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锻炼的益处

体育锻炼的益处

时间:2023-12-06 10:21:11

体育锻炼的益处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1

关键词: 体力活动 体育锻炼 异同

现代科技发达,生活方式和体力活动方式日益发生改变,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事脑力劳动而忽视体力活动,同时所谓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等的“富贵病”开始呈逐渐上升趋势,威胁人们的生命,大大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足不仅与机体循环、呼吸和肌肉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有关,而且是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和恶性肿瘤等慢性、代谢性和消耗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1]。国内很多人把体力活动等同于体育锻炼,误认为低强度的职业性、交通性、家务性等低强度的体力活动足以满足机体健康的需求,忽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本文通过对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等方面差异的分析,纠正人们的这一错误认识,从而为人们更好地保持或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概念

PHYSICALACTIVITY(PA)中文译为体力活动,是指由肌肉收缩引起的导致能量消耗的身体活动[1]。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PA可分为静力性运动和动力性运动;根据运动供能的代谢方式,PA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根据日常生活来源的背景,PA常被分为职业性PA、交通性PA、家务性PA和休闲性PA四大类。其中,休闲性PA还可进一步分为竞技运动、娱乐性运动和体育锻炼等。体育锻炼特指那些“有计划、有组织和重复进行的,以保持或提高健康及体适能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和体育锻炼是从属于体力活动的一个概念,它只是“体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是说不管是人们每天进行的低强度的活动,比如站立、慢走、吃饭、穿衣等,还是跳舞、练习瑜伽、各种体育项目的高能量消耗的运动等都是体力活动。将体力活动笼统地理解为“体育锻炼”,不仅过于狭窄,而且不利于国内学者确切地理解国外同行的研究,甚至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而误导人们,尤其是对促进身体健康,治疗相关疾病的人们。

2.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部位和作用的差异

有人认为,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同样是消耗体力、运动四肢,身体得到锻炼,体力劳动者不必再专门进行运动锻炼,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虽然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都是体力活动,具有很多共同点,但二者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人们从事体力劳动时,不论是从事工业还是农业劳动,由于工种限制,身体常常是按照某种固定的姿势做局部的连续活动,动作单一,全身各部分肌肉的负担轻重不均,只有那些参加活动的肌肉、骨骼才得到锻炼。体力劳动可以使某一部位功能加强,但长期重复的某一部位的体力劳动就可能引发职业病;体育锻炼能使身体各部位得到锻炼,是一种全身性的均衡性协调运动。有的体力劳动,肌肉负荷较重但对心肺功能的锻炼不够,体育锻炼能让心肺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相比体力劳动,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人的心态不一样。有的体力劳动工作环境是在狭窄的空间内,接触不到外面的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有的体力劳动需要长时间保持站立、端坐或弯腰,会产生疲劳和厌烦感。体育锻炼多在室外进行,空气新鲜,日光充足,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伸、屈、转、跳、爬、弹、抓、投、跑等动作,有助于消除精神的紧张与压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自我形象。尤其是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会使人变得愉快而富有朝气。

3.低强度等级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联

成年人每周进行的有氧体力活动划分为四类:不活动、低活动量、中等活动量和高活动量。不同的体力活动量对健康的益处是不同的,低活动量活动提供一些益处;中等活动量提供持续的益处;高活动量提供更大的健康益处。

在日常生活来源的体力活动中职业性、交通性、家务性体力活动由于活动强度低,对于健康的益处是不足以满足保持身体健康的需求的。科学研究表明,体力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疾病、超重与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等身心疾病的危险因子之一,是全世界引起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前十项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90万人死亡是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这一危险因子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改变。通过长期的体力活动(这里主要是指体育锻炼)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效控制体重指数,预防糖尿病,还可以延缓机体的衰老,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中等强度或者高强度体力活动的人群比不运动的人群有更低的心肺疾病的风险、有较低的血压、更好的血脂和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降低癌症的风险,预防骨质疏松,促进心理健康等。

4.结语

(1)体力活动涵盖体育锻炼,内涵比体育锻炼更广。虽然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不能单纯地将其等同。

(2)对于职业、交通性和家务性等低强度体力活动远远不能够满足机体的健康,人们应该选择性地进行一些全方位的、运动形式多样的中高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3)不同强度的体力活动对健康的益处不同,不同人群的体力活动强度更应该是不同的,国内体育工作者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制订相应的体力活动方案,为人们更好地提高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健,何玉秀.健康体适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2

离退休人员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人口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中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保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也会使社会上老龄人口显著增多.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当前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离退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他们的体育锻炼现状也就引起了我们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少数离退休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人员不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离退休人员明确健身目的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但由于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管理与指导等因素的影响,离退休人员目前的体育锻炼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离退休人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体育锻炼是一种既可增强体质又可消除精神紧张、预防疾病和缓解衰老的有效手段,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心肺功能。

(一)对离退休人员锻炼时间的现状分析

离退休人员主要集中在下午五点左右锻炼,早饭前锻炼的离退休人员占大部分,晚饭后离退休人员仅占一小部分。由于晨起锻炼对于中老年人的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副作用,并且早晨的空气质量是一天中最差的。空气中有好多粉尘颗粒没有扩散,吸入人体内是非常有害的。但到了下午五点左右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大部分已经扩散,对于离退休人员锻炼非常有益。可以看出离退休人员锻炼的时间集中在1小时-1.5小时,说明离退休人员具有丰富的空闲时间。离退休人员一天之中可能会锻炼2-3次甚至是4次。每天练习的时间不低于1小时。离退休人员参加健身活动时间的大多数人每周练习的次数达到3-4次,综上所述,广大居民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很高,坚持锻炼使他们保持旺盛的精力,同时还能延缓衰老。

