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资源回收模式

资源回收模式

时间:2024-01-16 16:08:54

资源回收模式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1

随着油气资源在世界经济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日益提升,国际油气合作的开展也方兴未艾,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油气合作始于20世纪初在中东波斯签订的租让制协议,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最初的协议规定了外国石油公司只须交付一笔矿区使用费,而其对石油资源享有完全的控制权,最终生产出的原油全部归其所有。随着20世纪50年代殖民制度的瓦解,租让制协议被资源国认为是极其不公平的。到50年代中期,该协议基本上不再签订,并逐渐演变为矿费税收制合同。1966年,I-IAPCO公司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第一个产品分成合同。此后,矿费税收制合同和产品分成合同逐步成为深受许多资源国欢迎的商务模式。到了1997年底,伊朗对42个区块公开招标时推出了回购合同,后被伊拉克政府在其对外合作中采用。2007年,伊拉克总统访华,重启原政府与中油集团签订的艾哈代布油田合同谈判,并于2008年底正式签署了开发生产服务合同。纵览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商务模式的发展史,主要有矿费税收制合同、产品分成合同、回购合同和服务合同等四种模式。

一、国际油气合作项目商务模式概况

(一)矿费税收制模式

矿费税收制合同又称许可证合同,是从传统的许可证协议演变而来,其特点为外国石油公司获得的是原油和天然气实物,并向资源国政府交纳矿区使用费和所得税等税费。对于一个油田开发项目,矿费税收制合同能够保证外国石油公司在每一个生产期内获得原油净收入,用于支付油气生产总成本和交纳税费并获得税后利润分配。因此,产量的高低,换言之储量和油藏的风险,对于投资者的效益影响较大,投资者必须承担因产量较预期低而使项目亏损所带来的风险,但也可享受优良的油气藏资源带来的超额利润。该模式属于具有高风险和较高回报的商务模式。目前采用矿费税收制合同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泰国、文菜、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二)产品分成模式

外国石油公司通过作业,利用生产出的原油进行投资和成本费用的回收,同时剩余油气产品在外国石油公司和资源国之间进行分成,外国石油公司获得的是原油和天然气实物。对于一个长期油气田开发项目,产品分成合同能够保证外国石油公司在每一个生产期间获得份额油气,用于回收投资、成本费用并获得利润分成。对于油藏潜力较大的油田,外国石油公司可获得该油田中后期产量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相反,若油藏潜力不佳,外国石油公司将损失较大。产品分成合同模式在国际油气合作中被广泛采用,属于比较成熟的商务模式。目前采用产品分成合同的资源国主要有:苏丹、叙利亚、尼日尔、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阿塞拜疆、越南、缅甸、老挝、印度和利比亚等国。

(三)回购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外国石油公司不是通过获得产品来实现收益,而是通过承包建设获得固定回报。回购合同类似于工程承包合同(交钥匙工程),资源国能够清晰地预测外国石油公司利润和回收的成本,其利润总额为实际投资总额乘以固定报酬指数。外国石油公司自有资金投入项目的盈利只集中在前几年,随着项目的移交,油田开发中后期的产量所带来的高额利润,外国石油公司将无法得到,因此投资的大小、报酬指数的高低,对于外国石油公司来说影响较大。目前采用回购合同的资源国仅有伊朗。

(四)服务模式

外国石油公司通过作业服务,利用生产出的原油进行投资和成本费用的回收并获得一定的报酬费。年度报酬费按照每桶报酬乘以年度产量计算得到,并从油田总年度收入中支付给外国石油公司。每桶报酬费在合同年份由大到小的变化反映了资源国政府允许外国石油公司加速回收的意图,即在成本回收以后,报酬费逐渐减少。目前采用服务合同的资源国仅有伊拉克。

通过对资源国油气合作商务模式的研究,得出矿费税收制和产品分成这两大类商务模式应用广泛的结论,以上两种商务模式约占石油合同的90%以上。究其原因,合同模式灵活,操作便利,同时给予外国石油公司一个提升利润的空间,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二、商务模式发展特点

在国际油气合作的舞台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商务模式,从早期的矿费税收制单一合同体系发展到目前的多种合同体系。各类合同模式的条款灵活多样,吸引了大量特点各异的投资者。总结国际油气商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

(一)合同模式多样,分成比例低

随着世界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各资源国的议价能力进一步提高,且均在尝试新的商务模式。越来越多的资源国已将各种模式结合起来创造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模式。多样化的合同模式均规定了外国石油公司较低的油气收入分成比例,使外国石油公司在项目中的整体收益水平偏低。

(二)合同模式复杂,调控因子多

目前在矿费税收制合同和产品分成合同中,资源国政府往往通过一些调整因子对外国石油公司的收入严格控制,使外国石油公司获得的收入大打折扣。如在多数合同中成本回收比例、利润分成比例和各项税费比例均与产量阶梯调整因子(油气日产量对应不同的外国石油公司的权益收入)和R因子(外国石油公司累计收入与累计支出的比值)以及更多的因素相关,资源国政府利用这些因子对外国石油公司的收入进行调控。

(三)合同条款苛刻,合同期限短

对于回购合同的财税条款,其条款苛刻主要表现在合同期限短,一般为六到八年,外国公司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服务,对油气田进行作业,并在短期内通过油气产品进行成本回收和报酬获得,当外国石油公司完全回收投资和获得报酬后,合同将终止。该模式使项目投资回报及报酬获得在短期内实现,而该油气田未来潜在的超额利润,外国石油公司将无法享受。

(四)合同条款严格,税收费用高

资源国通过税收费用来控制外国石油公司收入的实现,如针对原油价格的提高征收暴利税,针对外国石油公司内部收益率超过一定限额征收超额利润税等。这些手段均是资源国政府制定的严格合同条款,突出表现为税收费用很高。

三、资源国油气合作导向

资源国政府通过商务合同以达到与外国石油公司博弈的目的,同时实现开发油气资源控制外国石油公司收益并使资源国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综合研究各资源国油气合作导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增加因素,控制整体收益

资源国政府将在合同中应用复杂的公式和较多的因素,与外国石油公司的收入紧紧挂钩。公式中核心因素与产量、投资和操作费用等成曲线关系,其变化趋势存在极值和拐点,导致收入计算的方法复杂化,模式趋向模型化。目前,产量阶梯调整因子和R因子广泛应用于矿费税率、成本回收和利润分成中,还应用到各项税收和费用的计算中;近几年,资源国提出了采用油价调整因子和内部收益率因子控制外国石油公司的收入。此举进一步加强了资源国政府对合同的控制,并对外国石油公司整体收益严格限制。

(二)增设条件,转嫁投资风险

在早期合同中,外国石油公司承担着由于国际油价低迷或项目产量达不到预期,可能在合同到期时无法收回投资和无法得到相应利润。而在回购模式中,项目实际投资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外国石油公司收入所得。因此,产量、油价、投资、成本费用的风险,以及资源国的政治经济风险,通过新型的模式转嫁给外国石油公司。这无疑进一步增大了外国石油公司从事油气合作的难度。

(三)调整税费,限制外方暴利

资源国通过对财税条款的调整达到限制外国石油公司收入所得的目的。目前,经过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资源国对于油价的认识更加深入。因此,高油价促使资源国对其油气合作财税条款进行修改。如委内瑞拉重油项目的财税条款增加了石油暴利税,该税种是对委内瑞拉一揽子油价超过70美元/桶进行征收,资源国增加新的税收来限制外国石油公司在高油价下获得的高回报。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2

[关键词]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回收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4)02-0051-05

一、引 言

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已成为现实中极为关注而理论上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术界着力从目标规划、法规管制等视角研究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回收体系重构以及餐厨废弃物管理,而较少关注废弃食用油回收模式的选择,实质上,不同的回收模式意味着生物燃料企业、回收商与餐馆的资源承诺及风险水平是迥异的,进一步影响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及运营决策,因而研究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的回收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为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同意北京市朝阳区等33个城市(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实施方案并确定为试点城市(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批复了北京市朝阳区等33个城市(区)的实施方案并确定为试点城市(区);随后中央政府印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1〕1111号),给予6.3亿元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支持,并提出支持餐厨试点工作的具体支持内容、支持方式和实施程序等。在33个废弃食用油资源化试点城市中,大体形成苏州、宁波、兰州三种,另有其它类型的回收模式,尤以南京市为代表,本文将其称之为南京模式。通过比较典型的回收模式将有助于政府调整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政策,推进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

二、文献述评

涉及废弃物回收模式的研究多以家电或电子产品为分析对象,侧重于:

第一,逆向物流回收模式选择及评价。相关研究一般将回收模式分为第三方负责回收、零售商负责回收、生产商负责回收三种,建立模型比较不同模式下回收主体利润、回收率等指标。例如姚卫新(2004) 通过博弈模型及仿真研究,指出较之于其他两种模式,第三方回收模式中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均为最小;Savaskan等(2004,2006)研究了制造商和零售商在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中如何决策以及制造商如何选择回收渠道的问题,通过比较各个回收模式的批发价、零售价、回收率和整个渠道的利润评价每个渠道的优劣。刘晓峰(2007)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物流回收模式选择评价,从经济、社会及技术三个主要方面提出了基于网络分析法( ANP) 的评价选择模型。同样是分析三种模式,徐兵,吴明(2012)构建了一主两从博弈结构的两层规划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最优直销价、零售价和回收再制造率决策,研究表明,生产商负责回收时的回收再制造率最高。

