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改

课改

时间:2022-10-22 10:49:56

课改范文1

一、在“探索”中成长

在课改前我已有16年的传统教学经验。对于自己的课,我非常自信,同时也为自己取得的这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并且是一遍一遍、乐此不疲地实施着传统的那一套教学模式。那就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课堂上至始至终由教师操纵学生,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下来的结果就是:质量勉强上来了,然而学生的素质、能力下去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发展被扼杀了。现在通过课改,我的成绩仍然遥遥领先,但有所不同的是,我的课堂却变得开放了、灵活了,更有活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师生关系也变得特别的融洽了。

应该说我们的课改是在探索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这一路走得很艰难,也很吃力。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课堂教学先后经历了四次改变,才有了今天的“四段六步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改五年间我先后阅读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教师角色的转换》等书籍。此外,我校先后还邀请了很多优秀教师到我校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座谈,他们的教育艺术令我钦佩;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催我奋进;他们对学生的爱与付出更令我感动。在与名师大家们的学习、交流中我的精神生命在不断成长着!

二、在“实践”中成熟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它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

在课前准备学案时我要求自己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研究教材和教法,研究学生的心理与能力。为了上好一节课,我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调查学生已有经验,从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掌握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然后,我会关注教材,看看例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的,这样呈现的目的是什么?在知识研究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有思维价值,哪些知识可以延伸。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经历的不同,我经常要预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交流讨论、展示我会耐心地倾听,不轻易的打断他们的讲解,也许他们的表述还不够流畅,也许他们的语言还不够准确,也许他们的想法还比较幼稚,但是我会给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让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的困惑和错误及时的点拨纠正,偶尔也会装糊涂和他们一起争论,也会向学生坦诚的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偶尔考虑问题的不周;更会感谢学生及时指出我的错漏之处。我和学生一同享受着这份平等、宽容、和谐,享受着思考带来的乐趣、享受着友谊与信任。

彭达开下面就是我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见的一堂真实而又让人深思的课例:

彭达开在讲解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练习,结果大大让我出乎意料:

例:计算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种解法:

我特别得意解法二,相信学生是不会发现的。

上课了,我把此题的任务分配给了第8组,因为这一组的学生特别爱动脑。如愿以偿,解法一学生完成了,我暗暗得意,你们喜欢动脑终究还是没有发现解法二了,呵呵!正在得意之时,这一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发言了:“老师,我们组还发现了一种方法!”我的心一紧,不会是解法二吧!我急忙说道:“说说看呢。”我的担心终于兑现了,他们的另外一种解法就是我的解法二!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学生展示下一个题目了!正要继续时,第5组的同学又发言了:“老师,8组同学的两种解法虽然不错,不过我们组还有一种解法应该也很不错的。”我有点发呆了,还有解法吗?我带着可疑的语气说道:“那你们组上黑板来解给大家看看呢。”他们组的值日组长自信的走上台面带微笑的写出了他们的微妙解法:

转贴于 解法三:

我感叹了!合作学习太有魅力了!

更让我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第3组的一个同学大声叫起来了:“老师,前面三种方法太复杂了,我还有一种更简便的。”这次我是真的发呆了,真的还有更简便的吗?我带着根本不相信的口气说道:“说说看呢, 让大家也享受一下哟!”这个同学上台大笔一挥写出了:

解法四:原式

当时我愣住了!难住了!我在台上手足无措,无法解释、无法给学生作出肯定的判断!此方法是巧合吗?此方法正确吗?我只好在学生面前谦虚了:“同学们,对于解法四,结果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可不可以这样做呢,等老师下去和其他的数学老师研究后再给你们讲解好吗?我们继续来展示下面的题目吧!”……

这堂课表面上看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打乱了我的课前预设,但是从这堂课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触很深,在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学生很有潜质,只要老师充当学生学习活动中平等的指导者、促进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索者、知识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定会促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思索”中收获

课改范文2

【关键词】 新课改 课堂 质量 变通 推陈出新

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探讨不休的话题,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大潮中,更是不得不探讨的中心内容。新课改,改什么?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兄弟学校介绍的经验,谈点浅见:

我们甘肃省金昌市第三中学,成立于2003年,是我市一所从原市一中分离出来的市直初级中学。建校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持怀疑态度,纷纷将自己的孩子送转到周边声誉好的学校。本校招收的学生,总体上基础差,生源杂,(大多是成绩偏低,或者是无门路的、外来做生意的、打工者的子女)属于三流学校。作为新建学校,怎样摆脱困境,走出自己的路,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经过反复讨论、论证,确定了:“明确标杆(以当地教学成绩最好的学校为标杆)、学习借鉴、实干苦干、创出牌子”的办学思路。经过几年的艰苦拼搏,2006年,学校中考的成绩在全市总算有了立足之地,使社会影响有了初步变化。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怎办呢?2006年中考后,这个问题摆在了新上任校长亢万荣同志面前,也摆在了学校领导班子面前。

