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

时间:2022-10-26 01:41:23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构建和谐社区为主线,以普及灾害预防、救护知识和救助技能为重点,以深入开展应急科普宣教活动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创建目标

根据民政部提出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要求,按照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方式,积极开展“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完善社区防灾减灾处置预案,健全防灾减灾队伍,提高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完成我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三、创建任务

(一)建立健全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各村要成立相应的减灾领导机构,组织专门班子,及时制定“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减灾目标,制定减灾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减灾工作做到组织到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

(二)修订编制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村要在4月底前修订完善村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村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并组织村民开展应急预案演练,使村民掌握必要的紧急疏散、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等技能,以及消防灭火、电力抢修、煤气抢修等急救技术。

(三)设置各种村减灾避灾(难)场所和设施。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建设。一是设置村灾害避难场所。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旷地划定避灾(难)场所;指定具有抗震、抗台风、耐燃烧等性能良好的大型公共设施作紧急情况时的避灾(难)场所;在人员较为集中的场所和地段划定紧急疏散通道;保持避灾(难)场所及紧急疏散通道的完好,并按照规范设置明显标志。二是购置急救器材、照明器材、灭火器材、逃生设备等必要的防灾减灾设备,各村要结合本村实际情况至少购置两种以上的防灾减灾设备。三是设置逃生导向标志等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四是治理村内灾害隐患点,尽早排除各种灾害隐患。

(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教育的形式可采取集中宣传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期间由县减灾委统一组织防灾减灾宣传;平时由各村根据实情分别进行,可采取专家讲座、文艺表演、播放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组织流动宣传车、出版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和挂图等多种形式开展村减灾宣传,对村民进行减灾安全教育,使村民了解减灾知识,增强减灾意识。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防灾避灾的常规知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技巧等。

(五)督促辖区家庭做好防灾准备。结合村自然地理条件和面临的主要灾害风险,针对家庭成员、住宅、环境等具体情况,制定多种紧急避险方案,编列紧急情况下携带物品清单,配备必要的灭火设备、逃生工具、对外联络工具等应急设备。

(六)组建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各村都要组建一支10人以上的村减灾志愿者服务队伍,人员主要由村组干部、基层民兵和其他志愿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参与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遇有灾害事件及时汇报,同时协助村干部做好灾害应急准备、紧急救援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

(七)建立灾害信息报告、告知制度。各村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灾害信息员队伍,适时组织专业培训和参加技能鉴定,确保能及时、准确提供灾害性预报预警、灾情的第一手信息。各村要将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等灾害相关信息通过各种传媒途径及时告知村民,确保社区居民快速有效获取灾害信息。

(八)强化弱势群体应急保护措施。在遇有灾害紧急情况时,要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弱势群体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妥善安置。

四、时间安排

准备阶段(2月20日-3月20日)

(一)成立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

(二)确定创建社区,上报创建名单;

(三)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制定实施方案。

推进阶段(3月20日-5月20日)

(一)各创建社区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逐项落实创建任务;

(二)镇减灾委办公室进行督导检查。

自查验收阶段(5月20日-6月30日)

(一)对照民政部印发的《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组织进行减灾示范社区自查验收。

(二)各村根据自查情况,查缺补漏,及时整改,并完善各种资料档案;

(三)镇减灾委办公室选择示范社区向县民政局申报全国减灾示范社区。

接受县市检查验收(6月30日-7月30日)。

五、工作要求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2

 近年以来,凤路社区以编制应急预案为基础,以社区综合减灾为抓手,强化组织协调,综合统筹规划,突出队伍建设。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中,充分调动了社区居民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性,不断建立健全应急制度体系,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增强,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

   一、建立健全组织,形成有效工作机制

我社区成立了减灾工作平台,讨论、制定了本社区减灾工作实施计划,并具体细化到日程安排,目标要求,使减灾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在社区居民、共建单位中共招募了几十位年纪较轻、有一定文化知识、乐于助人的综合减灾志愿者,组织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学习减灾知识和技能,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辖区单位与居民组成的四支减灾志愿队。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者组成的义务消防队,并参加了统一培训,这几支队伍为社区减灾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灾自救意识

社区积极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全面普及民防知识。一是向居民发放《居民防灾必读手册》,让广大居民了解、掌握防灾自救知识。社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精神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大力普及创建减灾等科普知识,努力提高居民的防灾及减灾意识,我社区的具体做法是:

 (一)成立了综合减灾组织机构,确定社区书记为社区减灾的笫一责任人,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社区工作人员为减灾小组人员。社区每年年初都和单位负责人签订共建责任书,并经常就综治预防安全等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二)制定社区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演练。社区制定了综合减灾应急预案,在2017年5月12日防震减灾日,我们社区开展了纪念“5.12防震演练活动”,在二中开展了灾害演练等活动,参加活动的居民约计200人。通过这些活动,社区居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减灾、防灾知识得到了增强,社区群众避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置备减灾公共设施器材避难场所。根据我社区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置备了部分常用的救灾设施器材。同时在辖区中选择四处空旷、离居民小区较近的场所,作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

(四)减灾教育场所。自从社区获得了2011年度部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光荣称号以来,社区就建立了综合减灾教育场所,并且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重视,社区开展了多次防灾应急知识培训课,每月在宣传栏更新一次防灾应急知识,广泛开展了减灾教育,增加了居民减灾救灾意识。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3

关键词:酒泉社区;气象灾害; 防御;研究

中图分类号:P429文献标识码: A

1 加强酒泉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义

气象灾害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造成的,灾害的发生有其不可避免性,只要我们增加防灾意识,加强灾害防御,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使气象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充分说明了如何在灾害发生时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做好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提高自救能力,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成为人类面临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酒泉的气象灾害主要是大风暴、沙尘暴、暴雨(雪)、干旱、低温冻害等时有发生,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社区是酒泉市最基层的单位,是管理城市居民的直接领导,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做好灾害防御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和谐酒泉的建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开展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推进酒泉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安居工程建设。强化气象减灾功能,在多灾易发灾害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酒泉市每个社区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能力,应急状态下弱势群体保护机制。

2.1加强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酒泉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运行、评估与改进工作;组织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地图;组织编制社区综合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组织制定符合社区条件、体现社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综合减灾目标和计划;组织社区综合减灾绩效评审和考核。

