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

时间:2022-05-21 08:46:22

生物资源论文

生物资源论文:地方生物资源初中生物论文

一、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校外资源比校内资源丰富得多,有养殖场、农林场、农产品加工厂,有公园、花木场、动植物标本馆,也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方面的素材,如三汊河湿地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运用。教师在发掘地方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地生物资源发掘的过程中会涉及参观、访问、讲座、论坛等多种途径,学生会因此获得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有更多了解生物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从而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如在教学水资源时,可让学生从当地河流中取水,对其水质进行调查、检验;在教学古生物进化时,可让学生参观动物园和标本博物馆;教学传染病时,可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卫生防疫站,了解病毒产生过程……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很多更加直观形象的生物信息。

二、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问题与假设的提出、方案的设计、验证和得出结论等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实验,避免纸上谈兵。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融会贯通;也只有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调动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就会和谐、高效。例如在说明某种鱼类对不同的水环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时,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水质饲养此鱼,并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水族馆请教专业人员,以此来让学生获取生动案例和精准的答案。此外,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此鱼的结构,并与其他鱼类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由于此前学生已经对这种鱼有较深的了解,因此都积极地参与讨论,轻松地理解了所学内容,课堂轻松而有实效。

显而易见,地方生物资源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生物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宝贵的生物资源,让它为生物教学增添趣味。同时,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具备紧随时代潮流的教学资源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李智峰 周娉 单位:酒泉第五中学

生物资源论文:初中生物资源整合高效课堂论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基于高效教学,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探求生命发生、生长、生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技术、社会、环境和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TESL”是Technology(技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Life(生活)四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组合。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生物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要让生物课堂高效起来,首先要在课程资源的筛选、整合上下功夫。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并将其恰如其份地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化学习。

一、实践操作中感受科学技术(Technology)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的生物技术规程入手,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模拟生物箱、青蛙膝跳反射、生物技术治理虫害、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等均为较好的实践操作选择。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节内容,在实验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并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整堂课学生异常兴奋,动手动脑投入之极。再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课堂上我准备好保温箱、牛奶、酒精灯、烧杯、原味酸奶等器具。在讲完发酵的原理后,一起和同学们探讨将鲜奶制作成酸奶的发酵过程和注意事项,分组进行实验,第二天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成功制作出的酸奶,得意地说要回家给爸爸妈妈做酸奶吃。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生物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当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其激动的心情、成功的喜悦必将成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怎么会不爱学、学不好呢?

二、有效利用自然环境(Environment)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生物教学的最好课堂,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它,为生物课堂教学添彩,同时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调查研究、探索发现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亲生感受自然地魅力。例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在四川成都赛课时,讲授“生物圈”一节,他巧妙的将当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并配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制作成一段视频作为课堂结尾,让学生倍感亲切和自豪,那种爱护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有力烘托了课堂教学。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校园树林里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活生生的生态系统的成员,如麻雀、喜鹊、蝴蝶、苍蝇、蚊等诸多的动物种类,每发现一个他们以前没接触过的物种,他们就异常兴奋。这种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知识比从阅读教科书间接获取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且能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自然环境中生物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以大自然为课堂,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入自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的知识来自自然,服务于自然。

三、依托社会(social)资源,拓展知识范围

各大图书馆、书店等,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先进专业、生动形象的学习空间,寓教于乐。注重社区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如在社区植物上悬挂标签,利用社区宣传栏拓展生物学课外科普知识、生活常识,可营造学术氛围,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就在身边,还能提高全民素质。旅游业的发展,为农家果园、菜地、养殖园的开放提供了条件,组织参观、学农实践,也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中,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社会热点问题的利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给予他们成就感的体验,同时可以整合课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利用5•12汶川大地震前各种生物的一些异常反应作引入:地震前,四川省绵竹市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公路上行走。在武汉的动物园,散养的10余只老虎食欲不振等热点导入可激发兴趣。四、善于汲取生活(Life)中的有用资源人类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当我们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大脑中就会搭建起一个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不仅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其好奇心的产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学生的探究行为就会产生,同时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例如,在进行探究“血液循环路径”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打吊针的生活经验这样引入:小飞同学打开水时不慎烫伤了脚,因处理不及时而感染发炎被送进医院治疗,医生诊断需要打点滴消炎,小飞看着药液一滴一滴进入自己的手背,他在想:这些药物是怎样到达脚部的呢?你能帮助小飞找出药物流经哪些部位到达患处的吗?像这样,用绝大多数学生亲生经历过的生活事件引出问题,并抛给学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当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与被动学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时,可以联系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皮革奶事件;在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时,可以联系食人鱼入侵事件;在学习细胞时可以引出干细胞美容话题以及冷冻活鱼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或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或将生物教学延伸到生活,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情境的再现,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拓展思维,增长智慧。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更加关注生物学与“TESL”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感受生物学的美丽与神奇,体验操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学生放飞个性和理想的天地。

作者:朱燕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一中

生物资源论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优秀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证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最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可靠、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全面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优秀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证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全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生物资源论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校园生物资源的运用

摘 要 其实在我们的周边所出现的很多东西都能够与我们教材的内容联系在一起,通过借助这些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校园中所存在的生物资源进行探索,利用这些优势开展教学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校园生物资源的运用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 校园生物资源 生物学教学 应用

当学生进入到校园之后他们的主要活动与学习场所就是校园,目前多数学校为了给学生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节,在校园绿化、美化及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这也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许多有利的自然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导,同时也要加大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教学理念背景下如何巧妙的运用校园生物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校园生物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多形式多渠道的组织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生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特色的生物学教学,已引起越来越多生物学教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

1深入探索校园生物资源,寻找有用的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主要的场所,初中生物教学也多是在有局限的课堂上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各种生物资源进行观察和探究,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使用经费的支出,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校园里包含的各种植物种类能够为学生观察研究植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形态、结构、功能及分类时提供便利。只要仔细观察、稍加研究,就不难发现,有关生物教学材料一材多用、多材一用以及生物教学材料季节性配置的事例可以信手拈来、比比皆是。如:观察植物细胞不但可以使用书本上提到的“洋葱”,也可以使用校园内的鸭跖草;观察叶片的结构不仅可以采用传统材料蚕豆叶,也可以用校园内的槐树叶替代;春季校园池塘中的小蝌蚪可以替代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的实验。

2不断挖掘校园生物资源,为扩展生物课堂打下基础

在我们学生和活动的校园中存在着很多的资源可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每个校园内不乏有各种各样的植物,生物教师可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用心思考和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创建一个既符合新课标且有新颖有趣的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将教材内容与校园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开展教学,能够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在对“调查一个生态系统”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选取校园内的一个或几个生态系统,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在调查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调查目的、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格,寻找合作伙伴,明确小组内各成员分工。上课时,由学生按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调查校园中某处生态系统。调查时,将观察到的内容规范记录在表格中,包括生物名称、数量、以及其生活环境。各小组成员需注意分工合作,各展所长。下课前回到教室,交流反馈……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堂从室内搬入室外,从生物书本移到校园实地,实现了课堂开放。学生在系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观察运用的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彼此团结协作的能力、对保护环境重要性认识的能力。

