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时间:2023-01-17 14:07:28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1

根据新时期做好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措施,使之“流动而不失控”。特别在落实流入人口“人性化管理、市民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使流入人口计生管理日趋规范,初步实现了流入人口以户籍地管理为主逐步向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即由过去的协管向现在的主管转变,管理对象由全体流入人员向流入人口中的重点已婚育妇转变,管理手段由主要依托行政手段向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并存转变。今年,开发区流入的5037人中,已婚育龄妇女数为1941人,查验婚育证人数4886人,查验率97%,下达催办通知书1600余份,与已婚育龄妇女签订合同人数1912人,签订合同率98.5%, 除35名孕妇外,1878人采取了各种避孕措施,综合避孕率为98.5%。送计生宣传品8000余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3500余盒。流入人口中符合政策生育率为100%。形成了流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服务的局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完善工作网络。  

近年来,开发区党委、管委会根据区政府的目标管理责任和市、区人口计生委文件精神,针对开发区流入人口多这一特点,始终把流入人口的管理与服务作为政府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来抓。2006年初,开发区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相关责任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工作协调会,及时分析研究在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定了责任书,由开发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与各村(居)委会和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签订,驻村干部也在责任书上签字。另一方面,在完善工作网络上狠下功夫:开发区成立了流动人口工作专班,各村(居)委员相应成立工作专班,配备了流动人口专职服务员,保证了组织、人员、职责、经费的落实。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部门相互配合的局面。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以宣传教育为主,既是计生工作的方针,也是搞好工作的前提。宣传到位,能形成有利于工作的氛围,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我们坚持在工作中“宣传”先行。一是在时机的把握上,每逢元旦、春节前后,利用务工人员返乡之机,在主干道路和集贸市场制作宣传横幅、张贴标语,一方面是感谢务工人员对开发区建设所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提醒她们回到家时不忘办理一份有效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是上门宣传,流动人口到开发区来,我们在登记的同时,首先为她们发放一份计生国策宣传袋,里面装有计生国策知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等宣传书籍,同时开发区还利用宣传车进行大力宣传。流动人口服务员还向他们承诺,如有事情可以来找他们,将给予和当地已婚育龄妇女一样的服务。三是为了丰富流入人员业余文化生活,开发区经与区计生委、区建设局协商,专门组织了务工人员电影联心活动,利用7.11人口日及闲暇时间,2006年在盘龙城28街及建筑工地共为外来人员放电影8次。并利用放影前的时间进行了计划生育知识宣传,免费发放宣传品和避孕药具,外来人员踊跃前来咨询,并领取避孕药具。同时区电视台和开发区广电中心都作了相应的报导,进一步扩大了宣传效果。

三、规范工作流程,坚持上门服务。

为了更好更全面做好流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让计生服务员掌握规范的工作流程。年初,区流动人口管理站对村(居)委会的计生专干系统地讲解了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规范了工作程序:每月初,由流动人口服务员和中心户长对辖区内逐家逐户做好清查和上门服务工作。首先对已满18周岁的流入人口按照流动人口基层登记台帐逐项登记入册,然后对已婚育龄妇女登记清楚姓名、身份证号码、到乡、村的户籍地详细地址,掌握清楚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孕、生育、节育情况,并且与已婚育龄妇女和房屋出租户签定流动人口“六个一”合同,同时村(居)委会还落实跟踪责任人。查验流入人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果是户籍地的有效证的,登记好婚育证明证号,然后在婚育证明现居住地查验记录中盖上验证章和经办人名字,以便备查;对于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如果是市内的按15天、市外省内的按30天,省外的按60天下发催办通知书,督促其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发现结婚证、生育证齐全的孕妇,村(居)计生专干与之签定孕情跟踪管理合同,并落实跟踪管理责任人,做好随访工作。如果是通过查询基础信息清楚,长期在此经商、办企业的人员不能回户籍地办理婚育证明的,可为他们办理现居住地的有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如果基础信息清楚,不能确定是否在此居住时间的,可为他们办理现居住地的临时《婚育证明》,有效期为两个月,并且只限于本开发区内。另外,我们还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对已怀孕的已婚育龄妇女、未采取避孕节育措施的已婚育妇、未持有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已婚育妇坚持进行“两地”协查制度,核实计划生育相关信息,堵塞管理漏洞。每年“三查”不少于三次。每次查环、查孕的结果通过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报告单(附件2)将情况如实反馈给流出地的计划生育部门,做到两地互通信息,共同协助管理好流动人口工作。

四、坚持互通信息,实行双向管理。

户籍地与流入地双方互通信息,实行双向管理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一是完善流入人口信息采集渠道,督促用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登记台帐制度,定期上报报表,定期查验婚育证明,定期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清理登记等制度,使流入人口的管理不留死角。为了更集中更方便地管理与服务好流动人口,开发区在流入人口相对集中的佳海都市工业园和纵横集团F·天下成立了流动人口协会,协会配有工作人员负责流动人口工作事宜。定时登记和整理流动人口情况,整理相关信息并及时提交。二是严格要求各村(居)委会对外来流动人员逐湾、逐户、逐人进行统计,及时做好台帐登记,摸清流入人口的基础信息,登记清楚育龄妇女的身份证号码、详细地址,认真填写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附件1)和男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通报单(附件4),将查验的情况及时寄到流入地的计划生育部门,帮助协查流入人口的基础信息,并留好存根备查。村(居)委会对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中未持《婚育证明》,已经怀孕未持生育服务证和未采取避孕措施的人详细填写流入地登记的已婚育龄妇女基本项目表,及时上报开发区计生办,计生办通过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提交到区流管站,及时反馈户籍地查询,做到情况清楚、信息准确,如情况反馈不清的还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彻底查清育龄妇女的婚姻、生孕、节育情况,今年开发区通过信息交换平台先后向流入地发出协查信息720余份,通过电话、信函通报信息360余条,并寄出孕检证明440余份。杜绝了因情况不清造成在流入地计划外生育情况的发生。彻底将流入人口纳入规范化、科学化的有序管理之中,掌握在跟踪管理与服务之中。