2.2加强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队伍建设

在酒泉市每个社区建立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承担社区综合减灾建设的有关工作,如宣传、教育、义务培训等,配备必要的设备,并定期开展训练;社区内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积极参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做好学校、医院安全生产、对企业员工特别是外来员工的减灾教育培训等。

2.3开展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预案编制

酒泉市社区综合减灾预案中要设立专门信息员,开展社区灾害风险隐患日常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制度,落实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的措施。预案中应明确特定手段和方法,及时准确向社区居民灾害预警信息。要有社区综合避险图,内容包括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场所、安全疏散路径、医疗设施及指挥中心等。

3 社区气象预报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前提

3.1社区气象预报做到定时、定点、定量

1996年1月17日总书记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说“气象预报是否正确,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关心”,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气象预报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是气象灾害防御的前提。社区气象预报更为关键,尤其是对定时、定点、定量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无形中就为我们气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气象服务要满足新形势下的社区需求

气象服务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满足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提升服务的敏锐意识,加强气象服务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每个社区居民的各种地下管道诸如输油、输气、输水管道等由于过去很少,有个冰冻灾害影响也甚微,而现在仅冻坏输水管道就可造成成千上万人的饮水困难;过去车辆较少,流动人口也少,遇到雨雪冰冻灾害,涉及的车辆和人员都很少,不足引起全民的关注,现在不仅车辆多、人口流动性大,高速路也越来越多,桥梁涵洞也相应增多,遇到灾害性天气桥封路堵,急需的物资不能运进运出、及时送达,造成的影响较大、范围甚广。因此气象服务要满足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过去那种粗线条的预测预报和一般性的服务就必须向新领域拓展,只有做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服务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4 开展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思考

4.1 开展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和教育

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经常性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利用现有公共活动场所或设施如:图书馆、学校、宣传栏、安全提示牌等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利用村村通大喇叭、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定期邀请有关专家、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对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进行防灾减灾培训,与其他社区开展社区气象减灾经验交流。

4.2 开展社区灾害隐患排查

社区居民积极开展各种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点、洪水、火灾等灾害隐患点,并建立相应的清单;查明社区老年人、小孩、孕妇、重病患者、伤残人员及外来人口的分布,并针对风险落实对口帮扶救助人员和措施;编制社区风险地图,积极鼓励居民参与地图编制过程,通过宣传教育是居民了解掌握社区风险地图。

5 结论

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首先做好社区应急处置措施的能力,减少气象灾害对于社区的损害;提高气象服务的超前性、敏锐性、主动性和气象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的必要条件;酒泉市社区做好应急处置服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支持和协调配合力度;强化酒泉市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做好防灾减灾的基础工作;做好社区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提高自救能力,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尹佐臣. 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系统建设探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王晓生;张锦镔;姚健;谢国林.乐清市城市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李德萍;董海鹰;黄容;郭丽娜;郝燕;马艳.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城市气象灾害分析评估[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孙杭生,徐.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4).

[5]杨尚英,张梅梅,杨玉玲.近10 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01,19(7).

[6]刘玲,沙奕卓,白月明. 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区域分布与减灾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11,12(2).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4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部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部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事业的发展。

转贴于

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5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提高综合救灾减灾能力。继续完善《__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民政部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增强灾害救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导各镇(街道)按需要完成预案修订,初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规范使用好“国家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系统”,推行乡镇、街道直接报灾,要做到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初报。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研究制定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规划,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早完成”的原则,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力度,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规范化管理,发挥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灾情会商机制,研究制定灾情核查工作规则,做好灾情会商评估工作,切实履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加强与区减灾委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认真做好自然灾害灾情汇总统计、会商评估、报送与等各项工作,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灾区需求,研究制定抗灾救灾措施,确保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按照防大灾、备大灾、救大灾的要求,认真开展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做好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妥善安排冬春期间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新灾应急救助工作,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初步救助,各个阶段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受灾地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组织开展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演练活动。认真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做好“5.12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集中宣传和救灾演练活动,营造防灾减灾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打造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精品,争取2-3个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服务工作力度。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强殡改宣传和执法监察力度,大力推行骨灰存放、树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倡导文明殡葬意识,巩固100%的火化率,严处殡葬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散埋乱葬和“装棺二次葬”现象,促进我区殡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完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新殡仪馆年内投入使用,严格执行殡葬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提高殡葬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优质化水平。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争取政府加大对救助工作经费及救助经费的投入,抓好《救助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宣传,积极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主题宣传活动,规范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措施,做好流浪乞讨智障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

做好儿童收养登记服务和福利保障工作。加强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规范收养登记程序和流程,做好社会弃婴收养登记工作,切实保护被收养儿童合法权益。抓好涉外收养工作的落实,拓展福利机构涉外送养工作面。做好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和孤儿身份核查、救助工作。开展社会福利企业年检工作,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服好务,依程序办理好审核、审批手续。

提高婚姻登记服务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婚姻登记窗口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登记服务质量,规范档案管理,确保登记合格率为100%。加大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力度,做好与省级婚姻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的联网工作和日常信息更新工作。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力度,做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申请登记时,推行同步建立党组织,从源头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登记服务流程,做到依法登记,依法管理,进一步提高年检率与合格率,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切实提高监管效力。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20__年评估率力争达到15%以上。

进一步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加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市政府要求对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完成勘界,制作完善我区行政区划图。加强我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我区地名规划,对在建和规划道路系统化、序列化、标准化命名,开展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触摸屏等多样的地名电子信息化服务。做好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做好地名

文化遗产保护,力争更多地名进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完善区划和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做好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切实维护边界社会稳定。 加强民政民生项目谋划储备。及时做好与省、市、区发改、规划及上级民政部门等的对接工作,拟定我区20__年民政项目投资计划,建立可操作性的规划项目库,做好规划项目投资申报、审核、下达等落实工作,推动规划项目按时开工、精心施工、如期竣工。

加强法规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加强民政法规政策宣传工作,抓好法制培训,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民政信息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做好民政系统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等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扩大民政工作社会宣传,有效提升民政工作影响力。

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惠民政策、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杜绝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和行为,积极打造“阳光、高效民政”。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6