3充分发挥校园生物资源的作用,开展探究性生物实验学习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免不了会涉及到一些实验方面的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现阶段生物教学与学习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有限的课堂上,已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教学和学习。丰富而真实的校园以及其所包含的各种自然资源就是初中生物教学纯天然的实验室。生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多途径地开发利用校园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探究的精神。目前新的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客观来看,课堂上受时间的局限,很多需要学生探究合作的活动内容在课堂上不一定能完成。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安排到课后,在校园内完成,组织学生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光照与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这一课程内容教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对校园内具有的生物资源研究,选择符合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需要的探究方法,自己进行实验的设计、定期观察,对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进行细致的记录。实验期间,定期测量记录、采集图片,一周后,各小组成员汇总观察结果,先行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初步结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共同得出实验结论,并展示各组成员自主开放性学习的成果。利用校园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真正处于主导地位,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以及团结协作、不畏困难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导时应对课堂教学不断扩展,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课堂有限的空间内,尤其是初中生物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物资源进行学习,让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在生物课堂上开展实践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动手实现能力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教材中的有形知识,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无形的知识。走入校园这一“绿色课堂”及“天然实验室”,不仅能享受自然的博大与美丽,而且能体验学习的快乐与生活的美好,同时由衷的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校园生物奉献给学生的宝贵的活教材。

生物资源论文:黑龙江省主要湿地生物资源的文化与社会功能探析

摘要:于2009年10月对齐齐哈尔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从扎龙湿地生物资源结构组成入手,集中分析具有北方特点的黑龙江湿地生物资源,研究这些生物资源的社会经济文化作用,探讨其和谐现代社会的功能。

0 引言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高度多样性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因此近年来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大庆市政府曾于2008年6月“以全新的理念认识湿地、保护湿地、开发利用湿地”为主题举办中国(大庆)首届湿地文化节。200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局联合举办了首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中国杭州西溪第三届国际湿地论坛,全面展示宣传中国湿地保护成果,增强湿地保护意识,弘扬湿地文化,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国湿地保护。[1]

1 研究湿地生物资源重要性

生物资源是湿地资源的优秀,生物资源能否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是湿地价值能否最大发挥的关键。开展湿地生物资源的文化社会功能研究,对于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都具有十分积极理论和实际意义。

2 扎龙自然保护区生态现状

2.1 野生动物资源 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区内共有丹顶鹤、白鹤、灰鹤等6种鹤类,其中白鹤和灰鹤分别为国家重点一、二级保护动物。除鹤以外,该区还生息繁衍着大天鹅、小天鹅、草鹭等鹭类;鸿雁、灰雁、翘鼻麻鸭等鸭类和许多鹬和鸥类。在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内,还有51种鱼类,其中经济鱼类近30种,极北小鲵、花背蟾蜍、黑斑蛙和黑龙江林蛙等6种两栖动物,以及鳖、白条锦蛇、虎斑游蛇和日本蝮等6种爬行动物。[2]

2.2 植物景观资源 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分为草甸草原、草甸、沼泽和水生植被4个植被型。其中草甸草原地区主要由羊草构成;草甸地区主要由狼尾草和星星草构成;沼泽地区主要由芦苇、水葱等构成;水生植物主要由漂浮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构成,其中以水生植被最为丰富。[3]

3 湿地生物资源社会功能

3.1 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是在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影响因素中,动植物是形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它们作为最能体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之物,常常成为人们借以表达自我思想感情的最主要媒介,如鱼文化、龙文化、鹤文化等,莲花浮萍等植物也有了特殊的寓意。

3.1.1 动物资源。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起,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鱼文化的图案。并在图腾崇拜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龙。其后,在神话创作中又是鱼龙同族,只有鱼可以变化为龙,“鱼龙变化”一词便成为脱胎换骨,成为飞黄腾达的代称。“鲤鱼跳龙门”即喻古代读书人科举得中,进入仕途的理想。

丹顶鹤在古时候被称为仙鹤,因为“鹤”同“贺”,寓意吉祥长寿,因此鹤在古人眼中是一种神兽,古人以“松鹤长青”寓意对长寿的追求。仙鹤一生只有一个配偶,配偶死亡终身不续,因此仙鹤也成为爱情忠贞的象征。

3.1.2 植物资源[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是洁身自好刚正阿直的象征,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这样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浮萍往往伴莲而生,意喻聚散无常,“萍水相逢”又有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南宋时我国美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观浮萍成了当时的一种新风尚。

3.2 景观美学 扎龙保护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区内河流漫溢苇草丛生,60%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湿地,是我国最大的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体的珍稀鸟类和湿地生态类型的部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春秋两季,许多中外游客、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地前往扎龙,欣赏湿地如画的美景,一睹仙鹤齐飞的壮观。

3.3 休闲娱乐 2008年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景区面貌建设,在加强基础软硬件设施管理维护同时,放飞岛、外环路等四项景观工程皆已建设完毕,扎龙旅游体系日益成熟。游客可以在专业讲解员的引领下,畅游扎龙自然保护区园区,参观展览厅和鹤类驯养繁殖场,与丹顶鹤近距离接触。

3.4 教育科研 扎龙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拥有独特的湿地景观,湖泊密布,沼泽广阔。沼泽湿地对调节当地的气候和空气湿度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扎龙已经成为东北林业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生命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重要的科研、教学实习和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科研工作者前来进行湿地生态研究、鸟类的生物学研究等。作为四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扎龙湿地也受到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视。近十几年来,国际鹤类基金会的科研人员就曾多次来到这里实地考察,进行鹤类保护研究。扎龙在鹤类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得到国内外著名鸟类学家很高的评价。

生物资源论文:浅谈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教学学生不重视,怎样才能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改变这种多劳低效的教学状况呢?作为牧区的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厌学情绪学习状态生物教学学生不重视,怎样才能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改变这种多劳低效的教学状况呢?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牧区的生物教师,就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社会,生动的教学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德育教育

我讲到《人体能量的供给》的时候,就将当时山西王家岭煤窑透水事故中115人被困井底9天9夜,创造出生命奇迹的事例展示给同学们,问:为什么他们被困井下那么长时间,还能保持生命体征呢?同学们热情高涨,有说他们身强力壮的,还有的说,他们主要是靠喝水维持生命的……学生的兴趣被激起,老师再讲,学得格外认真,不仅让学生理解了人体能量的供给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还有一部分暂时储藏在人体,当遇到地震等灾难时,如何保持自己身体的能量,应最低限度减少剧烈的活动,还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更要懂得珍惜。

二、知识紧密联系生活,渗透生物科技成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知识都源于生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都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课题大多都可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入,并最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每节课都让学生意识到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又有了新的收获,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讲《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这章时,利用我们这里大西北独特的资源――风大,日光充足,酒泉建立了中国最大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而敦煌利用大漠戈壁日光直射时间长建立了10兆瓦的光电网,酒泉人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充分利用环保能源,不仅让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而且提升了学生的自豪感。

