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

时间:2022-12-18 09:14:15

高中政治课论文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1

一、挖掘发散点提问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的点进行提问。例如在教授《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一课时,课本上“分散投资原则”“理性投资原则”“个性投资原则”和“长期投资原则”四种,教师可以提问“还可以使用哪些原则”“这些原则比较起来有什么利弊”等来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多侧面、多角度地理解“投资理财”学科知识,掌握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学生从自我做起,对自己的零花钱进行理财,把思考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衔接关联点提问

“温故而知新。”高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需要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以此来支撑新知识讲授的顺利进行。知识是相融层层深入的,高中政治课的知识同样具有相融性,一个新问题的解答往往要借助于旧知识,让学生在已知的领域里寻找问题答案,同时提出问题与疑问。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紧抓新旧知识的内在必然联系,寻找从学生新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使新旧知识间渗透、迁移、升华,让每一堂政治课都相互衔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和思想观。

三、优化教师课堂反馈

新课改提出的“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理念是转变课堂教学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更要注重教与学的平等。

1.教师候答时间要充足。候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思考准备回答的时间内师生行为。高中政治课课堂提问通常都是教师按照每堂课的课时要求预设的问题,教师大体掌握学生思考用时,对学生的回答会做出快速的反馈,这是传统教学遗留的痹症。在教师提出问题等待学生回答时,应给出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学中,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认知很模糊,有些知识又很抽象,在候答过程中,学生可能进行发散和创造的思维活动,能够辩证的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认知,甚至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这瞬间的思维高潮点,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质量。

2.先鼓励后评价,态度中肯。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灵活性、积极性的人文学科。课堂教学不应是教条化、机械化、呆板化的应试教学,这不是政治课设置的初衷和目的以及价值所在。高中学生自尊心、自信心都很强,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对提问回答的结果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思想、端正的态度、积极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要以赏识、宽容的眼光接纳每一个学生和每一种答案。发现学生和答案里的亮点,应给予鼓励。在鼓励之后要对回答是否正确都给予评价,态度要中肯。总之,灵活运用提问和解答是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恰当的提问和解答优化课堂过程,优化教师课堂反馈是实现政治课堂教学的最佳策略。

作者:陈小勇 单位:平凉市第三中学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2

现阶段,就全国特别是中小城市和乡镇高中来看,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德育效率有待提高,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1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地位不高

由于文理分科的局限,以及高校文理科招生人数的悬殊,使得在大部分的高中学校内,学习理科的人数远大于学习文科的人数。而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和英语又是他们的两大拦路虎,地理的偏理倾向又让他们难以把握,这就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其他科目。

1.2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脱离实际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也是好奇心旺盛的时期。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传速度快,网络上充斥着各种难以区分真假的所谓“新闻”。十几岁的学生,还是缺乏成熟的判断力的时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从而认为德育脱离社会实际,是没有用的。而这也正是在提醒我们,一定要提高对德育的关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1.3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但仍有相当多的学校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打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热情,对其中的德育就更是不感兴趣了。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考,主动改变,提高思想政治课中德育的有效性。

2如何依托思想政治课强化高中德育

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让学生在了解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依托思想政治课堂强化高中德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转变单纯注重学生升学率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校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善恶不分的书呆子,而是爱憎分明、是非分明,有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祖国建设。教师应谨记,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目标,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2关注时事,理论结合实践

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的教学和知识的传递,而应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事,与时俱进。教师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关注时事,了解时事的基础上,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时事与教学内容自然地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鲜活的事例学习知识,接受心灵的洗礼。例如可以在讲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知识时,列举知名企业各种慈善捐款和“产品质量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理解承担社会责任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讲到“人生价值”时,可以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节目的片段,使学生在感动中体会人生的真谛,认识到人生的意义绝不在于索取,而是奉献,奉献让生命更加美好,使人生日益丰盈。