五、坚持“二同”原则,提供优质服务。

开发区对流动人口不仅实施制度化的管理,还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才使得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初步形成新模式。在每季度的“三查”服务中,我们将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融入到常住地的育龄妇女的管理和服务之中,坚持同管理同服务的原则,按时通知她们参加“三查”。2006年共发放“三查”通知单5000余份,并留好“三查”通知单存根存入育龄妇女档案中,今年共为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查病4000余人次,三查率为93 %,采取补救措施42人。查出患有妇科病、子宫肌瘤达100余人,同时还免费为她们治疗,提供药品,使她们病情及时得到治疗,并免费为她们取环、上环达50余例。

在去年的“三查”服务中,叶店村的计生专干在通知流入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三查”服务时,发现了一对刚到开发区的黄石籍夫妇,妇女挺着6个月左右的身孕,身边还带着一个男孩,在叶店村叶家湾摆个早点摊子,见到陌生人来后连忙躲避。村计生专干得知她们是为了躲债从黄石躲过来了的,而且属于计划外怀孕,俩人也都不想要,但这段时间以来,由于家里的经济纠纷一直在外东躲西藏,而且又没有经济来源,刚开始想做人流,但没有固定居所才一直拖到现在。村计生专干把这个情况汇报给计生办后,迅速与黄石计生委取得联系,核实了她们的真实情况。刚开始,他们还有所顾忌,一是怕消息传到黄石追债的人找到这里;二是又没钱做引产,我们通过给她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在顺利做了引产手术后,还送去了300元的营养费。像这样免费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做“三查”、人流、引产的事情,我们都视同常住人口,落实了“市民待遇”,一视同仁为她们提供服务。近年来,开发区为流入地的已婚育龄妇女落实女扎手术10例,采取补救措施的对象42人,与孕妇签订孕情跟踪管理合同35份,还为有常住趋势、基础信息清楚的已婚育龄妇女办理有效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83份,对流入的重点对象实行婚、孕、产、育全程跟踪服务。

六、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群众困难。

流入人口在开发区经商、务工给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贡献,对于流入人员子女上学我们采取与教育部门协商,就近照顾流动人口家庭子女入学、入托,不收取任何转学费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开发区领导到学校看望流动人口家庭子女,送去书包、学习文具、书籍和部分生活用品,特别是在中秋节和春节,对不能回家团聚的流入人员,开发区还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流入人员的家中进行慰问,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予以解决,每年看望流动人员家庭的慰问金达10000余元。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为全面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促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法制保障,不断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我县根据市计生委的要求,于1月20日至2月9日在全县10个乡镇、5个社区广泛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知识学习和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

我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流动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给我县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局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知识宣传活动,要求此次活动以乡镇、村、社区等基层组织为重点,自下而上,层层开展,利用多种形式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计生干部对《条例》知识的提高,把流动人口纳入常住人口进行管理,公平对待,深入服务,切实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由分管流动人口的副局长任组长,流动办、宣传科人员为成员,加强了此次活动的领导,有效的推动宣传活动的开展。

二、主要工作

我县宣传教育活动以“关注流动人口,服务育龄群众”为主题,以普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知识、政策、法律法规为重点,以增强社会和群众知晓率,促进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育龄群众深刻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推进《条例》更好更快地贯彻落实为目的。一是在全县计生干部中加强学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条例》和百题知识问答等,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使庞大计生干部和广大育龄群众真正领会《条例》的精神实质和法律法规知识,促进全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利用街天摆摊设咨询点,进行多种形势的宣传教育服务。播放录音带,发放宣传单3600多份,发放安全套5400只,同时免费为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知识服务,把知识、服务送给流动人口及广大的育龄群众受教育8800多人次,不断提高育龄群众执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是用会议形式进行学习宣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按照《条例》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总体要求,明确了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应享有的计划生育服务、奖励和优待,体现新时期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理念的转变和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利于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合法权益,增强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通过此次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下一步打算

在今后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中,继续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宣传贯彻,按照“一盘棋”的要求,认真落实《云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强化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增强服务。努力做到领导重视和部门齐抓共管,村民自治,社区服务,健全网络,切实推进我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深入的发展。: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3

2006年我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计生委的关心指导下,根据年初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狠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以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使我区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得以健康有序地顺利开展,具体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领导重视。版权所有

我区自属地管理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流进人口呈逐年递增之势,对我区计划生育基础管理带来了一些新问题,管理区领导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对流动人口采取公平对待、加强管理、深入服务为原则,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并要求地方派出所、工商、城管、村建办、医院等部门互相配合,协同做好工作,确保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顺利开展。

二、健全网络,规范管理

流动人口管理首先加强网络建设,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隐蔽性,这就要求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计生网络队伍,为此一方面要加强妇女主任队伍建设,对全区7个社区1个居委会的计生妇女主任及时进行了调整,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制定考核细则,对于不合格、没有责任心的计生干部坚决不用,调离岗位。同时通过培训有关的计生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提高计生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计生指导员队伍,使得计生网络得以健全,社区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例如今年7月份××*社区一男青年与湖南省怀化县的女青年同居后v版权所有怀孕,因该户住房较偏僻,幸被社区指导员及时发现,上门做了工作后落实了补救措施,避免了一起早婚早育。

