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时间:2023-12-01 10:13:47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

第1篇

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实施的对象是3-6岁的学前儿童,由于学前期儿童活泼好动、自制力差,简单地按照埃莉萨·迪肯佩的某些做法来组织儿童进行想象旅行,使儿童真正能进入到老师所期望的心理状态是颇具难度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缺少生活体验和表象积累,直接影响了想象的发挥。使得埃莉萨·迪肯佩的想象旅行在德国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笔者提出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想象旅行新模式,是在肯定德国埃莉萨·迪肯佩“想象旅行”模式的基础上,以全脑发展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打破时空界限,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形象逼真的媒体资源丰富儿童的表象积累,同时创设心静环境,为“想象旅行”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幼儿教育应是整体的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中的各种资源的协调、有机整合,共同发挥作用。作为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所在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与老师多沟通、多联系,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发展状况、发展方向,并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性使得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真正的协调一致,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有效的影响。想象旅行能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也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

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幼儿想象旅行,家长应该做什么?”为题,向家长提出了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做到的五个方面:1.你陪孩子玩游戏了吗?2.你帮孩子做心静训练了吗?3.你用电脑为孩子发展想象力做了些什么?4.你和幼儿园沟通了吗?5.你是孩子的好榜样吗?并就家长最为关注的幼儿能不能玩电脑游戏、家长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孩子为“想象旅行”做准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引导孩子多玩有助于提高心静能力的电脑小游戏,电脑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项目之一,并且幼儿在玩电脑游戏时常常表现得非常专注。有研究指出:电脑游戏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为优秀的电脑游戏往往是综合心理学、教育学、电脑这三门基础学科的特点设计的,通过玩电脑游戏,幼儿的辩识力、判断力、变通力、组合力、观察力、思考力、推理力、注意力都能得到提高。许多幼儿电脑游戏,不仅要求孩子手脑并用,而且要求孩子聚精会神、平心静气。家长引导幼儿多玩这样的游戏,在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同时,还增加了孩子的耐心和信心,培养了孩子的心静能力。例如,《趣吧贝贝》等专业儿童Flas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填颜色游戏。

很多孩子喜欢那些打打杀杀的模拟闯关游戏,这些游戏中部分带有暴力倾向,游戏的设计完全通过过于刺激的画面、声音等来吸引孩子的注意,是不适宜于学前儿童使用的,这种兴趣是消极的,也是我们不倡导的。

从用眼卫生来看,幼儿玩电脑游戏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如果让幼儿长时间对着电脑,电脑屏幕会严重伤害幼儿的眼睛。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孩子表象为“想象旅行”提供素材想象虽是新形象的形成过程,然而这种新形象的产生是在过去已有的记忆表象基础上加工改造而成的。换句话说,想象的内容是否丰富和新颖,想象发展的水平如何,取决于原有记忆表象是否丰富,而原有表象的丰富与否又取决于感性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多少。因此通过观察、游览、散步、观察、访问等活动,扩大幼儿眼界,丰富感性知识经验,对幼儿想象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帮助孩子积累表象,也是孩子喜闻乐见的。

一、听故事、编故事

充分利用文学等艺术,激发幼儿想象力讲故事、猜谜语是激发孩子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故事,能引领幼儿走进想象的空间;故事,能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儿童故事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听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知识,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促进儿童的思维更加细微准确,想象更加斑斓、开阔。儿童网站无一不为儿童提供了及其丰富的故事内容。给孩子讲故事时,可以讲到中途停下来,剩余的故事情景留给孩子去想象。为了把未完的故事补足,孩子可能会有多种设想。家长可以教会孩子使用电脑中的“录音机”软件,让孩子录下他所想象的内容,这时孩子会乐此不疲。而家长听完孩子录下的续编故事后,孩子也会十分高兴,日久天长,孩子的想象力将有充分发展。

