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再生资源概念

可再生资源概念

时间:2024-01-03 14:34:31

可再生资源概念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 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 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 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 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 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 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 、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 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 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 ,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 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 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 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 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 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 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2

摘要: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是随着其外部整体教学环境的变革而不断深化的,这种变革也为尝试研究学习地理概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概念教学是地理教学的起点和重要环节,"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科学概念的形成是深刻认识地理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也是领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基础,因此科学概念的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关键。本文从对地理概念教学思考,阐述了有关地理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概念教学 地理教学 教学方法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是随着其外部整体教学环境的变革而不断深化的,这种变革也为尝试研究学习地理概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契机。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高中地理教学是高中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从对地理概念教学思考,阐述了有关地理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

1.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观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很少,这里的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且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还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失调。相反,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使地壳中的碳元素减少,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大气保温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2.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一是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二是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人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三是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四是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总之,当今中学地理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概念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扩展及深化。面对这种现实,那种忽视与违背学生认知途径与规律、轻视地理概念教学中能力培养的、以不变应万变(教师讲、学生记)的概念教学法早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总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3

随着沪港通的渐行渐近,产业资本激发了蓝筹股的活力。井喷式行情呈现以低价蓝筹为中军,以能源革命和小金属资源为急先锋,以国企改革、新能源汽车为主流热点的全面主升浪格局。

沪港通提升蓝筹估值空间,券商概念股拔地而起,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一枝独秀。小金属资源概念股上涨的驱动因素为:第一,金属期货市场的节节高升的联动效应;第二,工信部有色金属的资源税改革方案由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提振有色金属价格;第三,新兴产业的大力发展直接加大对小金属的需求;第四,小金属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工业材料的不可或缺性,使其成为沪港通的稀缺标的。本周市场以盛达矿业、豫光金铅连续3涨停、建新矿业、盛屯矿业(中报预10送15)为代表的铅锌概念股成为小金属资源投资主线的领军人物,带动以贵研铂业(铂金)、新华龙(钼)等小金属概念股的联袂走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以矿业、路翔股份、赣锋锂业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一起成为小金属资源概念股的强者。此外,以以宏源证券、长江证券为龙头的券商概念股,以交通银行、安源煤业为代表的蓝筹股也有不俗的表现。

新能源产业链迎来“能源革命”,页岩气概念股一鸣惊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强势依旧。“能源革命”是在今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发展战略,主要涵盖以油气、核电、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力等能源领域,其核心是建设美丽中国大计。本周市场表现靓丽的代表性品种为:以永泰能源为龙头的页岩气概念股(受所属公司勘察区域内页岩气储量为2000亿立方米利好驱动)、以丹甫股份为代表的核电概念股、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

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上,兵工改制概念股风生水起,油气改革概念股良机再现。军工改革是国企改革的先锋军,中航系、中兵系、中核系、中船系共十大军工集团无疑是沪港通最为稀缺的资源股票。中航系暴龙行情刚刚谢幕,本周又迎来了中兵系军工整合新军,北化股份、华锦股份、北方导航三大中兵工概念股龙头,带动了长春一东、北方股份、北方创业等军工改革概念股军团的风起云涌,成为继小金属资源股后市场的新主流。油气改革概念股焕发青春,受混合所有制改革下半年有望提速刺激,石油济柴、准油股份、泰山石油、新疆浩源四小龙的涨停引发其第二轮炒作,此外,以中成股份、瑞泰科技为代表的央企改革强势依旧。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上海市场的2233-2260点将成为压力区域。热点继续看好国企改革投资大主线,建议重点关注中兵工系和油气改革四小龙的投资机会。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4

1问题的提出

地理概念系统构成地理学科知识系统的骨架,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点最多的地理理性知识之一,在地理教学和逻辑思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大,教材中大量出现抽象性、概括性的概念,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是教学的难点与关键。对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准确理解与灵活应用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要求,也是学习和掌握地理科学的关键。地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破解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内涵)以及其适用的范围(外延),并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以提高地理概念课堂教学的效率。

2高中地理概念有效教学策略

2.1按照地理概念系统内在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具体地理教学材料来提出和学习地理概念,揭示地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

地理概念的教学应当按照地理概念系统内在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结合具体地理教学材料来提出和学习地理概念。要严格控制教学目标,有的概念需要理解定义,甚至要求从定义出发推导其他概念。如以自然资源概念为基础,推导具体资源的概念、环境资源的概念、资源问题的概念等。有的概念只要结合实例了解大略含义,如地理空间、地理区域等。

2.1.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入概念教学 : 教学中应重视建立概念学习的条件和背景、建立概念间的联系等现象,激活学生与新知识关联的知识,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最后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形成联系(同化),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知识的命题网络中(习得)。

(1)在实地考察中,引导学生学习地理概念: 教师在教学概念时,应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丰富学生的地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准确的地理概念。教师可带学生出外实地考察,先考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感性认识),再综合、分析并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海拔,可带学生去附近大丰港进行实践考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中得出海洋、平原、冲击平原及海拔等概念。通过实践考察呈现概念,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原本抽象的地理概念,提高了学生地理的学习兴趣。

(2)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概念: 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地理现象发生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积累了一些与地理现象有关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地理概念,激活记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新概念的理解。如讲“月相”概念时,让学生回忆夜晚所见到的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及其出现的时刻;讲“太阳高度角”概念时,让学生回忆白天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及其变化。

(3)利用直观手段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概念: 动感强烈、新颖、别致的信号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提取地理概念,教师可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影像、实验演示等直观手段及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概念。如用等高线地形模型演示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两个概念时,能突出分层设色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同一种颜色表示对应的海拔范围、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可播放相关的录像,学习地震、火山、板块、地壳运动等概念,以刺激学生的选择性知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其感性认识,帮助学生习得地理概念。

2.1.2把握关键词,引导帮助学生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理解概念: 教师可采用如比喻等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关键词,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准确理解掌握概念。如教学地震这一概念,可让学生勾画出教材中关于震源、震中、震级、烈度的定性描述,并把一石子扔进河里激起波浪这一过程比作地震,石子为震源,摔石子的力量为震级,石子的落脚点为震中,所溅浪花和引起的波纹为烈度,引导帮助学生把握关键词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并从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理解地震这一概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为概念教学奠定扎实的感性基础。

2.2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地理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深化概念教学

地理概念教学含有丰富的抽象能力培养因素,要在掌握地理概念的同时学会辨证抽象思维,重视从抽象上升到理性具体的过程,例如空间位置是地理事物与其他相关地理事物之间所有空间关系的总和。前一个概念含义只反映抽象的普遍性,后一个概念则比较丰富,反映了事物的内在联系,达到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概念内涵的深度与外延的广度成正比,即对地理事物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成正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讨论、比较、归纳概括,引导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培养学生地理概念的抽象概括能力,深化概念教学。

如自然资源的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进行归纳、转换为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可帮助学生把握自然资源的内涵。

再如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帮助辨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适用范围,把握近似概念(如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把握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根据内涵外延不同,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包含关系的概念(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城市环境);根据时空的差异,确定适用范围的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如水资源)。比较地理概念的异同,明确不同概念的区别及其联系。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但相异的地理概念的比较,区分其异同,达到深化概念特性和分清概念内涵的目的。

具体措施:1、类比法,对相似或相近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如“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时区与区时”、“天气与气候””等,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类比的方法有助于掌握这些概念的本质,突出其个性特征。2、对比法,对互相对立的、意义相反或接近相反的地理概念,如“气旋与反气旋”、“背斜与向斜”、“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等进行对比,重点讲清其中一个,另一个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与此概念相反的属性和特点。以巩固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掌握。

