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工作思路

辅导员工作思路

时间:2023-01-04 23:19:19

辅导员工作思路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1

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和难点讲解,而学生工作的承担者――辅导员则往往深陷于各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两块工作“互不干扰”,且“相安无事”。然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本不能简单割裂,反而恰恰只有教师和辅导员,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才能让我们大学生真正的学有所用,用中再学,提升创新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师和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以完成本职任务为工作原则,教师只想着在课堂上把课上好,课外的事情一概不了解不参与,而辅导员只抱着学生心理不偏激,学生安全不出事,其他的问题都是小事的思想。教师和辅导员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成功发展视为工作中心。

因此,为了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工作应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互动互补。作为辅导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与教学工作的互动点和合力点,思考总结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互动关系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共同落实高等教育基本职能。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等。

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教学与学生工作应是互相促进,彼此交融并不可割裂的,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呈现出相互隔离、互不相交的趋势和问题。

1、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互动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学与学工相互独立,交融不够。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及个性化的学生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以第一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教学工作,专职教师更多的停留在知识的系统讲解及传授上,并未真正树立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理念;而学生工作按模块分工过于细化,无法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甚至有时出现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的情况出现,导致学生活动呈现一定盲目化、简单化及娱乐化的趋势。

其次,学工地位边缘,功能游离。学生工作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只是把它作为学校稳定的重要工具,在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中地位不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容易沉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失去头绪,这种“维稳”和“被动”的意识已成为学生工作者的一种习惯,辅导员自我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僵化导致学工功能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

2、加强学工与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中课程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培养对象都是学生。两者分别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道德成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两支重要队伍,相辅相成,互补互助。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的学生工作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利用其更加轻松和实用的方式,将第一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转化到实践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然而另一方面,若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基础,就会陷入简单的娱乐化之中。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之下,学工与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不可简单割裂,作为学工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应该在完成常规性的学生事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服务专业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所在院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就业竞争力。真正培养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具备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二、关于寻找教学与学工合力点下,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1、打破固有思路,设置“专业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自身专业内涵

长期以来,院系的辅导员设置无非都是按照“模块”或“年级”分类,按工作模块分工,如就业工作、资助工作、团建工作、党建工作及心理辅导专职辅导员;而按年级分工,则设置“新生辅导员”、“毕业班辅导员”等等。这样按照学工系统思路的辅导员工作设置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从辅导员工作实际中看,我们往往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或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来询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往往会使我们面露尴尬或推脱婉拒,这不仅降低了辅导员自身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带班级的过程中也成为一大壁垒。若在原有辅导员分工的设置下,对口专业设置,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对于辅导员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有利于辅导员威信和专业性的树立,及辅导员职业的内涵发展。

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会面临辅导员轮岗和流动的问题,但是从整体而言,一名辅导员在一个院系工作的时间至少会在3―5年。因此,辅导员完全可以用这不短的时间来起码的了解自己所工作院系的某一个专业的基本知识,更有目的的与本专业的专职教师联系学习,补充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框架。通过专业辅导员的设置,辅导员会有意识的提升自身专业内涵,也能够更加专业的解答自己所带班级专业学生一些基本专业问题及未来就业相关的问题,自身的自信度会提升。同时,在组织的学生活动方面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诉求,针对性也更强,立足于专业的校园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会更高,同时自身的专业性也被学生所认可。

同时设置专业辅导员后,学生的需要也更容易能够找到解答的途径,不会再出现学生有问题不知道应该询问哪位辅导员来解决的情况。真正的能够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解决学生诉求,扩宽辅导员工作思路

本科生的知识教育通常是依托于专任课教师,而思想教育问题则会联系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但是专业知识问题有时和思想矛盾问题并不能完全割裂,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矛盾可能会出自于对于专业的不认同,对于未来就业的迷茫。因此辅导员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专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思想辅导的缺位会导致学生的诉求无法解答的问题出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然而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工厂定制的物品,都是极具个性的个体。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包括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在内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80后”、“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诉求,诸多高校都会选择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能够从课堂中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全方面的关心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若要真正的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每一位辅导员也应该要参与进来,辅导员不应该只沉迷在一些重复性的事务工作中,应该结合自己学院的专业背景,对少量的学生进行除了心理问疏导和举办校园活动之外的更加专业的指导上。通过让辅导员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为辅导员更立体的了解学生提供了平台,也扩宽了辅导员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思路。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导师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来弥补其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工作是极大的补充和帮助;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到导师制中,也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地位,扩宽工作思路。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新形势 新思路 辅导员

1 高职院校辅导员开拓工作新思路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伴随着这一新形势的到来,也给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内容,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问题、大学生的恋爱问题、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问题、贫困生的资助问题等等。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立足于时代的前沿,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才能当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是时代对每一位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的必然要求。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作为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符合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然而,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根据新形式的需要,调整工作思路,以增强工作的时效性。

2.1 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融合

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式具有全局性和整合性,以稳定为大局来教育管理学生,以整合来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以灌输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最大弊端是不注重学生个性差异,无法使教育工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尤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更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复杂性,显然一味地采取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势必会使我们的工作处于一种高耗而无高效的难堪境地,同时也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相悖。为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将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既要注重对学生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学生个体意志品德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塑造。怎样做到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有效融合呢?我认为辅导员必须做到以下四勤:一要勤用眼,注意观察学生集体和个体行为,既要观察静态行为又要观察动态行为;二要勤动脚,经常到教室、寝室、阅览室、操场等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掌握了解学生集体和个体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情况;三要勤用耳,经常找任课老师了解学生集体和个体情况,或找学生个别谈心了解学生本人、同学和班集体情况,充分听取来自各方面的反映;四要勤动手,写好工作日记,做好学生集体和个体的信息档案记录。只有做到以上四勤才能充分了解和熟悉学生集体和个体,才能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整体教育与个体教育有效融合、运用自如,为社会培养出优秀人才。

2.2 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融合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育也终于走向了开放化。所谓教育的开放化是相对于课堂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即将学生带出课堂、走出校门,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拿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检验。经历了百年沧桑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开始由封闭走向开放,这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专业化,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在我们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的开放化教育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将学生死死拘囿于课堂和校园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有违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教育方式,它缺乏生命活力,严重忽视了学生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与旧时的闭门造车如出一辙,与中央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要密切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背道而驰。如何改变传统的封闭、僵化、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实现学生个性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形势下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为配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辅导员要积极主动地打破封闭、僵化的教育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打工、做家教或做义工等,使他们在变化的空间和具有丰富资源的实践学习环境中,体验社会生活,感受社会需求,在亲身感受中提高课堂知识的实践和运用能力,学会自主探索、寻求知识,从而实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2.3 团队教育与目标教育的融合

