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

时间:2023-10-09 16:15:15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工业设计 产品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法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13034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18-02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其专业性质要求属下设置的课程必须体现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方法创新性的特点。那么,产品系统设计即是一门体现该特点的重要的强化课程。

一、产品系统设计的性质及内容

产品系统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应用性课程,是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掌握程度和提升设计能力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强化双重性质,为学生成功走向设计之路做好铺垫。

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是对低年级课程的承接、延伸与深化。三年级上学期以前的课程主要学习基础的设计方法与程序,设计表达与思维能力,而产品系统设计主要介绍产品设计的系统性思维过程,动态地研究产品与产品、产品与人、产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产品内部构成要素置于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以可互换和可互补的方式实现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样式的多变性。作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设计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要的还应具有系统设计能力―从产品决策、开发设计方法、生产制造方式,到企业组织、控制生产过程和进行营销管理方法等,都属于系统设计的范畴,指导我们认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商品化,直至消亡,每个环节要素都要在同一目的的驱使下从属产品的循环系统,而且从属于更大的社会生态系统。

产品系统设计课程的内容包括与产品有关的用户社会系统研究、产品功能系统的设计方法、产品人机系统设计方法、产品生命周期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设计方法之整合设计研究等六大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都以产品为中心展开研究。

二、产品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该课程以理论讲解为辅,以课题实践为主,方法在执行过程中先介绍系统设计方法,并将实际的课题内容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即是接收课题项目,制定进度计划―市场调研,分析总结―设计定位,方案构思―方案评价,引导建议―设计展开,深入优化―实体制作,检测评估―编制报告,提交作品―申请专利,课题总结。使学生在课题实践中加强掌握理论知识,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项目结合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校将“学生研究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教学研究内容,那么在产品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申报该两种项目,按照自己团队的优势和兴趣申报课题类别和名称,并将其纳入到系统设计教学中完成。比如学生申报的SRP项目名称――儿童用品开发设计,在实施该项目时结合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完成产品的开发,开发过程如下:

1.研究现有儿童用品状况分析

现代社会,很多家长没有足够时间照顾孩子,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高。除了外界的客观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儿童自身的弱点。儿童在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及体力等方面远不及成年人,面对意外事故时,很难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儿童成了意外伤害的高发人群。

儿童安全产品要符合儿童的使用习惯,心理需求。针对儿童发生几率较高的两个方面(走失、烫伤)入手,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调研数据、市场预测,设计出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的产品。

2.设计方案构思与分析

如图1所示亲子追踪器,此款亲子追踪器是更适用在老人单独带小孩出去户外或是外出买东西的时候,防止孩子丢失和监护孩子健康的儿童安全产品。而针对这方面设计,也为亲子追踪器附加很多相关的而且人性化和贴近生活的功能,这款产品更好地融入这个生活当中。首先亲子追踪器间有距离感应器,两追踪器之间只要超出30m的距离,都会发出报警声,而且距离相隔越远,警鸣声的频率就越高。若两者超出30m仍在可视范围内,家长可以手表发出警鸣声的时候摁下忽略键,即可取消警鸣声,但当距离超过40m警鸣声会再响起的,之后只要再超出10m,警鸣声都会响起一次,而且只要通过家长手动忽略、关闭或者直到亲子追踪器没电,警鸣声才会停止。这样就可以时刻警告、提醒家长和孩子注意做好安全防范。同时亲子追踪器是有感应温度技术,可以随时看到孩子此时此刻的体温,时刻监护着孩子的健康。

图1 亲子追踪器

(三)教学过程与赛事结合

随着工业设计行业在国内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各行业人事的重视,各组织机构每年大量的设计赛事征集优秀的设计作品,这种平台无疑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设计能力和施展设计才华的机会,如果将赛事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就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动力,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充实而又有章可寻。每年的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是我校学生主要的参赛目标,而且组织学生参观该赛事的作品展览,让学生吸纳优秀设计精髓,提升学生整体的设计水平。

(四)设置设计专题

设计类课程讲究内容的创新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教师只有在授课期间将内容不断地更新,并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新求异的心理。在以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指导下,为学生设置针对性明确而又新奇的设计专题,才能调动学生的操作积极性。比如,以生存环境、居住空间和生活方式这三大类为主题,以每个主题为学生设置一次专题研究,每个专题研究的时间为1个月,并按照系统设计方法――从产品决策、开发设计方法、生产制造方式,到企业组织、控制生产过程和营销管理方法等对设计开发的产品进行详细的策划,编制策划书。

(五)设计作品评讲

在每个专题设计结束之前,将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师生一起共同评价,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只做引导、点评和建议,不作判断。通过讨论、评价、评估,对专题作品问题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法,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地融入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形成新的概念,为下一步的深入设计做出铺垫和指引。

上课时课堂的内容往往受到时间、环境的制约,学生在课堂短时间内只能接收老师的讲授信息内容,无法发挥各自的设计实践能力。而将所有学生的设计作品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使学生能够取其之长去其之短,这种相互激励互进互补的方式能够加快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设计作品实物转化

专题设计结束后,学生相应地将自己的设计概念方案转化为实物模型,通过实物形式检验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设计过程由浅入深,使学生养成系统性的设计习惯,尽到设计师的职责。实物模型制作是设计师必备的设计表现技能,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不但具备灵敏的思维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七)制作设计作品检测评估报告

设计的产品为人所用,设计方案必须有始有终,学生必须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负责,检测评估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检测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结构设计、工作原理说明、环境指标、生命周期等方面的明确性。产品不是一个空壳,内部装有零件,它们是否能有序的组合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将自己的设计意图完美体现,在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必须考量。如泛用型智能搅拌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说明如下图2-3所示:

图2泛用型智能搅拌机外观示意说明图

图3泛用型智能搅拌机结构分解图说明

任何产品都是有特定的系统组成的。在每个阶段检验各种设计构想和解答是唯一能够察觉是否已偏离设计目标正轨的方法。而这一环节正是学生检验各自设计成果的有效过程,否则,设计将无法继续下去。

(八)编写产品营销策划书

学生做完产品结构的研究之后,编写产品的营销策划书,对产品进入市场的过程做好全面的调控和营销战略,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处理做好详细的策划安排,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这里不再附学生的策划书。整个产品的诞生到消亡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把握,使学生深切认识到: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到商品化,直至消亡,每个环节要素都要在同一目的的驱使下从属产品的循环系统。

每件产品都具有一个完整的系统,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集合体。但是,设计一件产品的过程也构成了一个大系统,产品系统设计这门课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求采用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的研究课题进行系统化地贯穿所有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明显可见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张学东.产品系统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测绘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34-02

一、引言

测绘学是研究地球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描述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随着测绘科学的迅速发展,以及与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并进,要求测绘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图形图像和数据库技术等方面也应具有坚实的基础。其中,计算机技术与测绘科学联系最为紧密,是测绘领域中应用最多的一项技术。因此,如何设置测绘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一个合理的计算机知识结构,是当前测绘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FORTRAN作为一门最早的计算机高级语言,在科学计算、数值分析和工程设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对测绘专业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测绘科学的发展使得各高校测绘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全力培养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并具有较强分析和处理地球空间信息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但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现,尽管给学生开设了相关程序设计课程(如C/C++、JAVA、MATLAB等),但由于处理专业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测绘专业开设一门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适用性强,并能快速解决具体专业问题的程序设计课程非常必要。FORTRAN自20世纪70年代便应用于PC计算机,其最大特性是接近数学公式的自然描述,语法简洁易懂,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从FORTRAN90开始,引入了强大的矩阵和复数运算功能,并具备可视化和高性能并行计算能力,而且还能够方便地运用现成的函数软件包(如IMSL、BLAS、LAPACK等)。经过多年的发展,FORTRAN以其卓越的数值计算功能,在科学和工程计算领域长期处于统治地位。

