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

时间:2023-08-07 17:31:54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1

舒尔茨等经济学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被视为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经济理论的重大发现与“经济史上的革命”。其后的学者们在研究人力资本时,验证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收益性与正外部效应性,并普遍将外部性作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重要原因。但这些研究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收益率虽高,投资却不足的事实没有太多关注。

实际上,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个人收益率高的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的风险与财务约束,也正是这些因素抑制了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据此,作者提出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引入风险投资机制,构建人力资本风险投资。

所谓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是一种由具有资金、专业经验或其它资源的机构或个人(简称投资机构)组织开展的,以人力资本作为投资标的物的风险投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投资机构通过对潜在的投资对象进行充分测评,发现一些具有经济投资价值的人员(或团体),双方建立一定的合同,并依据合同对投资对象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此同时对投资对象加以指导与管理,增加投资对象创造财富的能力与机会,最终投资机构从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超额个人财富中,取得一部分作为投资回报。退出,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二、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一)风险投资退出动机

1、资本的退出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制度特征

风险投资者提供的金融资本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从而保证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发展。但随着个人事业的逐步发展,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高,在风险投资者的帮助下逐渐获得了自己的管理经营与能力,并建立了他自己的声誉,与此同时,原来的风险投资者提供价值增值服务的边际价值逐渐缩小,风险投资者的资本应从现有的投资项目中退出,并重新投资于新一轮的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退出不仅给风险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而且是维持其继续参与资本市场、将资本再投入到新的风险项目的动力。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和投资活动的周期性流动性,风险投资者以资金与管理作为其投入,在收获季节以资本收益,然后再将增值资本投入到新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中去,进入新的一轮人力资本的投资循环周期。

因此,有效的投资退出机制使投资不断循环下去,是人力资本风险资本的生命力所在,这种风险投资运作的前提,它对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双方都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2、风险投资退出是投资者实现获利的必经渠道

从风险投资者角度来看,退出是获得预期投资回报的唯一途径。风险投资者为其所投资对象投入金融资本与非金融资本,并按契约对于人力资本拥有相当的收益权,他们投资的最终目的是成功地从投资项目中退出,其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投资的人力资本的增值与人力资本在运用中所创造的效益。因此退出是投资者实现获利的必经渠道。

3、风险投资退出符合投资对象的利益

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分阶段的。一项投资活动的完成往往意味着下一轮人力资本投资活动的开始。人力资本的新一轮投资可能已经超出了原有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投资对象有必要从其他渠道获得投资,原有投资的退出有利于争取到新的投资者。而且此时,个人也可能积累了一定的资信能力去吸引银行贷款、或者投资对象具有一定的个人财富收入,从而使原有风险资本退出成为可能。

可见,风险投资的成功退出,不仅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持续发展是必需的,对个人而言,也同样是必需的。

(二)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分析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不能及时收回投资,他们的投资回报要通过退出来变现,因此一个理想的退出途径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分享投资对象创造的价值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基本回收方式

人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源于个体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价值。因此,参与分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个人财富是人力资本风险投资资本退出的基本方式,其他任何形式的退出方式不过是这种方法的衍生与技术处理。

在风险投资者看来,以分享收益的方式可以为投资机构带来持续与稳定的回报,分次收回投资而不是在一次完成,可以在税收上得到一定的优惠,而且风险投资者在参与投资与管理多名投资对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模经济,降低每名投资对象的投资成本,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

对于投资对象而言,如果得到同一投资者持续的关注,表明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的认可。因此投资对象可能同样希望能以与投资机构分享其所创造的价值方式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以便能得到投资机构长期不断的支持与帮助。

尽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是天然地归属于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不可能被分割,也不存在转让的意义,但人力资本的收益权却是可以分割与转让的。并且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附着于自然人的人力资本会随着人的灭失而灭失,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致使这种收益权较难评估与定价,为此构想中的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最基本的退出方式是按照契约在一定期间内分享投资对象所创造的财富。

2、投资对象向风险投资机构赎回人力资本的收益权

经过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相关各方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到一定的水平,与此同时,个人通过运用人力资本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个人财富,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通过个人赎回人力资本收益权的形式撤出。

按照赎回方式完成风险投资的退出,首先必须在制订投资契约时,就应当有赎回条款,按照条款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要求投资对象依据议定的价格赎回风险投资公司人力资本收益权。赎回也可以是主动的,比如个人自己融资赎回风险投资机构所掌握的收益权。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当投资不成功时,由于投资对象无力按照条款支付价款,即使是在投资前签署了回购条款,赎回也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

