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四有教师论文

四有教师论文

时间:2022-07-19 16:42:06

四有教师论文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1

师范教育自清季以来便被视为群学之基和教育造端。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即有学者对清季师范教育做了探索性的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外研究相关论著日多;但既有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全国性的整体概述,区域性研究除沿海部分省份有少数成果外,内地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研究近乎阙如。而且师范教育在实践环节尚存在多种类型,除比较正式的师范学堂外,尚有各种形式的简易师范和特别师范。研究者目光专注于师范学堂,对非主流师范教育则甚少措意。

凌兴珍教授著《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清季四川师范教育研究》一书,是近年区域教育史研究领域不可多见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精细化研究是该书最大特色。该书综合运用教育学、历史学与社会学理论方法,既立足四川,又放眼全国,以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对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做了翔实论述。凌著对包括各级官绅对师范教育的认知、提倡、规划与举措,传习师范、简易师范、初级师范、优级师范、女子师范、职业与专科师范以及川边民族师范等各种类型师范教育,涉及师资、生源、经费、设施、学科、课程、教材、学时、成绩等教育“内部”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分类研究和动态考察。

作者研究视野较为广阔,不是拘泥于四川谈四川,而是特设一章“清季师范教育概论”,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与教化之儒的演化,并对清季师范教育发展概况及其分期、学制类型等进行了梳理,为全书聚焦四川师范教育的诸多细部问题提供了大的“语境”,也为后文四川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提供时代的注脚。在具体的阐述过程中,作者在“就事论事”方面做到了细致入微,文中的大量注解、表格,浸透着作者在文献检阅和档案爬梳过程中的点滴心血。不惟如此,作者还对清季四川师范教育的师资、教材、课程、学生等办学诸多要素及相关原因及影响都有所论述。

凌兴珍教授的研究表明,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从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可以说是起步较晚却后来居上;从内部结构演变来看,各层次、各类型师范教育经历了多头并进、此消彼长的动态变连过程;从办学特点来看,新旧杂糅的转型特征较为鲜明。这些结论多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上。作者广泛搜集、梳理考校清季民国四川地方档案、报刊、方志及各类公私历史文献,尤其是四川、重庆等地档案馆及四川大学档案馆所藏档案,清季民初的四川地方报刊以及民国刊印的部分师范学校的校史、校刊等大量史料,使得该书资料丰富,结论可靠。

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并非平地青云,整齐划一。作者注意到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不仅受到西方尤其是日本现代教育的影响,也有着本土文化资源及地域文化的诸多影响,从中体现着传统教育的演变及向现代教育的转型。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国家政治、地方文化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作者敏锐地注意到所有这些因素,且都有所论列,使得本书不是单薄的教育史,而且也是那一时代多种面相的深入揭示。

凌兴珍教授的著作在对新式教育进行细化研究方面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需要指出的是,任何区域都位于国家权力的制约之下,区域史研究既要纵向关注国家在地域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也要对不同的地域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如果一味眼光向下,专注于区域研究,而无左顾右盼的学术眼光,则易迷途难返。只有超越区域的疆界,以区域整合和互动竞争的视角,庶几能得到从区域走向整体研究的归途。凌兴珍教授虽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著作中也多少运用比较的视角,但总体来讲,区域比较研究仍是该书相对逊色而需继续下工夫的方面。

作者:汪洪亮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主体 客体 合理安排 实现主导 主体统一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由于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存在矛盾,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能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统一,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本质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需要从各方面去努力:要恰当地确定教学的目标、教学的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之外,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中,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统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因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共同的目标,但达到目标的角度不同:学生的目标是获得新知,发展认识能力;教师的目标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就产生两者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教学的运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起主导的作用,学生是处在主体的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与掌的统一,实质就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只强调教师是主体,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满堂灌”、“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就是这一思想观念的反映。把学生作为一个容器,作为一个客体,必然使学生被动地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多,学生语文能力低,教学效果差。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现代教学论,深刻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是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统一

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和通过多年教学改革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在谍堂教学结构中,必须强化四个环节,做到四个统一。

1.强化四个环节。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结构中,建立和强化自学、质疑、讲读、写练这四个环节,较能体现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这四个环节都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环节,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学习,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写练。这些都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在课堂中都是教师的主持、指导下,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这四个环节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也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体现了“主体”与“主导”‘的统一。这四个环节能真正建立并做到强化,首先它能使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习惯的养成都有十分重要作用。其次,由于建立和强化了这四个环节,从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过多讲解的时问,使学生有时间多练,积极、主动地学,提高学习效率。再次,这四个环节的建立和强化,使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说,强化四个环节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冲击和改革。

2.做到四个统一

(1) 他学与自学的统一。现代教学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既包含通过教师的教导和指导去学习(他学),也包含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学习(自学)。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在内容上,对哪些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哪些是重点内容,要给学生指引、点拨,对哪些难点的知识要给学生启迪、解决:在学习方法上,要给学生以归纳、总结等。另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真地读书、思考、练习等。他学与自学要做到互相适应和转化。

(2) 提问与质疑的统一。任何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教学过程的重要项目之一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矛盾的统一、目标的统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有启发性。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练习。另方面也要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提出疑难的问题,即质疑。使学生自觉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 讲解与练习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互相配合、统一,做到讲练结合。教师讲解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前后联系、形成结构;学生的练习也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前后联系、形成结构。练习,要口练与笔练结合,说与写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可先讲后练,但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也可以先练后讲,或边讲边练。同时,要做到讲一一练――评结合。即学生练习后,教师要组织讲评。这样使讲与练互相协调、统一。

