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

时间:2022-07-17 07:33:15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

机电一体化专业求职信范文1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

首先真诚地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浏览我的求职信,这对一个即将迈出校门的学生而言,将是一份莫大的鼓励。这是一份简单而又朴实的求职信。也许它的普通没深深地吸住您的眼光,但它却蕴涵着一颗真诚的心。为此,我诚心恳求您能阅读这份普通的求职信!我是一名榆林工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即将毕业的一名学生,名叫樊广艳,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向您推荐自己。

我是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系统学习了机械基础、机电一体化系统等专业知识。在校期间进行过多次机械及电学的课程设计实习和多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曾在多家公司做过兼职工作。

我深知自己缺少了“名牌大学毕业生”这一光环,因此,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来弥补,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自己四年来的耕耘取得了收获,我自信自己已具备了争取就业机会的实力,而未来的事业更要靠自己去探索和拼搏。

我作为一名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我的经验不足或许您犹豫不决,但请您相信我的干劲与努力将弥补这暂时的不足,也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绝对是最努力的。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再次感谢您为我留出时间,来阅读我的自荐书,谨祝贵公司业绩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时间:xxx

机电一体化专业求职信范文2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当您看到了这份求职信时,我便看到了希望!

我是一名陕西省电子工业职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所学机电一体化应用专业,自XX年08月入校以来,我学习了3年的专业课程。成绩优异,思想上进.我很珍惜每一个学校安排实验操作的机会,要求自己在理论基础上不断强化操作技能。性格的开朗活泼,思想的积极上进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认真的投入也换取了很多的收获,这些锻炼充分培养了我的口语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思考分析解决难题的能力。

离校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超市,工厂分别从事过销售员和财务工作,都被领导予以高度评价,吃苦耐劳,做事认真是我工作的原则,一年多的磨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锻机会,更加锻炼了的我焦急和组织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同学,同事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祖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通过了解,公司管理制度的严密,业务效率的客观更加提高了我对工作的喜爱和热情,真心希望我能为公司更大的发展尽一份力量,真心期待与您的见面,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通知我面谈的时间 联系方式..............

当您放下这分求职信时,我已从心底感谢您。

收笔之际,郑重地提一个小小的要求: 无论您是否选择我,尊敬的领导,希望您能够接受我诚恳的谢意!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求职人:xxx

时间:xxx

机电一体化专业求职信范文3尊敬的贵公司领导:

您好!感谢您抽空垂阅我的自荐材料,我自信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XX大学的本科生,所学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我仰慕贵单位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之名,希望能成为贵单位一员,为贵单位的事业发展尽我全力。

本人在大学四年中对本专业的知识学得比较扎实,而且还多方涉猎。在计算机方面,除了学DOS、AUTOCAD、FORTRAN、汇编语言外,还参加培训或自学WORD、WINDOWS、FRONTPAGE20XX,另外,对CAD/CAM、智能CAD、3DS等有一定的认识。

在英语方面,作为外协一员,多次参加外语协会的疯狂英语活动,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以及技术资料翻译能力,曾完成5000字以上的机器人专业英语的翻译。另外,在大学伊始本人曾在校编辑部做过一年的学生通讯员,而且,作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的一名会员,参加过多次各种邓研会议,给我的理论修养带来莫大的益处。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没有只满足于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自入校以来,我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广泛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常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从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我相信我自己能够适应今天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

诚然,虽然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一定量的社会经历,使我养成了冷静自信的性格和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并赋予我参加社会竞争的勇气。然而,所学知识是有限的,大学培养的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将在今后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钻研,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久闻贵单位是深值信赖且有发展潜力的单位,神往已久,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发挥能力的机会。

最后,祝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2

电类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电工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操作是职业教育中的核心重点,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密接结合,通过不断的知识充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使自己能够满足生产技术岗位人才的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团队,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核心力量。因此,合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双证”型教学模式在保证学生顺利毕业,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课程中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和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双证”型教学模式是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许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1]。

1 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教师水平的高低及对“双证”型教学模式的理解,直接影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在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电类课程教师配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师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水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并重的“双证”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教师既要有在专业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娴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在综合技能素质方面都不能满足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方面,存在明显的一线生产及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脱轨”严重,不仅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使学生在实践动作操作方面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快速的适应工作需求[2]。因此,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需要补充“双资型”师资力量,使职业教育中的机电一体化教师既是专业理论的“讲师”,又是工程实践的“工程师”,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理论知识,又能通过实践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符合生产技术一线岗位要求的技术骨干力量。“双证”型教师的引进也可以拉动整个教学团队在实践工作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相互交流,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

2 提高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前,为了更快融入一线工作中发挥自我的实际工作能力,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高超、娴熟的实践问题分析、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传统的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从“双证”教学中,不断充实自我。

2.1 增加实验室授课内容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理论与实物不同步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对理论有充分的理解,通过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实物联系、安装调试等步骤来充分理解和接受理论,不仅不容易忘记,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的逻辑思维。同时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动手连线、参数设置、调试等环节,不仅牢固的掌握了课程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双证”的考试打好良好的基础。

2.2 充实实验内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机的控制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原来的继电控制变成了变频调速控制。因此,在实验内容设置时,应该充分结合现代控制技术水平,将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换和充实,保证实验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同步。同时对于实验内容应该采取由原来的一个点转换为一条线的教学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工程的各部分内容的分解实验相结合,完成一项具体工程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从设备选型、设备布置、综合布线、程序调试等多个环节了解实践工程的具体工况特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为其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3]。