3、投资机构间转让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

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的转让,指的是人力资本的收益权与控制权在两个或更多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之间转移。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在需要退出时可以寻找另一个风险投资者,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可能是对早期项目投资感兴趣的风险投资基金;而接手的投资机构则可能是对后期投资感兴趣的投资者。新的投资者将提供资金,购买第一个风险投资者的权益。就像一个接力棒一样,共同完成对于特定投资对象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接力式的进入与退出方式在普通的风险投资项目中并不新鲜。

引发投资机构间转让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原有投资机构的财务状况的变化,无力继续承担人力资本开发所需要的费用;原有投资机构的内部出现人员流动,而导致人才选拔培养能力出现大的变化,原有投资培养倾向已经不太适合;原有的投资机构在投资决策上出现了失误;新的投资机构的投资对象被其他投资机构看中。

(三)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退出决策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根本目的在于使风险资本增值最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退出时机选择方法有以下两类:

1、基于贴现现金流(DCF)的投资决策方法

在传统的投资分析方法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方法是贴现现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简称DCF)法,其中又以净现值 (NPV) 法应用最为普遍。这种方法通过测算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未来的净现值,来决定资本是否退出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下式为净现值的计算公式:

式中:NPV为净现值,表示t年内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收益的现值;Et是各期净现金流量, 为人力资本产生的收益减去成本;r为资金折现率;It为各期收益;Ct为各期人力资本投入成本。

2、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

人力资本的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与波动性, 同时人力资本管理活动具有明显的多阶段性,因此人力资本风险投资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看涨期权”,采用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

运用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作下一阶段的实物买权。比如,在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中,若前一阶段投资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则获取到下一投资选择的选择权。针对投资对象的每个阶段的投资都与一个里程碑事件,以及一定的风险相联系,投资者评估各阶段可支付产品的盈利能力,来决定是否执行这一买权,继续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果环境条件发生不利变化,导致投资活动最终无利可图,投资者可以放弃执行此选择权。

针对实物期权,理论界探讨了很多定价模型。这些方法又大体分成连续时间模型和离散时间模型两大类。连续时间模型主要包括以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为代表,而离散时间模型则主要包括以二叉树为基础的二项式模型。

对于人力资本风险投资项目来说,这两种评价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差异还比较大。相比较而言,基于现金贴现流的决策方法因为简单实用,而应用广泛;基于实物期权的评估方法能够体现出人力资本管理中的序列投资特点,从而更能反映出人力资本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它的使用处于一个迅速推广的过程之中。具体采用基于贴现现金流的方法或是基于实物期权的方法作为标准来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退出时机,依赖于风险资本家的偏好与决策环境。

从总体来看,人力资本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退出。退出不仅给投资者带来超额回报,同时确保了增值资本投入到新的人力资本投资项目中去,从而开始新的一轮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的循环周期。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人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也开始把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根据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原则,企业在享受因人力资本投资成功带来的丰厚回报的同时,必然也要承担因人力资本投资失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因此,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理性投资者在全面了解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从中找出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达到最大限度获取投资收益的目的。本文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及风险成因,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方法。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概念及特征

人力资本,引用著名经济学家舒而茨的定义就是: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收入的一种资本,是指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人力资本不等于人力资源,人力只有经过培训,才能真正成为资本。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指对人力资本进行一定的投入,使其在质和量上都有所提高,并期望这种提高能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投入结果的不确定性。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组成,我们仅就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展开论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对于政府、个人有以下几个特征:投资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资本的投资收益,较其他两个投资主体具有更明确的盈利性质;投资范围主要集中于培训以及部分用于卫生保健,范围较小;投资一般来说都存在一定的约束机制,制约性更强。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不容乐观,投资严重不足。我国规定企业必须按工资总额的1.5%用作培训经费,但事实上这项规定并没有得到落实。据南京大学赵曙明教授等的调查,我国国有企业中30%以上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这和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如IBM,摩托罗拉等用于培训的经费占工资总额的5%—10%;在德国,培训工作费用每人能达到六七万马克。

既然企业对于人力资本投资都如此欠缺,更谈不上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了。企业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之所以如此被动,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投资风险的风范意识不强,而且非常缺乏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片面地夸大投资失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而没有从自身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管理。

因此希望通过对风险成因及规避方法的分析,使企业更好地了解并懂得如何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从而能够积极大胆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原因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外部环境的影响

