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5:18
关键词:未完成事件;文化心理治疗;仪式性技术;积极心理干预
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着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力付出种种努力去试图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在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情结,在这种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个体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二、仪式的心理治疗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是一类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依据来访者的背景和需要,将仪式用于心理治疗。仪式具有治疗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是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是人类用于处理自己及自然的关系以取得内在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仪式是获得一种新身份的渠道。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逝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生者却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容易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即未完成事件。即使参加了葬礼,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向逝者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也无法在生命过程中安全度过转变或成功处理生活危机。而心理治疗往往就成为了弥补这些心理上仪式缺失的途径。
再次,仪式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是用叙事建构意义的方式,为个体提供一个心理上的特殊阈限期(Iiminal phase)。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已经被生死阻断了连接却时刻影响感染着我们的重要他人,让我们跟天堂有一个连接,向他们表达我们未曾鼓起勇气说出的感谢与祝福。
三、天堂的对话――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需要心理治疗。这些人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失去亲人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遗留下来的,心理学专业上称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通俗地讲就是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困惑。大多数人因为发生了分离,没有科学有效地处理,导致生活不愉快甚至疾病缠身。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创伤心理学的理论及传统文化转换出一种处理方法,帮助人们走出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让人们继续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生死轮回的观念的,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相信离开的重要他人与我们有连接。如果仅用理性的力量阻断这种连接,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完全开始新生活,内心的愧疚感、不安全感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生活,阻碍我们真正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与天堂的对话和连接,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创造一个机会去表达,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们在天堂过得很好,他们也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爱更好地生活。
四、“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清明节或其他有代表性(忌日或生日)的日子,去祭拜在你心中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给这次祭拜留出较长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探望仪式之后,紧接着进行我们的天堂对话。
2.冥想:想象你进入到那个在你生命中对你影响至深的人的身体里,去感受他的感受,感觉他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感觉,感觉他身体里血液的流动速度,当你感觉到的时候,再尝试着去感受他给予你的信念。是的,他在你的头脑中植入了一些信念,去感受是什么样的信念。慢慢地感受……
3.用画笔画出你的重要他人给予你的信念。
4.为画面添上你的信念。
5.画下在天堂中与对方对话的情景,对方是怎样的姿势,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都尽量画出来,将自己画入画中,描绘一个对话的模拟情景。
6.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进行整个对话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又是怎么回应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觉得想说的话都已作了表达,再结束整个对话过程。
7.将整个对话过程在纸上写下来,留作纪念,在平时想与对方连接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当作一个自我勉励,逐渐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五、注意事项
“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将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对话意识化,为未完成事件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的过程。真正用心去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一次天堂的对话,对于我们真正告别生命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他人,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更好地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成都: 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 王敬群等.仪式与心理治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117-122.
[3] 钟年,彭凯平.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关键词:心理治疗;本土化;本土心理治疗
