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辅导员劳动教育

辅导员劳动教育

时间:2023-07-10 17:35:07

辅导员劳动教育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1

一、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在当前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非常快速,这给女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提出深化教育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校女辅导员作为高校职工中的一支队伍,我们的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女性辅导员在生理、心理、历史、社会以及自身方面存在种种的特殊原因,使得高校女辅导员的劳动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关于目前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如下。

1.高校女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

现阶段,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女教职工人数随之快速增多,占高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其中,女辅导员在学校教学活动、科研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和学生工作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但是,在高级职称评定方面,女性远远不及男性,说明在如今高校中,资源分配和社会地位依然明显向男性倾斜。

2.高校女辅导员劳动关系多元化

我国提出高等院校办学主体应当多样化,例如有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公办民助高校、股份制高校;办学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有一般性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另外有成人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以及各类合作教育和培训等。不同的办学主体和不同的办学形式,使高校劳动关系复杂化,如聘用制、劳动合同制、人事制、劳务派遣制等用人制度,使得教职工身份各异,薪酬分配不同,管理部门不同,适用法律不同,法律关系走向复杂化。

3.高校女辅导员担当多重社会角色

绝大多数的高校女辅导员都受过高等教育,读书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后紧接着就面临结婚生子的现实压力,她们往往具有多重社会身份,承受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负担。一般男性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承担繁重的工作压力,这些压力来自教学、科研、职称、管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而女性教师除了同样需要承担此类压力,同时,她们比男性教师更多一份压力,这些压力来自繁重的家务劳动,哺育子女,操持家务,照顾老人等。如果不想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事业,女性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辛苦,从而努力做到工作和家庭两不误。

4.女辅导员组织活动民主参与度低,维权意识薄弱

女性就业难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加上计划生育新政策的实施,二孩政策放开后女性在就业方面受到的性别歧视愈发明显。女性就业难,升职加薪难,发展困难,使女性教育者承受来自工作和家庭方面的双重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由于工作机会来之不易,有些高校女辅导员工作时十分珍惜现有的工作机会,但是,多数高校女辅导员不十分清楚自己享有的劳动者权利,也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维权主张,工会各项活动民主参与度较低。

二、高校女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困扰及其原因

根据高校女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新形势下,劳动关系多元化,有关高校女辅导员权益保障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多方面因素均对高校女辅导员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影响。她们面临来自工作及家庭等多重压力,当较长时间处于压力过大、疲劳或身体有疾病等情况下时,这类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身心等方面的困扰,因此,当前高校女辅导员不同程度存在来自不同方面的困扰。例如身体健康方面的困扰,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扰,个人业务发展的困扰,意识形态方面的困扰,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等,而造成高校女辅导员出现各类困扰的因素可?结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教育者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在传统观念中,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具有双重标准。高校女辅导员受教育程度高,非常希望能成就一番事业;但传统观念“男主外,女主内”仍然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观念意识中,特别是结婚、生育后,如果职业女性想做到工作家庭两不误,往往比一般男性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一部分女性当难以应付多种角色时就会出现内在冲突,各种社会舆论会给女性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科研管理工作因素

进入高校工作的女性一般具有高学历,对科研有较高要求。业务方面常常会给高校女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压力,成为她们最大、最常见的压力源。她们与男性一样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管理任务。在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下,科研、职称的相互影响使个人收入差别很大,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的女性需要投入更多。

3.自身生理性格因素

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知识分子具有争强好胜的性格,她们将“事业家庭两不误”作为目标,希望做得尽量好,从而容易自我施压。加之女性生理特殊,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容易情绪化,易感受到压力和忧虑。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的性格,容易造成与周边各种人际关系紧张的状况,长期的透支致使她们心力交瘁,甚至会出现一系列心身疾病。此外,女教职工易受如配偶、子女、父母、领导及同事等,各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再加上收入偏低以及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差异等因素,易导致高校女辅导员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

三、新形势下高校组织建设思路研究

针对以上分析,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女辅导员的素质,使她们能心无旁骛,充满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事业,高校组织应当关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给事业单位劳动关系带来的变化,关注和重视高校女辅导员队伍的利益诉求,维护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

1.提高女辅导员的活动参与度

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激发高校女辅导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组织活动参与度。高校组织动员女辅导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例如讲座、座谈会、参观、调研等,从而培养和增强女辅导员的主体意识,能够自觉意识到并且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历史使命,肯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在新的形势下,组织应抓住女性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扩大视野,主动关心女职工身心健康。鼓励广大女性教职工积极广泛参与到组织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构建女教职工社会支持系统,相互鼓励与支持。转变传统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增强女性教职工各方面的竞争能力,提升自信心。高校组织应鼓励她们积极参与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反映女性辅导员的利益诉求,通过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监督,落实维护女性的权益制度,使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得以落实和保障。

2.加大宣传相关法律力度

帮助引导高校女辅导员学法懂法用法,首先就要针对女辅导员加强权益法律知识方面的宣传普及,宣传有关妇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维护女性教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方面等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通过开展各类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提供法律问题咨询平台,对典型案例进行专题解析,从而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等与高校女?o导员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让高校女辅导员可以更好地懂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帮助女性教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高校工会组织可以帮助和指导女辅导员签订好劳动合同,因为相对于教职工个人,工会组织更加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因此,帮助和指导女辅导员签订好劳动合同,不仅可以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更重要的是可帮助女辅导员明确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权益更加明确,从而保障就业权。

4.建立法律援助组织

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广大女教职工最关心和最直接的利益之一。高校组织中应建立法律援助相关组织,设置配备法律咨询顾问,为女性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女性教师合法维权工作。当她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有地方可去,有人员帮助,有方法处理,切实维护高校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

5.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权利。高校通过加强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从而实现劳动关系的民主化。若是涉及女性教师合法权益的重大问题,则应当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让其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使劳动关系的调整更多地体现女教职工的意志,确保女辅导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6.加强劳动法律监督

为了保证劳动法律法规的更好执行,高校组织应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的劳动关系多元化的现实,使得劳动争议不断增多。当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时,女辅导员有权要求单位有关部门认真处理,对违反保护女性特殊权益的法律法规,要求单位行政方面予以纠正。高校组织应高度重视单位劳动争议的处理工作,认真研究、掌握事业单位劳动争议的特点,积极参与单位劳动争议处理,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此外,高校女辅导员自身要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校组织建设中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自强不息的主人翁态度,通过自身、学校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女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为促进高校环境更加和谐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2

(一)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原有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防御型、任务时的被动工作模式,从而制约和影响了在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实施及其效果。诚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育的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其工作重心应放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和提高上。

(二)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公民意识、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复杂化。他们正处在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虽然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容易受西方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三)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采用正面灌输教育为主,对形形的社会思潮往往也在思想意识方面采用“堵”的教育方式,禁止学生接触,处于封闭状态,但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文化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学分制的推行,一切都处于开放状态,单一的思想很难将学生的头脑束缚住,正面教育效果明显降低。因此,传统的教育方法、管理手段需要更新。如何紧紧地把握时代的命脉,面对迅猛发展的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基本状况分析。

(一)环境不良,机制不活。当前,高校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担当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教导者,学生学习生活管理者三重角色。这种三合一的角色使他们具有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但这种三合一角色并不会自发发生作用,它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气氛、组织管理体制,以及自身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但目前却缺乏这样一个环境和体制。目前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经济,这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没有创新的机制,当前存在的机制对辅导员的导向在于“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就是说,只要学生不出乱子,就是做好了工作;反之,出了乱子,即使你辛辛苦苦,很有创新也是白干。因此,建立一种全新的机制,对于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主导性差。由于导向的失误,辅导员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放松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导致了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学生,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地回答。特别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下,面对学生对新知识、新科技强烈的学习愿望,由于自身对新知识、新科技学习的不够,缺乏有力的引导,使辅导员在学习工作中的影响力、说服力、凝聚力受到了削弱。有的辅导员对关心学生政治思想进步问题重视不够,工作中一味强调“寓教于乐”,形式上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但细品起来,活动品位不高,层次不够,尤其是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不强。最终导致有些辅导员不能给学生把大道理讲实、小道理讲正、深道理讲透、歪道理讲倒,使得工作主导性差,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

(三)渗透力弱。反思一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我们不难看到,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可细细想起来,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婆婆多,哪个部门都能指挥辅导员、频繁的文体比赛、各种检查评比、阶段性工作,事无巨细,只要与学生沾边的事情都要去抓去管,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没有认认真真地研究,更谈不上用新知识、新科技培养学生成才。比如说,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一直沿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法,即抓干部,让其发挥带头作用;关注犯过错误的学生,千万别让他们再捅漏子。而对于占多数的中间学生,辅导员或是放心、而无暇很少过问了,这些学生因此感到失落和压抑,最终极易造成这样一个结果:某个学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没有一位老师主动地、单独地找他谈谈心,对于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加以疏导。因此,尽管我们做了不少辛苦的工作,但在心理上与青年学生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游离状态,难以渗透、难以走进学生心理。