FORTRAN自诞生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数值计算、数据采集处理和绘图等工程领域,积累了大量高效而可靠的源程序。在测绘领域中,很多优秀的工程计算软件都是运用FORTRAN编写,并有Windows和Linux平台下的程序版本可供使用。例如:著名的三大GPS数据处理软件(GAMIT/GLOBK、BERNESE和GIPSY),轨道确定与地球动力学软件(GEODYN),重力场计算软件包(GRAVSOFT),以及常用的测量平差计算软件和相关工程测量软件等。因此,为了能够使用上述相关测绘软件的高级功能或进行二次开发,要求测绘从业人员必须先学会FORTRAN才能阅读程序代码和编写应用程序接口。基于FORTRAN以上的特点与应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长期以来将FORTRAN程序设计作为各专业方向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序设计思想,提高利用计算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FORTRAN程序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其开设应结合专业特点和需求来合理设置与安排课程内容及课时。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开设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主要针对测绘工程和固体地球物理两个本科专业,该课程共有36课时,其中理论教学18课时,实践教学18课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掌握FORTRAN这门高级编程语言,并能很好的应用于解决后续专业问题,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最好在学习了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等计算机课程后开设(如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后,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仅用少量的课时来学习FORTRAN的语法,而更多的课时可用来与专业进行结合,训练学生程序设计的思维和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自然过渡,我们以FORTRAN90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这是由于FORTRAN90兼容旧的FORTRAN77,在编程格式上更为灵活,并且与FORTRAN95具有一致性。选用的教材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的《FORTRAN90程序设计》[2],同时辅以一些经典的参考书来扩充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如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FORTRAN95程序设计》[3]。结合测绘专业特点和需求,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法讲解和应用实践两大部分。其中,语法讲解的内容和课时安排为:FORTRAN基本语法(2课时)、选择与循环(2课时)、输入输出(2课时)、文件处理(2课时)、函数与子例程(3课时)、数组(3课时)、字符与派生数据类型(2课时)和并行计算(2课时)。应用实践是结合专业实例进行的上机实验,共6次,每次3课时,最后一次为上机考试。上机实验可选取测绘专业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如测量平差、GPS数据处理和卫星定轨等问题),同时每次实验各有侧重的训练学生对不同语法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部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在第一堂课中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任务,如列举一些用FORTRAN设计好的与生活和专业有关的经典程序实例,让学生了解FORTRAN能解决哪些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如何、在后续专业学习中有何用处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负反馈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及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针对FORTRAN语言概念多、规则广、使用灵活的特点,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浅入深的进行概念与规则阐述,并通过对比FORTRAN与C语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基本语法的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通过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由于程序设计的灵活性,任何一个问题并不是只有惟一的解法,要善于启发学生通过实践分析对比不同的解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把每堂课或每个知识点能够达到的目标提出来,使学生走出以往“茫然不知所云”的状态,从而对问题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采用负反馈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课程教学、上机实验、报告和答疑等)反馈的问题入手,通过讲评或讨论的形式,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实践教学。FORTRAN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强上机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教师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安排集中的实践训练课程。上机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编好程序、认真检查、反复思考;上机时输入程序并完成语法检查,再运行程序,检查运行结果;上机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特别是编制和调试程序的过程及经验总结。教师要随时巡视学生上机实验的情况,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同时,上机实验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相联系,特别是增加与本专业有关的一些经典应用案例。例如:测量平差问题可以训练学生对函数和数组的运用,GPS数据文件读取可以训练学生对输入输出和文件处理的运用,轨道数值积分可以训练学生对选择与循环、函数和数组等的综合运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评价学生学习水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避免“一考定成绩”的弊端,我们并不是单纯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方式,而是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平时考核包括考勤、上机表现和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5%。期末考试包括笔试和机考两部分,占总成绩的55%,其中笔试占30%,机考占25%。此外,为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学生结合专业设计和开发的程序、撰写的论文等也可以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特别突出者可以经过课程组答辩来评定成绩,期末给予免考。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保障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减轻学生对考试的畏惧心理,一定程度上避免考前突击行为。

五、结束语

在FORTRAN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与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该结合测绘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做好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的业务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学以致用。测绘专业FORTRAN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让我们继续进行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共同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吾蛟,刘庆元,李光强,等.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J].矿山测量,2008,6(2):75-78.

[2]马瑞民,衣治安.Fortran90程序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3

关 键 词:工业设计 素描 教学方法 探析

工业设计是一门创造性活动,包含了技术、审美、文化和经济等诸多因素,体现了创造性、现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综合。[1]工业设计既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离的。[2]工业设计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强调知识结构由技术能力逐渐向艺术素质转变。[3]可见,在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中,审美经验、艺术素养和表现技能是必不可少的。素描就是一门可以锻炼这些能力的课程,也往往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优劣,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基本能力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1 素描教学中几个重要问题分析

1.1 教学对象的分析

在初次接触素描时,部分学生抱有较大的兴趣,但由于在入学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术学习,基础薄弱,显得力不从心;部分学生抱着尝试的心态;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往往会产生慌乱、迷茫、畏难甚至抵触的情绪。因此,首先要稳定学生的情绪,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1.2 教学方式的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方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采取“以结构素描为主,全息素描为辅”的教学方式,也有学者认为工业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具有独特性——学生基础弱,课时少,主张全部采用结构素描的模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每一种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作用,要综合运用,应根据学生对素描能力的掌握程度,逐步展开。

1.3 教学目标的分析

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工业技术设计和应用能力,能从事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和设计管理,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4-5]从整个教学环节来看,素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造型观察分析以及表达能力。作为一门基础课,素描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认识物体、认识产品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而现实中,部分学生不太明白学习素描的作用,导致在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上出现脱节现象,缺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因此,素描教学应该注重加强前后课程知识的连贯性,使知识的结合度更高。

2 素描教学方法探析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如下一些素描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设想:

2.1 培养兴趣,采用“难-易-难”模式

针对工业设计学生的特点,在素描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主动发展。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6]为预防学生出现畏难或抵触情绪,在教学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用心指导,及时鼓励。由于学生基础薄弱,因而在指导上要特别用心,尤其是耐心。在每次课最后一节,教师点评,使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同时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给予适当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例如,学生观察到绘画对象的细节,并进行了刻画,此时,应对此点提出表扬,不仅鼓励了这位学生,同时,其他学生也认识到要仔细观察绘画对象的细节,更大的作用是,他们会培养起没有绘画基础也能学好素描课程的心理。

另一方面是采用“难-易-难”的教学模式。现在素描课程大都是沿用由易到难的一个模式,即从最简单的单个石膏几何体画起,然后慢慢过渡到石膏组合,再到静物组合绘画。然而很多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也往往会因画不好一个最简单的物体而丧失信心。可先从具有一定难度的石膏组合静物画起(如图1),甚至可以从一个工业产品画起,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因为画不好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练习一段时间后,再开始临摹与绘画单个石膏几何体(如图2),待学生逐步掌握技巧与方法后,又进行组合石膏体的写生训练,此时学生可明显感觉到写生能力的逐步提升。在这种“难-易-难”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信和兴趣很容易建立起来。

2.2 由“技”到“艺”,合理运用教学方式

工业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既要掌握绘画的技术,又要培养艺术的思维。从教学经验来看,要让学生实现由“技”到“艺”的转变,就要充分发挥全息素描、结构素描、默写素描、创意素描各自的作用来促成这一转变。全息素描容易提高学生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光影、明暗、空间的理解;结构素描有利于学生理解内部结构,表现速度快(如图3);全息素描(简单调子)集合了全息素描和结构素描二种表现方式的优势,既能很好的表现出明暗、空间关系,又能够有较高的表现效率(如图4);默写有利于学生对描绘对象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的能力;创意素描有利于学生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对自己艺术特质的培养。因此,采用“全息素描-结构素描-全息素描(简单调子)-默写素描-创意素描”这种具有层次性变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逐步实现由掌握绘画技术到具有绘画艺术思维的一个过程。

2.3 通盘考虑,注重与后续课程知识衔接

在教学中,可以提前介入后续课程的内容,加强与后续知识之间的衔接,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明暗交界线时,教师可在课上用相机拍摄物体,然后使用Photoshop软件来调整照片的亮度和对比度,直至照片中的物体出现清晰的明暗交界线。学生看到变化过程,从而准确理解明暗交界线的含义。不仅如此,学生还可能会对Photoshop软件产生好奇心,产生一种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愿望。又如,学生往往会因看不到物体内部空间,在绘画中依靠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来表现物体,容易表现出错或者不清晰。可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解剖事物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让学生用电锯将家具从一个侧面锯开,并用红色将剖面的轮廓线描出;又如,将废旧机电产品拆解,让产品内部结构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物体内部结构表达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为日后学习产品结构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达到了素描教学的教学目标,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了过渡性的铺垫。

3 结论

在素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结合学生知识背景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通盘考虑素描教学在整个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位置,注意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对于明确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思路,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工业设计丛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

[2] 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势-工业设计[J].文艺研究,1987(3):76.

