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时间:2023-08-21 17:24:02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文普遍存在厌烦心理:有的学生认为古诗文艰涩难懂,不知所云;有的认为既不生动又不有趣,却经常被强制背诵默写,实在痛苦;有的认为古诗文跟今天完全无关,不学也行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极大了影响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让古诗文的教学效果不佳。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则明确要求中学生在中学阶段要做到:“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怎样完成这些积累?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怎样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这已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往往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同一种识记材料,用不同形式进行编码,识记效果往往不一样。”根据这一理论,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做好“三个一”的积累,即一个文学常识本、一个常见词汇本、一个量化分析本,对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文学常识本――有效教学的平台

《孟子•万章下》中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会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因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文学常识入手,进行古诗文学习是很有必要、很有成效的一种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以专用本(文学常识本)的形式立足于课本,对课文中作品出现较多的作家,将其作品罗列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和积累,对于作品中涉及到的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归纳记录。它易于引导学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然后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为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创设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平台。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整理文学常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更有利于使之转化为推动其学习行为的强大动力。

二、常见词汇本――有效教学的基础

古人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这句话强调了积累的作用。积累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发生质变,没有一定的量变做基础是不行的。学习任何知识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知识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因此,一定量的积累对任何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引导学生鉴赏体验古诗文中所描写的意境,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文言知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词汇积累,古诗文阅读和鉴赏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词汇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这其中常用词汇的积累更是重中之重,它包括:多词一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性活用等。

如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同时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有一个意义),一词多义又叫多义词。像“去”就有三个意思:

(1)离去。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除掉,去掉。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

(3)损失,失去。今日存,明日去。 (《黄生借书说》)

归纳整理好去的几个意义后,在课外阅读遇到时便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在阅读以下三篇课外文言时,便是通过课内知识迁移,使“去”的意思迎刃而解。

《善士于令仪》:既去,复呼之。(离开)

《辽阳妇拒贼 》:遂退去。(离开)

《王翱》:公悉拆去之 。(去除)

通过“一个词汇本”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新旧文言实词整合的习惯,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二次学习,加深了记忆,还有助于拓展学生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使学生形成词汇的“立体”网络意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把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落实到了实处。

三、量化分析本――有效教学的关键

所谓量化分析,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做分类记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专用本归类记录每次文言测试中的犯错试题、正确答案和解题思路。针对错误率较高的古诗文题目,通过量化分析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软肋”,充实部分薄弱的环节,探索、归纳古诗文阅读方法,感悟、总结古诗文解题思路,学会自我监督和控制古诗文学习的过程,快速提升古诗文阅读水平。

如以下是八(1)班学生单瑜玮的《量化分析本》中的量化分析内容的片段:

在量化分析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去寻找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而且带领学生总结经验,拓展延伸,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试题之上,更多的是打开思路,习得方法,这对于提升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核心能力很有价值。

这种教学策略不但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而且促使教师在深入分析学生量化分析本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相应的辅导。只有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才能谈及迁移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教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新的积累方式,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愉悦心理,让他们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根据自身的天赋找到兴奋点,寻找到自我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2

笔者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最初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光自己忽略了课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开发与利用,还发现别的老师也没有很好地体会到教材编者的匠心,对“课外古诗词背诵”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完事儿,使这一教学资源没有起到很好的积淀与欣赏的效果。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积累与实践,摸索了一些课外古诗词学习和积累的方法,愿与同仁交流,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文化陶冶作用。

一、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爱读古诗词的兴趣之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教师如果没有引起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就不可能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外古诗词背诵”的阅读学习与积累。

一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充分利用古诗文单元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利用课堂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资源的优势,丰富学习感情体验,培植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我通常的做法是:在古诗单元里确定1~2篇重点欣赏篇目,从“读”中入手,从“解”中切入,在“悟”中领会,在“赏”中提升,在“诵”中积累。

古诗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一则时代与语言习惯不通,古、今人形成了理解上的“断层”;二则古诗文读来较为费事,不好断句。为此,从“读”中入手,就是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法,培养学生独到的朗读语感,力求学生能清晰流畅地朗读文章。教师要充分扮演好“教”的角色,运用朗读光盘、课件,借助音乐的魅力,做好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初步领略到古诗词丰美的意境,精妙的词句,初步体验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自读,品读出其中的趣味,读出古诗词的阅读窍门儿。

