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时间:2024-03-29 10:08:20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1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9303301)

[通信作者] *吴萍,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科研和管理工作,Tel: (010)88001362, E-mail:

[作者简介] 陈寅萤,博士,E-mail:

[摘要]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操作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到药物研发的成败。因此,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在制药行业国际化发展和临床试验产业化大趋势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也开展了大量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起步晚,对药物临床试验及药物临床试验管理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任重道远。该研究从机构组织管理、机构地区和专业分布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3个方面对当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目前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加大中医专业建设、引入药品风险管理和加强信息化管理3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现状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其承担着创新药物临床研究的重任。2004年2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2009年11月2日又颁布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复核检查标准》,这2个规定的出台提高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准入门槛。而且随着全球新药研发重心的东移,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尤其是国际多中心试验在我国开展,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迅速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认可,同时也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机遇。但毕竟发展时间尚短,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依旧任重道远。本研究旨在对当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机构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机构组织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组织管理结构主要分为机构人员组成、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机构制度建设3个部分。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人员组成包括①管理部门:机构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②临床研究科室与人员:临床专业科室与研究人员;③与研究相关的部门:药剂科、实验室(医技科室与人员)、设备科、后勤等。机构办公室的各项硬件设施是药物临床试验管理和运行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设立独立的机构办公室,设立专门的药房和档案室等,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各临床专业科室也需要根据临床试验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临床试验设施。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运行的相关程序(如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标准)制订和撰写机构和各专业的管理制度、设计规范、标准操作规程及各种处理预案等。但实际上,由于经验不足,这些制度、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常常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且由于资源限制,人力投入不足,很多规章制度无法得到落实。如何改变操作规程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以及标准不统一的现状也是机构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有调查显示,目前机构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均集中在管理体系等软件层面上,而检验科室等硬件层面的问题较少。伦理委员会存在问题较多的是伦理审查制度和SOP的可操作性,成员资质也存在较多问题。临床专业的问题也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体系和人员资质等软件层面上,而试验设施等硬件层面的问题较少[1]。因此,机构仍然需要加强和改善组织管理等软件方面的建设。

2 机构地区、专业分布现状

我国各地区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数量分布和临床试验实施水平上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我国现有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分布覆盖全国31个省份,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一些发达地区(如省会城市等一线大城市),而不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的数量则很少[2-3]。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此外,我国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临床试验机构的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这将不利于我国整体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

在专业数量上,西医专业要高于中医专业设置。在所认定的西医专业中,内科专业要远远高于外科和其他科室。儿科专业认定数目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试验的要求[3]。有研究显示,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设置西医专业临床科室的一共为1 895家,占全部79.39%,而设置中医(含民族医学)临床科室的累计为492家,占全部20.61%[4]。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设置应充分考虑行业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进程中加大扶持中医专业的设置。

3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管理日趋成熟,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医院领导对临床试验重视程度不够,还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②试验机构本身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执行力;③缺乏专职的临床研究协调员(clinical research coordinator,CRC);④机构对研究者的培训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尚有一部分研究者未接受过GCP相关培训却在从事临床试验工作[5-6]。有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持良好的运作机制,提高试验的综合管理水平,保证临床试验的质量,建议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中引入以现场管理组织(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MO)管理模式为代表的国际通行管理模式[5]。该模式的引入有助于“系统管理,统一标准”,为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运行、验证或评估、改进或完善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使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完成的临床试验数据质量得到国际认可,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此外,在关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的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全球化趋势和格局的逐渐形成,全球同步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迅速增长。在这种大趋势推动下,我国药物临床试验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我国开展,这也对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质量(quality)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其与一个临床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以及该试验的临床相关性或报告的质量是相关的[7]。但目前,我国在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方面,尚无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针对我国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进行评价的方法,对如何正确评价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知之甚少。此外,特别是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由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加之中药新药与化学药物相比,具有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样和疗效评价难度大等特点,目前,我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尚缺乏统一、合理的临床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制定出一套在中医药领域中行之有效的标准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调查显示,临床试验项目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试验记录不规范,试验实施和试验药物管理不规范,知情同意过程及AE 和SAE 处置不规范几个方面[1]。有研究指出影响我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的因素主要集中于质量管理模式、人力资源、药物管理、硬件配置、管理效果这五大公共因子。还对比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其差异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模式和药物管理这3个方面[8]。还有研究提出,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各阶段试验用药品的科学、规范管理是保证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并针对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用药品的闭环管理模式[9]。为了解决药物临床试验中质量控制的问题,有研究者制定了药物临床试验分级质控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了“CRC-主要研究者-机构办公室-主管院长”的四维质控制度[10],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常见问题的发生。

4 建议和展望

4.1 合理优化配置,加大中医专业建设 目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设置带有明显的地区倾向性,经济发达地区占有绝对优势。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全面考虑地区的均衡性,推动经济不发达地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优化。此外,中药新药具有我国民族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创新药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大量开展,在专业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进程中要加大扶持中医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建设。

4.2 引入药品风险管理体系 在药品生命周期中,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重复过程。药品风险管理是指反复评估药品的利益/风险比;不断研究在最小化风险的同时,发挥临床获益优势的具体手段;反复评估手段的有效性和利益/风险比;为使风险最小化,进一步提高利益/风险比。药物临床试验的风险管理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企业员工、医院/医生、药监机构、经销商、患者等,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承接和实施药物临床试验的主体部分之一,其主要职责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安全性和科学性。目前,我国药品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完整建立,在临床试验机构监管中引入风险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可以从机构自身的硬件和软件体系,临床试验药物的品种,同一时期承接的临床试验项目数量等风险因素进行考虑。风险管理并非彻底解决风险问题,而是通过科学化决策,确定管理目标,制定管理措施,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因此,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作为药品研发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平台之一,不能一味地回避或惧怕风险,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的药品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从而做好药物临床试验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

4.3 加强信息化管理,开发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 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临床试验的试验条件和质量均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数据管理是新药临床试验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传统的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的过程管理多为各中心采用纸质记录人工管理的模式,该方式存在项目管理缺乏时效性、设计方案随意修改、试验药物管理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完整、信息填写不规范、数据传输不同步、数据锁存、盲态审核难执行、统计分析难操作等许多问题,导致申办方和监管部门项目核查困难、研究者无法实时跟踪项目进程、受试者多次重复参加试验等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药物临床试验的研究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信息化管理可有助于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药物临床试验的信息化管理是国内外药物临床试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在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课题研究,虽然已经开发出一些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和软件,但要全面实现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信息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这也是加速我国药物临床试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建立全程性、安全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强的药物临床监管与应用服务信息平台来改进传统管理方式,对提高监管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质量,提高试验过程监管的水平与力度,确保药品研发环节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伦理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目前我国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质量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中药新药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受疗效判定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中医证候诊断不规范,操作性差,难以准确定性、定位和定量等因素的影响,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发适应中药新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系统,构建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电子化、信息化、规范化,提高中医药临床试验数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可能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最后,全面加强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在今后工作中,仍需要健全药物临床试验的各项制度、完善各项标准操作规程;加强伦理委员会审查及监督职能;加强研究者GCP知识及相关技术培训;加强临床试验药物的管理;加强机构办公室的过程管理;加强实验室检测的数据质量控制;加强协调沟通工作,改善服务态度,实行全程质量管理,保证临床试验质量;简化工作流程,加快 办公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组织结构,加强培训工作,加大对机构硬件的建设力度,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研究者的积极性。总之,应该用学科建设的思路去发展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利用现代化手段创造更广泛的交流平台,加强机构对临床试验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最终提升我国在新药研发特别是中药新药研发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李见明,孙振球,高荣,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6):473.

[2] 武小军,李欣.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的发展与现状[J].中国药物经济学,2009,2:36.

[3] 赵秀丽,单爱莲,王淑民,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0): 809.

[4] 赵静,王松林,郭冬梅,等.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4):384.

[5] 王天勋,茅益民,宫岩华,等.在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设中引入国际通行管理模式[J].中国新药杂志,2012, 21(7): 728.

[6] 吴建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7] Jüni P, Altman D G, Egger M. Systematic reviews in health car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J]. Bio Med J, 2001, 323(7303): 42.

