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2-02-08 02:24:57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

教师要将化学教学中出现的事件利用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一定分析与讨论。教师还要将化学教学中的思考与感受进行准确而及时的记录,方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审视。教师还要开展化学课程中的听评课教学活动,利用教师间相互的观察与交流来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对化学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对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进行掌握,在课后教师也一定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一些失误。

2.对师生间的互动进行反思

化学教学一定要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进行,这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活动的重要过程。教师一定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否真正投入其角色当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和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身心愉悦,这些都是教师要反思的内容。教师通过对这些进行反思,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化学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是最重要的内容。其中包括课堂的教学氛围能否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提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对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如何才能够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的学习环境等。通过对以上这些情况进行反思,才能够使化学的整体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4.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化学进行反思

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对化学过程的感受来体现的,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对化学知识的思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践的过程。在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之下,要求学生一定要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做好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反思工作,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化学教学进行改进,从而能够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使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小结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2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笔者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2、观摩公开课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4、案例研究法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总体说来是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委专家不可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特点,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并不是对教材作大的调整。如前后相隔几节课对调是不科学的,这样会引起学生学习上的混乱,增加学生心理负担,也会给学生复习带来不便。当然,一节课需几课时完成,每课时内容分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讲到什么程度,可很据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强求一律。例如我们在讲授初中化学一、二单元的同时,可让学生每天适当记忆一些元素符号,以为后面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例如对于不同的内容,有的使用课件可能效果较好,但有的使用课件适得其反;对于化学演示实验,有的实验教师演示效果较好,但有的通过播放视频效果更好。

三、教学细节无小事

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效率。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妥善处理教学细节,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认真备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实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指导学生听课方法。要让学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加以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指导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这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越来越长。

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五、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人们常说,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体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40分钟要效率,我们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在中考前的复习教学中分层教学更显重要。

六、善于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喜爱才是最好的教师,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4

化学式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概念和涵义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快的,但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掌握却是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式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化学式教学反思范文一化学用语是我们化学学习的基本工具,本星期的一直在离子符号、化学式的教学,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不理想。

今天默写让学生用符号表示原子、离子等,学生掌握的不太好,在表示原子、分子时混为一谈,看来这个难点的教学我们仍要加强,教学方法还需改进,以便学生能顺利地学好离子符号、化学式,这些众多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础,所以初中阶段化学用语的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

由此我觉得在化学用语教学过程中,要使教学获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分散难点

化学用语由于数量多,枯燥乏味,成了教学难点,如在教学中把难点分散,则可让学生感觉不难。所以在一开始课开始就需把提到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见到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让学生多见多写,通过反复出现,使记忆自然形成,到讲这些化学用语时,再揭示它们的内涵,学生就较易掌握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阶段性的归纳小结。以强化、巩固所学的化学用语。对一些相似的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进行对比总结,找出其异同点,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二、反复练习,写、读、用结合起来

元素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记忆和使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讲的太快,要在反复的练习中加强记忆,从而使学生达到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写元素符号时,常犯这样一些错误:大小写混淆,如Mg写成mg,KMnO4写成KMNO4,CO写成Co;教学过程中,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我们采用做过练习再联,让学生暴露错误,分析学生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最终达到掌握的目的。

总之多思考、找方法,在学生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对学生要有信心,有耐心,对于他们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在不断得到认可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式教学反思范文二化学式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概念和涵义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快的,但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掌握却是难点,很多学生总是反复出错,比如:NaCl 学生经常会写成Na2Cl ,而Na2CO3又经常写成Na2CO3 ,结合以前的教学中的不足,我在这两年的教学中经过实践认为,在初步学习化学式时的书写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在课堂上要多花时间来反复练习。

在学习化学式的意义时,学生能够结合书从所给的化学式H2O说出四点意义,然后让他们关上书,自己在草稿本上任意写出熟悉的一个或几个化学式并说出意义,然后请大家说出你所写的化学式及其意义,老师来纠正。最后在黑板上写 H2O2,看大家谁最快能说出意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增强了注意力来理解和掌握意义,同时,对于化学式的书写已经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先引导学生说出书写原则,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然后把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写一些名称出来比如:水 一氧化碳 五氧化二磷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氯化钠 氯化钙 硫化钠 氧化铝等,让学生试着去写,强调一点要用化合价代数和来验证化学式的正确与否,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写完了事。然后请大家把所写的化学式再按组成元素来分类,看有何规律。学生能够找出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并分成这两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大家总结,效果比以往我先教学生再来写要好很多。后面就要做巩固练习,除了课堂上课后也要布置相关的化学式的专题练习让学生读和写,告诉他们第二次上课时要花十分钟来过关,在短时间里学生会把这部分重点记忆,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背和记达到过关的要求。

现在每次这部分的教学尤其是化学式的书写讲练结合所花的时间比过去多了一倍,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

化学式教学反思范文三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物质,但现有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主要表现在:(1)还不知道这些符号就是物质的化学式;(2)物质的化学式除了能表示物质外,即使知道还能表示其它意义,但还不系统、不全面。鉴于此,我在课前准备环节设计了问题:“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符号并分类”和“试着说出化学式‘H2O’表示的意义”一题是让学生借助课本初步认识本节课的重点,再利用课堂上的抽问等环节完成本节课重点内容的掌握。

接下来让学生结合不同单质化学式的不同写法,总结出单质化学式书写时的规律。应该说让学生讨论化合物书写的问题时,是本节课的一个小高潮,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课堂上学生勇于发言、相互补充,效果很好。最后由学生独自完成同步练习题。

在探究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时,经过教师必要的启发,学生能够说出化学式的4—5个意义,此时教师又巧妙一转,转到了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提出化学式前面数字的意义,并加以区分宏观意义和微观意义。最后对比化学式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学生基本能够解决。同步练习题更是重点知识的又一深化,突破了难点,更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成功之处,具体体现在:在描述化学式的意义时,部分学生对于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分子的构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纠错、学生纠错占用了不少时间,导致整节课还是很紧张。

这节课,也许广大同仁认为课堂容量太小,但我坚信:我是根据我们这级学生的学习素质、学习习惯偏差而设计的,我相信只有小容量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本领,才不让他们输在化学学科的起跑线上。

在以后的教学中朝着以下几方面努力:

(1)关注教材:确实我们手中的教材看似简单、系统性不强,但它具有很广阔的外延,要把新课程的理念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去。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化学;教学;反思;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什么是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为目标,是教师成长的基石。

笔者以参加区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开设《乙醇》(苏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2》专题3[1]公开课为例,从备课、上课以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反思呈现如下:

一、反思备课过程的教学设计,建构学科观念

备课过程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筛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目的。反思备课阶段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反思