从“解”中切入,就是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对作者和作品的出处、作品创作的背景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了解,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在“悟”中领会,是在教者与学生共同完成疏通词句、畅读诗文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由学生来完成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在“赏”中提升,指学生借助教者对诗文全面的解析,达到情、境、意的融会贯通。

在“诵”中积累,就是让学生在全面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章中的好词妙句,积累文章的精当构思和高超的写作技法等。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列有益的引导之后,要大力倡导学生利用自习、课外活动等时间,习读教材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并努力促使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

二、让语文积累成就学生自信之源

名篇、名句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是提升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积累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在“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中,指定重点的篇章,让学生在充分识读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搜集与作者、与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大胆进行诗词鉴赏的尝试。每隔一个学段,教者可分班或按年级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赛或古诗文鉴赏赛等活动,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让积累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树立自信的源泉。

三、让学以致用放飞学生成功的梦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学生的积累更重要的还在于能灵活地运用,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凡有特色的景、情、物的描写章法,都可以鼓励学生去仿写、去描摹;在渗透古诗文韵律常识后,都可以鼓励学生去创作小诗、短词;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搜集、整理学习资料之后,都可以提倡学生选定古诗词篇目,进行自主鉴赏——“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每一则赏析语言虽篇幅不长,50~100字左右,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方法,积累文学词汇的大好素材。学生在阅读中就会受到感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鉴赏能力,又何愁阅读和写作不越来越好呢?

从课内到课外,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年级升高,教师参与的机会逐渐减少。到九年级,教师可仅作为活动的主持者(甚至不做主持,只是一位旁观者),指导开办古诗文鉴赏交流平台,让学生各抒己见、各展其能,充分体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感谢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优秀的诗篇。读古诗词,我们的生命就会跨越时空,得到永恒。来吧!带领芸芸学子走进古诗词的殿堂,去品读那或豪迈、或悲壮、或喜悦、或忧伤、或亢奋、或凄迷的风情;去领略那天马行空、纵情驰骋、跌宕起伏、鬼斧神工的精妙词句吧!让中国文明世代传承,让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我“悟”教育创新三十年.人民教育,2008(20):52-56.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3

文言文学法浅谈

古文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代文明的重要手段,因此学好古文中学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很大的比重,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更迭,学生对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学生对文言文习题更是无从下手,对这个知识是个盲点。文言文阅读不懂,诗歌鉴赏也差,古文化知识底蕴也就相对不深厚,作文中就不能引用古文,文笔达不到精彩,思想性就不能本文由收集整理更高一层。可见,古文阅读可不是一件小事,不可小觑。本人偏爱文言文,在教学中,每次讲到文言文单元,我都觉得很有“讲头”。通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我觉得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文言文,打开阅读文言文这扇大门,最终能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一、要多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言文不像现代文,现代文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用到,而文言文却很少用到,至多是能涉及到很多从古文中提取出来的成语,这就限制了我们对文言文的语感能力。面对文言文首先不要惧怕,要正视它,接近它,战胜它。学生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读,多读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并且在读熟的基础上加快语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读出声,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语感,就能做到正确地断句,那么学生对于其中的意思就能理解了。我的一个学生因为生病请了两个月假,功课落下很多,痊愈后文言文单元又刚好学完,于是我就让学生先读,不厌其烦地快速地读,然后有问题再问。读到最后他基本可以把每篇文章背会,并且文章的内容几乎全部都理解了,他的古文阅读水平也在不经意间提高了,只有文中的几个重点字词略有不懂,我再针对这些词语给学生进行重点讲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的最多的就是读,而且学生反馈回来的效果确实不错。

二、要多积累

第一,要积累句式和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文的知识点其实很明确,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等,词语中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固定搭配等等,把这些掌握了,就从整体上形成了文言文的知识框架,把握住了文言文的考察方向。当然想要把文言文的考点熟记于心,最重要的就是多积累,积累句子,积累词语。要把课本中出现的句式类型一一掌握。判断句很简单是基础,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等,这些以……者,……也,和……也为标志的句子是典型的判断句。省略句有省略主语、宾语、介词、代词等,省略介词以省略“于”字居多。被动句有《廉颇蔺相如列》中“君幸于大王”,《过秦论》中“为天下笑”,《鸿门宴》中的“若