要探讨心理治疗本土化和本土心理治疗,首先需要对两者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语法角度看,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动词性短语,本土心理治疗是名词性短语,两者都涉及本土,然而两个短语意思差别却很大。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指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国、一定区域或民族在引进或使用外来的心理语言、理论、方法、临床治疗操作规范等方面时与本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人文等实际特点相结合,并使其成为本土心理治疗一部分的过程。本土心理治疗则主要是指治疗的内容,是将西方治疗模式的概念、理论、方法、测验、治疗操作规范等加以修订,使治疗与文化的联系更加密切[1]。本土心理学的关键在于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之中的概念框架和方法,而不是依赖所引入的西方概念框架和方法[2]。贾林祥、叶浩生提出本土心理学至少应符合如下条件:一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二是自主性;三是体现和反映当今社会的文化特点;四是有独到的概念体系及研究策略[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古国,在其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及一些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随着西方心理学的传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现代化,还有些没有与西方心理学进行深入结合的,也当属本土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以及本土心理治疗的产生是心理学发展全球化的结果和产物,如果将各国的心理学理解为非线性混沌理论中由于不同的初始值而出现不同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话,那么混沌理论的普适性[4]决定了心理治疗可以本土化,即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心理治疗吸收了外来心理治疗具有普遍性和共性的东西,因为只有外来心理治疗方法中具有普适性的东西才能适用于全人类的心理治疗需要。既然主流的心理治疗以及任何其他本土心理治疗都不能完美地适用于全体人类的心理治疗,那么本土心理治疗将会成为继续全球化的媒介[5],促进世界心理治疗的发展。
一、心理治疗的本土化
(一)心理治疗本土化是一个自发形成的过程
心理治疗本土化并不是心理学家们自己提出来的概念,它是在主流心理治疗向本土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临床治疗的心理工作者们不自觉地将其与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社会等进行结合,吸取了对治疗有利的精华或者说那些具有普适性的部分,去除了不适合的部分,构建出植根于靶文化的、与任何其他心理治疗都不相同的心理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因此心理治疗的本土化是自发的,这一过程首先客观存在,而后才被提出来,这也是本土心理治疗产生的过程。
(二)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两条途径
心理学本土化的途径主要有内源本土化与外源本土化。内源本土化是指理论、概念和方法从某一文化内部产生,本土性的信息被视为心理学之诞的最初来源;外源本土化是指引进某些心理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然后将其进行改造以适应当地的文化背景[6]。那么心理治疗的本土化也应该是与之对应的两条途径(心理治疗内源本土化和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采用内源本土化心理治疗途径的工作者,中医心理治疗当是他们的主流。属于心理治疗外源本土化的,多是有过出国学习西方心理学的经历,或接受过西方心理学培训的人,以从事西医或西方心理治疗为主。
(三)心理治疗本土化,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中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性和群体特征的行为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些都是在心理治疗本土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地方。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在咨询动机、咨询效果、咨询关系上,西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都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性格与心理问题[7]。现代系统的心理治疗理论及操作技术大都产生于西方,而心理治疗的理论建构、价值取向和具体操作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的心理治疗理论、概念、技术在应用于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咨询时往往会产生不相容性和矛盾[8]。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心理咨询的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关注。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尤其是文化的影响,当借助西方心理咨询理论解释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外来的理论去认识、解释、治疗,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9]。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的中医心理学,可能是最典型的本土心理治疗方法。
二、本土心理治疗
在几代中国心理工作者努力下,中国的本土心理治疗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可以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外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1. 认识领悟疗法
认识领悟疗法是钟友彬及其研究小组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和中国的文化特点设计的,也被国内同行称为“钟氏领悟疗法”。它主要将精神分析疗法与我国东方文化相结合,把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重点放在对临床症状与幼稚心理模式的分析上。认识领悟疗法认为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本质是:患者对当前现实困难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形成都与心理模式密切相关,而心理模式的形成又受到早年经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既重视对当前症状的分析,又重视早年经历的影响,站在成年人立场上分析患者症状的幼稚性,使领悟达到成熟,是一种创新。认识领悟疗法主要的适应症是强迫症、社交恐惧和性变态。
2. 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rapy)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1958年在治疗神经衰弱症病人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开始称为“综合快速疗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医学心理学基础研究的迅速发展和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在“”后的复兴,李心天、郭念锋等出于对健康与疾病、生理与心理、个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人性主义理论,并将综合快速疗法正式改名为“悟践疗法”。悟践疗法开创了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之先河。悟践疗法的人性主义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悟践疗法将认知与行为结合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
3. 意象对话技术
