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11-09 03:47:55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具体而言,项目总体单位应总体负责财务验收工作,各单位均应按照上级项目主管部门有关的财务验收规定和要求,遵循财务验收管理规范和流程,认真严肃对待。

1.统一领导,分工合作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统一的集中领导是对财务验收工作的一种约束,也是指引财务验收通过的重要保障。针对课题承担单位较多,且分布在多个城市的状况,财务验收工作的统一领导更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财务验收工作的总负责单位,项目总体单位应及时地根据上级项目主管部门财务验收的具体要求,提前部署成立验收工作组,统一组织项目及各课题财务验收工作。具体而言,应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包括财务验收资料、财务凭证、验收会场、各课题联系等工作,并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安排。如财务凭证负责人应事前审核财务凭证资料,并要保证很快提供给专家所需的财务凭证。同时,验收工作组的每个人均应明确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并保证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遇到突发的紧急事件,及时向领导汇报,共同协商解决措施。

2.有效沟通,及时协调

沟通协调能力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沟通协调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决定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作为多个课题的项目总体单位,统一负责财务验收工作,无论是验收前的周密准备,还是验收中的有序安排,协调沟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项目总体单位应积极主动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密切沟通,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和理解财务验收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验收文档、验收议程、验收材料、会议事宜等,从而精心周密、从严从细做好各项工作。另一方面,项目总体单位还应密切与各课题单位协调沟通,不仅及时将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的各项要求准确传达给各课题单位,而且在内容的准确性、资料的完备性、上交的时间性等方面对各课题单位进行严格的规定,以确保财务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对于各课题单位存在的有些可能影响验收通过的小细节、小问题,如项目延期、预算变更批复等,项目总体单位应及时地与有关各方进行协商解决,做到事先沟通,并最终达成有效共识。

3.注重准备,有备无患

俗话说“不打无把握之仗”,只有足够地估计困难,充分地准备克服困难,有备无患,才能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多个课题单位分布各地、审计要求严、验收标准高的现状,项目总体单位在验收前应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具体而言,一是,在日常工作中,项目总体单位应根据项目及各课题研发工作安排,及时组织各课题单位申请延期调整,并与上级项目主管部门积极沟通,以取得调整批复。同时,要求各课题在延期调整周期内,必须重视经费支出的合规性、合理性,确保预算执行进度,并督促各课题财务相关负责人收集预算执行中的点滴,且有效解决、处理,做到心里有数,便于财务审计、财务验收资料准备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在事务所财务审计中,项目总体单位应组织各课题单位提前准备详细的经费支出财务凭证材料,并与审计人员就课题经费执行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沟通,合理归集会计科目至预算科目,进一步加强财务审计认定;三是,在财务验收准备中,项目总体单位应再次组织各课题对所承担课题的经费支出进行全面严格自检,对所有支出财务凭证全面、系统地进行自查,特别针对设备、材料等经费支出合同、票据、验收、出入库等财务凭证的完备性,进行逐一检查;四是,在验收会前1-2天,项目总体单位应提前检查各课题单位准备的财务资料,相关责任人负责检查、落实、确认已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查看准备资料份数是否齐全,验收材料课题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是否签字,是否盖公章等工作。

4.财务验收,沉着应对

精心部署、有序备战,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项目及各课题顺利通过财务验收。而召开验收会议是整个财务验收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能否顺利通过验收在此一搏,因此更要十二分地重视。

在财务验收会议中,项目总体单位及各课题单位应注意听取会议主持人(一般为财务专家组长)的讲话,按照时间要求和顺序,各课题财务负责人自信、沉着、冷静地进行总结汇报、接受、记录专家提问并严谨答复,如有严格时间限制,需要适时调整汇报内容和时间。 同时,对于专家指出的一些问题,汇报人可尽量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因技术专业性较强,与财务专家沟通不畅时,可要求兼具技术与财务知识的相关专家予以解释。

另外,由于经费支出是围绕技术研发展开的,任何一项经费支出都是基于技术研发工作的需要,因此,若时间允许,项目总体单位及各课题单位应尽可能安排财务专家前往实验现场进行实地视察,并安排专人,运用通俗科学的语言为财务专家讲解技术研发内容,这样更便于与财务专家沟通经费支出的方方面面。

5.重视细节,提升亮点

精密统筹、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很重要,但还需在细节上下功夫,提升“亮点”。鉴于财务验收安排时间紧、课题承担单位多,现场验收资料多、财务检查较严格的现状,项目总体单位应对各课题单位财务验收材料提出较高要求。

首先,项目总体单位应编制财务验收资料模板,及时组织各课题单位规范编制、复印、装订财务验收资料,如统一规定各课题单位验收PPT模板、目录编排、装订格式、字体字号等。其次,项目总体单位应要求各课题上交材料条理清晰,按顺序装订文档,并整理文档汇总清单,方便现场验收专家的翻看审阅。