[8] 王白璐.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建设;综合管理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具体管理方向,其主要目的是确保工程的建造质量,并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而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建设,一个电力集团往往需要同时建设数十个工程,这将造成所建工程质量参差不齐,而建造质量较差的工程将严重影响后继项目的管理水平。本文将详细阐述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1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的研究意义

在对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管理进行深度分析后,按照不同阶段的的内容以及任务,并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评价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提出了以下五个问题来进行研究。这五个问题分别是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管理与其他工程监理的异同点、如何按照预定的方针进行施工、如何实施动态化管理、如何通过建模得到工程的最佳效果以及如何通过评价体系论证工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如果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将使得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到很好地发展,并使得我国智能化电网的建设步伐得以提高。

2 国内外研究状况

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综合管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我国电力工程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转折时期。分别是1879年、1979年、1998年以及2003年电力体制改革四个阶段。

(1)1879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政权,即所谓的旧中国。在那个时代由于闭关锁国而没有接纳西方的工业革命成果,所以对于电力工程建造没有经验,这便造成当时的电力工程全部是由国外的商人修建的。

(2)1979年新中国已经成立30年,30年间积极向苏联各种先进技术,其中便包括电力工程的建设,在这个阶段我国便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电力工程建设单位,并在1952年国家颁布了《基本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部工程建设条例。不过由于条例存在明确的规定,所以产生了不少的矛盾。

(3)1998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提出了新的发展原则,并且拥有了大量的电力工程建设单位,使得电力工程的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4)2003 年 12 月国电电力公司进行了改革拆分,即使得电力工程建设和发电独立发展成为公司,独立出来的电力工程建设公司在建设方式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国外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管理首先对项目的全过程加以缜密有效的计划,然后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组织和调控。国外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及管理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设计建设一体化方式:设计建设一体化建设方式是一种应用较早的管理方式,其特点是电力工程单位与设计单位签署合同,由设计单位设计工程建设,并帮助电力工程单位筛选工程施工单位。在这种方式中设计单位相当于工程监理,沟通电力工程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建造意见。这种工程施工方式英国使用较多,而且世界银行等大型单位也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建造。

(2)工程管理方式:建设工程管理方式是在电力工程设计初期就咨询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然后将这种经验应用到工程的设计与实施阶段。这种建造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并能够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这种建造方式有两种实现形式,首先是型。即工程项目负责人充当的角色,按照合同收取一定的费用,最终是由电力工程局与总承包商签署合同。其次是风险型,即项目负责人不在是而是总承包商,其将整个工程分包给不同的建造单位,这种方式承担了较大的成本风险,所以其收入也相当可观。

(3)设计分建方式:这种方式是在项目施工的大体原则确定后电力工程局独立寻找施工单位,其主要工作是工程设计并监督施工。而施工单位要承担成本风险以及建造工期和成本,当然施工单位也可将工程分包给多个施工单位来共同建造以节省工期。

3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目标控制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建造状态加以预测,并提前拟定控制计划,这种控制主要是利用多种数据的综合分析来实现的。即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的建造状态实时监测,并对比原有的理论数据,分析两种数据中存在的偏差并根据偏差的具体原因采用相应的措施来保证工程建设的正常进行。

3.1 项目管理的控制

项目管理目标控制过程首先是制定一个严格的控制标准,然后对项目的建设计划进行编制,即确定项目建造过程中使用材料的数量、工程的建造质量、工程建造工期、工程建造成本以及建造安全等几个方面,并严格按照控制标准进行实施控制计划应以各项实施。其次就是衡量对于工程控制的执行结果,即对工程的实际建造情况予以检查,寻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根据出现的问题找到问题存在的原因,根据存在的原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或者重新修改项目计划,调整项目的管理方法。

3.2 投资管理的控制

在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指的是建造一个电力工程所需要的全部费用,其包括了对于建设初期的固定投资金额、建设过程中的备用金额以及项目启动资金,所以在工程建造初期就要理性的对投资分配加以分析,用实际费用与理论费用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费用偏差并找到出现偏差的原因,最后采取补救措施,使得偏差降低到最低。

3.3 质量管理的控制

在一个电力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建设单位,所以就造成工程的建造质量有较大的区别。多个建设单位建设一个项目会影响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制度,甚至是影响工程的建造质量。其次多个建设单位同时建设会使得工程质量波动较大,工程建设由于其建造的复杂性,没有成套成熟的生产环境,对于相同规格的工程也具有较大的质量波动性。在多个施工单位同时建造的过程中相交叉的建设部分有很多,这些交叉建设部分相对较隐蔽,如果不进行严格的检查将很难发现其中的质量问题,电力工程对于工程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工程的质量问题将影响工程的正常投产安排。

3.4 安全管理的控制

对于电力工程的建设要做到“安全建造,提前预防,综合管理”的方针,认真作好电力工程的安全监督工作,以实现安全建设的目标,保证电力工程的质量安全并维护国家的财产安全。

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建设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配合。而电力工程的独特性使得其建设过程中容不得有任意一个较大的施工失误,所以对于其建设要进行严格的全程管理。

参考文献:

[1]乐勋.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12(06).

[2]张志俊.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12(03).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3

一、药品质量管理理念

药品质量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何有效控制药品质量一直是医药界积极探索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国内医药界认同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近年来国内强调企业是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QbD是质量源于设计的简称,强调设计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的药品研发质量管理理念,是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过程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与产品质量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药品质量=f(药物、辅料和制造),药品质量是因变量。药物与辅料的特性、如何配伍以及如何制造决定了药品质量。在研发水平高、较早实施cGMP和药品监管严格的欧美发达国家在近年提出QbD质量管理理念,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在国内,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针对申报生产的工艺与实际生产采用的工艺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将批准生产的环节向后推移。2008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上市化学药品变更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一)》,进一步加强了这方面的监管。国内企业学习和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有助于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药品质量,有助于解决药物制剂产业化问题。

二、重视工艺放大效应的影响

各类制剂各个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的程度是不同的,需要考虑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粉末直接灌装硬胶囊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比较小;一些溶液型小容量注射液灭菌前的工艺放大效应一般不大;而乳剂、脂质体、微球、一些固体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等则由于属于多组分、多相系统,涉及多相搅拌、挤压、混合等多单元的操作,其工艺放大效应就大得多,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受设备、操作条件和工艺参数的影响很大,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理状态变化程度难以预测。

为了保证试验药品在临床阶段所验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生产、上市时得到重现,药物制剂工艺放大过程必须保持产品质量的一致性。需要加强一些品种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度相关性的试验研究,在工艺放大试验过程中必须对制剂的释放性能进行监控。对于工艺放大效应大的品种,其生产规模应该逐步放大。在国外,在对缓释微球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时,一般每次扩大至前一次的2倍量,并对每一次扩大生产的微球的各参数进行评价,进行相关验证,确认产品质量是否都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甚至还在一定阶段进行生物利用度(BA)或生物等效性(BE)评价。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艺放大过程,它关系到申报工艺是否能应用到大生产,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重现性,直接影响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如果在工艺放大过程中发生比较大的变更,应该重新进行BA或BE试验,甚至需要重新进行临床研究和重新进行稳定性等相关研究。

三、影响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的原因

制剂工艺的实验室阶段一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是建立在前期全面、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整个过程都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有富有经验的技术团队,需要具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和仪器等。

在药品研发过程中,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是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国内制药企业或相关研究机构由于研发投入少、研发条件不完善、研发水平不高,再加上原辅料来源少和时间紧等原因,在实验室阶段的试验次数和试验量有限,对处方工艺研究往往不充分,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处方工艺因素的研究不深入。一些制剂技术转让项目很少被考虑到工艺放大效应、原辅料来源与质量以及设备适用性等因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制剂的申报工艺存在缺陷,而实验室处方、工艺不成熟往往给中试和产业化研究带来极大困难,常在中试放大和产业化时变更处方、工艺。

在发达国家,产业化研究阶段开始得比较早,在Ⅲ期临床试验开始前试制品批量已经达到较大生产规模,而采用生产规模的试验样品也是获得客观可靠的药物动力学和临床等试验数据的前提条件,虽然这将大大增加研发成本;此外,产业化研究和相关验证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在具有各类设备仪器(包括生产设备)的专门场所研究完成,在产品获得批准后将比较成熟的、规范化的工艺规程移交给生产车间。相比较,国内大部分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不具备这种模式,缺少产业化研究环节的弊端十分明显。在生产车间试生产时出现工艺技术问题,常常搅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和GMP管理,影响产品质量。

四、建议

针对国内存在的药物制剂工艺产业化问题,研究机构和制药企业首先要树立QbD药品质量管理理念,通过设计来保证和控制产品质量,从开始研发时就要考虑产业化和最终产品的质量。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创造条件解决相关问题,需要有比较长的过程。根据国内的现状,建议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调控,倡导创新,加大研发投入。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必将危及医药产业的发展。相当部分制药企业研发资金不足,低水平重复开发品种的比例很高,造成一方面研发投入少,一方面又浪费研发资源的状况。因此,有必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植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