三.如何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

结合前面两个问题,我们认为:在高校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活保姆”,更重要的是“人生导师”、“人生引路人”、“心灵的窗口”,学生工作严格说就是高校德育工作。辅导员应充分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做好这项工作,自身的提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俗话说,打铁自身先要硬,要真正发挥辅导员“导”的作用,除了外部条件的支撑外,加强自身的学习则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首先,我们应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自觉认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政治上的领路人。其次,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看有关书籍、多听有关专题报告、多接触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结合,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最终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医生。最后,要适应网络和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加强对新知识、新科技的学习,扩大知识面,要加强培养三种新的能力素质。即:(1)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一专多能的能力,即辅导员既要成为思想教育的专才,又要成为“多面手”的通才。(3)掌握现代电子传媒手段,即辅导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英语。

(二)学校应从多方面正确定位辅导员的角色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机制。

首先,学校必须坚持准入机制。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在辅导员招聘上严格把关,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解除辅导员的后顾之忧。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年限少、职称(职务)低,使得他们工资低、住房及生活条件较差;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投入使他们又无暇去开发与经济有关的事情,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领导应多方努力,尽可能提高辅导员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改善工作环境。同时还应根据动态平衡的原则,建立相应实际的辅导员流动政策,根据他们的工作实绩、个人特点和专长,通过正常的制度和途径,做好专职辅导员的换岗分流工作,可以根据辅导员自身特点转到教学、产业、开发、科研等岗位上。第三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者应密切关注高校利益整合、心理整合,诸如职称、职务的公开,奖优罚劣的实施,必须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同时要注意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平衡;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注重辅导员内部的公平;注重校际间同层次辅导员职称职务等的平衡。最后要加强辅导员的培训,选拔推荐一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进一步深造,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学成以后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创造性地做好高校学生工作。

(三)工作重心前移,提高学生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在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应转移工作重心,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自我塑造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的判断评价能力与选择能力,它相当于人体的免疫功能;二是价值观念的内化能力,它好比人体的造血功能。有了免疫功能,才能正确判断是非,并从中选择对自身成比例有备的价值观念。而有了“造血”功能,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人生的信念,并将其作为人生道路上的航行定位。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外界的因素的干扰,这有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青年自身的可塑性强自我塑造能力差的缘故。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决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知识的灌输上,而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塑造能力的提高上来。

总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要切实加强辅导员“导”的角色定位,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四、以“工作、学习、研究”为基本要素,实施绩效评估

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他们那些经过考评的工作行为。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在一般的管理逻辑中,首先是设定工作总目标,其次将总目标分解为量化的业绩指标,即绩效,最后按照绩效设计薪酬分配方案。我们将辅导员岗位的绩效按照工作、学习、研究三个常规的分类技术进行划分,分别予以阐述:

工作绩效评估。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模和考评制度,绩效的指标可以从学生投诉率、考试及格率、责任事故率、考研率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设定。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要通过实施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机制,有效规范和督促辅导员的言行和工作责任心,激发辅导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

学习绩效评估。在传统的管理实践中,辅导员要获得学习和进修,是作为个人发展的主观需求,要本人主动提出申请,然后在时间、经费以及工作年限约定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协调后,才可能获得一次机会——这有点像福利分房。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变福利分房为货币分房呢?从岗位性质出发,学习应该是辅导员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在管理上变“你要学”为“要你学”,而在辅导员主观上变“可以学”为“必须学”。确立了这个思想后,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出勤率将成为绩效指标,阶段性的学历和非学历进修将成为绩效指标,学习费用也将从福利费用变为生产资本投入。

研究绩效评估。从辅导员工作现状的观察、分析来判断,如今在工作中往往有“重事务,轻总结;重实践,轻研究”的倾向,因此要以研究绩效评估作为政策杠杆,进行协调和平衡。研究绩效的评估,也要从简单的追求数量转向质、量平衡。因此,在对年度率、课题承接率进行统计和评估的同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刊物的等级和课题立项的等级,设置不同的权数;要关注研究对工作实践的推动,一方面要鼓励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另一方面要鼓励经验的传播和推广,总结出经验的要奖励,推广经验的要奖励,自觉学习和运用经验的也要奖励。

五、以“基础、平衡、发展”为基础板块,设计薪酬分配

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薪酬分配具有补偿职能、激励职能、调节职能和效益职能。

补偿职能——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才能得以恢复,劳动才能继续。员工提供劳动得到薪酬,通过薪酬取得消费资料,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补偿的原则是多劳动多补偿,少劳动少补偿,不劳动不补偿。

激励职能——员工的薪酬以劳动质量与数量来计付,员工要多得薪酬就必须提供量多质优的劳动,体现出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调节职能——薪酬的调节职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和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合理调整两个方面。在客观上,不同地区、部门、企业、职业、岗位之间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劳动难度以及收入都存在着差别,而人们总乐意到综合待遇高的岗位上就业,于是薪酬的指挥棒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它使得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调整能符合宏观的整体利益。

效益职能——薪酬的投入是资本金投入的特定形式,是活劳动(通过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的货币表现。薪酬就是必要劳动,员工不仅创造必要劳动价值,也创造剩余劳动价值。因此薪酬在形式上增值,产生了效益。

基于薪酬上述的基本职能,就可以设计和理解以下的薪酬分配方案了:

1.基础性薪酬。这部分相当于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由于辅导员岗位工作性质比较重要,任务比较繁重,需要较强的风险精神,所以需要用特殊的岗位津贴来发挥调节职能,使优秀的员工乐于从事该职业。作为基础性薪酬,其分配要素为员工的职级、职称、学历、工龄、岗龄等。员工只要阶段考核合格,就可以获得。

2.平衡性薪酬。辅导员岗位本质上是一个“一员多岗”,在具体安排中工作量大小是不等的,有时偏差还较大。平衡性薪酬正是发挥了补偿职能和激励职能,鼓励辅导员多劳多得。所以平衡性薪酬的分配方法是,把辅导员岗位分解为主岗和副岗,每多兼一个副岗,就多获得一笔平衡性薪酬,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前提仍旧是考核合格。

3.发展性薪酬。这是整个分配方案中最有创见性的部分。发展性薪酬主要指向进修、科研,如果一名辅导员岗龄和工作业绩达到一定的指标,他就拥有某种进修的机会——如学历深造、参加培训班、外校调研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从发展性薪酬中支付。如果他达到了进修预设目标并且在工作中产生效益,他就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追加到他的下一次进修申请中去;同样在科研中,如果一名辅导员成功地完成了前一次科研任务,他就可以获得一个信用等级分,申报下一项课题。这种分配方案对青年辅导员发展的推动作用特别大,因为在常规薪酬分配中,青年辅导员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而发展性薪酬一方面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额度要远大于普通的薪酬额度,对青年辅导员来说可以通过超常规的资源,来取得超常规的发展。

三部分薪酬的分配没有固定的比例,对一名辅导员来说,由于年龄、学历、能力结构的不同,甚至发展需求的不同,可以自己选择和调整获取的比例。例如,老教师由于在职称、工龄等方面有优势,可以从基础性薪酬方面得到实惠;中青年辅导员年富力强,可以从平衡性薪酬中获得回报;青年辅导员发展是第一位的,可以通过牺牲消费性薪酬获得资源性薪酬,从发展性薪酬中获得利益。这样,通过薪酬的再分配,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再分配。

【参考文献】

[1]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7).