团队工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区别于个人工作的模式,它强调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互相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团队协作在各个领域都显得极为重要,学校教育更是如此,就拿学校最小的教学集体“班级”举例吧,一个班级,不可能只有一个教师教育培养学生,更不可能学生只学一门功课,每个班级一定都是由辅导员教师和各任课教师组成的团队,对学生进行从思想品德及专业知识全方位的教育培养,无疑这个教师团队必须既分工又协作,才能实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团队多半都是各干各的,尤其是辅导员工作似乎与专业课毫不相干,形成了思想教育与课堂教学“两张皮”的教育管理模式,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的盲目性,致使学生不能健康快速地成长。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应该彻底改变以往的单干教育模式,将团队教育融入目标教育之中,积极主动地与各任课教师精诚团结,密切协作,使之成为一个互勉、互助、互爱的教师团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实现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而竭尽全力。

2.4 网络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的运用和发展,它在给高校辅导员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手段及拓展教育管理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就是网络上的一些反动言论、暴力倾向、迷信色彩和黄色内容,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和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认识网络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找准教育管理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趋利避害,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辅导员不仅要多关注学生点击率较高的网站,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要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内容的辨别能力和自觉防范、抵抗网络不良文化的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科学上网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充分满足大学生喜欢人机对话的心理需求,建立班级聊天室、qq群,或与学生互通e-mail,搭建辅导员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有效平台,营造亦师亦友的师生氛围,师生共同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和不经意中接受辅导员正确思想的熏陶和引导,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2.5 思想教育与科学管理的融合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技能、方法和手段,熟悉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为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科学地教育管理学生,即:依据学生年龄、个性和所学专业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使学生个性达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教育、科学管理就是要求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科学地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所需要做的不同工作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如,对大一新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帮助他们转变角色、熟悉学校环境、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二学生,主要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应有的优良品质和个性;对大三毕业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应聘心理辅导,择业和就业指导,为他们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除此之外,贯穿于整个大学三年的主要工作还包括时事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学风考风教育、党员发展、班干部培养、寝室及班级环境教育管理、学生心理辅导(尤其是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奖助学金审批发放以及配合学院各部门的协调和上传下达工作等等。总之,辅导员的工作繁杂而忙碌,如果没有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工作就会分不清主次或是盲目而混乱,因此,辅导员只有根据新形势不断发展的需要,科学地运用教育管理方法和手段,才会使教育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实现思想教育与科学管理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的工作新思路,是新形势所赋予的责任,也是向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所提出的挑战。每位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方式,摈弃一切与新时代所不相容的教育管理方式和方法,为实现新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发展,作出卓有成效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覃干超,韦诗业.《关于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69.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辅导员 工作思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如何开展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这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结合工作实践对辅导员工作作初步探讨。

一、主抓学生干部,搞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基石。如何建立一支合格的班级干部队伍?作为一名新生辅导员,我认为,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的班级干部考核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对每个班级的干部采用同样的量化考核标准,可以使学生工作的成绩具有可比性,并明确落实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不一样的组织原则。

二、积极创新制度建设,用制度进行管理

“管理出效益”,而管理得好不好直接由制度决定。因此,要搞好班级管理,必须进行制度建设,而且不能总是拿着老制度进行因循守旧的管理,应该针对新的情况进行制度创新,用新的办法进行管理。普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诸如爱睡懒觉,随意旷课,教室、寝室卫生状况不好,等等。辅导员老师作为管理者,应该做到“对症下药”。可以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相应的班干部包寝负责制和教室班干部值日制等。相信在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下,班级之中的种种不良风气定能有所改观。

三、深入到学生当中去,积极平等地与学生交流

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信任你,听你的话,所以关心学生是比较重要的。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是良心活,你找学生谈话的次数是没有要求的,你去十次宿舍和去一次宿舍,在外人看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但是学生心里却有不同的感受,经常问问学生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和学生一起谈谈理想,等等,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怀的温暖,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有利于更多地了解学生,和学生成为朋友。只有很好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去做思想工作。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就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开学一个多月以来,我参加了我所带的四个班级各自组织的以“筑梦”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理想,谈人生。而轻松活泼的游戏环节更是将我与学生们紧紧融合在一起。

四、加强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首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心理剧,如《大灌篮》、《美丽心灵》等,观看一些具有励志和挫折教育的影片如《阿甘正传》、《当幸福到来时》等,同时,引导他们以发生在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为题材自编心理剧,同时举办一些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印发一些有关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咨询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一件丢人或不正常的事情。这样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感到迷茫时,除了想找辅导员和同学倾诉外,还会去心理咨询室求助。比较严重时,要及早求助于心理医生。辅导员和周围同学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同时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不可以随便给他们贴上类似精神病和抑郁症的标签。

2.法制教育方面。一般来说,学生做到了知法,就更能约束自己守法,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法制教育方面,主要是在定期开班会时穿插一些案例,让他们了解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类型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引导他们学会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尤其要注意不能存在漏洞,比如那些经常不参加班会和团日活动的学生、性格特别孤僻的学生、由于父母一方经常不在家而家庭教育有疏漏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相对比较容易犯错误。

五、努力提高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能力与素质。这些新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宣传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具有良好而坚定的政治素养,并具有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善于及时发现不良思潮在学生中的蔓延,更应具有较强的政治宣传能力,以抵御不良思潮对新时期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2.兼具服务与指导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能从管理越来越明显地转向了服务,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为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服务,也为大学生的未来铺平道路。然而服务伴随着指导,要使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接受我们的服务和指导,必然首先要使学生接受我们的引领,这就是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所应兼具的服务与指导能力。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将朋友与师长这两种面对学生的身份有效地结合,并真正实现亦师亦友。

3.熟练使用网络交流媒体。网络时代的辅导员不但要以传统的模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且要能够综合利用E-mail、BBS、QQ、BLOG(博客)、微博等网络交流载体。例如,利用QQ建立班级群,可以让班级所有同学在群里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同学们喜欢,同时也能拉近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距离。在BLOG里,辅导员可以写下工作日记和生活感想,可以发表自己对眼下一些时事的看法,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公布奖学金、贫困补助、就业、专转本、自考等相关信息,而同学们可以随时在辅导员的BLOG里留言和咨询。BLOG的最大特点就是隐互,在BLOG中没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分别,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者,同学们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认出自己,因此他们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也会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要。

总之,我们应认识到,新时期高职学生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富有战略性和艺术性的工作,既要放眼群体,又要聚焦个体,更要依势以策。为此,新时期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积极实践,善于总结,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4

