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时间:2023-10-11 16:33:03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1

一、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市场供需分析

技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基础性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性技术操作能力和相对的技术岗位认识为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通过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学习,认识计算机专业在实际工作需求中可能会用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认识计算机的相关组成原理,学习实际的基础操作手法,了解相关的多媒体操作方法,学习实际的应用系统操作环境,完成办公软件、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等计算机相关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对于办公常用软件OFFICE的应用,利用网络信息获取知识,加深对于数据内容的处理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能力,保证职业性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技术培训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特点

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加深计算机专业应用为教学目标,建立一个合理的、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由浅入深的系统性的计算机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学习,保证学生对于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场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保证计算机培训的有效目标,完成学生对于实际就业的需求。在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的职业目标逐渐特显,为了加强求助者在市场竞争中的技术能力优势,加深市场的科技改革开放发展,保证计算机岗位的市场需求,合理的安排学生对于计算机培训的课程是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

加强市场需求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课程的合理化,加强企业对于实际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方向认识,保证学生可以在技术培训学校学习完成后,直接在企业中有效的进行计算机专业应用,加深计算机硬件组装、计算机软件维护的能力学习,加强计算机的应用水平培养,保证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市场实训经验,从而降低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培训时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加深学生对于专业的技术能力的培养,树立合理的计算机能力的解决方法,保证学生在实际计算机应用中的能力培养,保证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拓展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企业对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有效学习,从而提高企业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培训学校的实际教学能力水平

1.加深技术培训学校对于计算机职业模拟环境的培养通过对技术培训学校的教师技术能力的配需,加强技术培训学校对于专业技术教学的特殊性认识,合理的编排教学课程安排,合理的分配完成专业技术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加深学生对于未来职业工作的环境,模拟实验完成用人单位对于技术工作场合的认识,与实际的工作过程相契合,保证实际工作的真实可行性。

2.提高技术培训学校的计算机实际教学加深技术学校对于计算机实际教学的培养是保证对于计算机学生专业水平提高的有效方法。加深计算机专业教师对于教学的培训,以专业的技术能力加深计算机教学与市场的培养,深刻认识企业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认识,参与合理的课程培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教学能力,保证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计算机教学,增加计算机教室对于计算机培训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知识体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3.完善计算机课程体系,加深计算机技术培训市场份额技术培训学校以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学生为目标,有效的保证教师对于学生的合理计算机教学,完成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方便的完成学生在职业前的计算机专业的方方面面的技术培训。

作者:叶田原单位:北林区民营办培训学校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课程整合;课程体系

2002年我院开始进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工作,通过调查、研究、实践、完善、优化,形成了“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实施方案,改革成果显著,“基于IT类职业岗位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院级重点专业,积极开展了基于“平台+岗位”的课程改革工作。在课程体系上以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了一套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专业教育为主转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从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强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岗位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经过课程的重组与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技术(技能)的培养,重点培养两个主岗位(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和两个辅助岗位(数据库管理员、电子商务员),强调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相应设置了岗位系列课程。

本人根据多年岗位系列课程教学的切身体验和实践,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的设置、整合与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岗位系列课程的模式及设置

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平台+岗位”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技能、技术)”的基本原则。每个职业岗位能力可以分为个人能力(责任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关键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和技术(技能)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模式是把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任务,设计成一个贯穿学业全过程的链状课程,即岗位系列课程。以问题为中心的科目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或训练课程培养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能力。[1]岗位系列课程是根据某一职业岗位或某类相近岗位工作能力要求而设置的一组课程,该课程组中的职业技能课、职业技术课及职业岗位综合实训课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网络管理员岗位系列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高级网络技术人才,使学生既具备现代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同时掌握网络组建、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技能),又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2]主要从事各行各业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与维修;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和维护;从事计算机网站的开发、管理和维护等岗位工作。网络管理员作为该专业的主岗位,其相应的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应用能力“宽窄”结合的方针,按照“学习网络”、“使用网络 ”、“组建网络 ”、“管理网络”的学习过程设置课程,使学生逐步深入掌握网络知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网络应用能力。同时,适当兼顾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

岗位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和目标说明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对原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进行了整合与改革,进一步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岗位系列课程设置。同时针对岗位系列课程的各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逻辑性强的特点,知识应具有递进性,内容应前后衔接合理,以便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1)课程内容整合的思路。把《计算机网络技术》、《Internet应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三门课程整合成《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作为一门职业技能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充分体现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很多已体现在人们熟悉的网络应用中(Internet应用),网络服务器环境已有条件在一般机房里搭建,将这三门课综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学中用和用中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并真正达到学有实效。(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基础与网络互联、Internet的基础知识及应用、基于Windows Server 网络操作系统的AD安装、网络命令、IP地址的简单设置、用户账户的管理、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等。(3)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网络与通信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分类及各类网络的特点,了解Internet的相关知识、技术特点及应用。简单的网络连接和共享资源的使用方法,熟悉一种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2000Server)的使用和一般的网络管理方法,能够在网络上创建和配置Web站台、FTP站点。

企业网组建与管理(1)选择课程的思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中、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和维护,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应具备的重要技能。所以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选择开设《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2)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涉及组网基础、组网工程、组网设备、网络服务、网络设计、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网络维护,这些内容包括组网前期的准备、组网中期的实现和组网后期的管理维护。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企业网的安装、调试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程的实训和实践,适当地加大实训和实践课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实训室,配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和专业实训人员,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训与实践环境。(3)课程教学目标。学会并掌握基于WindowsServer平台的Intranet网络的构建与管理,常见的局域网环境搭建与管理;学生应对局域网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了解组网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的局域网组网技术,熟悉当前流行的网络架构和典型的局域网设备和组件产品;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组网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规划、设计并组建及维护中、小型局域网络。让学生在前续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系统科学方法的指导下,能根据用户网络的需求分析和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开发的技术规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提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具有将网络硬、软件系统综合集成为完整的网络体系(网络应用环境)的技能。能运用简单网管协议(SNMP)、TCP/IP协议、服务器等软、硬件环境提供网络管理和服务。掌握网络安全、网络防火墙、广域网的接入、网络运行管理、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环境的搭建等技术。培养学生搭建配置和管理基于平台的局域网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局域网组建的基本知识,学会IIS环境的配置及服务软件的工作原理、FTP站点和WEB站点的架构和访问、DNS的解析配置、邮件服务器的架构、即时信息服务的架构、基于ISA Server的服务器的配置。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通过实训,让学生了解网络组建过程与管理技术,掌握网络组建与管理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技术项目亲自组建、配置与管理,积累实际项目解决的经验,为学生今后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选择课程的思路。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该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的主要技术和网络管理方法。《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类专业的一门岗位综合实训课。本课程讲授和实践计算机局域网的配置和互联、基于局域网架构网络服务。(2)实训内容(模块)包括: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3)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建原则、组建方法,掌握网络管理的先进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软硬件产品的技术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熟练组建网络配置设备。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安装、调试和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管理方面的实际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岗位系列课程的实验、实训室建设