6.汲取经验,完善后续执行

反思才能进步,总结才会提高。在财务验收通过后,针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验收专家的建议,项目总体单位应组织各课题单位进行深入研讨和反思总结。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此文被“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收录                                            扎扎实实搞好培训,确保课改顺利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介绍     从2002年9月起,我们连山区作为省级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推广工作。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我区教育实际出发,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全面协作式课程实验,积极营造有利的课改氛围,整个实验区的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几个月的实验与探索,我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实施,在实施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能否落实到位,关键取决于实验队伍的素质,因为教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的把师资培训工作确定为课改实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集中精力,从严从实地进行教师培训工作,并形成制度化,网络化,促使培训活动扎实有效地深入开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集思广益,确定培训思路。     课改工作在我区启动后,我们便成立了以主管教育副区长为首,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区开展课改工作的整体思路。其中师资培训工作无可争议地成为首要工作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结合我区自身实际情况,以区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了《连山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培训计划》。全区各中小学也加强了实验管理和研究的力度,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以主管业务领导为主的课改指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对本学校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组织、指导。保证了实验工作的实效性。我们确定的整体培训思路是:各级领导、教师、教研人员必须接受课改培训,并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实验边培训,边培训边研究”的培训原则,将培训、实验、研究有相结合,构建新的培训模式。在形式上采取“五结合”的做法,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通识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即时性培训相结合、部门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教研人员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效果控制上采取“边培训边验收,边培训边总结”的做法。这样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理解新课程的能力 。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培训策略。     (一)重视启动阶段的培训工作。在课改实验启动后,我区先后组织参加了上级部门的培训活动。首先是接受上级对区级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区教育局及进修学校领导接受省级管理者的培训(2人);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培训(39人);区教育局有关领导、教师进修学校领导、中小学教研员及实验校的管理者参加市里的通识培训(150人)。在此基础上,我区利用假期组织了两轮不同层次地培训工作。一轮培训: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对基层学校领导及全体实验教师的通识性培训。七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参加培训人数达1300人, 培训采用收看大 屏幕投影的形式。收看的具体内容有:郭元祥博士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观念与目标》;叶子博士的《新课程的特点与解析》;傅道春教授的《课程与教师的行为变化》。我们选的内容从宏观理论到具体的课标,再到教师行为是很有层次的,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轮培训:学科培训即课程标准与新教材的培训。主要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教研员承担,并邀请了部分市里教研员。采取了听讲座、看示范课、研讨互动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中学培训12个学科,累计20天,培训实验教师571人,小学培训5个学科,累计14天,培训实验教师480人。 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实验教师认清了课改的背景,明确了课改的意义和目标,使我区各校的领导和实验教师首先从理念上走进了新课程。     (二)加强实验进程中的培训工作。课改对于教师来说,实验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调整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实验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抱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还需要一一加以研究。为课改理念尽快地转化为广大领导与教师的课改行动,及时了解和指导新课改实施情况,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从期初开始就制定了周密的视导检查制度,以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相应股部作为课改实验的“总参谋部”,整合有关股部(室)的力量,按部门职能分解工作任务,共同管理,形成合力,将课改实验的“研、训、管、导、评”等工作一体化,使课改实验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我们还建立了以课改示范校-----乡镇中心校-----学科示范组三级研究型培训网络。以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途径,将学习、研究、培训结合起来。  从九月份开始就深入基层各校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采取听课、评课、检查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了即时性点拨培训,及时地解决了一线教师的困惑。另外进修学校`每月开办一期课改信息专刊,及时报道全区课改动态和各校的先进经验, 并根据实验的进程下发有指导意义的专题材料。如:为了帮助实验教师有意识地总结实验过程中创造的鲜活经验和应汲取的教训,学会写案例,教师进修学校下发了,什么是案例,如何写案例的指导材料,以及课改工作评估方案,学生成长手册等相关资料。同时,我区各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优势,将课程改革的内容作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方面。各实验学校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采用学习理论、校际考查、交流研讨、总结经验等多种方式,促进领导和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外我们重点引导课改示范校和示范教师充分发挥作用,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让他们成为全区课改的领路先锋。连山区中小学各学科的新课改研讨会分别于九月下旬相继召开。中学共11个学科,参加研讨的领导教师560余人;小学5个学科,参加会议370余人。会议均采取了上研讨课、示范教师说课、集体评课、研讨座谈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研讨会不仅展现了示范学校和示范教师对课改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广大实验教师顺利地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区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的领导分别参加了每个学科的会议,参与了评课和研讨,并做了重要的讲话。到目前为止,我区举行的各种形式培训活动40余次,参加人数近3000人次。这些富有针对性培训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加强管理层的培训工作。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首先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为此,我们把提高管理者的管理研究和指导水平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定点学习先进校长经验;巡回展示交流和汇报各校工作思路、做法及成绩;管理者走出去开阔思路;定期集中研训;阶段性成果汇报等形式。尤其针对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组织管理者进行专题研讨,引导他们根据课改理念,明确本校课改的突破口,鼓励他们身先士卒,使他们在观念和行为上均走在课改前列,以便有效地推进本校的课改实验进程。     (四)尝试非实验教师的培训。     课改实验是一个系统工程,课改实验更不能“一区两制、一校两制”,必须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改。因此,我区在关注课改年级和实验教师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他年级和教师要“穿老鞋,走新路”。在培训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内容,组织非实验教师参加学习研讨活动,让他们与实验教师一起研究、讨论,感受新课改,新理念,为实验工作的顺利推进,储蓄力量,做好准备。到目前为止,我区中小学参加新课改培训活动参训人数累计7000余人次,干部参训率达96%,教师达87%。一种良好的课改氛围在我区形成。     三、从严务实,搞好培训验收。     培训工作是否收到实效,是影响课改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区在抓好各种培训活动的同时,特别重视了培训验收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通识培训的验收,通识培训后,对1300人进行了考试验收,在实验小学开设27个考场,为中小学校长专设考场,督促各校一把手重视和参与新课程实验。二是学科培训的验收,有的学科是答卷,有的学科是写体会文章。两次验收的试卷,我们均认真进行了批阅和成绩统计,为合格者颁发了岗前培训合格证,坚持不合格不上岗。三是校本培训的验收,学期末进行验收,将其成绩纳入十五继续教育考核内容,计入学分,统一管理。     四、问题与体会     1、教育观念的转变和素质提高是前提。教师的观念问题、社会、家长的观念问题,特别是教育行政领导的观念转变对课改的推进至关重要。培训工作就目前的状态而言,解决的仍然是一个“量”的问题。在一些领导和教师中间,急需着一个“质”的变化。否则遇到具体问题和关键问题,许多领导和教师难以把握和驾驭。     2、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可靠保障。     3、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和实施培训应成为课改培训工作的一个不懈追求。      4、处理好实验年级和非实验年级间的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是课改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保障,而教师精湛的业务和健康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长期不懈的研训与提高。在研训中,我们将努力把新课程实验中所必须的培训研定为主要任务。同时结合新课程实验的诸多要求,努力使教师成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研究者。成为具有课程开发能力、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具有新课程整合能力、具有新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这是一条艰巨漫长之路,我们将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以满足课改发展需要,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此文在辽宁省新课改培训工作交流会上交流)(执笔:戴志强)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基因工程 实验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7-01