2.3 提供开放性实验室

可以在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实验工程应用资源,通过企业与学校间的技术配合,提供一些实际工程改造、设计内容,在“双资”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利用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某些项目内容的设计和改造工作,通过不同方案间评比,让学生自我分析和判断方案间的优缺点,让学生从实际生产角度出发,提高自我实际生产的分析、思考和动手动力,更加清晰的了解企业生产的系统流程及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3 改革课程考试方法

传统的职业教学测评考核过程中,通常采用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方式,通过考卷成绩分数的高低“静态”来分析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考试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1)考试内容单一。2)动手能力测试不足。

为了适合企业人才需求的要求,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考试时,应该采用“动态”的审核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分组完成实际的生产控制工程,以实际生产技术技能的考察作为评判标准,以职业“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问题分析处理能力[4]。

4 职业资格从业证书培训

以国家职业教育技能达标为基准,结合 “双资”型教师引进,形成以“双证”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模式,按照“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处理能力。在学院内部定期举行电工考试培训及模拟考试,并按照电工从业基本要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技能,从而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一线生产骨干[5]。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3

【关键词】Matlab;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应用

1.引言

在政府大力开展教育事业的影响下,很多高校都将教学改革作为完善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逐渐成为高校开展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社会对于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求也有所提升,为了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高校必须要对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充分发挥出Matlab软件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充分发挥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首先要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效果。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表现出了“机”与“电”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的讲“机”、“电”相加在一起,而是通过特殊的教学模式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机电一体化的效果。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机械加工和机械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并且还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的相关技巧,通过各种手段对机电产品进行更好的控制[1]。既包括了传统的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还加入了计算机专业、电气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充分体现出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机”与“电”相结合。

3.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现状

随着教学改革计划的逐渐完善,很多高校都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采取更加成熟的教学手段去促进学生发展。然而,通过对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分析来看,教学计划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无外乎基础教学模块、机械基础模块、电气基础模块、控制基础模块等,从理论上来讲是比较符合现代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的,但是,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看,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一致,很难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形式。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也不是学生学习态度问题,而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脱离了现代社会需求,学生虽然能够从课堂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但是并不能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更不用说将这些知识利用起来[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因此在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并不是非常的高,尽管在理论教学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机电一体化的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总是差强人意,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和理论的操作性都比较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我国高校在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多学生都掌握了丰富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可是却不能将掌握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很多知识点的使用方式并没有被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下来应对考试。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出教学改革的效果,还需要一种能够将教学知识连接起来的模块,而这种方式就是Matlab软件[3]。

4.Matlab软件的相关介绍

Matlab软件是一套商业数学软件,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像是算法开发、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等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并且还结合了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计算速度上都有所提升。Matlab软件是三大数学软件之一,在数学类科技应用软件中在数值计算方面首屈一指,不管是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实现算法,还是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4],只要与数学相关,就都可以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析。将Matlab软件应用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曙光。

5.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

5.1在基础教学模块中加入Matlab的基础入门高等数学是工科生的必修课,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应变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Matlab引入到基础教学中就能够妥善的解决这一问题,利用Matlab软件强大的计算功能,将复杂的数值简单化,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改善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看法。5.2使用Matlab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在学生充分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理论知识以后,就应该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学习控制理论的时候,要结合Matlab软件共同学习,利用Matlab软件来进行运算、建模、分析等环节的控制系统仿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繁琐的数据变换、复杂领域交给计算机进行分析,通过Matlab将所学到的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机电一体化的实际应用效果[5]。

6.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Matlab能够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模块连接在一起,是原本分散的模块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整合,是学生能够更加完整的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是一种提升。另外,Matlab不仅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各个行业中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依然可以使用Matlab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巧红,韩江.Matlab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改实践中的应用探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9-21.

[2]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3]郑永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4]陆志全.《电气控制技术》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AHK教改班为例[J].内江科技,2016,08:145-146.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中职;教学模式;探讨

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技术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领域多,应用广泛,与实际结合性强,给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出了挑战。在我国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长期以来,机电一体化课程中将整个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作为核心,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技术的内涵,更容易地掌握实际技术。然而,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学生不能在课堂掌握生产线所需的基本技能。因此,针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可以提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技术成长的问题,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及特点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体系主要采用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并设定培养方针,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主题为通过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线为结合实际企业需求和工程实际经验,进行专业性的培训和教学,四个层次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是基于培养方针,采取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式。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①机电一体化知识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学所讲授内容新颖,学生有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知识与自动化电子知识相融合,学生对于该类知识具有良好的兴趣。中职学生虽然初中知识基础掌握不牢,但这门学科可以取得积极的学习兴趣。②与实际工程结合比较近,课程必须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机电一体化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实际操作才能掌握,对于中职学生,培养动手能力也是主要的培养内容。③知识面广阔,需要掌握的知识面广。学生必须立足于各类知识的综合,不能只针对机电一体化进行专门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他所缺的知识进行拓展,例如控制工程技术、机械原理基本知识、自动化知识等。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教学模式特点,先立足于学生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主要的改进措施如下:①完善教学硬件设备,为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工具。同时,结合所具备的教学硬件设备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保证设备能够充分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②对于教学课程内容形成体系,重新编排教学的内容和顺序。理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法。理论课程的安排应遵守由易到难,循环渐进的原则,并在实际教学中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确保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能够对机电一体化课程产生兴趣。理论知识要涵括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以达到教学面较全的要求。③教学实践注重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不能像其他基础课程采取单纯课堂教学,还要根据课程的要求增设实践和实习课程。由于中职学生最终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所进行的实践课程尤为重要。所开设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所从事的工作,能够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例如,实践课程中应增设让学生能够亲手操作的项目,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并能利用机电一体化知识分析问题。此外,学校应积极与相关工厂签订实习基地协议,方便学生能够到生产一线锻炼。④努力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并聘请大学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中职学校应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保证每一位教师不仅教授课程基本知识,而且能多向学生提供社会生产中的实例,增加学生见闻,拓宽学生的眼界。⑤改革机电一体化知识考核方式。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课程采取期末考试,由于试卷涵盖知识面相对较少,该方式不能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知识进行随堂测试,并开设专门的实验考试课,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机电一体化知识。

