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

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

时间:2023-12-01 10:13:48

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

第1篇

2.3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银行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我国投资市场造成了影响。银行资金缩水,需要控制对外投资并进行贷款才能维持银行有序发展。不仅是国内银行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各大银行内部资本都不够充足,我国企业融资难,对外投资也受到限制。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的经营效益降低,国内企业家密切关注金融危机的发展,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关键时期有效避免风险,减少投资能够更好地维持企业经营,因此企业家对投资的决策更加谨慎,使国内投资市场得不到发展,我国经济水平无法正常增长。

2.4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作薪酬,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的增加、工资报酬的降低直接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大众的消费理念、消费结构有所改变,虽然对大众基础的温饱生活影响不大,但消费行为趋于保守,中高档消费品所占比重缩小。国际金融危机让我国经济发展阻力加大,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大众收入增长随之减缓,消费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2.5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虽然金融危机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民的生活,但在防控金融危机影响的过程中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由于金融危机的压迫,许多中小企业运营极其困难,在行业中占据资源优势的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发展低谷进行并购,达到资源的吸收利用。针对我国能源资源供小于求、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借此机会利用所储备的外汇吸收国外的资源。我国外汇储备量较大,金融危机状况下可在国际中获取有力的话语权、主动权,别国货币受到冲击时,减轻对我国货币的影响,提升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利用、流通价值。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

3.1实施就业、创业政策

中小型企业抗金融危机的能力弱,但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社会价值较高。可以接纳劳动力,稳定就业,能够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稳定,是青年人创业的形式。为了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率的影响,应该积极出台政策予以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切实降低就业难度,可在税费、信贷等方面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让国内中小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相关部门指导和帮助应届生和其他待业人员,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有利创业的政策,为创业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创业启动难度。为就业人员提供人才培养政策,提高待业人员的就业实力。

3.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变革

要想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保持我国经济稳中求进,应改进经济发展方式,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重心。经济发展的重点着重于国内民众,注重改善民生。政府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计划,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企业也应该把握政府政策,利用扶持资金进行技术创新,优化转型产业结构,这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3.3促进我国内需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经济,使国内外的经济状况紧张,进出口贸易的效益不佳。为了解决出口难的问题,要着力于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国家应该以政策保护大众消费能力,多个渠道改善居民收入状况,从源头解决消费问题。缩小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差距,扶持贫困阶层,加大低收入人群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以政策支持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员工的收入稳中上涨。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注重产品的质量,体现物有所值促进居民消费欲望。从医疗改革、求学问题、住房压力等方面做好保障,降低居民的生活压力和危机感,从而调动居民储蓄资金促进消费行为。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挑战;机遇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衰退性冲击,中国因其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而未能独善其身。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还是好的,因此,中国经济没有出现大萧条的严重后果。中国应认真分析金融危机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牢牢把握危机中的机遇,把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变为推动改革的动力,增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及其原因反思

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响的深度不断扩大,并向实体经济延伸,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

(一)对外贸易迅速下滑

金融危机使许多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2亿美元,下降15.8%。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779.6亿美元,减少30.6%。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停产关闭,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GDP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原本是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进出口贸易反转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制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贸易依存度较高,而高贸易依存度下的国内外经济关系难以持续,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较差。再加上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不景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冲突不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准入门槛,降低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加剧了外部需求下降的矛盾,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凸显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通过出口化解国内过剩产能的空间大大缩小,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以粗钢为例,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6.6亿吨左右,目前实际需求仅为5亿吨左右,约1/4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据统计,2009年一季度中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必然产生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导致生产过剩,这是体制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运行机制的作用。为调动地方抓发展的积极性,中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各级各地分灶吃饭,迫于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造成了一些项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金融危机爆发前,这些过剩的产能通过外部市场得以化解,但是外部市场一旦疲软,产能过剩的矛盾立刻就反映出来,并迅速传导到其他产业和领域,使中国为过去过度依赖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付出沉重的代价。

(三)就业市场受到严重冲击

受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和外商投资的影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等青年劳动者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多农民工被迫提前返乡。根据农业部调查,大约有15.3%的农民工现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除此之外,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中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其中包括应届毕业生的611万人和去年毕业而尚未就业的近10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还将遭遇到更多的竞争威胁。

二、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透过危机,我们也看到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推动内需型经济改革的步伐

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动力是内需,这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广阔、内需充足的国情而言的,也是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中国实体经济的教训而提出的。金融危机是对各国发展模式的挑战,高贸易依存度的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的能力差,中国对国际贸易的过分依赖已经严重扭曲了经济发展。之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外需拉动;现在,外需减少了,对中国经济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要积极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危机对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促进作用。

(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因为资金的短缺、订单的减少、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退出市场,促进了资源和市场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企业战略重组。通过危机企业认识到要从根本上化解危机,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形成对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倒逼”机制,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大、就业机会多、经济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为重点加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在最有影响、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实现突破。

(三)为海外并购创造机会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外很多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中国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收购兼并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在技术研发、品牌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优势,大幅度地提高中国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另外,中国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借助这个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的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和开发权,这对于解决中国的能源资源短缺问题,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四)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裁员,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专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面临着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遇。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资源,又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中国应对危机的对策分析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基础上,更应着力把握由此产生的机遇,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内需;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把海外并购作为战略重点,更加注重提升出口产品的层次;把引进人才作为重要保证,更加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坚持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内需主导型经济是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确保中国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改善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在完善投资体制的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消费市场的要求决定投资的方向、规模和结构,增强投资的针对性,提高投资的收益,从而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二)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要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作用,打造具有支撑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加大研发的力度。加强国内企业的研发,组团发展,形成产业国家队;强调自主品牌的独立性,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营销品牌;尽量把产业链中附加值高的部分做起来,形成特色和优势,占据市场高端;想方设法把掌握世界领先技术的研发机构引进来,同时在招商引资时也要注重技术招商和产业链招商。二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研发能力;积极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高速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交通运输、节能建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新材料产业以及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未来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三)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需要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绝佳机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投资的重点应关注两类对象。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金融掌控能力相对较弱,应采取参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价值。另一类是实体经济中的优良资产。重点包括对中国产业发展关系较大的高新技术、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增强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为企业争取各种发展机会,积极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从人财物上给予协助,解决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长期看,这也是绕开各种贸易壁垒,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对出口过度依赖的一种解决方案。

(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疲软,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境遇,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迅速降低,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劳动力需求。一是发挥政府职能,增加就业机会。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许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存在,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发展。二是鼓励自主创业。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在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融资渠道等各方面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优化创业环境,通过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最大化就业。三是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农村供水、用电、修路等突出问题,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返乡农民工在当地就业。同时,要积极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抄底”机遇,积极向海外引进高端人才,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劳动技术带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史振华,卢燕平.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7).