第二,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与企业单位共同管理的管理模式。根据流动人口大部分工作在单位,居住在社区的特点,采用了企业单位与租住地共同管理的方法。对企业采用谁用工谁负责谁管理,并与单位法人代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明确责任。今年我区××××针织厂就发生流进人员计划外怀孕,社区妇女主任与工厂共同做了工作后,才得以落实补救措施。对社区私房出租户由社区统筹管理,同时对流进人员做到每月见面一次,每季度清理一次,每半年查验一次的方法及时掌握孕情动态,发现问题及早处理。今年9月份管理区集中清理流进人员1592名,其中夫妇双方流入472对,已婚女单方156人,末婚女青289人末婚男青年153名,清理时为49人做了尿检,共发现有计划怀孕1人。无计划怀孕3人,其中2人落实了补救措施,1人回老家流产。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对于流动人口我们一方面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转变流进人员的婚育观念,对于新落实措施的群众通过发放计生宣传手册、计划生育知识100问等资料宣传计生政策法规,对于有计划生育的育龄妇女通过上门宣传优生知识,提供福施福营养素以及健康婚育一卡通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热烈欢迎。同时我们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对持有三证的育龄妇女免费办理孕检证明,今年共为256人办理了孕检证明,切实做到了同管理、同服务、同宣传。

在对流进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中还存在问题,主要是随着流进人员的增加,外来人员计划外怀孕比例明显增多,而且流动性比较大,他们采用“游击战”的方式躲避计划生育管理,因此很难及时清理到,即使清理到了,他们又会躲到其他地方,今年××*卫生院生育的6对外来人员中,无计划生育就有3对,都是租住在相邻的镇上,临产了才跑到偏僻的小医院生育,这类人员证件不全,无法找到确切的户籍地和住所,也为落实补救措施带来了困难。

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中,我们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充分认识到领导重视和部门齐抓共管是关键,村民自治和企业共管是核心,健全的网络及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是基础,优质的服务和广泛的宣传是动力。今后,我们将根据群众需求,继续深化服务,与暂管中心互相配合,严格按照市人口与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管理的意见》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每季开展一次以流进人口为主的清理登记工作,排查信息,摸清底数,力求做到五个清,即:流入总数清,人员结构清,孕情清,居住地清,工作单位清,使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技术服务、查验证明等落实到每个流动人员,为我××*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的人口环境。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4

上半年,在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的规定,我们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了有效救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救助管理法规的要点和精神,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我们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定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街道),向市民和求助人员发放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单及救助引导卡;二是对救助工作中的发生典型事例,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救助政策;三是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设置的救助引导牌和各社区宣传栏的作用,并对救助引导牌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清理污损,查缺补漏。四是保持与吉安广播电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定期宣传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并关心支持流动人口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救助工作深入开展。为配合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救助业务。一是积极主动上街开展救助。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时,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符合救助条件,正在流浪乞讨的人员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二是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我们把建设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目前,征地选址、规划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此外,对进入救助站的流浪未成年人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实行一对一的救助。三是认真做好妇女的合法权益。我们对公安部门解救出来的被拐买妇女,主动和救助对象的原籍联系,派出专人送往XX省救助站,为她们返家提供便利。

(三)部门联动日渐成效。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给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务工不着的人员因无力返乡,纷纷来站求助或流落街头。为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及时地得到政府的救助,我们在实行24小时值班制的同时,积极地和有关部门联系,巩固部门联动所取得的成效。按照“三城”同创的要求,我们同时还实行了每周一上街巡查制度。对街头流浪的乞讨人员,我们主动地把他们引导到站内救助。今年春节、“五一”和清明节期间就引导了130多人进站受助。在逢年过节或市里大型活动时,由局领导带队配合公安、城管同志,在中心城区的火车站、汽车站、步行街、人民广场等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正在街上流浪乞讨并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

目前,我市共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3900人次(含各县市),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30多人次,老年人27人次、精神病人55人次,为促进我市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救助管理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的救助站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实施临时性(一般不超过10天)关爱救助,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进站接受临时救助,给落实救助政策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无法查清其基本身份情况的受助对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落实安置政策,目前市救助站院内还滞留了4名无法查明个人身份情况的流浪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急待安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引导、劝请和救助工作。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5

2009年我社区大力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坝陵桥道办事处计生办的正确指导下,结合社区工作实际,狠抓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宣传,抓好育龄妇女普查

我社区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咨询。抓好节假日的计划生育工作宣传,及时掌握育龄妇女思想动向和变化,积极发挥好单位党、政、工的力量,抓好育龄妇女的服务工作。此外,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发放200余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面向广大居民及流动人口进行宣传,受到广大群众及流动群众普遍欢迎。

二、领导重视,完善计生管理机构

社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将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细抓实,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成立了以社区主任闫文科为组长,副主任张利花为副组长的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增强了责任感,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做到了组织落实,人员落实。实行层层负责,分级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有力地保障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三、注重落实,狠抓流动计生管理

    我们严格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认真清理登记,全面进行查漏补缺,社区工作人员态度端正,服务热情,使流动人口

管理工作收到较好效果。

2009年我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尚有差距,还有一些困难亟待解决,总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尽管困难再大,我们社区全体人员都有信心、有决心把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6

上半年,在市综治委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指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民政部、公安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文件的规定,我们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了有效救助。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政策宣传。为了让人们正确理解救助管理法规的要点和精神,确保符合救助条件的求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我们一如既往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定期在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街道),向市民和求助人员发放救助管理法规政策宣传单及救助引导卡;二是对救助工作中的发生典型事例,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宣传救助政策;三是充分发挥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设置的救助引导牌和各社区宣传栏的作用,并对救助引导牌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查,清理污损,查缺补漏。四是保持与吉安广播电台的长期合作关系,开辟专栏,定期宣传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护工作的通知》等法规的精神,让全社会都了解并关心支持流动人口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救助工作深入开展。为配合新形势下救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救助业务。一是积极主动上街开展救助。在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时,配合公安、城管部门,在城区人口密集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符合救助条件,正在流浪乞讨的人员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二是认真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前期准备工作。我们把建设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目前,征地选址、规划设计等工作已基本完成,正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此外,对进入救助站的流浪未成年人采取了积极的保护措施,实行一对一的救助。三是认真做好妇女的合法权益。我们对公安部门解救出来的被拐买妇女,主动和救助对象的原籍联系,派出专人送往XX省救助站,为她们返家提供便利。