(二)廊坊市离退休人员体育活动项目

离退休人员的健身形式比较单一,选择率最高的是散步或跑步。原因在于散步不受场地的影响,无需任何费用,特别是夫妻、朋友在一起散步,有说有笑,还可以增进相互的感情交流。

其次是武术类活动,健身器械类,羽毛球等球类项目,其余项目的选择率较低。武术类项目不仅对场地要求低,不需要器材,动作简单易学、节奏缓慢、起伏平稳,容易组织和开展,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受到老年人的欢迎。而健身器械这类露天的、简单易行的练习器械,可以因人而异调节生理负荷,活动全身各个骨骼的关节,达到活络筋骨强身的作用。并且国家在社区广泛推广,可是练习者却很少,主要原因是不了解真正的健身意义,没有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二、体育锻炼项目与其生活幸福度的关系

锻炼要在适当的次数下进行,才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也就是说,体育锻炼要在适宜的锻炼次数上进行锻炼才能使个体感到较高的幸福感。低于3-4次/周的锻炼次数总幸福度依次降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其负性情感和体验相对较多,可以说从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很少参加的人群其身体健康水平较差,从而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因此,对我校离退休人员来说,体育锻炼要持之以恒,坚持每周保持一定的适宜次数进行锻炼。

参加小群体锻炼的人群总幸福度得分最高。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讲退休、健康恶化、经济收入减少、与社会及他人交往的范围缩小等因素,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取乐,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因而参加小群体锻炼使他们能得到那种群体的归属感,在锻炼过程中体验到的正性情感和体验较多;参加规模稍微大点的群体和团体锻炼的人群中,体验到的正性因子稍微少一些,主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会体验到一些负面的主观感觉。单独参加锻炼的人幸福度得分最低,他们从锻炼中获得的负性情感和体验相对来说多一些,对于他们来说,锻炼时没有交流,相互之间的烦恼无法倾吐,埋藏在心里的疑问难以解决。因此,最佳的锻炼形式是参加小群体锻炼。

锻炼场地的不同会对老年人的的锻炼水平产生影响,场地的不同往往会使锻炼氛围不同,因而对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离退休人员的调查发现在学校各个运动场参加锻炼的人群总体幸福度得分最高,因为在学校的运动场进行身体锻炼时,周围的环境面积比较大,场地里一般都有人进行组织管理,体育锻炼的气氛较好。优美的环境,广阔的场地使得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时获得的正性情感和体验更为多,更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幸福度得分最低的是在体育馆内锻炼的人群,虽然体育馆内环境好,服务周到,但是前来参加锻炼的人并不多,可能是经济因素对他们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在体育馆内由于人少找不到群体锻炼的归属感,因此在体育馆内锻炼时得到的负性情感和体验较多。从调查数据分析,从各个场地测得的幸福度总分波动不大,说明锻炼场地对其幸福度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小,整体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内在原因,而且这种动力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参加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停止或中断个体参加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锻炼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校参加体育锻炼的离退休人员中,有63.9%的老年人认为参加锻炼是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以增进健康为目的参加锻炼获得的幸福感最高,而且相比其他动机高出很多,由于老年人体质逐渐衰退,因而他们认为增进健康是最重要的。以增进健康为目的进行锻炼,获得正性情感和体验较多,足以说明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认为体育锻炼是消磨时光的人群很少从体育锻炼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其幸福度总分是最低的,获得的负性情感和体验较多。以增加交往、愉悦心情和掌握技能为目的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幸福度分数也不是很高,处于一般的水平。所以,对于老年人来说增进身体健康最能使他们体验到生活的幸福。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外界对象较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内在心理倾向。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个体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而影响其锻炼行为。处于喜欢水平的人群生活幸福度总分最高,获得的正性情感和体验明显高于其他水平,而处于很喜欢水平的人群较喜欢水平来说还稍低,这与锻炼的次数和运动量稍大而使身体承受的负荷不相称有关,很不喜欢锻炼的人群测得负性情感和体验较多,他们很少参加锻炼,因而不能从锻炼中获得的快乐,生活幸福度水平也就较低,从表中看出,很不喜欢锻炼的人幸福度分数与喜欢的人群分数相差较多,由此看来,态度决定了行为,体育锻炼有益于提高离退休人员的幸福度水平。

三、对离退休人员参加体育锻炼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体育锻炼设施的投入

加大宣传力度,让中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营造一种良好的全民健身的氛围。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大体育锻炼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中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场所,改善体育活动的体育设施。另外,呼吁社会各界对体育健身设施的进行捐赠,从各个方面改善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综合环境。

(二)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

中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专业指导。因此,应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组织中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让中老年人能够系统地、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为解决一些经费不足的问题,让在校大学生到公共体育锻炼场所或者社区去对中老年人体育锻炼进行义务指导。这样既满足了那些中老年人的需要,也让那些在校大学生得到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实现双赢。

