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能源与经济

能源与经济

时间:2023-09-20 18:23:33

能源与经济

能源与经济范文1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于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目前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能源的浪费也使我国的能源状况出现了危机,下面我们就对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作以分析。

我国人口众多,而可利用土地面积却在急速的下降。在一些地区因为沙化、建房用地、土地荒芜等,我国平均下来每年都要减少将近五百万亩的可用地。可耕地逐渐减少,但是所需要的粮食还要增加,所以就出现了在耕地中出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过分使用,不仅破坏了土壤特有的微生物结构,使耕地土壤的质量急剧下降,还给环境带来的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步入小康阶段,并且在教育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还会有整体知识水平不高的一些农村乡镇。由于发展急迫,而且专业性的技术不到位、设备不完善、环境保护意识也不强,在乡镇建立工厂的同时,造成了地方性的环境严重破坏问题。例如,一个造纸厂污水排放污染了一条河;皮革厂的建立严重污染了地方的空气;个别地区还会出现冶炼把大片空地搞得寸草不生的现象。由于我国的监督制度目前还不能每个地方都会做到位,就造成了这些地方环境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能源还是以煤为主的,在工业中和民用中的煤的用量都是很大的。在短期内把煤改为其他燃料还不是很现实,燃煤对我们环境造成的污染还是要持续。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偏远地方还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对我国生态循环造成了很大破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是我国目前对污水处理的体系建立的还不够完备,国家还不能提供对我国污水完全处理的资金用量。我国工业生产污水加上人们的日常生活污水,据相关专家估计每年要拿出几十亿才能对这些污水做到较为合理的处理,目前我国还没有这个实力。

二、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状况与我国经济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有能源含量很丰富,但是平均到个人的量却是少得可怜,而且还有各地能源分布不均匀、使用效率普遍不高、受污染相当严重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完全是技术的不够完备,还可能是因为管理体制的不科学以及我国经济体系不够完备等等原因。在专业技术方面对新资源的开发还没用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制度,如此一来就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能源的利用对外的依存含量日渐增高已经成为了一个公认的事实,最近海关公布的相关数据有一次提醒了我国市场,随着当下我国从海外进口能源的含量逐渐地增加,从而使我国能源的对外依存含量也迅速升高。相关科研专家认为,伴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的产量和人均耗能量已经十分不对称,日后煤、油、天然气从海外进口的趋势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量的上升也在继续着。这样的能源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以及国防各方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就目前世界能源逐渐减少的趋势来看,这些生活能源终有一天会用完,所以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珍惜这些可利用的能源,做到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最重要的还是努力开发新的可利用能源,代替目前逐渐减少的能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能源问题。

三、对新能源开发与我国综合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建议

在对“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也暴露了很多不容易发现的问题。为了从本质上加强我国新能源开发的发展力度和推动新能源发展的变革,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环保、经济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能源发展新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会对我国的新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

(一)对新能源开发的发展规划要加强

目前,由于政府的职能变换不是很到位,重视相关项目的发展,从而忽略了相对应的规划问题。能源发展规划和现实中能源的开发相差太大,规划不仅落后而且还没有相关的约束管理,致使能源开发过程中发展无序化、资源浪费现状很严重。新能源的开发面临难并网、难调峰、难消纳等现实问题。所装设备多但是发电量却很少、运转速度很快但是产生效益却不容乐观,有些地区没有资源开发的条件,但是也盲目的跟随别的地区构建能源开发基地。因此我们在对新能源的来发进行发展规划时,要从战略全局的统一、科学、长远的的角度出发,对战略决策的约束力度和严肃性要加以强化。

在进行规划时首先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电源和相关的电网配套的问题,要对相关项目发展的有效性做到保障,必须送的出去。其次,要对新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科学环保的利用之间的关系做到合理的处理。同时要把新能源的开发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做到合理调整,对发展的分布形式、和新能源的就地消纳给予鼓励。最后我们要学会因地制宜,对新能源开发产地要做到科学有效的利用,对于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不利用运输,无法进行就地消纳的,我们要做到合理的缓解,从而避免对新能源的开发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还有就是地方性的能源发展规划也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划要求进行。

(二)节能排减是新能源开发的基础

针对我们开发所要利用的资源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按照节能排减的开发原则,加强对一些耗能高、排放高、效率低的能源开发技术的有效改造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能源发展合同化的管理理念,从而对通过拉闸限电这类的行政方式推行节能减排的方式做到有效的避免。我们还要结合东西方的科学寂静发展水平与环境容纳量,对节能减排的指标做到有效安排,坚决避免一刀切的方式。

(三)掌握新能源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对新能源的开发最关键在其技术上。近年来,虽然我国对新能源的开发也有较为多的研究,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新能源的开发上核心技术及其设备我们还是在依靠海外进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要根据新能源发展要求对相关的科学发展体系做到更加的完善,从而加强能源开发的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克。在一定程度上政府要增加相对应的科研的资金投入和政府对新能源开发的扶持力度,要建 立健全新能源开发的标准,坚强能源开发的监督和检测力度。在遵循市场服务机制的前提下,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增加企业自觉投入的税收优惠,从而对新能源相关科研成果的研究做到有效加强。

能源与经济范文2

根据国际经验,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环比正增长即可宣告经济衰退期结束。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历2008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5.4%、2009年一季度环比增长-6.4%的惨淡之后,二季度实现环比增长-1.0%,降幅大大收窄,超出市场预期。据此,可以认为美国经济触底回升的基调已大致成型,很可能在今年三季度或四季度实现环比正增长,换言之,若一切顺利的话,美国经济最早将于今年四季度、最迟将于2010年一季度走出衰退。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二季度日本经济也实现了0.9%的环比增长,为5个季度来的首次增长。业界认为,二季度日本经济增长是在经济刺激计划和出口的双重作用下达到的,但其复苏基础和表现并不令人信服,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几乎与此同时,有欧元区经济“双引擎”之称的德、法两国在二季度也实现正增长。此前两国均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负增长,但二季度两国经济同时增长了0.3%。此外,希腊、葡萄牙等国二季度也都实现了同步增长。而其他一些欧元区国家,如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经济仍在下滑,不过,它们距离正增长也并不遥远了。特别是,如果德、法三季度经济持续增长下去,由于在欧元区内部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基本上都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其余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自然也将逐步得到改善。 欧元区之外,英国二季度GDP较一季度环比下降0.8%,降幅明显大于此前市场预期的0.3%,这是英国经济连续第五个季度收缩,由此也使得英国经济复苏进程显著落后于欧洲大陆。 至于近年来经济一直高速发展的中国,判断复苏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略有不同,主要看经济增速是否回归潜在增长水平区间,即所谓的“保八”。在经历2007年二季度以来的增长连续下滑后,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显著高于一季度的6.1%,接近历年潜在增长水平区间下限。第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8.9%,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了7.7%。因此,中国经济将率先实现复苏,并且复苏势头将比日本、欧元区更为强劲。 据此,大致可以判断,当前全球几大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处于经济复苏的上升通道,只不过在顺序上存在差别:先是中国,接着是欧元区和日本,最后是美国和英国,将呈现出明显的经济复苏先后顺序。而这种趋势变化对于能源领域也将产生相应影响。 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将推动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逐步反弹。全球经济即将整体复苏的预期,为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反弹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最新证据是,国际原油价格在70美元左右连续徘徊了5个月后,10月中旬开始大幅攀升,一度冲破80美元关口。这其中固然有美元贬值的因素,但从一个中长期视角来看,也可视为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所发出的强烈信号——因为几乎是与此同时,反映美国实体经济的道琼斯指数也重新登上了1万点大关。 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复苏节奏的这种不同步性,又势必对各种能源的供求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互动也将随之激活。其中,中国经济的率先复苏,将激励全球传统能源(如原油和煤炭)需求和供应回升。从需求方面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原油消费国和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并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原油和煤炭进口国。此外,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日益重要的引擎,中国经济增长也将随之拉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复苏,特别是中国周边的一些东亚经济体,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对其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增加。从供给方面来看,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直接受益的除了俄罗斯、中东等传统能源供应地外,近年来还扩展到澳大利亚、非洲、拉美、中亚、伊朗、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 而欧美复苏相对滞后,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迟新能源开发和推广的速度。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欧美着重发展的新能源项目,在这次全球危机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其研发、生产和推广工作都有所放缓。例如,由于太阳能利用大国西班牙的补贴经费削减以及全球信贷紧缩造成的太阳能新项目开发进度减缓,2009年太阳能电池系统的全球整体导入量预计同比将萎缩三成以上。 由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衰退阶段都实行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经济复苏过程中,通胀的压力不容低估。同时,由于包括原油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国经济复苏和美联储升息的滞后,对美元汇率走势也将产生重大影响,至少美国经济在今年年底正式复苏之