属皆且为所虏”等用于、为、为所表示被动的,还有通过句意表示被动如《苏武传》中的“虞常生得”等。定语后置句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苏武传》中的“求人可使报秦者”,这是课本中典型的例句。《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张衡传》中的“未之有也”,《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和《蜀道难》中的“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这些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张衡传》中的“验之以事”和“尤至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这是典型的状语后置句,高中阶段的状语后置句,基本都是以“以”和“于”引导的短语作状语。学生要把这些例句熟练的掌握,当做数学公式一样,见到句子往进一套即可。学习文言文其实就像学一门外语,有些字意我们现代汉语中是没有的,这就要求学生要多记。学生要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记忆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固定搭配等。

第二,要多积累成语。成语中很多字的意思和古文中的一样,比如“一暴十寒”中的“暴”与《劝学》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中的“暴”都是晒的意思,“前倨后恭”中的“倨”与《苏武传》中的“礼节甚倨”中的“倨”都是傲慢的意思,像这样的很多学生要学会积累。另外很多成语都是出自古文的故事中,学生在记忆成语时也要多积累故事,这能拓宽古文化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文学修养。

三、要学以致用

对于文言文的学以致用的要求似乎有点高,但还是可操作的。比如说必修四的第四单元全部都是人物传记,都是先写主人公的姓名字号,籍贯,官职的变迁以及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那么学完这一单元学生就要有意识地也写人物传记,句子可以仿照原文来做,这看似有些难,其实一些句子还是能够写出来的。比如基本的判断句,被动句,都可以完成。学最终的目的就是用,真正使用之后才会理解地更深刻。

总之,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是个慢功夫,需要多读,多积累,多练习。先人们创造了文言文这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蕴藏了祖先们的聪明才智,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文言文学好,继承这份遗产,做到古为今用。我相信只要大家做到以上几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质的提高。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4

【关键词】古代汉语 学习 积累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8-01

《新三国》的热播,让《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成为好多小青年们热 议的话题,有的说《新三国》中的白话文通俗易懂,有的却认为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古文更耐人寻味。不难发现,小青年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少,这种现象有待改观,毕竟古代汉语是我国灿烂历史和文明的一个载体,也是我们研究历史、传承文化的一个途径。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此给予重视。

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具体说来,就是五四以前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主要是研究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文。从殷周到清末,在这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涌现了大量的语言文学,从屈原的《离骚》到明清的四大名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担负了记录、传承、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我们要学习并继承这些遗产,就必须研究文言文,学习古代汉语。

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一味地指望“诀窍”和“捷径”更不现实。我们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点滴积累,掌握古代汉语常用词语。

就好像我们学习外语一样,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是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学习古代汉语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平日里注意积累,掌握一些常用的词语。读古文有时会碰到一些不曾见过的、陌生的字、词,这个大家并不害怕,因为我们可以查字典,问题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了;但有时碰到一些看似熟悉的字词却不一定能看懂,因为它的意义变了。在词语学习中,我们要重点学习这一部分词语,因为如果我们按照它的现代意义理解文章就读不通了。比如,“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更衣”,现代汉语是“换衣服”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上厕所”的意思。

二、多读多背,培养一定古代汉语语感。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古时候幼童入学,老师并不教其理论,而是让他们一遍一遍地诵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这是有道理的,将这些文章烂熟于心,意义自然也就明白了。多读多诵,熟读熟背,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学习古文,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文选都能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就很容易掌握了。阅读过程中处处留心,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多读多背,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要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才能提高理性认识。

三、总结规律,了解古代汉语语法知识。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不是很大,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的,主要是句子结构上的差异。比如“沛公安在?”这句话,“安”字是疑问代词做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倘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就成病句了。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不知道我”,倘若翻译成古文就是“不我知”,“我”作为宾语提前了。以上两处古文都发生了宾语前置的现象,这并不符合我们现代的语法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汉语中,在疑问句、否定句的情况下,宾语一般前置。另外,宾语必须是代词,若是普通名词则不能提前。我们学习古代语法,就是为了掌握古文的规律,提升理性认识,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就是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

