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

时间:2023-09-13 17:15:25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1

在企业发展中,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点各不相同,造就了会计主体在行业发展中受企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导致其具有很多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的特点。所处企业环境的不同是导致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最主要因素,其由企业从事不同经营业务和不同性质内容的特点所具体体现出来的。行业的不同,则企业在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大小也不尽相同,这使行业会计的选择也会多多少少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核算企业筹集的各项预备资金上,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少的企业来说,其预备的各种用来防范坏账的预备资金、预防市场积货价格大幅下跌等意外情况发生时用来周转资金等等,但其发生的几率较小,所以一般不会用到备抵法提取坏账的预备资金,而是通常采用转销法就能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行业经营风险较大的企业来说,其必须要用备抵法,因此它所要用的各种预备资金很多,而且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不得不做以谨慎的预防,避免风险发生时,资金周转不灵。因此,风险的大小,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出,其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要具有可选择性,也是多样性,并且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由于二者会计制度不同,所以,作账方法也不相同。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两者之间的区别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并不是完全不具有相同的特点,至少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企业需要购进生产原料或者是原商品,经过加工或处理后,进行对外销售,所需的经营成本都是需要会计来计算的,这点二者存在着一致性。但是,在商品所需成本的构成、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核算的流程、还有最终会计账务上的处理方法等重要会计方法方面的不同,导致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区别。

(一)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存在区别

无论是工业产品成本构成,还是商业商品成本构成,都是由于其行业性质不同导致了两者之间成本构成存在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最大的区别,其从对产品或商品的成本构成上的不同能够凸显出来。工业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拥有具有独立生产性,这是与商业企业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也正是由于工业企业存在独立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因此,其所要计算的成本也是要从多方面考虑的,涉及的范围也特别广,其中包括采购原材料的费用、工人的薪酬福利、机械定期维护保养费用以及一些相关资源的浪费的费用等等,故此,工业会计在核算时要将生产过程的制造费用作为主体严格计算。而商业企业没有生产这一环节,在计算商品成本时也较为简单,其成本构成就是仓库储存和整理,外加交通运输费用组成,因此在核算期采购成本时,只要算清售出商品和剩余库存的价值就可得出(要抛除计算商品交通运输费用和工人薪酬福利等)。

(二)核算成本费用的方法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费用时,所运用的会计方法也是不同的。第一,在核算成本时,工业会计更注重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制造成本,也就是要控制企业在生产产品中所用的生产成本,其主要应用产品个别计价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而商业会计在核算成本时,会将注意力放在物流环节,用零售价法对商品的入库、出库及末期商品采购价和销售价之间存在的利润进行核算。第二,在核算费用(采购费和制造费)时,工业会计要将采购材料时所需的所有费用都要计入成本,其分为两种计入成本方法,一是采购一种材料所用的费用就计入该材料的成本中,二是采购两种材料或者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其花费的采购费用由所有材料均分,但需要依据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来进行详细划分,分别计入此几种材料成本中。制造费用的核算方法同采购费用核算方法类同。商业会计在核算费用时,直接将现有商品的采购费用计入商品成本,而已售商品则需要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是商品业务的成本,未售出的商品也承担其他商品采购费用,当做库存。

(三)核算的流程程序不同

在会计核算产品流转的过程中是比较麻烦的,尤其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因为工业企业有独立的生产过程,因此,其核算流程最为复杂,除了生产阶段还有前期的原料采购阶段和最终的产品销售过程。工业企业从原材料购进并投入生产,然后产品制造完后核算其各项成本再进入销售阶段,最终转换为销售成本,这期间包括工人的薪酬福利费用、原料费、制造费用、机械维护保养费用等,经过一道道的工序,都是形成成本的过程。当每个月末时,把所有费用加入生产中无论是半成品还是未完成的产品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摊,并作为下一道工序的原料投入,然后再将此工序的费用转入下一道工序里,循序渐进,往下推算,最后的费用加上前面每道工序所用的费用就是当月生产所花的费用,然后再利用在产品和产成品,在其之间按照企业材料成本费用分配标准进行分配,产成品所分配到的成本就是库存里商品的成本。显然,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的会计流程复杂很多,商业会计不需要像工业企业的会计那么麻烦,他们只需要计算采购商品、商品储存和销售这三大块,相比来说较为简单一些。

(四)会计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不同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对账务上的处理顺序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采购、生产、销售、成本结转这四大模块中。在采购阶段,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工业企业主要用的是在途的物资去贷款,商业企业的用的是库存商品去贷款;在生产阶段,工业会计将直接把购进的原材料的费用、工人薪酬福利、机械维护保养等费用进行生产成本的核算,其他间接产生的费用进行制造费用的核算,管理等费用进行管理费用的核算,而商业由于没有生产过程的发生,因此商业会计无需进行此核算过程;在产品或商品销售阶段,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存在的区别体现在借贷方还贷时工业是依靠经营业务的收入,而商业是依靠商品的售出所赚的利润;在最终的成本结转阶段,工业是核算产成品,商业是核算库存商品,这是二者在此方面的区别。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差异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次要的区别,如资金流转过程不同,工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较多,包括货币资金、生产储备资金、成品资金等等均是其表现形式,而商业会计的资金流转环节只有采购和销售,表现形式较少;账户类别不同,工业会计在对项目进行核算时,主要核算的内容为资产、负债、损益、权益和成本类的账户,而商业会计无需计算成本类账户;存货核算的方法也不相同,工业会计的所要计算的存货主要是指生产所用的原材料、包装物、半成品、成品等,而商业会计所要计算的存货以代销商品为主。

四、结束语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 企业会计 预算会计 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

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

[1] [2] 

