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双减政策的特点

双减政策的特点

时间:2023-12-20 11:32:55

双减政策的特点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1

新变化

减少国家干预

布什总统曾在竞选中强调,既然美国经济的基础在于企业,那么,就应当理所当然地增强美国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地位,减少公共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的影响。布什尤其想大力缩小联邦政府权限,扩大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限。布什的这一经济理念在其税收政策、社会福利政策和外贸政策中也十分突出地显现出来。例如,布什政府的外贸政策着重点,更多地放在自由企业的对外公平竞争上,试图通过外贸企业公平竞争,进一步推动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美国前财政部长奥尼尔曾明确表示,在当前美国经济与金融问题上,布什将更多地注重市场机制,而不会像克林顿政府那样只强调国家调节。在美国与日本的关系上,克林顿一向主张,日本政府应该降低其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布什政府则强调,日本不一定只单纯降低关税限制,还可以找出其它适合日本国情的市场经济机制,只要“能够克服经济衰退,除了政府干预外,任何办法都可以尝试。”这表明,在制订宏观经济政策上,布什更倾向于市场调节而不是政府干预。

产业政策重点放在传统产业

作为民主党总统的克林顿,一直同其副总统戈尔一样,热衷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克林顿不止一次地强调,美国要想走向真正的经济复兴,单纯依靠传统产业已经无济于事,只有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放到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位置,方能达到预期目标。而“新经济”的出现,则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加快“新经济”的发展步伐,克林顿担任总统后,花大力气在信息技术方面进行投资,以至于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其GDP中占比6%,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正是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才把“新经济”推向一个发展高峰,并将其他西方国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布什政府上台后,对于发展“新经济”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前财政部长奥尼尔在一次讲演中指出:我实在看不出新旧经济到底有哪些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强调市场调节的布什政府,一方面,不愿意花更多的钱用于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另一方面,认为只要把现有高新技术用于传统产业改造,更多地关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那么,也会达到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预期目的,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调节提高到重要位置上。

减税重点为富有阶层

克林顿政府由于宜称代表美国中下阶层的利益,因此,他提出的增加税收重点,是向富有阶层开刀,而低收入阶层则从克林顿政府的增税中得到一定的实惠。由于把增加税收的重点放到了富人头上,结果,美国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庞大财政赤字问题,还促使预算最终实现了平衡。预计到2009年,美国的财政盈余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

布什政府上台后,面对克林顿政府的大量财政盈余,于2003年1月7日实施了长达10年的减税计划,这项减税计划的总金额高达7260亿美元。其核心内容乃是,通过把现行税率由5级削减成4级,促使富有阶层从中得到实惠,而中下阶层,尤其是穷人却根本没有从布什的减税中得到任何好处,可见,布什政府是代表富人而不是穷人的利益。

社会福利政策转向由私人承担

前总统克林顿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其重点之一,乃是由联邦政府对于养老金实行统一管理,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不能插手。这也是延续30年代大危机时期罗斯福“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克林顿实施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同罗斯福时期一样,由联邦政府把雇员工资收入中的6%拿出来进行强制性扣除,作为联邦养老基金,直到雇员退休后(通常为65岁~67岁),方逐步把养老金退还给雇员本人。因此,联邦政府对养老金的干预和调节便成为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经济政策中的新变化:减少国家干预;注重传统产业;减税重点在富有阶层;由私人承担社会福利;立足公平竞争外贸政策;大幅增加军费。

作为共和党总统的布什,决心改变克林顿政府的以政府干预为中心的社会福利政策。布什上台伊始,便逐步推行减少政府干预,加强市场调节的所谓新的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准许雇员从其工资中划出16%的工资税存入个人在银行开设的新帐户。联邦政府对现有的退休人员社会福利不进行担保,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私有化,由私人企业进行管理。布什推行的社会福利私有化政策,其根源在于供给学派经济理论,在减少政府干预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私人与企业对社会福利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在强调私人管理社会福利的同时,政府也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适度干预。例如,2002年10月布什政府作出新规定,在今后10年内,将对医疗福利增加1500多亿美元的政府拨款,其中用于健康保险的政府拨款将达到1300亿美元。

立足公平竞争的对外贸易政策

如果说前任总统克林顿的外贸政策十分强调管理,即所谓的管理贸易,那么,布什对外贸易政策的核心则是更加强调公平与竞争,也就是对等的贸易政策,反对在贸易协定中附加另外的条件。

在多边主义会谈中,布什更多地是追求霸权主义,至于一些无关大局的问题,他可以作出一定的让步,但以不损害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在双边主义谈判中,布什推行的是战略性伙伴政策,凡是与美国有利害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布什便千方百计与他们发展双边贸易关系。近年美国与智利和新加坡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都属于这种战略性伙伴政策的内容。

布什上台后,对克林顿时期的能源政策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减少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的前提下,追求石油来源多元化,尤其是对近邻墨西哥和非洲的石油则更感兴趣。

国防政策由减少军费开支到大幅增加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国防政策旨在通过减少军费开支,以达到收缩军事经济的目的。2000年,美国军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8%,比1992年减少大约1个多百分点。与此同时,美国军工企业因军费减少,以至于企业开工不足,不得不转产民品。

布什就任总统后,一举改变了前任时期的缩减政府开支的国防政策,宣称要大幅度增加军费。“9·11”恐怖事件发生后,布什更是找到了增加军费的借口。2003年2月,美国国会经过辩论,最终通过布什提交的高达3930亿美元的2003年度国防预算,这是自1981年以来美国最大的国防开支。在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的条件下,美国军工企业因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便夜以继日地加大开工马力,为军事进攻伊拉克和打击恐怖主义赶造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军费开支的迅猛增加,也使得军事雇员呈现上升态势。所有这些,都促使美国的军事经济再次死灰复燃,这将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新特点

财政政策由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

同克林顿时期相比,目前美国财政政策出现的第一个突出特点则是,由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众所周知,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运用财政赤字刺激需求与投资,进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在凯恩斯赤字财政原理指导下,战后几十年来,只要美国经济一旦出现经济危机或疲软,联邦政府便打开赤字的闸门,借以刺激需求和投资,以促进经济走出衰退困境。但在1993年1月克林顿入主白宫后,改变了这一几十年来的经济信条,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开支双管齐下的办法,短短几年内,一举破除了自罗斯福“新政”便开始通行的赤字财政政策,从财政赤字转向预算平衡,这在西方财政理论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然而,好景不长,布什于2001年初上台后,又采取倒行逆施的政策,重新把以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赤字财政重又提了出来。财政赤字扩大,以往采取的主要办法是大幅度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此外,减税也是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赤字的途径。布什上台后,在扩大财政赤字方面,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通过增大军费开支和增加用于反恐的政府支出,促使联邦政府财政亦字日益扩大;另一方面,则又运用削减个人投资税率和减少税收类别,导致税收收入大幅度减少,这一多一少,势必把财政赤字的数额极力扩大。据统计,截至到2001年9月底,美国联邦政府财政余额尚有1270亿美元,然而,2003月2月初,美国联邦预算署宣布2003财政年度联邦财政赤字将达3040亿美元。联邦财政亦字占GDP的比例将由2002年的-1.5%迅速上升到-2.8%。

布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新特点:平衡预算转向赤字预算;货币金融政策地位提高;货币政策双重作用;双边主义模式;实施宽松财政与货币政策。

诚然,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可以利用立法形式提高财政赤字上限,通过恢复发行债券集资解决,当然,其负债数额越是巨大,利息支出也愈高,到期收回旧债的政府开支也将愈来愈大。在此情况下,联邦利息率只能下跌不能上升,可是目前联邦利息率已经跌到最低水平,尚无回旋余地,这意味着联邦政府的利息支出只会增加,不可能减少。毋庸置疑,政府利息支出不断上升,显然对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更加不利。或许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将上升得更快。这样一来,庞大的财政赤字势必会成为抑制美国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货币金融政策地位更加提高