(4) 辅导与议论的统一。在教学时,要运用多种的议论形式,如同位议、四人小组议、全班共议。议论后,教师要对学生议论的结果、回答的问题,进行小结、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议论,必须加以指导。例如议论前内容的确定,议沦中的辅导,议沦后的小结、点拨等。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与学生之间的议论相互配合,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强化四个环节,做好四个统一,就能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实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统一。

参 考 文 献:

1、《小学教学》论坛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72-02

2011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正式召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副主编何立新,高新区教育处杨晋平处长,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新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二)音乐论坛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识谱教学始终是困扰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怎样解决学生识谱难成为摆在音乐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本届音乐论坛围绕“音乐课堂如何有效开展识谱教学”的专题,邀请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李曦、射洪县太和一小李蓉、峨眉山市第三小学陈雪梅、成都市沙湾路小学董晴晴等八位教师分别献课。其中,李曦老师执教的《我是草原小骑手》和董晴晴老师执教的《哦,十分钟》,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课后,四川省教科所音乐教研员徐伟、四川大学西航港实验小学校长夏加强(音乐特级教师)、峨眉山第一小学校长李庆九、青羊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音乐教研员邝蕴秋等四位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音乐识谱教学”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徐伟强调了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她指出,目前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注重情感、情境教学,淡化知识技能学习的倾向。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识谱教学的研究,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值得探讨的命题。识谱教学是落实“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的四个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有效内化的重要途径。成都市青羊区音乐教研员邝蕴秋老师则对音乐课堂质量提出了要求。她指出,音乐教学设计要做到恰当、新颖、有趣,必须通过聆听、感知、体验来学习。要做到以教代研、以研兴教,音乐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可持续发展的阵地。李庆九、夏加强专家不仅仅对研讨课进行了分析、点评,还从理论的层面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要把握好识谱与音乐教学结合的度,要将识谱教学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活动中。同时专家们还从实践的角度给出了生动的教学范例,让参会教师们更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在欣赏音乐美的过程中更好地落实识谱教学。

(作者单位: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成都 610044;《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成都 610225)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写作教师 基本素质

作为写作课的主导者和传薪者的高校写作教师,其本身的素质是写作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能否真正学会写作的根本条件。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给写作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对写作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写作教师,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本身应具备专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二是拥有所从事专业的丰厚学识知识和能力;三是不断更新观念以面对新形势新技术的挑战;四是注重实践,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对高校写作教师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坚定的岗位意识和奉献精神

教学态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写作学教师,如果没有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工作中拖沓应付,哪怕他学富五车妙笔生花口若悬河也无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写作学教师。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垠,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写作学教师首先要“定位”,即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确立专攻方向。写作课教师的业务学习定位在写作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理论上。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多的知识储备还不够,教师还需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即按照学生专业和课程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把不同学科内容有机地结合于专门写作之中以此来优化知识结构。教师掌握了相关学科知识,有着优化的知识结构,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指导作用。

1.掌握写作学理论知识

高校写作教师首先要具备的素质就是对写作学理论知识要充分地掌握。写作学的理论知识提炼和归纳于写作实践,反映了写作的规律和本质,是认识写作的关键。高校写作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首先就是这些规律和原理,使他们了解写作规律,懂得创作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写作实践打下基础。如果高校写作教师本身对这些规律毫无所知,无法指导学生完成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和选择材料。

提高理论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使之形成一个体系。二是要不断地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方法,补充到原有的知识理论体系当中去,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站在本专业较新、较前沿的位置。三是利用自己的写作实践和写作教学实践,归纳出符合自己创作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新理论,新方法。

2.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材料,也是文学作品的载体,写作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选择、组合、搭配的过程。写作课教师来说,要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首先,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其次,高校写作教师还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和句子的应用,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何使用正确的句子来传达自己的思想,避免望文生义。其三,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文字,使用的语言文字是规范的,符合语法要求的,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不能用一些生造词、少用网络语言。其四,要掌握和正确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3.较深的文学造诣

对于高校写作教师来说,教的是写作,写出来的是文章。因而对于高校写作教师来说,文学造诣是高校写作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校写作教师在写作教授的过程中也要求能够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教授风格,这些都需要写作教师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

首先,要对文学的理论知识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理论的常识,知道各类文章的特点。其次,要了解一些名篇佳作和著名的作家,这既能够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也能够为自己的写作教学服务。其三,要对现有的文学发展有个大体的了解,知道文学发展的趋势,知道写作创作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才可以避免固步自封。

4.较强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对于一个高校写作教师来说是不可豁缺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质。一个自己不能写作的人,如何去教别人写作呢?写作不仅可以加深教师本身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使高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提高写作能力首先在于克服畏难情绪和偷懒的心理。其次,要培养写作兴趣,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其三,定期翻阅自己过去写过的文章进行修改,分析原因,在这样的过程中写作能力会得到逐步的提高。其四,广泛阅读,博采众长。借鉴和吸取名篇佳作的成功经验,提高写作能力。

三、不断更新观念,以应对新形势对教师的高要求

不断更新观念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个合格的专门写作课教师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及时调整个人的心态,努力培养个人对所授课目的兴趣,把社会需要作为自己不断学习的动力。首要的是清除教师心理上的学科壁垒,开放观念。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才能使其教学有充分的回旋余地。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工具,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的新型写作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以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面貌给写作学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第一,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教师要熟悉多媒体计算机使用技术,要基本具备搜寻网上资源、制作CAI课件、与学生网上交流的能力。