总结:随着我国工业进程的不断深化,机电一体化人才将成为重点需求人才。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应作出逐步调整,与工厂发展相结合,保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能够在工作中获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梅梅.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2]兰日辉.中职机电专业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新课程,2010(9).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5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理实一体;课程改革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机电专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深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具体而言就是要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全面实施“一体化”的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组合起来,一体教学。这样做既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某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规律与技能技巧形成教学规律,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二者有机合成。

机电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强调学生的实训教学,但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在时空上有所脱节,基本上体现为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而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时空界限,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时从感性而不是从理性认识入手,强调直观教学的力度,促进学生认知力的提高,不失为一种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教学模式。

理实一体化模式突破了中职教育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技能训练”教学程式,理论的学习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技能实训为中心,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组合为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和实习指导由同一位教师担任,一以贯之,确保理实同步,二者协调。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操作,反过来又以实践操作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理实相长,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双飞跃。

二、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只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还包含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理论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让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践真正融合一体,可以把专业课相对集中起来,搬到实验室,搬到实训中心,搬到企业的车间里去。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作业齐头并进,穿行。教师在讲完一个理论知识或原理构造之后,就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学生对着实物,一边讲一边做,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例如钳工工艺的教学,可以完全在实训室内进行。教师边讲边示范,示范结束,学生便可动手实践。这样学生记得牢,做得好。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当堂解决,效果明显。这样的专业实训室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工作实践场所。

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有如下特点。①把实训中心包装为教学工厂,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真实(仿真)的企业氛围和环境。②把学校的实训室包装成企业的“车间”,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张贴安全生产标语、规范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③把学生包装成企业的“工人”,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

三、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

中职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将专业课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块。理论部分由理论教师在课堂内完成,实践部分由实训指导教师在实训中心(车间)进行。理论教学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实训教学由学校实训处管理。两大部分自成体系,互不相干。这样安排的结果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理论学习时不能顾及实际的应用,实训时不能与理论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以专业课《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为例,该课程分为《彩色电视机原理》与《彩色电视机维修实习》两部分,分别由两位教师担任,有的甚至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这样不但学生难以学以致用,两位教师的教学也互不联系,增加了难度,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因此,“一体化”还应包含教师在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上的一体化。机电专业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能将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训课教学一肩挑起来。既是理论教学能手,更是技能实训指导的高手。一门专业课,仅由一位教师来承担全部教学任务(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讲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边讲理论边操作,甚至可以先操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解决。这样做,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操作去验证理论。例如前面论及的《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就可以把原理与维修放到一起来教。在讲清扫描电路的原理后,就讲一些扫描电路的常见故障,并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动手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又用理论去解释,去解决。这样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一体化的最关键问题是师资。中职学校要努力改变当前师资结构单一化,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就必须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顶岗进修等措施弥补专业科任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并获得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只有通过不断培训和进修,不断汲取行业的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专业教师才能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始终保持着新鲜状态,使理论和实践始终保持最佳结合状态。理实双佳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显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解《机械制图》的圆锥时,教师可以把自己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过程拍成视频,在教室里播放,让学生看到在车床上制作圆锥的全过程。这样避免了理论教学的“纸上谈兵”,让学生对机械制作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课堂教学的讲解与分析,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转变。

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一体化之外,还可以从“教学”与“科研”一体化、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一体化、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一体化以及“教法”与“学法”的一体化等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囿于文章的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展开论述。综上所述 ,“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在于现场教学,强调的是工作本位,能力本位。若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实习融为一体,把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融为一体,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机电专业课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职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包旺华.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机械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7).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能力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国家科委综合局组织的《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途径与对策》中,根据社会需要、投资效益和现有基础等条件,提出优先发展15 个领域中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及其他机械制造工艺设备、电子化量具量仪、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中小型电机与电气传动控制装置。由此可见,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具备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因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首先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案。本文试图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设计方案,以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笔者所设计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如下:

第一,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向。首先对学生就业企业、校外实习基地以及其他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大量搜集这些企业对人才能力的具体要求的相关资料,并组织教师对调研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调研可知,我国现代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生产自动化的依赖也越来越高,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企业急需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因此,高职院校可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定位于企业的自动化生产线技师。

第二,根据岗位群确定能力模块。

通过对企业和行业的调研与分析,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应具备由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构建、自动化生产线操控、自动化生产线维护的能力,从而构成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专业能力模块;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生存基础,如电工基本技能;社会能力是生存平台,如对祖国的忠诚和团队合作等;方法能力是生存发展的核心,如学习方法。社会和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跟上社会的变化,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第三,根据专业能力确定工作任务和工作领域。根据上述专业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在工作中的基本任务是系统构建、系统操控和系统维护。自动化生产技师专业能力对应的工作领域:

系统构建,包括机械本体选择、传动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和控制系统选择;系统操控,包括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工艺流程的编制;系统维护,包括检测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和执行机构维护。

第四,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能力要求。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工作能力要求包括金属材料选用、机械本体构成、传动方案选用、传感器选用、检测方案设计、继接控制设计、执行机构选用、系统集成方案设计、系统评价、PLC 编程与调试、单片机编程与调试和维护方案制定等。

第五,根据工作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能力。自动化生产线技师的专业核心能力应包括PLC 控制系统、单片机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控制和系统集成等。