实践证明:课改就必须创新。创新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其次要敢于继承和拿来;再次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最后要勇于推陈出新。

1.要树立创新意识

常言道: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面对实际问题,学校上下展开了讨论。经过反反复复的讨论,作为掌舵人――亢万荣同志提出:我们必须走课堂改革的路子,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向课堂要质量。这也成了学校领导班子的共识。大家有了共同的意识,就有了创新课改的基础。

2.要敢于继承和拿来

就在这时,《中国教育报》登载了“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纪实文章。于是有了亢万荣同志拍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李正荣同志亲自带队直赴“山东杜郎口”探路取经,以及后来多次组团取经学习的经历;于是有了2007年秋季初一两个新生班打破教学陈规开展课堂改革的试航实验,接着初一全年级也开始起航上路,继而全校进入了课堂改革的大潮中;于是有了课堂改革中的推门听课、互听、互评、师生共同探究的新的课堂教学,这里我们不仅善于保留课堂原有的积极内容,而且善于大胆借鉴吸收兄弟学校有益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善于寻找创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进而归纳出了适合本校实际的“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

“五四三”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表述为:通过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自学导学――合作交流――展示提升――巩固生成”;强调四个优化,即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实现三个目标,即民主课堂,活力课堂,高效课堂。

3.要善于努力不断变通

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就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创立新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必须紧扣一个“变”字做文章。

3.1 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教师精心备教案,课堂上基本是教师的独角戏,注重的仅是知识的传授为目标;新课堂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引领,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科学引领为手段,以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发展最大化为目标。①因此,课堂的改革,首先要变教师精心备教案为精心备导学案。什么是导学案?河北邯郸的曹建召同志概括的不错:导学案有别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对教材的重新整合;导学案有别于教案,教案更多地表现教师如何教,而导学案表现在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学;导学案有别于练习册,不是习题集,应该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的小提示、小链接、小技巧,是孩子学习路上的一盏灯。②优质的导学案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设计出好的问题,这也是下一步展示环节的基础。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判断,也不是事实性的简单回答,而是具有思维含量和梯度的问题,是具有引起大家动起来积极探究的问题。

3.2 变教师精心设计怎么教为精心设计怎么导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备课上,精心设计的是怎样把要传授的知识讲清讲透,使学生容易接受,课堂上主要是教师的表演,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耗掉了人性本来的创造性;课改中的新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同时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否愉悦、学习的方法是否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同步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精心设计怎样引导学生愉快、高效的获取知识,积极开发创造性的思维,更多地赋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利,有机的展示理解和获取知识的程度,切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从而构建平等、合作、民主、和谐、互动、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3.3 变教师课堂随意性为有明确的目标性

传统课堂由于主要是教师讲解表演,课堂的随意性特别大;我们课改中的新课堂,开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准确确定学习目标,师生双方清楚地知道本节课获取到什么、获取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教与学才有方向,教学才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而且严防了课堂的随意性,达到课堂的高效性,较为准确恰当地走向目的地。爱默生说过:“向着特定目标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教师通过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结构,钻研教材,整合内容,想方设法提炼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创设少而精、有梯度的问题,就能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达到高效的学习效率。

3.4 变教师独角表演为学生群体展示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个人的表演,大多数时间是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几年课改的实践证明:在真正实施教学改进的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自主学习、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好奇心、学习兴趣得到重视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批判思维得到鼓励;学生责任感和合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厌学情绪有了明显下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开始显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共识,新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巧、展示才华、提升能力、合理表演的舞台。

3.5 变教师画龙学生旁观为学生画龙教师点睛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的独角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常常讲的口若悬河,学生往往听得昏昏欲睡,缺少重点、难点和要点的掌握,课堂效果不佳;新课堂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是主体,是画龙者、表演者,教师是导演者、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融洽,教师走入学生中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之后,仍无效果之时,教师要言不烦、恰到好处的点到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点睛者。课堂上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自觉,激发了学生的生命张力,激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师生都能力争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最大限度的达成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做到教师教得轻松、导得适宜,学生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而且能推陈出新,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要勇于推陈出新

时代在不断变化,课堂改革也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教学模式,还要善于大胆探究,用科学的方法甄别选取,把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鲜内容及时容纳进来。比如:多媒体教学在新课堂中的有机合理运用,就是顺应时代特点的新型学习机制。也是我们在教学课改中实践证明的有效经验。这里强调的必须是:有机合理运用。

大家知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新课改课堂特别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其集成性、富含信息量、直观性、多样性、动态化,为课堂提供了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教学环境。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对教学也产生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那么,与普通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哪里?