[2]周先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必须强化五项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3]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葛玉辉.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稳定性;缺失

为了进一步加强、改进和落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稳定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队伍,国家教育部在中央16号文件精神出台之后,于2006年7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即《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同时,教育部在《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必须要求保持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因为只有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稳定、数量稳定、信念坚定,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而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整个队伍稳定性的缺失,这对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表现

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分为稳定性缺失和稳定性显性缺失两种,稳定形缺失指人未离岗心离岗,出工不出力,对辅导员职业不敬业,对辅导员工作不热忱,得过且过的,整个队伍较为涣散,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不强。稳定性显性缺失是指辅导员离开工作岗位的非正常流动,造成辅导员数量不够,整体素质不高,最终形成能者留不住、优者进不来、庸者聘不下的非常态的队伍组织机制。本文具体从以下两方面来阐释: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职业思想不稳定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辅导员职业思想稳定是其工作热情高,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而当前我国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待遇低、出路迷茫是制约辅导员队伍健康、和谐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笔者了解,高校辅导员真正热爱这个岗位的并不很多,表面上,很多高校每年都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了许多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来充实辅导员队伍,但一到学生工作实践中,由于面对工作时间不确定、工作地点不稳定、工作待遇不优厚的客观环境,大多数辅导员对在这样整天处理一些繁琐事务的工作环境里,感到十分厌烦,并且很快产生职业倦怠,于是想方设法通过转换岗位、调动工作单位或谋求深造等各种途径离开辅导员工作岗位。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一支较为稳定辅导员队伍,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职业思想不牢固、思想信念不坚定、工作不积极、情绪不稳定等消极因素,这对辅导员个体自身的发展、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整个队伍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显性缺失――非正常流动严重

2006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十八条针对辅导员的去留问题指出:“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许艳国指出:“这支队伍,应该是来去自由的,应该在动态中保持稳定,保持活力,要鼓励一部分专职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也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对有愿望有条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辅导员,要积极向这些岗位输送。”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既有高深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既有完善知识结构又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的辅导员就更少了,这种窘况并不是整个辅导员队伍中缺乏精干人才,而是目前高校缺乏有效的辅导员用人机制造成了这类人才的大量流失,影响了整个队伍的建设和长期稳定,妨碍了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方面的良性发展。辅导员承担着育人和管理的双重任务,没有教育经验和教育智慧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目前,高校近几年引进的辅导员素质高、学历高、且大多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验,经过1-3年的锻炼,很多辅导员就可以成为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这些辅导员一般都具备向其他岗位流动的条件,如果高校不转变思想观念,留住这些人才,到最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就很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很难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缺失的原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在给各国政府的《关于教学人员地位的建议》中写道:“应当承认,改善教师的社会及经济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与工作条件、改善他们的就业条件和职业前景,是解决缺乏有能力、有经验教师的所有的最佳途径,是使完全合格的人进入教师职业或回到教师职业中来的最好办法”。而高校辅导员的经济地位、工作条件和职业前景总体上看来是不尽人意的,这也是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归结起来有三:

(一)辅导员经济待遇低下,职业吸引力缺乏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待遇都偏低,而且与专任教师相比,还存在同工不同酬、多劳不多得的现象。同其他很多职业一样,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声望以及社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经济地位,经济地位不提高,甚至物质待遇比同级别教师或机关行政工作人员要低,即使学校给他们罩上再耀眼的光环,这项职业也很难有太大的吸引力,在实践工作中也很难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辅导员职业缺乏吸引力,一则会造成优秀人才很难引进来,整个队伍的素质也很难提高;再则会造成组织涣散,人心不稳,流动过快,降低工作效率,也更难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二)辅导员工作环境复杂,职业压力巨大

辅导员兼顾教书育人和学生事务管理的双重任务,在面对新时期较为复杂的、变动不居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时刻要求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这务必对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有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工作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这一代大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理想信仰模糊、思想情感空虚、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不佳等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时刻注意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行为表现及心理状况,由于高校大多实行年级负责制,辅导员与学生数也大多超过1:200的比例,每个大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知

识水平、心理世界也各有差异。要改变每个大学生的陋习,引导学生成才,这需要辅导员长时间付出艰辛的劳动。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寝室、教室以及校园的其他场所,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工作地点不固定,工作时间也不确定,真可谓“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甚至有时深夜也要处理紧急事务。由于辅导员经常要在不同、不固定的时空里转换,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所以辅导员工作负荷大、工作压力大,使得很多辅导员想离开这个工作岗位。

(三)辅导员社会角色模糊,职业出路迷茫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宽泛含糊,事务繁杂琐碎,工作中心不突出,工作绩效难以评价,加上身处学校管理机构的最底层,受多个职能部门的领导,辅导员很难获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很容易被忽视,更多的强调的是辅导员的管理职能,辅导员也很容易沦为学校的边缘人物,得不到学校、社会的认同。甚至一些领导也认为辅导员不是以一种专业人士的身份出现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由于在学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模糊,许多辅导员前途定位不明确,职业发展动力不足,极不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加上很难获得专业教师的身份和同等待遇,造成大多数辅导员心理上无归属感,工作上无成就感,有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发展的策略

稳定辅导员队伍要从提高经济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人手,真正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三方面采取措施:

(一)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辅导员经济待遇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因此,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行为动机能起到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通过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改变“出工不出力、干好干好坏一个样的工作局面,通过激励,激发辅导员的内在工作热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对其绩效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总之,高校应从辅导员的长远发展人手,积极为辅导员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通过建立符合辅导员劳动特点的津贴、奖励制度,合理给予报酬,使辅导员的劳动报酬与实际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二)创设人文工作环境,改善辅导员精神面貌

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情况复杂,高校为辅导员创设和谐、温馨的人文工作环境,能使辅导员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满腔热情的对待工作。疲劳心理学研究指出:心里疲劳的主要原因是“倦于工作”,并不是由于高强度的体力或脑力劳动造成的。如果高校辅导员所处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大、长期的应激状态、容易使辅导员产生心里疲劳,引发对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倦怠感,因此对高校辅导员的管理更要偏重于富于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给予其更多的人文关怀。因此,创设对辅导员充满关心、关怀、和谐、理解的人文工作环境,有利于培养辅导员心胸豁达开、情绪乐观、意志坚强的心境,促使辅导员的精神状态更加健康,人性更加完美,这对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辅导员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和产生强烈的职业认同,以致进而稳定整个辅导员队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功能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组成离不开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对辅导员的相关地位、角色、功能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于大学生班主任角色认识的研究相对缺乏。为了厘清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的区别,保证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各司其职,顺利且高效的完成各自的工作。因此要对大学生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和功能实现进行深入研究探讨。

1大学生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意见)提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近年来,有些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班主任的角色探索,作为创新的出发点,若干高校让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作为低年级学生的班主任。这些学校认为高年级的学生担任班主任会对低年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相当熟悉,会比较了解低年级学生,他们的年龄也比较接近,沟通相对比较容易,思想工作的效果也会比较好。但是,随着这项工作的展开,其问题也凸显出来,首先是学生班主任的学生角色与班主任的角色协调问题,高年级的学生作为班主任,他们的精力必须放在学习上,他们面临着就业、考研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好班级各项工作,这肯定在完成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影响;其次是学生班主任管理的连续性问题,按照高校从大三优秀学生中挑选班主任这一制度,班主任在大四就要离校,这使得班主任通常任职期限为一到二年。当班主任离校后,其所管理的学生已经到高年级,原有已经相对熟悉和磨合的状态不再存在,需要学生重新去适应。同时,这对于下一任班主任老师来说,交接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得接下来的学生工作不太有连续性。因此,学生班主任作为长期的制度化是不具有可能性的。《05意见》指出,班主任应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中选聘,原则上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因此,有些高校实施由青年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度,主要是从所带班级专业教师中选择愿意从事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强、能力强的青年教师作为班主任。首先,保证了在学生大学四年管理时效的连续性,不存在中间班主任更换的问题;其次,保证了班主任与学生思想沟通的深入性,这是由于青年专业教师作为他们所在班级的专业教师,在教学时与学生有专业亲切感,同时又在年龄上与他们接近,没有年龄疏远感;最后,由于青年专业教师的班主任负责范围仅限于一二个班级,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教学科研范围之外,有足够精力完成班主任工作。因此,青年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的制度是目前最理想的。