二、补画面、填颜色

让孩子画意愿画、主题画、填充画、涂物画,鼓励孩子自己想,自己画,大胆想象,大胆去试,别出心裁。

孩子喜欢画画,家长最好不要代拟主题和内容,要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才能令孩子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此外,家长可以在电脑的“画图”软件中画一幅未完成的画,让孩子想象并补画其余内容。秋天的果子,春天的青草,冬天的白雪,夏天的太阳,还有绿青蛙、小白兔、七星瓢虫等等,自然界处处表现出色彩的节奏、色彩的和谐,家长应创设机会,引导幼儿观察室内的环境布置、玩具的摆设,带他们参观、郊游,让幼儿感受色彩的魅力,感受色彩的美,然后把自己的感想、理解、构思在填色游戏中展示出现。

三、听音乐、辨音响

音乐是发展孩子想象力的有效途径,用媒体播放器播放一些能展开丰富想象有益于表现的音乐,让孩子想象乐曲表达的情景,根据音乐编动作,通过语言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也可以下载一些音效文件,让孩子区分出刮风、下雨、流水等的不同音响,或分辨各种动物的叫声等。

四、看图片、做比较

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做这样的游戏。例如,父母说:“这是一个下雪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孩子根据他的想象进行描述,然后通过网上搜索一些下雪的图片观赏。反过来,孩子也可以问父母:“这是一个下雨天,想想看是什么样子?”此时父母应尽量认真细致地描述一番,从中给孩子一些启发。同样,从网上搜索到一些下雨的图片,与孩子一起分析交流一下想象的经验和体会。诸如此类的问题有许多,在想象时孩子的水平会有差别,父母要引导他们讲述更加丰富的内容。

五、上论坛、找答案

第2篇

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素质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作以浅析。

一、培养观察力

培养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观察力强能使儿童有能力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正的感受和正确认识。

历史上,大凡智力高度发达的人,其观察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对自己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应当先学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布尔,从小就喜欢观察动物。在他5岁的时候,一天晚上,他忽然听到附近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美妙的鸣叫声。他想,是小鸟在鸣叫吧?我该去看看。大人们吓唬他f,森林里有狼,专门吃小孩子。小布尔却豪不胆怯,勇敢地钻进森林去观察、探索,结果他发现:发出鸣叫的不是小鸟,而是一种蚂蚱。从此,他对昆虫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终于成为颇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观察力对研究自然科学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于文学艺术也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就曾经教导文学青年:“如果要创作,第一要观察。”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要求莫泊桑到马车站去观察马匹:“马车站里有许多马,你仔细观察那里的马,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一匹马与其余几十马不一样的地方。”就这样,莫泊桑锻炼出了超人的观察力,因而,他的小说以人物刻画细致、入木三分而著称,在世界文坛享有较高的声誉。

怎样培养孩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呢?

第一、把孩子带进大自然,使他们视野开阔,博览多闻。接触感性事物,是观察力发展的基本前提。

现在很多孩子害怕写作文,“一写作文就头疼”。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生活。如果整天吧孩子关在屋子里,势必堵塞孩子的视野,又怎么能激发孩子观察事物的兴趣呢?

北京有位年轻的妈妈很懂得培养孩子。她的女儿从小爱画画,可有一段时间觉得画烦了,不想在画了。这位妈妈没有硬逼着孩子继续画画,而是带她去养鸡场、动物园观察小动物。女儿看的很仔细,回来后画了不少新画,其中的一副百鸡图得了奖。所以家长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引导和训练孩子。

第二、要帮助孩子确定观察对象。节假日家长带孩子外出时,可以事先对孩子提出一些观察事物的题目、家门口增加了几栋楼?大街上增添几家商场?动物园的猴子是怎么吃东西的?下雨的时候雨是什么样子?刮风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留心周围的事物,逐渐改变那种凡事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习惯。

第三、对于上学的孩子,最好让他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四、给孩子创造一些观察的有利条件,如让孩子自己养养小金鱼、小鸡,小兔、小狗或者小花,小草等等。让孩子观察这些小生命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这些非常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聪明的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孩子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缺乏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把孩子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第一,要爱护和重视孩子的想象力,儿童最喜欢想象,一会想象自己是,一会想象当了火车司机,一会儿又变成了孙悟空,儿童的想象力是他的智慧火花,不对儿童的想象力加以珍惜和爱护,而是横加制止,就会将儿童的智慧扼杀。第二,经常让儿童玩一些可以提高想象力的玩具。如积木、七巧板等比较现成的完全真实的玩具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孩子利用手中简单的游戏材料,构思出更多的东西和玩法,使自己玩的时间长,对玩具感兴趣的持久性强,应变能力也强,可见,一具多用的玩具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