2、提高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水平。药物制剂工艺开发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性比较强的实验研究。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工艺处方设计、设备、工艺参数、原辅材料、验证、制剂质量评价和标准制订等方面因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极端的工艺和条件,进行工艺的影响因素试验,从中找出影响工艺和产品质量之间的关键因素,确定相应的设计空间,提高实验室处方工艺的适用性或耐用性,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中试和产业化研究环节。没有经过中试的技术成果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进行工艺放大或产业化转移的风险很大。中试和产业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建立相应的基地并组建相应的技术团队,对具体品种的工艺放大效应作出评价,以完成中试一小规模生产一规模生产的顺利过渡。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4

1.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运行机制的困境和对策——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3.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4.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研究

5.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0.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2.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3.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4.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5.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6.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8.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19.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0.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1.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2.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3.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5.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6.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7.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8.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29.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0.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1.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2.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3.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4.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5.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6.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7.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8.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9.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0.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1.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2.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5.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6.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7.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48.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49.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0.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1.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2.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3.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4.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5.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6.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7.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58.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59.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0.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1.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2.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3.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5.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6.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68.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69.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0.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2.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4.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5.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6.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7.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78.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79.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0.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1.高校工商管理案例教学问题的几点思考

82.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3.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4.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5.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6.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7.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8.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89.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0.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2.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3.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4.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5.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6.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7.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8.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 质量管理 新技术推广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的质量也越来越关注。想要满足人民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我们就要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办法进行创新。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住建筑行业的动态变化,根据我国的建筑行业的现状,推出新的技术。为实现我国建筑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做贡献,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1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导致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跟不上时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项目的管理比较薄弱,没有专业化的质量管理团队、施工单位的水平有限以及跟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比管理水平相差太大等。在文章下面会做出详细的叙述。

(1)工程质量管理薄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中国建起了很多高楼大厦。飞速发展的经济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可是我们的建筑行业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的工程质量管理一直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很多建筑工程单位单纯的认为只要他们解决好施工人员的技术问题,就可以很好的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他们忽略了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的影响,更不知道如果一个工程的质量管理不到位会给这个工程带来多大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工程质量管理团队。虽然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快速,但是他的发展是不健全的,没有一个完善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我国进行的建筑施工中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工程质量管理团队为之服务,因为施工单位觉得雇佣专业的工程质量管理团队会花费他们大量资金,他们不愿意将资金花在这个上面。可是只有专业的工程质量管理团队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3)建筑施工单位的总体水平偏低。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发展不错但是其中太过复杂,有不少不具备国家资质的建筑公司混杂其中。这些公司没有达到国家的要求,施工水平比较低。他们掺杂在我们的建筑行业当中,会影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效果。建筑行业涉及面比较广,而且分支很多,任务量较大。很多施工单位的设计人员跟施工人员没有太多的沟通,使得工程的设计合理性得不到满足。

(4)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起步比较晚,使得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跟国际水平相差很大。在国外人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而我国的公衡质量管理还没有实现科学性和规范化,不少工程管理中都存在漏洞,使得工程质量得不到满足。

2管理新技术的推广策略

(1)当前,我国在管理新技术的额推广上主要是通过政府来进行推广,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的发挥出来,以使政府能够按照市场的规律来带动建筑公司的积极性。首先,政府在推广新技术时应该保证有足够的资金的投入,另外还有政策的支持,其次,政府要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帮助建筑行业去掉现在制度中那些不科学的条款。另外, 政府在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再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来做推广,必须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来推广,尤其对那些经济效益高、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管理新技术要大加推广,鼓励建筑公司和研究机构参与进去。

(2) 想要更好的推广管理新技术,还得改革我们的科研体制,过去的科研体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资金效率还非常低,因此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科研制度进行改革,使其跟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做法上我们应该努力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将建筑公司、建筑院校、科研机构这三者联系起来,让他们的联系更加密切。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管理新技术的投资,提高效率,对于研发和推广新技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3) 过去单一的推广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市场的变化,想要把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有效的推广出去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推广模式,变成多元化的推广。

首先,需要实现建筑公司跟有关技术咨询服务单位相互合作的推广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一旦建筑公司的项目在质量管理新技术使用中遇到问题,就可以及时的找到专业人士解决。有关的技术研究专业也可以将服务咨询单位作为平台,寻找可以使研究成果有效运行的方法。

其次, 需要实现科研专家跟建筑公司互相合作的推广模式。建筑公司在工程的建设当中,常常会碰到技术难题,也会遇到信息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推广模式下,建筑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与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解决问题,科研单位也可以通过对建筑公司的帮助深入研究质量管理技术。

最后,需要实现建筑技术协会的推广模式。建筑技术协会可以让建筑公司跟市场更加有效的连接,这样可以更好的根据建筑行业的需求来引进和研发新的技术和产品。而且这种推广体系比较完善,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帮助显著。

(4)想要实现对管理新技术的成功推广,在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将新技术的推广服务体系、网络咨询服务等配套措施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管理新技术推广成本的投入,这样才能建立更完善的管理推广设备。可是,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任务不应该由建筑公司来承担,因为它应该算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推广主要靠政府来完成。

(5) 想要更好的推广质量管理新技术,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和信息服务网络。通过反馈系统和网络平台,单位和个人可以有效的获得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使其推广开来。另外,建立这个体系还可以通过提供对信息定制服务,为不同的主体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推广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我们的建筑行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建筑业起步较晚,发展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方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对建筑工程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建筑质量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推广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

参考文献:

[1]盛文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策略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16-18.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6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TU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安全涉及使用者生命财产的安全,对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建筑项目工程具有特定对象、有时间限制、资金限制及经济性要求,其管理具有复杂性及系统性的特点,所以,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据有效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我们国家建筑企业伤亡事故平均每年发生1500多起,死亡也有上千人,给国家及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所以,对建筑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前建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安全监管力不够

目前我国建筑业安全执法队伍的现状与其快速发展的形势极不适应,全国建筑队伍与执法队伍的总量比例严重失衡。有的地区则将安全与质量监督机构合并, 致使安全专职监督名存实亡。还有一些监管人员,安全业务素质低,安全预见性差,监管效能出现层层衰减现象。

2.安全意识淡薄

在一些政府和建筑企业中,抓安全生产得过且过,存在着“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普遍现象,对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许多建筑企业没有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摆在应有的位置,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只做表面工作,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3.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建筑工人的主要组成人员大多数来源于进城务工农民, 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也比较缺乏。此外,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较快,数量也较多,因此出现了比较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施工单位都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在对设备的更新和对新项目的投资上,从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的技能以及安全意识上的培训,因此从这两个方面而言,我国目前存在着普遍的建筑安全培训教育不到位的现状。

4.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

建筑施工存在的很多安全问题,都是由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所致。有的建筑单位和监理单位对应负的安全责任认识不清;有的建材商提供不合格的安全材料;有的建设单位任意压缩合理工期, 拖欠工程款;还有一些所谓的“重点工程”游离于监管之外,出现监管的“盲区”。

5.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普遍安全防护不到位

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混乱、投入不足,安全生产保证能力低下。部分施工企业由于中标价格低、追求高额利润等原因,在安全投入上明显不足,安全生产设施不能及时到位,施工作业安全防护不到位或使用不能满足安全要求的防护材料,造成安全隐患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二、改革的思路与设想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提出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方针,借鉴国际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应着重对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和加强:

1.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监督机制

在认真执行现有建筑安全生产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从法规上合理划分建设各方主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重大伤亡事故,强调建筑施工单位按事故鉴定结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同时,业主应对安全事故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监理单位承担安全事故的监督失察责任,使得建筑施工安全人人关心,建立起一套良性的安全运行制约机制。此外,大力发展安全中介技术咨询机构,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监督部门提供专业性的安全咨询服务。

2.完善建筑安全事故的记录、检查、申报制度

我国《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了安全事故的记录申报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建筑安全事故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现象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从管理制度上堵塞漏洞,建立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纪录的公告制度,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其次加大对安全责任事故中的受害人赔偿额度, 根除“私了”现象;第三严厉惩处在安全事故中违法乱纪的人员。从而真正建立起一套权威和透明的、受群众监督的施工企业建筑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记录资料的档案制度。

3.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杠杆对安全的巨大调节作用

仅靠法律的外部力量,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真正调动建设各方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和规范我国建筑保险市场,完善保险立法,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强制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其所有雇员办理工伤保险,否则不能取得开工许可,保险公司依据项目情况及企业安全业绩实行弹性保险费率。利用市场杠杆, 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安全业绩良好的企业获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安全业绩不良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4.大力弘扬和培育建筑企业安全文化