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4

清算会计是对被宣告解散企业各项清算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向有关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清算过程和结果等会计信息的一种专门会计。它属于财务会计的范畴,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但是由于企业进入清算后,会计核算中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的基本前提发生了变化,因而在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方面都有别于正常经营下财务会计核算,成为会计理论的一个特殊领域。清算会计与正常持续营业下的会计存在以下差异:

一、会计主体的区别。企业在正常经营下,会计核算以企业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体,记录反映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而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清算组进入并接管企业,此时,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主要以清算组和管理人为会计主体,核算的内容主要以清算业务活动为主,对破产企业的清算过程进行会计处理。

二、停止正常经营的区别。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

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此时,原来正常经营时的会计假设要素将不存在,企业处于停止正常经营状态。

三、清算期间的区别。企业正常经营下,会计分期假设要求将企业循环不断的经营过程严格划分为年度,季度,月份,据以在一定期间内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及时提供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会计信息资料,会计核算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的特征。而清算会计的期间划分没有时间界限,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清算活动开始日至清算程序终结日,它取决于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并且其会计核算不存在持续性和周期性,清算期间也因此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征。

四、会计要素内容有所不同。财务会计的要素内容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用以全面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进入清算状态时,清算会计要素在内容上包括五大类,即清算资产、清算债务、清算净权益、清算损失、清算利得。另外,由于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获得最大利润已不再是清算期各项经济活动的目标,收入、费用、利润的核算也不像持续经营会计那样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五、货币计量的区别。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币值不变的假设已不再适用。破产企业清算会计要假定破产财产以清算价值计量,在对破产财产估价时,不但要考虑币值变动因素,还要顾及财产清算的价值贬值问题,清算负债无论是否到期,均以现实价值偿债。

六、会计目标的区别。与传统财务会计相比较,清算会计的目标尽管仍然是向企业外部提供信息,但信息的使用者除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外,还包括管理破产案件的法院,其提供的会计信息内容不是注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主要是清算企业债务偿还和清算财产处理。

七、会计核算对象的区别。清算企业由于终止了正常的经营活动,其会计对象不再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而是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债权的回收、债务的清偿、财产的处理、各项损益和费用的发生以及剩余财产的分配等资金运动。

八、经营的假设不同。传统财务会计以企业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经营活动为前提,会计处理的方法均建立在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而企业一旦进入清算过程,生产经营活动立即终止,持续经营成为不可能。所以,清算期间的会计核算不能采用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下的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九、收入费用的记账原则和对应关系不同。在持续经营假设下,除机关事业等少部分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外,其他单位都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账务处理,预提并摊销费用支出,同时收入和费用采取配比原则。清算会计中,由于会计主体变化,会计处理期间没有长短界限,其收支期与归属期成为一致,那么对于清算期内的财产变现,债务清偿,职工安置以及剩余财产的比例分配,清算费用发生和清算损益的确认,以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毫无意义,而改用收付实现制原则,对收入、费用和支出不采取预提和摊销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而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另外,清算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破产财产的变现,破产债务的偿还,无需考核其经营成果,自然不必遵循配比原则。

十、收入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履行,个别生产经营活动也将继续,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清算企业会计核算以回收应收预付款项和资产变价出售为主,其收入大部分相当于营业外收入。

十一、成本及费用核算的内容不同。正常生产经营中的费用支出分为:主营业务支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支出等。企业进入清算阶段后,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因此对上述支出不加以区分。

十二、支出核算的内容不同。财务会计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目的在于正确核算企业当期损益,而清算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不复存在,那么对清算期内的全部支出进行区别分类已无意义。

十三、资产计价的基础不同。财务会计中,各种资产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对企业资产的计量是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未来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期末可按资产公允价值为基础,按会计准则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可采取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对资产进行估价。而清算会计中,资产的计价不以历史成本为计价依据,更注重的是资产的现时价值或称预计可变现价值进行计量,期末不按资产公允价值对资产账面余额进行调整;对资产的评估采取市场法进行估价,对资产的计价采用清算价格法。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 工业会计 商业会计

一、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的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不同行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企业总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会计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行业经营风险程度对会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行业风险程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上,行业风险比较小的企业其各种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小,因此不必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用直接转销法既可。而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其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大,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备抵法。可见,风险程度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即可选择性。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作账的区别很大,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本质上都是要先购进材料或产品,之后将产品出售,也都需要计算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构成、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会计流程、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

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4、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不同

(1)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工业会计关注的是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即如何有效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商业会计成本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是针对商品的出入库以及期末进销差价的核算问题,一般采用零售价法。

(2)费用核算方法不同。这里所说的费用主要是指采购费用和制造费用。工业会计要求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相应的材料采购成本,即购进材料时发生的所有采购费用应当全部计入材料成本,当购入某一种材料发生采购费用时,应将采购费用直接计入材料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材料;但如果购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时,采购费用则由材料共同负担,这时就应根据一定分配标准将采购费用进行分配,再分别计入某几种材料的成本。制造费用类同于上述提到的采购费用,也就是说,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直接分配到该种产品的成本中去,对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待期末计算制造费用总额,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最后一次性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商业会计而言,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可直接计入商品成本,也可先进行费用的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再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应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于尚未出售的商品所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即库存商品。

5、账务处理不同

以下分别从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成本结转四个过程区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账务处理(分录顺序:工业会计、商业会计)。

(1)采购阶段。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2)生产阶段。

一是工业会计在生产阶段会发生直接费用,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同时还会发生间接费用,即生产车间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费用等,直接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账户核算,间接费用中生产车间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行政管理部门费用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而商业会计没有生产过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二是“制造费用”待月末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三是产品完工入库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阶段。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成本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