2.3归纳概括,形成地理概念系统: 地理概念属于基础结构,地理概念系统是地理概念群体,属于中层次结构。地理知识结构系统是地理学科体系,属于高层次结构。学生在掌握大量地理概念和概念系统后,应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科体系,完整、准确地掌握地理教科书的全部知识内容。教学中,应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如地形、气候、河流、动物、植被、土壤是并列关系,气候、气温、月平均气温是从属关系。地形和气候是由一系列从属概念组成的大概念,它们各有一个概念群。其它地理要素或经济构成也有一定的概念系统。

2.4避免概念的绝对化,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地理概念教学应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识到地理概念是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个别概念的内涵和概念系统的构成是在发展变化的。如对可再生资源概念的认识。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地理概念教学的关键,地理概念的泛化和混淆都是本质属性把握不住所致。例如海拔200m以下不是平原的本质属性,美国的大平原,中国的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等海拔都超过200m。

2.5及时应用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态系统问题,强化概念教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即在新情景中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使概念内化到相关概念体系中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记忆概念的词义上,还要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训练,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植被与森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等概念。

3结束语

教师要不断探索,充分利用地理事实现象和学生已有经历经验引起概念教学,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事象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归纳概括深化概念教学,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巩固概念教学,以有效提高中学地理概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澄,樊杰.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代礼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探讨,读写算2011(05)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概念 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它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实践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二、方法探讨

1.实地观察。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

2.抓关键词。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6

关键词:本体;数据整合;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96-02

0 引言

正如钱老曾经指出的那样,“作战实验是军事科学研究方法划时代的革新。”在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都十分重视关于作战实验理论、作战实验方法及作战实验技术的研究和作战实验系统的建设,在利用作战实验研究军事问题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战实验为军事科学理论创新、战法检验、战果预测、效能评估等诸多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越来越逼真,手段越来越丰富。多年来,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各种层次的作战实验在达成既定实验目的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以不同形式保存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类型实验数据。因此,我们现在开展军事研究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缺乏数据资料,而是如何从海量的无序数据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资源。所以,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实现作战实验数据资源整合,进而实现数据共享提高资源的传播和利用效率,是军事信息系统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任务。基于本体的数字资源整合方法是目前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作战实验为背景,研究本体法的具体应用。

1 本体的含义

本体(Ontology)一词来源于哲学范畴,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一般指一切属性的基础和本原的东西。人工智能领域首先把本体的概念引入用于知识表示和知识组织,使本体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之后又有多个领域借用这一概念,但关于本体的明确含义尚无统一定义。美国学者Guber认为本体是一套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关于概念体系的明确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这一说法目前所赢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明确、共享、形式化和概念化是德国学者Studer等总结的本体的四大特征。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徐振宁等学者把本体分为三类,如图1所示。

还有很多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本体分类的学术观点。本着本体是面向特定应用领域应用的本体的观点,马文峰、杜小勇等学者认为本体应分为领域本体和通用本体两类。本文认为这种分类观点更贴近工程应用。其中,领域本体的描述对象主要是特定学科领域或社会活动领域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概念间的关系以及某些需要遵从的规则。通用本体是具有普适性的概念集合,也是若干不同领域的共享本体。通用本体和和每个下属领域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映射关系,通过这种映射,通用本体把不同领域的概念整合成有机整体,再通过领域本体面向具体的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2 基于本体的数据资源整合方法

数据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把数据集中和合并,更主要的是要将数据进行梳理、融合、类聚,以形成有机的数据资源集合。每一个作战实验或作战实验系统都相当于是一个特定的应用领域,这些应用领域又同属于军事作战这个大领域。每个应用领域中既包含本领域特有的概念和数据,又包含领域间共有的大量通用概念。由此可见,作战实验数据资源的组成结构与图2所示的本体机构关系比较相似。本体是很好的知识组织和知识表示的工具,通过通用本体和领域本体中概念间的映射、概念属性的延拓和交织,形成了领域或者学科清晰、完善的概念网络,按照这一网络进行知识组织,也就是把相应概念下的数据充实或注解到网络节点上,该领域或学科的知识网络就形成了。显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模式来对作战实验数据进行知识组织,从而使现有的数据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集合,资源得到有效管理。

数据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资源的共享和再利用,共享和再利用的基础是实现数据便捷、高效的检索。我们不难发现,基于本体的数据资源整合方式对数据检索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因为,按照本体方法组织的资源结构呈树状网络,展示了知识的关联性,概念映射从通用本体到各具体应用领域呈层级辐射状。检索时,首先在通用本体词表中检索到与检索对象相同或相似系数最高的概念,然后映射到相应的领域本体词表,此过程将循环向下层延伸,直至链接到底层数据源,所以,检索的效率较高。当然,这只是笼统地对基于本体的数据资源整合原理和过程进行了描述,具体实施过程还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撑,比如联邦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集成技术、OLAP联机分析技术、CORBA/DCOM分布式对象技术以及中间件技术等。另外,为兼顾效率、成本和准确性,还有许多看似是具体细节问题但实际上影响全局的问题需要研究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各领域本体概念词表中近义词、关联词以及同词不同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对本体具有语义集中的特性加以充分利用。因此,除了需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先进技术外,构建科学、合理的本体结构体系对作战实验数据资源整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 本体的构建

目前,关于本体原型的构建研究已经受到不同应用领域的关注,许多学者投入到了此项工作中,提出了多种极具参考价值的构建方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七步法、骨架法、IDEF-5法、循环获取法以及企业建模法等。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完善、准确的本体体系构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建立一个初始本体,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动态的关联、扩充和修改。在作战实验数据资源本体的初步构建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构建初始本体。

3.1 本体信息的获取 确定本体的信息源是本体建设的基础。我们要整合的数据资源全部是以军事领域的作战实验为背景的,所以,获取军事作战的领域信息是本体建设的首要任务。获取领域信息的现有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现有类似本体的基础上改造;二是利用相关方法新建。在此环节我们采用了两种途径相结合的策略。

我国军事科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和分类已经比较完善,2010版《辞海》中将军事科学的知识体系划分为13个学科门类,如图3所示。每个学科都有各自成熟的体系。我军的各项条令、条例、《中国人民军语》以及《军用主题词表》对军事领域的主要用语、概念作出了明确、严格、规范的规定和阐述。上述这些资源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体,但是其基本功能与本体有很强的一致性,它们都是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集合。虽然随着军事学科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上述的分类或概念属性很有可能会有变化和调整,但并不会影响对现有知识、资源的组织。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使我们在本体建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的本体体系也更符合作战实验数据资源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思维习惯。我们的顶层共用本体和领域本体的概念体系主要是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改造而成,并且根据需要还将领域本体继续向下细分了层级,比如作战领域下建立的二级领域又分为:联合作战、合同作战、空军作战、海军作战及第二炮兵作战等。

另外还有一些概念及其属性只在特定的作战实验或作战实验系统中使用,或者是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领域被关注的属性不同,军语及主题词表等资料又没有准确说明。在获取领域本体信息时,对这些概念和关系我们采取的办法是:首先利用技术手段从数据源文档的题名或关键词、数据库中的数据字典、E-R图中抽取概念和术语集合,然后再由军事专家组筛选、补充,并梳理它们的逻辑层级和语义关系。通过这两种途径的结合,从而得到完整和精确的领域本体信息。

