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时间:2023-08-24 17:16:57

世界古典文化成就

第1篇

苏州园林甲天下 江苏省苏州 吴中区苏苑实验小学四(3) 褚非凡

还有四十多天,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就要在苏州古城拉开帷幕了,对于这座早在1997年便在《世界遗产名录》上留下名字的城市来说,这也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等古典园林,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是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那么今天,我就带您去领略一下苏州园林的典雅。

苏州园林大部分属于私家花园,占地面积都很小,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无穷的景深,让游人观赏到错落有序的景色,苏州园林在造园过程中,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它们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看上去就在园中的百寺塔其实却在离拙政园足有三里远的地方。从园子到塔之间的三里,被称为“空中视线走廊”,因此它绝对不能遮挡景色。绿化工人自发修剪树木自然使这条走廊更加悠远而清晰了。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它们曾影响了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了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建筑,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我们的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意味着我们要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我们《世界遗产公约》的要求,要做好未来的工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的是要通过保护使得古典园林,这个世界文化遗产能够有续利用,能够传之于后世。使“苏州园林甲天下”,……能够使世遗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感到这是真正的到了中国,真正到了苏州。

6月28日,快来吧!让世界了解苏州!

指导教师:奚赳

[推荐给朋友] [显示打印]

第2篇

一、设释青少年的L体地位、发挥青少年的创新理念

在前文中我们己经提到有很多人认为古典舞不能够跟随潮流的脚步,也不能进行跨国界的交流,不想现代舞一样,可以与国外的朋友进行沟通。当然,为了使得我国的古典舞能够不断的在国内进行传播,最终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播向世界,我们在古典舞的形、神、劲、律方面,都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口味,比如说在古典舞的动作形态上,不再追求那些比较夸张复杂的动作,而是基于现代人的审美感官,在动作的设计上更加简洁,情感的表达采用符合现代人的方式,表达的内涵要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依靠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依靠青少年的强大的力量,肯定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才能够使得古典舞既不失去传统的古典韵味,又包含着丰富的现代情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我国的古典舞在对悠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的价值是不置可否的,然而,古典舞最开始从戏曲当中分离出来也是在50年左右,处于近现代新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目前最大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才能一方面能够继续传播古典精神,一方面又能够使其发扬光大,在现代人生活当中取得一席之位。我们都知道社会的中坚力量是青少年,我们只有抓住了青少年的主体力量,使他们承担起宣扬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任,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子,才能够将蕴含着民族精神精髓的中国古典舞流传下去。首先,中国古典舞它具有古代特色,它的古典色彩是不能够被抛弃的。古典舞之所以在价值方面区别人其他的舞蹈,就是因为它在对古典精神的传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如果失去了这一点,便将失去了其独特的灵魂。然而我们又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21世纪,接受信息的渠道非常的多,观众的口味具有现代特色,所以古典舞想要有一席之地,古典舞的形体或者动作的表达都必须要能够让现代的观众所理解并最终接受。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是不一致的。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在物质上都得到了满足,在对精神追求的方面越来越跟随潮流,所以古典舞的创作也必须符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对于古典舞的创作,不再是一味的参照古代的壁画,或者是一些历史资料,单纯的模仿是不行的,他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基础上,填入一些具有古典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古典舞的传承与创作方面,我们都应该依靠在社会上占据主体地位的青少年,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将古典舞不断的发扬光大。

二、强化基础训练,构建身韵审美教学体系

为了能够将古典舞发扬光大,我们必须要对古典舞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而古典舞的核心又在于身韵教学,所以我们必须要构建一个比较系统的身韵教学体系。在古典舞中,身韵有很高的训练价值,可以训练表演者“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并且身韵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的实践表明,身韵课程是可以分开进行的,最后进行融会贯通,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舞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的古典舞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舞蹈者。身韵一直贯穿着整个古典舞的学习当中。身韵是在对戏曲、武术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的动作特征进行一定的总结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强调在舞蹈的过程当中要以腰部为核心,非常重视对中段的训练。身韵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将身韵融入到古典舞的动作当中,它比较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练习:点线处理的能力、动作的连接能力、节奏的处理能力以及情感的表达能力「17]。可以说基础训练只是教会了学生们一些基本的动作,而身韵则是引导学生对这些动作进行升华,让整个舞蹈赋予了生命力和张力,给予了其灵魂。我们完全无法想象,如果一个舞蹈缺少了身韵,那将跟行尸走肉一样,空有僵硬的动作,没有古典舞的神韵,没有了内心的灵魂。所以为了能够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古典舞推广开来,我们必须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基础训练,并构建出完善的身韵训练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国人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三、培育中国古典舞的社区文化,利用新兴传媒传播中国古典舞文化

当代古典舞除了本身蕴含着重要的文化精髓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桥梁。在我国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有着东亚病夫的称号,然而这一切己经慢慢的离我们远去。但这些苦难的历史对文化的发展却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在古典舞创立初期,我国早期的舞蹈者克服了重重困难,才把古典舞不断地推向艺术的道路,从此活跃在舞蹈界的荧屏,承担着我国文化的交流和传播的工作。虽然如此,但在很漫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各国都不能够了解和认识我国古老的文化。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脚步日益加快,我国才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交流沟通,让世界渐渐地了解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度。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可能连国人自己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也渐渐的淡忘,这是悲哀的,那谈何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古典舞的出现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些悲哀,然而其传播的途径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新时期的中国,对文化的传播己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介,比如说报纸等等,这些传统的媒介在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我采用新型的媒介来传播中国古老的文化是不是可以取的更好的蔓延效果。我国可以在社区里面进行宣传,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兴传媒来对古典舞进行宣传和推广,也可以使中国的古典文明走向大西洋彼岸。对外开放的程度使得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的其他国家的语言,那么肢体语言便可以成为最主要的沟通方式,舞蹈便是这样的一种沟通的枢纽,可以成为各国文化交流最好的外交使者。但是要想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必须向他们展示富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向他们描述我国古老的文明。虽然现代舞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无国界的沟通和交流,但却缺乏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由于中国古典舞既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又宣传了民族精神,所以在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且古典舞也担负起了这份非常重要的使命,自中外交流开始,通过其千变万化的动作和丰富的内涵向世人展示着这个崛起的东方大国,让世界更多的同胞认识了中国,从而了解中国,最终喜欢上这个国家。在新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媒介己经不再能够满足文化的传播,为了更好的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为了让国人更深入的理解自己本民族的精髓,我们可以通过社区的平台来宣传古典舞,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兴的媒介来将古典舞的精神蔓延开来,让更多的青年人喜欢古典舞,热爱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可以称作是我国艺术作品的精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结晶,在我国的舞蹈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并不断流淌至今,骨子里带着古典的气息,又富有时代的气息,是中华民族非常有价值的文化瑰宝,可以说古典舞在对青少年审美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事物吸引了青少年的眼球,歪曲了他们的审美观,严重阻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古典舞的学习可以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审美观,能够培育青少年的优雅、内涵及志向。然而目前古典舞的教育和普及并不是非常的普遍,使得很多青少年可能对古典舞的认识都不够。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典舞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谨记古典舞的民族元素,突出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精神,要充分的发挥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在古典舞方面的创作才能,还需要强化基础训练,充分构建完善的身韵审美教学体系,当然在针对目前古典舞普及性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要与时俱进,采用一些新兴的媒介来对蕴含传统的文化的艺术瑰宝古典舞进行更深更广的宣传和推广。

作者:朱南轩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

第3篇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高潮。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第4篇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Abstrac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been conceived, developed and grown in thousands of years on the vast land of China. With her unique forms and connotations,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ad formed her unique art style, standing in gardens around the world. However,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globalization, it is considerable that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how to meet the modern demands with continuous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challenges;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武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