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

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

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

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对于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不同会计过程的不同处理方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今后还需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会计制度,尽职尽责地做好会计工作。

【参考文献】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6

    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是由会计主体所处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会计的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不同行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和不同性质企业的特点。企业总是从属于一定的行业,而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会计方法的设计和选择。行业经营风险程度对会计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行业,风险程度不同。行业风险程度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各项准备金的核算上,行业风险比较小的企业其各种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损失准备等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小,因此不必采用备抵法提取坏账准备金,用直接转销法既可。而一些风险相对较大的企业,其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比例一般比较大,因此常常需要采用备抵法。可见,风险程度的不同,客观上要求会计处理的方法应具有多样性,即可选择性。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作账的区别很大,因为它们有不同的会计制度。

    二、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主要区别

    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在本质上都是要先购进材料或产品,之后将产品出售,也都需要计算产品的营业成本,从这个角度上讲,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区别主要集中在成本的构成、核算方法和科目设置、会计流程、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以及账务处理上的不同。

    1、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在成本构成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实际上工业产成品的成本构成也是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除了制造费用这个工业会计必须提及的成本之外,还包括比如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生产产品工人的工资及福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燃动力费等。工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最重要一点就是存在生产过程,而生产过程产生的成本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很高,因此正确核算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会计账务处理的关键,其中制造费用的核算尤为重要。由于商业企业不存在生产环节,其商品成本构成相对也更加简单,无非是仓储、整理以及运输成本,所以想要核算清楚商品的采购成本,只需确认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价值既可。但应注意不包括商品运输费用、人工费用以及工资福利等。

    2、会计方法及科目设置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方法,计划成本法下设置“材料采购”和“材料成本差异”两个科目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下对于款项已支付但尚未验收入库的材料,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而商业会计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进价法和售价法两种方法,进价法下,对尚在运输途中并已支付款项的商品,应设置“在途物资”科目进行核算;售价法下,则必须设置“在途物资”和“商品进销差价”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3、会计核算流程不同

    工业企业的实物流转过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供应阶段(即采购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供应阶段购进原材料后进入生产阶段,产品完工后核算成本进行销售,最后结转销售商品的成本,其核算的复杂之处在生产阶段,也就是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过程。原材料在投入生产时,会发生一系列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管理费、机械设备费、制造费用等,这道工序过后,原材料变为了半成品,形成下一工序的材料成本。月末,将本月发生的所有间接费用在加工完成的半成品和尚在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给半成品和在产品的成本就作为下一工序的材料投入,然后加上下一工序的费用转入第三道工序,以此类推。最后加上前面各道工序的费用就是本月的生产费用,将其在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再进行分配,那么分配给产成品的成本就是库存商品成本。这就是工业企业比商业企业多出来的会计流程。而商业会计的实物流转过程相对于工业会计要简单得多,只是商品的购入、存储和销售环节,没有生产这一会计流程。

    4、成本费用核算方法不同

    (1)成本核算方法不同。工业会计关注的是生产过程成本核算,即如何有效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一般而言,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商业会计成本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流通环节,是针对商品的出入库以及期末进销差价的核算问题,一般采用零售价法。

    (2)费用核算方法不同。这里所说的费用主要是指采购费用和制造费用。工业会计要求将购入材料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计入相应的材料采购成本,即购进材料时发生的所有采购费用应当全部计入材料成本,当购入某一种材料发生采购费用时,应将采购费用直接计入材料成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直接材料;但如果购入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时,采购费用则由材料共同负担,这时就应根据一定分配标准将采购费用进行分配,再分别计入某几种材料的成本。制造费用类同于上述提到的采购费用,也就是说,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相关费用可以直接分配到该种产品的成本中去,对于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共同发生的间接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待期末计算制造费用总额,再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最后一次性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对于商业会计而言,存货采购成本的进货费用,可直接计入商品成本,也可先进行费用的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存销情况再进行分摊;对于已销售商品应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即主营业务成本;对于尚未出售的商品所负担的进货费用,应计入期末存货成本,即库存商品。

    5、账务处理不同

    以下分别从采购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成本结转四个过程区分工业会计和商业会计的账务处理(分录顺序:工业会计、商业会计)。

    (1)采购阶段。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借: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2)生产阶段。

    一是工业会计在生产阶段会发生直接费用,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同时还会发生间接费用,即生产车间费用、行政管理部门费用等,直接费用通过“生产成本”账户核算,间接费用中生产车间费用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行政管理部门费用通过“管理费用”账户核算,而商业会计没有生产过程。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二是“制造费用”待月末分配后转入“生产成本”账户。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三是产品完工入库后,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3)销售阶段。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4)成本结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三、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的其他区别

    1、资金运动过程不同

    工业会计资金运动过程包括从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三个环节,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而商业会计只有购进和销售两个过程,其具体表现为货币资金、商品资金和货币资金。

    2、账户所属类别不同

    工业会计核算项目包括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和成本类五大类,而商业会计则没有成本类账户,只有四大类项目,即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损益类。

    3、存货核算方法不同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类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工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有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半成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和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商品流通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购入货物和销售货物,并没有生产制造环节,因此商业会计的存货主要是待销商品,当然也包括为经营活动而准备的材料物资。

    4、销售成本结转程序不同

    工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计划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两种,在计划成本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归集制造费用总额,按一定比例在产品间分配制造费用,计算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和完工产品,最后结转销售成本;在实际成本法下,做法基本接近计划成本法,只是不用再计算和结转材料成本差异。商业会计的会计核算方法分为售价法和进价法两种,在售价法下,结转销售成本应在月末进行价税分离,将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进行摊销,然后结转销售成本;进价法下月末则可以直接结转销售成本。