第六,根据专业能力要求确定专业能力树。

第七,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包括机械本体、执行机构、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学习情境为机械本体,包括机械识图能力、金属材料选用、机械装配、机械本体构成、机械传动和机械加工工艺流程;执行机构包括电机选用、液压系统构建、传动系统组建和气动系统构建等;检测机构包括传感器选用、仪表选用和自动检测系统构建等;控制系统包括继接控制系统构建、PLC 控制系统构建、单片机系统、系统集成和系统调试等。

第八,根据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块。

第九,根据课程知识点、技能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标准。课程学习标准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并可用来自检学习情况。课程学习标准包括知识点、技能点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根据学生学习标准确定学习情境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能力点、教学方法、实施条件、学生知识要求、教师能力要求和考核评价等内容。

第十一,根据学习情境实施方案确定教学实施计划。教学实施计划包括计划学时、能力点、教学方法设计和评价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团队是针对某一教学领域建设起来的,是解决该领域中所有知识和技能的团队。因此,同一团队中的教师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同一专业可能会有很多个团队在开展工作,同一个教师可能在很多个团队中负责一定的工作任务。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主要包括机械加工团队、电气控制团队、自动控制团队、系统集成团队、工控机团队、职业指导团队、教学服务团队。对这些教学团队进行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十三,教与学过程监控。教与学过程监控包括教师教学过程监控和学生学习过程监控。教师教学过程监控主要监控标准要求及完成情况分析、教学手段、学生掌握情况、问题分析及解决措施、教学建议和出勤情况说明等内容;学生学习过程监控主要监控出勤、教学内容、掌握情况、问题原因分析和教学要求等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7

关键词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有机地溶合了机械技术、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接口技术、信号转换技术等多种技术,并应用到实际中的综合性技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有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具有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还应具有高度的守时守信、自信心、道德心、团队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基本素质,同时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与适应性强、实践动手能力突出。

二、课程特点

要培养高规格的人才,就需要针对课程特点,因势利导,做到事半功倍,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不论是文化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其知识都可划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且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思维模式和个人经验等。此类知识是主观的、自悟的知识,不易以语言来沟通及表达。显性知识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可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语言进行传播。因此每门课程的知识都需要事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传授过程中进行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等四个阶段的转化,知识的创造就是完成这四个阶段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方法探讨

(一)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传递的方法。

它是一个通过共享经验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获取隐性知识的关键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而不是语言。

1、打造教育队伍,深化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职工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影响,提升学生的专业理念、道德情操、世界观、人生观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影响学生专业理念、道德情操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打造“双师”素质的专职教师队伍,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挂职、任职,还将车间引入学院,使教师不离开学院就能到企业进行锻炼,如我院将四川柏狮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LED生产线以托管方式引入到学院,不仅解决了教师的培训,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的问题,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能及时获知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理念,以便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另一方面建设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依靠多方力量,“政行企校”深度融合,如聘请四川柏狮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云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培训,使之能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同时与遂宁市电子工业园区部分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校企研发合作协议》等协议,还成立了遂宁市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遂宁市应用电子技术教育理事会等协会,目的是汇各方之力办学。另外,通过邀请成功的专业人士和毕业生到学院开展主题演讲,以讲座、论坛、微博等形式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

2、课程隐性知识的传授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出现的隐性知识,通过多年实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建议采用演示、观摩和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如电气控制线路的布线,工艺要求是横平竖直,不交叉,转角直角等,要实现工艺要求,除知道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相关经验才能做好,但经验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和符号来表述的,这就需要教师先讲授工艺的基本知识,然后进行演示,并辅以往届毕业生做得好的电气控制板进行观摩,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在训练中,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经验和熟悉相关的规程,如电源接线时,应最后连接电源,拆线时应最先拆除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布线时,既要全面考虑,又要边做边总结,以便于逐渐提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监控,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好的经验要及时推广。

(二)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方法。

它是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或符号清晰表达的过程,这是知识创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授课就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己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经验,通过编写教材和教案、选择工程案例,将隐性知识通过文字、符号、概念、教案和教材等清楚地表达出来,教师通过语言或符号把显性知识以授课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阶段是培养人才的核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在这一阶段,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专业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岗位群,确认典型岗位,然后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工作能力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认对应的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显得特别重要。

1、培养目标。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四川省遂宁市,面向成渝经济圈和遂宁地区培养高职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通过专业调研,企业中工装设备广泛使用自动化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自动化生产线组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人员,通过由校、企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分析和论证,确定了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以自动化生产线为教学平台,培养面向机电、机械各行业,主要从事生产线的组建、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检测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工作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2、岗位群和典型岗位。

通过专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研讨,确认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岗位群有组建、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检测和销售自动化生产线,结合我院软、硬件条件和各岗位的覆盖面,确认了组建、调试、使用与维护为典型岗位。

3、工作能力分析与课程的确定。

如机械本体部分,所需要的工作能力有金属材料的选用、机械本体构成、传动方案选用,需要的能力点有知道金属材料的性能、牌号和选用方法;具有识图能力,知道机械原理及结构、熟悉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会生产线机械本体的设计,具有金属加工的基本技能;知道机械、液压、气动传动原理,熟悉机械、液压、气动传动结构,会机械、液压、气动传动设计等。依据这些能力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了机械基础、工程制图、机械加工、机械设计和传动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与之对应,建立了合理的课程体系,整合了按学科设置的课程体系,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着重培养学生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4、125教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一条主线,二种教学形式、五个模块”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1”就是以组建一条自动化生产线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始终;“2”就是“做中学、学中做”二种教学形式,如第一学期的电工基本技能实训,采用“做中学”的教学形式,通过电工基本技能实训,运用“做中学”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能更好地、更快地具有电工基本技能,另外如第三学期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采用“学中做”的教学形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边学边练,使学生会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与分析、安装与调试,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95%以上的学生通过了中级维修电工的考证。“5”是指五个教学模块即文化模块、机械本体模块、控制模块、信号检测与转换模块和系统集成与管理模块,通过这五个模块的学习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组建。在课程教学中主要在理实一体教室、实验实训室和企业进行,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目标教学和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三)显性知识的传授方法。