第3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类危机 员工需求管理 工作满意度 职业生涯管理 情商管理

2010年富士康连续发生员工跳楼事件,给富士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声誉损失,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富士康事件给人以深刻的警醒。是什么导致了此类危机的产生?企业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地遏制此类危机的产生呢?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的提出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给企业的声誉或经济利益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或问题,包括企业遇到的突发的、传播性强的、负面影响巨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朱磊等,2004)。企业内外环境的诸多方面都可能成为企业的危机源。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企业内外环境的监控,从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与评估、信息预测、信息预警和信息处理等方面全方位、分系统做好企业危机管理(朱磊等,2004)。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企业面临的众多不同类型危机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也不同,故要做到对企业危机进行分类管理。文章在综观企业危机管理所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了遏制企业危机发生的源头性因素和企业危机管理的新思路。

(一)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危机。如朱磊等将企业危机分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人力资源危机等;贺正楚等依据危机来源将企业危机分为企业内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和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危机。已有的研究虽对企业危机类别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但却缺少对各类危机逻辑关系的梳理。“没有满意的内部顾客就没有满意的外部顾客”。企业各类危机的出现,无不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笔者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如果企业中员工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员工在工作中都是负面情绪、工作满意度低下,就有可能导致员工突然发出一些行为举动,给企业的声誉或经济利益带来负面影响,这即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员工这类行为的发出往往具有突发性、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巨大、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企业核心岗位员工的突然离职;员工突然发生个人人身伤害行为而引起其他员工恐慌的事件等;这些事件对内则会给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员工士气低下、不满情绪蔓延,从而引发企业产品危机、信任危机、员工流失、员工士气低下、工作事故频发等企业内部危机,对外则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经济利益,引发客户流失、媒体负面报道、政府调查等企业外部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管理与消释,可有效减少和防止企业其他类危机的出现。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是有效遏制其他类危机的核心一环,此类危机应该放在企业各类危机管理之首来管理。

(二)拓展企业人力资源的界定范围并探究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思路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所处的网络之间的对抗。今天的企业,不仅要做好企业自身的管理,还要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做好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竞争者关系管理,他们都是企业之间展开竞争的有效参与者。他们的需求满足与否,合作过程中心情的愉悦度(企业员工情绪管理的结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参与竞争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力量贡献的大小,而这些都将决定着企业竞争的结果。

本研究以人力资源类危机为研究对象,拓展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管理范围,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的范围应该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企业各类员工)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供应商、商、批发商、零售商、顾客等(我们可称其为企业外部员工),做好企业内、外部员工的需求和情绪管理。并且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管理等多学科视角探析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其逻辑关系,明确构建此类危机预警系统的逻辑思路,以更有效、更科学地构建此类危机的预警系统,减少此类危机的出现,促进此类危机的转化,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果,为企业此类危机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构建思路

(一)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本质

员工任何突发行为的出现不会毫无预警。任何结果的出现都有其先在的原因。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本质是员工需求危机和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情绪管理失当。在企业管理与运营过程中,若能很好地对员工需求和情绪进行管理,及时捕捉员工需求满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出完善员工需求的改善措施,就有可能避免员工因需求得不到很好地满足而滋生的不满情绪,而有效遏制人力资源类危机的产生,这是从此类危机产生的根源性要素方面对此类危机的管理。

(二)企业员工的需求管理

“没有满意的内部顾客就没有满意的外部顾客”。企业内、外部价值链成员的需求管理极为重要,他们的需求满足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及时创造和提供给消费者想要的价值。企业员工需求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出发,应用布莱克和莫顿的9*9领导风格模型来构建企业各类员工在其不同职业生涯路径上的需求管理系统(见图1),以找到企业各类员工现实需求与理想需求满足情况的差距,并得出各员工需求差距的总体情况(见表1)。

其次,结合SWOT分析模型来认知各类员工的某种需求如何能得到更好的满足,寻求企业层面的解决措施。提出预警的需求需进一步借助SWOT分析模型,从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四个方面分析企业员工需求满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寻求企业层面的解决措施。如对于满足员工的某类需求来说,企业可列举有助于员工某类需求实现的有利条件和障碍,列举环境与竞争对手有助于员工某类需求实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让员工内心有一个对比从而做出更理性的决定,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

再次,分析企业各类员工的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工作满意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五个因变量情况,设计预警指标系统,确定预报警度。

最后结合企业各类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来最终确定企业在员工管理方面有可能出现危机的区域。

(三)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管理

员工需求满足程度会有效影响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员工需求满足与否,对企业满意与否,都会表征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对员工行为的把握,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员工需求的满足情况和员工对企业的满意与忠诚程度。二者是人力资源类危机出现的最重要的自变量。在企业中我们可以通过发放员工对企业的整体满意度调查表和组织承诺问卷来把握员工对工作和企业的满意度,若二者综合得分低于一定分数,则提出预警。此分数与表1共同作为员工危机出现之前的征兆。

(四)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

以上我们得出的人力资源类危机前兆仅仅给出了企业存在可能引发危机的预警,到底是企业管理的哪些方面导致了员工需求满足的差距而引发其对企业的不满情绪,我们还要进一步结合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具体到企业管理的单一要素)来进一步进行探测。通过具体到单一要素的员工满意度调查,明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以更好地制定措施,满足员工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心情愉悦度,提高员工的组织承诺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概率。

顾客所需要的价值的提供依赖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前文我们界定企业人力资源的范围为企业内部价值链成员和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所以,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满意度调查时,既要明了内部员工的满意状况,也要及时捕捉外部供销价值链成员对企业的满意感,从他们的角度思考如何更好地完善企业的管理,实现“多赢”的局面,才能顺利完成消费者所需价值的创造、传递与传播过程,更好地服务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五)做好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和激励管理

职业生涯管理对于员工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诠释。企业要做好内部员工和外部价值链成员的职业生涯管理,明确他们在不同职业生涯路径上的需求状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诸模块的有效运行和渠道管理等,使企业制定改善他们需求满足程度的措施,并有效落实,运用激励的综合模型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激励和行为的导引,切实地从他们的日常工作行为中不断促进其成长,实现其职业生涯路径的顺利过渡,提高内部和外部员工的满意度。