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二、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怡园的藕香榭,都是反映园主歌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意境。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一书中曾写:“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借以题辞,辞出而境生”。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所属性质、地域的不同,决定了整体风格、空间细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园林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气派;江南私家园林轻巧、玲珑、活泼、纤细、通透、朴素、淡雅,表现出秀丽、雅致的风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对西方国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古典园林也迎平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是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第5篇

【摘 要】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美:一是形神兼备之情态,从形神兼备中传情达意,达到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的完美交融;二是刚柔相济之风姿,刚与柔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三是诗情画意之意境,诗情画意的意境与舞蹈的神韵完美融合;四是清空曼妙之品性,在空灵之中蕴含着静穆中的崇高,从曼妙的舞蹈动作中向我们传达一种高远的品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美;形神兼备;刚柔相济

中国古典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表演艺术,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武术、戏曲、民族舞蹈、杂技等传统艺术的精华,并借鉴了芭蕾舞蹈的抽象性,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气韵”是中国古典舞蹈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诗情画意、清空曼妙等品性,都是中国古典舞气韵之美的体现。

一、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强调形神兼备,以传神为旨归。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形”可以看作是舞蹈的形体动作,也是艺术家传神达意的物质基础。“神”是艺术家心灵的气象,是从生命的灵魂深处涌现出来的情意。中国古典舞强调形神合一,以深邃的感情和思想为内在意蕴,以形体的表现为物质基础,实现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的完美交融,以情感的丰富性和思想的深刻性达到艺术表现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典舞并不过分追求形似,也不是定型舞姿的动态造型展示过程,而是强调所谓的精、气、神,强调动作中蕴含的韵律与精神,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的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例如,在中国古典舞蹈《风吟》、《扇舞丹青》中,便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思想情怀,是情感表达与动作表现的交相辉映、相互交融,体现着永无休止的玄妙,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在舞蹈的韵律与节奏中体现了生命的律动与活力之美,在人物的传神写照中体现其内在精神,在舞蹈的动态形象中构建中国古典舞的典雅之气。因此,宗白华先生说,中国古典舞以其最高度的节奏、韵律、秩序、理性,唤起人们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也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二、刚柔相济之风姿

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中国古典舞在表现方式上偏于阴柔之美。总的来说,中国古典舞既有阳刚的一面,也有阴柔的一面,同时又非常重视刚柔相济,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刚柔相济生变化、一阴一阳谓主道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体现。

中国古典舞是一种柔中寓刚,以阴柔占据主导地位的舞蹈艺术形式。从表现形态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节奏鲜明、曲折变化、圆润流畅的艺术形式。其中刚与柔是所有古典舞动作中的两个极端,它们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中国古典舞非常和谐、有致地体现出了刚与柔的意象,因此我们可以说,刚与柔是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元素,也反映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点。例如,舞蹈《书韵》通过男子的独舞,以舞者的动作形态展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为我们体现出与道体合一的书法韵律、章法与意象,同时也表现出了舞蹈的内在精神。《世说新语》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谓之“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游龙”,这也体现出了音律节奏与刚柔相济的动作之间的相互协调,完美体现了中国书法飞动之神韵。这书法舞动的节律,便如舞者身体语言的韵律,刚柔相济、宛若有神既是中国书法的内在意蕴,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

三、诗情画意之意境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之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中国意象艺术追求的目标。达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要达到超越现实本质、以诗宣情的境界,从景物的外在表现中体现人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因此,品味诗情画意之意境重在品味其画外之意、诗外之情,如实地投射审美主体的心理想象,并引起人们的共鸣。诗情画意的气韵生动,造就了艺术表现中的无我之境,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极致和上品。中国古典舞蹈是一种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这种模仿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而是对人的幻想进行模仿,这种传神的手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特质,也是中国古典舞蹈追求“意境”的一种体现,因此,诗情画意的品格与境界便与舞蹈的神韵完美融合,达到高度一致的境界。例如,舞蹈《春江花月夜》在优美、舒雅的抒情旋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画卷,在春天的傍晚,静谧的月亮从东山上渐渐升起,小舟荡漾于江面之上,两岸的花影在轻轻摇曳。舞蹈以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为创作背景,通过手持羽扇身着蓝裙的怀春少女,表现出对于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优雅的韵味、飘渺的动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含蓄、深远的境界,为我们传达出了一种朦胧淡雅的诗化意境,让人们在宛如仙境的诗情画意中获得美感。

四、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古典舞蹈反映出一种超越世俗世界的价值取向,以一种素淡奇逸、自然简约的风格,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此外,舞蹈也反映出了一种豁达的精神面貌与自由、澄明的理想境界,也是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的一种体现,在空灵之中蕴含着静穆中的崇高,从曼妙的舞蹈动作中向我们传达出了一种高远的品性。总而言之,中国古典舞蹈向我们传达的是精神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脱离了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也是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与清洁无暇的理想世界的反映,彰显出中国传统艺术中清空曼妙之品性、空灵深邃之意蕴。

五、结语

“气韵”美是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审美元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古典舞蹈中突出的审美特征。无论是古典舞蹈还是经转换、更新后的新古典舞,都需要“气韵”为基础。因此,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美,从审美的高度去研究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意蕴,真正体现古典舞蹈中“气韵”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第6篇

气韵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舞的重要特点和美学品质。如唐张彦远将气韵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道空善赋彩谓非妙也。明代陆时雍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凡情无寄而自佳,景不丽而妙者,韵使之也。从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来看气韵作为美学范畴是中国文化审美所独有的。可以说气韵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既包括了对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的体悟亦包括了艺术家自我的风姿神韵人格意识生命态度和情感指向之表现同时又是上述诸因素流贯于艺术作品中所显示的只可慧会却难以言传的风貌与品格。所谓舞蹈气韵是指作为^的生理生命力在形体动态中的艺术化的投射之气,与作为超越于人体生物意义之上的精神和风度情致之韵,在舞蹈的流动中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精神与物质相交融的美的特质。

马克思指出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中国古典舞正是中国文化直观自身的方式而在这个直观自身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生命追求审美情趣与其自身的气韵之美。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体在剐乘相济形神兼备清空曼妙诗情画意等方面。可以说通过刚柔相济之风姿形神兼备之情态清空曼妙之品性诗情画意之意境的追求完成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的历程。

一、刚柔相济之风姿

中国古典舞相对于西方舞蹈来说偏于阴柔之美但就中国古典舞奉体而言同样也存在着阳刚阴柔之分同时中国古典舞又十分强调刚柔相济这充分体现了我围古代文化典籍中《周易》的一阴一阳谓主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典舞是以阴柔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柔中寓刚的舞蹈。从舞蹈表现形态看中国古典舞节奏鲜明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技艺交融,刚柔并济圆润流畅,曲折变化。而刚柔作为动作特征的两个极端,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在对立中求得统一的。以刚柔相济为特征的中国古典舞和谐有致地融会了刚柔的意象故而刚柔既是中国舞蹈的动作基本元素也成为中国古典舞审美类型的基本范畴。

中国古典舞的刚柔相济的特点反映在其舞蹈中既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前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外展性动作占主导地位足部动作较多属于动的舞蹈暗示力量之强大总体上表现出雄健刚毅顽强彪悍道劲挺拔英武威猛激烈舒展开放等审美意象,而后者在舞蹈基本动作上脚下动作较少是属于静的舞蹈动作主要在手的部位,动作所暗示的力量较小动作属于收缩性,以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反映内聚性特征表现的是幽静典雅含蓄清秀娴静朦胧等审美意象。当然中国古典舞更有一些舞蹈作品寓静于动动静结合体现出刚柔相济之美。