《乙醇》课题内容是以学生初中所学的有机化合物常识为基础的,提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介绍了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体现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课程标准要求: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必修中对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学习有所体现,但不能随意加深。如:乙醇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结构分析促进学生理解,但不能推演到醇类的性质,要合理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避免超标增加难度而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班级学情反思

从学生学习能力上看,经过近一个半学期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从学生心理情况看,由于本单元知识十分贴近生活,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都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会产生一种自然的探究欲望。教师把握好上述学生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将会大有帮助。从学生已有的对“乙醇”知识经验看:知道乙醇的元素组成和化学式,知道乙醇易溶于水,易燃,能做燃料、溶剂。

3.学法教法反思

有机物同无机物相比,在组成、结构、性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有机化学知识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由于教学是分别针对某一具体有机物进行的,并且这些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典型反应及结构特点等内容有着明显差异,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易被发现或容易忽视[3]。

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设计为:从乙醇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掌握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规律,为《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要对知识(教什么)和过程(如何教)做出决策,即要用恰当的方法教最有价值的知识。笔者教学前准备好供全体学生观看乙醇的大型比例模型和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搭建乙醇的小型球棍模型,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对乙醇分子结构的理解,进而加深对乙醇脱水消去反应和与水对比分别跟钠反应差异性等性质的牢固掌握。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乙醇教学设计的主线是:诗歌引入小结已知的乙醇用途观察乙醇物理性质动手搭建乙醇结构模型实验探究乙醇主要化学性质拓展乙醇用途课后延伸探究。

本节课结束后,笔者发现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要经历一个渐进与发展过程。很多学生认为有机物的性质零乱而不系统的,有机反应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的,这样造成很大的记忆负担,觉得有机化合物的学习非常繁杂,学过亦忘记。因此笔者认为:醇羟基官能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所在,要通过“乙醇”学习,建构“结构与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学科观念。

二、反思课堂进程的教学组织,促进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教学中的反思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1.创设情境导入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中,由李白《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引领学生走进乙醇,通过实物展示多种品牌的酒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请学生浅尝葡萄酒,闻高度白酒,观察乙醇,小结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掌握很多关于酒文化的优美诗句,对课上品尝葡萄酒感觉十分新鲜,学习气氛很活跃。

但引入的内容不精练,占时过长。教师应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

2.探究新知建构过程的反思

学习方法的引导要细致。学生进行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很是兴奋,实验观察往往是无序的。结果是实验场面激动人心,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教师适时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固体、液体、气体三个方面来观察和描述,即①固体:铜丝的颜色先后的变化;②液体:铜丝插入乙醇中,乙醇有什么现象;③气体(或气味):乙醇的气味有怎样变化。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向更深度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紧凑。

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要机智和灵活。学生观察了乙醇与钠的实验,与以前学过的水与钠进行比较讨论。笔者发现讨论中凸显出学生对水的结构不清晰,限制了用类比方法讨论的进行。这是课前没有预设到的,教学时让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乙醇和水的结构式,再鼓励其他同学给予评判。

要关心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多样性,把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各具特色的个性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如:学生讨论乙醇与钠反应机理时,通过有关实验装置和获取的数据,经过合理推算得出:1mol乙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得到0.5molH2,那是什么氢原子参加了反应?学生思考有三类氢原子:甲基氢、亚甲基氢和羟基氢,教师适时地从乙醇结构中氢原子的差异与获得氢气的比例关系上予启发、推理。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插话,因为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教师不能为刻意完成教学任务而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计划,顺应学生探究的需要,即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但如何兼顾学生的发展和课堂时间的紧凑,教师还需要再做深入研讨。

要加强知识网络的构建。学习了乙醇性质,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乙醇乙醛乙酸”的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有机物之间的转化,知道有机反应及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科研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了解有机合成做铺垫。课后学生反应终于找到有机物学习入门的感觉,有着恍然大悟之感。

三、反思课后教学的拓展延伸,开展兴趣活动

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资源课后将乙醇内容加以深化,如利用教材“拓展视野”中假酒和交警检测酒驾知识让兴趣小组学生做课后延伸探究,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

笔者让一组学生利用酒瓶标签上的原料和生物课学过的知识,一起了解酒的制作过程,即发酵法制取乙醇,并探讨发酵法的优缺点过渡到工业利用石油裂解气乙烯快速大批量地制取乙醇,从而降低了乙醇的生产成本。学生通过课本“拓展视野”中假酒知识,明白了不能利用工业酒精兑制假冒伪劣的酒制品,明白了要正确运用化学常识做诚信守法之人。另一组学生通过交警检测酒驾知识了解人体血液中酒精含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认识酒后驾车的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后延伸围绕着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把化学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使化学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建构开放的课堂,组织和开展起课外的兴趣活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如此。教师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的反思会不断的发现困惑,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人生不断辉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9-7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6

一学年即将结束,对教学中的感想进行反思,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回忆一年的教学情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情况

新教材与旧教材从内容、版面、插图等相比,均有较大的改变。旧教材注重知识的架构与系统性,但课后习题与高考严重脱节,所以另配省编练习册,做辅助教材使用。新教材在保持旧教材知识的架构上,突出当前科技的发展情况介绍,突出探究式教学过程,突出利用插图使学生形象的接受知识的目的等,尤其是课后习题的编排注重了梯度,基础题、中难题、稍难题及难题,做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做到了与高考内容的接轨。应该说是一本不错的教材。如果教学中完全贯彻新教材的意图,可以推测学生在学完这本教材后,学习能力会有较大程度提高。但教学过程中并不理想,因为课时不足,在完成教材的同时,又要完成省编练习(如不完成,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考试成绩),加上高二年的会考复习决定了新课必须提前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只能注重完成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只可惜一本好的教材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看来在现行一切为了高考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是一句空话。

二、对学生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骄傲、娇气并存,以自我为中心,虽然聪明、活泼,但生活上攀比严重,敢花钱,擦黑板也怕把衣服弄脏(不绝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怕学习,对学习无兴趣,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和部分学生闲谈,发现他们对人生的理解是只要赚到钱,人生就成功。至于如何赚钱、钱的作用、如何回报社会、回报国家等一概不知、不想,更谈不上如何做好建设祖国的合格接班人。每想到此,真感到是教育、教学的悲哀,真为我们国家捏把汗,怕我们的祖国后继无人。