2.3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并非完全否认讲授这一教学方式,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环节,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辅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动口和动手的时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频或视频,使学生能够形成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使抽象的理论和宽泛的说教变得生动而具体。例如在讲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可以使学生迅速了解各个阶段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这就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强化德育功能。

2.4深入挖掘教材,把握德育切入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本里的德育内容,渗透在很多章节里,这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寻找和把握德育切入点。这其中除了比较明显的价值观,还有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大量的德育切入点。想要利用好这些切入点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有目的的设计教学环节,寻找和使用和教学内容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事例。经济生活中用社会中拜金主义的反面事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将国家财政的作用和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通过名人偷税漏税的事例,让学生设想如果大家都不按照规定交税会出现什么情况,从而提高学生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公民意识;文化生活中,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中“仁”、“孝”等思想的分析,结合现实中“老人摔倒扶不扶”的现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乐于助人”。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挖掘和对时事的掌握,可以随时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5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德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政治课导入方法注意问题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在教学实践中,艺术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弛状态中吸引过来,调动他们的充分注意,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使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1故事导入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猎奇心理,讲新课之前,教师先精讲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有趣、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引出本节课要讲的课题。这种导入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起引思的作用。例如:在讲《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时,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几位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到一个贫苦山区去调研,在路上碰到一位本该在学校学习的放养娃,他们便问:你为什么放羊?为了挣钱。挣钱千啥?盖房,娶媳妇。娶媳妇为啥?生娃。让娃干啥?放羊。这件事被登在报纸上,一位在城市上学成绩优秀的中学生看到了这篇报道后,认为自己也处于一种简单的循环中,好好上学,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考上一所好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找份好工作为了娶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生个好儿子,再好好上学……而他觉得这种循环又毫无意义,最后,自杀身亡。(同学们立刻开始议论纷纷)教师点拨:这两个事例尽管涉及的人物、结局等都不相同,但实际探讨的是同一话题:即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和价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而然地导人新课。

2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导入

名言、警句、诗词、典故等语句精炼,语意新颖、言简意赅,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富有感召力,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形象、生动、逼真,学生也乐于接受。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进人最佳学习状态。例如,讲“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时,引用克雷洛夫的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是湍急的河流”。格言、警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来阐明“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哲理;在讲联系观点时可借助“唇亡齿寒”的典故;在讲质变量变时可用“滴水穿石”的成语;在讲现象与本质关系时可以借助“兔死狐悲”的典故。这样无须费多大口舌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领悟其中的哲理,同时也为课文内容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悬念导入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通过巧妙设疑,制造悬念,来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在《哲学常识》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一目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人:先给学生简要地讲述17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皇宫里宣讲哲学的故事,然后设置悬念:“莱布尼茨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可是他又说‘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这两种说法不自相矛盾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大家能回答吗?(短暂停顿,观察学生表情)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这样导人,“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4漫画导入

利用漫画可以使课堂活起来。若用漫画导入新课,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人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一节的导人中,可利用课本漫画“四‘伯乐’相马”,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讨论,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归纳,点出主旨—主观因素是制约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重要方面。这样导人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5时政新闻、热点事件导入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高职 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深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肩负着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任。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加之教学过程中政治说教难免使其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据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大学课程中“最枯燥”的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使枯燥的抽象理论讲述变成生动活泼的文化熏陶和思想渗透,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 二) 有利于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发达国家腐朽思想文化冲击和挑战,这些外来腐朽思想文化正逐渐侵蚀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导致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对高职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关怀,有助于高职学生建立和谐意识和生态伦理理念;在人生观方面,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在价值观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鞭策他们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人说过:“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的书就可以了。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因此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要想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就必然要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任务。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博爱大众的利民济世精神、见利思义的重义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乐群贵和的和合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让高职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高职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则

(一)批判继承的原则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任何社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精华与糟粕并存。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曾说过:“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可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 。因此,在高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既反对全盘肯定,又反对全盘否定,在批判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剔除出去,把传统文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并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达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二)创新的原则