区别于以上学者的研究,吴容,江玮璠(2010)将回收模式分为私人简单回收模式、生产商负责回收模式、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模式、第三方负责回收模式四类,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四种回收模式进行选择,数值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针对报废汽车的回收,贺政纲(2013)将模式分为消费者自行送至回收拆解中心、制造商回收、销售商回收、第三方回收等几种,结论同姚卫新、徐兵等人的研究相反,即应当采用基于第三方回收企业为主体,其他回收主体相结合的回收模式。

另有少数学者如王莉,刘应宗(2009)分析了我国餐厨垃圾回收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建立完善的餐厨垃圾回收体系是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前提。

第二,特定条件约束下的回收模式选择研究。在生产商延伸责任( EPR) 的约束下,产品的回收模式较传统的回收模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为此魏洁与李军(2005)研究了生产商延伸责任约束下生产商负责回收( MT),生产商联合体负责回收( PT) 和第三方负责回收( TPT )三种回收模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实例验证对不同回收模式下的最优零售价和生产商利润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生产商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需求函数或者需求是否具有确定性,因而考虑需求的影响可能有助于推进回收模式的选择研究。基于此,刘羽欣与陈伟达(2008)对需求函数为非线性的不同回收模式下的产品最优价格和生产商最大利润进行了比较分析;而郭军华等(2012)以新产品及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均为不确定为前提,分别建立了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及第三方回收三种不同回收模式下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模型,并给出求解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制造商主导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中,第三方回收模式下制造商利润最高;制造商回收模式下新产品及再制造产品的零售价均最低。部分学者分析了市场结构或市场力量约束下逆向供应链回收模式选择问题,如Choi(1996)与Seong(2003)考虑了制造商领导的Stackelberg 博弈、零售商领导的Stackelberg博弈、制造商和零售商N ash 均衡博弈三种市场结构;而易余胤(2009)则考虑制造商领导、零售商领导以及市场无领导者三种力量结构下具竞争零售商的再制造闭环供应链博弈模型,结果表明,从环保的角度看,制造商领导的市场结构更优,但消费者和整个行业偏好零售商领导的市场结构。

政府的监控及补贴对于不同回收模式下各博弈方收益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例如,周永圣,汪寿阳(2010)考虑了政府监控下的三种回收模式,研究表明:当零售商负责回收处理退役产品时,生产商将会设定退役产品的单位回收激励价格等于政府给他的单位惩罚价格;当生产商委托第三方物流回收处理退役产品时,生产商为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将设定退役产品的单位回收激励价格等于单位惩罚价格与单位回收成本之和的一半。王文宾,达庆利(2008,2010)以电子类产品的回收作为研究对象,将政府的奖惩机制作为约束条件,博弈模型及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奖惩机制下逆向供应链的回收率提高;奖惩机制下回收商的利润大于无奖惩机制情形的利润,回收商的积极性提高;适中的目标回收率水平和较大的奖惩力度搭配能够增加制造商的利润,提高制造商的积极性;奖惩机制下废旧产品的回购价提高,新产品的销售价降低。

综上可见,相关文献针对废弃物再制造或资源化回收模式问题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以下缺憾:①从研究对象来看,大量的研究集中于废旧家电的再制造问题,对于餐厨废弃物的回收模式选择研究极为匮乏;②现有的餐厨废弃物的回收尚未能考虑回收模式在不同试点城市的差异性。实质上,不同的模式如苏州模式、宁波模式、兰州模式以及多数城市采取的回收模式,制造商与回收商的资源承诺、市场力量、决策先后顺序可能存在差异,进一步影响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因而研究主要试点城市的废弃食用油回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研究的缺憾。

三、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的回收模式比较

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过程中,原料回收主要包括苏州模式、宁波模式、兰州模式及南京模式,其中苏州模式运营良好,但仍有待改进之处;南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多数城市的废弃食用油回收,从企业运营的实践来看,相当一部分生物燃料企业因高成本或者原料供应中断而亏损。具体回收模式分析如下:

(一)苏州模式

苏州模式的特点在于收储运一体化,即并不存在独立的回收商,而由生物燃料企业(或资源化处理企业)将市场上的回收小贩纳为企业员工,上门回收(见图1):

总体来看,苏州模式具有以下特征:①以行政管制减小非法生产厂商获得原料供应的可能性。在原料供应阶段,苏州政府采取没收黑车与截获废弃食用油并举的方式打击非法生产厂商,减少餐饮业的废弃食用油流向源头,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餐馆主动与生物燃料企业或资源化企业联系。②以技术管制稳定原料供应与提高企业生产水平。目前生物燃料企业一般给予收购废弃食用油的小槽罐车或卡车配置GPS定位系统,如车辆偏离设定路线,公司将展开调查;而如果员工私自出售泔脚、地沟油,将被开除。公司的生产过程由视频摄像头监控,直接连通苏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监控中心。技术管制还体现为回收车车载称重系统的装置,能够有效地记录进入回收车废弃食用油的数据,当餐馆的废油异常减少时,相关部门将着手调查。此外,生物燃料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标准设定也是技术管制的一种体现,比如对于废水、废渣的要求。③以成本最小化来激励生物燃料企业。苏州模式下,生物燃料企业将收运队伍内部化,即采用招聘等方式吸纳收运人员为企业内部员工,这可以减少企业与餐馆的交易成本;同时考虑到收运成本高昂,苏州政府给予生物燃料企业补贴,补贴价位每吨118.8元。④以奖励与零收费制度规范餐馆。按照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餐饮业将餐厨垃圾交给政府,应上缴垃圾处理费。倘若私下卖给非法生产厂商,则餐馆可以获取赢利。苏州则制定政策强制餐馆免费将废弃食用油交予资源化企业,为弥补餐馆的收益,则给予其相应的奖励。

尽管苏州模式有效地推进了废弃食用油生物燃料化,但是仍然存在如下不足:①缺乏严厉惩罚机制导致仍有部分废弃食用油去向不明,生物燃料企业的原料供应仍然不足。严厉的惩罚机制包括数额巨大的罚款,酒店评级与废弃食用油回收挂钩等。②缺少更为实效的餐馆反哺机制。当前针对餐馆的激励限于数额不多的奖励,苏州政府正酝酿更为实效的天然气反哺机制,及按照废弃食用油的供应量返还餐馆相应比例的天然气。③缺少产业链末端的生物燃料销售激励机制。由于销售终端激励机制缺乏,导致生物燃料产成品销售不畅。这些激励机制具体包括强制销售、给予消费者以税收优惠等。

(二)南京模式

南京模式为回收商与生物燃料企业分离的模式。该模式下回收商多受生物燃料企业的委托,建立回收网络,配置回收人员;而生物燃料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废弃食用油的回收。南京的模式优点在于第三方回收商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与网络优势,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并能够降低生物燃料企业的回收搜寻成本。然而,较之于苏州模式,南京模式存在以下缺陷:①生物燃料企业及回收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前者收购成本可能上升。由于生物燃料企业与餐馆并不是直接接触,回收商可能隐匿回收真实原料供应价格信息。②回收商可能隐瞒生物燃料企业将废弃食用油售予非法生产厂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且可能存在的监管不力,导致回收商将废弃食用油私下售予非法生产厂商而获利,进一步加剧了生物燃料企业的原料供应短缺。③部分地区回收与资源化处理量均与补贴挂钩导致回收产品的质量下降。政府适度补贴对于降低生物燃料企业的成本,稳定原料供应极为必要。但是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对回收商与资源化处理企业均给予补贴,且前者的补贴程度依据回收的餐厨废弃物量;而后者则依据处理的餐厨废弃物量,其后果是回收商为提高餐厨废弃物重量而增加补贴,严重影响了原料供应的质量(见图2)。

(三)宁波模式

宁波模式与苏州模式有相似之处,即生物燃料企业上门回收,不存在第三方物流回收。其主要特点为“政府引导、法制管理、集中收运、专业处置、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具体体现为:①运用市场化机制遴选有资质生物燃料企业。宁波市通过公开招标遴选三家废弃油脂处理企业,提高了中标企业的技术门槛。②政府提供回收运输工具,即政府出资购买餐厨垃圾回收专用车,租给回收企业使用。③负责管理收运工作的职能部门职责清晰。宁波模式运营过程中,收运工作由各区环卫部门负责组织。④餐馆缴纳适当的运费。为争取餐馆的配合与支持,政府规定免收餐厨垃圾处理费、免费提供专用垃圾桶,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收取运费(见图3)。

显然,由于遴选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且不存在第三方回收商,宁波模式减少了回收的成本,专业化处理餐厨垃圾能力较强;而生物燃料企业的寡头垄断地位也决定了其在市场决策中的话语权。但是较之于苏州模式,宁波模式的缺陷也较为明显,即缺乏技术管制及对餐馆的激励机制。苏州模式中,每个餐厨回收车均安装有GPS定位系统、车载称重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废弃食用油流向,这一点是宁波模式不具备的。与此同时,苏州模式中,餐馆不需缴纳餐厨垃圾处理费与运费,甚至在未来可能获得天然气作为激励。而宁波模式中,餐馆仍需缴纳一定的运费,进而降低了生物燃料企业获取原料的可能性。

(四)兰州模式

兰州模式区别于其他几种模式之处主要在于政府将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视为特许经营项目,以BOT方式授予甘肃驰奈能源有限公司特许经营权,由该公司负责投资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处理项目(见图4)。其特点主要包括:①产业链上游政府实施严格行政管制与技术管制政策。政府严厉打击非法回收商及非法收运餐厨废弃物,并以企业通过年审作为与生物燃料企业签约的必要条件。针对技术管制,兰州模式同样在餐厨垃圾收运车里安装GPS定位系统与通信系统,与工厂调度中心联网。②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中外合作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产出。为提升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甘肃省科学院、甘肃驰奈生物能源系统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兰州市生物质能工程技术中心,建立微生物领域研究平台;重点开展了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工艺设计和系统集成及关键设备的研发工作。与此同时,与欧洲生物质能研究机构签订了技术研发合作协议,围绕生物质能关键技术研发、工艺开展联合。目前公司在餐厨废弃物处理设备方面已取得2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为餐厨废弃物处理环保设备制造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③BOT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理论上有效激励了生物燃料企业。BOT模式下,生物燃料企业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收回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的所有权交予政府。由于政府承诺给予餐厨废弃物处理以补贴,理论上这种模式可以减少生物燃料运营成本,激励生产。