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组成》,讲到生物链,我把我照的老鹰休憩的照片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肃北县东滩有那么多水泥柱?有什么作用?学生跃跃欲试,说出自己的想法,我顺势利导,给同学们讲水泥柱是让草原老鹰休憩用的,利用老鹰吃田鼠这一生物链,既保护了牧场,又避免破坏生态的平衡。

讲现代生物技术时,利用我校农村学生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讲家里如何利用生物链,以前还需要待在太阳底下,拔胡麻地里的草,现在利用除草剂,简单快捷的做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把生活中与生物知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深化知识。如无公害蔬菜、克隆羊、DNA重组技术、猪链球菌、禽流感、赤潮成因及防治,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及堵漏等。当学生真正感到进入课堂学习就像是在经历生活,是自己探索世界、探寻生命奥秘,他们就会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实现他们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看到生物科学的成就,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实践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热爱学习生物课,还可以感受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秀品格,如敢于怀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严谨的方法,奇妙的灵感等。另外,探究实验往往需要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相互合作才能成功,恰恰是这种无意识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要注重因地制宜,使活动易成功,易坚持。活动内容要紧扣教材,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这样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开阔视野而又不太加重负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生物园,种植一些适合肃北县生长的植物,让他们细心观察,写观察日记,练习嫁接技术,体会成功的喜悦。充分利用草原辽阔的特点,组织学生到野外的牧场辨认牧草,进行实践,体会成功的乐趣。

四、利用本土特色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我们所处的环境是牧区,有很多的野生动物。充分挖掘教材将生活中的素材有机的结合到讲课中,讲到《传染病》这节课,我把肃北县旱獭可以传播鼠疫,配合调查当地的鼠疫等实践活动,我们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制作宣传画,学生讲事例、开辩论会,有的学生甚至排节目表演小品、相声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了解了各种疾病的预防,传染途径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在教授《健康的生活》一节时,可以结合肃北人豪爽,喜欢饮酒,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部分男生抽烟),让学生通过读有关文章、调查和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和他人健康,以及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认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会健康生活。

五、充分利用校本教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豪情,赋予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

在讲到《生物的多样性》时,我并没要按照课本的教材走,而是将我编著的《肃北中学生物校本教材》中有关生物多样性通过视屏,图片展现给同学们,同学们兴奋极了,看到自己的家乡就有这么多生物,大天鹅、斑头雁、野驴等,自豪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豪情。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对生物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培养未来生物科技人才打下了基础。我在教授《生物与环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时,结合肃北的情况,指导学生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肃北县水资源和矿山资源丰富,在党河建立了许多水电站,开发矿产资源,肃北的野生动物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度的,许多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去不返的。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综上所述,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资源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联系起来。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唤起了学生亲近生物的热情,体会到生物学习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资源论文:《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中课堂交流策略

摘 要: 课堂交流是实现“教”与“学”二者有效互动的教学环节。为探索课堂交流策略在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课堂交流时间和课堂交流方式考察教学效果,结果表明课堂交流时间的延长有助于学生专注度的提高,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用于课堂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课堂交流的强化,可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 课堂交流策略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微信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以微生物学为理论基础,对其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和利用,展示微生物在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保护、人类健康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技术及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难题。该课程采用多媒体技术,集合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等丰富的内容进行教学,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从不同层面直观和高效地传递给学生。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广泛应用,许多负面因素逐渐展示出来。首先,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教学课件的展示上,力求准确、详尽地阐述知识点,而学生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课堂的投影屏幕上。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单纯对投影屏幕长时间的关注,极易导致疲劳,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其次,长时间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大量地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往往无法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者间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既是处于不同状态的独立个体,又是共同活动的群体。教学过程中对人的因素的忽略会造成教学流于机械化和程式化,丧失教学过程应有的活力与乐趣。课堂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之间构建一条通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树立合作意识,实现互动。至今为止,关于课堂交流在大学本科阶段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教学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研究课堂交流在教学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探讨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课程每十学时为一个测试单元进行考核以评价教学效果。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为对照组,其他两个班级为试验组。对照组: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不提问题或少提问题(问题数一两个)。试验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五至八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观测的项目:课前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问题回答质量、学生课堂提问和单元考试成绩。

1.课堂交流时间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前资料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前把握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课堂上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效率。表1表明,在不同课堂交流方式的教学背景下,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课前资料准备率分别提高6.34%和9.67%,且具有差异显著性。课堂笔记记录情况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记录笔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脉络,并有效缓解长时间听课而出现的疲惫。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笔记记录学生人数比率最高接近45%,分别高于对照组23.33%和26.67%。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问题,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相应评价(一两分为一般,三四分为满意,五分为非常满意)。教师在对照组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两个问题,平均得分为2.13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缺乏积极性,只有少数学生愿意参与,且答案不够完善。而在试验组的教学中,教师会提出多个学术问题(问题数大约五至八个)。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间显著增加,通过多个不同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作答为满意,学生问题的回答质量有所提高,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大为增加,但基本没有学生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测试成绩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3.9%和12.7%,差异极显著,两试验组之间的成绩无显著差异性。通过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时间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获得与课堂资料准备、课堂笔记记录和学生对问题考虑的积极性呈正相关性。

2.课堂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为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本研究探讨不同的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即时通讯软件(QQ、微信)已成为学生之间必备的通讯交流工具。为增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本研究尝试在课堂上利用微信交流沟通。教学研究中对照组试验组采用五至八个问题进行课堂交流,试验组在课前加入微信朋友圈,同样采用五至八个问题,其中两三个问题在微信上,由每位学生用手机参与回答,教师将微信交流情况通过电脑平台投影在屏幕上。教师和学生均能对回答内容点评反馈,其中学生通过微信提出相关问题,问题可由教师或其他学生回答。

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研究(结果见表2),试验组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10.14%和7.69%,试验组组间差异不显著。课前资料准备率和课堂笔记记录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但除试验组1的笔记记录率有显著性外,其他均没有体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性。但在问题回答质量方面,试验组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尤其通过微信交流,参与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和热情都普遍提高,更多学生都能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并通过微信提出问题。通过试验组合对照组的对比发现,影响考核成绩的主要因素是课堂交流,其次是课堂笔记记录。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教师和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以教师为主导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离不开课堂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及得出结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反馈,有效把握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本研究通过增加课堂教学提问数量用以获得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时间,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变得和谐,相互之间熟悉程度和信任逐渐加深,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从单纯的“听”课者转变为参与者,学习态度从单纯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入探究专业知识的价值。

本研究初步探索即时通讯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发现采用微信问答讨论使每位学生都平等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有效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精彩的回答常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直观和方便。即时通讯软件引入课堂,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和主动提问的比率比对照组有较大幅度增加,班级平均测试成绩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课堂交流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3.课堂问题设计思路及课堂交流时间安排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具有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应用前景广泛的特色。课堂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知识巩固:涉及微生物生长、代谢和繁殖的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2)相关产业技术难点分析:分析农业、工业、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在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所遇到的问题;(3)以微生物资源为基础,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问题不设置唯一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鼓励创新思路的出现。