第二,教师必须具备组织、协调多媒体网络课堂的能力。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去启发、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讨论,要组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还要利用教师操作平台或一定的软件程序协调师生之间的交互对话,要有效控制学生的上网空间,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四、注重实践,教科研相结合

写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全面提高专门写作课教师的个体水平及综合能力,实践的作用举足轻重。

静态分析写作课教师的实践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堂下实践。包括:下水练习,经常地系统地训练自我的写作技能;下海实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活的发展变化、调查有关部门及行业的情况

第二阶段为堂上实践,即教学实践。教师把实战经验融入理论讲授,解决学生心中疑难:(1)课堂语言表达贴近成人学生的生活及所学专业,有一定的生动性和准确性。(2)切合实际需要突出重点与难点,对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性。

第三阶段是科研实践,对相关学科进行分析综合,撰写科研论文。教学与科研历来相辅相成,把一定专业性的工作实践与写作理论结合起来的教学实践作再一次的升华,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与此同时又进行着新的写作实践。

总之,写作课教师要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经常地自觉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深入实践,做到与时展和社会变化同步。

参考文献: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5

关键词:理论武装;意识形态;师德建设;大学文化;新闻舆论

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师范大学,肩负着服务首都基础教育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深感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党的十以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思政工作和师德建设,2014年对学校用心用情培养新疆学员作了重要批示。这既是对学校思政工作干部的极大鼓舞,更是对今后工作的莫大鞭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全面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奋力实现好“五个一”工作目标,使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

落实好一项任务―思想理论武装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党的十以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他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加强理论武装,要着眼于提升师生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确实增强教师“四个自信”。理论上“信仰高”,行动上“有目标”。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同样,没有理论武装的高校教师不可能具备优秀教师的素养。

高校思想理论武装工作要在三个层面上实现“三个抓”。一是面向领导干部,抓好校院系两级理论中心组的学习。按照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示范和带动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关键的少数,他们的理论素养、政治意识以及思想水平,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二是面向哲学社科和青年教师,抓好重点人群的理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中有着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教师的理想信念、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将会直接倾注于学生心田;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近、共同语言多,其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尤为显著。三是面向各个院系单位,抓好全体人员的理论学习。建立健全学习保障机制,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提升师生思想作风和能力素养。学校有着重视理论学习的良好传统,如“四个一”教职工学习日制度早已形成,青年教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班每年如期举办等。这些都必将在积极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中得以光大。

坚守好一份责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十以来有关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他的治国理政思想宝库的一个重要内容。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论述。随后他又多次就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发表讲话。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会被思想战胜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从娃娃抓起,灌输国家价值观。前苏联解体中一个血的教训就是自动放弃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正如网友所说:那些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不讲意识形态的人,不是天真,就是别有所图。

高校是社会精神文化高地,处在意识形态最前沿,首都高校各种思想交流、交锋、交融更加激烈。高校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切实把意识形态当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高校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和首善意R,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师生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责任落实到位。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确保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地生根。三是考核问责到位。意识形态阵地是“思想领地”,要未雨绸缪,要敢于亮剑,确保万无一失, 否则一失万无,法定职责必须为。做好定期督查,为推动落实提供有效抓手和指挥棒;做到问责追究,对于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要坚决追责问责。

学校为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细落实,明确了26个职能部门和32个院系单位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职责,明确了13条底线要求。党委宣传部门在学校党委领导下,负责指导、组织、协调督查各项意识形态工作。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确保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

形成好一套机制―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大计师德为本,铸就一流教师队伍,是推进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早在2014年教师节,就提出了“四有”好老师的标准。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为师”“为范”,教师队伍是落实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要求上强调教书育人,而必须建立确保教书育人的体制机制。为此,教育部和北京市先后制定了“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确保每一位教师既当经师、更为人师。

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意见,应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见成效。一是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工作格局,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师德建设有规可循;二是着力深化师德教育,坚持将“师德”作为教师的必修课、入门课,加强政治理论和师德有关文件精神的学习,筑牢为学为师的思想根基;三是着力选树宣传典型,定期开展师德评选表彰,用身边人教育、感染身边人,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开展社会实践,今天的教师更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社会现实,强化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五是着力加强文化涵养,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功能,增强教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教师职业荣誉感;六是着力关心关爱教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统一,使广大教师在履行职责中有更多获得感。

学校以培养首都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为己任,师德建设无疑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已经形成了涵盖制度建设、思想教育、评选表彰、社会实践、文化涵养以及关心保障等“六个着力”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学校的师德建设水平必将在全国高校思政会的徐徐春风里不断得以加强和提升。

实施好一项规划―大学文化建设规划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4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继上述重要论述之后,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文化建设做出了更加具体详细的要求,这无疑是推M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一所大学的内涵发展总是以其文化特色为支撑的。文化(狭义上)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大学文化就是相对于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属于精神产品,是宣传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意。积极贯彻落实文化理念和文化观,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需要下硬功夫、出实招,要以制定和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规划为有效手段和重要抓手。

高校应当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文化规划格局,即精神文化为引领,制度文化为保障,行为文化为体现,环境文化为氛围。一是精神文化为引领。说:事实上,很多高校的校训和传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这就如同古代思想家朱熹所说的“月映万川”。例如:学校“为学为师、求实求新”的校训精神,“厚德、笃学、敬业、自强”的优良校风,已经浸润于首师人心中,成为了首师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二是制度文化为保障。要大力宣传《大学章程》,努力营造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以及依法治学等现代大学制度氛围,从而进一步提升师生对学校制度文化的认同感。三是行为文化为体现。要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畏学术、学术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师严谨治学、诚实做人,打造教师文化品牌。四是环境文化为氛围,建设好校园规划、楼宇建筑、形象标识等积聚而成的文化生态,着力打造寓意深刻、品位高雅的文化景观,润物无声、陶冶情操。学校在景观文化建设上,正着力打造一主(校区)六辅(校区)校园文化格局,实现以学校精神思想文化为统领、各校区彰显特色的景观文化建设目标。