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鉴于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在各主要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货币金融政策则处于服从的位置,因而,财政政策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力明显提高。然而,随着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西方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的停滞,也就是所谓的经济滞胀,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已无回旋余地,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对付经济滞胀的作用得以明显提高。通过降低货币流通量,促使通货膨胀由高转低,再加上灵活运用货币政策,以至于西方的经济滞帐最终得以消除。可见,货币政策的威力巨大。整个90年代,在财政政策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美联储灵活运用增减货币流通量的办法,使得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随着1997年7月初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1999年~2002年巴西、阿根廷先后发生金融动荡,金融政策地位更加得到美国和其他国家的重视。在出现经济衰退或经济不景气时,美国政府常常采取提高利率和放松银根等途径,目的在于刺激经济景气回升;而当面对经济发展过热或出现通货膨胀时,美联储又采取了紧缩银根和降低利率的办法,迫使美国经济降温,进而实现经济软着陆。目前,货币金融政策,在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而财政政策在美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则明显下降。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的地位下降,使货币金融政策的地位大为提升,这本身就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大突出特点。

货币政策的双重作用

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货膨胀和适度刺激经济增长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进入21世纪之后,货币政策在对付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则更加突出。由于通货紧缩是当前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致命大敌,所以,如何对付通货紧缩成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的重要课题。正因为货币政策肩负抑制通货紧缩和刺激经济增长的双重使命,因而方成为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又一突出特点。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没有通货紧缩,然而,事实上,美国至少在企业和金融业中存在着严重的通货紧缩,尽管美国的通货紧缩不像日本和亚洲国家与地区那样严重。在医治通货紧缩方面,美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一方面美联储吸取日本的教训,采取提前下手的办法。美国经济目前虽然疲软,但还不至于大幅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为了对付通货紧缩,美联储于2002年12月5日提前降低联邦基金利率0.5个百分点,企图通过大幅度降低利率,不使通货紧缩继续恶化;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利用美元贬值的办法,促使美国商品和劳务增加对外输出,试图以此缓解通货紧缩。显而易见,在通货紧缩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利用美元贬值推动外贸出口,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把通货紧缩推向国外。日本和东亚一些国家治理通货紧缩采取的办法对美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对付经济疲软问题方面,美联储灵活地运用短期利息率和长期利息率达到既防止通货膨胀死灰复燃又抑制经济不景气的目标。格林斯潘时刻对通货膨胀的回升予以高度重视,只要一发现通货膨胀苗头,便立刻运用短期利率抑制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在对付经济疲软问题上,美联储则使用长期利率促使资本收益投资在中长期内有所回升。因为资本收益投资主要是用来刺激企业投资,它通常在较长时期内发挥效力。这种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结合,既控制了通货膨胀的上升,与此同时,又对经济不景气发挥了正面效应。预计,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有效结合,可以使美国经济至少在2003年下半年达到低通货膨胀下的较快增长。

面向全球的双边主义模式

美国上任总统克林顿尽管热心于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但是,由于没有得到美国国会关于“快速处理权”的授权,使他在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方面基本没有新建树。与克林顿相比,现任总统布什不仅关注美洲自由贸易区建设,而且,也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这是布什政府的双边主义有别于克林顿政府的地方,同时,也是当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即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值得瞩目的新特点。布什之所以能够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他从美国国会手中拿到了上方宝剑——贸易促进权,即“快速处理权”,倘若没有从国会得到“先斩后奏”的授权,布什也不大可能实现其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的目标。在把双边主义推向全球方面,他首先关注的是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布什不仅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还与中美洲国家加快了自由贸易谈判的步伐,进而最终把NAFTA推向整个拉美地区,达到其组建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除此之外,布什还想方设法把自由贸易协议推向美洲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布什首先关注的一个地区便是亚洲地区,在这里,美国不仅有其切身利益,同时,该地区,特别是中国当前还是全球经济最有活力的国家。有鉴于此,美国在完成与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协议后,为了不至于落在中国和日本后面,还打算尽快签署其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宏观经济政策趋势:推行紧缩财政政策;实施中性货币政策;美元贬值势在必行。

不仅如此,美国在实现其双边主义目标方面,还实施了其在全球全面开花的政策:

在中东和地中海地区,美国与约旦在2001年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早在1985年同以色列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

在南半球,美国于2000年与澳大利亚就有关自由贸易协定问题进行磋商,预计不久美国与澳大利亚的自由贸易协议便可大功告成。

在大西洋地区,美国早在1995年12月便提出与欧盟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拟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2002年英国也提出建立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美国立即表示赞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美国推行的双边主义全球化构想,是其全球经济贸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标是与日本和欧盟争夺势力范围。

宏观经济政策转向宽松财政与货币组合

在克林顿总统时期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形式为,紧缩财政政策和放松货币政策的混合经济政策。然而,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克林顿时期相比发生了戏剧性的新变化:面对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美联储被迫12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试图以此推动经济复苏;与此同时,布什政府还通过大幅度减税和大力提高军费,从减少财政收入和增大财政支出两方面推动财政政策的放松,并拟用此办法,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促使美国经济转危为安。诚然,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金融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却使平衡预算再度变为赤字居高不下,这本身就成为抑制经济长期增长的一大阻力。可以看出,同紧缩财政与放松货币的混合经济政策相比,实施双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是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一个显著新特征。

新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新变革,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会发生某种变化:

(一)推行紧缩的财政政策

根据预测,在2003财政年度联邦赤字高达3040亿美元的基础上,2004财政年度赤字将上升到3070多亿美元。随着联邦财政赤字的迅速上升,美国国会将运用立法手段迫使布什政府采取紧缩财政政策。现任总统布什的父亲——老布什于1989年初担任美国总统时,正是美国国会通过法令严格限制联邦财政赤字的关键年头,老布什在国会的压力下,不得不采取了抑制财政赤字的紧缩政策。现任总统布什尽管还在实施减税政策和扩大政府开支的政策,但当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而无法控制时,国会势必将出面运用法律阻止赤字的进一步攀升。到那时,紧缩的财政政策势在必行。

(二)货币政策的中性目标。

当前美联储不管是采取降低利率的政策,还是提高利率的措施,都是一种人为的行为。按照弗里德曼的货币市场化的经济理论,人为实行各种货币政策,不利于货币市场的预期变化。所谓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货币当局让货币按照市场规律行事。当然,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经济形势必须处于稳定之中,经济发展过热或陷入经济衰退,都不可采用中性的货币政策。据预测,美国经济2003年下半年会出现好转。到那时采取中性的货币政策方会适宜。因此,2003年~2004年美国经济形势好转后,美国实施中性的货币政策可能性较大。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2

教师双减政策实施的心得感想

双减政策的出击,对于我国的学生们来说,可谓是一个喜从天降的好消息,但是对于大部分补习机构的老师来说,这面临着“失业”的局面,而这些老师为了生计问题,只能“另寻他岗”。

我在这里再次科普一下此政策的官方定义:“双减”指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

我在这里总结一下”双减“政策的要点:

1) 市场准入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不再审批,现有的机构全部转为非营利性机构,以前按照备案制登记的线上学科类教育,都要重新办理审批手续。

2) 业务范畴上:线上线下在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均不允许上课,同时线上教育每节课的时间也受到了限制,不得做拍照搜题业务,禁止在境外聘请外籍人员,不允许进行学龄前培训,价格要按指导价制定。

3) 融资形式上:不允许上市,包括借壳或者境外上市,上市公司不允许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

4) 营销模式上:禁止课外培训广告,禁止夸大、虚假营销。

政策中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等,用语可谓很严厉。那咋办呢?大力整顿。于是,出现了下图各大上市教培股票一片“绿油油”的惨状。数千万教培人面临失业,哪怕你有5、6年的教学经验、有大厂的工作光环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市场不再需要他们,三十好几、四十好几,上有老下有小,顶着房贷车贷还不得不被迫转型或是转行,一切都将从零开始。

毫无疑问,由于“双减”政策。市面上将会有一大批教育机构面临“转型”,而机构的老师们也不得不接受“失业”或者“转行”的现实。那么,培训老师们该将何去何从?