一、 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二、 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三、 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 交互性,现在家庭计算机的运用越来越多,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五、 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六、 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重点、要点,同时有效克服遗忘;

七、 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八、 概括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高效率综合概括,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新课改,改什么,我们课改中的一些做法已经初见成效。几年来,学生的中考、各种竞赛、科研制作等都取得骄人成绩。但是,课堂教学没有唯一的。这只能说是我们继承、借鉴、拿来、实践、变通的一份成果。路在延伸,课改探究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课改范文3

一、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德育建设都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可见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德育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那也要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二、加强领导,坚持德育为首。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转变角色,注重以身示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四、融于生活,活动丰富多彩。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课改范文4

谁是“专家”和“评课专业户”?她笑嘻嘻地解释说:“‘专家’就是县乡教研员了,‘评课专业户’就是学校领导和教研组长之类的人。”

她参加工作快十年了,听课是经常的,评课还真没有一次轮到她。客观地讲,时下许多老师听课,都是学校为了完成上面(县乡教研室)规定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听多少节课的任务,听课时在场,评课时就溜之大吉。像她这样坐下来听“评课专业户”和“专家”的点评,然后把评课内容补上的老师已为数不多了。这次当然例外,因为是教学模式课例研讨会,听课的人自然不能离开会场。

因评课是“评课专业户”和“专家”的专利,他们坐在那里也就是“陪会”,即使有时有“专家”让普通老师发表见解,教师们也会因平时不善于学习,思想上和教学新理念落后,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更何况有些老师在听课时就不认真,坐在那里只是装样子,没有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细节以及授课设计有几大环节做详细的记录,更不知道该如何进行评价了。

当然,不排除有老师认真听了,有许多想法。但是,他们有时又觉得都是同事,说出不符合授课教师教学环节的意见,尤其是推行教学模式人的意见,既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又让评课“专家”有意见,既让自己今后和同事不好相处,又会让自己今后在“专家”面前失去作课的机会,不如保持缄默。

她说:“现实的学术文化,不允许有批判质疑的声音,虽有时有自己的看法,可是别的人都不说,自己要把它说出来,好像自己就是出头鸟,碍于心理作用,不能说,也不敢说。”这些客观、主观的原因牵绊着人们的思想,使得原本应该热热闹闹的评课变得冷冷清清,老师们都在等待着把那块补上。

没想到这次研讨会到了第二个环节,她发现自己竟然错得有多么严重。授课老师讲完课,县数学教研员说,教学应打破常规,才有新出路,要改过去“评课专业户”和“专家”的点评的惯例,让青年老师们自由交流。瞬间,整个会场,一百五十多位教师,都把头都低了下来,她也只好如此,和其他老师一样,不敢正视台上教研员的眼睛。

会场静悄悄的。教研员见到这情况,又发话了:“请大家充满自信心,自由发言,这就需要教师们能有开放的心态,错了也没关系,我们不是也经常鼓励学生,课堂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我们一起研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应该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有异样的声音才是研讨,没有异样的声音,说明我们的研讨会开得不成功。”

会场死一般寂静。她真想站起来,走上讲台,说说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可是,她转念一想,“”之前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就是引鬼蛇出洞,想到这儿,她失去了上台表现自己的胆量。

这时,会场后面有位教师,穿着高跟鞋,走路声打破了会场的寂静。县数学教研员说:“好,我们现在终于有人敢主动上台发言了。”教师们都抬起头,向这位老师行注目礼。可是,没想到这位老师走到会议室前排第三排,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全场爆笑。这位教师是因会议第一个环节结束时,出门接打电话才进来的。那场爆笑,是大家为自己的猜测错误而发出的会心的笑。

她进而告诉我:“评课是我们教师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年轻教师要学习,首先要学会认真听课,质疑评课,只有通过评课,才能弄清是非。”听课、评课应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从听课、评课中,教师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等等。从各个方面来说,听课、评课都应该发挥极大的效益。但是,事实却不尽为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听课、评课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成为“走过场”。

传统的评课就是给出一个定性“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单一的、片面的。如果评课人评授课老师的课好,授课教师可能会扬眉吐气,充满信心;如果把某一节课评为不好,教师则可能遭受沉重的打击,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传统的评课方式及评价标准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意义和生命价值遭受到严重的挑战,因此,评课也就成了“专家”和“评课专业户”的专利。