    5、收入核算项目不同

    我国出台的《具体会计准则—收入》中,对我国企业应该如何确认和计量收入给予了全面和细致的规定,在对准则的内容进行仔细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准则中的收入涉及的行业较多,可以说是各行各业会计在对收入进行核算时的综合体现,有关收入确认的原则也跟据不同行业而有所区别。例如,工业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产品、销售材料以及与销售产品无关的过程,因此工业会计的收入在“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商品流通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销售商品的过程,因此商业会计的收入在“商品销售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核算科目的区别显而易见。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企业单位 会计核算 异同点

会计核算也叫做会计反映,会计核算是指用货币来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针对要分析的会计主体,来分析和反映它的资金运动情况,大部分情况下的会计核算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一个事后核算。合理有效的会计反映是做好企业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显著的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对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效的会计反映也更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对本单位的未来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因此,不管是公共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单位都必须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明确各项财务收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一、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特征和性质

在我国社会体系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在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其自身的作用,都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性质的不同,其相应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一定的区别。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各自的特征和性质。

公用事业单位广义上是讲能承担一定社会服务的行业单位,比如教育,医疗,通信,交通,环保等部门和行业,是能维持公共社会服务设施的公司。它处在自然垄断之下,大部分由政府来控制,如果是私营那么它会被行政法则所监督。而企业单位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则占有较大的比例,企业单位主要是盈利为最终目的的生产性单位,企业的盈利和亏损全由企业自身负责。企业单位也分私人企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单位,私企为个人所有,国企为国家所有。但不论是哪种,私企和国企的管理者都有着大部分的自。

二、二者会计核算中的差异

正是由于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间单位性质和特点的不同,其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一)单位性质不同造成的会计核算差异

公用事业单位主要针对于社会服务的行业单位,维持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行政性单位。它通常受制于政府控制,受国家行政法规的监督。所以公用事业单位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进行成本核算的,各种成本的支出都是以社会服务为重点,达到社会服务的要求便是公用事业单位的本则。公用事业单位即使有成本的核算,也应该是内部的成本核算,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了利润及利润的分配核算,甚至可以说公用事业单位产生的利润某些是‘隐形’的。公共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的发放和社会福利都是由财政部门的拨款和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来支付。

但是企业单位又完全不同,因为它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生产性单位,必须自己承担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盈利和亏损,所以它要进行成本核算,而且是必须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单位通过合理的成本核算,来进行盈亏配比,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合理的会计核算能够及时地反应一个企业的运营情况,为领导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二)会计核算在两单位收入上的差异

不管是公用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单位,在收入和利润上都要收入有素。虽然两者都是组成国家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二者在收入的性质上还是有这本质区别。

上文中我们提到公用事业单位所产生的利润是‘隐形’的,这个隐形的意思是指公用事业单位所取得的收入是从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和利润:主要是从上级财政部门、上级的单位或者其他单位所取得的收入,这也决定了它的非偿还性特点。公共事业单位工作性质是为社会公众进行服务,维护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公用事业单位收入是为了补偿社会的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

而一般企业单位的收入指的是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总收入。这就决定了企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是靠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某种劳务所产生的经济收入,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三)企业核算在两单位支出费用上的差异

公用事业单位为了承担一定的社会服务,它所进行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各项经济资金的耗费和损失,以及单位进行基本建设所产生的开支都是按照预算向所属上级部门申请,然后按照财政实际拨款数额进行的。它的目的是用于耗费,来进行服务和创造价值。而一般企业单位所支出的费用主要是发生在生产研发产品、销售商品过程中,以及为员工提供劳务和社保等活动上所产生的经济上的流出。这些费用支出的多少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营业利润,都会被纳入企业利润的核算要素中去。而公用事业单位基本属于非盈利的国家社会组织,自然也就没有利润这项会计核算要素。

(四)公用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体系中,我国的会计核算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方法。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根据单位运营的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权责发生制。另外,我国的公用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的社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在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还可以开展多种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一般来说,我国公用事业单位对财务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进行核算和监督过程中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而就一般的企业单位而言,它是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的经济单位,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五)两单位在会计核算要素构成上的区别

公用事业单位由于与一般企业单位在日常运营方式、运营所产生利益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这两者在会计核算要素的构成上也有着明显差异。公用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要素主要分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和收入大类。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和费用五大类。另外,由于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的差异,所以,我们下面对两单位会计的会计核算公式进行区别和分析。

(六)两单位会计核算公式不同

公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等式应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个公式反应了公用事业单位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的收支费用情况以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这个公式是一个动态的公式。因为公用事业单位的资金收入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财政部门拨款取得,必须要严格监督各项运营活动所产生的支出耗费,进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所以公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都是采用动态公式。

一般企业单位的会计公式与公用事业单位不同,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公式应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公式既反映了会计核算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又反映了企业单位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企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所有者的关系各自独立,所以这个公式为静态公式。

三、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相同点

从上面我们分析了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的区别和差异,也列出了这两者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公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一般企业单位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中的一个分支,那么它们两者之间也肯定是有联系和相同点的。

公用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单位其实就是国家经济体系中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中的缩影。因此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是我国会计核算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两大基本职能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不管是在公共事业单位还是一般企业当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我国会计核算体系中,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都是以人民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对于业务运作中发生的各种外币收支项目一般是折算为人民币进行核算,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也可以指定某一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其次,在会计记账中的一些基本规定,公共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要求也都是相同的。例如:编制会计报表时,应按照编报日期的人民币汇率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可以使用少数民族文字,会计核算应当按会计期间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季度和月份,实行历年制,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以公历起讫日期为准。在相关的会计要素中都有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项目。

