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

时间:2023-08-08 17:09:10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80-02

1 前言

为了促进机械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和国际视野,促进本科毕业生的国际交流,为工程师执业资格认证奠定基础[1],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始着手准备进行工程教育认证,于2014年顺利通过该认证。在以“认证”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全院教师始终坚持以能力为导向,重在加强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利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同时以学生为中心,以不断优化和改进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建立、建设优质的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配备必要的教研设备。

在“迎接认证”、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工程性不强为代表,主要体现有教学内容缺乏实际工程拓展,课程教学方法有待拓宽,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作为机械电子工程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亟待相关教学改革,以适应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2 现状与问题

基本现状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的R悼纬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掌握机械系统元部件设计和微机控制系统及其接口设计方法,培养机电结合的专门人才。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析应用和设计基本方法。该课程涉及的机械传动部件、电机、微机接口技术和机电一体化设计思路等,可以说是对本专业前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融合、需要实践深入消化和提高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不仅是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开设本课程,机械制造和农业机械化专业方向也开设了本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枯燥,工程实践性不强,部分知识无法理解。

为了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与“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相适应,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知识内容和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需要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研究。

主要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1世纪初开始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本科班开设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随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体系。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和工作岗位对学生要求的不断提升,越发觉得本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过于侧重机械结构的讲解。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充分和企业沟通后,发现一些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和技术已经在当下机电产品中被新技术所取代。另外,由于在教授本课程前有单片机原理、接口技术和机械控制工程等课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中都会以典型机电系统的传动结构为主,使“机”和“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结合。

2)实验教学设施不足,实验内容受到限制。本专业拥有的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较少,有的仅仅停留在十字工作台、单片机和传感器方面,对于机电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部分的实验暂时空缺,这不利于学生提高感官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现有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少量实验,大多采用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授课,而且大多是纸上谈兵,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同工程实践联系甚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存在差距。

4)学生反映学习难度大,应用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反映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不清楚这些知识能“干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另外,从考试反馈来看,学生对综合应用机电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不能将一些来自工程实际的问题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分析。

3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

1)树立“机电结合”的系统教学思路。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提高产品或系统的附加价值,实现多功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结构向轻、薄、短、小化方向发展。因此,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 [3]。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在课程讲述过程中,如果只是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个的知识孤岛。因此需要将整个课程用几个典型案例把所有章节贯穿起来,做到前后呼应。如在教学“机械结构”中的“机架和支撑稳定性”时,可以和“元部件特性分析”中的“静、动态特性分析”结合起来,在讲机械结构时就引入控制工程中的一些知识点。

另外,教材的最后一章有很多案例,可以根据这些案例的特点,将其穿前面的章节讲解,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举一反三、加深理解。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机电 现状 分析

为了认真完成好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定改革研究》的调研工作,课题组成员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是,中职机电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业务现状是: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现状是获得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

现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分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对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现状进行具体分析。

1 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当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机电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机电技术应用岗位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1]。

2 业务范围现状分析

(1)机械制造人员:能熟练地进行普通机床的操作,熟悉典型数控系统机床的编程技术,能熟练进行数控机床的操作,加工中等复杂的机械零件,掌握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如AutoCAD、UG、Pro/E等软件的应用。(2)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人员: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知识,熟练掌握机械原理、电气控制原理和液压技术。能较熟练地操作维护机电一体化设备。(3)机电一体化设备营销人员。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分类、典型结构及特点,熟悉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和调试。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营销基本知识。

3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要求现状分析

3.1 知识、素质和能力的描述(如图1)

图1 知识、素质和能力描述

3.2 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

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的普通或数控车工或铣工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

中初级维修电工合格证书;

机械制图绘图员中初级合格证书。

4 主要课程、职业技能实训项目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现状分析

4.1 课程设置概况

本专业共有10门公共必修课,6门职业基础课,9门职业技术与职业认证课。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11个,以确保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主要课程和主干课程

4.2.1 主要课程

语文、英语、数学、政治、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AutoCAD应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金属工艺学、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电工电子技术。

4.2.2 主干课程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修理、数控应用技术、工厂供电、protel。

4.3 主要课程学时分配现状

法律基础知识30学时,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32学时,哲学基础知识30学时,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28学时,求职与创业28学时,语文88学时,英语52学时,数学104学时,体育52学时,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88学时,机械制图120学时,金属材料与工艺学70学时,电工电子技术90学时,机械设计84学时,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20理论,24学时实验,AutoCAD应用56学时, 机械制造基础(含机床)56学时,数控应用技术84学时,电机修理34理论学时,10学时实验,机床电气控制与PLC (总学时84,其中实验学时10个),工厂供电60学时, Protel 60学时,技能认证训练(含液压基础)180学时,企业管理30学时,市场营销60学时[2]。

4.4 实践性环节的安排项目:

金工实习三周、电机修理一周、电子装配一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训一周、机械制图零部件测绘三周、机电一体化设备联调一周、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二周[3]。