我担任地震局副局长、党组成员,分管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工作,根据市委述职述德述廉考核工作要求,现将自己过去一年履行岗位职责和思想作风建设及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作以汇报,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在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在感情上坚决认同核心,在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实际行动确保中央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把管党治党责任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注重抓平时、抓小事、抓经常性教育,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局党组坚持集体领导制度,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增强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决策前充分讨论,决策后坚决贯彻。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加强对分管部门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严格管理干部和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按照防震减灾工作确定的目标、思路和任务,真抓实干,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正廉洁。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严以修身律己,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时刻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守住拒腐防变的底线。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清廉的形象,担负起xx振兴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活动,筑牢思想根基

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结合我局《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各个阶段的工作要求,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党组成员,注重率先垂范,带头开展学习、带头上党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服务基层。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自觉学习党章、尊崇党章、维护党章,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分管部门党员上党课“学习毛丰美,争做优秀共产党员”、“学党章,做合格共产党员”,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带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居住地社区活动,两次到泉水社区,实地了解情况,将群众反应的问题及时上报给上级部门。学习贯彻xx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把推动会议精神落实作为我局当前的主要工作。通过中心组的十三个专题集中学习,撰写发言提纲,查摆不足,促进政治思想素质的提升。按照中央提出的“整改落实巡视反馈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深刻汲取辽宁拉票贿选案沉痛教训的批示,局党组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同步查找问题,形成问题清单,及时整改。

三、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努力提升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一)震害防御管理工作得到增强

2014年中国地震局与xx市人民政府签署创建xx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协议。2015,市政府办公厅印发《xx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协议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创建工作责任和完成的目标任务,用三至五年左右时间,打造xx防震减灾示范城市样板,提升xx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1.xx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建设取得新成绩。市财政每年投资50万元用于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2016年,xx市第二十一中学、庄河七中、金普新区金润小学等7所学校获批建设。目前,xx市地震局与xx市教育局共同创建辽宁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共20所,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50所。数量和质量位于全省前列。

2.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再出新成果。2016年,我市万科海港城和澳南明秀庄园两个社区申报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截至目前,我市甘井子区周水子街道亿达社区、保税区大窑湾街道格林小镇社区等6个社区获得国家地震安全示范社区称号。

3.实施地震重大项目夯实防震减灾基础。2015年安排资金2980万元,启动xx市中西沙甘主城区典型建筑物震害预测项目,2016年该项目已完成投资1561万。该项目是全国地震系统首次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中国地震局拟把该项目打造成全国样板工程,在全国进行推广。

4.依法行政做好抗震设防监督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全年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联合市法制办,邀请市政协委员重点检查石化基地和国家重点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工作。

5.加强抗震设防绩效考核,落实国务院关于涉及公共安全事项强制性评估规定。组织全市各区市县、先导区项目审批监管部门业务骨干60余人进行抗震设防监管绩效考核和抗震设防要求落实业务培训。

6.做好抗震设防行政审批工作。截至12月10日全年抗震设防审批6件,一般建设工程备案25件。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修订 地震应急能力不断增强

1.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完成我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核查确认工作,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文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继续开展。共备案地震应急预案57份,各区市县应急预案修订率100%,制作《xx市地震应急预案汇编》。完成《xx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已以xx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

2.积极参与我市地震灾害预评估调研工作。因我市部分地区今年被列入国家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协同中国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相关专家赴庄河开展地震灾害预评估调研。此项调研有利于推动完善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体系。

3.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检查我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并对我市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4.开展校园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全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市地震局、中山区政府、市防灾协会联合在白云小学举办防灾减灾应急综合演练。

5.积极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xx市核心城区2013—2020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总体规划项目》完稿等待专家评审。

6. 开展地震专业紧急救援队建设,填补我市空白。启动《xx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配置(一期)项目》,即将完成训练设施的建设工作。

7.做好地震应急产品研发推广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我局“研发地震应急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获得xx市直机关2015年度“最佳服务成果”奖。完成了与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联合开展的地震应急包行业标准课题项目。

8.组织xx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首届地震应急管理专项培训班,邀请中国地震系统高级专家将讲解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与危机处置的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区市县应急办系统、地震系统的应急管理人员100余人参加培训,推进我市地震应急管理和危机处置工作体系建设。

举办“xx市地震应急桌面演练”,来自我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41个部门人员参加了演练。演练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为主体,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情况下,指挥部和各成员单位实施启动地震响应、展开应急抢险救援行动、处置特殊险情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行动。

(三)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力度得到加强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断提高。

与xx新商报、xx晚报、半岛晨报合作,利用报纸开设专版,常年宣传防震减灾知识。2016年在xx市区内建立市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30个。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五进”(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百姓家)活动。在第30届全国中心城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上,我市创新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做法受到中国地震局的表扬和与会代表的称赞。

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明确党的纪律要求,严格把握政策红线,做到守纪律、讲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定,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切实履行管党治党责任,自觉接受监督。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出台,是我们党对执政纪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要求。对照《准则》和《条例》,反思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对分管处室的党风和廉政建设工作,承担起监督责任。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 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分管部门的领导和同志。本人没有到单位或企业报销属于自己支付的费用,无奢侈浪费等行为或现象。项目建设严格履行招投标手续,按照财政要求,让项目在阳光下运作,采购日常设备及用品采取网上询价比对办法,局党组定期向干部职工报告建设项目进展和资金运行情况,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五、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7

一是走访慰问困难群体。顺利完成了市、区、街道各级各部门领导春节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活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春节帮困活动,覆盖各类群众720人,发放资金94万元。在此基础上,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街道安排了近四万元扶贫资金,组织街道、村社区干部对全街道困难户进行了走访,帮助解决问题困难。二是提高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市民政局关于社救工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部署和要求,通过落实人员、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实现了阳光化施救,动态化管理的工作目标,最大限度发挥民政部门的“救急救难”作用。今年以来发放低保金2__万余元,医疗救助82万元,临时救助28万元。三是探索创新救济形式。改变以往以物质帮扶为主的单一救济形式,整合帮扶平台、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以项目推动的方式,探索建立涵盖老、困、病、残等弱势群体,包括物质、精神各方面的多方位、多层次扶贫帮困机制。目前__社区“幸福魔方”工程、__社区“七彩阳光”工程、__社区“爱心有约”工程不断深化。面向特殊未成年人群体的“阳光成长,爱有你我”项目也已启动,并通过区妇联和慈善总会在全区推广。同时实施温情救助。对__火灾户、__社区刑释人员__、__村脑瘫儿童等等及时、到位的提供了救助受到了本人、亲属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四是规范五保三无管理。认真落实区民政局的部署和要求,平稳有序的实施五保、三无对象违规享受资金清理工作。由于对象特殊、资金复杂、历史久远等导致工作阻力和困难极大,我们在摸清底细的基础上,紧紧依靠村、社区和撤并村干部大力支持和通力合作,区别情况、因人施措、逐个解决,截止目前除1人还在继续攻坚、2人退出五保政策外,其余20多人已基本完成补充协议签订和资金的管理划定。