意象对话技术是由朱建军博士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梦的心理分析技术、催眠技术、人本心理学、东方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等。此技术通过诱导来访者想象,了解来访者的潜意识心理冲突,并通过诱导新意象对潜意识的意象进行修改,从而达到治疗效果[10]。目前关于意象对话技术的研究论文已有六十余篇,其中既有临床研究,也有理论研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由于此技术的特点比较鲜明,优缺点也很突出。优点在于意象对话技术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较高,中国人在形象思维方面具有优势,因此能对意象进行很好的想象,并且不必去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咨询过程中可以巧妙地去除“文化屏蔽”,减少阻抗,揭示被治疗者掩饰或保留的心理问题。然而此技术对治疗者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治疗者熟悉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对话技术的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治疗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心灵开放程度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程度[11]。
(二)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度,内源性心理治疗方法较多,但目前发展较快、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心理疏导疗法、道家认知疗法和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1. 心理疏导疗法
心理疏导疗法由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鲁龙光教授于1984年创立,其植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是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疏导疗法以“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为主线的个性改造理论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理论产物,其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是中国心理治疗本土化的实践特色。儒道文化对心理疏导疗法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2],因此将其归为内源性本土心理治疗。心理疏导治疗的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这种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且是远期效果的巩固。心理疏导疗法的治疗程序是:第一,患者输出信息,提供真实、详实的自传性病情材料;第二,根据患者的材料进行分析,作出初步诊断;第三,治疗信息输出,讲述所诊断疾病的可能原因、本质、特点和治疗方法,取得患者配合,树立信心;第四,患者接受治疗信息,争取做到认识与实践一致,并写出反馈( 体会)材料;第五,根据不断变化的反馈信息,输出新的治疗信息;第六,整个治疗循环往复进行,由浅入深,消除症状,完善个性,巩固疗效[13]。
2. 道家认知疗法
道家认知疗法是在道家的处世养生哲学和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的基础上,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由杨德森和张亚林等人经过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它主要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道家认知疗法分五个基本步骤。按每一步骤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此治疗程序被简称为ABCDE技术。它强调顺应人的内在本然之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近乎于罗杰斯的强调自我发展目标,但又不同于西方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它将中国的道家文化与西方的认知疗法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既符合了外来心理治疗本土化的需要,又把西方认知治疗的操作技术引入了治疗过程,使疗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也是目前本土化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中发展得比较成熟的一种。道家认知疗法从创立就存在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一种哲学思想是否能直接拿来作为心理治疗的原则?如何区别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治疗? 道家疗法是否真正适用于神经症病人的实际情况? 病人是否真正接受了道家思想无法验证[14]。自1995年以来,道家认知疗法在全国16个省市的有关单位进行了临床实践,有关研究结果的陆续报道证实了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本疗法的适应症不够清楚,治疗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15]。
3. 中医创新心理治疗――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
所谓中医创新心理治疗,就是现代中医人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或身心调节技术结合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原理或方法技术,进行改造并进行创新研究之后形成的一类中医心理疗法。其中,典型的也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当属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简称TIP技术)(Low Resistance Thought Induction Psychotherapy,TIP)。它是建立在低阻抗学说和意念导入学说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催眠疗法和放松疗法进行融汇,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被治疗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这个过程的中间状态(低阻抗状态),治疗者根据治疗需要将言语和行为信息组成的某种“思想、理念、观念”导入给被治疗者,通过暗示最终影响被治疗者的记忆和内隐认知,并达到心理治疗与康复的方法。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具有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治疗技术、核心治疗技术、对症治疗技术和相关治疗技术。TIP技术特点包括:把认知(或曰明示)与暗示之间的关系理解为一种太极关系;把“低阻抗状态”与“合理权威性”作为一对辩证关系来理解;把催眠心理治疗中的暗示过程设计为一种“意念导入的过程”并形成了“认知行为治疗的暗示化处理”;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治疗后期涉及的人格问题进行“再成长治疗”,是一次重要的探索过程;把心理治疗变成了一种“流水线式”的作业过程,还有其技术体系中对各种具体技术独到的理解与灵活多变、整体快速的运用思路,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的直接体会和经验总结。该疗法本土属性明显,特色突出,优势显著,患者依从性好,操作规范,治疗靶点明确,临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是我国本土心理治疗中引人注目的方法之一。介绍其理论和方法的著作目前已有中英文版[16-17],有多个部级课题对TIP技术进行了临床研究,发表的理论和临床科研文章已达三十余篇[18-29]。
三、其他本土心理疗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民众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中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思想,中国本土传统心理治疗思想生于中国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极强的心理治疗内蕴,对中国人心理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并为现代心理治疗不断提供滋养,在这些本土心理治疗方法中,有的作为治疗方法被直接提出,有的则是一些身心调节技术。
(一)中国传统心理治疗
