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内部审计解读

内部审计解读

时间:2024-03-29 10:08:19

内部审计解读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1

一、内地会计师事务所获准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背景和意义

推动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是深化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合作的重要举措。多年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以下简称h股企业)特别是a+h股企业,由于同时在内地与香港上市,根据两地上市规则和监管要求, 需要分别按照内地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两套财务报表,由两地会计师事务所按照两地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加重了h股企业的上市成本,也不利于两地会计行业的发展 .随着内地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趋同、与香港等效,取消h股“双重审计”、推动内地符合资格的事务所直接从事h股审计的市场环境逐渐成熟。2007年12月6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会计审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明确提出要 “尽快研究解决两地在对方上市的企业,以其当地的会计准则编制并由当地具备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当地审计准则审计的财务报表,可获对方上市地监管机构接纳”。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成本,使更多更好的内地企业在港融资,促进香港资本市场更加繁荣,而且有利于两地会计行业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赢。

经过内地与香港的共同努力,2009年8月,两地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在对方上市的公司可选择以本地会计准则编制并由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报表的建议架构》(以下简称《建议架构》),确立了h股企业可以选择按内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由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目标,并规定了推荐认可、后续监管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将来香港企业在内地上市,同样可以选择以香港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并聘用符合条件的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

根据《建议架构》,财政部、证监会是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审核推荐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客观和透明的认可要求,用以对申请事务所进行评估,并择优审核推荐。为此,2009年11月9日,财政部会计司、证监会会计部联合印发了《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试点工作方案》(财会便[2009]79号,以下简称《试点方案》),规定了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申报条件 、申请材料和工作程序等。《试点方案》已载于财政部和证监会网站。《试点方案》印发后,共有1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出了申请。经严格审核、综合评议,审核推荐委员会择优确定了向香港有关方面推荐的12家内地会计师事务所。

二、获准从事h股审计业务的12家会计师事务所的产生过程。

财政部、证监会高度重视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则,确保审核推荐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一)组织领导。财政部、证监会成立“内地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审核推荐委员会”,负责对申请参加h股企业审计业务试点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推荐。委员会由财政部会计司和监督检查局、证监会会计部、中注协相关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财政部会计司),同时成立联合工作组。

(二)严格审核。《试点方案》规定的申报截止时间为2009年11月30日。在截止时间前,审核推荐委员会办公室共收到16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申请材料。之后,联合工作组对事务所提交的书面申请材料按照《试点方案》进行了集中审核,并于2009年12月11日将相关申请材料在财政部、证监会网站上进行了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三)实地考察。初审结束后,联合工作组结合公示情况启动了实地核查工作,赴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成都、长沙等地对提出申请的16家事务所总所及其9家分所进行了实地考察。联合工作组通过查阅工作底稿、核对相关账目、核实文件原件、约谈有关人员等,对事务所的质量控制、内部管理,国际业务开展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核查,并重点关注了事务所2009年度合并情况。之后,对每家事务所形成了独立的核查报告。

(四)综合评议。为保证审核推荐工作的科学、客观和公正,联合工作组根据《试点方案》和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的能力要求设计了综合评议评分表,用以对申请事务所进行综合评议和择优选取。随后,委员会全体委员本着对申请事务所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实地核查报告为基础,独立地对每家事务所进行了评议打分,综合平均后形成各事务所的最终得分。

(五)上报审定。审核推荐委员会根据事务所得分排序结果拟订了推荐名单,报财政部、证监会领导审定,并与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香港证监会、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财务汇报局、香港会计师公会就落实《建议架构》及相关安排达成共识后,予以公布。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2

【关键词】 审计概念;国际趋同;内部控制

“整合专业知识,形成知识 网络 ,碰撞裂变提升”激励我坚持不懈地完成每月读完一本名著。 学习 了道格拉斯.R.卡迈克尔、约翰.J.威林翰和卡罗.A.沙勒等美国审计学专家编著的《审计概念与方法》,我加深了对美国审计现行 理论 与审计实务操作指南,领略了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增强了我在实际财务工作中对审计观念和审计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内部控制、计算机在审计中的运用等更加深了我对审计工作的深刻认识,颇受启发,收获很大。作者在著作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展示了美国审计概念、理论及具体做法,为我们学习西方审计理论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一、了解审计理念,掌握审计方法,形成审计知识体系

读了这本审计学专著,学习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计学知识:

审计学、审计环境是策划和实施财务报表审计的基础;

审计风险评估是审计计划不可分割的部分,此外还包含了整体计划、会计体系、相关控制的内部控制结构、计划详细审计程序等 内容 ;

计算机的诞生和 发展 推进了会计电算化进程,审计抽样和计算机效果的专门计划要素是审计计划不可缺少的,例如PPS统计模型,通常采用计算机软件保证抽样审计得以顺利实施,保证审计抽样可容忍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审计学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结下了“不解之缘”。

审计中直接测试、一般测试、以及即将完成的审计相关事项整改措施等审计测试,对于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对财产和设备进行余额直接测试,一般客户实地盘存的观察这一“一般公认审计程序”重点关注其“存在性、所有权和计价”。

背离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对标准报告附注解释语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两种审计报告不同于标准审计报告,主要原因在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对标准报告附加解释语、持有拒绝意见、否定意见或保留意见等,为了出据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审计师在特殊情况下,对标准审计报告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的。

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审计师,经常会从事非审计服务,例如代编财务表的约定服务,以及对财务报表、预计财务资料、内部控制体系、遵守合同情况等资料的预测和估计,提供保证的鉴定服务。

经营审计有助于一个组织对其组织活动进行业绩评价、确定改进时机以及提出改进措施或未来活动的建议;内部审计师主动承担起经营审计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确定是否遵守公司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测试资产保存的控制措施的连续性等约定任务;政府审计师则承担起对某一新的计划或活动的执行效果进行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与独立审计的本质区别,在于经营审计约定任务,本质上不是连续的约定任务,也没有保证财务报表审计任务将会继续。

通过阅读,较为系统地理解了审计学理念在于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掌握了审计学现行方法,初步形成了审计知识体系框架。由于我多年从事国有大型 企业 会计工作,接触审计机会较多,但从未对审计做法和理论进行过较为系统地学习,通过阅读,增进了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深刻体会,尤其对企业当前正在进行的SOX法案404条款所要求的美国非本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帮助很大, 影响 颇深。

二、从会计视角向审计师视角转换看,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影响深刻

上面是我从审计理念和知识体系大的方面阅读审计学专著的认识和感想,下面则是结合工作中内部控制GCC外部审计,对与财务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外审工作的一点感想和认识。前者是“面”,下面是我感触较为深刻的“点”的 问题 ——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