政策中强调要强化教师职责。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除此之外,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校外培训机构不让补课,那么提高学生成绩,升学压力自然就转移到了在校教师的身上,势必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还指望考上编后可以拿些“铁饭碗”混日子的教师,美梦怕是要落空了。因此,不光是教育机构老师面临失业,在校教师也同样面临严峻局面!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3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

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

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2,3]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可以从宏观调控目标、结构调整和需求调节方面的协调配合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调节过程中,要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根据宏观经济调节目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征来选择某种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政策配合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宏观调节效果。

(一)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运行的基本轨迹

初略统计,改革开放23年间,实行“双松”政策组合的达13年,实行“双紧”政策组合9年,实行“松紧”组合只有1年,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初期(1979~1984年)。这一阶段,总体上说执行的是“双松”的政策搭配,即“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松”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降低存款准备率,降低利率,扩大贷款规模,增加货币供给。财政系统通过减少税收,增加财政支出,扩大社会总需求[4,5];社会总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起来,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别是1984年以前,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生产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能够推动闲置资源的运转,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但是1984年以后,由于经济中不存在足够的闲置资源,“双松”政策注入大量的货币则会堵塞流通渠道,导致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二阶段(1985~1997年)。1985年后,一方面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确立了货币政策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开始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应有的作用,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开始得到确立。另一方面过渡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在这一阶段中执行的是“双紧”的政策搭配,即“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的搭配。在“双紧”政策模式中,银行系统通过收回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社会总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收缩;财政系统通过增加税收,削减财政开支,增加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市场货币流通量,压缩社会总需求。

(二)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作用的基本估价

“转型”是近几年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任何政策措施都不能离开这条主线,并在服务服从于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地位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这个基本前提。

第一,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确立,标志着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转型时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组合的显著特征。从改革初期的大财政、小银行,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前期的“大银行、小财政”,到90年代末期财政政" 策在治理通货紧缩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确立,财政政策本身从行为而言经历了一个“强——弱——强”的过程,从职能上讲也经历了一个由金融财政到吃饭财政、由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轨和演化过程,公共财政理论及政策框架的初步确立及分步实施,标志着我国财政体系及建设开始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是财政政策本位的彻底回归,是市场经济建设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政策搭配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的重点紧密联系起来,相机抉择,协调推进,才能收到最好的政策效果。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宏观调控建设方面虽然有很大的成就,但仔细总结检验,宏观调控的政策绩效与预期政策目标相差较大。时至今日,尚未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规范,“相机抉择”变成了“随意选择”,宏观调控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政策目标不明确,基本处于“一松就乱,一紧就死,紧紧松松,松紧交替”的怪圈之中,滞延了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甚至在90年代末期把“实行双紧”的政策搭配作为我国既定的一项中长期宏观经济选择写入了我国的许多重要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的决策部门以及理论界对宏观调控认知的肤浅,自主运用能力与水平较差。政策搭配缺乏权威部门,往往政出多门,形成政策效应的相互抵销,在1998年就呈现出了财政政策扩张效应被税收的制度收缩效应抵销,积极的货币政策效应被整顿金融秩序、治理三乱的制度收缩效应所抵销等局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搭配框架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第三,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呈现递减态势,在宏观调控中的主体地位有所下降。众所周知,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其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近几年来,我们加大了财政体制改革的力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到了明显的政策效果。但是,扩张的财政政策已经持续了将近5个年头,通货紧缩的势头开始得到遏制,实施扩张财政政策的经济运行背景有了较明显的变化。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公理,继续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刺激效应要呈下降趋势。如何保持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是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政策搭配与选择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已经形成了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等三大传统工具和“窗口指导”为主体的政策工具体系,但由于上述工具的使用及运行尚缺乏必要的制度载体和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举步维艰,金融系统及金融体制存在明显的“双轨”并存特征,完善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缺乏制度保证和运作机制的支撑,货币政策效应特别是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修复作用,往往受制于行政或决策者能力、操作者能力的制约,特别是作为两大宏观经济政策联结的重要工具——国债在运行及市场化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尚未形成全国性的有效的国债市场,加上国债种类、期限中存在的问题,中央银行能够买进卖出的国债数量不大,因而难以达到利用国债市场进行微调的目的。为此,今后的改革应当通过完善国债的品种、期限结构,逐步建立健全国债市场,为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创造条件。总而言之,只有存在一个高效流动的国债市场,才能既为财政提供巨额资金来源,又能为中央银行提供调控经济的手段,充分实现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陈银娥。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4] 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 胡海鸥。中国货币供给机制转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朝弟。转型时期中国金融热点问题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4

2014年全县民政工作重点:落实“四个保障”,加强“五项管理”,突出“三个重点”,强化“三个建设”,争取民政资金1亿元以上。

一、落实“四个保障”,发挥民政兜底作用。一是落实防灾救灾体系保障。强化汛期值班,加强物资储备,落实灾民救助和因灾倒房恢复重建政策。进一步加强全县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防灾减灾体系,实现“两纵一横”的防灾减灾区域布局,提升全县的防灾减灾水平和抗灾减灾能力,力争归州镇万古寺社区成功申报为“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二是落实困难群体救助保障。认真落实《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加大城乡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全面开展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工作,规范入户调查、民主评议等程序,强化公示公开,加大动态管理力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进一步研究完善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救助、慈善救助和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等救助政策。三是落实特殊群体福利保障。强化城乡福利院管理,提升生活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三无”对象、“五保”、孤儿基本生活,继续深入开展“十星级”农村福利院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村福利院3所达到全国模范福利院标准、7所达到全省模范福利院标准,其余全部达到全省标准化福利院标准。四是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保障。及时足额发放各类优待抚恤补助资金,妥善解决好优抚对象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确保优抚对象稳定。认真贯彻国务院新修订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切实按政策落实好退伍军人安置,对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官妥善安置好工作,定期组织退伍军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推荐就业。积极组织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全省双拥模范县”创建成果。

二、加强“五项管理”,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一是加强项目的争取和建设管理。积极争取民政部门项目资金,挖掘夏明翰烈士的文物史料,筹备夏明翰烈士纪念设施项目的立项工作,积极配合发改、移民、扶贫等部门做好民政事业的项目争取工作。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养老、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县福利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和茅坪镇第二农村福利院、两河口镇第二农村福利院项目,强化质量监督,争创优质工程,确保2014年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是加强社会组织管理。深入调查研究,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探索社会组织监管办法,组建专班对全县所有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规范社会组织单位等级评估,确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加强老龄服务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切实将老年优待和福利保障政策落实到位。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四是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履行好民政部门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规范区划地名管理;优化殡葬服务,落实好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制度;拓展福彩销售市场,提高福彩销售能力。五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管理。大力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研究制订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社会工作人才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积极性。

三、突出“三个重点”,推进基层民主自治。一是重点抓好农村“幸福村落”创建。深入调查研究“幸福村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解决办法,为县委、政府当好参谋;突出重点乡镇和骨干村指导,打造“幸福村落”创建亮点;认真总结、推介、宣传典型村落的成功经验,用典型推动全县“幸福村落”建设。二是重点抓好城镇社区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社区开展规范服务和自治建设;积极推动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三是重点抓好第九届村委员会换届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掌握重点、难点村情况,提前指导、提前介入,做到一村一策,确保换届选举一次成功。