3.2 本体的描述 本体用来组织和表示知识,需要明确、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来描述,这种语言还必须是机器可读的。现在用来具体描述本体的语言种类已经很多了,每种语言各有所长。OWL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功能更为丰富,能更好地支持推理,有助于表达和解释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采用的就是OWL语言族谱中最小的语言子集OWL Lite。OWL中的类(Class)、子类(Rdfs:Sub Class Of)、属性(Rdfs:Property)、子属性(Rdfs:Sub Property Of)、个体(Individual)等语言成分用来描述本体模型中的实例、实例间关系、个体到概念的映射以及概念间的关系等。例如,我们从“54式手枪”、“81式自动步枪”等一系列实例中可以抽象出“枪”这一概念,那么“54式手枪”、“81式自动步枪”都是“枪”类的成员,“枪”又是“武器”的子类。定义“口径”为“枪”的属性,通过属性“口径”,可以把类“枪”和另一个类“弹药”建立关联,更复杂的描述和推理依赖于OWL Lite语言的定义约束。

4 结论

数据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在基于本体的整合研究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在作战实验应用领域背景下分析比较了本体构建的基本方法和技术途径,并实践了部分环节,但距离系统化和实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后续研究准备围绕本体评价与进化、本体的展现来开展,通过动态循环来完善本体模型,从而实现定义明确、描述规范、共享便捷的作战实验数据资源整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振宁,张维明,陈文伟.基于Ontology的智能信息检索[J].计算机科学,2001,(6).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7

【关键词】循环经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的重要研究内容,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讲,不仅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从而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总结了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

循环经济在上个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并且在2005年被正式引入到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循环经济的概念主要是指,通过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及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能够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率,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浪费。

循环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主要是从输入端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量降低污染物的排放;第二,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技术,能够从技术角度进一步节约资源,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第三,生产技术方面,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对资源的消耗,需要利用可持续的理念进行生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能够使得经济获得绿色发展。

三、循环经济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概念的论述可以知道,循环经济对于土地等其他资源都能够形成有效的利用模式,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降低资源的使用速率。因此,可以说循环经济对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人们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早期的土地资源利用来讲,人们没有对土地资源形成一定的保护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破坏和浪费,从而使得土地资源变得进一步匮乏。当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帮助人们树立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能够用来种植的土地资源非常稀少,加上我国的人口众多,如果不对土地资源加以保护,那么很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循环经济的概念提出之后,能够使得人们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在实际行动中保护土地资源;第二,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的增长,而且需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循环经济的概念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

(二)循环经济使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重要导向

循环经济的概念,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重要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循环经济通过自身的各个环节,能够形成有效的闭合式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对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给予一定的启发,从而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够从理念和实际操作方向转变;第二,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实施也包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中的多项原则可以被借鉴,从而用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指导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和实施过程。

四、循环经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循环经济概念的引入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而且为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正确的引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必须要在循环经济的概念下,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的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实现土地资源的减量化

土地资源的减量化主要是指进一步降低土地资源的占用率,使得土地资源的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稳定的减少。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人口及产业方向都向着城镇集中发展,同时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维持土地资源在一段时期内的稳定;第二,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对于部分土地资源的使用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划,建立农田保护区,尽量减少建筑用地、工业用地对农田资源的占用;第三,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一些生态敏感区不仅仅资源不可重复再生,而且其中生长着很多珍惜的动植物,所以需要注意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不要刻意建造生态保护圈,尊重生态敏感地区的自然发展。

(二)减少废弃土地资源

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很多地区对于一些不太肥沃的土地地区进行了废弃处理,这与目前提倡的循环经济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在循环经济的理念下,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就需要进一步减少土地资源的废弃,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一些人为的干预,使得土地保持持续的肥沃程度,例如:可以通过人工测量土地肥沃度的方式,对于缺乏肥沃度的土地进行人为干预,帮助土地资源尽快恢复肥沃程度,从而能够被进一步利用起来;第二,多种土地利用方式相结合,对于一些地区的土地,可能确实不太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可以鼓励人们发展林业或者畜牧业,从而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土地资源的量;第三,主要土地的休养生息,当土地为农作物提供营养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修养声息,这段时间可以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其他农业劳动,不仅能够使得土地恢复肥沃程度,而且可以帮助农民对土地做到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资源的再利用

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再利用,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一些土地资源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受到了灾害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对于这种类型的土地应该给予治理和改造,使得土地资源能够满足土地利用的质量;第二,加大对土地资源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方式,筹集更多的资金对土地进行改造和治理,不断丰富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数量,使其能够不断被利用;第三,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从规章制度方面,以强制的方式要求人们更好地做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而能够不断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小结

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资源非常匮乏,要求我们对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视角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策略。相信,随着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敏,张军.GIS 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土壤学报,2012,49(1):1-8.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8

[关键词]国有财产;国有资产;分类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56-02

1 国有财产的概念及立法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该条规定了国有财产即国家所有的财产,也即全民所有的财产。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1条第3款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国有资产属于国家所有。”该条规定使用了国有资产的概念。

按照物与财产及财产权利的一般界定,第一,财产是个属概念,物是财产的一种。财产除包括物之外,还包括各种财产权利。如以清偿金钱为内容的债权,就是一种财产。第二,有时物与财产通用。如财产所有权。在这种情形下,财产专指物,而不包含财产权利的意义。第三,在一定场合下,财产不仅包括物和财产权利,还包含有财产内容的债务。在国有财产的概念中,财产至少是在第三种意义上使用的。

关于国有财产和国有资产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分析,“按照市场经济理论,严格地说,‘资产’和‘财产’不是同一概念。只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的财产,才称为资产,它具有增值功能;而一般意义的财产则不一定会增值,或者说,在财产的含义中,只要表明它是产权客体即可,无须也没有表明它会增值与否”。但是,其又承认“目前许多法规、政策文件中和管理实践中,已将‘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或‘国有财产’混用”。因而其结论是,“国有资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有资产泛指依法归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就是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权益。

界定这两个概念应该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体系概念的一致和和谐。这两个概念不是为了空白的法律体系准备概念体系,因而必须处理好已有的概念之间的和谐。“国有资产”、“国有财产”、“国家所有”、“非国有财产”是法律体系已经使用的概念,如果进行这一块的立法必须要处理好这几个概念。第二,概念借鉴和形成的独立性。法律体系的概念不应受到其他学科的概念的影响而失去了自有概念体系的清晰与和谐。第三,概念的界定应该与现在的立法能力和立法规模相一致。相关的立法的技术完善与否会对概念外延的宽广与否造成实质性影响,考虑到这个因素,就应该在不同外延上选择谨慎的概念,以更好地和未来的成熟立法保持一致。

我国现在没有关于国有财产的专门的立法,而《国有资产法》的制定,到目前尚无法预测这部法律的问世时间。特别是国资委的设立,从法律依据的角度也需要一部国有资产法来支撑,因而《国有资产法》立法受到了国资委的青睐。因而从目前的立法倾向上,“国有资产”的提法应该更多地与国资委的存在相联系,但是,这里会有一个问题,即国资委并不能全力管理或者监督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财产。比如一些可以成为资产的,例如基金的管理权却在财政部那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第22条规定:“证监会负责基金公司的业务监管,监督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财政部负责基金公司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基金公司向其借用再贷款资金的合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由此来看,基金形式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包括三个主体,即证监会、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没有国资委的地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2条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金融机构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不适用本条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范围是中央所属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的国有资产。其法律依据也主要是《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因而不妨说,国资委为“国有企业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而不应该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因而笔者怀疑,如果让《国有资产法》在这种形势下出台,其范围会远远小于国有财产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国有资产的定位应该小一些为好。

因而,笔者认为,国有资产法的范围很小,而国有财产将会成为国有资产的一个上位概念。国有财产应该是一个位阶比较高的概念,在财产法体系中,国有财产和非国有财产的两分法会使国有财产法具有独立的地位。国有财产和集体财产的并列可能会随着集体财产的萎缩,而显得国有财产和公益财产的并列更具有法律意义。