为了完成以上课程的教学目标,至少建设以下两个实验、实训室。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本实训室主要为《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课程提供实验环境。可供学生完成以下实验任务:(1)Internet技术和应用;(2)网卡的安装;(3)RJ45网线的制作和检测;(4)双机互联;(5)Windows对等网络的组建和应用;(6)小型局域网的互联;(7)Internet的接入技术;(8)Windows 2000Server的安装及管理。

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室本实训室主要通过与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合作搭建实验实训的真实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教室,为《企业网组建与管理》、《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两门课程提供所需软、硬件环境。主要可供学生完成《企业网组建与管理》课的实验模块、《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课的综合实训模块。(1)实验模块:IP子网规划;设备间设备设计;路由器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DHCP服务器的配置;DNS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配置;终端服务配置;校园网拓扑设计;网络安全管理。(2)实训模块: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和广域网);Cisco网络互连之静态路由;Cisco网络互连之动态路由;远程管理之Telnet;标准访问控制列表;扩展访问控制列表;Vlan划分及Vlan间路由(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CDP(思科路由发现)。把网络管理软件Solar winds融于上述实训的各模块中,使得实训更加综合,更加有趣,更加实用。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探讨。如网络技术本身具有“高、精、尖、快”的特点,[3]如何保持高职教材和岗位系列课程建设相协调是岗位系列课程建设所面临问题。岗位系列课程是由内容相关的若干课程组成,任何课程内容的变化都需要岗位系列课程中其他课程内容的调整,否则体现不出针对性、先进性和应用性等特点。总之,实践实训环境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也应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崇本.基于“平台+岗位”的IT职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36-02

1 专业培养模式的建设

近年来,各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改革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工学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将中等职业教育由学校拓展到社会和企业,由课堂延伸到生产、流通、服务等各行各业,使学生真正融入到社会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零距离”对接。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办学理念的指引下,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素质养成,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需求,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专业培养模式等将成为今后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主要方向。

中职学校应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进行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法和建立以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安全为重心的监控体系,由企业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中,采用理实一体的课程设置方式,鼓励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课程形式。并要求学生要取得有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以使学生在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另外,学校还应该加强了校企合作,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通过“三个能力”的培养(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能力,校内外的专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要求相符。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人探索并总结出了“234”(2:二个融合即理论与实践融合,学校与企业融合;3:三项能力即基本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能力;4:四项保障(即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校本教材、教师团队)的专业培养模式,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探索。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还不完善、不彻底,例如工学结合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相关教学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等,这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进行建设和完善。

2 专业课程的建设

以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深入企业调研,吸纳企业、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成“专业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素质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校内仿真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建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对各专业课程进行职业调研、课程分析和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改革,根据岗位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使课程改革与岗位需求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元整合和动态优化,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新岗位的要求。

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中,使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建成一批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职业经历、工作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特色教材,采取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以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在《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实训教材,以精品课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建成并完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对应主干课程形成一套自编的校本实训教材。形成一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板,对《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综合布线》、《局域网组网》课程,从内容上、学时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上做了内容的整合,全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授课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符,为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依据。

课程设计应具有开放性,包括内容的开放和技术的开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标准,改革人才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内评”与“外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评价。

3 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团队应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学校应在“专业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双师培养为重点,从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专业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库建设等方面进行师资建设,通过校外考查、企业锻炼、行业培训等途径全方位实施,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挂职学习、参与教学研讨等方式,培养“双师型、行业专家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加强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领导,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习、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继续贯彻老教师帮新教师的制度,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努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专家到我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

确立校本培训为主的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每年寒、暑假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全体教师、班主任分别进行专业素养、师德师风、教学方法和管理技巧等方面培训,注重实践培养,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用人单位参加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分期分批到兄弟学校对口支教等活动一个月 ,加强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此外,学校应鼓励教师撰写学术论文和教材、教参编写,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师下企业实践,吸纳企业能工巧匠,“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4 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

根据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点,应建设相应的校内实训室,实训室建设紧紧围绕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模仿真实工作环境。突出“工学结合”,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一批知名企事业单位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建设、教学计划审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中,并协助毕业生就业。

校内实训室应包含计算机基本技能实训室、网络实训室,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网页制作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音频视频实训室等,实训室中所有计算机均联互联网。同时,在软件配置方面应尽可能满足该专业的教学需要,安装相应的教学、管理软件。

中职学校应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区域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可以开展区域内职业资格的培训与鉴定服务,为本地区岗前人员培训,再就业人员的上岗及转岗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领域的技术服务。

5 招生就业保障措施

本专业定位于面向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和IT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熟悉网络技术相关国际通用标准,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实践技能,能从事企业网络构建、网络维护管理、网络技术支持以及网上信息的技能型人才,各中职学校应高度重视招生就业工作,实行全员招生与推荐就业制度,始终把招生宣传和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就业带动招生,以招生促进就业,为此,应制定以下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以校领导挂帅,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牵头,计算机网络专业所属教研室负责具体实施的一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制。

2)制定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主体由用人单位、毕业生二方组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提出整改方案,以此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3)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体系,做好学生就业后的服务及指导。及时向企业和毕业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妥善解决。

4)搭建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组织多场大、中型“双选会”,建立稳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

5)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引导毕业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课程、专刊、讲座,举办了毕业生就业教育动员会。还根据学生意愿,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帮助联系落实单位,使其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走入职场的转变。

6)不定期地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和指导,全面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为学校来年的教学及指导提供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6 小结

对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的探讨能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水平,探索出一条该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并将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建设思路引入到专业群的建设中,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并将具有优势的硬件资源共享,带动专业群的共同发展。这将对专业群的专业定位和新专业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师资队伍的业务将更加精湛、双师素质更加优良,实训基地功能更加强大,也更加强化了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样,就能造就出一流的计算机网络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金普,徐鹏民,孙晓梅, 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8(7):25-28.