能源与经济范文3

关键词: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在经济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源的相对稀缺与绝对稀缺、能源消耗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经济高速增长对能源消耗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实现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无疑是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的。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边疆,自然能源(如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更是达到了约7000亿吨,位居全国首位;我国迄今最大规模的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被发现,天然气地质储量规模达到5000亿立方米以上。托依托着巨大的能源优势,内蒙古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重。本文将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能源消耗,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此,最后根据分析提出内蒙古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一条协调地区发展与能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理论背景

(1)理论发展

早在20世纪20年代,Pigou就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到了20世纪30—40年代,Hichs、Kaldor和其他学者建立了现代福利经济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经济学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Hardin在20世纪60年代提到关于资源产权属性产生的不同环境影响和环境后果问题,丰富了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人们发现单纯的通过污染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积极探求环境能源与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为各国寻求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和道路。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环境伦理学家首先提出,并迅速为发达国家接受和推广。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相继将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必将成为中国在未来发展进程中主要的发展模式,目前,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南海国家生态示范园区、辽宁省以及贵阳市等多处,均开展了有关循环的试验和试点。

二、内蒙古能源消耗状况分析

1.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区内矿藏资源储量巨大。内蒙古自治区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发展较快,经济带人口数量增长速度也较高,因此经济实力较强,发展速度快,能源消耗量产量也相应的偏高。由此可知,伴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污染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2.资源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的煤炭探明保有储量累计为2317.1亿吨,仅次于山西省居全国第二位;远景储量在 12250吨,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石油、天然气的蕴藏也十分可观,已探明有13个大油气田,预测石油总资源量为20---30亿吨,天然气为2700---10000亿立方米。世界级的大油气田——陕甘宁油气田的主题就位于鄂尔多斯盆地。

三、内蒙古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分析

1.内蒙古经济增长状况

内蒙古地区充分发挥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区内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1539.12亿元激增至2009年的9740.25亿元[8],平均每年增速达到1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6502元/人增长至2009年的40282元/人,年均增速18%。见表1。

图1显示了内蒙古1986—2009年人均GDP的增长趋势。从下图中可以发现,自1991年开始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1996年开始)实施以来,内蒙古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6年的4457元增长到了2009年的40282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8%。

图1 内蒙古1986—200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内蒙古能源消耗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依托区内矿产、畜牧业等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日益严重的能源过度消耗问题。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总量的不断提升,内蒙古的能源消耗量也日益增大。表2列示了内蒙古2000—2009年每年能源消耗的总量。

表2 内蒙古2000—2009能源消耗总量

图2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2000—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趋势。区内能源消耗量从1986年的1856.66万吨/标准煤增长到2009年的17473.68万吨/标准煤,增长近10倍[9]。内蒙古年平均能源消耗量为5803.43万吨/标准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0.39%。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自2000年开始,内蒙古的能源消耗总量则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且增张速率逐渐加快,2004年达到过最高值30.08%。这意味着如果不重视能源消耗问题,不能改变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内蒙古能源消耗量将持续增长。内蒙古自治区虽然能源储存量大,但也不是可以永无止境开采利用的,必须在当下采取措施,减少区内能源消耗。

图2 内蒙古1986—2009年能源消耗总量

3.内蒙古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

表3列示了2000—2009年内蒙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情况。可见内蒙古的能源利用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区内能源利用存在浪费、过度使用现象,这导致了内蒙古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存在着“大投入、小产出”的不合理现象,表3 2000—2009年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对比

图3列示了1986—2009年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变化趋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1986—2009年内蒙古单位GDP耗能一直高于全国单位GDP耗能,1997年前比全国单位GDP耗能的差异幅度比1997年后高。虽然内蒙古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都显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图3 1986—2009年内蒙能单位GDP耗能与全国单位GDP耗能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得出以下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应制定一系列的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严重的高能源消耗的现状,在确保能源的前提下,应当发展循环经济,保持能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进行大刀阔斧的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造,制定和实施发展无害工业的发展概念。

2.实施技术革新。加快科技创新的步法,将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第一生产力,依靠先进技术,加强对资源的有效综合利用,实现自治区经济增长与能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自治区应积极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材料资源的浪费及消耗,使能源消耗污染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编辑.2010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能源与经济范文4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关系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046-0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地雾霾危害的加剧,国家对相关环境污染现象的严防厉惩,给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能源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如今,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能源消费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本文以广西2000―2014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广西能源消费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目前,有很多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全国和省域范围上的区别。例如,陈书通(1996)认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必然会引起能源消费的变化[1]。陈榕(1998)以福建省为例,指出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经济增长对其能源消费有很强的依赖性,能源消费支持着经济增长[2]。崔明欣、刘超(2016)通过选取中国东北三省1990―2013年的数据,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3]。

二、实证分析

1.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的样本区间是2000―2013年,频率为年度,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采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费总量作为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衡量指标。本文分别用lnGDP和lnE代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

2.序列平稳性检验。其实,平稳性检验方法有很多种,而单位根检验是检验序列是否平稳的一种最为常用的方法。在单位根检验中如果有单位根的存在,则认为序列是不平稳的。本文所有的检验都是在Eviews7.2条件下进行的。ADF检验结果显示,原变量都是不平稳的,对它们进行一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同样也是不平稳的,而对它们进行二阶差分后所得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3.协整检验。从上面的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变量是二阶单整的,它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所以,本文运用EG两步法来检验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根据EG两步法的思想可知,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则认为它是平稳的,也就是它们存在协整关系。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nGDP和lnE的二阶差分存在协整关系。

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协整检验的结果可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是谁先变化谁后变化并不知道,所以为了弄清楚这种先后关系,需要对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显示,能源消费是广西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三、政策建议

如果想要让广西经济持续迅速地发展,就需要充足的供应能源。因为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影响,但是也要注意利用先进技术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减少对能源的过度浪费,促使能源的合理消费。在短时间里,加大能源投入会刺激广西经济的增长。但从长期来看的话,反而会对其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所以,能源消费要适度,超过一定的水平可能会不利于广西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书通.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1996,(9).