2大学生班主任的功能失调

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很多高校没有聘用青年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仍然是由辅导员兼任班主任,即一个辅导员管理一个学院(系)整个年级的学生,同时也是整个年级每个班的班主任。学生人数众多,辅导员事很难对于一个班级情况全盘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压力,使他们的工作难以深入细致,只能疲于奔命的完成上级任务和整个年级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辅导员具体的班级事务,大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各种琐事都需要去处理。学生会觉得辅导员并没有尽到一个班主任所应尽的义务,而对辅导员有生疏和排斥感,这样不但使辅导员的工作更加难以深入进行,无法保证班主任的工作能够有效完成,使班主任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也使班主任并没有有效发挥其功能。2.1思想释疑解惑不及时。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复杂化和快速化,大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难度增大,由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实践和认识的局限,制约着其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和清晰认识,使困惑、迷茫和不解成为生活中常见现象。长期不解的思想疑惑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郁闷,进而影响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和处世态度。在高校环境中,作为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培养,那么,首先,就要做好思想方面的释疑解惑的工作。然而,现有许多高校没有专职的班主任,更谈不上来履行这一重要功能,即使有些高校有专门的班主任老师,也不一定能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方面的工作,实现其对学生思想的释疑解惑。2.2品行培养提升不到位。品行培养提升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认知及其行为水平的作用。但是,矛盾必须保持在一定限度内,超出了其应有的张力,它就会从社会思想发展的动力转变为阻力。将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社会发展要求的矛盾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责。班主任作为学生最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承担这一职责和使命。班主任承担着向学生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使学生可以交接、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要求,并将之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断趋向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责任,也就是对学生品行培养的提升工作。然而在现实的高校中,班主任在对学生品行方面的培养做得并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该履行的这一功能。2.3科学文化教育不重视。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科学文化的教育并不是都很重视,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素质,科学价值观。科学文化教育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方面,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给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素质,科学价值观。然而,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内容,同样需要班主任老师不断的进行教育和指导。因此,班主任作为与学生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是都能够有效实现这一功能。2.4劳动技能培养不充分。班主任在教育任务上,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使学生深刻了解到,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然而在现实的高校中,班主任没有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该履行的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这一功能。2.5心理健康教育不积极。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班主任应该尤为重视。在现实的高校中,班主任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不够积极主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仅限于说教,并没有解决学生如何能够自我教育的问题,因此,班主任充分发挥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应该履行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这一功能也未实现。

3大学生班主任的功能实现

为了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学校制订的各项教育要求和教育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班主任必须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高校班主任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充分实现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各项相关功能。3.1运用正确方法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对教育对象释疑解惑的职责,即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破解教育对象思想中的疑点,排解教育对象认识上的困惑,帮助教育对象用正确的思想方法认识社会现象的责任。从而充分实现对大学生德行培养提升的功能。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惑功能做了集中阐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总书记从前所未有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惑功能和职责。因此,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当中的一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更好的发挥帮助大学生进行解疑释惑这一功能。3.2引导学生在知信行过程中形成实践。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对大学生德行培养的教育功能。也就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行为素质。班主任在此过程中,可通过三个阶段完成。首先,向学生传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懂得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有意义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合乎人性的道德观,从而解决“知”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导的环节,帮助学生获取有益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其次,班主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根据思想道德方面的理论知识。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变成现实的存在。将这三个环节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从“知”到“信”再到“行”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实践的环节,在知-信-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中,班主任通过这三个阶段使学生行为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即正确且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3.3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承担着对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可具体通过传授学生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在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增强识别各种反科学、非科学、伪科学的能力,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不迷信权威,保持思维的独立性、敏锐性、辩证性、发散性,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4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培养和锻炼学生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劳动技能素质教育包括劳动技术的教育和劳动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劳动技术是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方式方法等。班主任必须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才能完成劳动任务。劳动能力是劳动技术的基础,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除了学习和掌握劳动技术以外,还必须培养和锻炼自身应具有的劳动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脑力和体力。加强劳动技能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班主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还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劳动技能丰富和完善自身,实现全面发展。3.5通过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和培养。首先,班主任要正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特点;其次,班主任要有根据理论认识及经验积累,客观判断出学生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再次,班主任要有指导或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营造积极、健康、民主、安全的班级氛围,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并能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方法,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学生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自我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顺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实际问题。

4结论

综上所述,班主任对一个班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高校在保证聘用青年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角色的同时,应该使班主任能够有效且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充分实现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相关功能。使高校大学生健康且顺利的完成大学生活,为不断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大学生做好必要准备。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Z].

[3]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人民日报,2017-01-03(2).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5

1.1 组织建设

1.1.1 做好日常的组织管理工作。指导大队委员会做好队员的队籍管理以及队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定期上好队课。每学年结束阶段做好队员和队集体的考核和表彰工作。

1.1.2 组织并协助做好少先队大队建设。大队委员会由7至13人组成,根据工作需要,设队长、副队长、旗手和学习、劳动、文娱、体育、组织、宣传等委员。大队建设要做到有组织、有辅导员、有活动、有阵地、有制度。大队集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1.1.3 指导中队辅导员规范少先队中队建设。中队委员会由3至7人组成,由队员民主选举产生。根据工作需要,设队长、副队长、旗手和学习、劳动、文娱、体育、组织、宣传等委员。中队辅导员由中队委员会聘请。中队建设做到组织好、活动好、阵地好。中队集会每月不少于一次。

1.2 礼仪建设。加强少先队礼仪建设,规范使用队旗、红领巾、队歌、队礼、呼号、誓词、鼓号音乐、队服、队干部标志等少先队特有的礼仪标记,按规范举行少先队大队和中队的队会、入队仪式、少先队检阅式、升旗仪式、列队仪式、离队仪式等。

1.3 阵地建设。辅导少先队小干部创建、使用和管理队报、红领巾橱窗、光荣榜、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等大队宣传阵地。指导并督促各中队办好板报、争章园地、队角等中队宣传阵地。大、中队宣传阵地建设要注重经常性、时效性和多样性,充分发挥它们的育人功能。

建立并使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科技活动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少先队教育基地。

1.4 队伍建设

1.4.1 强化中队辅导员队伍管理。指导各中队委员会每学年举行中队辅导员聘请仪式,颁发聘书并献红领巾。召集中队辅导员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学习交流,开展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指导各中队辅导员积极参与少先队教育科研活动。做好对中队辅导员的考核评价工作,依据中队建设的要求,通过观摩评比、阵地检查等方式,每学期进行一次考评,并视情况予以奖励或督促。

1.4.2 强化少先队小干部队伍管理。按照民主选举、定期轮流任职的要求,协助大队委员会按岗位标准做好队干部民主选举工作,大队干部每届任期为一个学年;督促各中队做好中队、小队干部的选举工作,中队、小队干部每届任期为一个学期。

2.开展大队各项活动

2.1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按照上级少先队组织的整体工作部署,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队员身心需求,每学期开展一到两项主题教育活动。

2.2 开展节假日活动。抓住契机组织队员开展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恰当的形式体现节假日的文化内涵,突出少先队教育特色,形成传统。

3.指导和协调中队辅导员工作

3.1 每学年初,通过培训使中队辅导员学习了解本年级少先队工作目标、内容、要求、实施方法等。

3.2 每学期初,指导中队辅导员结合中队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明确思路,保证实效。

4.协助学校行政管理工作

4.1 参加学校行政领导会议,汇报少先队工作情况,规划少先队工作内容,推动少先队工作开展。

4.2 每学期末在学校行政领导会议上作本学期学校少先队工作总结汇报。

4.3 配合学校从少先队工作角度对中队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及表彰。

4.4 配合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6

关键词: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024-02

体育院校的辅导员制度是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与否关系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辅导员作为院校学生工作者,是学生大学时代重要的良师益友。辅导员制度不仅在我国高校中存在,也在美国高校中存在。借鉴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经验,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长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

我国早在1953年就建立了正式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率先在清华大学建立了辅导员制度。1961年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后,我国的辅导员制度也不断完善。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由此,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依循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模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逐渐走向成熟。

二、国内外辅导员制度对比

国外辅导员职业是从不同的边缘性、辅、补充性工作而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职业。以美国为例,美国辅导员协会将辅导员的角色确定为心理辅导师、职业辅导师和社会化辅导师,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划分为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辅导员也多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如心理辅导工作人员,都是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相比于国外的辅导员制度,我国的辅导员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管理干部,还是从事学生德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具明显的政治化特征.同国外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趋势呈现出相反的特征。

三、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建设产生的问题,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机制的弊端也有人员素质的欠缺。

1 辅导员队伍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在体育院校发展定位和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把教学、科研作为工作的中心,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降到辅助、附属的位置。各高等体育院校都不断加大对教学科研的投入,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更是硬措施。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则仅仅是“保稳定,不出事”,采取的是软措施。忽略了从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这支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了对辅导员的偏见,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耍嘴皮子”,辅导员是“什么人都可以干”,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万金油”。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轻视.措施不得力,致使一些辅导员彷徨茫然,不思进取.不安心于本职工作,随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工作不力的现象。

2 辅导员职业化程度不高。国外,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种专业化职业,除了在上岗前具备一定专业的学历外.还要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资格考试。而我国大多辅导员都把自己的岗位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然后变转岗,没把辅导员作为一种正式职业来看待,原因是辅导员多劳未能多得,没有前途。

3 辅导员定位不够清晰、职责不够明确。在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的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虚位现象,致使辅导员的管理职责有所超越,凡是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都要去抓去管,辅导员整天忙于这些事务性工作,客观上造成了辅导员就是一般行政管理人员的认识偏差。另外,高等体育院校的辅导员所拥有的自力极其有限。为了做好学生工作,不得不全力周旋于学工部、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等部门之间,许多事情都需要汇报、请示,都要请求批准,甚至有人说辅导员就是“通讯员”,这些环节直接导致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效率低下。