例如舞蹈《书韵》以男子独舞来表现中国书法的神韵以自然形态的舞者来比拟书者以体现书之韵律章法意象与道体同一的宇宙生机同时体现舞蹈的精神。明丰坊在《笔诀》中云:书有筋骨血肉点画劲健飞动则见刚柔情,生动静之态自然神完气足。书着的人就变成了酣畅沉醉的舞中人,舞之律动即书之精魂。刚柔相济灵舞飞动的书法便展现于翰逸神飞刚柔相济的舞蹈风姿。《世说新语》评价王羲之谓之时人目王右军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舞者以节奏明快的身体语言时而刚健有力,宛如惊龙出水时而飘逸秀美仿佛白云掠过刚健与柔和的动作与音律节奏相谐调 飞动之神韵弥漫于舞台之上中国书法活泼的内在精神跃然而卅。舞骨便如宣纸舞动的节律便如灵动的字迹“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 刚柔相济幻化出飞动的神韵选是书法的精神,更是古典舞蹈的精神。

中国古典舞中刚柔相济之风姿是中国舞蹈气韵之美的外化形式反映了其阴柔与刚健协调一致的内在精神气质成为典型性的舞蹈审美意象。

二、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以传神为要旨。中国艺术的精神强调以形伟神形神相依。舞蹈中的“形”作为可视可感的物质运动是舞蹈的基础构成是艺术家之神情意的物质载体。神是生命的根本是心灵的气象是灵魂深处的情意。中国古典舞以深厚的思想与深遂的感情为内涵并以其作为统领形之神,而气韵,则是形神合一是内在神韵与外在形象交融而达到的艺术的至高境界同时也是思想的深刻和情感丰富的意象表现。

中国古典舞虽然也追求形似但其强调的主要不是动态造型展示定型舞姿而是人体远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韵律强调精神强调境界所谓精、气神,这既是中国古典舞的追求也是其境界并成为其特质。因此中国舞蹈最重要的审美品质就是气韵而气韵之美就是中国舞蹈最有特色的美学品质。

舞蹈的气韵是以人的身体为物质载体,以人的情志和精神倾注在舞蹈过程中从而使其具有精气神体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追求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律动。闻一多先生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使是节奏的动或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机能的表演。中国古典舞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有神,舞蹈动作以气带动气韵通行意蕴内含,以有形的动作显示无形的张力, 动作与情感交融舞蹈中蕴涵了说不清道不明永无休止的玄妙,力图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状忠并进入深厚高远的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个境界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命实体存在方式的理解和所追求的理想。因此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文化对生命存在的理解是致的都追求生命的精神和境界。对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这个特点宗白华先生有精妙的省悟: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所以中国古典舞的气韵之美就是生命精神之美生命活力和律动之美。中国古典舞深刻地体现着这种追求高远境界的精神以形神兼备传情达意为追求目标,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只有情深意远的舞蹈才是真正的舞蹈所以宗白华先生认为,尤其是舞,这最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同时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动力热情它不仅是一切艺术表现的究竟状态且是宇宙创化过程的象征。

对中国古典舞而言形神兼备之情态还包含有天人合一的品性与意趣使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例如古典舞蹈《扇舞丹青》和《风吟》便深得精髓,德音不愆,以合神人,追寻着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理想,俗将人之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

习古人追求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的境界,在传神写照中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在体韵遒举风采飘然的动态形象中建构起中国古典舞之雅气。

三、清空曼妙之品性

中国文化审美品格中有以清新空灵的理想世界超越混浊尘俗的现实世界的价值取向。清的基本品格是自然简约素淡奇逸。而空也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既反映着人生豁达的精神状态也反映着人生澄明、自由的理想境界。在中国文化的审美中艺术的极境如空谷幽兰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

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崇高。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方显出曼妙之雅致才突山高远之品性。

中国舞蹈所展现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人的精神的世界而不是现实的世界。作为超越现实的艺术形式舞蹈以身体的舒展和心灵的自由反映清洁无瑕的精神和理想世界表现自由旷达的人生态度,展不自己空灵无垢的心境,与现实中碌碌众生的愚昧可笑之相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彰显中国艺术之中空灵的美学意蕴与特点。

宗白华先生认为,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其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它又需超凡入圣独立于万象之表凭它独创的形相范铸一个世界冰清玉洁脱尽尘滓这又是何等的空灵?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亩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呈露于前。真力弥满,则万象在旁,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例如,女子群舞《小溪、江河、大海》以婀娜的舞姿表现清流潺潺的小溪烟波浩淼的江河以及碧海蓝天一望无垠的大海烘托变幻莫测朦胧恍惚的氛围以流动的节奏再现无限的空间,使人感受到在浊浪排空汹涌澎湃的险恶际遇里,还存有超凡脱借飘逸空是的美好意境。再如,古典舞蹈《风吟》舞者服装以白色为主色调动作连接极其顺畅和严密动作质感贯于肢体的末梢在一连串流性动作之后的瞬问静止继而变换动态。舞蹈以写意的手法以轻盈飘逸的跳跃灵巧敏捷的旋转展现风中吟唱的心绪幻化出孤寂飘零的宇宙空间意象。

四、诗情画意之意境

几乎所有的中国意象艺术部以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意境作为其艺术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之境界就是要达到如诗如画的超越现实本直的状态就是要以诗宣情以画达意从而揭示寓于景物却超然物外的心性主体的关于生命的理解与情感所以诗情画意之境界更多地指诗外之情和画外之意是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在艺术鸣基础上的心理想象的投射及其达到的境地。以诗情画意而造无我之境以体现气韵生动,便成为中国艺术的上品和极致。中国诗素以吉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以物寄情寓情于景而中国画讲究超以象外,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李泽厚在论及中国画的美学特色时指出: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这种风神又要求建立在对自然景色对象的真实而又概括的观察把握和描绘的基础之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艺术的美学追求。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出无限(诗情),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舞蹈是身体模仿的艺术。但舞蹈的模仿往往并非对实在物的模仿它通常是幻想中的幻象。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强调传神,而将模仿作为最为低劣的艺术层次。而美学的神就是艺术追求的“意境”,因此中国古典舞所表现的神韵与诗情画意的境界品格便完全一致。例如: 中国古典舞作品《春江花月夜》原作在弛雅优美的抒情旋律中展示了一幕美丽的画卷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舞蹈把原作提供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作为舞蹈的背景通过身着蓝色衣裙手持双白羽扇的女于独舞通过闻花、鸟鸣、对水照影、向往幸福等细节表现了一个怀春的少女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的动态飘渺,优雅韵味幽静而悠长意境含蓄浑远。正是舞蹈所营造的情景交融如诗如画的意境十分传神地表现了朦胧淡雅的诗化美感。

再如《荷花舞》舞者身着长裙裙子的下摆是荷叶盘,盘上四角各有一枝亭亭玉立的荷花,远远望去舞台犹如一汪荷花花池,荷花仙子们在水中翩然起舞,特别是以拟人化的荷花女们以圆润流畅的舞步,在舞台上徐缓移动变化着名种队形画面,营造出浮游流动和涟漪层起的意境突显出纯洁崇高圣洁美丽的形象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使观众在诗情画意中获得极人美感。

第7篇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浩瀚博深,我们完全有能力,也应该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之城。而目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端正思想,理性、客观地认识和汲取他国的成功经验,真正把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世界文化城市:思想与艺术的集聚之地

叶:前些日子,我到欧洲去转了两个月,巴黎、罗马、柏林这些享誉世界的名都,所拥有的文化内涵令人赞叹不已。但另外有些城市,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德国的纽伦堡和慕尼黑,捷克的布拉格、波兰的华沙和克拉科夫,他们所拥有的城市文化内容,亦在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我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世界城市发展中的历史中,尤其是在快速推进的现代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城市是否也有不可忽视、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蒯: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将纽约、伦敦、巴黎等称为“世界文化城市”,大概不会有什么异议。然而,还有一些城市,论人口、规模,并不算大,说经济实力,也未到龙头魁首的地位,但它们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城市”。因为,这些城市是思想和艺术的集聚之地,是世界上一批最有思想、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集聚之地,这些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尚和文化精神。你上述的那些城市,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人文优势,才使这些城市的大名如雷贯耳,并确立了在世界上不可动摇的文化地位。