基因工程方法和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已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1],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领域的主导型技术,熟练掌握该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之一[2]。基因工程是从分子水平对生命复杂现象的认识和操作的一门新兴学科,该课程内容繁多,概念抽象,理论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3]。基因工程实验是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4]。笔者针对在过去两年的实验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在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将实验教学和科研及毕业论文相结合,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已经作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各类高校陆续开设,该课程的开设大大促进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在整体上还存在以下不足。

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基因工程实验主要包括生物体总DNA的提取、载体构建、凝胶电泳、遗传转化等,课程每周开设一次,这样的安排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基因工程实验是一个连贯的操作程序,传统的教学安排打破了这种连贯程序,这使得学生很难对其有整体印象,且基因工程实验中的很多操作技术都是以分子生物学为基础,这两门课程一般都是分开开设的,由不同的教师承担,这种现象导致实验课内容有很多重复,这种重复不仅浪费师资力量,实验耗材等,也严重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实验课普遍存在实验分散的弊病,任课教师为了节省教学时间且避免学生操作实验时造成试剂浪费,教师在课前便准备实验所需试剂;在实验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仅仅是模仿的进行验证性实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制约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5]。

3.考核方式不合理

由于基因工程实验结果都是不可见的结果,因此对于该课程的考核一般根据思考题、实验报告给予成绩,该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存在一定随意性,在这种体制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提高,实验过程中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状态。

二、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1.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基因工程实验的内容多,连续性强等特点,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将课时量适当增加,把原本单个的小实验改为综合型的大实验,实验时间安排在周末或独立的一到两周连续的时间内完成,且去除验证性、演示性实验,改为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消除课程间的重复,可将基础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验进行细化,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使原本单个独立的实验连贯起来,形成系列大实验。由于上游目的基因的分离、酶切、连接和载体构建等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都有所接触,因此将实验重点放在下游操作上,根据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生物技术专业侧重于下游植物的遗传转化与鉴定等方面的实验,而生物工程专业侧重于外源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其蛋白表达纯化等方面的实验。通过外源基因在植物或微生物细胞中的表达,让学生了解从基因水平到蛋白表达水平的整个过程,同时检测报告基因或外源蛋白表达,形成了整个表达体系。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基因工程的整个操作流程,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3.试验教学方法改革

3.1采取开放式教学

为了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将课程改为开放式教学。任课教师只对实验的大框架、实验目标等进行讲解,让学生以分组形式写出实验计划。经指导老师认可后方可开始实验,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节上的操作,避免交叉污染,指导老师巡回检查并指导学生操作,遇到个别问题,针对问题,单独指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6]。

3.2采取科研、毕业论文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可将该课程与老师的科研或学生的毕业论文相结合,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的省级重点实验室较好的科研条件及近年来参与的科研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基因,在老师的指导下去设计实施实验,并最终获得自行选定的基因的表达产物,并对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不仅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也能避免反复实验过程中的试剂浪费,同时又达到了系统训练学生的目的。

4.考核方式改革

为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必须建立一套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实验课程考核新模式[7]。将考核分为实验前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实验设计创新能力评价,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评价以及最终的实验总结分析能力评价等四方面,考核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核,更需要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验过程中,并能解决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既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又能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结语

通过在基因工程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也让学生获得了类似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和体验,提高了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也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旭芬.基因工程实验指导[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第2版。

[2]梁桂英, 王春晓. 开放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1):91-93.

[3]王桂华, 唐彦君, 余丽芸, 曹宁. 基因工程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 15(9): 230-231.

[4]刘晓灿, 陈燕珍, 林万华等.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5, 8: 45.