5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分析

经过分析:必修课总共3054学时占97%,其中,公共课522学时占17%,专业必修课1026学时占33%,职业技能项目360学时占12%,其它实训课1020学时占35%。理论与实践课比例为43:57。

6 分析结论

根据以上调研分析,结合相前实际,我们认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偏多偏难,改革迫在眉睫。同时提出以下建议与设想。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目前中职生的实际,如何来重新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以及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是课程设置方案的制定,难点是专业课开设种类以及学时配比。

目前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中职学生基本现状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如何从专业教学的实际进行有效突破上还在探索之中。今后要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寻求到比较实用的一套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十分有必要重新研究中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Z].2008-12.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Z].2009-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Z].2008-12.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3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 OCCUP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 LEAGUE,简称IOCL)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中国范围内进行IOCL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的推广实施工作。由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 IOCL)与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国家人才网、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及清华大学合作,在中国区建立了完整而系统的考试认证体系,并依据国际行业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国内职业人才技术需求,制定了IOCL中国的人才考核测评系统。所有取得认证的专业人才均在国家人事部人才中心进行人才备案,并纳入国家专业人才库。

IOCL资格认证书特色

IOCL资格认证是国际知名的职业技术资格认证,证书由国际职业标准联合会统一编号。所有取得证书者的详细资料要在国际认证标准联合会国际人才库统一备案,持证人的姓名、证书编号都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查询。

IOCL资格认证书是针对就业岗位的培训,表明持证人具备此岗位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完全可以胜任这一项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人事部的权威网站查询到认证人的资料,为其提供了广阔的求职就业空间。

IOCL资格认证书具有如下优势:首先它是针对中专、大专、本科以及社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格认书,也是目前国内职业认证领域具有权威性的证书。其次,在中国通过了IOCL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者,其个人资料会在中国人事部国家人才网和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官方网站注册入档。

IOCL资格认证主要针对人群包括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及在校学生。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

IOCL商务类资格认证分别对9大商务类别中的多种职业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考试,通过考试者可取得该类别相应岗位的证书。它们包括:

营销类。营销类的职业标准认证有营销员、汽车营销师、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4种,一般针对中专以上学历和不同年限工作经验的人群。对他们的认证考试内容按照认证岗位而不同,如营销员为营销职业道德、市场营销基础知识、社交礼仪知识、营销理念、客户开发、观念、说话等;汽车营销师则加有法律法规、国内外汽车市场概述、汽车技术基础知识、汽车市场调研与分析、汽车营销策略与销售活动管理、产品与价格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汽车网络营销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营销师和高级营销师要懂得市场调研与分析、营销战略与营销活动管理、产品管理、价格管理、分销渠道管理、促销管理、销售管理、网络营销管理等营销基础和技能。

物流管理类。物流管理类有物流师和高级物流师两种职业标准认证。物流师的认证内容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管理组织、物流运作管理、物流服务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第三方物流;高级物流师的认证内容增加有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物流技术及其装备、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物流市场分析与供需管理、物流管理与实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

职业经理人类。分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认证。认证内容为经济学、商法・经济法、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资本运营、企业国际化经营。

电子商务类。认证职业为电子商务师和高级电子商务师。认证内容包括电子商务的概念,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电子商务的应用,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高级电子商务师还要对职业道德基本守则和行业的有关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网络(因特网)的应用基础知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电子支付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电子商务安全基础知识进行认证。

电子政务类。有电子政务师和高级电子政务师两向认证。认证内容有电子政务与信息化、与行政改革;中国电子政务的体系结构与建设实践;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法律法规、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及电子政务的建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法律法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应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应用等。

人力资源。认证人力资源师,对其职业道德、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 、统计学、计算机知识、写作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试认证。

秘书。秘书(涉外)的认证内容为秘书职业道德、秘书基础知识、公文写作与处理、档案工作、办公自动化、会务、协调工作等。

物业管理类。认证物业管理师和高级物业管理师资格。认证内容包括物业的接管验收与撤管、物业服务费用管理、客户管理服务、房屋建筑维修养护管理、安全、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综合能力及经济学知识与应用、管理学知识与应用、心理学知识与应用、公共关系知识与应用、行政管理学知识与应用、法律知识与应用、统计学知识与应用、保险知识与应用、社会学知识与应用、建筑工程知识与应用、建筑设备知识与应用、建筑智能化知识与应用等。

此外还有物业智能管理类的建筑职能综合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

链接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INT’L OCCUPATION CERTIFICATION STANDARD LEAGUE,简称IOCL)是注册于美国德拉瓦州的世界权威职业技术标准认证机构,具备专业的认证团队和完善的认证体系。IOCL是由国际IT、移动通讯、建筑、商务、体育等各行业专业技术从业者共同发起成立的权威认证机构。

IOCL的成立顺应了全球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大趋势,得到了国际各行业雄厚的技术力量支持,包括技术领先的研究所、高等院校、学术协会以及其他各类组织,同时还吸纳了国际上各行业内具有较高影响的个人专家成员。