三、对教与学的两点看法

一套好的教材发挥不了好的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1、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在注重提高升学率的同时,淡化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淡化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即使有做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拘泥与形式,不能触及学生的灵魂,短期的效应是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不能主动学习,不能刻苦学习,而长期的结果将是未来的青年自私、冷漠、贪婪、对社会没有责任感。所以我们应该让教育教学回归理性,明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真正为我们改革开放事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2、针对我们的学生近几年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下降的情况,应该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要总把升学率做为学校工作的首要目标,否则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而应该老老实实抓好学生的双基,严格按教学大纲教学,不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机器,而应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和方法,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也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号。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7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教学反思,学会教学反思,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反思学习其他同行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才能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实现化学的有效教学.通过一阶段的教学经验,个人认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做好对“教”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课堂”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种对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将之成为合理的实践方案,教师自己首先对所教内容实现“反思——教学——反思——教学”,然后以一种更合乎实际的效率的方法授与学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备课阶段反思

备课不能照搬现成的教案,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更不能依赖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重视学生的变化,反思自己的经验,凭借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过程,这都是“懒”的表现,需要克服这些问题.因此,教师要先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反思,对考试说明,知识重难点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道具,实验器材进行反思.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自我提问:“我要授予学生什么知识”,“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异常情况如何处理”等,为自己课堂做好充分准备.比如在淀粉的水解中,要充分设计,备学生,备教材,在关于水解的提问中①如何判断淀粉是否水解?②如何判断淀粉是否水解完全③淀粉的水解的条件是什么?充分考虑学生如何回答,以及如何应对,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

备课时,教师还应预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照预想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能对某个问题出现争议,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好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的内容表达是否有误导性”,“我该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的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从而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路径进行,使教学高质高效.

2.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学过程要适合学生,能引起学生的共同参与,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流是否充分,课堂活跃充分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每个活动,每个问题都要以实现教学目的为根本要求.有时,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抢着回答,也要看看是不是大家都参与了这个讨论.如在“氯水”这部分教学时,反思了以前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分组按照制定的探究内容进行学习,教学中按照学生课前探究的内容进行探究实验分析,这样让学生动了手,还动了脑,充分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过程的展示是检验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合理的具体体现,特别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给出“引子”,要设法让学生从生活中并在以学习内容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慢慢深入,经常思考的内容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脑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做一些课堂实验也有利于有效课堂的进行.

3.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一方面要考察学生双基的掌握,另一方面,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所教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的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的变化,是教师教学反思的重点.

教师应注重对个人的经验反思,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个人认为,做好个人经验反思,应该反思两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的成功和不足,使之沉淀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一定普遍性的理论或者形成文字.如,在讲“离子键”时,因其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本人首先温故知新,通过学生熟悉的钠与氯气反应的本质的分析,认识钠与氯结合成氯化钠的过程是先形成离子的过程.从而感受到离子键形成的条件及作用,为学习离子化合物及离子晶体结构奠定基础.然后,根据知识体系的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适当拓展.如补充探讨离子化合物熔化时离子键的变化,离子化合物固态时不导电,熔融状态导电的原因,离子键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的影响等,使学生加深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最好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的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感知微观粒子的运动,体会离子键的形成原理,领悟“离子键”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显著.教后记反思法是指把教学中感受深刻的细节记录下来,写成教学后记、案例评析的方法.

做好教后记,内容包括:①对课堂里所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感想;②对教学中的问题的质询与观察;③对教学活动有意义的方面所进行的描述;④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所要采取的措施.

写教后记,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通过教后记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教后记反思法重在分析总结,不仅记下教和学的成功与失败,而且还要有自己的分析、感想、体会、新的认识和改进意见,使其成为今后教学的有益借鉴.

2. 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解决题目之后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积极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培养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问题的过程.②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组块.③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

平时发现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时,经常会说“这道题我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题我做过的呀,上次还好像对的”,其实,学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本身对题目或者知识点存在着模糊的记忆,如果开始在做对应知识点的题目时,适当的给与学生思考的空间,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那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那么,学生就会对类似的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对于某些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思考这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比较几种方法间哪种更方便.

在新教材(苏教版)中也要求命题时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在江苏省高考说明(化学科)中一直倡导的是:将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让学生也学会反思,并养成反思的习惯,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我评价水平,为学生养成终身学习意识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也是一个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体现三维目标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总之,教师应养成反思的习惯,掌握反思的方法,这样教学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和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8

关键词: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实践;原创性研究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若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年)的出版为标志,至今有370多年的历史;若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为标志,至今有200年的历史;如果说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使教育学的产生有了可靠的理论基础,教育学才算是科学的教育学的话,则以德国教育家拉依《实验教育学》(1908年)的出版为标志,教育学至今有近100年的历史。教育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仅有100年的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它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教育学在中国的出现与成型,一开始就是从国外引进的,人们形象地称它为“舶来品”。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命运”并不好,既缺乏先天的发育,后天又营养不良,其间有过快速发展,也有过曲折反复。100年来,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就像“病魔”一般始终纠缠在中国教育学者身上,至今使我们无法摆脱,以至一些理论工作者发出“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的感叹,更有甚者断然作出“教育学终结”的结论,教育实践者则称教育之学是无用的教育学和脱离实际的教育学。21世纪中国的教育学如何发展,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教育学体系,这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教育学中国化阶段划分

关于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郑金洲认为,中国教育学百年,大致是旧中国50年,新中国50年,“可以说有四次热潮,两度曲折,一大一小”。叶澜认为,中国教育学科的百年发展大致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界,划分为两大时期,两大时期又可根据教育学科发展呈现出的基本状态和主要特征分为六个阶段,其间出现过三次历史性中断和三次大的转向。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的过程,陈桂生认为,以教育学中国化为中心目标,我们先后对教育学研究成果有过三次反思。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对“进口”的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反思,导致标榜“中国化”的“政策法令汇编”式的《教育学》(1960)问世;第二次是60年代初,主要以“政策法令汇编”式的《教育学》为反思对象,反思的结果形成了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第三次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混乱的教育思想为反思对象而以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为参考。

笔者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教育学中国化为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1901—1915年。其路径是割断中国教育传统——学习日本——教育学在中国出现,产生教育学中国化的朦胧意识。

(2)1916—1949年。其路径为抛弃学习日本——转向学习美国为主——教育学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3)1949—1966年。其过程是改造旧教育学——学习苏联与批判苏联——明确提出教育学中国化的问题——结果是中国“政策化”教育学的产生。

(4)1966—1976年。此阶段主要是中国教育学的“独创”——形成“政策化+语录化”的教育学——教育学的科学性遭到破坏。

(5)1977—1984年。此阶段主要是苏联和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全方位介绍和翻译——教育学的恢复和重建。