[2] 程立,张浩军,王晓松.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7-30.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4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2.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3.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4.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6.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1、按照学院党组织的统一部署政治学习,准确把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法步骤,做好考勤、组织讨论、认真记录。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今年学院正常教学、整体搬迁、基本建设并行。我们能够坚决执行学院领导的指示,与兄弟科室加强配合,在困难面前团结一致,做到志相同,心相连,力相聚,情相融,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3、根据学校的要求和系内的实际情况,工作中还有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怎样推动工作进程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座谈,以制度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处事,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用。严格执行学校工作制度和考勤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强化岗位工作职责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规范教学工作,完善教学过程,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激发内在动力,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系科全体教师形成共识,坚决执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严守职业道德,按照廉政建设和作风效能建设责任书上要求执行。

二、强化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开展

1、以贯标文件规范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按照学校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和要求,按时做好质量记录、教学资料的整理管理工作。完成“质量管理内审”工作。每月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计划实施评估过程,确保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认真组织教研活动,各项工作及时上通下达,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坚持每天对本部门教学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教师避免出现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现象。进行教学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和教师沟通及时解决,确保教学工作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3、认真组织考前集训和模考、统考工作,及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考试结果及时组织相关教师召开考试分析会,总结经验、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4、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机房教学设备的管理工作。完善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健全计算机机房设备管理责任人制度,发现计算机故障及时维修。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规模机房计算机整合,我们系计算机专业教师自己动手维修设备,保证了计算机教学,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锻炼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

5、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安全检查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责任到人。全年计算机机房实习安全无事故,教师学生上机无安全事故。

6、规范库房管理,对采购、入库登记、领料、维修服务、报销签字修订了书面规章制度,并多次在会上强调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强调采购人员要廉洁自律。做到经常讲,反复讲,采购人员要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

三、注重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教学

1、信息工程系继去年与苏州工业园区裕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苏州铭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鉴定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今年信息工程系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五项信息楼建设项目,与苏州市科达教育网络有限公司进行了多项校企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教师参与了局域网综合布线工程实习,科达公司根据学生实习课题安排张峰工程师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指导,保证了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

2、计算机专业教师学习前瞻性课程“交换与路由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数据库技术、动漫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视后期制作技术”。邀请士奥动画企业来校为教师学生举办了“动画专业市场分析及课程介绍”专题讲座,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做好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在“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指导下,邀请了五位企业教学咨询官来校对计算机教学工作献计献策,对教学过程进行督导。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生产流程、质量要求、安全要求等内容介绍给计算机专业教师,使之贯穿在开发课程、编写教材和教学过程中。

4、我系专业班级开设了职业素养训练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帮助学生懂得了“马斯洛理论”、“霍兰德人格”和“萨帕职业阶段”等理论知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统筹考虑。按照“宽基础、多技能、能力为本、敬业为先”的理念培养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得到了专业班级学生的欢迎。

5、我系完成了四个百人新机房建设,完成了录音渲染演播室和动画专业拷贝室的建设,完成了二维动画实训室建设,完成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一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有锐捷网络实训室一期工程和三个百人机房工程项目。正在筹划具有国际领先的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和三维动画实训项目。

四、开展教研教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制作教学课件,编写教学教案,编著修改校本教材。今年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包括12子课题。完成专业论文12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过程化评估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材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教学资源网建设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素质构建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方法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设备配置前瞻性研究》、《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

2、计算机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公开课课堂教学氛围好,教师准备充分。计算机理论教学与实习一体化,全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公开课的开课、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上取长补短,提高了教学水平。

3、计算机专业教师到苏州电子信息技工学校、苏州轻工业技工学校、机械部苏州技校、苏州高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学校进行专业课听课评讲活动。积极参加江苏省高新技术中心教研组活动和苏州市计算机中心教研组活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

4、信息工程系全年开展了“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竞赛”、“网页设计技能竞赛”、“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动漫设计竞赛”、“计算机网络组建技能竞赛”和“影视后期制作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拔优秀教师学生参加了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五、提供教学服务,凝心建校聚力办学

1、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数字化校园管理,本年度新校区建设中能够配合基建办公室完成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网络、校园电话网络、校园广播网络和校园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配合工作,完成学院led显示屏和学院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工作。

2、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信息技术公共实训,本年度能够配合培训处,举办了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举办了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举办了苏州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举办了苏州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举办了苏州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举办了江苏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

3、今年上半年每周六、周日开放网络电子阅览室,为公共实训基地首批学员查阅参考资料提供方便,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配合学生工作处完成全院07级5年制高职班和09级大班的成人高考网上报名工作。

5、信息工程系的另一个职能是全院电脑办公设备的维护维修工作,在人员少任务多的情况下,许多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时间对学院办公室、学工处、招就处、项目研发处、公共教学系等多个部门的电脑办公设备维护维修工作,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兄弟部门的赞扬。

六、接受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引发思考

1、我校计算机专业在本市职教范围内影响不大,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竞赛成绩在全市不是最好,距学校领导寄希望的“计算机专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大差距。搬迁到新校区后计算机专业硬件上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以规模求地位,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提高我校计算机专业在全市乃至全省技师学院范围内的竞争力,提高技能竞赛名次和竞赛技能水平。

2、硬件资源配置不足,信息楼面积限制了专业建设的发展,计算机机房满负荷运行仍有部分省统考班级无法上机练习,目前5401机房的电脑设备陈旧,电脑故障反复出现影响上课教学效果。希望能够在下学期更新升级。

3、近两年增加动画专业、服务外包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争做学习型团队,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尽管我们不断在修改教学计划,设置新课程,选编新教材新讲义,可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计划、教材、参考资料的制定编写还跟不上计算机的迅猛发展。当然,也不排除个别老师对自身要求不高,责任心不强。

七、个人主要承担工作

1.担任信息工程系主任,具体负责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类:第一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管理,专业课程考工合格率达99%;第二全院高职班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管理,参加计算机全省统考合格率99%。担任信息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主任,配合培训处负责清华同方公司技术人员的高级工培训的管理工作、退伍军人高新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市残疾人计算机技能竞赛培训的管理工作、光大银行外汇政策业务网络考试的管理工作、医疗保险计算机操作培训的管理工作、省物流师职业资格网络统考和网络统考前的上网实训的管理工作。

2.承担09科技班《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工作152课时、承担07大2班和08大10班《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工作90课时、承担08大5班、08大15班、08大16班、09大4班、09大5班、09大6班共6个班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36课时。全年完成教学课时278课时。

3.担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重点课题《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完成合著论文《公共实训基础it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研究》8000字,独著论文《公共实训基地it高技能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开发研究》5000字。