(三)以“增进健康”为目的进行锻炼的人群幸福度分数最高

这是由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决定的,个体在良好的身体状况下个体才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主观幸福感较高,以“消磨时光”进行锻炼的人群幸福度水平最低;对体育锻炼持有“喜欢”的态度时,其幸福度水平最高,“很不喜欢”的态度进行体育锻炼时不会得到幸福感,幸福度水平最低。

(四)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为退休人员建立老年人俱乐部

给老年人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使得老年人以最适宜方式进行锻炼,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从而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定期为老年人传授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使得老年人更多的懂得体育锻炼的益处,并且以适当的方式进行锻炼,从而使其身体状况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取得生活幸福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毅刚,王冰.郑州市离退休人员体育锻炼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

[2]白亚兵,受中秋.保定市离退休人员体育锻炼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艺生活,2011,(5).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3

关键词:体育锻炼 身体健康 心理健康

现代生理科学研究提出: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有机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个有机体中,有物质的同化与异化、神经的兴奋与散发、细胞的形成与死亡等。人的生命必须依赖蛋白质而存在,并与其周围的自然界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由于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使体内不断累积生活物质和能量,同时消耗体内的生活物质和能量。这种同化和异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断进行的,而体育锻炼则有利于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

1.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打排球接发球时,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 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促使心脏机能提高,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使骨密质加厚,骨壁增厚,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杨灼芳,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4

摘 要 根据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收入的不同,把遵义市居民按不同序列、不同层级区别开来。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对遵义市不同层级的居民与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得出遵义市不同层级的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与居民自身所处层级有很大关系的结果,并以此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遵义市居民 社会分层 体育行为

体育锻炼作为人们增强体质、娱乐生活的有效手段,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增进人们心理健康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由于不同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其生活质量也不尽相同,其中就包括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但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在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益处是不公平的,这当中不少是由于相关体制存在的弊端以及主体自身的一些原因造成,其改进措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一、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主要是体育参与态度、参与后的感受等方面。

(二)调查问卷法

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主要内容为体育参与的基本情况。发放对象为遵义市居民的各个层级。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有效问卷480份。

(三)数理统计法

主要以Excel2010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与自身所处社会阶层关系的现状调查

(一)体育参与和文化程度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与居民文化程度有关。其中每周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人数的45.8%,人数最少的集中在高中及以下学历。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应该是本科生体育锻炼意识较强,并且业余时间比研究生多,而高中及以下学历则是由于生活压力或是体育锻炼意识不高造成。

(二)体育参与和职业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受职业的影响,其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大,但是可以看出1次及以下就有114人,对于青少年的身体发展要求,这样的锻炼频率较低;而工人和农民参加体育锻炼总人数最少,这样的结果是由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条件造成的。可以看出遵义市普通白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少,说明普通白领体育锻炼意识很强,在全民健身视角下,这是非常好的一种社会现象。

(三)体育参与和月收入

由表1可以看出,遵义市居民月收入与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有很大关系,其中参加次数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月收入2000-8000元的人群,他们不但有稳定的经济基础,而且时间较8000元以上人群充裕;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最少。

三、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可以得出,遵义市居民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方面与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之间存在很大关系:

(一)遵义市居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与自身接受教育多少有关,其中各个学历的人群在参加体育锻炼方面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本科以及大专学历,高中以以下人数太少;

(二)参加体育锻炼在人数上与职业上的分配上还算合理,但是可以看出参加次数不多,无论学生还是工人农民,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都太少,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三)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以及人数最多的人群主要集中在2000-8000元,低于2000元的人群与接受教育有关,主要体现在身体锻炼意识不高上面,还有就是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月收入高于8000元的人群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体育锻炼的平率,这主要是由于该人群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锻炼。

四、建议

针对遵义市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与职业、学历、收入的关系以及得出的结果,得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教育,不能仅仅把这种意识强调放置于大学,要在中学,甚至小学期间就要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各种职场氛围的优化,比如通过经常开展职工体育比赛来增进职工间的感情,不仅能增强职工体质,还能给企业带来效益;村委会在农民体育锻炼方面应下重力,可以定期开展农民工业余体育活动。

(三)政府投入公共服务资金,加强城市社区、农村的体育设施,让没有经济基础的人群也能很容易地参加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5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学生;终生受益

On the PE curriculum goals Thinking : Students lifetime benefit

Wei Qian Zip 530022 Guangxi Arts Institute

【Abstract】 PE Class in the students a lifetime , because it is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 human survival needs, the needs of the Chinese nation strong . First , establish a lifetime student of sports concept , once again , with the guidance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a lifetime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应该加强使学生终生受益能力的培养,但在当前高校普体课教学中仍存在着重技术轻体质的倾向,把传授运动技术看成授课的主要任务,对掌握科学锻炼方法和理论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特别是将来走向社会,不能随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变来找出自我锻炼的方法进行身体建设。

1 终生受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生存的需要,中华民族强盛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资料逐步得到满足。到本世纪末达到多层次的小康水平,虽然生活资料占主体,但发展资料逐渐占有更多比例。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用于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增多,这就更加需要用体育去满足人体和精神上的需求,以克服体力劳动逐渐减少,脑力劳动越来越多给人体带来的弊端。据资料统计,我国的十七八岁的的青年,处于身体发展最旺盛时期,然而许多人却表现出体力和运动能力不足的现象,壮年时期,许多人都表出“未老先衰”的现象。由此可见搞好学校的体育教学,使学生终身受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强盛的需要。