随着技术进步及成本降低,计算机在业务数据处理中的 应用 得以广泛推广。引发人们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思考。许多审计师发现大部分客户都或多或少使用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对财务报表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审计师有可能使用到计算机专家辅助审计,但采用专家技术的决定,对其工作结果和结论的评价都要由对财务报告审计发表意见的审计师承担。

本专著系统告诉我:电算化系统控制可分为两大类,即使用者控制和 电子 数据处理(EDP)控制。使用者控制是由应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部门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企业中几乎所有的部门都是电子数据处理的潜在使用者部门。EDP部门之外的信息使用者部门对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这将意味着使用者要对所有EDP部门之外的原始错误负责。使用者部门还要对信息进行处理而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负责。使用者控制与EDP控制区别在于控制系统所保存的位置。EDP控制是指那些保存在计算机中的控制系统。EDP控制通常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使用者控制通常是应用控制。一般控制是指那些与全部或部分电算化会计应用有关的控制,例如应用软件的改变及改进的控制会影响所有的会计应用,并包含在审计师对控制环境的考虑之中。应用控制是指单独的电算化会计应用,如证实客户的账户数额及信用范围。应用控制分为程序控制和手工控制。手工控制是指由人来执行的,而程序控制是指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的。在一般控制中,职责分离在电算化系统中,与EDP有关的职责分离有如下几个方面需要考虑:EDP与使用者部门的分离、EDP部门内部不兼容职能的分离。EDP职能分离对EDP使用效率的提高十分重要。EDP部门通常设置如下分离岗位:数据处理管理者、系统 分析 员、应用程序员、系统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数据登记员、数据控制员和数据管理员等。理论上讲,上述各岗位均需要分离设置岗位权限。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主要是系统程序员必须有条件接触控制盘以履行职责。系统程序员不得对公司的会计制度或应用程序有详尽了解。

实际工作中,一直对与财务会计相关的“等级——管理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外审中,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审计师对管理信息系统权限划分的检查十分严格,不仅对应用系统负责人和相关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较为全面的访谈,还十分严格的对系统日志进行逐项检查,重点是不相容岗位权限设置是否分离、系统一般控制与内控流程是否相符,但对系统抽取的样本却远远少于手工控制的内部控制审计抽取的样本量。

读了此书中“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内容,我从理论角度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比手工控制工作流程的审计更加严格,存在的风险更加巨大。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的重点在于流程设置、定期检测设置有效性、权限设置的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从抽取样本量上虽然远远少于手工控制审计所抽取的样本量,但实质上,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审计发现一项问题将会导致这一类测试的实质性漏洞,问题远比前者严重得多。而且,内部控制外审对系统数据库迁移、新上线系统审计等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我们在实际业务中慎之又慎。通过阅读,更加系统地了解了对信息系统审计的要求与控制,对于我迎接内控外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深刻理解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意义

王部长在 中国 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多轮协调中精辟地总结出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个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国际趋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会计准则体系顺利建立,“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沟通平台。 基于上述 会计 准则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原则,通过阅读审计理念和现行审计 方法 ,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审计准则国际趋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十几年时间,随着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发展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了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大熔炉。这要求我国审计观念、审计方法和审计技术实质性创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中国 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刘仲黎对审计准则体系的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加速了我国与国际趋同,遵循 科学 、民族、透露、公开的准则制定程序,开展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完成了22项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和26项审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工作。我国48项审计准则的,标志着我们已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顺应国际趋同大趋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顺利完成了审计准则建设的改革攻坚任务,中国审计准则体现了 历史 性的突破,体现了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要求,突出了维护公众利益的行业宗旨,增强了审计准则的易理解和可操作性。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格雷厄姆.沃德称赞我国审计准则,中国决定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那就是不仅中国的民众而且中国的会计职业界致力于提高透明度、工作质量和高水准的职业准则,支持这些准则不仅有利于会计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所有的中国民众和整个中国经济。

建立国际公认的一般公认审计准则是衡量专业活动质量被接受程度的尺度。将审计准则中国国情与国际趋同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从中国现实意义上看,树立了“民本审计观”,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例如医疗、养老保险等 问题 ,作为审计工作关注的重点。审计工作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 ,既敢于说“不”,又善于说“是”,经常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通过 学习 ,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读书的过程不如说是一次与国际审计学大师的一次吸收消化、一次交流、一次碰撞,我从中领悟出: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利于我国 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助于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在“走出去”过程中,采用国际一般公认的审计方法,建立国际趋同审计规则平台,支持我国会计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 参考 文献 ]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3

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手于2009年组织专家对省内161种科技期刊(含驻陕部队8家)进行了审读,从中评选出精品科技期刊24种、优秀科技期刊52种、特色科技期刊18种,其余67种评为合格期刊。对未经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而不参加审读的4种科技期刊,给予了通报批评。

2010年4月16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联合在西安召开了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比表彰暨办刊经验交流大会,认真总结审读评比工作,向获得“精品”、“优秀”、“特色”荣誉称号的杂志社和编辑部颁发了获奖证书,并请5家杂志社在大会上介绍了办刊经验。这次大会由170多名代表参加,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出会并讲话,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党广录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新闻出版处处长王农也出席了大会。至此,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比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在这次科技期刊审读活动实践中,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审读办法的调研和制定

2009年3月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办公扩大会议,专门成立了以副理事长为组长的“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办法起草小组”,由3名副理事长分别担任由学术类、技术类、综合指导类期刊组组长。结合陕西省科技期刊的实际情况,三个起草小组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借鉴和参考全国乃至兄弟省市的审读评比办法,起草了“陕西省学术类科技期刊、技术类科技期刊和科普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审读评优办法”。

2009年6月17日,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在西北大学召开了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专门对起草小组起草的“陕西省学术类科技期刊、技术类科技期刊和综合类科技期刊的审读办法”(草案)进行了讨论和审议。由于会议时间有限,一些常务理事还专门留下了书面意见和建议。

2009年6月25日,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和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联合在西安石油大学召集审读办法起草人,结合常务理事会议讨论的情况和常务理事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专题研究。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和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大良、分管学术的副理事长姚远、副理事长石应江、阎磊和吴文桢以及秘书长权艳梅、副秘书长张忠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审读办法进行逐项讨论和修改,并讨论起草了《关于评选陕西省精品、优秀和特色科技期刊的请示报告》和《陕西省精品、优秀和特色科技期刊评选的通知》。会议决定,这些文件连同三类科技期刊的审读办法一起上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

二、审读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本次审读,将科技期刊分为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和综合指导类期刊三个组,结合不同类别期刊的特点分别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