4.安全有效地组织安排老校10个计算机机房的搬迁和库房办公室的搬迁工作,搬迁后经整合维修,没有影响正常计算机专业教学秩序。

5.配合学院领导对新校信息楼各个机房和实训室的策划布局工作。四层楼分布“信息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技术专业、动画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动画拷贝实训室、二维动画实训室和录音渲染演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8个计算机标准局域网机房和4个计算机百人局域网大机房项目的计划招标工程验收,现已完成投入使用。完成锐捷网络实训室和综合布线实训室项目的摸底计划招标工作,现正在施工建设中。三维动画实训室、三维动作捕捉实训室和三百人园形大机房筹建方案正在进行中。

6.参加国家劳动部组织的《网络编辑师二级(技师)职业资格鉴定培训》,通过考试获得了网络编辑师技师职业资格。

7.编写了数据库应用软件《技师学院招生录入系统》,2010年技师学院招生时投入使用。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建设思路;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升格、转制、跨越式发展过程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围绕一个核心、利用两条思路、通过三种途径、做好四项保障”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提升了专业团队,拓展了学生技能,加强了内涵建设,为计算机类专业的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专业建设的基础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第一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于1999年,当时3名专业教师除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外,还承担全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另外,计算机应用专业在行业院校中是非特色和非特有专业,经费投入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造成专业建设停滞,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的尴尬局面。

1.1职教理念落后,整体差距较大

我院原属于行业集团主管下的职业院校,有着不愁生源、不愁就业、不愁经费的优越条件,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均由行业统一管理和控制,职业教育理念相对匮乏,造成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实训条件简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迫在眉睫。

1.2培养模式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我院计算机应用专业成立之初,采取的是典型的“本科压缩型”培养方式,培养出的是计算机专业的“万金油”,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转行现象普遍,学生就业对口率偏低。

2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05年9月,学院转制完成。为了让学院尽快融入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行列,全院开展了长达半年的大讨论,其中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议题。从此,学院开启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计算机专业教学团队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市场、进行社会调研,在原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拓展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方向)两个专业,并探索出一条适合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2.1围绕一个核心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开展。

(1)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组装与调试”精品课程实行模块教学,重点培养和考核学生组装方案优化设计能力、故障排除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并组建了虚拟装机实验平台,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改善了教学手段。

(2)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实行“分层教学”,采用在线考试系统实行笔试与机试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3) 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制度,实现“高水平、前沿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如新成立的网络技术专业,通过“路由型与交换型网络互连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完善了该专业的各项教学制度,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网络综合实训室,将“职业初探”理念纳入教学计划,将“职业资格考证”贯穿教学过程,进行以做为主的课程整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2.2利用两条思路

将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实训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课程体系,利用两条思路进行建设。

2.2.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专宽相济,突出能力”为基本思路,改革课程设置、重组教学内容,贯彻“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边讲边练、课程设计”的教学思想,全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1) 课程体系构建集思广益。通过聘请陆军总医院、广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广州立信集团依万达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南方新闻网等单位的高级技术专家组成3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教学指导和信息交流。

(2) 优化课程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时量160多节,对各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大量的优化和整合,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 完善教学文件。每年定期完善、优化各专业(方向)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计划、实训指导书、教师教案等基本教学文件,保障了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4) 加强教材建设。一方面加强为配合精品课程建设的立体化教材开发,另一方面加强为配合专业建设的主干课程教材与综合实践课程教材的建设,并对部分院本教材进行重点投入,形成特色化教材。

2.2.2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依托地方、工学结合”为基本思路,从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比重、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入手,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

(1) 紧跟技术进步,跟随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时调整各种主流技术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通过学生到企业岗位工作实践,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2) 高度重视与社会企业的联合,按技术路线决定课程路线的思想,在与校企联合编写实训教材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实践教学体现了企业需求。

(3) 不断加强与区域内知名IT企业建立良好关系,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加大校企订单、定向培养的实践力度,积极为每个专业建设2~3个紧密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

2.3通过三种途径

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2.3.1学院自建

我院是全国网络与信息技术培训认证项目“NTC-院校测评基地”,承担了在校学生工作技能培训与认证的任务,同时还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7种基础培训科目和3种高新技术模块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为此,学院先后新建计算机类专业实训室17间,CAD专用实训室1间,网络综合实训室1间,数码工作室1间,保障了实践教学和培训考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另外,学院网络中心也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个重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广泛吸收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学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系统的建设、维护与管理。

2.3.2校企共建

我院先后与广州铁路集团总公司、广州铁道车辆厂、广梅汕铁路公司、广州地铁公司等单位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并分别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和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神州数码网络人才培养基地”和“智能楼宇综合布线工程师认证中心”,与企业共建了网络实验室和认证考试中心,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3.3顶岗实习

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至少需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学院成立“流溪数码工作室”,在校内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学院校园网管理、信息系统维护及多媒体制作等工作,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校内顶岗实习的机会,既解决了学院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人手不足的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先后与东莞立诚电子有限公司、惠州纳伟仕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火车站售票服务中心等单位或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顶岗实习合作关系,进行真实环境中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收获。

2.4做好四项保障

2.4.1加大实践投入

截至2008年下半年,学院共投资近千万元建设计算机类校内实训室17个,投资近150万元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6个,另外每年还投资近50万元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各种条件,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供了物质保障。

2.4.2寻求企业支持

通过定期组织企业活动,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结合点。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先后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教学委员会的成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企业顶岗实习的实现以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人员培训服务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2.4.3培养“双师”队伍

计算机类专业通过多途径选聘,多形式培养,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教师队伍。目前,计算机类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8人,初级2人)、兼职教师12人,其中“双师”13人。专任教师中硕士6人,在读研究生7人,所学专业涵盖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教育、多媒体技术等领域,学历结构合理。

2.4.4改革考核方式

建立以动手能力考核为重点,实行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校内考核实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与作品答辩并举,校外考核实行师傅打分、同学互评和产品展示并重。通过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力推行作品成果展示和项目质量水平测试的考核方式,努力营造出“自觉学习语言、主动设计程序、积极开发软件、努力承接项目”的氛围。

3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3.1提升了专业团队

近几年来,计算机各专业团队在院、市、省、国家等多级别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广铁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1项,铁道部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广东省教育软件评比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广州市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一、二、三等奖各1项,立项或完成多级别的科研课题共计17项,编写教材8本,50余篇。

3.2拓展了学生技能

近3年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多次在省、市大学生竞赛中获奖,如2007年获第十七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比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1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项。2008年上半年,获得广东省大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网页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三等奖各1项。

3.3强化了内涵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了教育观念更新,完善了教学制度,吸纳了高素质人才,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实训基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目前,计算机专业具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示范专业1个,院级精品课程7门。正在进行的“六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在教学中实行“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方式改革,拥有校内实训室17个、校外实践基地6个,与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细化主干课专业方向,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从而形成具有自身职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爱军,李锋,李伟群.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内涵建设框架体系与实施途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6):8-9.