与理论上相对应的是,该模式实际运营举步维艰,政府补贴未能有效落实导致生物燃料企业收购成本增加;政府着力于对非法回收商管制及运输阶段的技术管制,而忽视建立针对产业链源头餐馆的严格惩罚机制。在政府要求餐馆上缴垃圾处理费的情境下,缺乏激励机制的餐馆必然将部分餐厨废弃物私下售予非法生产厂商以获利,进而导致生物燃料原料供应严重匮乏,回收率低下。

进一步地,从回收成本、回收效率、专业化程度、技术支持与管制、对餐馆的反哺机制几个维度比较四种回收模式,显然较有竞争力的为苏州模式与南京模式,但由于南京模式不具备技术支持与管制,对餐馆也缺乏反哺机制,因而是次优模式的选择(见表1)。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3

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再利用基础之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陷入“不经济”的尴尬困局。

自2003年进入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以来,循环经济对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经济增长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早已被广泛认可。近年来,在各地政府的强力推动和部分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循环经济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然而,《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近期走访多家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发现,由于国际原油、铁矿石等资源价格持续走低,某些原生资源价格甚至低于再生资源价格,资源回收企业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想要跳出这个困局,不仅需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创新,在如何利用财税政策杠杆为企业“减负”,加大企业“吃废”的积极性等方面,同样也考验政府部门的决策智慧。

总量不增反减

回收行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循环经济发展遇阻的瓶颈之一,就来自于此。

记者近日走访多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对于回收行业的现状,多名回收行业企业负责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回收行业越来越不好做,行业发展下行压力巨大。

广州市万绿达集团有限公司是广州市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位于广州经济开发区。董事长李远峰说,这些年企业的利润越来越薄,企业扩张的动力严重不足。一些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比如用于牛奶包装的利乐纸盒,都是企业贴钱回收加工。

由于利润和动力不足,整个行业的回收总量近年也呈现不增反减的趋势。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经济师周汉成给了《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一组数据:2013年,废钢铁、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纸、废轮胎、报废汽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船舶品种回收量超过1.6 亿吨,但2012年回收总量就有1.6亿吨,2011年回收总量1.65亿吨。

中国再生资源利用协会秘书长潘永刚说,进入2014年,一些回收企业“触网”,尝试新型回收模式,出现了“绿宝”、“易回收”、“快收网”、“盈创回收”等互联网回收平台。一些企业努力突破资本困局,与资本市场展开联姻,行业出现并购重组上市浪潮,如中再生控股秦岭水泥,格林美收购扬州达宁,大连环嘉牵手中信产业基金。

“也幸亏有了这些创新举措,才使得2014年行业总体规模刹住下滑态势,取得小幅度的逆势增长。”潘永刚说。

再生资源贵过原生资源

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以及利润微薄背后的症结,则是再生资源价格高于原生资源的价格。

李远峰认为,循环经济现在这么难做,从大的环境来说,在于原生资源的成本太低。当前,市场上大大低估了原生资源的价值,导致再生资源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竞争力。

比如,2003年的建筑钢材是4000多元一吨,现在是2600多元,与此同时货币购买力又在大大下降。回收钢材重新利用的成本大大高于直接购买新钢材的成本。在没有外力介入的情况下,谁会有动力去回收利用废旧钢材?

广州科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将含铜废水制成碱式碳酸铜、氧化铜等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其生产的高纯度氧化铜已经进入陶氏化学公司的供应链,这意味着电子企业产生的废物重新被作为生产原料,实现了循环经济的闭环。

但科城环保总经理王永成坦言,目前最大的问题也是利润太薄。利用含铜废水生产一吨高纯度氧化铜的成本大概是1.1万元,利用铜矿石或者铜单质生产,成本反而低一些。但是最终两类生产方式是以一模一样的产品面向市场,铜矿石生产成本更低,竞争力自然更强。

有意思的是,国内的再生资源成本不仅贵过原生资源,甚至还贵过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

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华泰集团的子公司,该集团是国内大型纸业生产企业之一。广东华泰纸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传径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广东华泰使用了大量的废旧纸作为生产原材料,如果从美国运回来,含税价格大概为1400元/吨,而国内的价格大概为1700元/吨,国内的品质还比不过国外,作为企业,肯定更愿意使用进口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内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行业集中度低、不规范

除了成本高之外,再生资源行业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转型升级。

潘永刚说,当前,再生资源的回收体系不规范,回收从业人员有1800多万人,回收分散,层次较低,呈现碎片化,无序经营;同时下游的加工利用集中度低,全国有13多万家利废企业,80%以上是中小企业,规模化企业仅占10%左右。

由于大部分回收企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再生资源要经过几次周转,才能到分拣中心。而从分拣中心到生产企业,有时也要经过两三次再聚集,再生资源循环的速度和数量被大打折扣。

以回收废铅酸蓄电池为例,发达国家一般只有几家或十多家大企业从事废弃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利用,而我国拥有数百家回收企业。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不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亟须国家采取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一些回收行业的从业人员认为,行业发展不规范也是前进的“绊脚石”。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大部分品种,都缺乏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

最典型的例子是废纸、废塑料等品种。我国废塑料分类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检测办法,不仅带来高昂的交易成本,也无法满足再生利用企业的用料需求。少数大型回收企业虽然制定了自己的质量标准,凭借稳定的货源和良好的品质获取有利的谈判地位,但仍然存在买卖双方标准不统一的矛盾。

在循环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一些变化也在行业内悄然发生。各种科技成果、技术创新在行业中不断得到应用,大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断涌现,小作坊式的企业逐渐被淘汰;一些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涉足再生资源行业,行业中原有的小设备厂商逐渐走下坡路;工商资本、金融资本、各类基金、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关注并进入再生资源行业。

“很多旧的方式、模式将会消失,新的模式将会产生。”潘永刚说,“传统的集散交易模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依靠政策补贴来维持运转,依靠‘圈地运动’来推动扩张,都不能获得持续发展。再生资源企业不仅要开展资源利用,还要向环境服务拓展,以扩大企业的价值。”

等待政策红利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采取相应措施扶持回收行业做大做强,这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跳出“循环经济不经济”困局的关键。

比如,针对当前再生资源成本高于原生资源成本的现实情况,行业内呼声最高的应对办法是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

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现行的回收行业税收政策,对全链条征收增值税。王永成说,利用工业废物再生并销售金属盐类产品执行17%增值税,但出售再生资源的个人、企业、公共机构不能出具增值税进项发票,造成正规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只能按销售额17%全额纳税,加上其他税费,企业总体税负达到营业额的20%多,这样的高税负,企业很难负担。

“比如,同样是卖氧化铜给电子生产企业,一家供应商使用的是铜矿石这样的原生资源,一家供应商使用的是含铜废水这样的再生资源,前者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后者对环境带来的正面作用,是否应该在税收上有所体现?”王永成说,“应该让我们这样变废为宝的企业利润率稍微高一些,同时让利用再生资源的企业成本稍微低一些,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循环经济在价格因素的作用下良性地、可持续地发展。”

此外,国家虽然也出台了资源利用行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但一些企业负责人在实际操作环节却发现,有些政策并不健全。

例如,财税支持从工业废物中提取单质金属,而税务部门却规定再生金属盐类(如氧化铜、硫酸亚铁等化合物)不能享受优惠。工业废物成分复杂,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只提取单质金属达不到资源综合利用的效果,且容易催生二次污染现象。

潘永刚说,回收行业,主要由企业产废、社会收购和进口这三大板块组成。企业产废和进口这两大板块,都有增值税进项抵扣,税赋负担并不太重。而社会收购基本没有进项抵扣,17%的增值税,成为回收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潘永刚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需要把企业产废、社会收购和进口这三大板块区分开来,实行差异化税赋,对社会收购实行增值税减免优惠。

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在为企业减负同时,多位受访人士认为,采用综合治理手段,促进回收行业“一转三化”,是应对目前全国回收行业网络不完善、渠道不畅通、标准不统一、检测手段不一样,以及品种、成分混杂,层次低、污染重等情况的有效方法。

李远峰说,“一转”,即促进社区垃圾由混合废弃向分类投放转变,以利于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而“三化”,则是网络化、标准化和无害化,即促进全国回收行业网络化,形成覆盖城乡、融通全国的回收网络;促进再生资源产品标准化,制定并实施废纸、废塑料、废铁、废金属等再生资源产品标准,以推动行业朝集约化发展,推动大宗再生资源进入金融期货市场;促进回收行业的无害化,尤其对废塑料、废金属、废轮胎橡胶的回收加工,政府要有可行的行政措施来杜绝二次污染。

而更为关键的回收环节,则有必要实现从集散市场模式到产业园区模式的升级。

《财经国家周刊》了解到,目前各地的回收网络,是由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点一线构成的。这种体系发展到现在,已经暴露出问题,就是集散市场层次低、管理乱、污染重、功能单一,不能满足行业规范化、集约化和无害化的要求。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启示

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一)美国模式

美国的循环经济得到政府的提倡和推动,1970年美国制定《资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0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正是由于法律上明确了企业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使得美国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国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支持化工界研发降低资源消耗、防治污染的有实用价值的新工艺和新方法。税收优惠 政策主要针对使用再生资源利用处理类设备的企业制定。