文化不但要传承,而且更需要创新。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继承和发扬,需要每一时代的人们去创新。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在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精华有机地融于一体。也就是说,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做到两方面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我们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有机融合。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改造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拥有新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外来优秀文化进行开创性的有机融合,通过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博采众长 ,在中西方文化融合中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来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我们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要融合其他外来优秀文化的成果 ,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进行创新,使广大高职学生吸收更为充分的思想养分,丰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三)渗透原则

受当今时代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有非常强烈的主体意识,且在思维方式和精神文化状态方面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采取强硬灌输的方式,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渗透的方式进行,使高职学生在无意识中吸收消化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广播、校园网、校报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或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趣味竞赛活动等形式,营造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使高职学生不知不觉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四)学以致用的原则

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在这里,我们所要说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站在历史和理论的高度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更需要我们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出发 ,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注意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 ,并将其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途径

(一)以师资队伍培养为关键,努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文化的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但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素B,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 ,就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育作用 ,努力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要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的要求,注重师德修养,以“率先垂范” 的高尚师德情怀,自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发扬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更需要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只有在此前提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时才能让高职学生信服,让高职学生逐渐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真正学有所成。

(二)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要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如在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第十二章 “党的执政理念”这一内容时,教师不能只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缺乏理论的说服力。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的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结合起来,先从中国古代历史上“邦为民本”的思想讲起,在此基础上引用了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并阐释了此典故的深刻含义,再紧密联系十以来我党高压反腐的实际,形象生动而又具体来讲解。这样不但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共产党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论依据和执政理念,并进一步理解当前我党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执政理念的重要性。又如在讲第十章“我国外交战略”这一内容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讲起,讲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以和为贵,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明我国在外交关系上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和反对“国强必霸”的错误论调。总之,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从古至今,既跨越了历史时空,为学生展开宏伟的历史画卷,同时又联系当前的实际,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使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不再枯燥乏味,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限魅力,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效率。

( 三)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利平台,更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相关内容组织高职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深入开展以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结合我国传统节日或爱国纪念日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纪念及传承的事件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爱国主义”这一教学内容,开展寻访和参观当地抗日遗址活动,促使学生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二是开展公益劳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讲到“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我们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帮助社区创建文化礼堂,让高职学生真正体验劳动与奉献的快乐。三是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如带领高职学生去看望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给孩子们送上自制的小礼物并辅导功课,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等,使学生明白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优良美德。同时,为了长期稳定有序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高职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它对高职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就必须要以高职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文化为载体 ,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浓厚氛围。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

1.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要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我们先借鉴校园网、校广播站等各种媒介,在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上,并对其进行深度报道,让高职学生在校园中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使学生在校园中能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通过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电影、电视等对在校高职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如我校在2015级2000多名新生中组织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的学习《弟子规》的相关视频,作为开学第一课,通过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弟子规》的宣传学习,以达到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目的。再次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学校的建筑、橱窗、广告牌等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成为高职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走廊、墙上铭刻中国古代先贤修身立德的名言警句,在青青草坪上摆放书法石刻,还要在学校网站、宣传栏等开设专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栏目,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资料放到网站上,供学生下载学习。

2.通^组织的文化艺术节、各种社团活动深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每学期课外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如《孔子》《汉武大帝》《秋收起义》《长征》《开国大典》等。让高职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也可以组织高职学生阅读经典活动,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并组织读书报告会和开展评选一年里读书最多的学生和学生最喜欢的经典书籍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培养高职学生修身养性、静心读书好习惯,而且使广大高职学生在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还可以组织中国传统文化曲艺进校园表演,邀请一些著名艺术家来校演出,丰富高职学生的文化精神生活,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鉴赏能力。