课堂交流时间的掌控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合理安排问题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课堂交流的时间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实现。提问次数过多会压缩理论课程讲授时间,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提问次数太少或问答时间太短又达不到课堂交流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课堂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发现课堂交流时间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学生课前资料的准备和记录课堂笔记,并最终提高考试成绩。课堂交流方式的改变能显著提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意愿和热情,实现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增强。

受益者不仅是学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和灵感,是受益者之一。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生物资源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心得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完成好该环节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做出讨论,并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的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 实践与心得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优秀环节。它直接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也是学生可否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①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全面反馈。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校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规范,提高资料查阅、调查实验、归纳与分析、知识综合与应用等诸多能力。③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支撑,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④

作为我校海洋生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拟结合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实施、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并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分类。一般而言,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两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汇总和检验环节。与此相对应,这个时候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学生考研深造,准备继续在本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一类学生则是结束本专业的学习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选择,也必然造成两类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时间分配的不同。我们发现考研的学生往往比较愿意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接触到的领域的题目,并且愿意积极实践。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往往偏重于论文的实用性,并不太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深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研究性与创新性,一类偏重于应用性与综合性。

其次是确定选题的几个具体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力争把知识点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通过毕业论文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是学生对科研工作发生兴趣的契机之一。(2)选题应该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强。毕业论文的题目不可过于笼统,所涉及到的操作体系不可过于庞大。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其分成几个侧面或几个阶段,再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最后将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一些相对大而空的题目往往难以驾驭。(3)选题要结合仪器设备及其它实验条件的状况和时间安排,大型仪器的使用应慎重。大型仪器一般比较昂贵,维护成本很高,万一发生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修复。而且如果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而某个大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则可能造成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的时间相对一般科研工作的时间要短,对于各类实验条件的调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对于具有季节限制或材料供应限制的实验选题要谨慎。

2实验研究实施

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证足够的研究时间。就我们遇到的情况看,学生们在选题之后,考研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因此做实验的主要时间要安排到考研结束之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春季各种招聘会召开之前安心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度。

本科生由于一般缺乏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适当利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加强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等更应该加强监管。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以实验为主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提前介入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上海交大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在二、三年级就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我们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部分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就比较快地进入角色,能够开展真正的探索性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早。该专业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微生物、单胞藻相关的课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接种、培养、无菌操作等基本流程中出现问题而需要重新开始,造成后续工作和论文写作时间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提倡大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参与相关课题,完成科研实践经验的早期积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素养,保障毕业论文实验期间的安全。

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实现实验结果检测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尽量丰富的科研工具。多重检测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有极大的保障。而且,对于已经学习过的仪器设备,进行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工具的能力,积累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而且可以争取多视角、多方位的结果呈现。便于学生全面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得到的数据比较系统和立体,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数据的相互验证,便于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所有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检验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载体。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相关工具的能力。⑦

根据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研究了解不足。我们建议学生在完成选题之后,应该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从综述性文献开始,了解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流程。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而且便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还有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不足,把毕业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等形式。我们通过集中辅导学习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本,从毕业论文的一般架构、一般格式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写法等进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性。在实验数据的呈现方面,对于图表的制作,提供范本。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中图表的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数据呈现方式对于论文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的部分一般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但数据挖掘程度不深。我们针对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入性较差的问题,把整体数据进行逐步分解,把实验设计中混杂在一起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分离,相应地把数据按问题进行归类,再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最后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结果发现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不仅数据分析充分,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检验工作,仍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和细心研究。

生物资源论文:巧用县域生物资源,激活中学生物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 “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求教育应体现生活的价值,建构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正是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倡导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传统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实践,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解题技巧、方法的训练,这就使得本应该通过实践、体验、感受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变得缺乏生气,导致学生学了高中生物却不会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和生物学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将当地的生物资源巧妙的融入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

靖边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偏西,盛产马铃薯、小米、荞麦、杂豆、油料等农产品和草畜产品。养羊、养猪、牧草种植等畜牧业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靖边县工业也快速发展,建有工业园区。因此,靖边有丰富的本土生物资源可以融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农业方面,靖边农民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小米、荞麦、豆类、油料作物。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以派遣学生代表去农田实践,听地道的农民讲种植不同农作物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和农作物生长实际状况以文字和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教师在课堂上作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激活课堂。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一节课中,教师要讲解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时,以下面的方式引入:在我县大部分地区田地平整,玉米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畦,农民种植玉米的时候,经常在土埂上种植土豆,在秋季获得土豆和玉米双丰收,请问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导入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把生物课堂教学与同学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畜牧业方面,靖边县主要以养羊、养猪、养鱼等为主,其中羊是靖边乃至榆林市畜牧产业的支柱。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课中,可引导学生从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考虑,靖边县羊绒的质量为什么优于其他地方?靖边处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替地带,冬季异常寒冷,只有绒好的山羊才能抵御严寒。在《生物多样性》一课中,介绍不被大多数同学知晓的靖边黑山羊,创设课堂情境,呼吁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用这样一则新闻报道:子午岭黑山羊是陕北地区的主要地方品种, 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绒毛价格走高的刺激,陕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引进产羊绒率更高的东北白山羊,使黑山羊的数量越来越少,历经20年的人为品种选择,陕北黑山羊已经属于濒危品种。米光明认为,物种的多样性对于生态、生物等价值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2009年米光明在靖边县龙洲乡龙二村投资50万元建起了子午岭黑山羊养殖场。一年下来,黑山羊保种养殖场已经产羔羊90余只,出栏近百只,存栏370余只。[1]这是在学生身边的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材料,读了这则材料深有感悟,在老师的呼吁和号召下,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工业方面,靖边的芦河酒可谓是远近闻名。在《细胞呼吸》这一课中说到无氧呼吸方式之一酒精发酵的过程时,由于经常在餐桌上见到让人喝不够的芦河酒,加上某些学生的亲戚或者家人就在芦河酒厂工作,对酒的制作工艺略知一二,这样就将酒精发酵与酒厂生产酒联系在一起,不但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而且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效果。课后可组织学生前去参观酿酒所需的酒窖等设施、听酿酒师傅讲解酿酒过程、认识酿酒的粮食残余物――酒糟,身临其境,加深知识的内化。“靖边县的芦河酒厂是我们的骄傲,近年来靖边也建起了工业园区,与工业发展绑在一起的就是环境污染,20年前,靖边的芦河是靖边县人民的母亲河,河内青草肥鱼,河边绿树成林,但是现在芦河已被彻底的污染,成为一条污水河,工业园区主要以化工为基础产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洁净淡水,排出大量的污水,那么,工业园区的建立会不会又给靖边带来新的污染呢?”在讲到《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一课时,可将这个必须面对的环境现状问题在上课的开始阶段抛给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学生定能认真的讨论,积极的发言,认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达到了教学目标。

总之,只要细心就会发现,有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县域资源可以巧妙地应用到生物课堂教学中,这些生物资源学生可以感知到,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县域生物资源可以创设一种课堂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县域生物资源可以丰富每节课堂内容,活跃生物课堂氛围;县域生物资源可以传授许多生活生产经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县域生物资源可以辅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知识,提高生物课堂知识传授的效率。