IOCL的宗旨是:严谨、专业、高效、规范,提升国际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IOCL的目标为,通过完备的培训考试机制,全面提高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水准,同时建立完善的全球职业人才库,使专业人才能有效的流通和配置,进而服务于企业,力争为企业和专业人才提供一个双赢的平台,促进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融合。

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中国区管理中心

IOCL中国区管理中心(简称CMC IOCL)成立于2006年10月,是国际职业认证标准联合会授权的中国的管理机构。目前在全国设有9个区域管理中心,各区域管理中心下设若干考试中心。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9-02

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机电职业教育龙头的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在培养机电类专业技术人才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了全面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感及良好的就业心态,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及实践能力,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团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转变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高技能人才职业化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值得借鉴。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建设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学校理事会章程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加强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企业、机电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企业之间的校企互动和渗透机制的建设;依托与广西宏智科技有限公司、广西春茂自动化公司、西门子公司共建的“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将教育资源库建设成为共享性校企交流平台;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策略,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改项目和新产品研制项目。通过上述措施,形成四方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强调在师资共享、合作办学、课程开发、顶岗实习、在岗培训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逐步完善理事会制度下的“四方联动”校企互动长效运行机制(见图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广西北部湾地区汽车、机械两大先进制造业,铝业、制糖、造纸几大资源型产业,以及现代港口物流两大新兴特色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院进一步加强与机电一体化设备供应商、机电设备工程商、机械汽车制造企业的联系。引进企业的培养需求、岗位标准和发展规划,深入企业的生产岗位、研发机构和服务部门,完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制糖造纸、铝业等产业企业生产及检修周期,实施“三年八段”式的教学模式;基于双方需求构建校企合作联动机制,建立校企“双主体”参与的专业建设执行小组和监督保障小组,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此外,通过对典型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的调研与分析,按照“优秀的职业素养、标准的职业行为规范、扎实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行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构建基于企业岗位技能认证的课程体系。把行业职业岗位任职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中(高)级电工、钳工、PLC编程设计工程师、ASE工程师等职业培训标准与专业课程对接,开发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实现课证融合。

三、“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以机械、汽车、铝业、制糖造纸等行业发展为背景,根据就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要求,实施“四方联动职业化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逐级递进方式培养职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高、强化和完善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三年八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见图2。

第一阶段:军训、入学教育及公共基础课学习,时间为6个月,在校内实施。新生入学后通过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等方式,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及纪律意识。本阶段结束后要求学生参加大学英语B级考试和计算机Ⅰ级考试。

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时间为4个月,在校内进行。公共基础课结束后,通过安排电路分析、电子技术、电机及控制、机械制图与CAD等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备电气识图、绘图、低压电器识别、电气安装接线等基本专业能力。

第三阶段:专业认知实习,时间为1个月,在校外实习点实施。新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缺乏认识,渴望了解本专业职业岗位信息。本阶段安排学生前往柳州五菱汽车有限公司、广西春茂自动化公司开展专业认知实习。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教学,向学生讲解产品生产工艺、岗位技能、设备操作等行业信息,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对所学专业产生认同感,增强专业学习信心,培养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

第四阶段:专业课学习,时间为10个月,在校内实施。专业课学习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基础知识一基本技能训练一专业课程一专业技能训练一专业核心课程一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顺序组织教学。本阶段学生应完成传感器技术、PLC技术、变频器技术、单片机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机床技术、机电系统技术等课程学习和实训,考取电工上岗证,并结合个人能力情况可以选择参加PLC系统设计师、维修电工工种、数控维修工种、钳工中级证、焊工证、机电一体化助理工程师认证等相关证书的职业资格考核。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区内、国内电子产品设计、工控组态软件应用、数控维修等大赛、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机器人安装与调试等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

第五阶段:专业技能实习,时间为1个月,在校外实习点实施。学院安排学生到柳州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习,以企业丰富的设备资源为实习载体,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师傅传授设备维护保养、测试、维修技能,了解设备技改流程,参与设备检修工作,积累基本工作经验。专业技能实习阶段,学生通过加班、设备故障抢修等行为事件,提高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认识,有助于其对所学知识的领悟补充,增进对企业管理、制度、文化、语言的认同。

第六阶段:专业综合技能训练,时间为3个月,在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进行,结合专业综合课程弹性安排工作任务。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心”的典型机电设备和系统,开设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保养、工业机器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等专业综合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本阶段要求学生按照实际工程工作任务,完成2―3个工程项目。学生在兼职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下,参与工程项目选型、设计、安装、接线、调试和技术文档编制等工作。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锻炼了学生对专业工具的使用能力、工程项目的实施能力、安全操作的行为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追求卓越、承担责任的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与人相处、团队沟通、协作配合的社会能力,端正了学生的职业心态,激励了学生主动参与职业资质的考核评定,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电一体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14-02

中等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技术和机械工程等相关专业。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不断进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综合学科,结合了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机械技术等相关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机电一体化专业当前有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即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绩。