(六)做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情商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爆发,除了以上我们所阐述的员工需求未得到科学管理导致的员工满意度降低而发生过激行为外,其实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员工需求满足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员工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如果有更多的正向情绪体验,势必会更加喜欢工作,更愿意与领导和同事协作以促进任务的完成。反之,员工则会厌恶工作和逃离工作,抱怨情绪滋生。若此时管理者不能很好地平复他们的情绪,则员工会在更强烈的情绪体验下做出过激的行为,如离职、自杀或攻击别人,破坏企业设施等等。归根结底,如果我们能更好地做好员工激励工作以科学满足员工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给予他们美好的情绪体验(依赖于管理者和员工双方面情商管理水平的提升),员工过激行为的情绪就不会爆发,就不会发生人力资源类危机事件。故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实质就是企业员工的需求和情商管理。而这两类管理水平的提升,则可有效避免此类危机的产生。

结论

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居于企业各类危机的核心。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的解决,可有效防止企业其他类危机的出现。从员工的需求管理和情商管理出发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类危机管理是一较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机遇的把握

金融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扰动、紊乱、崩溃,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变的越来越严重,以至于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最有利的投资机会中。

一、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实体经济;物流业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也未能幸免。

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各个国家逐步显现。而在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近一个时期以来,不断有企业关门倒闭的消息传来。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制造业外部需求减弱,生产量急剧减少,效益明显下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外向型企业出现倒闭。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000多家规模(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浙江,大约有20%左右的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或半停产;在广东,有约95%的中小企业资金告急,资金缺口达1.2万亿元;上海、江苏等地也面临着相似的难题。在倒闭风潮中,首当其冲的是外向型加工企业(例如贴牌生产等)。这类企业,以订单为主,受国外市场波动影响大。例如,全球最大规模的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受海外订单减少、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继续上升影响,旗下的两家工厂已经倒闭。

二、实体经济变化给物流业带来的冲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十分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行压力极大,因而会给物流业带来巨大冲击,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出现萎缩,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物流资源闲置,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具有生产业的特性,主要为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构成物流业的市场,国内和国际两个物流需求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带来物流经营业务量的下降。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于快递业而言:由于大部分的快递企业业务量中80%是企业客户,20%是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中的大部分是制造业客户(工厂企业预计超过一半以上),而中国制造业出现问题,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快递业的业务量。很多中小快递公司因为没有客源或客源太少而关门倒闭。2008年9月份以来,各大快递公司的业务量都出现了萎缩。例如,继上海一统、广东翔盈等一批快递公司倒闭之后,国内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宅急送也出现了业务下滑的情况。宅急送公司业务量已从上年的40%增长放缓到现在的15%~20%。快递公司怎样减少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已成为整个快递业的首要问题。

(二)对于传统的公路运输业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输车辆营运效益明显下滑,客户减少,货源不足。目前,许多货运公司货运量快速下滑,一些规模较小、实力不济的货运公司已开始倒闭,部分从事货代的人员也相继跳槽。2009年1月国家开始收征燃油税,企业的运输成本又会增高。运输行业的集中度很低,达不到规模效应。而提高集中度最好的途径是并购。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并购对象的估值比金融危机前有相当比例的下降。这就给企业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带来了困难。

(三)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业绩严重下滑已成为第三方物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客户的减少成为困扰企业最大的问题,很多物流公司都处于无货状态。在危机面前,国内其他大型的综合物流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不小。据中远物流提供的数据显示,公司大部分物流业务在2008年第三季度出现了明显增幅减缓,其中化工物流和家电物流的第三季度增幅较2008年前三季度的平均增幅分别下降了20%和39%。而宝供面对危机来袭也不能完全应对,对形势的变化也不能确定,只能随机应变,谨慎对待。

三、几点思考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影响,冲击着中国整个制造、加工、外贸等行业。由于它们是主要的物流需求方,因此,制造业、加工业、外贸业的业务量萎缩必将导致物流业的业务量减少,从而使物流业也陷入一个低潮期。

经济发生变动也可以看出中国物流企业的应对能力。借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危机能够看到中国物流企业的一些弊端。中国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物流行业缺乏柔性,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并且是处于被动地位。因此,要提高物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由被动变为主动,需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加强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现阶段中国物流企业存在很多管理上的问题,管理与运营脱节,管理混乱不科学,很多还是依靠经验管理,使运营效率低下。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更要注重和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制定更加完善的行业标准及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服务效率。

(二)提高物流服务质量。中国物流企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公司转型而来,而这种单一的企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需求,例如一些物流公司只能提供单一的运输或仓储服务,而这次经济危机来袭,物流需求方的业务量下降,这些物流公司只能依靠价格战来赢得客户,并没有其他的竞争优势。因此,公司的盈利能力将大大下降,而价格战也不是长久之计。

(三)加强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现在中国物流企业依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这样使一些物流公司的经营成本很高,很难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这样不但能够避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且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降低自己的运营成本。

(四)提高对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有分散风险的意识,在行业中能够进退自如。现在很多物流公司缺乏分散风险的意识,一些规模不够大的物流企业也自买车辆,自建仓库,这样运营成本就会很高。一旦公司在经营上出现问题,就不能全身而退,也不容易转型,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要提高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比如车队、仓库可以租借而非自买,这样就可以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企业经营不善时也容易转型,而不至于缺乏弹性而倒闭。

总之,金融危机来临,对中国物流业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但是通过这次危机我们也可以认识到行业的不足。物流企业一定要坚持业务创新,把握供应链并占据主动地位,这样企业才能及时把握客户的需求,才能够保生存求发展。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的出台,不仅对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而且对于物流业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我国物流业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家出台政策发展运输物流业,各物流企业应把握这次机遇,挺过金融危机,为今以能够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资源配置;结构调整;消费观;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次贷危机,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数年,它带来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危害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次变革的良机。中国作为世界上新兴的经济大国,世界市场中重要的经济体,不可避免的受到次贷危机的深层次的影响,在思考如何减轻危机带来的危害时,我们也应反思这次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因素。危机除了带给中国灾难,又给我们创造多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呢?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综合作用下的集中爆发,同时,也是这些矛盾的强制解决。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也同样可以发现相似的阶段:经济运行过程中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经济矛盾的解决并构成新的经济框架、新的经济框架下经济平稳发展,新矛盾的产生及潜伏。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经济发展由于经过危机的筛子作用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调整,是生产关系适应了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种情况我们也是可以视为经济发展的高涨时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经济泡沫,经济结构发生了失衡。而经济危机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发生不可调和的时候爆发,这样看来,经济危机的另一个实质就是打破泡沫,是经济总量回归实际总量的体现。这也应了一句老话,所有的泡沫都会破灭,所有的失衡都会再平衡。这样以来,我们就可以以另一种视角看待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世界经济体系的一次自我变革和结构重组。既然如此,危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有利影响就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那么,经过这次次贷危机,中国到底受到了哪些有利影响呢?

