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时间:2023-08-07 17:31:54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 心理素质 培养

一、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辅导员培养的目标,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素养的形成

知识素养是辅导员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的形成是以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前提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生活的“导师”,其知识结构应包括三个方面,即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与心理科学知识及广泛的社会文化知识和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三个方面在辅导员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并共同影响着其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最终形成其知识素养。

2.智能品质的培养

智能素质是辅导员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功能部分,是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操作系统,人在实践中能否发挥出能量及能够发挥出多大的能量,主要看其智能结构的质量。包括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能力的培养,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语言智能的培养,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3.情绪情感品质的培养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绪和情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的动力成份。

辅导员情绪情感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渲泄方式,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掌握大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心理疾患的常见表现,掌握分析其成因和处理方法的一般知识;特别应重视进行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等高级情感的陶冶,使其情操发展并升华到较高的水平。

4.需要与动机品质的培养

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意识到的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对一定的客观事物的追求。动机是指激起一个人去行动或者抑制这个行动的一种意图、打算或心理上的冲动。动机是有意识的,它是由需要而产生的。需要与动机是推动人希冀、追求、行动、发展的内驱力,是人的心理素质中最能动的本质力量。辅导员的需要与动机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需要与动机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自己的需要层次、需要结构、动机水平及优势和不足;了解影响自我需要与动机水平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与动机水平;掌握运用需要与动机理论开展自我动机激励和在工作中有效进行动机激励的方法,提高工作绩效。

5.自我意识的培养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等方面。人的兴趣、能力、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无不受自我意识的制约和影响。自我意识是心理素质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辅导员自我意识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理与过程;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修养能力的提高;善于利用自我意识,实现自我调控,保持心理健康;并善于指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开展自我教育。辅导员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角色的心理适应。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二、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素养。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努力的理想抱负。其次,提高教师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使教师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并通过教师亲自参加改革实践来加深理解。第三,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处处做学生的榜样。第四,思想政治工作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和问题进行,避免空洞说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更能有针对性和良好的效果。

2.搞好岗上培训,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辅导员的岗上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除师范院校外,其他高校的辅导员均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但辅导员工作繁忙,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所以岗上培训应坚持集中辅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2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基本构成要素

创业意识。个体从事任何行动都要受到兴趣、需求、理想等个性特征的支配和推动。而个体的创业行为也毫不例外,创业行为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个体真正有了创业的兴趣和需要。创业意识实质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业者起动力作用的自我意识倾向,激励个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并对创业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创业目标能够实现的积极心理因素。创业意识能激发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潜能,推动大学生创业者事业的成功。

创业能力。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创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对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也就是与创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创业的一个基础,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经营管理能力,是指创业之后能推动企业得以继续发展的管理经营类知识;三是综合性能力,要想创业成功,就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综合能力。总之,创业能力是以创业者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的,也涉及到了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市场驾驭能力、耐挫折能力等。大学生创业者还必须要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税务、投资、法律知识,能对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通过大学的心理教育逐步养成自立、自强、进取和创新的人格品质,不断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创业成效,同时也决定着创业活动是否能做大、做强。

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如果只有强烈的创业意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支持,但却没有创业行为,那么整个创业活动就是纸上谈兵。换而言之,整个创业活动过程中,创业行为才是最根本、最关键的环节。创业行为是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外界资源整合的创业过程。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必然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导致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大学生们离开学校后,就不再有“天之骄子”的优势。从当前社会上现有的就业岗位来看,要安置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已经有很大的难度了。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种形势下,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创业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拓宽创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机制已经逐步完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看做是毕业后的理想去处,将自主创业当成是做小生意,因错误认识和虚荣心使得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创业。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具有很强挑战性的,也需要很强的自信心。因此,创业意识就成了创业心理辅导的首要内容,高校教育中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就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正确选择。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创业活动是通过独立自主的经营活动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消费者提品的过程,因此,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创业心理素质对于他们是否创业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都比较差,他们既不能估测风险,也不能承受打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尽管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社会就业的严峻形势,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校期间就主动寻求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其个人能力能得到提高。但是,受到现实因素及自身经验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仍感动有些茫然,认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不知从何做起来实现自主创业的愿望。个人创业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缺少创新思维,不善与人沟通,团队意识差,责任感不强,诚信度不够,耐挫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大学生走入社会,顺利进入职业生活都是不利的。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辅导,对其人格教育应不断完善,从而克服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使大学生心理更加健全,创业能力得到根本上的提高,进而加入到主动创业的队伍中去。总之,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已经是当前时展的要求。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所采取的对策