生物资源论文:分析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摘要: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减小城乡差距,因此加强对农村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必要。本文将对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展开阐述,进一步了解农村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并对如何促进农村职教更好的开展展开深入探讨。促进农村生物资源更好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有效践行“中国梦”理念。

关键词:农村职教;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S181

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农村地区领域广泛,人口众多,生物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特点。生物资源主要包括人工选育动、植物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两种,就目前的开发应用情况来看,没有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使生物资源的应用价值受到影响。本文将对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之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协调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生物资源充分应用,发挥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推动经济的向前进步,提高农村整体生活水平。

一、农村生物资源

在上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即对某些动植物进行饲养和栽培,通过人工影响发展了原始农业。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使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种类也越来越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也推使人类更深层次的对生物资源的进行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推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中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包括传统的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也包括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应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包括丰富的野生生物资源,其中最典型的为中草药的开发与利用。中草药具有着重要的要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帮助人们解决疾痛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直接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科学的不断进步促使生物工程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带来更大的农业经济效益[1]。如上世纪应用的早期“胚胎移植”技术,能够使每头母牛年繁殖可达到五十头;再如“组织培养”法对提高幼苗繁殖率重要影响,科比传统方法提高十万倍。科技进步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重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农村发展中要加大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为农民创建一个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农村职教对象

农村职教对象是某地区内的农民,而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渠道为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农村职教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有着紧密那的联系。为有效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农村职教至关重要。

(二)生物资源开发和应用

我国农村地区广泛,且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按生物资源的特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工干预的生物资源,即通过农民的人工选育,对动物资源、植物资源进行培养和种植;二是野生的动、植物资源,即未经过人工干预和影响的原生态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就目前农村的生物资源开发和应用情况来看,人工选育的动、植物资源应用情况良好,但仍有较大开发空间,没有真正发挥出生物资源的应用价值[2]。而对于纯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看,开发和利用仅处于初级阶段,但部分地区也有应用较好的情况,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三)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联系紧密

由于地区限制和生产水平不高,农民对生物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了解尚浅,因此对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十分必要。为促进生物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农村职教的功能和作用。(1)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十分重要,因此在农村职教中首先要进行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的传授。(2)要对广大农民进行基本知识的讲授,由于农民所接触的科学技术较少,对科技的认识程度有限,因此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了解较少。因此要定期对农民进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知识的宣传,对其重要意义进行有效讲授。宣传方式可通过发放单页或组织集体听讲,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相关内容,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3]。(3)宣传新技术。国内外科技的不断发展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着推动性作用,在职教过程中要将新技术不断宣传给当地农民,并根据当地地区实际情况进行相应技术的实践应用。通过农村职教既能够对农民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对促进农村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论述可知,农村的生物资源丰富,对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促进农村职教更好的服务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要积极鼓励农民进行科学技术的学习,将如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讲授给农民,使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农村职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作用,积极进行科学技术指导,在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后,进行生产实践检验,最大限度发挥农村职教的作用,实现农村生物资源的充分应用。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要处理好农村职教与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有效推进农村经济进步,实现“中国梦”。

生物资源论文:第四纪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摘 要]第四纪古生物资源是探索生命演化规律的重要科学实践,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在资源勘察开发研究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第四纪古生物资源优势力争能成为领先世界的古生物学研究强国。本文阐述了在开发第四纪古生物资源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保护与利用古生物资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第四纪;生物资源;保护;利用

第四纪古生物资源研究不仅是探索生命演化规律的重要科学实践,而且对于探寻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科学证据。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古生物学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广泛应用。我国在在科普教育、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以及学术出版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果,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工作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中国第四纪孢粉的研究水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第四纪古生物学在资源勘察开发研究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生物学、地质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充分发挥我国第四纪古生物资源优势。积极推动古生物学研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科研投入的力度,做好第四纪古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力争能成为领先世界的古生物学研究强国。

一、第四纪古生物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古生物资源不断流失。资源流失严重。现在总的状况是,地方政府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群众性、公开、大规模的乱掘乱挖行为已经被制止,但是,很多分散的、隐蔽的、小规模的乱挖行为无法制止。宝贵的自然资源仍然遭到破坏,并在不断流失。古生物资源被乱挖、乱采,成了少数人牟取暴利的手段。虽然政府部门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却没有任何收入。在下力气打击不法分子的同时,也收缴了部分盗卖的精美古生物资源,但至今任其流失、风化。 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因缺乏经费,很少有机会通过发掘进行科研,而只在被收缴了以后,才有机会看到它们。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人员没有经费和机会进行科研。地方政府只有大量开支,却没有经济收益。宝贵的地下资源成为地方财政的负担,却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暴富的机会。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因缺乏经费,很少通过发掘进行科研,只有被收缴了以后,才有机会看到它们。 很多古生物资源的研究人员因为人才不断外留。造成科研不景气,出现形成断层现象,科研难以为继。

(三)地方性古生物资源保护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古生物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等只能在当地有效,一旦古生物化石出了行政范围,它就失去了作用。虽然在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在各地盗挖盗卖的现象依然存在,屡禁不止,黑市上还是有大量受保护的古生物化石出售。地方性的法规无能为力。很多违法兴起即使被发现,但是定罪也无依据。单行立法对古生物资源保护规定过于简单,本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给了我国古生物化石无专门的法律法规,单行法规的规定往往过于简单、抽象,特别是涉及到有关部门时更是如此,操作性比较差。

二、做好第四纪古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措施

(一)加大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力度。1.所有的古生物资源均属于国家所有,地方政府有责任加以保护。但要有计划地划出一定地域逐步进行开发(挖掘)。 进行开发的地域,必须公开招标。 选择有资质的公司才能参加投标,公司除了要求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外,必须能保证相关科研人员都参与整个发掘过程,并进行科学研究。中标的公司发掘出来的化石必须由指定的管理机构进行鉴定。凡具有科学价值、国家保存价值的生物化石,按成本价可以作为商品进行公开拍卖。拍卖必须由国家指定的拍卖公司公开向全球拍卖,以便取得更高的价位和收入。这样有利于减少了国家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保护生物资源的积极性,增加了科研机构的研究活动,使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能取得科研成果。避免很多资源日久风化、遗失、毁坏,使这类化石资源既得到合理的保护。

2.制定各项保护制度。古生物资源的获利手段是以破坏资源为惨痛代价的短期经济利益。要保护好古生物资源,需要科学地深入地研究,借助于科研成果,建立遗址博物馆或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科普教育,以古生物资源为特色的地方旅游资源,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利用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化石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情况,开发和利用化石资源的计划,并且必须及时报请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处理。

(二)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 [1]古生物资源的开发管理。 古生物资源实行许可证制度,办理勘查许可证,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备和资金等资质条件,经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查,省国土资源部门核发许可证后,方可勘查、采掘化石资源。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的古生物资源,应该把握好有利于化石保护的原则,化石在符合规定条件的地方保存,不能在保存过程中发生损毁。考虑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原则,让古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遇到科研机构利益上的矛盾,应该从大局出发,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勘查范围要经过批准,在采掘化石资源的环节中,要有委托采掘的合同书,必须按照采掘许可证确定的范围缴纳化石资源采掘权使用费。[2]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加强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需要设立了地质遗产工作组,专门负责地质遗产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野外调查资料,奠定了坚实地研究基础。在项目实施中,地质博物馆投入大量卓有成效地野外标本发掘、全面调查工作,重点调查了重要地层化石剖面、重要生物群。制定严格的法规体系,加强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一方面提供科学研究的场地,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给地方开展旅游、贸易、工艺产品的机会。真正起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作用。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环境和资源不会产生破坏作用。