一是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期间,在街道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二是加强特色示范创建。顺利完成了坝头社区全国级、横杨、金泉社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验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九峰山“智慧社区”建设、坝头社区科技示范创建、学苑社区防震减灾先进创建等工作推进综合减灾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应急。6月组织力量对街道各避灾点进行了检查。在此基础上,及时补充了各类避灾物质,不易储存的物资与超市签订了代储协议,实现了对避灾工作的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在防御“凤凰”台风工作中,我们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开放了街道学苑、博平两个避灾中心和村、社区避灾点,及时接收安置避灾人员,保障避灾人员住好、吃好。由于准备充分,应对有力,各避灾点次序井然,避灾人员情绪稳定。

一是创建双拥街道。在规定时间内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申报材料撰写、档案材料整理,顺利通过了市里的评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双拥模范街道荣誉称号。二是加强军地互动。秉承和发扬双拥模范街道创建的成果和做法,强化双拥军地互动,通过节日慰问、军地座谈、迎春联谊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密切军地之间联系。同时注重平时的沟通联系,积极主动地为部队排忧解难,在此基础上,依托军地双方的良好关系,强化沟通协调机制,妥善处置涉及军地双方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包括1号地块坟墓迁移、__路电缆改造等工作。三是重视老兵管理。根据上级要求,规范和谐落实好退伍军人兵龄补贴扩面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退伍军人都能享受政府这一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加强退伍军人稳控工作,对重点对象落实专人进行舆情监测,并多次与他们接触和走访,特别是对7位优抚金发放标准调整的重点优抚对象一一上门,耐心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协调上下处理政策衔接,确保有关问题妥善得到解决。四是规范发放资金。按期依规下发了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金、春节生活补助、一次性补贴及义务兵家属慰问金额,今年以来共发放优抚资金132万元。五是修缮烈士坟墓在对街道范围内烈士墓全面普查和信息系统完善的基础上,投入2余万元,对王金有、冯和兰等烈士墓进行了修缮。

一是做好基层协会换届选举。针对以往实际和村两委会换届中暴露的问题,高度重视村、社区的老年协会换届选举工作,街道专门成立了换届工作组织,制定了详细的换届选举方案,积极平稳有序地推进,目前已完成27个村老年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基本实现了村社满意、老年人拥护的目标。二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动态管理。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站动态化管理、规范化建设、星级化创争,在按照标准不断强化服务站软硬件的基础上,组织力量对全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站进行了等级考核评定,46家基层居家养老服务站中确定社区2A级4家,农村2A级4家,1A级37家。三是创新养老服务载体形式。在认真规范落实好老年优待证、电话优惠补贴、高龄补贴等常规性老年人优待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贴近老年人需求的服务载体和形式,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结对服务在城乡蓬勃开展,爱心食堂、高血压俱乐部、老年电大、免费理发、上门洗晒等特色服务方兴未艾。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全街道有41个基层协会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贴近老人的文体活动。街道老年体协也举办了第十八届老年人运动会,吸引了943人次参加。另外举办的健身操大联动、健身日大联动、健步走大联动等活动,规模空前,广受欢迎。五是加强养老机构的管理。重视养老机构的安全生产,4月会同区民政局、消防大队等职能部门对敬老院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隐患,下达了限期

整改通知书。10月又组织力量对整改情况进行了回头看。 在此基础上在去年对街道敬老院修缮加固的基础上,今年又挤出资金实施了落实外墙粉刷、天然气改造等项目。同时针对消防大检查发现的问题,在街道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在街道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着手进行消防设施规范化改造的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为下一步整改落实做好准备。此外,街道还积极支持民办敬老院发展,位于嘉溪的怡心居已建成开业。 一是完成先进创建。按照市级扶持助残爱心街道创建工作标准,及时完成了验收申请、先进材料上报和台账资料整理,同时不断强化软硬件建设和服务项目深化,重点突出关键性阶段性内容的整改与完善,确保我街道顺利通过验收,被市人民政府残工委授予“宁波市第二批扶残助残爱心街道”荣誉称号。二是完善工作体系。继续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残疾人区域化管理、网格化服务模式,在九峰山实现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今年又探索在灵岩社区、金泉社区等地推进区域化管理工作,使社区和撤并村之间的工作矛盾得到了一定改善。三是创新工作载体。一方面继续推动坝头社区爱心有约项目,今年又进一步充实和拓展了项目的载体和内容,在探索为重残、高龄残疾人免费洗衣、上门理发等服务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实施残疾人灵活就业项目,探索开展了萤火虫志愿者服务、贫困残疾人结对等项目。另一方面在4月份围绕全国助残日主题,启动了残疾人圆梦微心愿活动,向全体残疾人和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微心愿,5-6月集中力量资源认领完成了40余个微心愿。同时与妇联等部门协作,实施的“阳光成长路”项目,让数十名残障儿童和残疾人子女受到了帮扶。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室已经建成,为下步为残疾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丰富文体生活。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体活动、服务项目。在坝头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举办了爱耳日广场宣传、残疾人优惠政策讲解、盲人定向行走培训、精残家属联谊、残疾人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开展了4次残疾人免费体检,在灵岩社区设置了残疾人公益广告宣传牌,组织残疾人参加区文体比赛和技能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五是规范落优惠政策。全年共发放居家安养费50余万元,集中托养费90万余元,残疾人生活补助金101万多元,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金障70万多元,贫困重残生活保障金 万元,残疾儿童康复训练补助3万多元。为16户重度残疾人实施了无障碍设施进家门政策,新增智慧.爱心24小时残疾人信息服务平台用户55户.