4 教育培训少,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不科学。辅导员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骨干力量。而当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现象,所以对多数学校多数辅导员很少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这使得辅导员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等方面得不到改进和提高,工作方式方法老套,效率较低,缺乏创新。

四、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措施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看出,高等体育院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出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相应的对策,就必须从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手。

1 严格准人制度。所谓职业准人制度,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就是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高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的组成部分,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咨询辅导的教师。根据国际惯例,高等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获得博士学位、并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进行选聘。高校辅导员是一项高度专业化和综合化的职业,建立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于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什么人都能做辅导员的现象。

2 完善职业培训制度。高校应实行辅导员培训制度,并且注重培训的系统性、长期性、实效性、多样性,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一方面,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保证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及专业水平方面始终高于受教育者,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实践的需要,能使工作顺利、高效地开展,这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提倡学习终身化的今天,高校也要为辅导员提供各种学习、培训机会,使得辅导员不断充实自己,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这也是职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完善的培训制度是职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3 严格和健全辅导员考评制度。加强辅导员队伍考评机制,切实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考核工作,是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高校应切实加强对辅导员的考核和管理,建立健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事务工作要求的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完善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规范和考评制度,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职定级密切挂钩。

4 建立健全保障发展机制。体育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激发辅导员的成就动机,充分调动其对工作的热忱。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去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工作。建立以政策激励为保证、物质激励为基础、关怀激励为核心的辅导员岗位激励机制尤为重要。要为辅导员搭建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而能使他们产生事业的归属感,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5-02

一、中美高校辅导员比较研究

1.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中国的辅导员制度有近60年的历史。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标志性事件有两个:一是1908年美国心理学家、“辅导之父”帕森斯在波士顿开办了辅导中心,帮助青年人认识自己的志向、能力和兴趣,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帕森斯也因此得到了“辅导之父”的称号。二是心理卫生运动倡导者比尔斯在各方赞助和鼓励下,于1908年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1909年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并创办了《心理卫生》杂志,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有力地促进了美国辅导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立了心理辅导学科,有任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和职业方面的辅导。我国辅导员制度的产生最主要的、最核心的目的是出于政治性要求,而美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产生的初衷是出于社会性要求。

2.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要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因此,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除了肩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职责外,还同时要承担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职责,辅导员要对管辖之内的200名学生负责。辅导员多种角色的扮演引发了辅导员角色冲突、角色超载等问题,不仅使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力不从心,而且由于专业技能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就业指导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工作专业化程度比较低,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在我国高校中,辅导员主要是在校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基层党总支(或党委)的领导下,以班(年)级或专业为依托开展工作的。通常是接受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的双重,甚至是三重管理,完成学生工作部门和院系安排的工作任务,接受院系的考核并上报学校审核备案。

4.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美国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学生事务硕士专业,在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晋升高级职务的还特别强调其过去学生事务管理的经验。为了满足学生事务管理的职业要求,美国高等教育还为这一职业领域提供职前、入职和在职培训,设置专门的培养计划、课程。以上举措,使美国拥有了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

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1.辅导员队伍专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发现,中美辅导员产生的出发点本质上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事务的拓展,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定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职业发展等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因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开设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大多数高校把每年新入校工作的教师安排为辅导员,大多数教师不是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即便是专业教师,同时具有思想政治专业、心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又具备毕业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此外,由于大多数辅导员未接受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政治素质、理论素质、专业化的素质相对较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仍有待加强。在现有的条件下,解决这个难题就涉及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问题。学校应当在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辅导员的同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成立相应的教研室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就学生事务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开展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对这些学科进行专业建设。

2.辅导员管理体系的科学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美国辅导员在工作中接受的是单项领导,而我国高校校、院、系三级管理的体系,导致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多重领导。从管理学角度来讲,多重领导体制一般被多数的学者认为是不科学的,因为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管理的最大效率,要求组织架构要清晰、隶属关系明确、单项,以便于信息的传递和工作完成顺利,因此要排除特殊情况的发生。多重领导是指,同一岗位的从业人员,有两个以上的直系上级,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承受两个以上的管理。往往在工作中,受到多种命令,就是我们常说的,令出多家,反而令人无所适从,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并且往往会挫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高校辅导员管理体系应实现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而增加管理幅度,使原来的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少地使辅导员接受多重命令,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创造性。

3.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通过中美辅导员比较,我们必须重新反思我国辅导员的职业化问题。首先要对“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做一个界定。职业是一种社会劳动岗位,是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现,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丰富以致能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够成为职业,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一种社会角色,为劳动者提供了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是对职业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的规范。它是一种潜在的文化氛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套规则。职业化包含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四个部分的内容。

通过职业和职业化两个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辅导员这项工作必须成为一种社会角色、能够为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并且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的工作,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职业。由于部分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认识不到位,缺少科学的选拔机制、评价体系和晋级制度等原因,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更多地被认同为是一种工作、一个岗位,而不是一种职业。只有解决了辅导员成为职业的问题才能更进一步涉及到职业化的问题。实现辅导员职业化,首先要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确定选拔准入的职业资质,同时要依托专业化建设加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使辅导员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使辅导员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辅导员职业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徐延平,王康康.美国辅导员制度及启示[J].石油教育,2009,(6).

[2]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的发展及启示[J].比较教育,2006,(12).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业素质;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37-03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学习成才的指导者,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学生权益的保护者,在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维护高校稳定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1]现代社会风云变幻,大学生个性凸显,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就业等问题给第一线的学生辅导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其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辅导员不仅要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抵抗得住金钱和权力的诱惑,潜心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以身作则,真正成为大学生的“Role Model”。

教育学家顾明远曾说过:“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定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一个职业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虽然近些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辅导员在高校的地位不高,被认为是没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退而求其次的就业选择,被边缘化。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也存在人心不稳、自身工作职责定位不清、职业认同感不强、个人发展存在等诸多困惑和问题。

因此,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化培养,研究其成长途径,促进其职业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专业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并为他们提供职业化成长途径,促进其长效提高与发展,既是辅导员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主要职能

(1)政治与领导的职能。我国内地高校的辅导员制度多年来在保证党和政府对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领导、维护高校的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之一,更是我国国情的实际需要。因此,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保证高校各项工作的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们曾习惯上称高校辅导员为“政治辅导员”,从业人员也都要求必须是中共党员,且政治立场坚定,坚决拥护党的纲领和政策。这样的初衷,决定了高校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项工作都要围绕政治工作这一主线来开展,发展学生党员、组织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是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一项常规工作。辅导员对高校大学生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学生骨干来实现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一项工作内容。教育部要求我国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而实际上都远远超过这个比例。一个辅导员要想领导起几百个思想鲜活的大学生,仅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

我国高校的辅导员制度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经验,也是高校为自身培养党政后备干部、为国家和地方输送党政干部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的政治职能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以及多方面的能力,这为他们今后走向领导岗位提供了可能。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其政治辅导员制度也一直成为一种典范。自清华大学设立辅导员制度至今的50多年里,先后有近3000人担任过辅导员,他们有的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有的担任了院系和学校的领导,还有部分人走入了国家领导层。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的每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在清华大学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就有8~9人。[2]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的政治功能将会长期下去,这样做既是国家和政府对高校的政治要求,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管理的职能。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期间的日常事务管理、操行评定、宿舍安全与卫生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理与惩戒、特困生资助与管理等方面。[3]在我国,学生进入了大学,在家长的观念中却仍然不认为他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寄希望于学校能代替父母管好学生,照顾好学生。而大学也毫无怨言地愿意做好家长的角色,从饮食、起居、感情方面去管理学生,这样的做法符合我国社会中的传统习惯。家长把学生送到了学校,学校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这会使家长感到很放心,表面上看有利于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从学校来讲,其他管理者和教师也认为,凡是有关学生的一切问题都与思想政治辅导员有关,都要归咎于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管理,给辅导员造成了极大的工作压力。