[3] 何人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师生作品[J].设计纵横,2005(2):68.

[4] 邓碧波,范圣玺.设计设计师: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3(1):156.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人物形象设计 美发与造型 教学方法 探究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最为流行的专业就是人物形象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也是市场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朝阳专业。2010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发展报告指出,我国2010年美容服务行业产值为2600亿元人民币,而且在过去的三年中,美容、美发、化妆品、美容机械、教育培训、专业媒体、专业会展和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综合服务流通产业年均增长率为31.91%,同比国民生产增长率总值的9.5%,从业人员高达1600多万名,更好地展示了良好的行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因为现如今婚纱影楼、形象设计、美容领域、化妆品领域等行业都需要专业知识较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以高职院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学生就增加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而且现代人对美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时尚发型、高档化妆品、个性化服饰等方面,而是需要具备专业高度的人士对自身整体形象进行客观的定位还有设计,所以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毕业生很有前途,而且也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也被大家所关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有自己专业的课程,如发型设计、化妆、服饰搭配等课程,尤其发型设计是形象设计师入门的最基础课程,也是所有课程的核心。而发型设计是技术与艺术两者相结合的技能,发型师除了要有熟练的技术外,本身还要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对时尚的掌控能力。这就需要专业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决,如何上好这门核心课程的问题。专业教师要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起来,注重实践的教学环节,突破传统教学方式,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尝试以下一些具体的实践教学方式:

1 采用一种单元素练习的教学模式

把发型设计的每一个步骤分为一个单元素来进行学习,如按照发型设计的基本步骤洗发按摩修剪烫发、染发吹风造型整理发型等练习,即为单元素练习。学生分别把发型设计的每一个步骤的技术和技巧按照单元素练习的模式分别都熟练的掌握,掌握后再把这些单元素的练习融会贯通整合到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发型步骤。每有一个新的单元素练习的时候,就需要让学生把以前的练习都要再实践一遍,然后再进行下一项练习,这样即可以温故知新,又能强化学生美发的技能,从而真正意义上能达到融会贯通,完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 在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就是在一个单元的练习中先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本次课程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实践教学来论证之前的理论是否符合,从而达到使学生记忆深刻的目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记得所学到的知识。

3 在教学中逐渐形成学生练习+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的教学互动模式

学生如何能够在互相攀比的气氛中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点,就要根据老师最后的点评了解自己的在这节课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己的不足点。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的课堂示范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更加生动的体现美发技巧的应用。为了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就要经过两组的教学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认可,也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4 教学内容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强化,又关注时尚前沿内容的开发

因为时尚发型是一门时代感很强的技术,无论是技法的运用、色彩的搭配、风格的表现等方面都随着流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老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把握时尚的脉搏,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料的时候要选择能够影响学生欣赏水平的资料,老师要提前准备好电子和纸质等发型造型图片,搜集一些有代表性和欣赏价值的,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这也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5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先模仿后创作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上课初期,老师要教会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掌握,这个阶段老师应该让学生多临摹一些基本造型来提高学生对发型技巧和色彩的运用能力,学生可以在老师的示范后进行模仿性的操作,教师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后,学生就会逐渐掌握基础造型,然后在基础上进行各种风格的发型变化。

6 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

作为一名优秀的发型师,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术,还要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首先要让顾客对发型师产生信任,才能顺利完成后面的美发造型工作。学生们必须根据自己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顾客讲解这样做的目的和优点,还有就是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培养快速并准确的观察人的能力,帮助自己判断模特的性格,气质,皮肤等方面的特征,以此来确定造型的风格等。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发型师的综合素质。

7 通过鼓励学生参赛、课外实践等教学辅助手段,巩固学生的技能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校自主创业,在学校进行创业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利用自己的技能为全校师生服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赛也是事半功倍的方法。教育部部长周济说过: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充分说明了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中检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尺。在2012 年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获得了金奖的优秀成绩,本专业的其他学生就积极向获奖学生看齐,利用课余时间自觉的练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为参加以后的比赛做准备,也能锻炼学生意志,通过高端的高水平的比赛开拓他们的眼界,弥补自己的不足,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更加坚定,因此会下定决心做一名合格的形象设计师。

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牢固的掌握美发技巧,就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通过改变一些基础美发课程的上课方式及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为学生成为今后时尚界优秀的形象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预测报告,2010年12月.

[2]崔智慧.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基础化妆课程实践教学八法[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手绘技法 统一性 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创造能力,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设计表现,是设计人员运用各种媒介、材料、技巧和手段,以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方式说明设计方案构思,传达设计信息的重要工作。设计表现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深入研究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新观点,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意义重大的。

一、现代科技时代对电脑表现和手绘表现的新认识

电脑自问世以来,其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人类所能接触到的各行各业,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是各行各业在技术应用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设计界,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制图操作,便利的对方案文件进行保存和修改,不仅大大缩短了设计制作的时间,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而且许多通过电脑制作表达的设计效果是传统手绘技法所无法达到的。传统设计表现技法在这一主流趋势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有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便自己开始专研各种有关的电脑绘图软件,甚至有些学生还有这样的认识,即手绘设计表现技法已经过时,已经没有掌握的必要了。不少学生对电脑绘图软件非常熟悉,而设计课程作业要求用手绘作方案草图时,就显得非常的生疏和没有自信。

介于这点,我认为,设计表现技法课是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的一门基础课。手绘表现是一种技法,电脑表现同样也是一种技法,有灵气的手绘设计表现图与呆板的电脑设计表现图两者有很大的区别,机戒的的电脑绝对代替不了灵活的人脑,手绘表现是视觉设计造型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更能表达出设计师视觉思考的实质,融和精神与知觉,唤起想象。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l.设计初期方案研讨的重要手段。在电脑绘图时代,电脑所具有的强大的制作功能可以代替传统手绘表现技法的许多工作。但是,电脑毕竟不能代替人的一切。因为,人的大脑要先提供创意构思,然后电脑才可能去完成设计效果的制作。所以,电脑表现适合于设计后期阶段,在方案确定以后的设计制作。那么,作为提出方案构思的设计初期阶段,则需要设计师以一种快速的方式将大脑中的大量设计构思,转换成可视的形象呈现在纸面上,以便对方案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一点上,手绘表现无疑比电脑表现更生动、更直观,也更快捷。因此,以快速手绘的方式将设计意念迅速、准确地表达出来,在设计的初期阶段非常重要。

2.手绘图的画面处理能为电脑图打下基础。对电脑制图软件的熟练掌握不等于就能够制作出好的电脑表现图。常见到不少这样的电脑表现图,画面没有主次、没有轻重,松散无力,不是因对比过强而显得混乱就是因对比不够而显得含糊不清。任何画面的处理都有其美感的规律性,忽视了这点,即便是先进的电脑技术也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对设计方案的完美表达。一个不懂得画面处理的电脑绘图员所作的电脑表现图不仅缺乏画面的美感,同时也不能很好的表达设计创愈的价值。然而,手绘训练是从画面的构图,到画面的黑白灰处理,再到画面的色调处理着手的,不管是画面的空间关系,虚实、主次、轻重关系,还是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关系等都能在练习的过程中得以认识和建立。所以,手绘技法的熟练掌握是懂得如何处理画面的一种基础性训练,也是制作出色的电脑表现图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之一。