能源与经济范文5

[关键词] 能源利用 经济发展 关系

一、能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它推动着经济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任何社会生产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能源生产要素,没有能源就不可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化生产中,各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与能源密不可分的。工业中各种产品的制造都需要以能源为基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也是和能源消费联系在一起的,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更是与能源分不开的。此外,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都离不开能源。

2.能源是推动技术进步主要因素。翻开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任何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都是与能源的推动作用息息相关的。早期的人类社会主要靠人力生产,即使加上一些畜力、水力等辅助生产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是相当缓慢的。产业革命以后,煤炭的使用和蒸汽动力的发明开拓了人类工业化的里程碑,同样,农业、交通和国防技术的进步都是依赖于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不但促进了能源行业的技术进步,而且极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第二工业革命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归功于电力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能源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能源促进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3.能源是促进新产业发展的原动力。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动力,而且能源本身的生产也促进了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例如,化肥、纤维、橡胶、塑料的制造以及煤炭工业和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不只是促进了能源工业的崛起、创造了一批新兴产业,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能源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生产离不开能源,生活同样离不开能源,而且生活水平越高,对能源的依赖性就越大。火的利用首先也是从生活利用开始的。从此,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与能源联系在一起了,这不仅在于能源促进生产发展为生活提高创造了日益增多的物质产品,而且依赖于民用能源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民用能源既包括炊事、取暖、卫生等家庭用能,也包括交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公共事业用能。所以,民用能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制约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二、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与能源息息相关。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需求总量、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三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的需求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关系,经济增长而能源需求量减少的情况尚不多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未来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要保持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这一切发展都是以能源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能源需求量的上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能源品种的需求方面。虽然在短期内无法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是煤炭消费比重将会有降低的趋势,而石油、天然气则会相应提高,同时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力度也会不断加大,整个社会正在迈进清洁型、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发展之路,

新时期能源效率的提高最终是由能源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各种能源的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优质高效的能源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根本保证。比如,燃煤灰份每增加1%,电厂的利用效率就降低1%,高炉喷吹煤粉灰份每降低1%,置换比可提高1.5%~2%。特别是在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式下,能源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能源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经济和能源发展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方面,经济发展是以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的,能源特别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要依靠经济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 2004,22(12)

[2]韩可琦王玉浚:中国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 33(1)

[3]陈书通耿志成董路影: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中国能源1996, (12)

[4]高振宇王益:我国能源生产率的地区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9)

能源与经济范文6

世界范围内的环境质量退化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日益得到关注。1995年,Arrow提出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为倒U形关系的假说,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EKC假说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出现脱钩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利用发达国家数据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工作,从工业物质消耗、污染物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角度验证了EKC假说[2j,并且发现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还存在同步、U形、N形等关系形式。但是,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以及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的减物质化历程的研究还非常少。当前,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经济总量的迅猛增长使得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能源短缺与环境退化的双重制约。因此,从宏观经济、工业化进程和能源的综合视角,加强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一般规律,对于滨海新区实现经济、环境与能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基于计量模型研究主要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归纳总结其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一般规律和经验。然后,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滨海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响应关系,并据此提出对滨海新区未来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认识和建议。

2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2.1指标的选取基于代表性和数据易得性的指标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单位GDP能耗作为能源强度指标,衡量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衡量能源消费绝对减物质化水平的指标。

2.2数据来源和整理

滨海新区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天津统计年鉴))[,l、《天津滨海新区统计年鉴})[4];国际方面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2008年出版的((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8》[,]。由于数据源限制,滨海新区研究的时间跨度为2000一2007年,美国、日本、法国和瑞典等国家的时间跨度为1960一2005年,德国、韩国等国的时间跨度为1971一2005年。为便于横向比较以及消除价格因素影响,人均GDP按2000年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总量单位统一折合为标准油当量(toe)。

2.3模型的建立

根据已有的EKC实证研究来看,能够用来模拟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响应关系的模型主要有三次函数和二次函数方程。其中,二次函数曲线最为符合EKC曲线特征。但是,考虑到在较长时间跨度内,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能会出现比倒U形曲线更为复杂的变化。因此,本文优先使用三次函数进行曲线拟合,如果三次项系数未能通过t检验,再选择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夕=ax,+bx,+cx+d+‘(l)式中,a、b、。—回归系数;d—常数项;x—人均GDP;少—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或能源强度,“—回归残差。

3工业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减物质化的国际经验和规律总结

3.1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对主要工业化国家人均GDP与能源强度指标进行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1%0一2005年时间段内,除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为倒N形外,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曲线均为N形见表l。由于数据源限制,本文缺少1960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不过根据Reddy等人对1840一1960年时间范围内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变化的分析来看,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20年前后,分别为0.9toe/1000$和0.8toe/1000$。该时期的美国、德国正经历着第2次工业技术革命,钢铁、化学等重化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阁。1960一2005年工业化国家能源强度与人均GDP关系曲线见图1。日本作为第3代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1950年左右,这一年日本的钢铁、化学等行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的54.6%。进人后工业化时期,由于部门能源强度持续上升,结构节能效果并不明显,先行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再度开始上升,并且在人均GDP达到10000$之后,各国的能源强度曲线相继出现了第2个波峰,对应于表1中N形曲线的第l个拐点TPI。其中,德国在人均GDP为10428$(1971年之前)时出现,而美国和日本则出现在人均GDP为15000$左右时。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代表,韩国的能源强度曲线实质上为倒U形(曲线第1拐点所对应的人均GDP为O$)。自1973年韩国政府发表《重化工业化宣言》开始,能源强度伴随重工业化过程持续上升。1991年,韩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巅峰的74.3%t7],与此相对应的是,韩国的能源强度在这一年也达到了峰值,随后便开始持续下降。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l)在特定时间段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曲线可以验证EKC假说。但如果将研究的时间段分别向前和向后延伸就会发现,总体上各国的能源强度变化表现为震荡下行的趋势。(2)能源强度与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不断上升,并且在重工业比重达到顶峰前后,出现首次能源强度峰值。随着后工业化时期的来临,由于服务业比重提升趋缓及能源效率持续负增长等因素,在人均GDP达到10000$后,美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出现了第2次能源强度峰值。(3)工业化较晚的国家能够在相对较低的能源强度水平上完成工业化。这些国家工业化周期较短,能源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较低。美国、德国等第2代工业化国家的能源强度峰值要低于英国,较晚工业化的日本则不到美国的1/2,韩国的峰值虽然高过日本,但仍远低于美国、德国的水平。这说明较晚工业化的国家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吸取先行国家节能的经验教训、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实现更为节能的工业化过程。(4)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对于推动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缺一不可,兼顾结构节能与技术节能可以实现能源强度的迅速下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结构节能的局限性将会显现。在相继出现1960年以来的第l个能源强度峰值后,受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的推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能源强度开始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其中,日本在1975一1990年期间能源强度下降了21%,而美国在1970一1990年期间下降了36%。但是,当这些国家服务业水平高度发达、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时,能源强度又都开始出现上升。