[2] 葛竹春.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信管专业建设探索[J]. 教育探索,2007(9):74-75.

[3] 李锋,许爱军,郭庚麒.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统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4):104-106.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

1.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背景

网络技术专业是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一些中职学校也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而从事网络服务的符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却很少,他们理论水平欠缺,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不能独立开展“建网、管网、用网”工作。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处于一种窘境状态,究其原因,一是教育理念未更新,缺乏对网络技术教育的职业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认识;二是专业定位不清,很多中职学校未能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和目标;三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缺乏适合中职网络技术应用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材,缺乏工作过程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四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不能做到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五是教学模式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模式未能有效开展;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怎样为社会提供合格的网络技术“准员工”就成为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几年来我们就此问题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中职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策略和措施,并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2.1 专业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又称网络构建(简称网构)。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相对本专科较低。其主要培养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网络组建、网络管理、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信息安全与维护的初、中级网络技术应用型操作人员。

2.2 专业核心能力

我们通过市场调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主要有三个职业方向:网络工程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网站建设与开发。由此,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培养“准员工”三个职业核心岗位的能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能力、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能力),逐步形成胜任企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工作需求的“建网、管网、用网”三项职业技能。

3.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的培养模式

中职教育必须树立“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根据企业用人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构建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的“企业引领、项目训练、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企业引领,可以使师生了解技术发展方向,紧跟行业的发展,同时依托本地通信公司和网络集成公司获取市场的岗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得中职学生所学与市场所需无缝接轨。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围绕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引入企业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构建由课程项目、仿真项目、工学结合项目、企业项目组成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从模仿到应用”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学项目做项目”,全方位锻炼学生“做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学生岗位操作技能。

工学交替则是除了国家规定最后一个学期必须要企业实习外,前五个学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穿插到企业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这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使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跟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的无缝对接。

4.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教学模式

4.1 课程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课程项目(单项技能训练项目)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将理论教学内容、形式与实践技能教学、训练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具有企业化的实训环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项目化的配套教材、双师型的师资、社会化的质量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与做一体,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沟通和联系,掌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是由一系列工作任务组成。此类项目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以任务为驱动,按照“确定任务一制定方案一确定方案一实施方案一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六个典型的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操作技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

4.2 仿真项目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

仿真项目(综合训练项目)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它是通过充分的行业调研,总结提炼网络管理员、网络安全员、网络布线员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典型知识技能,将实际的工作内容纳入仿真项目教学中,保证学以致用。

仿真项目教学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学生独立或分组的形式完成资讯、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要组织学生分组协作工作,引进团队竞争机制,在协作中树立团队精神,在团队竞争中促进集体思考、发挥个性、优势互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和谐与发展的前提下使提高项目工作质量,提升职业岗位素养。

4.3 演练项目教学采用校外实训教学模式

演练项目(工学结合项目)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是以企业的实战项目为内容、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开放式实战项目。

计算机网络专业与校外企合作,运用企业的硬软件环境,安排具有实战经验的“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联合企业的项目工程师共同指导实训,按照项目实战任务书的要求,组织实施项目实战实训,时间集中,独立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确的工作方法,掌握项目实战技能。这种校外实训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减小学校教学与工作过程的差异,使中职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演练项目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性特征与职业倾向,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角色投入到工学结合项目学习中,有效地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4.4 真实项目训练采取顶岗实习

真实项目(企业项目)训练是实践教学递进体系中最高形式,使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所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使学生得到一次计算机网络技术岗位基本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的综合训练。学生在独立解决企业项目工作中,训练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精神、不畏艰难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提高了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为中职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递进式的不同阶段的项目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每个阶段的教学重点从掌握课程转移到对综合岗位能力的培养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学生能逐步胜任更高层级的职业岗位,保证了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培养的课程体系的确定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要按照“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区域网络应用实际的课程体系。

5.1 岗位能力与应具备的技术分析

我校与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公司以及一些中小规模的网络集成公司合作,了解专业人才需求、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能力分解,明确网络技术专业“准员工”应具备的技术。

5.2 确定本专业职业行动领域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应具备的技术,分析这些技术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行动能力,分析学生基本情况、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设计职业行动领域。

根据分析,上述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有:综合布线、有线局域网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网络操作系统、管理与维护各类服务器、管理与维护用户终端、网络安全管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等。

5.3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工作过程和技能训练,设置职业行动领域课程及课程标准,再依据职业行动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教学项目(课程项目和综合训练项目),将教学项目按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整合成职业行动领域课程。

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并以项目、任务等作为课程的实现形式。同样,我们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中各门课程以项目化形式呈现。职业行动领域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了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准员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之后,我们邀请省内外企业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相关教师进行论证,对课程体系进行研讨,确认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与岗位群的生产实际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课程标准建议。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5.4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员工”课程实施方案(示意图)

参考文献:

[l]刘昭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l1

[2]伍珍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初探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2011(3):193-194.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7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2007年,教育部“关于组织2007年部级教学团队评审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6号)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设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2008年,各省级教学主管部门陆续了建立省级教学团队的通知,教学团队建设已作为一项基本建设被提到高职院校的重要议事日程。

2006年,笔者所在的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后文简称“学院”)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为依托,建立了“国家计算机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后文简称“本团队”)。近几年来,在中央财政340万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学院紧密围绕实训基地项目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已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年龄及梯队结构合理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在团队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特色初步显现。

1团队设置特色

(1) 部级项目支撑:依托实训基地组建团队

本教学团队以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项目为依托,以项目实施为龙头,以课题研究(主持省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为切入点,以精品课程建设(主持省级精品课程3门)为重点,以特色教材建设(出版专著1部,编著教材20部)为载体,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22家IT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主要途径,已基本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本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0人,其中专职教师14人,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6人。从职称结构看,本团队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程序员、高级工程师11人,讲师5人,助理讲师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16人;从学历结构看,有博士2人,硕士13人,本科、学士5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3人,40~50岁的4人,30~40岁的10人,30岁以下的3人。整个团队呈现专业方向优势互补、梯队合理的“双师”结构。

