能够进一步落到实处。

2.培养创新教育的能力。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按课改要求,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应由“运动技术型”转变为“技术理论型”。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所以说网上课程资源要加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才能使新课改快速、稳步、正确地进行。

3.培养教研科研能力。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深化体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先导和杠杆。作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最高目标,也是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一个好的教师要会从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等不同方面去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一个好的“研究型”教师会推动新课改的发展,发挥骨干作用。

4.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高质量的课件进行体育教学,也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网上学习资源应能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快速熟练地掌握、运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

5.注重教师的经验并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教师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常常以个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活动,他们在进入某种学习环境时,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并将其与教育环境联系起来。丰富多样并且人格化的经验是教师的一份宝贵资源,对教师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6.做好学习需求分析,语言生动形象。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设计网络课程之前要了解他们的知识、经验和需求,甚至可以让中小学体育教师参与到教与学的设计中来,做好需求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师学习是通过与原有知识的联系、比较来学习的,如果网络学习材料过于抽象,他们就很难和原有知识、经验进行比较。所以网上资源要做好学习需求分析,语言生动形象,以激发回忆以前学到的知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7.案例的选择要真实而生动。中小学体育教师有着丰富的经历,其中有不少经历使他们对某些道理深信不疑。网络课程使用案例如果与他们的经历和背景相似,就会有助于他们的学习。他们会拿这些有趣而引人注意的例子与其以前的经历相比较,通过比较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刻。

(三)网络培训和其他形式相结合

远程培训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集中接受教育、教师教育经费紧张,但互联网、校园网在中小学日趋普及的情况下,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培训应该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我们在实践中也意识到,网络环境下的培训只是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结合其他培训方式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组织教学观摩或去现场可能更为直观有效,而通过网络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内容,则不仅会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会使培训活动更加便捷,方便教师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使学员学习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为开展更广泛的交流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彭艺,李一民.远程教育综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第9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活实践结合

构建主义理论强调: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作为农村小学,孩子们生活在农村,长在农村,接触的是蕴含无数知识和学问的乡村生活。他们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的生活色彩斑斓,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这一切都是他们人生的教科书。所以,作为农村的小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精华,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把大脑中储存的“乡村自然生活”再现出来,同语文的学习相融合,用“生活”帮助理解、学习语文,通过语文的学习又把“生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对于丰实语文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做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领悟语文

心理学认为,学生积极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的。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的动手、动口进行体验,从而加深对学习材料的体验、感悟,也只有这样,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如《苦柚》一文中在描写大街上卖柚子的热闹情景时用了“吆喝”一词,并与下文这位文静的小姑娘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就先让学生想象市场上的小贩的叫卖声,然后,引导学生将文中“买柚子,好甜的柚子!”及“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两句话用小贩叫卖时的语调模仿出来,并进行分组的竞读,看哪一组最像是街上的小贩。于是,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学生对“吆喝”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形象化、立体化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实践的再现,以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活”的情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大街上的热闹情景,从而为与下文卖柚子小姑娘的文静进行对比在教学上做了铺垫。

再如,笔者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这句时,有学生质疑“童子”是什么意思,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日常所读、所学、所见、所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一时间学生有的说是“徒弟”,有的说是“学徒”,有的说是“学生”,有的说是“佣人”,这些都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班内有一位“老板”的儿子甚至说,那时候的“童子”就像今天的“秘书”一样,帮助主人抄抄写写、照料一下主人的生活、接待一下来客。此言一出令在场的师生无不拍案叫绝,其实这正是生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印象的真实写照恰恰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此创意,能不鼓励?这样的教学过程,把语言文字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词语的意思与内容,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以广阔的天地。

二、凭借学生生活世界,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结合点

寻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点,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凭借生活世界,寻找到生活与课堂的结合点,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带着生活走进课堂,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情感在学生心中升华。“结合点”是什么?就是学生的亲生经历、体验(包含间接方面)与课文所描写的环境、情节、心理相一致或相接近的地方。找到了结合点,教师就可以利用迁移,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来理解课文,同时也升华自己的生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例如,乡下生活对于农村孩子是再熟悉不过了,在教学《乡下孩子》一课时,我凭借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先说说自己有趣的童年,难忘的经历。孩子们兴奋异常,纷纷谈起了自己养小兔的经历,逮蝴蝶的故事,滚草坡的遐想。跟课文中的描述一般精彩诱人,乐趣无穷。此时,理解课文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也为生活充进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当进入到课文动情的朗读,孩子们沉浸在动听的韵文中,读得兴趣盎然,如痴如醉,仿似他们也在编制着美丽的梦想。