(6)1985年至今。这一阶段可称为教育学中国化的全面建设和反思阶段。

二、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

1.1901—1915年

这一阶段的引进从表面现象上看是直接学日本,实际上是间接地学习德国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因为此期内主要是翻译和介绍日本的教育学,而此时日本的教育学主要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引进的教育学也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其实,这一时期国人并没有真正见过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直到1936年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们原先学习日本的教育学是第二手的材料。这种现象对于中国建立教育学,形成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带来了先天不足的缺憾。同时这一时期也割断了中国的教育传统,教育学是全盘“进口”。

1912—1913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师范教育体制确立,日籍教师纷纷离开中国,中国人开始独立从事教育学的教学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完全日式的教育理论陈述及教学方式令国人感到不适,国内一些学者和师范学校的教育学教师主张教育学应“以适于吾国现情为主”,教育学中国化意识朦胧产生,于是中国人编写教育学教材和著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教育学中国化迈开了艰难的第一步。但由于编著者多半是留日学生,他们又多是速成班培训出来的,其食洋不化或浅尝辄止不可避免,再加上当时引进教育学,不是以研究教育、服务中国教育实际为宗旨,而是以传授国外教育学知识,应师范教育开课之急需为目的,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早期教育学的中国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我们今天大量“进口”国外教育理论也有类似之嫌。

2.1916—1949年

1916年,中国一些学习教育理论的留洋学者纷纷回国,除郭秉文1914年回国外,像胡适、蒋梦麟、陶行知、晏阳初等人,都是1917年回国的。这些人在当时的教育界被委以重任,他们都留学美国,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从1916年开始,当时最有影响的教育刊物《教育杂志》开始登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再加上杜威从1919年4月30日来中国,1921年7月11日回国,在中国住了两年多的时间,所到之处即宣讲其教育学说,中国的教育学开始全面转向,丢掉日本,转向主要学习美国,同时也学习和介绍西方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这一时期的教育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教育学中国化也得到了充分的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教育理论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学术探讨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中国教育界人士在前一阶段学习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西方的教育理论,创建教育学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开始思考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

其次,当时有一批学习教育理论的专家。如前文提到的学者中有相当一批是专攻教育的,而且还获得了博士、硕士学位。他们回国后,迫切希望把他们学到的先进教育理论应用到中国。

最后,教育团体成立,中国第一代教育学家群体形成。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

1915年成立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成立;1918年中华教育社成立;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成立,有一批教育家躬身教育实践,身体力行,实践其教育理论。像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实践;陈鹤琴的“活教育”实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等,都是这一时期中国化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

总之,这一阶段教育社团的活动和教育家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迎来了教育学在中国百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版的教育学著作有近百本。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学体系主要受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国家主义教育理论、三民主义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影响,因此,教育学体系是多元的,各种教育学体系在借鉴国外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结合国情进行研究,教育学的中国化也是多画面的。

3.1949—196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是对旧教育学的改造,这主要集中在1950年前后。当时对新中国的教育性质进行了规定,强调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建设,强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这些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改造旧教育学的同时,中国的教育学开始学习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和苏联其他教育家的教育学著作也开始被翻译介绍到我国。1952年11月,《人民教育》发表《进一步学习苏联的先进教育经验》一文,一时间,学习苏联的教育学成为教育界的中心和热点,与其说是学习苏联教育学,倒不如说是中国教育学的全面“苏化”。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苏在意识形态上发生争论,中国不能再依靠苏联,而西方的教育理论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已被我们批倒、批臭。怎么办?只有创建新时代的教育学。可见,当时教育学“中国化”这一口号的提出,并非偶然,它是针对“进口教育学”现象的不满提出的,也是为当时中国“无处进口”的形势所逼,是中国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强烈呼唤,同时也是我国学者对教育学学科发展反思的结果。

早在1955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师教育学教学大纲讨论会,就明确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但教育学中国化问题是在1957年提出的,1957年,《人民教育》刊发《为繁荣教育科学创造有利条件》一文,发表了当时中国教育界一些教育学者的意见,有的学者提出,我国教育科学发展最迫切的是教育学的中国化问题。1957年,瞿葆奎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4期上发表《关于教育学“中国化”问题》的文章,就教育学“中国化”的含义和如何使教育学“中国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年,曹孚在《新建设》上发表《教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长文,对苏联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进行批判。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对教育学的反思研究,对当时教育学中国化研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价值。然而,1958年“大跃进”和“教育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全面批判和否定苏联的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走向了“政治化”的道路,教育学变成了当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汇编与解说,这种“教育学中国化”实际上是对教育学的科学性的否定。

1961年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周扬发表了《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的讲话,指出:“编出一个好的教材首先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整理自己的遗产,同时要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编出具有科学水平的教材,才是中国的教育学、中国的文艺学。”嗣后,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教材试用到1966年。这本教育学教材注意中国的教育实际,改变了教育学是“教育政策学”的方向,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苏联教育学的模式,在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中迈出了可贵的一步。当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该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政治化”的痕迹。

转贴于 4.1966—1976年

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指出:“彻底批判学术界、教育界、文艺界、出版界的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夺取在这些文化领域中的领导权。”同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迅速在中国大地卷起。从1966年到1976年,10年“文化大革命”是在一片打倒声中,一片砸烂声中,一片批判斗争声中度过的,教育学在劫难逃。当时首先是批判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认为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以“全民教育论”为纲,以“智育第一论”、“教学阶段论”和“教师中心论”为核心的“黑三论”。到了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盘否定建国后前17年的教育工作,提出了错误的“两个估计”。在这种形势下,教育学被指责为“伪科学”,教育学教师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改造的对象,许多大学的教育系被解散,幸存的教育系,其课程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教育思想课”。在中国整个形势不正常的状态下,教育学的中国化只能在不正常的状态下生产出不正常的“畸形儿”,于是,中国的教育学走向“语录化”。这一时期的教育学书籍,都是大段大段地引用马恩列斯毛的语录,特别是毛泽东语录,对领袖教育思想的学习替代了教育学的研究,教育学的科学性荡然无存,其体系中国化更是无从谈起。

5.1977—1984年

1976年“文革”结束,经过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教育学恢复其学科地位。当时一些大学恢复了教育系,开始招生,教育学研究也开始起步。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五院校编写的《教育学》,1979、1980年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当时的教育学教材,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这一时期,由于思想的解放,教育科学的子学科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被大量翻译介绍到中国,教育学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教育学中国化又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被学者们所关注,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学者们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应注意三个方面: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研究和建立教育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教育学要突破传统、僵化的模式,顺应时展,注意分化与综合。但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学主要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继承和改造,中国化的特色还不浓。

6.1985年至今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建设和深化改革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而开展了素质教育大讨论,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研究,中国的教育理论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创建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1985年后,教育学的研究进入深化和迅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教育学的研究论题增多,主要涉及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问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教育学的分化问题、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问题、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问题等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教育学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教育学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应接不暇。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教育学》书籍100多种(本)。