国家政治倾向的变化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改过去闭关自守的政策,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导致对跨国型人才需求大大增加,而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本投资却满足不了这方面的需求。

国家产业结构的政策调整

现今知识经济兴起,信息产业异军突起,我国重工业比重相对下降,导致企业过去投资的重工业方面人力资本部分闲置,而新兴的产业却缺乏所需人才的局面。

国家有关法律条款及制度的完善程度

在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但是由于劳动合同制执行时期较短,有关法律条款还很不完善,相关制度也不健全,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市场需求的转变

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如果企业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市场为导向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结果就很可能造成投资的失误。

科技创新带来的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缩短

企业为开发某项技术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此时如果遇到外界科技创新使这项技术变得落后、陈旧,则为此投资的人力资本将贬值甚至毫无价值。过去一个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用16年,现在却很难超过4年,可见人力资本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内部因素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一种生产能力和手段,因此投资对象选择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到投资结果的好坏,企业应对此加以慎重考虑。另外,投资对象选择风险还表现在由于突发性事故致使投资对象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而引致的风险,这是一种不可抗力风险。

人员与职位的匹配风险

每个职位都有特定的工作内容和不同的岗位要求,所以特定的岗位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员工的工作岗位应该和他的专业、兴趣、特长、经历等相匹配。

激励制度的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之一就是投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对象的意志。如果企业激励制度不科学,会导致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投资者与收益者不完全一致造成的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特殊性导致投资者未必是收益者,事实上投资对象才是直接收益人。投资对象通过培训、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没有为投资企业带来预计的收益就跳槽到其他企业,给原投资企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造成的风险

在我国,许多企业虽然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用于员工的培养工作上,但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约束条件,因而投资对象应承担的责任往往不明确,很多投资对象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投向了其他企业的“怀抱”,最终导致投资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造成的风险

企业文化是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合。我国许多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即使注意到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易造成人员流失,从而使企业投资受损。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规避方法

针对上述分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规避风险的方法也可以从内外两方面着手: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3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规避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里最重要的资本投入不再是单一的物资资本或金融资本,而将是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本投资,企业间的经济竞争将更多的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的数量及质量的竞争。但是,由于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所存在的风险,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大量物质资本闲置或效率低下。本文拟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从而对风险的规避提出相关建议。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风险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都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为决策原则的一种投资行为。但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体现在: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特殊性、人力资本投资回收期较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投资受益主体多元化等等。人力资本投资不仅要受社会、经济、文化、家庭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人先天的智商、偏好、行为与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本投资评估中需要考察的因素就显得更为复杂。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带来的风险

企业的任何投资都存在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体现在人力资本投资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随着国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可能给企业带来一部分人力资本闲置,而另外一部分新兴产业岗位人力资本贫乏的局面,使企业面临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风险。其二,科技进步带来的风险。随着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的可使用周期将会缩短,企业将不得不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成本。其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风险。虽然目前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但在保障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利益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

(二)企业付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存在的风险

从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上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是指人力资本的取得、开发、使用、保障以及离职所要付出的成本。具体说来,包括为获得人力资本而付出的招聘、培训投资;为使人力资本发挥作用,付出大量的诸如薪酬、福利、奖励等投资;获得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相关资料的员工离职跳槽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等等。企业在付出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中存在的风险包括:

1、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中的风险

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对象选择不当导致培训成本增加;二是企业选择的投资对象日后出现离职的情况。从招聘来看,成功的招聘,可以给企业增添新的活力,使企业获得发展所必须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但一些企业在招聘中往往缺乏明确的岗位描述,存在人员甄选不分类型,笔试、面试不讲技术,考官凭主观随意性来决定取舍的现象等问题,导致招聘的人员的能力、兴趣不符合岗位要求,在将来的工作中难以发挥出其最大作用,甚至出现员工离职问题。从培训来看,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性格、品行、专业、兴趣、学历、经历等都会出现差异,不同特点的员工应该适用于不同的岗位和不同的岗位培训。企业如果在培训中不考虑员工自身的特点,就会影响投资效果,增加投资成本。

2、人力资本的损失风险

企业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也存在使用中的折旧和流失(或报废)。一方面,由于受科技进步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再一劳永逸,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周期在缩短,也就是说企业的人力资本每年的折旧额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每年的人力资本折旧额还会逐渐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企业的人力资本还可能随着员工的跳槽、生病、死亡而彻底流失或提前报废。如果是获得了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相关资料的员工离职跳槽,还会给企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三)企业获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时存在的风险