3.2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及规律

在研究工业化国家能源消费相对减物质化历程的基础上,对各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人均GDP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见表2。在1960一2005年时间跨度内,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总量曲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美国、日本为同步增长曲线,德国为N形曲线,符合“重组假说”所描述的情况,韩国为倒N形曲线,而法国和瑞典则呈现出典型的倒U形曲线,验证了EKC假说。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EKC假说并不普遍存在于工业化国家的能源消费曲线之中,只有法国和瑞典的关系曲线为倒U形。其中,瑞典目前已处于能源消费EKC曲线的右半侧,而法国将在人均GDP达到41602$时出现拐点。(2)能源消费曲线是否为倒U形与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强度的高低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瑞典的人均GDP低于日本,能源强度与之对比则相对较高,但却先于日本实现了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3)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能源消费曲线可能暂时表现为倒U形,但随着人均GDP水平的不断增长,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仍有重新组合的可能。德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曾在人均GDP达到17166$时开始下降,但当人均GDP增长到22583$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重新藕合。(4)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是实现绝对减物质化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美国和日本的能源消费曲线之所以迟迟未出现拐点,主要缘于经济总量的增长,抵消了能源强度降低所带来的节能量。(5)后工业化国家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跨越式演进、缩短工业化周期、推广节能技术等途径,在相对较低的人均GDP水平上,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自1960年开始工业化以来,韩国工业在进行短暂的进口替代之后,立即转向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模式。并且,在电子信息、造船、汽车等产业达到政府重点扶持的同时,金融等服务业的发展也并未受到影响,即便在1991年韩国进入工业化成熟期时,其工业占GDP比重也仅为42.6%,而服务业比重则达到了49.4%。因此,韩国仅用30多年即走完了欧美国家经历了100多年的工业化历程。按目前的发展趋势,韩国将在人均GDP达到14465$时,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明显低于德国和瑞典脱钩时所对应的人均GDP水平。

4滨海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响应关系

利用公式(l)对滨海新区2000一2007年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总量的响应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如表3。滨海新区能源强度及能源消费总量曲线方程的三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未能通过t检验,但一元线性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曲线拟合结果显示,目前,滨海新区能源强度是持续线性递减的,已处于能源消费的相对减物质化阶段,而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则处于高度藕合的状态,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能源消费快速上升。经进一步分析,2000一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年均节能率为4.75%,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2.5%,工业经济比重由63.9%上升到68.6%。这说明,现阶段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由技术节能因素驱动,而经济规模的迅猛扩张,则是导致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的重要原因。根据美、日等国的经验,按照现有产业结构演进及GDP总量增长的态势,滨海新区未来很难实现能源消费的绝对减物质化,甚至会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能源与经济范文7

[关键词]能源消费;经济增长;能源价格;最优能源强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能源价格以及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的不断上升,降低经济增长中过高的能耗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节能降耗逐渐蔚然成风。然而,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学者如John Asafu-Adjaye(2000)的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1](615-625)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引起了能源消费的增长,而且表明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存在依赖性。因此,如果节能降耗超过一定界限,继续控制能源消费将损害经济增长。例如,当年美国之所以退出京都议定书, 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限制能源消费必然损害美国的经济增长。[2](17-21)因此,对中国来说,在当前经济尚处于人均1500美元的低发展水平下,加快经济增长无疑应该是第一任务,节能降耗必须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由此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将能源消费降低到什么程度?是否存在这样的最优能源消费规模――这个最优能源消费既能保证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实现,又能杜绝能源浪费?如果存在,最优能源消费规模是什么?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回答。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拟做一尝试,首先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证实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能源强度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估计了近年来我国最优能源强度,测算了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并指出相应的政策含义。

二、理论框架

我们假定一个封闭经济,并且假设一个呈现出对资本和能源的不变规模报酬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3](189-200)

其中Yt为产出;Kt为广义资本存量,它既包括人力资本也包括物资资本;Et为能源投入;0<α<1;在上述生产函数中,生产只对Kt和Et两种投入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点,如果能源投入没有相应的增长,经济仍将面临着对广义资本Kt的积累的报酬递减。我们还要注意到从能源投入Et的增加可以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的意义上说,生产函数的这个形式意味着能源投入与资本投入是互补的。即是,能源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必要投入,并不能被其他要素容易的替代。

能源强度τt=Et/Yt是能源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意味着每生产一单位的产出需要多少单位的能源。定义用货币表示的能源支出为Rt=βtEt=βtτtYt,其中Rt为能源支出,βt为能源价格。

假定产出可被用于消费、广义资本的积累以及能源支出。为了简单,假定资本的折旧为零。因此资本积累方程为:

我们知道一个把家庭与企业截然分开的模型与一个其中家庭直接从事生产的理论框架是等价的。如果我们采用家庭同时也是产品生产者的规定,则汉密尔顿方程(当人口增长率为零时)为: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子;ρ>0为消费者的主观时间偏好率。我们采用通常的效用函数形式,U(Ct)=(C1-θt-1)/(1-θ),其中θ>0为边际效用弹性,它是跨期替代弹性的倒数。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得到消费增长率的熟悉形式:①

三、我国最优能源强度分析

根据理论分析,我们将考察近年来我国最优能源强度,并计算出实际能源强度对最优值的偏离。由于不能得到能源价格βt,所以无法通过τ=(1-α)/βt直接计算最优能源强度。但是我们可以借鉴Young-Seok Moon,Yang_Hoon Soon(1996)的思路,先计算一个基期最优能源强度τ基期,然后通过τt=(1-α)/(EPIt•β基期)=[(1-α)/β基期]/EPIt=τ*基期/EPIt就可以得到第t年的最优能源强度,其中EPIt为能源价格定基指数,本文用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指数近似表示(见图3)。

实际上,我们仍然无法通过(1-α)/β基期计算出基期最优能源强度τ基期。但从1978―2004年我国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曲线(见图3)可以看到,燃料价格在1978―1987年间变动却非常小。如果我们忽略这个微小的变动,假设1978―1987年燃料价格是不变的,那么这个粗略的假设就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能性:由于能源强度τt和经济增长率γ的关系是倒U字型,所以可以通过γt=c+α1τt+α2τ2t+εt来估计这一既定的未知价格下的最优能源强度。虽然估计时可用的样本容量很小,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到1978―1987年间的最优能源强度为τ=11.4204(万吨标准煤/亿元)。④将这个最优能源强度与1978―1987年间我国实际能源强度对照后发现,它应处于τ1984=11.5089(万吨标准煤/亿元)和τ1985=10.9689(万吨标准煤/亿元)之间,而1984年的实际能源强度更接近于这个最优值(见表1)。通过观察1978-1987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发现,最大化经济增长率的确出现在1984年(见图4),因此这一估计结果还是可信的。我们用这一最优能源强度近似地表示τ1984=(1-α)/β1984,并将其作为基期来计算我国近年来的最优能源强度。

由于能源价格并不总是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常常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内政府以征税和补贴等方式所进行的干预、能源输出国家的市场支配力量、超级大国和国际大资本对国际能源价格的操纵和控制等。⑤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在1988年开始迅速上升,尤其近几年急剧上涨的趋势更加明显。而与能源价格上涨相对应,最优能源强度必将下降。下面我们将大体计算能源价格上涨后我国的最优能源强度以及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我们首先计算出以1984年为基期的我国各年燃料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EPIt,然后通过τt=τ1984/EPIt就可以得到第t年的最优能源强度,其中1995―2004年的具体数值见表2。⑥