中国古代的中医疗法当中记载着大量的心理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得到初步整理的如情志相胜疗法、相反情志疗法、中国古代认知疗法、语言开导疗法、中国古代信仰性心理治疗、中国古代行为疗法、物证释疑疗法、情趣易性疗法、中国古代催眠疗法等。但由于从现代临床角度来看,上述疗法应用的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不够,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中医身心调节技术
所谓中医身心调节技术是过去所有针对精神与心理疾病进行治疗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技术,如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点穴等,它广泛应用于精神与心理疾病的治疗与调适,是我国目前应用、研究和大众接受最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由于国内外有大量书籍和杂志介绍,这里不再多述。
四、小结
西方心理学的学派和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之中,它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本土化是各国心理治疗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也需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技术。多年以来,中国心理学从未走上真正独立发展的道路,心理治疗本土化已成为中国心理治疗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它牵涉和影响着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和走向世界的进程[30]。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许在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心理学家和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将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世界各国的心理工作者在研究与交流中相互尊重,心理治疗的全球化也最终产生出了一些在各国都普遍适用,而又都有自己特色的本土心理治疗。
注:本文为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医药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的中美两国评估比较研究 ”(项目编号:2011DFA0960) 的研究成果之一。
[1]Adair, J.G.. Indigenisation of psychology: The concept and its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Psychologie Appliquee-revue Internationale,1999,48(4):403-418.
[2]郑荣双.国外本土心理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4):472-478.
[3]贾林祥,叶浩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若干问题之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0(3):143-148.
[4]李桂侠,洪兰,汪卫东.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J].世界中医药,2013(4).
[5]郑荣双.心理学全球化的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13,11(4):469-474.
[6]Kirn, U.,Park, Y.S..The challenge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The role of the indigcaous psycholog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0,31(1):64.
[7]闫杰.文化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8(9):62-64.
[8]Yii-Nii, Lin. The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to counseling Chine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2002,56(1):46.
[9]吕慧玲,黄晓娟.心理咨询本土化的综述研究[J].科教文汇,2008,(8):236.
[10]谭绍珍,曲琛.意象对话技术简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4,19(2):30-32.
[11]朱建军,孙新兰.意象对话技术[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
[12]黄爱国,沈永健,陈建国.儒道文化与心理疏导疗法[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8):34-36.
[13]黄爱国.强迫症心理疏导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3-56.
[1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讨论会纪要[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 14):291-293.
[15]曹硕,崔光成.中国道家认知疗法评述[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8):2239-2240.
[16]汪卫东.发展治疗学――基于异常发展的心理治疗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2.
[17]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TIP技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18]吕学玉,林颖娜,洪兰,王芳,赵阳,汪卫东.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2,34(1):8-9.
[19]吕学玉,汪卫东,林颖娜,王芳,洪兰.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格重塑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1):28-30.
[20]闵妍,张鑫,梅妍,汪卫东.低阻抗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分析领悟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33(3):217-219.
[21]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人际关系调整技术[J].国际中医药杂志, 2010,32(5):55-56.
[22]洪兰,吕学玉,吕梦涵,林颖娜,王芳,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病因追溯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0,32(7):337-338.
[23]汪卫东,张静霞,马彦,林颖娜.催眠状态下的意念导入性认知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18(6):817-819.
[24]吕学玉,吕梦涵,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意想式脱敏疗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6).
[25]汪卫东.气功入静状态下的情志干预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3):254-255.
[26]汪卫东,闵妍,吕学玉.气功入静状态下的睡眠调控技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 (4):349-350.
[27]李桂侠,洪兰,汪卫东.TIP技术中导入睡眠认知的信息模块设计思路补遗[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35(2):143-144.
[28]汪卫东,刁倩等. TIP技术中睡眠认知信息模块设计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7):581-583.