2 国有财产的分类

2.1 国有财产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国有财产从分类的意义上讲,是按照主体的不同对财产做的分类,因而国有财产在法律概念分类体系中,其分类的标准的来源有两个基本的途径。第一,借鉴已有的分类体系,特别是民法已经很成熟的概念分类;第二,生成自己新的分类标准,这种分类标准最可能的借鉴依据,应该是经济的发展和变革。这两个标准都应该在国有财产的分类方法中得到体现。

在传统的财产权利中,所有权在权利种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许多财产权利都与所有权建立某种联系,所有权的内容构成了一半的财产权利的内容结构。在传统民法中,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这样几项内容。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将所有人的自由支配具体化和类型化,使其内涵更加清晰,外延更加明确,并说明了权利部分内容转让的可能性。我认为,从逻辑上讲,整个民法的财产法体系就可以按照所有权的四项内容而构建起来。这是传统民法成熟的地方,也是国有财产法很难照搬的。其实,要构架国有财产法的结构,就必须根据国有财产法的特定内容,形成其特有的种类体系。

2.2 国有财产的逻辑分类

国有财产有很多种分类,这里我选择一些周延的,已经被学者或者业内强调的分类。

2.2.1 资源性国有资产和非资源性国有资产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人们现在的知识、科技条件下通过开发能够带来一定经济价值的国有资源。非资源性国有资产即自然资源以外的国有资产。这种分类的标准是否是资源,准确地说,其标准为是否是自然资源。这种分类的原因在于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国有所有的背景。

2.2.2 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这是按是否将国有资产投入经营所作的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投入企业生产经营或者按企业要求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投入生产经营,而由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用于国家公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国有资产,以及尚未启用的国有资产。这种分类的标准是按照是否经营,其目的是界定经营性国有资产。笔者认为,国企经营的应该是以营利为直接目的的,这也是上面提到的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的一个深刻性区别,其实,事业单位往往也是在经营,只不过不以营利为目的。

2.2.3 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其他国有资产

这是按国有资产的实际占有者的性质所作的分类。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够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财产的总和。其他单位国有资产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所占有的国有资产,如立法机关、军事单位中的国有资产。在这种分类中,论证者自己也认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企业国有资产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因而按照占有主体的分类需要再考虑了。其实,按照占有主体的分类的意义并不明显,其意义已经被上述两种分类所涵盖,同时其分类还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分类的批判对象显然是冲这“有人认为,国有资产按用途可以划分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三类”。

上述三种分类是国有财产独特的分类方法,也是比较成型的分类,还是实践意义非常重大的分类。这些分类可以告诉这样一些信息:国有资产之资产,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资产”概念,这个资产的概念和“财产”的概念已经看不出差别。特别是事业单位的“资产”认定和有关立法保持了一致性。但是,笔者认为,“资产”脱胎于企业活动中概念,虽然盈利色彩淡去了一点,但是其经营性却没有被完全抛去。把经营界定为不和盈利相关的概念,事业单位的是在经营,资源的经济性也需要经营,企业的经营更不必说,因而上述三种分类的任何一类都内含了一种经营性。再进一步分析,在机关中,我们不习惯提“是某机关的资产”,但习惯提“是某机关的财产”,甚至会说“这不是某机关的,是国家的财产”。因而,区分国有资产和国有财产的概念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如果把机关和事业单位区别开,笔者认为两者区分的必要性将更现实。

3 结语

按照主流的或官方的观点,国有财产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和资源性国有资产。我认为,国有财产的分类应该考虑以下两种途径或者方法:第一,基于国有财产的特殊结构,应该借鉴经营性的标准,但是经营性应该区分盈利性。因此,把经营性国有财产和国有资产的概念相统一。国有财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财产。经营性国有财产包括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资产(还有可以代表国家的法人投资的资产)和事业单位资产。国家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资产现在主要指国务院行使权利的资产和各级政府行使权利的资产,形态主要是国有股权,也包括国有自然资源,例如国有土地。事业单位包括学校等。第二,国有财产除了国有资产外,还包括行政机关财产、司法机关财产和立法机关财产以及国防财产或者军事财产等。这些财产的流转性差,经营性也差,其财产的运行机制和企业不同,和事业单位也有相当的不同。

参考文献: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9

关键词:人力资本;劳动;财富

        在人力资本理论深化发展中,始终存在的困扰之一就是“人力资本”这一范畴本身的理解和界定。中外理论界对它所进行的多种多样的规定,不断从各个角度揭示出它的本质,但这种多元规定的存在本身又说明,我们对它的理解还相当杂多和不一致。这里力求从经济哲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出分析探索,以求有助于在这个问题上达到科学性真知。

        一、“人力资本”命题的真伪性

        科学的考察只有针对真实的对象才能得出真理性的结论。所以,在准备深入考察某一对象时,首先需要的是确定这个作为对象的对象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即这个对象本身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因此,要讨论“人力资本”问题,首先要解决“资本”的概念能否用在人身上、“人力资本”是不是资本等基本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人力资本”这一范畴的真伪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与回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使是现在中外理论界也还存在不同意见,但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此做出了肯定回答。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不应该把劳动力仅仅看作只需要简单知识技能的能力,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资本,他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不把人力资源明确地看做是资本的一种类型……,看作是投资的产物,这样做有助于人们继续使用古典的劳动概念,这一概念把劳动看作是可以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这种劳动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劳动概念,在古典经济学里就不正确,而现在其错误就更加明显”。国内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也进了理论探讨,侯风云分析了在从古典经济到现代经济的演进过程中,人力资本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的历程,从“资本”概念的一般理解、“投资”的概念内涵等角度,深入分析了“人力资本”是不是资本的问题。她认为,一方面,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人力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剩余索取权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对个人进行的投入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因此可以借用“资本”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投入也应是一种资本投入,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凝结在人体内,也就是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人本身的投入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具有相同性质,因而对人的投资所形成的价值也应属于一种资本[1]。

我们认为,人的生产能力能否界定为资本,不仅要从“资本”这个历史性范畴来分析,还需要从劳动的本质以及财富的来源来进一步地分析。简言之,劳动就是人以自身或借助工具改造自然并获得改造成果——产品的活动,而财富——无论它日益采取多么多样和虚拟化的存在方式——就其本体来说无非是被人们肯定了的产品,也就是被人们认定为与自身和谐、对自身有价值的那部分产品。在这种产品中,固然有变易了的自然物的价值,但更主要的是人的劳动的凝结,因为只有劳动才能识别自然物、加工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使之成为财富,没有人的劳动——除了少数自然物可以粗糙地满足人的需求之外——自然物的存在对人并没有意义。所以,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而今天发达的物质文明业已证明,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仅能够满足人类当下生存的需要,还能生产出巨额剩余、形成物化劳动即财富的积累,这种积累是未来消费或进一步生产的基础。迄今为止,这些积累主要地是以私人财产的方式存在的,而资本作为私有财产高度发达的完成形态,在物质主体上仍然是以往劳动的凝结,只不过是在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采取了与劳动极端分离和对立的形式的而已。因此,一方面人身上的活的劳动能力与作为资本本体的、物化的、死的劳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一致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源头,后者则是前者的运动结果和表现;另一方面在财产上升为资本形态、经济以资本经济为主导形式时,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劳动能力必然和作为物化劳动的财产一起进入这个新阶段。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力资本的概念”这一命题为真,可以说蕴涵于人身上的劳动能力是一种资本,这既不是抬高人,也不是贬低人,而是在资本经济形态下对人的肯定。