(1)学术期刊评价标准。针对学术类期刊的特点,评价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和出版质量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分配有相应的权重:学术质量占70%、编校质量占25%、出版质量占5%。评价学术质量的指标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他引总引比、基金论文比、权威数据库收录和以往获奖情况五个方面。针对五个指标在学术质量表征方面的重要程度,通过同行的定性分析给出不同的权重,具体权重分配结果是:影响因子占19%、总被引频次占19%、他引总引比占10%、基金论文比占5%、权威数据库收录占10%和以往获奖占5%。为了保证审读评价出来的精品优秀期刊不仅仅是省内的优秀,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名副其实的,对影响因子等统计指标进行了必要的处理,将所评价的期刊放到全国同类期刊中进行比较。如:某刊的影响因子得分=19×[(某刊影响因子-所在学科的最小值影响因子)/(所在学科的最大值影响因子-学科的最小值影响因子)]。总引文频次、基金论文比和他引总引比等指标的得分以此类推。

编辑校对质量主要包括:执行国家出版法规情况,执行法定计量单位情况,图表、文字和标点符号使用情况以及参考文献著录。组织专家,选出被审读期刊的特定页码和篇章,进行全面、仔细的阅读检查,根据检查出来的差错数量扣减该项的分值。同样,出版质量也是列出封面、版权页项目齐全、印刷装帧精美和按时出版并送交样刊等项目进行人工检查,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2)技术类期刊的评价标准。结合技术类期刊的特点,评价的内容主要有5个方面:技术含量,编校出版质量,广告经营,既往获奖和入选核心期刊情况。另外考虑到技术类期刊的办刊灵活性,专门设立了一项“综合评价”,由专家根据刊物的整体情况进行主观评价。满分100分,具体权重分配是:技术含量为56分,主要是以引文频次和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在考虑期刊在全国的排名以外还考虑其本地区的影响力,通过对期刊在全国和省内排名的名次赋值,计算期刊的每项指标的得分;编校出版质量为20分,检查的内容同学术期刊,但依据的是本次审读和上一年度审读的结果的平均值排名并根据名次赋值;既往获奖为5分,就高不就低,不重复计分;广告经营为12分,2008年陕西省首届科技期刊广告专题审读的结果计分2分,本次审读记10分;根据期刊入选核心期刊的数量分别记分,满分为4分;综合评价为5分,由专家组成员对该刊进行总体评价。

(3)综合指导类期刊的评价标准。综合指导类期刊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学术及社会影响、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编校质量、传播情况、获奖情况和经营情况5个方面,另外增加一项综合评价。满分100分,具体权重分配如下:学术及社会影响20分、政策法规执行情况5分、编校质量30分、传播情况20分、获奖情况5分和经营情况15分、综合评价5分。在学术及社会影响评价方面,综合考虑了影响因子、基金论文、获奖论文、期发行量等方面,并专门对文摘类期刊区别对待。传播情况主要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提供的2007年度统计报告中“大陆”和“海外”机构用户分布数、个人读者分布情况进行排名。经营情况则以广告的数量、期刊理事会的建立和其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评价。

三、审读的组织工作

(1)审读的组织领导

成立“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领导小组”。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陆柯仑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西北大学校长乔学光任组长;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出版管理处处长王农、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审读办公室,主任由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权艳梅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副主任张国凡、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忠智担任。

学会提出了由28人组成的审读专家组的建议名单,报请审读领导小组审定,并由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和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选聘。

(2)审读的范围与对象

经审读领导小组确定:凡在陕西省注册登记的具有正式刊号的科技期刊均须参加审读,未经批准不按要求参加审读的科技期刊将依相关规定作出处理。鉴于2008年未进行期刊审读,并入2009年一起进行。审读样刊缴送:半月刊为2009年第10期,2008年第18期;月刊为2009年第5期,2008年第9期;双月刊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5期;季刊为2009年第2期,2008年第3期。

(3)审读工作的实施

2009年12月19日到21日, 28名审读专家封闭了两天,分学术期刊、技术期刊和综合指导期刊三个组,对161种科技期刊进行了认真审读。12月19日下午报到,晚上7:30就集中召开了“专家组工作会议”。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大良代表理事长主持会议,宣布了专家的分组和各组组长,并组织大家一起学习讨论了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2009年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的通知”和相关的期刊审读标准。

对于主观评价项目,采取按指标分小组进行评价打分,实行2人一组,共同审读、商定后打分并签字备查,尽力保证标准掌握的一致性。对于客观项目,由专人进行统计、计算。最后将两部分分数合计排序,作为原始审读的记录集中保存。

2009年12月28日,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行政办公楼6楼会议室,召开由审读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以及专家组的组长参加的复审会。主要讨论确定的事项有:在尊重专家的认定和评分的前提下,对于分数的统计和计算进行抽查;对于专家会议以后送审的期刊,按标准进行专门的审读,给出分数后列入整体期刊排名之中;根据三类期刊申报的数量,对各类期刊的获奖比例进行了调整,保持三类期刊的获奖覆盖面基本一致;排名并列时增加高一级奖次名额的同时减少低一级奖次的名额,特色并列时增加名额,但尽量做到总数不增加。

四、几点经验和存在不足

(1)领导重视。审读领导小组组长、省新闻出版局陆柯仑副局长多次过问、听取有关审读工作的汇报并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审读领导小组副组长、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室主任薛耀晗全程参与,现场指导;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参与审读的全部过程,并与专家一起承担审读任务。

(2)过程公开透明。将审读的要求和标准发到被审读期刊编辑部,并且在学会的网站上公布,使每个编辑部可以了解审读的项目和评价指标以及每项指标的权重,同时审读结果在学会网站上公示,接受被审读期刊编辑部的监督。

(3)专家认真负责。首先是根据每一位专家的业务特长进行分组、安排所负责审读的项目;其次是在审读之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审读”,明确审读的内容和应当掌握的扣分标准;第三是安排2人共同负责一个部分审读指标的评价,既保证标准掌握的一致性,同时又可以随时商量,保证标准掌握的准确性,避免个人能力和水平局限可能产生的偏差;第四是坚持回避的原则,专家是代表新闻出版局和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进行审读,为了避免嫌疑,在审读到与专家本人有利害关系的期刊时,坚持专家回避制度,保持专家审读结果的中立性。

(4)既坚持原则又发扬民主。在整个审读过程之中,始终坚持“以审读标准为依据,按规定办事”的原则。对审读标准的理解发生分歧时,坚持以民主讨论的形式来研究解决,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在审读取得初步结果以后,发现新的矛盾和一些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时,坚持提交到复审会上讨论解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审读过程中出现的遗漏和技术性差错。