一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在完成日常救助的同时,上半年向区慈善总会推荐表彰“慈善楷模”1个单位、“爱心大使”3个单位和一个个人、“慈善先进单位”3个。6月份启动了慈善一日捐活动,募集资金45万元。在街道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村级基金规模大幅扩大,今年新增资金850万元;25家企业基金到位20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慈善扶贫济困作用,积极开展助困、助学、助医活动,今年以来共发放慈善救助款72万余元。同时积极进行形式救济形式、措施的探索创新,为贫困群众就业基地、九峰山社区幸福魔方、坝头社区的爱心有约、横杨社区的融心基金等项目的发展添砖加瓦。二是住房保障有序推进。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顺利完成了今年的廉租房租金补贴复核、申报工作,使22户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房补贴;有序推进了区两批公租房项目的申报、审核工作,使62户城镇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新就业及技术类无房职工、优秀外来务工人员和引进人才等享受到了政府这一惠民政策。有序推进了经济适用房申购工作,目前已完成11户申购对象的资格审查、材料整理。同时对已经享受的经济房、限价房享受对象开展了回头看,对违规出租、出售人员采取积极稳妥的手段进行了处置。三是“调压减震”作用明显。紧紧围绕街道工作大局,在积极帮扶老、弱、病、残、难等弱势群体,发挥好社会和谐稳压器作用的同时,及时补位,配合综治、等部门做好维稳促和工作,当好社会矛盾的减压阀。今年以来,在堍头、太白、坝头等村、社区归正人员帮教,新路、横山、先锋、杨岙等特殊群体帮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立足增强民生保障,着力健全救灾救济体系。

一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整合民政、残联、慈善等各类救助平台,完善多元化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好社会救助“救急救难”作用。巩固和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经验和做法,规范工作程序,提升阳光救助水平,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继续抓好五保、三无违规对象的清理扫尾,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继续整合帮扶平台、部门资源和社会力量,以项目推动的方式,探索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涵盖老、困、病、残等弱势群体,包括物质、精神各方面的多方位、多层次扶贫帮困机制。积极强化基层工作队伍、志愿者服务基地、弱势群体定期排摸机制建设,探索社会救助由被动救助向主动关爱转变的方式方法。二是完善灾害应急体系。全面落实和完善灾害应急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加强综合减灾工作宣传、避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和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切实增强社会大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综合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总结街道综合减灾工作的经验和做法,以横杨、金泉等社区的提档升级为契机,不断挖掘亮点,创新特色,巩固和扩大街道综合减灾工作的领先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2、立足落实优抚政策,着力推进双拥建设。

切实发挥街道双拥工作的传统优势和双拥模范街道创建的良好基础,不断拓展双拥工作的新领域,协调解决好随军家属的就业、子女入学入托问题及部队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部队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部队在加快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和贫困优抚对象的帮扶解难工作。加强退伍老兵的管理,引导他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3、立足关爱体系建设,着力加强残疾人工作。

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立足街道自身实际,扎实做好残疾人康复、文体、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以“以管理带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为思路,总结区域化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探索残疾人区域化管理、网格化服务模式。强化基层残疾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有需求、符合条件的社区选配专职委员。探索实施以“老有所助、壮有所业、少有所爱”“三有”为重点的残疾人关爱帮扶机制,以坝头社区爱心有约工程、九峰山社区幸福魔方、高田王社区爱心宝典、灵岩社区爱心敲门等项目为依托,切实发挥蒲公英志愿者、萤火虫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作用,为高龄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贴心服务和帮助,让老年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病有所医、困由所助。积极探索残疾人造血计划,在全面调查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情况和就业需求的基础上,依托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学院等部门优势,建立弱势群体个性化、常态化的培训、就业机制。整合妇联、残联、慈善等部门的资源,深化和拓展灵活就业项目内容和形式,探索建立建立残疾人阳光家园、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等,逐步推动残疾人帮扶由保生存向促发展转变。以“阳光路上,爱有你我”项目为牵引,整合街道部门资源,引导社会力量,通过送学上门、结对帮扶、阳光关爱、心愿圆梦等活动,为残障青少年和残疾人子女提供切实到位的帮助,让他们感受政府的关爱和社会的温暖。

4、立足重点创新提升,着力抓好其他各项工作。

老龄工作,继续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不断丰富工作模式和内容。重点!在送餐服务、民办养老机构服务延伸、为老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谋求新突破。同时对街道敬老院进行消防设施改造,加大对两家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和监督力度,促进养老机构规范化运作,优质化服务。慈善工作,继续拓宽慈善资金募捐渠道和使用成效,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提升慈善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住房保障工作。继续规范有序地做好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等住房保障工作。

5、立足便民惠民利民,着力提升阳光服务水平。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8

 

一、减灾教育:适应生命教育的诉求

 

2013年8月,我校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对减灾教育课程进行“原点”创新,继而“顶层推动”,而“原点”创新始于对减灾教育课程概念进行新的诠释,2014年10月,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在我校如期建成。

 

我们认为,减灾教育课程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

 

二、课程架构:系统的顶层设计

 

(一)软硬件并举,夯实课程建设基础

 

我校在原有地理生态园、多媒体数字化地理专用教室、地理情境室、环境探究室、防震减灾体验馆、生物多样性体验和研究中心、无锡市禁毒教育基地、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站、国家区域气象监测站、区域地震监测网等课程资源基础上,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环境建设,进一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通过整体设计、优化升级,依据《江苏省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施方案,通过走访上海七宝中学、上海仙霞中学、常州北郊中学及靖江中学等省内外课程建设的特色学校,采取座谈、听介绍、看资料、临场馆的多种方式,实地了解兄弟学校建设的具体做法与取得的成效,多次召开相关学科的研讨会。

 

减灾教育课程基地不同于以往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学实验室,而是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质,激发学生创新意愿,实现拓展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搭建的综合性实践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实践型、开放型、研究型的特点满足和丰富了学生充分互动及个性化学习需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了学生内在需求和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校内外统整,丰富课程资源载体

 

减灾教育基地不仅是学生能力展示的平台,也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是社会关心教育的平台。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借力无锡市相关部门,建立了省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市地质教育基地、气象教育基地和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充分体现课程基地的社会性,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了便于向其他学校和社区开放的共享平台,衔接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响应了“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工作的要求,实现认知教育——意识培养——行为践行的有机循环统一。