综上所述,公用事业单位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之间即存在着相同点也有着一定的区别。伴随着国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单位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两者的本质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殷雁.论企业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差异[J].现代商业,2013(14)

[2]秦桂英.关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7)

[3]邵金贺.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8

关键词: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建议

一、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

随着新会计准则颁布、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完成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借款费用资本化计量问题。政府性投资公司因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向外借款,能否准确核算借款费用资本化,影响到公司资产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因承担建设项目多,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资金混淆使用,很难分清资产是否占用一般借款,在计算借款费用资本化时就会高估资产成本少计损益或低估资产成本多计损益。

2.土地整理业务成本核算问题。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区域建设和发展水平,按照总体规划设立不同园区,由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内土地开发、修建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向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由于存在整体拆迁、滚动开发、市政配套设施整体开发等问题,如何正确核算每块开发地块成本是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一大难题。

3.竣工项目未及时结转问题。按照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建成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在3个月内编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审计后1个月内,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审计决定调整竣工财务决算报告,报财政部门审批,按审批意见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处理。目前,政府性投资公司项目竣工验收后束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或报批手续,使项目资产投资成本被虚增,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的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项目资产投资及构成状况。虚增资产成本情况主要有:

(1)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已办理交工验收,但未及时进行竣工财务结算、决算审计或未报财政审批,竣工项目仍在“在建工程”科目核算,不转入资产核算、管理,竣工项目借款费用继续资本化,发生的其他待摊投资继续分摊,导致有些资产成本构成中借款费用金额竟高于项目建造成本,严重虚增了资产投资成本。

(2)竣工项目报财政部门审批后,竣工项目结转形成其他长期资产,形成的其他长期资产未按规定进行折旧或摊销,导致少计费用多计利润,虚增了资产。

4.财政拨款核算问题。财政拨款属于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之一,财政拨款分为与资产相关的财政拨款和与收益相关的财政拨款。目前,由于政府性投资公司收到财政拨款款项往往没有相关文件明确,导致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科目处理随意性比较大。

二、完善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为加强政府性投资公司会计核算,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准确、可靠,避免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建议政府性投资公司在会计核算时采取以下会计核算方法:

1.建立会计核算模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等规定,按政府性投资公司履行的职责和公司运作资金来源将政府性投资公司分为以下四类公益类投资公司、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投资类投资公司和管理类投资公司,分别确定四种会计核算模式:代建模式、园区开发模式、投资模式和管理模式。

(1)代建模式:适用于公益类投资公司。是指承建城市基础设施、交通道路、农业水利等由政府指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部门拨款或公司借款,但明确公司借款资金本息最终由财政资金偿还,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交付由财政部门管理。此类公司会计核算参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2)园区开发模式:适用于园区开发类投资公司。是指由园区开发公司自筹资金进行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含土地开发、道路、绿化及配套设施等)、标准厂房建设等,然后引进企业提供开发完成的土地、厂房,公司经营自筹平衡。此类公司会计核算按照开发地块进行收入成本核算。

(3)投资模式:适用于投资类投资公司。是指实施对外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运作公司。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规定进行明细核算。

(4)管理模式:适用于管理类投资公司。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公司,一般为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各行业设立政府性投资公司母公司,主要是拆借资金、对下属政府性投资公司进行项目监管、资金监管等。此类公司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核算。

2.明确借款性质,准确核算借款费用。鉴于政府性投资公司向外借款资金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等支出,为准确核算项目资产成本,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时,对借款用途进行明确。在实际中,银行借款中属于项目流动资金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可比照固定资产专门借款费用予以全额资本化,对日常流动资金一般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按项目是否占用一般借款确定计入成本或费用,这样核算直接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相应资产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客观。项目资产借款费用按会计核算模式不同,计入会计科目也不同,主要是代建模式和园区开发模式,区别如下:

(1)代建模式相关借款费用在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前计入资产成本,当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借款费用停止资本化,根据借款费用由谁承担的原则计入费用。

(2)园区开发模式:若取得的借款用于地块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借款费用按投入资金在地块开发完成前计入开发成本,在地块开发完成后,计入费用处理。借款费用资本化额可按地块投入资金比例分摊。

3.准确核算成本

代建项目资产竣工、地块开发整理完成后,应准确核算资产成本,不同模式对成本核算不同:

(1)代建模式:发生项目资产建设支出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相关科目;资产建设完工并经验收后,借记其他长期资产(原值),贷记在建工程已完工并投入使用的公益性资产应合理估计使用年限,并按直线法(不考虑残值)进行折旧或摊销,折旧或摊销时,借记:管理费用,贷记其他长期资产(折旧或摊销)。

(2)园区开发模式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实际上类似于土地储备中心委托园区开发类政府性投资公司开展土地整理业务,包括受托进行建筑物拆除、支付拆迁补偿费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应按园区总体规划划分地块对土地进行整理,按地块进行二级明细核算,对土地开发整理、拆迁、道路、绿化等投资支出归集,在国土局公开拍卖地块后,应根据收到国土局出让地块成本补偿确认土地开发整理业务收入,以出让地块面积结转开发成本。收到财政拨款,按性质计入递延收益或营业外收入。

4.及时进行决算,办理资产移交

各政府性投资公司内部应加强沟通、交流,特别是项目工程部与财务部,在项目建成后,按照项目管理规定时间,指定专人办理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委托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报财政部门审批、办理资产结转、移交等手续,并建立竣工项目考核制度,确保项目资产准确计量、及时结转。若项目资产竣工验收后,未能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手续,应当自实际竣工之日起,根据项目预算、造价或者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资产,并计提折旧或摊销,待办理正式审批后再作调整。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9