达尔文上小学后,不知怎么变得爱“撒谎”了。有一回,他捡到一块小化石,回来跟姐姐说:“这是一块宝石,价值连城呢!”又有一回,他捡到一枚硬币,一本正经地告诉姐姐:“这是古罗马造的。”姐姐一看,只是一枚被压得变了形的18世纪的旧币罢了。姐姐对达尔文的“说谎”行为是很恼火,几次向父亲告状,可父亲总是淡然一笑说:“这算什么撒谎!这孩子挺有想象力,说不定哪一天他会把这种才能运用到事业上去呢!”果然,达尔文长大以后,把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到缜密的科学研究中,创立了伟大的“物种起源”学说。

三、培养孩子的记忆力

人们把所见到的,听到的,想过的或做过的事情记在脑子里,以后能回忆起来的这个过程就叫记忆,为了使孩子记得快,记得牢记得准确,养成好的记忆能力和记忆习惯,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采用生动、形象和富有兴趣的材料吸引孩子,使他们的记忆力集中,还要采取多种形式,最好是各种活动交替进行,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例如将听故事、绘画、计算、唱歌、游戏等活动交叉进行,让脑子各部分轮流休息,效果更好,记忆力也会加强。

第二、要注意劳逸结合,年龄越小的孩子持续学习的时间就应越短、否者,大脑机能下降,孩子的理解、记忆就会减弱,因此,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休息,使孩子的大脑消除疲劳,记忆的效果会好一些。

第三、孩子记忆事物,不是一记就牢,尤其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记忆很难持久,必须督促儿童进行必要的复习,才能加深印象,并应该让孩子能够把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的知识经常加以运用,孩子将知识记牢。

四、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

现在的家庭绝大数为独生子女家庭,儿童在家受到父母的疼爱,甚至爷爷奶奶的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使许多儿童虽然头脑聪明,但却因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变成了由人“供奉”的天才,作为幼儿教师,在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之外,让儿童在幼儿园也能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例如,让幼儿园的小朋友独立吃饭,独立睡午觉,自觉地放小椅子等。另外,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孩子应付困难的能力,在我国当学走路的孩子跌倒在地上,周围的人会很快跑过去把孩子抱起来或扶起来,这种情况在美国,人们一般都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很“残忍”地让孩子自己挣扎着爬起来,甚至孩子哇哇大叫也坐视不理,因为在美国人眼里,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独立,学会应付困难的各种能力。在这方面做父母的和做教师的不能“姑息”。

第3篇

0~3岁:动作思维为主

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

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第4篇

【摘要】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呢?首先、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其次、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再次、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关键词】想象力 ;想象意识;想象源泉;想象力;艺术修养 ;思维能力

现在美术教学中的本本主义、机会主义、机械主义、改良主义,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画得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那么,在美术活动中如何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呢?

首先、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象、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

其次、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大班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

第5篇

本本主义(抄袭儿童画教材形象,以简笔画为甚,造型刻板、表现平淡,忽略了个性表现,缺少真情实感及想象)、机会主义(你画我也画,为奖状画、为成为“星星”画,那里热那里画)、机械主义(照抄生活现象,感受、体验缺少升华、提高,表现往往刻板单薄、缺少想象和艺术夸张手段的运用,就事论事、味同嚼蜡,缺少创意)、改良主义(忽视生活感受、从里核到表皮通通拿来,先找命题、再找资料,生搬硬套、霸蛮组合),结果培养出的都是一些技能型、模仿型、重复型的小大人,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画或生搬硬套,缺乏创造性,遮掩了想象力,孩子画得很累,美术活动成了一种照抄的课程,丧失了童趣,丧失了欢乐。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一些初级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在活动中萌发孩子的想象意识