[5]秦红霞, 王萍兰, 徐玲玲, 李同建等. 基因工程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7): 3813-3814.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组成立了以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教师为主体,并有知名学科专家参与的研究团队;石景山区共有14所中小学作为项目实验校积极开展研究,实验校包括北京九中、北京市苹果园中学等8所中学,以及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六一小学等6所小学。在专家的引领下,项目组立足课堂教学,关注教师成长过程,与教师一起探讨有关绿色课堂的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不断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项目管理与运作

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工作团队包括管理组及中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组在内共七个子项目组,项目组已建立起一套高效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建立层层递进的高效管理模式

第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机制。

绿色课堂改进组的沟通机制包括北师大项目组与石景山区团队的沟通、与绿色教育其他子项目组的沟通以及项目组内部的沟通。每学期初及学期末,项目组都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领导及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参加工作研讨会,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北师大专家组共同进行总结和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研讨会6场。

课堂改进组非常重视子项目之间的经验交流,负责人梁威教授每月定期召集各学科组专家联席会议,分享经验;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每学期召开多次秘书工作会议,检查档案整理情况等。同时,课堂项目组也十分注重与教育学部其他项目组之间的交流,及时把握一些普遍出现的问题,各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教育的目标、绿色课堂的元素。

第二,建立阶段性工作计划和总结机制。

项目组配合每学期的工作研讨会,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总结机制。具体包括制作每月工作简报、每学期活动纪实及每学年年度工作报告等。项目组每学期初都会对三个学科六个子项目组进行新学年工作计划报告和新学期工作计划详表的汇总。工作计划是在北师大专家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项目组通过实践摸索,逐步加入活动“针对问题和预期效果”及“活动后的反思”,以便项目组成员在活动实施后及时反思实际效果。

第三,完善秘书和档案管理机制。

秘书管理机制,是指6个学科组研究生秘书协助各学科组负责人,在管理组带领下充分发挥协助和沟通作用,通过亲身参与下校活动、听课研讨等,及时在各项目组专家及实验校之间上传下达。档案管理机制重在经验的及时总结,计划的及时实施和成果的及时展示。项目管理组统一了各学科组档案样式,定期检查档案整理工作。绿色课堂改进组现已形成档案18本,照片纪实集7册。各学科组通过整理档案的形式,汇总每学期的工作计划、活动纪要和工作总结,管理组统一管理档案,并把各组的活动汇编成每月工作简报,将大事记和工作反思汇编成册。完整的档案的整理全程记录了项目实施的点点滴滴,便于日后回顾和总结。

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效工作流程

第一,用数据说话,做好调研工作。在项目启动之初,石景山区教委与北师大项目组就达成共识,每轮活动实施之前,都要针对实验校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前期准备,主要是进行石景山区语、数、外课堂教学情况的现状调查。课堂改进项目各学科组的负责教师制订具体的调研计划,通过下校听课、与石景山教研员研讨等形式进行实地了解。

第二,研讨总体方案和计划。在调研的基础上,6个学科组分别制定自己的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形成定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教师交流,制定学期计划、学年计划的良好机制。管理组作为组织协调者,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定期召开绿色课堂改进项目工作研讨会,邀请石景山区教委及教育分院领导、北师大教育学部领导,与石景山区各学科教研员和北师大专家组共同研讨新学期工作计划。至今已成功举办项目研讨会6场。

第三,项目实施。绿色课堂改进项目的下校实施开始于2010年6月。项目组在两年的实施过程中,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形式和课题;在合作过程中,项目组专家也与石景山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各学科组积极探索各种实施形式。如,中学语文组在前两年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下阶段实施的着力点放在了备课组建设上;中学数学组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查,已初步形成“中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积极组织面向师生的专题讲座;中学英语组则通过行动研究,关注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组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小学数学组举行特级教师讲座,并关注一线骨干教师的成长;小学英语组举办了高校学科专家讲座,同时注重优秀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第四,总结、反思和再次调研。经过总结和反思,项目组通过每月专家联席会议研讨、每月汇编工作简报和每学期与石景山区团队共同研讨交流等形式,及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项目组的工作流程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发展的模式。总结出的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实地调研来论证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项目举措及成效

通过两年多的努力,课堂改进组在多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项目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注课堂教学改进——打造绿色教育课堂

第一,开展课堂观察活动,为课堂改进研究打下基础。进入实验校常态课堂进行课堂观察是项目组活动的主要形式。如小学语文组在负责人易进教授的带领下,专家们在过去的两年里到6个实验校观察了40多节语文常态课,涵盖高、中、低各个年级,并在课后立即与教研员、实验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座谈交流。这样的课堂观察结合及时的小范围研讨,针对性强,容易聚焦于学校的真实问题,为项目的深入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探索绿色课堂教学模式。项目组努力探索适合石景山区的一般性教学流程。许多学科组已形成了适合石景山的一般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并通过书面成果或总结汇报的形成对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第三,打造精品课例,探索绿色课堂的元素。项目组为切实改进教学,打造优质课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与区教研员和实验校教师一起,反复钻研讨论,一起打磨精品课;进而通过公开展示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推广,力图展现绿色课堂的特色元素。在项目组专家引导下,各学科都已研磨出若干节精品课,使授课教师和观摩课堂的广大教师都得到了帮助和提升。