但在经过一个教材建设和出版的“繁荣”时期之后,人们对教育学中国化建设并不满意,进而又引起人们对教育学中国化的反思。从理论上对教育学中国化进行全面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1991年《高师教育研究》第1期发表苏渭昌《由教材特点谈公共课教育学教材的改革》一文;《山东教育科研》1991年第3期发表张忠华《教育学教材建设泛论》一文,等等。这次研究得到了原国家教委的支持,1991年3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材改革研讨会,1995年原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发表了经过五次讨论、八次修改、历时五年的《教育学学科建设指导性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由于对教育学学科建设反思研究的深入,进而引起“元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试图通过对元教育学研究的性质、范围、方法的探讨,为“教育学的反思”这类研究定位,提供研究的规范,促进反思研究工作的系统化。

综上所述,从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学习日本的教育学,还是学习美国和西方的教育学,最终形成“苏化”的教育学,都是以引进为主。其历史贡献在于:中国有了教育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使我国的教育理论可以和其他国家的教育理论对话,缩短了中国对教育学理论探索的进程;教育学的引进,解决了中国开办师范教育开设课程之急需;使中国学者认识了教育学,特别是学习苏联的教育学,确立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指导地位,通过引进和学习,中国有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体系结构,为教育学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大量引进和“进口”国外教育学,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教育学在中国失去其个性,过分照搬照抄,脱离中国实际;特别是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学,形成“大教育学”,使解放前形成的教育学科多样化为一门“大教育学”所取代,形成僵化的“四板块模式”,客观上也影响了教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三、教育学中国化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理论的中国民族化,是中国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创新的结合;就是一般教育学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在中国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中国化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中国没有教育学,要向国外学习,要经过外化到内化的过程,使中国有教育学,把国外的教育理论本土化,即中国化;其二是在内化的基础上再到外化,也就是把学习的教育理论应用到中国的教育实际,解决中国的教育实际问题。

纵观教育学中国化的历程,可以看到,教育学中国化问题是与教育学“进口”中国相伴生的。只是当初以引进为主,在“进口”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一些问题,开始进行初级的和朦胧的反思,其主要表现是思考“进口”的教育学如何更好地运用于中国的教育实际,这实际上就是教育学的中国化,直到1957年我们才明确地提出教育学中国化问题。但时至今日,对这一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好。总结教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笔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明确中西方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不同

从逻辑和时间上看,西方的教育学是建立在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在前,教育学理论形成在后。而中国早期的教育学,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之前的,是先引进,再运用,也是应师范教育开课之急需,起初教育学并不是研究教育,指导教育实践、服务教育实际的,而是以传授国外教育学知识为主。

从教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看,西方的教育学从产生到发展,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比较小,这与西方的学术自由是一致的。而中国教育学的“进口”,是客观实际发展的需要,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起初是应师范教育开设课程之需,随后,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1949年后的政治运动使教育学的研究大起大落可见一斑。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不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如果教育学研究完全变成意识形态的附庸,它的发展也就被窒息了。

从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来看,西方有多种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树,有核心的教育领袖和教育代表作。1949年之前中国的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不如西方集中和强大,因为我们的研究落后于西方。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规模,从业人员之多,研究机构数量和研究人员队伍之庞大,都堪称世界一绝,时至今日,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家仍然屈指可数,具有全球影响的教育代表作仍未出现,这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反思了。

从师范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西方比中国要早 200多年,早在1684年法国就创立了教师讲习所,1794年欧洲第一所师范学校诞生。师范教育的诞生,为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师范教育最早是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师范学堂,比西方晚了一个世纪。教育实践不够丰富,教育学中国化的基础不牢固,也是教育学发展的一大障碍。

2.关于教育学中国化的研究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决定着学科发展的水平。在现今的教育学著作和教材中,绪论部分都提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统计法等是学者们经常谈到的,而打开他们写的教育学著作和教材,又有多少内容是采用实验法、统计法得到的结论,更多地是采用现象描述法和内容分析法,甚至用引证、简单类比、不周延的演绎推理来叙述教育学的内容,更为甚者基本是直接移植、照抄照搬。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逻辑更多地是先有理论体系,后以指导实践,理论体系的构建更多地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而中国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被忽视。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学中国化的建树意识差,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历史上的教育家,都是教育实践在先,而后有他们的教育著作问世,此方面的典例,枚不胜举。

而今的中国,教育团体林立,教育研究人员队伍之大,属历史之最,但躬身教育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联姻”的研究人员又有多少?依笔者看来,大多数教育研究者是从书本到课堂,从课堂到论文、著作,真正从事教育实践和深入教育实际的少之又少。在这方面,中国的第一代教育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像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等人,他们在那个时代,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出大城市,纷纷深入偏远山区和农村,进行平民教育、生活教育,进行教育实验,积累经验,进而提出教育理论,这才是中国的教育理论,中国的教育学。如果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不能做到这一点,不能从事“行动研究”、“教育体验”,创生中国化教育学的任重仍将遥遥无期。

3.要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当二者关系协调时,政治清明,学术繁荣。否则,社会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干扰较大,就会影响学科发展,使学科发展偏离方向。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对象,也有其自身的发展和研究逻辑,要进行客观的研究,不能凭借政治意识形态来研究和发展教育学。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49年以前国民党的“党化”教育学,就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的教育学受政治影响过大,就出现了“政策化教育学”,“文革”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教育学的“语录化”等等。由于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其结果是“教育学‘中国化’……,在中国‘化’掉了教育学”。

相反,当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学影响较小时,教育学的学术研究就相对繁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学中国化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一点。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学发展非常之快,出现了不少别具一格、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学著作和教材,在教育学中国化建设上有了一些突出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学中国化体系初具规模。经过20多年的探讨、研究,教育学作为一门师范院校的课程,其科学的体系初具规模,教育学的建设逐步清除了极“左”路线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形而上学、教条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较为理性地处理了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的关系。

(2)构建了不同层次的中国教育学体系,教育学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教育学研究的深入,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教育学依次出现,如学前教育学、中小学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农村教育学、元教育学等。而且,每种教育学都有多种版本,教育学建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3)教育学体系日臻分化,出现了一些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著作。一是叶澜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该书由导论和学校功能论、学校教育模式论、学校教育活动论三编构成,体系安排比较简明,全书内容自成体系,克服了传统教育学的“四组块”模式,具有较多的新创意识。二是傅道春编著的《教育学——情境与原理》,这是一本情境与原理结合的教育学著作,它的突出特点是以事寓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新探索。三是出现了一些原理性著作,如陈桂生的《教育原理》、柳海民的《现代教育原理》、胡德海的《教育学原理》等。“文革”前的“大教育学”逐步解体,教育学各子学科相继独立,出现了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德育原理和学校管理学等学科。四是熊川武等著的《实践教育学》,这是一本与理论教育学相对的实践教育学著作,该书共包括10章,即绪论、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功能、教育激励、教育过程、教育评价和教育研究,除体系上的别具一格外,内容上亦有独到之处。