想是动词,就是动脑筋,头脑用力去想;象,就是图象、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是主观灵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例如:中班《太阳》绘画活动中,教师可提出疑问“太阳都是红色的吗?”让幼儿知道太阳光有七种颜色;用不同的墨镜看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太阳。当幼儿了解、尝试了的时候,教师及时的加以肯定,就会发现幼儿选用了不同的颜色画出了不同的太阳。随即教师还可以提出疑问:“太阳一直是圆圆的脸吗?”孩子们就会对太阳的外型进行装饰:圆脸、长脸、三角脸、梯形脸、花型脸、长头发、短头发、卷头发------通过教师对幼儿一些提问,幼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孩子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幼儿,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幼儿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源泉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孩子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大班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观察各种各样的树木,然后请幼儿自由讲述他们看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树,怎样的树干、怎样的树叶、怎样的树枝------通过幼儿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幻灯片、录像------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式各样的树木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幅关于树林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千奇百怪的树木,可能有人会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树木”那又怎样!不是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嘛: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幼儿在自己画的这片树林里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树可以是我们不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园里机灵的猴子、威猛的狮子老虎、美丽的孔雀------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这些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也有一句名言:“自然总是美的”。自然界的景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纷繁变换、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幼儿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幼儿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谓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就是要把头脑的想象具体的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想象、涂色,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上不同质地的、不同规则的物体,让孩子摸一摸,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

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

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幼儿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做法:及时地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引导幼儿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

第6篇

一、幼儿教育审美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幼儿审美教育可有可无

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太小,不需要懂得如何审美,只要会画画就可以了。教师在幼儿园也只教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

问题二: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只停留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正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工作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教育,教师往往不能带领幼儿进行。

问题三:将幼儿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等同起来

这是一种把幼儿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隘做法。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一种途径,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一个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各个领域。

三、幼儿审美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加强早期的审美教育。孩子在2~3岁甚至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把粗浅的审美教育输送到孩子的感官,让他们在娱乐中由浅入深地接受审美教育。 (二)、通过认识“丑”,提高审美能力。艺术的美妙只能培养孩子对美的赞叹和向往。如果孩子缺乏对丑的增恶,往往会显得对美的理解肤浅、淡薄。因而让孩子认识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丑陋之处也是审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三)、审美教育应注意时代性,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孩子审美教育的重心应倾向现在,应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突出现时代所需要的审美观念、情趣、规范等;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应根据孩子特点,循序渐进。

四、 幼儿审美教育的特点

(一)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

(二)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

(三)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四)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

五、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一)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二)为发展孩子美感和审美能力提供条件

孩子天天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趣和习惯。家庭环境美,最基本的标志就是干净、卫生、整洁、明亮。父母把家里布置得井然有序,家具摆设合理,疏密适度,门窗明亮,干净的家庭环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会使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形成一种明快的美,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爱整洁、爱干净的情感和美的习惯。若是把屋里的东西摆得杂乱无章,装饰庸俗土气,没有一块儿孩子玩耍的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

(三)、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

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挑选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与孩子一起赏析。比如欣赏风景画时,可问孩子:你在画看到了什么?有什么联想?你认为画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这幅画给你什么感觉?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有什么感觉?他们为什么要画这个景色、这个物体?假如让你画,你会怎样画?会添上什么?舍去什么?家长要细心倾听孩子回答,肯定他们说得对的地方,必要时给予指正,从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父母应借助于艺术的手段,培养孩子广泛的艺术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培养孩子高尚的情操,这对发展孩子通过艺术的美来提高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孩子来说,文学作品、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都有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富有形象性、直观可感性等特点。如音乐可以陶冶孩子的情趣,优美的旋律能培养孩子的音乐听觉,歌声进入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发展智力和想象力的作用。

(四)、重视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审美的过程离不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图画的悬挂、一个装饰品的陈设,都应具有美感。可以从形状、色彩、结构,以及平衡、对称、变化、统一等方面引导孩子仔细观赏。另外,还可通过欣赏图画、电视节目、工艺品、生活用品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粗浅知识。

(五)、引导孩子领略自然美

第7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

幼儿时敏感的,他们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顺畅,但他们能和周围的形象进行交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审美情感的体验,从而理解事物的情感表现性,更进一步达到审美的愉悦。想想我们的祖先发明文字到演变成文化都是由绘画演变而来。那么对于孩子美术培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那么如何进行幼儿美术教育培养呢,下面我就简单的谈几点:

一、幼儿美术教师做到有亲和力、沟通力与扎实绘画功底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你要有亲和力,这样孩子对你就不抵触,不害怕你,愿意亲近你,那么你的教学活动已经有了个好的开头;其次呢有良好的沟通力,在这里就需要你了解幼儿心理学,与孩子有个很好的沟通,那么你成功了一半;最后就是扎实的美术绘画功底,绘画功底就可以把你所了解的所会的教授给孩子,你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幼儿教师在幼儿美术课中做好五个环节,尝试将情境教学引入到美术教学中

利用幼儿园教学环境、条件,进行五环节安排:第一个环节利用你的亲和力进行沟通要讲什么教什么;第二个环节互动培养孩子的兴趣;第三个环节教授技巧如何画,存分调动孩子积极性发挥想象力绘画。第三个环节挑出优秀课堂作业进行评比,穿插互动使孩子们想象力进一步发散发挥加深印象,更深一步的调动兴趣;第四个环节进行课堂活动总结,进一步培养孩子对美术的印象;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布置作业。

合理安排情境: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2.运用情境,激励师幼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积极互动。3.借助情境语言,将教学要求转化为故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4.利用情境,变教学结果的讲评为故事情境的分享。

三、幼儿美术教学活动有明确的“培养”基本思路

1、幼儿美术要以形象思维训练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为重点。

幼儿教师利用亲和力与沟通力在幼儿美术的培养过程当中以创造意识的启迪为重点,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为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激发儿童绘画的强烈愿望,给儿童提供一个自由的、友善的环境,儿童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鼓励儿童去看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将来去开创别人没有开创的事业。这不仅仅是绘画之路,而是给儿童树立一个走向未来竞争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因此,把训练儿童直觉感受、形象的观察、形象的记忆、形象的联想、想象、创造作为重点。要让孩子充分观察,获得经验,经验越多,在脑中的印象越深刻、清晰,其创造强,成功率越高,越激发孩子的兴趣。当然,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表达的丰富,绘画技能也要相应提高,但技能训练的关键是要抓住控制技能提高的心理机制(形象思维),儿童的潜能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技能是思维的表达,应当先学会思维,再学会表达(技能)。换句话说,在美术教学中以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审美能力为前提,带动幼儿绘画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提高。先教儿童会想,再教儿童会画,这就是我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思路。幼儿思维活跃,头脑中的形象丰富,情绪激动,创作欲望强烈,就会画出意想不到的好作品。

2、全面育人,发展个性

绘画是一种“个人审美心理的独特体现”。因此,在教学别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鼓励和表扬能 独立思考、能勇敢地表达个人感受、有创造精神的儿童,使他们觉得在绘画过程中到处都有展现自己聪明才智 的机会。绘画是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古人说得好,“文如其人”,“画如其人”,这个比喻对儿童画来说也是恰当的。有时可以通过一幅儿童画(无语思维)看到小作者本人的气质、心境、理想、愿望、真、善、美……所以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教儿童先学会做人,再学会作画。幼儿年龄较小,可塑性很强我们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作画都处在学习阶段,会做人才能画出好画。如征集“我的家”参赛作品,那些生动感人的、真正有质量的作品,其内容也是孩子们亲身做出来的事。例如,莫超画的“给奶奶捶背”,画面中画的白发老奶奶由于小孙子给捶背乐得合不拢嘴;杨韵画的“帮妈妈刷碗”,从小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些都反映了儿童学习做人的美德。生活是知识的聚宝盆。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反映社会,反映大,易学易画。同时 ,美术教学是在与多学科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能面对全体儿童,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儿童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全面发展。

四、保护幼儿已产生的绘画兴趣

我认为:做为一个老师、家长,千万不能带着敢责备孩子你看你,画的啥呀,一点都不象,哎呀,你画的到处都有……,孩子哭了,不再画或不敢画,生怕画不好,又召来一顿训斥,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是多么的可惜呀,做为一名老师应多利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对孩子作品多加表扬,多鼓励,始终为孩子们加油。在孩子的心目中,特别是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尚的,仿佛老师是世界上什么都会的圣人,老师的话就象圣旨一样,他们都积极地照着做,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给予孩子积极肯定的语言,鼓励激发孩子的欲望,也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胜任感不能或不说不行的话,有的孩子就怕画不好,老师、家长责备,而产生惧怕、畏怕的心理,老师再说不行,那孩子就再也不敢或讨厌画画了,使他们失去自信失去兴趣,这样孩子绫画的天赋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不管孩子画什么,长辈都要以积极语言为主。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各种少儿书画展,来提高、深化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孩子到了中、大班、小学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想象的发展,会出现一些优秀的作品,这时老师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儿童画展等,让孩子们体会到我画的很好,都可以去参加比赛了,如果得了奖,那更是对孩子莫大的奖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和兴趣都是一次很大的提高。