比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城市规模并不大,但它却是举世闻名“音乐之都”。莫扎特、舒伯特和施特劳斯这些音乐巨擘的灿烂光辉,使这座城市始终笼罩在一片温馨迷人的气氛中。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金色大厅”现已成为古典音乐的象征,也成了维也纳这座城市的象征。然而,维也纳的光荣还不止于此,在这座城市里还诞生了或生活过一连串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卡尔・波普尔和弗里德利希・哈耶克,还可以再加上门格尔、米塞斯、熊彼特、贡布里希和茨威格等人。曾有人感叹:一座不大的城市,甚至可以说只是一所大学——维也纳大学,能够为20世纪人类知识遗产提供这样一份名单,大概也只有巴黎出产的大知识分子数量能与之媲美。

叶:我喜欢音乐,所以我去德国的慕尼黑时,特地绕道维也纳,前往瞻仰金色大厅和音乐公园。在那些乐坛巨匠的雕像前,我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受。欧洲像维也纳这样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有好几个,而且有的城市还诞生了闻名于世的学术流派,您认为这样的城市可不可以跻身于世界文化城市的行列?

蒯:当然可以。比如德国的法兰克福,就诞生了一个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前半叶,法兰克福集聚了一批最有创见和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这个学派使法兰克福成为国际思想界的重镇,其影响遍及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法兰克福还是欧洲商品交易和展览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也是欧洲大陆最繁忙的会议中心。据悉,每年至少有5万个会议在这里召开,260万观光客涌入此地参加各种高层会议。法兰克福还拥有“德国最大的书柜”——德意志图书馆,大约有500个出版公司集中于此,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图书业的中心。每年世界最大、最有名的书展都在法兰克福举行,吸引了大约800多家参展商和25万名参观者。正是这些优越的区位、经济条件,使法兰克福成为全球闻名的世界文化城市之一。

当然,世人对法兰克福的记忆还在于她是大文豪歌德的诞生地。

世界文化城市:历史与现代的文化之都

叶:世界文化城市,被世人公认的先决条件,就是她在文化层面上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超过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力。换句话说,或许这座城市曾产生过政治强人、经济巨头、军事枭雄,但人们记住的,更多的还是文化方面的名人和闻名寰宇的文化活动,而且在数量和名声地位上都有着不可替代性。我想,这大概是文化城市有别于一般城市的特点所在?

蒯:可以这么理解。在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希腊的雅典。

公元前5世纪、4世纪前后,雅典经济繁荣,政治上相对自由,公民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所以,雅典在艺术、哲学、法律、科学诸领域都作出了杰出贡献。雅典的极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不朽的大师。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以及哲学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在雅典诞生或居住过,这些光辉的名字使雅典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吸引力。希腊各地的精英被吸引到雅典来,他们又把雅典的文化传播到希腊各地去。从某种意义上说,雅典的文化影响超过了它的政治影响,雅典是当时相对意义上的“世界文化城市”。为此,古代雅典还成了西方文化的源泉,雅典的一砖一瓦闪烁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光辉。在其影响下,希腊许多城邦也孕育出了类似雅典的政治、社会、文化底蕴。

尽管后来罗马帝国建立了无可争议的政治霸权,但雅典的文化影响仍然不可抗拒。在罗马帝国,要想出人头地,总要懂得些希腊文。罗马的上层社会也有一种仰慕希腊文化的风尚,他们把希腊哲学、文学和艺术奉为圭臬。罗马较为富裕的人家,指望青年子弟将来能有所作为,在受完教育后,总要到希腊文化的中心雅典去周游一趟,带回一些希腊艺术品来装饰自己的屋子……

叶:我以前求学时听欧洲文学史课,老师着重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而对古罗马神话则是一笔带过,因为古罗马神话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古希腊神话的翻版,而罗马神话中的那些神,也只是换了名字而已,有的甚至没换,比如太阳神阿波罗。今天,您从某个侧面再次印证了雅典文化的历史意义。这次我在雅典住了三天,第一天就去拜谒了雅典学院,因为我仰慕古希腊的先贤,像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我一直奉他们为精神导师。

蒯:实际上,类似雅典这种城市的文化中心现象,在古代西亚和东亚亦有范例。公元前2000年,人类早期文明史上最著名的城市古巴比伦建成,后因战火被毁。公元前612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废墟上重建巴比伦城,他这样宣告:“庄严华美的巴比伦,我视你一如我的生命……我愿尽我的力量,使你成为空前绝后、无比繁华、无比昌盛的大城。你将接受万国的进贡,以及全人类的膜拜。”

我们中国,公元7世纪和8世纪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世界特别是对亚洲具有重大影响。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源源不断输向中亚和欧洲,同时,大量被唐人称为“西域胡人”的外国人来到长安、洛阳等各大城市。长安成为胡商、胡僧、胡姬们集聚之地。比如,来自异国的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融入中土的雅乐、古乐,成为盛唐之音。长安城成了周边国家心目中的典范。日本仿照长安城建造了平城京、平安京作奈良、平安时代的首都。朝鲜半岛上新罗王城的规划,也以长安为蓝本。

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所谓世界文化城市,就是世界文明之花。世界文化城市是世界文化地图上令人瞩目的地标,而人类文明史上的各种文明则是这些伟大城市的底色。

叶:按照汤因比的说法,人类社会曾诞生过二十多种文明,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有的没落了,有的进步了。所以,世界文化城市的形成,也有她自身发展的一个逻辑关系,不单是“强力进行文化建设”或“大力营造文化氛围”所能功成名就的,这和一夜可以暴富、三代才能培养贵族是一个道理。但有一点我想请教,像纽约、洛杉矶等北美新大陆的一些城市,虽然城史不长,文化底蕴也不如欧亚大陆的城市那么丰厚,但人们仍不得不首肯她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力。在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见解?

蒯:资本主义文明起源于欧洲,随着欧洲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以及随后欧洲殖民主义的迅猛扩张,这种特殊的文明在19世纪以后便逐渐被普遍化了。所谓世界城市和世界文化城市,都是在世界强势文明的土壤上长出的参天大树。先是伦敦和巴黎,后来是纽约。“要是你对伦敦厌倦了,那么就是对人生也已经厌倦了。”当18世纪英国文豪约翰逊说出这样的话时,语气里充满了大英帝国公民的自豪。这种自豪,也是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自豪。“美国左右着全球的议论、全球的认识和全球教育上的相互影响。外国模仿美国已成为全世界的现象。”当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1993年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深感美国的强大。这种强大,也是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大。

总而言之,世界文明发展大势是风云流转、变动不居的,一如整部世界史所显示的那样。当某一文明的土壤慢慢肥沃起来,在其中便孕育着世界城市和世界文化城市的未来。

叶:除了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作为世界文化城市还有哪些方面的标志?