2 树立学生终身受益的体育观

高等学校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如何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精力充沛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业以及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健康地工作,让学生懂得如何掌握锻炼手段和如何自觉使用变化的手段,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2.1立足现在,着眼于未来。从现在高校普通体育课的类型来看,无论是普修体育课,还是选项体育课,内容大体上是篮、排、足球、田径里的跑、跳、投、滑冰、游泳、武术也占一定比例,其中有不少对抗性项目符合青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把上述内容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认为高校体育必须为未来社会需要打下身体基础。

2.1.2培养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养成自觉的锻炼习惯。

2.1.2.1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多数教师只重视跑、跳、投,讲进攻与防守知识,连学生上体育课也只是活动身体,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

2.1.2.2学会制定锻炼方案。只有学会自觉执行锻炼方案,才能使身体建设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制定方案如同医生开诊断处方一样,一是内容的选择得当,二是学会掌握用量标准。在内容选择上,通过体质测定有目的地进行。如果心肺功能不好应选择长跑或游泳,神经衰弱可选择气功、太极拳作为锻炼身体的项目比较合适。

教师应在掌握学生制定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监督和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晓之以理的去完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安排自我锻炼的应变能力。

2.1.2.3加强理论知识的考核。目前高校体育课成绩主要是技评和达标,理论知识考核范围较小,我们认为高校体育还应加强体育理论,在理论课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体力和体质测定,如何制定锻炼方案。

3 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不能只满足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还应把一些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不利因素列入教材。

3.1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

3.1.1心理因素。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过度的精

神刺激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失调,人体机能活动失去平衡,抵制癌症免疫系统削弱,过激的情绪变化其后果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那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溃疡疾病与这些情绪变化有直接关系。

3.1.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脏功能的强弱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改善和加强心血管系统功能也是我们体育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3.1.3现在大多数青年学生对自己所患的“职业病”有所不知,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帮助他们怎样预防和恢复,使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完成学习任务。

3.2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应该讲究一些实效性较强的锻炼方法,并能让学生付诸于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目的。首先从既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需要,也能养生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3.2.1在体育课教学实践里,从竞技项目里可选出一两种自己喜爱的项目,我校属于沿海城市,可根据自然条件,夏天开设游泳,冬天开设滑冰,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上的要求,同时也为他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在竞技项目中,中、长跑也是重要的选择项目,教学中课时不多,对加强心脏功能收效显著,但要自己掌握运动强度、负荷,无论什么体育项目都应贯彻这一原则。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6

身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运动,只有经常锻炼才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才能提高身体的素质,那么,体育课应该怎样进行才比较科学呢?下面我给出几点建议:

一、学校建设体育器材

许多运动都离不开运动器材,比如单双杠、篮球架等,许多男孩子喜欢篮球运动,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交了朋友。要知道,许多人都是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才成为朋友的。对于教师,也应该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正确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据了解,许多教师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用来做题,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加以锻炼之后学习效率会更高。我认为,首先教师应该端正对体育课的态度,这样在体育课上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二、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兴趣提高了,学生自然也就加强自身的锻炼了,要知道,现在许多学生周末都是“泡”在网上而不出家门,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因此,学校可以多举行一些体育活动,仅仅是一年两次的运动会是不够的,平时可以举行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比如跳绳比赛、呼啦圈比赛等,通过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体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体育锻炼还有很多益处,比如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学生遵规守纪的好习惯,因为在体育课中要遵守活动的规则,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科学表明,适当地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对于容易失眠的人可以通过适当地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自然也就不容易失眠了。总之,体育锻炼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课,对于运动时间较少的中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7

论文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在物质生活上一天比一天好.可却感到一天比一天“活的累”。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总是感到烦躁、焦虑、沮丧、羞怯,表现为急躁易怒、忧郁多疑、孤僻自负、忧柔胆怯,甚至心理失衡、难以自控:再加上我国特有的人口众多、独生子女。以及上学、就业竞争激烈等问题。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患心理障碍的机会只会增多,不会减少。因此,在加强预防和监控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同时,开展对他们心理障碍的改善和调理的研究、探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青少年学生,理健康的现状

人们在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心理上的困扰.威胁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一起故意杀人案震惊全国.案犯马加爵因琐事与同窗三年多的同学积怨.并处心积虑采取其残忍的手段连杀四名同学后出逃:还有近来连续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因学习任务繁重不堪重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跳楼的恶性事件.均作为极端案例而引起媒体舆论的普遍关注。而这些极端案例的背后.是日益普遍存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隐患;在学生家长、老师的一般经验中。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心理特征。据报到:“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达20%以上。”然而,有上述心理特征的青少年,若能正确面对且进行有效自我调理。这些心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以致出现异常的行为。故此.心理障碍酝酿着悲剧.成为违法犯罪的主演诱因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恶性事件.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敲警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关于广州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材料显示:“4675个被抽查的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55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1.79%。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共36人,占凋查总数的0.76%,其症状包括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抑郁等。这些症状都可能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行为偏差,有些症状隐含攻击性和残忍性.甚至可以说是产生马加爵事件的土壤和温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全国普通教育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就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中明确的提出:“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从而,必须高度重视体育与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而健康发展的心理健康有机结合起来,广泛运用体育的各种途径、方法与手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对于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克服心理障碍,调节心理状态,预防心理疾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各种适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基本原理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愈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运用体育的方法与手段之所以能有效的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也就是有效的运用和遵循了这一基本原理。