(三)部门联动日渐成效。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给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很多务工不着的人员因无力返乡,纷纷来站求助或流落街头。为方便流浪乞讨人员求助,及时地得到政府的救助,我们在实行24小时值班制的同时,积极地和有关部门联系,巩固部门联动所取得的成效。按照“三城”同创的要求,我们同时还实行了每周一上街巡查制度。对街头流浪的乞讨人员,我们主动地把他们引导到站内救助。今年春节、“五一”和清明节期间就引导了130多人进站受助。在逢年过节或市里大型活动时,由局领导带队配合公安、城管同志,在中心城区的火车站、汽车站、步行街、人民广场等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地段进行巡视,主动对正在街上流浪乞讨并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实施引导或护送其进站受助。

目前,我市共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3900人次(含各县市),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230多人次,老年人27人次、精神病人55人次,为促进我市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救助管理法规政策的相关规定,民政部门的救助站坚持“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实施临时性(一般不超过10天)关爱救助,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不愿意进站接受临时救助,给落实救助政策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无法查清其基本身份情况的受助对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以落实安置政策,目前市救助站院内还滞留了4名无法查明个人身份情况的流浪人员(符合救助条件的流动人口)急待安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协调,积极配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引导、劝请和救助工作。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7

截止6月,我区现有流动人口37727人,其中流入人口36560人,流出人口1167人,女性流入人口7315人,女性流出人口341人。流动人口总量来看在增多,流入人口13年相比12年有所回落,区内涉农办事处流出人口也呈增加态势。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和执行的基本情况

(一)综合治理,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新机制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委、区政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属。成立了由区政府副区长任组长,公安、工商、民政、卫生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区政府坚持每年与公安、工商、劳动、卫生等部门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

2、健全网络,管理有效。建立健全了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网络。区级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了2名工作人员。8个街道办事处均建立计划生育行政服务大厅,为流动人口开展“一站式”服务。为适应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形势,从03年起我区于全市率先在各社区配备了流动人口信息员,负责对流动人口的信息反馈和日常管理与服务。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区、街道、居委会”的三级管理网络,为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3、落实经费,加大投入,保障有力。区政府切实将流入人口纳入本地经费投入的总人口基数计算,稳定财政专款保障制度,对流动人口切实做到“三有”、“四同”,即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同宣传、同管理、同服务、同考核。今年,区财政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经费预算投入60万元,确保均等化服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各社区、属地企事业单位以及流动人口较密集的场所也都落实了专兼职信息员和服务管理人员,拨专款为区、办事处、社区三级信息员配备人口E通手持终端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设备及操作人员配备率达100%,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并切实落实工作人员待遇,为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4、改革创新,建立市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在全区六大商贸市场设立集宣教视听、健康咨询、技术服务、药具发放等功能为一体的“世代服务·爱心驿站”,将我省世代服务建设延伸到了新市民群体,为市场广大业户和外来人口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在省十大商贸物流园区之一的淮海食品城设立“幸福驿站”,按“以全貌划片、市场框显示、分类概况清晰、户框信息详实”的理念,将园区划分为八个人口计生网格,对园区流动人口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建筑工地集中的新城区建起了“外来务工人员公寓”,拨专款健全生活娱乐设施,为流动人口服务构建“六个平台”:即免费技术服务平台、教育培训平台、招聘就业平台、政策咨询平台、帮扶救助平台、便民维权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子女教育、法律维权、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极大地方便了流动人口家庭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多种形式的流动人口关怀关爱行动,进一步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认同感,提高了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

(二)建章立制,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1、区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对公安、劳动、工商、卫生、民政等部门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2、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下发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规定》,进一步保障了实行计划生育流动已婚育龄人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3、建立了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关于《建立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促进了各职能部门间的经常性联系与协调,推动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能,形成了综合治理的合力。

(三)明确部门职责,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齐抓共管

一是明确职责。年初,区政府与街道办事处和各相关部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二是综合治理。区综治办监督指导各有关部门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范围,协调有关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通报制度,定期组织公安、工商、人口计生、卫生、房管等部门对城区内主要商业地段的流动人口进行联合执法检查,推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公安部门及时向人口计生部门通报暂住人口登记情况,实现人口资源共享;同时还建立了由公安分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三级联合办公制度(区、办事处、社区三级),加强了日常信息的沟通。工商部门严把新增业户办照关,在全市率先推行了《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承诺制》,会同私营企业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流动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劳动部门严把用工关,并对流动人口独生子女户再就业提供方便。卫生部门与计划生育部门协作,规范开展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共同推进六大工程的实施进程。三是部门协作。我区每年开展一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治理活动,由区人口计生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对辖区内各类市场及现住流动人口逐人进行清理登记,摸清底数,夯实基础。同时,每季度召开一次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定期通报全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动态,组织协调有关方面及时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重大工作事项,督促检查有关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落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措施,有效推动了我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

(四)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把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措施落实,避孕药具发放和经常性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咨询指导纳入本地人口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提供“五免一普”服务,即免费办理《婚育证明》,免费发放宣传资料,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免费实行避孕节育检查,免费四项手术,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活动,积极为流动人口排忧解难,维护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对于市场内流动人口,由市场计生办每年组织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妇科病体检。区人口计生局和各街道办事处、社区深入市场开展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妇科专家为流动人口开展知识讲座等。