蒯:凡强健的文明肯定都是自信的,因而最重要的标志是多元和宽容。当年鲁迅从箱底翻出几面汉代铜镜,背面刻着葡萄、跳跃的鼯鼠和小飞禽。这些葡萄、鼯鼠等,都是外来的。他感慨道:“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无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所以,充满自信的文明无一例外都是多元的、宽容的,而作为“文明之花”的国际大都市也无一不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在这方面最直观的城市就是纽约。今天,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根据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纽约市的居民中,在国外出生的占35.9%。纽约市民来自230个种族,120个国家,使用115种语言。你若细察纽约的人文地理,纽约就像是由一个个小“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全城遍布唐人街、印度街、德国城、俄国城、小意大利、小韩国、小哥伦比亚、犹太人区、爱尔兰人区等等。纽约的曼哈顿没有中轴线,没有单一的民族特色。但它有许许多多局部的轴线,许许多多民族的特色。聚集2000多万人口的纽约大都市区,多种族多文化多阶层共存,相互间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既是刺激竞争的催化剂,同时也是阻碍发展的摩擦力,当然,更是文化融合和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

所以,世界文化城市作为最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地方,作为各种文化相互作用最频繁最充分的地方,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文化创造力的中心。

第8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古希腊雕塑中的审美特点之“真是的完美”作为切入点,分析古希腊时期的审美风格。这不仅仅是出现在雕塑中的,更出现在当时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体的比例以及生活中器皿、场域的独特设计都能略见端倪。分析其基本形态,并对现在创作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古希腊 雕塑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如果说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而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则是追求“真实的美”。

在文化史上,通常从亚历山大远征开始到埃及托勒密王朝臣服于罗马帝国的历史阶段称为“希腊化时期”。“希腊化时期”的题材相当丰富,出现的地区也十分广泛,从某种意义上讲形成了一种文化的扩张,其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且成为了整个西方艺术的奠基,其崇尚客观真实之美的文化便是西方文明讲究思辨性、讲究客观之真的最初体现。希腊雕塑创造了一种美的综合,对于人体本身也充满了赞美,这些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许多雕塑上得以体会。反过来说崇尚的风俗也给了写实雕塑语言的发挥以淋漓尽致的机会。

在古希腊哲学家与艺术家眼里,人体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是最具匀称和谐、庄重优美特征的审美对象。于是,古希腊艺术中,人体雕塑随处可见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与希腊人特殊的观念有关。在他们眼中,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索的头脑或者感觉敏锐的心灵,而是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擅长各种运动的。这种思想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他们周围的利提阿人、加里人等几乎所有临近的异族都以为羞,只有希腊人毫不介意地脱掉衣服参加角斗与竞走。斯巴达连青年女子运动时也差不多是的。

古希腊人在古典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与其他古代世界观相比较是进步的。私有制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古典世界观是重视个人个性的。但公有原则的并存,又决定了它对集体和国家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一个古典的民主主义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古典世界观在本质上并没有离开唯心的即宗教世界观的范畴,但是,另一方面它承认人的崇高与伟大。古典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是标准,是世间万物的尺度,而神不过是理想的人。尽管神生活在天上,人生活在地上,但本质上人与神并没有这种天壤之别。神的身上所体现的实质上是人自身,对神的赞颂实质上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与此紧密相联的就是那种神圣的裸裎观念,并因此而导致了更为直接的优异条件就是青年人的身体锻炼与竞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艺术家提供了全民的模特儿。

其次,那时的人们在浴场上、在练习场上、在敬神的舞蹈中、在公众的竞技中,经常看到和的动作。他们所注重而特别喜爱的,是表现力量、健康和活泼的形态和姿势。他们竭力要使肉体长成这一类形态,培养这一类姿势。几百年之间,雕塑家们就是这样的修正、改善、发展肉体美的观念。事实上,我们今日对于理想人体的观念就是始于他们的。在哥特式艺术终结的时期,比萨的尼古拉与近代最早的一批雕塑家脱离了教会传统,放弃细长丑陋、瘦骨嶙峋的形体的时候,就以留存下来的或新出土的希腊浮雕为模范。

再次,体育竞技在古代希腊是与宗教活动联在一起的,所以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更具有一种神圣的色彩。因而,奥林匹克运动会所包含的实际内容,已远非“运动会”这个概念所能容纳。实质上,它已经成为一个蕴含深广的文化现象、民族凝聚的轴心和整个希腊民族精神的象征。甚至有些外邦人把奥林匹亚圣地认作是希腊的首都。每两届奥运会之间的四年称做一个“奥林匹德”,它被古人用作纪年的一个计算单位;公元前776年历史上举行第一次奥运会的年份,被后人用作希腊纪年的开始。随着古典盛期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身体锻炼和比赛风气的形成,人们对人体的外在形式美的探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从理论上作出了规范。著名雕刻大师波利克里托斯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他所创作的身体运动员的形象已经成为当时的典范。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他把观察与表现模特儿以及他的整个艺术理想做了一个总结,在理论研究上很有建树,后人把他这套完整的规律称之为“法式”。波利克里托斯的“法式”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了人物造型的金科玉律。之后也有人对其进行了突破,但这些都说明希腊古典后期人们对人自身的美的认识与把握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古希腊的艺术家们创作了难以数计的形象,并一次又一次地对人体美作出理论上的总结与规范,使繁荣的希腊艺术在世界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人生来就是爱美的,而古希腊的人们则是将对美的追求更强烈的表现出来,努力的追求完美,这也正是我所向往的。

第9篇

我们所说的“写实主义”指的是两个含义:一种是指创作方法;另一种是指绘画中的描述手法。写画家库尔贝在十九世纪的时候首先了写实主义这一说法,随即,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在西方首次出现。

在当时已经存在并发展成熟的流派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而现实主义也是针对这两种流派而出现的。他们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原因在于:写实的表现手法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内涵。他们对所谓的矫揉造作的理性和激情嗤之以鼻,将写实性的自然主义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受其直接影响的就是印象主义。可以说写实主义影响了当时的各种流派和思潮,而这种影响随着传统的自然主义的写实主义的不断演变,在二十世纪后几乎全面解体,发展的更为宽泛。

本文探讨的是传统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古典主义和写实主义,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欧洲艺术史,包含于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之中。

写实主义的历史渊源

1.古希腊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风格

谈到手法上的写实主义的源泉一定要涉及到“古典主义”。“古典主义”(classicims)一词指这样一系列的现象:“公元前五世纪的雅典艺术有意识按地视为创作的源泉。”“古典主义是传统和回归古代的典型,是对经典的模仿。”

古希腊艺术在古典时期所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给世人留下了完美的典范。其后的古典艺术,都是对古希腊艺术样式的模仿。直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古典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文艺复兴学习古典,但并非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通过学习古典从而精神创造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文艺复兴时期回归对人性的关注,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真实。在这一时期,表现现实中的人和世俗生活成为艺术家们描绘的主要题材,我们从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时期的艺术家们源源不断的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艺术中吸取营养,并不断的从自然中去挖掘和探索。

2.十七、十八时期的理性过度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可以被称之为感性美学的话,那么其后的十七、十八世纪美学则可以说是抽象的哲学美学。人类的美学思想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和谐美,发展到了近代的崇尚美经历了十七、十八世纪这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度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人们高举着“人性”的大旗,而十七、十八世纪的人们则更加注重“理性”。突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巴洛克”(Baroque)艺术和“洛可可”(Rococo)艺术中。“巴洛克”艺术延续了文艺复兴运动,更加具有写实性。分析典型的巴洛克艺术作品发现,它们具有很强的动态感,更加拉近了所表达的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而巴洛克艺术同样处在理性的年代,这时期的艺术更加理智,在现实性和情感性的表现上则更加成熟了。

3.十九世纪多元化的艺术理想和二十世纪的写实艺术

十九世纪崇高美的理想逐步取代古典和谐美,在这一时期统一的古典主义开始分化,形成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印象主义等多元化的艺术流派。

西方形式美学发展到二十世纪达到了高峰,出现了探索形式语言这一艺术潮流。印象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起源,二十世纪的艺术流派纷繁复杂,艺术流派众多,艺术思潮不断的涌现是以往的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写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出现在了许多艺术现象当中。这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写实主义取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十世纪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动造成艺术形式语言上的多元化,使得写实主义在新世纪取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现实主义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取新的艺术形式和成果,是写实主义的艺术语言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