四、处处留心,知道一些历史和文化常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古代汉语记录的是我国古代的文化,学习古代汉语,我们离不开它所在的历史背景,更离不开它所记载的古代文化。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5

阅读教学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类,功能与特点各不相同,故而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和古文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古诗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要求。下面,笔者分析一下其基本要领。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第一,它是提升学生语文兴趣的敲门砖。虽然有人声称不喜欢语文,但几乎没有人不喜欢古诗词。如果我们从古诗词教学开始,由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发其对古文的兴趣,由对古文的兴趣引发对语文的兴趣,这应该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水到渠成的过程。比如由《浪淘沙・赤壁怀古》到《赤壁赋》到《群英会蒋干中计》再到《核舟记》,由此,我们很自然地发现古诗词教学的“蔓延”功能。

第二,它是教师素质和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诗歌以其最精炼的语言、最高超的技巧,表现最深邃的内容。如果说小说是把米做成饭,诗歌就是把米酿成酒。理解和讲述诗歌有一定难度。鉴赏诗歌可以说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对读者鉴赏能力的要求较高。教师能讲好古诗词,其他文体便不成问题。

二、古诗词教学的侧重点

诵读古代诗词,“诵读”二字表明古诗词的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朗读。因为诗歌对语言形式美的要求是最高的,它讲究平仄和韵律,不出声诵读就不能体会中国古诗的声韵之美。“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的就是“阅读”。其实,读文言文最好也要读出声来,因为古文与现代文在声调与节奏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读出声来才更容易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至于“浅易”的要求,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文言文学习最好由浅入深,现行教材体现出这样的规律,所选的文章大多是明清小品,离现代汉语的距离相对近些,题材上也多接近少年生活,容易为初中生所接受。合理运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应该不成问题。“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的积累,是指积累基本的文言文词语和语法规则;所谓感悟,是指读古文而有所启迪;所谓运用,是指在写作时能援引古诗以增添文采。最后,“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又一次提到了审美能力的问题。“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的知识目标,尤其是字词识记,并没有特别强调。但古诗文教学必须重视对词汇的积累和语法的总结,因为它的语言环境与现代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同时,因为时代的变迁,必须古代文化常识和背景知识予以特别的重视。在古诗文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提到了“感悟”,教师要在古今之间搭建一座桥,让学生跨越时间的障碍,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古人的世界,以古为鉴。至于古诗文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帮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介绍古诗文特殊的美感,让学生反复涵咏,提高欣赏水平。

三、教师要多写赏析古诗词的文章

诗歌毕竟是语言的艺术,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是难以言传而已。诵读很重要讲解更重要。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悟读,而且要指导学生赏读。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鉴赏古诗文,让学生充分了解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如何做到呢?我认为教师可通过写评点赏析的文章提高讲解水平。教师一开始写古诗文评点赏析的文章时会遇到困难,开始写不出是正常现象,可以多看看别人写的诗歌赏析,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如《唐诗鉴赏辞典》,还可以借助于网络。这样坚持下来,时间长了,自然就能写出来了。而且你会发现,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变得细致、深刻了。写赏析古诗文的文章,首先要读懂诗文,对诗文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进行分析和鉴赏呢?例如《逢八京使》中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东望”点明故园及自身所处的方位。诗人此行是打马西去,应该是面向西方的。可是上来却是“东望”,可见对长安故园难舍难分。“路漫漫”三字,茫茫一片,故园早已从视野中消失了,说明离家之远。已经走了这么远了,出行当然也不止一两天了,还在不断地回头望,更可见诗人无尽的牵挂眷念之情,令人黯然神伤。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岑参此时是第一次出塞,前往荒远的西北边疆,挂念家中的亲人,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因而泪水淋漓,“双袖龙钟”。

在读懂古诗文的基础上,再对古诗文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古诗文,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古诗文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另外,可以结合有可比性的其他诗文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总之,诗文赏析一般有背景介绍,有诗句串讲,还有总评。课堂上解读诗文时,也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顺序。多写诗文赏析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鉴赏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鉴赏水平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自然也就上去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6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 学生参与 翻译技巧 积累文言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27-01