第四,进行课堂改进行动研究。项目组专家从项目启动伊始就鼓励各实验校根据已有研究基础和教师研究兴趣,确定自己的行动研究主题,充分利用教师的力量解决课堂如何改进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在6个实验校都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动研究主题。专家组还为每所实验校指定了研究生助理,协助教师与项目组专家及时沟通交流。这样的课堂改进行动研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改进中的作用,并使教师更加自主、理性地审视和改进课堂教学。

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力量

第一,选择富有特色的研究课题,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各学科组专家的引领下,实验校教师依托自身学科特点和石景山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了丰富的课题研究。如今,这些课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并有成果陆续问世,各学科组现已发表书面成果16篇,另外有待发表成果6篇。通过实施课题研究、发表研究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第二,探索实效的教师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绿色课堂改进组在开展活动时,非常注意加强教师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在研究中形成了教研团队。如中学语文组形成了教师行动学习小组,建设高一语文备课组工程,探索符合石景山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师研修模式;中学数学组通过建设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教师合作的团队研修模式,完善了区域化教师发展的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力也更大。

第三,开展主题培训和专题讲座活动,开阔教师视野。项目组积极开展各种主题培训活动和系列讲座活动,包括邀请项目组专家教授或特级教师进行讲座,邀请特级教师进行公开课演示,以及邀请新课标修订组成员讲解新课标基本理念等。其中,中学数学组除了安排面向教师的主题讲座外,还为高三年级的学生安排特级教师的讲座,开阔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这些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真正满足了实验校师生的需求,使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提升。

关注评价体系改革——打造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两年多的不断修订和检验,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已初步成形。项目组力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充分体现课堂改进的绿色元素,促使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制定为实验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也使得绿色教育理念的落实具有了可操作性。

第一,研制、实施和修订各学科的绿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对师生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现在,各学科都已初步形成相应的绿色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如中学数学组为制定指标,前期对实验校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小学语文组进行了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初始学情调查;小学数学组引导教师自下而上探索适合本校、本班学生特点的指标和改进途径等。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部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背景及意义

1、实施背景

(1)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3)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现阶段各地探索的项目教学法强调按职业活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任务完成为目的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4)通过在实践中对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构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在教师转变角色、技能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有所创新,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实施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意义

(1)“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所在,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经验的根本途径。

(2)通过由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或任务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训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3)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兼顾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这正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

(4)根据工作实践中真实任务设计所形成的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等基本理念的现实需要。

本改革实施方案分可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二、准备阶段

1、工作目标

本阶段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对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料的收集。制定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主要工作

(1)成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小组,加强教学改革实施研究。

在学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为课改核心课程责任教师。

(2)做好教改小组成员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认真组织教改责任教师学习与本教学改革有关的教学理论。如:《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材料。学习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掌握其特点和具体应用。请有关单位的专家来学校作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报告。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教改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3)收集、研究相关教改资料

搜集与教改有关的资料,为教改实施研究做好准备。

(4)多次召开教改小组成员会议,探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内容、方法、步骤。

(5)确定实施方案

教改小组成员根据学校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完成课程的模块名称、内容、项目情景、工作任务等的设计。以及依据阶段重点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6)完成学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确定的实验对比班的摸底调查。

三、实施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一阶段探索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全面实践研究;编写基于项目工作过程对应工作任务完成学习所必需的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构建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的研究;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通过实施、检测、分析、推理形成结论,撰写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教改研究论文、案例。

2、主要工作

(1)确定研究班级,专业及课程

选择确定的实验就业班级首先在《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实践,同时把各年级高职方向的班级确定为对比班。第二学期将新教改模式扩大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

(2)项目教学设计原则

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建设项目工作过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按照施工先后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3)选取教学项目的标准

该项目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管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4)编写项目学习任务书

核心课程责任教师应提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编写项目任务书,其主要包括项目的任务情景描述、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自学过程、成果等三个部分组成。它是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写时必须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5)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研究探讨项目教学的考核评价在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的实施以及在评定时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6)研究项目教学中师生关系

教师要重新审视项目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者,面对工程情景,师生双方同是学习者、探索者,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在项目教学中,尽管教师与学生是共处于问题情景中的主体,但师生的互动作用并不是对等的。教师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都要高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尝试,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7)适时鼓励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想法,鼓励他们说出来,指导他们去探索、去尝试,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论证,找出答案。

(8)对研究成果和教学过程及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9)探讨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保障问题

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所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校本实训教材以及实训教学课堂化,实训室既是生产工地,又是教学课堂。

(10)积累典型示范录相课、案例及阶段教改论文,做好有关资料的存档工作

(11)、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组织教学改革小组成员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并做客观的分析。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把教改的中的经验和成果在学校内进行推广。

四、总结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两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初步具备教改推广的条件。本阶段精心收集、整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资料,做好教改实施资料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保证科研效果的严谨性。通过进行研究成果的归类和总结,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的考评机制,把项目教学在全学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水平。

2、主要工作

(1)召开教学改革小组成员会议,对上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布置本阶段工作

在上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切实安排好本阶段的重点工作。

(2)精心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

收集整理教改实验中的各中材料和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充分利用课堂记录、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数据,对教学改革效果、教师的转变、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对比分析,对教改的实施得出科学的结论。

(3)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各核心课程负责人根据教改实践的积累,整理出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转变等方面的经验,以总结、论文等形式体现出来。