它是一个通过各种媒介产生的语言或符号,将各种显性知识组合和系统化的过程。高职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学生应该通过阅读书籍、文献资料,与通过课堂教学获取的各类知识相融合,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综合化和纵深化,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方法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高职院校通过配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和文献数据库,为学生系统学习提供条件,我院先后投入1000万元建成了高档次的数字化校园宽带网,不仅在教室和寝室,还是在实训室都能上网查阅资料和学习,并在学院的网站上开设了精品课程网站,我系建设了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四门院级精品课程,在建一门质量工程课程和教学资源库,正在筹建三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学生进一步系统的拓展学习,开辟了一个有效途径。学院建成了四川省高职院校最大的图书馆,建筑面积2.3万余平方米,藏书82万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针对性布置阅读任务,促使和引导学生系统化地学习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可在课堂上设置互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促使知识得以系统地、有效地补充和拓展。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了机电一体化系统实训(校外),一方面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系统集成增加感性认识,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四)学生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方法。

它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过程,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是提升高职人才创新意识的必经之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获取显性知识,在双师素质教师的指导下,以习题、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和参加等级证考试等训练方式,将显性知识进行应用,消化吸收显性知识,并升华成自己的隐性知识。高职院校通过设置由单一到组合、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应有足够的学分和学时,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为学生提供贴近工程的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1、构建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针对专业的需要,设置了除课程实验外的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测绘实训、金工实训、电子装配实训、变流技术实训、电气控制实训、PLC实训、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机械装配实训(校外)、机电一体化系统实训(校外)、生产线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训环节,实验、实训总学时占机电一体化专业总学时的48%。有单一技能训练的如测绘实训,有组合技能训练的如机械装配实训,有简单的如电工基本技能实训,有难的如生产线实训,有校内的如金工实训,有校外的如机电一体化系统实训。在实训中有“做中学”如金工实训,也有“学中做”如电子装配实训,还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如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针对性的如顶岗实习等。毕业设计的题目确定和指导采用二种形式,一是学生选题目,学院的指导教师确认并进行指导,这种形式操作方便,但针对性不强,对学生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够;二是由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担任指导教师,再由企业指导教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并进行指导,同时学院安排教师协助指导,解决毕业设计中的理论性问题和规范性。

2、建设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

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实践教学设施建设中,一方面在环境上营造企业氛围,实训室企业车间化,如金工实习的机械加工中心、LED生产线;企业文化引入,如在实训室内和外墙上张贴企业员工手册、团队精神、做事格言等;仿真环境的建设,如正在筹建中的电工基本技能实训室,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住宅里进行用电线路的安装;学生身份的确认,学生进校进行专业介绍时,告诉他们在学院的身份是“双员”身份,即在教室是学员,在实训室或实习基地是员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进行角色转换和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进入发展轨道。另一方面完善现有设施和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增加新设施,如原来的PLC实训室是单机控制,与目前工程中多机控制和上位机管控存在差距,我院目前的措施一是将原有的FX系列PLC进行网络化,使它们具有多机控制功能,二是筹建S7-300PLC实训室和计算机控制实训室,解决多机控制和上位机管控问题。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依据地方经济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建设了遂宁中胜实业有限公司、资阳南峻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四方科技有限公司、绵阳中科成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南充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解决了学生针对性实训场所和教师科研平台,如南充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学生通过参加汽车的总装和发动机的总装,实现了机械装配技能的训练,为工作后进行自动化生产线机械本体组装奠定了基础;如遂宁中胜实业有限公司下设自动化生产线研究所,一方面学生能通过它了解自动化生产线发展趋势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情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为教师科研提供了一个工程平台。正在筹建重庆川仪自动化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射洪天齐锂业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自动化生产线管控实训平台,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和科研平台。另外建成了宁波阿尔卑斯电子有限公司、宁波麦博韦尔移动电话有限公司、四川柏狮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四川雪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集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教师培训和教师科研五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3、完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

第一、依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专门技能或专项技能训练的需要,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性大纲和实训任务书,它们是实践教学监控的标准。在编制实践教学指导性大纲过程中,要编入学生进行该项技能训练所需具备的准备知识和准备技能,还要编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要求,它们是保证技能训练质量的基础;在编制实训任务书时,除编入任务要求外,还要编入任务完成时间,培养学生按时履约的职业习惯。

第二、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经教研室和系部审核通过后,上传校园网,并挂在教务在线上,作为学院和系部检查和督促的依据。

第三、在实训过程中,由学生、教师、教研室、教务处形成四位一体的检查和督促体系,对实训进行监控。实训班级的班长或学习委员作为学生代表每天填写实训日志,填写实训项目、出勤情况、教师指导情况、对实训的建议和意见,然后由班长或学习委员与教师共同签字确认,每周周末上交系部,作为系部考核实训质量依据之一;教师依据实践教学计划的内容和进度组织实训,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进行考核,并作相应记录,作为评定实训成绩依据之一,并按工程要求进行管理如着装、工具的摆放等,一方面要认真指导,严格管理,另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提升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上班的准备工作和下班的整理工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提供建议和意见,由学生思考解决等;教研室主任随机检查教师指导情况、学生训练情况和原始记录,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整改,并登录教务在线,记录检查情况,作为评班和评教依据;教务处派专人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对学生的出勤情况、状态和教师的在岗情况、实训资料进行检查,并收集学生对实训和指导教师的意见,记录在检查表中,检查完后将相关信息反馈到系部并存档。

