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3-08-24 17:26:57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施途径;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78-02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家庭的共同职责,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从而达到热爱生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其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探索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不少青少年不珍惜生命,对生命感到迷茫,遇到一些挫折就轻易选择结束生命的案例,也经常有发生中学打架斗殴引发重伤的事件,前几年在厦门某中学还出现中学生打架致死现象。厦门某学校也有一些学生以虐待流浪猫取乐,漠视生命的存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透过对我国传统生死观教育现状的反思,对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探讨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要加强中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问题,学校应该义不容辞肩负起这个责任,不仅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或者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命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为素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学科。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植物的一生了解生命的发育,从人的由来和人类的遗传与发育感悟和感受生命的艰辛。从了解到感知,从感知到体验,生物课堂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情操,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身边生命的价值观。

三、中学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物学教育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战场。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及较强的可行性。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好奇,好动,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实施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生物学旨在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教材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中学生认识动植物等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是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些都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只是学习各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所以新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以人为中心,可以这样绘制一个蓝图:在一棵树下,有一个人拿着显微镜在观察探索自然,旁边有一口池塘,池塘里有鱼和青蛙等水生生物,池塘边的草地上有兔子,有蝗虫,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鸟在飞翔,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有细菌和病毒在生息繁衍。这个蓝图所描绘的其实就是初中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生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生命教育内容,那么课堂就会让生物学科变得苍白无力。

(1)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在教学内容中,生命圈中的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健康的生活三部分都是直接与生命教学直接相联系的。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人的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胎儿,婴儿,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了解在这发育过程中人体需要的营养和生理现象,学会健康地生活,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一次关于生命本质一次很好的洗礼。当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人的诞生的内容中,应该学会体会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学会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用科学的知识让自己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生物学科教学中类似的教学内容非常多,教师要有热爱生命的意识,并融入教学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科学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童第周说过:“研究一门学问,了解这门科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思想的概况是很重要的。学习科学知识,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思想来源,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学派和学说。”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史教育在科学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史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同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于需要更多正面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这可以使他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增强学习的动机。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林奈和双名法等都是一部部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本质的教育素材,更能体验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马修斯在总结各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归纳如下: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探究;科学史可使教材更具人性化;在理解重要的科学史例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不定性、可变性。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还要回归生活。生命科学的很多素材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能够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其能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遗传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遗传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感受基因的力量,也学会用遗传的知识判断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的知识中,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做好合理的饮食搭配。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很多热点问题,如克隆、转基因技术、环境污染,禽流感,现代化温室、物种入侵、生物疫苗、试管婴儿等等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生物课中经常会在课上介绍这些问题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课堂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有理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有一颗热爱生命的,热爱生活的心。教师要学会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挖掘,拓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透过对美丽的生态系统、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的了解,从了解到关注,从喜欢到关爱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受到关于自然与艺术美的熏陶,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生命。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中学生熟悉的科学家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坚强、胆量过人和不屈不挠的名声,乃是一种无价之宝”(达尔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法布尔说:“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良好契机。

2、活动体验是唤起热爱生命的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还要坚持以课后实践体验为主,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依托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3]。

具有可实施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促进生命教育重要手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设计、观察与思考、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4],可以说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走出课堂进行调查;通过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对集体和学习的热爱。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中,教师要学会用“狼性法则”来进行:狼即使在忙碌的狩猎期间,仍旧表现出对环境的高度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再继续观察,从中获得学习的可能,这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是保证学习动机的首要保障。激发学生对身边各种生命形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校本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同年级,不同月份,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法定的纪念日,宣传日,积极开展相应的讲座,这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可以利用爱鸟周,植树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围绕活动的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还可以开展关于《活熊取胆》、《保护海豹,据用海豹制品》之类的动物保护讲座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关注。讲座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理念。

校本课程是各校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设的一项课程,可以很好对原有相关科目进行补充和延伸。就生命教育的实践而言,目前国内有在实施的有厦门市14所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这项校本课程--《动物保护》,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中小学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动物保护仁爱教育”,已经从22009年开始试行进行动物保护知识的教学教育,借助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 ,体验生命的存在形式,从关爱动物开始,学会了解生命的本质,热爱身边的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夏令营,冬令营,培训的方式,观看《人与动物共享生命之美》、《狗医生》、《海豚湾》、《拯救黑熊》等动物保护影片,从各个视角了解动物保护的现状与热点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与课余生活,位为学校生命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了解动物,也更深入了解动物的现状与福利。激发学生对身边伴侣动物,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爱护,提高对生命形式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总结我们已经实施的几年经验,我们认为这些活动依然具有可参考性。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在生物课的实施过程中,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对其有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正面教育,从科学的角度入手,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体验等。生命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职能。最后从生物课堂落实生命教育的视角看,生物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而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中,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比如生物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利用生物实验室的教学空间,在走廊或者宣传栏上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内容主要为科学探索、自然探索、动物探索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宣传教室,常年面向全校开放,让学生在生命的殿堂中体验生命的神圣,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长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57-58.

[2] 何美金.生命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 2009(02)59-61.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2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育者,不仅应当教给学生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及其逻辑、证明、演算、实验、技巧等一切技术层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活的知识,特别是揭示被教科书及其逻辑体系所掩盖的科学与人文之魂。

在本文中,笔者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问题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 利用思想品德学科优势,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为生命教育服务,从而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乃至尊重、关爱其它一切生命。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是伟大的,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在宇宙中,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告诉学生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它星球上有生命的存在,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伟大的,所有的生命都值得我们去敬畏。

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生命。

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命的短暂,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个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个人去热爱。

二、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生命

人的素质的生成机制是“活动”,换言之,人的素质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更好地培养尊重、热爱生命的能力。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在教授《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一节时,我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欣赏春天争相吐芳的花朵,夏天植物的枝繁叶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日围绕思想品德课学的内容,根据周围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转贴于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关爱生命的活动。

三、 联系时事热点,激发生命的意识

思想品德课教学最有生命力的教学原则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社会时事热点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进行教学。如以煤矿瓦斯爆炸、煤矿年死亡人数占了世界煤矿死亡人数的近80%(2005年)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生命教学中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辨析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困惑,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走好自己的人生长途。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 试题分析 命题动向预测

一、2009年高考试题分析

1.文科综合试卷结构分析。

2009年福建省高考是该省新课程实验后的首次高考。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是福建省首次对该科目进行自行命制的试题。由于是新课程实验后首次高考,因而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和要求与往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有所不同,试卷结构作了较大调整。

往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的选择题共设置35道题(即思想政治、历史各12题,地理11题),非选择题设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单科大题和三科综合性大题。而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选择题共设置36道题(即三科各12道题),非选择题保留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单科大题,但取消了三科综合性大题,同时又分别增设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单科选考题,如第42题思想政治学科设置A、B两小题,考生可从中任选一题作答。

随着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题型和题量的变化,分值也相应地有了一些调整,如地理选择题比往年全国卷增加了4分,相应的,非选择题就少了4分;由于增设了选修模块的非选择题(思想政治占10分,历史、地理分别占15分),因而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必修模块的非选择题相应的就只各占42分、37分、37分。

但从能力上看,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仍然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测试既反映学科之间的一定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考核能力目标上看,仍然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个方面。在具体要求上,仍然是对能力目标四个方面所作的具体说明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分数比例为1∶1∶1,三科的难易度分别为0.65、0.6、0.55左右。

2.思想政治试题考点分布及考查特点分析。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设置了12道选择题、1道必考非选择题和2道选考非选择题(二选一),且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选修各模块所占分数分别为24%、22%、20%、24%、10%。