一、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在危机登陆中国的一刻,就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自我变革和发展的机会。在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面前,面临着巨大的生产要素缺口。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无法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无法将有限的生产要素合理的分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经过次贷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市场的活力,进一步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使企业与市场发生更直接的联系,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产品价格的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整合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危机,中央着手开始这两方面的调整,并提出了科学创新实践活动,即“科学发展观”。在我国,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低技术含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可是能耗大、产品价值低等问题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向型经济结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但这忽视了内需和基础建设,经济结构的单一,使中国经济容易受到世界大经济气候的冲击。在这种时刻,经济危机冲击了中国经济,这种来自外部的影响对中国内部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了反应,开始促使中国经济调整结构。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危机反而防止中国经济走上歧途。

三、次贷危机促使了我国劳动力水平的提升,促进就业体制与结构的优化

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存在着劳动力结构过于单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匮乏,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劳动力市场,中国也受到了波及。2008年上半年以来,我国房地产、IT业、金融业及其相关行业都面临着减产、停产以及停薪减薪的困境。经济危机造成了劳动者的大量失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在通过危机将劳动力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危机劳动者会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同时,危机强制打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促使劳动者根据市场的需求学习新的技能,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四、次贷危机提高了我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

危机和风险意识有多重要,仔细研究一下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就会知道。由于没有合理的估计次贷的风险和其将会造成的影响,华尔街为此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预防危机的难度在于危机爆发的先兆非常细小,很难及时发现。因此,只有健全的一整套预防机制和措施,防微杜渐,从不寻常的先兆中预测到危机,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对策。这样一来,就能提高经济的预见性和防震性。经过危机,国家、企业和个人重新树立了危机意识、风险意识,正视风险可能带来的问题和损失,尽可能的去规避风险,把损失降低到最低。

五、次贷危机促使了消费者建立新的、健康的消费观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是过度的储蓄消费。没有消费的习惯,国家内需就无从拉动,人们即使是富裕了也不能更好或是不会更好的生活,这也是制约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次贷危机发生以后,为了刺激内需,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惠民消费政策,这极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同时对人们消费观、生活观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刺激作用。

第7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税收;税收改革;思考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轨,先进的理念与管理经验被引进来,有积极的作用,自然会有消极的影响,金融危机就是消极影响其中之一。我国的企业如何能够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还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税收改革就是方法之一。接下来,笔者就金融危机下企业税收改革思考的相关问题做具体的分析。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整体的税收制度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影响就是税收收入的减少,这是因为我国的税收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经济效益,发生金融危机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不佳,上缴的税收自然也会减少,很多的企业甚至不能承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而破产,这对我国的税收来说就是一种打击。

2.影响公共设施的建设。这是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另一重大影响,正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我国税收的减少,因此用于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相对就少,很多公共设施的建设只能暂停或者不建。这不仅影响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还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改革的思考

上文中,笔者主要阐释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税收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具体是概述一下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税收应该进行如何的改革,以接受金融危机的挑战,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1.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面对金融危机,我国企业应该勇于应对,通过企业税收的改革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一般都采取适度宽松的税收政策,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企业也可以采取价格战略,减少库存的积压。国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调整。

2.调整资源税,建设节约型企业。金融危机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可以有很多的变革,完善企业自身的体制建设。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体制,合理制定资源价格,鼓励企业成为节约型企业。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企业应该做到环保节能,严格按照国家的生产要求进行安全生产,提高科技投入力度,使企业尽快脱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要实现这一点,国家应该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企业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国家通过对企业税收制度的调整来鼓励企业进行环保节能的实践,如果有些企业一直都不执行国家的标准,相关部门就应该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其强制使用环保节能的产品,加大科技的投入。

第二,国家可以依据企业使用资源的稀缺程度,可以将资源税计税的标准由销量改为产量,这样既有效的保护了稀缺的自然资源,又可以鼓励企业转变生产方式,由对自然资源依赖的粗放型生产法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发展的集约型生产方式。

第三,提升资源税税负水平。如果资源税的税负水平提高了,那么企业生产者就要花费更多的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让企业尽快减少对资源的依赖,鼓励企业提高科技水平,加大对可再生资源的投资力度。

3.对房地税进行改革。近些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发展迅速,但这种发展伴随着很多的隐患,对房地产税进行改革能够促使房地产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使用的房地产税有很多的重复设置,目前我国已经逐渐地改革企业所得税,很多重复设置的房地产税早晚是要合并的,这些重复设置的税收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价值上都有很多相同之处,例如,现行税收制度按照房产和土地人为地分设税种,对房产从价或从租计税,对土地从量计税,对房产价值中所含地价既按价值征收了房产税,又按房屋所占土地面积征收了土地使用税。

4.对关税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够给我国的企业带来重创,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都是依靠出口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应该对关税和出口退税进行调整,降低企业对出口的依赖,由出口主要转为内销,避免库存被大量的积压,但是相对于技术水平高的企业国家应该鼓励出口;国家应该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国内稀缺资源的进口,这样可以促进收支平衡,而且世界都处于金融危机的环境中,国外需要增加出口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我国如果在这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稀缺的资源会大大降低成本,也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出口退税政策,尽量减少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5.完善国税与地税的协调机制。国税是国家税务系统,与“地税”是一个国家实行分税制的产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税收承担着组织财政收入,调控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国税和地税两套征管机构的继续分设,已经显得不大适应改革的新形势了。虽然整合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经具备,但是因为地方税制改革滞后等因素,机构整合的难度仍然显得比较大。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国税与地税机关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以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有条件的地区可先行试点国税与地税合署办公。而不能及时展开税务整合的地区,应该利用信息资源将国税与地税的协调工作处理好,通过制定体制沟通来实现双方的互利互惠,为企业的税收合理化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企业税收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税收制度能够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科技水平,促使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本文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税收改革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希望能够为相关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为我国企业税收制度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第8篇