一、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翻译文言文。

由于初中生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它的特点和现代汉语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学习表现出来总是畏手畏脚。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多肯定学生翻译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多鼓励学生寻找古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主动去探寻文言文的规律。

二、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与其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表年号可不译。

2.对:即对译法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属于感彩变化,可翻译为“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目光短浅。”

4.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省略了主语,翻译时要补上去。

5.删:即删削法

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部分连词等,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可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6.调:即调整法

将倒装语序调准为正常语序,对于倒装句式要先找出该句的谓语,再以此为核心找出主、宾、定、状、补,然后分析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现象,再做调整。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循序渐进,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1.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在坚持不懈中积累文言词汇。

初中的文言词汇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初一主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初二、初三主要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在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中,特别要注意通假字、古今词义的差别、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的现象。只有当积累的文言词汇多了,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最终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读懂文言文。

2.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7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教学方法 诵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00-01

1 诵读教学方法的概念

诵读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看上去诵读是一件枯燥无趣、反复进行同一项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容易造成学习效率慢、效果欠佳等不良后果。其实不然,在古代,学生主要学习文学,相当于现在的语文,私塾先生甚至在还没有教学生识字之前,就已经让学生跟着摇头晃脑地诵读诗词歌赋或者四书五经。这个诵读的过程就是教学生根据正确的断句和节奏进行古诗词的朗读,不需要刻意去背诵,也不需要进行讲解,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朗朗上口,并能够记住和背诵诗词内容,同时也会渐渐明白诗词中所讲述的事物和作者所表达的心情,这是一个语感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深入学习和理解的过程,古人常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的魅力和意义。诵读会带学生进入一个特殊的语境,让学生在精简智慧的文言语境中慢慢成长,并通过这样的氛围培养出自身的文言表达能力,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突变的过程。整个诵读教学过程当中,不需要对学生做出过多的要求,语感和语境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生的感知并形成和成长。

2 诵读教学方法应注意的方面

2.1 诵读节奏的控制

诵读虽然只是对所见文字进行朗读,没有要求背诵或者解读文字内涵,但是诵读也是具有一定技巧的,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诵读的节奏控制。古诗词一般对仗工整,平仄起伏韵律感强,朗朗上口,非常适合诵读。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时,先要以领读为主,帮助学生明确诗文的正确读法以及文字的断句和节奏,古诗文非常讲究韵律感,朗读十分有讲究,正确的断句和良好的韵律感悟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诗词歌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老师应特别重视运用自己热情饱满的声音为学生朗读作为示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断句和节奏韵律,并了解诵读过程中的断句方法,能够更好地断句和品味诗词的抑扬顿挫,更快地理解古文的用词精妙和结构特色,这些都有助于后期学生诗词诵读能力的加强。良好的韵律感是诵读的关键,也是诗词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在诵读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节奏和断句,是诵读教学方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2 诵读结合情境教学

诵读教学方法作为古代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国传统教学中一直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之所以能够在古代一直被推崇并流传下来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诵读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产生的学习效果是惊人的,诵读教学方法在古文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推广。简言之,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诵读的过程中用心读,眼睛看,嘴巴念的同时耳朵也听到,这样在一次诵读的过程中,就等于反复学习了好几遍,并且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各感官器官的联通,让语境在身体上慢慢起着化学反应,并且同样的语言环境反复听反复念,也会逐渐形成对古文诗词的语感。古诗词结构工整,用词考究,但是并非运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这种不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指导他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他们的口气”这是鲁迅先生的学习领悟,证明诵读的学习方法不是没有道理的,它是学习古文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并且古文诗词溶文字、文学、历史、德性于一体,措辞语境都是十分高雅有讲究的,并且十分注重意境的建构。因此,在诵读的过程中,还应当尽量结合情境教学法,例如:陶渊明《饮酒》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成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称道的“无我之境”之典型,诗句对田园景象的描述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溢于言表,物我两忘。因此,老师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边体会其中的韵味,诵读不只是干巴巴的念,可以是慢慢的边体会边感受的读。学生带着感情带着体会进行诵读,慢慢的古代诗词之中的文学涵养、思想精神和道德行为都逐渐浮现于脑际之中,在诵读者脑海之中形成相关的语言意境和思想意境。由此可见,古代教学主要进行诵读,不理句法,不管词意,也不进行道德、历史等教育,但是仅仅通过长年累月的诵读却能够实现多重教育目标,在诵读中、在情境再现中,学生会学到无限的知识,达到精神的愉悦与情操的培养。