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后印象主义画家保罗.塞尚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可以说二十世纪中重要的艺术家无一不受到他的影响,如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和布拉克。立体主义从古埃及的艺术中汲取灵感,并从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中的结构和空间概念里找到创作的源泉,从而形成了属于自我的独特的创作方法。立体主义追求一种几何形体的美,通过组合、排列、分解的形式产生出一种视觉感受。这不但但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改变,更是改变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之后,出现了更多的艺术流派继续的探索,如至上主义(Suprematism)和新造型主义(Neo一Plastieism)等,他们将二十世纪的形式主义推向了极致。至此,传统的写实主义艺术和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分离了。

写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美学共性和发展方向

写实主义在古典主义艺术中孕育而生,纵观艺术史,他们都是一种美学观念的延续,是关注客观世界的发展结果。

写实主义在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意义,时至今日,写实主义经历了由纯粹的模仿到对挖掘内在的真实,由模仿外在世界转向描绘内在的心理世界。写实主义不单单是一种风格和手法,更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生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衰竭,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虽与写实主义分离开来,但是人们追逐和挖掘内心的世界这一想法只是进行了形式上的转变,实质上从未间断。

第10篇

关 键 词 :俄罗斯 古典音乐教育 优秀传统

今年是我国的俄罗斯文化年,许多重要的俄罗斯文化(包括俄罗斯优秀的古典音乐文化)的宣传、介绍和鉴赏活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俄关系几个世纪以来在持续发展着,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异质文化精华的借鉴吸收,已经成为我们现代化发展的必经环节。正如《望周刊》所说,中国人有着“永远的俄罗斯情结”①,俄罗斯文化年的开展,为我们认识、学习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俄罗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传统的大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外国包括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精华,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直接目标。尤其是深入了解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过程,借以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吸取其异国优秀文明传统,为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发展服务,对于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熏陶,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艺术文化素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介绍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的经验和特色,设想通过深入发掘俄罗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蓬勃的现代活力,向公众展示一个全面而又生动的俄罗斯音乐艺术大国形象,给俄罗斯文化年提供一个有益的资料借鉴,也揭示出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对于我国现代艺术文化教育的借鉴意义,直接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及其特色

作为一个充满音乐气息的国度,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全民爱好音乐的氛围,这种全民爱好音乐的特点,源于它有着古典音乐文化教育熏陶的优秀传统。而且,21世纪的俄罗斯经过了诸多社会剧变之后,其伟大的古典音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更大的振兴,此间的原因,如同俄罗斯格涅辛音乐学院硕士生吕冬所说:“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已经深深地嵌在每个俄罗斯人的灵魂里。”②简要概括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特色,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从小培养,音乐艺术教育深入家庭

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戏剧院,常常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家人兴致勃勃地到剧院去。观看演出时,每个人都很投入,时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自己喜欢的演员献花。音乐厅和艺术展览馆也是父母经常带孩子光顾的地方。孩子们从小就聆听许多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曲,感受到许多艺术作品的魅力。父母对孩子的这种通往艺术殿堂的引导和熏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修养。

游览艺术博物馆,是俄罗斯人的嗜好之一。在博物馆的艺术品前,年轻父母对孩子耐心指点、讲解。在周末和节假日,父母常常带孩子去公园、郊外,感受大自然的美,在大自然中放歌、作画、读书、凝思。这有助于把对周围世界的美的观察和感受,作为理解和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生活美的主要源泉之一,把大自然的美作为进行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我们坐在大陵墓上,四周响起各种鸟儿和谐的大合唱,空气中飘荡着青草的芳香。我们沉默不语,不必给孩子们讲很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袋……”“让孩子们从儿童时代起就喜欢听百花怒放的花园里和荞麦花盛开的田野上那悠扬的乐曲,欣赏春暖草地上和秋风细雨里那悦耳的旋律。”③这种从小给后代以艺术熏陶的做法,无疑为音乐国度的文明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绵延不断的艺术张力源泉。

(二)开设各级各类音乐学校,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

据《国外学校和教育》④介绍,俄罗斯有许许多多的七年制儿童音乐学校,学生一边在普通学校学习,一边在儿童音乐学校学习。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进入音乐学院。另外,还有大约1000所儿童歌咏学校。这些学校招收4至6岁的孩子,学制6至9年。除合唱外,可学习乐理基础知识和演奏乐器。俄罗斯有好几座儿童音乐剧院。俄罗斯的学校基础音乐艺术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夜校等。音乐课在普通学校中是必修课,一般每周1课时。这类音乐教育是免费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传统音乐课的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教师授课时有较多的示范演奏和演唱。音乐课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使用我们国内较熟悉的卡巴列夫斯基的教学大纲。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亦即上面所说的专门的儿童歌咏学校,七年制。音乐夜校也是免费的,包括音乐俱乐部、音乐小组等。音乐教育的多种形式,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主要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时间的延长,为九年。同时允许强制性音乐教育教学大纲的多样化。目前俄罗斯政府指定可供选择的教学大纲已经有5套⑤,每所学校可以从中任选一套。此外,音乐教育的实践活动非常丰富。中小学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排练举办音乐会,他们甚至可以演芭蕾舞剧、歌剧、交响乐、大合唱等一些难度较大的艺术节目。许多地方每年为少年儿童举办“音乐之春”“音乐团”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社会各界也都大力支持学校音乐教育活动。有很多作曲家、出版社还每年为儿童出版多种音乐作品集,介绍音乐知识、传播音乐文化,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趣味,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显然,俄罗斯古典音乐之历久不衰,自有所本。大力普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结果,直接提升了俄罗斯民族的音乐文化素质。

(三)政府大力扶持

即使是在经济转型、局势动荡时期,俄罗斯政府对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也没有停止。如1999年7月,俄罗斯普通和职业教育部(2003年俄罗斯政府组织改造后已不存在)就专门颁布了《艺术教育大纲》,鼓励各种形式的音乐教育活动,强调加强全民音乐教育。政府的鼓励、支持和投资,使得音乐艺术教育成为全俄罗斯的小学和初中联邦课程、民族地方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俄罗斯小学和初中的艺术教育包括绘画、音乐、世界艺术和文化。又如俄罗斯政府给出了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最低限度要求,具体是: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绘画和表演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对俄罗斯和整个人类艺术和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从《大纲》中可以看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修养的整体培养。俄罗斯的高等教育,更是重视古典音乐艺术教育,俄罗斯不仅专业艺术院校众多,且有很多综合类大学也设有艺术系。这些院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如果说高等学府是俄罗斯音乐教育金字塔的塔尖,那么各地音乐学院、艺术中学、小学就构成了坚固而又庞大的塔身。正所谓“为学要如金字塔,又能博大又能高”。再如,俄罗斯政府放开政策,鼓励支持各种音乐艺术教育活动齐头并进。除了强制性音乐教育之外,还开设有专门音乐学校和音乐夜校,这些都是政府出钱,学生免费接受教育的。正是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蒸蒸日上,为民族的音乐艺术发展,添加了强大的行政力量。有人统计说,按人口比例来计算,俄罗斯青少年中学习音乐的人数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名列前茅的⑥。

(四)丰富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

俄罗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管是家庭教育,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宣传,都强调教材容量的饱满和古典音乐教育内容的丰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教材内容突现下述几个特点。