2. 国外高校辅导员的职能

国外高校的辅导员(counselor)一般都是某个具体方向的辅导员,专门对学生进行某个方向的辅导。以美国为例,美国高校学生事务高度专业化,分工细致明确。从美国辅导员协会对辅导员的定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分为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即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美国高校实行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服务专业化。前者主要类似于当前我国高校的奖学金评定、宿舍管理、困难学生资助等,而后者相当于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辅导员经过培训以后,都可以掌握一些项目辅导(counseling program)能力,辅导员主要通过辅导项目对学生进行个人或者团体的辅导,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求职技巧,教会学生如何社交、如何做人。另外,为了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美国高校还通过兼职岗位的形式提供学习辅导或者住宿辅导等服务,相关人员被称为相关事物的counselor,其工作职能主要体现在咨询与服务上。这些辅导员许多都具有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并且通过辅导员协会的职业资格考试。[4]美国高校中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等硕士、博士学位。在有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部门,如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具有专业资格证书或者行医执照的心理学家或者精神病专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教育行政学、学生事务管理等类似专业,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还没有形成一条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输送人才的成熟渠道。因此,加强相关学科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5]

二、辅导员专业化职业素质与成长途径

从以上比较来看,国外高等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即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已经形成专家型、职业化的发展路径。而我国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专业队伍建设则刚刚起步,且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和成长途径鲜有研究。辅导员职业专业化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是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新举措。研究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式方法,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

2004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都强调了思想政治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在的要求,还是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辅导员必须明确职责,不断学习,提高胜任本职的能力,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1. 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与定位

辅导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需要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学等相关知识,并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专业化素养也非常重要。

目前,各高校辅导员的基本任务没有严格的界定,多数人认为应当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这个范围很宽泛,也就造成了辅导员工作确实难以清晰定位的状况。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从人事管理上从属于院系管理,承担了系内大多数的教学秩序管理和行政事务工作,但又受到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的管理,这些部门甚至直接给辅导员布置任务。当前,学生数量随着扩招逐年增加,辅导员一般都要管理几百个学生,整天忙于繁杂的具体事务上,时间及精力都是有限的,必然造成工作停留于表层,难以深入,也就必然弱化本职工作的实效。无怪乎有人说,辅导员是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是学校职能部门的“勤务兵”,是院系的“服务员”。

尤其是在定位问题上,当前一些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存在一些误解,认为专业不好的人才来搞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的选聘并不重视,对其上岗后的工作也缺乏指导。辅导员工作繁杂,却难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在很多人的眼中,辅导员就是日常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活动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其身份的认同是从广义的高校教师来确定的。地位的不明确,使得担任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在待遇上缺乏相关规定的保障,往往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不重视;政治上重视,经济上不重视。辅导员队伍属于思想政治教师,又从事着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处于多头管理之中,属于谁都管得着的一群,其身份和地位是不明确的。在评价机制更看重教学和科研的高校里,辅导员由于身份的不明确,必然在各项工作中缺乏自信心和归属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来自不同的专业,从业初衷不尽相同。有的上岗之初就开始酝酿着转岗,几乎没有人从思想上把辅导员当作一种打算长期从事的固定职业,绝大多数辅导员是把现在的工作当作一个过渡,把目标定位在或进行政机关或任学科教师上了。就各高校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辅导员未受到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系统培训,虽然学校已基本明确了辅导员既是管理干部也是教师的角色,辅导员的工作条件也有所改善,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工作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因素,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业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基本条件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具有特殊性,这是由他们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对象是能动的、有个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属于难于计量的精神生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工具是以个人的个性品格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具有区别于其它行业人员的特殊性。

当前,高校辅导员建设没有实行职业资格审批制度。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较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能力,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而由于非职业化,使得当前在辅导员的“入口”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许多没有参加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教育或培训的人走上了辅导员工作岗位。由于这些辅导员缺乏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咨询和辅导等相关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从而影响其工作效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通过职业化建设,实行辅导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的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辅导员的从业素质和业务技能。

3.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成长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职业目标和个人发展方向上存在犹豫不定、人员流动频繁的状况。尤其是年轻教师,更多地表现出对前途的迷茫,往往无法从前任同事和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工作方向和动力,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成长。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虽然缺乏一个健全科学的培训、考核和评价奖励机制,但在实践中却形成了一个关于辅导员工作优劣的潜规则,这就是内容越繁杂、形式越多样就越能得到认可的奖励机制,以及一旦出事就全面否定的惩罚机制。这些或明或暗的机制,导致辅导员队伍成为高危职业,导致其敬业意识淡薄,职业归属感不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长期发展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通过拓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空间,拓展成长途径,解决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出口问题,形成激励、保障机制,努力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比如: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建立辅导员发展激励机制,妥善解决辅导员分流问题;完善培训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加强学历提升培训;组织交流培训,等等。

参考文献:

[1]杨江水.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7-9-12.

[2]杨振斌.双肩挑50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五十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漆小萍.学生工作的设计与评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9

关键词:高职 就业 优势 指导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就业率偏低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和骨干力量,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勤于思考,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

(一)富有亲和力,与学生走得更近

辅导员的工作是全方位为学生服务,工作内容涉及与学生相关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情况和动态信息掌握得更为全面和及时,了解学生的渴求和心理变化规律。同时,辅导员队伍整体年龄相对年轻,能够与时俱进,熟悉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因此辅导员凭借着自身角色的优势,相对于专业教师、其他部门的教师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了解他们的心声,有效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心理疏导,克服困难。

(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更强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较多。新生入学时,辅导员便掌握了学生的家庭背景等基本情况。在平常与学生谈话、聊天、参加学生集体活动、指导学生工作的同时,通过深入的交流和细致的观察,更可以搜集学生各方面信息,如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素养、综合素质、就业期望等,有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在日常工作中穿插就业指导

就业问题是学校、家长、学生都很关心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融入就业指导相关内容,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充分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

二、辅导员如何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作为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逐渐以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并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当前不少大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简直是浪费时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应在大一进校时就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自己在学业和能力的锻炼上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有了这个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帮助你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今,高职院校设置的很多专业很难直接适用于企业,这就给大学生们的工作设置了又一道障碍。所以,在进校之初一定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勾勒出来,然后为此努力。

(二)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

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驾轻就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开拓创新。因此辅导员要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开展学科竞赛、到相关专业参观学习等大量与专业内容挂钩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平时的引导中除了强调学习以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及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换、迅速进入新的角色,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把握机遇,成为强者。 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最重要的依据。

(三)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心理压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平和的心态,往往会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或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样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有可能发生意外或悲剧。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根据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结合在求职、应聘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四)尽量给予每个学生的个性就业指导。

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力特长是不同的,个人职业准备程度不同。只有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就业方向。“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在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就业需求群体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辅导员应通过与学生谈心,参加班级活动、调查等途径熟悉学生的情况,综合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总体表现和个性特征,结合大学生自己的就业去向进行具体的就业指导。同时,对那些不知道自己就业方向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供他们参考。总之,应该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找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其次,引导“差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还应该鼓励学生特别是“差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以创业来带动就业。

(五)指导学生学习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介绍国家、地区的就业政策和法律法规是提供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辅导员应该将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与指导,让学生及时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和供需情况;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劳动和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在劳动中的责、权、义,如果发生纠纷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劳动合同法》,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的试用期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显然有利于保证大学毕业生在试用期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李伟丽.推进高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的有关要求,继续推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做好组织,引导、服务少年儿童和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打造全新的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作目标

1、牢固树立大德育意识,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继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

2、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及少先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估体系,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在学科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渗透德育德育,争创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3、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继续突出德育和少先队的特色工作。

①形成1项自己的少先队工作特色。②继续开展已有的特色活动,使特色更专。③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经验。④严格按照《大队辅导员岗位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出色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5、开展以“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和《改革开放30年 说说家乡新变化》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强化主题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校德育工作品牌。

6、认真学习《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研究本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实施细则,形成材料,按时上报中心小学。

7、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制定德育工作相关机制,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共育网络。吸收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定期进行培训,并通过观摩、培训、研讨等形式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水平。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管理与考核机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通过培训、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督促班主任积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对班主任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评价,并适当提高班主任工作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加强“五老”和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定期聘请他们到校做报告、开讲座、进行法制、科技、安全教育,做好共建共育工作。完善少先队小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励机制,定期进行小干部培训,增强队干部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功能、定期组织学生干部会议和学生代表会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2、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

学校根据教育内容,分类建立不同的校内外德育基地。针对学校驻地附近果园多这一特点,开辟相应的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培训其劳动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建立校园之声广播站,定期广播,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利用黑板报、评比栏等宣传阵地推出优秀学生榜样,成立班级图书角,有计划地组织读书竞赛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成立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各种兴趣小组,做到活动经常化、序列化、规范化,将德育实践活动向纵深推进。

3、抓好常规建设

依据《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抓好德育常规工作,学期初召开学校德育工作大会、开学典礼、国旗下教育等大型集中教育活动。按要求组织主题班队会、晨夕会、后进生帮扶等日常教育工作,并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通过系列化的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力度,逐步使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耻的好学生;在家庭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担责任的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的好公民。确保教育实效。同时,还要结合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庆祝、荣辱观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网络文明教育、科技环保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亲情援助、心理健康教育、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设绿色莱州、建设书香校园等主题活动,做好关心下一代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加强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完善家长委员会职能,密切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探讨德育序列化,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4、突出德育特色活动