对于物质资本的投资,投资者都能获得相应投资对象的所有权,通过运用和让渡这些资产获得收益。但是人力资本投资不同,由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天然属于个人,投资的直接受益者是投资对象个人的知识、技能等提高,而企业作为投资方未必能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只能通过雇员在企业内更高效率的劳动获取收益。当雇员接受了企业提供的培训之后,企业在与雇员的契约关系中就处于不利的地位。企业要想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充分调动被投资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制定适当的激励制度和建立合理的内部约束机制,而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制订和实施中又是存在风险的。

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根据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环境风险、投资成本风险和投资收益风险,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尽可能规避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一)对人力资本投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评估

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本投资计划之前,应该首先对投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来决定投资的对象、方向、数量、内容和时间。

1、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包括分析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比如利率的增减对房地产企业会带来很大影响;分析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行为的导向;分析国家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政策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的影响等。

2、科技进步和创新速度分析

科技进步和创新速度越快,企业人力资源所需要的知识更新速度也越快,人力资本的“折旧率”也会越大。分析科技进步和创新速度,有助于决定人力资本投资的时间、数量和结构。

3、市场环境分析

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市场需求也在经常发生变化,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产品的生产、销售等,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会避免投资失误和不必要的损失。

(二)在招聘和培训中降低人力资本投资成本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4

CAPM对我国煤炭股β值的分析

[摘要]本文以煤炭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为研究对象,运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β值进行 研究,分析煤炭股的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和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CAPM模型煤炭β值系统风险

一、CAPM简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第一个在不确定条件下,使投资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资产定价 模型。它是纯交换经济中的均衡定价模型,告诉人们按着投资组合理论去做会产生什么结果。

1.CAPM模型及理论内涵

CAPM模型为E(Rp)=Rf+β[E(Rm)-Rf],其中β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报 酬率,E(Rm)表示市场组合期望收益率,β为某一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CAPM模型主要表示单个投 资组合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溢价之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认为,一项投资要求的必要 报酬率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无风险报酬率,即将国债投资(或银行存款)视为无风险投资;(2) 市场平均报酬率,即整个市场的平均报酬率;(3)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系数即β系数,即某一投资 组合的风险程度与市场证券组合的风险程度之比。如果β>1则这一投资组合承担的风险大于市场风 险,相应要求的投资报酬率就要大于市场平均报酬率,其超过部分成为风险溢价。

2.β系数的应用

依照CAPM模型,β系数是分析同一时期市场每天的收益情况以及单个股票每天的收益计算 出来的,是用来衡量一种证券或一个投资组合相对总体市场的波动性的风险评估工具。投资者选择 投资对象时,根据风险因子β来判断投资风险的大小:当β=1时,表明该证券或证券组合具有市场 平均风险;当β>1时表明投资对象的风险高于市场平均风险,称该投资对象为“进攻型资产”;当 β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5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6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

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新晨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7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8

关键词:风险投资 财务风险 类型 防范

风险投资(VC)一词最早诞生于美国,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迅速,为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我国经济增速的减缓,风险投资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风险投资为了获取高额收益,盲目地寻找投资对象,扩大投资范围,孕育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与运作

风险投资运作的对象是一种私人权益资本,即风险资本。风险资本主要是用于寻找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技术的新兴产业,通过在这些产业中早期的投资,以求在日后获得高额的回报。风险投资主要是以特定的行业和企业为投资对象,对企业新技术的研究、产品的研发、新工艺技术的应用等进行投资的行为。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因为主要集中于从事高新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因此其投资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高风险总是伴随着高收益,风险投资虽然投资风险极大,但是却蕴含着极高的投资收益,一旦投资的企业发展壮大,风险投资便可获得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投资回报,并通过此来弥补其他投资带来的损失。风险投资行业的收益率平均在30%左右。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与一般企业差不多,都是通过资金的“筹集―投放―回收”循环过程来运作的。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流程主要是:风险投资机构募集资本,然后寻找具有很强创新能力且有着很高的成长潜力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并帮助中小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之后,通过资本转让,主要是通过IPO的形式将所持有的股权转让,从而获得高额回报。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控股权,而仅仅是为了获得高额的回报,通过股权变现,获得高额的收益。因此,这种经营目的决定了风险投资的投资行为必然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特别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具有很大的财务风险。