3.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让高职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通过定期邀请“国学”名师、专家或学校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开一些诸如《周易》《诗经》《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等中国传统文化精彩讲座,让 “国学”名师、专家、教师们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使广大学生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章可循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激活中国传统文化及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取得实效的最紧迫的工作。为此,我们理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健全的领导体制是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权威性力量,要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重要领导亲自抓、相应部门各司其职的中国传统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其次,完善各项相关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培训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基地的保障;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项经费使用制度,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还要建立和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监督、激励、反馈、评估机制,以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沿着健康、持久、有效的轨道进行。

【参考文献】

[1] 陈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2-153.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当前我们处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知识信息化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鲜活的影视文化相结合,就可以把冷冰冰的理念化作可知可感、可亲可敬的教育行为。影视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一种自然教育,能有效弥补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影视文化是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法学、文学、教育等多种社会思想。影视文化集视觉、听觉、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于一体,具有视听直觉性、传播迅捷性、影响广泛性、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强等特点,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如填鸭式的“灌输而言具有独到的优势。影视文化凝结着艺术创作者的智慧,传承人类数千年的文明,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影视文化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其大众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人性化情感与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能够更隐蔽地、巧妙地传达社会主流意识的鼓励和嘉许,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艺术是时代生活的反映,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如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是国人了解历史的很好的途径之一。《鸦片战争》、《甲午海战》、《风云百年》、《庚子国变》等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会让我们对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复兴之路>>则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2009年走过的光辉而艰巨的民族复兴之路,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如:通过影视文化的传播媒介,大学生们在第一时间了解到9.3阅兵、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等。这些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高校中,青年学生关心集体,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踊跃参加社会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影视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优秀的影视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优秀的影视作品有大量爱国的人和事。如有以法律捍卫民族尊严、人民利益的梅汝H,科学救国的钱学森,爱国的富豪霍英东、勇于拼搏、永不放弃的中国女排等,他们虽然生于不同年代,有不同的人生历,报效祖国的方式不同,但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影视作品中有大量的献身于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例如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等。这些影视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义利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影视文化有利于启迪大学生的改革创新精神,培养改革创新能力

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改革创新也有此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成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改革创新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则正是文艺的生命。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也曾说过:“我希望每一次都不要重复自己。”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在迷人的艺术殿堂,梦想可以生出翅膀,灵性可以自由飞翔。影视艺术最能激发灵感与想象力,从而培养创新精神。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声、光、形、影组合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和便捷途径。事实上,国内外一些借助于现代高科技手段制作的影视作品如科幻片等,为大学生开启了无穷的想象力,激起莘莘学子无限的创作欲望和创新精神。

四、影视文化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我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特别强调了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优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不错的选择。优秀的影视文化可以直接、迅速的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真出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就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能够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温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大学生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1]我国现在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此应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优秀影视文化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创作之中,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润物无声。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6

一、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态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初中教学工作避免不了与社会发展形势的接触与交融,离开了社会发展土壤的教学,必定是空虚和漂浮的,政治教学必须与社会发展态势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有所感触,理解的过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活生生的案例,具有生动形象的内容,学习过程更为丰满。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知出发,汇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内心认识和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首先回顾自己生活的条件,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然后和自己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探讨一下他们当年的生活条件,以这样的对比方式,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悟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等等,从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变化,感悟更为深刻,理解更加直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渗透力。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能够体现鲜明的教学特色,让教学课堂更为生动丰满,赋予了政治教学更为充足的底蕴。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中充分研究社会发展状况,汲取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教学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程度。

二、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着眼学生成长保障功能

教育教学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或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或发挥能力培养功能。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分析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时干预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筑起“防火墙”》教学中,笔者针对当前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的状况,专门制作了一部多媒体课件,从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类型、青少年面临的一些不良诱惑、犯罪嫌疑人忏悔实录等三个角度,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讯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进行播放,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笔者趁势引导学生对校园内存在的类似不良风气或者迹象进行分析,对这些行为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后果进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对校园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盲目讲义气、崇尚暴力等思潮进行了抨击,并指出其思想根源,是缺乏正能量的人生观,是对老师与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是对法律不够敬畏。课内的专题研讨活动让思想教育的深度更深,摆脱了口头说教的尴尬,思想教育的成效更为显著,体现了高效课堂建设的明显成果。