【关键词】 国际石油工程; 会计核算; 内账; 外账; 纳税主体; 税收优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工程项目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许多公司在国外石油行业已经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基本掌握了国际化运作方式。对于国内总部(或总公司)来说,在国外设立的项目部(或分公司、子公司)为非合作制、股份制。项目部应根据总部及国内会计制度等规定和要求建立账套;同时为了满足项目所在国或地区政府以及报表使用者的需要,该项目部也须根据项目所在地的会计制度、法规等建立相应的账套进行核算。在此,须明确两个定义: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会计部门按照国内会计制度,根据其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并上报公司总部(或总公司)的会计核算过程设计并建立的账套,我们称之为“国内核算账套(Domestic Accounting Books)”,简称为“内账”;相对于“内账”而言,项目部会计部门按照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会计制度和相关法规,根据其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报会计报表并按所在国或地区税法进行缴纳税金等会计和税务核算工作设计并建立的账套,我们称之为“国外核算账套(Overseas Accounting Books)”,简称为“外账”。立足国际石油工程项目,在国外很可能以公司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存在,不仅作为国内总部下属的一个会计实体,而且也是按照所在国或地区会计制度和法规核算的绝对的会计实体。那么,这个具有双重会计实体身份的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如何进行财务会计的核算与管理呢?

一、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会计核算的方式

(一)以外账核算为主,并在外账基础上调整完成内账

这种方式简单且运作费用较低,但要求中方财务人员能充分了解和掌握项目所在国或地区法律和税收政策,应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能独立完成外账的核算,能直接配合中介机构的审计、税务审查等工作。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没有完整的内账核算资料,内账资料必须依赖外账资料,由于语言的阻力致使公司总部在执行内部审计与检查等监督行为时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以内账核算为主,并在内账基础上调整完成外账

这种方式也不复杂,但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并要求中方财务人员能熟练掌握当地会计制度、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具有很高的外语水平,能独立调整完成外账的核算。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没有完整的外账核算资料,外账资料必须依赖内账资料。由于内账和外账所依据的会计制度、记账基础、税收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同,而且因为语言的障碍使得当地中介机构的审计和当地政府的税务检查、监督等受阻,很可能被怀疑有作弊行为,不利于项目的发展。由于其特有的局限性,一般不采用该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

(三)分别内账和外账进行核算

分别内账和外账进行核算,是根据不同的会计制度、法规以及税务政策等分别设计并建立符合各自需求的会计核算账套。由于原始单据只有一套,为了适应项目所在国或地区政府部门尤其是税务部门的检查,通常保留于外账。内账则保留使用原始单据复印件或经主管领导审查后的原始单据信息汇总表进行核算。外账的核算通常聘用当地能熟练掌握所在国或地区税务政策的会计师来完成,如果中方财务人员具有外账核算能力并熟悉当地税务知识,也可由中方财务人员自己完成;内账则完全由中方财务人员使用中文来完成。这种方式的优点:两套账不仅能独立核算,而且能完全满足各方对国际承包石油工程项目财务信息的需求;由于当地会计师的参与,使得外账更能经得起当地税务部门的审查。但这种方式需较多的财务人员及相应的资源配备,需承担较多的成本费用。

比较上述会计核算方式,“分别内账和外账进行核算”方式虽增加了一定的开支,但能完全满足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的开支又在可控且可承受的范围内,因而较多的被国际承包石油工程项目所采用。

二、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财务会计核算与管理

“分别内账和外账进行核算”普遍被大多数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所采用。因此,就完成项目内、外账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几个步骤作如下论述。

(一)熟悉和掌握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所在国财务会计运作的环境

1.项目运作前期需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政策

项目运作前期,熟悉并掌握项目所在国与项目运行、财务会计运作相关的法律、政策,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法、税法、公司法以及劳工法等。

2.根据所涉及的业务,有选择地熟悉和掌握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货币金融政策、外汇管理制度等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制定的原则或准则、制度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必然要从自己的立场和需要出发来制定适合自己的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和外汇管理制度,以维护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3.合理确定项目外账的纳税主体

有些国家要求外国公民(或公司)在项目运作前必须先设立公司,账务核算及纳税申报工作须以注册公司的名义进行,若不注册公司,则按非居民公司纳税办法缴纳所得税,一般按照结算收入的一定比率(该比率或税率因国家不同而有所不同)由甲方或银行代扣代缴,这样会承担很高的税负压力;而有的国家,如部分非洲国家,则可以注册一个税号,在此税号下进行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即可。因此,在项目运作前对此要有充分了解,合理确定纳税主体,以便于项目财务运作和纳税筹划工作的更好开展。

4.确定外账核算的会计期间,并与内账尽量同步

内账的核算一般与公司总部的会计期间是一致的,即公历1月1日―12月31日。外账与内账的会计期间尽量要保持一致,便于随时根据项目内账核算情况对项目外账有关核算进行掌控和审核。但是有些国家会计期间不是按照公历年度计算的,如马来西亚规定的会计期间为6月1日至次年5月31日,会计年度结束后6个月内完成纳税申报。类似这种情况,可以向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税务机关进行申请,尽可能得到其认可并按照公司总部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和纳税申报。

5.了解项目所在国或地区原始单据收集难易情况

以票管税与计算机管理相结合是我国税源监控的重要手段,发票纸张、格式与印刷均由税务局统一管制,原始单据(含发票)的收集比较统一、规范。但国外很多国家税务管理当局基本没有强制发票统一印制、统一格式与纸质、统一开票方式等行为管制,对获取较规范的正式发票造成障碍。因此,需要会计人员充分了解这方面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与会计行为。