        二、对“人力资本”的再界定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用来提供未来收益的一种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舒尔茨的这一定义被我国大部分学者所接受,但也有不少学者对该定义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新的定义。腾玉成、周萍婉对国内人力资本概念研究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认为国内人力资本概念上的观点主要有六类之多[2]。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就目前研究而言,除了舒尔茨式定义之外,有代表性的人力资本定义还有以下几种。一是从资本属性出发,强调人力资本的投资与资本性本质,把人力资本定义为:人力资本是经过长期性投资形成的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由智力、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构成的资本。二是从人力资本的价值、经济效用及商品化特征入手来进行界定。如李忠民在《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中,将其定义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三是把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与功能结合起来,认为(个体)人力资本是由通过投资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构成,能够物化于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能,并应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3]。四是强调人力资本产生和存在的背景,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定义为:人力资本是继工业经济之后与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相对应的新的资本形式,它意味着向人投资而不是向物投资成为社会经济领域的主导现象,并且这种现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4]。五是从资本的一般属性、资本的投资收益性、资本形式的历史递延等三个角度来界定人力资本。另外还有学者在定义人力资本时,着意区分了承载主体的单一性和群体性、人力资本的初级性与高级性、通用性与专用性等类别特征,实际上,承载主体或人力资本素质的差异,并不是人力资本界定中的根本问题,它们不影响也不能揭示人力资本的本质。

我们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此物之所以为此物而区别于他物的最根本的内在规定性,概念作为事物本质的意识表现形式,应当能够准确地概括和反映事物的本质,为此在界定人力资本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即它首先是一种能够用于生产、产生并获得剩余价值的财富,具有一般资本的价值本质和逐利本性,是资本性和效用性的统一。第二,人力资本的人的属性。即人力资本是知识、技能等文明成果与人的意志、品格、天赋等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人的一些特征或者受人的一些特性制约。第三,人力资本生产的特殊性。它是由生物意义的人的养育、教育的投入以及个人的学习劳动等三方面“出资”的结果。其中生物意义上的人的成长本身并不是人力资本的形成,但个体中包含的天生禀赋应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个人后天接受“投资”以及主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先天禀赋与外来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进一步把人力资本界定为:“人力资本是由投资和人的学习劳动形成并凝结于个体、群体或组织之中的知识、能力、健康及意志品格等价值的总和,它能够参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并以此带来超额收益” 。这一界定的完备性在于:首先,在资本形成上体现了个人的主观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实现既是一个社会过程,也是一个个体行为的过程,一般地是一种学习、竞争和劳动的过程。需要个体在经济上进行花费,在精力时间上进行投入,在意志选择和行为上,往往要牺牲当前的生活利益而谋求长远利益、参与种种竞争并克服资本形成和实现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还要承担“投资”可能难以取得相应收益的风险。这种行为,如果没有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出现或完成的,而应该说以往的许多研究者在界定人力资本的时候,对个体的主观因素重视是不够的。其次,在载体上包含了个体、群体和组织等主体。马克思说,人类社会活动的第一个前提首先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只有有了现实的、活动的人,人类社会及其一切现象才成为可能,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属人性资本,对人的依附就更加明显。个人首先是人力资本的微观承载者、所有者,但是人力资本并不只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尤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知识经济的今天,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支配和实现越来越社会化、组织化,国家、企业、科研机构日益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掌控者。这一方面极大促进了个体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日益制约着个体人力资本的独立性,推动人力资本由个体私有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这一趋势与非人力资本的社会化以及公有化倾向是一致的。当然这种转化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而这期间的普遍状态就是人力资本主体上个体性与组织性的共存、统一。再次,在人力资本的构成上引入了个人或组织意志品格因素。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一般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是由体现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因素构成。事实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能动性资本,不仅仅包括人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体魄等客观性因素,还包括主体的意志品格等主观性因素,而且这些因素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个人或组织的意志品格、价值信仰等因素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在本质的把握上强调了人力资本的生产功能和增殖性。当然这里的“生产”和“增殖”是广义的,不仅包括经济价值方面,还包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总之,这一界定在资本形成上体现了个人的主观作用,在载体上包含了群体、组织,在构成上引入了个人或组织意志品格因素,在本质的把握上强调了资本的生产功能和增殖性,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和反映人力资本的本质及特征。

三、从特征入手的进一步理解

事物的特性决定于事物的本质并表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本质性特征的把握,实际上也是在对概念进行更缜密的规定。所以考察人力资本的内在特征,有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人力资本”这一概念。关于人力资本的特征,我国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一般认为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依附性、可变(动态)性、无形性、主观影响性等等。而从哲学层面看,人力资本还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特征:

第一,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力资本作为经济生产中的一种资本,不仅具有资本的共性本质,即具有价值、能用于生产创造价值,并需要按资本量及其发挥的作用分配生产成果,而且因为包含着人的某些要素而具有独特个性。比如它的依附性,它必然要依附于个体或组织,存在于其中,与之不可分离,一旦分离就要失去价值,当然也可以外化为技术资本。其次是它的外部性,即它不仅具有生产要素的功能,还能在生产中传播知识、技能,改善其他生产要素效率,这是物质资本所没有的。再次是它的生物影响性,即它因为受其载体——人的影响,又包含着有差异的个人禀赋,因此要受到人的个性差异、社会性及生命周期等的影响或制约。

第二,人力资本具有客观性。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但是客观的。首先,作为人力资本主要构成要素的知识、技术等客观存在,并能外化为书刊等媒体形式;其次,人力资本的传播和投资形成过程,虽受到人主观意愿的影响,但更普遍的现象是,知识、技术的广化和深化是一个强制性过程,它通过收益的差别化,利用“经济人”的逐利本能,逼迫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强制义务教育等)。人们在自觉地利用人力资本,追求更大收益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被人力资本用作自我增值的工具。再次,人力资本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尽管我们目前对这种规律的把握还不十分确切,但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这方面确实有一些规律可循。

第三,人力资本具有历史性。当我们说人的劳动能力可以是资本,或者说我们发现它在现阶段具有资本的属性,并不意味着任何水平的劳动能力和任何历史阶段上的劳动能力都是资本,人力资本是相对的、具体的,具有历史性。一方面,“资本”本身就是一定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的存在,当人类社会生产及分配关系中没有“资本”,只有资源、生产资料或财富的时候,人力资本也就失去其资本特性转化为一种资源或生产要素,不再成其为“资本”了。另一方面,作为资本的财富有着更高的标准,它必须具有创造不低于一定限度的剩余价值的能力,而且这种标准和要求在竞争和发展中是不断更新的。在某些时代是稀缺人力资本的东西,在另一个时代或许已经没有机会进入生产领域,从而失去了资本的“资格”,比如,冷兵器时代倍受推崇的铸剑术,在21世纪的文明社会里已经退出生产领域,而不再具有资本的价值了。

第四,人力资本具有更强的社会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具有“二重性”,既具有作为物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包含社会关系的社会属性,是以物为媒介的经济关系,进而体现了以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剩余劳动占有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同时,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但有所不同的是,人力资本的社会性更加鲜明和复杂,它不仅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者,某种程度上还是这种关系的主动再生产者、维护者或变更者,这是因为人力资本不仅用于生产,还广泛用于政治统治、文化建设等领域,它的载体作为具体的人,是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对于一定的生产方式及社会上层建筑,具有主动评判,并进而采取积极维护、故意破坏或者冷漠对待等自觉行动的能动性,因此,在从“物质资本雇佣劳动为主向人力资本雇佣劳动为主转变”的背景下,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历史观、社会观、价值观等等不仅仅会影响个体,还会通过人力资本这个媒介对相应的社会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四、作为外部边界的概念辨析

认识差别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对处于普遍联系中的事物,只有从它与别物的差异入手,才能把它从整体中凸显出来加以清晰地把握。所以,对人力资本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是进一步认识人力资本的内涵,厘清“人力资本”之概念的必要环节。