2009年高考考查知识点的分布规律:2009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涵盖了思想政治四个必修模块16个单元中的15个单元,仅《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一单元未涉及。各个必修模块所考查的选择题都是三道题(12分),所考查的非选择题都是各一道题,但所占分数有所不同,《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各占12分,《政治生活》占10分,《文化生活》占8分。两个选修模块所考查的非选择题都是一道题(两小问)占10分,各自都只考查一个考点。

2009年高考所考查的知识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主干知识,二是与时政热点联系密切,三是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

3.思想政治试题命制特点分析。

(1)命题思路有所突破,但试卷总体上是平稳过渡。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人文性、科学性凸显,尊重考生学习、心理特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关注考生生活经历和感悟,注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试题取材广泛丰富,情景材料选取考生熟悉和贴近考生实际生活的素材,且具有浓郁的福建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如26题福建省对高校毕业生的政策扶持,28题“闽宁协作”,31―32题《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等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关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在试题编排上,同一模块内容相对集中,由易到难,符合考生的思维特点,便于考生作答。试题设问角度新颖灵活,指向明确,参考答案要点简约合理。

(2)命题形式有所改变,试题呈现形式灵活多样。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考查的问题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总体难度不大,但背景材料和设问等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

选择题材料,除文字材料外还采用了图表、漫画的形式;选择题结构,除单题外还有题组的形式,除最佳单一型试题外还有最佳组合型试题;还采用“文科综合”的呈现方式,如24―25题以题组的形式将思想政治和历史联系起来。

非选择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提供背景材料,设问除考查一般的主观性试题外,还考查对观点的评析(辨析)能力,根据表格说明两次金融危机我国应对的措施与意义,等等,这些都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考查角度有所创新,试题生活性和时代性更加鲜明。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全部都是原创题,试题所选用的材料以我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以长效性热点为主,以地方特色为主。这些素材既贴近考生实际生活又是考生十分熟悉的当前重大的时政热点问题。如改革开放30年、海峡西岸建设、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抗震救灾等。但考查时往往采取了“微观、具体”的形式,隐性地体现热点。如“改革开放30年”这一重大热点问题,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内容从微观角度来进行考查的(如25题、34―35题)。

思想政治学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热点、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关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基本上都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素材既贴近现实生活,又体现时政热点,充分反映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同时又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从而彰显出独特的思想政治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

(4)考点有所转移,试题注重新课程能力考核。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科书知识为依托,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贯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思想政治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考生要围绕背景材料和设置的问题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并注意把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找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依据。如第39题第(1)问:“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考生解答本题时需要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向”等知识加以整合,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回答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和守旧主义”这些要点来。

高考思想政治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同时,坚持能力立意,具体表现为突出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如一材多用型(如24―25题)、最佳组合型(如30题)选择题和实际联系理论的非选择题(如39题),考查学生审读试题、准确把握题意及辩证思维、综合应用、新课程的实践探究能力十分明显。

(5)选考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关注试题对考生的公平和等值。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和《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两个选修模块都设置了一道非选择题,即第42题A、B两小题,考生可从中任选一题作答,所占分数为10%。从情境设置、问题设计、答案组织等方面看,两道选考题的难度相当,旨在实现公平、等值。

两道选考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课文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而且各自都只考查一个考点。试题着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所选用的素材贴近考生实际,如抗震救灾和和莫扎特弹奏乐曲。试题设问指向明确,参考答案要点简炼,试题难度不大。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没有出现偏、难、怪题,但比较灵活,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因而只有基础扎实、分析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较强的考生,才有可能获得高分。

二、2010年命题动向预测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学科命题,在吸取往年全国和新课改区一些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2010年高考命题思路、角度、技巧等方面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但高考命题在指导思想、考试目标、试卷结构、试题难度等方面,将继续坚持“基本稳定,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原则。因而我们对2009年高考试题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要给予高度关注,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1.试题将凸显科学性和人文性,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以大量典型的具有说服力的图片、表格等材料和富于人文关怀的素材入题,使抽象的知识感性化、具体化,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融于一体,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不同角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强化了试卷的教育功能。

2.更加突出福建地域特色,充分体现乡土气息。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已具有浓郁的福建地域特色,2010年高考命题将继续立足于本省省情,展示本省的风土人情,关注反映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突出地域特色并开发地方考试资源,从而引导考生积极关注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3.往往微观考查热点问题,生活化更加明显。

2009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试题重点关注以我为主、以经济建设为主、以长效性热点为主、以地方特色为主的问题。高考试题基本上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以巧妙的立意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从小处着眼来反映大问题。

4.基础知识和能力考核仍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基础知识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据,又是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核心。高考能力考核具体表现为突出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高考思想政治命题将进一步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强调实践性和开放性。

5.选考题的命制仍注重基础、公平和等值。

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科综合思想政治选考题,其命题思路、命题形式、考点、考查角度和能力要求等将继续坚持2009年的做法,不会有太高的要求和太大的变化。选修模块将继续精心设置选考题,使两道试题难度相当,以体现公平、等值。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科学创新;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科学的生物学学习方法,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放在重要地位,让学生们用科学精神来支撑他们的光辉灿烂的未来。

1 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创新是科学探究知识的动力源泉和灵魂。人的创新精神需要从学生时期抓起,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渐形成和不断提高,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结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让生物学课本中的概念和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在学习“人的由来”知识时,教师不能回避人的生殖这些对学生而言比较敏感的问题,而是应该结合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主动引导学生思考这方面的问题,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身体、生理、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大胆提出他们在青春期出现的生理困惑和好奇,让学生自己提问生殖方面的问题,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身体、生理变化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综合等思维过程活化人的生殖方面的内容材料,在对信息的传递接收、复制表达、删选增减和反馈等加工中加强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环保意识

初中生物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教学内容来看,初中生物课本中很多与环保相关的内容。例如,光合作用一课中它涉及到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吸附灰尘,降低噪音等的内容;在根系一节课中涉及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所起到的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师讲述这些内容不如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探究周围的h境变化,环境恶劣的原因,如何运用所学的这些生物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如此设计教学,即容易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又向学生灌输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理解环境的恶化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

在生物学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许多发现,创新和发明,而这些领域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都会涉及到,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们往往只重视结论的介绍,而不注重结论获得的过程,曲折,艰难和充满创造智慧的科学探究、发现过程,这就使学生们失去了对科学探究、科学精神的发展规律和科学意志品格等方面的了解,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堆枯燥无味的知识,吃别人嚼过的食物是没有滋味的!这对学生能力和价值的培养极为不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态度的引领,如在学习“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学生记住“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这一结论是不难的,但是为了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态度和习惯,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合理的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不是多余的而是很有必要的。

4 提高学生科学审美能力

整个自解界无比丰富多彩,自然界中不同的动物、植物各具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设计教法,力争将丰富多彩的生物之美展示在学生面前。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学人教版八年上册动物的主要类群“鸟”一节课时,在学生喜欢家鸽的情感基础之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家鸽不但外形美,体色美,而且家鸽还有“灵气”之美(信鸽)。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理解鸟的形态、翼、羽毛、胸肌、直肠、骨骼、气囊等形态结构都与鸟的飞行相适应,使学生领悟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的!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赞美物竞天择之美妙神奇。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美丽的生物现象,会感受到生物之美,自然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科学审美能力。

5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深入生活实际,贴近自然。

5.1 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用具和实物,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和自然,让学生到自然界中通过自己的感官亲自去感知,以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到生命现象的奇妙、丰富和美丽。如在学习初中生物学人教版七年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天竺葵绿叶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教学,通过黑纸片遮盖叶片、叶片酒精脱色、清水冲洗叶片、滴加碘液脱色叶片不同部分发生不同变化等一系列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的奇妙,以奇异趣,以趣导学。