三、初中政治高效课堂建设必须实施全方位同运行策略

初中政治教学应当讲究资源整合的策略,政治教学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家庭以及生活,教师要善于发挥联动效应,将各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同步运行以提高政治教学成效。在《和父母平等沟通》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事先每人写出三条与父母之间观点迥异、行为差异或者对父母言行不够理解的内容,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辨析,从“父母希望孩子怎么样”、“父母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父母这么说和做的目的是什么”三个角度进行讨论,让学生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具有正确的理解。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认真思考在哪些方面存在着问题,应当怎样去纠正和完善等等。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对自己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错误具有了清楚的意识,尤其是对父母的苦心做到了真心理解,这对于消除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以及畅通沟通渠道,为学生的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从教学设计入手,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引领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这对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着力打造高效政治课堂,全面体现课改要求,为学生成长发挥保障功能。

作者:童晓丹 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王淦昌中学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7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超越生产力或者落后于生产力,都会阻碍、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资料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同时,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三、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一句话,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社会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能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反,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则会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五、实践与认识

实践对人们的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对实践起重大的指导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六、经济与政治

政治不是脱离经济而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源于经济的。政治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矗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从属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先进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落后的上层建筑则会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七、国体与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

学习上述原理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两种不同含义、不同性质的作用

“决定”作用指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前者对后者起主导作用;“反作用”是与“决定”作用相反的作用,指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反作用”是第二性,它受“决定”作用的制约,是以其为它的前提和基础的。所谓“相对独立性”正体现了这一含义。因此,我们不能将两种作用平列或等量齐观。否则,就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2.“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以一方的存在去否认另一方的存在。否则,就犯了“一点论”的错误,在物质与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上则会犯机械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错误。

3.要注意把握方向

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在学习以上各对概念的相互关系原理时,仅仅看到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这对我们分析、解决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具体地把握事物的特殊本质,注意区分方向相反的两种反作用,即促进、推动作用与阻碍、破坏作用。懂得了这一点就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发挥反作用,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例如,当我们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时,就应注意区分意识的反作用的两种情形,从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仅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还要做到“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制造和传播文化垃圾的行为”,“坚决治理一些地方社会治安不好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

4.正确理解“反映”的含义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8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9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2] 王金玲.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69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话语体系 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053-02

话语,是思想观念的言说和表达。“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①对于一门学科而言,独立而完善的话语体系,是其成熟的显著标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资政育人的历史使命,深刻把握其话语体系至关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内涵解读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基本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科理论话语体系、教材文本话语体系和课堂教学话语体系。教学话语体系与学科理论话语体系、教材文本话语体系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必须以其学科理论为思想指导;以其教材文本为解读对象。因此,教学话语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对理论的宣传和对实践的阐释,关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实现。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要紧紧把握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与时俱进,创新话语方式来阐述新理论、新思想、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应体现以下要求。

其一,科学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教学话语内容势必要体现和表达出真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精神,教学话语表达要基于历史和现实发展实际,要做到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违反实际。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建立,要深入领会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的精神实质,尊重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结构,以及教学话语形式,要符合思维推演和语言表达的规律,使教学推演和表达层层相扣,展现出强有力的科学方式。

其二,实效性。“话语体系是功能性的,它主要解决社会引领和影响力问题”,“没有较高水平的话语体系,就不可能赢得一定的话语权,也无法充分呈现学科体系的存在价值与学术体系的创新成果。”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话语,注重内容叙述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很难被当今大学生所接受和喜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要致力于发挥其功能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对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重任,进而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力、理解力和判断力,为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发挥其体系功能。