民办高职学校大三上期,办理校外顶岗实习的人数达到80%以上,使毕业班级的辅导员在评优评先中遇到困扰、工作开展无序、班级管理成果不显著。一些人认为:毕业班级不需要辅导员;学生不在学校,不需要开展学生工作;学生出去实习,有单位参与管理,辅导员就可以不闻不问……

在我看来,这是非常主观且不正确的。学生虽然已在校外实习岗位,但绝不能认为辅导员的工作已经走向了轻松化和自由化,更应该在思想上走向紧张化,行动上走向高效化,意识上走向强效化。应强化“走动式”教育的魅力,将固定模式的办公室教育搬到生活中,强化思想教育,这是保障学生校外实习安全稳定的无形力量。

以下将以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班辅导员所带班级为例,从几个方向剖析毕业班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路:

一 加强班级凝聚,着力团队效能

一部分步入大三的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逐渐走向平淡期,越来越关注外界的影响力。同时面临着就业。继续升学等多种事务的干扰,与其他年级的同学在意识形态上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再者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同学们相继离开校园参加实习,对班级管理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这个重要的阶段,班级的凝聚和团队的力量无疑是加强班级管理的主要方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作为主要的着力点:

1.主题班会教育

大三初期召开“就业,你准备好了吗”主题班会,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中产生一种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班级学生,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

2.班委大检讨

班委是班级中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在班级出现班委违纪情况的之际,应及时指出班委不足,引导班委主动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以此为班级同学树立榜样,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严于律己,引导学生学会面对与承担,以班委带动班级学生。这样一来辅导员强化班委的教育,班委强化班级的管理,具有绝对的高效性。

3.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

学生党员是提升班级凝聚力的中坚力量,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品学兼优的好品质,以此树立标榜,促进班级的良好氛围,引领班级进步。

4.鼓励班级活动

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的心态参加学生活动,用老师的素养带动学生对生活、学习的正确认识。以素拓认证及综合测评为切入点,与丰富校园生活密切结合,总结参与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切实好处。促进班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发散学生思维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剖析。

二 重视思想教育,加强安全管理

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部分教育者只看到了毕业期的空隙,认为只要协助学生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单位就算是毕业班级工作的成功,而往往无意中滋长了学生散漫的情绪,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无意地走向了懈怠。其实在此阶段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安全防范管理。

1.坚持谈话,“绿化”心灵

坚持每天与学生谈话,以自身魅力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与违纪的学生深入谈话,用真情触动学生,与沉默的学生保持沟通,让他们感觉被重视。

以学生违纪为例,应第一时间积极与学生深入谈话,努力引导其认识自身问题,找到改变方向,并以此为典型示范,警示班级学生切勿重蹈覆辙;进入实习期的学生会感到茫然无助,甚至有懊恼的情绪表现,在这个关键时刻,努力与各班就业困难的学生深入谈话,采取“走动式”管理模式,走出办公室,在活动与聚会中,协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定位,寻求改变方向,并积极推荐实习单位,构建学生内心归属,促进情感交流,平静学生情绪。

2.鼓励健康,保障安全

学生在大三期间的违纪,一定程度上对正常毕业造成了影响,但往往在大三的客观环境下,很容易放松了自我要求,这就必须要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和在校安全稳定的要求。每天进行留宿同学的值班制度,每周进行温馨走访的情感交流,每月开展违规电器的检查,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在校稳定和安全。

3.网络互动,平安跟踪

学生走向校外实习岗位,这个时候的“移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微博与微信的互动沟通方式,更贴近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更能完善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微信、微博等与学生密切沟通,关注学生就业心态,了解学生就业情况;通过班群、群邮件等与学生紧密沟通,随时招聘信息、班级动态,让学生不脱离学校的轨道,也时刻能知晓学生的实习状况。

三 把握学生需求,培养感恩意识

深入学生工作第一线,关心学生思想、学习和工作并及时的给予指导,学生工作随着学习阶段的变化而产生了有形和无形的变化。这个学期,我意识到应该做到学生的重心在哪里,辅导员的重点就在哪里的快速转移工作法,这样的工作方法一来提高了现阶段的工作效率,二来促进了师生情谊。

1.面试经验传递,学生积极响应

设定本学期面试技巧学习日,每周带五到十名班级学生进行面试情景考验,每月设定往届毕业生返校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认真协助学生,从修改简历、特面试技巧、专业剖析等方面进行高强度培养,提高学生就业面试的能力。

2.催费工作中有爱,让学生按时缴费

催缴学费是一项爱心工程,必须用心去体会学生的难处,与学生耐心交流,与家长细心沟通,在助学补贴、助学金等多方面切实帮助他们,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3.助学工程中有情,引导学生感恩

“国家三金”最终评定,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此鼓励学生,作为榜样激励班级同学,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真正做到落实每一位申请贫困认定学生的深入了解,通过日常生活,家庭了解和同学评价认真评定每一位学生的贫困情况,将每一笔爱心补贴送到每一个需要的学生手中。在公示期过后,召开集体会议,引导学生时刻感恩。

四 启发自主意识,鼓励自我教育

在大学学分制的模式下,如果辅导员还一味地一手抓,是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在一个辅导员同时负责几个班级的情况下,是绝不能以超人的模式展开疯狂且低效的工作模式。

因此在此阶段,辅导员应正确引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开展自主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1.实习小组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能动性

各班分小组自主管理各工地实习状况。在每个节日给予问候,建立微博平台,积极关注学生动态,在工作与互动中,为班级构建良好的情感基础,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实习情况自主汇报,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事实上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完善,才是就业工作阶段在学生工作中的真正成功,提倡学生主动通过网络平台汇报实习工作亮点,实习先进事迹,反而比强迫每一位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的回收率更高。我一直强调,写你所想,想你需做,做你所需。而往往我能收到很多真实的自我感受、自我剖析,这样一来,学校也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实习近况、安全问题,又能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闪光点。

大三学年的学生工作,在班级管理、情感处理以及学生培养方面都应有更好的思路。毕业班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形式上的事务性工作,而是真正从“心”出发走到学生内心,从而塑造学生,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引路人。这是一种思想的贯彻,一段不可缺之的人生历程。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5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普遍开展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从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模式已处在相对稳定和成熟时期。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就业工作,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招、培、就”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院的学生工作人员,尤其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如何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适应于从大一开始的职业启蒙期教育,这是从大学生对职业世界的一无所知到落实工作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方式,找到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三年的时间特点,可分为的探索职业、提高职业素质、准备就业三个个阶段。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模式根据大学生职业化过程的递进成长阶段,划分为“职前”和“岗前”两个阶段,高职院校在时间上分为“大一”、“大二”和“大三”三个时间段,“职前”的主要任务为:认知、专业、行业、职能、能力等;“岗前”的主要任务为:职业、岗位、企业、素养、求职等,具体对应关系见下图: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阶段内容:第一,自我认知、专业和行业的探索;第二,个人能力的塑造;第三,职业岗位的探索和确定;第四,职业素养和求职。