5.2 要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之美、生物之美。在讲授“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产生影响时”引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句,使学生明确了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又领略了文人墨客的诗句之精彩、美妙。

5.3 教学过程不要拘谨于课堂,要把课堂扩展到大自然,如在学习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指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观察生长在阴暗处和阳光下的相同的植物的生长状态,引领学生思考原因;引导学生在课外参观访问、在生活多关注家中及周边饲养的动物、撰写生物科普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热爱生物学,立志献身科学探究的志趣。

6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科学的意识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30

目前,我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回顾2012年高考化学卷,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化学试卷结构稳中求变,既充分考查了化学主干知识,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又重点突出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本质和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思想。

一、试题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联系

目前化学新课程的必修Ⅰ和必修Ⅱ,内容特别多、知识面特别宽,涉及到整个高中理科学生三年要学的内容,有些知识又介绍得非常粗浅,内容面面俱到,使得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要抓好高三化学总复习的实效性就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正确认识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关系和地位,认识各模块的性质和特点,这才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角度而言,2012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对高考试题的命制提出了这样几个要求:1.以主干知识为载体,注重对新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2.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突出对新课程背景下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的考查;3.以化学实验为依托,落实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4.以测量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新课程考试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三化学总复习就其教学目标而言,既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又凸显课改理念,既切合教学实际又阐明命题方向。

2012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与去年相比有了一些变化,在关注知识要求的同时,我还关注了考试说明中列举出的典型题示例的一些变化,发现了其中有部分例题与今年的高考试题有不谋而合之处。如:例题第13题和高考试题第14题考查的都是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巧合的是两题均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已知条件,而四个选择项也都是围绕反应速率的求解、反应热效应的判断及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等方面来设问;江苏省独立命题以来,以图像为信息考查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仅出现过两次。而这样的例题出现在《考试说明》第15题;高考实验题每年都在考,但考查具体实验操作步骤的,在以前的江苏高考中并不多见,《考试说明》第23题与今年江苏高考第19题在这方面得到了重合;另外,仔细研究过考纲和试题的老师一定会发现:《考试说明》中的第24题和高考第20题在新情景的呈现方式、设问角度、知识点的考查等诸多方面有极大的重合度。

以上可能仅仅是一种巧合,但这些例题之所以能被选作为典型题示例说明它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已经被广大教师和高考命题专家认可,对高考命题的走向有一定的借鉴和引导作用。

二、对高考真题的回顾

研究江苏高考还应该站在全国高考总体背景之下来分析。分析近些年高考出现的大量化学试卷,不难发现,各地的高考题各有特点:广东、江苏高考的命题情景比较新颖,常利用工艺流程的形式考查化学问题,并将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宁夏、海南题型比较常规,以考查单一知识点为主;而山东高考则比较注重体现综合性。然而任何一份高考试卷对化学学科基本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考查是比较稳定的,它们大都是化学的主干知识,而且,仍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与重点,是我们平时迎考复习应注意的。

2012年试题保留了文字凝练、表述明晰、图示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试题充分体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方面的要求,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纵观全卷,试题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包含化学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新能源、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有利于引导学生重视实验操作、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和培养创新精神。试题的主要特点有:

①重视对基础知识和技能考查

试题全面检测学生对中学化学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了对化学基本内容的考查,考查的知识面较宽,基本覆盖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且不回避常规热点和难点题型,如:化学用语、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浓度大小判断、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热化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电化学、化学平衡(图像)问题、化学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等内容,试题加大了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的相关化学反应原理考查。

②重视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化学试卷略增添了考核实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对实验的重视,要求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工业生产实际和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突出考查了从化学视角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了实验探究能力。如16题NO2和NO体积比不同产生何种影响、17题寻找流程图中的信息,设计物质的合成途径,19题的实验题和21B实验化学内容,以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和进行简单科学探究的能力。

③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已经广泛渗透到科学的各个领域当中,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化学密切相关。结合目前的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社会热点,组织相应的试题,考察学生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的能力。试题内容尤其是Ⅱ卷填空简答题,涉及生活、化工、环保、能源、科研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命题指导思想: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科学发展过程,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树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如第16题亚硝酸钙的制备,涉及了关注环境保护、生产条件的优化、物质的循环使用等。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科学教育;生命教育;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238-01

本文就是对生命科学的特点进行探索,从而在生命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相应的设计,让幼儿在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同时,促使儿童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让儿童意识到探究生命科学奥秘的科学方法,从而培养起热爱科学,相信科学的态度。

1.生命科学教育的具体内涵

生命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公民有着良好的科学素养。这里所说的科学素养,指的是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事物存在的各种问题,能够较好地参与到公众活动中,具备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能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知识的传授,从而让幼儿对生命进行了解,进而发现生命,亲近大自然。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对大自然中生命生存与发展的艰辛,最终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富有生命特色的模拟活动,从而激发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相应的探究活动中。比如,可以在幼儿园教室或者在校园内开辟出"自然角",进行植物的种植或者动物的饲养,从而让幼儿对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以及死亡等过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从而培养起对对生命的热爱。比如,不要践踏花草,不摘花朵花枝,不要欺负小动物,不要随意浪费作为实验的植物标本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让幼儿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另外,学校在活动室内还定期开展图文并茂的生命知识宣传,全面加强幼儿的生命教育。

2.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能力的相应策略

2.1引导幼儿借助眼睛进行生命科学性观察。对幼儿来说,眼睛是比较敏锐的,有着良好的观察天才。幼儿都是借助眼睛去观察,从而去认识大自然。教师要对孩子的观察兴趣进行充分的引导,让幼儿对大自然进行系统的观察,最终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比如,可以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儿童进行充分的观察。当幼儿看到大自然的事物的时候,比如看到蜗牛的时候,会对这种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蜗牛的五官,再观察蜗牛的爬行,继续观察寻找蜗牛的食物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一些蜗牛回家,观察蜗牛在木棒、纸片等等这些不同地方的爬行状况。让幼儿观察这些细小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培养起对生命的珍爱。教师引导幼儿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进行观察,从而了解这些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培养幼儿关爱生命,亲近大自然的兴趣。

2.2让幼儿动脑进行生命科学性思考。幼儿有着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总是想象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为什么要天天吃东西?""鱼儿为什么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小鸡为什么总是在进食的时候会选择一些细小的石子?"这些在成人看来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但是,对幼儿来说,这些都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迫切想知晓答案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包含着幼儿对生命的理解。比如,人想要较好地生存下去,就应该要有健康的身体,这样就必须要天天吃东西,才能保证人们活动所需的养分。对于幼儿询问的这些问题,教师不能立马向幼儿讲解答案,要让幼儿动脑去思考,自主寻找科学的答案。当幼儿心中有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要鼓励幼儿动用自己的脑袋,借助书本等相关资料,进行积极探索。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

2.3引导幼儿通过动手进行生命科学性探究。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将"玩"同幼儿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幼儿进行的实际活动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从而将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占据教学舞台,而是要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探究动手操作进行支持,教师要积极引导,将多种教育提供给幼儿,让幼儿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操作。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出各种操作活动,让孩子在不断实践探索过程中对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在引导孩子对笔进行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笔的零散部件,让孩子根据图纸进行装配。通过孩子动手操作,可以让孩子感知到笔的组成情况,通过操作来知道和了解笔这种物质。同样,在其他的动手操作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多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学习能力

幼儿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展开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对幼儿进行积极引导,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引导,让幼儿彼此间进行交流。通过这些特定的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而培养幼儿对生命的关注。