二、手绘技法应具有艺术性与设计思维的统一性新认识

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绘画,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的密切关系,从更高的角度对待表现图,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艺术表现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绘画、透视、组织、观察能力,具有图形空间表达的素质。其次要具有自身的文化与修养,这样才能更具艺术感染力,使观者更为亲近。

设计思维是依赖于手和大脑的结合来实现的,人们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推敲和修改,使抽象的思维逐渐成为具体的、可视的对象。手绘图是设计师思维的图形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徒手线条草图和手绘效果图,这些都是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及各部分空间关系的最好推敲方式,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上给学生提供某些设计上原来不够理想的空间,鼓励学生改变原空间结构和布局,甚至是设计语言或色彩,赋予原空间以新意,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达到表现的目的。可见,训练方式能使学生在注重技法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对设计思维的重视。

三、调动整合已有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认识

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除了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练就娴熟的线条功夫,把握准确的透视以外,还要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整合来参与创作。培养学生准确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良好的尺度感、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参与手绘创作,这将贯穿于手绘技法课学习的始终。

在手绘训练的初始阶段,要求学生积极地运用素描、色彩和制图等知识,迅速把握准确的透视和尺度感。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意识,依据平面图迅速在头脑中形成三维空间形象的能力,并准确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相对单纯的空间,发展为若干个变化的空间,将相对复杂的空间重新分解组合,令空间富有新意,这种训练明显地锻炼了学生的空间创作思维,激发了他们主动创造新环境的热情。

对于空间气氛的表现,不仅限于色彩的冷暖搭配,也注重肌理与色彩的对比与统一,用色彩与肌理的更替,营造不同情调的空间环境,特别是利用逆向思维方式,将原本不同的色彩和肌理进行重新组合,从中获得创作的乐趣。

在手绘训练的提高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构成知识,对空间各要素的形态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塑造,对色彩进行和谐的搭配,对物体质感和光影进行灵活的表现,处理好层次的关系。在手绘训练的高级阶段,学生更要运用已学知识,对画面进行取舍概括,强化整体观念,注重运笔技巧,综合运用多种绘图材料,培养表现图各要素的整体协调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绘图技巧和技法,发挥个人潜力。

四、手绘技法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的新认识

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所建立的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表现图技法课教学,不能脱离设计实际,其实它和设计教学一样,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和市场实际。那种认为表现图技法教学仅是单纯的技法教学或表现图仅是照搬设计图纸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要使学生懂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生产(施工)和市场来实现的。对于室内设计和表现图技法教学来讲,它具有两重意义,一是通过了解生产(施工)和市场,学习到许多知识;二是学习的成果通过生产(施工)和市场来检验,从而进一步改善设计。要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超前意识,就要安排一定时间(课内、课外)到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中去,从而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丰富扩展教学内容,从中获取“营养”,更好地达到心到手到的境界。

五、课程设置上的新认识

在以往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上,都是以集中的周课时上课,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能系统地得到专业的传授,但是我认为在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上应作以调整,把周学时调整为学期制,这样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能得到手绘技法的训练。

六、结语

手绘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程式化和开放化的统一体,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空间创造能力,就要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适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绮受,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刘铁军,杨东江.表现技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郑曙旸等.环境艺术设计与表现技法.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6

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普及,一些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逐步开设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然而,由于该知识点繁杂、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1],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时难度大、效率不高。我们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结合授课对象的背景知识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授课对象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督促学生课下学习。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Java语言程序设计》时面临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关于《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主流教材以计算机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涵盖的内容范围较广,深度相对较深。此类教材往往以学生具备相关的编程知识为前提,对一些知识点阐述不够详细。此外,许多教材由于出版年限长、知识点相对陈旧,与现代快速发展的计算机软件研究和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此外,为了使抽象、繁杂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化,我们在课件、讲义的制作上大幅度地采用图示化的方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图形。图2和图3是在讲解类和对象的概念时,我们所使用的课件的部分内容。

2.课程知识点抽象、繁杂。Java语言作为一门高级编程语言,其对应的程序设计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在编排该类课程时涉及到的课时量相对较少。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资源成为一个难题。

3.学生缺乏编程基础,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编程基础差、编程能力较弱。当前大部分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都不具备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也未形成编程的逻辑思维。此外,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认为《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所学专业的关系不大,对专业能力培养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

二、改善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综合阅览了国内外《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3-5],结合学生缺乏程序设计及相关知识的背景和当前Java语言的应用现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设计。我们设计了30%的基础知识,如基本数据类型、运算符、流程控制语句和字符串、数组等。另外,还设计了70%的核心技术,其中类、对象以及关联内容占40%。基于安卓语言与Java语言中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的关联性,我们设计了30%的图形用户界面程序设计(graphics user interface)的内容。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认识到Java语言和其专业知识的关联性,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解了Java语言在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应用范例。此外,我们还采取了一些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Java语言的核心内容类与对象的知识点时,我们将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喝到的奶茶引入课堂,与学生共同设计并使用了MilkTea类。图4展示了学生在引导下设计的MilkTea类。

3.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做好预习复习,我们还充分利用了本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一方面,我们将所有的课件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下载学习;另一方面,根据课时的进度情况,我们及时将相关章节的难点单独提炼出来设计课程资源,在课程开设之前提前上传到网上供学生预习。针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我们设计了在线测试单元,由学生课下完成,并给予评分。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7

关键词:算法课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02-02

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关键性核心课程[1],其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软件设计中常用的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软件系统开发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算法涉及了社会应用中各个领域,其知识覆盖面广、难度大,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复杂,并且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强调算法复杂性的分析与证明,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理论分析和数学基础较弱,导致该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能力目标定位相违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算法设计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减少算法理论分析的公式推导过程和数学证明分析过程,并将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有力地提高了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特点与传统教学方法分析

目前,国家每年对高级软件人才的需求总量至少在几十万人以上,而每年的毕业生远远超过这个数字,但依然形成了高级软件人才紧缺的现状[2]。我们认为,导致形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在于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定位与教学内容和方法之间存在着某些偏差。当前,只有部分高校设置了独立的软件学院,独立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而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因此,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仍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导致当前高校所培养出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偏向计算机理论基础、实际动手编程和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等弱点。其次,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而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算法课程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教学内容中涉及了较多的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这不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数学分析应用能力较差,在课程学习中尤其对公式推导等数学理论不感兴趣,直接导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算法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另外,教师在算法教学中选取了太多的案例,使得教学重点不突出,加重了学生负担。目前经典算法的典型例子丰富,大部分教材均提供了大量生动的算法案例和课后习题。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较多案例,反而使得教学内容分散,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吸收和理解困难,形成“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感觉越难”的现象,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根本,也是教学成功的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避免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对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等理解困难,兴趣较低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不进行公式推导,而是通过形象直观地解释并直接给出时间复杂度公式的方式,有时采用图形、图表等直观方式给出结果。虽然这种教学方式降低了对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它不会使学生对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望而生畏。另外,避免公式推导和数学证明节省了教师大量教学时间,所节省的时间主要用于问题的分析和相应算法来龙去脉的讲解,这往往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更为感兴趣的内容,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来讲可谓扬长避短。

(二)阶段性和针对性教学

首先,针对当前算法案例丰富,算法教材的例题、习题较多的特点,为了把一个算法策略讲解透彻,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典型案例和典型问题,而不是采用“满堂灌”方式讲解教材的所有例题。例如,在讲解“动态规划”算法策略过程中,教材中提供了“数塔问题”、“资源分配问题”、“n个矩阵连乘问题”和“最长公共子序列问题”等多个案例[4]。我们从中选取了“数塔问题”和“n个矩阵连乘问题”这两个典型案例,首先利用“数塔问题”介绍和引入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然后利用“n个矩阵连乘问题”进一步讲解利用动态规划算法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为了便于学生课下学习另外两个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简略地讲解这些问题的求解思路,详细地理解和解决仍然需要学生课下学习。