我国建筑安全事故中,有相当部分的伤亡事故是由于项目管理者不重视安全生产、当事人存在侥幸心理造成的。有些企业领导把正常的安全投入认为是额外支出,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该配备的劳动保护用品不配备,肆意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根据笔者调查很多工地工人工作时间均达十小时以上);另外,工人(绝大多数为农民工)由于就业压力和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不能通过合法的途径主张自己的权益,往往成为安全事故中的受害者。

要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不仅需要依靠法律的威严震慑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调节, 还需要常抓不懈的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企业建筑安全文化, 使得“安全为天”,“生命为大”,“珍惜生命”,“人命关天”,“生命重于一切”,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杜绝违章作业”等思想成为企业上下普遍认同的基本准则,切实提高企业各级领导和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在我国现阶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安全管理研究展望

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经过研究人员30年的共同努力,已经获得了相当丰富的、有意义的成果,对工业界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建筑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新趋势,建筑安全管理的研究也会有一些新的趋势。

1.由于建筑业生产模式的特殊性(单件性、离散性和劳动密集型等),任何成功的建筑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具备较好的灵活性(能够适用于不同项目、不同建筑企业)、实用性(操作简单、可靠,易于被现场施工人员掌握)、整体性(能够同时帮助施工企业实现质量、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控制等目标),才能够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起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作用。

2.目前建筑安全的研究工作大都基于对具体施工项目和事故案例的分析,要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就必须对大量有代表性的建筑项目和伤亡事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因此,对建筑安全的研究往往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间,而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则取决于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材料。

3.建筑安全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交叉领域,不仅仅需要安全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还需要结合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工效学、医学以及建筑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无论是对于文化、成本、组织还是技术的研究,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

4.从世界范围来看,建筑业仍旧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因此,在设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人为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调查和研究方法应该尽量简单直观,能够清楚地表明与研究结果之间的关系。

5.加强定量研究,建立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标准。只有明确可量度的指标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在现阶段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安全知识匮乏的条件下,建立可以量化的操作标准,不仅有利于为从业人员建立工作目标,而且便于管理。

展望建筑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以下一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对安全的管理和控制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对施工现场影响安全的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对事故发生的规律进行大规模统计研究,探索安全管理和安全控制,应注意的关键环节仍然是建筑安全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建筑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的始终,安全管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但当与工期、质量和费用等发生矛盾时,安全要求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尽管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但安全的投入、绩效和损失仍然不能像工期和质量等一样被企业看作是经营的驱动力。因为安全的投入、绩效和损失还不能像质量和工期一样被科学地度量,因此也就很难进行定量的管理与控制。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由于建筑业个体性强、工作分散、变化无常和安全控制难于全面到位等特点,建筑安全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对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同时,项目管理中不同企业分工合作的总分包体制也要求企业间安全文化的沟通与融合,当然也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安全文化。对不同的安全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为项目各方的合作特别是安全方面的合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而使整个项目具有高水平的安全管理。

4.建筑安全从技术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工程结构本身的安全性,它与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有关;②施工设备的安全性,它与设备供应商的设计、制造以及使用者的操作技术有关;⑧施工过程中的设施、工具等的安全性,如脚手架、基坑支护的安全设计与施工、限制空间进人等;①施工现场和个人保护措施,它们主要与现场的技术管理有关。这四个方面都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亟待进行。

5.近年来,新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不断被应用,对建筑安全提出了新的伺题,同时,计算机、网络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的手段。建筑业作为一个变化较慢的行业,需要对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相关行业的应用)保持持续的关注,探讨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建筑安全事故每年都给国家、家庭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但安全事故并非不能预防,不能进一步降低。根据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现代安全管理水平是减少安全事故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手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建筑安全管理还有很大差距, 但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因此,在理论上深入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安全管理方法,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和推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7

关键词:5S管理法;手术室;护理质量

本研究选择须手术治疗的普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5S管理法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须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组后,常规组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平均(46.23±22.01)岁,其中胆道手术12例,胃肠道手术10例,乳腺手术6例,甲状腺手术5例。5S组患者2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24~64岁,平均(45.01±20.85)岁,其中胆道手术10例,胃肠道手术11例,乳腺手术4例,甲状腺手术6例。

1.2方法 对常规组患者应用术前、术后常规护理模式,即术前教育与训练、禁饮食、术后根据医嘱行肠内营养,并逐渐过渡恢复流食。5S组患者除了与常规组相同的护理外,对其护士进行5S管理法宣讲和训练,包含①整理:确认需要和不需要,撤去手术室内不需要的物品;②整顿:物品归类,作出明显标记;③清扫:清除垃圾、污渍;④清洁:维持维护洁净状态;⑤修养:让护理人员讲前四项作为习惯培养,融入日常行为准则。

1.3观察指标 由术后患者进行评价,每项考评满分10分,并做出满意、一般、不满意判断,满意度为满意、一般判断所占比例。手术室护理质量的检测标准是手术室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标准,指标有巡回护士配合、器械准备、消毒隔离质量、仪器管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评价患者精神状态。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试验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各个指标情况,常规组职业素养各个指标均低于5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质量 护理质量各个指标情况,常规组护理质量各个指标均低于5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3 SCL90评分 两组患者SCL90评分各个指标情况,常规组抑郁、躯体化、焦虑及恐惧状态多于5S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关系患者治疗和预后的重要一方面,提高护理质量对医院和患者都很重要。其中手术护理更是关系患者安危及治疗的重要一部分[2]。手术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可对患者的安危及预后带来直接影响,严重者造成医疗事故;术后护士配合不协调,可影响医生心情或手术进程;对手术设备使用或维护不及时,可降低设备准确度,减少使用寿命,延长手术时间。

护理5S管理法取名SEISO,SETKETSU,SEITON,SHITSUKE,SEISO四个罗马单词的首字母,5S管理法目的在于让护理工作变得有规可循,高效同时降低护士的体力消耗,这是一个双向“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3]。在此工作理念下,护士的工作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下增加,更避免误用,打碎等风险,便于医生采取措施,美化的环境使护士的主人公精神加强,进而形成“医院为荣”的思想[4]。

5S管理法最开始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得到开展,并进行了相关研究,而外科患者虽然疾病较为复杂,治疗方式个体化,相关外科患者的5S护理模式的研究开展起来较有难度,本研究即将此作为研究目标,分别在5S工作模式下的职业素养检测指标、手术室护理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常规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常规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职业素养、护理综合评分及满意度均低于5S组,提示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同时也是护理质量提高的表现,可能本研究中的护士在5S管理法中只做到了前4S,但是前4S是形成5S的过度过程,只有在长时间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本研究会持续观察进行研究。常规组患器械准备、巡回护士配合、仪器管理、消毒隔离质量等均低于5S组,说明5S组护理质量的提升,本项目由医生评测,保证了本研究的可重复性与科学性。常规组抑郁、躯体化、焦虑及恐惧状态多于5S组,提示5S的护理管理法可减少外科患者在术前或者术后产生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将5S管理法应用于手术室普外科患者护理工作能改善手术室护理质量,减少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对护士职业素养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茶连.5S护理服务模式在普外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179-180.

[2]宋娟,闫淑娟,田凤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试点临床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3):278-279.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8

当前,中国研究生教育正处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战略转型期,提高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研特抽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内蒙古大学等十所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院校,进行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调查。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提供有益借鉴。

一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前景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高校近年连续扩招,使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15%,跨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台阶。研究生教育也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2015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将增长30%以上。这不仅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重要保障。如能适时加以把握,将能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基础科学研究两个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因此,把培养研究生工作的重心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是研究生教育领域和全社会的共识。因此,研究生培养单位应重新理顺思路、找准发展道路、采取相应举措、切实解决问题,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

1.研究生自身发展

1999年后,中国研究生规模逐年扩大,但调研高校普遍反映研究生生源质量有逐年下降趋势,部分高校存在着博士生生源不如硕士生生源、硕士生生源不如本科生生源的情况。而且中国目前研究生招生录取标准较为单一,考核内容多为对某一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而非是对某一学科形成结构性体系的认知,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忽略学术科研能力。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作为科研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在这一系统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研究生的学制中,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教学,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外出实习、实践,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所以在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调研学校中发现,部分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后,为急于毕业、就业,过早进入毕业论文阶段,从而忽视了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导致缺乏专业理论修养,进而在科学研究方面难以表现出发展的后劲。

2.研究生管理方法

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在某些方面较之发达国家依然相对落后,其中部分体现在对研究生的管理上。发达国家对研究生的培养实行严格的竞争和淘汰机制,较低的毕业率和来自于社会各界的压力使国外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而中国研究生培养计划和目标相较发达国家仍过于宽松,对研究生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更谈不上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了。这是中国研究生管理方法中亟须改进之处。