一是大量的古典音乐艺术内容被编进教材。在各级各类学校和艺术学院的教材中,都有着大量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的丰富内容。例如从格林卡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以后⑦的音乐艺术成就,都被编进教材。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都成为音乐艺术教材的首选。如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⑧《鲁斯兰与柳德来拉》等,达尔戈梅斯基(alexander dargomyzhsky,1813—1869)的《水仙女》和《石客》等,此外还有五人团⑨、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拉赫玛尼诺夫(sergey rakhmaninov,1873—1943)和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kryabin,1872—1915)等。教材中,柴可夫斯基承袭的欧陆浪漫乐风,葛令卡作品的俄罗斯的民族性活化,巴拉基列夫、库伊、鲍罗定、穆梭斯基与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的国民乐派,以及史克里亚宾的不寻常的音色探索,史特拉汶斯基频掀波澜的经典作品,悉数被编进教材。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俄罗斯古典音乐的丰富与繁盛,成为俄罗斯青少年艺术追求的典范。

二是教材将世界上古今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融入课堂教学,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文化养分。如世界文化艺术的基本风格和潮流、古俄罗斯音乐艺术、古代和中古文化艺术的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义、17至19世纪上半叶欧洲艺术中的古典主义、17至18世纪西欧的启蒙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反映、19世纪文化艺术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19至20世纪俄罗斯的艺术生活、20世纪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末艺术的新形式和新体裁等等,都成为俄罗斯中小学艺术教材和课程的设置内容。

三是教材主要强调古典音乐反映的民族精神和高雅特色,包括民歌、民间舞蹈、民间节奏等,选择表现民族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高雅的艺术特色。俄罗斯主要音乐家的作品有的深沉宏伟,有的敏感细腻,无不深刻地反映了作曲家们处在剧烈变革时代热烈而又丰富的心路历程。如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乐《悲怆》,拉赫马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声乐套曲,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俄罗斯乃至全世界听众的广泛欢迎,时至今日依然是各大歌剧院、音乐厅里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这些具有代表俄罗斯先进文化的作品,都为俄罗斯音乐艺术教材所极力推崇。

(五)继承传统,致力创新

俄罗斯政府和艺术界人士专注于古典音乐的教育和发展,并致力于不断地创新,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多年来,继承了俄罗斯音乐文化优良传统的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伴随着具有音乐天才和前卫思想的新生代的加入,正沿着世界艺术的发展轨道前进。俄罗斯音乐教育创新的成果突出表现在融合与推陈出新上。其直接的成果是出现了许多新的剧团剧院,在莫斯科,由叶夫盖尼·卡拉伯夫主倡的新歌剧院和德米特里·别尔特曼领导的盖利公歌剧院就很有代表性。同时还产生了包括把交响乐、爵士乐、歌剧与音乐剧合为一体的新风格流派。音乐艺术范围逐渐扩大,高雅音乐正在探索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比如歌剧中的表演成分越来越多,导演有时会忽略音乐和歌唱的表现之间的差异,力图使演出更具现代感。又如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国家模范交响乐团与“蝎子组合”的联合演出,也是在寻求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点。概括起来,俄罗斯古典音乐教育的继承创新主要体现在:

人文性与经典性的结合。俄罗斯人不是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这样的理念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当前,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将具有艺术史意义的艺术作品和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作为艺术教育和教学的核心内容。如多少世纪以来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遗产、艺术发展的联系和价值、俄罗斯各民族的文化对世界艺术和文化的贡献,等等。我们认为,人文性和经典性的结合,就是一种创新。

强调体验和实践创造。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课程在大量充满情趣的个人或集体的创作、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信息,使学生尽情地、自由地参与多种艺术活动,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音乐艺术课程涉及的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现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例如,每个学期,学校、文化宣传部门都要开办节日演出、周末舞会、专题调演等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进行音乐艺术实践的极好机会。正是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大力强调音乐艺术教育的体验和创造,才使得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艺术张力是永恒的。有人说,在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之后,俄罗斯的音乐没有静止,没有凝固,没有被所谓的“现代艺术只能屈从浅薄的市场化”理论所吓倒。“俄罗斯的流行古典音乐让人相信,一个血液里流淌着音符的民族,有的是乐观放达的个性,异彩纷呈的生活。”⑩这除了源于俄罗斯民族对音乐的偏好和根深蒂固的艺术情结之外,俄罗斯古典音乐本身的永恒魅力和俄罗斯音乐艺术教育的执著,应该是首要的原因。

如果说俄罗斯的古典音乐,以其博大精深和丰富繁盛充实着文明世界,在国际上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俄罗斯悠久的音乐艺术教育传统所熏染的国民音乐文化意识、高雅的艺术追求,成为世界各国有凤来仪的艺术旗帜,那就显得非常自然了。提高文化艺术素质是举世公认的美化心灵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热烈的社会现象,俄罗斯古典音乐的教育普及,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俄罗斯在这方面的优良传统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

二、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教育优秀传统之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显著加强,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也日益深化。目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全民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是很有典范意义的,完全可以借鉴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

(一)深化改革,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学校要切实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要通过理念更新和课程设置,把音乐艺术教育摆到突出位置。要去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让艺术课程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艺术教育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为生活增添色彩的艺术能力。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学校,音乐课比例很少,音乐课歌声很少,有些学校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高中阶段,受高考制约,高三学生的音乐活动近乎停止。这是极不应该的。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标准要求,强化音乐艺术教育。同时,艺术教育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显然,更新理念,深化改革,加强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是我们普及全民音乐艺术的关键。

(二)音乐艺术教育要从小抓起

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艺术形象的鲜明多样和直观具体,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知觉越深刻,他们思想的飞跃就越有力,他就越渴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更多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们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会孩子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父母和老师要充分调动大自然、言语、文学、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一切手段,去发展学生的情感——审美修养。学校和社会应该鼓励学生学习欣赏音乐艺术,鼓励学生投身艺术事业,从事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在中学和高等学校,艺术课程应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标,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艺术体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三)政府动员,实现国民音乐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政府的运作。近年来,我国在推行全民体育运动、实现道德纲要目标等方面,都有显著的绩效。我们认为,加强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养,也需要全民动员。政府可动员有关职能部门和各种媒体,包括宣传、文化、教育、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宣传动员,大张声势,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把音乐艺术意识和理念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去,借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的整体提升。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晚会、《同一首歌》各地巡演活动、湖南卫视的“超女”海选活动等,都产生过万人空巷的艺术效应,值得总结和优化。

总之,俄罗斯古典音乐文化艺术教育的优秀传统,对我国很有借鉴意义。可以预料,经过政府的提倡和推进,发挥学校音乐艺术教育的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加上吸引借鉴俄罗斯古典音乐艺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优秀传统,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注释 :

①中国人永远的俄罗斯情结[j].瞭望东方周刊, 2006.01.11.

②吕冬.俄罗斯古典音乐嵌入灵魂[j].人民日报,2006.06.28.

③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2.

④网络电子读物./uploadfile/200633175935808.doc

⑤魏兰.俄罗斯传统公共音乐教育体系及近年来的发展[j].http://202.121.7.7/person/art/kcgg/gwjy/200509/302.html

⑥同②

⑦格林卡(mikhail glinka,1804-1857),为国民乐派的奠基者。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新时代,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

⑧《为沙皇献身》又名《伊万·苏萨宁》描写一位普通老农为国捐躯的故事,音乐采用了民间音乐的素材,曾被讥讽为“马车夫的音乐”,然而最终还是被承认为第一部俄罗斯歌剧.