汇聚好一个声音―做大做强正面声音

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以来责任更大、任务更重。高度关注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为做好高校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掀开了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篇章。

做好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着力坚定政治方向。确保新闻舆论工作导向正确,从的政治家办报思想,到邓小平的党报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再到强调的“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都体现了党管媒体原则。二是着力坚守使命担当。确保新闻舆论工作落地生根,高校宣传部门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自觉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要讲政治、谋大局、敢担当,勇当“战士”,不做“绅士”,旗帜鲜明地与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斗争,凝聚起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建立健全由宣传部门统领、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单位分工协作的新闻舆论工作大格局。三是着力坚持媒体融合。确保新闻舆论工作紧跟时代,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要积极打造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平台,注重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校园网、手机客户端,即“四微一网一端”的引领功能,巩固、壮大、建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四是着力加强自身建设。媒体融合说到底是人的融合,高校宣传思想干部要克服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倾向,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三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40-0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今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政府引领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新布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途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密切、最及时反映和总结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理念与方针政策、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它在实现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高校在推进“四个全面”有效“三进”工作中应以本课程为抓手,从本课程的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教学素材补充、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一、抓教师培训学习,实现教师对“四个全面”的“真懂真信、科学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其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把握程度和相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学生的宣传效果,要实现“四个全面”有效“三进”,一个首要的前提是教师对“四个全面”的“真懂真信、科学把握”。为此,第一,从教育部到各厅、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专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宣讲和培训,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上做到全面、科学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二,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应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分工负责制,设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和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任务、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和任务、‘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四个全面’在教材中的体现和处理”6个专题,由6名老师负责研究,并以部门业务学习的形式在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进行解读,在专人解读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加深教师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并达成共识。学校通过抓培训学习,使“四个全面”先进入教师头脑,从而有利于“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二、抓教学设计,突出“四个全面”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形成,2015年8月,、教育部组织教材课题组对“概论”课教材进行了修订。这次教材修订的主要目的就是全面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教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修订已体现了“四个全面”进教材,但要真真正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进课堂并从而进学生头脑,必须依赖于各高校对新教材内容的把握及在教学设计上的对“四个全面”的重点关注,为此需要各高校在完全读懂新教材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处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设计。

(一)理论教学设计。“概论”课本身就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课,必须向学生全面、深刻阐述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所以各高校应根据新教材的修订意见,在以下章节突出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的讲授。

第一章第三节关于“四个全面”总述:总体介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过程、思想内涵、逻辑关系和历史定位;第六章第三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评价指标、具体要求;第七章第二节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意义及目标、任务;第八章第二节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点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必要性、意义及目标、任务;第十二章第三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重点阐述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性、意义及目标、任务。

(二)实践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的理解并贯彻、支持新时期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从而真正实现“四个全面”进学生头脑。为此,必须根据“四个全面”内容精心设计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项目。如要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设计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家乡的变化等实践活动,体验我国小康社会变化过程及进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领域;如要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开展时政评论活动,让学生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评论及提出解决之道,从而明确为何要全面深化改革;如要体现“全面依法治国”,可以组织学生对班级、学院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调查、法律意识调查等活动,体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重要性;如要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题为“党员领导干部用自己的积蓄买好车洋房可不可以”的辩论赛或者开展“假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明白为何要从严治党。

三、抓素材补充,增强“四个全面”理论教学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理论体系,要使学生认同、支持和坚信这一治国理政新方略,必须以丰富、生动的素材来补充教师的理论教授,为此各高校要善于发挥全体思政教师的力量和智慧,收集、整理与“四个全面”教学相关的各种素材(图、文、音、视频等),以增强“四个全面”理论教学说服力。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收集关于全面小康的十项指标、现各指标实现程度的数据,让学生相信2020年全面小康是有可能实现的,同时,也通过一些软指标的未实现,让学生明白现在全面小康面临的主要任务。如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可通过收集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巨变的素材让学生明白改革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同时也可通过社会各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素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还可通过减少、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供给则改革等案例素材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推进。如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可通过一些影响重大的冤案素材说明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及全民守法上存在的问题,从而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可通过一些冤案的重新审理让学生看到全面依法治国不是在喊口号,而是在努力推进着。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通过一些触目惊心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紧迫性,通过党和国家这几年对的强力惩治及在全党所开展的一系列整风活动让学生看到党在管党、从严治党,从而增强对党执政的信心。总之、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无论是为了说明其重要性还是为了说明其在实践中如何推进和执行,我们都应用素材用事例来说话,这样对学生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也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未来的信心。

四、抓课堂教学方法,使“四个全面”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三进”中,“进头脑”是根本目的,要想让“四个全面”战略理论扎实进学生头脑,除了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素材、生动的讲述外,还需要教师善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在课堂中采用“讲、读、、论”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实现“四个全面”的“入脑、入心”。