四、强化“三个建设”,提升民政部门形象。一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强化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班子成员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扎实开展第十五个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体系建设,动态管理廉政风险;开展好行评“回头看”,巩固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成果;加大民政资金、财务监管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二是以“五星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强化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加强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创五星”、双联双促、结对共建、“1119”工程帮扶活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是以“五型机关”建设为重点,强化内部管理。强化干部职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学习,提升干部职工能力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机关效能;加强普法依法治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依法行政;落实好维稳、安全保密责任,确保社会稳定;规范机关运行秩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部门形象。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规律;发展趋向

中图分类号: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100590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依赖的两大基本政策,对实现宏观经济四大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两大政策应紧密配合,避免政策作用对冲抵消,以实现优势叠加和整体效用最大化。

1 宏观经济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共通性,这为二者配合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共通性表现在:(1)实施主体上,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都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经管部门,在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经济政策指导下,可从各自的业务领域开展工作,协助政府调控管理;(2)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上,分别通过国家财政收支规模和银行信贷规模,而两种规模的制定和实施均以货币为载体,一定时期的货币购买力又表现为社会总需求,因此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最终由这两大政策进行调控,二者都是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3)作用机制上,均通过政策工具变量传导,最终调整市场主体经济利益,改变居民和企业经济行为来实现调控目标;(4)终极目标一致,均应包括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各自的特点,决定了二者配合运用的必要性。二者的特点体现在:(1)作用领域上,财政通过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等手段调节社会分配,货币政策则通过信贷规模伸缩使得货币供给量变动来调节货币流通。(2)透明度上,采取何种财政政策是据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并及时了解政府预算收支表情况而定,透明度较好;而货币供应量指标只能从永久平衡的人行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易掩盖经济矛盾,透明度较差。(3)调节的弹性上,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公债等)调节经济较直接,弹性差;货币政策工具(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则具有伸缩性、灵活性特征,对经济调节作用较为间接,弹性好。(4)政策时滞上,财政政策调整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和规范的审批手续,内部时滞较长,但可控性强,外部时滞较短;货币政策一般由央行据经济运行实际态势自行调整,内部时滞较短,但其政策工具操作施加的影响向市场主体传递经过的中间环节多,外部时滞较长。(5)调节重点上,财政政策重在结构,货币政策重在总量。国民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总量和结构双失调,因此,两种政策必须配合运用。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大经济政策配合运用的回顾与经验启示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运用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1)“双松”政策(1979-1984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央行体制刚建立,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地位,总体上说实行“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搭配。

(2)“双紧”政策(1985-1997年)。1985年后,新的央行体制建立,确立了银行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货币政策也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具有其特定内涵和作用。该时期过度投资、经济过热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物价涨幅较高,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主要任务。于是我国从1986年起实行紧缩开支和收紧银根的“双紧”政策,银行系统通过收回旧贷款,压缩新贷款,减少货币供给,使得社会总需求迅速收缩,稳定了物价总水平;财政部门通过增加税负,削减开支,增加财政在央行的存款,减少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压缩了社会总需求。

(3)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1998-2004年)。该时期中国经济出现物质产品相对过剩和明显通缩现象,过去以治理通货膨胀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治理通货紧缩为主。此情况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双稳健”政策(2004-2006年)。连续七年实行积极财政与稳健货币政策搭配,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也使我国国民经济摆脱通缩阴影,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之后不久,我国经济出现“局部过热”苗头和结构失衡问题,社会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粗放式增长。2004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姿态同时,财政政策逐步由“积极”转向“稳健”。

(5)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2008年上半年)。2007年我国经济出现过热苗头,物价明显攀升,平均涨幅为4.8%,物价上涨压力不断加大,为应对该局势,从该年第三季度起,货币政策开始采取紧缩态势,第四季度继续收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最终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这有效地抑制了通胀形势,CPI同比涨幅也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6)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下半年至今)。2008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债危机加剧并于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美欧等国实体经济普遍出现负增长,外需迅速收缩。此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于2008年11月5日也迅速转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计划四年内中央财政投资4万亿,银行贷款预计2009年投放10万亿来保增长、扩内需,目前已收到经济率先复苏的效果。

2.2 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运用的回顾中发现规律

(1)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运行走势和变化。以上每一阶段实行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都是宏观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都是在对社会总需求、总供给及物价水平做出现实判断基础上选择实施的,因此把握社会总供求关系状况,准确预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对于我们选择合理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十分重要。

(2)“双松-双紧”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的效果具有局限性。只有前两个阶段采用了“双松”和“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方式,以后各阶段都是中性(稳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与松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这也与“双松-双紧”政策对经济运行产生效果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具体体现在:①政策上的短视性。总体上我国在采取“双松”政策前,提出的目标和指标往往都是一年一定的短期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将经济放在循环视野中考虑,之后出台的“双紧”实际上是以另一偏激手段对“双松”政策扩张后果进行的校正,易在“经济降温”时引发下一个“经济过热”。②政策目标上的单一性。“双松”政策的目标为加速经济建设,实现较高经济指标,刺激经济增长,后果往往是欲速不达,投资过度、财政赤字、货币失控、信用膨胀和通胀并存;“双紧”政策则主要通过压缩财政支出和控制信贷投放,较短时间内迅速纠偏,较大程度缓解通胀压力。但会严重损害经营效益较好企业的发展,造成人为损失。③剧烈的政策效应。“双松”后实行“双紧”政策,会使经济增长出现大回落,导致经济大起大跌。

(3)中性(稳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别与松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或是双稳健政策搭配方式,将会是更常见的、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长期良性效应的政策组合方式。随着以后经济形势发展,以短期经济增长目标为主的“双松-双紧”政策因会造成较长期经济振荡,不利于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不符合政策调控初衷,将会较少使用。而中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分别与松紧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或是双稳健政策搭配这种较温和的搭配方式,能避免对经济运行产生过度影响,同时还放眼长远,注重有利于社会公平、产业结构调整等长效机制的培育,将会成为更适用的搭配模式。

3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财政与货币政策搭配的趋向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可概括为:(1)政策丰富多样、措施扎实推进。(2)出现积极变化,结果好于预期。(3)基础尚不稳固,任务还很艰巨。做出此判断的原因为:一是当前经济回暖可认为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出现的短期反弹。二是目前金融机构贷款持续大规模增加,为政府增加投资提供配套资金支持、缓解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困难、为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提供相对宽松融资环境的同时,货币、信贷投放过快也存在一定风险。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尚在蔓延,外需扩大仍需时日。四是我国经济本身正处在下行周期中,内外经济周期重叠和国内各种矛盾积累,可能会使这次经济下行的时间延长。因此,做好长期应对困难的思想准备是必要的。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践及规律,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可以简单预测:短期内,外需收缩的趋势不会好转,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是当前我国经济调控的重点,除全力促增长外,“保稳定”也将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石。为此,今明两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趋向将会继续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抓住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缓和抵御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着力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并加大对低收入者和贫困群体的保护和生活补贴,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平,周富祥,田江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思路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5,(1).

[2]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6,(1).