(4)聘请专家对教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性指导,相关成果的出版、展示等

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聘请专家对教改的总结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加强成果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以及可推广性。

(5)优秀论文,教师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结集

收集教改小组成员在教改实践中发表的论文、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结集推广学习。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以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浙江省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研究和教育信息化研究工作为重点,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工作重点

(一)加强中小学评价改革研究

1、加强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不断完善中小学评价改革管理制度,使全市中小学教学评价有章可循,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2、认真做好全市93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实施工作,加强调研视导和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4、做好教育教学评价课题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发展对策并对现有研究课题进行分类、分层进行合作交流、调研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5、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包括幼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并组织实验。全面推进学生评价改革。

6、联系市中招办参与中考、高中会考改革研究,协助市教育局直管处参与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方案制定研究,做好普通高中课改前期的教学评价调查摸底及评价方案的研制工作。

7、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收集丰富网上教育教学评价资源。定期刊出“中小学教学评价改革”专集。

(二)做好市教育局承担的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结题工作

1、做好教育信息化总课题结题工作,在取得省20xx年优秀教科研成果一等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结题计划,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分课题、子课题结题检查和管理,注重下乡结题调研指导,及时推广课题结题的经验及成果。

2、继续以建模为重点,大力推广我市提炼出的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八种教学模式,组织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会,推广新成果,交流新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以建队为关键,继续通过教育信息化研修班的培训活动,培养和锻炼一支精干的教育信息化骨干队伍,带动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确保教育部重点课题顺利结题。

4、继续办好《教育信息化研究》学员专刊和“教育信息化”学员网站,广泛交流学习研究经验及文章,不断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优化网上信息交流。

5、组织召开分课题具体负责人工作会议,落实结题新任务。组织部分研究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参加教育信息化研讨会,获取第一手材料,深化研究。

6、做好全市中小学德育网站(主页)及学生德育小软件的评比工作。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20*至20*年度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指导,以省市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为依据,通过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的评选,立标建模,典型示范,引领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管理和实施的水平,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地区间、学校间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课程建设和实施能力,全面提高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新课程整体实施的实际水平为着眼点,既重视必要的文本资料和指标评分,更重视对办学实情的调查研究和对办学行为的质性评价。

(二)突出重点,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课改实际,评估指标突出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学生评价与教师培训”三个维度中的重点要素,以增强评估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严格标准,公正合理的原则。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施评价。其中未按要求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20*年新入学班级班额超出规定人数(小学45人,初中50人)、学校编班时未均衡编班(在年级中分快慢班、重点班、特色班,或未经市教育局批准设立所谓“实验班”)、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超过招生总人数15%的学校及未遵守全市统一要求的学生作息时间安排有违规违纪办学行为的均不能被评选为*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

三、评价标准及办法

评价标准共分18项指标,总分为200分(具体评价标准见附表)。评价采用听课、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

四、工作程序

(一)初评。以县(市)区为单位按照评选标准和要求组织初评。初评结束后,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四区根据初评结果,按辖区内小学(完小)总数的*%、初中总数的20%、其他县(市)区按照小学(完小)总数的5%、初中总数的*%(名额分配见附表2)于12月15日前向市教育局推荐“*市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候选单位。

(二)复评。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小组,12月中旬至20*年1月对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城区)五区推荐的初中学校进行复评验收;20*年2月至4月对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城区)五区推荐的小学和其他县(市)区推荐的初中、小学进行抽查验收。

(三)表彰奖励。市教育局将复评验收通过的学校在教育网站公示后,授予“*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同时对获得“课程改革先进学校”称号的初中学校在中考指标生分配上适当增加分配比例。年度市级评先评优工作将优先考虑课改先进学校。

(四)管理。评选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市教育局将对获得先进称号的单位实行动态管理,通过向社会公示学校名单接受监督外,还将进行不定期抽检复查,对存在弄虚作假或违反课程改革要求行为的单位,一经查实即撤销其先进称号,充分发挥课改评估的正确导向作用。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一、实验工作评估的目的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是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评估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估县(市)区及学校各项工作的进展,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实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估,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和方法,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材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二、实验工作评估的依据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一系列课程改革的文件为依据,按照教育部及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实验工作的要求进行。

三、实验工作评估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评估以县(市)区、铁路及直属学校作为评估对象和分析单位,进行整体评估;评估内容涉及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

2、阶段性。课程改革实验是一个较长周期的研究工作,实验的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重点。评估将根据实验的进展情况,分别对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每一阶段的结果都将是实验工作整体评价的组成部分。

3、可操作性。每一阶段的实验工作都要按实验方案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进行。评估时,根据实验的总目标与每一阶段的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使实施者和评估者都了解评估的标准,以期促进实验工作的良性发展。

四、实验工作评估的内容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评估采取整体设计,分段实行,既重视对结果的评估,又重视对过程的评估。依据我市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的要求,从实施的准备、实施、结果等几个阶段,分别对县(市)区、铁路及市直学校的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乃至社会各界分别进行考察,进而对实验工作做出整体的综合判断。具体的评估范围和内容同见附表。

五、实验工作评估的方法

1、统一设计,分步实施。按实施的总体目标,统一设计实验评估方案,规定对实验的各个阶段和不同的参与者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估。评估随着实施的进展,分阶段实施。一般至少要为起动、过程和初步结果三个阶段进行评估,根据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评估等。