(一)让学生“讲”。在讲授“四个全面”内容时,可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登台来“讲”。如可设“全面小康离我们有多远”、“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民守法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我了解到的十以来的全面从严治党举措”等这样的主题。为了讲好,学生需要去收集资料,去研究讲述内容,通过这一准备过程,可实现学生对“四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二)让学生“读”。教师要善于利用微信群、QQ群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课前把一些与“四个全面”有关的文章分享给学生阅读,并设一些小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在讲述到相关内容时让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样的方式,不仅可增加学生对“四个全面”的关注度,而且能让他们通过这些阅读材料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同时通过思考和分享阅读体会还能加深学生对“四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让学生“论”。辩论、讨论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讲述“四个全面”内容时,可设定“小康全面不全面,关键看老乡”、“改革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摸着石头过河”、“德治比法治更有利于社会进步/法治比德治更有利于社会进步”、“强力反腐有利于经济发展/强力反腐不利于经济发展”等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讨论、辩论,让学生的思想、观点在碰撞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更能充分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四个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四个全面”治国理念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

总之,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三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努力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在大学生当中宣讲好党的最新方针政策,以培养出一代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潘献奎.“四个全面”“三进”工作的教学设计[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

[3]任永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宣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湘潮,2015(8)

[4]人民日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5

【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15-2016年度德育专项课题“以‘四个全面’为主线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与实践” (DGW1516BJX011)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7

关键词:构建 四个平台 基本条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68-01

省劳动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特点,确定了“构建高级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紧缺人才培养平台、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城镇下岗人员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平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战略,其目的就是使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建设转型和就业创业的需要,顺利实现十提出的经济建设任务。

构建四个平台必须具备基本条件,笔者认为:硬件设施是构建四个平台的关键;师资力量是构建四个平台的基础;教学模式是构建四个平台的保障;教学内容是构建四个平台的捷径。

1 硬件设施

要发挥四个平台的服务作用,一定要有硬件作支撑。近些年,国家对职业学校(特别是技工学校)投入相对较少,学校自己经费有限,对改善实习教学设施望尘莫及。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技工学校)实习教学硬件设施普遍较差,大部分学校实习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有的根本不适应构建四个平台的需要。

为了尽快实现四个平台服务作用,笔者认为。

(1)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有关部门对区域内职业学校,按照专业设置、学校资源、师资力量等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实习设备的优势,避免培训和设备的浪费。

(2)通过校企合作,拟补设备不足。学校要认真搞好校企合作,结合专业特点,做认真细致的调研,主动深入与自己专业建设相适应的企业,建立深层次校企合作,同企业签订协议,实现校企共建。企业为合作学校定设备,保证学生实习工位。

(3)学校可以根据专业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提前搞好调研,建立潜在的超前的校企合作单位,保证新开设专业的实习。

2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构建四个平台的基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有的只有“证”,专业实践能力明显不适应构建四个平台的需要。

(1)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按照教师培养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锻炼,学习企业先进的加工工艺、管理方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2)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培养教师。安排专业课教师在校内实习基地学习专业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中级工水平,部分达到高级工水平。

(3)通过参加省市和国家技能竞赛培养教师。积极鼓励实习教师参加省、市及国家技能竞赛,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水平。

(4)参加各级岗位培训。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选派优秀专业课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培训,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提高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3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构建四个平台的保障。发挥四个平台的培训作用,必须改革传统的理论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

(1)以“专业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目标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课堂搬进工厂:一是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二是以行动为导向,开展项目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等,实现教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融为一体。

(2)强化专业特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针对不同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机械加工类专业采用一体化模式下的“三段四化”教学模式,把专业理论课纳入实训课程中,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中练、练中教,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场地一体化。

4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构建四个平台的捷径。现行的教材往往偏重理论,有的课程、章节距离培养目标要求相差很远。

(1)依据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构建课程结构模块,建立起与之适应的实施、管理、评价体系。搞好社会和企业调查,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要求的信息,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学校与企业对接的教学体系。以机械加工为例,构建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技能训练模块三大模块。根据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将文化课整合到基础课模块,文化课够用即可。

(2)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坚持文化课专业化,专业课技能化,技能课岗位化。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研讨课、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情节展示”等活动,请专业课教师讲授专业课与文化课渗透融合的知识,培养文化课教师自觉服务专业课的能力;请文化课教师讲授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技巧,把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基本要求。建立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3)建立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机制。成立课程内容改革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制度》,从组织制度上保证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的与时俱进。

明确课程内容开发的目标。坚持课程内容开发以职业能力为引领,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以需定开,以不需定改”。课程内容开发与更新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需要,循序渐进。

(4)搞好校本教材开发。对于有的教材内容滞后,不适合本专业和本地区产业及人才需要的内容,删繁就简,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构成精要的新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学材,教学工作页等,充实和完善课程内容。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使校本课程和教材开发不断更新,形成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要求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构建职业培训四个平台是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举措。中等职业学校要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才需求的特点,积极构建四个平台,为促进经济建设转型升级,实现十提出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8

【关键词】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应用型人才

一、“四维立体培训体系”的背景

“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在我校数控技术应用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中实践时间较长,效果突出,本培训体系是在学校实现第三次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开发和发展起来的。2004年后,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为我校最重要的品牌专业,供需两旺且专业班级逐年巨增,专业教师队伍成为专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解决专业教师问题成为能否把专业做强做精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开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分析了40余年的办学经验后,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本校培养专业教师和借助技能竞赛宣传专业发展成果的基本思路,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系统提出了教师的两种职业素养要求(主要指教师的育人能力(包括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能力和思想工作与心理辅导能力)和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能力)要求)和学生“三种能力”(即:近期就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教学理论构想。本案例将重点说明“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在师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做法。