表2中数据表明,我国实际能源强度远远大于最优值,并且二者差距的演变轨迹为:大小大。从第(1)栏中实际能源强度数据可以看到,在2002年以前,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对能源X低效率的改进、产业、产品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等原因,我国能耗下降很快,实际能源强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10万吨标准煤/亿元以上降低到近几年的4-6万吨标准煤/亿元,但是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的趋势并没有持续下去,在2001年达到历年来的最低值4.6980万吨标准煤/亿元后,从2002年起重新开始上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2001年的能源强度已经小于最优值,而其后的回升是向着最优值的回归呢?答案是否定的。第(3)栏的最优能源强度数值显示,2001年我国的实际能源强度仍然大于其最优值,并且之后实际能源强度不断偏离相应价格下的最优值。到2004年,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已经达到了3万吨标准煤/亿元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表3的数据给予了很好的解释:近几年各行业能源强度的普遍上升导致了总体能源强度不断提高;而工业过高的能源强度对总体能源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表明,在现阶段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中,经济增长仍然具有明显的数量扩展特点,高度依赖于能源的供应和消费,工业化的高耗能特征依然没有完全改变。因此,节能降耗任重而道远。

四、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以证实使经济增长率最大化的最优能源强度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我们估计了近年来我国最优能源强度,并测算了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结果表明,近几年我国实际能源强度高于最优值达3万吨标准煤/亿元左右,并且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因此,这一结论所带来的政策含义可能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要迅速降低能源消耗。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能源的消费,而能源的消费形势必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状况。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必要措施使我国的能源强度降低。从定性分析来看,能源消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一般说来,这部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场环境等因素决定的,这部分能源消费在短期内的可变性较大。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过高的能源消耗。具体来说,在短期内,应该采用市场与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实现节能降耗:(1)通过价格调整来引导企业和个人对能源的使用。由于目前我国对能源价格的管制,导致能源价格偏低,使能源价格无法反映供需关系,也无法调节能源的使用,这对节能降耗是不利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形成能源价格来调节能源的供求,以引导企业与个人的能源消费;(2)国家可以在短期间内通过节能以及税收等政策措施进行严格管理,使能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当然,从长期来看,节能降耗最终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大量的实证研究都已证实了这一点。国家应调整现有的科研体制和科技政策,将政策重点倾斜在研究和采用有利于能源开发、利用的新技术,并通过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应用并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以及开发节能产品和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能耗的降低。

其次,节能降耗必须以保持最优能源强度为前提。由于我国的能源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如2002年我国比美国高出4.1倍、比英国高出6.2倍、比日本高出13.3倍、比澳大利亚高出4.7倍),所以在以往的文献中,学者们常常将我国的能源强度与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以强调我国节能降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我们认为,由于各国国情不尽相同,生产技术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至少在目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节能降耗的标准尚不能按照发达国家或者世界平均水平来设计,而应立足中国国情,以既定技术水平下的最优能源强度为前提,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而在长期中,伴随着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能源强度将会不断降低,我国的能耗最终会降低到发达国家或世界平均水平,但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我们应该全面而正确地理清、认真地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得以有效的协调、兼顾,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数字指标转移到盲目追求节能降耗的数字指标,从而顾此失彼,这对能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极端重要,这也是中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以及能源战略和能源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 释:

①将Yt=AKαtE1-αt代入Et=τtYt得到Et=τ1/αtA1/αKt,然后将其代入Η/Κt,整理后就可得到。

②对(4)式求关于τt的导数并令γτt=0,然后经过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到。

③图2仅仅是为了显示能源价格变动后最优能源强度的变动情况,而最优能源强度变动后相对应的最大化经济增长率是上升还是降低并不确定。

④根据函数有极大值的条件可知,γ关于τt的二阶导数2γt/τ2t=2α2应该小于0,即α2<0。其中最优能源强度规模由下式决定:α1+2α2τt=0,即τt=-α1/2α2。因此采用最小二乘法最终估计结果为:γt=-1.7930(2.6035)+0.3586(2.8778)τt-0.0157(-2.9901)τ2t+[AR(2)=-0.1740(-2.6961)],R2=0.5331。所用真实GDP等于名义GDP除以GDP平减指数,其中GDP平减指数法借鉴马树才、孙长清(2005)的方法。

⑤从这个意义上讲,理论分析中的封闭经济是一个很不真实的假设。尽管这一假设很极端,但由于我们所关注的是能源价格上涨对最优能源强度的影响,而不是分析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所以封闭经济的假设可以简化理论分析,而不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⑥在上文中我们假设用估计的最优能源强度近似表示由(1-α)/β1984计算得到的τ1984,但是如果二者完全不相等,那么由我国能源浪费严重的实际情况可以肯定,计算得到的最优值τ1984一定小于通过估计得到的最优值。因此可以推测,如果用计算得到的最优值τ1984作为基期,表2中1995―2004年的最优能源强度会更低,实际能源强度与最优值的差距会更大。

主要参考文献:

[1]John Asafu-Adjay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rice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2]韩智勇, 魏一鸣, 焦建玲, 范 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12).

[3]Young-Seok Moon,Yang_Hoon Soon.Product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and its empirical application[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1996(18).

[4]张明慧,李永峰.论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4(4).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and China's Economic Growth

Ding JianxunAbstract: Using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t proves that the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that maximizes economic growth rate exists and the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and energy price change in opposite directions. Based on that, we estimates China's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and calculates the gap of the actual energy intensity and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actual energy intensity is about thirty thousand tons of SCE/hundred million Yuan. In conclusion, we bring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keeping the optimal energy intensity.

能源与经济范文8

关键词 能源消费;能源强度;经济增长

一、重庆能源消费基本现状

(一)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消费需求与生产供给的矛盾日趋突出。目前,重庆市的常规能源主要有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三大类,能源总储量约35.3亿吨标准煤,全市人均占有120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50%;能源储量中煤炭、电力和天然气分别占51%、42%和7%,以矿物能源为主,其中大多数矿煤岔硫量超过3%,储量不大且开发难度较高。相对而言,重庆地区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除保证生活需求和承担东输任务外,小部分还可供发电使用。

重庆能源消费总量自1985年以来呈递增趋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3881.52万吨标准煤(按当量计),是1985年的3.13倍,尤其是直辖以后消费增长显著加快,1997-2005年平均增速为8.45%,明显快于1985-1996年均3.8%的增速。主要能源中消费增长最快的是油料,直辖后年平均增长高达17.3%。2001-2005年除煤炭消费与生产基本同步外,天然气与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速分别为8.6%和7.65%,均快于本市生产供给的平均增速7.9%和6.9%,由此导致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缺口逐年扩大。

(二)第一、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和生活消费能源比重增加。“十五”期间重庆第一、二产业能源消费比重分别下降了1.1和8.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能耗总量及比重都有大幅降低,导致第二产业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但消费总量继续增加且比重仍在70%以上,是消耗能源的主要产业;第三产业消费总量迅速增加,2005年达514.64万吨标煤,是2000年的3.14倍,年均增速达25.7%,消费比重提高了7个百分点;另外,由于私人汽车、大功率家用电器等相继进入城乡家庭,天然气、煤气等在居民生活中广泛使用,带动了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与比重的显著提高,消费比重从2000年的8.4%上升至2005年的11.2%,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3%。2000-2005年在能源终端消费增加的1143.55万吨标煤中,第一、二、三产业以及生活消费各占2.3%、48.3%、30.7%和18.7%。可见,能源消费量增加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

二、重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经济快速发展导致重庆能源消费规模迅速扩大。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长江上游的交通枢纽,近20年来经济基本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5%,快于我国平均增速;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三次产业比重从1996年的24.2:41.8:34调整为2005年的15.1:41.0:43.9,单位能耗相对较低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以“十五”为例,年均能源消费量增长10.7%,与同期gdp年均10.9%的增速相当。从能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来看,以1985-2005年的样本数据,重庆各年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的相关系数值高达0.976323,两变量在数量上存在高度正相关,显然能源消费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波动中上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通常用gdp)增长率的比值,从总体上反映能源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1985-2005年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基本上都低于同期经济增长,但从2004年开始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加快并超过了gdp的增速,2005年更是呈急剧上升的态势,其增长速度是gdp增速的2倍。1985-2005年重庆能源平均消费弹性系数为0.64。