另外,中国研究生培养中刚性的管理制度多,而缺乏柔性的质量文化。通过对高校的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虽然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忧患意识,但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内涵认识不清,把全国硕博论文数量、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数量等作为质量的全部,热衷于昙花一现的项目、工程。同时,在调研中发现部分高校依然受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科研条件的限制,如科研经费不足、设备缺失、学术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硬性条件的影响。

3.研究生导师引导

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中理应起到核心作用,而在中国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导师核心作用的发挥并非十分理想。这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原因。

从对高校调研中发现,各高校特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生导师已大多改评为聘,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岗位。目前,研究生导师的数量较少,因此经常出现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导师对每一个能力不同、个性不同的学生便减少了有针对性的引导。然而,研究生作为高学历层次的群体对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有更高的需求,他们内心渴望受到关注和个体关怀。而且由于个体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求学动机的不同,他们需要有针对性地业务指导和思想引导。

此外,研究生导师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自然有更多的用武之地。导师教书和指导学生只是一方面,他们还会在某些重要科研机构任职或从事课题研究等。导师精力的分散也会妨碍其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引导。

4.研究生考核评估

目前,中国研究生第一年多为理论学习,第二年的实践课程多由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外出实践实习,但其中导师指导实践的环节相对较少。而许多的质量性成果多是在不断进行的实践中才会产生,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外部因素。

另外,当前中国高校普遍未能建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系统,考核评估结果也未能很好地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关的各个环节如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课程建设、学科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衔接。在质量培养方面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差距,同时不能及时对存在的差距与问题给予关注和解决。

三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实施创新计划,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涉及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和资助制度等诸多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到2015年,中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将达到总招生数的50%,各高校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学位研究生的要求,从招生、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等各个环节,切实做好研究生的分类培养。

研究生是继本科教育后更高的学历层次,对知识和能力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在中国,课程教学依然是保障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实行研究生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应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

在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在经过几年的实践后,积累了经验,发现了问题。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围绕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理应不断完善以研究生为主体的资助体制,加大对研究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以吸引优秀研究生生源,进而增强研究生投入科研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调研中发现教育管理者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因素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管理对象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朋友、师长等因素的影响,在其各个方面都已呈现多元化,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只有身心健康、思维敏捷、综合素质突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研究生管理人员也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主动去调整自己的工作。(1)通过自身与时俱进的学习与积累,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实现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双重目标。尤其是在基层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改进管理方法,力求达到及时、高效的标准。(2)充分利用党团支部活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各类集体竞赛活动等来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热情、缓解他们的心理困难、提高集体的凝聚力,开创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新面貌。

3.赋予导师更多学术权力,提升导师队伍整体质量

毋庸置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质量中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笔者结合调研分析提出两点建议:(1)各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方面应赋予导师更多权力,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使导师肩负起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完善导师队伍的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分类管理、动态调控的导师队伍发展态势以及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科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几乎是两条无关的平行线。鉴于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1)与时俱进。导师要力使教学内容紧随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把最新科研成果和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2)力求创新。导师应和研究生一起主动地去探索寻找能促使教学和科研同步的新办法、新思路,进而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健全教学和科研的互动机制。(3)落实需要。传统的教学研究方法不适应目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符合研究生的实际需要,进而使研究生能更积极的潜心做研究。

4.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提高管理质量效率

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周期和显效期均较长的特点,所以高校应坚持目标性管理和过程性管理同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多元培养体系。这样可使学校进一步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及时加以完善和改进。此外,各大高校还应积极响应社会组织的大学排名和学科排名,以增强外部监督效果和效力。

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导致中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不均衡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学生自高中时期形成的文理分科状态的课程设置。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同等重要,而在目前中国文理分科的推行下,理科生缺乏人文素养,文科生又缺乏数理思维,最终导致没有形成从多学科领域发现、思考、研究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笔者建议两点:(1)对研究生教育的资源配置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有重点地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2)对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未来需求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和宏观的规划,进而使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效益和质量培养的统一中实现追求卓越的目标。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9

关键词:联合培养研究生 学分管理 成绩管理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92-02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一种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要求的全新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这种双方或者多方一起参与的教育模式中,使得受教育者能接受到多方面的、知识面也更宽泛的教育。我国在这种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使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广阔的多元化视角、敏锐的思辨能力,不断涌现出创新思维,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的发展[1],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等综合竞争能力的持续提高。

本文在简介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和叙述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初步设想和具体解决方案。

1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历史沿革

国外大约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而我国则是经济从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的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才开始萌芽,出现诸如“产学研结合、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名称虽然不同[2],但核心内容不变的合作研发活动―― 企事业单位(“产”)、高等学校(“学”)、研究机构(“研”)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或其他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按一定规则为达成共同目标而联合在一起进行合作研究开发活动。

1990年3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市高等教育研究所等17家单位由教育部高教司召集,在京举行了全国第一次合作教育研讨会。产学合作教育协会则在1991年3月于上海,同时创办了会刊《产学合作教育通讯》。自此,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正式发展阶段。

联合培养研究生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3];2005年,又颁布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强调了对西部地区地方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具体政策支持。

2 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现状

联合培养研究生是两方或多方参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4],参与方中一般必有一方是国内高校,另一方或多方可以是国内另一高校,或国外某合作高校,或科研院所,或企业。

国内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国内高校之间的师资、研究生、教学设备等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交流利用。高校可以共同承担一些大型的、有难度的课题,研究生也可以参与其中,以培养研究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信息收集能力和处理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高校与国外合作高校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一般需要中方导师和外国导师根据研究生的情况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同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相关研究。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基础实验和部分课题研究在国内实验室进行,课题中的难点和国内无法测试的数据则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完成。通过课题组内定期的学术交流,不同课题阶段进展交流等,为研究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创新精神。

国内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可以是学校接纳科研院所选送的人员,为科研院所培养研究生;也可以是学校统招的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到科研院所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以完成学位论文,再回到学校进行论文答辩。目前,这种联合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计划主要由高等学校单方面制定的。当前,国家着重鼓励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成立相关学科的培养联合体,统一命题,统一招生,统一培养,联合教学,共同指导;科研院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录取权,录取的研究生可以取得高等学校的学籍。如能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双方的人力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国内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类似于高校―― 科研院所的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科点和企业商讨安排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国内高校与科研院和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通常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实施,但并无统一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定义。有些将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企业叫做联合培养基地,也有将企业高校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联合培养平台叫做联合培养基地。

3 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方式

由前节介绍可知,目前我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方式多种多样。从参与方的双方或多方的角度看,主导方往往是某一高校,如图1所示的高校A,依据另一方的不同,研究生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可归为三类。

(1)校校联合:这时,高校A一般是师资力量较弱的高校,如地方,西部院校,高校B则为师资力量较强的名校,研究生的招收录取由高校A负责,部分课程学习、毕业论文的关键实验在高校B完成,学位授予一般仍由高校A负责。

(2)合作交流:这时,高校A可以是任一家国内高校,一般在中国政府与相关外国政府签署文化交流协议后启动。在北京,第1期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于2007年10月正式启动,目前北京已有12个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培养基地,它们位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首都医科学大学。基地经费来源有四:①导师课题费;②国外院校;③联合培养经费;④研究生个人。高校A负责招生,部分课程和授予学位,国外一般提供课题参与机会和指导论文相关研究。

(3)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高校A一般是理工科院校,另一方可能是企业,或科研院所,或两者;高校A提供课程理论学习机会,论题的选择、论题实验研究一般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际研发问题相结合,招生可能是高校A、企业、或科研院所之一或共同协商,授予学位则由高校A负责。

从研究生录取到学位授予的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管理工作可分为五大部分:①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其它后续管理;②研究生的录取:研究生入学前的基础数据管理,初试成绩管理,复试考试、面试与成绩管理,研究领域与推荐导师;③课程学习管理:课程与教材管理,上课管理,成绩管理;④研究进行中的小论文与毕业论文管理: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⑤学位授予管理:答辩安排,答辩过程,答辩结果,毕业论文存档与上传,毕业后首份工作去向也可归为此部分的工作。对应于这五大部分管理工作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用图2表示。

从图2所示的典型研究生培养过程流程图可知,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两方或多方“联合”一般发生在:(1)录取入学;(2)课程学习;(3)研究与论文三个阶段之一或同时两个或三个阶段。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还处于半人工管理状态,即一个或多个信息系统并存加人工管理,特别是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更偏向于人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4 亟待解决问题

研究生管理工作信息系统化是今后的大势所趋,传统的单方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尚在试用阶段,在现有的研究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缺乏对联合培养研究生流程中的信息支持。为保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尤其需要在联合培养可能发生的三个阶段的后两个阶段:“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规范化管理工作[5,6]。

为了规范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研究与论文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如下几类信息表。

(1)依据各专业各培养方案,建立不同专业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可能替代选修课信息表:课程名称,课程教材与参考文献,教学方式,教学时数,课程学分[8,10],任课教师。

(2)各联合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信息表: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职称,学位,身份证号码等),教师声誉,教师打分习惯等。

(3)学生行为结果信息表: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别,以前学习经历,以前学位,身份证号码等),学生业余爱好和习惯行为,学生所参与的课题,学生发表的期刊或会议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后首签单位信息等。

这三类信息表的建立,就是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该问题,我们就可以更公平更客观地评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实际状况和培养质量。具体实现时,每类信息表可能对应于多个数据表,相关数据项中有些项目是偏主观的,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R].