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结构的优化及经济质量的有效提高,中国加入世贸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同时,它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其中最严重的很可能关系到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在经济方面尤为明显。

近来的金融不稳定带来的经济损害有多种形式,比如银行倒闭、企业破产、职工失业、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外汇储备的损失、GDP下降等等。计算发现,日本在1992—1998年间和韩国在1997—2000年间为处置银行坏账所负担的财政支出分别达到各国年GDP的21.5%和14.7%。北欧国家自1990年以来的三四年里因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达到其年GDP的10%—30%。这样的事实向我们深刻的说明了金融危机带给经济发展的巨大危害,甚至是经济倒退。

从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的金融领域出现混乱动荡,对银行信用体系、货币金融市场、对外贸易、国际收支及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可称之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和金融安全是对立的,靠的是国家金融竞争力、国家的金融系统抵御能力、国家金融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这样一个不稳定的金融环境,如何使经济的发展减少影响或者拉升经济发展就成为了我们所面对的必然问题。

二、经济发展的机遇

危机,从经济上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解释:危机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种特殊现象。经济结构的进步完善中,寻找机遇并抓住机遇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在金融危机下,本文从经济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1.经济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下银行、企业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时这些行业也严重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妨可以提升对其他行业的投入比例,如农业、小商品、轻工业等。根据金融危机的危机空白时段拉升这些行业,存储资金等待金融的回升。

2.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常常带来的负面效果就是失业问题。这也是大部分人所担心的事情,然而这时也正是我们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的机遇,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往往人力资源的素质也是一大问题。在金融危机时,面对这方面的压力人们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便保障生存,这样也就给危机时的人才质量带来了很大的保证,当金融危机度过后,优秀的人力资源带给经济发展的贡献将是非常巨大的。

3.技术发展,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都能深刻的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技术进步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金融危机时,一切和金融有关的行业都可能崩溃,但技术却是一个例外,任何时刻先进的技术都会给经济发展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促进经济的提高。

4.发展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注定是要先以农业为主要部门转为以工业为主,进而转为以贸易及服务等产业部门为主。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金融危机下的过渡时期不妨把视线转入区域经济,投入区域经济,带动区域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进步。

三、金融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融合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资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将是十分严重的。

例:2003年,爆发了SARS疫情,其具有突发性、预知性很低、求援依赖性高、后果严重等特征。在SARS疫情中,全国人民度过了“五一”长假,然而因为SARS,银行闭门休假、企业调整等给金融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为SARS人们不得不取消原定的假期消费、旅游一系列活动,国民经济同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评析:上述例中SARS的爆发,把人类逼到了危机的面前。这里的危机就是指具有严重威胁,并具有不确定性和有紧迫感的情绪。危机是几乎来不及反应的,在这次SARS疫情中,对我国的金融也有很大影响,银行的闭门休假每天将产生的不便、人们出行的不便、社会各行业的结构等紊乱同样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从SARS看金融危机,当信息混乱、事态扩大、特别是用来弥补和恢复危机的资源供不应求时,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真实的信息,看到解决危机的资源供应充足,才会感到危机的规模在缩小,个人和社会的危机恢复力就会增强。金融经济危机也是一样,当金融危机来临时,人们往往会有消极的心理,经济发展就需要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解决这一问题。

国际银行不良资产重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证券化及金融并购都会对金融危机的解决起到一定作用。信息公开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都可以很好的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危险和机遇并存的金融危机同样也可以带给我们发展的契机。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升自己,在金融经济中灵敏的把握住机遇,那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

参考文献:

[1]欧永生:金融危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第9篇

要]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和困难,而自主创新是走出困境,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对自主创新化“危”为“机”作用的分析,剖析了自主创新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指出金融危机为自主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并以河南省为例,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代河南省推动自主创新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自主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创新策略;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35-05

一、引 言

随着美国经济的止跌回升,欧美实体与金融业好转,世界经济格局正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但是金融危机带给全球的噩梦还正在持续,最近一年多来,美国陷入财政僵局,险致债务违约,标准普尔将美国国债评级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欧洲处于债务危机漩涡,希腊、爱尔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陷于债务危机的泥潭,新兴市场经济体则在巨大的通胀压力下不得不开始紧缩货币。从印度、韩国到澳大利亚,紧缩政策政策接连不断,中国也下调了经济预期。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导致出口减少,给金融、房地产、有色金属、电子等诸多产业造成巨大损失,进而形成连锁反应,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增长。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从现在国际经济环境看,虽然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欧美等国家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基础仍不稳固、动力不足,需求难以大幅反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内需后劲不足,部分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1]。尤其是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下降、利润降低甚至倒闭,同时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出口下降,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剧[2],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针对此问题,国内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做了探讨,提出了许多策略和建议。但笔者认为,自主创新才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 自主创新可以化“危”为“机”

自1933年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各地先后发生数次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深刻的影响了各国经济增长并导致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但金融危机前后的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勇于自主创新的国家或企业,都能很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束缚,化“危”为“机”,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抓住机遇,提升自身能力,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必然选择和致胜法宝,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和束缚的一把利器。