二、风险投资的财务风险类型

(一)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一般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资金的需要向外筹集大量资金,从而带来的由于无法对债务进行偿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风险投资的筹资方式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风险投资由于其投资对象一般都是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项目,因此其投资的稳定性较差,投资的风险也很大,因此很难从银行或者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的筹集。风险投资一般是通过特有的渠道,以股权募集的方式和吸收直接投资来筹资风险投资的资金,其筹资的来源主要包括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公司基金,一些富有的个人以及社会上其他各种性质的基金。风险投资的资金募集成本一般来说要比普通企业低,但还是要考虑资金供给的成本,即筹资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风险投资在投资过程中发生的投资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与风险投资的项目风险评估、投资决策以及财务监控有关。首先,风险投资对于项目的选择往往与资本管理者的工作背景、投资能力以及关系网络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风险投资的技术性比较强,投资的项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风险投资管理者对产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有非常好的理解与掌握,否则很容易导致投资失败。另外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估与选择所涉及到的因素比较多,例如投资项目的商业规划,管理者团队的能力,市场发展潜力,项目可行性分析,财务风险分析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分析等,因此很难对潜在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

风险资本一般会以10%到15%的投资比例用于风险企业种子阶段的投资。风险企业在种子期期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这一期间的风险投资的投资损失比例高达60%。同时,这一阶段的投资的回报率也最高,平均可达50%以上。这一阶段风险投资企业主要集中于产品的研发,并不涉及到管理风险,只要产品研发顺利,这一阶段的风险基本上就可以避免。进入风险企业的扩张期,企业的产品市场已经逐渐打开,企业的资金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是由于企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很难从银行和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仍然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这一阶段,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大大加剧,市场风险开始凸显。这一期间的投资损失大约为20%,相应的投资回报率也下降至20%到50%。进入风险企业的成熟期,企业已经开始逐渐占有很大的市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盈利能力,这一期间,企业可以通过银行或者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进一步下降,风险投资可以通过股权的转让来实现投资收益。

(三)资本退出风险

资本退出风险是指风险投资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来实现投资收益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IPO、收购、兼并、股权回购以及清算等。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情况,风险投资可以选择不同的资本退出方式。资本退出风险主要表现为风险投资在资金的退出过程中产生投资损失甚至资金难以收回的风险。资本退出风险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显现,但是大小有很大的差别。在风险企业的发展前期,主要包括种子期和导入期,资本的退出风险最大。首先,是由于产品的研发以及市场推广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次,风险资本通过股权投资进行投资时,出现风险时资本很难退出。第三,风险企业在这一阶段尚未进行规模生产,也不具备盈利能力,企业很难吸引新的投资者。在风险投资的后期(扩张期和成熟期),风险投资的资本退出风险降低。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企业发展前景已经逐渐明朗,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能够吸引很多新的投资者,风险投资的股权很容易转让。

三、风险投资财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投资管理者需要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其中,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偿债能力这几种指标最能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资产获利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报酬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了企业运用资产进行盈利的能力;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的是每一元的成本能够带来的利润,该指标与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正比。经济效率主要是通过资产运营能力来反映的,其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资产周转率等,它直接反映了风险投资的经营管理水平。偿债能力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以及流动比率等,可以反映企业运用资产和收益偿还债务的能力。风险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公司规模、公司投资领域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

(二)加强风险资本的筹集风险管理

风险资本的筹集管理是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风险投资存在着资本来源较少,资本结构比较单一的问题。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或者银行出资,而民间的风险资本来源比较少。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风险资本拓展资金来源渠道。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首选个人资本,其次是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一些基金等。我国应该借鉴美国风险投资的有限合伙人制度,这种制度作为风险投资中最典型最普遍的组织形式,其筹集方式最能体现风险投资筹集资金的特点。丰富的资金来源和合理的资金筹集方式是风险投资资金能够正常运行和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风险资本的投资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要做好公司的资本投资管理工作,降低投资风险。风险投资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于创业期的高科技产业,其发展主要是建立在产品不断的研发和创新的基础上,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性。风险投资要将所投资企业分成开发、转化以及生产三个不同阶段,根据具体阶段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投资方案,分阶段投入资金,根据上一阶段的投资情况来决定下一阶段的投资,从而降低财务风险。风险投资在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之后,要积极帮助企业做好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健康成熟发展,为风险资本的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要加强对于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财务规划工作,对企业财务加强监控,防止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加强风险投资的退出风险管理