生物资源论文:基于社会责任的生物资源会计核算探讨

【摘要】对于生物资产,目前会计业界普遍的认知是,其仅与农业生产企业相关,但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中,生物性资产已经成为一项颇具规模的存在并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创造一定社会效益;而目前将其费用化的会计处理使其实际游离在呈报的资产以外,未能很好地体现其作用,甚至造成了资产的流失与财务舞弊的空间。本文旨在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对非农业生产企业中生物资产的核算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会责任 生态绿化 生物资源 生物资产

财政部于2006 年2 月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对生物资产的概念、分类、确认、计量及其信息披露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范。该具体准则的第一条即表明其规范的对象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生物资产,第二条则将生物资产界定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有生命的(即活的)动物和植物。在随后的《应用指南》中则进一步明确了准则所指的农业包括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林业和水产业等。但实际上,在许多的非农业企业中也有数量和价值不可小视的生物资源的存在。

一、现行非农业企业生物资源会计核算的弊端

在各类非农业生产的企业中,每年用于生态绿化的相关支出已然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种常态的开支。目前,非农业生产企业每年投入的绿化开支一般有两个处理方法:通过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最终体现在当期损益中得到税前扣除;或者通过计入绿化工程成本,作为企业不动产的附着物再以折旧的形式在企业所得税税前逐步扣除。

这两种处理方法的结果的弊端主要有:

一是,都使得不少价值可观的生物资源散布、掩藏在各类非农业生产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多个板块中,在财务报告中难觅其踪影,其后续价值的变化更是无从体现。

二是,不少企业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簿记和配备专人对这些生物资源加以监控,使得企业对这些生物资源的日常管理存在巨大的漏洞,高价值花卉、林业折损或流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是,由于绿化费的减税效应,一些企业甚至将虚假购进花木,虚列绿化成本作为偷逃税款的手段。

四是,企业发生搬迁、股权变化或重整乃至清算等事项时,企业又能十分容易地将处置这些生物性资产所获得收入藏匿而形成“小金库”,诱发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二、非农业企业生物资源会计核算“粗陋”的原因分析

首先,对于非农业生产企业而言,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是将企业拥有的有生命的动物和植物视为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只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可有可无、投入可多可少的附属产物,是对企业的价值创造裨益不大的“面子工程”投入。因此,在相关的生态、绿化项目的支出不高的情况将其简化处理为当期损益,或者附加计入周边的不动产并参与计提折旧对于企业整体经营及其成果核算的影响不大,因而被普遍地沿袭使用。

其次,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中均没有条文明确规定、规范非农业生产企业对生物资源相关的生态、绿化支出进行独立的价值核算。企业在具体操作时,往往更多地依据经验判断,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及其应用指南的表述,自动将专项的生物资产核算屏蔽在账务系统之外,转而在管理费用、在建工程、制造费用以及长期待摊费用等账户中去安置此项被认为是不重要的生态、绿化支出。

正是这种意识和制度、规范上的缺失,使得目前非农业生产企业中对于其所有拥有的生物资源缺乏系统合理的核算与管理。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非农业企业生物资产核算变革的意义

2006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在此政策导向下,企业对于环境美化、生态改造的投入日益加大。

与此同时,受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影响,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度日益高涨,编制CSR报告,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一部分。中国社科院2011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出,从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四个方面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非农业生产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历史的,土地无偿划拨取得的原国有或集体企业,以及一些因城市扩张改造而设立在城乡结合带的新兴生产型企业,开始觉悟到一个客观现实:在持续经营期间,这些企业中的花草、林木、盆景等生物资源也在繁茂繁育,其规模和价值变得相当可观。这些生物资源的存在,并非仅仅只是给企业带来“园林式单位”的美誉那么简单,而是为企业树立起一个好的声誉和形象,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吸引到优秀人才,甚至是来自于政府的更多扶助。

然而,目前对于非农业生产企业生物资源的会计核算不能提供相应的支撑。

四、非农业企业生物资源核算变革的设想

企业所拥有的生物资源是多样化的,对于其中可明确辨认,并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予以独立核算和披露。

一是,参考第5号具体准则对公益性生物资产的设定,对非农业生产企业中可辨认的以防护、环境保护、社区公益为主要目的,诸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开放式园林绿化工程等的生物资产,通过“公益性生物资产”科目进行反映。

二是,引入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对公益性生物资产进行计量,而不是以简单的1元名义金额“挂账”,以促使企业保持起履行其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生物资产备查簿,对得到独立确认的生物资产进行登记,并落实责任人,促使企业规范内部资产管理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四是,鼓励企业在财务报告附注和CSR报告中对生物资产的取得,后续计量等信息进行披露,从而使这些企业财务报告和CSR报告相关性价值得以提升。

综合上述,非农业生产企业通过对生物资源的专项资产化核算,将可以强化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意识,进而帮助企业提升社会形象,吸引外来投资、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提升企业管理绩效的作用。当然,非农业生产企业生物资产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具体核算还有待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曾馨(1971-),女,四川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会计准则与应用,业绩评价与财务预警。

生物资源论文:黄河下游地区软土地基水库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摘 要】 本文针对黄河下游地区胜利油田蓄水水库的生物资源状况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了蓄水水库中藻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的种类及变化规律。

【关键词】 生物资源 藻类 浮游生物 底栖生物

胜利油田地处黄河下游,由于黄河水是唯一的客水来源,为保障油城民用及工业用水,胜利油田先后投资建设了多座蓄水水库,向油城地区提供净化水源,由于蓄水水库建设在软土地基上,受饮水入库因素影响,水库内生物多样性较为复杂,为摸清水库内生物体系的基本构成,选择一个蓄水水库进行生物资源调查。

蓄水水库位于东营市东营区,为平原高坝中型水库,总库容2080万立方米,常年蓄水1700万立方米,最大水深10.2米,平均水深4.7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日照率60%,年降水量347―813.2毫米,年平均气温14.5℃。

1 水库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状况

1.1 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

1.1.1 浮游植物

共检出7门54属,其中绿藻门23属,占42.6%;硅藻门8属,占14.8%;蓝藻门9属,占16.7%;金藻门5属,占9.3%;甲藻门4属,占7.4%;黄藻门3属,占5.6%;裸藻门2属,占3.7%。

1.1.2 浮游动物

共检出四大类16属,其中原生动物5属,占31.3%;轮虫5属,占31.3%;枝角类4属,占25.0%;桡足类2属,占12.5%。

1.1.3 底栖动物

采到的样本仅检到摇蚊科幼虫、淡水寡毛类和瓣鳃类蚬科中的河蚬。

2 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水平及季节变化

2.1 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年平均数量为341.70万个/升,变动范围为62.70―1543.26万个/升,年平均生物量为3.354毫克/升,变动范围为0.636―13.129毫克/升,数量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9月份,最小值均出现在4月份。