在当前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的特有特点,更没有将机电一体化中的“机”和“电”进行有机的结合。同时,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在师资方面还有些欠缺,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且陈旧,这就导致很多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既不懂机也不懂电,到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中要重新学习,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笔者所在学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在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一、从入学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与普通大学教育中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特有的一些特点,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不愿意学习,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很多学生对学习甚至没有兴趣,对于基础学科如语数外等更是头疼。因此,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首先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以外的教育,激发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重新找回自信,重拾信心。所以,中职教学尤其是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专业优势和发展前景,以及将来自己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另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管理方式和面临的各种困境,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有所畏惧,有所压力,形成一种自我约束意识。通过这种入学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提前了解,让学生提前认识自身专业,做到有备无患,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从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系统的和完整的掌握所学知识内容,而侧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技能,侧重应用,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概念,并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在中职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中职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对于概念和方法的掌握还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各种现代控制手段实现对机电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所在学校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主要坚持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按照相关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具体来讲,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教材选定与实践相结合。在教材选定方面要首先与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的选定,注重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了解和适应所学专业的岗位要求。针对教师素质相对低下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相关的教学比赛,如教学观摩课程和精品教学比赛,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2.提高教学实践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中职教学不同于本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训练,而对于理论学习则应该以学生掌握为主。因此,在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缩减理论教学的比重,对一些纯理论的课程可以适当的减少,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和专业课程的精髓。

3.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科学性。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上,要充分结合中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要有所侧重,如英语课程就可以适当缩减,因为本身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就没有什么兴趣,同时在实际应用中也没有太多的实用性。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要有所侧重,对专业基础课的设置要注重广而简,对于专业知识课程的设置则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坚持专而精。

4.增设开阔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在选修课的设置上,一方面要坚持以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为主,另一方面要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为主。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要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开设相关技术课程,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开设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营销和管理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

总之,中等职业院校在机电一体化教学实际中,要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于岗位需求的要求合理的安排知识学习,即企业岗位需要学校讲什么,教师就给学生讲什么;企业需要学校给学生讲多少,学校教师就给学生讲多少。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

三、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

作为一门对实践技能和操作技能要求很强的课程,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内容是讲述各种机床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加工过程的,而这些内容仅仅靠课本中的一些图片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改革就是要改变以往依靠学生的想象来对枯燥和抽象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的方式。

1.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专业技术的学习兴趣。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动手性学科,要求教师和学生要更多的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要调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方式,如,在课上教学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进行随堂比赛,对于胜出的一组进行表扬;让专业知识理解较好的同学为其他同学进行相关知识的演示,增强优秀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他同学的上进心;也可以在实验或者实训中让掌握知识较好的同学或者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互帮互助,既帮助了同学提高知识,也激励了同学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2.增加实训课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时,要更多的结合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避免照搬教材和长篇大论的说教。对于一些枯燥的原理和结构,只要结合实物进行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并且掌握。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普及和应用,更是有效的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学生相对较难接受而又不能接触实物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案,在大屏幕上作动态演示,从而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声像化。这样不仅教师能够轻松的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演示给学生,而且能够让学生非常容易的接受和掌握所要讲授的内容。笔者所在院系配备了专门的多媒体教室、专业实训室,使其具有专门的工业生产级的生产线,对此教学条件合理地运用,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

对教学过程进行改革,同样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找好突破口,开动脑筋,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角度进行改革和教学,提高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兴趣。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具有实际操作性和动手能力强的课程,而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则较差。因此,中职教师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时,一定要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讲中练,练中讲,边讲边练,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四、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学校的教师分为3类:即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当前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不同类别的教师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基础课教师不了解有关专业的知识需要,往往出现讲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有讲;专业理论课教师缺乏动手能力,往往只会讲不会干,或干不好;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则只会干不会讲。同时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要真正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笔者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之后,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基础课教师也应该学一些专业课知识,适当参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专业课对基础课的知识要求。

2.专业课教师要到生产中锻炼,如利用假期、平时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和实际操作,切实提高动手能力;也可以由学校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定期深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环节,了解和熟悉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最新技术和设备。

3.实习指导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操作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深造,通过听课、讲课、备课等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五、结语

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笔者所在院系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但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而且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基本扭转,学生在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和职业综合能力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师润平.影响新办机电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因素和改进途径[J].机械职业教育,2012,(5):28-29,38.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实践导向;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为了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我们需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文章主要阐述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内容,其改革的方向需要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运用在转换成成果,从而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这一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之中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较多,其作为教育体制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类型。加之传统形式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学校教育需求了。

二、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观念的运用来深化教学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评估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以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就机电一体化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等内容的限制,其在教学体系发展和完善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而本文就将从以下几点对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相互脱离的实际需求和教材选择。在新时期背景之下,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显然,与社会及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是相互脱离的,在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即使熟练掌握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难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效应用,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阻碍,势必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二)师资力量的缺失。自新时期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高校都不断地进行着扩招,因而每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人数在持续增加,然而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所构建的师资队伍并没有与新形式、新时期下的高职教育需求相适应,尤其是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队伍而言,其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深刻的影响,因而有很多的教师都难以积极地、及时性的对自身所进行着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依然坚持的是那一套重理论轻实践的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三)缺乏实验实训的条件。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存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其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精准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任职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的教师由于自身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深刻的影响,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明白实践操作能力在日后的重要性。