1933年经济“大萧条”使美国5,000家银行破产,13万家企业倒闭,股市崩盘,国民收入暴跌将近一半,几乎每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经济倒退近30年,但美国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创新,推动了通讯、化学合成、无线电、合成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快速回升,使美国步入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过新一轮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只用了8年就基本得到恢复,从而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1973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使欧、美、日等国损失严重,对工业、运输业和农业等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但日本通过大力推动“节能技术革命”,通过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自主研发,成功实现了产业结构向电子机械、家用电器等低耗能产业的转移,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时,其经济受影响最轻,并对其金融危机后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一步降低了对国外原材料和石油等的依赖,增强了日本汽车、电器、机械等产业的竞争力,在危机后快速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美国则在危机后大力推动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通讯设备、计算机、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创新,带动了下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韩国,则通过《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法》等加大科技投入,支持企业技术开发,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的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等知识型产业,仅仅用3年时间便带动了经济复苏。其汽车、电子、冶金、造船、动漫等产业都因具有原始创新能力而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杜邦公司在大萧条前后的11年里,共投入2,200万美元和230名科技人员,致力于合成纤维开发,于1938年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种合成纤维——尼龙,奠定了其在全球化学工业的领军地位。日本汽车企业则在石油危机中抓住对小型节能车的巨大市场需求,组织科技攻关,迅速开发出可节油25%~30%的小型汽车,占领美国及全球大量市场。而我国位于深圳的研祥集团则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30%以上,每年研发经费投入占总营业额12%以上,建成了全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特种计算机研发中心。至2008年底,研祥集团共申请170多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70多项,国际专利申请2件,已授权50多项,每年以惊人速度推出数10款代表业内前沿技术水平的特种计算机新产品,摆脱了国外品牌的技术垄断。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强,真正掌握技术专利和核心竞争力,金融危机的到来不但未对其业务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帮助其拓展了国外业务,增加了销售。作为我国民族高新技术企业领跑者的华为公司,一直坚持自主创新战略,每年将不少于10%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拥有研发员工51,000多名,占公司总人数的46%,在美国、德国、瑞典等地设立了20个研究所,与行业领先的运营商成立了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通过自主创新,华为公司已累计在全球申请专利40,148件,其中,国外专利申请达到8,279件,获得授权3,060件,而且85%的外国授权专利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获得的。强大的研发力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华为打开国际市场的巨大“敲门砖”,2011年华为销售收入达2,039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净利润116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则达到237亿元。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不但没能阻止华为公司的高速增长,反而使其成为全球通信产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中国力量”,目前,华为公司已上升为全球排名第二的通信设备制造商[3]。而在东莞,当许多制衣厂、鞋厂、电子加工厂接连倒闭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蜡烛工艺产品,却没受到根本性影响,自主创新能力强,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不大。

历史经验和实践证明,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杠杆,是应对和化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是克服危机的基础,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于一个企业并非全是坏事,严峻的危机形势会逼迫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改进产品工艺和质量,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尽快摆脱困境,在危机弥漫的时代中找到生存之路。同时,自主创新也是一个企业克服危机的内在推动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会促进产品的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改变,使企业由资源制造型企业向创新驱动型企业转变,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发展,从而可以较快的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此外,自主创新是也是一个企业克服危机,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规模优势、原材料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都是可复制的,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能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正如中央经济会议所指出的那样,应对危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我们应根据历史规律,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切实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推动下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 金融危机为自主创新带来了新机遇

金融危机前后的持续影响,不可避免的给技术创新带来严峻挑战,企业市场的萎缩、下滑会导致利润的直接减少,进而会影响研发经费投入和创新产品开发数量的减少,同时,由于国家宏观经济紧缩政策的推出,也大大增加了创新产品投放市场的风险。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也为自主创新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第一,危机推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金融危机下,依靠资源、劳动力的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大多数将遭到淘汰。而高附加值、低消耗、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和企业则竞争优势凸显,受影响并不大。如郑州高技术开发区主要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产业为发展重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仅2019年一年就新增申报专利1,524件,授权专利985件,新增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较两年前翻了两番,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专利或核心技术,金融危机对区内多数企业影响并不大。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也会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增强竞争力。第二,危机为引进资本、人才、技术、设备、项目提供了新机遇。金融危机对生产要素在在全球的流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资本在全球各地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扩展市场,不少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管理等众多精英人才失业,许多以前不愿意转让或需高价转让的技术和设备由于受危机的持续影响也愿意转让或以低价转让,这都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第三,危机大大降低了自主创新的成本。在全球经济疲软背景下,创新人才工资、设备等都会大幅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创新成本。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设备和技术等的价值将会相对降低,从而为国内企业购买相关设备和技术提供了机遇。第四,危机为加速产业升级,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里,危机的持续影响和作用正在驱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一大批项目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正在加速转移,而我国不少区域可以通过积极承接技术水平高、产业层次高的项目,带动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快速积累和提升。

四、 后金融危机时代河南省自主创新策略的选择

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对河南省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造成了较大影响,外向型中小企业损失较大,出口难度增大,虽然国际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难以有较大改善。同时,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河南省投资和需求不足,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河南省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把自主创新做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关键举措,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自主创新占领经济的制高点,以集约和创新发展增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要着[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形势,大力培育和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体系,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发展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在快速形成新兴产业规模优势的同时,注重培育企业和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4]。使自主创新成为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普遍行为,依靠自主创新化“危”为“机”,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加大对科持创新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河南省R&D经费支出增长较快,2009年达到174.76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90%,但在全国仅居第12位,落后于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和安微三省,尚有一定差距。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则相距甚远,这表明河南省的研发投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扩大科技创新资金的投入,提高R&D经费占GDP的比例,增加投入强度。同时,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要通过各种激励政策和措施留住人才,通过科技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培养和锻炼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吸引高层人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去积极吸引国外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切实提高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此外,要在河南省培育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形成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2. 以重点产业带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河南省应以化工、有色金属、钢铁、纺织服装等4大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4个先导产业。结合产业战略发展目标和方向,建设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组织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进行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和核心技术,从而主导和控制产业创新的目标和过程,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重视主导产业内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加大税收和政府采购扶持力度,完善创新的投融资支持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体系,鼓励创新。同时,既要用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又要积极参与国际研发和分工,培育支撑未来区域发展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前瞻性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3. 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河南省研发主体已经由过去的以科研院所为主体逐渐转向以企业为主。在研发资金来源中,企业与政府共同成为全省研发投入的主体,企业研发意识逐渐增强,研发效率逐步提高,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较快,但研发主体仍以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为主,且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因此,河南省应在文化、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撑,促进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中。加强企业间、企业和科研院所间的合作,提升联合攻关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变革,实施分布式创新、开放式新等新的技术创新合作方式。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建立与企业紧密结合的联系机制,构建科技人员与企业双向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形成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河南省区域内中小企业的科技扶助力度,通过科技专项资金、研发专项贷款、补贴等形式推动中小企业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使其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高抗危机和风险能力。

4. 以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型产业集群可充分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体系进行持续性创新,具有独特的创新优势。河南省要率先选择竞争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集群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构建产业集群创新体系。鼓励和吸引有创新活力的企业、企业家、技术人员入驻集群。重视创新型集群内“种子”企业的培育,鼓励技术骨干创业,以促进技术的传播和扩散,重点支持产业链条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并为集群创新提供人员培训、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服务,制定切实的政策扶持和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通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幅射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5.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建立创新型大学