6.熟悉并掌握相关的经济合同条款

财会部门必须熟悉并掌握重要的合同条款,尤其是商务报价部分、责任条款以及与财税运作相关的条款等。其中商务报价部分包含发票提交时间、结算价格、结算方式、支付日期以及本国币与外币的支付比例等;责任条款主要关注施工中成本费用承担的划分和责任事故损失承担的划分等。在进行结算时,可以根据责任条款来判断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并依此开具或调整发票金额。不熟悉业务合同的基本内容,日常业务的正常开展将严重受阻,这不利于核算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内外账的设置及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1.内、外账会计科目的设置

根据所掌握的项目所在国或地区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制度设置外账会计科目,并确定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和外币。科目设置时,由于内、外账的记账基础可能不同,有的国家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法,与我国的权责发生制记账法不同,因此,在设置外账科目时可以适当设立临时科目,如收入科目的设置,外账可以设置“主营业务收入”标准科目和临时“暂估收入”科目。结算和调整发票金额时通过“暂估收入”科目核算,实际收到款项时再将实际收入款项转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期末“暂估收入”科目和“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余额之和应等于内账“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余额,等等。

2.外账(或内账)会计凭证的设置

外账(或内账)会计凭证的设置,除能满足日常的记账功能外,还要设置与内账(或外账)相互关联的索引号,索引号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在内账和外账之间相互查对。因此,外账(或内账)的索引号可以内账(或外账)的凭证号来予以标记,外账(或内账)索引号的顺序与内账(或外账)凭证号的顺序尽量保持一致,不要先后颠倒。设置索引号需要坚持的基本规则是“外设内不设,内设外不设”,该规则一旦确定,不得随意改变,以免引起索引号管理的混乱,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

3.外账台账的设置与管理

(1)债权债务动态收支台账

有的国家(如埃及)对于债权债务是按照发票逐笔收支和管理的,而不仅仅是分单位按总金额或余额管理,这样更便于双方债权债务核对和分析。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据此建立相应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和时效控制。对于债权债务,应根据甲方提供的支付清单或向收款方提供的支付清单建制台账,主要包括发票号、发票提交日期、业务内容、发票金额、项目所在国或地区货币和外币的支付比例、汇率、代扣税率、代扣税额、支票金额、支票号、收支日期等。及时准确地完成台账的登记,并与账务随时保持一致,便于年终与甲、乙方核对确认收入和代扣税信息,及时获得或出具相应年度收入及代扣税证明,及时汇算清缴公司所得税。

(2)保函动态管理台账

保函是保证的书面合同形式。在运作国际石油工程承包项目过程中,业主为了避免承包商违约失控而蒙受损失,通常要求承包商提供经济担保,这是买方市场的特点之一,也是国际公认的业主采取的防范措施。因此,承包商必须根据合同的有关规定,向业主提交各类保证金(Guarantee)。

根据担保的用途不同,常见的有投标保函(Tender Guarantee)、履约保函(Performance Guarantee)、预付款保函(Advanced Payment Guarantee)、关税保函(Customs Guarantee),以及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出具的保函等。因此,自保函生效日起至撤消日止,应该建立保函动态管理台账,就其生效、延期、撤消、转移、赔付等全过程相关内容进行登记管理。若管理不到位、信息维护不及时不准确,将会影响到资金的调度使用,甚至会给生产与经营带来不良影响。

(3)取得合法的可在税前抵扣的票据

除了以上需要获取的单据外,项目进口的材料、设备等所有清关手续和资料必须完好收集、管理,在原材料消耗后,相应的原材料清关资料将作为项目税前抵扣真实性、合法性的重要依据;而进口设备的清关手续和资料不仅作为资产管理、折旧摊提的合法依据,而且也是将来返国时的重要证据。

(三)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决不是帮助公司偷税漏税,而是合理的节税,同时处理好项目所在国或地区政府利益和公司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该国或地区税务机关的理解和支持,以降低税务风险。

(四)聘请综合素质较好的会计师或税务师,并对其业务进行审核

项目所在国或地区可能会随时出台或变更法律、政策,中方会计师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和熟知度以及对此信息的及时获取能力很可能不如当地会计师或税务师,因此,非常有必要聘请业务能力强、英语水平好的当地会计师或税务师来负责外账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纳税申报等具体工作。

中方会计师及时、真实、准确地完成内账核算,在此基础上,中方会计师或财务经理对项目外账的核算情况及结果应进行严格审核,特别是项目外账报出或送审前必须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查,同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批后方可报出。

(五)做好纳税申报及对外账的审计工作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10

关键词: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进行盈亏核算,而是着重核算有关资金的收支结余。会计对象的性质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特点,而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原则进行科学分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会计科目的设置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名称与核算内容应具有统一性

为了便于会计资料在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全国范围内汇总分析,特别是为了反映国家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应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会计科目的名称未经财政部同意不得改变和合并;其核算内容和使用方法亦不得随意改变;如因自身业务活动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可以增设科目,报请财政部同意;对于明细科目,可由各地区、各部门和基层单位按一定要求自行规定。

(二)会计科目要适应各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一样,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也有各自不同,如部分事业单位实行有偿服务,有一定的业务收入,行政单位只按规定履行公务,没有自身业务收入;有的事业单位要求进行成本核算,行政单位则不存在成本核算问题等。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各单位业务活动的实际需要,也便于将核算结果同政府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加强预算管理。

(三)会计科目要适应单位内部管理的要求

会计科目提供的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需要,又要满足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为单位领导预测、决策和日常管理提供详尽有效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科目的设置既有统一性,又要因地制宜。如有些单位内部的二级单位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设置内部资金结算中心,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需要增设一些会计科目,增加会计科目的级次。