二、“四维立体培训体系”的内涵

“四维立体培训体系”是一种既适用于教师培养又适合于学生训练的教育培训成才新体系。其主要内涵是在深入研究和改造“产学研”成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技能竞赛训练的内容和环节,使其发展成为“产学赛研”一体化的四维立体培训成才体系。职业教育理想支持和武装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成功的渴求是“四维立体培训体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之源;科学的方法论和创造性的工作、学习能力习惯是本体系在培训过程中高效的根本原因;理论、实践、竞赛和总结性研究相结合是学以致用、内容管用和理解透彻准确的体系保证。

三、“四维立体培训体系”的基本环节和操作方法

在职业学校,专业是主线,教师是根本,课程是重点,基地是保障,四要素中教师是取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因素,要建好学校、办好专业教师是第一要素。针对背景中所述的条件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创造性地使用了“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包括四个基本环节:一是灵活运用“校企合作”机制,引进企业生产链条着重锻炼师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二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加大教师内外培训考核力度和大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常规学习过程上注重知识体系性、完整性、创造性和基本专业技能的规范性。三是贯彻“以赛代训”的教学培训思想,参赛选手就是师生中的“特种兵”,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鼓励青年教师成名成家,在良好的技能与学术氛围的感召下,我校培养了一大批技能精湛,作风优良,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和深受企业青睐的优秀毕业生。四是注重专业研究与总结,总结性研究与开发是学习和巩固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既是学习回顾又是教学成果,近6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主持研究的课题和主编、参编的一体化专业教材逐年增加。“四维立体培训体系”是一个渗透着科学认知规律的成才体系,四个环节之间既是递近关系又相互影响和彼此促进,可以重复循环,多次锤炼。“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循环如图1所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必须有技术技能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学生长于技能教师必先精于技术技巧。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送到企业岗位上去进行专业训练往往达不技能要求或结果不理想,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偿试,学校决定将企业产品引进到学校实训场地来加工,由专业老师负责组织生产,这种做法不是简单引入了生产任务,更重要的是引入了企业的生产模式和质量管理体系,在技术技能层面不仅锻炼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加工能力还训练了工艺水平和工装夹具的设计能力,切实把学习融入到了生产实践中,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零距离,教学与生产零距离。

通过生产的实践去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活灵活现,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为再一次进行专业生产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支持。

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师生都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和实用的专业技能,基本可以达到一般毕业要求的大众化标准,对于教师和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则组织起来进行强化训练,准备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训练过程中,结合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并针对技能竞赛文件要求进行短期强化训练,这个环节培养出来的师生就是通用标准的提高版,就是常规教学的“特种兵”,既是优秀的岗位能手又是出色的竞赛选手。这一环节为专业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型的“双师型”教师,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能精英和专业骨干。

对于教师还要对专业进行总结性研究与开发,通过论文、课题和教材的形式把专业研究成果和技能技巧进行整理与升华,使其形成指导性文献和专业建设成果,既培养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又为专业的持续发展及教师个人职称评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支持。

四、“四维立体培训体系”取得的成果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职;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论文;教学改革;学习主体

《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特点是叙述性、记忆性的内容多,概念多,内容抽象,使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有似易而难,似浅而深,似懂非懂的印象。

针对《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增设课程论文的设想。通过增设论文改革教学方法,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全面改革。可以将单一的课堂讲授扩展到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有利于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学会”逐渐过渡到“会学”、“会用”。

增设课程论文的意义

(一)一线牵动了全局,一改可以推动教学各环节的全面改革

促进教学主导思想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长期以来,一种旧的传统教学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这种旧的教学思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二是教书不教人,把教书与教人割裂开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程论文体现了教学以培养能力、发展能力为主导的思想,突出了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在教学内容上原来是书上有啥讲啥,现在转换为“四不讲”,“四增加”四不讲是:凡属高中或文化基础课讲过的不讲;陈旧过时的知识不讲;单纯阐述性的不讲;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的不讲。wWW.133229.Com四增加是: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增加科学论文讲座;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课程论文。

与旧的传统教学思想相比较,这是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旧的传统教学思想主要表现有二:一是“注入式”,二是“抱着走”。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改革这些方法势在必行。增设课程论文则注重四个为主,即学生为主,自学为主,读书为主,训练为主。以启发式、学导式代替注入式,根据课堂性质、学生的特点,采用讲授、课堂讨论、习题和指导学生自学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与各种课外训练,开阔思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促进了实验的改革原来实验是听、看、抄。听是学生听实验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及仪器使用等;看是少数学生照着教师的示范动作做一遍,大多数学生围着看;抄是实验之后大家互相抄数据和实验报告。现在改为自始至终让学生亲自动手,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改变单一的考试方式原来是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试,一锤定音,现在是以课程论文为前提,没有参加撰写课程论文或课程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考试,考试成绩改为两部分:课程理论占80%,课程论文占20%。

(二)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能力

过去单纯的课堂教学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看书,不会作学习笔记,不会整理数据,也不会把新学到的知识有条理地讲出和写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差。通过课程论文的锻炼,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会大大增强。增设课程论文是写毕业论文前的一次预演和锻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有效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自行寻找参考资料,自学读书,自己处理数据,自己进行实验查证问题,教师辅导。这样学生和书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以充分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流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向宽、深方面发展,学习中等的学生可以不吃力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差的学生可以在教师充分的个别指导下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生各得其所,个个积极主动,因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普遍提高和两极分化现象的改善。

(四)为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在论文的审定和批改上,采用教师批阅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审定的方式,使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减轻,从而可使教师把省下的时间用于备课,钻研教材、研究问题、辅导学生;学生通过查阅参考书,也扩大了知识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为师生的发展带来了活动空间;在检查论文的合理性上,采用自己实验自己验证的方式,经验及时交流,错误及时纠正,教训及时吸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要靠自己钻研获得知识和技能,因而理解更加深刻,运用更加熟练,遗忘较少。