2.3 坚持反复和循序渐进的过程

诵读教学方法是指诵、吟、咏、讲四种方式的结合,对于不同文体应当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例如诵适用于散文,吟适用于诗句等。诵读教学方式是非常具有科学根据的,在对古代诗词歌赋进行诵读教学时,应当正确看待和运用诵读的方式,促进学生成长。诵读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诗词以及文言古文能力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能立即见到效果但是非常有效的过程。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中,都是用诵读这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文化和知识的传播的,在文学层面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和水平。同时,对于中国古文诗词的学习和研究,诵读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古人有言,“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施于四方,不能专对;亦奚以为?”以及“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等都旨在阐述古诗词以及文言文的诵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反复诵读和知识能力潜移默化形成的过程。因此,诵读教学方式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注重量的积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就是坚持和积累的过程,从简单的诗词歌赋逐渐到复杂的文言篇章,语感、语境和自身的语言能力都会在诵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成长,渐入佳境。

3 结语

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诵读式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对学生语感和文言能力的形成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是古诗词教学中非常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诵读节奏的控制,诵读要结合情境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想象,诵读式教学法还应当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保证诵读效果,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禹东.诵读让语文教学更美妙[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8-9.

[2] 张晓中.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1(1):127.

[3] 徐锦文.对文言文诵读的几点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57.

[4] 刘早霞.浅议古诗词的诵读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0(3):62.

[5] 熊丽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略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97.

[6] 张青芬.形式多样进行经典诵读[J].文学教育(下),2011(5):102.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8

语文学习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形成的关键。广泛地积累、不断地拓展和丰润自己,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那么,在新课改强调积累的情况下,语文学习应该积累什么?又有哪些好的积累方法呢?

首先是积累什么的问题。《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语文要积累基础知识,比如字音、字形、成语以及古文中实词、虚词的用法等,当然也包括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另外,情感体验及时的积累下来,为作文等提供素材。还有学习方法的积累,比如积累的方法,记忆的方法,复习的方法,阅读理解的方法等。

其次是积累途径的问题。语文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途径更是多种多样,这里只着重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积累方法。

课堂是语文积累的主渠道。课文是很多专家优选出来的文本材料,这些文本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形成语文能力外,还有很多是优秀的语言材料。有针对性地积累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积蓄优秀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大多是些文言文,如《伤仲永》《孙权劝学》《陋室铭》《爱连说》《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教师还应找出部分好的现代文,引导学生积累,如《理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中就有很多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这些文本中有的富有激情,有的饱含哲理,课堂中就要引领学生诵读、积累。

课文大多是出自优秀作家之手,这些作家还有其他的优秀作品,也是学生积累的重要内容。如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可以复习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利用这两篇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苏轼生及其作品特点。另外,还可以推荐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永遇乐•明月如霜》等词。

我在教学中还适时地开展古诗文阅读竞赛,让学生以“思乡”“送别”“悲秋”等为主题进行积累。在学了《乡愁》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专题“月是故乡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月亮”“思乡”的名篇名句,在搜索和诵读中了解月亮和思乡之间的联系,体会古人和今人身在异乡,心向故乡的心绪。

早读是语文积累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早读课诵读文言小语段的方法,效果很好。每学期用这种方法积累的小短文就有《精卫填海》《鹬蚌相争》《拔苗助长》《邯郸学步》《曾子杀猪》等30多篇,这些文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很多知识。有了这些古文段的积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就得心应手了。

课前三分钟是语文积累诵读的好方式。利用课堂的前三到五分钟,让学生推荐近期阅读的好作品、好语段、甚至是要求学生背诵一点自己喜欢的语句。因为喜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因为是学生推荐的东西,其他的学生会更用心欣赏、积累。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读书交流、问题探讨或主题辩论等活动,把活动中产生的优秀作品、独特见解进行整理,分期分批在课前三分钟展示。