 

(三)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综合学习力

 

为系统建设减灾教育课程,提升课程的整体效能,以核心学科——地理学科为主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基于现有学科知识体系,为加强某些规则、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拓展组合相关学科教学。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开发课程,深入研究减灾教育元素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使散点知识系统化,形成课程合力,促进学生对灾害知识深而广的理解。

 

通过学科融合,让教师在相互备课中,进行思维方式的互补和交融,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人生和生活的一个过程。学科融合促进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学科融合已从课中合作融合拓展到课前、课后辅助合作,学习空间不局限于课堂。丰富多彩的学科融合中,学生最终提升学习思考方式以及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统整:规范、可行的课程

 

注重生命关怀,坚守学生立场,尊重发展规律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是减灾课程的主旋律。

 

(一)减灾教育融入课程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载体。在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建设中,以课程内涵为价值标准,将课程核心价值及特质理念、课程目标贯彻于减灾教育课程体系中,系统思考课程理念、目标、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将减灾教育课程基地进行课程转化,为更好地推进课程基地的建设,采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个性化”的开发原则,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融入减灾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传统、师资力量、社区资源等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合高中生发展、有层次、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让课程意识无所不在,课程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服务。

 

(二)主题活动助力减灾教育

 

主题活动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线索,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活动项目尽可能体现主题型、教育性、实践性和渐进性。学生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活动安排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特点,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年段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体验主题。依据共建“北原”地学社协议,践行“活动即课程经历即收获实践即学习”的教育理念,在每年3月世界气象日、4月地球日、5月防灾减灾日、6月环境日与无锡市国土资源局、无锡市环境保护局、无锡市地震局、无锡市气象局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开展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活动主要由学生设计,教师指导,既关注个体更关注团队,既关注内容更关注状态。让学生因兴趣而提升,因参与而提升。

 

(三)课题研究助推减灾教育

 

以省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为引领,结合学科教学实际,整合不同层面的教育资源,以学校为基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此项研究,我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并梳理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实施与效果,研究成果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教学成果(基础教育类)一等奖。

 

学校积极吸纳省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成果,有序推进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高中课程目标序列化引领下的有效教学研究》和《学校“原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课题研究与课程基地建设相契合。

 

(四)课程促进教师成长

 

课程规划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课程建设提供了教师发展的高位平台。课程与教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整体规划课程时,了解教师的心理和需求,设身处地替教师着想,为教师创设适合发展的课程环境。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最大限度还给教师,多一些自主发展的空间,这样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创造课程。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9

一、“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以来,县气象局在省局、市局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实施《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气象监测、预测预报预警能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为县的农业生产、产业发展和防灾减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主要成绩:

1、基础业务质量稳步提高。作为国家一级气候观测站,承担着资料参加全球交换的重任,基础业务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测报“百班无错”和“250班无错”均创历史新高,测报质量得到极大提高,狠抓测报质量初见成效;运用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将预警预报信息精细化到乡镇,形成了业务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设置科学、上下衔接和保障有力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

2、气象服务成绩显著

为“金芒果”节、傣族“花街节”、彝族“火把节”“哈尼十月年”等系列节日活动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遭受百年不遇的秋、冬、春、初夏干旱,我局对旱情超前预报,超前谋划,为科学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省气象局的表彰和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在改进原有的电视、网站、121答询系统等服务方式基础上,新增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媒介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将优质高效的气象服务延伸到农村,不断丰富气象服务手段。

3、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建立

“十一五”期间,为满足农村对气象信息的迫切需求,解决气象信息在农村传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7月,我县在所有乡镇、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等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239块,初步建立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构建农村防灾减灾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气象显示屏被农民称作身边的“气象台”、载田种地的“好帮手”,增收致富的“信息窗”,科技传播的“好载体”,政务公开的“好平台”

4、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不断加快,精神文明创建成绩斐然。

重视制度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局务公开,开展警示教育,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市局肯定。重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连续获得第三届、第四届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县的气象业务整体水平和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要,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水平不高,仍需加大建设力度。

2、地方财政紧张,投入人影的资金有限,的人影标准化作业点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区县、作业装备落后,防雹效率较低。

3、气象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还未完全理顺,经费投入不足,维持事业发展的供需矛盾突出,气象职工的地方性津补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一定程度影响了气象队伍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和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服务宗旨。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气象事业综合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第一、统筹兼顾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紧紧围绕防灾减灾这个中心任务,全面发展气象事业。

第二、总结实践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气象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坚持社会资源共享的原则。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四、立足实际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坚持适当超前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宜,拓展气象观测项目和内容,为开展气象预报、预测和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性的观测数据和信息。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

1、总目标: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建设“西部一流、全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气象科技创新和气象人才体系,为防灾减灾、“和谐”的建设提供全面、优质的气象服务。

2、分目标

建立有效覆盖县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系统

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建立和完 善科技创新体系

营造气象行业依法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建设任务

(一) 建立有效覆盖全县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全面推进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根据县气象防灾减灾信息盲区主要在农村的实际,以提高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和满意度为主要目标,把建设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数字乡村工程”的延伸工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共有600余个自然村需安装农村气象公共信息服务终端--气象电子显示屏,已安装255块,还需安装400余块。到“十二五”末,实现以气象电子显示屏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终端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的目标。

2、加强人群聚集地方气象信息传输。

积极推进学校、医院、车站、宾馆、公园、广场、体育场馆、高速公路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广播等信息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在全县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安装电子显示屏等约68个,实现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

3、提高手机气象短信覆盖率

继续积极推广手机气象短信服务,到十二五末,实现气象短信服务覆盖率40%的目标。

4、建立和完善气象公共信息系统。

由气象部门牵头整合部门信息资源,把气象公共信息系统建设成集天气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各项政策、科普知识、政务公开和产品供求等信息为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广电、报刊、网络、通信等管理部门、运营商也要支持和加强气象综合信息传输工作。

把气象公共信息系统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气象公共信息系统纳入县政府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预警信息机制,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应用各种手段,形成便捷高效、覆盖城乡的预警信息体系。