幼儿天生有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内在生命本質的展现就是好奇心,幼儿就是借助好奇心对未知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的时候,就是内在的好奇心和兴趣。若想要有效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热爱生命的教育。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以此来让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得到激发,继而让幼儿充分对生命进行关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生命进行观察,从中了解生命的生存方式,以及探究生命的生存价值,从而培养起关注生命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孩子多进行观察,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命科学化教育,以此有效提高幼儿的生活能力,培养幼儿长足健康的良性发展态势。

作者:张健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7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07-03

新芽吐绿,春意渐浓。紧跟素质教育前进的步伐,2011河北省中考再次为我们奉献了一席内涵丰富、品质上乘的大餐。试题贴近生活、服务成长,导向主流的宗旨明确;考查恪守进行心灵绿色、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浸润幸福的教育,扎实落实课程目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全景式精致展现;试卷于加强未成年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都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试卷不仅准确把握了国家教育改革的精髓,也促进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转变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试卷和试题以美的内容和形式揭示和传播教育的全新目标与理念,升华了我们学科价值的理解和认识,也2012年中考备考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2011年试题评价

(一)呈现形式芳菲竞秀

无论卷一还是卷二,试题材料的呈现方式得到尽情展现。如第7题公共场所禁烟是漫画,如第5题盗版问题是图片,如成就经典的第8题民族团结考查是热点事件的凝练素描,如28题价格欺诈等不仅丰富了卷面,也充分体现了初中生认知特点的尊重,特别是柱状表格的科学运用,使得能力的考查更加到位,疏通了原来想考但总考不到位的瓶颈问题,如29题表格数据难度适中,读图能力引导适当,与一些过于复杂、脱离初中生认知的试题相比,利用柱状表格考查人口国情,无论从时效性还是方式实用性都达到最佳组合。如30题则利用图片考查抽象的法制建设,以社会生活为线来思考法律知识,拉近了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达到了“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境界。试卷写人、论事、谈精神,精彩纷呈的表现形式既给了考生解题的“抓手”,也“命中”了教学中“重理论、轻运用”的软肋,不仅使“材料活起来”,也真正使学生“体验多起来。”发挥了中考评价教学的引领作用。

(二)材料作用显见增强

与往年比,2011年试题背景材料的作用继续增强,符合能力立意的要求。材料不仅是试题依托,还蕴含解题的条件与思路,考查的能力与难度,材料作用的增强有利于避免猜题押宝,促进科学减负,符合教育改革纲要与十二五规划义务教育改革及中考评价的要求。如第3题郭明义品质的考查,只有通读人物事迹,才能总结归纳出“雷锋传人”的正确选项。卷二部分如29题,无论是根据表一得出“人口总量仍有较大增加”这个“忧”的结论,还是根据图一、二信息得出“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喜”的结论,都必须仔细比归纳表格中信息,这就突出了材料信息的理解归纳与推理能力检验,如果单纯从整合知识的角度入手,可能使命题和解题都无所适从。材料作用的增强也意味着答案的更加精准。脱离材料的任何一个角度和细节去照抄照搬任何答案,要么是画蛇添足,要么是缺斤短两,所以须重新审视和重视材料在解题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时事考查清丽温润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时事的传统考查多为简单的事件或人物再现,思维含量不大,体现不出学科的价值,甚至一些时事本身并非初中生所能接受。2011年1-4题,利用主题式选择题考查十二五规划这个涉及国情教育的重大时事,郭明义这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典型人物,可谓有统有分,定位合情合理,赋予了时事考查新的内容、新的形态、新的生命。3、4题材料部分文学色彩浓郁、内容翔实,不仅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人文素养,还体现了学科综合特性。试题时事内涵的升华,不仅源于理性的创新思维,更源于命题的科学与严谨,从而达到了形式更新、位置更好、考查更全、内容更准、价值更大的境界。纵观河北时事题的进步历程,特别是2009年以来,每一道试题都已成为一道风景,在简约中透出气象万千,在温润中析出内涵无限,品读其中会让我们的视阈更加宽广,让考查更有韵味。时事的创新考查,一般为两种形式,一是以某一热点为背景,挖掘相关知识,另一种则是以知识为线索,组织多个热点,如正义、公平等的素材,使时事考查步入崭新境界。

(四)体现综合情境交融

首先是综合知识。试卷思想品德部分2、4、5、6、9、10题,均为开放式选择,即一个选择能够考查更多的知识与角度,满足了中考的知识含量要求。如选择题第2题,四个选项考查了四个重点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不再是单一知识的考查,例如28题,考查了诚信、责任、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如何维权等知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考开放性与综合性的显著特征。其次是综合材料,如23题,一个选择,四个热点事件,综合论证一个知识,开辟了命题的新境界。

再次是综合能力。知识与材料的综合也意味着能力考查的增强,2011年试题,不看材料不行,照抄照搬不行,不用政治术语不行,缺乏系统知识不行,缺乏运用知识的能力更不行。所以必须重视包括结合材料审题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同时,试题立足情境,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纵观试卷,无论是公共场所禁烟,关注食品安全,还是解读价格欺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试题都创设了具有真实性、探究性、具有典型意义、简洁凝练,感染力强的情境,试题从生活现象人手,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思考、分析,认识人物或事件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通过郭明义事迹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学术打假等事件感受正义,感悟公平,通过深圳30年巨变等热点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这些,都让考查成为了思想生长的地方。

(五)坚守《说明》清风劲吹

1.严把命题原则。首先,试题把握时代脉搏。试题共涉及十二五规划、郭明义事迹、公共场所禁烟、价格欺诈、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建成、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等十几个主要热点,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特别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的要求。

其次,试题坚持正面立意。例如郭明义的精神品质,深圳30年巨变,我国计划生育的成绩,法制建设的成就等,符合《考试说明》“命题要注意试题素材的正面教育功能和积极的价值取向的”要求,更多地传递出“正向能量”。虽然,在历年考查中于贴近生活、年度影响力大较大的“小事件”也采取了“负面”切入的方式,但实现正面教育的目标却没有改变,如调控情绪、保护隐私权和智力成果权,反价格欺诈的考查等。同时,难度设置适中。试题在三维目标、难度和区分度的把握,灵活性、开放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均准确依据了《说明》。试题设问梯度设置合理,张弛有度,彰显命题人学情的客观把握。

2.体现修订内容。每年的《考试说明》是本省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每年考试说明中调整、删除与增补的内容不仅是

进一步表述的完善和深入,贯彻政策的体现,也为命题创新提供支撑。认真研读、比考试说明的变动,有助于明确备考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2011年考试说明增加了以下内容: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发展需要正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优先发展教育,人才强国战略,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等。2011年中考试卷则在8、9、10、22、23、24、29、30等题中加以有效体现。同时,在考试说明中新增加的题型和题例在当年中考中也会得到有效体现,如考试说明[例14]关于人口国情的题例在2011年中考29题得到有效印证。

3.遵循主干知识。试卷无论是选择题选项表述,还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答案的设置,均符合《说明》中的知识要求。例:

6.我国目前吸烟人数已超过3亿,约7.68亿非吸烟者被动吸入“二手烟”,其中约2亿为儿童。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的疾病。可见,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①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②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④杜绝了香烟未成年人的诱惑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利用一个热点背景重点考查了生命健康权、抵御诱惑、未成年人保护等主干知识。同样,卷二部分也是异曲同工。如29题(2):图一、二显示出的我国人口的哪些变化令我们“喜”?出现这些可喜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人口增速减缓。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原因: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我国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或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主干知识的有机组合充分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理念。

二、2012年备考建议

“风景这边独好”,2011年试题以智力成果的方式向我们诠释了中考的科学发展观,试题以丰富的思想浓缩向我们吹响了备考2012的集结号。创新成就经典,旗帜就是方向,此,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突出重点抓基础