[2] 卜洁.北京地区高校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3] 田露.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政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4] 高兴武,胡涌.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10(11):42-46.

[5] 陈闻,余勇.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模式的探索―― 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41-45.

[6] 李军伟,贾运锋,梁士楚,等.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8.

[7] 梁子娟,赵蔚,段红.终身教育背景下“学分银行”的设立[J].远程教育,2012(1):78-80.

[8] 杨立峰,滕丽莎.终身教育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对策研究[J].云南电大学报,2011,13(1):28-31.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10

关键词:人造血管;纺织;研究;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由于身体某部分器官的老化、损伤、病变等多方面原因而必须更换,人体内的血管也不例外。但血管的数量根本无法满足异体移植的需要,为此必须研制和生产医用人工血管以满足手术之需。

“纺织人造血管”系采用高分子化合物的纺织材料,通过纺织机械,应用纺织技术制成的管状物体,再经造纹处理形成360°可弯曲,而不会发生扭曲和萎陷的柔软的螺旋形纺织管状织物。它的功能是当人体血管阻塞、创伤断裂、动脉缩窄或患动脉瘤需切除时,可用相应口径的人造血管接上,以挽救人的生命[1]。

1 人造血管材料的发展

人造血管的研制开始于20世纪初,各国学者首先采用金属、玻璃、聚乙烯、硅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管状物进行大量动物试验,但因其易在短期内并发腔内血栓而未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952年Voorhees[2]首先研究将维纶制成人造血管,改变了以往人工血管管壁的无通透性。接着,Voorhees、Blakemore以及Jaretzki做了大量的临床试验,研制了带有网孔的人造血管,这是血管代用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纤维材料和医学生物材料的不断发展,继Voorhees之后,各国工作者研究出各种材料,各种加工方法生产出人造血管并用于动物试验和临床。随后,专家们测试了很多材料,如PVC、PAN、丝绸,尼龙以及粘胶纤维[3]。PAN和尼龙制得的人造血管会在体内退化,因此这两种材料很快被淘汰。

目前人造血管使用最多的原料是合成纤维,如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它们结构稳定性好,在人体内可长期工作而不发生降解。

2 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

国外人造血管经过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已趋于成熟,目前,已经开发了成型的移植无缝管状人造血管,并且可以随着长度逐渐改变直径。这种形状和直径的变化是通过不断改变经纱根数,使用计算机控制的提花织机来完成的。这种技术省略了织造后加工的过程,尤其适用于如分叉织物的织造。在拉舍尔经编针织机上可织造管状和交叉管状人造血管。目前许多研究正集中在半导体纤维的应用,特别是在可吸收的双组分纤维、表面改性和三维支架的应用上[4]。

2.2 我国人造血管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人造血管的研制和开发所取得的成效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造血管的生物力学性能表征。在我国,虽然上世纪60年代就自行开发了第一代的真丝人造血管,但目前市场仍以进口人造血管为主。影响产品开发的因素固然是很多方面的,但对人造血管的生物力学基本性能研究严重匮乏是主要原因之一。(2)开发了系列经编人造血管,并且从人造血管的整体层面和单纤维层面的纺织结构和力学性能,对人造血管的管壁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3)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外科治疗原则的总体趋势也开始向微创简洁的方向发展。针对动脉扩张性疾病,国内出现了微创的血管腔内疗法,其原理是通过血管内植入金属支架、人造血管复合体移植物,从而将病变段血管隔绝于正常循环血流之外。该疗法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小,具有简微创、疗效确实的优点[5]。

3 人造血管研制及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制约我国人造血管研制的主要因素

据调查,现在我国各大医院的临床手术中,所采用的人造血管多为进口。基于这种情况,分析限制我国人造血管研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6]。一是我国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限制,如用于小直径人造血管开发的聚氨酯类产品,用于血管组织工程基布的具有良好生物性能的可降解材料的发展都不尽如人意。二是各行业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人造血管的研究开发是一个涉及材料工程、生物工程、医学和纺织工程等各个学科的交叉学科,需要各个学科专门人才突破行业间的隔阂,密切合作,开阔眼界,才能取得较大进展。三是,缺乏对人造血管生物力学性能表征的研究,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没有合适的测试手段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体外检测和评价,只通过短期的动物试验进行研究。

3.2 人造血管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纺织人造血管由于加工和后整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血管质量问题主要表现有:渗血严重、抗脱散性能差、自我支持结构不良、易塌陷、纵向和径向的顺应性差等。最大孔径与抗渗透性是实现手术中不渗血和手术后细胞生长的基本要素。织物的渗透性和织物的密度,组织结构以及所用纱线的结构都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国内制造的人造血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织物的抗渗透能力还比较差。虽然通过种种方法以后,织物的厚度有的可以达到要求,但渗透性依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面。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国内外人造血管研究的差距和限制我国人造血管发展的制约条件,加大我国产品开发的力度,尽早实现系列产品的国产化[7]。

4 人造血管今后研究的重点

4.1 解决小口径人造血管通畅率的技术

理想的人造血管应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抗血栓性、物理稳定性、抗感染性和便于外科医生使用。小口径人造血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造血管完全没有抗血栓性,血液流经内腔时,由于血流量小、流速慢,在人造血管腔面易形成附壁血栓,随之血凝亢进,血流更缓慢,血栓层增厚,最终导致人造血管闭塞。晚期平滑肌的过度增生使内膜增厚,小口径血管腔变得更窄,也是造成血管重建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8]。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11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 监控保障 体系研究

一、国内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现状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价值追求和永恒主题。教学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历史演进从宏观层面看,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微观层面看则是伴随着高校本身、受教育者的个适性需求的发展而发展的。质量的意识、文化和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怎样根据本国的国情和高校的现状建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怎样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来建立适合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并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研和完善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中,关键内容就是高校的自治、质量与有限的资源。高校需要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其中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能够对自身的质量负起主要责任,并接受外部必要的问责与辅助。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看,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拓展高校办学自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进程中,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与不断完善,应该是一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作用于高校的努力所向。

我国学者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时,选择的国别以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主,研究内容则主要集中于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发展、现状、运作机制等情况的介绍。总之,比较各项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和标准、新的发展趋势等。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将国外现有的质量保障体系分为几种类型的模式,目前最常见的分类如:大陆模式、英国模式和美国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民间主导型模式和官民结合型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质量认证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院校审核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评估模式。

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实践价值

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模式,是以一定的质量管理理论为依据,以简洁的方式提出结构化的主要工作内容。由于教育质量与"体系"问题的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边研究、边保障"的状态。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现代企业界全面管理及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对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模式进行探究。

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督和施加作用,使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它具有教学监测、评价和反馈等功能,决定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监控与调控作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实事求是地找出影响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过程的运作情况,受到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因此就学校自身评价看,应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把每一个培养环节规范化,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力求使其质量得到保证。

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和提升方法

教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工作过程各个方面的运转情况。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工作的检查、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对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跟踪和有效的监控,实事求是地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每一个环节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状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进一步规范的要求,从而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实现教学管理目的、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手段,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过教学质量监控,真实地掌握教学工作情况,有效地为学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提供教学工作硬件和软件建设的决策信息和依据;第二,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引导教职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主动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第三,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全面了解和掌握教与学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力的解决措施;第四,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及时对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在高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要体现质量保障对"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要求,有效的评价、诊断与反馈是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前提措施,否则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只能停留于概念。在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中,关于评价、诊断与反馈工作至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评价的多元化(涉及参与主体、评价方法/形式、信息源、观测视角等等);其二,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与规范性;其三,评价结果的运用要体现对教师教学的实质促进作用,而不是一味地与物质奖惩挂钩。对于评价中发现的问题,一方面专家要提供建议或与教师交流;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诸如为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提供条件保障,积极推动教师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培养,教师自身在质量保障中的主动意识和有效能力会是持续改进和质量持续提高最为理想的因素。