(2) 发展目标明确: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建设团队

本教学团队建设旨在实施荆州“工业兴市”战略,服务“大三峡”社会经济发展,立足江汉平原,辐射“两湖”区域,将实训基地建成主要服务“中部崛起地区”的示范性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和集教学、科研、社会培训、职业鉴定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将本教学团队建设成在湖北省计算机应用技术行业和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为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3) 教学理念先进:以先进的职教理论指导团队

本教学团队以著名职教专家姜大源研究员“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为指导,依据计算机主要职业岗位群和应用领域建立计算机专业群,以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实训中心、软件技术实训中心为支撑,建立了由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优势互补的实训教学团队。

(4) 合作机制良好:校企优势互补做强团队

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引进国有民营机制,以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形式,密切与企业、行业组织的联系,鼓励并吸收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以参股、合资、合作办学的形式广泛参与实训基地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实现管理模式由科层本位转为效能本位、人事制度由身份制转为全员聘任制、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分配制度由结构工资制转为岗位工资制“四大”转型,健全了“合作、竞争、公平、效益”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双赢互利,良性发展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2专业建设特色

(1) 以“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为指导,建立实训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以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为指导,坚持“面向市场建专业,瞄准职业定目标,按照能力开课程,对准岗位学技能,依据工种考证书”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引入嵌入式等校企紧密合作教育,以工学结合、实境教学为基本途径,建立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特点的实训主导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围绕计算机应用技术产业链,主抓专业群建设

以校企合作软件技术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搭建并打通专业公共技术平台,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和企业,共享重点专业建设的优质资源和建设成果,集聚相近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形成教学团队的数量和结构优势,形成专业群主动适应市场的优势,形成实践教学低成本优势,形成高职特色和品牌优势。

(3) 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专业改革步伐

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教学改革课题立项,建立计算机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实践研究,计算机类专业基本建立了“人、机,教室、实训室”统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做”合一、“校企互动,实境育人”的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方面,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技术专业与联想、华为、神州、荆鹏等大型IT企业合作,以“1+0.5+1+0.5”分段组合式模式为主,做到三年与企业结合不断线;软件技术专业与软件教育知名企业北大青鸟举行嵌入式紧密合作办学,主打软件教育特色牌。在2007年的办学水平评估中,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肯定。

3课程建设特色

(1) 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指导,开发实训主导型课程和教材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本教学团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行动为导向推进实训主导型课程改革,对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过程。在课程开发中,本教学团队彻底摒弃了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和内容编排上的“平行结构”,采用了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和内容编排上的“串行结构”,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过程性知识。目前,我们正在对已经出版的20部计算机专业教材进行彻底“改造”,其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主导型教材已出版,编写即将完成的《JAVA编程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也收到多家出版社的稿约。

(2)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推进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

本教学团队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本教学团队主持的3门计算机类省级精品课程,正在按照工学结合的新要求进行颠覆式改革与重构,即将“完工”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正向国家精品课程冲击。

(3) 发挥团队信息技术优势,开发虚拟实验、实训软件

本团队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与二次开发。通过研究职业特点和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要求为标准,以工作现场为依据,从知识、能力、素质多方位入手,精选、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尝试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和虚拟实验等辅助教学软件,先后制作多媒体虚拟实训课件20余件(套),其中“计算机网络实训”、“计算机组装维护与实训”2套课件分别获得全国高校计算机课件大赛一、二等奖。

4实践教学特色

本教学团队以姜大源教授“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为指导,改革实践教学,跳出过去“围绕理论开展实践教学”的窠臼,构建以“七位一体”循序渐进式为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七位一体”指的是由课内实验、校内仿真实训、课程设计、技能认证、顶岗实习、专业竞赛、假期社会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整体。“循序渐进”指的是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行动导向理论,实践教学的展开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综合、由浅入深、由点及面的四个阶梯循序渐进的过程,即:认识实习、单项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习实训。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感性认识基本原理认知基本技能掌握职业技能强化训练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顺序进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

5青年教师培养特色

依托计算机实训基地,本教学团队立足荆州、面向社会开展青年教师培训,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了读书活动、师德培训、专业引领、案例研究、教师论坛、集体备课、典型引路、校际交流、参观考察、自我反思、课题带动、课程开发、技术培训、顶岗实践等形式和措施,加快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并总结出“专业定位指路子、实践锻炼厚底子、竞赛比武搭台子、拜师学艺结对子、项目开发建梯子、定期考核压担子”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几年来,本教学团队先后为本院、周边学校和县市职业教育中心培养、培训青年教师30余人次,受到一致好评。

本团队建立几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表明,以项目或专业为依托组建教学团队是团队建设的基础,以先进的职教理论为指导是团队建设的灵魂,树立明确的建设目标是团队建设的动力,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是团队建设的核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团队建设的关键,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 职业技术教育,2006,(1):5-11.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教育宗旨呢?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这里就开展会计电算化实训谈几点看法。

一、必须把对电算化会计的认识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在专业课课时中安排了各类传统会计课程,电算化会计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多。随着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都认识到了实训的重要性,在教学计划中逐渐增加了实践时间,但主要集中在纯手工操作上,包括成本会计、审计等,依靠的还是一张桌子一套习题一支笔,信息化元素很少。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促使会计核算、管理的方法、理念有了很大改变,认识到会计信息电算化的重要性是提高相关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前提。

二、我们必须认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

在我国目前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学生的主体是初中毕业生。他(她)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社会实践很少,接受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在具体实训过程中应该有所关注和区别。此外,学生们在对待财务核算管理上不会从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容易单纯地将会计电算化理解为会计核算的电算化,这使得无法更好地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管理电算化。加上课时不足等原因导致授课内容上不得不做一定的限制和修改,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实训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就业时所面临的工作不会太过于复杂,而且目前能够真正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也不是太多,过分提高实训目标和要求也是不合适的。