1.看《说明》,选重点。首先,《考试说明》没有明确要求的可以淡化复习。备考复习应以《说明》为依据,七、八、九年级基础知识进行逐一照,这样既可节约复习时间,又可提高复习针性。其次,《说明》新增加的内容做到重点复习。同时,要新增加的题型、题例进行训练,了解新题型和题例的解题思路。再次,要知识点进行完善。例如人教版教材应该适当补充有关国际形势教育的内容,教科版应适当补充有关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相关内容。

2.看生活,找知识。思想品德科学强调关注生活,联系实际,所以应社会重大热点和关系青少年成长的事件予以关注。应热点相关的主干知识进行整理,构建以专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熟悉有关知识,明确热点与知识的联系,也能为升华教材做好准备。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复习,可梳理出以下主干知识: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社会的公平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和保障;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变化及取得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等。

(二)简化结构清思路

《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都要求教师和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而不能套用过去按课排列的方式,应教材结构和知识进行“重组”。

1.优化结构。根据当年的考试需要,可根据中考的特点以构建大板块知识体系为主要方式。这样不仅使复习重点更加突出,也有利于学生及时、准确调取信息,精准作答。例如,可划分为: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四部分。这种划分不是将知识进行孤立,而是要有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为全面综合分析问题,准确集结知识做好准备,避免知识脉络不清,主次不分,杂乱无章的现象。同时,根据师生熟悉教材的特点,可将知识逻辑关系进行简洁编排,例如,我与自己(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我保护,学会调节情绪,珍爱生命,抵御诱惑);我与他人(自己、他人、集体、社会负责);我与法律(依法治国,法律的基本知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宪法的地位,公平正义);我与社会(做一个社会负责的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

2.总结规律。所谓规律性问题是指历年中考经常涉及的热点与知识,也就是“经常性考点、常规性热点。”如环境保护类问题,不论背景和题型角度如何变换,都基本涉及“我国在节能减排中的举措,措施的积极意义,采取措施的必要性,材料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人物行为,漫画和表格反映了什么,青少年怎么办等角度。类似的考点和热点还有:宪法常识,民族团结教育,责任教育等,节能减排,新法诞生,科技重大成果等。从近两年中考趋势来看,作用类问题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该给予特别关注。如:法制的作用,科技的作用,外开放的作用,环保的作用,民主的作用,监督的作用,民生举措的作用,网络的作用,诚信的作用等,同时还有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成就,关注民生的举措,新法的实施、民族团结、与历史相关的周年类问题及早给予关注。

(三)巧用热点提效率

1.科学选取热点。本着热点为内容服务的原则,将热点作为教材的部分例证,转化为教和学的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学科理解的一种新理念。但应注意的是,关注热点不能脱离学科需要,需热点进行理性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关注热点不等于备考所有热点。选择热点要看热点与教材的联系,看其角度是否新颖多变,要删除与主干知识联系较少,脱离初中生认知实际的热点,要删除切入角度单一,难以进行开放设计的热点,同时应有纪念意义的周年类热点进行梳理更新,要把理论性太强,尚无定论,专业术语浓烈的热点进行删除,历年考查过的热点在关注度上给予降低或角度转换。同时要参考在《考试说明》中的体现,热点与青少年生活的关联远近,国家热点的关注度等。

2.多角度解读热点。要善于挖掘热点与教材的连系角度,同一领域热点进行多角度筛选,同一热点的不同角度进行逐一比,材料的表述语言与方式进行精巧设计,准确把握热点的核心角度。解读既突出重点,又应全面复习,努力挖掘知识的实用价值,多设计“怎么做,影响有哪些”等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要从选择,简答到材料分析题,从探究、漫画到表格题进行多题型设计;将相互关联的热点进行整合设计,如: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成绩,关注民生的重大举措等;要选取有“小巧新活”视角的材料和角度,从高起点、低落点层面进行设计。

3.优化讲题效果。讲解试题是发展能力,纠正错误,形成良好解题习惯的关键。讲解时,要把解题思路讲出来,如:审读材料联系教材综合知识主次顺序多角度分析。要把要求讲出来。如用政治术语表达,答案进行分点列举,先主后次,先近后远,结合材料解题,点到为止,精确答案等。要把技巧讲出来。如选择题正确与否要“追根溯源”找到与错的依据;材料题学会看限制,问题之间看联系,知识运用看延展,解析问题有重点,综合材料找不同等。要把解题策略讲出来,比如:先易后难做题,不照抄照搬,合理借鉴常规题等。需指出的是,选用试题应尽量立足高质量练习,不选用思路老套的试题,更不能搞题海战术。

(四)立足能力重运用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8

[关键词]生物;课堂;色彩;生命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27-3

[作者简介]杨静(982―),女,山东陵县人,本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教育局教研员,中学二级。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无论是教学改良还是教学改革,课堂的最优化都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追求。我们的学生会学习、想学习吗?我们的学生学习快乐吗?当下,我们应该追求课堂的高效率还是高效益呢?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生物的课程特点而言,它应是离学生最近,学生较为熟悉的一个科目。生物是指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绝大多数是看我们得见,摸得着的。而人本身也是一个生命的个体,也是我们要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都知道,当一组人交流聊天时,大家在讨论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时,气氛就会很热烈,大家畅所欲言、意犹未尽、心情舒畅,彼此收获都很多,最后效果就会很好。大家还会渴望下一次的聚会,甚至有人自发组织安排。若有一个人或一些人对此话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熟知同时又和别人无共同语言,交流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甚至是这组人没有继续交流的愿望,以后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也会变少。因为在这样的交流中,那些人得不到认同或者是所谈的话题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从中得不到任何他们想要的或有价值的东西。他所得的是厌烦、无聊和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样,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样,学生有了兴趣,他才会参与你的课堂,才会进入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若不然,老师再如何卖力,如何水平高超,也是做了很多无用功。

二、用眼睛发现美

学生是美好的,课堂是美好的,生命是美好的,这一切源于发现。如果没有发现,又有谁知道它的价值呢?周围的空气、蓝天白云、飞鸟虫鱼、清晨的露珠、温暖的阳光,这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这么美好的大自然,这么和谐的环境,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家园。心中充满爱,才能发现这些,才能对生命产生敬畏。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美,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命中的美。生命,这就是我们课堂要探讨、研究的目标所在。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我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生命,研究它的形态特征,研究它的结构功能,研究它的发展趋向。让有益的对我们更有益,让有害的转化为对我们有益的,实在无法利用的就避免它对我们的不利影响。生命自有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没有权利去破坏它。

三、情感的熏陶和洗礼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的德行得到修炼,获得生活和生存的技艺。那么课堂应是学生思想的一次升华和见识的再次拓展和延伸。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他才会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努力拼搏、努力学习。生物课堂正是熏陶和洗礼学生情感的殿堂。如此奇妙的生命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鲜活素材,又有如此之多的生命个体在这里集会交流和狂欢,难道不足以感动心灵吗?生命,这就是我们的课堂,在这里领略生命的颜色、生命的顽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去和它交流,去和它狂欢,去和它和谐共处。让学生通过生物课堂真正地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我们生活的家园,保护好我们生活的家园。心中有爱,你爱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同样也会爱你。