1、人力资本与人。人力资本是一种财富,一种资本,不是人本身;但它是人的一部分,是人的一种素养或能力;人并不是资本,也不能把人看作商品或者资本,但人的某些素养、技能可以作为资本;两者并不是简单的资本和“载体”关系,而是一个人包含资本而资本又具相对独立性的状态。人力资本与人的这种对立统一状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和产物。一方面,资本的出现,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出现,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从“以物为中心”到“物、人并重”再到“以人为中心”,是人类经济由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再走向知识经济的必然结果和要求,为人类进入未来美好社会提供了最巨大、最根本的推动力。另一方面,资本的存在,尤其是人力资本的存在,又是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方式不够先进的表现,因为人类知识技能乃至意志品格等要素的资本化,本身就是人更加彻底的异化,是马克思1844年所指出的“人的类本质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等异化现象的深入发展[5]。它把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作为一种经济投资,把人的发展作为手段,进而把人作为手段来对待;它把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的知识智力财富作为资本,作为人们相互竞争的力量,作为人剥削人的现代性根据,这就是它的历史局限性。

2、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是除人力资本之外的物质资本与无形资本的统称。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同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都具有价值和生产要素的功能,都有“按资”分享生产成果的权利和要求。两者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本“人”的特性与非人力资本“物”的特性之间的不同,多数学者所指出的,人力资本的依附性、外部性、主观影响性、所有权不可让渡性等特性,也正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差别所在。同时,两者的联系又是极其紧密的。在资本的形成上两者相互推动,人力资本的出现以非人力资本的相当发达为条件,正是相当发达的非人力资本推动了社会经济及科学教育的发展,使现代性人力资本的形成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非人力资本经济的不断积累和发展,才使得知识经济得以出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以凸显。在资本的实现和增殖上两者相互利用和促进,在后工业化时代,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强强联合”上,只有资金没有人力资本是无法打造真正强大的经济的,而单纯的人力资本也无法实现其价值,人力资本需要驾驭非人力资本来实现价值的再生产和增殖,非人力资本则需要借助于人力资本的推动,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谋求超额利润,两者日益成为不可分离的“生死兄弟”。

3、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是研究人力资本时涉及到的两个重要概念,目前对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学者们有着多种观点和看法,这里我们仅结合部分学者的理论观点,对两者的异同做个初步而非结论性的说明。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共性在于,两者都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都以人为核心因素,都离不开人。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①理论角度不同。人力资本主要指存在于人身上的能力和知识的资本形式,强调投资于人所获得的能力、技能等价值,可以在促进生产过程中带来更大回报;人力资源理论则将人力视为财富源泉,从人的潜能与财富之间关系的角度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②内容侧重点不同。人力资源是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侧重点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资源形式,其理论以人力的形成、开发、使用管理等为研究重点,意在揭示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规律;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价值形式,其理论的落脚点在于这种资本的产权关系、投资收益、经济作用及核算方法等等,关注的是这种资本作为价值形式的循环规律和回报能力。③概念外延不同。不少学者认为人力资源在外延上大于人力资本,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范畴;而人力资本是一个反映价值量的概念,主要限于凝结于人的、能够投入生产活动并带来新价值的资本。④社会意义不同。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都兼具社会性和自然属性,但人力资本的社会性更多地体现为以自然属性为媒介的剩余价值占有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关系;而人力资源的社会性则主要体现为人力作为资源,由于其自身的社会化而具有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社会特征。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0

Abstract: Through studying the previous resul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ources and capital concept, combining with own experience, the concept of human resources and human capital are define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when the laborer is need to the economic activity, the potential value change to real use value, human resources convert into human capital", based on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f how to make human resources to maximize the conversion of of human capital.

关键词: 资源;资本;人力资源;人力资本;转换

Key words: resource;capital;human resource;human capital;convert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176-02

0 引言

之所以又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探讨,是因为在工作中体会到区别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学校培养学生、企业培训员工、个人参与学习和培训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面对现在有很多劳动者无法就业,但有些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正确界定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又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1 资源与资本

1.1 关于资源的认识

《辞海》把资源定义为“资产的来源”,经济学中把可能投入到生产当中创造财富的生产条件统称为资源[1]。由此可看出,资源一定有潜在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价值和财富,是未经开发的资本。例如埋在地下的石油,当未被开发利用时,它就是资源。

1.2 关于资本的认识

关于资本的定义,马克思认为:“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的物。资本运动的主体是价值,资本可以称为处于运动中的价值,在运动中资本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使自己增殖”[2]。经济学家高鸿业认为:“资本是由经济制度本身生产出来并被用作投入要素以进一步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物品”[3]。由以上定义来看,资本有两个特点:一是资本处于运动状态,二是资本具有增值价值。

1.3 资源与资本概念辨析

由以上对资源与资本的认识可以总结出资源与资本的关系:资源是未经开发利用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当资源被使用,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参与运动,带来增值价值,就转化为了资本。例如,当一个人具有歌唱天赋,当他只是以歌唱作为爱好而没有参加演出等商业活动时,只能说他有很好的歌唱资源,而当他利用歌唱技能参加表演、发行唱片并获得经济利益时,他的歌唱天赋就转换为了个人资本。

2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概念

2.1 人力资源概念探析

关于人类资源的定义,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现列举几个典型概念如下:

“人力资源是人类可用于生产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的活力、技能和知识。”[4]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生产中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5]

“人力资源是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社会总人口。”[6]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总和。”[7]

“人力资源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8]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范畴比较广泛,包含有劳动能力并参与经济活动的现实人力资源;还包括具有劳动能力,但未参与经济活动的潜在人力资源,如在校学生、离退休不再从业人员、家务劳动者、失业人员等。

通过以上的认识,可以给人力资源下这样的定义:人力资源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所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2 人力资本概念探析

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朔到上世纪60年代,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一个国家全体居民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被看作是每个人身上固有的已经实现了的资本。本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迅速发展。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来表现的资本。并指出人力资本形成是投资的结果,作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包括人口受教育程度、科技文化水平、生产能力),其国内的人均产出就越高。

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本概念也有不同的表述,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人力资本是以劳动者的数量为基础,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体现在所有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智力、技能和体力的总和。”[5]

“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9]

“人力资本指的是劳动者投入到企业中的知识、技术、创新概念和管理方法的总称。具体来说它仅包括企业中两类人,一类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人员即技术创新者,另一类是具有企业家素质的经营者即职业经理人。”[10]

“人力资本是指人们以某种代价获得并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一种价格的能力或技能。”[11]

“所谓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12]

通过以上的定义,可以总结出:“人力资本是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为提供商品或服务所使用的知识、技术、能力、创新概念、管理方法等的总和。”

关于这个定义,有三点需要解释:其一,说一个人拥有人力资本,首先他必须具有劳动能力,即必须是人力资源,有潜在使用价值;其二,有劳动能力的人可以拥有人力资本,前提必须是他参与了经济活动,可以为商品生产或提供服务发挥价值,这也符合资本的特点;其三,人力资本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力数量是人力资本总量的基础,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所发挥的知识、技术、能力等人力资本质量是人力资本总量的核心,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数量越大,质量越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总量就越多。

2.3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概念的探讨,可以发现二者具有这样的关系:

第一,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是人力资本总量的基础,人力资源的数量越大,潜在使用价值越高,人力资本总量才会越大。

第二,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被开发出来并投入到经济活动中的那一部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挖掘和开发自身资源,使其能够最大化地转换为人力资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

第三,二者具有转换关系,当劳动者被经济活动所需要,潜在使用价值转换为现实使用价值,人力资源即转换为人力资本,而当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等不再能适应需求,不能再参与经济活动时,这时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也就转换为了人力资源。