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在回收资本时套取高额利润,而并不是参与企业的分红,只有风险资本及时的退出,风险投资才能将资本用于新的投资,实现下一轮的盈利。因此,风险投资要谨慎的选择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及时机。在我国,一般优先采用公开市场IPO的方式退出,增加资本的流动性,从而可以将资本安全撤出,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冯园.关于我国风险投资问题的几点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8,(8).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9

[关键词]风险投资 市场机制 问题 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 企业 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 工业 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 自然 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法律 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 经济 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 金融 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 现代 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 发展 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 金融 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 企业 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 法律 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10

关键词:投资者情绪;非系统性风险

一、引言

传统金融学理论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同样超额收益来源于同样的高风险的报酬。在有效市场下,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同方向变化的,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介入而逐渐降低收益。

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传统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了大量的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1999年克拉克奖和2002年诺贝尔奖分别颁给了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个体行为对市场没有影响,即使存在犯错误的投资者,也会被套利者所淘汰,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就没有太大意义。但是现代金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金融市场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金融市场的暴跌事件,比如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崩盘事件等。

行为金融理论放松理性人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贴近现实的解释,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市场不是有效的。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受自身教育、投资经验和知识、市场信息、投资偏好等影响,对资产未来价格会产生一种信念和预期。Baker、Wurgler指出,投资者情绪是指投资者基于对资产未来现金流和投资风险的预期而形成的一种信念,但这一信念并不能完全反映当前已有的事实。这种对资产价格和市场走势的主观认识,会产生或主观或悲观的心理情绪,将导致投资者决策偏差和资产定价的偏差,如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后悔厌恶、羊群效应等。在这个框架下,研究投资者的决策模式和特征,以及在这些特征下的市场状况显得特别重要。

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者情绪的影响下,收益与风险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定价具有显著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以封闭式基金折价率、新增投资者开户数、换手率、IPO平均首日收益率、IPO数量等指标构建投资者情绪指标,并将其纳入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通过引入并量化投资者情绪,可以更加全面的剖析收益率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关系,说明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具有重要影响,并据此更有效地解释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科学地解释中国资本市场异常现象,为投资者行为决策及市场监管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投资者情绪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成为行为金融学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投资者情绪对期望收益和非系统性风险的关系的影响,在学术界仍存在分歧:

1.Merton认为在无摩擦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呈正相关关系。Fangjian Fu使用EGARCH模型发现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较多的学者持相反的意见。首先是Miller指出,当市场存在卖空限制,投资者对收益的预期不一致时,期望收益将与非系统性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且股票价格更倾向于反映市场参与者的乐观情绪。Baker, Malcolm, and Jeffrey Wurgler认为,全球和国内的情绪可以预测市场收益:当投资者情绪高涨时,各种难以套利或定价的股票的未来收益相对较低。Ang, Hodrick, Xing, and Zhang通过把股票按照它们的非系统性风险分为五类投资组合后,发现非系统性风险与期望收益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股票月收益与滞后一个月的非系统性风险成负相关关系。Gao, Yu, Yuan通过对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当投资者情绪过度乐观时,会导致高风险股票错误定价,从而导致较低的期望收益。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11

风险是企业金融投资不可避免的,其中,证券投资风险、基金投资风险以及衍生金融资产风险是企业金融投资的常见风险。

(一)证券投资风险

任何投资行为均存在相对应的风险,证券投资绝不例外。在证券投资过程中,企业决策若存在问题,或出现盲目投资等现象,导致企业回报率降低,致使企业资产损失严重。面对证券投资风险,企业金融决策人常常由于心理负担重,导致决策出现失误。同时,因证券价格呈现出不断下滑的趋势,大大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出现亏损现象。若证券价格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情况,可能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基于证券价格处于上涨阶段,企业立即投入大量资金,并未对证券价格大幅上升的原因进行分析,致使投资行为过于盲目,大大增加证券投资风险,影响企业经济利益。

(二)基金投资风险

目前,基金是诸多企业选择的投资方式。基于基金投资过程中,专家将小额资金集中起来,在观察市场情况的基础上,实施投资。全部基金投资过程是基于多个投资人员共同出资所构成的,因此,基金投资方式安全性较高。同时,基金投资仍存在一定风险,例如,基于多种方式下,企业筹集大量资金,却没有专业程度高的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指导,导致基金投资存在安全问题。部分企业将基金投资视为储备自身资产的手段,未以基金类别为指导,科学购买基金,以经济收益为基金购买的唯一指标。鉴于此,基金投资存在一定风险,导致企业投资面临风险。