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好激动或性格过于内向、比较固执的人.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一个人如老是处在压抑的性格和失望愤怒的情绪中.也常常是癌症的诱发凶素。然而.生理疾病,若久病不愈也会导致一些因性格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疾病例如.结肠炎患者常伴有依赖、受压抑、情感受挫、争强好胜:心脏病患者常伴有忙碌、急躁、缺乏自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使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调理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三、体育锻炼改善和调理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

研究与实践证明.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益脑增智,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和提高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而且能有效的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发展个性,完善自我,健全人格,改善人际关系;况且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患者接受。故此,体育锻炼对改善和凋理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

1、能有效的增强和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学生的生理、心理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健全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人们身体活动的方式,直接改变其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的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人积极而良性的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系统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水平.把安静时处于长时间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的激活起来。因而.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体各系统的器官从血液中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而且能使其在形态和技能上得到有效而良好的发展,从而强身体魄.增进健康。而健康的肌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机能系统又是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体育锻炼.加强和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以利于预防和调理治愈一些常见的生理疾病.同时.也有利于有效的预防和调理治愈.如神经衰弱症.焦虑症和抑郁正等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

2、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完善自我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而进行的教育过程。自我教育中的“自我”.正是形成完整个性的重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情感丰富,智力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接受能力较好.并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和自学的能力。因此,结合其兴趣、爱好、特长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学习并掌握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自我锻炼、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并形成一种自学、自炼的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这些对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及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完善自我都是切实可行的。

3、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勇于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健全人格

体育活动几乎包括含了人类一切形式的活动(有如:身体的、心理的、认识的、情绪的、意志品质的等等)。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分表现利己与利他心、协作精神与个人主义、和睦友好与敌视抗争等.究竟倾向哪一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集体的氛围因此.具有良好氛围的体育学习集体,才能培养和激发集体成员体育学习的良好动机。所以,在游戏、比赛等集体性体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群体竞争”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的竞争意识及其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都是改善心里障碍,促进心里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形式多样,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各种个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人与人交往及其友谊的需要.以利于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这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学生通过体育比赛的胜与负、成与败的反复磨练,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与意志品质.而且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是学生问的关系亲切和睦、融洽和谐,使学生从中感受喜悦、精神愉快.很好地克服脆弱、孤僻、易怒、焦虑等性格缺陷.从而以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良好性格特征的形成.使青少年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健全的人格。

4、科学而适宜地体育锻炼没有副作用.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便于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以利于推广运用

有关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强度、时间、速度、幅度和节奏的体育活动.能有效的达到和实现心理改善转化与调理治愈的目的;而且易于被心理障碍患者接受,见效快,且反弹小、无副作用。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患者不认为自己有病,更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机构或寻求心理医生治疗.但对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较易接受.因为患者接受调理治疗时没有病人的感觉.能避免周围人的议论.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调理治疗。体育手段的调理治疗不仅能有效的调理心理状态,而且能有益于改善生理水平.以利于达到用健康的生理来促进病态心理的调理治疗。因此.科学而合理、适宜地体育锻炼对调理治疗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有其独特的疗效.而且见效快.复发的可能性小.就如同中医治疗是治本,更没有什么危险或副作用;也不受什么医疗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更不需花费财力,经济实用.即便于学生自我监控调理治疗.也有利于推广运用。从而,充实了学校心理调理治疗的手段和内容.弥补了现有学校心理咨询、调理治疗学生心理障碍之机构人员和设备的不足。

四、改善和调理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

运用运动处方对心理障碍进行的改善和调理治愈.可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心情放松、情绪稳定。

在青少年学生中患心理障碍的类型主要有:孤僻型、焦虑型、易怒型等。实践证明,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患者,采用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和不同强度、时问而进行锻炼的运动处方,针对性强、见效快、效果好。下面就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简介如下:

1、孤僻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我觉得性格孤僻、不大和群,人际关系敏感、紧张.做事缺乏自信、自尊自强不够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相结合,且技巧性较强的集体运动项目:例如:篮球、排球、足球、兵乓球、羽毛球、网球,以及接力跑等。锻炼时应采用的强度为强弱交替.用时稍长,而且幅度大小、速度和节奏快慢相结合的动作练习。有效的锻炼强度其心率可控制在140次,分钟左右;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4次,每次锻炼用时一般不少于30分钟患者应当有意识地参与和他人的合作练习.从而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提高自信.完善自我的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焦虑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假若你自己觉得遇事总是情绪烦躁、焦虑不安、心神不定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兴趣性较强或患者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例如:除球类项目外。跳绳、韵律操、体育舞蹈,以及登山、游泳等。锻炼时应采用强度大、用时适宜,而且速度快、幅度适中的动作练习。大强度体育锻炼时的心率可达160次/分钟;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2—4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20—30分钟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患者心神得以改善和调理治疗.情绪趋于稳定:处事稳妥自如.得心应手。然而.要注意的是锻炼后.必须进行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让全身得到充分的放松、恢复,这是该类型心理障碍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关键