(五)能促进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过去教师讲,学生听,一本教材讲到底,一个讲稿用几年。现在教师必须随时随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快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学内容也能做到与时俱进,这无疑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个极大的促进。

增设课程论文的实施步骤

增设课程论文具体做法分为布置阶段、撰写论文阶段、实验验证阶段、质量考核阶段四个步骤。

(一)布置阶段

在课程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是一个新想法,在学生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应及早布置,明确要求。上课前首先应向学生班级作一个通报,获得他们的支持,然后在第一节课时可向学生布置,要求课程论文的文章要文理通顺、简练,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国内外新技术、新成果,资料来源较可靠,分析见解基本正确,有一定的技术情报价值或实际指导意义。完成时间在课程讲授到三分之二时为宜。过早,学生知识面太窄;过晚,学生已经临近期末考试,容易流产。考核方法:采用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由班集体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将学生意见与教师批阅相结合,其成绩按20%计入该课总成绩。论文题目可由教师确定,也可自选题目。

(二)撰写论文阶段

在本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选好论文题目无论自选题目或教师确定的题目,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有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总的来说就是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作好示范将近年来教研室教师正式发表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学术文章在课堂上向学生宣读,或发给学生传阅。由作者谈选取资料、处理数据、实验验证的方法和过程。这样不仅把教学和科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给学生撰写论文作了示范性的讲解。

抓好资料的选取和自学阅读参考资料时,要求学生作到“四记”。“记心得”:不要抄书,要消化书上的知识,记下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记问题”:记下疑难问题和糊涂概念,以便给教师辅导时提供线索;“记数据”:便于分析比较;记需要实验的东西。

引导学生调查分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提出些有特点的工艺现象组织学生讨论,如可以让学生对机床主轴进行分析,从其使用的特点引出力学性能要求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主轴所需的各个力学性能要求分析,可以逐步论证出机床主轴的工艺要求,从而深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即使学生的设想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学生自己能主动分析问题,就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能力。

搞好辅导学生写论文时,教师要随班辅导,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过去上课后自习时提出的问题要多一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容易的,给学生指出思路,启发进一步思考,不急于回答现成结论,对有共性又较复杂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解决,这样可提高辅导质量。

(三)实验验证阶段

课程论文有些可能是实验性很强的课题,有的课题甚至需要依靠实验得到的结果来完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由始至终亲自动手去做,并可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做到以下几点:(1)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首先向实验室和任课教师提出做实验的项目。(2)由学生根据题目的需要和实验室的条件写出实验计划并和教师一道研究实施方案。(3)由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仪器设备的检查等。(4)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试验的全过程,然后整理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交教师审阅。

(四)质量考核阶段

可采取学生互相交流、班集体评选与教师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推出较好的论文在班级范围内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增设课程论文需要的教师人数较多,也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准备及对每个学生的足够重视,对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考虑和对实验的设备条件要求也较高,因此增设课堂论文的教学方式在以后的实施中还要不断吸取经验,不断改进,使其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玉科,郑玉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2000,(4):40-41.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3-02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10年代,我们曾发表文章就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高校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问题[1]、教育基本规律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2]、高等学校本科生英语四级考试与学士学位授予有关问题[3]、寒暑假的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进行辨析[4]。15年后的今天,笔者试图再次关注教学管理问题,针对某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辨析

20世纪50―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将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文件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科书、教案,认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严肃性、稳定性,确定后不得随意改变,除非国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理论建设中参照了普通教育学的原理,承袭了教学计划稳定不变论。认为制订教学计划必须严肃、科学,确定后三至四年不变,严格执行。如果需要变化,必须经过学校教务行政管理部门严密论证、严格审查,专业院系无权变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学习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结合民国时期的称谓,将教学计划改名为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大纲改名为课程标准,保留了教材(教学材料)和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的概念,同时强调教案就是教师的课时教学方案。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小学已经采用了新概念,高等学校却是新旧概念混用,甚至教育部各个司局的文件也是新旧概念混用。然而无论是称作教学计划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参照中小学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原则,过度强调其稳定性,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变更如临大敌甚至大逆不道。高等学校的院系组织要变更调整一门课程,或者教师变更自己的教学进度,需要办理特别复杂的手续。

问题在于,将普通教育学的教学管理原则移植到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忽视了高等学校课程的学术性。学术性课程中知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需要四年培养,四年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预测课程名称和内容的变化;同时,计划不如变化快,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而教学督导机构往往会就教学进度责难教师,导致教师的教学失去主观能动性,影响到教学特色、风格的形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是就业信息激变时代,新兴的职业不断产生,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高等学校需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学术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增加或者删改课程内容甚至某门课程。如果过度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坚持错误的不变论,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市场和学术适应性。