河南省有众多高校,要充分发挥郑州大学、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各高校优势,聚合高校资源,建设创新型大学,提升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创新型人才、杰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人才的流动,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要通过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和组建国家级研发团队,争取国家科研大项目,取得科技创新大成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服务。要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6. 将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以科技重大突破为前提,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能够引致社会新需求、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能在一段时期内成长为对区域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行业和部门[3]。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现国民或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提高地区综合科技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的技术进步,使一个地区的科技进步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就河南省而言,在存在资金、技术等劣势情况下,要摆脱既有的市场分工格局中的不利地位,提升河南省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引导,推动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扶持和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将自主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进一步增强河南省经济在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7.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围绕河南省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积极关注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分享世界科技发展中的先进成果。要重点吸引国际研发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到河南省投资,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其在河南设立研发中心,以提升技术层次,提升创新能力。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要积极承接国外高技术水平产业的转移,鼓励企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吸纳国外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以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还可以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鼓励企事业单位与国外企业、大学开展深层次技术研发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法规等,吸引国内外研发服务业的进驻,促进研发服务业的发展,为企业自主创新保驾护航[5]。

[参考文献]

[1] 柯健.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J].长白学刊,2010(3):91-94.

[2] 陶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J].生产力研究,2011(2),155-157.

[3] 吴涛,王攀.华为:开放式自主创新书写中国企业雄心[EB/OL]. http:///fortune/2011-03/31/c_121254511.htm.

[4] 陈柳钦. 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7-61.

[5] 赵增彦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5):642-645.

Independent Innovation,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Analysis on Hena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egy

Yan Junzhou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China)

第10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思想关系管理;和谐公共卫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6-02近几年受到来自多个方面负责因素的影响,公共卫生危机作为社会公共危机中的一种,其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其也给社会带来的严重的影响,不仅严重影响着社会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稳定和和谐也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对公共卫生危机进行管理已经得到了国家以及社会各层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对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也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本文笔者也将对公共卫生危机中的思想关系管理展开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今后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思想关系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

为了对思想关系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展开全面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的内部入手分析,二是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的外部入手分析。由于外部分析涉及到的因素和关系等都较为复杂,因此为了能够进行清晰明确的分析,本部分将从内部的角度,对思想关系与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展开全面的分析。

思想关系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关系主要包括:包含关系和依存关系两种。其中包含关系是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包含思想关系管理,也即是思想关系管理包含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是其管理中必要的义务,两者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依存关系是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思想关系管理两者共同组成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和制约,两者之间紧密联系,任何一方都不能够完成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职能。在现实管理工作中,人们经常会存在重视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而忽视思想关系管理的倾向,从而使得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常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纠正,应该重视思想关系管理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够过分强调其作用,应该使两者兼具共同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功效。

无论公共卫生管理和思想关系管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两者之间的作用,将他们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以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作为基础,以思想关系管理作为补充,有效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2将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措施

思想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只有很好的融入到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才能够增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功能,使其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实现公共卫生危机的科学化、高效化管理,不断实现保障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社会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引导、调适和激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思想关系。

2.1引导法纪规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纪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法纪规范发挥的作用将更大,但是通常由于影响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经常会忽视法纪规范的作用。因为没有法纪规范的指导准则和行为约束,所以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有失规范的现象发生。于是,思想关系管理融入到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引导法纪规范,使其能够为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带来一定的指导和约束。

2.2调适思想道德思想道德在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从现实中的实例中就可以看出思想道德在公用卫生危机管理中的影响,对于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其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在这个方面缺乏应用的法律规范,但是深入分析这和奶源供应者的思想道德没有关系吗?在这个事件中很明显也包含者很多参与者思想道德方面的冷漠带来的问题。因此,为将思想关系管理和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更好的结合起来,应该充分发挥思想关系在调适思想道德方面的作用。

2.3激发精神资源精神资源是公用卫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经脉,是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的动力源泉。只有具有充足的精神资源,才能够确保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有足够的动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满足社会这样或者那样的需求,安抚来自人们群众的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思想情绪,使其能够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思想关系管理应该能够激发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体的精神资源,使整个管理能够满足合理性的需求,即安全、生存和发展需求以及适当调整人的期望值;能够理解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主体的思想状态,主要包括面临不利处境以及困境的思想状态;使其能够化解来自多种因素的压力,勇于承受挫折,处理好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3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上升,公共卫生危机日益成为的社会公共危机中的棘手问题。传统的公共卫生危机关系管理方法,就是单纯的想通过采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就导致严重的就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错误,使得公共卫生危机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棘手。思想关系管理能够与公共卫生危机关系管理共同从法纪规范、思想道德、精神资源以及实际方法等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不断的满足社会公众对健康水平、生活质量的需求,满足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真正实现对公共卫生危机关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叶琳,刘雅文,王伟,石东风,金明华,马萱钺,栗学军,曹锦丹,王丽伟,孙志伟.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01).

[2](苏)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第11篇

旅游业作为一个脆弱性的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蒙上了一层阴影,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也必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客房出租率降低

高星级酒店多数客源为商务客和境外旅游客,随着经济波动,一些企业会减少一些不必要会议旅游,奖励旅游政策也会有所下降,入境旅游的客人逐渐减少,会对集团的高星级酒店客源产生一定影响,从而使酒店客房的出租率有所下降。

二.酒店盈利空间将缩小。

就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而言,五星级酒店满足着大部分国外商务客人对酒店的需求,而国内的酒店需求市场则更多地被低星级酒店把持,但随着经济等因素的改变,国内商务客人对酒店的消费能力正在逐渐增大,甚至有成为市场消费主力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五星级酒店需要做的就是改变对国内市场长期忽视的理念,调整客源,同时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然而由于国内消费水平偏低,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地削减酒店的眼前利益。

三.酒店人才的流失。

由于经济危机造成酒店的盈利较少,为了避免这一影响给酒店经济造成的影响,酒店必将会对员工的加薪和奖励给予一定的限制,甚至可能会采取停薪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会导致酒店员工的不满情绪,严重的可能会使一些有能力的员工辞职,转而从事其他的行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酒店人才的流失,对酒店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四.上市酒店股市下跌。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上市酒店如如家作为中国酒店业海外上市第一股,价格幅度中最高股价达到50.08美元,最低股价只有9.50美元,股价一度下跌。近半年以来,如家的股价也从20多美元直线下落至10美元左右,尤其是9月下旬以来,再次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公司的持股人承受巨大的损失。