继续突出本校“双休日五个一”特色活动,开辟校外劳动基地,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结合上级要求和本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习惯养成、文明守纪、法制环保、安全出行等教育,美化学生的德育生活。

*月份工作安排*

2月份

总结假期工作

3月份

开展“学雷锋”、“安全教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

启动“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

开展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

4月份

组织清明节祭扫和教育活动

实施“我与奥运同行”主题活动、结合市局要求启动“改革开放30年 说说家乡新变化”教育活动

5月份

组织节假日实践活动

迎接第十三届杰出儿童评选活动

6月份

搞好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

以端午节为契机,开展“爱我中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活动

7月份

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8月份

组织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9月份

组织第六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

开展“尊师爱生”活动

10月份

组织庆“十一”假期实践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11月份

组织“建设书香校园”读书展示活动

12月份

迎接学校德育团队工作评估

开展一年级新生队前教育,组织新生入队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11

一、指导思想

落实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相关文件要求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工作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贺信精神。在学校工作的引领下,以“多彩教育”为宗旨,结合本镇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准确把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培养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在工作中以爱国教育、安全教育、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镇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重点

(一)抓好队伍建设,提升育人意识

1.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强中队辅导员队伍建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和贺信精神,组织辅导员认真学习领会贺信精神、少代会工作报告内容。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大、中队辅导员工作队伍。要求辅导员们制定大、中队工作计划,学期中做好队会记录,学期末填写好工作总结。继续做好大、中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带头作用。提升辅导员身份认同感、激发工作热情,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升辅导员身份认同感,树立少先队工作自信,激发工作热情,努力让少先队辅导员成为有政治价值、有工作含金量、有社会成就感的时代新人塑造者。

2.健全和完善少先队组织建设。把少先队大、中、小队干部等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工作,进行新一届大队委换届选举,认真开展大、中队委的培训工作,建全队委学习、交流制度。选拔有责任心的队员组成红领巾监督岗,发挥少先队员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让更多的队员参与到少先队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来。

3.做好队伍自建和社会共建工作。因上学期疫情原因导致部分工作难以按常规完成,本学期要求各校认真、规范召开学校少代会,真正体现民主集中制领导和管理方法。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学校少先队工作的领导,推动少先队事业健康发展,开创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

4.组织好家长志愿者队伍,协助学校组织开展“拒绝三无产品,共创洁净校园,共同维护校门口秩序”等活动。

(二)做好阵地建设,强化育人作用

1.重视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期开始安排好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的人员和内容,通过国旗下讲话,加强广大中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育人作用。

2.组织新的国旗队进行全面的训练,提高其熟练程度,做好每周的升旗仪式及大队活动中的出旗任务。

3.重视中队文化的建设。充分利用班级板报、中队角等,积极开展各类小主题宣传活动,做好中队文化建设,对辅导员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4.各校开展好红领巾广播站,通过这个宣传阵地,发动中高年级学生积极投稿,及时报道校园内外生活的动态,丰富学生的校内外文化生活。

5.进一步规范少先队队室管理,用好队室,提升队室的文化育人功能。规范鼓号室管理并认真抓好鼓号队的训练,做到训练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有纪律,强力打造高素质的校园鼓号队。

6.重点加强中队建设。规范队课程序,加强主题的针对性,做到精心安排内容,精心设计过程,保证专课专用。

(三)加强养成教育,提升育人氛围。

1.深入开展学生常规的养成教育活动。组织队员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督导,严格执行班级的评比细则,促进各校精神文明建设。本学期在行为规范方面具体做到:在校园里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上下楼梯要轻声慢步,不追打哄闹;讲究环境卫生,教室里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同学间团结友爱不打架骂人;推广礼貌用语与普通话。

2.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为龙头,开展民族精神、感恩、诚信、安全、法制、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以“文明礼仪”的文明礼仪体验活动,以中队观摩活动、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带动各校进行文明礼仪实践活动。在学校营造“学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打造和谐校园环境。以习惯养成为基本载体,促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水准提升和个体素质全面发展。积极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实践体验,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素养要求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少年儿童感受习惯养成的喜悦,感受健康成长的快乐。

(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励少先队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开展劳动主题教育。要按照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大力加强新时代学生团员、少先队员劳动教育的工作指引》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新时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

2.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教育。遵照指示精神,围绕全国少工委“勤俭节约不浪费,热爱劳动多实践”的倡议,抓牢、抓实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和现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

3.开展“两山精神”主题教育。带领队员们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与实践活动等,帮助他们了解并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环保生态意识。

(五)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育人活动。

1.各中队利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节日和12.13国家公祭日,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以少先队中队、小队的组织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从小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2.10月13日建队节,组织各校少先队员,以大队为单位,举行国歌、队歌演唱比赛;以中队为单位,开展少先队队知识和敬队礼评比活动。通过活动进行少先队历史教育,铭记少先队简史,了解少先队常识,清楚少先队组织,树立爱国、爱党、爱队的情感。学习领会第八次全国少代会精神和贺信精神。

(六)其他活动

1.继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参与我镇第三届“多彩童年艺术节”,给队员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2.各校开展好社团活动,培养队员们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召开辅导员会议,总结上学期工作,部署新学期工作。

2.举行开学典礼,上好开学第一课,举行新生入学礼。

3.各大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感念师恩、中秋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4.各校规范召开少队会。

十月份:

国庆期间,进行“祝福祖国”主题教育。

建队节,开展唱队歌、双语歌曲比赛;进行队知识、敬队礼评比活动。

开展“勤俭节约”主题教育。

开展“尊老爱幼”重阳节主题教育。

十一月份主题:

1.通过11.9全国安全消防宣传日,开展安全健康生命教育主题队会。

2.开展“垃圾分类进校园”主题队会,了解垃圾来源,认识到合理处理垃圾的重要性,初步学会给垃圾分类,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十二月份:

1.学习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了解我国抗疫成果,弘扬抗疫精神,加强文明卫生教育,生命健康教育。

2.结合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禁毒防艾主题队会

3.组织开展普及健康知识、运动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队会。

4.宪法宣传活动,开展晨读宪法。

一月份:

辅导员劳动教育范文12

【摘 要 题】实践研究

【【关 键 词】图书馆属性/依附性/辅助性/公……

【 正 文】

最近拜读了徐荣生“图书馆依辅性的历史性终结”一文[1](以下简称《徐文》),很受启发,但仔细研读发现其结论并不科学,现提出商榷,诚望斧正。

1 “知识的主导性”不会“使图书馆依辅性终结”

《徐文》说,由于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主导。这就意味着物质和能量将依附于信息而发展”。还说,由于“信息和知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成分的作用”,作为管理和组织知识的图书馆将因其变为“知识实体”而使“经济实体”依附其而存在。认为这将使图书馆的依附性淡化而终结,从而使图书馆具有“独立性、先导性、主导性属性”。《徐文》还从教育有“先导和主导产业的功能”,而“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教育机构”,推断:图书馆“与教育处于同等地位”,因而也具有先导性、主导性。

笔者认为,上述提法看似合理、科学,其实并不合理,也不科学。理由如下。

第一,“知识”具有“主导性”并不等于图书馆也具有“主导性”。尽管图书馆是“管理和组织知识”的“知识实体”,尽管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主导性,但图书馆毕竟是知识与知识利用者之间的桥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传播的中介性机构,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结论,毋庸置议。知识本身的重要作用(如主导作用)并不等同于管理和组织知识的机构(如图书馆)的重要作用。说“图书馆具有主导性”是过分夸大了图书馆的功能。“中介性”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即使在未来“图书馆的中介性还会存在并得到加强,只是图书馆的形态有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2]

第二,教育具有“先导和主导产业的功能”并不等于图书馆也具有先导性和主导性。理由很简单,“图书馆”这种“社会教育机构”与“教育”并不“处于同等地位”。《徐文》在引用朱丽兰的话时,可能忘了文中题目的关键词:“大教育”。图书馆尽管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不是“大教育”。说“大教育”具有“先导性、主导性”可以,而说图书馆也具有“先导性、主导性”则不可以。根本原因就在于:图书馆与“大教育”不“处于同等地位”。违犯了演绎推理的规则,因而结论也就不正确。