二、课程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区问题辨析

无论是普通教育学还是高等教育学,其课程与教学论中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这个原则确定的依据是知识的逻辑性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儿童动作和思维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比如学习物理学,初级中学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到了高级中学、高等学校,都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但难度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但最近几年,高等学校出现一系列违背循序渐进原则的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迎接评估和考试经济的利益驱动,出现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管理制度,如不顾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推行四六级英语考试。具体而言,为高考分数300分左右,其中英语60―80分的学生直接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导致大面积不及格。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按照艺术类招生培养本科生,而大学英语的开设仅仅比文理科学生稍低,导致每个学期全班70%学生不及格。外语学院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毕业时应该是一个标准,而教育学院认为,向高考150分题目考60分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违背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如此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研究生教育中,无专业限制的随意报考,学习有色金属、工艺美术、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心理学研究生,而且被录取率高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等于承认心理学专业四年本科即使不学习,也照样可以成为心理学家。至于现代电视大学、自学考试教育,就更是离谱,此处不再赘言。向一个初级中学学生教学高等数学,需要学生智力超群。我们认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必须坚持因水平施教、因专业施教的原则。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观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要基于现实发展区,面向最近发展区。教育界人士论述该理论,往往强调最近发展区,却忘记现实发展区。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必须承认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教学基本原则。虽然历史上跨专业学习成为大师的显然也存在,但毕竟教育规律是普遍规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贯彻现代教育基本原理的时代,高等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研究和改革,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树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观。

三、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问题辨析

为了突出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导向,教育部2011年开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2013年扩大试点,2013年秋季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规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再自动获得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书。但是,这项改革却成为一把双刃剑,克服缺陷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学科专业教育加教师专业教育学习四年,经过教育实习,达到教师资格证书规定条件,通过考试活动资格证书。而非师范专业(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学生,不经过教育实习,只是通过普通话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辅导班突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教师教学技能,凭借自己的天赋,进行说课、试讲,就可以获得资格证书,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否定。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同时,教育部于2011―2012年先后印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文件是指导师范院校或者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学术标准。然而,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暂行办法》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中并没有要求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考试试题。许多省市的考试内容继续沿袭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内容,只是增加了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和说课等面试。这说明教育部教师教育工作司在政策设计中存在衔接问题。

这种政策的可能后果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演变成纯粹学科专业,尤其是教育实习,将成为公平问题的焦点。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几乎没有关系。教育部自己印发的文件之间相互冲突,可能会导致高等学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发生改变,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取消教师教育专业,所有文、理、艺、体专业不再开设教师教育课程,而转向开办教师资格证书课程中心,不再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只辅导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为此,我们建议,参考20年来教师教育发展有关论著中的思想,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实行“4+1”或者“4+2”的教师培养制度。“4+1”是指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年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比如培养数学教师,先接受四年的数学本科教育,获得学位,随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一年的教师职业教育,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六大领域的课程,特别是经过三个月以上时间的教育实习,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所谓“4+2”的教师培养制度,就是除了学习“4+1”的课程和实习之外,再增加一年的教育研究课程,经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可以在“4+1”之后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也可以等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总而言之,改革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和办法,有利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其动机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但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不公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教师教育专业职业训练,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直接参加考试获得证书,肯定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建议撤销教师教育专业,实行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至二年教师职业教育的制度,培养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海钟.高等教育改革中高师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

[J].集美大学学报,2001,(6).

[2]张海钟.寒暑假的本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和发展[J].当

代教育论坛,2004,(1).

[3]张维英,张海钟.教育基本规律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几

个问题[J].甘肃高师学报,2003,(6).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教学;高效课堂

就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存在着教学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等问题,而这些,主要就是因为课堂教学中缺乏应有的互动。对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务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互动教学,切实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在师生、生生积极的互动中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课文《四季》为例,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互动教学,成就高效课堂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课前互动:确定教学任务

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完整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三个环节,即课前、课中、课后。而三个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具体来说,课前主要是确定教学任务的过程,课中主要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后主要是进行知识延伸的过程。无论就哪一个环节而言,教师都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及互动。

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应该积极进行互动,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也就是确实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的制订,以便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从而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因而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目标的确立中,积极通过互动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我想学”或者“我要学”的主动学习,从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如,教学《四季》一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积极讨论一些问题:你眼中的四季是怎样的?你最喜欢四季中的哪个季节?为什么?你希望了解四季的哪些知识?这样,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同时,不仅对四季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就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互动讨论,有效地为之后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让学生目的明确地进行学习,这样,高效课堂的构建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课堂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上文说到,完整的课堂教学并非单指课文讲解的环节,而是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等教学任务的环节,而课中则主要是在学生明确了相关教学任务后,通过各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因而在确定了教学任务之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互动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教学实践证明,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已经被现代课堂所淘汰,已经不能适用于现代课堂教学。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切实通过互动教学来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如,确定了《四季》的教学任务后,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互动教学,充分借助师生及生生间的互动来高效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是师生间的互动:指导学生阅读完课文后,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或者一些词汇来概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特征,然后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四季的认识。然后是生生间的互动:在之前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相互间进行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积极的互动中有效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知识点,从而高效地完成了相关的教学任务。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点,还有效地培养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自身以后的发展。

三、课后互动:进行知识延伸

所谓学以致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并非完成了相关教学任务就意味着完成了所有教学,在课前互动确立教学任务、课堂互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互动,进行知识的拓展及延伸,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完成相关课堂教学任务后,教师还要积极进行课后互动,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对相关知识进行课后的拓展延伸至关重要,这不仅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后,应继续加强互动教学,有效进行知识拓展延伸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如,完成了《四季》这一课文的学习,为了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地进行互动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围绕“我爱春(夏、秋、冬)季”这一主题进行口头表达,要求在此过程中充分点明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特点,并说明自己喜欢这个季节的原因。或者通过反思的方式讨论“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然后畅所欲言,尽情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感悟等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充斥着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教师及学生之间、学生及学生之间大胆沟通,积极交流,有效地做到了教学上的互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如此,无论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学生的发展,都迎刃而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务必以新课程改革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切实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互动教学,不仅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王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2(11).

四有教师论文范文12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