其次,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定位更偏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1.以阶段性教学方式训练和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算法是程序设计的灵魂。在讲解实际问题时,我们会着重突出问题的分析过程和算法的设计步骤,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运用和设计相应算法解决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讲解一种新算法策略的步骤如下:首先,选取一个典型问题,深入分析该问题,并把该问题的所有已知条件、数据、约束条件和求解目标等分析清楚,然后以数学公式或图表等方式把上述数据或条件抽象描述表达,并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如何采用以前学过的哪种方法可以求解该问题?相应的算法复杂度如何?”接着,提示学生一种新的算法策略,并讲解该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最后,大家分析该算法的复杂度,并与之前的算法进行对比和总结。

阶段性教学方式突出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讲解过程。在讲解一个特定算法的过程中,为了突出算法的特点和算法的中心思想,我们会主动忽略算法的一些细节,如数据存储和优化问题。比如在讲解“数塔问题”时,由于解决该问题的动态规划算法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数塔下层节点的数据计算本层节点的数据,依次类推,直到第一层时得出原问题的解,因此,我们将原问题简化和抽象,将原数塔问题中求解最长路径问题转换为求最长路径的长度的问题,从而更能抓住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的本质,使得动态规划算法策略的求解步骤更清晰,更便于学生理解。在得到最长路径长度后,我们重新将如何根据路径最大值求解相应路径的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思考和讨论。采用这种分阶段抽象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抓住问题和算法本质,使得教学重点突出,不会导致“跑题”现象,从而吸引学生兴趣。

2.补充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由于我们采用精选案例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兴趣,我们从目前现有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补充算法研究中最新成果,扩充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补充讲解了概率算法、人工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和并行算法等新型算法,使学生了解最新科研进展和算法研究发展方向。

3.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既可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又极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算法课程学习的有力补充和延伸[5]。我校针对本科生的科研项目种类多,主要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勤助研实验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资助范围广,主要资助大二和大三的本科生。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大二第一学期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因此从大二第二学期就具备了从事一般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提早准备科研项目,首先专门抽出时间讲解一般科研项目书的申请以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然后通过实际问题讲解如何在专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中搜索相关论文,并组织科研项目心得交流会,邀请已申请项目的高年级学生交流做科研的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三)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教学往往以纸质答卷来评判学生成绩,难以考核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算法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实践性相关的能力。因此,针对我校目前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即:课堂表现成绩+实验成绩+大作业成绩+考试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主要来源于课堂提问和平时点名。为了减缓学生的抵触情绪,我们提前声明允许每位同学3次请假机会,不计入平时成绩。每一堂课开始时,我们都会以提问形式回顾上一节课内容,按照问题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回答情况产生平时成绩,其所占比重为20%。“实验成绩”来源于两次课后算法实验,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产生分数,所占比重为20%。“大作业”是我们精心设计的算法相关,学生组队完成,2-4人一组,需进行算法讲解、演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提交软件及相关设计文档,所占比重为60%。“考试”即传统的纸质答卷问答方式,所占比重在60%。“大作业”和“考试”学生可二选一,如果“大作业”成绩合格,可以不参加“考试”。由于“考试”存在理论试题,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更愿意接受实践性的考查和挑战,因此绝大部分选择“大作业”方式。此外,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ACM、挑战杯、华为数据编程大赛等编程类比赛,其成绩可相应补充课堂表现成绩和实验成绩。

三、结论

针对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传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我们从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数学公式推导,并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角度,讲解精选案例,补充最新算法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最后,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动手实践,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研究深造和工作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峰,王国胤.“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2]郭东恩,张哲.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14).

[3]张志刚.财经类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8

关键词:项目驱动;实践教学;工业设计;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97―03

近两年来,随着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企业对自主设计研发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正在逐步转变教育思想,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由此对研究型教学、项目驱动、讨论式教学的研讨和探索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随着国内高等教育逐步迈向高水准,深入探索面向研究型教学的系统方法和评价体系,推动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是高校实现向国际一流教学研究机构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项目驱动式”作为研究型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国外先进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欧美大学中大量课程是以项目驱动的研究型课程。国内高等教育在开展项目驱动、研究型教学方面起步较晚,我们无论在教学理念、过程及方法上,与国外大学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针对高等学校工程和设计类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在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本文着重讨论在《产品设计》系列课程中如何开展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

一、项目驱动式教学现存的问题

1.对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定位过低

实践不仅仅是“提高动手能力”,实践是全面培养人格、人文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实践是培养专业思维行为方式的唯一有效途径,实践是学真本事的唯一途径,实践也是激发开拓探索创新能力唯一有效的途径[1]。

2.很多项目驱动教学中教师仍然没有摆脱“喂奶瓶”、“保姆式”的传统思维,项目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学生缺乏选题训练,实际上选题是科研活动中最难的环节

项目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也是由教师想办法解决。项目驱动式教学是要建立学生自主做事的环境,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做事。这也是造成学生能力和责任感低下的主要原因。

3.项目缺乏企业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缺乏考虑企业真实情况下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和我国其他专业一样,工业设计的大多数教师本身就缺乏实践,不会设计产品,不了解企业实际,设计作品变成了“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最终停留于纸上。

4.结果缺乏实际应用或企业评价

项目的最终考核仍然由教师完成。是否被企业认可、是否产品化应作为项目结果评价的主要依据。

二、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目的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传统教学方法是传授各种设计技能。设计专业最大的忌讳就是模仿,而这些设计技能课程几乎都在传授模仿技能,模仿无法培养设计专业所需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过程性知识和面向未来企业要求的工程师标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今后从事职业工作所需的基本人文素质、行动能力和认知能力[2]。

项目驱动是利用企业真实的设计项目和科研项目驱动教学,目的是为了克服纸上谈兵。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问题[3]:

1.如何寻找和确定研究课题或设计项目。技术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解决国民经济中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和难点性问题,要求学生到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中去寻找和解决问题。科研和生产中找课题是最难的环节。

2.项目驱动迫使学生参与实践。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习题、实验、课程设计脱离实际,逐渐变成闭门造车。解决办法之一就是用企业实际项目和科研项目作为专业课程的训练内容,学生进行行业、企业调查,承担真实设计项目,通过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学生了解真实设计过程。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内容

西安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在开设研究型课程中经过了十余年的积极探索,已经建立了数门具有独特设计思维体系的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教学过程的共同特点是把传授陈述性知识转变为带领学生自主选题,以项目驱动掌握过程性知识;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调查、实验和讨论,探索全局性知识。本专业主干课程――《产品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旨在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企业紧密结合,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同时通过与企业、创业团队、产品孵化平台等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创新设计方案的产品化过程。

本次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自主的开放做事环境。项目驱动的实质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4],项目驱动教学应该在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中实施。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跳出自身知识体系的局限,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机。教学过程应该按照动机心理学从设计过程的目的动机、计划、实施、评价这四方面展开[5]。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具体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团队,选择可行的实施项目,制定项目实施的相关方案、计划和进度。通过企业实践、合作项目、企业调研参观、学生实习等方法,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的课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除课堂外的多种教学实践环境。

2.建立校企合作的课程培养体系。项目驱动不仅是把企业真实课题带入课堂教学,而且还要让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或者由学生独立承担企业的设计课题[6]。在项目驱动教学中,由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企业、行业情况,丰富设计经验的过程。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设计流程,多方面考虑问题,学会沟通合作。包括建立校企教学团队,共同制定课程大纲,制定详细的课程内容,建立教学评价方法等内容。

(1)按照卓越工程师的标准,建立课程培养目标:我们调查国内外高端企业对工业设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提出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全局眼光、责任心、积极主动、自学能力、抗压能力、诚信、探索创新和领导能力等。专业能力包括全局规划、设计调查、设计定位、设计实施、设计评价和设计管理等环节的职业能力。在课程的具体培养目标中,我们通过项目驱动培养学生能够从企业全局、技术及生产工艺、市场、用户的需求等方面规划项目,能够通过设计调查分析建立详细设计规格,胜任产品外观、结构、模具设计的能力,能够进行项目组织、管理、成本与质量控制。