加强课程管理,丰富创业知识。建设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们能对创业的有关知识有个全面的了解。一方面,高校按照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调整原有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应该从现有的课程中深入挖掘出新的创业内容。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将其重点放在丰富创业知识上,使原有的内容面更宽,对于有意象创业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有利的。

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教育基地,也吸纳了大批学生建立实体化的创业公司或创业团队入驻。园区作为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大学生在创业园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通过更多更为真实的社会创业实践来健全创业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一是,高校应努力培养“双师”(即专业理论名师与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经济师等)素质教师入驻到创业园。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有成功创业的经历,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效的示范作用。二是,创业园可以聘请创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企业家作为园导师,凭借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学生创业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在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只有经历了这些打击后,他们才能真正的强大、成熟起来。创业园开展的创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学生去尝试的。

增强大学生耐挫力的培养。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也是成败并存的,创业历程刚好就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大学生创业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有较强的耐挫能力,不被困难打倒。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平和的心态及耐受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生通过教育中的心理素质培养,不断积累经验便可以迎来成功。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3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5-0160-02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4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趋于成熟阶段,保持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对促进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注意防御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积极培养良好性格和心理调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但体现在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上,对于群体和整个社会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高素质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存在不良反映和适应障碍、心理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比例有所上升,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应将其作为开发大学非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是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哲学社会科学课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课堂心理健康教学必须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开展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是一个知识高度密集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对统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实行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课堂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但由于高校教育时间有限,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尚需在课外进行。课外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如开设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可充分利用学生会、社团组织,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新的工作,必须建立新的工作体系。当务之急应建立测评体系,研究制定符合我国社会文化条件、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标准,并认真组织测评工作,设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工作的预见性。应建立心理问题高危人员的预防和干预体系,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体系,在学生工作系统设立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必须下力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同时,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是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应该由多方人员组成。除了一支由德育、心理、医务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外,全体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建立由校、系、班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在校领导的协调下,组成一支由德育教研室、学生工作部、团委、心理学教师、辅导员、医务人员和学生等组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承担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又要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5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 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整个素质系统中起着基础与支架的作用, 心理素质的优劣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 心理状态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量研究表明, 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等问题 是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这些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发展, 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事业成功。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及现状表明,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是指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使其心理心理健康的结构和品质达到良好的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把心理素质培育通过最佳途径落到实处, 有必要对心理素质优化途径进行研究。综合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本文将主要从开展心理测量、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开通心理热线、进行网络心育等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的有效途径,以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开展心理测量, 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测量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主要途径。截止到现在较为成熟与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般健康问卷( GHQ )等。这些量表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是科学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 我们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共计发放问卷1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0 份。统计分析测量结果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 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 我们还发现, 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越喜欢,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反之,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以上测量研究结果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 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素质优化工作, 还有必要从学生进校开始大学四年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 积累心理素质档案, 这样便于跟踪调查和追踪教育, 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爆发之前能得到疏导和化解, 未雨绸缪,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二、设置心理课程, 进行课堂引导

心理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 介绍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2013年我们学校开设心理学课, 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 开设心理素质培育课对于健全和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设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2013年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师,咨询机构的设立, 推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工作的顺利进行。两年来, 我们通过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 接待了近5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利用课间、晚上、周末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当面咨询, 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 帮助不少学生疏通了心理障碍,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通过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明显存在心理困惑或障碍,却不去走进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怕被同学看到, 担心受到同学们的议论。当前, 无论是社会人员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 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人们认为进咨询室去咨询心理问题那就代表此人心理有毛病, 代表心理有问题,代表着此人不正常。但是我们坚信, 随着我们对心理素质优化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随着心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当大部分人认为进心理咨询室就像进诊所求医问药医感冒一样的时候, 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就会大大凸现。因此, 不管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实际,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当面咨询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 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生的传播手段。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们,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结合大学生这一特点,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采用网络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 这一方式亦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心理素质优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 它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很大的。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其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我校心理咨询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人员通过发表心理文章、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微信互动、留言板互动留言等方式进行。两年来, 我们学校通过微信网心情驿站开展心理疏导, 在互联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系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通过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谈心,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热情、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解答,效果明显。这种通过互联网交流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当代大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心理素质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是否可靠。因此,充分利用开展心理测查、设置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进行网络心育等途径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课题名称: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6