四、学以致用

教育贵在学以致用,课堂如果仅是学生对一个知识点识记和巩固,远没有学生经过探讨、思想上的考量之后得到的效果好。这实际上也是和学生产生共鸣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认识世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若不然,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抽象真空的,他所学的和他平时生活的是两个没有交集的点,生活是生活,学习是学习。生物的课堂的素材源于生活,很多是我们不借助任何工具就能有的,这就是生命的教学。它的教源于生活,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我所学服务于生活。学生的视野与以前不同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学生的社会生活也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也随之有所变化。不同学龄的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的形式也不一样。我们的教学也更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而变化。教学的改良也好,改革也好,实际上更是对教师的要求。课堂实际也是教师风格、业务的综合体现,源于对教育的热爱和执著追求,源于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面。老师不仅要掌握比课程深得多的生物科学知识和生物学基本技术,而且要理解课程内容的体系和深度。这样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内容,而不会随着课本亦步亦趋。然而学生对老师所教课程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广阔的知识面。

五、改变教育观念,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上真正进步。笔者经常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一起去探讨,查资料。他们有问题,才说明他们去思考、学习了。不论是课上课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再简单,笔者都耐心地讲解,并适时地夸奖他们。教师和学生经常平等地交流,学生才会对教师非常信任,从而赢得他们的心,他们才会非常愿意学习这一学科。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和职责。教师既要面对当前的应试教育的现状,更应注意学生将来获得人生成功所需的基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以后的成长中能继续保持优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仅有教书的责任还有育人的责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育人效应。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教师以积极、健康、真诚、感恩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伟大职业,学生才会健康向上、感激生活、爱戴老师。

六、灵活多变的教法

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哪些方法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无定法,关键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生物学基本概念多,易混知识也多,有些东西需要记忆,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和目的。脱离了生活的知识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应让知识植根于实际生活这片沃土,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应让生物课堂充满生机、色彩和生命。

参考文献: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9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校教育;文化课;专业课;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57-02

在学校教育方面,生命教育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整合多元生命教育课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生命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它既是教育的元基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生命教育既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应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让每一个教育者都关注和参与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深入每一个教育者或被教育者的内心。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复杂,职业学校的学科教学分为两大部分,即文化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方面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结合学科内容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寓珍爱生命教育于这些学科的教学之中。

一、生命教育与文化课的整合

1.探求生命意义,构建人生信仰——语文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新的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也是人生体验的沉淀。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生命教育,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例如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却都能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地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向这些作者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如,在讲《那一年,面包飘香》时除感受师生之间互爱的真情外,让学生更多地确立“不要学坏,总要有一技随身”的理念。这样,教师利用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借助一些生命的参照,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拥有一个充实、丰富、坚强、凝重的生命。

2.关注数学史料,体验生命历程——数学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如在上“对数”新课时,可向学生讲述对数是如何发明的:从16世纪前半叶,欧洲人热衷于地理探险和海洋贸易,进而对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与日俱增,很多数学家都为此做了不少努力,直到英国数学家皮纳尔于1614年发表《奇妙的对数表》一书,才较为完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树立完善的人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感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可贵——英语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在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课文涉及学校、家庭、购物、保护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健康生活方式、自然灾害、慈善活动等多种题材,例如理解和尊重父母、老师和同学,学习建设性地与他人沟通与交往;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拒绝烟酒和;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习并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设计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发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

4.感受生命之力量——体育学科中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首先是生存教育,就是首先保存生命,保证生命之所需基本技能,通过课程学习体能常识、青春期体育健身常识,了解体育锻炼与自然环境、体育健身与卫生常识、生存技能和方法等内容,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保健活动,学会自我保健的基本方法,知道紧急求助和自救的基本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二、生命教育与专业课的整合

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专业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虽然生命教育内容缺乏,但我们职业教师也要联系实际生活,对教材进行挖掘,实现本学科与生命教育的整合。下面就是三门专业课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实例:

1.创造生命之和谐,在传统中力求创新,释放生命的本质力量——美术学科中的生命教育。在美术欣赏课时,学生通过欣赏毕加索的《牛》、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等抽象作品,感受艺术家运用抽象的绘画语言和形式追求对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本质的表现。学生在背景音乐中表现一幅幅来自内心的抽象作品,运用点、线、面和色块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学生的作品是那么的精彩。

2.汲取音韵精髓,领略生命的珍贵与美丽——音乐、舞蹈课中的生命教育。音乐是天籁之音,音乐生命是人的生命。这是由音乐课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它本身就对培养职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陶冶其情操、对人格培养乃至成为全面发展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以音乐和舞蹈的特有语言滋润学生道德修养、感染学生生命活力,从而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例如课堂上,我们轻轻讲述贝多芬的故事,聆听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欣赏与其生活反差极大的经典作品,形成感觉强烈对比。师生一起聆听《渴望春天》的轻快演唱,畅游在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快乐生活情趣中。“人生多美啊!”这句源于内心的感叹对比无情生活的磨难!他用天籁般的音乐折射出清澈明亮的灵魂,并把它们慷慨地分给我们。听之念之,心灵的震波遍及周身:感动坚强的毅力,感动生存的意义,感动生命的价值……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10

一、完善生命教育理念,树立良好身教典范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认识与堆积。良好的生命教育理念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前提条件。生命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信念。因此,地理教师应强调对生命本体存在价值的珍视,要致力于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要注重对生命家园的建构,对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强调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在认知、情意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充实生命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教师不但应具有正确的、健康的及自然的态度,同时更应该是位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及关爱生命的教师,而且应本着赤子之心,甘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和体会,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喜悦。另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引导,要关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些都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它的教育功效有时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再者,要注重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集中表现为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情境。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在课堂上即时捕捉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实践中学习。同时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才是地理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深挖教材,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

生命教育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善的教育。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追求。初中阶段的生命教育着重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会欣赏人类文化。地理学科的特有性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充分关注和挖掘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生命教育素材,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气息”的地理课堂,引导学生建立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教会学生如何关心自然、关心社会,进而培养其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1.创设情境,启迪心灵,在感受自然魅力的同时,懂得珍爱生命。

有人说,生命教育就是“从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开启希望之光”。地理学科中强调对生物的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实际上就是要引发学生内心中对绿色、阳光、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认识世界,尤其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增进学生与大自然的亲密感情,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他们欣赏并感激自然,让他们感受到自然之美,才能逐步养成主动的、带情绪色彩的生态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声音、图片的再现和鲜活的生命展现,使学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体会生命的价值,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鸣。

例如八年级《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如果单纯地只通过书本内容是很难带动起学生的思维共鸣的,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浪漫的诗歌,还有自己旅游时的照片,此外我还选取了科教频道近来播放的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片段,抒情的文字、优美的歌声、震撼的图像,通过大尺度、多角度的空间展示,把祖国的壮丽山河尽展在学生的面前,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带动起了他们的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进而引发了他们珍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共鸣。又如我在讲授《台湾》一课时,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手抄报、绘制台湾地形图,用这些资料来装扮教室,烘托氛围,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灿烂的文化、富饶的物产、台湾繁华富丽的都市、多元的现代享受、鲜美的水果、闻名于世的阿里山、日月潭……充分激起了学生对台湾的向往,课上一曲《阿里山的姑娘》彻底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2.合作探究、启发思考,在了解人地协调的同时,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尊重生命,既要尊重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又要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大自然总是用一只无形的手巧妙地平衡着各种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规律,敬畏自然中的生命。中学地理教材是以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地理环境为出发点,以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主线,以人地协调理论为依据来编写内容的,其中蕴含着大量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案例。教师应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观念,进而渗透生命教育。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积极倡导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生命意识,这是地理教育回归学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最终目的和体现。