通常情况下,在一所学校开展一次教研活动,都要组织听课,听完之后进行评课,好像是约定俗成了一般,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等都前排就坐,无职无权的“小人物”在后排就坐。也时常有“专家”和“评课专业户”评过之后,询问“小人物”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问题,而老师们也好像在心里约定好了一样,摇头示意。这样的教研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何况学术讨论向来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能不能把评课改为议课?议课,你可以陈述你的观点,我可以谈我的看法,思想相互碰撞,才有新的火花。

课改范文5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场世纪春雨,洒向广大教师的心田。一切都是充满朝气,一切显得生机勃勃。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是幸运的,又是充实的。因为这场“春雨”,让我多了一份美丽,一份希冀,一份收获。

记得2003年的那个暑假,顶着炎炎烈日,冒着伏天酷暑,我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通识培训,那绝对是一次强劲的头脑风暴,什么“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预设生成”、“对话合作”、“师生是共同的学习体”都给我的教育观念注入全新的血液。专家引领,课例导路,懵懵懂懂中我好像知道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了。那一刻我激情满怀,憧憬溢胸,心中的那份期待也在与新课程的初遇中变得踏实。于是,我敦促自己,趁着自己年轻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水源”。于是我自费订阅了《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语文之友》、《中小学研究》、《小学教学研究》、《新作文》等一些教育教学杂志,并利用赴杭州学习的机会在教育书店购买了数十本理论书籍,这些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学会审视自己;每晚我都挤出时间,在李镇西老师创办的教育在线论坛与天南地北的同行们进行网上交流,切磋。有了这次和新课程的初遇,我守住了作为教师的那份执着与慰籍,多了几份憧憬和梦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我完成了近6万字的学习笔记,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由于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先导,我在教学上不断地求新求实,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走出了一条富于人性化的教学之路。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金坛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在常州市“教学能手”评比中,通过层层的筛选,最终获胜。当然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得益于我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作为学校的教务员兼教研组长,我负责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农村作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整合研究》的实施,通过与同事间的交流、协作、互助,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尝到了教科研带来的甜头。在我撰写的各类教育教学论文中,已有6篇论文在《中国教师报》、《中国现代化教育》、《湖南教育报》、《小学语文研究》、《常州教师教育》、《金坛教育》等杂志报刊上发表,且有3篇论文获省三等奖,6篇论文获金坛市一等奖,另外还辅导了多篇学生习作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一踏上工作岗位我就担任了班主任工作,近年来我更是连续担任了三年的毕业班班主任。面对一个个活泼烂漫的孩子,我常常以他们的朋友自居,以至于学生也乐于和我谈心。在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了孩子们的苦恼。尤其是班上的贫困学生,我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加把他们的生活放在了心上,每逢学校为贫困学生献爱心时,我都带头捐款捐物,从不吝啬。由于我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坚持做到细心、专心、耐心。并且在学校的各项集体评比中名列前茅,为我被评为了“金坛市优秀班主任”。

沐浴在课程改革的春雨里,我看到自己在前进路途中留下了一行行深深浅浅的印迹,在与学生的愉快交流中,我成长着;在同伴的互助下,在不断的反思中,我成长着;在一个个教育教学随笔中,我成长着……时时感受着“新生”的喜悦。

课改范文6

一、提高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主要是指掌握有关学科的基本内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基本知识是任何一次课改都必须遵循的,也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教学目的。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改在教材的编写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理论性过强的知识删掉了一部分,而以阅读材料的形式给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课改在知识的掌握上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第二,大大增加了探究活动的内容,并且探究括动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课改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大大增加了案例教学的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使教学更加灵活。教材难度的降低,有利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紧贴生活,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的操作。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研活动的方式获得科学知识,并逐渐学会科学的方法、技能、思维。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注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指导实践。从教材的编写上明显反映出,新课改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科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科学知识。把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

那么面对新课改,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具体怎么做呢?