⑨五人团(又称“强力集团”)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出现的一个作曲家小组,由俄国音乐评论家斯塔索夫在报刊文章中的称谓而得名。详见《西方音乐简史》,/pdf/12/ts012100.pdf

⑩吴昊.俄罗斯音乐交响曲[j].人物,2006.4

同③,第7~8页

参考文献 :

[1]李范.苏霍姆林斯基论美育[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洛秦.世界音乐人文叙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第11篇

【关键词】阅读;经典;益处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7-241-01

一、对提升自身修养有极大的帮助

对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意义,平心而论,现代学生的一个不足,就是缺失阅读文化方面的知识与修养。缺乏这种阅读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今天,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积极地参加演讲、辩论,阅读报刊杂志,学会收集资料,交流等等。例如,西方文艺复兴的作品、近代世界经典名著、前苏联著名。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对提升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性。

二、对现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经典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一方面滋养了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17至18世纪,西方传教士把一些中国文化典籍介绍到欧洲,引发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热”。一些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孟德斯鸠等人,都曾受惠于中国文化和思想。

今天,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经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思想基础。

中国文化经典首先表现了很强的现实性。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就提醒过他的学生,学习经典,是为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运用,他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专对:指担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虽多,亦奚以为?”魏晋南北朝时的颜之推也说:“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图高谈虚论。”同样表明了注重现实的态度。到了清代,思想家顾炎武更大力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主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以说,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也正是从这种现实性出发,民本思想成为贯穿中国文化经典的一条红线,从《论语》讲“为政以仁”,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明夷待访录》对君主专制的批判,都体现了鲜明的民本主义主张,有助于我们今天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中国文化经典还表现了很鲜明的包容性。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中庸》也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个“和”包括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代认为,只有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本着贵和精神,古人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社会关系。《周易》就有“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主张,而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的多元开放趋势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经典又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这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跨越。在这一过程中,环境破坏相当严重,资源的短缺与需求的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这其实也是世界性的问题。面对这一艰巨的挑战,中国文化经典同样可以给我们丰富的启迪。因为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孟子就指出“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实际上,从夏、商、周以来,历代朝廷都颁布过关于保护山林、水道、植物、鸟兽和鱼类的法律规定,这在世界上都是比较早的,它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中国文化经典还有其他有价值的思想,比如对道德修养的倡导、对科学规律的尊重、对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因此,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

目前,国际社会矛盾重重,而任何世界性危机的克服,都不可能由某一个国家及某一种文化来独立承担,只有通过各国及各种文化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人类和平共处的美好明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使之实现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这一点而言,今天的中学生可以说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有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三、阅读经典有利于提高灵魂层次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阅读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内心平静,更有修为,更有素质。

参考文献:

第12篇

论文摘要:中国古典舞对包括“侠义精神”在内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继承及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也是中国古典舞成长之根基,尤其在中国古典舞的剧目创作上,我们更要把这些精神财富放在核心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古典舞的。

在当代从中,“侠义精神”以它特立独行的处世情怀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盖世豪情,傲然在我们的面前:武侠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在全球刮起了一阵“侠义”旋风,它们让全世界都明白了“友难伤、国难忿”的中国武侠精神含义;

“武林盟主”金庸先生所著的诸多“武侠天书”中,在天马行空、腥风血雨的背后,更向人们阐述的是侠义世界里朋友间的友爱之情、亲人间的尊爱之情、夫妻间的忠爱之情等……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侠义精神”受到了大家普遍的关注和积极的宣扬。金庸先生认为:“现在中国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狭义的‘侠义精神’表现为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而广义的‘侠义精神’则是民间力量和声音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当今社会,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大幅改善以后,对包括“侠义精神”的一些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正在渐渐淡漠。那么中国古典舞,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有必要,也有这个责任,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来对“侠义精神”有所涉及,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能够重拾中国的优良传统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侠义精神

何谓侠?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蠢》:“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恶犯禁”。川早期的侠,毫无牵挂,浪迹天涯。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布衣之侠,体现了侠义情结中的重然诺、重义务、见义勇为、以及追求自由平等的潇洒情怀。到了后来,侠义精神由原先的江湖情节渐渐上升到对国家之情的关怀。往往在乱世战争时期,侠义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与可贵。当到了晚清的时候,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亡问题,于是,维新派领袖谭嗣同、革命党人秋瑾、林觉民等人竭力提倡侠义精神。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把侠义精神上升到了一个崇高的人生境界。

二、“侠义精神”在中国古典舞作品中的精彩呈现

近几年,古典舞在男子剧目的创作上,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以柔为奇:《竹梦》中的孙锐百折不挠、软若无骨,犹如天外飞仙;《传说》中的张仁博连延不断、柔意绵绵,真如传说中人·····一时间,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大家一窝蜂的打造出许多“小孙锐”、“小张仁博”。其实,古典舞自身对演员的肢体柔韧度要求非常高,软开度的开发应该说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大家都把软开度作为一个技术卖点,过度的畸形发展,以满足一些人的猎奇心理。长此下去,那就可能使古典舞男演员愈来愈往中性方面发展了。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秉承其中国传统文化,一向男女分明,强调子午阴阳,女性更多的展现柔美,男性更多的呈现阳刚。而一系列表现“侠义精神”的古典舞作品,与前面所说的“阴柔之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英雄泪》、《荣誉》、《武士》、《易水寒》……它们就像一杯杯纯厚的烈酒,将古典舞男子演员的,“日刚之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重—从作品中的动作看到的“侠义精神”

战国末年,秦王横扫诸国,大有一统之势。荆柯受好友燕太子丹的重托,准备诛杀秦王,结果大功未成,舍身就义。《荣誉》就是以战国时期荆柯刺秦为线索,以舞蹈的形式表现了荆柯临行前,在易水边诀别亲友,不诛暴君誓不回的豪情壮志与英雄气概。

首先,从舞蹈动作的重心来看,经常出现的弓箭步、拖步、跺部、蹲担步等。没有一点的飘移,没有一丝的翩忽,几乎所有的动作重心都存在下盘,扎实稳重的舞姿体现了游侠脚踏实地的性格与沉着潇洒的的秉性。 另外,纵观整个舞蹈,没有什么长线条的动作,都是以 “点”的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如“穿手横抹接燕子穿林”、 “风火轮变身接云门大卷”、“片腿敞胸翻身”…这些 “点”或挚烈浑厚,仰天长叹,吞吐远大的志向;或急促而过,闪身瞬变,搏击未知的人生;或棱角分明,捶胸顿足,呐喊命运的不公。动作环环相扣,情感层层递进,在诸多“点”与“点”的撞击之下,舞蹈中主人公沉重的心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探其沉重心境的背后,向大家昭示了侠义精神中最为可贵的情结:兼爱。何谓兼爱?用我们今天的思想去理解,概括大意是:牺牲一点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福利。作品的成功之处正是用“重、沉、深”的舞蹈语汇把“荆柯”装着国家兴衰荣辱、装着朋友祸福安危的兼爱心绪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剑—从作品中的道具上看到的“侠义精神”

再者,在侠义舞蹈中,大家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剑”作为媒介:《英雄泪》、《易水寒》、《大漠孤行》,他们都是通过各种剑法,来将自己情感进行表达与宣泄。而在这些剑舞之中,《易水寒》无疑是其巅峰之作。舞蹈中,表演者剑走游龙,穗比飞燕。盘时乾坤在上,扫时横平四方,崩时气吞山河,抹时行云游荡……可谓达到了“人剑合一”的境界。

在“侠”从雏形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剑在某种意义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壮游在《国民新灵魂》中所阐述的那样“重然若,轻生死,一言不和,拔剑而起,一发不中,屠腹以谢,侠之相也;友难伤而国难忿,私权轻而国权重,侠之概也”。上的侠客,总有佩剑,屈原抱着青铜剑,沉入了泪罗江,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北望中原……那些拿着剑的侠客,十年磨一剑,杀糙子,诛奸臣。胸怀坦荡,扶贫惩恶,他们手中的剑,因为他们的品德,也充斥着昂然正气,剑也因此决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兵器了,其作为一种文化丛,被裹夹了浓烈的英雄色彩,成了兵刃中的至尊。

从《易水寒》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古典舞单纯对中国传统剑法与套路的模仿或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剑”这一媒介,对侠义世界中“卫国为民,侠之大者”精神的弘扬与歌颂。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