3、易怒型之改善和调理治疗的运动处方

倘若你发现自己遇事不冷静、性情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甚至易发怒时.可选择一些以有氧锻炼为主.且自己感兴趣或重意念的运动项目:例如:长距离的行走或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极剑,以及气功等。锻炼是应采用强度适中,用时较长。而且幅度较大、速度和节奏缓慢的动作练习。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时心率应当控制在120次/分钟以内:锻炼持续时间为8—15周。每周锻炼3—5次.每次锻炼用时应当在40分钟以上.尚若患者本人身体状态较好用时还可更长一些.可达一个小时。通过此类体育锻炼使情绪的兴奋性降低,把兴奋性控制在适中的水平:患者长期坚持参加锻炼,能有效地陶冶情操、改善性情、稳定情绪,使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作为改善和弥补心理缺陷.完善自我、健全人格的调理治疗形式,不是一般的体育娱乐活动.要想达到有效的消耗因患心理障碍所积累的大量的心理能量.打乱患者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最终使患者身心平衡.实现身心健康之目的.就必须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充分考虑选用什么运动项目、采用何种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的长短等诸多方面都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及其所处的环境与条件而定。而且每次锻炼的时问与锻炼的强度呈反比.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的时间相应缩短;锻炼的强度小,持续的时间应当延长。

从而,为了有效地改善和调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体育锻炼时,无论是运动项目的选用、锻炼强度的强弱.还是运动量的大小及其持续时间长短的安排等.建议如下:

1、运动项目的采用应因人而异,最好是选用患者熟悉、喜欢、感兴趣的项目内容,这样,才能使患者全身心是投入。

2、锻炼强度要适中.应以中等强度或强弱交替的强度安排为主.锻炼时心率一般应控制在120~160次/分钟之间为宜。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8

关键词 体育 心理 综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的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愈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 体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体育可以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和集体观念。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有关青少年心理产生效益研究的一些因素的总结分析,主要从体育方面来阐述,此外还探讨了一些其它因素如教育、环境等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建议,希望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做一些理论性的指导。

2国内有关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利用文献数据库检索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及对图书馆相关文献的查阅,通过归纳总结,透视国内关于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相关研究。

2.3研究现状

2.3.1体育锻炼(大众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王润平(2005)在体育锻炼及其心理效益一章详细描述了体育锻炼分别对情绪、自尊、认知和人格方面产生良好影响。体育锻炼对情绪的影响:一次性体育锻炼可使心境得到改善;焦虑水平会下降;在体育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流畅体验、体育锻炼)。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自我良好感;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调节和治疗作用;体育锻炼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改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通过提高自信、自尊水平,能够使个体提高积极的自我概念。构筑青少年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协作性和适应性;对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等都有良好的作用。

曾芊、赵大亮(2007)指出: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一般自尊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都会受到性别与年龄的影响;研究被试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来考察身体锻炼与自我观念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程度地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对青少年的身体价值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达到体育人口的锻炼标准,体育活动才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吸引力和一般自尊产生显著影响。

2.3.2竞技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竞技体育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它承载着太多意义,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在我国可以说是竞技体育引领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竞技体育往往是体育的最佳体现,参加竞技体育就意味着你必须更快、更高、更强,也就意味着有成功者和失败者。所以竞技体育对于人的心理的冲击是更大的,青少年参与竞技体育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3.3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兰自力:学校体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学校体育对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体育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体验不同社会角色。

2.3.4其他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1)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公众场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大众传媒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风俗时尚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

(2)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家长的良好榜样作用;良好的教养方式作用;良好家庭氛围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国内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文章已经证明体育可以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发现,不少研究成果非常具有实践指导价值,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反向研究,即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现在国内的研究更多的是体育对儿童少年心理产生的影响,而对于心理健康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方面研究匮乏。 (2)关于体育对特殊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不足。 (3)体育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负效应。 (4)实验研究缺乏。(5)现有文献主要着眼在心理学范畴中某几方面的研究,综合性研究较少。

参考文献

[1] 邰德法.论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6).

[2] 王润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曾芊,赵大亮.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我观念和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效应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9

【关键词】全民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前言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全民健身也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笔者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2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增进身体健康的手段也必然会促进入的心理健康。对这一假设进行的检验首先来自于临床心理学,一些心因性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等),在通过健身活动辅以治疗后,不仅生理疾病减轻,心理方面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价值的结论。

2.1体育锻炼能延缓机体衰老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起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此外,体育锻炼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提高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锻炼能提高自我感知和自信心

体育锻炼在个体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活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体育锻炼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感知。同时,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笔者通过对江西省随机抽取的200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体育锻炼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锻炼能增加社会交往

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锻炼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最佳手段。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是人们团队作战,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减轻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增强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适当的强度的活动量,就有利于消除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有利于消除疲劳。因此,体育锻炼活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10

一、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必要性

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不仅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让学生从沉重的作业训练中释放出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育运动素质,在运动中享受快乐体育;同时,对于高中阶段是增强体育素质的最佳时期,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学对体育学科教学不够重视,体育锻炼的目的不够明确,方法缺乏灵活性,更谈不上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提升,这为学生以后的工作与学习带来一定的隐患。

因此,高中体育学科教学,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好基础。这就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使之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教学中应以“被动”教学向“主动”学习方面发展。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有效策略

1.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

在高中体育学科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并形成每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知健康的体魄对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更为深刻。从科学的角度理解体育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通过这些角度,教师要引导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意识,将体育锻炼伴随学生的终身。