三、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建设双师型的师资团队。以实践为导向,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组建出来,尽可能地将师资队伍构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以便将师资力量增强,而这也是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将教学水平提高的必经之路,因而对于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而言,应当尽可能地去培养那些具备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派遣本专业的教师前去企业考察,确保教师已经足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具体的需求,本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在哪方面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将更有效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1)建设校内实验基地,前文中已经有提到,较强的性能操作要求存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将开放性的实验室在校内建立起来,以便于将实验基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实践之中积累到一定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的转换,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将教学的整体性水平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地将校内实验室建立的步伐加快,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备,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尽可能地将教师的指导素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2)建设校外实训的基地,出了将实验基地建立在校内之外,还需要极强学校同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力度,为了将良好的校外实训的基地提供给学生,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企业的关系或者是校企、工学交替的方式将更多的、更好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确保生产和教学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有效的结合就业和实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最终使学生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素养都能够被提高。(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培训指导班子,以学校为平台,加强各企业间合作,通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技术的拓展,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通过适当的课外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随后需要确认一个具体的主干教学体系,统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在相关教材的遵循下并结合自身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适用于本院校适用的教材体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国内整体的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其的重点,因而只有在教育改革模式不断地进行之下,才能够将高质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实践操作性必须足够强,因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必须将原有的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此来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能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出来。

作者:张凤杰 单位:辽宁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淑琴.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0).

[2]龚勤慧.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7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 职高机电专业课 必要性 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259-01

1 在职高机电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已成为未来机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今后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不应只注重机电专业课程的学习,还应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为先进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引入该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于机电专业内容的学习与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增强他们对于“机电一体化”模式的理解与认知。因此,在今年后的职高机电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应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多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数字控制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为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演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因具有生动形象的影音效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的移动、同步以及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现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如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相关内容时,因电场与磁场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事物,很难使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但若引入多媒体的三维动画模拟技术,就能使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电场线与磁场线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便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再配以向对应的解说与背景音乐,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得到提升。

2.2逐级显示,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职高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的视、音频技术能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分级显示,从而能引导学生分层次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机械制图相关内容时,可以将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以分级显示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如在第一级中可只显示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在第二级显示机械制图的方法;在第三层显示接卸制图的详细步骤与需注意的问题,并附以相应的作业内容。同时,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将教学内容以超链接的形式来进行分级显示,既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思路,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制作与之相对应的引导与解答课件,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系统学习。

2.3实验演示,强化学生理解

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还可引入计算机技术,以已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一些机电实验过程进行演示,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认知与理解。如在学完“齿轮”相关内容之后,学生对于渐开线的行程等内容的理解比较困难。但是若利用软件,将渐开线的形成过程编制成相应的程序,并对渐开线上的各点进行齿角形与受力分析,能很快加速学生对于渐开线相关内容的理解。

2.4练习设计,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之后,还可利用计算机技术编写的系列性与针对性,设计一定的练习任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本来就对相对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在做一些练习习题时也多是为了应付检查,很难取得巩固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而引入计算机技术进行练习设计,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这种娱乐性学习的方式,很容易就能够巩固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还可根据该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以选择题、判断题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采取合理的奖励措施,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思考

3.1与机电专业学科特点相结合

对于机电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言,是一个思维互动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职高机电教学过程中应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专业素养为基本要求,与机电专业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为此,在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过程中还应紧扣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等因素的不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的优势,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3.2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职高机电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获得更多有效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对于职高教育而言,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经济文化所建设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主题的原则,根据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计算机技术手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情境中尽可能地运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此同时,在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过程中,还应尽可能为学生设计一定的动手操作环节,这样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学习者,还是机电专业的研究者,能有效改变学生传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意识,能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8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现阶段,汽车行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需要加强对汽车行业的管理,加强对行业中关键技术的有效管理,能够有效维护国内汽车的稳定发展。而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促使国内各大高校加强对汽车相关专业的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加强对汽车内部构造的了解和认识,尤其是发动机部件,是汽车整体的心脏,因此学生需要掌握管理和维修发动机的重要措施,进而实现汽车的安全行驶。同时教师根据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基础,增加电控课程的开展,要求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国内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

1分析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创新发展,需要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应用方面,根据课程体系进行专业化发展,以及增加对社会汽车发展情况的结合研究,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经济市场的认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根据社会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丰富,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促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管理方式等,促进国内汽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汽车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1]。