一、推祟新理念,转换教师角色

具体讲,教师应做好两大转变:(一)由单一的教学实践者向实践与研究并重者转变。新课改下,课标和教材都有很大的变化,要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必须研究课标,吃透教材,寻找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法和学法。(二)由师德尊严的长者向亦师亦友者转变。如果学生基础好,教师采取探讨、讨论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诚恳巧妙地解决,切忌批评敷衍。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基础不好,教师绝不能遗弃,要更加关心、重视,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的同时,对学习逐渐产生兴趣。

课改范文7

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既是理性的自觉,更是实践的呼唤。理性的自觉在于它自觉遵循了课程的形态与生产方式的形态相适应、课程实施进程与学生的身心成长相协同、课程实施途与学生的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相同步、课程改革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相匹配的规律。实践的呼唤在于已有的以传承性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不适应、不协调、不全面”等弊端,它是以牺牲相当部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为代价,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共性轻个性、重他主轻自主,既不能体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不能体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不能体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江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步早,推进快,影响大,有成效。2001年9月,无锡市惠山区、锡山区成为国家课改实验区;2002年秋季,我省小学起始年级50%的学生进入课改;2004年秋季,我省义务教育起始年级全部进入课改,比全国提前一年完成了推进任务;学前教育课改与义务教育课改同步进行;2005年秋季,全省普通高中课改在所有学校展开。在全国课改的总体框架当中,江苏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定位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总体目标是“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体目标是通过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方式、改革课程管理体系,构建“省市县相互协调的课程管理体系、促进发展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生动活泼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多维并举的课程资源保障体系、面向未来的学校主动发展体系、可持续的过程调控与质量反馈体系”。

十年课改,给江苏基础教育注入了活力,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整体面貌的显著变化,用“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代替了“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其次,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生态面貌”的显著变化,用“遵循规律、拥有尊严”代替了“单一苦干、片面流汗”;再次,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用“关注能力、关注‘会学’”代替了“关注分数、关注‘学会’”;第四,带来了江苏基础教育课堂面貌的显著变化,用“自主合作探究”代替了“他主训练灌输”,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社会笑起来”的生动局面。

江苏课改的显著特点是理念先行。教学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长远根本利益为本。强调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强调人人成才、多样成才;强调终身学习、系统培养。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调教育就是依托现有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教育的使命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师的有效教学意味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增强、教师的成功在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快乐进步、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江苏课改的突出成就是教师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锻炼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之中,打造了“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建设了“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摒弃了“繁难偏旧”、“满堂填鸭式灌输”、“用学科成绩简单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形成了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验着“乐”的课堂,构建了“今天离开了、明天还想来、终身难忘”的课堂。

江苏课改的鲜明标志是质量提升。纠正了忽视教育本质、藐视教育规律、蔑视时代要求、轻视主动生动、无视有效教学的错误。教育部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表明,我省八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为:D等级5~15%,远低于全国21~34%的平均水平;A等级28~41%,远高于全国19~24%的平均水平。我省三年级学生在语文、数学学科各水平上的人数比例为:D等级2~3%,远低于全国12~19%的平均水平;A等级48~62%,远高于全国13-14%的平均水平。

江苏课改的重要突破是模式革新。坚持学思结合,改革了接受性学习;坚持因材施教,拓展了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了体验性学习。体现了“给学生以自由,有自由才有选择;给学生以兴趣,有兴趣才有学习;给学生以主动,有主动才有进步;给学生以探究,有探究才有创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的“第一目标”。

无锡市惠山区和锡山区是全国最早的38个部级课改实验区之一。惠山区坚守教育理想不动摇,坚持课改理念不怀疑,创新课改举措不停步,破解课改难题不气馁,以科研促课改,以强师推课改,以“共同体建设”促课改,校本课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于尊重学生禀赋的多元性、差异性而建构“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取得明显效果,“目标叙写、目标导引、自主学习、课堂观察、多元评价”的整体课改思路产生较大影响,经典诗文诵读等特色工程建设拓宽了素质教育渠道。惠山的做法启示我们:只要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上看课改,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抓课改,采取有效措施促课改,课改就能出成效、出经验、出人才。惠山的课改实践有力地证明: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渠道,是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立足省情、着眼世界,全面审视江苏基础教育的课改,与时代要求、人民期待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知‘短’而后勇”,我们应正视差距、不畏差距,迎“短”而上、补“短”而行,“争先”不倦、“创优”不止,力争在课改的关键领域、薄弱_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当前,江苏的基础教育正在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现代性”提升的过程,教育的“现代性”提升过程就是“自由、创新、快乐”理念深入人心的过程;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建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世界”,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体现教育公平,强调高选择性课程,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由“面向实际”走向“立足实际”,追求“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上述这些变化,既为继续深化课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向继续深化课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把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努力,扎实推进;以“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改革精神。创新推进;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博爱胸怀,倾情推进。

一要志存高远,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江苏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富有时代精神,更加体现开放多元,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具弹性的时间,扩大选择性,增强探究性,激发主动性,富有创造性。进而,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文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改革创新,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品质。

二要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优先发展教育,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也是学校发展的“工程师”,“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办好每一所学校”,必须完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做到“校长引领发展、教师首先发展、学生健康发展”,倾力打造“教育家型”校长队伍,倾情建设“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实践,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热爱教育、建树教育,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课改范文8