(2)制定详细的课程内容:明确校企教师的教学环节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题,自己选择学校或企业的指导教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设计项目或企业设计课题,逐步掌握各种产品从设计调研、设计立项、部件选型,到外观设计、结构设计和模具设计,以及样机制作、测试的完整过程;或通过实际项目,掌握软件设计的基本过程,包括用户需求调查分析、建立系统架构、软件逻辑设计、详细设计、交互流程设计、图形界面设计、程序设计、测试评估。能够初步掌握产品规划的整体思路,编写项目经济与技术分析总结报告,制定产品的推广策略的方案。

(3)建立教学评价方法:通过课程互动建立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机制,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特点,随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不仅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评估学生在人文素质、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提升。根据承担项目的难易程度,完成结果对企业的实际贡献,以及设计作品是否产品化作为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3.建立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由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教学团队中,校内教师要求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承担过企业的设计项目,与企业有长期科技合作经历。校外企业导师,要求至少是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必须具有长远眼光,在价值观念和专业思维方向走在时代前面,这样才能对学生有启发作用。教师必须能够向学生示范专业思维行为方式,具备全局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过企业实际的设计项目。通过项目驱动,促使青年教师进一步丰富实践经验。

四、课程教学过程

该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大约占90%学时。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企业参观、实习、市场调查、用户调查、设计实施、产品原型制作及测试等。

1.选题

自主选题的训练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全局规划能力:能够从未来长远愿景规划下一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科技、生态循环策略;能够胜任新产品开发,从行业、企业策略角度预测规划产品;能够进行项目规划和预算,从生产制造角度设计产品;能够从市场策略规划产品;能够准确把握并预测用户需求。只有学会探索未知问题,才能摆脱跟随式思维,才能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如何选题?没有权威,没有系统知识,针对问题自己思考,自己建立方法。选题的过程是不断尝试、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讲座、带领学生参观、调查、讨论,使学生了解某产品的设计思想和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通过产品案例,让学生开展讨论,分析产品设计的优缺点,促使学生发现产品设计的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企业产品设计策略、用户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逐渐形成新的设计思想,并通过讨论、技术可行性、经济性分析等确定选题的可行性。最终提出项目计划书。《产品设计》系列课程分三个学期完成,设计对象涉及家电产品、仪器仪表、医疗产品、数字电子产品、交通工具、数控机床等产品大类。

2.设计实施

(1)设计调查

通过调查用户、市场和技术,分析得出产品的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指南。

(2)产品概念设计

将创新概念转化为设计方案,把人因素和美学融入到产品功能设计和机械设计中,提出全面的设计解决方案,将设计调查结果转化为产品设计信息、研发要求、规格定义、实际生产工艺和价格目标。包括产生概念方案、方案选择、概念测试,最终确定产品的设计规格几个阶段。

(3)产品结构设计

通过企业实习、参观,企业导师指导,参与企业设计项目,了解产品开发周期,熟悉常见的材料、加工和表面处理等制造工艺的相关知识。通过产品拆装、功能结构分析,积累典型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最终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运用到项目中,完成产品的结构和模具设计。

(4)原型测试

原型的主要作用是探索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能正常工作;通过产品与相关设计开发人员、用户、市场人员进行交流;通过原型集成实现各功能的产品子系统及组件。原型包括产品的外观原型、分析原型、完整产品或部分功能的实体化原型。对原型的测试包括单一或综合功能的可行性测试,结构和性能的可靠性测试。这一阶段学生首先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实际制作出不同的原型,设计不同的实验及方法对不同结构装置、材料、整体模型进行测试,最终实现对产品各个设计目标的验证。

3.设计评价

所完成的设计项目最终是否产品化是评价该课程改革效果的主要指标。设计方案不停留于纸上,设计活动不局限于校内。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些与企业、创业团队、产品孵化平台等的合作关系,利用其生产和市场渠道,同时设计方案经过不断改进最终转化为产品。

五、结论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急需大量工业设计相关人才,而国内的教育水准和企业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系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建立了校企合作、产品孵化等新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在人文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有了全面提升,学生能够胜任工业设计师的职业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乐山.研究型大学探索:PHA教育模式的理念与实践[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1).

[2]李乐山.高等学校开设研究型课程的新思维[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2).

[3]李乐山.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方法与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1).

[4]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9

【关键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景观设计课程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西安科技大学教改项目(地矿类院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JG10058)。

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密切关联,同时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属于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型的专业,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体现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问题,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改革和实施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关键。

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2007年开设的新专业,专业开设以来就依托我校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优势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安排,同时积极引进规划行业人才,进行城乡规划实践课程的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即为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丰厚、动手能力普遍较弱等特点,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如何综合学生知识、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技能等,着力培养理论结合实践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为高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该课程的开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景观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当前,国内的景观设计课程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建筑学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景观设计相关联课程的开设也主要以规划、园林、建筑和艺术为主,而与生态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衔接相对较少,对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也主要以培养设计型人才为主。[3]但景观设计课程本身是属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知识结构复杂且综合性较强,需要初学者具有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积淀。[4]

而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设计专用软件和辅助软件,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已经形成,并掌握了设计必备软件。在大三大四期间开设景观设计课程,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会需要的景观设计人才和城乡规划管理人才,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和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

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景观设计课程考虑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性质,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室内轻室外、重计算机轻手绘等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尽管我校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遵循的是课堂理论教学+实例设计的教学方法,但在学时的安排上理论教学占据了绝对的主导,以48课时为例,理论讲授占据了40课时,设计实践仅学期末的8课时。

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学生更多的获得的是对景观设计的感性认识和理论知识,但因为设计实习安排在学期末,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不免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过于陌生,不能够将理论很好地应用于具体的设计中。同时,景观设计的内容包含居住区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街道景观设计、滨河景观设计等多种主题和类型,但鉴于课时的安排,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选题进行设计实训,很难培养综合性、高素质景观设计人才。

2.重室内轻室外

景观设计的理论教学均以室内为主,对景观案例的赏析、景观美学的体现、景观要素的结合均以图片和幻灯片的形式获取,但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很难反映实际情况。如对景观空间尺度、景观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难准确把握;学生很难获取以自身尺度为标准的景观空间感受;同时对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难以获得真实的直观的感受。[5]缺乏了实际观察和体会的景观设计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设计成果,其现实操作性较差,这也就是当前学习过景观设计的学生甚至景观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园就能进行实际景观设计的原因。

3.重计算机轻手绘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的手绘功底普遍较为薄弱,故而在景观设计实训中更多的是借助计算机进行相关图件的绘制。但手绘仍然是从事建筑、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必修课程,手绘表达是设计思维从大脑向手的延伸,并最终艺术化表达出来的过程。手绘表现是判断把握环境物象的空间、形态、材质、色彩特征的心理体验过程,是感受形态的尺度与比例、材质的特征与表象、色彩的统一与丰富的有效方法,其对环境空间的远、中、近景层次的先后处理、体面与体量关系的掌握、色彩与色调关系的理解、环境气氛与艺术效果都能做到缜密的安排。计算机手段固然在很多设计效果图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现力,在手绘仍然是进行景观设计所需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法探讨

1.教学内容多元化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10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46-02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学好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将有可能出现弃学的现象,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在从事相关机电类工作当中解决实际问题都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教师非常有必要认真思考如何针对高职学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少良好的学习方法等普遍现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新课程导入、一体化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开放式教学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精神。

一、新课程导入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大都安排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开课,在此之前的机电类专业课主要有机械制图与CAD及机械制造基础。学生在经历了一年的大学生涯后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热情在减退,还有较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第一学年中由于种种原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在此门学科的绪论中不作适当的引导,学生可能从一开始就觉得没有兴趣,之后再想让其改变观念就更难了。因此,笔者在绪论中是以提问的形式作为开头的。比如: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环境或工作内容吗?知道自己毕业后应具备哪些基本的技能吗?这个时期的学生开始关注毕业后的情形,这是可以提起他们兴趣和注意力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展开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作用及重要性讲解清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接着把本课程的授课方式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这时要注意一定要有新意才能吸引住学生,比如:本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将每个知识点的学习用实物模型加装配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先是理解图中每个零件的实物样式,然后讲零件的装配顺序与装配工艺要求,再接着讲机构的工作原理,最后是要求小组成员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新设计或改造设计,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进行自主分析、参与、团队间进行竞赛,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将学到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的应用,同时学生可自带电脑进行创新设计,为配合大家的学习,在第二课堂还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