循环经济也得到了企业的积极响应和努力实践。美国杜邦化学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之一杜邦模式。其意义在于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即3R原则)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同时,通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从废塑料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新产品。杜邦理念的核心价值是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观念比传统工业界所理解的减少废物排放问题更为广阔。

(二)德国模式

双轨制回收系统是德国的特色和创新。德国成立双重系统股份公司,作为面向家庭和小型团体用户进行销售商品包装回收的非盈利性组织,与现存的国家公共废弃物回收系统平行运作。双重系统股份公司简称DSD(Dual System Deutschland),也称为绿点公司,是专门从事废弃物回收的公司。DSD的回收范围限于销售包装废弃物,其它包装由另外一些回收组织回收。DSD由上百家企业共同出资建立,该公司与各地废弃物处置机构合并,建成了一个全面的包装废弃物收集系统。具体运作方式是:(1)加入DSD系统的生产商根据其产生量、销售量和包装材料处置难易程度交纳包装垃圾委托回收费。(2)根据合同,生产商可以打上DSD系统的绿点标志。(3)DSD系统接受这些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回收,先进行分类,然后送至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实现循环利用,而能直接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则直接退还给生产商。DSD有力推动了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日本模式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日本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政府于1991年修订《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2部综合性法律,1995年颁布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5部具体法律法规,2000年公布《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基本法从法律上提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根本原则,标志着日本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0世纪末,日本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具体包括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和废弃物回收、运输、交易系统等五个方面。该系统要求企业在开发高新技术,设计产品时就考虑到资源再利用问题。日本政府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并制定出财政预算,增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此外,政府还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除要求国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外,尽量购买绿色产品。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法律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了4部环境法规、8部资源环境法规、20多项环境资源管理行政法规和260多项环境标准,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框架体系。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总体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有所缓解,但仅靠传统的环保法规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现实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具有强烈贴近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接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内在驱动力,而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息息相关。因此,制定循环经济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的特点,进一步实现当前环保机制对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2.建立政策激励机制

国家应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使排污单位达到盈利水平,从而吸引全社会加快实行清洁生产,提高社会产品的循环率。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保证产品竞争力,为社会树立模范企业。对新兴工业园的建设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予以倾斜,设置专门部门指导和协调全国范围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实行。

3.加强技术开发创新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环节是以相应的技术为基础的,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难以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在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产品在进入消费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技术;二是污染治理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排放出来的有害物质如废气、废水、废渣等进行净化处理技术;三是废物资源化技术,就是对化工企业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加工转换等方式将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进行再利用。

4.扩大宣传示范推广

国家应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各种先进典型,大力进行宣传引导和示范推广,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度,树立绿色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逐步使节能、节水、节材等与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活动变为全民的自觉行动,提高全社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付允,林翎.我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1(2):32-36.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5

关键词:投资模式;份额油;石油安全

一、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特点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是石油企业进入资源国市场、参与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资源贸易及其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1)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如绿地模式、并购模式、租赁模式等。丰富多样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给投资主体提供了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并搭配投资模式的机会。(2)具有可进入性。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必须具有进入资源国的可能性。(3)具有灵活性。投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为更好的适应资源国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投资主体应该灵活变更投资模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4)资金来源具有集中性。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我国现有私人资本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海外石油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5)投资地点较为集中。由于世界石油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因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皇家荷兰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前苏联实行开放政策的欧佩克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6)投资收益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形态的收益体现为份额油。份额油的获取增强了国内石油供给的主动权,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影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诸多企业外部环境的总称。它对投资安全和收益情况影响巨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投资安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风险,有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风险等。(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获得有效保障的根本依据,在外部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情况,有关的税法、海关法等法律是否健全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利弊,投资国及被投资国对盈利汇回本国的限制和外汇管理规定,审批制度等都影响到海外投资的安全。(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四个方面。(4)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活动中的国际信誉都处于良好状态,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感和积极性。(5)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尤其对于石油等资源性投资项目。

2.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石油企业投资主体内部,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1)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口井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一项海外石油投资少则几亿、十几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6年1月9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些海外收购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石油企业的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反映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石油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2)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素质的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开展海外石油投资的基础,也是进行国外石油交流的保证。这就需要具有技术、外语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石油人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选择的海外投资模式

1.直接投资模式。(1)绿地投资模式。一般是在油气田较集中的中东、非洲等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等资源,实施本土化经营。这种模式有利于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促使企业健康发展,因此,被称做绿地投资。不足之处是短期内财务业绩不佳,投资回收期长。(2)海外并购模式。跨国并购是海外扩张的快速通道,产权交易是跨国并购的通行手段。创建新企业固然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条路子,但所耗时间过长,如果通过兼并、收购资源国企业或其部分股权,对原有的基础条件加以改造,可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目标国家的市场。根据合同标的物的不同,海外并购模式又可细分为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和海外无形资产并购模式。1)海外控股股权并购模式是通过收购跨国石油公司正在开发油田的股份,从开发阶段介入,规避勘探风险,并实现对项目进行控制的投资行为。通过控股股权并购,一方面投资方可以以部分出资取得海外目标公司的控制权,迅速实现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减小海外投资的政策性阻力;另一方面实现了投资方海外间接上市的目标,即买壳或借壳上市。例如,BP公司通过收购TNK—BP公司50%的股份?眼2?演,率先于各大石油公司迅速进入俄罗斯石油市场。2)海外有形资产并购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避免目标石油公司因债务不清等问题,向投资方转嫁原有债务及或有负债。但该模式的实施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由于多以现金方式进行收购,故需要投资方投入较多运营资本;二是由于在完成并购后要对目标石油企业进行整合,因而投资方应拥有具备较强管理能力的整合人才。3)无形资产并购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实现买壳上市,快速进入资源国市场;借助被收购品牌的影响力及原有销售渠道,可以省去海外品牌塑造和推广的时间与费用。2.间接投资模式。(1)参股投资模式。投资方购买外国石油公司股份,但不控股,不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只收取红利或从股票买卖差价中获取利润。这种模式下投资方所持产权的安全性较高,不会被当地政府或民族主义者当作攻击的对象。(2)债券投资模式。投资方通过债券投资,每年收取固定现金回报。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股份,但有固定份额收益,财务安全比直接持股高,但收益额较小,无法实现国家能源安全。(3)金融衍生品投资模式。石油现货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期货价格,因此,可以借助金融的支持,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套期保值、价格锁定和规避经营风险。在寻求国际能源合作中,中国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期货手段,海外并购并非唯一选择。

3.其他投资模式。(1)融资租赁模式。投资方承租人通过向另一国出租人交纳租金,取得设备等物品使用权,从而在资源国进行投资的形式。当资源国有一定政治风险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设备风险转嫁到出租方,减少投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最好使用服务性租赁,以接受保险、维修等服务。(2)国际承包。投资方在国际市场上通过投标、议标、询价和接受委托等多种方式,单方或同拥有资金的公司签订合同共同取得实施工程项目的权力,然后根据合同要求组织设计施工,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的整套过程。具体包括:1)回购模式。在该模式中,投资方将带资在资源国进行勘探开发,项目投产后对方以产出原油或其销售款逐年返还项目投资,并给予投资方合同中约定的资金报酬,以此方式对项目进行回购?眼3?演。以回购模式进行投资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回报,不受石油价格下跌的影响,风险较小。但缺陷在于投资方在资源国一般只能实行返销协议合同,也就是购回协议。开发一个油田后,必须悉数卖给资源国石油公司,没有分成,也不拥有该油田股份,不利于投资方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获得稳定的份额油;2)产品分成合同模式。是投资方公司承担勘探作业及费用,并可能提供工程技术与管理帮助,在区块产油之后按照规定比例分配产量?眼4?演。这样可确保投资方拿到的是实物,规避了石油产品的未来价格风险。由于该模式下投资方不持有所开发油田的股份,故不存在财产安全问题;3)矿税协议合同模式。该模式在发达国家应用比较普遍,是投资方可以获得目标油田的经营权,开采权以及油气产品支配权,只需向资源国交纳矿业资源费和所得税;4)风险服务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应用在南美及拉美地区,即投资方承担勘探开发风险及费用,最终获得以石油产品体现的相应的服务报酬,产出油气全部归资源国所有;5)提高采收率合同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单口井的修复增产,投资方按照合同约定比例获得增产部分的产量。分配比例采取的是类似递进税率的浮动比例,所不同的是,增产部分的产量越高,投资方所获得的分成比例越小。该模式有利于投资方进行科技研发。如果投资方在海外的综合实力有限,则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油源。(3)股权捆绑油源的集合投资模式。该模式是针对民营石油企业的一种“引进附带油源”合资战略,即让拥有油源的外国企业或油矿主,带着投资方应得的份额油与资金,与投资方共建中小型油码头、石油运输系统、仓储或炼油厂及终端销售网点等,以满足投资方的份额油需求及保证供给。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在海外寻找石油区块具有相对较小的政治敏感性,获取油源时人为干扰因素较少,获得区块的可能性较大。

参考文献:

[1]姜学峰.新世纪国际大石油公司发展战略新动向[J].国际石油经济,2004,(9):13-19.