(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十一五”以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便民维权十项措施的落实。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阵地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技术和生殖保健服务,落实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在社区、市场广泛公示流动人口维权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多年来,我区未发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投诉案件。区人口计生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区财政局协调,逐步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确保已婚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与户籍人口一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六)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双向联系,实现区域协作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再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巨大人口流动潮(朱传耿等,2001a)。人口流动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人口领域的显著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又反过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因此,加强对中国流动人口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朱传耿等,2001b)。从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的资本、文化和科技要素的作用增大(林盛中,1993),制度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流动的关键(丁军,1993;李永宠,1995),城乡和地区差距扩大也进一步激发人口迁移和流动(蔡fǎng@①,1995)。但从总体看,这些研究没有从全国角度并利用定量方法对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作深入探讨。本文利用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和国家统计局199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国外学者认为,人口流迁的动因可以理解为“推和拉”两个方面的力量(bouvier,et  al,1977)。“推”是指原居住国或居住地的不好的条件,包括人口过多、恶劣的气候条件、居住条件不好、缺乏机会和宗教迫害等;“拉”的力量是指吸引移民迁居别地的因素,包括丰富的就业机会、适宜的气候、吸引人的生活方式、廉价的土地和政治自由等。许多别的因素可以调节这些推和拉的力量(stouffer,s.a.,1940)。距离、搬家的费用、欲迁居的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纽带的强弱等都会最终影响迁居的决策;法律及物质的因素也会起作用。但总的来看,人口流动的主动因是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拉力”因素。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

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包括全国3406个县市(其中包括区,以及省、设区市的累计)的流动人口分布情况,每一个县市构成一个调查表,列包括合计、性别(男、女)、居住时间、来源地(省外市、省外县、省内市、省内县、港澳台、国外)、居住情况(旅馆、居民家中、单位内部、工地现场、租赁房屋、其它),行代表迁移原因,包括合计、务工、务农、经商、服务、因公出差、借读培训、治病疗养、保姆、投靠亲友、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其它13个项目。为了分析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因素,我们对公安部1996年流动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并提取流动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包括所辖县、区)进行分析。汇总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有84个,其中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市,达283.45万;100万以上的城市有6个,分别为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北京、上海,6座城市中广东省就有4个,远远高于其它省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

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采集1996年16个社会经济统计因素,它们分别是:地区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从业人口(万人)、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市区利税总额(亿元)、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市区客运总量(万人)、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表1 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社会经济因素 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临界值 检验结果

地区人口(万人)

-0.01

0.3

x

市区人口(万人)

0.28

  0.3

x

市区非农业人口(万人)

0.28

  0.3

x

市区从业人口(万人)

0.41

  0.3

*

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

0.59

  0.3

*

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0.19

  0.3

x

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0.12

  0.3

x

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0.55

  0.3

*

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

0.51

  0.3

*

市区利税总额(亿元)

0.42

  0.3

*

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

0.08

  0.3

x

市区客运总量(万人)

0.25

  0.3

x

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0.39

  0.3

*

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0.51

  0.3

*

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 0.58

  0.3

*

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0.7

0.3

*

注: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结果中,*代表相关显著,x代表不显著。

三、相关分析

为了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和其它16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计算城市流动人口和16个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由于是二元相关分析(城市流动人口和其它的每个因素),因此采用了皮尔森(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取显著性水平0.01进行双侧检验,得到的相关系数、相关系数临界值和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流动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中,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润总额、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性显著。其中,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7,相关系数超过0.5的从高到低依次是: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和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和市区客运总量相关不显著,与地区人口呈负相关。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城市流动人口总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我们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对流动人口超过10万的84个城市用上述9个相关性显著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见表2)发现,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职工年平均工资6个因素回归效果显著,总体回归效果也显著,但回归结果不理想。

表2 各个规模的城市流动人口回归分析参数

附图

为了进一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再按流动人口规模将城市分级,分级标准为:10万—15万,15万—25万,25万—50万和50万以上,回归结果见表2。(1)10万-15万规模的回归分析中,9个因素中只有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2个因素的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f(9,15)[,0.05]=2.59,回归效果显著,其余7个因素回归效果都为显著。总体f统计量也小于临界值f(1,15)[0.05]=4.54,总体回归效果不显著。(2)15万—25万规模的回归结果中,9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以及总体回归效果都不显著;25万—50万规模也是如此。(3)大于50万规模的城市回归分析中,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个因素回归效果显著,总体回归效果也显著。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流动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其流动人口总量和市区的社会经济因素之间才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流动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有13个,这些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很大,应该是人口流动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其流动人口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直接的规律性应该更强。因此,除了采用与上面相同的9个因素外,还将所有的16个因素考虑在内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列为表3。

表3 50万以上流动人口城市的流动人口回归结果

附图

从三种回归方法的结果可以看出,16个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效果相当好,几乎所有的13个城市都能很好地回归,误差几乎为0。采用f统计量3.0为引入值,1.5为剔除值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有11个因素引入到回归方程中,分别为:市区个体劳动者、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市区客运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逐步回归分析的离差平方和为55845.2656、回归平方和为55841.3555、残差平方和为3.9090、复相关系数为1.0000。可以看出,用上述11个变量构建的回归方程和16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效果相差不大,其f统计量为f(11,11)=1299.0813,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1下的f临界值4.54,说明引入变量回归效果显著。从回归结果看,回归误差最高为3%,有8个城市几乎为0,因此回归效果很好,完全可以用逐步回归分析取代16个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而9个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效果不太理想,有6个城市回归误差超过10%,最高误差达27%,因此9个相关性较强的因素进行回归的效果不太理想。

可见,流动人口50万以上城市的回归效果较好,其中用回归分析得到的11个因素可以很好地表达流动人口总量,并用于预测的目的,回归方程为:

流动人口总量(万人)=-64.2655+0.2877*市区个体劳动者(万人)+0.9874*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9195*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2680*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0.1720*市区工业总产值(亿元)-0.8649*市区利税总额(亿元)+5.1261*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元)-0.0051*市区客运总量(万人)+0.0531*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3.0708*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元)+0.0208*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元)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中国城市流动人口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从业人口、市区个体劳动者人数、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区工业总产值、市区利税总额、市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市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市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相关显著;与市区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市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市区百元资金实现利税和市区客运总量相关不显著;与地区人口呈负相关。

(2)流动人口超过50万以上的城市,其流动人口规模与市区的社会经济因素回归效果较好,回归方程可以用于预测。

【参考文献】

[1] bouvier,leon  f.,with  henry  s.shryrock  and  harry  w.henderson.international  

migration: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population  bulletin,1977,(32):26.