第四、实训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要撰写实训总结,教研室主任依据检查情况从准备工作检查(20分)、执行工作检查(60分)结束工作检查(20分)等三个方面,登录教务在线进行网上评分,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保证实训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由学生、教师、教研室、教务处形成四位一体的检查和督促体系,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也为学生提供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的良好环境。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8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适应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技术改造等一线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1)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以下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处理文字、图形的方法;机械制图、电气控制的技术标准及零件几何精度、检验检测标准;机电设备维修工艺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机电设备气液控制回路的原理、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工程基本知识及传感器、仪表的应用、元件安装、调试与维护;失效机械零部件测绘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及零部件修复常见工艺和修理方法;自动机的结构组成、自动生产线的布局与选型知识。(2)培养一定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以下专业技能: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形,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能操作一般的加工机床加工机械零部件,能利用手动工具加工、修复易损机械零部件;能解决电气工程基本问题,会分析、安装、调试常用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能读懂常见的气压、液压回路图,并会绘制、分析回路,能按照回路图进行元件的安装和调试,会分析故障;能根据自动生产线设备的结构图进行装配、调试机器,并能对其他同类设备进行分析和使用;获得对自动机与生产线生产、装配车间的管理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基础。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制造岗位,如机电设备零部件设计、整机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与调试、外协与销售。自动机械及成套生产线使用岗位,如在液态饮料、调味品、奶制品、日化品、及食品等生产企业,从事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与管理。其他机电一体化产品及成套制造企业,如地铁安装调试、汽车装配,游乐设备装配及使用,烟草包装设备安装与维护,塑料加工设备安装调试,印刷包装设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及应用等。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采取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仿真与生产结合、专职与兼职教师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2]对自动生产设备安装与维修、典型自动机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与编程等课程,采取分阶段教学,第一阶段由专任教师进行多媒体分析讲授,设备工作原理、结构等理论知识,及对工艺原理、结构的仿真分析,第二阶段集中实践教学,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完成,将学生分组,围绕设备观察、分析,答疑,按照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设备零部件拆装、维修等项目实训,并根据项目情况,定期轮换。

3.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途径与方法。积极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德国的职业教育先进理念,探索并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边做边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传授更多的信息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动手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每届学生在第五学期进行有专业特色的《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实习,这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采取的形式是:实习前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就学生的实习岗位、实习项目、管理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协商,签订校、企和实习生三方实习协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成为企业准员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做事,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相关自动机械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训练专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融入社会。另外,还将“挑战杯”等项目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二、专业教学改革特色与创新

1.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协同育人的理念,与行业企业共同研讨,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学生在“厂中校、校中厂”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课堂仿真学习、实训室里实践学习、实习基地车间生产训练,即车间做课堂,上班即上课;同时还有在企业里的课堂分析与思考。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学中施教,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综合训练。

2.构建专业基础宽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基于机电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构建了“以自动生产线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设备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等岗位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根基宽厚的专业技术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信息控制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适应能力。[3]设置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培养专业核心与综合能力,能适应工作岗位、快速与社会接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更丰富,由原来的灌装生产线设备扩展到诸如包装印刷机械、加工成型机械、工业机器人与机械手等自动生产线领域,涉及范围更宽广。

3.做学一体,教学手段与方法灵活多样。积极开展课堂与现场一体化教学,实施项目驱动“分步”实践教学法,车间做课堂,工作中上课,不同内容、不同手段,灵活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对机电设备的原理性、陈述性知识,采取多媒体课室、车间现场集中教学,以动作模拟,原理仿真、视频教材等进行分析;对于测绘、拆卸、安装、调试、检测类技能培养,采取在实训室、企业车间现场,教师或师傅示范指导、培训录像观看、学生动手实践的手段与方法,力求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条件有很大改善。按照企业模式和专业教学要求规划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不断改善,满足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需要,建设自动生产线技术实训基地,改建、扩建、新建专业实训室,现有150个工位,满足实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和新建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新建了30家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

三、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1.重点培养,均衡发展,提升教师水平与能力。用两三年时间,培养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授级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分批次送往国内外一流院校进修、知名企业培训,着重培养其机电设备的制造、装配调试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执教水平。采取企业推荐与学校考核相结合,聘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丰富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由兼职教师担任专业性、技术性强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涉及食品、轻化工自动生产线设备的制造及应用、地铁安装调试、汽车装配、游乐设备装配及使用、烟草机械使用维护、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等领域。

2.拓宽视野,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围绕广东轻工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利用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基础,创新校企合作平台,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并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加强专业的国际合作。课程按照分级开发、全面提升的思路,设置“机电一体化认知课—机电技术基础课—机电职业能力综合课—可持续发展的拓展类”。依托实习基地,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为原则,编撰与科技发展相适应、适合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

3.创造条件,提高实践育人效果。结合学校的“重点平台建设跃升”计划,以“广东省自动生产线装备研发技术平台”项目为依托,完善现有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购置一批机电产品单元装置,包括机电传动单元、工业机器人、机械手单元、游乐设备单元、地铁控制单元、烟草机械单元、塑料机械单元等,满足分组教学,现场进行结构分解、维修装配、仿真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决策和创新思维能力。维护好原有轻工包装生产线设备制造与使用企业实习基地,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开拓新校外基地,涉及烟草设备、地铁设备、汽车装配、游乐设备、塑料加工设备等机电产品制造与使用诸多领域,拓宽本专业就业面。