幼儿美术培养任重道远,每个幼儿教师要经常学习、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认真工作积累经验提升工作效果,形成新的幼师工作标准。抓住幼儿心理,合理安排课堂环节,引导儿童兴趣,保护来之不易的成功尽心尽力的做好培养工作,孩子们的明天就会有更好的画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教育指导纲要[D],2002年2月,第一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8篇

一、 听力训练对幼儿听力发展起重要作用

听觉系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听力的训练对幼儿脑部开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单一性的,然而,通过听力训练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从而达到脑开发的目的。

常听老人讲:“人越呆越懒,脑越用越灵”。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有一次,我带女儿出去散步,一辆救护车从我身边驶过,我并没有在意,女儿拉拉我的手说:“妈妈,这辆车的喇叭真好玩,一个劲儿地说‘来了,来了’。”我非常惊奇,没想到孩子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告诉女儿那是救护车,有人生病需要急救时,医院就派救护车去接病人,为了让其它车辆知道有急救任务给他让路,所以就要用这个喇叭。通过这件事后,我开始利用听力训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 听一听,说一说,学一学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各样的声音让幼儿去感受、体会这些声音。为了培养幼儿对声音的兴趣,我将孩子们喜欢的一些小动物的声音录下来,放给小朋友听,孩子们非常安静,认真地听。当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叫声时,每个孩子都非常兴奋,争先恐后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并能形象地模仿出小动物的叫声,孩子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自己兴奋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出很多动物的叫声,而且有的孩子还说:“动物的叫声就像人在说话,这就是动物语”。我明白孩子的意思,他想说的就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沟通,就像人一样有它们自己的语言。

三、 通过听力训练,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力训练,我发现孩子们不但听力有所提高,而且做事也很认真、专注,老师说话时他们都认真地听,我觉得听力训练不仅让孩子们的听觉能力有所提高,而且对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自然的声音及各种交通工具所发生的声音都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的热情,如下大雨,有的孩子说像是一盆水从高处倒下;警笛声,像是在说:完了,完了。这些便是孩子想象力的体现,在平时教学中,我还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们积极大胆的想象,让每个孩子都有信心、有胆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孩子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在这里他们不会被压制、被忽视,他们得到的是老师的尊重和关爱,幼儿园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地和乐园,教师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让每个孩子的脑细胞都活跃起来。

第9篇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儿童,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游太空》,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太空去遨游,你们准备怎样上太空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热气球;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飞去;有的用长长的天梯……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学习《鲜花的世界》,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鲜花,然后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怎样的花、枝叶怎样等,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鲜花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鲜花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世界里各种不同的动物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欣赏国内、外儿童有创意的表现,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儿童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

第10篇

幼儿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循幼儿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感染幼儿并培养其审美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审美教育。进行幼儿美术教育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1. 幼儿美术教育有什么用?不少人认为幼儿识文断字.背诵诗文.能数会算才是正道,这样的孩子是神童。而把美术教育视为旁门左道。其实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各种准备的教育,他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的,因为美术教育十分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据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思维。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锻炼和开发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可见,幼儿的美术教育并非可有可无,而是十分必要。

2. 画画本身与孩子们的心灵靠的很近,它的直观性、随意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对儿童、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可以让他们知道我国的优良绘画传统,增加爱国意识。因此美术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是可有可无的。