[2] stouffer,s.a.intervening  opportunities:a  theory  relating  mobility  and  dista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s,1940,(5):845~867.

[3] 蔡fǎng@①.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成因、趋势与政策[j].中国人口科学,1995,(6):8-16.

[4] 丁军.沿海地区城乡人口流动制度屏障分析[j].城市问题,1993,(2):21-24.

[5] 李永宠.对我国流动人口制度的探究[j].经济问题,1995,(12):14-16.

[6] 林盛中.试论市场经济与人口流动[j].人口学刊,1993,(4):31-34.

[7] 朱传耿,顾朝林,张伟.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1a,(2):3-7.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9

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之路,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性的普遍规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作为社会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方式,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专家学者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李实(1999)通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和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认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于农村内部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具有积极影响,对于抑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起到一般收入再分配政策法替代的积极作用;胡苏云、王振(2004)认为,流动人口外出就业能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杜鹏等(2007)认为,外出务工农户通过寄钱回家,对改善家庭整体生活状况作用显著;柳建平等(2009)通过对甘肃10个样本村调查资料分析得出结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改善家庭福利、实现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积极作用。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宁光杰(1995)、周全召等(2005)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农地荒芜或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罗斯高等(1999)的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农作物产出具有显著负面影响;司增绰等(2005)认为,劳动力流出过多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创新、推广与使用,又易产生资本外流,从而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消极作用;龚晓莺、王朝科(2007)认为,农村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过度流出对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3)农业产出与劳动力流动无关。通过对四川和安徽两省外出和非外出户调查资料的比较分析,杜鹰、白南生(1997)得出结论:在外出户的农业生产中存在资金对劳动的替代,农村外出就业并不必然导致农业生产的下降或提高。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研究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农民收入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辽宁省土地总面积为1480万hm2,耕地408.5万hm2,全省农业人口1655.8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队伍还在日趋增大。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如果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疏导,势必影响辽宁农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有必要对辽宁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实地研究,为政府制定劳动力流动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更好地解决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2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2.1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

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对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量进行估计。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和规模的估计方法目前国内有几种模型,本文借鉴陆学艺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的计算方法,即城镇从业人数减去城镇职工人数得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减去农业就业人数得到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二者之和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选取1999~2010年为样本期,利用各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进行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总量的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数据可以看出,1999年以来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人数和农村中非农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比1999年增长一倍,农村转移劳动力人口达到1081.8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65%。

2.2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指标的选定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非农行业产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初步选取两个从宏观上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指标(全省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两个从具体农业产业的角度反映农村经济的发展的指标(全省粮食总产人均数和全省水产量人均数),以及一个反映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来衡量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资料整理的反映辽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见表2所示。由于2004年统计年鉴上乡镇产业总产值数据缺失,导致相关性分析无法进行,课题组利用1999~200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和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相关性,用线性回归方法求得了2004年乡镇产业总产值的缺失值为12480.6万元,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为29909.41元,如图1所示。

2.3辽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性检验

通过对测算的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数据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指标数据的观察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的趋势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的趋势是一致的,可以假定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选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利用双尾检验(2-tailed)对表1测算的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和表2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农林牧渔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分别分别达到了0.958和0.948,呈密切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乡镇企业产值、人均水产品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46和0.692,呈高度相关;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与人均粮食产量的相关系数0.503,相关度不高。

3结论和建议

从辽宁农村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与农村流动劳动力人口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辽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体现在对农林牧渔产值的增长、乡镇企业的发展、水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等方面。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对粮食产量的变化没有影响。可见,农村劳动力流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等对辽宁农村经济影响效应目前没有体现。因此,辽宁目前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战略,推动农村的不断变革和社会进步。为推动辽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效流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针对目前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结合辽宁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实现以城镇化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辽宁制定的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到2015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人口达到3000万人以上,新增城镇人口400万人以上;省辖市人口规模基本达到100万人以上,县级市人口规模平均达到25万人,县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10万人。以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例,全省人口总数425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11.9万人,非农业人口2144.1万人,城镇化水平50.4%。从人口的地域分布看,阜新、辽阳、铁岭、朝阳、葫芦岛非农人口总数尚未达到100万,尤其是资源枯竭城市阜新,非农人口总数只有85.8万人,而且逐年降低。所以,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辽宁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而且在推动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取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在农业外大量就业,减轻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因此,应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加大对重点扶持地区的投资,引导农村非农生产经营企业向城镇集中,使城市化进程成为引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的风向标。

3.2注重发展辽宁农村的非农产业,发挥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作用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辽宁目前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依然偏高,农业剩余劳动力仅靠城市非农产业是吸收不了的。因此,要注重农业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既可以避免民工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出现,缓解由于大批农村人口盲目转移给城市所带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安置农业富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等重要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通过鼓励农民兼业经营,对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也有一定作用。