[2]刘炳义,等.跨国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其演变趋势[J].石油科技论坛,2007,(1):4-14.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6

关键词:农膜污染;经营规模;农膜回收体系;SMR模式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膜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被大规模地使用,随之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旧农膜,由农膜残留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明显。在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农膜行业的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回收再利用情况愈发受到重视[1-2]。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鼓励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建立了有关工作制度,推进农膜回收,强化农膜源头监管,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顶层制度设计无法落实、构建完善的回收加工网络较难、农膜质量销售监管难度大等诸多问题。调研组通过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根据其现有农膜回收体系,结合各自的地理位置、回收特点等,剖析其农膜回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研组将农业生产分为规模经营与非规模经营,其中规模经营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代表,耕种面积大、机械化水平高、个体农户少;而非规模经营主要以江苏等地的农村为代表,个体散户多、耕地面积小。调研组从农膜的生产、采购、销售、回收、再利用等一系列流程出发,分析各自在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共性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1规模经营下面临的风险及解决措施

1.1规模经营自身的特点

1.1.1耕作面积广阔从技术层面分析,规模经营耕作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其耕作面积广阔,相比于非规模经营耕作模式即零散型的经营模式,规模经营更易容纳机械化操作。此处的机械化操作不仅指播种、防治等手段,也指向后期的收尾阶段,比如对于废旧农膜的回收方面。1.1.2面向个体农户较少从人为管控的角度分析,规模经营耕作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政府层面面向个体农户较少,多为农场主经营,农户的知识水平整体较高,有一定的环保素养,政府宣传引导的压力相对更小,政策贯彻落实的可能性更大,比非规模化经营耕作的地区更易监管。1.1.3种植比例易更改从一般原理来看,农作物的根系分支对于地膜的附着力和夹力不同,因此在收割后,土壤中残留的地膜含量不同,在机械化收膜中容易存在残膜问题。但是,在规模经营的情况下更易调整各种作物的种植比例,便于回收残留地膜。

1.2相应的改善措施

1.2.1“SMR”模式调研组针对规模化经营耕作的整体特点,以辽宁省锦州市的源头管理方案为例,可以借鉴“SMR”模式[3]。“SMR”模式具体是指统一供膜、统一覆膜以及统一收膜。这一回收模式较好地考虑应用规模经营耕作模式的优势,能够便捷地进行人为管控。统一供膜可以从源头确保地膜质量、型号符合标准,避免了因使用不合规地膜造成的残膜难以回收的问题。同时,也可较快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地膜的购置成本,加快标准地膜的使用推广。统一收膜过程中,运用现有清膜机器清理残膜,对回收完成的地膜进行集约化处理与管控,省去了分散收膜需汇总登记的步骤,更为方便高效。收膜之后,针对易回收且易分离的地膜,可以按照市场价格或更为优惠的价格变卖给回收站,促进废旧地膜循环再利用;对无法再利用的,可以纳入农村垃圾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可以进一步推广由辽宁省率先探索出的“SMR”模式中的统一供膜、统一收膜,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气候环境、耕作方式等具体条件细化,应用到其他规模经营地区,帮助完善相应地方的地膜回收模式。1.2.2结合最佳种植结构与科学覆膜政府部门可以委托实验室,结合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气候环境以及各种作物对于地膜的附着程度进行小规模实验,得出最优的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抗旱性强、对地膜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作物品种,如高粱、葵花等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地膜的附着程度,减少PE地膜的使用量。同时,科学覆膜,以向日葵栽培为例,一般需要选用70cm的地膜,并且需要按规定的行距覆膜,覆膜后3~5天按规定的株距进行打孔点播。在确定科学的种植结构以及覆膜方式后,可以在减少对地膜的依赖程度的同时实现效益的最大化[4]。

2非规模经营下面临的风险及解决措施

2.1非规模经营自身的特点

2.1.1耕地划分以及回收模式的零散性非规模经营耕作的突出特点是耕地划分零散,难以进行大型的机器操作。非规模经营耕作模式下地膜回收落实到众多个体农户。此外,从商贩回收地膜的流程出发,回收的商贩数量庞大、流动性较强等特点都会给政府监管带来一定的困难。2.1.2零散农户较难管控、农膜难回收从人为管控的角度,首先,政府难以将管控落实到所有农民,市场监管困难;其次,留守农村的农民往往平均年龄较高,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只注重当下产量,忽视了产地环境的保护和长期的农业生产效益。虽然经过宣传,大部分农户对捡拾清理土壤中的废旧农膜表示认同,但其主动交售到回收网点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2.2改善措施

2.2.1做好农户宣传工作针对非标农膜进入市场难以管控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结合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宣传标语等线上线下途径,使农民认识到使用非标地膜对于土壤的危害,善于辨识非标地膜,主动不再购买,阻断非标地膜的生产市场。2.2.2鼓励企业自产自收一些农膜生产企业因为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会生产大量非标农膜产品,进而流通到经销商以及农户手中。不符合国标的超薄农膜强度低、易破碎,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损坏,从而遗留到土壤中,回收时很难从土壤中捡拾,增加了监管部门和农户开展农膜回收工作的难度。针对农膜生产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政策优惠如减免税,鼓励其参与地膜的回收工作,实现自产自收。毋庸置疑,经济利益驱使下企业更愿意生产合标地膜以便后期回收。2.2.3完善回收网络体系针对非规模经营耕作模式下农民缺乏积极性的问题,政府部门需要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在废旧农膜回收处置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的补贴标准和实施细则,这其中包括农膜以旧换新以及兑换优惠券、农资产品等活动,以提升农户积极性。政策方面需构建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在县的层次开设固定的存储场所,回收业务可以覆盖实施区域内所有乡镇,各乡镇再分别建设废旧农膜的临时集中堆放点,在村的层面,各行政村则具体负责监督指导辖区内的农民及时捡拾清理田间地头的农膜。三级回收网络体系致力于让农膜回收基站覆盖全面,提升回收效果。

3农膜回收模式中的共性问题

3.1资金投入不足,回收企业运营困难

各地针对回收企业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高成本、低利润不利于鼓励更多企业回收农膜。回收企业的运营存在困难:1)缺乏充足资金支持,难以运营,依赖财政补贴资金;2)随着国家提高环保要求,农膜回收的技术成本也提高了。

3.2达新标农膜使用占比低

2018年5月1日开始实行的GB13735—2017《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规定新标准农膜的厚度必须大于0.01mm,农民在选择农膜种类时较为随意,为了考虑成本,他们愿意选择旧标农膜,或是重复利用农膜。各地区生产农膜的厂家众多,农膜质量良莠不齐,生产的劣质农膜难以回收[5]。

4共性问题解决方案

4.1完善整体回收模式

采用并推广农膜回收“源头监管、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技术路线,严格执行“谁生产、谁回收”“谁销售、谁回收”和“谁使用、谁回收”的回收理念。在回收过程中,农膜使用者必须承担废旧农膜收集回收的主体责任,及时归集整理废旧农膜并将其运送至指定回收网点,加强农业经营者、农膜生产商、农户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各个环节的责任者回收废旧农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建立“管、控、治”三步走的回收体系。

4.2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

农膜回收再利用需要农业部门等多个部门合作建立起农膜回收工作协调管理体系,同时可充分利用现有垃圾清运体系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将农膜回收渠道并入其中,将农膜回收利用与环境治理、农业生产同部署、同监管、同实行。回收环节过程中每个责任方都应有明确的责任划分,从捡拾地里残膜到清洗、分类、质检等一系列细节流程都要有相应规定分配到各职能部门,从而杜绝某个环节没人做、某个环节多人做的混乱局面。

4.3积极争取财政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资金支持,统筹利用好财政资金,使企业具备环保要求的加工能力,提高企业的积极性[6]。推广并普及农膜回收机械,集成配套示范一次性揭膜、机械化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促进农膜回收利用。政府相关部门帮助联系对接经认证的、有资质的回收企业,避免回收渠道单一[7]。

4.4规范农膜生产

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建议由地区的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和环保局牵头联合进行农资打假行动。严查生产销售农膜主体的合规性,定期对生产企业的农膜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只有达标农膜才能流入市场。

5回收流程中的特色审计解决方案

5.1回收流程缺陷及审计需求

农膜回收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有权责划分不清、回收指标分配模糊、农膜存留数据不足、回收依赖人为意愿造成回收阻力大、回收积极性低等,同时,目前“用钱买旧膜”鼓励农户交售的形式,会因不规范的模糊的农膜回收流程损失国家对相关环节的拨款。因此,建立流程规范化、权责化回收体系,辅之以针对关键环节的审计十分必要。

5.2解决方案实施步骤

政府可委派相关责任人员挨家挨户实地测算农膜用量并记录在案,以作为日后分配回收点任务量和考核的依据;亦可率先搭建网上申报平台,由专人编写农膜回收指南指导农户自行测算自家农膜废弃量并进行网上填报工作。为解决权责问题,政府应当设立科学的回收点构架,由总回收点统筹集中、分回收点区域化完成指标任务。分回收点的设立,应以全面覆盖、方便农户为基准,每个分回收点都有专门的人和专门的台账,且有区域内农户的申报数据。在规章制度里要清楚写明每个分回收点的任务,包括是否负责清洗农膜、每年的回收指标等,最终将农膜运输到总回收点。政府的资金流向是从总回收点流向各分回收点,最终落入交售农户的口袋。首先需要汇集农膜申报的数量,然后依照相关规定算出拨款额,最后由总回收点分发到分站点。与农户交售产生的相应凭证供双方保存,后由审计人员核实钱款流向真伪。政府通过摇号的形式选择审计公司,审计小组应对回收台账进行专项检查,通过重新计算金额、追查交易凭证、确认签字真伪等方法,合理保证回收站真实地履行了自身职责,若查出违规乃至贪腐行为,则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6总结

调研组通过划分规模经营与非规模经营的不同农业生产模式,对有地方特色的重点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农膜的生产、采购、销售、回收、再利用等一系列流程,分析废旧农膜回收及再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回收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并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归纳出对应的“SMR”模式、科学种植结构、补贴政策、审计强化等解决措施,最终旨在减轻农膜残留对耕地土壤的污染,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10]。政府部门应当以生态资源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需求为导向,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规范制度管理,从源头上着手打造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不断推进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从而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生活幸福度,真正做到为耕地减负、为农业增绿。

参考文献:

[1]李俊开.农用地膜回收利用方式研究[J].云南农业,2022(1):20-22.