【关键词】整形外科技术 烧伤 修复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14-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外貌更加关心,追求美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皮肤软组织,甚至深部组织完整性破坏,形成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烧伤患者,对恢复受损组织外形和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烧伤治疗中,如何运用美学理论和整形外科技术最大限度恢复受损组织外形和功能,达到无或少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成为对烧伤外科医生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整形外科技术在烧伤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提出以下观点:
1 将整形外科技术贯穿于烧伤治疗始终
烧伤最基本的治疗要求就是保证创面的良好复合。局部感染、创面不愈、愈后瘢痕增生、器官移位、功能受限等都直接影响烧伤的治疗效果,及早永久性覆盖创面防止瘢痕过度增生是判断烧伤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基于这一问题烧伤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在强调抢救烧伤患者生命的基础上,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早期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如无菌技术、无创技术、无死腔技术、无血肿、无张力缝合技术结合体疗、皮肤护理、理疗等综合康复技术,不仅是烧伤创面达到减少感染早期封闭的目的,而且可以极大改善烧伤患者愈后的外形和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如笔者单位开展了颅骨电击伤早期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一期不仅封闭了颅骨外露创面,而且防止了秃发的发生,这就是整形外科技术在烧伤治疗中应用的成功经验。
2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修复方法
在烧伤治疗中,我们要根据创面的深浅、大小、部位、烧伤原因进行切削痂及扩创,选择皮片移植和皮瓣肌皮瓣移植等不同的修复方法。根据我科十余年来烧伤患者资料统计分析,中小面积烧伤是目前烧伤外科医生的主要治疗对象,符合文献报道[1]。50%TBSA以下占烧伤患者93%、30%TBSA以下占80%的情况,这类患者有较多的供皮区,可以采用大张自体筛状皮移植的方法达到烧伤早期创面处理和整形一次到位,减少畸形和伤残的目的。功能部位如手、颈可采用早期切痂,大张中厚皮片移植和面部早期剥痂分区皮片移植的方法治疗。大面积烧伤我们早期削痂,重复取皮及浅二度愈合区取皮的方法,微粒皮移植联合功能部位大张自体皮移植进行治疗,对四度烧伤,我们选择皮瓣肌皮瓣移植,清创术中尽可能保留间生态组织,甚至坏死骨皮质,术后积极抗感染治疗,使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的功能和较满意的外。手术切口缝合张力过大,伤口内残留异物,伤口缝合材料选择不当,使用缝线过粗,拆线过晚等均是引起局部产生病理性瘢痕的可能因素[2],因此烧伤治疗中,应严格遵循整形外科原则,选择合适医用材料,及时拆线,创面一旦愈合,及时使用弹力绷带和防止瘢痕的药物,预防瘢痕的形成十分重要。
3 烧伤治疗应将创面封闭、功能恢复、形态改善、心理治疗、康复锻炼融为一体
一般外科治疗以功能恢复为治愈标准,而烧伤外科仅仅达到这一目的是远远不够的。在恢复功能的同时,还需外形接近正常人,因为人是社会属性,需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形态异常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烧伤患者往往因热力电能放射线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愈后轻者色素沉着,重则瘢痕增生,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灵创伤,因此说烧伤创面封闭并不是治疗的终结,只是烧伤患者治疗的最基本要求,在功能康复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到容貌康复、心理康复、体能康复、职业康复及社会康复,使烧伤患者不仅做到生活自理,还能消除自卑,恢复自信,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对烧伤医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一般外科医生那样的知识技术和爱伤观念,还需具备整形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和审美观点及心理医生的素质,将烧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形态改善、心理治疗、康复锻炼融为一体,才会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真正成功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岗位;康复治疗技术;课程体系;探讨 Employment oriented 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Cong Peifeng
【中图分类号】R19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20-02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首次招生,当时我们根据社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的岗位要求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围绕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课程设置。随着对高等职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行业的了解,2011年,为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更准确、更科学,我们联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通过调研、个别访谈、电话约谈等形式听取了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意见和需求,共同开展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不断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逐步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增强专业竞争力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建设的背景分析
康复医学起步晚,发展迅速,社会需求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疾病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以"慢性化、障碍化、老龄化"占优势的情况。(1)根据调研报告统计,锡林郭勒盟地区残疾人人口总数为6.42万人。(2)内蒙古自治区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显示,内蒙古地区残疾人口总数为152.5万人。(3)我国现有残疾人约829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34%。工业和交通日益发达,每年因工伤和车祸致残者比以前增加残疾人数量达100多万人。中国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目前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44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600万,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14%。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中国慢性病直接医疗费用将达到5000亿美元。这些人迫切需要康复治疗。然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治疗人员不到2万名,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15年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的康复人才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2015年"全面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的总目标的实施。