如,我在讲到关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时采用了合作讨论的方式,课上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提出了很多点子,集思广益,开拓了思维,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太实际的方法,但毕竟是一种创意,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然后我又以“低碳生活,有你有我”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通过绘制手抄报、编排小品、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点滴中注重环保,为低碳生活献计献策。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强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如我在讲到有关“保护文化遗产”时,让学生小组讨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由于答案具有开放性,有一定的思维和探究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热烈参与,并且各组的回答也不一致,最后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从而得出保护遗产的重要意义。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课堂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再如我在讲授《北京》这节课时,课后活动中有一个关于老北京规划,四合院和胡同的去与留问题,我采用了分组分角色来进行辩论的合作学习形式。角色扮演要求学生转变思维方式,真正从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并采取行动。对于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存在懂得其中道理,但又与实际联系不上的情况,采取分组角色扮演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可以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每一组学生从一个角度、一个目的进行问题的诠释,每种角色对于文化遗产的作用认识不同,拯救文化遗产的方式和措施各有不同,通过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有利于全体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增长能力,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更有切身感受。

3.开展研究性学习,组建课外活动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

地理学科内容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得地理研究性学习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作为新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其目标之一是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认识社会。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直接感受;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过程中,懂得多方面地去获取地理信息,并用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因此,很多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来进行深化,在活动中提升生命教育的价值。例如:“室内环境污染与改善建议”“小区绿化与居住环境的改善”等,这些课题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懂得保护大自然就是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又如我在讲授人口问题时,安排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调查活动:调查自己居住的小区周围的人口、环境、资源状况,理解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再如我在讲授天津地理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搜集资料,或是出去采风,进而了解天津的风土人情、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并由此上升到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我在讲授《中国的自然资源》这部分时,结合学校倡导的“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活动,搞了一次“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爱护环境的实践活动,通过给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介绍和指导,普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目前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有关演讲和手抄报、宣传海报的制作活动,在班级内部开展节能减排的各种创意活动,进而把各项活动推广到学校和家庭,深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情感,让他们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是珍惜生命、爱护生命。

三、关注时事,联系热点,服务现实,提升生存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打开教材,我们会看到关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叙述占了相当多的篇幅,还涉及到各种人为灾害,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滥砍滥伐、酸雨、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教材还特别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关爱生命”“生命至尊”的精神。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台的《地理课程标准》,把“关爱生命”提上了日程,发挥了纲领作用。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针对某一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自救演习”,再如“联系生活经验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季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等。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成长的守护者,理应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逃生的技巧以及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地震、海啸、洪水、飓风等知识时,让学生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是脆弱的,自然界任何一个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可能使生命受到伤害。联系现实,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灾害是其中一种,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性极大。5.12汶川大地震,震颤着整个中华大地,短短几秒钟就夺去了十几万人宝贵的生命,给我国带来了巨大创伤。虽然我们无法预知和躲避灾难,但我们能从现在做起,把学生培养成知危险、懂安全、能自救的最强生命力,这也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我们可以利用地理课堂教学,讲授防震减灾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切实有效地进行一些地震应急对策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生存技能知识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开设一系列关于逃生技能方法的校本课程,更多更细致地为学生讲解生命危难关头的自救方法,要充分联系现实,尤其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像洪水、冰雪天气、冻害、浓雾天气、沙尘天气、雷电天气等,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是息息相关,非常有用的。事实证明,地理学科的“生存”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具有长期的积淀,具有系统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内涵。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11

关键词:小学 五年级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

所谓的生命教育,不仅是从狭义上所讲的对生命本身的教育,而且包含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和对生命关注和热爱,还包括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要让学生明确生命的基本知识,即认识生命;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会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共计12册,每一册中都有涉及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诸如第一至六册中有《爱爸爸妈妈》、《人有两件宝》、《植物妈妈有办法》、《小蝌蚪找妈妈》、《美丽的小兴安岭》、《我和企鹅》等,这些文章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有哪些,生命的由来和生命的长久与延续,并且在生命不只是人才有,动物和植物也有生命。因此,不仅要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世界上所有的生命。而在第七至十二册中有这样几篇典型的文章,如《爸爸和书》、《》、《圆明园的毁灭》、《她是我的朋友》、《地球万岁》、《地震中的父与子》、《小音乐家扬科》、《宇宙生命之谜》、《生活是多么广阔》、《为人民服务》和《走向生活》。这些文章就是让学生们了解到生命的丰富精彩,并且充满了酸甜苦辣。同时,也直接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的幸运和不幸都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学习本领,掌握生存的技能。最终让学生明确只有真正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不断付出和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而且要求学生主动接受和自我教育,使得生命教育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得意推行。那么,主要应该从教学方法、知行统一、实践体验和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

(一)个性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不断革新,并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进行自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整体的教学,通过共同体验、情感熏陶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从每一次活动和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例如在讲授五年级的《生活是多么广阔》一文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将生活中的美好的片段只作为音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们相互交流感想,使之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与坚强。并且通过作文写作,以“我的____生活”,要求同班同学不能重复题目,描绘出自己现实的、期待的生活,并且进行交流,感情要真挚。学生通过表达自己和相互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深化了对生命的认识。整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感受生活的美好,达到了了解学生对生命和生命质量的学习程度,对理解错误的学生可以及时指引,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二)知行统一:师生共同实现生命的价值。小学生的直接学习就是模仿,教师的行为和言语都是学生直接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传输积极的生活态度,勤于思考和探究的学生态度,学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模范;反之,学生也就会模仿老师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践行所传授知识的内容,做到知行统一。那么,针对五年级的学生,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就要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课堂教学过程中和教育学生过程中都应该运用鼓励学生的话语,实施鼓励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在感受求学道路的不容易的同时,感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内心关怀:生命教育的深层境界。五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环境和日常所接触的事物有一定的看法,但是思想仍不成熟,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而语文教学中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和科学的审查态度。一方面,要承认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并且让学生对不良行为进行评价,在宽容和理解学生的发言中,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评价的态度,并且通过丰富的正面故事对学生们进行熏陶教育。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辩论,让他们对社会中的现象进行辩论,通过辩论从而使得学生对事物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所举的案例进行分析,进行科学的评判,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价值参考。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强化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生命教育不仅蕴含在德育课程和活动之中,还应该融入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小学语文课程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则需要在教材中、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手段上加强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基础是认知生命,重点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首先,在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中就有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角度教育学生,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传授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举个例子来说,第四册的复习三《保护有益的动物》,这一实践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知道有益的动物有哪些,为什么要保护有益动物等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热爱各种生命的情感,并且落实在社会生活中。其次,小学语文课程要关注生活。小学语文除了教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外,还要丰富课余生活和培养高尚的情操。例如第五册中的《动手做做看》就是要求学生们能够亲自完成生活中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自理和自立,同时还要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培养热爱劳动、理解父母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或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需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不断为学生的需要而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蒋洁蕾.论语文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及教学方法——以人教社2001版小学《语文》为例[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吴秀碧.生命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案[M].台北:心理出版社

热力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范文12

关键词:生命;生命力;中医;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4-01

1 十年前的预言

科学预言:生命的机器——生命具有螺旋本质,可以被人工制造。(2001.11.11)

注:该预言是王锡宁在2002年中国首届数据挖掘大会上的大会主题发言内容。

①三维螺旋结构运动制造生命的能力是来自单螺旋运动本身而不是单螺旋运动的载体,这是我们计划用机器制造生命的根据。“单螺旋运动才是生命的根源。”

②我们要制造的不是载体,而是被载体展现出来代表生命本质的螺旋能力。与其说是制造不如说是释放,当螺旋能力被束缚封闭在载体坚硬的结构中,生命处于静止状态,打破载体的结构,被束缚封闭的螺旋能力开始发生泄漏,其中能够完全脱离载体束缚的那一小部分螺旋能力才是纯真的生命。