4.对接产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作为面向轻工业服务的轻工机械行业产品门类众多、标准化程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中小型民营轻工机械企业占相当比例。在目前生产一线用工紧张的形势下,很多中小型企业希望学校能灵活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尽快解决设备工程现场安装调试、技术服务方面用人难的问题。我们提出“就地培养”措施,教师紧密联系企业,主动面向本行业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学历提升,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与交流。第四学期后期,企业来校进行宣传介绍,鼓励学生报名,初步预订学生为准员工,第五学期以实习组形式整个学期到企业实习,教师送课到企业现场教学、就地培养,解决企业问题。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开发应用仿真流程、虚拟生产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程,实现校企联合教学,做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9

1课程设计内容及选题原则

根据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改革课程设计大纲基本要求。根据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课题的方向主要分为两大方向进行选择: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应用能力培养,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创新设计大赛相关题目,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普通型课程设计题目1)向学生征集。在课程中学生拥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好想法,可以展开讨论,要求对其方案进行分析,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教师根据其内容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实践证明,对自己提供方向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强。2)选择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让学生进行设计,结合学生的实力进行选取,同时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尽可能的相关,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数控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数控车床工作台二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铣床工作台三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等,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好的基础。3)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在现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做以适当增减,以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创新型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借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课题[3],其中每届成功参与全国总决赛的作品都收录在决赛作品选集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里面有比较好的案例,同时作品中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课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产品的模型,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加今后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准备,做到“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在专业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困惑本专业毕业后到底有什么前途?能做什么?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贴近实际,能把多门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对工程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机械类学科竞赛提供条件。

2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报告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进行工程交流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出如下要求:1)严禁课程设计报告抄袭,基本工作独立完成;2)根据任务书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机构的工作原理;3)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学会使用设计手册、专业术语、专业名词规范;4)设计图图纸规范,符合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不照抄手册和案例,设计参数与图纸相一致;5)学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对设计的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进行分析和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的有效手段之一;6)课程设计配备了一些实际的零部件可供学生设计使用,以及基本的控制电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器件的选择与焊接,会进行程序的编写,掌握系统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能力。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式进行,每个小组3~5人,视工作量而定。课题难度较大可以分五人,原则上一般三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该组课程设计答辩,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检查有无抄袭情况、有无坐享其成的学生,结合设计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实际所做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实施效果

通过在重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已基本摸索出培养机电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规律。普通型题目实现机电融合、知识整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并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机电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后,不能很好地将机、电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了解基本的机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在系统运用中存在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设计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比如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设计,从电机、联轴器、丝杠、导轨的设计到型号的选择、控制单片机的设计与仿真,最终实现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型题目为学生参加机械创新竞赛做了铺垫通过课程设计,为机械学科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了铺垫。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中,学生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中,“幻显黑板”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包括了框架的设计、传动系统布置,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执行元件有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电磁离合器、电磁制动器、光电编码器等器件。本次参赛作品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4结语

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突破传统的课程设计方式,里面加入了创新专题,可以借鉴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题目,既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又能兼顾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因材施教。实践证明,所采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作者:李立成徐漫琳柯昌辅 单位: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助教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0

1、创新教学方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教学首先应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适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应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项目教学、虚拟仿真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并注重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1.1 案例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单纯的传授,单项信息传递,满堂灌;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有些信息不能及时的消化,这种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的单一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现代高职高专的教学需求。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分析问题,不仅增加学生的印象,而重要的是利于同学对深奥知识的理解。实行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单向灌输到师生互动,既创新教学方法,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特别是在电工电子的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和引导文教学法。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计算机演示重现信息传递的全过程,将繁琐、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条理、生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而对于电气故障排查的内容,需要通过推理来验证假设,教师常常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引文,引导学生在设定的工作环境下主动参与。学生还可以通过完成引导文形式的任务,评价自己的最终学习效果。

1.2 多媒体教学法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制一些动画来演示复杂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不仅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机械设计基础》的连杆机构,利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连杆运动做成动画,把常用的机械设备的连杆部分拍成图片演示,从而使深奥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在近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使用多媒体授课的比例达到了90%,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取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3 现场教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技术工作,因此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采用现场教学,把课堂搬进车间,把产品搬进课堂,教师是师傅,学生是徒弟,从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以产品、项目为驱动,实现学、教、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而缩短学校与企业距离。例如机械制造基础、电气控制与PLC,数控机床调试、使用与维护等课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现场讲解,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说项目教学的实用性较强。

1.4 项目教学法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驱动,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项目内容,教师只加以指导,完成项目后由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比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级、二级减速器设计为项目,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分组讨论项目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结构的合理性,设计并计算相关工程数据,画出项目的装配图与零件图,并标明技术要求,从而完成项目设计,并利用实习机会把这项设计在工厂里完成零件的加工,来检验设计的效果。这种以项目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项目,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1.5 仿真教学法

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软件建立自己的虚拟车间、虚拟工作项目,并通过“虚拟工位”操作来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营造仿真工作环境,不仅能优化教学过程,还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更为形象、具体的教学过程,使其综合能力更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改革教学方法,使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更能符合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钟波,陈云庭,吴忠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1