如果我们以新的课堂理念反思过去的教研工作的话,就不难看出重教轻研是当前许多学校教研工作中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一些教科研人员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观念不强,而许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参与教研活动的意识淡薄,认为教研工作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2.教研工作多处于教而不研的状态。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局限于一些教学常规检查,或者是随意化的评课,以及抽象的理论学习等活动,教研活动流于表面,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教研能力毫无帮助。而传统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作为教学研究主体的教师,无法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性,开发有个性的教学新思维,教师的成长过程极其缓慢,教学改革的进程随之放慢。因此,重建教学研究制度,刻不容缓。

3.教研工作的着眼点不明确。许多学校错误地把学校教研工作的重心放在教材和教师方面,着重强调对课堂标准和教材的诠释上,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忠诚地去执行教材、教学目标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掌握上。教研工作只关注老师作用的发挥,却极少关注研究的关键领域——课堂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研制度改革的具体策略

1.注重对青年老师的培养。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新分配或调进十几位年轻老师,所以关注老师的个性成长,培养青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了我校教研工作的主旨。基于此,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计划”,即新分配的每位老师都有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师傅,一周至少要听师傅两节课,师傅也要听徒弟一节课,师傅不仅要对徒弟在教案书写、如何上课方面进行指导,还就如何与学生相处等各方面对青年老师进行帮助。此外,对于第一次送高三,初三的教师,学校也给予积极地帮助,安排同年级组学科“老”教师作为师傅,并要求新送高,初三教师当好徒弟,听一节师傅的课,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再上一节自己的课,即“听一节,上一节”。

2.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着力改革“备课-公开课-说课-评课”的教研模式。过去我们听课、评课时大多注重老师对大纲、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突出重点并注重了难点的突破等方面,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而现在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对一堂课的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

(1)改革备课。传统的备课,教师总把要上的课事先做一个预设,不仅预设了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的话,学生的发言,而且还预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连教学结果都事先做了预设,课堂上必定要求按照这样的预设进行发展,决不能偏离“预设”。这种死板的备课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千变万化的课堂。若是这样的备课方式不进行改革,教师的劳动显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再者知识点的讲解我们虽有统一的教案,但往往是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制作课件、编写教案,其他教师基本上不参与,对主讲教师主备内容照抄照搬,无自己的思考轨迹,生搬硬套,毫无二次,三次备课过程。针对于此,我校在“集体备课问题”上作出了改革。

(2)改革公开课教学评课制度。公开课本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它提供了一个沙龙式的平台,不管是对教者,还是听者,都有益于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上一节公开课,借班试教在所难免,原因就是怕出丑,不敢展露平日课堂,让课堂原生态展现,均在公开课进行虚假的表演。而公开课最重要的功能——研讨,在老师们看来,倒显得其次。因此,为了提升公开课的研讨,我们学校重新确立“公开课”的定义,不总是在评课中“拍马屁”,就是要求参与听课的教师“挑刺”“刺”挑的越多越好,越多还有奖赏。相互之间比比看谁挑出的“刺”有水平,有深度,有意义。

3.构建教学总结制度。总结自己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作为一名教师,经常性地记录和总结自己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于是我们学校就倡导教师写教后反思、教育随笔、教学日记、案例分析等,把自己的教学感悟、教学困惑、体验、思考等写下来。基于教师实际的教学总结和反思制度,对教师的帮助是相当大的,不仅教师时时感到有教学方面的“冲动”,有教育上的灵感,下笔更有话可说,文章更加鲜明、生动。

三、实施新理念下教研制度改革的体会

课改范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瓶颈 ;反思

以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于2004年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启动,从2008年开始,我省作为第一批省市参与新课程改革中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而全国的新课程改革计划于2010年全面实施,到2012年的今天也过去两年了。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新课改的实施情况。

一、新课程是否就是新教材,新教材是否真新

各学科老师都普遍认为现在的新教材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教材,编者用新的体例来整合学科知识,教材换了新的面目,比原来的教材更加让人喜欢,并且其中设置的许多栏目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图文并茂。可以说,新教材的编写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比如高中语文这一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模块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 。选修部分开设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14门课程。体现时代特点和多元文化价值,注重了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适应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进而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但是,就必修教材的篇目来说,我对比了一下,其与旧教材并无多大不同,如果说有不同,那就是把必修一的课文搬到必修三,把必修三的课文搬到必修一;把教材里的课文搬到读本,把读本里的课文搬到教材,大致如此!当然,鉴于语文的特殊,无法像其他科目一样更多地体现时代性,教材编写者这样做自有其合理的一方面,然而,这并不应该成为怠惰的理由,新教材应该选入更多的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质兼美的美文,尽可能地摒弃那些陈腐的、有太多倾向的无厘文。此为其一。