总之,我们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时,要善于运用其方法论思想,但不要把这些理论绝对化,否则,就变成了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不仅不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还会有碍教育学中国化的研究,影响教育学在中国的正常发展。

4.开展中国教育学的原创性研究

原创性研究是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原创性研究具有问题的原发性、研究素材的原始性、研究结论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纵观中国百年教育学发展史,教育学中国化的历程中我们学习的时间多,思考问题少,更多地是介绍别人的教育学,割断本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教育学原创性研究意识薄弱,是制约教育学中国化的一个症结。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使人们大多随俗,而很少脱俗,创新思维意识差;也有政治制度上的原因,1949年后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大起大落,教育学的研究也大起大落,人们对教育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敢涉足,也影响教育学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另外,教育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晚,人们一时间还不能科学正确地认识它,再加上中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问题意识淡薄,创新观念差,也影响着教育学中国化的进展。时至今日,万事俱备,我们有着庞大的教育体系结构和学术研究队伍,学术环境比较宽松,有了百年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又有50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经验,开展原创性研究,生发新的教育学的时机已经基本具备。

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就是立足中国的教育实际,依靠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开展中国教育研究,最终形成有独特个性的中国式的教育学,这种研究哪怕是初级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解决中国教育实践问题的;这种原创性研究,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但又不依附于其他学科,应体现教育学研究的特性,在教育学语境下研究教育问题,问题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的结论又高于并且能够指导教育实践。看来,我们的教育学研究者必须走出书斋,回到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教育学理论才能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才能创生出中国的教育学。

5.要处理好传承民族文化教育传统与借鉴国外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

任何文化的产生都有其民族性,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民族的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民族性。教育学的中国化,就是教育学的中华民族化,教育学的中国化,就是教育学的理论与研究要从中华民族的教育实际出发,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传统,具有中华民族的教育特点。

回首教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我们的教育学基本上是模仿和学习,在教育学的著作中,充斥着大量的国外材料,先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后是杜威的教育学说,再是全面“苏化”的教育学,就是少见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内容,我们过去的“教育学中国化”在某种意义上是舍本逐末,基本上割断了历史传统。其实,中国有着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是以道德伦理文化为核心的,我们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十分优秀的教育传统,在道德教育规律、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该成为教育学中德育论的重要成分;再如教学理论,中国古代也有丰富而宝贵的遗产,我们的教育学也缺乏应有的吸收和改造。盲目从外,给教育学中国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在教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处理好民族文化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国外教育理论的借鉴之间的关系。现有的教育学理论中有多少是从中华民族教育传统中概括出来的理论?有哪些理论与方法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实验总结出来的?我们有多少教育学理论可以拿出来参与国际教育理论的对话?可以说不堪回首。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出现,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教育学在中国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学如何面对全球化,又如何发展和保持中国特色,更是一个重大问题。当然,在今天教育学的中国化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吸取国外教育学的精华,为我所用,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但现实的教育学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量移植国外教育理论,缺少自己的思考;照搬移植其他学科的成果,失去了教育学研究的特性;漠视实践,失去了理论的针对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学中国化的进程和水平。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的是:一时间是这种教育理论,一时间又是那种教育理论;一会儿是这种主义的教育理论,一会儿又是那种主义的教育理论。其词汇都是国外“进口”的,文章艰涩难懂,读完令人生疑,事后仔细揣摩,好像明白一点,其实前人早有论述,并无新意。我们大量学习和翻译国外的东西,除了说明中国教育理论的不足和“干瘪”外,还能说明什么?难道只是一些学者为了评职称和拿薪水而已?!

教育学中国化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中国的教育学,中国的教育学是解决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教育之学。过分依赖国外模式和相关学科模式,开拓创新魄力不够;不能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脱离中国教育实际,不善于从教育实践中吸取营养,是制约教育学中国化的重要因素。

注释:

[1]关于拉依的《实验教育学》出版的时间,一些书籍上的记载是有出入的,这里依据沈剑平、瞿葆奎翻译的拉依的《实验教育学》上的说明为准。详细内容请参阅拉依:《实验教育学》,沈剑平、瞿葆奎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89,(3).

[2]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7).

[3]郑金洲,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4]叶澜。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4,(7).

[5]陈桂生。“教育学”辨:“元教育学”的探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278,285.

[6]程谪凡。对教育学教学大纲的意见[N].光明日报, 1956-11-26.

[7]徐毅鹏。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J].教育研究,1983,(11).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9

关键词:教师 教学 反思 作用

引 言

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正如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实质上是要求教师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教学反思应主要集中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这里就教学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一)认真进行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为创新教学积累经验,拓展思路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教学中的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调控和应变能力。

【案例1】“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案例部分内容。

教学设想:《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教学应将教学的重点、难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历学习过程、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教学中通过增设“无中生有”“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探究活动来让学生亲历过程,体验生活中的化学;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答辩——归纳总结”及巧妙的板书设计来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教学理念:“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教学的初步体验。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化学及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感知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教学体会:《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初三学生上的初中化学第一节课。它对今后学习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点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而教学难点则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上。整堂课的设计是围绕在难点的突破上。从板书设计即可看出,左、右两边设置的均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将“化学学习档案袋”这种新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从第一节课学生就能知道,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改变过去旧的教学方式,除做了三个兴趣实验和必要的点拨、激励性语言外,主要学习问题均由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看书、讨论、答辩等方式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来解决,并且收效良好。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充分体现自主性。初学化学的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回家完成第(1)题小实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进一步进行化学学习。第(2)题又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来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事实证明:普通学校的学生也有自学能力,只要我们执著地按新课程要求去做,就一定会有效果。

本堂课的不足:教学时间太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够充分,若有两节课,则学生还可充分展示才能。本堂因是公开课,追求所谓“完整”,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作适时的调控。

(二)抓好教学后的反思,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也叫教后记是教师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一种反思形式。教学后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教学后反思教师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堂上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记述与分析;(2)课堂教学环境的记述与分析;(3)记述课堂教学的体会与感悟;(4)记述别人的评价;(5)记述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及解决过程;(6)记述学生的行为;(7)对一堂课的整体进行记述与分析。

【案例2】为有源头活水来─—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启示。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经典”课题。教师先后执教多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从一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细读教材,重组教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性,再到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活化教材,让教案跟着学生走。每一次教学后的反思就是教师自我的一次超越。

以下是二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部分教学片段与反思:

片段1:各小组用给定的几组不同器材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组装装置,制取、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讨论、交流、反思……

生:我们小组组装好仪器后,一开始很长时间也没收集到二氧化碳,大家很着急。

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找到原因了吗?