笔者这样的授课方式比传统的纯理论满堂灌更受学生的欢迎,比赛活动的开展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因此,为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最初的兴趣到自主学习,教师一方面要注意正确引导与传授知识,使学生持续感受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与学生保持一种健康快乐的交流方式,参与学生的学习创作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共同进步的状态。

二、一体化教学

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首先要培养的目标之一就是学生的谋生能力即有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讲课应不拘泥于在教室进行,也可以在实训中心或车间进行,有些内容转移到实训室内对着实物进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拆装或操作,这种直观的感受是在教室内用多媒体教学无法实现的。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高职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成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从事设计工作的相对较少,他们工作当中需要的是知识的运用而非设计。设计人员在完成设计任务时普遍的思维过程是从设备的输出件要完成的任务开始倒推至动力输入件,而其他工作人员在最先读图或看实物时更多的是从寻找动力输入件、物料输入端开始顺序延伸到设备的输出件。

因此,教学顺序设计为先到实训中心认识电动机、联轴器、平键、齿轮传动、带传动、轴、轴承、螺纹联接等,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这些实物的模型、特征及功能,形成感性认识。而后再回到教室,根据实物模型、装配图来分析其中的构造原理,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内容的小范围设计。比如:讲解凸轮机构时以凸轮的作用、可实现的功能、各组成部件间的装配关系及结构上的关键点的学习为主,弱化凸轮轮廓曲线的求解。授课时先展示一凸轮夹紧机构,还让学生亲自推动手柄感受一下,然后再播放一段不同形状的凸轮工作的视频,给学生在脑中先形成一个感性认识,接着问学生哪个是输入件?哪个是输出件?让学生再看一遍视频,接着把视频中的机构装配图展示出来,学生组成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如上问题,这时笔者通常会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对各个零件进行3D建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物构造,然后由各团队分别讲述各个零件的装配顺序及动作原理,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运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即时拖动各个零件到相应的位置进行装配,这样学生会很容易理解或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接着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动画设计,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利用CAXA实体设计软件很好的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学习,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方式,学生通过此过程的描述极大增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个人表达能力。最后再要求各团队分头完成一项改造设计任务,例如:请设计一个自动舂米机。已知条件:利用原有的手动式舂米装置进行改装,工作场所内只有电源。要求学生能绘制出一个完整的机构简图,这其中要包括动力输入装置、中间转换联接、输出装置等。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在脑海中能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往的教学只讲凸轮机构自身,不提及相关的其他配套装置,这样会让学生很难理解接受,更谈不上做改造设计。在教学上由于有了最早的感性认识,学生即使还不懂得如何选择电动机,但是他们已经知道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后是要通过一个联轴器传递到减速装置,可选择的减速装置有:齿轮减速、带轮传动、链轮传动等,这些实际上就是一个装配工人、设备维护人员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至于电动机的参数应该如何选择,不清楚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教学上更多的是先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然后再考虑教授一些简单的具体设计。

三、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面对高职教育中课时一减再减的压力,如何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总量不减,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更好更令人满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带动学生继续学习,以弥补课时不足。先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向机电市场、生产厂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认识各类机电产品,在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带领学生把在课堂上完成的创新设计进行模型创作评比,这种手与脑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系部牵头在全系内开展拆装设备比武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及三维设计大赛,形成了月月有比赛,以赛促学习的良好局面。这期间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教师要真正参与学生的团队创作、比赛准备等具体工作中,给学生以恰当的指引和关怀,这样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及参与比赛的热情才不会减退,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开放式教学

一方面可在有序管理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行“开放式实训教学”,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可接受学生课后应个人要求对部分设备机台、实验内容进行开放。要求学生先写申请、制订具体实验方案,经相关人员审批后,在实验管理人员的监管下进行相关作业,这样由学生自己制订方案,综合运用所学的机、电、液等专业知识独立作业,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辅助教学,笔者预先设计了大量的机械零件三维模型并形成元器件库,交给学生存贮在他们自己的电脑中,课堂创新设计环节允许学生用自带的电脑打开CAXA三维实体设计软件进行创作,学生可调用库中元件快速搭建模型,实现动画演示,各创作团队将设计结果进行评比,这种教学方法能极大满足学生求学心切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性,不再是谁主谁次的地位。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理性的社会个体来看待,充分相信学生有自觉管理、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学习氛围。

总之,面对高职学生生源差异性日渐增大,教学学时减少的环境,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下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能更好地贴近学生日后的实践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本身就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这为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这同时对教师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开创新的教学局面,以满足社会日新月异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忠,耿文霞.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2]龚厚仙.基于项目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3]张锦明.对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8)

[4]马学友,廖建刚.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50)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11

[关键词]文科 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一、引言

程序设计语言是大学中一门很重要的公共课程,是衡量大学生计算机素质的重要标志。其培养目标是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1]。作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之一,具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的特征,其语法结构极具亲和力,对于文科学生而言,相对更易于入门、熟悉和掌握。我校在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课程的基础上,将作为整个文科计算机教学体系的第二层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语言。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授课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互动的形式将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适当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文科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他们普遍认为学习程序设计没有任何用处,将来也不会从事有关编程的相关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来联系各种理论知识点,而程序设计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也更应注重学生的上机实践,并在学生的上机实践中予以引导和鼓励,相信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全书的序论中描述了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出现的圆圈。这惊奇的神色其实是男孩对他扔石头会产生圆圈产生了一定的“成就感”。那么,如果学生在学习程序时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加强这种感受,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渴望再次获得成功。

在程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布置一些学生上机练习的实验习题。不少同学对于写了一大段代码,确得不到预想的结果而感到无比沮丧。这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调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在顺序语句实验中,学生在相关事件中书写了这样一段代码:

Dim r,c as single

Const PI =3.14

c=2*PI*r

label1.text=c

运行多次,结果为0。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c=2*PI*r处设置断点,逐句运行,观察各个变量的值。学生会自己发现r没有赋值,当他们修改程序后,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编写正确的程序,很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慢慢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错误案例解读理论知识

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往往采用“理论知识介绍――语法结构讲解――例题分析”这种满堂灌的方式,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局外人,默默地接受老师的“灌输”。其实我们可以以错误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再联系理论知识,反而能起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如在讲解运算符“+”可以作为字符连接运算符的特殊性时,我经常会让学生设计一个模拟针对某一用户进行校园卡充值的小程序:程序界面分左右两边,左边的文本框允许用户输入存入的金额(textbox1),当用户点击文本框下边的 “存入”按钮后,右边文本框显示卡内的余额(textbox2)。在“存入”按钮的click事件中,我们往往会写这样一句语句:textbox2.text=textbox1.text+textbox2.text。

当我们运行时,发现当我们在左侧文本框输入“200”,右侧文本框显示“200”,然后再在左侧文本框中继续输入“300”(理论上这是该用户往卡里存入的第2笔金额,右侧文本框应显示“500”),右侧文本框却显示“200300”,这时我们可以引出“+”符号在左右两边的运算对象均为字符时,是作为字符连接运算符的基础知识,从而避免了直接枯燥地讲解理论知识,又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计算思维的培育非常重视。2010年7月,在西安会议上,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确定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2]。

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综合性案例来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提升。如:管理玩家账户。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解决这么三个子问题:允许新玩家注册;允许玩家登录;保存玩家账户信息。保存玩家账户信息我们需要用数组;允许玩家登录,我们要用到所学过的循环和选择的知识。而登陆及注册时对已有账户的检测是否可以以过程的方法进行模块化?我们还可以提醒学生考虑用户的体验性,即用户登录或注册时,是否对用户输入信息进行规范性校验?是否考虑对用户进行一定的提示……这就是对学生考虑问题系统性、全面性的一种考量。这样,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与总结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于此同时,我们又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到循序渐进的作用。