3.3加大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投资,增强农村流动劳动力的职业竞争能力

帮助农村流动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使其获得在城市中安身立命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目前辽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还停留在中等水平,附带的是职业技能的缺乏以及接受再培训可能性的降低,使得辽宁农村流动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制造加工、家政保安等技能简单的工作为主,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工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平均工资。为防止农村劳动力因劳动技能低下由城市被动性地回流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针对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特点,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方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性培训、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鉴定等方面工作的开展,并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在税收和工商管理方面给培训基地予以相应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农民参加培训,并制定相应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县乡各级政府要开展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并建立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的转移就业提供平台。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10

人力资源的结构和素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层次和城市水平。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尤其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以此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已成为绍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更是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结构的关键所在。最近,我们就如何优化流动人口结构、加快提升区域人力资源素质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绍兴市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绍兴全市一年内登记流动人口191?郾97万人,占到整个常住人口的38?郾8%。从基本面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变动性大。主要是指不同年份之间,流动人口增减数量差异较大。近六年中,2007年、2008年和2011年流动人口增速超过30%,其中2011年增加44?郾6万人,增长32?郾4%,高出全省18?郾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而其他年份基本在平稳状态下运行,相比之下,今年增幅将有明显回落。

 

流动性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12年16至49周岁的流动人口达139?郾7万人(不包括在校学生7?郾2万人),占到流动人口的89?郾8%,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二是整个流动人口中,2012年从省外流入本市的人口134?郾36万人,占到总流动人口数的86?郾2%。

 

低学历多。从调查情况看,流动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的有20?郾5万人,占到流动人口的13?郾2%;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134?郾98万人,占到流动人口的86?郾8%。也就是说,90%左右为初中及以下低学历劳动力。为此,2010年绍兴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6997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4,居全省第六位。

 

集中度高。主要指90%左右的流动人口集中在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一是目前绍兴市流动人口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加工(70?郾65万人,主要分布在纺织、印染、化工等行业)、工程施工(9?郾42万人)、自谋职业(8?郾08万人)、餐饮服务业(3?郾19万人)、其他商业服务(3?郾77万人)、其他职业(52?郾32万人)等六类,占在册总数的95?郾28%。二是流入区域主要集中在全市经济较发达的42个重点乡镇(街道),共有136?郾12万人,占总数的87?郾5%。

 

当前流动人口工作面临的困难

引进难。从2008年开始,我市已先后出台9个关于人才方面的政策,加大对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一是总量上缺口较大。据调查,2012年我市重点产业人才总需求18487人,仅先进装备制造业就需人才4494人。每年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3000人左右,实际引进的往往不到65%,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二是结构上文化程度较低。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显示,目前我市单位从业人员中研究生、本科、大专以上学历分别占从业人员的0?郾3%、5?郾2%、9?郾1%,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郾3、2?郾5、2?郾9个百分点。三是技能型人才短缺。2012年我市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05?郾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郾09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比重为21%,虽比2010年的17?郾8%提高了3?郾2个百分点,但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技能型人才引进难度依然较大。四是科技人才比例偏低。2011年末全市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102?郾96人,虽然总量全省中等偏上,但省年度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我市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仅提高7%,每万人口R&D人员增长8?郾2%,增幅分列全省各市第10、第9位。

 

留住难。据测算,未来8年,绍兴平均每年减少户籍劳动力人口在3万人以上。想方设法把引进的人才和在绍就读大学生留住,让在外绍籍大学毕业生和众多越商实现回归,具有十分重要战略意义。现实表明,这方面有很大欠缺。一是每年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真正能安心留下来工作创业发展的所占比例不高。二是统考统招的在外绍籍本科生回归比例大约在50%左右(每年大约9000人左右),一些名牌大学的回归率更低。如2012年绍兴考入浙大276人,浙大毕业回绍兴的62人,回归率只有22?郾5%,北大、清华等大学毕业生回绍兴工作则更是微乎其微。三是绍兴现有的7所大专院校,2012年毕业生14635人,其中非绍兴籍12761人,但留在绍兴地区就业的只有714人,仅占5?郾6%,相比杭州2010年的22?郾1%有很大差距。四是在省外就读、经商的绍籍学生和越商很多。据统计,市外越商有约60万人,占绍兴户籍人口的13?郾7%;在京、在沪的2013届绍兴籍硕博士毕业生就有近1000名。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要想办法让他们回归并留下来。

 

转移难。在城市流动人口中,本地农民也占了一定比例,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样存在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2000—2012年,我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83?郾9%,而统计城镇人口只增长10?郾4%。主要原因:一是优厚的村集体福利影响了村民变居民的意愿。一些村级集体经济殷实村的村民,怕享受不到原有的村集体福利,因而不愿意转换身份(由村民变成居民)。二是土地流转利用率不高,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到2012年底,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103?郾3万亩,流转比率55%,但规模经营比例不高,50亩以上的经营户3113户经营土地39?郾29万亩,只占全市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25?郾7%和流转面积的46?郾9%。同时,土地流转后社会化服务程度偏低,进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5?郾62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4?郾7%。三是发达的家庭工业牵制了乡村劳动力转移。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有小微工业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31239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97?郾8%,这些企业有相当一部分集散在乡村。如2011年在乡村从事制造业的人员有56?郾4万人,占到整个制造业从业人员的44%。发达的家庭作坊式工业,使许多农村劳动力都不愿意转移出来。

 

我市流动人口素质

偏低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不断壮大的流动人口,对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绍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2年城市化水平迈上60%台阶,这其中占总人口四成左右的流动人口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与同类城市和发展要求相比,绍兴市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偏低特征十分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提升发展、转型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与研究。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11

我国正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迁移,流动人口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0多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45亿人,其中约80%的人口是从农村流入城市。数量如此庞大的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也成为各方的研究对象。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转型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在京举办新型城镇化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论坛,论坛了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的分析,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已初步融入城市,基本实现在流入地的生存立足。