质量保障区别于监督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评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诊断,进行有效的反馈,保证切实的改进。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绝大多数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为诊断和反馈服务,中间媒介通常以评价报告和改进方案,最终通过问题的改进作用于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事实上,以上所述的借助反馈信息进行改进的过程己经涉及到了调控功能,除此之外,调控功能还体现在教学质量保障的承担信息管理与研究职能的部门,通过分类或综合的教学质量信息处理与分析,可以为相关的责任主体、决策机构提供有效的分析报告,这些主体或机构则可借此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相关支持资源进行调控。

四、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应不断完善,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此,我们认为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仍任重而道远,仅提供如下意见仅供参考。

1、提高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

向全体教师宣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高一线教师的认识,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从而使整个评估考核更科学、合理、全面、准确。同时,促进教师开展自评,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开展观摩教学,正确运用榜样的力量

对于在本专业领域内教学中极为突出的教师,教学督导团、学院领导应及时推荐到学校教务处,或者在学院范围内,或者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其他教师对其观摩学习,这种榜样的力量将促进教师改正自身教学中的毛病,弥补不足,形成教与学、教与教之间的良性循环。

3、提高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针对学生给任课教师涂卡打分中出现的不严肃、不认真等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懂得这是给他们学习自、参与教学的重要措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将起到促进作用,这对他们学习将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使其真正理解他们手中的权利将对教师评职晋级和改进教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性。

4、运用多种评估形式,建立灵活多样的监控体系

在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我们应适应调整指标体系,对多种类型的课程采用多种评价模式和评估指标体系,诸如问卷调查、学生教师座谈等形式,同时,在各个专业内部征求教师意见,对不同专业设立不同指标体系,增加本专业内部的可比性。建立起在统一框架中的灵活多样的监控体系,使监控更具针对性,考核结果就会合理、公正、准确,这也会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5、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全面和准确

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估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各个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势在必行的一种趋势,因此,我们应对此及早进行分析,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将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来,这样,考核结果对评价教师和改进教学的作用会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6、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监控的透明度,调动教师参与考核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加大对教学质量监控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统一认识,将考核结果在院系内部公开,杜绝每学期的评估结果空存箱底,教师甚至于不知道结果的现象发生。同时督促排名较后的教师,通过听课学习、座谈研讨、征求学生意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科学完善的监控体系、公正合理的考核结果、实事求是的总结分析教学经验和成果,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目的。

随着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逐步深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其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这样,不仅使教学管理有更全面的规章可循,而且逐步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还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庆仁.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0).

[2]张丙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3]牛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7).

[4]胡彩梅,谭旭红,吴莹辉.本科高校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5]马洪儒.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4).

[6]周玲.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0,(3).

[7]仇念海.构建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12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ndustrial enginee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relationship.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cases of an enterprise, it is shown that through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the enterpris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employee's working efficiency, reduce the cost and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 is of very hi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ow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current domestic enterprises.

关键词: 工业工程审核;工业工程意识;工业工程技术;持续改善;PDCA

Key words: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udit;industrial engineering awareness;industrial engineering methods;continual improvement; PDCA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028-04

0 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从泰勒和吉尔布雷斯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IE师协会先后给其做了两个定义。一个是1955年提出[1,2];另一个是1989年对IE所作的新的定义[1,3]。从表1可以看出在经典工业工程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制造型企业,20世纪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在IE等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发生的。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IE的产生,20世纪IE反过来推动了工业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21世纪美国将IE应用到其他领域,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按照IE应用领域划分了21个专业委员会,代表着其研究与服务范围,包括:航空与航天领域、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系统、电子工业与工程、能源系统管理、工程经济与分析、人类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金融管理与金融业务、政府行政管理、工业与劳务关系、管理与经营、运筹与决策、加工工业、生产与库存管理、质量控制、零售与商业、卫生健康系统、可靠性工程、公用事业、运输与销售、工作研究与制造系统等众多领域。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引入IE,一些企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过去的资金、产品引进,转变成为现在对科学技术、对管理理论、对先进人才的引进,其中也包括对工业工程(IE)、精益生产等管理科学理论的引进。在中国已有上百家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工业工程,获显著效果的已达30余家[13]。比较成功的国内企业包括第一汽车集团、一汽大众有限公司、广东科龙集团、广东美的集团等,这些成功企业中一些是与高校合作。不过由于企业管理水平不同,应用工业工程的企业动机又不同,包括对工业工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有所不同,前面三点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缺乏企业应用IE的引导,缺乏一种引导企业使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而且这个方式是一定要简单、通用并且规范。所以,IE在国内企业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达不到在美国和日本企业中的地位。方法和工具我们都有,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们,根本原因是企业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普遍缺乏IE意识——IE的精髓以及引导企业使用IE的方式。

目前很多国内大中型企业不了解甚至不知道IE,但是对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很熟悉,有些企业正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项目、精益管理项目。而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管理等是从IE中延伸出来的,而在应用它们时又不提IE,没有IE人员的参与,也就无法从根源上理解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管理代表着什么,那么在项目实施的效果也就没有国外企业实施效果明显。针对目前中国企业对IE了解的程度,本文提出了IE审核,是解决有中国特色的在实施IE项目时企业遇到的问题,让国内企业了解IE、认识IE并应用IE。系统地全方位地对企业进行IE审核,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本文的研究是从企业中来,研究的成果对中国企业和IE的发展帮助很大。

1 IE审核的定义

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IE意识呢?企业可以通过质量审核来提高大家的质量意识,企业通过IE审核一方面让企业认识IE并提高员工的IE意识,另一方面实现企业系统内的盈利——从成本中盈利。下面给出IE审核的定义:工业工程审核(简称IE审核)是以IE意识为理念,以改进工具和方法为基础,以IE手册为准则,遵循IE审核原则,对企业整个系统从研发到售后进行的IE方面的审核,使企业达到持续改善的目的。IE审核消除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存在的浪费,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员工低效的工作方法等;另外是提高员工的IE意识和推进企业进行改革。既然很多企业在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和精益管理等企业改善项目效果不明显,我们就开辟一道属于中国的企业改善的道路——IE审核的道路。

IE审核确保企业做的所有事都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而不是无效的、浪费的。IE审核报告是实施类似六西格玛改进项目的输入,也是对这些改进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每一次IE审核的结束是以企业达到IE审核的目标为标志。IE审核与质量审核有本质的区别,虽然质量审核也有持续改进,但是它的审核准则是ISO和公司的质量文件中的条文,是企业的质量体系、与客户相关的产品质量方面的持续改进[4]。表2可以看出IE审核与质量审核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质量审核,让很多企业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同样通过IE审核成功的案例,能够让更多企业认识IE,应用IE。比如说在审核过程[12]方面,质量审核是看过程是否有效,而IE审核不仅审核该过程是否有效,还要审核该过程运行的效率是否有提高的机会。

2 IE审核与IE意识

所谓IE的意识,就是IE的灵魂,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IE的意识常常体现在IE师的言行中,是在学习和实践IE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起来的。IE审核就是从IE的视角看待问题,IE审核和企业改进是企业将用于改进的所有方面、工具和理念的融合。所以,IE审核员首先具备的是IE意识和类似这样的理念,经过IE的熏陶,具备这些意识和理念的审核员更能全面的发现企业所需改进的区域。

国内企业产品质量为什么不高,产品创新为什么也不高?美国依靠IE取得让世界效仿的福特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方式,日本依靠IE取得让世界效仿的准时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从美国和日本IE模式的对比图(图1)可以看出美国和日本的IE理念[5],是创新、成本、简化、整体优化等IE意识。将类似这些成功的IE成果进行拆分,添加到IE的审核准则里,与企业现行的做法进行审核,从而判断出是否有改进或改善的区域,这也是IE审核的一部分,并非全部。总之,在IE审核过程中,要时刻牢记IE意识。

IE基本意识大体可以归纳为七大意识:成本与效率意识、系统意识、变革意识、简化和标准化意识、人本意识、创新意识、从需求出发的意识。成本与效率意识、系统意识、变革意识、简化和标准化意识、人本意识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考文献[6]的内容,对IE意识讲解的很详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主要介绍下其中的创新意识和从需求出发的意识。

2.1 IE的创新意识:创新是IE一贯的追求。不墨守成规,不按部就班,勇于开拓勇于尝试,是IE人的特征。所以国外企业常常把诸如新产品的开发,系统的改善,新的工程项目的规划等需要创新能力的工作交给IE部门或者有IE人员的参与。如在敏捷制造技术中,就是由美国的工业工程师在实施,为重振美国制造业提出新的战略。IE的创新意识还体现在它的工具和方法的开放型,IE的学科基础是兼收并蓄,不断融合,采用“拿来主义”解决问题,从早期的实验的方法,到后来的统计学,运筹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IT技术等逐步加盟,有统计称:IE的学科背景达十七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吸纳新的学科和新的方法。