(5)注意运用以往的审读数据。这次评审还运用2008年期刊广告审读评优及2005、2006两年期刊评优的结果,使期刊评价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6)促进审读成果的转化。评审后有些单位认真解决审读中出现的问题:现代电子技术期刊虽然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期刊,当他们通过审读得知英文部分问题较多时,领导立即采取措施,特聘从精品期刊退休的英文编辑把关。另外,通过这次审读发现,不少期刊进步较大,通过安排部分进入精品、优秀科技期刊在总结表彰大会上进行典型经验介绍,扩展审读效益,促进我省科技期刊出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此次审读是高效、公正、权威的,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引起重视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是:

(1)原计划在2009年10月份进行期刊评审,审读标准中规定使用2008年中信所“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但因故推到2009年12月份,却没有采用2009年的最新数据。

(2)采用与综合类期刊相同的标准,对科普期刊进行评价,不够准确和科学。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4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审题教学方面,我总结了几点经验:“一读、二画、三复述。”

一、认真读题

读题是审题教学的第一步。指导学生读题,主要用默读方式,因为默读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思考,齐读就很难顾上思考。一年级开始的时候,主要由老师范读,学生跟着读,一字一句读清楚。以后,让学生慢慢试读,要求读准确,不漏字、加字。如我曾听过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课上,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供学生练习;“有一个工程队计划在一个月内修完一条公路,上旬修了全长的1/4,中旬修了全长的5/16,正好是180米,下旬还要修多少米?”当时学生在解题上发生了争议:有部分同学认为这道题应这样解:180÷(1/4+5/16)×(1-1/4-5/16)或180×(1/4+5/16)-180;另一部分学生却认为这种解法不对,应当是:180÷5/16×(1-1/4-5/16)或180÷5/16×(1-1/4)-180。到底谁对呢?老师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把题目重新认真读一读,读时特别要注意题目中的标点符号。这时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情绪非常高涨,时间不长,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认为第一种解法正确的同学在最后讨论时说:“我做错的原因,就是把1/4后面的句号错当成了逗号,这样我就认为中旬和上旬一共修了180米,其实题目中只指中旬修了180”。看来,做题时,首先自己要认真审题,就连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不然就会把错误的当成正确的了。由此可见,审题时,不能忽视这小小的“标点符号”。应该读准,读得好(有表情,关键词句加重语气),读得懂(知道情节和数量关系)。表述是读题的延伸,要求他们能用自己的语气复述题目的意思,情节,分清题中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有目的设计提问进行问答式复述。

二、细画符号

会读题并不等于理解题意。为了促进学生理解题意,理解题目里每个词语的含意,可以指导学生画画点点,画上各种符号。一般用双竖线||把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分开,用横线—把已知条件断开,用着重点“·”表示关键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问题,挖掘隐含条件有的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或间接给出,往往被学生忽视,导致无法解题,必须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审题,既注意并利用已显露的条件,又能够发现与解题密切相关的隐含条件,问题明朗化。指导学生科学地画线段图,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所求的内涵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指导学生画出线段示意图,通过直观途径,观察数量关系,弄清题意,诱发解题思路,这也是我们审题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新关电视机厂计划30天制造5400台电视机,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制造20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要少用多少天?这样画一画、分一分、点一点,帮助学生加深对题意的理解。

三、重视语言文字教学,弄清题目中的字句,术语的含义应用题内容广泛,用精炼的文字叙述。并用数学词术语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好多题目中,还经常出现专业性和常识性的概念,因此,教师应着重训练以下题目。

1.为学生消除情节因素的障碍,可采用演示教学法,帮助学生审题。2.对表示数学关系的名词,术语,着重进行例题分析训练。如对“一共”、“还剩”、“比……多”、“比……少”等这类名词术语,由于本身是表述总数或差数的,加之通常的“求一共用加法,求剩余用减法”的知识概念,因而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见“共”,见“多”就“加”,见“剩”,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然而,它们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的意思不同,在审题时,千万注意要讲清这类词语的本义。3.有些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题中出现专业性词语。如“原计划、实际生产、平均、工作效率”等以及行程问题的应用题中经常出现的相距、相遇、相向、相对等专门词语,必须教会学生词语理解,结合具体题目进行辅导。4.对题中表明对象、范围、时间、程度、顺序等代词、副词、助词,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帮助学生把握好。

四、复述题意

用复述题意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弄懂题目的意思。对学生复述题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力和记忆力。

五、用脑思考引导学生每拿到一道题时,都要养成仔细读题、动脑思考,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后,才能动笔计算。如“丁丁有10张邮票,比冬冬多4张,冬冬有几张邮票?”有些学生一看见“多”字,马上就列式10+4=14,显然这是错的。这类题目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找到关键句“比冬冬多4张”,到底是谁和谁比,谁比冬冬多,谁多,谁少?只有在审题时仔细推敲,动脑思考,才能真正理解题意,原来是冬冬比丁丁少4张,应该是10-4=6。六、多多练习练习是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是灵活多变的,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也能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正是俗话说的熟能生巧吧。练习要具有趣味性、灵活性,要用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种解法,多种手段落实数学的“趣、实、活”的训练,以达到扎实、灵活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领会题意,在“多变”上下功夫。通过“多变”既可以使题目难度降低,又可以把新知识进行多角度引申,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步骤和具体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结论更重要。总之,学生的审题能力不容各位数学老师忽视,让我们共同努力,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吧。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5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近20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akedof提出了信息不对称论,认为在日常经济活动当中,某些参与人拥有其他参与人所不拥有的信息,一方处于信息优势,一方处于信息劣势,由此造成的在不对称信息下进行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经济理论。

在专业编辑出版行为中的信息主体主要包括编辑、审稿专家、作者、读者等,由于科技期刊出版编辑行为中社会分工不同,造成每个信息主体都拥有一定的信息量和自己独特的信息结构。同样,在科技期刊中,专业期刊、综合性期刊、不同语种期刊和不同出版载体以及不同出版周期导致期刊的信息刊载也不一致,所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中,存在着诸多方面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是情理中的事。

一、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

(一)专业信息不对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同时,学科模式的转变,使新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科技期刊的编辑,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都相对固定,使专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编辑的决策受到限制。因此,导致在出版业内不同的期刊所获得的信息也不一致,同类期刊的状况也不一致,业内的信息不对称在各个编辑部也非常明显。此外,大量新的信息也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识提出了新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挑战。