教科书中,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月亮湾》、《三个小伙伴》、《快乐的节日》、《雨后》等,这些课文,充满儿童生活气息和自然乡土气息,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是能使他们的心灵产生碰撞并绽放出鲜艳花朵的好文章。我们只有找到了学生自然生活知识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才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带着生活走进课堂,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语文情感在学生心中深华,创新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三、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知识进行课外学习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63-1数学学习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前提;另一方面,数学学习又能大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数学学习与智力发展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是数学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学习中的智力活动主要表现为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观察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的想象能力的综合运用,还有数学特有的运算能力、抽象能力等。所以在数学活动中,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就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精心设计与处理,既不能使学生轻易地解决,也不能使他们力不能及,而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解决和接受。

对苏教版四年级下《乘法分配律》一课,在刚参加工作的那年笔者是这样教的:通过实例揭示了(65+45)×5=65×5+45×5,提问:请你观察这两组算式,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接着让学生写一些例子进行验证,学生沉默了,不敢作答,最后让几个好学生回答,笔者勉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一些例子。这种在没有明确算式特征情况下让学生验证就是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而听别的老师的课的时候发现他们是在学生有所感悟后举例验证,在举例中不断追问所举例子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等式的内涵,学生的手越举越多……后种教法就是了解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紧扣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引导点拨,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

二、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可以分为低学段和高学段,对低学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好玩、有趣”的事物,所以他们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件有意思和“好玩”的事情,学习方法则应以实物作为支持的“游戏”、“竞赛”类为主。而高年级段的学生对数学“有用”和“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此时的数学学习方法则应该以假设和命题为支持的“合作”“发现”“探究”为主,让他们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初步认识了人民币后,和学生一起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轻轻地倒在桌面上,用那些人民币想办法凑出1元钱,去换老师手里那个漂亮的笔记本,看看谁能拿得又快又对,并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拿的。这一个环节,是在学生能准确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的,进一步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三、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说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条明线的话,那么蕴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一条暗线。教师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有利因素,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进行渗透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并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如在上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复习课时,课的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在推导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后,教师概括出其中重要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将懂得怎样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11篇

一、领导高度重视,成立学习专班。

学校在接到县教育局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专项活动的通知》的通知后,立即召开了学校领导班子会议。在会议上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建设要以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并切实地把这一中心思想贯穿到整个教育活动中去,才能在活动开展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少犯错误,多出经验。才能使活动为教师服务,为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大局服务。同时强调了开展此次教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师德师风状况关系学校教育工作状况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就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书育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在会上,决定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习监督小组,其他校领导深入到老师中间,组成学习小组。要求监督成员首先进行自查,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恩施州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向其他老师做出表率。

二、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在学校班子会议之后,学校又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校长传达了县教育局通知的精神,并将全体教师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集体学习,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经过全体教师认真的讨论和学习,大家清楚和深刻地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是关系到教育工作成败的大事,是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充分讨论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执教,时刻做好表率,在学生面前树立“严师慈母”形象;在家长面前树立“最可信赖的人”形象;在社会上树立“最文明群体”形象,展示坦诚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三、注重过程,增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性

根据通知的精神,我校师德师风教育分为“学习教育、自查自纠、评议考核、整改提高、总结”五个阶段进行突破,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学习教育阶段

学习教育活动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下发了有关学习材料,采取集中学习,个人思考与会议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育的主要内容,除有关的政治理论外,重点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恩施州教育局的相关文件,并搜集教育系统个人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履行岗位职责,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作风。另外,我们还通过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大教职工充分地交流经验,畅谈体会,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切实提高了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思想基础。同时在这个阶段中,为了配合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我校开展了在全校范围内的教学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和校园环境的专项整顿工作,树立良好的校风校纪,创造良好的校容校貌,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自查自纠阶段

自查自纠以个人为主,首先从教职工个人开始,再到各科组,最后到学校逐级进行。每位教职工都写出了书面自查材料,内容客观全面,认识深刻,既写出了成绩,又找出了不足和存在的问题,问题找的准,整改措施到位,起到了很好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评议考核阶段

我校制定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评估细则,建立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考核和奖惩机制,细化目标、明确任务、强化措施,把师德师风考核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整改提高阶段

在前几阶段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对自查的问题、评议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要求逐一落实,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对师德师风高尚的教师大力宣传并给予奖励,对有损教师形象的人员,学校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整改提高阶段的主要工作:一是提出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意见,这个意见从长远着眼,把师德师风建设同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提出我校师德师风规范,使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作风建设有章可循,目标明确;三是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奖励办法,使师德师风成为教职工业务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体现到日常的考核当中去。

第12篇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额不足,教师在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学校虽能够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远不及语文、数学重要,为非主要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当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语、数教师兼任。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不研究教法,更不研究学生。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更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不按课时上《品德与社会》课,常常占用上语文、数学课等。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更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更有甚者不会使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有效应对农村《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手段

1、加强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对品德与社会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与社会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2、提高科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与社会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3、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