周末假期阅读名著是语文积累的必要补充。新课标要求阅读的名著都比较长,上学期间不宜让学生阅读。我一般安排学生在周末和假期阅读,并写一些心得体会,定期举行名著感悟会,让学生畅所欲言。

高效的学习得益于正确的方法,成功的积累出自良好的习惯。积累是语文隐形的翅膀,你可能看不到,但试着起飞,你会分明感觉到它的存在!真正的语文学习自积累始,并永远与积累同行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9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改写 积累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晚唐诗人。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10

首先,丰富的语言积累是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基础。

语言积累是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基础。过去的语文重在“学习语文知识”,而现代语文教学则强调积累运用,比如各种修辞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白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语言的运用要以语言的积累为基础,同时又在运用中丰富,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语言。

其次,丰富的语言积累是想象的基础。

丰富的语言积累为学生打好终生学习的底子,更加为他们个性化作文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个性化作文需要人的独特的感悟、联想和构思,体现了运用文字的创造性,而这种联想是在积累较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的。个性化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本身就有创新的特点。要顺利地进行想象,首先要有丰富的语言基础,并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在原有的理解中进行“再造”,形成新的表象――即创新的结果。例如学生在作文构思时,特别是作文的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方面,常常会受到某种“原型”的启发,并由此“茅塞顿开”,产生新的想法,写出新颖的作文。

语言的积累是个性化作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那又该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积累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着重引导。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累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绝大部分是文质俱美的,因此在课堂上要淡化分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积累,例如通过遣词造句、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促使学生掌握较多的词汇及句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背及仿写强化记忆,通过仿写尽量使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还有就是我坚持一周尽量上一堂美文推荐课,并让学生谈体会和看法,使学生获得启迪和陶冶。这种积累体现于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表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二、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首先背诵大量诗词、成语警句。古代诗词所蕴涵的深沉思想、宽广胸怀、婉约情致、挺拔风骨等永远放射着璀璨的魅力,同时,古诗由于富有情趣、节奏、意境具有突出的语感特点,学生喜闻乐见,吟诵成趣。我在古诗中精选了优秀诗词上百首,成语警句200余条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吟颂背诵,在日积月累,渐染成习的过程中,我组织了几次“漫游古诗园”、“成语故事大比拼”等诸如此类的语文活动课,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积累的兴趣。作文中,孩子们也非常乐于用古诗成语来表达。

其次,阅读大量书籍。中学生学习阅读,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语言的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但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例如,我每天晚上总是尽量不布置课文中的作业,而让出时间给学生去背名言警句,背古诗,看课外书。暑假期间,我推荐了五十几本中外优秀文章,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并写个性化读书笔记。开学后,我上了一堂作文课《推荐一本好书》,孩子们推荐的好书竟达三十几种。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学生就不会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

三、在生活中积累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11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育;古诗学习;方法;自学;文学素养

古诗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经久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学宝藏。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普遍选取的是一些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多以五言故事,七言绝句为主,这些诗句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富于音韵之美,也能启示生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沉淀的过程,通过不断加强古诗的积累量,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量变达到质变的突出效果,让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古诗的深远意境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为以后更好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解文学打好基础。

一、小学中年级学习古诗的重要性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拼音认读,积累了一定的识字量,也有了一些语文阅读的经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且由于学生的阅历较浅,想法单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古诗的学习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古诗对学生的文学积累,个人素养的形成和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面貌。古诗主要是取材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古诗从一定角度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许多古诗都是以描述富于生活情趣的日常情景为主,这些古诗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乡村四月》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诗句就生动地描写了乡村四月农忙时节,乡村清新优美的自然景观,劳动人民忙碌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就是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状态的过程,通过短小精炼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和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生活愿景。

2.学习古人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精神和道德素养。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在美好品质和道德修养方面没有具体深刻的意识形态,因此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启蒙尤为重要。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古诗中的高洁品格启迪学生,让思想教育在春风化雨的过程中悄悄进行。诸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刻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之情等,古诗不仅是文人抒感的媒介,更是表现诗人高尚品质的重要表达方式。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从实习中了解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并学习高尚品质的魅力,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的文化修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王瀚在《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中意境深远,词藻华丽,表现战士出征前酒宴时的酣畅淋漓,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古人征战的男儿豪迈,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能够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气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诗中有文学的语言艺术,有动人的情感表达,有山河壮阔,有人g疾苦、世态炎凉,有家仇国恨、壮志未酬,古诗的世界是丰富、多元的。学生在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过程中,就会将这些精神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修养,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巨大转变。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古诗的教育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的重要途径。