[2]颛孙玉琦,汪益林,蔡佳奇,等.中国残膜回收机研究现状[J].南方农机,2022,53(3):48-50.

[3]王艺陶.辽宁省废旧农膜回收与利用典型模式及政策建议[J].新农业,2021(11):72-73.

[4]崔晓莹,何皓,谭德云,等.巴彦淖尔河套栽培区“蓖麻-向日葵”轮作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8(11):281-283.

[5]陈和.江苏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1):198.

[6]颜君鲁.榆中县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24):45-47.

[7]李靖,张洪永.蔬菜栽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措施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70-71.

[8]靳伟.残膜回收研究现状及治理措施[J].南方农机,2020,51(22):72-73.

[9]郑同鑫,阚丽虹.废旧农膜再利用的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21,30(2):155-157.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7

Li Wei

(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 Xuanhu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Ltd.,Xuanhua 075100,China)

摘要: 通过介绍宣钢再生资源管理网络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阐述了ERP信息系统在再生资源管理的实施应用情况。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mod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Xuanhu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Ltd., the impl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RP information system in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再生资源 ERP 流程优化 回收转储

Key words: resources management;ERP;process optimization;recycling dump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32-01

0引言

当前我国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引起了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是国家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二是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三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钢铁企业再生资源能否有效地循环再利用、能否得到完善的科学的综合管理,更是国家支柱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60%。一些工业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更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全面管理,而ERP信息管理技术就是针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营运而生的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宣钢作为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于2007年适时引入了这项技术,并于2008年正式上线实施,为宣钢再生资源管理创建了有效的管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值创利以及物流管理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再生资源管理流程

1.1 概况为使再生资源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宣钢设有独立的废旧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废旧金属及其它再生资源的综合管理,对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的加工整理、回收利用、运输转储、内供外销各个物流环节进行组织管理。随着公司ERP系统运行实施,梳理和优化了再生资源的实际物流模式,改变了原先粗放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再生资源管理的流程优化、过程控制、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

1.2 物流管控流程钢铁企业再生资源物流循环管理模式可分为:①副产品收货转储:轧钢生产线产生的钢材副产品下线收货,合格入炉料随实际物流系统实时转储炼钢厂回炉再利用,其它可销售废材及焦化副产品由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收货入库管理。②维修甩废物资回收:生产维修甩废物资随实际物流有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定期系统回收,直接冲减生产厂成本变为可再生资源量。③入库加工后的钢铁料内供:入库管理的工艺甩废及维修废钢经加工挑拣后,合格入炉钢铁料由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转储炼钢、炼铁厂,进行收货投料。④可销售资源外销:入库管理的可销售物资经再生资源管理部门挑拣、分类、加工后通过ERP系统销售模块进行创建销售订单、发货出库、发票结算。

2再生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2.1 物料数据统一管理再生资源要做到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就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物料数据编码系统作为数据辨识和支撑。宣钢再生资源管理系统依据生产实际,整合了原有各类废旧物资名录,把庞杂琐碎的甩废物资按照工艺性能、成本核算、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有层级的科学分类。共分为工艺甩废、维修甩废以及非生产性甩废三大类、5个中类、26个小类共涉及121种物料的再生资源数据库,并制订了严格的编码规则和系统维护制度,使得再生资源物料名称统一规范,保证了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料信息的唯一和共享。

2.2 流程优化管理

2.2.1 工艺甩废物资的回收和转储宣钢再生资源的回收转储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是依靠DSS数据采集系统和SAP四级系统相互衔接支撑构建起来的,在宣钢实际物流中,为避免厂际间二次倒运、节约成本转储成本,对于合格入炉料及氧化铁皮的管理采用的是以出代入直供方式由轧钢厂直接转储炼钢、炼铁厂,而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却负有对两个单位结算职责。

为了在ERP系统中实现这一便捷的转储方式,在系统中专门设立了虚拟中转库对应再生资源管理部门,这样在轧钢厂源库存地合格入炉料在创建转储单时,后台直接绑定虚拟的中转库,管理部门经过收货确认后,炼钢厂等目的库存地才能最终收货上传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在系统内的完整循环。这种独特的转储模式,既满足了管理部门的职责需求,把监管职能设置在中间环节,避免了两厂间直接转储使第三方管理部门得不到信息共享而产生管理漏洞,而且依然保持了直供转储流程简化的特色,只进行一次转储,物流信息三家共享、结算数据同时计入三方物流帐,简化了结算流程,这可以说是宣钢再生资源信息网络化管理的一大亮点。

2.2.2 维修及非生产性甩废物资回收各厂矿维修甩废及非生产性甩废物资,由于不参与生产环节金属平衡和工序成本计算,所以放在四级系统以成本中心回收方式进行管理,完成系统收货入库。实际过程中是分成两步操作:先是两地间物资的转储,结算时再分别冲减费用、增加物资数量。而在ERP系统中,生产厂维修和非生产性甩废物资回收只作一次账务处理,同时以冲减生产厂费用做成本中心账务管理,在管理部门以此费用对应的物料名称作存货账务管理,此流程依靠创建一次回收转储单自动转换,帐物同时、方便快捷,实现一级成本核算。

2.3 废钢铁料在成本核算及工序间实时计量当前的钢材市场波动大、变化快,这就要求生产经营的决策必须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进行成本分析、价格预测。而物料在各工序间投入产出的实时计量是成本预测及核算的重要保证,在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废钢铁料投入和副产品收货的精确计量与转储,就成为了一个薄弱环节。

宣钢再生资源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施为生产系统废钢投入、副产品收货、厂际间转储实时准确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持的手段和一个有效管理的平台。通过副产品与生产订单匹配、生产投料BOM清单精确管理,使得工艺甩废和废钢铁入炉料在经书平衡计算时系统自动采集、精确计算,时成本预测及核算更加真实准确和实时。而且通过开发各类统计报表,已成功实现将《物料收发存明细表》、《金属平衡表》、《各品种钢成本消耗表》等许多业务报表系统导出、信息共享,真正成为经营决策重要参考指标。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8

关键词:循环经济有色金属企业盈利

一、循环经济内涵分析

(一)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

工业化运动以来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其特性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型的反馈式流程,其构造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循环。

(二)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参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进行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之上的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三)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在生产、消费和污染防治活动中,通过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轻污染负荷,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要求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10年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240万吨、400万吨和135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1%、15.6%和37%。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进入了产业化应用阶段,赤泥回收铁、铝电解槽废内衬回收、镁渣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

(一)主要内容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降低资源消耗。加强共伴生矿产、尾矿及冶炼渣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高效利用。

(二)主要任务

鼓励低品位矿、共伴生矿、难选冶矿、尾矿和熔炼渣等资源开发利用。促进铜、铅、锌等冶炼企业原料中各种有价元素的回收,冶炼渣综合利用,以及冶炼余热利用。完善废旧铜酸电池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将废旧铅酸电池回收利用纳入矿铅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金属污染。支持改扩建形成一批锌、钴、镍、锡、锑、锗、铟、贵金属等回收利用及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依托内蒙古等高铝煤炭资源,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工作。

(三)重点工程

支持在有产业基础的地区改扩建形成一批利用废渣回收有价金属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在氧化铝产区建设赤泥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按照国家统一规则要求,在内蒙古、山西等高铝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依托有技术基础和实力的骨干企业建设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和成渝经济区等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改扩建形成若干规模化再生铜和再生铝等示范工程。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案例分析

据调查,某有色金属企业是以采选冶炼铜矿为主体的有色金属联合企业,近几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生产成本高企,经济效益大幅下滑。该企业盈利空间主要来源于自有资源采选环节,冶炼环节经营持平或微利。该企业现拥有铜、金、银、硫、镁、铁、钼、硒、镍、铅、锑、铂、钯、铋、钌、铼、碲、钴等有价资源。其中铜、金、银、硫、铁、钼、硒、镍资源已开发形成产品。“十二五”期间将开发镁、钴资源。近几年,该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已开发出粗硒、粗硫酸镍、铁精矿、钼精矿等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据统计,2011-2012年,该企业共生产粗硒26097.866公斤,销售粗硒25469.34千克,实现利润1947万元;共生产粗硫酸镍150.475吨,销售粗硫酸镍150.475吨,实现利润1130万元;共生产铁精矿35146.449吨,销售铁精矿35770.3吨,实现利润512万元;共生产钼精矿532.551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该企业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2012年,该企业完成了《冶炼副产品及中间产品中稀贵金属的提纯研究》项目,开展了粗硒提纯精硒试验,精硒品位达99.9%,回收率达99%;应用湿法提纯贵金属试验方法,从贵金属车间生产的副产品铂钯泥、硒碲混合物中提取出铂、钯、硒、碲、铋、金、银、铅、铜等有价元素,回收率达95%,为工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2013年,该企业将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组建新金属公司,综合回收以上有价元素,提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增加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据测算,该新金属公司建成后年可实现利润约500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此外,该企业还将进一步加强矿渣水泥、热电厂粉煤灰、尾矿资源制备建筑陶瓷等方面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缝.发展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初探[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

[2]李风强.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0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9

一、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及逆向物流

1 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回购再造战略是指对油田生产单位所拥有的废旧生产物资进行回购,再造(再加工)、处理的过程,是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成网络。

2 逆向物流管理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属于油田供应链回购再造网络的一部分,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代替、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旧物资修复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是对生产废旧物资的收集、分类、再处理、再使用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包括了退回检验控制,回收再造流程的确立、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物资回购集中管理四个方面。