3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之间关系对现实的启发

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人力资源即转换为人力资本,如何实现转换,如何实现高效转换,并实现转换的不可逆转性,结合二者的特点,本文提出几点思考:

3.1 人力资源要能转换为人力资本,首先要保障人力资源能被经济活动所需要,即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劳动能力能被经济活动所需要,具有适应性,即有潜在使用价值。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以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社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同样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在职培训时,也应密切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具有实践价值的培训内容。个人在学习充电时,要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使得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技术、能力等能够与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相一致。

3.2 人力资源的潜在使用价值在投入生产活动后能得到最大化发挥,这取决于人力资源拥有者自身的转换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比如设置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有参与和体验真实工作环境的机会。同时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也要进行充分的策划,找到培训内容与企业工作场景的切合点,不光使员工了解和学习培训内容,同时也能掌握培训内容的使用方法和场合,从而切实有助于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员工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

3.3 劳动者要想不退出经济活动舞台,永远拥有人力资本,就需要不断地获得和掌握与社会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知识、技术、能力、创新概念或管理思维。这就要求劳动者要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不能再有一劳永逸、一辈子就靠一门技术或手艺吃饭的念头,而要不但通过自学、参与企业或社会培训的方式,获得现实经济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术、能力等。这样来看,就不难理解一名文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为何要到技校去学习电焊技术了。

参考文献:

[1]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5.

[2]胡中魁.《资本论》学习纲要[M].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 132.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8.

[4]刘冠军.人力资源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辨析[J].管理,2010(1).

[5]陈江生.试论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判别标准[J].价值工程,2011.

[6]厉以宁.市场经济大辞典[M].新华出版社,1993.

[7]焦斌龙.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4).

[8]陆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中外比较及借鉴[J].经济科学,2001(1).

[9]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0]魏杰,赵俊超.关于人力资本作为企业制度要素的考虑[J].时代财会,2001(5).

[11]陈远敦,陈全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2]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吴鹭.强化人力资本观 追求人力资本效用最大化[J].科技创业月刊,2005(09).

[14]乔春梅,王亚平.浅谈人力资源成为人力资本[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5).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1

面对目前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大力倡导可再生服装发展的契机,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循环再生领域拥有领先技术的日本帝人集团,率先提出将其服装循环再生系统植入中国,帮助中国纺织业建立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在分得中国在该领域的巨大市场的同时,也抢占了投资先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与再生纸一样,家里的旧衣服再也不用一扔了之,它们会通过先进技术的处理加工,将再度回到市场,进入百姓日常生活。乘服装循环再生系统强势进入之势,中国或将迎来再生服装发展的“春天”。

市场先机:纺织大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广阔

中国是世界知名的纺织大国,每年消耗的纺织纤维量十分惊人。因人口众多,我国每年对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资源和生产化学纤维的不可再生石化原料资源等这些纺织原料的依赖与消耗在数量上是非常巨大的。这其中的大部分织物,在几年之后就会变成废旧纺织品作为垃圾被处理掉。随着纺织品潮流趋势的更迭,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这种浪费趋势愈加明显。不难想象,这些数量巨大的纤维废弃物,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可以预见,中国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另外,从目前中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近两年来,棉花、化学纤维等服装原材料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全球能源危机已迫在眉睫。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全球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当前,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无论从资源节约的角度还是环保的角度都十分必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强调指出:“废旧纺织品及纤维的回收再利用,是符合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纺织纤维资源回收再利用不仅是一个新兴项目,也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朝阳产业,不仅对弥补我国纺织原料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纺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一项资源丰富、投资少、效益显著的新兴行业,不仅可以缓解纺织行业资源短缺的现状,而且可以减少纺织行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除此之外,过去,人们理解的狭义“再生服装”,就是将纺织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如化纤厂的废丝和胶块纺织厂的废纤维服装厂的边角料以及废弃衣物等回收再利用,加工生产成新的服装产品。随着人们对“再生服装”概念了解的深入,如今“再生服装”的概念基本可以概括为:从回收废旧物中提取再生纤维后制成服装。这其中的“回收废弃物”包括但不仅限于废旧纺织品的回收物,从废旧塑料(如矿泉水瓶)中抽取出纤维,作为原料生产的服装也叫做“再生服装”。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到,“再生服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革新,纤维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逐步提高,作为我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生服装”具备非常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发展机遇:国外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

据《中国纺织报》2月7日报道,日本帝人集团于近期同山东两家企业签署了在中国开展循环再生业务的承诺。据了解,此次是帝人集团第一次在中国开展制服的循环再生业务,委派的是其1994年在中国建立的南通帝人有限公司作为业务开展的实施承接方。这是在中国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纺织工业展览会上,国家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之后,第一家表示要在该领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外资企业。帝人集团的进驻不仅可以将流行于日本、欧美的先进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渐植入中国,同时也将比较成熟的纺织品循环使用技术引入中国,为中国企业循环使用纺织品提供技术帮助和服务。毋庸置疑,这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打了一针强心剂,同时也反映出国外相关投资机构对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事实上,当前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在日本及欧美国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产业,具备了相当的发展规模。美国国会与欧洲议会均曾颁布法令,规定挂上“再生”标识的纺织品售价可以比平常纺织产品提高10%左右,如今许多欧美消费者看到有“再生”标签的衣服后都积极表示支持,掏钱购买。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也在相关提案中规定欧盟各国在2015年年底前,必须构建纺织废弃物的回收体系。日本这个亚洲国家由于本身资源稀缺,对于环境保护及资源的再利用一向非常重视,日本企业较早地在环保领域进行了探索与开发,成为世界上纤维循环利用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已经生产出多款可以多次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西服、大衣等。

可以预见,随着流行于日本、欧美的服装循环再生系统逐步植入中国,中国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专家展望:从环保概念到产业发展,再生服装或将迎来“春天”

可再生资源概念范文12

关键词:领域本体;语义检索;查询扩展;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018-03

作者简介:张胜(1979-),男,博士,中国人民国防信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数据工程。

0 引言

传统的信息检索大部分是基于语法的检索,即通过语法层面上的文本字符串匹配来实现,缺乏在语义层面上对信息的表示、理解和处理,致使其无法处理一词多义问题以及词语的异形同义问题,进而导致检索质量不尽如人意。而语义检索则是关注信息资源的语义信息,而不只停留在文本的形式上,因而可以克服传统信息检索的弊端,从而提高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1]。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同时给出了该模型中的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1 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思想

语义检索是对检索条件、信息组织以及检索结果赋予一定语义成分的检索方式[2],其不同于传统检索基于关键词匹配机制,是基于概念的检索匹配机制。语义检索从语义理解的角度分析信息对象与检索者的检索请求,是一种建立在概念及其相关关系基础上的检索技术,其将传统方法中从用户查询和文档抽取出来的关键词替换成含有语义的概念,以此把关键词级的检索提升到概念级的检索。

领域本体用于描述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的本体,其通过定义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概念的语义信息,描述领域内部知识共享和知识重用的公共理解基础。因此,领域本体在信息检索领域,特别是在基于知识的检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能有效提高检索精度。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其基本思想即依据领域本体知识库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使信息资源或文档的描述信息具有语义,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的语义,同时也对用户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揭示,并依据领域本体,对检索词进行语义扩展,进而检索得到结果。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大致可通过以下四步实现[3-4]:

(1)领域本体构建。在领域专家的帮助下,由知识工程师为主体构建领域本体知识库。

(2)特征提取。获取信息资源或文档,并依据构建和管理的领域本体对其进行语义标注,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语义内涵。