(二)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专业知识不对称。编辑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突出表现在二者专业知识不对称。科技期刊的作者对相关专业、相关领域研究均有相当深的认识和临床实践,相对而言,编辑则处于信息劣势。编辑在编校过程中如果对作者文章所涉及的内容认识多停留于文字和自身的理解,那么将无法辨别作者所提供信息中的真伪,无法完全把握稿件信息,在评判或加工稿件时容易出现偏差。从文稿来说,作者对研究的认知表现在某些具体点上,而编辑表现在宏观面上,注重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但对于一种科技期刊来说,有其独特的办刊风格,选题、择录稿件的重点,修改稿件的标准,对稿件的要求等,有些却是不为作者所知的。编辑与作者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造成编辑和作者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甚至误解,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对科研和出版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2.作者署名。作者署名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表示对文章所作贡献的多少,对文章内容负责。科技论文的发表,涉及第一作者署名争议的并不罕见,常见的有研究的主要执行者和主要负责者、指导者,非主要执行者与主要执行者之间的争议等。某些作者为了提高发表的可能性,甚至将并未参加研究的专家属上名字。李文慧等进行的医学论文作者署名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和《中华儿科杂志》上刊登论著的作者,按照icmjb和ama最新标准,只有1/3左右的作者符合作者署名标准。为了保证科学的真实性,应要求作者公开在研究中所起的作用,加强作者署名知识的教育。

3.一稿两投。某些作者为了提高稿件录用几率,加快发表速度,无视著作权法,没有遵守双方的约定,一稿两投、多投造成一稿两登或几登,引起版权纠纷,使刊物造成经济损失,这是信息不对称所涉及的道德问题的表现。科技期刊一稿两投现象也很普遍,王菊香等调查结果显示,58.7%的投稿者有一稿多投行为。编辑无法预料这种行为,这种行为不但占用刊物宝贵的版面,而且使刊物的声誉受到损害。

4.伦理学问题。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相关学科研究中伦理问题密切相关。这方面信息不对称也存在于编辑和作者间:(1)科研人员对科研伦理委员会了解较少,有些单位无此机构,科研人员不了解审批程序;(2)通过审批后,实验方案进行了重要修改却不再次报批;(3)缺乏标准和规范的知情同意书。如每一个医学研究都必须遵从、符合伦理原则,但医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多种多样,在论文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不同专业有不同特点,有些专业的编辑对此也并不熟悉。

5.非一次文献。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文献,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

期刊编辑要求作者尽可能引用一次文献,因为经过加工的二、三次文献往往带有加工者的主观倾向,可靠性大大降低。而受查找资料权限的影响,某些文章可能无法直接获取,作者往往采取引用二次、三次文献的方式进行,信息不全面,可能导致观点错误误导作者,而编辑同样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另一方,监察非常困难。

6.统计学处理信息。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取决于该研究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而其科学性与统计学在研究设计和成果表达上的正确应用密切相关。编辑处理稿件过程中,发现统计学问题往往普遍存在,包括研究设计缺陷,方法选择不当、图表错误、表述不清楚、严谨性差。作者常不清楚需要表达的内容,而编辑

又往往无法确认作者的数据的真实性及统计学处理结果的真实性和正确与否。

(三)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膨胀,使科技期刊的种类和传播媒介的手段迅速增多,读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的同时,分散了搜集期刊信息的努力,读者的需求相对于编辑所能了解到的需求存在着明显不对称。而读者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的作用,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倾向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

信息化社会带来服务新浪潮,新媒体的出现对纸质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编辑不仅要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要紧跟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往进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已逐渐被检索数据库所替代,期刊必须随着社会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更,以便时时明确其读者定位、风格定位和市场定位。

(四)与审稿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1.编辑与审稿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编辑了解审稿人的信息有助于为稿件寻找合适的审稿专家,提高稿件的编审效率,严格把握稿件质量。审稿人信息包括其审稿专业方向、专业背景、性格特征、审稿习惯,还有隐藏的动态信息,包括其学术活动情况、身体状况、工作繁忙程度和工作变迁等状况。

2.审稿专家与期刊编辑部间的信息不对称。审稿专家对期刊的熟悉程度会影响其对稿件的处理意见。期刊的类别、性质、学术水平、栏目设置、风格、定位等信息决定了其对稿件的要求,如果审稿专家对这些信息不够了解,那么可能会对编辑部稿件取舍造成困惑。

3.审稿专家与作者问的信息不对称。作者本身的信息对于审稿专家在评审稿件时有辅助作用,通过对作者科研背景的了解可以帮助判断文章信息真伪,但同时也可能因为一些“名人效应”而干扰了专家对稿件的正确判断。学术观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一些审稿意见有失偏颇。审稿专家与作者信息不对称扭曲了信息的本质,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二、信息不对称的调控

1.完善科技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

信息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新的地理学空间,它的特征是技术和变化,科技期刊的办刊目的是在科学实践中发现新事实、提供新方法和构建新理论。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研究的动态和发展趋势,重视各学科的前沿问题、重大现象理论问题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中的问题,透过纷繁复杂的各种外部现象洞悉各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真正价值和实质。只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保持编辑对学科信息的敏感性、反应力和吸收能力,在编校稿件时严格把关作者信息、署名、科研伦理和统计问题等,减少编辑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业内编辑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证期刊的学术价值,办出刊物的特色。

2.加强与读者、作者、审稿专家的沟通

办刊信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向外界传递。在期刊上刊登各种信息积极宣传刊物,对读者来说,包括办刊特色信息如文章导读、下期要目简介以及文献检索信息、会议信息等,对作者来说,包括征稿启事、稿约、对某些方法学描述的规范化说明、某种格式的规范化说明等。另外还应开辟专门栏目,及时刊登作者与读者的反馈意见以及编者的答复和反应等。国外很多著名期刊都有读者来信、对话等栏目,国内许多期刊也开辟了类似:“读者·作者·编者”栏目。信息反馈可获得广泛的学科发展与科研动态,了解读者、作者对信息的把握情况,促进编辑工作中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同时又可协调和加强编辑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在作者投稿时,提示作者出具规范的单位介绍信,对科研的真实性、保密性和作者排名次序负责,不能出具者,第一作者负全部责任。为基金资助项目的,须提供批准件的复印件。研究生稿件需经导师推荐。涉及伦理问题的,须得到相应级别伦理委员会审核监督证明。同时编辑部和科研管理部门可联手举办伦理、统计等知识的学习班,提高科研人员知识的整体水平。在编辑部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可以对参会人员进行短期的专业论文写作讲座,免费赠送刊物,加大期刊宣传力度,同时也增加了作者、读者对刊物的了解。

与审稿专家信息不对称对于稿件的规范、公正评审有一定的危害。编辑在编委会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审稿专家队伍,要注重与审稿专

家的沟通。在聘请时通过网络、电话对审稿专家宣传自己的刊物,尽可能消除专家对期刊信息不了解的现象。送审稿件时可对某些稿件作附带说明以及近期稿源情况说明。通过网络平台对杂志进行宣传,便于审稿专家检索。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6