二、有效开展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的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是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中年纪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采用情景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先介绍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教室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古诗朗诵,观看与古诗相关的图片,为学生的古诗学习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有感而发,发散和活跃思维。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可以丰富故事教学课堂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古诗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合理安排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教师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课本下面的注释,提前尝试古诗翻译。这一过程就会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古诗的学习不仅要靠老师的讲解,更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在自学中更能激发出对古诗多元化的理解,这就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听课时已经对古诗产生了一定了解,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更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通过合理的布置预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注重诗意解释一下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古诗本身语言凝练,用字考究,这就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障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推移,汉语言的发展环境与古代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越多词的词性和意思发生变化。以“妻子”为例,今意是指男性的配偶,是单身概念,而在古意中是指男性的配偶和子女。这种词义的差异也构成了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进行古诗讲解时,更要侧重于古诗翻译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诗的意思,一边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记忆古诗。只有真正的理解古诗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的积累,将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

三、结语

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注重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实际上,开展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也是对古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加强小学中年纪的古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洁.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艺术[J].教海扬帆,2016(8):79-80.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积累范文1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201-01

在古人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有不少关于积累的经验总结。既有“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的正面引导,又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殷切劝说;既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形象比喻,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亲身体会。从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这样,才能在点滴的日积月累中,让语文世界真正丰富起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对于语文学习的积累,主要尝试了以下方法:

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这本积累本可分成两方面:其一,结合每篇学过的课文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总结归纳;其二,在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精彩片段进行积累。

1 课文归纳

中国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汉字是汉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好的享受。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有近年来《汉字英雄》和《汉字书写大赛》更是有其走向国际性的趋势。学生学习汉字的初始阶段就应该蓄势待发,作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指导者,笔者窃以为应该让孩子学习语言文字呈现系统性。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具有学习的迁移性。如教授《二泉印月》“饶”的时候,挖掘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根据汉字的音形义迁移出“绕”“挠”“浇”并相机组词理解运用。又如《黄山奇松》中“黄山四绝”“黄山绝胜处”在字典中的解释分别是:绝妙、精妙;极、最。那么我们在课后积累时可以拓展表示这两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哪些,“绝”字的其他意思并知道它相应的用法,做到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第一次也许比较陌生,在第二次,第三次遇到时就会逐渐熟悉。语文对于语言文字来说在一定意义上讲究能够灵活运用。

课文中的词语我们也是以点带面地进行积累。诸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伫立”一词我们联想到《天安门广场》的“矗立”还有曾经学过的耸立,挺立。我们把这些意思相近的词语放在一起辨析做到弄透彻,明白。再如《沙漠中的绿洲》沙漠中的环境能联想到飞沙走石、不毛之地、寸草不生……绿洲又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我们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能形成体系。

学习古诗《游园不值》,这是一首拜访友人未遇的古诗,我们学习完这首不遇诗不妨积累其他的如《寻隐者不遇》等,学习儿童诗我们就把曾学过的儿童诗积累归纳,写季节的诗我们按季节归类。在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我们积累有关信念、勇气、挫折的名言警句,《在大海中永生》我们领悟了邓小平的牺牲,为国为民的精神以后,积累邓小平的生平事迹和爱国名言。这些主题积累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在他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语言文化的根源,汲取语言文化的汁液,让他们在语文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栖息地,使得语文素养在对精神相通的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

2 片段积累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是学生自我积累的最好方式。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感受颇深的句段,有时间时做下整理,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独特感受。经常翻阅,随着阅历和知识的丰富,会有不少新的思想火花闪现,及时记录下来,经常读背,熟能生巧。当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时,在学习中,储备的知识被激活,表现欲望强烈,这种表现欲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探求未知的范围和领域便会越广,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积累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也就越强烈,也就达到了情动辞发,情辞共生。不仅在学习中获益,也为培养有才气、有文采的学生打下基础。

韩愈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集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坚持不懈,方法得当,语文素养的养成更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