3. 在我们的美术教材里有各种各样的手工制作,一个剪纸,一个泥塑都锻炼了学生手的灵活性,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器官都参与进来,使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与发挥。我们美术教材中也有户外写生课,带着学生亲自去体验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大自然博怀与喜怒哀乐。并且向大自然学习,认识改造我们的环境,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美术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美好的、激情的、每个孩子都能以很大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美术“创作”中,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孩子体会到实践的乐趣,动手劳动的乐趣,提高孩子动手改造世界的意识。一开始学生只是临摹一些基本的制作技法,随着技法的熟练,动手能力的提高,他们会自己创造出许多的技法,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4.我们知道创造性的劳动最有价值,比如我国四大发明,比如爱迪生发明的电灯......只有不断创造,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大人们常以“像不像”作为评判儿童画标准会挫伤孩子的绘画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不是要孩子出作品,而是注意孩子的绘画作品的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无拘无束,不分时空地想象,给所画的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情感,画出的形象新颖,离奇,荒诞,夸张,变形,甚至不合常理。其实这正是孩子富有想象力的表现,这正是孩子的可爱之处。我们看孩子的作品是不是一幅好的儿童画,主要看画面是否生动,有想象力,有创意,是否表达了孩子自己的情感。儿童有独特造型的语言,这种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所以,对孩子经过自己发现,自己画出的有趣形象,我们不能过分挑剔,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求全责备,横加指责,而应该常赞许,增加孩子绘画的信心与热情。根据科学研究,孩子在两岁时,就已具备了创造性的绘画才能,虽然只是简单的涂鸦,我们成人很难分辨,但他已经开始借助绘画来表述自己的思想语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形象越来越容易辨识,一些简单的形象,教师不做示范,他们也能根据已有的形象和经验创造性地描绘出来。 四五岁时他们不但能创造单个形象,还能创造性地表达故事情节。而到了小学,他们创造的形象更加复杂,更加关注和突出细节。他们的绘画从过去的表达思想活动,而向表达思想情感过渡和欣赏能力的提高上。所以美术课中创造能力的提高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其促进作用。反之,其它活动中的技能知识训练也作用于美术。所有知识形成了一个循环体,促进着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5.在当今的社会审美能力日趋重要,艺术设计倍受重视。比如服装、家用电器、生活用品、住房、生活环境等等。都在实用的基础上强调美观、大方。我们的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对生活的品味用品的造型、色彩有了很高的要求,艺术美感的需求与鉴赏能力也随着提高。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精彩生活。

幼儿的绘画兴趣不是与生惧来的,而是依靠教师长年累月的培养,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幼儿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增强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有些幼儿动作特别慢,在绘画中为自己画不快而急得直哭,教师就要给予帮助。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幼儿的个性自由发挥。在绘画活动中,如果幼儿对绘画内容不感兴趣体验不到绘画的快乐,那么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要考虑幼儿手部肌肉动作发展规律,又要思考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幼儿身心特点,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

6.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理解的能力,比如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辨别等诸多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学是发展学生智力、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认识客

观世界,不仅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艺术的手段。作为艺术,它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成功的艺术作品能使人们生动鲜明的认识世界。这种认识是富于理想和充满激情的,它一旦深入人们的脑海,就往往会显得深入和持久。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受着自然美、现实美的熏陶,受着艺术形象的感染和艺术技能的训练,因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造能力也会随着提高,知识得到丰富,智力得到发展,给幼儿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个画家和艺术家,而是在于启迪幼儿的思维打开想象力,让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表现,使儿童的想象力逐渐丰富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幼儿

一、教师提供多样的绘画材料,提高孩子的创作积极性

由于幼儿年龄特征的局限,幼儿不能把注意力长时间放到一件事情上,因此,为了吸引注意力长时间停留在绘画活动中,要在活动中发现美,激发美感,使之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幼儿的思维活跃,想象大胆、随意,经常是边做、边想、边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比较注重过程的表达。

孩子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是感兴趣的,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所以,丰富的绘画材料,打破了原来白纸、油画棒、彩色笔的局限,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全方位地引发了幼儿好动的本能,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把丰富有趣的可操作性材料当作玩具来使用。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创造性得到了发展。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材料的性质,搜寻和发现周围生活中各种可用物品,选择不同的方法使用它们,而不是一味的使用白纸和画笔来进行美术活动。

二、教师使用多种导入方法,引发孩子创作的兴趣

兴趣是激起活动动机的手段,兴趣较强的,幼儿坚持会高出于兴趣性较弱的活动,也会较认真的对待活动,集中高度注意力,从而创作出质量较好的作品。为引发幼儿的美术创作兴趣与绘画情感,可进行以下几种活动导入方式:

(一)游戏法: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始终是不变的。以游戏来导入最适合于小班幼儿,孩子们都会玩游戏,它能很快的调动孩子的兴趣,使孩子进入老师带给他的世界中,并快乐着。

(二)谜语法:用谜语来导入显得更直接了然,因为谜语的谜面就是画画的口诀,把谜面给形象的画到画纸上,就等于掌握了本次活动的重点,让孩子在有趣的谜语中开始体验绘画的乐趣。这种导入法适合中大班幼儿,孩子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着对事物内在外在的了解,依靠记忆重现才能绘画出符合谜语形象的物体。

(三)情境法:先给孩子一个故事情景,为幼儿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获得快乐,并用绘画的形式把美好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一导入法是比较抽象的,需要用到幼儿的想象力,适合于大班幼儿。

(四)观察法:绘画它是一种视觉艺术,有的幼儿的想象力非常的丰富,也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到了下笔画的时候就无从下手了,脑子一片空白,显得十分迷茫。可见这些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观察的不够仔细深入。绘画首先要清楚仔细的观察事物的表象,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处在什么位置等,在头脑中有表象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才能把真实的世界搬到绘画纸上,创作出真正的作品。

(五)多媒体:通过多媒体,幼儿可以利用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来熟悉绘画的内容,显的更加的形象具体,幼儿比较容易接受,使得幼儿对事物的记忆在电视屏幕上再现,从而加深了孩子对它的印象,以及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教师以丰富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使孩子乐于绘画

人类信息的传递可以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而在活动中孩子们主要以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来接收信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每个孩子的眼睛都看着你的一举一动,耳朵都听着你的一词一句。幼儿有时候并不能理解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也不可能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牢牢的记在脑子里,但是老师加以动作的辅助,孩子看得懂老师的表情变化,可以进一步的帮助孩子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加深对它的印象,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有趣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在创意美术绘画活动中,主要是以谈话、提问、回答、讨论、总结的方式师幼互动着,作为引导者,老师说怎样的话,提怎样的问,都影响着孩子的思维。生动有趣的语言更容易让孩子产生轻松、愉快的心理情绪,使他们能放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欣赏鼓励的语言和动作

绘画光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大胆下笔,对自己有信心,自信是一切成功的首要条件。老师不要吝啬给予表扬,而是要多多给孩子鼓励赞美。对孩子充分的关注,正面的评价,积极的意见,让他们知道我很能干,画的很棒,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样自信心得到了升华,孩子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对绘画不太好的幼儿老师也不要严厉的批评或者对他绘画的内容进行过多的指点,越是严厉批评孩子,他对绘画的兴趣就越低迷,自信也会坍塌,从而不敢画画讨厌画画。

四、教师给予积极地评价,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完成作品后,老师应对作品给予一定的评价。老师的评价是对本次作品的总结也是对下次绘画的要求。成人与孩子的认知、眼光、要求及审美观是有差距的,作为幼儿教师,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尊重理解为基础去看作品再进行评析讲解,教师给予的评价应该以积极鼓励与提出建议相结合。

(一)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该是肯定鼓励为主

无论作品画面如何,只是幼儿能够讲述清楚所要表达的,都可以是好的作品,都能体现出孩子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但也并非是一味的鼓励,这样容易使孩子自鸣得意,原地停滞。在鼓励的基础上应提出相应的指导要求,以提高幼儿的绘画能力与技巧。

(二)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应有一定的指向性

第12篇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儿童,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游太空》,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太空去遨游,你们准备怎样上太空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热气球;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飞去;有的用长长的天梯……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学习《鲜花的世界》,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鲜花,然后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怎样的花、枝叶怎样等,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鲜花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鲜花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世界里各种不同的动物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 转贴于

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儿童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相互学习观摩的部分,从中可以激发起他们另外的想象力、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欣赏国内、外儿童有创意的表现,引导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可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乐于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优点;欣赏、观摩大师的作品也是儿童绘画的常用形式,凡高、米罗、毕加索、莫奈等大师的作品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同渠道让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寻找、发现,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激发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