2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医疗行业中各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残联康复治疗服务三大领域都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为了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对应的具体工作岗位,我们访谈了我盟2市9旗1县1开发区攻击19家医院、3家社区康复中心及残联的人事主管、专业医师及护士。通过调研,目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生对应的就业岗位有:
(1)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疾病康复和残疾康复领域。
(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运动治疗(PT)岗位、作业治疗(OT)岗位、言语治疗(ST)岗位。
(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群: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其它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3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知识综合化以及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等教育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动态适应性课程体系才能使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范围、宽厚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完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目前,高校康复人才培养严重滞后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学生与岗位能力需求存在一定距离,主要应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新兴的专业,起步晚,课程体系扔沿袭其他医学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系统化,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太少,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发展滞后,尤其是课程设置不能与就业需求对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存在落差。因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尤为必要。
首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社会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创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符合康复治疗事业特点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一专多能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只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打造康复行业的优秀人才,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其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符合行业企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整体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型教育,按要求职业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研究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教学和培养相应的人才,走一条与社会和岗位需求融为一体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之路。
4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课题体系建设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行课程重组和相关教学内容的整合,通过课程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关键能力,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坚持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主线,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3.2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结构:以就业为导向,分析调查职业岗位的需求,根据职业岗位具体得到工作过程,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以就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突出能力本位,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就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构建 "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为标准"的课程体系。
3.2.1职业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3.2.2职业技术基础课:人体解剖、药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生物力学、遗传与优生优育、运动系统疾病概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概论、人体运动行为发育学、医学统计学。
3.2.3职业技术课:康复医学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运动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社区康复。
3.2.4专业选修课:临床医学概要、中医骨伤学
3.2.5专业实践课:课程实验实训、顶岗实习。
3.2.6人文素质与创业特色课程:老年病护理、康复心理学、临床营养学、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3.3 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3.3.1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与改变过去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建立适应康复、全面、熟练地掌握职业教育特点和市场需求的行动体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系统、全面、熟练地掌握临床康复治疗常用操作技术,实现岗位的对接,为他们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2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性阶段,其专业主干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在康复临床中的实用性,需要建立系统、规范、适合康复治疗技术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给学生选择的多是具有康复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的课间及毕业综合实习、职业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康复治疗技术是适应社会需求、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新行业。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需求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
[2]余向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及实施途径[J].北方经贸.2005(12).
[3]胡燕燕.浅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01).
[4]陶书中.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15期.