2.通过积极实施因材施教,逐步养成自主锻炼习惯

目前,普通高中体育学科教学,教师的教学活动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增强学生体质为教育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要达到既定的目标要求,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通过积极实施因材施教,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让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选择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

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性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主要是指让学生掌握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做为理论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u价。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主动性。比如,在训练学生的耐力跑时,对于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学生往往训练一段时间便失去兴趣,这时可以将与足球运动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并通过竞赛训练的形式,学生的速度素质和耐力素质不知不觉得到充分锻炼,这样一来,学生在课余时间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足球训练,培养学生自主训练的独立性。

4.学会自主评价与心理调节,提高自主锻炼的质量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11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养成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一直在思索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一直在探求体育教学的意义。“一个人除去他在学校所学剩下的就是教育”――不知何时这句话在我的内心扎根,在心血和汗水的浇灌下如今已长成一株翠绿的嫩芽。在体育教学中,我也着力探求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贯彻体育锻炼的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形成时期,小学生的体育是整个认识的关键环节。无论从素质教育角度出发,还是从健全人格教育立场考虑,小学生都应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只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体育对于人体的巨大作用,才能努力学习体育基本知识、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一、用耐心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孩子在两代人的庇护下娇生惯养,渐渐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对于“消耗体力”的锻炼已经产生了抵触情绪。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必须消除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寒”,因此教师的耐心必不可少。

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别紧张”,“没什么大不了的”等自我心理暗示以帮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与学生充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上课前,教师应该对所教课程内容进行细致的准备;上课时,教师应该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周密的设计;下课后,教师还应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

然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他行,我也行”的自信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生的心中更容易激发挑战的意识,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树立榜样,推崇模范,让个别体育锻炼积极分子来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使争做“体育锻炼标兵”成为每个学生心中的动力。

第三,教师要给学生加油鼓劲,“你是最棒的”虽然仅仅是一句稀松平常的话,但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就有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意义,学生一旦接受了这一“信号”就能爆发出身体内的潜能。在老师的心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最棒的,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在学生的心中应该时刻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爱护和认可,使他们能够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做到让老师满意。

二、用爱心感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追求喜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个教育者都深知的至理名言。当“兴趣”成为学生的动力时,教师不仅能事半功倍,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体育是一门通过反复实践来获取技术的学问,也许一个对体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要比那些被动接受训练的学生体育基本功和体能素质好,可见,教师的教只起到一个指点、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才是促成教学成功的根源。

人们常说:“尊其师,信其道”。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正其身,树其范,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品行上严格自律,在语言上温和可亲,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对教育、对学生始终不渝的爱心。小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尚未健全,极易感情用事,所以出现“喜欢一个老师,爱上一门课”的现象司空见惯。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强求学生从自身发展的层面来学好一门课,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拉近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达到从喜欢体育课到喜欢体育老师,最后到喜欢体育锻炼。

三、用良心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持之以恒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儿”,言之有理。教师的劳动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也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出效果。一般而言,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和操纵者,除了公开课,似乎教师的劳动都由自己监控,这一方面给了教师充分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给了教师偷懒的机会。同样一节课,同样四十分钟,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味无穷,受益终身;有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如坐针毡,虚度光阴。同样一门课,同样的教学环境,有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如小鸡啄米般争先恐后;有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如巢中小雀般坐以待毙。

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爱吾幼以及人之幼”。毕竟我们都要为人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呢?那么,在我们为人师之时就应该竭尽全力教育好别人的孩子。

体育锻炼的益处范文12

关键词:高中生;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

一、前言

高中生正处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学校是其学习乃至生活的主要场所,如何让学生爱上学校爱上学习不仅是降低辍学率所应关注的重要问题更是广大学生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课题。学校疏离感(alienationfromschool)常常与青少年不良行为如暴力、辍学等行为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该时期学生学校疏离感特征,并尝试性寻找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rown(2003)认为学校疏离感是指学生感到由于自身与他人存有隔阂和距离而产生的痛苦感或失落感,对学校的疏离感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学校是不完整的。具有学校疏离感的学生面对生活和学校的期望有一种无能为力感。倪凤琨(2005)认为学校疏离感是学生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学校规范、老师、同学等对象之间,由于关系变得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孤立、无意义、无力、无规范等消极情感。总体来说,可以认为学校疏离感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并且产生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因为疏离感主要是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学校疏离感的产生有特定的场所要求,所以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方向,停留在现象学的讨论上。很少有研究提出通过体育锻炼的方法对学校疏离感进行干预。但众多体育锻炼身心效益的实证研究为这种干预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尤其是来自体育锻炼对众多负性情绪改善作用的研究。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保护意义,尤其是不良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失眠等。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压力、降低焦虑等负性情绪的体验、改善睡眠质量、提升认知能力,甚至已经成为有情绪障碍个体的自助式疗法(孙延林,2014;Tsiantoula,2012;陈凯华,2015)。目前,运动心理学领域正在探讨体育锻炼心理效益的机制。虽然结果尚待统一,但整体而言,体育锻炼的效果至少不是负面的。进来兴起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活动方式而形成的(温煦,2015)。这里的认知不是狭义上的认知,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叶浩生,2011)。体育锻炼的具身性是个体认知加工的重要载体,同时,身心交互理论认为身体与心理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基于以上两种理论,本文假设体育锻炼的具身效益会影响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体育锻炼量越大学校疏离感越低。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