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大多数酒店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以商务散客为主要市场的经济型酒店则影响不大。这场金融危机主要对贸易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影响深远,这必然会导致所有的从业者减少自己的各种开支和出行计划。相反这场危机会导致各种企业会转型,转向以内销为主。而内销直接导致的是企业销售人员的频繁走动和加强企业间的销售。而经济型酒店正是以这种国内商务散客为主要市场,所以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方兴未艾。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深,不但不会抑制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反而可能会带给它巨大的商机。

换个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同样有利用酒店业的发展,它不但可以提高酒店的紧迫感,同时可以使酒店不断优化改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

第12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13.7

1 世界金融危机的发展态势

(1)金融危机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由美国次贷“多米诺骨牌”倒塌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2008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为负增长3.8%,创下了27年来单季降幅最大的纪录;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在2008年亏损280亿英镑,创下英国企业史上最大亏损纪录;花旗银行与美林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分别出现82.9亿美元和153.1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花旗银行面临被肢解命运。如果说次贷危机第一阶段是从产品危机转化为产业危机、行业危机进而形成世界范围金融大海啸的话,那么次贷危机第二阶段的最主要特点则是由金融危机转化为全面经济危机,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和持续的破坏性影响。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具有颠覆性、全面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而它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它对世界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全球金融危机颠覆了过度泛滥的金融创新模式。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金融创新的泛滥导致信用的滥用。在金融创新的旗帜下,金融衍生品泛滥无度,与经济本体发生了重大偏离。创新的红利被拿走了,创新的风险却留给了市场。过度金融化、过度证券化、过度全球化给社会经济种下了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毒瘤,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却只能是政府和纳税人。次贷危机不仅导致了美国投行甚至华尔街的震荡,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修复的重大灾难,这种灾难的最直接承受者不仅是美国,而是整个世界。

(3)金融危机的未来走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寒三日也非一日能够解冻。尽管世界各国救市的力度越来越大,但救市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如果把这些救市措施本身的负面作用也考虑进来,那么世界经济所面临的状况就会更加严峻。从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演变中还会出现新的危机源,危机本身也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全球金融危机还主要出现在次贷领域,但优质贷款的危机也已经若隐若现。如果危机深化的过程不能得到有效阻止,那么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与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源就可能会进一步扩散,整个金融体系就可能会面临更严重也更剧烈的动荡局面。

2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1)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稳速增长。

2008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中国进出口依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态势,1―9月,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1亿美元,增长29%。

(2)外贸领域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

①外部需求明显减弱,净出口贡献率降低。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蔓延,新兴经济体发展也受到拖累,其中俄罗斯股市大幅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印度主导产业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减速;越南、印尼等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运行波动较大。1~9月,中国对俄罗斯出口234亿美元,增长14.7%,同比下降69.8个百分点;对印度出口244亿美元,增长43.1%,同比下降24.4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869亿美元,增长28.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中国对新兴经济体主要国家出口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2008年出口下滑趋势。

②进出口实际增速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2008年中国贸易条件急剧恶化,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中国长期实施外贸导向型战略,鼓励企业积极扩大出口,相应生产能力基本形成。二是过去人民币实际价值长期被低估,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的价格低廉,“中国制造”产品性价比高,导致出口数量迅速扩张。三是工业制品出口比重上升,不但没有改善贸易条件,反而起到了恶化作用。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目前主要工业出口品种为附加值低的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而进口产品主要是发展重工业所需的资源、能源产品。以上因素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增长强劲、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表现并不明显,而在全球经济形势发生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凸显。

③企业经营压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降低。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银行利率提高等方面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整体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利润严重降低的局面。具体表现为: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由于产品附加值低、国际议价能力差,在下调出口退税、汇率升值背景下,出现大面积破产倒闭现象。其中,玩具行业已经有3631家出口商破产,约占总数的52.7%。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较多,企业倒闭、出口放缓,对社会就业形成了严重压力。二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一方面由于原材料、零部件进口价格增长幅度高于加工制成品出口销售价格增长幅度,企业利润被压缩;另一方面受国家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经营活动受限。这导致部分沿海地区如广东省等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被迫停产,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持续减缓。

3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贸易摩擦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和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我国与美欧等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发生,连续多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特别是反补贴案件大幅增加。其中,美国启动案件数量居首,仅反倾销案件就达13起,占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的21%。次贷危机的爆发使美欧经济下滑的风险明显增大,这可能促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升温,使我国出口商品受到进一步不公平的打压。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

受全球范围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强劲、部分资源产品供给公司垄断以及航运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以及粮食、大豆等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使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明显增加,而食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生活成本增加也将向下游传递,这对纺织品等附加值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影响较大。

(3)美元持续疲软和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利润空间。

2007年11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明显提速,截至今年3月底,5个月累计升值了5.4%,这比2007年前10个月升值幅度还高0.9个百分点。2008年,受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的影响,美元贬值的趋势恐难扭转,我国企业对美出口的利润将进一步减少。同时,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资金市场调整及可能的货币政策的放松都会增加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并可能引发对华投资的新一轮高潮,将对人民币升值形成更大压力。

4 中国如何应对危机,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当前,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要处理好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方面,当务之急是防止经济严重下滑,确保经济增长在8%以上。另一方面,在保增长中要重点进行结构调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好事,是机遇,使我们过去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再继续了,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从我国长期发展角度考虑,经济增长必须要靠国内的大消费市场拉动。结构调整同时包括价格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都应进行调整。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贯彻结构调整意图,这是对政府有关部门最大的挑战。

(2)要把握扩大内需市场的重要机遇。

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高储蓄,低消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给我们提供了改变这种状况的历史性机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们是被“逼”着解放思想,搞改革开放,想方设法谋发展。现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一次“逼”着我们解放思想,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如果处理得好,会“逼”出一个经济增长新格局,“逼”出一个大好的国内消费市场。当然,这需要时间。今明两年世界经济最好的可能是在衰退中复苏。我国经济只要内需市场繁荣,仍然可以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对此,我们要有这种认识和信心。

(3)要把握参与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性机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60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暴露无遗,给了我们清醒的认识。2008年11月结束的世界经济首脑峰会,标志着今后的世界将开始走上重新完善和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的历史时期。鉴于我国这30年财富的积累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世界迫切需要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建,我们也需要参与。抓住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历史机遇,恰恰是我国经济今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

综上所述,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危中见机,既要充分估计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深刻认识保持中国对外贸易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忧患意识;又要正确认识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完善政策,加强企业管理,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步伐,坚定信心,有效应对,努力化解和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部冲击。

参考文献

[1] 夏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党建研究,国际经济评论,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