一、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从业范围

任何一个机电类企业,其产品的顺利生产都必须依赖一批机电设备,但在不同的工业企业中,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工业企业分为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和利用各类机电设备作为生产工具的加工制造企业。前者突出的是机电设备的加工制造技术,这一类企业要求学生具有机械加工制造的知识和应用机械加工制造技术的能力;而后者则侧重于各类专用机电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此类企业则要求学生具有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知识和相应的技术能力。如此看来,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其就业方向也会有所不同,所需的操作技能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根据就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来满足就业需要,是保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二、高职机电类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由于就业方向的不同,所要求掌握的实际技能也会有所不同。不过作为机电类专业的毕业生,其基本的素质要求还是相近的。首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要熟悉、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技术技能,具有评价、吸收和利用职业新技术的能力;其次,应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以便在毕业后能迅速上岗工作;再次,应具有较强的图形测绘能力,熟练的数控编程和机械加工操作的能力,熟练的机电设备操作和维护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阅读、翻译专业外语技术资料和较强的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按社会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立足基础知识、强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立足基础课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基础课程在遵循职业特色的基础上,与课程的体系和性质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样既可减少课堂的教学时数,又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授课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将职业道德课穿插在实践环节中进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职业道德而开设职业道德,而是为了做好工作需要遵守职业道德;将应用文写作穿插在各实践环节里,学生每次实践活动一结束,都要求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小结,每个人的实践项目不同,所写的题型也不同,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避免了为了学习应用文写作而进行写作;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完善教学模式来完成基础理论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训练了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2.进行课程整合,实行模块化教学。高职教育着重于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高,教学任务繁重,如果仍然沿用普通教育的模式的话,是远远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有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如:将金工实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工艺学等合并为机械制造基础,并结合金工实习进行,注重加工操作和工艺要求;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合并为机械设计基础,简化了理论教学的论证和公式的推导,突出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等等;经过整合后,减少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了课时利用率。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指的是机电专业的基本(通用)能力。基本能力的培养要坚持从简单到复杂,坚持在学期间不断线,稳步提高。我们坚持的主要实践模块是计算机绘图--CAD(基 本)模块,机械设计模块,机械加工操作和技术应用(机械CAD/CAM)模块,数控技术实用能力模块、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机械测绘、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钳工训练、机加工训练、机制工艺训练、技能鉴定训练和考证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达到培养目标。

4.充分利用毕业环节提高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综合能力指的是机电专业的通用能力,或者说解决机电专业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这种要求,对于在学的学生(或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高的。要培养出这种能力,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环境和时间。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保证了专业核心能力后,利用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来提高。将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与就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到即将就业或相近的单位去进行毕业实践,提出要求,使学生的实践环境与将来的工作环境一致或相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锻炼,可以真实的提升专业综合能力。这个环节大约是 16-18 周的时间,有的学生从寒假就进入实习阶段,时间更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顶班实习,可以充分的了解企业的情况和总体的工作过程,为真正参加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它对形成职业特色与职业岗位能力、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与途径上。重点抓了三个主要环节,即实践基地(硬 件)建设和实践教学管理(软件)与实践质量考核体系。

1.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了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有计算机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和电力拖动实训中心;机电实训中心有车床、铣床、刨床、钳工操作台、焊接和数控加工设备、机械测绘设备等、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性。 综合性和先进性, 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设备既能满足单项技能的训练,也能满足综合性技能的训练,如编制工艺训练、机械测绘训练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注重稳定性和规模化,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行业,建立稳定的机械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了保证。

2.实践教学的管理。实践基地到位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包括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项目的策划、管理。实践项目的策划、管理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实践操作的指导、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包括:实践教学大纲,指导要求,操作要求,考核要求等。大纲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应包括实践目的。实践内容与项目操作要求。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及相关说明等。实践教学必须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避免普通教育验证性的实验操作。实践教学管理配有专人负责,具体研究探讨实践教学管理的规律。

3.结合实践拓展专业技术技能。高职教育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而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课内没有涉及的内容,结合实践教学环节补充与专业技能有关的技术理论是非常关键的。如学生在进行机械设计的实践环节中,结合课程设计,将文献检索的相关内容和各种机械图表的应用结合进去,提高了学生收集(检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 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4.强化实践训练激励学生取证的积极性。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工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色。我校在推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学、实践训练与考证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理论教学课程,综合相应工种的应知应会的基本要点,实践教学在保证实践要求的前提下,突出相应工种的技能要求。通过正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并经过考试与鉴定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在这种模式下取证,学生不需再单独培训,也就不需再缴培训费,所以调动了学生考证的积极性

机电一体化专业范文12

一、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意义

实训室建设是以实训为核心,以任务驱动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室建设是新教学模式当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重要条件,也是各大院校培养高级人才的必备条件,成为现今各大技工院校的改革重点。学生可以在一体化实训室中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而一体化实训室的建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

1.一体化实训室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笔者学院加强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全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以校企结合为重要思想,根据企业岗位的需要,进行一体化建设,实训室的整体布局与企业的运营流程一一对应。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主体的落后观念,使理论和实际相融合,有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2.一体化实训室实训环境的搭建

通过到其他院校以及企业的调研学习,学院把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应用到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中。实训室场地的布置按照企业的模式,环境布置与企业相一致,学院建成的现代化实训中心就是严格按照实际生产配置的。这使得实训室不仅是学生的教学场所,还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正是由于让企业文化走进了校园,使得学院的教学能够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实训的积极性,例如设置获奖展示台,用来展示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项。为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搭建一个安全的生产环境,学院还在实训场地悬挂了安全生产标语以及规章制度等。

3.一体化实训室实训内容的构建

教学实训室作为一个综合性实训场所,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服务能力、合作精神等。一体化实训室的实训内容构建,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讲为主,在进行指导与训练以前,指导老师会根据实训内容来讲解相关的知识,突出教学重点,让学生把握关键性知识;第二阶段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操作中提高实训技能;第三阶段是以做为主,即学生在老师的操作示范下,自行完成各项专业技能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模仿。

4.一体化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不仅要建成一流的实训基地,还要打造出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因此,学院采取了引进与培养结合的方法,从一线引进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外派进修、企业锻炼等方法培养优秀的骨干教师,并通过他们来培养年轻教师。最终通过校企合作来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教学团队。

三、一体化实训室的运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