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存在的区别

行政单位为执行国家机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政府预算资金中分配和拨付,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与行政单位相比,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事业单位的资金除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外,还有来源于上级、单位业务活动的的资金等;事业单位资金的支出使用,有用于开展专业业务活动的,有用于开展经营活动的,有用于对附属单位补助的,有用于上缴上级的等等。由于社会职能及资金来源、用途的不同,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与运用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将按各会计要素分别进行简要说明。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11

摘 要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存在着较大的区别,通过本文的比较,可以更深入的掌握事业单位会计的精神实质。

关键词 事业单位会计 企业会计 区别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比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二者的区别,有利于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的精神实质。

一、会计核算基础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二者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有较大的区别。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同时,它也是与债权人权益相联系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权益概念。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因而在预算会计中采用净资产命名以区别于企业会计的所有者权益命名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合适的。

2.收入:事业单位和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

3.支出与费用: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事业单位的支出有着财政资金再分配以及按照预算向所属单位拨出经费的性质,其目的只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获得更多的新资产;只有那些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取得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各种支出,才是费用。

4.利润:利润是企业特有的,指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而事业单位没有利润这个会计要素,因为它是非盈利组织,不涉及到盈利问题,所以也就没有利润。即使有一定的经营活动,期末也只是结转到“结余”。

三、会计等式不同

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是“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此等式为动态等式,反映单位在业务营运过程中收支结余情况及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因为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上级拨款取得的,所以要严格监督各项支出的耗费,因此要采用动态等式,资产负债表也是以此等式为依据的。

企业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此等式为净态等式,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表明了企业和所有者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同时,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四、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

在预算会计中,有一些核算内容和企业会计有明显的差异,有其特殊性。

1.固定基金:事业单位核算固定资产,需设置“固定资产”和“固定基

金”两个账户。固定基金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一般由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也可以是其他单位投入或融资租赁。事业单位的支出具有消耗性与不可补偿的特点,所以无需计提折旧。而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磨损,要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逐步转移到产品成本或期间费用中去。

2.专用基金: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设置的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各项专用基金都规定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除财务制度有特殊规定外,一般不得挪用、占用。

3.投资基金: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一般与投资基金相适应。不仅要设置“对外投资”账户,还要设置“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

4.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事业单位一般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

以上仅仅是两者不同表现的一部分内容,还有大量细节性差异,不再冗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两类会计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但不可能消灭差异。

参考文献:

成本会计与核算会计的区别范文12

摘 要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是存在区别的,税务会计是会计的分支,与财务会计研究的方向不同,而当前我国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性不清晰,因此本文有必要对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进行探讨和论述,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先阐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其次论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分离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 财务会计 税务会计 分离

众所周知,税务会计的产生是由财务会计逐步发展而来的,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会计的三大支柱。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及体制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税务会计很早就从财务会计里面脱离出来,另成分支,但是目前由于我国特殊国情,税务会计并没有从财务会计中严格脱离,急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大体区别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能够分离,就是因为两者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的点较多,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以为两者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

(一)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目标不同

税务会计是按照税法来核算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目标是为税务部门提供信息保障国家及地方税收的实现。财务会计是按照会计准则来核算企业财务指标的,目标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提供真实的反映有关企业运营的信息。

(二)两者遵循的依据不同

财务会计是依据会计准则及按照会计制度,按照相关的核算流程及方法进行运算,而税务会计是遵循现行的税收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导致核算结果不一样。

(三)两者核算的基础不同

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而税务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共同作用为核算基础。前者为了确定及从财务上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后者是为了防止偷税、漏税行为。

(四)两者核算的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的指标如:销售收入、经营管理费用等,对其按照相关的运算程序进行编表。税务会计的对象是对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五)其他方面不同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同点,不仅仅体系在以上的四个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者的会计要素及会计等式不同;二是两者的实际操作程序不同;三是会计运用上不同等。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必然性

(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及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需要两者分离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很多国家的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相互独立存在的,自成体系,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不能没有中国,快速参与国际经济发展分工,融入世界经济,需要我国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方面与国际水平接轨。不但对我国吸引外资有利,也对我国资本进行国际投资有益。因此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符合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税务会计十分必要。

(二)我国会计体制改革及健全税制需要两者的分离

经济的发展使得现行的会计体制难以适应,促使会计体制的改革,建立一套真实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一些指标如折旧使得财务会计目标与税务目标的差异愈来愈大,因此需要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才能使得会计改革显成效。目前,我国的税制并不完善,有时候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其漏洞,更改财务会计信息避税及漏税,造成我国税收的极大丢失,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也需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

(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两者的分离

我国以前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所有制状况相适应,两者会计不分开能够满足相关要求,但是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成熟,所以制形式发生了变化,很多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不分,企业的会计信息很可能不真实。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就应该与传统的管理制度有所区别,而会计准则与税法有不同的规范对象及目标,需要把税务会计独立出来。

(四)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参与国际产业化分工需要两者的分离

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历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成熟,需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相互独立。如今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在与国外企业打交道时候,碰到愈来愈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交叉问题,无根据致左右为难。新的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接轨,其多数倾向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应不一致,这也为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的实施建议

以上探讨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及分离的必然性,但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实施操作细则,因此本文从大的几个方面来提出对如何分离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的建议:

(一)构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

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是国际发展的趋势,我国应该为了长远发展需要尽快考虑。有关构建税务会计模式,可以借鉴国外如美英的成熟经验,再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内具体情况,权衡考虑。

(二)努力打造建立和发展税务会计的条件

促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需要条件,因此本文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造分离的条件:一是努力提高及宣传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二是征税者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很可能为了企业的利益而修改会计信息,为了避免税收丢失,需要采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三是提高会计信息透明性等。

(三)促使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

促使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可以极大的改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会计电算化也可以为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提供技术支撑及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