其二,课程不等于教科书,即教材,但它包含着教材,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载体。但在大多数老师来说,课程就是教材。换句话说,在大多数老师来说,新课程就是新教材。所以者何,因为到现在为止,大多数老师都是在“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材怎么编,我就怎么上,教参也不是教学参考,而是“教规”——教学规定、规范。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课改和教材,不知灵活使用和对教材作适宜地修改及补充或删减。

二、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是否真正到位

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转变观念,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及心理品质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逐渐养成独立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为此,许多学校开设了“学习方法指导”课程的讲座。针对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各校、各学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积极开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研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法、 “启发式”的教法,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优化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但是,在“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传统教育观念和环境里实施新课程改革,又谈何容易按新教法教学新教材?所以我们期待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即新教法的真正到位。

三、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

新课程六大目标可以理解为:变 “传授知识”的单一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变教师为本位为学生为本位;变“繁难偏旧”为“重联系、体验、兴趣”;改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所以这就产生了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真的跟上了的第一层意思。很显然,我们很多教师的理念仍然需要进一步更新。

第二是,语文课对教师的学识、胸怀、眼光和气度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这些方面能不能跟得上是个重要问题。因为语文课文是有深度的,直指人类心灵的深处,通达天地宇宙的玄奥;语文课文还是有广度的,联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的知识林林总总。所以,语文老师最好当也最难当。为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的教师有没有这样的素质:博识古今的学识,高瞻远瞩的胸怀和眼光,通达和圆融的气度,丰富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措施。目前来看,这都是一个未知数。

比如有一次看到一个同事制作的《小狗包弟》的幻灯片,第一张的引子是一副漫画,画了几个动物,然后问学生你最喜欢那种动物。——一堂沉痛地、理性地反思祸害和人性的文章被上成了喜爱或同情小狗小猫的课。课文被严重地矮化和娱乐化地解读,原因只有一个——教师的素质。

所以说穿了,任何一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实施,实际上除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变化外,最主要的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当然素质也包含了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说白了,教师的因素,也就是人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旧思想的交替碰撞中,难免会出现新的现象、新的问题,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这些,我们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引,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反思自己,不断充实自己,更加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宁显泽:反思新课程改革,大观周刊,2012年第28期

课改范文10

1.“互助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它的程序为:教师启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大组讨论——练习评定。

1.1教师启动是互助互动的前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

自主地学习,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做好前馈,铺垫引导工作。前馈就是在新授之前,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基础、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有的放矢。铺垫,就是根据学习新知的需要,有目的地为学生做好旧知铺垫工作,使学生在自学、探索新知时有坚实的基础。引导,就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帮助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正确、有序、有效地获取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1.2个人自学是互助互动的基础。

苏鹤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新授教学开始,先由学生自学,就是让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询新知。在这一阶段开始,教师应该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学生各自认真自学本课的新授内容,对自己以为学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准备小组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知识列出,提交小组讨论,寻求解答。

让学生自学课本,能发挥全体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愉悦感,成绩中等的学生既理解了部分知识,又找到了暂时不懂得内容,诱发了他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责任感,成绩较差的学生,随让对所学的内容大多存在困难,但毕竟知道了问题的所在,明确了主攻方向,提供了信息,扩大了信息交流的渠道。

1.3小组讨论时互助互动的主题。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知识。”因此学生通过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子自主性,教师不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4—6人为一组),让学生自己相互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有:各组由一个汇报其本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其他成员补充;把个人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全体组员讨论;对达成共识以及小组不能确定的问题归纳整理,准备在大组交流时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应明确提出讨论的要求;指导各组有效、高质进行讨论;关注每个组的讨论情况,重点参与

一、两个组的活动,及时了解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组内的相互学习、帮助,不但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现,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对各种信息也进行了合理的取舍、t提炼和加工。

1.4大组交流是互助主动地关键。

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学习的热情趋于高涨,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大组交流,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学生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信息、共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信息渠道全面畅通,互助学习全面体现。在大组交流中,先由一个组抢先发言,汇报该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和交流;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之间进行讨论,解答;最后,全班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教师则应该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际见得交流、争论,并不失时机对所学知识做出科学的归纳、总结。大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组际之间的合作与竞赛的机会,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形成的能力不是教师强制的,而是主动地。