一、情商的概念

“情商”(EQ)一词起源于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的《情感智商》一书,它是相对于智商而言提出的与一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有关的一种全新的概念,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能力,其基本构成要素为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智商就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的测定。情商指的是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测定,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由兴趣、动机、信念、情感(情绪)、理想、意志、性格等要素组成。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素质,情绪(情感)、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强化作用。情商分值越高,说明一个人就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戈尔曼指出,智商(IQ)至多只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其他80%归于非智力因素,即“情商(EQ)”。所以就有了“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智商高、情商低、多半失意;智商低、情商高,尽占便宜”之说。再来看看我们都熟知的“成功公式”:成功=1%天才+99%汗水。我们认为公式中的“天才”指的是智商,而“汗水”则指的主要是“情商”。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

当今的大学生在经过了十多年的小学、中学苦读之后,步入高校大门时,他们是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同学眼里的佼佼者、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他们迎来的是社会尊重的目光。殊不知,我们看到的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虽然学校的教育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衡量学生的标准还主要是看学习成绩。他们智商的良好表现遮挡了情商的严重亏空。

调查显示,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有三千万。据2002年12月5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每年全国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占退学总人数的54.4%,在校大学生中有人际关系、环境适应、情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2002年5月8日科技日报报道:2002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市23所高校6000名在校大学生测试,有16.51%的人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据2001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项22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2.97%,其中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学习适应方面问题尤为突出。2003年9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每年至少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

2、敌意状态:好冲动,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打架。

3、忧郁:进取心不强、对生活迷茫,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4、焦虑:无端地心烦意乱,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紊乱。“别烦我”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

5、偏执:感觉过敏,行为固执,对别人既嫉妒又羡慕;对自己过分关心,爱虚荣;有的违法乱纪,却没有后悔之意,不能从中吸取教训。

6、其它:如强迫、精神等症状。有报道大学生中精神行为的检出率为16%,据2002年5月6日健康报报道:天津大学生因考试多门不及格,将亲生父亲、奶奶杀死,中科院化学所一研究生因恋爱不成,将女友杀死……

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问题,也有家庭、社会、学校的问题。从成长经历看,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中,学习应是广义的、全方位的,不应只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关注青少年精神发育和生理过程,对他们进行积极的精神引导至关重要。追溯过去,不难发现,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只重视智商,忽视情商。主要是:

1、心理学人才奇缺: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经过规范培训的心理学工作者不足一万人。美国1991年每百万人口就已拥有550人。

2、重理论研究,轻应用服务: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张厚粲认为,我国的心理学家们大多侧重的是心理学理论研究,对心理学应用缺乏关注。他呼吁当务之急,应唤起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学应用的热情,毕竟心理学的发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人民大众的。

3、措施不到位:目前不少高校还没有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更不用说中小学了,有的虽成立了这种机构,但没有落实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活动难以正常化,有的甚至成了有名无实的招牌。

4、体制上弊端:素质教育讲了多年,可目前“应试教育”仍占位不退,“考”仍是老师的法宝,“分”依旧是学生的命根。

5、家长自主意识偏颇,成才意识浓,成人意识淡:将来“找到好工作”、“跳出农门”、“做大事、当大官、挣大钱”在很多家长及学生身上体现明显,教育上看重的是未来的“地位”、“身份”,希望上重点学校,名牌大学、热门专业、高收入岗位……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负荷,忽视情商培养,造成不少学生物质生活上富有,心理上、情感上贫乏。

6、认识上偏差:认为学生吃的好、穿的好、物质上富有是最幸福的,可他们最想要的“心灵上满足,心理上的快乐”较少能满足,也很少体验到。

五、对情商教育的思考

1、领导重视,各级贯彻落实。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并将此作为办学理念之一,注入到当代人才发展教育的观念之中。因为人的发展教育必然是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以自强自立、适应社会为准则,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心理、情感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研究导致其生理、心理环境变化的诸多要素产生的根源,把教育从灌输转化为怎样让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上来。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学生的基础性工作。据了解,卫生部已制定2010年前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教育部也对学校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卫生部公布了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中国精神卫生工作的主题:“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这是为有针对性开展情商教育、加强心理跟踪服务、必要时进行危机干预而形成的平台。