【关键词】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护理
1 前 言
如今,肝癌患者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大约占世界肝癌患者的50%,且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女之间的发病比例一般为2-5:1,可发生在任何的年龄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肝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肝癌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在医学影响的指引下,经皮进行穿刺股动脉,将导丝和导管插到相应的人体病变区,然后注射一定量的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使其在患者体内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我院从2008年6月――2012年6月共接收104肝癌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并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将会对104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方法和护理效果进行。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8年6月到2012年6月先后对104例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护理,女性30例,男性共74例,年龄一般在35-50岁之间,平均47.3岁。所有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都经过了AFP、CT、MRI和超生造影等治疗方法。给患者使用的主要介入治疗药物有氟尿嘧啶(5-Fu)、顺铂(DDP)、阿奇霉素(ADM)等。
2.2 临床治疗 我院对于肝癌患者采用了Seldinger技术,该技术要求患者平卧,对特定部位进行消毒和麻醉处理,然后在X射线的指引下,对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将导管插至肝动脉,随后将特定的化疗药物和栓塞剂输送到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治疗肝癌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阿奇霉素(ADM)、氟尿嘧啶(5-Fu)、顺铂(DDP)和吡柔比星(THP)、丝裂霉素(MMC)等,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组合的药物。栓塞剂主要为明胶海绵、PAV和超液化碘油等,对患者输送完特定的药物和栓塞完毕后,对穿刺点进行绷带加压20-30min,然后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处理之后,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定期进行观测。
2.3 临床护理
2.3.1 心理护理 肝癌一般被定义为恶性肿瘤,且多数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而且有的患者年龄又比较大,导致家属和患者出现一定的恐惧、焦虑和沮丧的心情等,有的患者甚至对自己的治疗缺乏信心,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针对肝癌患者不同的家庭情况、心理素质、患病程度,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的必要性,细心讲解手术的治疗过程、优点等,并不断的鼓励他们,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的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工作。
2.3.2 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疼痛的护理,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之后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疼痛,这些疼痛主要与化疗药物、栓塞和肿瘤坏死等有关。因此密切观察术后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及疼痛持续的时间等,对疼痛患者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分散患者注意力、暗示疗法等,尽最大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上述方法效果不明显时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发热护理,部分患者化疗之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热现象,该现象属于化疗的正常反应,代表栓塞治疗成功。发热的范围及程度一般与肿瘤坏死的范围有关。当术后患者的体温较高时,可以适当的采用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定时更换患者的床单和衣裤,尽可能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条件。
3 结 果
104肝癌患者均成功的接受了我院的介入治疗和护理,术后有70%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烧;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降低;104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一般疗效比较满意,其中70例得到了缓解,18例患者术后比较稳定,16例患者正在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4 讨 论
对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技术安全、恢复快等特点,是目前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介入材料的选择、操作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对于介入治疗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我们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介入治疗能够顺利的实施,术后的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尽量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石敬.肝癌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9(25):66-68.
[2] 邵双玲,阳桃梅.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8(4):78-80.
关键词:康复治疗师;临床带教;海外教师
Abstract:Fieldwork is the mediator that the students can convert the basic theories and knowledge to intellectual and mental skills, which is highly related to the client-centered treatment. And the fieldwork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therapeutics is a teaching mode to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udents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t in class to what they can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getting techniques, attitude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s well.
Key words:Therapist;Fieldwork;Foreign lecturers
1背景
1.1目前康复治疗专业临床教育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康复医学近几年发展迅速,我国已经有多所大学开设了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专业,截止2007年有6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本科教育[1]。在康复医疗团队中,康复治疗师起着中坚的、基础的地位[2]。但是由于我国康复治疗专业教育的刚刚起步,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各院校目前对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的培养处于摸索及完善之中,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数量、专业性及培养的规范化还很缺乏。因此,如何提高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实习教学质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探索适应我国康复医学发展需求的康复治疗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3]。目前,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康复治疗本科教学质量,从香港、台湾及欧美国家聘请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本科生的师资队伍,使得近两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的理论知识、思维方式、操作技能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高。此时康复治疗的临床带教的师资力量就相对薄弱,临床治疗师的临床带教工作压力变大,带教老师技术水平、带教的规范、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质量必须提高。