2、集中管理,分片落实。实验工作的评估由市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统一组织,分为县(市)区和市直学校进行评估。

3、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每次评估先由实验单位自我评估,再由专家组进行评估。

六、实验工作评估的实施

课程改革评估工作组由市专家工作组成员组成。按阶段和专题等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估。

1、实验的准备与启动阶段的评估。重点评估实施方案、实验条件和实验启动情况。在实验初期进行,一般可安排在实验启动后的1个月之内进行。

2、实验的常规与观念评估。重点评估实验是否走上正轨,相关人员的观念是否发生转变。一般在实验进行3个月至6个月之间进行。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0

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2017年XX区中小学教学教研工作,将围绕落实业务常规、加强基础建设、突出改革重点、全面提升质量四大板块全面展开。

一、落实业务常规

业务常规包括课程常规、教学常规、教研常规、管理常规四个方面,常规中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政策的规定、传统的积淀和先进的经验,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落实。

学校对课程常规的每一项内容,即课程、课表、教材、教师、活动等,都要按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省市区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真正做到开全开好学科课程、普及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严格实施省市地方课程、积极开发学校校本课程,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

学校对教学常规的每一个环节,即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评价、总结,都要在榆次区教学常规质量要求的指导下,面向全校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操作要求,并指导教师真正落实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学校对教研常规的每一个平台,即校本教研、联合体教研、网络教研,都要按市区教育局的相关要求,策划、组织、指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其中,校本教研必须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地搞好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和说教评活动。对于联合体教研,牵头校必须担起重任,按区教研室的总体要求,具体策划、设计、组织好每一次活动,同时各成员校都要积极参与到所属联合体教研活动当中,把榆次教研的品牌示范学校作示范行动计划,从小学延伸到初中,并在此基础上把展示基础上的研讨这种活动模式做成榆次教研的又一个品牌。此外,高中学校要结合榆次区的实际情况,在市区教育局教研室的统筹下,进一步搞好以学校轮流举办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联片教研活动。关于网络教研,学校一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全体教师围绕教学业务建设好自己的网络空间,并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教师在教研教改中的资源共享、时空开放和时效真实。这里,学校和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个人网络空间多样化的现实,在榆次区中小学范围内,新浪博客教师工作室、晋中网络教研互动平台、山西省教师继续教育研修平台将正式纳入学校和教师的业务考核。其中,新浪博客教师工作室以课题研究为主、晋中网络教研互动平台以集体备课为主、山西省教师继续教育研修平台以继续教育为主,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有着互补共进的积极效应。

学校对管理常规的每一项要求,即各项工作的组织、检查、评价、反馈、总结,都要从及时、简化、真实、有效的角度考虑,真正做到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反馈、月月有分析。没有组织就没有秩序,没有检查就没有落实,没有评价就没有甄别,没有反馈就没有改进,没有总结就没有提炼。

区教研室要坚持周二、三、四下乡调研制度,对全区各校教学业务进行巡视调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做好分析反馈和经验推广工作。

二、加强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包括教研室自身建设、学科中心组建设、课改实验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对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奠基作用。

教研室是全区教学业务的策划部、指挥部和服务部,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有利于学校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加强教研室建设,要以提高教研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为主要内容,深入一线调研、参加高级研修、组织学科研讨、完成科研项目、指导教学业务等为主要渠道,完善教研工作机制和各项教研制度为主要手段。

学科中心是全区学科教学的指导中心,学科中心的建设水平决定着学科教学的水平,支撑着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中心由区教研室学科教研员负责,要选拔全区最好的教师成为学科中心的骨干力量,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思路、积累新经验、研发新成果,不断优化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和研讨,从而促进全区学科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提升和教学能力的大幅提高。

课改实验基地是推进全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型平台,全区每一个学科中心和每一个大型改革项目,要选出有条件、有能力、有积极性的学校,建立相应的改革实验基地。在基地校建设过程中,区教研室要给予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指导、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发展,要认真总结基地校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并做好面向全区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推广工作。

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在全区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此,区教研室要根据改革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实际表现,建立全区中小学领军教师人才库。领军教师的培养和选拔,由区教研室具体负责,各学科中心组和大型改革项目组,要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要与教学能手的评选、优质课选手的评选、课改成果的展示等活动结合起来。同时,领军教师在引领全区教学业务的同时,在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业务培训、观摩示范、成果鉴定等方面,将获得更多的实惠。

在基础建设中,区教研室要根据实际,分阶段提出各项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分批次推出各学段各学科的领军教师和经验成果。

三、突出改革重点

深化改革重点在课程改革、课堂教学、学业评价和课题研究四个方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程改革要以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为基础,学习、借鉴、推广各地课程改革的经验成果,结合本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整合、创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立特色鲜明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开全开足国家学科课程、有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已经或正在提升为课程改革的底线要求,各中小学必须予以贯彻落实。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渠道、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改革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系统学习和研究我区主推三步导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要领,依托三步导学建立以问题设计为关键、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合作为核心、展示交流为特征的学生课堂模式,有力推动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向小组探究学习模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校要组织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师赛课、专题研讨和成果展示活动,评选出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领头教师,达到以比赛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发展的目的。