2、构建有利于大学生情商教育的网络体系

这个网络不仅指电子网络,还包括教师情商教育理念网,家庭学校联络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学生心理问题应急网和援助网、师生互动网、社会的参与支持氛围网等,形成人人参与、主动参与、全社会配合的大网络体系。

①心理学工作者唱主角:心理学工作者首先要积极开展情商教育活动,如讲座、橱窗宣传、阅览室开放、心理热线、网页网站制作、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在调查了解基础上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判断、早处理,形成一个以专业心理人员为主、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互助社团为辅的三级工作体系,营造人人关心、人人主动参与的良好氛围。

②大学生主动参与:成立大学生心理卫生协会,让大学生学会情绪自控,自我调适,自办刊物、小品、心理剧等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精神;自信而不自负、自强而不自贱,有积极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能从容应付变化与挫折,勇于承担责任。

③构建全体教育者共同参与的理念:情商教育不光是心理学工作者的事,也不是只有心理学教师才能做的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21世纪的教育支柱概括为四个方面: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处。这就不难看出,智商显示一个人做事的本领、情商反映一个人做人的表现。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坚决执行计划等就是教育的成功,故全体管理者、教育者都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渗透情商理念,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理想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它也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心理素质的精神宝库。本文侧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精神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借鉴意义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还是低俗;是充实还是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不断完善自我、建功立业、奉献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动力。在这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自强不息的民族,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凝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精神。它的核心是强调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把坚持真理、济世泽民作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并由此生发出“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强调:“士志于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1]以求“道”,追求真理,作为毕生的追求。更可贵的是,这种“道”,真理,主要是治国安民的道路、方法,它与造福天下苍生的社会责任感密切相关。正如孟子所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抨击昏君暴政,同情民生疾苦,执着追求美政理想。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始终忧国忧民,追求仁政理想。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蛮荒,仍追求“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政治理想。这些志士仁人追求的理想与国家安危、人民哀乐息息相关,故能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保持以济世为民为己任,不计得失,不怕挫折,荣辱不惊的健康开朗心态。

这种坚持真理、心系天下苍生的理想追求生发出中国古代志士仁人“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屈原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追求和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德被千秋,所以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每到政治黑暗、内忧外患的时期,人们都从屈原坚持真理、爱国忧民的精神中吸取力量。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其四云:“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已意识到人与万物生命的短暂,而以丰富人生内涵、积极建功立业来超越生命短暂的局限,从而达到生命的永恒和功业的不朽。曹操的《短歌行》更是典型的例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人面对着酒宴歌舞,产生了人生像朝露一样短暂的感慨,更为年华的虚度而焦虑苦闷。反复咏叹渴望广招贤才、早日实现扫平战乱、救民水火大业的愿望。诗的结尾说:“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虚怀若谷、广招贤才的周公自比,表达自己思贤若渴、共建统一大业的急切心情。曹操可谓是“立功”不朽的典型。司马迁身受宫刑,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的渊薮。杜甫身遭“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穷愁潦倒,仍然忧国忧民,关注惨烈的现实,用如椽的诗笔描绘出战乱的惨象、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哀乐,表达民众渴望和平幸福生活的心声,他的诗被当时和后世尊称为“诗史”,他也为历代作家树立了一个崇高的精神标杆。司马迁和杜甫可谓是“立言”不朽的典型。

从以上志士仁人追求崇高理想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人生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它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即使面对生活的贫困、人生的坎坷、为正义而献身的考验,也会襟怀坦荡、从容不迫、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如孔子为传播“仁义”之道,周游列国,屡次碰壁而矢志不渝。颜回因求“道”而甘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曲肱而枕之,回也不改其乐”。[3]文天祥被捕后,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贯长虹的人格宣言。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始终保持健康向上、自强不息的心态。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成才、择业、交友等方面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心理上也会产生矛盾和苦闷,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借鉴中国古代志士仁人的优秀文化精神,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定意志。二是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理想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理想。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个人理想的形成要有社会理想作指导。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求和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另一方面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又依靠千百万人的实践才能实现。中国的志士仁人始终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挽救国家和社会的危亡、推进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一切。

参考文献:

[1]陈佩雄主编.四书五经[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8.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8

Abstract: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omposi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innovation abi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career consciousnes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路径