其三,时代性。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代的发展而孤立存在。伴随全球化时代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多样化的变化趋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缺陷在教学实践中日渐显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学话语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不断整合社会前进中的最新资源,不断吸取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中的营养,不断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新内容、新形式,解答时展中的新问题,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保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与时俱进。

其四,民族性。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资源,合理有效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融通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地位和价值魅力,体现良好的继承性和民族特色。

其五,原创性。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发展的动力源泉。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在哲学社会科学也要有充分体现。指出:“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③“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http://.cn,201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的构建要具有自身特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阐释和解答我国发展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为起点和归宿,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话语优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话语体系的困境分析

1.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

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位为意识形态类的政治课程,受传统思维与行为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其教学话语体系中,政治话语、权力话语和文件话语长居于主体地位。即便在当前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的时代,“话语的政治化倾向并未完全退场,甚至成为话语民主化的障碍。”倪瑞华.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47-50.

在这种话语模式的主导下,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带有一种高压强制的态势、政治训导式的语气和意识形态性的语言向学生宣讲、陈述思想政治理论,满堂灌输教学内容,“在课堂的教学场域中,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曹锋.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下的大学生政治认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03:41-47.

,这种授课方式也很容易给学生一种政治传达的生硬、枯燥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和掌握,也没有合理地解读和释疑社会发展中一些现象和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心理上对思政课课堂自然会产生隔离和疏远,甚至抵触。这种政治化倾向严重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因为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渐渐制约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式地相互交流,切断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的积极参与,最终造成了倾向于政治化的教学话语体系,恰恰无法激发起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2.话语内容的理论抽象化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和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和中学阶段的政治课相比,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传统的教学话语体系过分关注理论本身,教师讲解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从理论到理论的过程,或者照本宣科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抽象的语言和理论来讲授,缺乏足够的案例分析和事实举证,授课所传递的信息量过少,理论联系实际明显不足。这种高度抽象的教学话语内容,由于脱离了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思维和语境仅局限于教材文本和讲台之上,教学话语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和形象性、生动性、个性化、趣味性,致使理论教学抽象难懂,难于为学生消化理解,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的低下,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认同。

3.话语交流的单向性

在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的利弊中,多数人提出其教学话语的“独白”性特征,这是不容否定的缺陷,也是高校思政课改革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多数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形式上以控制式和宣讲式为主导,忽视对话式的话语,看似课堂满满,可在思政课教学中,难以出现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远远没有得到贯彻和落实,成了被搁置一旁的口号,学生终究还是没有被真正意义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课堂教学沟通与交流,再加上其学科专业的自身特点,比如课堂练习、课堂作业较少,思政课课堂就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各自为政的松散状态。传统教学话语交流的单向性,致使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氛围因缺乏内在的张力而毫无声气,教学实效性更是无从谈起。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路径探讨

综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路径从以下方面进行:

1.话语模式的创新:由政治化到民主化的转换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首先要从意识形态宣传的政治话语中独立出来,转变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人类政治文明有一定的共性,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面对许多共同问题。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肯定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有益经验,抛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客观合理对待我国与其他各国发展中的异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来论证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变革的一些举措;也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从价值原则的角度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优越性,而不是光凭一些空话、套话和大话来标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总之,要改变教学话语模式的政治化倾向,转向民主化模式,坚持为我所用,摒弃不科学、不适用的话语,这样才能使教学话语体系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话语内容的创新:由抽象化到形象化的转换

教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封闭的概念推演和逻辑论证,而是与社会实践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活动。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实效性,必须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实现由单纯抽象理论到理论与事例结合的转换。“大道至简”,用简约、朴素的语言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比如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造中所提出的“实事求是”“一国两制”“三个代表”“八荣八耻”“四个全面”等思想,都是用最简单、最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我们以此为启发,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当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通过吸取各种时代新型话语,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大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大学生听得懂的道理,改变抽象化、教条式的语言表达。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自主与合作;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新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情况。第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外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一些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常常被一起引进来,这就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觉,以为它们是社会主义所认同的东西,从而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新的的契机和挑战。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第三,科学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他们运用强大而系统的物质设施和组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与渗透。因此,在现阶段众多因素影响下,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着种种片面性,这样一些认识在成为多数人的普遍看法和基本导向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具有巨大的软化作用,这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被削弱的重要思想根源。