第三,说“经济实体”依附于“知识实体”的图书馆,是颠倒了二者的地位。作为“知识实体”的图书馆必须依附于“经济实体”,才能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附于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因为图书馆不是“经济实体”,不可能独立存在(下面还要详述);图书馆是知识交流之中介性机构,若没有文献和读者(用户)需求,它将不会存在。所以,说图书馆具有“独立性”是不正确的。

总之,“知识的主导性”不会改变图书馆的中介性;图书馆是一种社会教育机构,但它与“大教育”不是等同概念;图书馆无论成为何种“知识实体”,但它仍不是“经济实体”。因此,图书馆不具有独立性、先导性、主导性,其依辅性仍存而不会终结。

2 “知识整序”不能“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

《徐文》指出,“知识整序将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因为“一切部门的劳动,都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序的劳动成果之上”。

笔者则认为,“知识整序”只是人类劳动的一种活动,并非人类劳动的主要部分,即不能成为人类主体性的劳动。众所周知,当代人类的劳动分工较为具体,一般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知识整序”只是第三产业中信息服务业之一种劳动,它由专门机构或部门来进行,不可能所有从事生产的人都搞“知识整序”。说“一切部门的劳动,都要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序的劳动成果之上”,只能说明“知识整序”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不能说明“知识整序”是人类劳动的主要部分。应用知识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各种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才是人类主体性劳动。“知识整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确很重要,但如说它是“人类主体性的劳动”,则夸大了它的作用,过分提高了它的地位,这在理论上并不合理,而且也不符合现实。

3 图书馆是公共物品,是公益性机构,而非“经济实体”,它不可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徐文》说,“图书馆依辅性的最终终结的标志,将是图书馆再也不依靠经济实体以税收的形式对图书馆进行资金扶持,而将是以自己的劳动与社会各部门进行交换的方式自我生存和发展”。《徐文》还进一步解释说,“图书馆将依托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而使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我们认为,《徐文》的上述观点和推断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推断,图书馆在未来也不可能“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第一,图书馆在未来无论如何变化,它永远是公益性机构,不可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1)从理论上讲,由于图书馆是通过全民税收由国家投资兴建并每年给予拨款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应免费为全民服务,图书馆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提高全民素质,消灭知识贫困的公益性事业。

(2)从事实上讲,仅就目前来说,无论哪一个国家的图书馆法都把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教育机构而免费为所有社会成员服务。“更没有哪一个国际组织提倡将图书馆作为经济实体”。[3]

(3)关于未来的图书馆是否仍具有公益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历史和现实已充分证明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这从图书馆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使命足以说明。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存在公益性事业,我却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仅仍存在公益性事业,而且应更发达。这正如刘兹恒等人所说:“无论经济如何发达,社会如何进步,也无论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如何先进,图书馆的使命(笔者注:此处“使命”系指“图书馆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地利用,为任何人的服务都不可以直接收费”)都不会改变,“社会发展的经验已经证明:社会越进步,社会公益事业就越发达。显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图书馆事业在未来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图书馆的公益性也将表现得更加突出”。[4]

第二,图书馆是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如“经济实体”),它不可能“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1)就整体而言,图书馆具备了“公共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现实中的图书馆基本符合社会公共需要5个特征的公共物品。”[5]“非排他性”,在此是指社会成员人人享有平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非竞争性”,在此是指图书馆利用者的增减不会引起图书馆增加或降低成本。在网络环境下,在高度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上述特征将更加明显。而私人物品则相反,它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即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这种物品,排斥了其他社会成员享用,它还具有竞争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用于交换的商品都是私人物品。

(2)图书馆不是“经济实体”。由前述可知,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它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平等的、免费的服务。它“由政府提供、由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调控,政府采用财政手段保证它正常运作,整体上不进入市场,其服务活动基本上不受商品价值规律支配”。[6]而“经济实体”是“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各种经济实体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自负盈亏”。[7]显然,目前中外的图书馆都不是“经济实体”,它们都不能“自负盈亏”。至于未来的图书馆,由于其公益性不会终结(反而增强),其依辅性永存,当然,也不会演变为“经济实体”。

第三,图书馆靠自己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也不能实现“自负盈亏”,因而自己不能“独立生存与发展”。

《徐文》推断,将来图书馆靠两种知识劳动输出(“知识产品的输出”和“对知识进行科学整序的劳务输出”)“与社会各个部门进行等价的商品交换而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依托”自己独立的知识产品和劳务输出“而使自己独立生存与发展”。

笔者认为,此推断不能成立。一是因为图书馆实行全部有偿服务(即商品化)与图书馆的公益性相悖;二是因图书馆靠进行商品交换而进行有偿服务,会使社会成员中的穷人因付不起费用而越来越穷(知识贫困必然导致经济贫困),违背了图书馆办馆宗旨;三是由于图书馆“不可能独立承担起保证自身良好运营的费用”。[8]图书馆实行商品性经营(或称“产业化”)后,“政府就会给图书馆‘断奶’,图书馆靠自己挣钱是难以维系的,最终将使图书馆失去生存的能力而导致消亡”;[9]四是目前发达国家也还是由政府拨款支持其发展,并没有全部实行有偿服务和商业性运营。转贴于

总之,图书馆是公益性机构;它不可能变成“经济实体”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它不可能进行独立核算;它不能独立承担起保证自身良好运营的费用;即使发达国家也由政府支付图书馆主要经费。离开了政府支持,它不可能“自我生存与发展”。

4 “图书馆依辅性终结论”的危害及其影响

笔者认为,“依辅性终结论”的推断,其作用之用意是好的,但其效果却并不好,甚至对图书馆事业发展非常有害,理由如下。

(1)“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产业化、市场化,必然要改变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图书馆也不再有承担为所有社会成员免费服务的义务。这是所有社会成员所无法接受的。这必然会引起社会成员的不满,从而失去社会的支持,进而影响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

(2)“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全面实行有偿服务,使社会成员中一些人因付不起费用而远离图书馆,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穷富差距拉大,一方面会引起社会不安定;另一方面国民素质会因得不到图书馆服务而降低,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依辅性终结论”导致图书馆商业化运营,政府必然给图书馆“断奶”,终使图书馆难以维系而失去生存能力而导致消亡。

(4)“依辅性终结论”会导致把图书馆提高到不应有的地位,从而失去广大社会成员的信赖,严重影响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

(5)“依辅性终结论”会导致图书馆的中介性的终结,因而其学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也将不存在。图书馆是中介性机构,这是图书馆的本质属性,它不因时代变化、社会变迁而改变。而其附辅性、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等则由中介性派生出来。如果其“依辅性”不存在,或者说其依附性和辅助性都不存在,则前者会使图书馆失去存在的基础,后者则使图书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其“基础”和“价值”都失去了,哪还有图书馆呢?

总之,“依辅性终结论”实际上是“图书馆消亡论”的翻版,它不仅不能使图书馆让社会所有成员无偿受益,以提高社会成员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而且还会使图书馆失去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价值,从而促使图书馆消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性机构(或公共物品)是不能演变为“经济实体”的,因而它不可能“自负盈亏”,也就不可能“自我生存与发展”。

引用文献

1 徐荣生.图书馆依辅性的历史性终结,图书馆杂志,2002(10):15~17

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78

3 黄俊贵,林汉城.公共图书馆转型与定位的探索.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5):5~9

4 刘兹恒,张久珍.信息技术与未来图书馆发展展望.见:王鹤鸣,马远良主编.《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1998:221

5 沈小玲.论图书馆的经济学属性——公共物品.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1):80~82

6 同上

7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09

8 李静.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反观图书馆产业化.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2(3):133~137

9 卢子博.对改革20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见:卢子博主编.跨世纪的思考——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36~37

参考文献

1 何善祥.应警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对图书馆的误导.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3(6):82~86

2 何善祥.产业化、市场化不是图书馆改革的必由之路.图书与情报,1997(4):1~7,15

3 刘雄武.论图书馆的公共物品属性.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6(1):38~40

4 易平.公共物品理论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建设.2000(1):4~7

8 李立新.从公共物品理论看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6):28~30

9 范并思.从数字图书馆热看图书馆的核心能力.见:王鹤鸣,马远良主编.《图书馆杂志》理论学术年刊,2001:211~218

10 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98~99

11 邱五芳.论图书馆的公众性.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27(6):9~13

12 桑良至.数字图书馆与读者服务.图书馆杂志,2002(9):14~15,73

13 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纪念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150周年.图书馆杂志,2002(11):3~8

14 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360

15 王玮.从公共物品的角度看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3):55~57

16 马恒通.图书馆:能产业化吗?图书馆情报工作,2001(1):87~88,11

17 吴小红,吴晓芳.对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公益性的思考.图书馆学刊,200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