Key words: project-based;financial difficulties;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quality;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6-0141-03

0 引言

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就业质量,是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职业形象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企业选人用人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构成及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这些基本品质与具体职业相关从而对现代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国内有学者提出,人的职业素质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四大要素,每个要素又分成若干个子要素。[1]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将素质划分为五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动机,并以此提出了素质的冰山模型。[2]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素质就像冰山,呈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往往只有1/8,而看不到的则占7/8,外边的1/8 是其资质、知识、行为和技能,下面的7/8则是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形成的基石。

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质构成,应从现阶段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就业、实现自身发展三个维度为导向,具体提出大学生职业素质核心是: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见图1)。知识技能素质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任何职业都必须的。尤其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意味着人们更多是专门从事某项事务,这就需要有特定的知识、能力,且能将知识转化成技能,应用与工作中。创新能力是现在社会的核心素质之一,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一个企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越多,企业越能向前发展,没有创新意味着停滞和自我淘汰,创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企业核心骨干。心理素质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前提要求。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知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做到与周围人、环境和谐相处。在注重合作的职业氛围中,这些素质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完成任务。生涯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属性。职业是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主要场所,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职业不限于工作,更指的是一种事业,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物质上的需求,更能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具有价值意义,职业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通过职业发展过程,个人价值得以不断实现,精神需要得到逐步满足。站在人的整个生涯发展的角度看待职业,生涯意识包括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生涯意识的提出,能够完善学生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从生涯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培养具有生涯意识的职业素质。

2 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目标

经济困难学生,是指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在就学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且缴纳学费、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没有经济保障的学生[1]。大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生活简朴、自立自强、意志坚强,有很强的上进心和求职渴望。也存在综合能力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

2.1 综合能力不足导致职业素质欠缺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山区,除了经济条件差以外,因受地域教育条件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模式往往比较单一,他们大多埋头学习,并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期间,面对多才多艺的学生,这一差距更为明显。职业素质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不足的短板影响了职业素质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应着眼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2.2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职业重要的素质之一,是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基础,健康的心理不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提升学生本人的生活质量。大量研究表明,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在改善和提高职业心理素质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经济困难学生相较于其他同学,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素质,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升做准备。

2.3 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载体多是课堂教学与实践。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虽然很多学校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持,但是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资助方式,在面对充足培养经费的同时,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的育人功能。培养方式单一,缺少连贯性和培养平台的建设。

因此,本文提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三方面内容: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路径。

3 依托项目的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

3.1 项目目的

基于上述分析,提高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的重点在于:一是提高综合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二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三是为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培养平台,为经济困难学生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载体,保证培养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因此,本研究提出依托项目“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旨在通过项目运行,达到综合能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助力平台搭建的目的。

3.2 职业素质培养路径(见图2)

3.2.1 开展职业辅导教育活动

职业辅导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但每个学生的需求不一致,以经济困难学生为例,有的学生还没有规划意识,有的学生有规划的方向,但是不了解职业,有些学生对自我的了解欠缺,本项目提出“分层次开展职业教育活动”。一是面向全体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讲座,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进行通识教育,介绍职业规划的内涵与方法等。二是面对有规划意识的同学,为进一步剖析自我与职场而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团体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团体辅导方案,围绕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模拟招聘、模拟面试五方面内容,针对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职业信息。

3.2.2 培养综合能力、搭建培养平台

职业素质培养需要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本项目为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开展“经济困难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利用学院优势资源,立足学科优势,结合专业特色,为贫困生创造更多地学习实践机会,争取科技创新的课题,每学年建立或审批10个项目作为科技创新的研究课题,每个项目由3-5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增进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巩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平台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提高丰富的研究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通过平台,锻炼自己的沟通、交往、实践、创新、科研能力等。发挥了平台建设在创新、实践方面的积极作用。

3.2.3 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

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是提升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训练营的活动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和讲座,通过两种方式结合,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上进的心理品质。训练营的内容包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技能训练、优化个性发展训练、生活与学习中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训练、抗逆力的训练、求职准备前的心理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参加训练营中的任一活动主题。通过心理素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能力、处理压力、情绪调节、挫折应对等能力,为职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准备。