为综合测量流动人口总体融合状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牵头,研究编制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指标,并根据上海市松江区、苏州市、西安市等8个城市进行的社会融合专题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融合状况进行分析。课题牵头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杨菊华介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包括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等指标,指数得分介于0~100之间,取值越大,表明融合程度高。

调查分析的初步结论认为,流动人口融合总指标指数得分为63.7分,其中流动人口的文化交融得分最高,为67.6分,其次是经济立足,第三为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得分最低,为58.2分。杨菊华认为这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依旧处于血缘、亲缘、地缘阶段,与本地人有较大的社会隔离,总体融合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调查结果还发现,流动融合总指标指数与所在城市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流动人口经济立足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立足情况不佳,但流动人口社会接纳、文化交融和身份认同状况较好。这不仅说明经济发展程度与社会融合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而且经济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流动人口的经济立足,但经济发展未必带来流动人口与流入地本地居民在行为、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融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主任李国祥认为,除了经济与文化,利益分配也是影响社会融合总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客观上会对城市居民的既得利益产生影响。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所享受到的公共资源都会被农业转移人口所分享,这导致其产生排斥情绪。

根据分析结果显示,跨省流动人口的总体融合水平较低,但经济立足状况较好;跨县流动人口更易实现社会接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杨菊华认为,省内流动人口熟悉当地的社会环境,拥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背景,语言行为更易适应,融合障碍较小;跨省流动开始出现语言交流障碍,社会关系网络不再密集,劳动就业、保障居住等问题凸显,故融合程度稍低;跨省流动使空间距离的影响最大化,社会关系需要重构,行为习惯或完全不同,社会保障缺乏,即使跨省流动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也会被亲情缺乏、语言障碍、习惯差异、归属不明所抵消,导致总体融合水平较低。

社会融合指数还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融合水平越高。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流动人口融合指数得分超过仅有小学及以下教育水平者14分,二者在社会接纳方面的差距更高达22.5分。表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相对容易为当地市民所接纳。

调查还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境况堪忧。“90后”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指数得分仅为55.7分,比“80前”和“80后”农民工均低10分左右。杨菊华认为,这是因为“90后”农民工虽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但其工作稳定性较差,专业技能较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历练较少,社交网络狭小且同质性强,社会资本积累不足。

针对调查结果凸显的各类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因此深化人口流动迁移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研究,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保障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各项社会福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城镇化发展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王培安还倡议各个部门加强协同合作,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数据开发和共享,积极开展流动人口数据的交换,形成稳定、长效工作机制,推动信息资源的应用开发,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

流动人口工作总结范文12

机关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宣传活动总结一

2017年1月9日上午,上海市新市民健康城市行暨2017年度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杨浦区新江湾城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举行。上海是2017年全国接力活动的第一站。

启动仪式上,西安市向上海市传递了新市民健康城市行活动旗帜。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吴乾渝到会并讲话,指出上海市近年来,积极推进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本市实现了卫生计生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研究制定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促进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流动妇女生育关怀、远离非法行医、青春健康教育及流动儿童安全教育开展精准服务;强调杨浦区等国家均等化工作重点联系区在多个领域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探索创新了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和健康促进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吴乾渝副主任要求全市各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做好宣传月各项工作。

杨浦区卫生计生委代表全市16个区宣读了《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倡议书》,倡导各区以政府保障为基础,以部门协作为推力,以社会动员为抓手,以人人参与为目标,落实好国家和上海市的各项要求。

活动现场开展了新市民健康知识有奖问答,展示了花式跳绳、健康操、武术等健身活动表演,还开设了义诊、政策咨询、流动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宣传栏、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工作宣传展板等活动板块。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有关处室负责同志、上海市农民工办负责同志、市卫生计生委相关处室负责同志、16个区卫生计生委负责人、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新市民代表、驻地部队战士、高校师生等3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上海市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在全市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宣传和慰问活动,积极营造关怀关爱流动人口的氛围,提高流动人口关注自身健康和参与健康上海建设的意识。

机关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宣传活动总结二

1月20日,利用春节期间流动人口聚集这一有利时机,上杭县在江滨广场举行2017年流动人口关怀关爱暨健康促进活动启动仪式。

此次活动以人口流动、健康同行为主题,利用春节期间开展 三项关怀和帮扶解困等一系列活动,在全县营造全社会关注流动人口健康的氛围,在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提升他们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全面做好流动人口健康服务工作。据统计,启动仪式为该县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和留守儿童代表送去慰问金共计3000元,发放宣传资料和健康读本共计500余册,发放卫生计生宣传品共计300份,现场为群众免费测量血压120余人次。

机关开展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宣传活动总结三

2017年春节临近,外出务工人员将集中返乡探亲,为做好春节期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营造关注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氛围,中江县卫计局认真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

一是制定行动方案。根据四川省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处关于做好2017年元旦春节期间流动人口关怀关爱专项行动的文件精神,中江县卫计局及时制定下发了专项行动方案,召开了卫生院院长动员会,具体安排布置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工作。要求各乡镇抓住机遇,为流动人口送宣传、送健康、送政策、送温暖。自2017年1月20日起,全县各乡镇拉开了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关怀关爱专项行动的序幕。

二是加强宣传咨询。1月20日,县级各相关部门和县直医疗卫生机构在汽车站、广场等流动人口集聚的公共场所,深入开展了流动人口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等知识和有关卫生计生相关政策的宣传活动。在汽车站播放出门在外洁身自爱,预防艾滋造福后代等公益广告和公民健康素养动画短片等,促进流动人口健康素养水平提高。

三是落实相关服务。依托乡镇、社区卫生计生服务机构,落实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好健康体检和健康教育,做好传染病防控、适龄儿童疫苗查漏补种及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等相关技术服务,保障好他们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