(3)查询语义扩展。依据领域本体对用户提出的查询请求进行语义揭示,并依据一定规则或算法扩展用户检索词,将生成的备选检索词集提交给检索系统进行检索。

(4)结果排序。检索系统返回检索结果,并依据一定规则或算法比对检索结果与用户原始检索词的相似度,按照相似度排序后将检索结果提交给用户。

2 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

根据语义检索思路,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

该模型共分为4个模块:领域知识管理模块、语义标注模块、索引和检索模块、用户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

2.1 领域知识管理模块

领域知识用于指导数据资源或文档描述,尤其是领域知识中的本体和分类体系,其是语义表征数据资源的核心。同时,中文分词、查询扩展和查询结果排序都需要以领域知识为基本依据。领域知识管理模块主要完成领域知识的构建和维护,如领域本体、推理规则的构建和维护。

2.2 语义标注模块

语义标注实现文档或数据资源的语义揭示,其通过文档特征提取技术(如分词技术),从领域本体所确定的本体词汇中取出对应的概念,构建文档的语义特征域,自动标注资源库中的文档。同时,也应对文档或信息资源的非语义特征进行标注和索引,并提供给索引和检索模块生成文档索引库和元数据库。

2.3 索引和检索模块

对海量文档或数据资源而言,如果检索时通过求解每个文档与用户查询请求的相似度来获取检索结果,势必耗时,不能满足用户体验。因此,必须根据文档或数据资源的标注信息构建索引库,并依据索引库,检索满足用户需求的文档或数据资源。为实现索引和检索模块,可使用Lucene信息检索工具库。基于Lucene的检索引擎提供了如下功能:为数据资源库建立索引、生成索引库、根据用户的检索要求对索引库进行查询,并将查询结果进行排序后返回给用户。

2.4 用户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

查询扩展和结果排序模块首先依据领域本体生成的本体词汇库对用户查询输入文字分词(可使用中科院计算所的中文分词系统ICTCLAS),分成本体概念集合和非本体概念集合(即关键词集合);其次,分别对这两个集合按相似度扩展,得到两个查询候选集合:候选本体集的集合和候选关键词集的集合;再次,依据这两个集合,并按相似度排序得到排序后的查询集;最后,将查询请求提交给索引与检索模块,由于索引与检索模块事先已实现了倒排索引[5],故能快速响应用户查询,其将查询结果按查询请求的相似度排序后,将结果推送给用户。

3 查询扩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在实现语义检索时,需要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扩展,以期获得更好的检索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合理、科学的语义扩展算法。同时,也需要对检索结果按相似度从大到小排序,这必然涉及到相似度计算算法。因此,本节主要探讨了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

3.1 查询扩展算法[6]

用户输入查询经过分词后可形成两个集合:WordSet={OS,KS},即本体概念集合OS={O1,O2,…,On}和关键词集合KS={K1,K2,…,Kn}。本体概念集合中记录了用户在查询界面中输入本体概念,关键词集合为用户输入查询词中的非本体概念词。查询扩展算法将分别对这两个集合进行扩展,并计算扩展的集合与原集合之间的相似度。下面从本体概念扩展和关键词扩展介绍扩展算法。

3.1.1 本体概念集合扩展策略

Step1:对每个本体概念进行扩展。

对单个本体概念o按相似度进行扩展,选择与该本体概念相似度大于某一阈值γ的概念,且该被选择的本体概念与其他所有用户输入的本体概念的相似度小于该被选择本体概念与当前单个本体概念的相似度。

E(o)={x|(sim(x,o)>γ)∩x∈Dontology∩(y(y∈OS∩y≠x(sim(y,o)

Step2:分别从每个本体概念扩展集E中选择一个概念形成一个本体概念查询集。用户提供的本体概念集中每个概念均可扩展生成一个扩展集,从每个本体概念扩展集中选择一个概念形成查询本体概念集fo={f1,f2,…,fn},其中f1在E(O1)中选取,f2在E(O2)中选取。所有本体概念查询集可描述为FO(OS)={(F1,F2,…,Fn)|F1∈E(O1),F2∈E(O2),…,},每个本体概念集fo={f1,f2,…,fn}与用户输入的未扩展的本体概念集OS={O1,O2,…,On}相似度可由公式(1)计算。

3.2 相似度计算算法

3.2.1 领域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算法

领域本体描述的是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构成的本体图可认为是一个带有根节点的有向无环图,图中节点表示概念,边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该本体图具有类似于树的层次结构、有向边和多重继承的特点。基于领域本体概念结构图的概念语义相似度计算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7-9]:

(1)语义距离。语义距离指在本体图中连接两个概念节点有向边的数量,可用dist(Oa,Ob)来描述两概念之间的距离。语义距离与语义相似度成反比关系,两概念语义距离越大,则相似度越小;反之,两概念语义距离越小,则相似度越大。

(2)两概念的最近共同父节点深度。其可用depth(father(Oa,Ob))描述,father(Oa,Ob)表示两概念最近共同父节点。本体概念结构图具有类似于树的层次结构,概念的组织自顶向下,分类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最近共同父节点的深度越深,它的分类就越细,继承的语义信息就越多,则本体概念Oa、Ob的共同语义信息就越大,即两概念间的相似度越大。

(3)语义重合度[10]。即通过两概念间所包含的相同父节点个数,计算概念间的重合度。但是,语义重合度信息隐含在语义距离中,将语义距离和语义重合度同时考虑有重复计算嫌疑。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语义距离和公共父节点在本体概念结构图中的深度来计算概念相似度。即两领域本体概念a、b的语义相似度为语义综合距离和共同父节点综合深度对相似度影响的加权归一化,即:

3.2.2 综合相似度计算算法

通过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中的本体概念进行语义扩展可得到查询语义扩展集FO(OS),对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中的非本体概念的关键词集进行扩展,可得到关键词集的幂集P(KS),从FO(OS)中取一元素fo(该元素为一个扩展概念集),再从关键词集的幂集P(KS)中取一元素p(该元素为一个扩展关键词集),即可组成一个提交给检索模块的检索请求(fo,p),通过计算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OS,KS)与每一个扩展的检索请求(fo,p)的相似度,即可得到相应检索结果与用户输入的检索词集的相似度。综合考虑扩展本体概念集相似度、分类概念集相似度和扩展关键词集相似度,可得到综合相似度的计算算法:

sim_integrate(fo_p,OS_KS)=λ1×sim_sematic(fo,OS)+λ2×sim_key(p,KS)

式中,λ1、λ2为调节因子,分别表示本体概念集相似度在综合相似度中所占比重和关键词集相似度在综合相似度中所占比重,且λ1+λ2=1。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检索模型能够依据领域本体知识库对信息资源或文档进行语义标注,使信息资源或文档的描述信息具有语义,揭示信息资源或文档的语义,同时也对用户的检索词进行语义揭示,其把传统方法中从用户查询和文档抽取出来的关键词替换含有语义的概念,以此把关键词级的语法检索提升到概念级的语义检索。同时,本文给出了查询语义扩展算法和相似度计算算法,能将结果按相似度从大到小排序,并能有效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

参考文献:

[1] 王珊,张俊.基于本体的关系数据库语义检索[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7(1).

[2] 余传明.基于本体的语义信息系统研究-理论分析与系统实现[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 邹国兵,向阳.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搜索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4] 段寿建.基于本体和Lucene的语义检索模型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9(12).

[5] 潘雪峰,花贵春,梁斌.走进搜索引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 魏桂英,高学东,武森.基于领域本体的个性化文本信息检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1(4).

[7] SUSHAMA PRASAD.A tool for mapping between two ontologies using explicit information[C].Proceedings of AAMAS 2002 workshop on ontologies and agent system,2002.

[8] FRANCISCO M C,MARIO J S,PEDRO M C.Measuring semantic similarity between gene ontology terms[J].Data & Knowledge Engineering,200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