一、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定势  依照平常的解题习惯,没有把要做的题目看完,或看完之后又不加思考,按 “自己的老印象”做题。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学生学习了四位数的组成,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从0,5,7,8,这几个数中每次选出三个数,组成三位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结果有很多学生写成了四位数,导致整道题失分,我分析其中的原因,是在于平时练习中题目都是让写出四位数,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经验”,所以看到相同类型的题,不假思索地写出答案。

(二)没有注意到数学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在读题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微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形象感知的错误。例如这样一道题:小玲和她的4个 同学一起去公园划船,每张票6元,一共要几元?学生的列式是:4×6=24(元),学生只注意到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数字,没有去理解“小玲和她的4个同学”实际上是5个人。

(三)缺乏观察力,苏教版教材注重题目形式的多样化,许多题都是图文并茂,这就需要学生仔细观察,认真看清题目的意思再思考,但有的孩子急于求成,只看到一部分的题目,或者是文字,或者是图,断章取义,例如:一年级有这样一道题:图上画了张桌子,桌子上的篮子里画了一些苹果,下面写着有15个,小朋友手上拿个盘子,里面装着6个,问一共有几个?正确的列式是15+6=21(个),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列成了7+6=13(个),这里的7哪来的呢?原来学生没有看题目已经写出的15个,而是把图上篮子里的苹果数了数,看得见的有7个,再加小朋友手上的6个。他们没有想到篮子里还有部分的苹果看不见,不能光靠数。

二、解决低年级学生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充分体会审题的重要性

要想让学生学会审题,得让他们在主观上深刻体会审题的重要性,为此,我在班上做了一个小游戏。我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上面出了10道选择题,按要求做完后有奖品,然后我把要求打在白板上,给出3秒钟时间读题(要求:请你在10秒钟内答完下面各题中的其中一题。),然后开始计时,在10秒钟内,只有

5个孩子完成了题目,其它孩子发出阵阵抱怨声,纷纷说这么短的时间,怎么能做得完10题呢,得到奖品的孩子大笑说:“要求只让我们做一道,谁让你做10道了?”那些孩子不信,我重新在白板上出示要求,他们才恍然大悟,我借机教育学生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这个游戏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二)培养审题能力的策略

1.读题

审题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认识活动,弄清题目数量关系的过程。审好题是准确解题的前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等,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

2、.找关键字句

每道题中都会有关键的字或句子,教师在平常的练习中,让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找出这道题的关键字眼或句子,画上重点符号,数学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题目中这些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对于读一遍还不太理解的句子,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

3.复述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这个方法在解决问题这种题型中经常用到。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将题意重述出来,在审题中,不管学生审题正确与否,都要培养学生说理的习惯,通过说,学生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互相探讨,可以去伪存真,在辩论中中加深理解,提高审题技巧,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判断等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品质。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4.指导学生画图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7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列表。

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台数时间千克数3421843+57?

又如:“某农场种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玉米比小麦多种300公亩,农场共种三种农作物多少公亩?”

│水稻600公亩│<小麦180公亩〉共种?公亩│玉米比小麦(180公亩)多300公亩│这样列表条理清楚,不至于搞错数量间的关系。

2.画图。

如:“五(1)班─是男生,已知这个班的女生有24人,求男生的人数。”依题意可画出线段图:(附图{图})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24人”与“─”无直接关系,但从图中,可看出其对应分率应是“1-─”,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

或者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角度,将会发现:

(1)以女生人数为“1”,男生人数是它的1─倍。列式是24×1─。

(2)以男生人数为“1”,女生人数相当于它的─。列式是24÷─。

(3)数出男女生人数各占的格数,列式会更简便:24÷3×4。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计算题

四则混合运算是计算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四则混合运算的审题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

一、“看”

“看”,就是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会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如405×(3076-2980)+2136÷89。看的结果应是:①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④是一道带有小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题。又如3.68×[1÷(2.1-2.09)]+0.6。看的结果应是①含有5个数;②有4种运算;③含有中括号;④是一道带有中括号的小数四则混合式题。

二、“定”

“定”,就是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如:405×(3076-2980)+2136÷89││①││①││──┬──┬─│②││──┬──③│────────本文来自织梦

三、“想”

“想”,就是分析题中的数值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然后进行运算。如:405×(3076-2980)+2136÷89。这道题虽不存在简算问题,但括号部分与除法可同时计算,即同时算出3076-2980的差与2136÷89的商。

有时候,根据数据特点,通过“想”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合等151变形,达到简算。如4─+2.375+5─+7.75组合为(4─+7.75)+(24845.375+5─)。8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文字题

文字题是介于计算题与应用题之间的一种题型,是计算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的概括,是沟通式题与应用题的桥梁。加强文字题的教学,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数学术语的理解,牢固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解答应用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有些文字题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而且一些表达运算顺序的名词术语往往容易混淆和被忽视,致使学生经常造成解题差错。因此要强化文字题的审题教学,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扣”

“扣”就是紧扣关键词。文字题中的数量关系,往往是由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常用的关键词有“乘”、“乘以”、“被……乘”、“用……去乘”、“除”、“除以”、“被……除”、“用……去除”等等。例如“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乘”,根据题意,其数量关系是“商”乘“差”,列式是(28-14)×(182÷13)。“乘”这个关键词,它决定着什么量做被乘数,什么量做乘数,稍不慎就会把数量关系弄错。又如“从40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13与12的积,差是多少?”题中的关键词一个是“除以”,一个是“减去”,它们决定着本题的数量关系:“商”减去“积”列式是4000÷25-13×12。

二、“缩”

“缩”就是抓主干缩句,即把题目骨架用关键词表示出来,再列式计算。例如:“750与250的和比它们的差多多少?”抓住其主干可缩减为:“‘和’比‘差’多多少?”这就可先分别算出750与250的和与差,再算“和”比“差”多多少?列式是(750+250)-(750-250)。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8

作者:肖晓阳 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

在纸质媒体中,期刊要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离不开“风格”二字。要具备自己独特的版面设计,就要把版面的基本要素,即文字、图形、照片、版面空白区等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版面格式。