2关于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

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在高校汽车专业中比较核心、具有难度的专业之一,因此教师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形式的研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掌握,进而完成人才培养的教育目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内汽车专业人士的介绍,发动机在汽车中属于心脏的地位,因此发动机的应用对汽车本身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设计具有复杂以及困难的特点,因此需要保证技术人员的专业实力,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信息化时代的影响,汽车行业的发展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利用科技完成精细工作以及具有风险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汽车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维护汽车在社会生活中的稳定运用。汽车技术的应用更加智能化,但是给教育方面的难度出现增加,传统教学主要认识汽车以及发动机的内部结构,以及电控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学习,以及需要增加对关键技术的认识,了解管控和操作系统的内部信息,有助于促进学生在发动机管理方面的全方位发展,因此学生需要吸取大量的新知识,根据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存在问题,容易出现遗忘或者不熟悉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专业水平和综合技能的提升[2]。

3关于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利影响

通过对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育管理,发现教学方面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在课前备课阶段,会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标注以及整理,促使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灌输式学习,导致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缺少实训课程的安排,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升,以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没有得到融入和发展,不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发展[3]。

3.2教学质量受到教师和学生方面的主观影响

根据对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情况的了解,发现教学的问题和教师、学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共同作用导致课程教学处于停滞状态,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而影响教育体系的有效发展。其中教师方面的影响,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了解学生的基本实力,忽略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进度存在矛盾,同时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师的引导作用,会影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而学生方面的因素,由于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属于中专课程,学生会认为中专的教学质量差而产生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普遍存在逃课等不良行为,正是学生认为自身的实力不高导致的,进而影响中专学校的教育发展,对教育行业的改革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4]。

4针对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制定有效措施

4.1加强对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关于国内汽车相关专业的教学发展,教师在备课以及设计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基本实力的全面了解,能够为课堂模式的设计提供重要的数据建议,同时加强对汽车行业的创新研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专业化学习,从而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对汽车相关内容的自主性探究。比如在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学发展前期,教师可以布置和发动机电控相关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认识电控系统的运作原理以及流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分享知识,并且解决教师的问题,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专业实力的教育目的[5]。

4.2增加对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

对于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学发展,教师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及相关信息,增加到教学课件中,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汽车专业知识体系,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体现教育改革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和设计,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专业的完善管理,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同时对于教学基础设施进行相关应用,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体系的专业化管理,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的显著提升[6]。

4.3明确学生在电控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于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育研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因此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进行针对性发展,指导学生加强对汽车发动机的认识,并且鼓励学生对发动机的相关内容进行提出疑问,能够促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并且给予正确的解答。比如在实际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研究,根据教师的讨论课堂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享想法,进而完成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4.4采用个体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发展

关于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改革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实力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可以采用个体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发展,实现对学生的针对化教学,从而体现课程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

4.5采用转换学习方式的方法推行实践教学发展

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改革研究需要教师的辅助,由于汽车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关键技术的应用、相关结构的认识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开设,同时采用转换学习方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安排,能够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促使学生专业实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根据汽车发动机的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并且进行有效组装或者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6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教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自身的指导能力,要求学生对汽车发动机的相关结构以及知识,进行有效的掌控,同时教师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以及政府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高校加强对教学理念和模式的专业化研究,增加对先进资源的有效应用,以及信息化技术的相关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化发展。针对国内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学发展,教师需要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地位、个体差异化发展、转换学习方法等方式进行专业化教育发展,并且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汽车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J].汽车博览,2020,(6):131.

[2]梅玉姣.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湖北农机化,2020,(13):83-84.

[3]陈鹏.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内燃机与配件,2018,(8):239.

[4]胡登兴,王树兰.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东方教育,2015,(7):218-219.

[5]张鹏程,严陈,张轶,等.基于汽车发动机电控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J].时代汽车,2019,(10):29-30.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9

关键词: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

“十三五”计划的展开,让世界开始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中国,“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中西部大开发”等等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倾斜让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发展潜力逐渐被世界所认知,但是与此同时,面对市场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对人才需求的急剧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常常会面临招不到会使用机械设备或者数控机床的专业人才,对于机电设备维修的专业人才储备也存在很大的空缺数量。与此以往,一旦这种缺口给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不断上升,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会直接将企业拖入破产的边缘。所以,在高校制度改革中加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课程的优化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专业人才的现状分析

1.1 市场需求攀升,整体质量下降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跨越,众多经济指标相继完成,但是在已经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伴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改革和技术规模的扩大化,现代工业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人才储备需求是越来越强烈,不过因为国内高校在这方面的贡献还不足够,直接导致了大量学历低或者技术能力弱的人员进入工业企业中,造成整体的技术效率都处于偏低的层次;数控机床具备现代化和高效化的特点,随着制造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先进的数控机床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一些精密、拥有高新技术的设备在该点上更是突出。

1.2 工作方向发生改变

过去,机电设备维修人员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待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或者出现问题之后直接进入现场进行紧急维修,但是如今,这种方向已经从事后维修慢慢转变成为预防维修为主,即为了达到节约成本,提升设备使用效益,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便由专业人员进行各项检查,以此来达成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