(二) 建设现代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以加密区域自动站、雷达、应急气象保障和gps/met水汽探测仪为重点,初步建成要素配置适当、空间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气象综合监测系统;增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为防灾减灾、预警预测、科研等提供科学依据。

1、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升级和完善

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国家大监网建设的补充,通过加密对降水、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提高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合理评估水资源,特别是对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预警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到“十二五”末,实现我县每个乡镇有一套六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雨量、气压)区域自动站,每个行政村有一套至少两要素(雨量、温度)区域自动站。因此,在现有2个六要素区域自动站和12个两要素区域自动站的基础上,根据地理位置布局,仍需再建8个六要素区域自动站和58个两要素站,使现有单要素可靠、稳定运行。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布设,与水利、水文站网的自动气象站统一规划和布置,避免重复布站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经济状况、人口密度、地质灾害发生频度等)和地质灾害防治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天气雷达站

天气雷达以其高时空分辨率、及时准确的遥感探测能力,成为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最有效的探测设备。特别是对短时临近的天气预警工作,天气雷达一定意义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十二五期间,与其他兄弟县联合,在新平磨盘山生态气象站建设c波段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与昆明、普洱两部雷达形成交叉探测,可以完全消除目前雷达探测的盲区,解决昆明、普洱雷达对的探测均不能全面覆盖的问题,从而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能力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水平。

3、建立风能、太阳能观测网

因日照充足被誉为“红河谷中的太阳城”,建立太阳能、风能观测网对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发展特色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十二五”期间,计划在布设太阳辐射观测仪1套,风能观测铁塔1座,观测我县太阳能、风能资源分布特点,为有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提供决策依据。

4、gps/met水汽探测仪

gps/met水汽探测仪可以每20~30分钟获得1次大气水汽廓线,为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提供水汽依据。作为水汽进出玉溪市的主要方向,计划安装一套gps/met水汽探测仪,与红塔区、通海、华宁各、新平安装组成gps/met水汽探测网。

(三)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预警系统

以中国气象局《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牵引,以综合观测业务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面向“一流技术”的发展目标,开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0到72小时预报)、稳定提高气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 三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5%,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1、完善县气象预报预警综合业务系统

以国家局t639、欧洲中心、云南省局中尺度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技术和卫星、加密自动站、gps等多种观测资料综合应用分析为基础,以micaps系统为平台,逐步从以天气尺度分析为主的业务向天气尺度与中尺度分析相结合的业务转换,深入研究乡镇天气预报预警技术,乡镇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3-5个百分点.

2.建立完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

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加密自动站等资料综合分析,短时临近预报精细到村,时效0-3小时,预报要素包括降水、风向风速、最高、最低气温,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大雨、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每天定时5 次,天气突变及时更新和订正,短时临近预报准确率提高4-6个百分点;雷达降水估测研究有所突破并投入业务应用,建立冰雹潜势预报。重点加强短时临近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技术科研工作,增强预报员对雷达、卫星等资料的分析和对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能力,提高强对流天气、强降水临近预报命中率和时效。

3.完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

在县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多年预报技术经验,结合农业、经济作物特点,研究对象为干旱、雨季开始期,倒春寒、8月低温、秋季连阴雨、低温霜冻,完善特色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

重点完成影响雨季开始偏早、偏晚的大气环流特征及海温变化特点分析总结工作。

4.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根据地质结构及地表变化情况,增加雨量监测点,不断修正各类参数,改进预报模式,地质灾害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5.初步建立生态服务系统

完善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大气负氧离子测报信息、试验开展大气负氧离子预报,拓展公共气象服务领域,围绕建设“生态”发展战略目标做好服务。

6.完善森林火险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在对森林可燃物类型、山地气候特点、森林火灾发生频率等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尺度的林场级森林火险监测预警及其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全县林区森林火险监测预警现代化,实时提供针对性更强,更精细化的火险监测预警服务。

(四) 建立和完善现代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系统

我县人影工作起步晚,基础设施差,作业装备简陋, 现有7个防雹作业点,仅有两个是标准化作业点,其余均为临时租用民房或集体闲置房,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现有作业装备为一门双三七高炮和已被列为淘汰产品的七架jfj4千米小火箭,为消除安全隐患,着实提高防雹的安全高效性,急需进行作业点标准化改造和作业装备更新。

(五) 建立和完善雷电监测预警体系

1.提高雷电监测预警能力

对闪电定位监测中心站升级改造,更换服务器、增加ups不间断电源,满足雷电监测预警需要。

2.加强雷电防护工作

实现新建建(构)筑物防直击雷措施安装率达到100%、防感应雷措施安装率达到80%的目标,逐步提高在用防雷设施的完好率和可靠性;在重大项目和关键场所采用、推广先进防雷设备及防雷新技术。

3.加强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实现易燃易爆场所检测面达100%、其他场所检测面达70%。

(六) 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系统

海量气象信息的实时收集、传输、必须依赖快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因此建立和完善县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料实时上传、、交换和共享,提高数据资料、数据资源的应用效益,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防灾减灾的基础建设工作。

1、气象公益服务网络

完成县气象网络的升级改造,对气象网络带宽进行扩容。

县气象网络由现在的二级交换网络结构升级为三级交换,引进机架式服务器,实现服务器群的管理。增加网络安全设备防火墙,提高网络安全性能。

2、无线通信网络

根据防灾减灾和应急通讯,特别是人工增雨和烤烟防雹的实际需求,对原有27个无线中继机、天线等进行升级改造,形成覆盖全县、通话清晰、信号稳定的无线通信网络,满足和适应全县人影工作的需求。

(七)建设“四个一流”气象台站

“十二五”期间,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以建设县防灾减灾中心和改善台站观测环境为中心,完成约平米的防灾减灾中心建设,使气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达到“西部一流”。

(八)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科技兴气象的发展方针,建立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突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重点项目的突破,推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九)提高依法开展气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1、确立和强化“政府统一领导、多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l 依法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l 建立气象、建设、安监、消防、电力、通信等管理部门共同协作的雷电灾害防御管理机制,共同做好雷电灾害防御工作。

l 认真贯彻《玉溪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云府登469号)规定,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建设,提高人影指挥、作业现代化水平。

l 依法编制和修订气候资源区划和风能、太阳能等专项规划,在重大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落实气候及气象灾害可行性论证制度,最大限度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继续强化气象执法人员的执法业务培训,更新法律知识,全面落实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以及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机构健全、队伍精良、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