(三)衍生金融资产风险

作为新型投资方式,衍生金融投资是金融投资过程中最近所产生的投资方式,导致传统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受到较大影响。相较于证券投资与基金投资,衍生金融投资风险更高。该种投资方式以控制企业大量现金为出发点,易导致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等问题。若企业采用衍生金融投资方式,迫使企业资产价值处于上下波动状态下,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难度。若企业采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将大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相对而言,若企业操作方式不正确,且存在失误现象,将缩减企业经济收益,甚至导致企业出现亏损现象。

二、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方面,引导管理人员树立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应对制度,例如,设置专门管理企业风险情况的风险管理部门,达到投资风险治理科学化标准。构建科学化经营管理制度,以企业自身风险承担能力为指导,优化科学投资决策,保证企业投资有效性。积极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管理。构建投资风险应对制度,对企业风险损失进行严格管理。

另一方面,完善企业风险预警指标系统,对企业潜在的投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促使企业财务决策水平得到提升。基于企业信息化发展前提下,加大对企业经济效益的研究力度,在积极应对和控制投资风险的基础上,促使企业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现金创造能力以及发展潜力得到全面推进。

(二)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任何企业发展的保障,是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为有效防范金融投资风险,企业应强化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与价值,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知识讲座与教育培训,指导投资管理人员学习金融投资的专业知识,提升投资管理人员的专业操作技能,达到提高企业软实力的目的。同时,完善奖惩制度,激发投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投资管理人员主动提升自我,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引导其秉承着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为构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投资管理人才队伍奠定基础,提高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效率,降低金融投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三)优化风险应对方案

在金融投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金融投资存在不同的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应优化风险应对方案,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第一,风险保留,该种方式以少量资金为前提,支付工作由投资主体执行,第二,风险转移,即采用相关措施,促使风险发生转移,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影响。第三,风险消除,该方式具有不易操作的特点,是一种借助预测援救技术达到增加预期收益目的的措施。第四,损失控制,即若企业存在金融风险,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促使损失降到最低。

(四)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

严格控制管理现金流是企业积极应对财务风险的基础和保障。首先,强化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对企业资产实施定期盘活固定政策,达到资产流通与变现的目的。其次,尽最大努力减少存货、预付款以及应回收货款等资金的使用,通过增加贷款、减少分红、发放债券以及增加权益资本比率等手段,促使易变现率得到提高。最后,对应收账款进行严格管理,基于信用政策科学化标准基础上,实施销售人员责任制,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企业增加对经营性净现金流的关注度,促使利润得到提高,以经营性现金流状况为出发点,合理选择投资模式,保证投资决策科学性。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范文12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有关人力资本理论可以追溯到现代意义的经济学创立之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被认为是首次严肃运用了人力资本概念的学者。亚当斯密则把上述思想推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点,他在《国富论》中把工人技能的增强视为经济进步和经济福利增长的基本源泉,认为一国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继亚当斯密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1906年发表的《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明确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虽然,费雪在1906年就提出人力资本概念,但是由于受到种种责难,人力资本概念并未得到古典经济学的认可。总起来说,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人力资本概念也没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定义或解释。直到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他著名的有关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概念,首次阐述人力资本投资及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工资增长等方面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才宣告创立。舒尔茨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当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的知识技能、体力等也是一种资本,是长期计划投资的产物;将会面临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必须对这种风险性做出反应。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一种投资行为,即是为了未来的利益而放弃或牺牲眼前的利益和效用所以也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观点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的早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风险。早期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人的寿命和人才流失是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

亚当斯密对人力资本思想首次进行了较为系统和专门的分析,注意到了人的寿命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的影响。法国的萨伊也正确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具有风险性。他认为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是不能转让的,它附属于人身体,人一旦死亡,资本将不复存在,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本的风险性。

(一)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诱因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性除了来自个人生命因素等方面的影响,还可能来自于人力资本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而究其风险产生的根本诱因,还是在于人力资本投资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投资主体的多元性。

一个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源,一般是有多个投资主体或多方投资的结果:人力资本承载者大量的投入以及放弃了其他机会和收入,是“天然”的投资主体;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的公共支出,这就使得政府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投资主体,再加上企业参与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成为另一个重要的投资主体。但是,不同的投资主体对人力资本形成所做贡献难以确定和计量,尤其是在无法事先用契约来规定收益分配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多方面的投资主体在利益分配问题上产生矛盾,使投资主体的一方或多方受损。进而产生投资风险。