水库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与水温的水平变化呈正相关,水库平均水温最高点浮游植物数量、生物量最高。蓄水水库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的构成,按门类分,数量和生物量最高的是硅藻门,蓝藻门次之,两门之和分别占年均数量的78.3%和生物量的56.6%。水库的浮游植物在数量和生物量上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全年看8―10月份数量和生物量是较多的时期,其数量、生物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92.48万个/升和5.702毫克/升,比年度平均值分别高出73.4%和70.0%。水库浮游植物以绿藻门种类最多,硅藻门和蓝藻门在数量和生物量上居支配地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生物量的组成不一致。

水库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组成较复杂,且季节变化明显。其季节变化为:3、4月份主要优势种是甲藻门的隐藻,占3、4月份数量的14.0%,生物量的42.4%,其次是硅藻门的小环藻、圆筛藻、针杆藻和甲藻门的多甲藻;5月份主要优势种是硅藻门的针杆藻,占5月份数量的40.9%,生物量的31.0%,其次是蓝藻门的鞘丝藻;6月份的主要优势种是金藻门的锥囊藻,占6月份数量的21.6%,生物量的21.3%,其次是甲藻门的隐藻;7、8月份的主要优势种是甲藻门的隐藻,占7、8月份数量的14.1%,生物量的36.1%,其次为甲藻门的多甲藻、角甲藻和硅藻门的卵形藻;9月份的主要优势种是蓝藻门的颤藻,占9月份数量的12.4%、生物量的14.7%,其次为蓝藻门的小席藻、硅藻门的菱形藻和甲藻门的隐藻;10月份的主要优势种是甲藻门的隐藻,占10月份数量的6.0%、生物量的27.3%,其次为硅藻门的小环藻和蓝藻门的小席藻;11月份的主要优势种是硅藻门的小环藻,占11月份数量的35.1%、生物量的26.1%,其次为甲藻门的隐藻。上述次要优势种生物量均超过月总量的10%。9月份生物量达到高峰,优势种为蓝藻门的颤藻,硝酸盐被大量吸收消耗。

2.2 浮游动物

检出浮游动物四大类即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年平均数量为2140个/升,变动范围441―11841个/升,年平均生物量为0.721毫克/升,变动范围0.036―1.989毫克/升,在调查期间,4月份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出现了最低值,五月份浮游动物数量组成出现最高值,生物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数量组成上最多的是原生动物,平均为1323个/升,占浮游动物总量的61.8%;其次是轮虫,平均为800个/升,占浮游动物数量总量的37.4%;枝角类和桡足类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很小。水库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组成简单:原生动物中的睥睨虫、筒壳虫,轮虫中的多肢轮虫、龟甲轮虫,枝角类中的象鼻蚤,桡足类中的剑水蚤、剽水蚤,是全年各季均占优势的种类。

2.3 底栖动物

在定量采样中仅采到摇蚊幼虫、水蚯蚓和河蚬三大类,其平均密度数量为805个/平方米,生物量为92.387克/平方米。其中摇蚊幼虫年均密度数量为699个/平方米,占总量的86.8%,变化范围0--8000个/平方米,年平均生物量为7.138克/平方米,占总生物量的7.7%,变化范围为0―80克/平方米;水蚯蚓年均密度数量为92个/平方米,占总量的11.4%,变化范围0--1122个/平方米,年平均生物量为1.114克/平方米,占总生物量的1.2%,变化范围为0―6.998克/平方米;河蚬年平均密度数量为14个/平方米,占总量的1.7%,变化范围0--128个/平方米,年平均生物量为84.136克/平方米,占总生物量的91.1%,变化范围为0―504克/平方米。从其水平分布来看,表现为水温较高点数量密度较高;水温较低和水深较浅点平均生物量最大,比其他三点均值高出94.7%。三大类水平分布特点不同,底栖动物季节变化明显,春、秋季数量和生物量较大,夏季较少。摇蚊幼虫、水蚯蚓在三月份数量和生物量均出现高峰,低值期出现在夏季,为此前已经羽化所致。河蚬的数量高峰期出现在初夏,生物量高峰期出现在秋末,4、9月份出现两次低峰期

3 结语

通过上述开展的生物调查情况,可以判定:(1)蓄水水库浮游动物的现存量属一般营养型水平。(2)蓄水水库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组成较复杂,且季节变化明显。(3)水库底栖动物的定量采样表明,该水库种类组成简单,数量较大,生物量较大。

生物资源论文:基于三维复原之下的重庆古生物资源开发之路

摘 要:本文从古生物资源开发现状,三维复原古生物资源意义,三维复原古生物方式、三维复原古生物成效评估几点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展示三维复原技术在该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笔者以重庆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为研究对象,以动漫三维复原方式为发展思路,将三维复原技术运用到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让科技与艺术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重庆古生物资源开发、发展之路。

关键词:动漫;古生物复原;三维;重庆古生物

1.引言

重庆是“一座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在重庆所发掘的恐龙大都是世界级明星,都是作为独立品种并以重庆相关地名命名,如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巨型恐龙─合川马门溪龙,中国首次发现的肉食恐龙─永川龙等。这些发掘成果在国际上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由于其化石发掘的集群数量较少、对相关资源的宣传力度、包装力度较低,导致重庆恐龙的信息大多不为人所知。如何将这些资源得到较好的传播,将之转化为文化的一部分、产业的一部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重庆古生物资源面临的新问题。有鉴于此,本文试论通过三维复原将这些资源用科技与艺术的方式进行复原,对重庆古生物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实现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重庆博物体系的发展提出一条新的道路。

2.古生资源开发现状

2.1发达国家古生物资源开发现状

2.1.1科学与艺术相融,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在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普事业对社会文化的建设作用,科普使文化与艺术相融。其科学资源和科技成果以科普形式得以传播。以恐龙研究为例:相关研究成果都会建立较为系统、可视化的直观信息,使相关科学信息能直观地进行视觉传播,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

2.1.2科普产品带来丰厚经济效益

许多科学发现和相关科技成果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即转化为科普文化产品,转化为一种知识财富,变成专利、著作权、商标、品牌,并衍生出图书、电视节目、工艺品、玩具,开发出丰富的科普产品并售往世界各地。每一次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都成为他们的巨大卖场,彰显了他们的科技能力,传播了先进的科技与文化,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科普事业使科技与文化的共舞,使他们的科技更有张力,文化产业基础更加坚厚。

2.2中国古生物资源开发现状

2.2.1可视化程度较差,缺乏说服性和感染力。

由于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度也不够,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磨合更是不够,导致我国几乎没有相关科普产品的开发,没有可视化的绝灭动物数据库、素材库和古生物复原成果,无法准确、形象、生动的展示古生物形象。