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联系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达到大学生思想境界和职业素质提升的最终目的。这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理论的延伸,也是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实效性的又一有益探讨,对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1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视角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学习和职业选择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效果如何,职业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成才和能否成功。为此,开展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用规划职业生涯来鼓励、促进大学生发愤学习、努力成才、成就人生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前提,以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为出发点,较好地实现了社会和个人、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从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更加清晰具体。

2.2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充实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

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大学生设计未来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纵深化的过程。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把不同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使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各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令教育内容照加充实和丰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符合教育目标和要求。

2.3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促使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更科学

大学生德育教育传统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意识,现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特别强调发挥“双主体”作用,即大学生也是教育主体,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相互转化。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和方式的多样化,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地融合,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将对增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4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推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更广泛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将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类途径,如校园文化、学科优势资源、网络信息、心理健康等都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并形成不同的组合,将各项功能发挥得更完善。在进行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还要将大学生学业教育渗入其中。这种多途径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与当代社会需要、学生所学专业、提高综合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相结合,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延伸,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的一个有益补充。

3.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辅导员德育工作思路

传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体系和理念中,学生工作或者具体的创业就业事宜,只是依托高校学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来负责整个学校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没有调动各个学院各个部门即全校老师的积极性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很难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和服务。

3.1辅导员德育工作是实现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的驱动者

如何在我院提出的“招、培、就”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下,改变我院主要以就业处为主体的就业工作局面;如何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和职业发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真正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全面、高效的教育和服务。辅导员应当在实现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充当先行者和驱动者;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

3.2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

在大学里,学生思想已经基本成熟。在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如何把学生德育工作做好,让学生满意,让学生真正知道自己在大学里应该去学什么,去做什么,让他们在学知识、做人、做事方面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真正为他们的就业和走向社会做好铺垫,作为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我个人认为辅导员首先应是一位“引导和服务”人员,然后才是一位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只有这样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才能心中装着学生,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3.3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路和方法

3.3.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对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这种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辅导员有较强的心里素质和耐心。可以通过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有明确主体的班会和讨论会,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形成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风和学风,如“沟通”、“情绪与压力”等。

3.3.2辅导员思想工作要人性化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世界观和判别事务的能力,要体现人性化的管理。对于具备良好、积极心态的学生要提倡他们多去关心别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不要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把爱心、关心、孝心献给别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做是一种乐趣,使之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思想比较封闭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目标、建立学习的信心,消除其心理障碍与自卑感,抓住各种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坚持正面激励为主,表扬与批评合结合,做好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对于心理上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学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指导,平时多给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分析暂时失利的原因,坚定其意志,给予其成绩的肯定,让他们思想上逐渐消失出现偏激的想法。

3.3.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化、细致化

为了把班级形成一个团结、积极向上的集体,在班级事务中尤其在评先、评优、奖学金、助学金等方面做到公开、透明,避免产生一些分歧和异议,可形成一些班级管理办法或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让班级所有学生参加讨论制定,一旦确定后,严格按照执行。如“辅导员班级工作监督条例”、“学生日常活动考核和奖惩办法”、“班级干部职责和监督条例”、“优秀团员、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评选办法,“奖学金、助学金”评选办法等。

3.3.4指导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告诉学生在择业前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使学生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要客观、正确地认识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他们的性格、兴趣、特长。让学生去充分了解自己就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学生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社会又允许他们做什么。为学生能在就业时赢在起跑线上,做些准备工作,从而帮助他们为将来的就业保持良好的心态。

4.建立基于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4.1学院党委统一领导部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辅导员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明确辅导员德育工作的职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使学生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落实到实处。

4.2党政共同组织实施

党委和行政齐抓共管,共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而努力。

4.3加强学院大爱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氛围

加强学院大爱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以大爱精神为导向,以“博学、睿思、厚德、笃行”校训、“求实、创新、敬业、勤奋”校风等为支撑的学术核心价值理念,积极倡导充满爱心与责任的职业精神、“敢为人先”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的辅导员德育工作。

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形势下的辅导员德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就业,从而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专业化和全员化。

参考文献:

[1]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62-02

“职业倦怠”一词由美国学者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用于描述从事人际工作者在工作环境上所引发的身体与情绪耗竭现象。“职业倦怠”具体表现为服务质量的降低和离职意愿的提高。辅导员作为一项社会职业,其队伍中出现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之一,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一)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的弱化并呈现无限扩大化的趋势,辅导员社会身份定位模糊

1.辅导员队伍本质职责弱化,现实职责呈无限扩大化的趋势

高校辅导员原称政治辅导员,最早于1953年在清华大学设立,其本质职责是辅导员根据我国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引路者。但现实中普遍的高校辅导员所真正从事的是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对学生所有相关事务的综合责任人。现实中辅导员的职责已经远离其当初设立的初衷,他们的现在职责范围呈现出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他们被社会形象化为学校的“消防员”、学生的“保姆”、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等。其后果一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甚至弱化大学的整体教育效果。二是影响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这两大后果的直接表现就是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的大量出现。

2.高校辅导员模糊的社会身份

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对辅导员的身份做了相关规定:把辅导员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但规定却毫不留情地把辅导员从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美梦粉碎!它指出,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也正是这一看似灵活的双重身份编制,造成了新时期辅导员身份的尴尬――虽然大部分的辅导员都具有学士以上的学历,但他们既融入不了作为专业技术队伍的教师队伍,也没有行政人员作为管理者的归属感和优越感;职业前景方面他既无法仿效教师队伍职称评定序列晋升为高级技术人员,虽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实际上在全国范围内有很少的高校能执行,在行政级别上升的通道上也难以跟行政人员相比。

(二)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度较低

如上述第一部分所述,辅导员处于既属于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的尴尬地位,虽然兼任着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双重责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身份的认可,这又进一步导致辅导员的自我认同度低下。以下考察其形成原因。