一、风格的形成

种类繁多的期刊对读者来说提供了审美需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正是版面设计风格的多样化促进了期刊业的繁荣和发展。1.风格的形成有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版面设计的风格要考虑功能性和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它所呈现的样式,必须贴切地反映出刊物的时代特色、民族文化、思想观念、审美理想、精神气质等,是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记。设计师是创作的主体,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征、审美理想的不同,设计者通过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相对稳定的、特征显著的、有别于他人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就是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和具体表现。刊物总体风格的形成,是办刊理念在版面设计者身上通过在艺术设计形式超越了幼稚理解阶段,摆脱了各种模式化的束缚,趋向或达到了成熟的标志。2.风格是艺术作品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风格与设计的风格本是两个概念,一个是阅读品位,一个是视觉审美。无论何种风格的版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内容传达给读者,因此,文字内容是传递信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是一切的根本。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倾向的版面风格。理解文字内容,即是版面设计的前提和关键。期刊风格是因内容属性而定的。不同种类的刊物设计要求是不一样的。它既表现为设计者对题材选择的一贯性和独特性,对主题思想的挖掘、理解的深刻程度,也表现为对设计手法的运用方式、对艺术语言的驾驭等的独创性。真正具有独创风格的版面设计应像艺术品一样,能够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从而成功地实现设计者个人特有的思想、情感、审美理想等与欣赏者的交流。《读者》杂志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和成熟。一个《读者》的读者只要看到该杂志内页中的其中一页也能判断这是《读者》杂志。《读者》杂志的封面、内页版式设计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气息——人文情怀。它通过文字内容与版式设计的完美结合达到了至善至美的传达信息的效果。

二、标准的制订

要形成别具一格、切合内容的版面设计,就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原则,使定位的风格特点得以规范、保持与延续。1.根据内容制订不同的版面设计标准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制订版面设计标准是设计的第一步。内容不同的版面,设计标准也就不一样。比如社会新闻、体育、教育、娱乐等版面,可以制订不同的设计标准。标题大小、字体、颜色、所占版面的比例、周边的空白区域,正文部分是通栏还是分栏,图片占据的版面比例,图片的内容形式,版面边框文字与图形形式,这些都是制订版面设计标准的关键部分。制订版面设计标准必须全盘考虑。以期刊为例,从封面到内页的各大版块都要有相对固定的区域布局,包括色调、标题形式、图片及空白区域分布等。标准的制订要遵循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繁而不乱,在视觉上形成变化又统一的形式美感。2.版面设计标准的具体实施在版面设计标准制订后,将各种设计元素结合在一个版面中,如何加以运用是一个整体的思维方式的体现。对比、均衡、节奏等审美原则体现版面的形式美,并通过它们的互相作用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设计者必须“受制”于一定的格式框架,准确地把握内容与形式的结合部分,才能实现之前制订的版面设计的标准。(1)运用设计元素体现对比在版面设计中,懂得运用对比的原理设计版面,版面会具有活力和生气,具有视觉冲击力。对比的手法很多,如:图片的大小对比、方圆对比、色差对比,文稿的横排竖排对比、有规则编排和无规则编排对比、字体的大小对比;整个版面布局的疏密对比、标题空白处对比、图文修紧与放松对比;线条的曲与直对比、颜色黑白对比、色彩冷暖对比,还有整体设计的虚实节奏,等等。但光有这些设计手法而不注意它们相互间的联系会导致版面不协调,同样会出现呆滞感,同样缺乏美感。(2)运用设计元素体现均衡均衡是一种状态,是适合人们视觉和心理调节的一种标准,也是减少矛盾冲突的一种方式。运用对称的手段设计版面是达到均衡的最有效的方法。在版面中运用对称设计,容易产生稳定、大方、调和、高贵的美的感觉。运用色彩原理同样可达到均衡的目的。色彩对比过于强烈,会使人觉得不协调;黑白反差太大会令人觉得缺乏内容,显得苍白无力;文字编排过于凌乱,读者会出现阅读障碍等,这些都需要对版面作出调整从而达到均衡调和的画面效果。设计的均衡就是追求稳定,减少矛盾冲突,达到和谐统一。(3)运用设计元素体现节奏版面设计中运用节奏是达到版面美感的重要一环。美术设计运用到版面,如果没有节奏,也只是一个平庸的作品。节奏是均匀有规律的进程,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是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美术作品的节奏体现在点、线、面,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上。版面设计通过运用文字、图形、图片及空白区域,栏目的版块架构、色调,在视觉上表现一种秩序和规律,使版面产生连续和重复、起落、跳跃,形成版面的节奏感。设计一个版面如果没有考虑节奏,版面没有生气,是沉闷的,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使版面缺乏艺术美而没有文化品位。在版面设计中节奏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是版面艺术设计美之灵魂。

三、风格与标准的统一

风格和标准在设计运用中不仅仅只是纯粹的个人创造。刊物版面设计具备实用和象征,设计要符合人的使用和审美要求。要形成成熟固定的版面风格,制订总体标准是基础。标准是前提,风格是结果。标准和风格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随着标准的制订和实施,风格自然形成。当刊物自成一格的时候,更需要靠标准来进行维持。版面设计者,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刊物内容,只有把握住标准与风格这两个基本的设计要点,结合该刊物的品牌定位,选用与时代相符、与大众贴近的表现手法,才能设计出适合其功能的版面以吸引读者,显示自己对版面的设计能力。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9

【摘要】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关系到审计案例教学是否能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就审计案例教学中有关案例选编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审计案例教学就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审计案例,让学生以审计主体的身份参与案例,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审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审计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是审计案例教学是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审计案例在审计案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它来源于现实中的第一手材料,很真实,有环境、有情节。而审计案例是指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案例选编人员根据案情及教学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并能体现出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等的具体审计实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精彩的、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审计准则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讲审计准则的内容,就显得艰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适时地加入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中学习审计准则的内容,相对来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

但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现有的审计案例书籍和教材中选择恰当的审计案例存在许多困难。

二、在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的难点

(一)难以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案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已出版的审计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于国外的审计案例,和我国的教学内容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即使选择这些案例,也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我国审计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可以说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我国目前出版的审计案例的书籍和一些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审计案例缺乏系统性、引导性

审计案例应以审计实践为基础,但应更典型,更生动灵活,并且所选取的审计案例能体现内在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我国在介绍审计案例时,倾向于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叙述,这样的审计案例其实就是审计实务的翻版。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

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审计案例教材中,选取的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案例,大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这些案例过多,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审计案例主要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关,与我国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有关,从而忽视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只看到了审计案例的表面,而忽视审计案例的实质。

三、在教学中关于审计案例选编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择审计案例面临的困难,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编审计案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学生,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到综合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逐步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执业技能,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课前,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突出与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结合。这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运用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3.课后,大型的、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促进会计职业界发展的、对会计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引起会计界改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就应该选择详细的案例,不但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教师也可以将课前、课中所运用到的具体案例编写成一个综合案例,交代清楚所运用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在每一章所讨论的案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综合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课后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界和审计工作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三)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案例的选择应尽量与实际、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首先调查本地区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四)广泛运用网络资源,关注会计界的最新动态