生:我们找了,争论了好几次,试了好几次,后来终于发现原来只要把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到酸液下面,气体就会很快收集满了!

师:很好!能说明其中原因吗?(该小组学生面露难色,师生共同探讨,理解了“液封”的原理)……

一教后的反思:设计这节课秉承的一种理念是“动态生成”,即试图根据现场的、当时的学习情景,运用教学智慧,对教学流程作适时调控,敏感地发现学生身上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将教学生成中有价值的资源转化为新的讨论主题或探究对象。但依据新课程理念做出反思时,教师总觉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上还有欠缺。

片段2: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多视角的教学评价。

利用课本提供的仪器,学生在课前设计多种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方案,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进一步引领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探究,建构开放的课堂。课后延伸探究,利用鸡蛋壳、食醋等生活用品设计家庭小实验,既能与课前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呼应,又能使化学在生活里的应用中变得鲜活起来,达到“课虽止,思未停”的意境。

二.提升高度的教学反思,优化教学过程

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创造机会,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维度力争多元化,既可以是“教学设计”,“引入与思考”,也可以是“实验的改进”以及“实验的评价”,还可以是“课后习题再思考”或者“考试评价”。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反思,都要站在一定高度,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而不流于形式。只有站在一定理论高度上,评价、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才会被学生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进行认真反思,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缩短教学之间的距离。在师生共同享受“过程优化”所带来轻松愉快的同时,学生思维能力才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案例3】现在教师在谈论教学过程中,谈论最多的是“问题——情境”意识。一位年过半百的初中化学教师一走进课堂,学生便闻到一股香水味,老师问这香味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回答说老师身上洒了花露水。老师接着问:“老师身上洒了香水,你们怎么会闻到?”学生答:分子是运动的。他把问题情境创设的较好因为他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在学研中反思,提高教师的品味

做“学研型”教师,中学化学教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化学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教学中,完全有可能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反思、改进、提高,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平时也要用心去审视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注重实验教学的研究,对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创新改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学反思用平实的话,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认真思考一下得与失,想一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情景是否和谐、学生积极是否调动、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教学方法是否灵活、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动动笔,写中有学,学中有思。

从上述案例中可见,“教学反思”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循环或重复,而是在不断提高和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样,教师的教学能力可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地提高,并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参考文献

吕洪波编《教师的反思方法》第2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0

【关键词】教学反思;调控能力;评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4-01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非常强反思。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积累的经验得以升华。教师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探索,在教学反思中改变自我,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反思是一个教学能力的沉淀过程,是一个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的养成过程。按照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本文以“元素周期律”实际教学为例,就教学反思谈些看法。

1做好教学前的反思,提高教学分析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应具有前瞻性,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

析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本节课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比较枯燥。根据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课程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增强互动,避免枯燥的讲授;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等数据,让学生进行活动探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发现元素周期律,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课堂中又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师生互动的方法来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达成教与学的目标。若能经过这种教学前的反思,那么形成的教学方案一定是具有个性化的,也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元素周期律这节课三维目标方面有这样的设想,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周期性排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其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结合元素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2及时抓好教学中的调控性反思,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调控性反思就是及时、自觉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活泼可爱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本节课中,在完成活动探究的表格内容后,要求学生对表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需要学生开放思维,积极应对。但是刚开始学生反应并不积极并且思维仅局限于对1-18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不停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交流,使学生充分挖掘表中各种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进行教学后的批判性反思,提高教师评价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找出问题的症结,探索出改进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进行全面的反思是从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方式看待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和隐藏在实践背后的各种假设,审视自己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念和假设是如何限制了自己的实践,也意味着寻找一些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思想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反思能力;特征;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77-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27

一、引言

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一种认知策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些科学家及理论对反思能力进行了阐述,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了元认知,其本质是反思认知,它主要的观点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评价等[1],元认知理论是反思能力培养的心理学基础;杜威提出了“反思思维与反省思维”,认为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获得反思习惯,以便他们能从事理智行动,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而是要找到其中的“问题”及“答案”;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纳十分强调学习的反思过程,提出个体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朱小曼教授提出:“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又是理想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批判理论是反思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其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批判是反思的表达,反思意味着批判;归因理论涉及成败归因理论及自我效能感理论,其中的观点是归因是通过个体的期望和情绪体验进而影响其动机的,强调了个体的主体的作用,包括个体对学习积极的反思;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不断地产生错误与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反思修改与提炼自己的认知的策略,其核心特征是:监控、诊断和反思。

综合所述,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反思能力是反思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是基于元认知,通过质疑批判、探索检验、评价创新过程,不断调节和完善自身认知,形成认知策略的一种能力。它具有哪些特征,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反思能力的特征

1. 自主性

学生的反思不是简单的认知的过程,它是对自身的认知过程的理解与批判,实现自我管理、自主监控与评价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会学习,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就对反思性思维进行了论述:“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或我们意识到的目的进行计划,能够以深思熟虑和带着目的的方式开展行动……它把那种单纯的食欲性、盲目性和冲动转化为理智行为。”自主性是能力形成的内动力,是形成能力的源泉,是主体突显的标志,质疑批判、探索检验、评价创新过程需要学习者积极参与,实现个体能动性的有效转化与发挥,唯有自主,才能有效反思。

2. 实践性

反思不是心中的闪念,也不是大脑中任意想象,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思维过程,这种过程通过学习者不断地“假设-检验”以及检验后的再“假设-检验”,不断地完善与补充自己的认知结构。[2]实践性是形成合理的良好认知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形成能力的关键,体现了反思能力的主体参与。

3. 创新性

反思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回顾”知识,而是从中找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案”, 反思的过程往往是从不同角度、深层次地挖掘出问题的本质,是需要创新性的思维,通过迁移、整合、创新,不断完善与丰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与情意品质。

三、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与反思的热情

反思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培养的,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反思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反思的意识,使之从不自觉的行为到自觉的行为,从被动的行为到主动的行为,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监控等,实现“我想学”“主动学”“坚持学”统一。

(1)情境设疑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3],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意识与热情,热情不断,则反思不断。设置情境时应注意问题的启发性、促思性及领悟性,使情境设疑与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联系起来,不断将学与思有机结合起来,现举例如下(表1):

(2)示错引导

示错引导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迁移、判断,形成综合能力,找出问题症结,通过正反对照,强化知识,形成正确的反应联结,形成智慧技能与操作技能,形成反思的欲望与动力。现举例如下(表2):