二、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战略的必要性

1 回购再造战略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油田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既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约生产物资采购成本,又可推动内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 回购再造战略是保护油田生产环境,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油田实施物资回购再造战略,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消耗,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又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3 回购再造可杜绝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油田生产单位在淘汰产品、废品中暴露出的产品品质问题,将透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传递到物资供应管理阶层。物资供应部门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反馈的质量信息优选供应厂商、促使供应厂商在事前不断的改进产品品质管理,以根除产品品质不良的隐忧,可以提高潜在事故的透明度,让质量事故防患于未然。

4 回购再造行业发展效益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它不仅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能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推动油田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油田创造增效之道,也可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油田物资回收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沿袭传统经营模式,管理机制有待创新。近几年来,在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下,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基本还是采取“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 油田废旧物资回收机构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由于油田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油田废旧物资回收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经营模式,对废旧物资仅限于“收”和“卖”,基本没有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于再生资源的预处理和再加工,阻碍了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进程。

3 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油田生产每年投入约80亿的生产物资,物资种类涵盖56个大类,油田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的废钢铁,旧设备,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由于油田生产区域面积广阔,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零星分散,其回收、再加工,运输费用高,回购价格低;另一方面,油田废旧物资调剂中心受机构、人员因素影响,向生产单位回购废旧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偏少。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油田废旧物资再回收利用率不到2。%,可回收再生资源隐性流失严重,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更加严重。

4 职工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不高。在油田内部,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通过存量调整,挖潜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资源意识”、“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5 激励机制不健全。油田目前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促进生产单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激励政策。由于回收废旧物资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废旧物资回购价格过低,激励措施不到位,调动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四、油田物资回收、再造、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油田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构。任何一种管理体制的推行,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运行才能实现。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当在对油田现有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及油田物资供应链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建立物资回购再造专门机构,使之能够覆盖油田各级生产管理部门。我们可以以油田物资供应体制为主线,将现有的油田物资回收调剂中心改建成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将各二级供应部门设为物资回购再造的中转中心,各三级基层单位为物资回购再造物资供应点,形成一个建立在供应链有关环节上的完整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体系。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行使油田废旧物资回购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全油田生产性废旧物资的集中回收,利用、处置,调剂和检查,负责向修复点,油田范围内再加工点、油田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单位,生产物资供应厂商提供回购的可再生或可利用资源,负责旧品再造后的分配、供应。

2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物资回购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思路在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物资回购再造要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首先要要克服和纠正“重大轻小,重新轻旧”的倾向,积极组织收购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对那些生产部门非常需要,但价值小、利润低或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再生资源品种,更应千方百计组织回收。其次,要摒弃“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回收加工厂,采取清洗、除油,去污、干燥、拆解、剪切、打包,破碎等加工预处理手段,加工生产各类再生原料;最后,要根据物资回购的管理目标和业务流程,建立以三级物资回购供应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物资回收体系、可再生物资交旧体系、废旧物资拆解体系、物资修复管理体系,返厂再加工管理体系,形成以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原油生产和油田建设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整个油田物资供应链的总运行效率。

3 完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制,畅通物资综合利用渠道。目前,虽然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但是,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还需完善机制。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有关政策,争取油田有关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获得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部门和回购再造信息网络等方面项目的投资。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其次,要同有关部门结合,制定有效促进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第三,要加强与油田外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及行业协会的联系,寻求与它们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协调好废旧物资上交,回收、分拆、再加工、利用单位的协作关系。

4 开发物资回购信息系统。信息流与物资的流通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流在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信息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所采用的形式有些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信息都是为物流顺利、通畅的完成所服务的。油田目前实施物资回购战略、发展供应链的逆向物流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废旧物资信息数据的缺乏。包括废旧物资存在的准确位置、数量、可利用的程度、目前的管理状况等等,因此建立为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服务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强化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准确、充足的附加信息对逆向物流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目前,一些网站从事某些二手产品的广告和销售,我们也可以加强与这类网站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类网站为自己做宣传,寻求与油田外可再生资源加工厂商的合作。

5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为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油田应当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励生产建设单位回收和利用。对上交的废旧物资,给予一定的价值返还;对利用再生资源的单位。可以按节约新物资的比例予以适当的奖励。

6 搭乘网络配送的运输载体,实现物资回购再造与网络配送整合。网络配送是正向物流的终点,而物资的回购再造是逆向物流的起点,二者可以通过油田物资供应链的运输载体实现物流供应链起点和终点的整合。即通过信息系统在完成网络配送的同时,利用网络配送的车辆,搭载回需回购再造物资至所需地点。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10

关键词:汽车行业;逆向物流;回收渠道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1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保护环境不浪费资源,保护不可再生资源,是我国目前应该给予重视的课题。而在日益发展的汽车行业,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进行更好的废旧汽车的回收与利用,也就是说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据统计,回收一辆报废汽车所得到的能利用的材料,其利润是可观的,且不能忽视的。由此可见,完善汽车逆向物流迫在眉睫,这不仅能够缓解环境压力,更能够资源有效利用,最重要的是还能提高汽车企业的利润,使之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本论文的研究就是在环境不断恶化和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提出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思路,尽可能的回收报废汽车并变废为宝,显然能够极大的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在对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渠道的三种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为我国汽车企业选择回收渠道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希望可以在我国的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缓解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

2 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现状

汽车逆向物流是根据客户需要产生的退货,或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报废汽车及其零部件,根据实际需要,对汽车产品实行从下游到上游的物流活动。在我国,对汽车逆向物流的正规化管理是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实施的,至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近十年的废旧汽车回收现状来看,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例如,据资料显示,去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突破1.37亿辆,相比2007年的5697万辆,复合增长率高达15.81%,未来十年我国报废汽车将以年均20%速度增长。然而,相关权威机构数据表明,仅有少部分辆被拆解,可见回收拆解率非常低,而剩下的本应报废的废旧汽车,据研究人员的跟踪调查,由于废旧汽车回收市场尚存的混乱状态,大量非法回收企业罔顾法律法规及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本应直接报废的机动车简单拼装之后不计后果的流入二手车市场或贫困地区,直接扰乱市场秩序,造成无序经营,令本就脆弱不堪的汽车报废市场雪上加霜,形成恶性循环。

3 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渠道模式研究

渠道是为输出和提品或服务而在供应链内部构建的通路,结合我国汽车行业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我们把汽车行业的逆向物流渠道分为三种,分别是汽车制造商自营渠道、企业联合经营渠道、第三方物流企业渠道。选择怎样的汽车逆向物流回收渠道,是成功实施汽车逆向物流的关键。

1)在汽车制造商渠道的模式下,企业可以对自身的回收物品和逆向物流运作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和较高的回收效率,而且在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之间的冲突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两者的融合,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企业的商业机密与核心技术安全,方便企业更为直观的了解客户需求与市场变化。不过因为这种模式需要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人员、设备,而回报期较长,盈利性较低,因此在中短期内企业的财务压力将大增,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

2)在企业联合经营渠道中,各企业将其相对优势加以整合,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又因为各企业单独需要投入的资金与人员、设备相对较少,减少了人工费用、折扣成本和管理成本,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它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和设备的管理要求较为一般,同行企业可以互补共赢,因此可以最大化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和集体实力。然而,它对企业间的信息管理和沟通的要求很高,组织的稳定性较差,有时受交易范围限制而难以实现联营模式所追求的规模化和网络化,潜能无法得到彻底地发挥。

3)第三方物流企业回收渠道具有着汽车企业很难企及的专业优势,把专业的部分交给专业人士去做,不仅可以使事情做得更加完美,汽车企业还可以腾出手来做好主营业务以及回收后的处理部分。由于这种模式对企业自身的设施设备、人员技术要求较低,企业可以借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高水平为自身服务,提高顾客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不过,在这种渠道中,企业无法掌控自身逆向物流活动,无法及时对顾客心理做出反应,甚至存在产品生产专利泄漏的风险。同时,企业要注意不能对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产生依赖心理,以免造成其反客为主的不利局面[25]。

相对于传统的正向物流,汽车逆向物流由于其特殊性,不同的逆向物流渠道,在本质上不存在绝对的优劣好坏。企业在进行选择决策时,应综合判断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及企业所处的环境,充分了解这三种经营方式的利弊,扬长避短,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逆向物流经营方式。但另一方面,逆向物流渠道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能适应市场变化与企业发展,三种渠道可以分别单独使用,也可两两结合或三种同时使用,三种渠道虽看似简单,如果灵活应用,可以解决所有可能的问题。

4 总结

为了促进中国汽车行业的平稳健康,汽车生产企业需要做到节约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利用绿色物流理念对汽车逆向物流进行优化。本文分析了我国汽车逆向物流现状,然后研究与分析废旧汽车回收渠道的三种模式,分析了汽车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得到我国汽车如何进行逆向物流回收渠道的决策思路,希望可以对我国汽车回收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佳.中国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宜向阳,葛金喜,程滢,孙利锋.中国汽车资源回收利用运营模式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8.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11

【关键词】废钢铁 回收利用 改进

近几年,我国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在废钢铁的利用上,形式不容乐观。废钢铁的回收再利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整个钢铁行业中,大约有3~4成的资源来自于废钢铁的回收再利用。做好废钢铁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能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一、我国废钢铁的回收利用现状