大多数年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但呈不稳定的上升趋势:1986年到198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0.29猛增到1.92,1990年下降至-0.46,2005年又上升到1.96,说明从总体上看重庆经济是由相对较慢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持的,平均消费弹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波动较大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三)能源强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单位gdp能耗即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是反映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重庆市近20年来能源强度基本上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年平均下降8.14%,但直辖以后下降速度减缓,1997-2005年能源强度年均仅降低1.77%,2005年能源强度不仅明显高于北京(0.8吨/万元)和上海(0.88吨/万元),还略高于全国的1.22吨/万元。可见,重庆的综合能源利用率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四)产业及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1、第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单位能耗下降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较小。2005年重庆第三产业万元产值能耗只有0.38吨标准煤,是单耗最低的产业;第二产业万元产值能耗高达2.36吨标准煤,第一产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44吨标准煤。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能使产值综合能耗水平逐渐降低,但第二产业增加值仍在50%以上,能源消费比重超过了70%,其中用于工业生产的能源,则占全部能耗的50%左右,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约20个百分点,工业仍是全市能源能耗的主要行业,其利用效率对整个能源利用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重庆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不仅高于全国水平,还超出其他三个直辖市近1倍,因此,工业能源利用水平低是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2、工业结构重型化特征以及传统高能耗产业在工业中比重较大,能耗增加。重庆是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重工业加速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迅速成长。目前,重庆第二产业增长快于其他产业,而能耗较高的重工业增长更快,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05年高能耗产业增加值占重庆工业增加值的25.6%,而电力生产及供应、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前5大高耗能行业耗能却占工业全部能耗的86%,其中有3个行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15%。

三、重庆能源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能源使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以高能耗为代价。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些主要城市尤其是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重庆能源利用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能源总体利用效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深圳单位gdp能耗仅相当于重庆的41.5%,广州相当于重庆的54.9%,其他3个直辖市也远远小于重庆的能耗水平;2006年重庆工业增加值单耗大约是其他3个直辖市的2倍多;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和电力等高能耗工业的能源消费量大约占工业能源消费量的3/4,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平均要高出约40%,单位产值能耗和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较高,说明重庆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大量投入。

2004年以来重庆能耗增速超过gdp,主要原因是汽车、房地产的需求猛增,带动了钢铁、水泥、采矿业等高耗能工业的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大部分投向了第二产业,其中高能耗产业如火电、化工项目投资急剧增加,2004和2005年,采矿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几大高能耗产业总投资占工业总投资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刺激这些行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

(二)能源消费品种单一,优质能源开发不足。长期以来重庆能源消费品种以煤炭为主,各年消费比重都在60%以上,其中1985-1996年几乎都在70%以上,最高达到76.5%,直辖后在70%以下,总体比重虽呈下降趋势,但2005年在65%以上。相对于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都是优质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劣质能源比重越高,能源消费量越大。而且,由于运输量大,造成污染也更严重。在全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过大,优质能源消费量小,水电开发程度低,天然气开发利用程度尤其是深加工能力不足。消费比例不高。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量中煤炭比例达75%,在全市消耗的优质能源中,63%的电力和67%的热力又需要通过燃煤转化获得。1990-200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8.5%,大量耗煤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由于用电负荷和用电量与日俱增,水电因受干旱等因素影响供应量不稳定,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三)煤、油消耗带来严重环境污染。煤炭、油料作为重庆主要的消费能源,给重庆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煤炭作为一次能源的使用,不论是开采、运输、使用,都会对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对大气的直接污染,最为明显的是so2、粉尘、co2,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如so2引起的酸雨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严重侵蚀桥梁及其他建筑,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等等,这些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四、缓解能源“瓶颈”。保证重庆经济稳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经济由“重”转“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开展节能降耗的途径:一是直接节能。二是结构节能。直接节能是从行业角度看,通过技术创新、改造及替代使单位产出能耗降低;结构节能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低耗能行业比重,实现整体降低能耗。由于服务业能源强度明显低于工业和全市平均水平,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减轻经济发展对能源的过度依赖,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选择。根据统计测算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一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就相应降低一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能源强度就约降低1.3个百分点。因此,应着力引导第三产业,特别是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能源与经济范文9

关键字:汽车经济性 新能源 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P7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汽车经济性主要影响

1有效燃油消耗率。g(8/kw.h)与100km油耗Qe(t)成正比。g越低,汽车的油耗Qe就越小,可见降低油耗串是汽车节约燃料的基础。汽车的经济性主要包括汽车发动机的燃油消耗、汽车的机油消耗和车辆的维修费用等。一般认为,汽车耗油量是汽车经济性的重要指标。耗油量是指汽车行驶百公里消耗的燃油量。在我国,这些指标是汽车制造厂根据国家规定的试验标准,通过样车测试得出来的。它包括等速百公里油耗和循环油耗。等速百公里油耗是指汽车在平坦硬实的路面上,以最高档分别以不同车速等速行驶这段路程,将每个车速段的耗油量用点连起来,形成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其中最凹点就是耗油量最低的车速段,也称作“经济车速”。厂家都以“经济车速”作为耗油量参数,实际上只是一个参考值,一般用户是很难做到。循环油耗是指在一段指定的典型路段内汽车以等速、加速和减速等三种工况行驶时的耗油量,再计入起动和怠速等工况的耗油量,然后折算成百公里耗油量。

1、2一般来讲,循环油耗与等速百公里油耗加权平均取得综合油耗值,反映的汽车的耗油量比较客观。总体上讲,耗油量数值越小,燃油经济性就越好。必须指出,汽车厂家标称的油耗是汽车在恒定的时速(一般为90km/h)、风速和平坦的路面条件下测出的,而我们平时驾驶时所遇到的路况则要复杂的多,更何况有的厂家标称的油耗是在60km/h甚至40km/h的状况下测出的。因此在车辆实际使用中要比厂家标称的油耗高。因此,判断一辆车的油耗,除了厂家的产品说明书外,最好还是要向熟悉这种车型的朋友打听一下,以了解它的实际油耗究竟是多少。1、3汽车耗油量的高低受许多因素制约:首先,发动机的热效率越高燃油利用率就越高。排量相同的发动机,压缩比高的其热效率也高,热效率高的车比较省油,因而选择压缩比高的车比较经济。现在轿车的汽油发动机压缩比一般在9.3-10.5之间。同时,还采用配气系统可变装置和稀燃技术,来达到节油目的。其次,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省油。因而将汽油发动机改为柴油发动机可以进一步节省燃油,这是因为柴油机负荷变化平坦。

汽车是否节泊与驾驶员的操作水平和责任心有密切关系。实验表明,一位驾驶员只需在原有的操作基础上改进不合理的操作方法,就能不同程度地节约燃油。 驾驶员的思想状况、工作责任心、操作习惯、技术水平、专业知识面和驾驶经验等对汽车节油都有很大的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负荷率对燃油经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讲,选择排量小、压缩比高、用汽油喷射的车比较经济。在城市内使用的汽车,时速不会超过80公里,选择1.6升以下的小排量轿车就比较合适。另外,汽车的传动系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变速器档位越多,可以使发动机增加处于经济工况下运行的机会,有利于提高燃油经济性。还有,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比化油器的车省油。