[3]毕海霞,岑.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4]潘正彦.如何协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J].财会研究,2009,(1).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6

比如几家知名的教育类上市企业,股价大幅下跌,这也表明市场对他们的前景并不是特别看好。

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周末、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这些时间段不能开展学科类培训。

然而大家也都明白,这些时间点正是他们主要的盈利时间。所以“双减”政策可谓是给不断升温的学科类培训直接泼了一盆冷水,让培训提供方,以及培训需求方都冷静一下。

此外“双减”政策中还明确提出校外培训要坚持公益属性,同时要求现有的学科类机构均需要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而这一条可谓是将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最后一丝崛起的希望给扼杀了。

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一般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都应当及时行动起来,按照政策要求进行整改。然而依然有部分培训机构装作没看见,迟迟没有行动。

不过接下来它们的日子或许并不好过。

教育部通知,校外培训机构迎来坏消息,不符合要求将被暂停招生

近日,教育部培训监管司通知,要求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如果还没有完成完成相应的非营利性登记,那么将被暂停招生,同时不允许再继续收费。

如果某些机构不打算继续做下去,不愿意将登记类型改为非营利性机构,那么需要设定一个截止日期。等到了截至日期之后,当地的有关教育部门将会终止其办学资格,或者调整其办学内容。

所以,对于那些迟迟没有响应“双减”政策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而言,“装死”这招已经行不通了。毕竟不允许继续招生或者继续收费对培训机构而言是致命的。

如果收入断掉了,成本却在持续发生,那么这家培训机构也不可能长期运营下去,持续亏损是培训机构负责人接受不了的。

所以,这项要求无疑是给学科类培训机构敲响了警钟,提醒相关人员尽快更改登记类型, 同时坚持校外培训公益性的原则。不然就主动选择转型或者放弃校外培训这个行业。

为什么有的机构不愿意更改登记类型?

按道理说,当“双减”政策相关要求出台之后,相应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应当第一时间响应,及时按照政策要求作出改变。

但实际上依然有不少学科类培训机构并没有行动。为什么呢?

这儿就得给大家简单介绍下非营利性机构的特点。

非营利性机构顾名思义,它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营利,而是为了公众服务,机构所得不能为个人谋取私利。

然而,如今很多校外培训机构的运营者主要经营目的就是为自己赚更多的钱,所以这就与非营利性机构的初衷和定位明显不符。

非营利性机构的运作不是为了产生更多的利益,同时这类机构还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盈余部分是不能分配给拥有者或者股东。

但是大家想想,当你创办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赚的钱不能分配给自己,不能以赚钱为主要目的,那么你还会那么有激情地去创办这个培训机构吗?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7

在美国选举时,当时的民调以及市场中多数都认为希拉里将会在这次选举当中获胜。希拉里是职业的政客出身,她对政治充满了无限的热情,执政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对各种的执政手法以及执政技巧十分熟练,其更加符合当选总统的要求。对于特普朗来说,他的执政经验为零,只是在商业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的当选在美国引起了非常大的抗议。而对于特朗普新政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即将使中国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增加。

1特朗普新政的内容

在特朗普任职仅仅一个月之时,他已经签发了达到20条左右的行政令,其中主要的内容大体包括废除奥巴马医保、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移民政策、禁穆令、行政管理、基建以及对外重建贸易等一系列的政策。

11废除奥巴马医保

在特朗普正式任职的仅仅几个小时后,就签发了第一道行政令,自此对“奥巴马医保”的计划叫停了。在?选的期间,特朗普不止一次地表示过,当选之后将会使“奥巴马医保”的计划废除,当其入主白宫的第一天就签署了这一道行政令,该条行政令签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减轻财政的负担,同时在这前一个星期,国会参、众两院也通过了废除“奥巴马医保”的政策。特朗普表示,会制定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来代替此前的“奥巴马医保”。

12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在特朗普任职之后,在美国当地时间为23日的时候,正式签发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行政令。他说这件事对于美国的工人来说是一件好事,据报道,因为美国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所以美国在贸易政策上面可能发生比较大的转变。白宫的发言人对此的看法就是:美国的贸易政策即将步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特朗普这样的做法表明要在全球范围构建公平、自由的贸易环境。

13移民政策

在美国,恐怖袭击等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所以特朗普对非法移民的问题十分地厌恶,所以他在任职之后实行了反移民政策,在美国当地时间1月25日,特朗普签发了相关的行政令,在美国和墨西哥的边境地区要建2000多英里的墙,并且要对庇护城市的拨款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但是在他的这个举动中,墨西哥的总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不会接受美国建墙的这一举动。在之后美国当地时间1月27日,禁穆令产生了,它其中规定所有的难民在120天之内都将被禁止进入到美国的境内,对外籍有犯罪行为的人不能容忍等一系列的规定。

14对贸易进行改革

特朗普表示,要将近些年流入到一些其他国家的美国的制造也重新找回到美国,还要让这些相关的单位来缴纳更多的税收,大力地雇用工作人员,以此来对美国的就业率有所增加,使美国的经济再次地强大起来。

上述这些政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特朗普的原则就是要让“美国优先”,这样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这对国际金融问题以及相关的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特朗普新政的最主要的几个部分就是对美国的产业、财税以及贸易等各方面进行的改革。

2特朗普新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特朗普政策当中实行的贸易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外贸经济将会产生一定的不良的影响。特朗普在竞选的过程当中,曾经提出过要对中国的关税进行高额的征收,在特朗普所说的“美国优先”的原则当中,是在之后的一百天当中,对整个世界的市场贸易关系进行重新的整理。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算是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它对于中国的贸易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说如果这种贸易关系进行了重新的谈判,对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一定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针对这次的谈判,我国贸易的方面将会迎接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挑战。

第二,随着特朗普的任职,美联储加息的节奏可能会加速得很快,从而使人民币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非常大的贬值的压力。在特朗普提出的相关的经济政策当中,对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有着过度的关注,根据调查显示,在2017年1月份,我国全国的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总量是5053亿元,同比减少了52%。其中包含的经常项目的跨境人民币总量为3224亿元,同比减少了43%,例如货物的贸易、服务项目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着大幅度的减少。根据中国银行在2016年12月的跨境人民币指数(CRI)来看,其指数为229点,其中当月下降了22点,在全年下降的点是47。

第三,特朗普提出的减税计划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会使企业投资的决策发生改变,对我国的企业投资方面造成一定的不利的影响。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随着美元的升值加息,使全球的流动资金开始进入到美国的进程当中。特朗普若对企业单位实施减税的政策,那么美国的投资环境更加地具有吸引力,而中国可能将会实行减税降费的政策。

3中国对特朗普新政的应对措施

从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如果良好地合作就能够实现双赢的结果。对中美经贸关系的良好维护,这样的方式成为美国发展自身利益的必要的选择。对于特朗普的各种新政策,我国应该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第一,使高层的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对中美之间的关系起到稳定的作用。如要使中美两国的关系保持得非常稳定,那么就需要双方的高层保持非常良好的互动。我们要对现在所拥有的中美高层的良好交往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具有一定的战略性来对中美关系进行良好的缓和。2019年是中美建交的40周年,这样的机会可以使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能够进一步地得到良好的巩固。

第二,使其分歧得到良好的化解,加强贸易的往来。在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额第一次超越了加拿大,最终成为美国的贸易伙伴。经济贸易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共同利益相交最多方面,也是两国之间通过合作来实现互利互赢的领域。中国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可能多少会不可避免地遭到美国改革的影响,但是通过双方的经济利益能够有效地稳定之间的关系。

第三,对中美央行直接货币政策的协调进行加强,减轻金融市场动荡。在特朗普任职之后,美联储升值加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外汇市场以及股票市场等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动荡。所以对于中美央行来说,要对国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地加强,同时考虑到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需要,共同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8

存在进一步减税空间

关于“税负高”之说,国家税务总局虽然不赞同,但也表示有进一步减税的空间。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钱冠林说,中国当前的总税收约占GDP比重的20%,这个税负水平在国际的横向比较中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低的,但就这20%的比重来讲,仍然是有减税空间的。

事实上,中国从21世纪初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减税的步伐,“减税”成为近年来中国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全面取消农业税、企业所得税两税并轨、增值税转型、停征利息税、降低股市交易印花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都让企业和个人实实在在地尝到了一些甜头。而今年“结构性减税”仍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有关部门对今年结构性减税作出了具体规划。据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介绍,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是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结构性减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减轻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收负担,带动就业和创业,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继续加大税收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是稳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四是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征税试点范围,出台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五是通过实施较低进口暂定税率等方式,鼓励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国内紧缺的重要能源、资源、原材料等产品的进口。