三、我们必须认清实训目标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如同生产者,学生就是我们的产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取决于社会需求。根据最近一份对40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调查的企业中,90%的企业开展了会计电算化,但是66%以上没有丢掉手工账或手工账与电脑账并行。企业不敢丢掉手工账的主要原因是怕丢失会计资料、有关人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低和管理不规范;同时软件公司售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90%以上的企业主要运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和报表处理功能,其次是工资和固定资产核算功能,电算化整体状况基本处在替代人工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的水平。虽然这不能代表全部,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这个实际。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中等电算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并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相关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我们的实训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体现。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实训目标和内容都应当做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在开展电算化实训过程中需要更加合理全面地考虑。第一要合理安排时间和时机。目前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所占比例很小。为适应课程需要,老师还要传授部分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实训时间,但却包含在了正常课程教学时间内,并没有增加学习课时。要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可以对部分相似课程进行整合,腾出课时满足实训的需要。其次,实训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十分重要。作为学历教学,系统合理的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会计软件的操作使用(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至少两种软件的使用);Excel操作和使用,学生应掌握使用Excel动态图表的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包括单机版和网络版);企业财务信息电算化仿真案例实践,包括电算化审计等,并注意引入企业综合管理的理念。之所以把Excel的操作和使用放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是因为Excel在我国普及率非常高,用Excel可以较灵活地实现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中的编程功能,而且可以直接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如进行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一般核算等。第三,我们还要注意防止或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简单操作。电算化实训教学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很多实训由于时间、理解不同、老师业务水平或其他原因,会演变成为某一个财务核算软件的简单操作练习。其实就是把一套数据按照顺序输入电脑,经过反复练习,但学生到最后也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那如果参加工作后面临另外一种软件环境呢?重基本会计核算而轻视了核算的目的——监督和管理,这不可取。会计电算化的真正优势不是简单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是更加规范、系统、快捷地参与企业相关监督和管理。如果这种认识或做法不转变,就会出现一个有电算化上岗证的同学到了单位连一张内部生产所需的下料单都不会开的情况;或由于涉及较多计算机和网络的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辅导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的情况。当然,把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还需要努力和时间。

2.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相结合。不少软件供应商看中学校的培训资源,会主动和学校联合搞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相辅相成,通过社会培训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特色课程和教材的完善,并推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新专业的设置。学历教育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可以不断提高社会培训的职业教育层次,使学生不仅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而且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9

根据**市人事局《关于**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有关问题的通知》江人发[**]34号文的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现就我市今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继续教育的对象

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二、继续教育的内容

继续教育分为公共必修课(以下简称公修课)和专业课。**年继续教育公修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两门。专业课由专业技术人员所在单位、行业协会培训中心和具备培训资质的继续教育基地根据行业主管部门的文件指引来组织实施。

三、继续教育的总体要求

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天。其中公修课的具体要求是: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和考取了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后被聘任技术职务时,须提供两门公修课成绩;参加初次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提供一门公修课成绩(即《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培训成绩)。现持有《专业技术人员权益保护》培训成绩而尚未作为公修课使用的,有效期使用到2007年12月31日。除参加公修课培训考试外,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课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时或考取专业技术资格后被聘任时都要提交每年不少于15天的继续教育总学时(含公修课)。

四、开展继续教育的具体办法和要求

(一)公修课

1、《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

本课程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其中集中面授15学时。培训结束将进行考试,成绩记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2、计算机应用能力

从今年开始,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按人事部扩充后的科目(模块)进行。2005年(含)前参加了广东省《计算机网络应用》考试,取得合格证书且尚未作为公修课使用过的,可作为公修课使用到2007年12月31日。

**年广东省将组织14个类别20个模块(详见报名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专业技术人员可在14个类别中自由选择若干模块(往年已通过若干模块考试的考生,应在曾考过模块类别之外选择模块)进行考试。**年在地级市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分别提交3、4、5个模块考试的合格证书;在县级市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分别提交3、3、4个模块考试的合格证书;但以下人员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可免予“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1)计算机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人员;在计算机室(中心)直接从事计算机工作3年以上或从事计算机专业专职教学的专业技术人员。

(2)取得博士学位者。

(3)小学(幼儿园)教师,艺术、工艺美术、群众文化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乡(不含镇)属单位工作的,或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专业技术人员。

(4)大、中专毕业生按政策规定申请初次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者。

(5)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或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者。

(6)1956年12月31日前(含1956年12月31日)出生者。

以往文件与本条的要求相抵触的,以本条的要求为准。

(二)专业课

专业课培训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应切实保障培训时间、内容和质量。专业课的学习情况将作为执业资格延续注册、重新申请注册、逾期初始注册和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的条件之一。

五、组织实施

**地区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由**市人事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为方便我市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考试,经请示省批准在我市设立流动考场。但仍然由**市人事局组织实施,考生可自愿选择**考场或**流动考场。报名办法:请直接登录广东专业资格考试网或**市人事考试中心主页查询。**市流动考场的考试时间安排:除教育系统外其它专业技术人员**年5月14日—16日;教育系统人员**年7月8日—10日。报名人员在网上报名后到**市人事局专技股缴费确认。确认时间:参加5月份考试的在4月23日前确认;参加7月份考试的在6月23日前确认。

为方便考生应试复习,我局委托**市技工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前培训班,考生可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择参加培训。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教程》具体培训时间另行安排。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10

摘 要:本文就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实训教学进行论述。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实训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技校生的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际操作,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http://

关键词 :数据库 原理 实训

目前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机关、企业、事业、公司等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相关领域,从事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办公应用、信息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IT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岗位的工作。根据笔者学院近几年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集中在信息化系统操作员、信息化系统维护员、计算机网络维护管理员、网页设计技术员以及多媒体技术员。由于计算机行业对专业技术人员实操能力的要求,导致技校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校专业课程的实训质量,因此实训教学历来是技工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重中之重”。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这门课程来说,应用是其教学开展的主要目标,而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训教学。目前实训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此,笔者学院不断开展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专项课改调研,将课程内容与实训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收到了良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一、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课程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支柱,而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又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以Internet/Intranet/Extranet为标志的计算机网络遍及全球,处理的信息量急速膨胀,数据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都是以SQL Server为代表的成熟数据库技术作为基础的。目前SQL Server的最新版本已经发展到2005版本,但考虑到当前技校生的实际学情以及逻辑思维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仍以SQL Server2000为主线,全面介绍SQL Server2000的操作方法,包括SQL Server2000的安装、数据库管理技术、表管理技术、Transact-SQL程序设计、数据检索、索引、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设计、数据库的复制与恢复、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等内容,同时有选择地将数据库基础、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规范设计、关系运算、数据库体系结构、数据库并发控制等相关内容分配到相应的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以数据库原理为指导,以应用SQL Server2000为目的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影响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效果的因素

1.理论与实训教学未实现真正一体化

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与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从过去片面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走向了片面强调实操能力,而真正的理实一体化是要将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系统交叉进行运用,真正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教师能力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既有扎实的理论和教学经验,又要有生产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技能;既要了解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又要具有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及教研的能力。而目前技工院校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不仅无法吸引计算机专业优秀人才,而且每年都有中青年教学骨干流失,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效果。