二.汽车经济性次要影响

首先是发动机排量,排量越大,经济性相比小排量就差一些,不过动力也上去了2.汽车风阻系数,印象是这个数越小,阻力越小,经济性越好。3.轮胎型号,轮胎越宽,阻力越大,205的肯定比175的油耗大4.车重,同一辆车,满载的油耗大于空载5.档位,同样的发动机,变速器档位越多,越省油因为发动机转速低6.驾驶习惯,新手往往踩油门掌握不好深浅,同样的路可能更加费油。7.路况8.车况,一般同样的车开很多年之后油耗会上升,同样新车磨合期油耗也会大。9.车速,一般在经济时速驾驶比较省油,大概是9km/h吧。

10行驶阻力行驶阻力包括空气阻力、滚动阻力、坡道阻力和加速阻力。汽车运行中随行驶阻力的增大,100kM油耗Qe增加,反之则降低。 11机械传动效率nm下降,100km油耗Qe上升,因此必须设法提高机械传动效率。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汽车的经济性并不完全决定于油耗,汽车的不同分类,汽车质量、汽车在购买时的税率以及汽车使用过程中的许多因素等,都会影响汽车的经济性。维修件价格低、维修网络大的汽车使用过程比较经济。这都是我们在考虑汽车的经济性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的。三、汽车经济性新能源的影响

只有不断培育市场规模和市场发挥作用的机制,就我国来说,在新能源汽车逐渐替代传统汽车的漫长过程中,政府必须大力推动,才可能使这一替代过程尽可能缩短。尤其是在市场发展的初期,政府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铺好路、扶上马、送一程”。

3、1引导、支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第一、应把有关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核心技术列入国家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直接给予财政支持。二、政府应该通过注资支持、税收抵扣优惠等措施,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研究核心应用问题,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发展平台,通过研发、集成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来推进产业化。三、配套设施建设,在先有更多的车还是先建更多的充电站僵持不下之际,政府应该积极作为,大力支持充电站建设,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开拓创造条件。专门的充电站建设,还可以考虑在加油站、大型商场、住宅区停车场加装可供新能源汽车充电的新式电源插头, 同时要求今后凡是新建加油站、大型停车场都必须配套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积极

3.2培育市场

市场连着生产者和消费者,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消费者犹豫不决之时,政府除了加强宣传引导之外,必须率先垂范,通过财政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环卫、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规定在今后的政策采购公务用车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这样,既可以直接带来市场份额,同时也给生产者、消费者一个明确的信号,还会给充电站的建设运营提供真正看得见的商业前景。

3.3落实汽车生产、消费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

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在供给侧,给予新能源汽车生产者免税或者税收优惠支持。在需求侧,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给以直接补贴,补贴额的大小,应该是使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 在价格上具有竞争力;对于出租汽车公司、客货运输公司等经营性实体购买的,除了购车补贴外,还应该对由此带来的运营收益,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结束语

传统汽车经济性与新能源汽车经济性不由自主的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但随着时展,我们有必要为节约能源作出相应的贡献,因此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响应“‘节能环保’我行动”的口号,并能积极地学习、宣传相关知识,亲力亲为让更多人投入到“节能环保”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能源与经济范文10

关键词:能源工业;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观;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P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42016-02

一、新疆能源与GDP增长关系分析

1.工业经济增长依赖能源工业

近几年来,在宏观经济环境好、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新疆工业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2003年全区工业实现增加值571亿元,比2000年增长31.9%,年均增长9.7%,占GDP的比重为30.4%。工业盈利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达2096.68亿元,比2002年增长8.1%,尤其是实现利税总额大幅增长,比2002年增长51.7%。2003年,全区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2.72,比2002年提高了35.56点。

纵向比较,新疆区工业发展速度不慢,但横向与全国及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在资源配置优化程度、成本费用利润率水平等均处于明显劣势,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尤其是扣除石油及相关行业后的地方工业发展缓慢,效益不佳。工业经济总量小,2003年工业增加值列全国各省区市第23位。

从综合经济效益指标看,新疆的工业经济效益高于全国平均值28个百分点,说明新疆区工业经济运行良好,但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3年为72.64,重工业为200.72,其中采掘业的经济效益最高,为393.86,其资产贡献率也最高,为24.82%。工业经济效益是由采掘业支撑,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效益显著。说明新疆区工业经济尚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如果剔除石油及其相关行业,新疆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只有92.53,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67)。

2.经济发展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

近十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加快,新疆的能源消耗率呈逐步下降趋势,1995年全区能源消耗率为3.31吨/万元(折算成标准煤),到2003年下降到2.16吨/万元,说明新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成效显著。

但从横向比较看,新疆的能源消耗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新疆区能源消耗总量为4064.43万吨,能源消耗率为2.16吨/万元,其中工业的能源消耗率为4.08吨/万元。而全国2003年此项指标分别为1.43吨/万元和2.22吨/万元。近几年,我国的能源消耗非常巨大,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而新疆的能源消耗又是全国的1.5倍。据此可以认为,新疆区的经济发展仍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

3.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严重,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资源的开发往往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采矿造成的粉尘、废渣、废气和废水会对生态环境和生物繁衍以及人类生存带来巨大威胁。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会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且将难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新疆干旱、少雨,多沙漠、戈壁.生态环境本身就很脆弱,如果不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生态环境的破坏将进一步加剧。

二、强化能源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对策及建议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为了保障新疆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应转变目前的能源发展模式。

1.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性。人类要达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和资源利用开发方式,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实施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发展模式,从而减少经济发展所造成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根本产生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之中,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靠于经济发展过程。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目前,新疆经济主要还是外延增长和粗放发展,能耗物耗多,资源和投资浪费严重;发展经营不计成本,以大量消费能源、粗放经营的经济造成其社会成本越来越高、竞争力削弱,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缓慢。因此,要提高新疆经济增长质量,加强能源消费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益,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济发展中,要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狠抓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是新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一项长远战略举措.节能被誉为煤、电、油、天然气之后的“第五能源”。节能关系到各行各业、各个方面,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既是企业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任何人都应当参与,在潜意识里具有节能观点。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节能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健全节能投资机制;开发研究并推广和应用各种先进节能技术,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挖掘节能潜力,对全社会进行系统节能管理,完善节能效果评估考核指标体系,加强企业能源审计管理,定期公布重点能耗企业能耗水平;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管理经验,合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节能管理水平,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大力发展能源加工业

目前,新疆的能源工业已初具规模,但是总体上新疆能源工业跟国外及国内同行业比起来,规模还不够,而且产品成本高,结构不合理,效益较差,同时产业链短,技术相对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另外,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今后新疆应大力发展能源加工业,集中建设资金,依托技术进步,着力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及劣势企业,尤其是那些产品质量低劣又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土法加工企业。同时,加快优质下游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建成若干个各有侧重、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大型能源加工企业,促进新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向以加工工业为重心转移,推进新疆工业化进程,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4.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能源与经济范文11

关键词: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新能源技术;关键生产要素

作者简介:杨振凯(1968-),男,吉林蛟河人,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产业革命与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1-03

目前,低碳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正被广为提倡。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实际上要求我们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整个经济系统发生一场变革,我们称之为“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本文以技术经济范式理论为基础,探讨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规律,说明新能源技术在技术经济范式变革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探索可行路径。