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税收不是单纯地往国库里送钱,它更承担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任。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中国急需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扩大内需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结构性减税。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后,更多的人收入会增加,这有利于增加消费。而降低增值税的比例,实际上就是降低商品的价格,对于降低通胀、拉动内需有直接作用。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勇明对记者说,目前的减税是结构性减税与优化税制,主要是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微小企业的税负,并调整税收结构,消除其中不利于结构转型的因素,因此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稳定就业并推动结构转型,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衍伟分析说,评价结构性减税政策,其中之一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刺激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自主有序平稳增长。

经济活跃才能拓展新税源

减税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利好。专家们指出,从长远看,对符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标准的行业或企业减免税负,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林勇明表示,恰当的减税对国家和企业是“双赢”。减税后企业负担下降,经营更加活跃,效益更好,这样能增加政府征税的税基。

事实证明,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进行“结构性减税”,但这并未让财政收入减缓反而一直在增长。马衍伟说,结构性减税不等于财政减收。结构性减税短期会影响财政收入,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财政增收。因为结构性减税有利于增加企业盈利,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进而扩大税基,为财政增收奠定税源基础。这就是工业化国家多年来减税浪潮此起彼伏,但政府收入不断提高的秘诀之一。

林勇明认为,从短期看,减税对税收收入略有影响。但从中长期看,减税带来的刺激需求、活跃经济的效应将带来政府税源的稳定、税基的扩大,因而是于国于民都有利。民富才能国富,让富于民应是未来财税政策调整的一个方向。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9

3月初,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代表布什政府向国会提交了《2006年贸易政策报告和2007年贸易政策日程》报告。报告从美国政府全面参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贸易安排等方面,全面总结和回顾了美国2006年贸易政策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07年美国贸易政策日程,呼吁继续坚持贸易自由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对2006年美国贸易政策的回顾和总结

(一)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

报告认为,美国政府2006年不遗余力地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农业、非农和服务业等领域达成协议。布什政府将多哈回合视为解决世界贫困、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的历史性机遇,并希望多哈回合谈判在2007年实现突破并尽早结束。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谈判停滞后,美国政府于2005年10月在农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报价,包括大幅度削减关税、减少出口补贴、允许对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措施加以限制等。但报告认为,2005年12月香港贸易部长级会议上,众多世贸组织成员未能作出积极反应,在农业、非农、服务业均未能做出具有实质意义的减让。美国在2006年利用一切机会试图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有所突破,但世贸组织主要成员对美国的建议反应冷淡,最终使谈判陷入僵局并于7月无限期中止。

报告指出,美国政府为推动多哈回合谈判重启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一系列外交努力,向各方表明多哈回合谈判最终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全面的和平衡的,必须能给美国的农民、企业、消费者带来新的经济利益和机会,从而才能换来美国政府在农产品补贴、关税等方面的减让。美国政府决心抓住历史机遇,推动达成一个全面的多边贸易协定,但如果最终的协定是不平衡的,美国政府只能毫不犹豫地离开谈判桌。

(二)双边和区域贸易安排

报告认为,2006年美国政府在双边和区域贸易安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安排已成为美国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有力补充。

1、 自由贸易协定

报告认为,美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美国出口商开辟了新市场,为美国消费者创造了新财富,更增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与美国签署自贸协定并生效的国家在全球GDP中只占7.2%,但它们吸纳了美国42%的出口。

2006年,美国启动了与韩国、马来西亚的自贸协定谈判;与秘鲁、哥伦比亚签署了自贸协定,与巴拿马完成了自贸协定谈判;中美洲自贸协定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等国生效;美国-巴林自贸协定生效;美国-阿曼的自贸协定已经获得美国国会批准。

自2006年2月起美国与韩国启动了自贸协定谈判,这将为两国带来重要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也将是15年来美国最具商业意义的自贸协定。2006年美韩双向货物与服务贸易额已达950亿美元,这一总额还将随着自贸协定的签署而继续攀升。美韩自贸协定将不但深化两国长达50年历史的经济、战略伙伴关系,还将使韩国成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第一个自贸协定伙伴国,从而增强美国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亚洲各国的经贸纽带。

美国与马来西亚自贸协定将扩大两国相互间的市场准入,增强两国彼此的出口竞争力。中美洲自贸协定已经使美国出口到这些国家的几乎所有产品均获得免关税待遇。与秘鲁、哥伦比亚的自贸协定将有利于这些国家发展经济,降低生产,从而减少流入美国的麻醉品并减少由此引发的犯罪和暴力。与巴拿马的自贸协定将有助于美国维护与巴拿马运河有关的贸易安全。与巴林和阿曼的自贸协定反映了美国政府希望中东地区国家通过贸易合作反对孤立主义、和平解决政治争议的意愿。

2、 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

2006年,美国分别与卢旺达、毛里求斯、柬埔寨、东盟、黎巴嫩签署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启动了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的谈判;与印尼、菲律宾签署了相关的谅解备忘录。通过这些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有关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关系。

2007年美国贸易政策工作重点

美国政府2007年的目标是维持贸易自由化势头,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贸易体制中保持领导地位。美国政府将与国会两党密切合作,确保总统贸易促进授权能够获得延期。

报告认为,扩展美国国际贸易的途径很多,综合的多边贸易协定以及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安排都将给美国经济带来巨大利益。

(一)在亚洲,美国将通过APEC机制深化与泛太平洋经济体的经济纽带,长期目标是建立亚洲-太平洋地区自由贸易区。美国将与日本及其他亚洲主要贸易伙伴加强双边合作,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合作。

(二)在中东,美国政府将继续以建立中东自贸区为目标,一方面与有关国家进行自贸协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的谈判,并推动有关国家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

(三)在服务贸易方面,美国将通过世贸组织框架内的谈判,以及双边自贸协定和其他区域安排继续追求服务贸易自由化。报告认为,服务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是双赢结局,如果全球服务贸易障碍得以全部清除,美国每年有望增加4600亿美元收入。

(四)在国际投资领域,美国将继续通过自贸协定谈判以及与巴基斯坦、加蓬、卢旺达、沙特等国的贸易和投资框架协定或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进一步清除针对美国对外投资的各种障碍。

(五)在自贸协定方面,美国政府将与国会密切合作,以争取国会尽早批准美国与秘鲁、哥伦比亚、巴拿马的自贸协定。美国政府将尽快完成与韩国和马来西亚自贸协定的谈判,并努力确保这些自贸协定能满足国会对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美中双边贸易关系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10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是:(1)自由贸易能最大限度地增加世界福利;(2)一国的单边贸易自由化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福利。但是,真实的经济不是新古典理论的无摩擦平面,纯经济学模型显然忽视了国家作为政策制定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因素。以多种形态存在的贸易保护政策从未消失。即便是在wto诞生后,人们所期待的平和、有序、共赢的局面也没有出现,相反,国际贸易摩擦却频繁发生。

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重塑国际收支平衡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长久稳定的基础,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现实政经问题。2009年后,各国政府对贸易保护的谴责不断加强;对我国汇率机制导致的“贸易保护”形式更成为了争论的核心。事实上,各国在反对贸易保护的同时,却又采取着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政策,国家间在贸易政策上的合作似乎无法形成。

为此,笔者将通过多阶段博弈决策的分析,解释贸易保护政策将成为未来几年不可避免的趋势,以及我国在汇率方面最有可能采取的选择。

一、文献述评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政策产生于国家内生的政治过程。早至20世纪初,schattschneider(1930)便强调了产业利益集团在1930年美国关税法案的修订及引发贸易战的“smoot-haw-ley”法案的诞生中所产生的影响。随着20世纪80年代“公共选择”理论的兴起,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影响的经济分析逐步发展完善。WWW.133229.cOm由于政府与公众、个人与集体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产业利益集团能通过众多方式向政府决策者施加政治影响与压力,贸易政策实为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结果。grossman和helpman(1995)提出了正式的贸易战模型以研究大国间的贸易争端。该模型通过非合作的关税博弈过程,模拟了国内利益集团与政治环境如何导致了政府间的贸易争端。但是,基于美国政治体制得出的模型具有很强的局限性,以利益集团和选民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的模型显然不符合我国政策制定的过程。我国学者盛斌针对我国的政经体制,将贸易政策视为中央政府决策的权力范畴,以不同行业的贸易保护水平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修正了grossman对我国贸易保护研究的结论,建立基于我国民主集中制度的实证模型,奠定了研究我国贸易政策的基础。综上,现今学术界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是政府在国内与国际层面双重博弈的结果。