1.历史考察

从辅导员的来源看,专业背景复杂。从历史上考察,辅导员职业经历了兼职――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演变过程,虽然近几年多数高校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要求硕士毕业,甚至要求博士毕业,但以前的辅导员入职条件都较低,少量是本科毕业,大多数是专科毕业,甚至还有专科以下的教育程度。所以,把辅导员与高校内的其他员工特别是与专业教师相比,学历上就比他们低。这就决定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相对较低,他们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行政服务工作为辅的高校中多年的努力付出却往往被忽视,他们经常会产生被边缘化的情绪甚至严重的职业倦怠现象。这样的历史及对现实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弱化了新时期的辅导员形象。

2.现实考察

一是辅导员在高校内部及社会的地位低下。高校教师还算是一个受尊敬的社会职业,但很多辅导员对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辅导员,大多都只含糊其辞地向外界声称从事高校的行政工作。对自己的岗位遮遮掩掩,原因在于辅导员在高校内部的地位低下。如上文所述,表面上辅导员职业走向有三个可能:一是教师,二是管理干部,三是专职辅导员。看起来他们都有选择出路的自由,但实际上除了往行政职务的晋升即管理干部这一条传统的路上走以外,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因为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还没制定和形成辅导员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很多辅导员感觉发展前景渺茫,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出路,进而产生灰心或离心,千方百计流向前景相对光明的岗位。

二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其经济价值的忽视,进而造成对辅导员价值的忽视。人们普遍重视应用性学科的教育质量,但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却一直忽视。同时,由于其产生作用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效果往往发生在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几年、几十年才会显现,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社会所忽视,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出路探索

(一)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必然出路

上述关于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深究其诱因都可以从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从现代大学生思想问题复杂化这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分析,“全能型”、泛事务化的辅导员显然无精力、更无专业能力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社会,辅导员工作也概莫能外。因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因素随着社会日益多元化而复杂化,他们的思想问题需具有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等专业知识的辅导员对其疏导、教育才能解决,“万金油”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因而,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探索并实施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

(二)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探索

1.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

辅导员工作无所不涉及的尴尬局面是导致辅导员无法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所以,要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一种稳定的、可长期从事的职业及有发展空间的专业,首要问题在于对辅导员泛化的工作内容如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团、就业、学生支助、心理、党建、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及学校各部门的配合等一系列工作进行专业分类。如果以要求辅导员应该掌握的专业技术作为分类的标准,可以把这些工作分为专业技术工作与事务性工作、专业技术工作包括对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即思想和党建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性工作包括团的工作、学生支助、宿舍、文体活动、内勤、档案管理等。

2.在对工作内容分类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设置

把辅导员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然包含在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进行专业分类的目的之内,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分类的主要目标在于形成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基础,即辅导员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专业技术工作或事务性工作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果选择专业技术工作,主要从事思想教育、教学和科研;选择事务性工作则主要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当然,不管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都必须以各高校制定并形成职业级别晋升序列和机制为前提条件。即辅导员岗位不但可以成为他们稳定的、可长期的职业,更具长远的发展空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辅导员职业级别可以参考专业教师或研究员的职称制定,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或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而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职称序列则可参考高校行政人员的职称制订,如分为科员、副主任科员、正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而且,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在对学生事务管理了一定年限、取得学生事务工作的丰富经验后,可以申请并经过考核通过转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采用了上述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不但可以把辅导员从事务堆中解放出来,更使他们走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路,具有长远的专业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同时,从事专业技术的辅导员因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从而能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育效果,解决思想政治的教育低效问题,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也取得了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升社会地位。而选择从事事务性学生工作的辅导员则可以从复杂、艰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学生事务工作,在职业发展方面也有类似于行政级别序列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具备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后还可以转向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这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比改革前要宽广得多。笔者设想的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径如下图:

当然,辅导员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的路径及以上这两种职业级别晋升序列机制在普遍实施之前需要充分的论证和试点,需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精神来处理和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建设路上的困难!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7

关键词:新时期 辅导员工作 新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高校辅导员与班主任,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一、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辅导员应该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高校不仅要探索辅导员的“出路”问题,更应该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高校辅导员的事业心、使命感,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WwW.133229.cOm与此同时,还要逐渐改变现行的辅导员“出路在于转岗”的传统观念,逐步使辅导员树立“在岗位上成才”、“在岗位上发展”、“在岗位上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化发展。

当然,辅导员的配备也可适当考虑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师生比在逐年加大而辅导员数量不足,并有逐年加大的趋势。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的工作量就越大,导致没有时间去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指导工作,造成学生工作各方面薄弱的问题。因此,保证辅导员数量是基础,优化结构是关键。坚持走专兼结合的路子,学校齐抓共管做好学生工作。积极从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让有工作能力,有专业知识、有工作热情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真正实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专职辅导员是辅导员队伍的核心和骨干,应该严格选拔程序,考察应聘者的知识水平、思维判断、逻辑判断、人际交往、团队合作能力等,切实保证辅导员的质量,以建设一支高起点的专职辅导员队伍。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中绝大多数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成绩突出,工作能力较强,但不容否认,在这支队伍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是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并以此为毕生追求的职业。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四个主要特征是: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和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从业标准和严格的资格限制;专业上的自主性和学术团体的权威性。简而言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就是要建立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专家型人才。

我们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首先,建立辅导员终身职业制,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安心辅导员工作、扎根辅导员工作、做好辅导员工作,是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高校要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事业感、成就感,激励辅导员在岗位上奉献、在岗位上发展和在岗位上成才。要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促进辅导员扩充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特别是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力,不断增强其职业化信心。要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明确辅导员的地位,对辅导员的待遇、职称、职务等问题要全面考虑,采取积极措施,真正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保证这支队伍的长期稳定。

其次,强化辅导员内涵发展,实行辅导员知识化、专家化建设。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活动交往等因素的变数增多,加之社会转型、科技变革、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新课题,迫切要求辅导员要有知识、有水平、重研究、重探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含量和针对性。

三、新时期对做好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n

bsp;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不但要有工作热情,更要有工作能力和恰当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辅导员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共性的问题,要通过开展集体活动进行教育解决;对个性问题,则要进行个别教育指导。了解学生的途径很多,可查学生档案,也可深入教室、寝室、餐厅。

有人说做辅导员工作干的是良心活儿。辅导员去十次学生宿舍和一次学生宿舍,在外人眼里没有多大差别,但在学生心里却有不同感受。可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每届新生入学的接待工作、入学教育及新生联欢会,都是很好的机会。这既可以掌握新生情况又为培养学生干部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保证自己的言行正确,还要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不仅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要有较深刻的认识。

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基础好的学生,有时也可能一度消沉,这就要我们及时帮助他;基础差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也有闪光的一面,这就要我们抓住这一闪光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另一个问题。每解决一个新问题,就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了一步。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不错过任何一个时机,做到持之以恒,循循善诱。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j].教育与现代化.