因为不同时代的审计案例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经济、法律特征以及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和会计的最新变更。在网络资源发达的今天,教师应经常关注会计界的最新进展、变革以及最近发生的案例。鉴于在网络上看到的资料大都是零星、片面的,这就要求教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归纳、整理、补充,增强案例的趣味性,并且将这些最新的案例补充到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通过最新的审计案例,让学生能够随时接触反映时代特征的审计实践。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10

新课程标准阅读要求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教师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只有当学生真正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文本的内容,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新课标上的阅读教学所应该达到的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从情感教育方面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我认为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由兴趣引发学习热情“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就已经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在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想很好地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就必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发现意义、建构意义,甚至敢于创造意义,敢于对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我们重视了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鼓励学生就文本阐述自己的见解,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然会高涨,他们也可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阅读,完成对文本的升级诠释

这里所谓的“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写出或未明确写出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暗示或揭示的东西,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这种文本见于一些小说或叙事类文章中。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想象与联想异常活跃的过程。他们通过想象再现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如人物、景物、场面、生活环境等,对于文本所未描绘而仅仅作了提示、暗示的内容,学生自然会在自己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与充实,使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整。但由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他们改造过的形象也大不相同,甚至可能与作者心目中的形象大相径庭。正因如此,我们才应鼓励学生对“空白”进行个人的创造性阅读,使作品更趋于完整。总之,在尊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完全体现。

综上所述,不论是“期待视野”“审美差异”还是“空白创造”,都是通过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实施对于文本或者对于小说的教学,从这个角度进行切入,或许之于教学更为有效。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11

摘 要: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含严肃认真、全面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试题阅读能力 提高策略

学生的试题阅读能力,说到底是学生试题的审题能力。老师们对每年的考试试卷分析总有一个热门话题,那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太薄弱,除了计算错误以外,不是漏掉题目条件就是画不出图形,甚至不理解题意。每次谈起都生发感慨,都表示无奈。每学期的期末质量抽测试卷分析,总少不了学生审题能力欠缺的内容。那么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什么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学生的因素外,与教师有没有关系呢?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对于“审题”,简而言之,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内容,弄清已经知道什么及回答什么。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好科学的关键环节。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含严肃认真、全面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审题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我们首先要知道科学试题的特点:(1)语言抽象,内涵丰富。科学教学中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的知识。科学语言更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认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专业术语。而这些符号往往内涵丰富,与自然语言差别很大,是一个内部语言的转化过程,最终要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定义或定理等,这就要求学生对已学的知识深入掌握和熟练运用。这是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给试题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2)逻辑严密,思维严谨。在试题阅读过程中,题目材料主要以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呈现,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阅读需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记忆、理解、抽象、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对新出现的定义、定理一般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当学生要读懂一段数字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时,他必须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术语和每个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鉴于科学阅读有别于其他阅读的特殊性,不能盲目照搬文科阅读模式以指导试题阅读教学,而应加强研究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将阅读真正引进课堂。科学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使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增强教学效果。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呢?(1)从细处入手,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养成阅读科学课本的习惯,具备阅读科学课本的能力,就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抓住例题下的小字,引导学生思考与解题;学生出现错误,引导学生从课本的概念中找原因,从而领悟到认真看书的必要性,对课本感兴趣,逐步愿意并喜欢阅读教材。老师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处提出供学生自学的思考提纲,帮助他们自己学习、自己探索,使他们养成爱阅读课本的习惯。(2)教师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授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仔细审题,审题时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也就是说,在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时,还要注意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无心地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教师就要善于质疑,鼓励学生探究,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设置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集中精神,思考问题。开始训练时,可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意识地读,让学生明白读课文时思考什么,思维有明确的目的性。老师所提的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让他们回答不同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帮助学生积累有关审题方面的经验。(4)要求学生解题要首先读题,学会读题。读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学会读题方法,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使学生体会到仔细审题能提高做题正确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正确的习题阅读,掌握审题的要素,快速而有效地了解题干内容,清晰题目的条件、意图与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研究,让老师从学生试题阅读的现状和原因中获得理性认识,经过实践尝试,获取提高学生试题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积累教学经验,促进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玉明.《分层教学之意见》.教育探索,2006.3.

[2]杨新建.《生物课启发式教学的思考》.教学月刊,2006.5.

[3]甄宗秋.《设计探索式学习的回答基本策略》.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7A.

内部审计解读范文12

[关键词]风险评估 现代审计 重要性 法律诉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是一个容易遭受法律诉讼的行业,那些蒙受损失的受害人总想通过起诉注册会计师尽可能使损失得以补偿。因此,法律诉讼一直是困扰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界的一大难题,会计师行业每年不得不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支付巨额的赔偿金和购买高昂的保险费。

注册会计师要避免法律诉讼,就必须按审计准则的要求规范执业。在很多案件中,注册会计师之所以未能发现错误及舞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本文主要从这个角度浅析怎样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

风险评估程序是指为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具体包括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

一、询问

具体包括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是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进行。

1.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如,新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的流失,新的税收法规的实施以及经营目标或战略的变化等。

2.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如重大的并购事宜等。

4.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如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内部控制的变化等。

5.询问内部审计人员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其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而实施的工作,以及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采取适当的措施。

6.询问内部法律顾问、营销或销售人员、采购、生产及仓库人员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的遵守、营销策略及变化、销售趋势的变化等情况。

二、实施分析程序

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实施分析程序有助于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在实施分析程序时,注册会计师应当预期可能存在的合理关系,并与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金额、依据记录金额计算的比率或趋势相比较,如果发现异常或未预期到的关系,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时考虑这些比较结果。

 

三、观察和检查

观察和检查程序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人员的询问结果,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具体实施如下程序:

1.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观察被审计单位人员正在从事的生产活动和内部控制活动,增加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人员如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及实施内部控制的了解。

2.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如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章程,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各项业务流程、操作指引和内部控制手册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3.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如阅读被审计单位年度和中期财务报告、股东大会、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会议的会议记录或纪要,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资料、经营计划和战略,对重要经营环节和外部因素的评价等,了解自上一期审计结束至本期审计期间被审计单位发生的重大事项。

4.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通过现场访问和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经营活动,在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厂房和办公场所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有机会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担任不同职责的员工进行交流,可以增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及重大影响因素的了解。

5.执行穿行测试,通过追踪某笔或几笔交易在业务流程中如何生成记录、处理和报告,以及相关控制如何执行,注册会计师可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交易流程和相关控制是否与之前通过其他程序所获得的了解一致,并确定相关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四、其他审计程序和信息来源

询问被审计单位聘请的外部法律顾问、专业评估师、投资顾问和财务顾问以及阅读外部信息,也可能有助于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在承接客户或续约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经验,也可能有助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通过执行上述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看是否在自己的风险承受力之内,为下一步是否接受委托进行审计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coso新框架下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思考.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