(3)互动讨论

实验教学实质上是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暴露典型问题,进行思维碰撞,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切实提高实验反思能力。[4]在实验教学中,互动讨论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核心知识的理解处、认知冲突处、知识疑难处、收尾总结处。现举例如下(表3)。

2. 指导学生寻找反思的切入点(口)

在实验教学中,很多的课堂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出现学生思考得少或思考得不深入等现象,也就是不会寻找反思的切入口。要取得反思的实效,少走弯路,应指导学生寻找反思的切入口,让学生思考有方向性与针对性。在实验教学中常就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及实验结论等作为切入口指导学生反思,现以性质活泼的氧气等教学内容为例说明。

(1)实验的方案作为反思的入口

注重引导学生对方案设计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在药品、实验装置、实验原理等方面的合理性等。

如,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中,课本教材中安排了三个典型的实验: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目的是验证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围绕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实验的最优方案。通过讨论、反思得出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的比对,深刻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这一重要结论。

(2)实验现象作为反思的入口

对实验现象的反思包括两个方面:现象本身的反思,现象描述的反思。

如,氧气的性质教学过程中,涉及多个化学实验,现象也有异同,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物质燃烧时出现的现象的异同,可引导学生反思:①为什么有的物质燃烧有火焰,而有的物质在氧气燃烧并没有火焰?有的有烟,有的则有雾等?②为什么有些物质燃烧剧烈,而有些物质燃烧不剧烈?甚至不易燃烧?③物质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出现明显的不同,说明了什么?④铁丝燃烧时为什么会产生火星现象?这个现象是何种原因产生的?是否所有的铁丝燃烧都有此现象?通过问题的驱动,引发学生解决问题,挖掘现象的本质。

(3)实验操作作为反思的入口

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反思,反思的内容常包括:基本操作中药品的用量,操作的不规范所引起的不良后果,操作的先后顺序导致实验成败等。通过反思可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化学核心观念,遵守相关的实验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对于操作,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组织讨论,帮助学生认识这些操作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在反思中,让学生体会有的“为什么”是为了安全性的需要,如在铁丝燃烧时必须放水或集气瓶,有关资料显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温度高达1525℃,此时生成的熔状物一旦直接落在集气瓶底会使炸裂;有的“为什么”是为了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铁丝要燃烧,根据燃烧的条件:氧气及温度达到着火点,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温度,系一根火柴就是为了达到预热的目的,达到燃烧所需的温度;有的“为什么”是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的需要,在做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往往都是慢插至集气瓶中下部,“慢”与“中下部”都是为了让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充分,实验现象更明显;有的“为什么”是为了环保的需要,硫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性气体,如何将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可利用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在瓶底装少量的水以便于吸收二氧化硫。这些反思可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关键,串联相关的知识,弄清操作的原理,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过程不是“探其花”,而是“究其根”,刨其本质,达到 “精于道者,兼物物”的目的。

(4)实验的装置作为反思的入口

反思实验装置,反思其典型性与创新性,达到既继承传统,还要突破传统。从反应的原理(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装置的要素构成、装置的功能解析、装置的适用范围、装置图形的构建,引导学生反思,在构建知识的图式中掌握装置的特点和组成,围绕实验装置进行知识的联结与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反思装置值得创新或改进的部分。从实验装置的简洁性、环保性、安全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如,实验室利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对于装置引导学生反思:①为达到控制反应速度的问题,如何改进?②若需要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装置如何改进?通过组织讨论,将反思引向纵深处。

(5)实验的结论作为反思的入口

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指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反思,反思结论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如,常常设计如下的实验证明催化剂的性质:①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插入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②另一试管中加入同量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加入少许二氧化锰粉末,同时插入一根带火星的木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通过质疑、讨论实验结论的严谨性,组织学生反思,如何有效设计实验证明催化剂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3. 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模式进行反思

指导学生从过程与结果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模式进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提高反思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从学会到会学,达到反思的目的。

(1)实验过程指导反思的程序:原理(做的理由)-质疑(不足之处)-创新(改进措施)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实验原理、药品、步骤、操作、检验等思考,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何不完善之处,能否提出切合实际的改进措施,从而形成反思的程序,促进学生有序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主性。如,在气体实验室制备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思考原料选用的道理?比较其他常见的物质有什么优势?典型的发生装置在实验中还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达到优化的目的,能否提出改进措施等。

(2)学习结果指导反思的程序:收获(建构的知识)-诊断(不完善之处)-修正(补充与完善)

对于学生学习的结果,指导学生强化知识的整合与评价。主动建构知识,反思收获的内容,同时分析、比较、迁移,诊断出知识中可能缺陷或不完善之处,通过讨论、查阅、修正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隐性的知识显性化,普通的知识规律化,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培养学生统整性思维大有帮助。这一反思的程序不仅适用于实验教学,对于核心概念及原理、规律教学也是适用的。

4. 实验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反思的思维方法

学习中方法很重要,尤其是思维方法,它是指向问题解决的认知手段,它包括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与应用,同时包括排除、检索、调用与校正等批判过程。平时常用一些典型的思维方法也就是反思的思维方法,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象化、模型化、假设与检验等[5]。应根据不同实验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目的是便于学生理解、内化及运用。

5. 实验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评价

反思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有4个:反思的意识与习惯、反思的手段与方式、反思的自我监控、反思的自我评价等。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是反思取得成效的前提,反思的手段与方式是载体,反思的自我监控与评价则是重要保障。

在实验学习中建立学习成长档案是一个有效的方式,学习成长档案是学习者反思过程的真实记载,它通过一个个具象的活动反映了学习者的实践过程,在过程中,有收获,有失败,是学习者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过程,易于学习者发现问题、易于总结,从而调整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实现学习能力的跨越与提升。

通过目标评价有利于观察反思的效度。指导学生制定反思的评价目标,让学习者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针对性强,通过各项指标的对比,综合考量,找到其中的差距,寻找问题所在,实现从一个反思的结束迈向另一个新的反思的开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永远只有开始,没有终结,个体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也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反思能力意义深远,每一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以化学实验教学为主阵地,常树反思意识,常渗反思之能,常思反思之果,不断反思,以思促思,切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3

[2] 张玉娟.基于“反省思维”培养的“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J].化学教学,2013(2):26

[3] 经志俊.引导自主建构 防范迷思概念[J].化学教学,2013(2):28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12

1.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1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 规律 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1.2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 电子 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1.3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2.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 发展 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2.1反思课堂气氛;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①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②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2反思学生反馈;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3.1反思成功之处;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①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③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④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⑤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⑥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