2.2.2产业化程度差

我国对相关知识产权开发运用价值重视不够,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度也不够,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磨合更是不够,导致我国几乎没有相关科普产品的开发,由此导致我国恐龙复原的原创性科普成果很少,尤其是科普衍生产品开发几乎没有。

2.2.3无法实现博物品牌传播

历史以来,中国的恐龙复原都是由科学家自己完成或由所在机构的“美工”、或临时请一些“客串”于艺术和科普之间的画家或由博物馆装修机构“组织”去完成,因此,导致我国相关科普产品缺乏或品质粗陋,也必然致使在知识传播和科普活动及产品开发中大量盗用国外成果。

3.三维复原重庆古生物资源意义

3.1形成独立品牌、知识产权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以引导我国相关行业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可以形成技术示范,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可以逐步改变中国盗用国外相关知识产权的历史;可以逐步推动中国从“盗用”国外成果转为向国外输出知识产权;

3.2形成科普产业,提高经济效益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望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带动多种工艺技术加工,形成产业体系,推动科普事业和产业。可以让“重庆主题”+“重庆制造”+“重庆原创”及其“规模性”、“专业性”建构了的成果的“亮点”。该成果的“多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巨大的“卖点”。这两个特性必然构成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市场竞争力。

3.3形成古生物素材库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可以为科学研究的数字化集成档案库;为科普传播的数字化提供参考图库;为相关衍生产品开发提供数字化依据;为相关题材动漫创作提供数字化素材库。

3.4形成产品研发基地,培养人才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还能够形成一个科普产品研发示范基地,一个动物复原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技术带动,进行人才培养。

3.5完善教学,带动科学建设

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开发还可以完成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学内容,带动学科建设。

4.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

4.1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

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是立足于既有资源的开发方式,即通过古生物展览,博物馆售票等方式获取经济效益,但在博物面临运营状况不佳的今天,紧靠单一的传统资源开发方式已无法负荷博物体系的运行。

4.2基于当代科技传媒下的重庆古生物开发方式

当代科技传媒下的重庆古生物开发方式,是在科学技术背景下的,新的开发方式,是用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开发方式,该方式利用现代科技对古生物进行复原(包括外貌、生态),同时展开古生物雕塑、电影电视剧、玩具周边、图书读物或工艺摆件等科普内容产品的制作,使重庆古生物资源在艺术的包装下变成专利权、著作权、商标等独立知识产权。把中国科普产品推向国外,打造属于中国的国际性科普品牌。

4.2.1古生物雕塑

一方面,雕塑给人以更为直观的、真实的可视化效果,准确、生动、形象的把重庆古生物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另一方面,雕塑把二维空间的图片转换为三维空间的实体,为后期科普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发展提供素材,为重庆古生物资源产业化打下基础。(如例图)

例图 永川龙三维立体复原

4.2.2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

一方面,重庆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将古生物故事化,使重庆古生物深入人心,在全国乃至于世界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古生物题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的票房、收视率把重庆古生物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影片中的植入广告、贴片广告更可为重庆博物体系带来可观收入。

4.2.3古生物题材图书

一方面,古生物题材图书将会全面的、系统的向广大市民普及科普知识,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图书的售卖将会把重庆古生物资源转换为经济收入,可望实现客观的经济效益。(如例图)

例图 合川马门溪龙效果图

4.2.4衍生产品开发

影视动漫产品、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可以带动多种工艺技术加工,形成产业体系,带动博物体系产业链,推动科普事业和产业,以达到重庆古生物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效益。

5.三维复原对重庆古生物资源开发成效评估

5.1提升重庆古生物体系的可视化程度、说服力和感染力。

项目中的古生物复原图片可成为科学研究机构(动物研究所)存档研究资料、图解说明资料。建造可视化的绝灭动物数据库、素材库和古生物复原成果,准确的展示古生物形象。古生物复原模型可成为博物馆(包括自然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可视化展示、演示、查询要件和展示模型。形象、生动的展示古生物形象。

5.2创造中国的博物体系品牌。

项目中的古生物复原图片成为文化传媒机构的素材要素,转化为科普读物、挂图、图书(含电子读物产品),影视动漫产品。古生物复原模型可成为工艺品生产企业原创设计,通过电子雕刻、模具翻制,转化为大型城市景观雕塑、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多种产品。

5.3使重庆古生物体系产业化。

博物体系相关的科普读物、挂图、图书(含电子读物产品),影视动漫产品、景观雕塑、室内陈设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摆件、玩具等多种产品的生产和售卖,形成博物、娱乐、售卖为一体的博物体系产业链,产生经济效益。

6.结语

重庆古生物资源是自然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开发意义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重大。传统古生物资源开发方式使古生物资源没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利用,没有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采用三维复原技术可最大限度的实现相关资源的复原,并深度发掘其价值。实现将重庆古生物资源转换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重庆博物体系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生物资源论文:农村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 要 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依托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生物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农村生物资源 开发利用 措施

生物课程主要研究的是研究生物的科学,直观性很强,在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和实验设备的不足,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笔和一面黑板是很难使学生有效理解生物现象,掌握生物知识,把握生物规律的。而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不断拓展课堂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该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不断开发利用农村生物资源进行教学创新,使学生在直观感悟的基础上,掌握有效材料,研究生物现象,总结生物规律,这样,生物课堂可以实现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这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对课堂教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1利用农村生物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生才能萌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才能有效学习生物知识,获得不断发展。在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都是靠一张嘴、一直黑板、一支笔对学生进行课本内容讲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但如果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广阔的农村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开展调查活动,学习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比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等章节内容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农村生活,亲自观察农田、菜园、树林中的各种生物,从一颗种子的萌发,到作物的生长、开发、传粉等等过程,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会得到意外的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生物课程更会有新的认识,对这种科学会充满学习探究的热情。

2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实 ,对初中生而言,他们探究新知,探究新领域的欲望是很强烈的,教师所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学生的这种探究欲望,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探究欲望的激励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传统课堂,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相对困难的,而如果教师可以利用农村生物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活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这种形式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易如反掌。比如,在教学《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一节内容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生物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会很容易找到它们。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采集藻类、苔藓等标本。这个任务学生会容易可以完成。比如,在藻类标本采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标本展示,并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总结这些藻类生物的特点,这样,学生掌握了很多的素材,就能对相关素材进行特点总结,学生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此过程中得到培养。 另外,在学习蕨类植物时,由于该类植物很多有药用价值,而我们当地农村又有食用中草药的习惯,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到农村进行调查,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调查本地蕨类植物的种类、生长环境及药用价值等情况,使学生能够针对某一类的藻类植物标本做相关的说明,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等内容。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是愉快的,他们在快乐地探索中不仅可以掌握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生物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3利用农村生物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更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农民的生活中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设一个生物园地,为生物学习提供资源支持,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生物探究实验提供基地。在生物园建设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种植各种生物。比如,种植天竺葵或者瓜叶菊为光合实验提供材料,养一些小鱼为学生观察“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提供素材等等。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农民伯伯请教,向农民学习一些种植养殖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验到农民的伟大,更能学习很多相关知识,这些对学生学习生物,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要依托农村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学生学习创造条件,这样不仅可以成功实现教学改革和创新,对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认识水平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