我国各高校认真贯彻和落实2005年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不断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价值取向联系起来。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课程,对高校、教师、学生都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必须从高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才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各高校认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中去。中央“05”方案要求高校必须开设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校为此相应地设置四个教研室,并配备各个教研室教学所需的专业师资队伍,使教学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理论性、政治性强,要使它们成为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就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现代教学更加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赖于教学方法的设计。

1.问题与理论相结合

教师针对将要授课的内容,开展课前预习活动,布置问题给学生,激发学生课前自学的兴趣,并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有计划地设置一些难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并且引导学生使用课程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可以结合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2.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对课本知识的原理和概念进行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然后,一方面可以安排一些课堂时间将比较有意义的社会现象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安排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布置课前或者课后讨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形成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才能挖掘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例如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关于“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的辩论赛。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要求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践课程论文,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中能够做到互相配合。同时,又要树立独立思考和研究的意识,自主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创新能力。

4.教书与育人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既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又要成为教书育人的表率者以及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定教学计划和提高各种教学所需的条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开展的组织保障;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参与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对象,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顺利实现。所以,必须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高中政治课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美国;教育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能够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凝聚起来,并形成强烈的国家自豪感、社会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高校是每个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与否,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纵观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没有一门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等学科意义上的名称。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它对美国人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实,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过程中的,其具备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如队伍、理论、职能、系统等。它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却能取得相应的甚至比其他专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

(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

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两个部分。光从课程设置来看,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里边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占了很高的比例。美国高校要求学生必修的人文、社会、管理、经济等课程中都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开始的公民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其功能和作用都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似。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高校一般设置3~5门政治理论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还有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这些课程实际就相当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核心课程为例。哈佛大学2005~2006学年的核心课程包括7个领域的内容,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通过这些课程,哈佛大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运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探索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选择方法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至于专业课,美国高校本科阶段的专业课比重不是很大。在进行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了解专业课本身的历史和传统,以及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与专业有关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探索中接受社会的价值观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育,重视课外教育的作用

虽然没有专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高校可以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法律意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同时加强青年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课堂教学能够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提高权利意识和国家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注重采用无形的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的参与积极性,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外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育必要的补充。在课堂之外,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宗教活动等,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途径,从而将自身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内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这些活动融入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娱乐、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接受相关的教育。学校支持学生走向校外,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例如,组织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等,了解国家发展的历史,加深对国家的感情,培养爱国思想;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一些民主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进一步接触政治生活。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教育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在活动中不断地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共同进行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三)充分借助社会教育的力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开展

美国拥有丰富的社会环境资源,帮助高校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各地拥有大量的教育场所,如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充分展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传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这些渗透着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着,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气息。此外,美国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方式,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良好、有效的氛围。通过大众传媒,美国政府所宣扬的价值观、政治观和文化观更是渗透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度,还起到了引导思想的作用。大众传媒潜移默化的特点,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力量中,宗教教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宗教是个人精神信仰和社会道德的源泉,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美国将宗教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用宗教来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用宗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在这样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高校可以充分享受到这些资源,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的。高校基本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政治观念、法律意识以及历史等方面的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育。但由于课程教育本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局限,使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国一直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开始设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949年10月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正式设置。1964年10月,增设《中共党史》、《党史》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体系。1986年3月,中共中央明确要求把改革开放理论和政策纳入对大学生的教育中。1995年,国家教委提出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两课”课程体系。1996年,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进一步。2005年1月,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新要求,确立了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个部分。其中,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及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