三、总结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协调学生的学习兴趣[3],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对于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的重要性,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经过近两年对于文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起到了一定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仍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从而真正地使学生把计算机只看成是一种工具来进行思维和表达。

项目资助:上海海关学院教改项目资助课题(No.2013JG-004)。

[参考文献]

[1]龚沛曾,杨志强,陆慰民,许兰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4,第9期

[2]陈建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国大学教学,2011,第1期

法学专业课程设计范文12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 环艺设计专业 课程设置 改革 启示

[作者简介]王薇(1977- ),女,满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课程与教学。(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34-02

一、建筑学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相关背景和联系

我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始于1923年,由刘敦桢先生在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创立了相当于大专程度的建筑学课程。随后1927年刘敦桢先生又在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创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程度的建筑学课程,1928年初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更名为江苏大学,两个月后江苏大学再更名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的建筑工程科改为建筑工程系。直到1937年,建筑工程系得以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扩充。另外,兴起于1928年的沈阳东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而今,不仅以上的老院校建筑学专业蓬勃发展,而且各地新兴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建筑学专业。而与建筑学的相关专业――环境艺术专业是在1957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提出建立国内第一个“室内装饰系”为专业设置起点。在当时室内设计专业是室内装饰系的一个专业,直到198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正式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专业,并逐渐将环境艺术专业扩展到室内外的设计内容。随之在1998年前国家教委调整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时,将环境艺术设为高等院校的一个专业,为艺术设计增加了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中国高等院校环境艺术是一门较为新兴并涉及建筑学、规划学等的边缘学科,而且在很多大专院校都设有环境艺术专业,但是由于学校背景、学科构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上都有所偏差。如建筑院校一般会遵循建筑学工程和设计的课程来设置,美术院校会偏重于艺术设计方面的课程设置,林业学校会偏重于植物种植学科的课程设置。由此产生出各个学校教学大纲和基本培养方向的差异。笔者认为可以发挥各家之长处,将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补充到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绘画基础、建筑学、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环境和空间表现。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一般比较偏重于工科和理科课程内容,如设置了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建筑结构选型、建筑力学等课程。(2)因为建筑学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五年,所以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为公共课程和专业入门课程,而建筑学专业的二年级至五年级课程全部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涵盖专业实践课程)。(3)重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环节及顺序的连续性。(4)设置课程种类多,囊括多方面、多学科和多层次的课程内容。(5)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占有一定比例,几乎所有专业设计课程都与现实项目链接,为学生能较早适应工作岗位提供实践机会和便利条件。

三、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它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涵盖性。

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具备以下特点:(1)系统性。环境艺术专业课程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多样而复杂,并且还要符合环境艺术专业的多学科、多方向发展。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专业人才,是制订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2)特色性。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就环境艺术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构成高等院校开办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特色。(3)创造性。创造是设计的灵魂。设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的所在。在环境艺术课程设置上,要充分强调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创造力为主线的课程教育体系。(4)适应性。围绕着建筑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都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因此,各个高等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组织课程设置时课程内容要广泛和多样。

四、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启示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认为高校建筑学专业课程具备以下优点:(1)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覆盖内容广泛,涉及各种建筑的设计,同时延展到建筑外环境和内环境的设计等内容。如在设计建筑时其外部环境是很重要的,建筑学专业不仅能对建筑本体(建筑功能、空间联系、建筑外观等)有较深入的设计,而且对于建筑的外延――环境也能做到全面和合理设计。(2)课程内容安排紧凑,课程顺序连贯。如在建筑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程为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设计方案制作中,能够熟练地将二维与三维空间进行自由转换的法宝。这门课程内容不是单纯的绘制图纸,而是让学生凭借课程中的投影定律、透视求解原理能够全面和理性地绘制效果图和工程图。即使在3D辅助电脑设计软件的今天,该门课程仍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思考和想象能力都有较大的帮助。另外,建筑初步课程中学生可以掌握模型、空间、效果图渲染等手法和工艺的制作。可见建筑学专业课程是一门很好的实践课程,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建筑学设计过程的实践内容,而且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设计兴趣和能力。(3)课程设置时将建筑学专业多门课程融合、渗透和灵活应用。如在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中加入工科课程――结构选型、结构力学等,结构选型、结构力学是建筑设计和室外构筑物设计的物理结构基础理论课程,离开它们建筑设计就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因此,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内容上既有工科课程又有理科课程,这些课程穿插在整个建筑学专业课程设计环节中。(4)理论课程内容多样。建筑学专业不仅开设建筑历史课程,还设置与建筑相关的艺术理论课程,如西方建筑流派、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国和西方雕塑史、中国园林史、美术史等,并可通过增加学分的方法鼓励学生选修音乐史等其他艺术理论课程。这些理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对建筑学专业设计素养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对于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不足:(1)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匮乏。学生生源质量的差异和艺术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薄弱,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不能够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比如因为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地处偏远地区和知名度较低,所以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理解和掌握的困难。(2)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时不注重课程的延续性。如环境艺术专业二年级的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课程结束后,直接转入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会使得三大构成(平面、色彩和立体构成)和室内设计课程之间缺失一门必要的过渡课程,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此外,前面所提到的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这门课程,是讲解和解析物体由三维体量转换到二维体量的制图方式和原理课程,它是建筑和环境设计制图原理的根本内容,同时也是在建筑制图和手绘效果图技法两门课程之前的先行课程。如果没有学习画法几何及其阴影透视课程,学生在学习工程制图时根本理解不了投影定律、平面及立体之间转换过程的方法,从而会导致绘制的效果图比例失调和透视错误。这些都会对环境艺术专业今后的设计课程造成负面影响。(3)在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课程中,重方案设计成果,忽视设计方法和理论。如环境艺术专业主干设计课程中的园林设计课程一般设置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园林史和园林设计原理,第二部分为根据园林设计理论进行园林方案设计和探讨。两部分内容在专业设计课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课时时间短和课程内容划分的模糊,造成专业设计理论课程内容的讲授概括。加上学生本身轻理论、重设计,造成学生忽视专业设计理论课程而直接进入相关的设计方案任务制作过程。学生会从潜意识上认为该门专业设计课程仅是绘制图纸和完成作业,专业设计理论知识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实际用处。这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每门主干设计课程如此反复循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抛弃设计理论课程学习。如此专业设计课程就变成制图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将变成毫无意义和不切实际的内容。

通过建筑学专业课程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别及优缺点比较,环境艺术专业应该汲取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目标,由原来单纯的课程和课堂内容传授转向于建筑学专业的重理论、技能、素质和能力的综合性培养方向,实现环境艺术专业学生技能和理论素质的全面发展。因为建筑学专业办学较早,各大院校建筑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间较早,在专业成熟度和知名度上都要高于环境艺术专业,所以如果想将新兴的环境艺术专业办学成功的话,应该要从建筑学专业汲取优点来发展自身。比如环境艺术专业课程改革之前,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原来一直为单纯授课,学生通过手绘和制图的方式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环境景观设计课程改革后,教师可以通过接洽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个设计和实施过程,像实地查勘、分析基地现状、收集直观的设计资料和数据、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教师可以有步骤、有条理地针对实际设计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授课,最终完成环境景观设计课程内容和环节。这样的环境艺术专业设计课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授课,而是学生与老师在实际设计项目及施工进程的交流和互动,更能实现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五、结论

在国内,环境艺术专业还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虽然建筑学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毕业生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能够涉及很多复杂的设计内容,但是在具体建筑外环境设计方面会忽视细微的设计内容,这就需要环境艺术专业的人员从环境设计细部方向去考虑或者补充建筑学专业外延设计方面的空白和不足,更好地完善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达到更加精准的城市设计要求。目前,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加上生源质量的下降,对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环境艺术专业课程可以在建筑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内容上得到改革启示,创造出更加适合的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