学业评价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区教研室要对学业成绩评价进行专项研究,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提高试题质量、优化测试内容、转变测评方式,充分发挥学业成绩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各小学要积极探索笔试、面试和考查的具体办法,搞好学科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平时行为表现的科学测评,逐步适应学业评价改革的新常态,进而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初中和高中学校,要在中考、高考的引领下,按照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进行尝试性的改革。另外,全区各小学、初中、高中,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用好学生成长档案,进一步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

课题研究是专业化要求比较高的一种研究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校对教师的课题研究,不仅要给予大力支持,而且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指导。其中,最有效的指导方式就是构建学校校本化课题系统,把各级各类研究课题全部纳入校本化统筹系列。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必须在与学校签订协议的基础上,按要求进行研究项目的申报、课题内容的研讨和经验成果的鉴定等,并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注意利用各种公共媒体(报纸、杂志、网络等)积累各种研究和实证资料。区教研室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但在课题管理上将实行严格的底线管理,要求所有教师进行的课题研究,过程必须是规范的,资料必须是真实的,成果必须是首创的。否则,申报的课题不予立项,提交的资料不予承认,申请的成果不予鉴定。

区教研室对重点改革领域,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要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鉴定,并采取恰当措施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宣传、交流和推广。

四、全面提升质量

提升质量是学校教学业务的核心目标,包括专业水平、学业成绩和中高考质量,对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学校的专业水平,突出地表现为课题研究成果多、教师作课优质多、学校办学特色多,可通过各级各类成果汇报、教学观摩和特色交流等活动,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

学生的学业成绩,包括学科知识、操作实践和行为表现,学校要通过改革学业成绩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提升。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1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年*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年*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课改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2

1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1每学期末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总结报告在大学物理实验绪论课上,我们要求学生在学期末对本学期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写出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自己做实验的感受,对实验课的建议,可否对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进行改进等。促进学生对实验进行思考,这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学生各自在做自组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实验时,发现检流计灵敏度产生的误差远大于精密电阻箱的误差,因此改善检流计灵敏度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测量精度。通过大量调研,他提出了两种方式改善测量精度,一是改善检流计灵敏度,二是完善测量方法。最后利用完善测量方法,达到了改善自组惠斯登电桥测量精度已在《大学物理实验》上发表〔2〕。又例如,在做刚体转动惯量测量实验时,由于该实验内容较多,在3个课时内很少有学生能完成实验。学生在期末总结报告中提出,独立设计接口,实现转动惯量仪与计算机的数据传递,然后编制程序,实现数据的实时处理,大大节省了实验时间。可以看出,期末总结报告方法不仅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为培养学生以后进行科学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1.2采用互动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我们改变老师授课为主的方式,采用互动授课方式。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由学生讲述,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老师总结,老师不进行实验演示。我们将实验中难懂和难理解的部分做成PPT,要求学生课前自学PPT。例如示波器实验,学生普遍反映,看完书后对自己做实验也没有什么帮助。这个问题在于学生对示波器的面板功能键不熟悉上。为此,我们编写了一张PPT,把示波器功能键做较详细说明(见图1)。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并能独立完成实验。类似的其它实验还有很多,比如分光计实验等。

2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2.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每学期组织学生参观高能物理研究所、科技馆等。另外我校是北京市科普基地,有诸多演示实验。学生也可以利用科普基地平台设计实验仪器和装置进行实验,如学生研究制作的“电动激光李萨如图形演示仪和伯努利综合演示仪”等。极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欲望。

2.2增加选作实验,扩展实验内容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紧扣实验内容,相应增加选做实验。例如在示波器选做实验中,我们增加了关于“拍”的选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利用示波器产生拍信号,并研究拍信号的特征。增加学生对“拍”的理解。又例如,刚体转动惯量实验,我们增加了选做实验内容,让同学自己研究转动惯量仪的误差来源,并对误差进行定性分析。还例如,自组惠斯登电桥测电阻实验,让学生分析电桥比例臂偏离1:1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等。尽管有些选做实验课堂完成不了,但很多学生对这些选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主动要求课余时间进实验室继续研究。

3物理实验与专业相结合

我校是石油特色鲜明的工科综合性大学。学校的地质工程、石油工程等在全国属于前列,而创新班的学生也主要来自这些专业。物理实验与专业结合也会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们建立了创新实验室,现在创新实验室主要有光学仪器和超声仪器等。创新实验室主要为创新班学生提供研究性实验。学生3人一组,根据实验仪器及自己所学专业经过调研,提交研究性实验报告,教师审核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目前学生完成的研究性实验有:超声油管探伤,超声测液面高度,超声测量油水饱和度,全息光弹观测透明材料的应力分布,偏振光观察矿石等。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实验对专业的作用。

4改革考核方式

物理实验成绩的考核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全面考核与评定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创新班的大学物理实验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实验操作包括实验操作熟练度、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据记录规范性。占期末总成绩20%;

4.2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预习报告主要是学生对预习问题的回答好坏。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原理的概述、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包括误差)、实验结果的讨论以及课后习题。该项占期末总成绩20%;

4.3期末闭卷笔试主要考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数据处理方法、误差分析、作图等。该项占期末总成绩25%;

4.4期末操作考试选择与学期的实验内容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情况打分。该项占期末总成绩25%;

4.5期末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自己做实验的感受,对实验课的建议,可否对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进行改进等。该项占期末总成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