笔者认为以静态效用最大化模型求解出的博弈均衡不能很好地刻画政府真实的决策过程,原因如:(1)国际与国内层面均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无法获得先验的有效数据;(2)决策者“有限理性”的选择与效用最大化为基础的模型产生矛盾;(3)“隐性”贸易保护政策造成的影响难以度量且影响巨大;(4)未考虑政府在舆论压力下做出的“相机选择”的非理性决策。笔者希望通过对贸易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过程的探讨,以真实地还原贸易保护政策制定的过程,并解释在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不可避免的国际贸易保护发展趋势。

二、决策模型

(一)界定博弈主体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恶化,各国对贸易保护的探讨也日渐增多,且矛盾集中于欧美对中国贸易保护的谴责与制裁。g20匹兹堡峰会以宣言的形式通过了《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意在给出口大国施压促其贸易调整。200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共发起10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2起反倾销调查,l起特保调查,频度与数量均为历史高值。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到2010年下半年,以不公平贸易为由针对中国的倾销案将明显增多。

中国、美国、欧盟作为贸易摩擦的核心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紧密的贸易往来关系,且中国对欧美都处于净出口的贸易地位;(2)排除邻国间的地域性贸易关系,三方之间的贸易总量最大;(3)2008年gdp排名,欧、美、中分列第一、二、四位;(4)美元、欧元为世界的结算货币;而人民币估值问题则是此次贸易摩擦的争论核心。

综上,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欧盟作为研究对象;并首先以中美两国作为博弈主体进行分析,继而加入欧盟讨论更为复杂的决策过程。

(二)中美作为决策主体的博弈过程

1.中美对贸易摩擦的关注焦点

美方认为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为:(1)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巨大成本优势;(2)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的大量显性或隐形补贴:包括各种收入税的减免、企业从国有银行获得的低利率贷款、企业债务的减免等,违背了wto原则;(3)核心原因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美方指出人民币币值低估范围介于15%-40%,虽然中国2005年7月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2.1%,但人民币仍远远低于其应有价值。美方指出美中贸易失衡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而是关系到美方长期的经济政治安全问题。

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各经济、政治利益集团的角逐推动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升温,也有观点认为美国在格林斯潘时期施行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了国际贸易失衡的局面。

虽然中美双方就贸易摩擦的产生解释不同,但所采用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1)“出口策略”:国内低利率贷款,对特定行业补贴,出口退税等贸易保护政策;(2)“进口策略”:反倾销、反补贴与特保等特定调查,对特定进口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等贸易保护政策;(3)“第三方诉求”:向wto提出诉求,希望对出现贸易保护的经济体做出干预;(4)“人民币汇率政策”:我国采取的“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此次贸易保护所讨论的核心。以上四点中的前三项为中美双方均可采用并已经采用,可归结为“常规对策”;对于只有中方能够主动施行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可归为“非常规对策”,我们对此分别进行博弈分析。

2.“常规对策”下的贸易博弈

以单次博弈模型来解释两国之间形成贸易保护的研究很多,黄晓凤(2006)指出在两国之间不存在激励相容机制的情况下,两国博弈的纳什均衡必然与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结果完全一致。中美双方最终选择的结果必然是贸易保护政策。

中美双方长期的贸易往来显然不是单次的博弈过程。有研究指出,中美双方都意识到长期合作可以克服谋取短期利益的动机,故为了获得长期利益,双方在博弈开始都会树立合作的形象。当博弈无限重复进行时,两国中的一国(以中国为例),可以采取“激励相

转贴于

容”机制对博弈进行干预。博弈的结果是,只要中美双方有足够的耐性,{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将是无限次囚徒困境重复博弈的均衡解,为帕累托最优解。wto作为这样一种“激励相容”机制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中美双方向“自由贸易”的选择偏移。

但是,即便中美双方存在长期往来的贸易关系,但是其却不满足“激励相容”机制所要求的长期合作条件。(1)由于双方政府有限任期的限制,且不同内阁所施行的政策有显著差别,政策的一致性与有效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长期的贸易合作被割裂为独立的贸易阶段。此时,我们难以判断合作的始端,继而将无限次的博弈转变成为有限次的博弈,“激励相容”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2)wto作为凌驾于主权国家的国际监管机构,受以下两方面的限制,其所建立的“激励相容”机制的可靠性有限。首先,wto的《保障措施协定》允许其成员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在现实的囤际贸易运行中,某些贸易保护就具有了合法的外衣和可操作性。其次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漫长,步骤繁多,这既增加了报复的时间成本,又降低了报复行为的主动性,从而不利于可信性的提高,也就难以限制主权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此外,我们还需看到,外在条件的变化将显著改变博弈双方的选择,从而使原有的“激励相容”机制失效。在经济形势良好的情况下中美政府倾向于遵守“激励相容”机制,形成合作的局面;而在经济形势不好的背景下,更倾向于选择贸易保护政策,走向“囚徒困境”。eichengreen,irwin(2009)近期研究表明经济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便证明了外在条件的改变也将改变博弈的结果。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国际经济形势极为恶劣的背景下,当中美双方均只采用“常规对策”进行博弈时,结果倾向双边贸易保护的“囚徒困境”。

3.“非常规政策”下的政策选择

人民币币值低估是美欧认为中国所施行的最明显且最具影响力的贸易保护政策。krugman(2009)指出以严重低估的价值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欧洲央行也在零九年第三季度的报告中针对人民币估值问题进行了讨论。

人民币如何升值的问题又分为两种观点:(1)对人民币进行一次性升值;(2)对人民币进行缓慢的爬行升值。2005年在国际经济运行良好的大背景下,我国尝试使人民币进入了缓慢升值的通道。但效果是人民币的升值并没有减缓出口的速度,反而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快了“热钱”的流入,投机性资金的大量涌人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泡沫”。

汇率机制在我国仍作为一个政策工具,而不是一个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变量,可以视为政府博弈选择中的重要一环。笔者选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5%作为讨论对象,探讨这样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政策将如何影响博弈过程。

(1)中国政府的政策预期

短期之内,人民币升值政策将给我国东南沿海以出口为主要业务的大量中小企业带来严重打击。升值意味着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很多企业边际利润率已接近于零的情况下,该政策无疑将导致占我国经济总量6成以上的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同时带来大量失业人口,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其次,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净出口,其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就业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自2002年开始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有明显增长趋势。2007年,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5%,拉动经济增长2.5个百分点。当2009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盈余同比下降30%的时候,政府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中所指定的年均gdp7.5%的增长目标,不得不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弥补在国际外需萎缩背景下的出口减少量,以维持既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再次,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中有超过70%为美元资产,人民币的升值将使美元对人民币、美元对国际大宗商品贬值预期增加,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量缩水,造成损失。

不可否认的是,人民币升值政策在短期内也有其有利的方面。我国政府在国际层面所受的舆论压力将大大减弱;中国的消费者因人民币的升值而变得更加富有;国内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企业也将受惠于人民币升值的政策。