废钢铁是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以废铁为原料的炼钢企业更加关注废钢铁的回收。据科学分析,用废钢代替铁矿石炼钢,不仅能减少大气污染与水污染,而且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采矿废弃物的产生,有利于生态平衡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废钢回收在效率和质量上都比较落后。近几年,我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在发展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废钢的利用率,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利用先进技术加快自身废钢循环利用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例如宝钢、沙钢等大型钢铁企业。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上钢铁产量大国之一。但是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快,对废钢铁的需求量大,而我国的废钢铁并不能满足其需求,造成供需严重失调的现象,所以只有从国外进口废钢铁。目前,我国进口废钢量不断增加,现已成为世界首位废钢进口国。另外,我国废钢来源还有社会采购和冶金企业的自产废钢。由于我国钢铁加工技术不完善,企业自产废钢也比较大,在我国废钢来源中占很大比重。社会采购废钢也是我国废钢回收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我国废钢回收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设备落后、力量薄弱等问题。规模大的回收企业非常少见,致使我国废钢回收的企业经营分散,再加上电炉炼钢成本的上升,许多企业又转向了转炉炼钢。国家对废钢的回收利用重视力度不够,造成废钢质量问题频出,而且没有政策上的倾斜优惠,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废钢回收再利用。

二、我国废钢铁回收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对废钢回收相关政策制定不合理

我国废钢铁的回收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大型先进的废钢铁加工配送基地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在科技投入、政策扶持、信息平台搭建、发展循环经济、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措施不够,力度不足,导致废钢逆向物流因外部消极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施,许多专业废钢回收企业利润很低,仅仅是废钢的收集,难以发展成专业的回收加工企业。

(二)企业规模小、技艺差

我国废钢铁回收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力量薄弱,而且生产设备非常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很多,造成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无法解决。回收企业普遍存在:“小、乱、散”的问题,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而且,现在许多的经营企业,大部分都存在观念落后,技术设备差,经营规模小,人员配置不合理,层次不齐等问题,企业的利润主要来自废钢的买卖价格差。废钢的仓库容载量小。资金和技术不足,回收废钢铁混乱,大多不具备除锈、去杂、分选、精选的技术工艺,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能力低下,废钢资源利用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废钢回收市场秩序混乱

由于我国的废钢回收企业多而杂乱,没有统一的行业规范标准,知识管理低下,回收废钢效率低下。很多小型企业滥竽充数,钢铁企业的市场管理仍需进一步加深。同时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在进行材料分选、精选的过程中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极大的影响了二次利用的效率,急需对废钢的定级,分类出台行业规范。

三、对我国废钢铁回收利用的建议

(一)国家、企业加强管理

企业内部要设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依据。特别是在钢材原料管理上,要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禁止浪费,合理利用回收原料。另外,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钢铁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电炉钢生产企业向上游延伸产业链,拓展废钢分选、废钢加工业务,以利于钢铁企业从源头增加废钢资源的吸纳和处理量。提升废钢质量,更好的促进废钢回收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为我国废钢铁的回收利用创造有利的环境。

(二)加强合作,扩大企业规模

由于我国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的设备大多落后,技术不先进,制约着我国废钢铁加工业发展壮大,基于此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式,结合本企业的发展特点,提高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进而扩大规模,使企业成为具有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的加工中心。另外,废钢回收企业与大型钢铁企业加强合作,使钢铁企业大力推动废钢配送体系的建立,钢厂通过与废钢配送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战略合作,实现对废钢加工、分选的无缝隙衔接,确保废钢的正常有序利用。

(三)完善废钢配送体系

目前我国钢铁企业回收废钢,基本都是采用小而全的模式,钢铁企业自己回收、采购、加工、应用,基本上一条龙服务。故在废钢循环利用方面,政府应当统一构建废钢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大型的废钢回收加工处理配送中心,对辐射区域的废钢进行集中采购,在给区域内的钢铁企业实施统一配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从而大大达到降低成本,增加库存,稳定市场,控制污染等。

四、结语

我国的废钢铁回收利用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国家应加强管理,在政策上鼓励废钢铁回收利用,另外引进新技术,扩大规模,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废钢铁的科研工作,开发快速、实用的废钢铁的鉴别和回收技术,以便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科学、合理的利用废钢铁资源,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骥.我国废有色金属拆解利用再生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环保产业2010(4):56-60.

[2]韩冰.我国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到用现状及问题――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会长王恭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2(11).

资源回收模式范文12

关键词:企业 循环经济 动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Boulding)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看作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代表。鲍尔丁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它要靠不断的消耗自身有限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最终会因为耗尽物质而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原来的“单程式经济”。这种理论启发了人类经济活动必须从单向线形经济转向符合生态规律的循环反馈式经济。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地考察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同期,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工业国家,在为解决环保问题而对废弃物处理的过程中,逐步由单纯的末端治理,发展到从源头预防、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生循环利用。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在这之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标,发达国家都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途径。

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理念:一是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这一理念要求企业生产过程中要实现物料和能源的循环往复使用,以达到废物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二是工业生态系统理念,要求企业之间产出的各种废弃物要互为消化利用,原则上不排放到工业园区以外,其实质就是运用循环经济的思想组织园区内企业之间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三是生活垃圾无废物理念。这种理念本质上要求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处理要由无害化向资源化方向过度,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或在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

杜邦模式。基本特征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组织企业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DSD(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

发达国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

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存在于微观经济活动中,而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则是企业,企业能否真正参与循环经济并发挥循环经济主体作用,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发达国家,企业都积极对循环经济发展做出响应并努力进行实践。通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模式进行研究,表明国外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主要表现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

(一)内在动力

首先来看杜邦模式,该模式又可以称为是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美国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在企业内部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使企业在整个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再看一下卡伦堡模式,该模式又称为是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模式。在该模式中,以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生产厂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从而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给每个企业都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上述两种模式中,企业都是积极主动参与到循环经济中,无论是杜邦公司的内部改革还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那么这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我们来看一下两种模式中,企业参与循环经济之后有什么变化:到1994年杜邦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卡伦堡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不仅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费用减少,而且以贸易的方式获得原材料,大大降低了成本,使企业获得显著的直接经济效益,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在园区内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参与循环经济最终都为上述两种模式中的企业带来了收益,正是因为最终可以获益,在这两种模式中企业都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属于“经济”范畴,具有经济属性,因此作为循环经济主体的企业在参与循环经济时一定会考虑经济效益。如果只在物质上循环,经济上是负效益,企业将失去参与循环经济的动力,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直接的内在动力仍然是从中获利。

下面将对循环经济的“3R”原则展开分析,进一步证明参与循环经济确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

持续赢利性增长是企业经营的基本目标,而从根本上讲,一个企业要赢利,必须从增加收入和降低成本两个方面着手。如公式1所示:

毛利=总收入-总成本公式1

企业可以通过扩大销售量、提高产品单价等方法增加收入,也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技术优势等方法降低成本,但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匮乏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各种生产资源的价格不断上升,尽管各种替代资源不断产生,但价格也较原来有所提高,如何更好的增加企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参与竞争并获取竞争优势必须研究的课题。

循环经济3R原则主要包括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投入端实施资源利用的减量化,主要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使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等于是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在不影响企业原有生产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投入的减少就是投入成本的减少,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使用(Reuse)原则是指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下、用尽可能长的时间而不废弃,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这一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则要求其在产品设计时要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产品的标准化,这样有利于维修和升级替换。经管企业在提高产品和资源利用效率时的投入成本要比原来有所增加,但随着企业产品标准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企业将逐渐形成规模经济,而生产成本也将逐渐下降,长远来看,再使用原则仍然可以增加企业毛利。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无论是原级再循环(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还是次级再循环(废物资源转化成其它产品的原料),这种可利用资源的获取价格对于生产企业都是低廉的,而产生可利用资源的企业更可以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收益。再循环原则同样可以减少企业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因此,我们说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最终将一定可以从中获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这个内在动力就是获利。

(二)外在动力

尽管从长远来看,参与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企业存在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但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愿意立即参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一些企业短期内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而且很多企业没有资金用于产品设计来达到延长产品使用寿命的目的;还有一部分企业即使有能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但它们并不愿意为社会作贡献,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当存在以上原因时,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将无法起作用,此时只能依靠外界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

下文将从循环经济的另外两种模式展开分析。首先看一下DSD模式——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该模式主要是在社会层面上展开。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这些企业组织成网络,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该模式成立专门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有效地保护了原材料资源,将整个消费和生产改造成为统一的循环经济系统。尽管政府也参与其中,但政府只规定回收利用的任务指标,其他一切均按市场机制运行,如果盈利,DSD还会返还给企业或相应减少第二年的收费。

再看一下日本模式,2000年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提升为基本国策,并将该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颁布和实施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动基本法》等6部法律,通过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确保循环经济得以实现,并制定鼓励循环型社会发展的经济优惠政策,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静脉产业,以政府绿色采购来启动和引导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这两种模式中,无论是通过社会组织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还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政府都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无法发挥作用时,就需要外在的力量来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的推动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外在动力主要包括:

立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法律规章予以保障,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的方式加以推进。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已有的循环经济立法可以看出,系统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促使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如美国加州《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用15%-65%的再生材料,未达到要求的城市将被处以每天1万美元的行政罚款;再如日本的《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规定,电视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四种家用电器必须回收利用,并且规定空调的回收利用率为60%以上、电视机为55%以上、冰箱为50%以上、洗衣机为50%以上,规定时间内生产企业达不到标准的将受到相应处罚。

政策。法律具有强制性,强制企业必须参与循环经济,但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在强制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同时,给企业各种优惠措施,引导其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响应,这样有利于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经济和产业政策向企业实施优惠。如美国亚利桑纳州规定,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荷兰规定采用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可按1年折旧,而其他投资的折旧期通常为10年。

当然,对于一些缺少参与循环经济意识、容易形成资源浪费的企业,政府也将通过各种政策予以管治。如美国加征新鲜材料税,以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用再循环产品;日本规定,废旧物资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