[2]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责任[j].上海教育,2003(8)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定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他们既是大学生的管理者,又是大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工程师、人生征途的导航员和引路人,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关系到高校稳定、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未来的职业。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努力提升、发展自己,开展工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辅导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工作的教师,但其职责有别于任课老师。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寓教育于学生党建和团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指导学生活动中。其基本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组织管理、课外活动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职责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性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全面理解和实践自己的工作职责,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全面成才和健康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思想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效益观念等从多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当然也对辅导员的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产生着深刻影响,容易使其陷入因心理冲突而引起的困扰和压抑中,使其难以担当起用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大学生多样性的价值需求之重任。

(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给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挑战

大学生群体思维敏捷、情感体验丰富、自尊心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表现为:首先是心理问题严重,大学生在学习、就业、经济、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引导不善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其次是思想意识不成熟,虽然大学生以成熟自我标榜,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参与意识强但合作意识淡化,更多的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这些问题就给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捕捉大学生思想变化的特点和具体实施管理上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我认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不断拓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只有正确明晰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寻找到工作的动力,并通过不断的自我完善,逐渐掌握教育工作中的主动权,为此,他们在三要素的要求下,需要扮演着事务工作的管理者、人生方向的指路者、政治思想的领航者等多重角色。

(一)事务工作的管理者

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辅导员还应扮演事务工作管理者的角色。从学风建设、班级管理、评奖评优、勤工俭学、发展党员到各种活动的开展都渗透着辅导员的汗水和心血。当然,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时,辅导员不应只是简单的管理和忙碌,而应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精力思考学生事务性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发展,从而在科学的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学生事务性工作进行高效管理。

(二)人生方向的指路者

每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迷茫和困惑,很多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人生路该如何走,学生最需要一个人来告诉他们未来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找到明确的前进方向,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当然辅导员在分析学生学习目标方向上,只能起辅助作用,因为在这个追求个性,张扬个性发展的时代里,学生的命运应该由他自己去安排,而不是包办代办,辅导员只能成为指路者,而不是铺路者,授之以渔而非鱼。然而,这里的“指路者”意味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生命与生命交流,生命与生命相互滋润,从而引发一种基于需求的感情与感情的共鸣,让学生从心里体会到这种指路作用。

(三)政治思想的领航者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传统角色,在新的历史时期,辅导员更要扮演好政治思想领航者这个角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去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不断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这一角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其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辅导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重新定位,提高素养,方能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晶.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20(01).

[2] 张继平,罗汝坤.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适应性转变[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2005.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9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实现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隐私权保护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生态文化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探寻基础学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思路

全程累进式创新实践育人模式的理念与设计

关于本科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略论大学生资助优化配置的途径

高校辅导员教育培训新视角

新形势下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刍议

研究生辅导员与导师合力育人机制探析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工作的原则与边界

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思考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思维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模式的解析与重构

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马克思主义水平的三个问题

学生党支部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探析

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十大关系”及其调适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职责

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现展的路径选择

UIS视角下高等医学生培育的品牌战略

论高校辅导员队伍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

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

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情况调研分析

女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建设

哈佛大学学业辅导制度的设置与启示

同理心在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运用

民族院校辅导员工作模式初探

高校博士生园区育人思路与策略

我愿坐在你的跷跷板上

KOSAE职业生涯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大学班导师工作创新与实践

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的反思与重构

对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助学工作实证分析

大学生合作型亲社会行为发生动机的实证研究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的途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常规性工作规范化管理的实现

QQ群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期待、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校企文化交融视角中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辅导员培训中的体验式学习研究

关于辅导员个人魅力提升的研究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10

关键词:网络思政;辅导员;核心素养

国内关于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集中在对辅导员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论诠释和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培育等,程琼、王洛忠[1]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一文中提出从思想政治素养、职业能力素养、道德品质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四个方面寻求培育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汪平、梁慧和许宁[2]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辅导员核心素养,分析其构成、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辅导员核心素养认同机制,从而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互联网信息的膨胀、新媒体的介入对传统的辅导员工作思维和工作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微博、微信等媒介接触的信息品类增多且图文并茂,若辅导员再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去教育学生,则学生势必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网络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要认清网络思政的优与劣,坚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剔除网络中的不利信息,并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实际,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提升自身核心素养,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然而,目前关于如何在网络思政视域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进行调查分析,对网络思政视域下辅导员核心素养提升提出新的途径,以期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

1辅导员核心素养的结构分析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素养、学习素养等,它是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也最为基本的能力与思想品德。其中,思想政治素养可以体现出辅导员的“三观”以及道德观和政治观,是一种综合性的体现,它对于辅导员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在其教书育人方面起着导向作用,但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辅导员形成长期意识。辅导员作为师资力量的组成部分,要想让学生成为祖国栋梁之材,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有完整的人格,这样才能够为青年学生传输正确的思想,使他们的成长之路不会偏航,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正能量、做正事的人。简而言之,辅导员应具备育人素养,将学高为范作为终身目标。辅导员还应具备学习素养,因为在核心素养的内容中,学习素养属于基本素养。学习素养是指辅导员基本的学习能力,辅导员应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掌握正确的学习理念等。

2提升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1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日常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指导者,自身应不断提升核心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育部颁布的第43号令文件,辅导员还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结合新时代的技术设备促进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打开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建立网络阵地,促使青年成为具有正能量、积极进取、弘扬主旋律的人。因此,高校辅导员有必要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面对新时代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

2.2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高校辅导员肩负着诸多教育任务,比如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的学习疑难、管理好学生队伍等。高校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以便实现职业价值,进而实现“育人育己”“成人达己”。在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社会、学校其他部门并不十分认可辅导员的教师身份,这种错误的思想认知十分不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此外,很多辅导员都将精力放在教研和教学上,没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视,也没有将其当成核心工作内容。尽管如此,在人才培育方面,辅导员也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不仅学校,就连辅导员自身也没有重视自身的队伍建设,他们往往将精力放在日常事务上,没有潜心进行科研,也忽略了以理论指导实践。长此以往,辅导员会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因此,辅导员必须有意识地提升核心素养,努力获得较高职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以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这不仅有利于辅导员产生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自信心,也能够令他们获得同行教师的尊重与认可,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2.3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很繁重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及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所包含的9项内容,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理论教育以及网络思政建设等。其工作量也体现出了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辅导员要依据相关理论,而理论的现实归宿也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因此,在理论建设方面,无论是学风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目的都在于高效地解决问题。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的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发展成长规律进行深刻研究,然后依据工作特征,在实践过程中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3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的路径