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的政策无疑是重塑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一环。但该政策是否能够建构新的国家间政经合作模型,带来稳定的经济增长,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以中国汇率调整作为新的国际合作的契机是“不可置信”的政策基础。pettis(2009)指出,由于中国、欧洲和美国对全球危机根源的理解有着截然不同的概念框架,各国首脑面临着不同国内政治困境,全面协调的解决方案无法实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给我国中小企业造成的打击,是为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从长期来看有可能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开端。feldstein(2009)认为,中国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将有利于把需求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并防止通胀。人民币升值既能够缓解中国国内的失衡情况,也有助于减轻全球失衡。

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是,如果实施该政策,将在长期给中国政府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中国在国际层面“就范合作”的政治姿态,将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再次出现危机时埋下中国政府“妥协”的伏笔。如果国际收支平衡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中国将承担着再次调整汇率的压力。正如我们在2005年选择了人民币爬行升值后盯住美元的策略,现在同样受到来自西方的谴责。如果中国政府在受到国际压力的情况下便会施行人民币升值为代表的“国际合作”策略的预期一旦形成,那么中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将大大削弱;在国内层面,政府也会形成以牺牲本国利益来为他国政府决策的失误买单的形象。

综上,本文通过三个维度来刻画人民币一次性升值的我国政府的预期。政府的预期包括但不仅限于表中所列的情况。

(2)我国政府的目标函数及政策选择

我国的政治体制可以概括为“依存市场的集权主义或国家主义”,其决定了政府在经济政策决策过程中的特点——政府所认定的国家利益和集体目标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中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并使其服从于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整等国民经济管理的传统思想。

实证研究表明,促进和发展战略产业的“国家利益模型”最能反映中国贸易保护结构的政治经济决定因素,而“利益影响模型”的效果是“边际性”的,维护社会公平、减少调整成本和收入再分配的“公共利益模型”并不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况。从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来看,比较优势大、对产业需求关联强、劳动密集型、创造利润和税收多、国有企业作用小、反对势力薄弱的行业越能够获得更高的保护率。

综上,我国以保持经济增长率的政策日标,以中小企业的发展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这些都限定了政府不可能采取人民币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贸易保

转贴于

护解决政策。决策者在可预见的短期诸多确定风险因素与长期不确定的好处的选择中,显然倾向于保持稳定、保守的汇率政策,以满足政府的既定政治经济目标。同时,政府也甘愿在国际层面承受舆论压力,而在国内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中国、美国、欧盟三个主体的博弈过程

以上的分析基本适用于中美欧三方中任意两方的贸易决策博弈过程。当我们将三者共同作为研究对象时,情况则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只分析在此框架下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影响。

当欧盟加人中美博弈的过程后,将从两个方面改变我国政府制定汇率政策的决策函数:(1)美元兑欧元的贬值预期。美国政府为了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采取了对欧元贬值的外汇政策以增大对欧洲地区的出口,缓解本国的高失业率、低出口的困境。这种可预见的美元对欧元的贬值等同于人民币对欧元同时贬值,我国对欧洲的出口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享受来自美元贬值的正外部性。这也解释了作为中美汇率机制的最大受害者的欧盟,同时谴责中美双方在国际贸易保护中“共谋”的现象。(2)部分转嫁国际舆论压力。我国并非主动采取行动对欧元贬值。且当美元反弹,人民币也会走上对欧元的升值通道。在国际政经合作谈判中,政府有可能将关键决策者的角色转移给美国,把矛盾转嫁给欧美双方,从而减少自身的舆论压力。

综上,当我们将博弈参与主体涵盖中美欧三方或更多时,我国更倾向于采用既有的盯住美元的稳定汇率政策。

四、结 论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11

   “双减”政策的出台可谓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困扰多年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了重要保障。在全社会普遍叫好的同时,我们也为多出的空闲时光而困惑,该如何利用呢?正当我们不知所措时,学校下发的“5A亲子课程”及时给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下面就“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谈谈几点感悟:

   一、陪伴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 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过去,陪伴孩子最多的时光是在往返各种辅导班的路上,一路的奔波错过了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光,在每天都“快点”的催促中渐行渐远。而“双减”政策之后,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每天晚饭后我们利用散步时间和孩子谈心,了解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她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坚持亲子阅读,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亲子共读最幸福的时光。记得在读《让我陪你重返狼群》这本书时,原本说好是我们一起读的,可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还绘声绘色的向我剧透书本里中的精彩情节。有时我们还会分角色阅读。比如读《夏洛的网》时,孩子的角色是蜘蛛夏洛,我就扮演小猪威尔白。孩子每次在朗读的时候,总是声情并茂。特别在非常感动的故事情节,看出她的眼眶有些湿润。因为蜘蛛夏洛在最关键的时刻用它的大爱拯救了小猪。在夏洛的身上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

   亲子共读的时光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心灵的成长和震撼。孩子也在书籍的滋养下越来越可爱,懂事,乖巧……

   三、坚持体育锻炼,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

   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对孩子的学习也至关重要。暑假中,我们每天带孩子在小区晨跑,通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孩子的体能和体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体育精神,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凡是有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我们几乎都会陪孩子观看,想让孩子通过奥运比赛,了解每一个运动员背后艰辛的付出,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奥运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能以奥运健儿们为榜样,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成为孩子的旅伴。

双减政策的特点范文12

伴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和预算方法的变化,地方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债务资金用于其他急需支出、重点民生支出事项。

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发力。

虽然2015年赤字率将提高到2.3%,但从财政赤字的国际经验、国债负担率,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手段、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的财政风险是可控的。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放缓的态势,步入了一个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实际经济增长率由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4年的7.4%,特别是2015年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要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实现“既扩大市场需求,又增加有效供给,努力做到结构调优而不失速”的目标。

财政赤字率是衡量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自2010年以来,我国一直在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赤字率在2012年为1.5%,2013年和2014年均保持在2.1%,2015年赤字率将进一步提高到2.3%。当然,现实赤字率由于包含了经济波动的影响,并不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而结构性赤字率――剔除了经济周期影响的赤字率是更为科学的反映财政政策态势的指标。根据测算,自2010年以来,我国结构性赤字率也一直保持着不断增加的趋势:结构性赤字率由2010年的1.27%持续提高到2014年的2.03%,2015年预计将达到2.24%。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相对较大,而且体现出渐进增强的特点。

2015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不仅体现在赤字率特别是结构性赤字率的提高上,而且还体现在支出强度的进一步加大上。根据2015年财政预算报告和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公布的预算信息,在今年的支出安排中,还额外安排了符合新预算法规定的、不计入赤字的两项支出:一是中央财政动用以前年度结转资金1124亿元,以扩大支出规模;二是增加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000亿元并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支出。

此外,在我国地方政府承担较多支出责任且又是经济增长重要推手的情况下,加大地方支出力度或减轻地方支出压力,无疑是增强积极财政政策支出强度、稳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今年,伴随着新预算法的实施和预算方法的变化,地方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债务资金用于其他急需支出、重点民生支出事项。比如,地方一般债务也可实行余额管理,从而使地方政府可用债务资金增加1714亿元;又如,“财政部已下达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允许地方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务转换成地方政府债券”,而政府债券利率一般较低,可使地方政府一年减少利息支出400亿至500亿元,这些节省出来的资金可用于加大其他支出。

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发力。为了“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擎,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为了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在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三公”经费预算的同时,2015年安排中央基建投资4776亿元,不仅比上年增加200亿元,而且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主要用于国家重大工程、跨地区和跨流域的投资项目以及外部性强的重点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

虽然2015年赤字率将提高到2.3%,但从财政赤字的国际经验、国债负担率,以及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手段、实施效果来看,我国的财政风险是可控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和未来一段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主要战略任务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财政政策应保持适度的扩张性,决不能忽视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首先,我国政府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过快,财政安全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这决定了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较为有限。其次,我国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业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收益开始递减,因此,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载体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将会大打折扣;虽然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尚需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但“政府不唱‘独角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否则,积极的财政政策虽“加力”了,但无法“增效”,财政风险也会加重。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