3、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及气象科普宣传,为依法治理营造和谐环境

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为重点的学习宣传,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和防灾减灾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提高气象工作重要性认识。县政府和各部门应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把气象事业和气象防灾减灾作为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不断创新气象事业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方式,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重要支撑。

(二)切实加强气象工作组织领导。政府和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把发展气象事业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工作格局。

(三)切实加大气象事业投入。抓住国家和省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县气象事业发展及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投入。建立稳定增长的地方财政投入机制,把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及气象防灾减灾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专项经费等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优化整合各部门气象防灾减灾投入,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引进和推广气象防灾减灾先进实用技术,整合现有气象科技资源,组织实施气象防灾减灾重大科技项目,努力在农业气象、林业气象、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服务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加大科技投入,每年从科技经费中,以项目形式支持气象防灾减灾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五)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协作合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交流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气象防灾减灾的科技交流与协作。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支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试验示范建设、人员培训和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六)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法制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有关实施意见。认真贯彻落实《玉溪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加强法制教育,严格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10

【关键词】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农业是气象高影响行业,农村是气象防灾减灾薄弱地区,农民是最须要提供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低温冻害、暴雨洪涝、冰雹、雷电、高温、干旱、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造成极大损失。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使得气象灾害风险越来越大,气象对农业的作用更加显现,对农村的影响更加广泛。

近年来气象部门为了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采取了多种对策,为减轻或避免灾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随着社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还存在着很多难题和不足。如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体系不太健全,灾害信息收集时效性、全面性不够 ;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业务有关面较窄,难以满足需求; 农业气象灾害分析特别是防御技术分析较少,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应对能力还必要大力提升;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和农村终端接收系统不够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盖面不够广;农民防范意识薄弱 ,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科技文化宣传不到位,缺乏防灾避灾意识。

如何提升气象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针对以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

2.建立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准确的灾害预测预报是对灾害进行准时预警、采取可行的灾害防御对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专业专项灾害预测预警工作。除进一步提升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一方面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本地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冻、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另外,还须要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气象项目,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相比现在已刚开始开展的农业干旱预报、霜冻预报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升预报技术水平。基层县局要依靠上级气象单位,根据须要选择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遵照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轻重缓急程度的不一样,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农业气象专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的指导预报产品,联合指标判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

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监测评估本领

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的基础。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创建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概率研究。基层县局首先是要与农业、水利、民政等单位配合和协调,创建实况灾情的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使灾情、农情、气象等资料可以经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以便开展可行的灾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综合评估,开展定位观测、实地调查,将灾害防御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

4.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创建以政府主导、单位参与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在不一样层次上制订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变更各种可行资源,形成单位间的可行的联动机制、高效的协同本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可行、最集约化的方式组织起对灾害的防御工作,从而将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机制,做到“视频到乡,音频到村”。首先是创建农村灾害信息预警系统、灾害信息预警终端、在人口密集区安置大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等预警设备。其次是遵照政府-各有关单位-乡、镇、农场-村组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办理规范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即在各乡、镇、农场设立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乡、镇、农场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理员、村级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县、乡、村各级要密切协作,特别要发挥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重要的天气预报要充分考虑分散在各居住地人群接收信息本领的差别,区别对待,在灾害来临前接收和准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准时上报灾情,确保气象灾害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再次是根据本地通信传媒发展情况,创建多渠道的传播体系。可以用字幕在电视、电子屏滚动播出,并且还能够向各手机用户免费发送灾害性天气预报短消息。

5.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是气象部门要增强对政府和有关单位的宣传,使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进一步提升对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认知,制订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政策和规划,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作为政府的日常行为。其次是创建由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组成的科普宣传网络,政府、气象、农业和其他相关单位可应用科普宣传网络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和本领,使公众知道怎么样去避灾抗灾。再次是创建以农技推广站、气象站为主,农技学校、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为辅的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办事体系,采用培训班、讲座、技术推广、专题咨询、技术指导等形式对基层负责人、农技人员、农业大户,和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普及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使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在防灾减灾实践中切实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矫梅燕.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G].中国气象报,2008-09-12.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11

一、基本情况

1、以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为重点,扎实做好灾后应急处置。我局主动与区应办和减灾委成员单位会商,共享灾情信息,按时报送灾情分析报告。三年来我区共遭受7次较大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约2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千万元,共下拨救灾款物400余万元,救助灾民2万余人(次),恢复重建倒损房屋174户366间。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社会稳定。

2、以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区民政局在全区开展了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街办谭家河、艾家镇大栗树、联棚乡长岭、土城乡车溪先后获得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称号。今年又在桥边镇双堰口村开展了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3、以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为中心,逐步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指挥体系。区民政局重新修订了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减灾委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在每年“5.12“期间,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各类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和大型的防灾减灾宣传,有效地提升了减灾成员单位的综合应急反应能力和辖区村(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并建立了覆盖区、乡、村三级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每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培训,提升我区自然灾害应急队伍快速反应能力。

4、以救灾装备建设和物资储备为保障,着力提升民政救灾应急工作的水平,区民政局先后配备了救灾专用电脑、摄像机、相机,购买了救灾专用车辆,为全区各乡镇民政救灾专干配发了报灾终端和专用笔记本电脑。同时为了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批量采购了易于保存的棉衣被用于应急储备。

5、以党委、政府支持为依靠,强化民政救灾资金保障。我局在区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将救灾应急专项经费纳入了区级财政预算,使救灾应急工作得到有效的财力支撑,救灾应急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区属农业大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范围广,难度大,而救灾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仅1名工作人员且同时身兼多项工作,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的救灾应急处置工作。

2、由于我区土坯房基数较大,因灾倒损房恢复重建任务重,按照《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关于救灾资金分担的原则,我区因财力不足,未能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因此灾后救助的标准不高。

三、建议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范文12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二)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有关地区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各有关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和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单位,要按规定及时向气象部门提供监测预报气象灾害所需要的气象探测信息和有关水情、风暴潮、灾情等监测信息。各级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资源、建设、铁道、交通、信息产业、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洋等各有关部门互联互通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三)努力提高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要加大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力度,深入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及时开展气象灾害分析评估,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信心。

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