我国高校设置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通过这些课程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了解国家的历史、熟悉社会法律规范等。

(二)我国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高校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设置本身及课程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甚至边缘化

我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文件对其进行保障。但是,由于受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及教育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得到与专业课相同的地位。部分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领导机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管理,也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紧缺,很多高校采取“学、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大班教学形式,使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创新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下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错误判断,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专业学习、就业等方面没有直接的联系,使学生抱着修学分的心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无法达到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效果。

2.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多采用灌输式教学,缺乏课外实践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是根据教育部规定的大纲要求进行课程的教学,即所谓的灌输式教学。在灌输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统一的大纲和教学,多以理论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讲授,甚至照本宣科,没有很好地结合当前社会形势或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空洞、不合实际。这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在课堂上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听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大多数学校主要依赖于课程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课外实践的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缺乏丰富性、生动性,没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殊不知,课外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课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取得明显的效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

大多数学校或教师把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都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这种想法导致的后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更少了,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负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意图,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和接受。与此同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学生全部课程的比重本来就不是很大,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而忽视了所占比重最大的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果放弃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时间和机会。仅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美国和中国虽然是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但它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相应的经验借鉴,提高我国高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利环境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的支持,如家庭、宗教组织等。这就为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教育的开展营造了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的有利环境。针对我国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需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在我国,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起着连接国家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如果这个桥梁作用没有发挥好,即使国家政策再科学、合理,都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要及时传达并真正落实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真正将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落到实处,而不是口头上响应国家的号召,而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高校尤其是高校领导层需要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要在教师群体中营造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还要通过有形的案例或机制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对个人的“洗脑”,更不是一种空洞教条、无意义的东西。要使学校教育的每个系统都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不断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添薪加柴。

(二)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和创新

在教学内容上,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是很直接、明确,都是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教学。政府和学校没有对相关课程进行内容的限定,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内容有所创新。在教学方式上,美国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时,注重采用渗透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启发式或讨论式的方式,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增加,他们所能获得的信息量也与日俱增,超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能容纳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仍然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沿用以往较为陈旧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而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也更为宽泛和多样,同时受各种思想影响的几率也大为增加。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出现的不良思想状况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真正受益于课堂,接受正确的观念。例如,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及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课堂讨论、专题演讲、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等。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生动、具象的教学方式,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的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还能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课外实践,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

美国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积极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使得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生动性和实践性,所取得的效果也大大增强。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增加课外实践的环节,构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理论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希望学生在观念中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践行这些正确的观念,以这些观念引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些观念的践行,就离不开社会实践。构建第二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接、更具体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规划的时候,要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尤其要制定出目的明确的实践内容,保证学生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加深理解。这种实践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主题展览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认识,也可以是让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等培养爱心和社会责任等。在社会实践后,让学生通过调查报告或活动报告的形式与教师、学生进行分享,能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加深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实践还能更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增加其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其他课程教学中

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中,不仅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还能充分运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针对我国高校过多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没有将专业课教学资源利用起来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扩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其他课程教学之中。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课程教学的渗透,首先要从教师层面先形成这样的意识,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本专业的历史、社会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历史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认识,以此了解学科的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定好位,确立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此外,在全校性的课程设置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分到更多的课程中,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增加,为预期的效果提供有力的保障。通过这种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和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四、结语

美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培养了美国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等,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所采取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借鉴,并在实践中不断吸收有利于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素。同时,我们也要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备的优势保持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将中美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结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才是我们研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王洁,张杰林.为国家培养负责任的公民——美国公民课程小览[J].文教资料,2008(30).

[3] 陈荟芳.浅谈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前沿,2007(4).

[4] 戴媛媛,颜素珍.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5] 刘子实,吴渝.英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

[6] 张晓红.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7] 王熠晔.中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8] 孙美花.哈佛大学核心课程设计研究[J].教学研究,2010 (1):41.

[9] 周慧.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重构[J].科技风,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