2.2 IE从需求出发的意识:IE是应用的科学,是应用寻找工具的专业。要求面向问题找到最适宜的工具,而不是机械的认为先进的工具,复杂的技术就是最好。在新产品研发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工业工程师不会等到新产品功能和技术完全成熟再将产品推向市场,而是分析企业快速占领市场的需要,可能在产品实现初步功能时就面市,在经过几代产品的更替使之优化,所以工业工程师常说的一句话叫做:“先实现功能再优化。”比如现在的美国苹果公司,现任总裁蒂姆·库克就是一位工业工程师,从需求出发的意识让苹果迅速占领智能手机高端市场。企业可以没有IE部门,但是IE审核员不能没有IE意识,这是进行有效的IE审核的前提,否则IE审核会失去它真正的作用。目前有些高校培养出的IE人才严重缺乏IE的意识或者IE的意识不够全面,不能将IE人才的培养作为应试教育。

3 IE审核与IE技术

经典IE的应用领域主要面向车间、工厂层次的局部效率问题。现代IE则将其注目点转为对整个生产系统和服务系统的管理、集成、控制、改善和优化。目前,现代IE广泛吸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来充实、扩展其技能和工具手段,并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的计算机制造、决策支持、物料供应、生产计划、库存管理、财务管理、企业销售管理、项目控制等系统以及更广泛的经济与控制系统,形成物流、价值流、信息流三流集成管理的格局,提高了系统对市场变化作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竞争能力,而目前企业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点。从表3可以看出IE方法和技术内容丰富[13,14]。

在美国工业工程师委员会将IE划分为21个领域,这些领域中的企业对IE的需求非常明确,所以美国学者会根据这些实际的需求对IE进行研究,研究的成果能够针对性的解决企业应用IE过程中的问题。在国内,如果连企业对IE需求的实际情况都不是很清楚,而是盲目地跟进国外的研究,很有可能脱离了中国企业对IE的实际需求,将严重阻碍中国IE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对IE最大的需求是企业不知道怎么使用IE。中国国内企业这么多,假设有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在使用IE,那么高校培养出的IE人才肯定供不应求,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率和竞争力将大大提升。而实际恰恰相反,高校培养出的一些IE人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而不得不转到其他行业,80%以上的中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率和竞争力是比不过国外的。

图2是台湾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系主任陈茂生教授曾经在解释CIE、管理、专业工程三者关系所画的图[15]。本文在陈茂生教授所画的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如图3所示,如果说将生产力或员工效率比作水桶中的水(D),专业工程技术比作桶的一个提耳(A),而IE比作水桶的另一个提耳(B),C为管理。管理的目标是多提水,但由于缺乏CIE,水桶只有一个提耳(A),管理再下工夫,也只能提半桶水,不可能提一满桶水。目前国内很多企业是处于a状态,而企业希望的是从a状态通向b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的IE审核就是企业从a状态通向b状态的桥梁,也就是中国企业通过IE审核将这个提耳(IE)补上。中国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这个桥梁,如果有方法能够实现企业从a状态转换到b状态,这个方法对中国IE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

4 如何将IE审核应用到企业中

做好IE审核,首先是企业上下都支持实施IE审核,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IE看待企业盈利是从成本降低中获得,管理层看重的是利润,通过IE审核能够有效的降低质量成本,管理层肯定支持。对于普通员工,通过IE审核能够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减少大家的工作压力,普通员工也会支持,这也反映了IE以人为本的意识。在企业所有人都支持的情况下,大家的配合积极性都很高。

实施IE审核,首先推荐的方法是PDCA[7],P(Plan)、D(Do)、C(Check)、A(Action),PDCA首先应用到质量领域,后来推广到其他很多领域,其通用性很好。PDCA方法本身也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法,但是其改善没有系统性的考虑。而按照系统动力学的原理[8],企业持续改善作为一个企业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在多方面力量的物化的表现和综合总用的结果。如图4所示,主要从内力、外力和阻力的角度来探讨IE审核与企业持续改善的关系。不难看出IE审核与企业持续改善是正相关的。

所以将IE应用企业中,就是将IE审核和IE意识与PDCA结合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如图5所示,是应用IE审核对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流程图,就是按照PDCA的思路进行的。IE审核对企业的持续改善具有引导作用,那么IE审核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培养IE审核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要素。

5 实例

某销售型企业的员工在分析出客户满意度结果为99%,但是紧接着的两个月,销售额平均每月降低了近1成(大约几百万人民币),管理层要求找出原因,最后找到根本原因是,公司根据客户满意度为99%这个错误的结果做出的决策导致的。

针对这一现象,企业进行了针对企业员工Excel数据分析方面IE审核,审核发现员工在处理数据能力方面很薄弱,而且处理的过程复杂。针对这些问题,QC向管理层建议公司购买ERP系统,从而弥补员工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弱项,除此之外,QC和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QC部门将企业中BSC(Balanced Scored Card,平衡积分卡,简称BSC)[9,10,11]上数据分析进行标准化。对于在ERP系统之外的数据分析,仅需要员工将相应的信息输入相应的Excel里,运行“宏-数据分析”(由QC负责设计),立刻得到所需要的结果。之所以这么做,一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不会因为人为因素的失误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二、节省员工的时间,不会因为不会数据分析而烦恼;三、管理层能够快速掌握企业目前的状态,及时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柔性化管理和科学管理。

企业中对员工在处理客户投诉、采购、质量、物流、销售、财务、中层管理者等数据分析方面,分别才能够每周平均所要化的时间和分析结果的准确率方面进行了对比(如表4),对比结果显示,可以发现通过IE审核,企业在数据分析方面花费所需的时间几乎为零而且准确率提高到了100%。企业高层从以前平均一周左右能拿到BSC,高层在遇到紧急决策时,又拿不到最新的BSC,只能凭经验进行决策,这种决策对企业的风险很大。而IE审核后,高层如果想看目前企业的运营状况,随时可以调出最新的分析结果,合理地科学地进行决策。

以上结果仅仅是IE审核的一部分,其他比如说在过程方面、成本方面等都有所改善。IE审核第一次在销售型企业取得显著成效,这次IE审核并不是完全真正的IE审核,一个完整的IE审核需要多次尝试和总结,逐步完善IE审核。所以,IE审核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以后的研究需要从事企业改善人员的补充和完善,比如IE审核员如何培养问题、IE审核员的认证机构、IE审核原则和IE审核准则标准化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的探讨。IE审核是真正的从企业出发,不存在什么假设条件,IE审核的研究也不能脱离国内企业的现状,IE审核的研究一定要在企业中进行。另外,对于高校在培养应用型IE人才过程中,企业应该是IE学员的最佳“实验室”。

6 总结

中国的IE需要大胆的创新和探索,本文提出的IE审核是对IE的创新和对IE的探索。IE审核能够将IE迅速推广和应用到企业中,企业成功地应用IE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竞争力的提升。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发展中的企业,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IE审核对于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吸引力。总之,IE审核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也许有人对本文的研究抱有怀疑态度,但是企业不进行实践谁能保证它不会成功呢?企业的创新就是把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IE审核模式的成功意味着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IE模式的诞生,意味着中国企业的竞争力的提升;IE审核模式推行失败对中国的IE的发展是没有任何负面影响。IE审核是最新提出的,在各方面还不够成熟,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将IE审核研究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Gaveriel Salvendy. Handbook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New York: John Wilcy & Sons. Inc. 1992.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齐二石,李从东,姚钢.现代工业工程理论研究与发展概况[J].系统工程学报,1995,03:6-12.

[4]黄健宇.不断开展过程质量审核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1999,12:8-10.

[5]罗宜美,齐二石,杨文生.工业工程应用趋势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4:69-71.

[6]齐二石,刘洪伟.我国工业工程本土化研究与应用实践分析[J].管理学报,2010,11: 1717-1724.

[7]耿金花,高齐圣,方爱丽.质量改进——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J].商业研究,2007,09:52-54.

[8]齐丽云,汪克夷,张芳芳,赵笑一.企业内部知识传播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管理科学,2008,06:9-20.

[9]Ravi Arora. Implementing KM-a balanced score card

approach.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2,6(3):240-249.

[10]Welch, Christine; Alhamoudi, Salwa Abdullah. The challenge of implemen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a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 Evaluating the Balanced Score Card as a useful tool.PROCEEDINGS OF THE 9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8:947-956.

[11]秦雪萍.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SCEI实施BSC实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S1:164-166,170.

[12]刘妍,李耘涛.过程与过程方法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7,07:75,86-87.

[13]齐二石,霍艳芳.中国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现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4,0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