随机选取某高中四个班级进行集体施测,问卷发放前严格宣读指导语并告诉学生此次调查的意义以最大限度获取学生的配合。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完成有效问卷被试的年龄为16.58±0.87,其中男生分别为94、130名。高一83名,高二141名。

2.2研究工具

2.2.1体育锻炼量表

体育活动量的量化采用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1992)修订的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三个纬度考察个体的运动量。量表为5点计分,总分为三个纬度得分的乘积,得分范围为0-100。运动量评定标准为:≤19为小运动量;20-42分为中等运动量;≥43为大运动量。该量表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量的评定,重测信度为0.82。

2.2.2学校疏离感量表

学校疏离感采用倪凤琨(2005)编制的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该量表共22个题目。分为无意义感、无力感、无规范感和孤立感四个纬度,无意义感指学生能否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有意义性;无规范感用于判断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等是否愿意遵守方面的感受;无力感在于判断学生能否应付自己的学习压力和把握自己的未来等;孤立感了指学生在学校是否感到很孤独及对学校的归属感如何。问卷采用4点计分,四个纬度得分总和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意味着疏离感越高。

2.3数据统计与处理

首先对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学校疏离感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然后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最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影响。统计显著性水平为a=0.05。

三、研究结果

3.1体育锻炼及学校疏离感特征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该校学生体育锻炼量处于中等水平(21.33±22.18),男生体育锻炼量显著高于女生(p=0.00)。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72)。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无意义感(14.14±3.25)、无规范感(11.51±1.86)、无力感(12.58±2.19)、孤立感(9.58±1.68)。学校疏离感各个纬度中无意义感和孤立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无规范感和无力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p=0.009;p=0.09),详见表1。

3.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1**),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299**)。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详见表2:

表2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及其各个纬度的相关分析

类别123456

1体育锻炼1

2学校疏离感-0.21**1

3无意义感-0.299**0.61**1

4无规范感0.040.39**-0.19**1

5无力感-0.020.51**-0.040.18**1

6孤立感0.030.38**-0.060.110.031

3.3体育锻炼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依据PARS-3对体育锻炼量的划分标准,将体育锻炼量划分为三个级别:低≤19;20

表3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学校疏离感影响的方差分析

类别1(143)2(54)3(27)FP

学校疏离感48.65±4.0845.98±4.5246.81±5.118.25**0.00

无意义感14.82±2.8013.17±3.9212.48±3.079.74**0.00

无规范感11.48±1.7611.44±2.2211.81±1.640.410.665

无力感12.83±1.9611.78±2.4612.93±2.465.03**0.007

孤立感9.57±1.709.50±1.559.78±1.890.250.78

注:1=低体育锻炼量;2=中等体育锻炼量;3=高体育锻炼量;

四、讨论分析

4.1变量特征及差异分析

该校总体体育锻炼量不佳,达到中等体育锻炼量的不足50%,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较为吻合(袁贵勇,2015)。一般而言,男生比女生体会到的疏离感水平高。Trusty和Dooley-Dickey(1993)的调查结果显示:四至八年级男生体会到的疏离感程度高于女生;然而,本文并没有发现学校疏离感的性别差异,这也与倪凤琨的研究结果有较大的出入。原因可能是男女生人数差异造成的。本文发现的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女生的无规范感体验显著高于男生,这与Shoho(1996)的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原因可能是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情感,更多地将压抑了自己对规则不满的观点,从而与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形成了较大隔阂。

4.2相关及方差分析结果

体育锻炼量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无意义感纬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在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相关。无意义感可能是导致学生产生学校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中生正处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该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体会到较多的无意义感,比如感觉学习无意义、生活无意义等会导致学生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降低,与学校的疏离自然就会远。

本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量的学生在学校疏离感总分及无意义纬度、无力感纬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基本验证本文所提体育锻炼能够降低学校疏离感的假设。可能是原因有两个:其一,体育锻炼的参与会增加个体“走出去”的概率,加强其对周围环境亲近,依据纯粹接触效应认为个体与其所生活环境互动越多,则对该环境的喜爱程度越高。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学校疏离感较低;其二,无意义感与无力感可能是体育锻炼影响疏离感的机制。无意义感,甚至对生活绝望是大多数抑郁症患者的体验。体育锻炼具有抗抑郁性(Tsiadoula,2012)。情绪唤醒能降低无意义感,对生理功能的唤醒能够降低无力感。因此,体育锻炼唤醒作用可能是产生效果原因。

五、研究结论

高中生体育锻炼现状不容乐观,且男生体育锻炼显著好于女生。学校疏离感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是女生比男生更多地体会到无规范感,男生的无力感显著高于女生。体育锻炼与学校疏离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的方差分析显示体育锻炼量越高学校疏离感越低。也就是说,可通过增加体育锻炼量为手段以降低学生的学校疏离感。由于本文样本量有限,研究结果的解释度有一定局限性。

参考文献:

[1]陈凯华,&伍晓艳.(2015).安徽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情绪和睡眠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36(5),715-717.

[2]孙延林,王志庆,姚家新,吉承恕,戴群,&金亚虹.(2014).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认知、焦虑、抑郁和自我概念的研究进展. 生理科学进展(5),337-342.

[3]温煦.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科学,2015(3):73-82.

[4]倪凤琨.(2005). 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河南大学).

[5]叶浩生.(2011).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心理学报, 43(05),589-598.

[6]袁贵勇,张美玲.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