③生命的机器——就是能够释放和提取系统中单螺旋运动的装置。

2 课题研究背景

2009年2月12日“QKMS-中医机器人”发明人马合生的妹妹因晚期卵巢癌在肿瘤医院实施了手术,医生把子宫、卵巢、脾脏、隔膜、阑尾都切除了。术后妹妹开始化疗,因癌细胞全身转移,疼痛难忍、不能进食,医生告知“这是晚期里的晚期、恶性里的恶性”并下达病危通知书,嘱咐家人准备后事。发明人没有放弃,从国家权威医学刊物获知:“癌细胞怕热,39度会受伤,41度会死亡。”根据这个原理,整合中西医理论、运动学、病理学、远红外线理疗功能和微电脑自动控制等理论和功能综合在一起,发明了一个由微电脑自动控制的癌症治疗器。2009年2月22日癌症治疗器首次在妹妹的治疗中显示奇迹,1个小时后疼痛消失,4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6个小时后体力恢复可以下床行走,9个小时后病人精神焕发有说有笑开始聊天,5天后出院,50天后患者开车去内蒙、成都、昆明等地旅游,12个月后癌细胞检查结果恢复正常。

3 机械工作原理

第一原理:微电脑控制远红外线包裹式环形加热身体及热波切割(简称热动原理)。

QKMS-中医机器人的“热动原理”:与众不同的加热方法是——环形加热和热波切割。就是以膈肌为中心(人体生命重要脏器都分布在膈肌上下)上下各13公分(总计26公分宽度)设法把病人用强力热源(由12条硅板半导体材料组成,每条电热硅板规格为26*6*1CM,电源:220V,芯片型号:DS18B20,通过绝缘材料组合成加热胸带)包围起来实现人体深处的“热聚合反应”,这是治疗白血病能够把“凝寒”直接从骨髓中逼出体外的关键技术路径,需要克服的技术困难是避免烫伤和漏电,解决的手段是用微电脑自动调节控制温度,实际“热波动轨迹”为设定温度(比如60度)±10度的“正弦波曲线”,构成理想的治疗条件。环形加热器——引发人体深层“热聚合反应”,其中的热波切割——引发人体深层“热循环反应”。人体深层的“热聚合反应”和“热循环反应”是快速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有效方法,表达为“生命的自组织能力(简称生命力)”被大幅度提升,因此,各种疾病不是通过一对一的药物或手术被治愈,而是通过“生命力”的重新“格式化或初始化”被治愈。主要特点是:安全有效广谱廉价。因此,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它不是西医、也不是中医。

第二原理:人体倒立状态机械辅助双螺旋运动(简称燕飞原理)。

QKMS-中医机器人的“燕飞原理”: 人体倒立状态机械辅助双螺旋运动时的姿态就如同燕子在飞翔,故命名为“燕飞原理”。通过模仿推拿、按摩、正骨、牵引、远红外线理疗等中医临床手法,综合为一体构成“多功能远红外线自然康复运动机(由一张治疗床和三台微电机控制系统组成,电机配电:24V)”,实现无药、无毒、无痛、省时、全方位、多病源同步快速人性化的科学理疗。基本功能包括:仿猴活动、倒立运动、仿蛇运动、热疗运动、电脑微控,功能可调、活血化瘀、消炎止疼、疏通经络、激活免疫,无毒无险、放松运动。核心技术是“去重力运动”,在远红外线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倒立和多功能运动是该发明的奥妙所在。就是将人的脚固定在一个机器的脚架上,在多方位远红外线包裹的基础上,由多功能治疗机循序渐进的实施升降及多种角度(包括:前后、上下、左右)安全的被动省力的倒立双螺旋自然运动(蠕动),将人体各部关节韧带自然人性化的拉伸与放松,事半功倍轻而易举的实现新型科学理疗。

4 技术检测与跟踪

王锡宁和马合生

设备名称:中医机器人(第三代)【Chinese robot Ⅲ】

发明人:马合生

主要功能:全电脑控制360度硅板热源远红外贴身热循环发生系统(半导体节能热源)。全电脑控制上下前后左右360度模拟太极双螺旋聚合裂解运动(负压失重态)。全电脑控制用人体分子同步切割热力线与动力线,生产“人造生命力”。

物理治疗原理:利用负压失重机械蠕动波技术,用人体切割摩擦同时吸收分解热能和动能,从中提取新鲜生命力。新鲜生命力通过人体血流加速度、人体气血谐振、打通内外经络和冷却空间身体直接改善生命质量,间接驱除各种疾病。这种全新的机器治疗原理来自生命物理学,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体经络的全新认知,是西医临床医生完全陌生和暂时无法理解的。

主要功效:对癌症肿瘤白血病晚期全身转移患者化疗后的身体持续剧疼和不能进食可以迅速缓解康复。对于脑梗、心梗、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斯、植物人、重症肌无力,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畸形,类风湿病,软组织劳损,皮肤病等临床主要常见病、多发病均可以逐步缓解康复。理论上推断有广谱的临床药物替代作用。

主要禁忌症:身体组织器官改造或植入假体或移植异体的病人,如心脏搭桥病人和放支架病人、人工关节病人、肝移植、肾移植等病人。此外,孕妇、精神病、老年痴呆症不宜使用。

安全管理:治疗床微电机组用电24伏比较安全,运动部件有限速无极调控(需要定期安全监测),热源用电220伏有三重触电保护开关(需要定期安全监测)。治疗前患者需要循序渐进热身运动,治疗后患者需要循序渐进起身落汗防止感冒。

5 实践实证结果

初步跟踪调查结果显示,“QKMS-中医机器人”六年时间性能不断改进创新,用“热动原理”通过非医疗手段完成约1100例疑难杂症病人的治疗,其中有大量被医院判处死刑的癌症晚期病人(包括1例卵巢癌、1例膀胱癌、1例肺癌3位马合生直系亲人),明确的失败病例约为60例,失败率为5.4%。“QKMS-中医机器人”挑战医学极限的重大意义在于,整个治疗过程是从病人体外单纯的“加热振动”干预,没有任何药物及手术的介入,没有胃肠副作用及肝肾损害,属于“绿色环保廉价医学新技术”具有重要研究推广价值。

6 人造生命力讨论

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力?什么是人造生命力?——核心提示:万物生长靠太阳!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光的尽头!”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本质就是“光的碎片!”(简称:光片)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本质就是“光片!”,就是光线被切断后产生的“光的碎片”。

生命力是什么?——生命力就是“光片”的螺旋自组织能力。

光被切成碎片之前,光线中的螺旋自组织能力被封闭在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空间里;光被切割成足够小的“碎片”时,光线中的螺旋自组织能力被成功的“释放”,周围的粒子物质就被“自主编辑”产生生命自组织结构现象。

人造生命力原理:在人体内把光线切断,把光线切割成足够小的“光片”后让人体吸收,这些微小“光片”释放出来的螺旋自组织能力就是生命力。远红外线比较软更容易被切断,因此远红外线是人造“生命力”的原始矿藏。在我们已知的所有医疗设备中,发现目前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造机器能精准复合此原理——这就是“QKMS-中医机器人”,通过半导体材料把电能高效率转化为远红外线(热能),再通过环形聚焦远红外线的“热聚合反应”把热能高效率转化为“生命力”,尽管“QKMS-中医机器人”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但其中创新的临床理论和实践已经开启了人类医学文明的新纪元。

从“人造生命力原理”我们已经知道:大火加热不能产生生命力,一定要用小火持久的温炖身体才能产生生命力,比如“贝纳尔对流,在扁平容器里均匀加热会产生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水”,比如“煲汤用小火慢炖有更高营养价值”,比如“中药煎熬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炖使水泡平行移动会产生更好药效”,比如“地球的南北极和赤道高热高寒,生命体稀少,而温热带如中国印度人口密集,生命体茂盛。”这些都符合人造生命力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