1.2医院康复治疗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 目前在很多高校,尽管有多家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实习医院临床带教老师也承担了实习环节教学,发挥了合作教学、共同育人的作用,但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师康复治疗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尤其是各亚专业教师水平[4]。我国早期康复治疗专业的教育培养体系不规范,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造成了专业队伍成分复杂,前瞻性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不足,与境外同行差距较大,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带教老师的综合能力有所欠缺。以上原因造成了康复治疗师的综合能力及素质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临床带教的质量也随之降低。因此,提高康复治疗师临床带教能力成了我们科室发展的重要任务。
2具体举措和内容
2.1海外师资的临床实践教学的模式建立 康复治疗师临床带教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升是我院治疗师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时随着康复治疗专业的发展,对于康复治疗专业的亚专业分化也显得越来越迫切。因此,我院决定从香港引进一些高年资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带教老师,从神经康复方向、运动损伤康复方向、心肺康复方向分别对医院现有的康复治疗师和在院实习生进行临床带教,各专业为期1个月,利用这种方法快速提高治疗师的业务和临床教学水平。
2.2帮助建立临床康复治疗思维模式 临床思维就是如何判断患者的疾病,如何实施个体化的治疗,也就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病人,比如中风后遗症、骨折术后、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颈椎病等各种功能障碍,治疗技术各种各样,包括徒手治疗、电疗、腊疗、水疗等等。所以正确的临床思维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显的尤为重要。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我们主要以SOAP(subjective,objective,assessment,plan)模式去思考和记录。SOAP模式包含了测量、评估及观察所得的信息,对主观和客观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制定康复目标和治疗计划。这种模式能够清晰的分析和录患者各种状态和治疗过程,使治疗师能够客观的评估、处理患者存在的问题。
2.3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及综合应用 康复治疗专业是培养在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它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职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因此康复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对于各种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了临床康复治疗的质量、康复治疗效果以及病人对于治疗的满意度,所以单个临床操作技能的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加强临床实际操作手法,如:关节松动技术、Bobath、PNF技术、Rood治疗技术、核心稳定性训练等基础操作手法,使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一种疾病所遗留下的功能障碍也是多样化的,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怎么样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技术也是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去探讨的问题。以中风后遗症患者为例,患者会出现痉挛、肢体活动障碍、平衡功能问题、感觉功能障碍、协调性问题等,这时单个的临床操作技术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要运用肌肉牵伸技术、Bobath技术、核心稳定性训练、Rood技术等才能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再以腰痛病为例,我们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放松肌肉和减轻疼痛,还要用关节松动技术松动腰椎扩大腰部活动范围、肌肉能量技术增加肌肉力量等。
2.4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和传统治疗技术及功法相结合 当代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学会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包含了物理治疗(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松动技术、Bobath技术、核心稳定性训练、肌肉能量技术等)、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还要学习中国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推拿、针灸、传统功法等)。很多临床研究证明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往往会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冯利刚采用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9例,对照组仅给予牵引治疗,实验组给予牵引外行传统推拿手法复位,实验组总有效率达96.2%;而对照组总有效率83.5%。牵引配合推拿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牵引组,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效果与成效评价
在香港治疗师的临床指导下,首先带来了康复治疗和临床教学的理念的转变,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个性化临床带教,使得治疗师和同学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对于临床康复治疗师而言不仅在康复治疗技术和临床治疗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在临床教学能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学习我们要先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临床思维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次,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建立了康复治疗师临床教学查房制度,教学查房是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掌握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管理部门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7]。治疗师教学查房是理论知识过渡到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康复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的确立、康复目标、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突况等。这项制度的建立更加有利于康复治疗师临床教学规范化的、持续性的发展。
临床实习生在整个临床教学过程中也受益匪浅,香港治疗师在临床教学查房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治疗的思维能力,拓宽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思维能力的发散,学生不仅仅局限于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运用,传统的针灸、推拿及功法都成为了他们实践与研究的对象。
4讨论
康复治疗学在中国起步时间不长、经验较少,因此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不妨引入香港、台湾、甚至欧美国家的一些优秀治疗师到中国来,在临床治疗上给予指导,在临床教学上给予帮助。国外学习进修人员有限,病种与实际情况可能也不一样。如引入先进的治疗师来临床指导,这样使得整个科室或医院人员都能共同学习,学习的范围扩大,同时也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病种情况进行安排培训教学内容,使其更适合本院的实际需要与发展。康复治疗师的技术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今后我们会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总结经验和创新,不断的提高人才康复治疗师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芳,孟凡云,曹庆景.香港与内地高职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1(25):1090-109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06-410.
[3]李晓捷,张伟,姜志梅.对外交流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9):839-840.
[4]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疗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2(11):1098-110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