辅导员核心素养是指辅导员在从事辅导员工作中具备的适合个人职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求的必备品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辅导员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并针对不同职称的辅导员进行分类指导,以便从中发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新路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辅导员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将前沿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化为辅导员实践工作中可操作、易掌握、规范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从而提升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层次与水平[4]。

3.1营造氛围,创造育人环境

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内外部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内部动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资源,搭建平台,为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政府要发挥政策的导向力量,为高校辅导员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了避免政策流于形式,政府还要加强监督与考核力度,将政策落到实处。其次,社会要认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承认他们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与意义。有必要在社会上对典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事迹进行宣传,以帮助高校辅导员重塑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最后,高校要积极落实政策,积极采纳并细化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方案,选拔骨干辅导员,将其作为优秀榜样,从而在校内形成良好的风气,使得其他辅导员也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管理行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基于此,高校要帮助辅导员突破发展瓶颈,通过优化评聘办法,在辅导员的工资待遇、职级晋升与实际工作表现之间建立联系,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令高校辅导员能够走上更加专业的成长道路。

3.2加强教育和引领

辅导员往往在接受短暂的职前教育之后,紧接着就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要想提升辅导员核心素养,就要将重心放在辅导员职后教育上,而且这样也能够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培养辅导员综合素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日常时间以及假期时间对辅导员进行集中培养,通过这种系统的、具有目的性的培养,帮助辅导员更好地提升自我。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提供政策支持,统筹兼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典型事迹予以认可并宣传,使得辅导员的地位与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其次,高校在辅导员成长的过程中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其在聘用辅导员时要把好质量关,还要在辅导员入职后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逐渐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同时还要分析国内外形势,帮助辅导员树立坚定的立场,提高对外界侵扰的抵御能力。最后,为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辅导员自身也要不断完善与提升自己,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5]。只有让辅导员产生本源动力,才能激发他们成就事业的热情,使他们对工作产生热爱之情。然而要想激发辅导员的本源动力,就需要高校进行监督和指导,使得辅导员少走弯路,让他们能够顺利提升核心素养。高校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提升方案,令每个辅导员都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相关的培养策略。高校辅导员互相之间应分享心得,可以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展开学习交流,使得自身素养更加完善,内外发力,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核心素质。具体而言,可以细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高校辅导员要坚定职业理想。辅导员要树立职业理想,并以此为终生奋斗方向,但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受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很多辅导员并不认可自己的工作价值,个别辅导员甚至将当前的工作视为过渡期,这就很难让他们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也很难让他们对职业产生认同感。第二,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他们需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够高效应对各项工作。第三,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遇到各种成长困惑和生活问题时,往往会寻求辅导员的帮助与开导,辅导员这时要对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感同身受,尤其对于学生的情感问题,辅导员如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3.3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有良好的业务能力,明确培养人的方法。在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这也是其骨干地位的体现。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备培养人的能力,同时要不断学习,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方针。首先,辅导员在积极参与集中培训的同时,要展开自主学习,这就要求高校建设专业的研修基地,为辅导员提供研修平台。培训主要分为三级,分别为部级、省级以及校级。辅导员在入职初期可以申请校级培训,满2年工龄能够申请省级培训,满4年工龄能够申请部级培训。其次,各级部门应针对辅导员的专业以及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给予专业指导和对口培训,帮助辅导员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辅导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逐渐提升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工作,提升育人效果。

3.4搭建良好平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产生了更高的关注度,辅导员的地位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国家与高校都对辅导员队伍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方针,很多高校搭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首先,高校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方向,为辅导员提供成长平台,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结合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策略。与此同时,高校要兼顾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质以及实际情况,对辅导员职称评审进行专业规划,制定与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标准。比如,对于辅导员职称评审,高校可采取“三单”模式,即评议组单列、指标单列、计划单列。此外,高校还要制定适合辅导员的奖励考核办法,分别从措施以及制度上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做好铺垫,使他们待遇有保障,做事有平台,同时还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这些措施有助于辅导员地位的提高,令辅导员在学校产生归属感。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队伍给予关心,相关部门和学工部门要及时了解辅导员对于工作以及学校的看法,帮助他们解决心中困惑和实际困难,助其走上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使其坚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贡献的决心。最后,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结合微信、微博等平台,借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新媒体与教育资源融合起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价值。高校辅导员是以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己任,与大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紧密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因此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提升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健康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助于促使大学生朝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琼,王洛忠.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价值、构成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3):86-89.

[2]汪平,梁慧,许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构成与认同的培育机制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6):71-76.

[3]张莉,鲁萍,杜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130-132.

[4]高蓉蓉,王豪.强化“六个要”:高校辅导员素养提升的思想着力点[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0(4):74-77.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1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活力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优化辅导员的工作环境,可以为辅导员的活力创造条件。

1.提高对辅导员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良好舆论环境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一章第三条又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根据这些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2.严格准入制度,优化辅导员的配备,保证辅导员的优秀特质

选拔辅导员首先是由学生工作系统根据工作的需要,确定所需辅导员的数量、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及能力的限定范围,然后向人事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采取面试、笔试和组织考察的方式选用,更多的强调事务性工作的能力,选拔出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职能、良好的辅导员职业意识的人员,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注重选拔与辅导员工作内容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的优秀人才,才能在工作中以及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有所创新。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应聘人员的心理特征,对应聘人员可以适当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测试,尊重心理科学对人的表象特征的判别,特质本身就是个人处理问题的心路历程的外在反映。要充分考虑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工作潜能,始终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保证把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吸纳到辅导员的队伍中。

3.落实“双重领导”和“双重身份”,使辅导员获得组织支持感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具有双重身份,学校应按照双重身份对辅导员进行管理。但事实上,辅导员的教师待遇缺乏保障,辅导员队伍属于思想政治教师,但实际从事的又属于管理工作,因此在辅导员工作中存在诸多苦衷,既不像教师,也不像行政干部,在工作中忙忙碌碌,像是一无所成,更有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是虚而不实。对此,学校党委和行政要统一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要对分布在各院(系)的辅导员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要管政策、管方向、管宏观。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和行政也要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要管条件、管待遇、管工作。其中,院系对辅导员的领导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把辅导员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队伍和依靠力量,摆在重要的位置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加强管理和培养。高校也要给予辅导员以双线晋升的优惠待遇,既可以按照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也可以同时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待遇。