2 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改革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 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尝试走出学校,积极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结合实际情况,对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生产标准化以及市场特点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再规划和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教材中多加入一些实践性强并且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该种模式便是现代教学体制中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果高校的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片面地闭门造车,不积极走向社会的话,那么该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失去在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的能力。

2.2 加强对本专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机电设备维修和管理专业较之一些工科专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即其拥有非常高标准的实践操作应用。所以,在对该专业课程进行设置和展开教学之前,一定要集合高校教师精锐力量,对该专业的核心能力进行分析和评判,这种分析的中心点应该紧紧围绕职业能力展开,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中的机械原理分析、电气自动化的控制和PLC技术的实践应用等等。理清和正确判断、评估本专业的河西能力,将会为后期的实验室教学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正确分析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核心能力之后,得出该专业十分看重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能力,那么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就需要以具体硬件设施进行实践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到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

2.3 加强本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解决本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种对策:第一,高校要在校企合作的基础模式上,进一步优化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体系建设,让专职教师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一方面可以提升专职教师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让专职教师深入一线,了解现代工业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要求的高低,接下来的教学才能明白教学中心需要做到一些关键点;第二,加强对课程教材的开发,依托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工程案例,在教材中多加入一些富有实践性强的内容,另外在工程案例方面,要学会借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内容,如此一来,课程教材的设置才能够事半功倍。

2.4 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首先,高校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教学队伍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积极开展网上课程教学方式,以图文、在线视频的方法,建立一个专业教学学习中心,该教学中心不仅仅对本校内的学生开放,对外校学生也可以予以开放,如此一来,在课程开设的同时,其他高校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其次,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课程改革和优化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职业素养进行着重的培养,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不仅仅是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高尚品质。

2.5 其他改进保障措施

第一,需要统一思想,正确认准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优化方向。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正确、科学的方向进行引导。一般来说,高校真正落实在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上的时间约莫在3年上下,如果仅仅依靠教学体制内的教育环节就想要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教学开展的同时,还要针对机电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进行实习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强、有知识素养和良好职业习惯的现代复合型人才。

第二,需要明确校企合作目标的地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让高校教学队伍更清晰地认识到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人才,只有在真正了解企业需求并且有选择性地去展开教学,最后的教学效率和结果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多参加交流。国内高校数量众多,在世界范围内著名的高校也有几所,所谓名牌和普通大学之间的差距,其实就是社会认知和科研实力的差距体现,我国教育体制的整体实力要想切实有效地提升上来,就必须要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特备是教学经验和高新技术的内部交流,需要着重注意。

综上所述,机电设备维修专业要想从无到有,就必须要具备相关的条件,足额的人才队伍便是其基础,子啊未来,高校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应该朝着校企合作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晓洲.机电设备安装出现问题的分析及处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3)

[2]张观星.机电设备安装的若干问题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3(05)

[3]贺巍.机电设备安装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完善措施[J].机电信息.2012(06)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10

关键词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教学改革

1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学校相关专业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达到既定专业最低标准的资格认定[1-3]。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确认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课程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具有重要的位置。《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是电路理论、电机学、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四门电类专业课程的综合,以培养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及电气控制等领域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该课程是高等院校许多非电类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对毕业要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在福建工程学院许多非电类专业均有开设,在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了进一步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需要对该课程进行适当改革,探索出符合时展,满足各专业认证标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

2《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在各个专业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之前,我校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授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学大纲单一,没有充分考虑各专业自身的特点。由于不同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要求不同,而该课程在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中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因此有必要按各专业的要求取舍适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应用,补充贴近各专业的新知识。第二,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手段。目前上课方式还是以传统的借助于PPT传授知识为主,考核方式上虽然改革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但是平时成绩的构成仅仅由作业、考勤和实验成绩为主,还不够科学。第三,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技能有待加强。实验项目大都是固定的验证性实验,大都提供详细的实验步骤,仅体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下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体系

3.1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需要引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首先在《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简介中罗列出体现该课程支撑的对应专业的毕业要求。其次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中细分出该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并归类出各个知识点与毕业要求的一一对应关系。然后需要对各个毕业要求的指标点分解,以及评价指标点达成度的知识点的权重进行规定。为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课程设置的实验项目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选修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项目。总而言之,在教学大纲中要能充分体现出课程对各个特定专业的毕业要求的支撑。

3.2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通过福建工程学院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电工与电子技术》网络课堂;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观念[4]。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划分成上百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录制10-15分钟视频,上传至对应的章节,并标注重点难点;同时对每个知识点配套对应的复习题。每个章节还设置相应的章节作业题,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并完成相应的作业。第二,引入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5]。在课堂的引入方面,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解电路的暂态分析时,让学生讨论汽车发动机的点火原理。学生大都答不到点子上。然后再简化出汽车点火电路图,让学生思考开关断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最后解释原因,因电流不能突变,电感两端瞬间感应高压而在空气隙中产生火花或电弧引燃了油料[6]。第三,引入多种考核机制,形成完备的学生评价体系。在考核方式上,考核结果可由平时考勤成绩(10%),网络课堂小测成绩(10%),实验成绩(15%),阶段考试成绩(15%)以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50%)等组成。这样,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注重了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工程规范意识,符合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人才培养理念。