三、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实训教学的开展

1.突出能力的培养

应用能力的培养是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数据库原理与SQL Server实训教学中,笔者学院在职业基本能力方面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而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系统管理维护能力。针对学生今后就业有可能从事的“数据库管理员”这一岗位,在实训教学中要求学生熟悉数据库的原理及基本知识,熟悉使用主流数据库软件,熟练使用SQL查询语句等。

2.活用多种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11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2-7754-02

1 概述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行各专业深入学习的技术平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的目标。该文依托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开展为例,寻求提升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加强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训实践条件,全面培养和提升计算机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操作技能。

2 方法探析

1)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按照《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培养目标,实行“学校+企业双课堂”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与合作企业太平洋电脑城共同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建立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的桥梁,有利于将人才培养与对企业的服务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开发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课程标准。

2)教学模式改革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认真落实教学改革措施,全面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主要目标,组织广大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① 仿真模拟

课堂教学中运用我院信息工程系兼职教师熊水金副教授开发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虚拟仿真教学课件”展开教学。该项目成果曾经获得江西省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及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通过合理架构设计、功能整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的教学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为今后的工作就业提前储备实战经验,实现了该课程线上线下校企实时互动。

② “教、学、做、赛”一体化

在原有课程“教、学、做”的基础上,引入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教师教学责任的有效措施,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做”的“教、学、做、赛”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校园特色活动——IT文化节这个专业竞技平台,全面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为我系党员示范岗——信息工程系党员电脑维护社选拔和储备人才。

③ 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融通,课程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学历教育管理与职业资格管理的融通。实施双证融通的具体过程如下:

a)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计划。

b) 为达到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逐步建设起足够规模的校内外实训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计算机操作员认证。

c) 实训指导教师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也是目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从合作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紧缺问题。

3)教学资源建设

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将行业和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坚持“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宗旨和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合作开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教材选用上选择由我院骨干教师编写的理实一体化实践教程。该教程在编写过程中依据“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基本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企联合开发机制,以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为主导,特别重视教材与企业岗位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整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学科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吸收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方法。

4)师资队伍建设

以现有师资为基础,围绕“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模式,从合作企业聘请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并将专任教师送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另一方面,实施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近年来,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合作,在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

① 培养骨干教师

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的培养机制、考评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和业绩奖励制度,为骨干教师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到合作企业参加培训和顶岗实习,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培训机构进修学习、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师资培训及参与企业生产性科研任务和学院相关教学改革项目等方式,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跟踪课程技术发展前沿洞察力,教学内容组织能力及科研能力。

② 兼职教师聘请

从合作企业聘请能工巧匠从事实训教学、项目研发指导,并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从事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参与制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评价标准。举办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相关讲座等,以校企互兼互聘的方式进行专兼教师队伍人才整合。

5)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改造与新建相结合,逐年投入,分期建设,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参与校内实训室建设。同时,完善党员电脑维护社职能,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数量和功能,形成地区分布合理、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群。

6)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引导和激励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在教师聘用方面出台了制度和措施,使学术资格和职业资格得到同等承认,并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促进教师“自我更新、主动发展”的专业发展意识和自我反思的实践意识,将主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日常生活样式”。主要围绕培训社会人员,服务社区居民,为企业、行业及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合作研发和推广信息新技术,为对口支援学校提供教学资料和师资培训等方式开展有关工作,提升影响力。

3 建设成效及总结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我院《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加强。稳步推进“企业+教师双主体” 课程共建模式,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具有国际先进教学理念,综合职业素养高,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技服务能力、年龄、学历、职称及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创造了完善的可供学生实习、职业技能鉴定及待业本科生、研究生提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培训,提升就业能力的实习实训环境。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建设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漠意.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

计算机技术课程培训范文12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开展的现状

1.社会层面:现在农村的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这也是信息技术开展的重大阻碍之一.目前的我国的教育形式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多数的领导和家长都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在农村,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不是特别浓厚,不能深刻地意识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好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后,也总是被所谓的主科课程所代替,或者是当成休息娱乐的计算机课,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状况在农村是普遍存在的,人们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多么重要和有益,不能深刻体会到其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过程.2.设备层面:由于资金限制等多种问题,许多的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的数量、质量都不是很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而且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维护方面十分欠缺,这也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许多阻碍.农村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少,计算机维护的基本常识也知道的不是很多,所以在使用计算机时也破坏十分严重,加上维修不及时,所以课程开展的阻力重重.3.学校层面: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很多是“课表”课程,采用“放羊”式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也日趋正规化,很多学校能按新课程标准开设、开齐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应试教育、硬件设施等原因,虽然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了课表,但却很少或者没有开展信息技术课,而被辅导课或被语文、数学课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课,也多采用“放羊”式教学,也成了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少,只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教育,只要教会学生打字、上网、聊天、打游戏就算完成任务了;有的校领导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对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它将是下一代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认为信息技术离他们还很远,不够重视;有的校领导甚至认为信息技术是学生沉迷于网吧、游戏的根源,会使学生变坏,干脆一棒子打死,不开信息技术课,让学校机房成为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农村中小学中,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特别是在相对偏远的农村小学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学校中,稍有才能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离校进城高就,而一些想到这里当教师的对口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又苦于没有正式编制.4.教师层面:农村的师资力量本身就不是特别理想,专业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是难求.加上目前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力度不是很大,许多信息技术教师自身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更加不能良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教师不能准确定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地位,没有尽力地争取对本门课程的有益条件.片面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缺乏整合由于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地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只是教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忽视了信息能力、信息素养、德育及情感教育,更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严重偏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5.学生层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学校不能传授学生相关的知识,广大学生不知信息技术为何物,只是在街头巷尾的网吧产生了第一认识:“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就是上网,就是用来玩游戏、聊天、看电影、娱乐的.”于是部分学生沉湎于网吧,美其名曰“学习信息技术”;部分学生则不愿学习信息技术,怕影响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它失去了兴趣.

二、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改革的发展趋势

1.多渠道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作为一名担负教书育人这一崇高使命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教育观念和信息素养,对正在逐步接受新知识并认识这个世界的孩子们来说,其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以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更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h念,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当前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要采取多种模式,定期举办培训班,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培训.但在培训过程中,绝不能搞一刀切,因目前信息技术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别较大,理解层次深浅不同,所处学校的硬件水平千差万别.所以要针对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教学,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新技术、新媒体的社会效益的体现关键在教师,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为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迫在眉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针对农村教学点、农村小学、农村初中的不同需要,采用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实践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全面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

3.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学校要构建教研网络,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