1.5练习评定时互助互动的检验。

课内练习时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改,通过相互讨论,相互评定来达到主动效果。对于互议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不急于直接讲解,而是归纳全班讨论的形成,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再次发挥学生的互助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作用。

总之,上述过程应着力发挥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助互动功能和自主学习的功能,使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2.“互助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助互动”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成败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思想认识、组织调控能力。教师在学生互助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强化学生“互助互动”学习的意识。

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发展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而且在学生群体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正确途径。因为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思维培养过程等。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受益。

2.2抓住影响“互助互动”教学效益的要害。

抓住课堂讨论的契机和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是直接影响“互助互动”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1)抓住课堂讨论的契机。对认识的部分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组织讨论;对既有联系又要区别的概念组织讨论;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组织讨论;对所需要提倡的规律、归纳法则的内容组织讨论;对适用新知作出判断时组织讨论。

(2)讲究课堂讨论的策略。

我们主要采取:①合理组建学习小组,4到6人一组为佳,每组好、中、差合理搭配。②创作良好的学习气氛,小组成员间平等民主,互助互学。③处理好“差生”与“优生”,“优生”主动帮助“差生”,“差生”主动提问,大声发言。④养成认真准备主动发言的习惯。每人在自学时认真归纳学习情况,准备在小组积极发言。⑤训练小组发言的语言规模。

(3.)发挥全程调控作用。

教师在启动阶段,应尽量了解学生的基础现状;在个人自学阶段,应掌握各类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小组讨论阶段。应关注各组的讨论效果,了解小组存在的问题;在大组交流阶段应作好组织、引导、启发、归纳工作;在练习评定阶段,应抓住共性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应密切注意教学进展情况,随时掌握反馈信息,并相应地做好调控工作,使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的学习。

3.让学生在“互助互动”的教学中享受快乐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来主宰,我们的教学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主宰孩子的生命。首先,我认为:每一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神、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情燃烧的岁月”!其次,应该给孩子一个“对话的课堂”传统的政治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假如你是某某,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课文中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会、去感受。“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在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生的合作意识。再次,应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问家长等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其知识的储备量。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最后,还应该给一个“感悟的课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总之,我真诚的希望:我们的每一节政治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以情感为纽带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情感随课文的情感的起伏而推进、延续。课堂教学有情感纽带的牵动、维系‘变得更富有诱惑力,好学精神得到有效地培养,学生在爱学、乐学中逐渐懂得了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

课改范文11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育改革;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074-02

1 教育的改革

看看我国现在正面临着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国家竞争力不强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此,胡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时又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2007年秋季新学期起, 我省进入新课程实施,至此,全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正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是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教育变革,其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2 新课程下高中政治教学的转变

2.1 教学理念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2.2 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会遇到人民币与外汇的兑换问题,甚至于会涉及到外汇的“卖入价”和“卖出价”的问题,这在高一政治新教材中就能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第二,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课改范文12

美术教学 “三改变” 多媒体教学

一、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一方面,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光靠教师在讲台上干巴巴的讲),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需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电脑展示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音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育教于美、美中育人。

二、改变教师的角色――创设自主式课堂氛围,让美术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按新课程的标准要求,教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我在教七年级《装点我的居室》一单元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手中准备的材料,课本范例中带来的启示,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示范,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畅想,把多种多样的想法通过材料进行大胆的表现,并走下讲台和学生一道,参与到他们的小组交流合作、探讨中。既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融合了课堂气氛,又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独立创造的空间。结果学生们利用废弃物做的装饰画作品形式多样,有的作品出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整堂课充满了活力,师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度过。

三、改变对学生的差异――赏识那些“不务正业”、“后进生”等学生闪光点,促进其智力发展

按照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画什么,也不允许学生脱离教材的学习,否则被视为“不务正业”。然而,总存在一些“不务正业”的学生,他们对课本视而不见,另有所好,其作业也往往被批上“不符合作业要求”而发回重做。这样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无意地偏爱某些学习好的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回答问题和完成作业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

曾经有一位很调皮、懒惰的学生,语数外三科的成绩非常差,常常不交作业。即使是美术作业,也通常胡乱涂抹一气交上来。但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在一次泥塑课上,这位同学不用教师讲,也不与同学交流,自己独立创做捏塑了“青蛙”“唐老鸭”等动物,形态逼真、特点鲜明。同学们惊讶、佩服,我在课堂上及时地大加赞赏了他一番。通过这件事,这位同学觉得脸上很有光,逐渐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此后的每堂课,我都精心地去发现这样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他们在课堂上出人意料的作品不断出现,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堂改革的教师只要抓住以上“三改变”,会很快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步伐,并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