3.3持续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工与电子技术》建立“评价-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改进机制,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始终与持续改进的毕业要求相符合。具体地,课前学生通过在线课堂预习,并完成预习测试;教师对预习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形成预习教学目标达成度反馈;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反馈预习问题,进而提高每个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对偏离目标达成度的学生进行及时纠正,保证教学质量。课后学生可对授课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形成教学内容达成度反馈;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课堂再设计,进而提高授课质量,实现持续改进过程。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11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范文12

一、高职院校电厂认识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在当今条件下,企业把安全生产和效益放在首位,接收学生实习是属于经济效益差和安全责任重的工作,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

2.对实习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抓得不够,实习效果不佳。实习目标不够清晰,内容设计不合理,质量监控不到位。学生一般是听讲座,参观电厂,大多只能走马观花,很难做到对复杂的生产工艺过程建立起整体印象和感性认识,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二、提高电厂认识实习质量的措施

1.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号召,充分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2006年7月我院与广西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成立了柳州教育教学区兼学生实习基地。为了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实习,柳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除了提供发电厂生产实习场地条件外,还提供了同时能满足150多人学习的多个教室、住宿和篮球场、足球场和羽毛球馆等场所,给学生在校外的学习、实习、生活和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改革课程目标。在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的现场教学下,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加以证实,并对一些实际问题加以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况,为后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巩固专业思想,期望达到一定的能力和知识目标。

(1)能力目标。通过认识实习,能进一步熟悉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对发电厂主要发电设备、主要辅助设备和主要系统建立完整认识,为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从事职业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能提高阅读工程图纸和工程技术资料的能力;能掌握机组在正常运行时控制热力参数的操作以及热力参数的规定变化范围;会分析锅炉、汽轮机、电气运行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掌握相关运行岗位的岗位职责、业务范围;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方法,培养独立观察客观事物,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电力生产管理的有关法规、厂规、安全规程及机组运行规程;了解实习电厂各热力设备的技术参数、结构特点、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运行基本知识;了解电力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热力设备系统图及运行基本知识。3.改革课程安排和课程内容。电厂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有热工理论及应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前者主要是学习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大模块内容。工程热力学要求掌握工质的六个状态参数(温度、压力、比体积、热力学能、焓和熵)、水蒸汽定压下的形成过程、发电厂水蒸汽动力循环,为提高电厂热力循环的热效率,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和途径等;传热学则是要求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的本质,热量传递过程,如何增加传热或削弱传热量等。后者要求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如了解电厂锅炉系统、汽轮机系统设备结构、作用和工作的过程。可以看出,认识实习与专业基础课的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电厂认识实习正是学生亲自到电厂现场了解和验证理论是否跟实际相符。大一两个学期除了开设一些公共课程外,还开设了一些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如基础化学、分析化学实验、热工理论及应用等。大二第三学期是按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开设必修课程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同一学期内完成,这两门课程如何安排,也即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先安排在校内完成后再安排电厂认识实习到实习基地进行,还是同时把这两门课程同时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不同的排课学习地点对学生获得知识就有不同的效果。过去电厂认识实习安排,一般是在校内学习完专业技术基础课以后、开始学习专业课之前,才安排一定时间到电厂认识实习。这样安排的缺点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中对有关电厂设备与系统时就感觉比较模糊和抽象,没见过的东西要学习起来比较难以掌握,如果把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一起,如电厂化学专业的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与电厂认识实习课程同时安排到实训基地教学,学生对这两门课得到的收获应该更多。就以上述两门课作为例子分析学生得到的收获。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是电厂化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是要求学习和掌握与电厂化学工作相关的火力发电厂的锅炉设备系统以及发电厂的汽轮机设备及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电厂认识实习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在现场教学,学生亲自目睹电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主要系统设备,这样更容易了解设备的结构、作用及系统工作流程,加深学生在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课程中所学的内容理解和记忆。眼见为实,在课堂上百说不如现场一见。

三、实习效果授课的时间、地点应该合理的安排。

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理论课每天安排在上午的基地教室授课,老师给学生讲解发电厂动力设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结合电厂讲解热力系统图。电厂认识实习安排在每天的下午时间,到现场由厂方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教学,要求学生拿着电厂系统图听厂方专业人员讲解,认真做好现场记录。真正让学生在学习到了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从现场中获得实际知识,在学习发电厂动力设备及系统内容时感觉比较容易理解,不再是抽象的东西了,这两门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课堂上安排合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每个学生都说说在现场所看到的系统设备的作用和系统的工作流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知识也容易掌握了,正如一个学生在认识实习总结中写到:到实习基地学习,让我们真正看到了电厂很多热力系统和设备,回到教室看书中内容感觉容易理解多了,也能看懂了书中的热力系统图,在实习基地的时间里,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感到很充实,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