第二,投资客体的不确定性。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的人是有生命周期和经济生命周期的、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其效率将会下降。加之人力资本承载者具有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质,在投资项目时,他们可能受个人偏好的左右,在自身不努力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形成最佳的资本形态。而且,在人力资本形成之后,其效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

第三,投资行为的长期性,人力资本投资是渐进性的分阶段进行的,而且取得收益的时间间隔很长。

因此,人力资本投资属于一种周期较长的投资、投资周期长就意味着不确定因素增多,使投资风险加大。短期看来较好的投资项目有可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除去一般性的市场风险外,还有来自投资客体的风险。如果在投资回收期内,人力资本承载者发生了地区或国家间的迁移,或者在尚未工作或工作年限未达到回收期限前就丧失了生命或工作能力,都将使投资风险加大。

(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表征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据此可以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划分为人为风险和非人为风险两大类。

第一类,非人为风险。

非人为风险是指外部环境变化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一般由不可抗力作用产生的。这类风险主要包括:

(1)国家政治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风险;

(2)疾病或突发事件使被投资者死亡或丧失劳动力的风险;

(3)科技上的突破导致人力资本加速折旧的“折旧风险”。

第二类,人为风险。

人为风险是指由于人的主观行为使投资者蒙受损失的风险,根据主观行为人投资者还是被投资者的不同,人为风险又可以区分为投资者人为风险与被投资者人为风险。

(1)投资者人为风险。由于投资对象选择不当而使投资无法回收的风险。因对人力资本投资对象选择不当导致的“对象选择复杂”。

(2)被投资者人为风险。由于投资对象的主观行为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风险是道德风险。该风险包括两类:一种是人力资本外流的风险。这是目前人力资本投资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另一种是人力资本投资对象不愿发挥其应有效用的风险。这种风险的发生多是由于身处的人为环境因素造成。

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规避的方法

(一)打造风险规避体系的支持性环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第一,转变人力资本形成体制。从各国人力资本投资实践来看,当前人力资本形成体制不外乎两类:一类是计划型,另一类就是市场型。在市场型人力资本形成体制中,政府的作用被限制在市场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纠正市场失灵而造成的各种混乱,以维持市场型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的正常有效运行。

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人力资本承载者的流失都是使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降低的主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劳动力的迁移与职业流动本身也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而且适度流动还有助于人力资本整体效能的发挥。

因此,加快传统户籍制度改革就越发变得必要和紧迫。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允许人民迁徙自由是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

(二)构建风险规避的外部框架

首先,完善投资市场结构。这就要求:

第一,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是解决就业与再就业的根本保证。

第二,发展相关的信息服务。对投资而言,在投资前期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和论证,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案是减少投资风险的积极

举措,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有效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发展信息服务,使信息的来源更加丰富,有效信息能够被尽快识别,可以增强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由于投资行为长期性所引起的风险。

其次,建立投资回报机制。

第一,健全人力资本定价机制。工资作为人才市场的价格,调节着人才市场的配置与重新配置,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供求和人才的等级,价格机制对人才供求状况的动态调节,使人才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强化对人力资本产权的保护。随着知识经济的迫近,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越来越依靠专利、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使个人的知识创新、科技发明、新产品开发所带来的效益归个人所有,防止不投资但通过非法手段受益的情况出现。

最后,健全市场维护制度。

第一,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就业法律体系的建立。优越的条件可以减少中国留学生和高科技人才向海外流失,甚至还能吸引海外人才,增加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降低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第二,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改善分级财政支出结构,改革金融体制,增大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民间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便利的信贷支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筹集渠道,对风险型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信贷担保等等。

第三,个人诚信体系的构建。构建个人信用体系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个人信用数据库及网络的建设;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三)确立风险规避的运作规则

第一,明晰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的所有关系或占有关系,即对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要明确人力资本根据投资目的的不同,通过对投资领域的划分,在最大程度上使人力资本的产权得以明晰。要明确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必须分清人力资本投资的性质,通过对投资的划分,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从而化解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可能引发的在未来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减少投资风险。

第二,规范投资主体行为。作为投资主体的政府、企业和个人理应在人力资本有投资时规范投资行为,降低人力资本风险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1]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3

[2]李玉江,吴玉麒,陈培安.区域人力资本研究[J].科学出版社,2005,2

[3]陈淑妮.SA8000对缓解广东“民工荒”困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4: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