一、技术经济范式理论

(一)技术经济范式概念

“范式”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科学史家库恩在其1962年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用来阐明关于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内在规律性及其演进模式。库恩对“范式”的解释为:“范式”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它主要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观察、实验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1]

1982年技术创新经济学家多西将库恩的“范式”概念引入到技术创新领域,提出了“技术范式”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是“进一步创新的技术机会和如何利用这些机会的基本程序。”[2]

在此基础上,佩雷兹和弗里曼又提出了“技术经济范式”概念。弗里曼和佩雷兹将“技术经济范式”定义为:它是“相互关联的产品和工艺、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包括全部或大部分经济潜在生产率的数量跃进和创造非同寻常程度的投资和盈利机会。”[3] 在他们看来,技术经济范式是一种影响整个经济、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占支配地位的 “常识”或经验,这种“常识”或经验是相互关联的工艺、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长期相互磨合所形成的,是使技术和经济发挥最佳优势的唯一组合,他们称之为“亚模式”。

(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认为,不同范式是与不同技术体系相对应的,一旦两者无法相互适应,则会导致技术经济范式更迭,而更迭的直接源泉是技术创新。弗里曼和佩雷兹对创新进行了分类,并以此阐述了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含义。他们将创新分为四类,即增量创新、基本创新、技术体系变革以及技术经济范式变革。

1、增量创新。这类创新指的是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为提高生产效率的非连续的小改进或小发明。

2、基本创新。基本创新是不连续事件,是企业和(或)大学以及政府实验室中深思熟虑的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结果,它们通常包括一种联合的产品、工艺和组织创新。

3、技术体系变革。技术体系变革是对若干经济领域产生影响,同时导致全新部门出现的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它们是根据增量创新和基本创新的一种结合,伴随着对整个厂商产生影响的机构创新和管理创新。

4、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技术经济范式变革包含多组基本创新和增量创新,而且可能包含若干新技术体系。它一般具有在整个经济中的渗透效应,即它不仅导致产品、服务、系统和产业依据自己的权利产生新的范围;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几乎每个其他领域,即它是一个“亚模式”。[4]技术经济范式意味着常规,而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过程就是打破常规和建立新范式的过程。

(三)关键生产要素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

技术经济范式理论特别强调“关键生产要素”在技术范式变革中的作用。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可以被看作是主要依赖一种或一组“关键生产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另一种或一组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投入的转换。

“关键生产要素”是一个或一组具有降低相对成本和普遍有效性特征的特别投入。“关键生产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技术创新、社会创新和管理创新迅速增长体系的核心,起初这些创新也许表现为克服旧技术特定薄弱环节的一个手段,然而新“关键生产要素”马上获得自身的原动力,通过充分相互作用过程而连续出现创新,最终导致与之相联系的一系列技术随之变革,形成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成功的技术体系渐变为生产组织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它结果成为体现新“经验”和使投资决策者徘徊很长时期之后自信心得已恢复的管理和设计上的“常识”。至此,技术经济范式也完成了由旧向新的变革。

“关键生产要素”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降低成本,具有明显的降低成本和相对成本的作用;二是供应迅速,具有很长时间的无限供应能力;三是广泛应用,在遍及经济系统的许多产品和工艺中使用。

(四)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规律

能源与经济范文1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of China in 1990-2012 as the object to establis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measurement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t uses two-stage least squares estimation regression method to investigate provincial regional energy resources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distribution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 influence of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 人力资本;能源资源;区域经济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nergy resources;regional economy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6-02

0 引言

目前,学界对资源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很少有学者考察人力资本分布与能源资源的动态匹配效应以及相应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基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划分,分别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与人力资本分布以及两者交叉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计量模型

为了考察能源资源约束、人力资本平均存量、人力资本分布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本文基于卢卡斯生产函数(1988),并假定Hicks中性,即规模报酬不变,得到计量模型: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茁4X +?着it(1)

其中y是实际人均GDP平均增长率;k是人均物质资本存量;r为人均能源消耗量;h用来衡量人力资本水平;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消费能力?渍,另一方面是对外开放程度?孜。

本文同时引入就业者的人力资本平均存量和就业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的分布状况用就业人口的离散方差?棕来表示。所以当考察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影响作用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函数表达式为: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X + ?着it(2)

此外本文还试图探究能源资源约束和人力资本分布交叉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引入交乘项lnr × ?棕来进行考察。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lnh + ?茁4X + ?茁5 lnr × ?棕 +?着it

(3)

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采用的样本包括了1990-2012年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将我国划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相关数据计算方法如下:①本文将1990-2012年间实际人均平均GDP增长率定义为,以此来衡量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表示人均GDP的变量Yt用t年实际GDP与年末人口的比例计算。②人均物质资本存量数据采用张军等(2004)的方法计算得到。③地区人均能源消耗量是指某一地区个人生产、生活的各种能源消费数量之和,单位是万吨煤。④人力资本平均存量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为明瑟方程(代表各层次就业人员的教育年限,分别赋值0、6、9、12、15、16、19。表示就业人口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比例)。⑤人力资本分布指标用各地区拥有高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就业人员受教育年限分布方差计算而得。⑥控制变量中的消费能力用各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对外开放程度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名义GDP的比例来衡量。本文实证研究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2.2 模型估计

2.2.1 线性基本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本文分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工具变量法四种方法进行回归。 采用Davidson-Mackinnon(1993)提出的方法来检验内生性是否存在,结果得到p值接近于0,因此可认为模型存在内生性。内生变量的选择是基于所有解释变量的相关性检验,通过对比分析,lnh、ω、lnr×ω这三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略大,因此初步确定这三个变量为内生变量,并采用这些变量的一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该方法的回归系数值处于混合OLS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系数值区间之内,表明我们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同时,为了检验工具变量的选取是否合适,运用Sargan统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工具变量有效,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表2给出了运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对方程(1)(2)(3)进行回归的结果。

从表2的回归结果整体来看,物质资本存量、能源消耗量、人均资本平均存量和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物质资本存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能源消耗量对东、中部地区的作用都十分显著,但对西部地区的作用相对较不显著,这说明东中部地区由于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小。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能源使用技术仍较落后,未能有效的利用能源,即能源约束较强。

2.2.2 非线性模型估计

为了得到稳健的估计结果,本文加入变量?棕2以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分布的不平衡程度对经济的影响,此时经济增长的函数表达式为:

lny=c + ?茁1lnk+ ?茁2lnr+ ?茁3?棕 + ?茁4?棕2 + ?茁5X+ ?着it(4)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如表3。

东中西部的系数?棕2均显著为负,此时经济增长函数是以?棕为自变量的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这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随着人力资本分布方差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力资本分布方差起初并不大,大家存在竞争意识,相互追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因此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当人力资本分布方差增大到一定水平,由于个体间的差距过大,部分人可能会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因此不再去主动寻求方式来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也相应出现下滑。

3 本文结论

本文建立了卢卡斯生产函数,运用省际层面的经验数据进行回归,考察了东中西部地区能源消耗、人力资本分布对经济的作用发现以下三点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是物质资本存量、能源资源消耗量、人力资本分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其中物质资本存量仍然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促进物质资本的合理配置和稳定增长。二是人力资本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且伴随这人力资本分布不平衡程度的增大,区域发展水平先上升后下降。物质资本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要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政府应加大对中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同时应注意中、东、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均衡发展。三是能源资源消耗对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其中东中部地区对能源的利用率较高,西部地区对于能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我们在提高各地区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在将来实现靠技术进步驱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洲,云波,李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差异的收敛性及机理分析[J].经济研究,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