4.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教育部党组为贯彻党中央指示,要求“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培养。要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工作骨干。当代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越来越多样和独特,现实要求学生工作要转变观念、提高水平,构建教育、管理、服务相统一的专业体系。要构建专业化培训体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能力,首先要做好岗前培训。目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背景复杂,很多新上任辅导员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很难胜任辅导员的工作,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辅导员进行集中的岗前培训,实施辅导员持证上岗。对辅导员进行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外,还应着重进行辅导员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对经培训合格的辅导员,颁发辅导员上岗证书,准予从事辅导员工作。二是要加强日常培训。应在高校内设立诸如思想政治理论培训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研究中心等,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及时更新知识。高校还要建立辅导员学习例会制度,针对每学期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制定详实的学期培训计划,通过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和工作交流会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形式政策、工作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并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专题培训,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过程中,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的道路上,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才会不断提高,进而将自己的优秀素质转化为学生的优秀素质。辅导员只有具备了过硬的专业能力,才会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缓解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毕哗.高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分析及其建设路径探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19

辅导员工作思路范文12

关键词:职业能力;辅导员;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标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描绘了一个精细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蓝图。为此,我们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现状与困境,以《标准》的视角了解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发展对策,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研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现状与困境

1.辅导员队伍配备不足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普遍存在小于该比例的现象,一般情况为1:350~400,不符合国家规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要以适度规模的辅导员队伍为依托。目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要负责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相关工作,本身就是24小时待命的群体之一,由于配备不足,也就逐渐形成了“白加黑日工作、5+2周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2.辅导员缺乏职业成就感

现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硕士学历,还要有学生干部经历、中共党员身份。即便如此,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依然是“救火队员”“保姆”,学校所有有关学生管理的事务都会涉及辅导员,工作内容始终停留在基本的事务管理方面。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定位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实际过程中,一般均为天天坐班的行政管理人员,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职业成就感。

3.辅导员发展缺乏完善的机制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培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中央16号文件出台后,高职院校相应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善作用,但是在职称晋升方面还远远比不上专任教师,这样一种不平衡的现状使辅导员看不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当多的辅导员会对个人的职位提升感到迷茫,许多辅导员只是将现在的工作当成是跳板,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调往教师岗位或者其他行政岗位。除此之外,辅导员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基本采取讲座的形式,对本职工作能力提升不大。

二、《标准》视角下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标准》以工作年限为隔断,将辅导员的进阶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表明了辅导员职业化道路需经历一个从学徒到专家、从非职业到职业化的过程。《标准》中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应了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过程。

1.辅导员职业化初始期

此阶段的辅导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方式是向资深学生工作前辈汲取工作经验,完成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就目前来看,大多数辅导员都只是经历过短暂的省级岗前培训以及形式简单的校内培训即上岗,专业能力普遍缺乏。比较好的方式是推行辅导员导师制,即每名成长期的辅导员“1+1”指导一名初始期的辅导员,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化分析指导,增加实践能力,并将指导的实效纳入两人的辅导员年度考核,提升工作积极性。

2.辅导员职业化成长期

此阶段的辅导员,在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方面通过实践工作的锻炼已经相对成熟,有了清晰的职业认知和岗位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对成长期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培训方面也有了要求,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辅导员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特长。他们在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咨询等方面更有经验,更加专业,也可以在多方面辅导“1+1”模式下的初始期的辅导员。

3.辅导员职业化成熟期

辅导员职业化的结果是希望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到了成熟期阶段的辅导员,按照《标准》的界定,一般工作8年以上已经有所专长,角色由日常事务型向专业专家型转变。就我院实际来看,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能够胜任任何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危机应对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生管理的专家标签:比如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并且能够出色地引导初始期、成长期的辅导员开展工作,传帮带作用明显。

三、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发展对策

1.提升待遇,优化职称晋升途径

由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性质,中午、晚上加班几乎是常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这一行政岗位的加班是没有任何经济补贴,更不用说在基本工资待遇方面和授课教师的较大差异。待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辅导员工资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利于职业化发展。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完善辅导员薪酬制度,在交通、通讯等方面提供适当的补贴。除此之外,与教师待遇相关的重要因素就是职称,“辅导员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发展与培养,在实际高校结构体系中,徘徊于专业老师和行政人员的边缘,身份难以界定,作用也难以凸显”,学院、人事处、学工处、二级学院要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虽说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是由于在科研能力等方面和专业教师的差距,在职称评定方面一直处于劣势。高职院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已经逐步形成辅导员队伍相对合理的单独的职称评定和聘任体系,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成效、科研成果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核,有意识地给予政策上的照顾,这对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职业化程度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工合作,实行轮岗调动制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其工作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资助工作、实习工作、就业工作、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根据辅导员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结合“能岗匹配”原则二级学院指定负责的项目,一年的工作周期之后,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能力以及工作成效,把兴趣与成效结合起来,采取日常工作轮转的工作模式,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此外,由于专业差异,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工作强度都不尽相同,为了加强这支队伍的团队合作以及相互理解,辅导员的岗位轮转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部门内各辅导员间工作分工的调整,既可以熟悉不同的工作分工,也可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为二级学院间轮转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为了鼓励先进,年度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可以优先选择轮岗的二级学院或者选择暂时不轮岗,而考核暂时落后的则必须重新调整部门,实行末尾调动轮岗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积极的良性竞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3.二级院系主导,打造发展平台

在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中,必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导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科技处、学工处等部门,设置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学业指导、党团建设等相关问题,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要制定辅导员研讨交流制度,确保辅导员每年能参加一次以上的省级培训,选派优秀的专职辅导员到国内相关学院甚至国外大学进行考察、进修和学习,加强学生管理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再次,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分工以及特长,鼓励辅导员走向教学一线得到锻炼,组织辅导员集体编写教材、备课,积极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SYB创业课程的任课,加强和学生的接触,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辅导员队伍。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和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评选平台,以赛代练、以评选促进步,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4.因地制宜,创建卫生类特色职业文化

辅导员的招聘顺应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还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辅导员,加强人文建设。除此之外,作为卫生类的高职院校,我院可以招聘医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这样,在进行学业指导的时候更便利。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辅导员,可以鼓励其和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要等);更多走进医院、连锁药店、幼儿园等学生实习单位,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学生。了解专业之后,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类(康复技能大赛、影像技能大赛、美容技能大赛)、人文素质讲座类、医学特色活动等,加强和医学生的专业联系,形成卫生类院校辅导员发展的特色职业化道路。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极大地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创建。高职院校员应该根据助《标准》的要求,通过提升待遇、优化职称晋升途径、加强轮岗等途径,努力使辅导员成为专业化、专家型的人才,努力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方.基于“能岗匹配”的领导人才综合评价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