3.3 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认知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现状,尽早开始职业准备,进一步培养职业素质。项目为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搭建实践平台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出职业心理素质训练,可以促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生涯意识四个方面,针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现的综合能力不足、职业心理素质训练缺失、职业素质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辅导教育活动、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建立职业心理素质训练营。并依托“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建立”项目开展实施,帮助学生从物质、精神脱贫。体现在经济扶持基础上,开展多渠道的综合能力提升训练,这是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的一种尝试与突破,也是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提升的一种可借鉴模式。

4 结论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和质量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尤其对与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相对而言在综合能力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距,影响职业素质的发展。因此,依托项目培养经济困难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路径。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素质无论对学生自身还是对学校、对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32-35.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9

[关键词]国防生 飞行学员 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

中国人民开始国防生的选拔培养始于1998年,近年来国防生的培养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国防生作为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国防生,事关军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事关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局,事关新军事变革的有效推进。一段时间以来,空军对国防生的培养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学文化知识及军政素质上,对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国防生心 理素质的培养方式及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把国防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与当前国防生培养规模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特别是近几年空军在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国防生飞行学员,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做了一定的剖析,并针对国防生飞行学员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培养目标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国防生“四弱”特征的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空军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调查发现,加强国防生的价值观培养、环境适应力培养、服从意识培养、集体归属意识培养非常重要。在构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防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使确立的培养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军人在战争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战斗行为,决定着军人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

通过近几年对空军国防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目前空军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经研究分析认为,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培养国防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开展心理训练的力度不大。一方面投入不大,人才匮乏,器材短缺,制约了心理训练的开展;另一方面心理训练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模拟未来战场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三是国防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对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少,在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身处逆境的时候,缺乏自我调节意识,不能够通过沟通交流或是其他方式转移宣泄以便使自身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二、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培养目标

随着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飞行员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飞行驾驶技术,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与战术运用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空军依托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国防生飞行学员,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应摆在重要位置,要遵循以下培养目标:

一是要有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很多人都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而缺乏荣誉至高无上的观念。而飞行员职业充满挑战、艰辛和危险,必要时需要做出无私的牺牲和奉献,因而对其价值观的要求也就非常高。

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的智能素质是由认知、思维、记忆、想象、操作等多种品质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创造力是其发展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创造能力应该成为最重要的素质[2]。国防生飞行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性地预测、评价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运用高超的谋略、新奇有效的战法克敌制胜,始终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国防生飞行员的教育训练必须把加强创造性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使其学会学习,善于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新知识,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要能够调控情绪情感。国防生飞行员情绪情感培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情绪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模式,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国防生飞行学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国防生飞行学员意志品质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意志品质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好意志品质和标准和表现特征,认识自己意志品质中的强项和弱点,掌握意志品质锻炼和培养的方法。在国防生意志品质培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对其自信心、成就感、自制力的培养,提高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是要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国防生飞行学员是社会中的特殊人才群体,对其适应能力也就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国防生飞行学员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国防生飞行学员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战争环境的能力。对战争环境、特别是对高技术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国防生飞行学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改革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社会人际关系的擅变、物质利益的调整、家庭生活变化、军地差别的发展、前途去向的选择等,都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产生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国防生飞行学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1)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把心理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设置教育训练内容,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心理调适方法的训练。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成长进步心理辅导与社会适应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一般方法,把消极的心理转换为稳定、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课程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国防生飞行学员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指导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肢体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开展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研讨。指导国防生飞行学员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了解自己心理,在案例中查找自己性格中的不足,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由此,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取向带给更多的国防生,从而把教育者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教育对象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共鸣和情感互动。

(2)结合军政训练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从小处着手。将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这一目标纳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各项活动之中、谈心聊天之中,形成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真正成为一种“潜意识”教育,让其接受教育在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逐步养成。

在平时的军政训练中,必须综合锻炼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耐力等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分任务、压担子,让其执行一定的艰巨任务,以锻炼其胆量和顽强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如让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人际紧张、团结不好的国防生飞行学员执行某项特定任务,培养其精诚团结、通力协作的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高度的集体主义等品质[3]。在日常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时刻按条令条例办事,以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办事有条不紊的心理品质;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争取出成绩、得荣誉,展开评比竞赛,以养成竞争意识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

(3)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来跟踪了解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状况,在心理档案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并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些措施可以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工作提供操作指南。

建立心理训练基地,依托设施科学、完善、配套的基地进行训练,己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实施包括心理训练在内的各种训练的重要方式,其良好的训练效益有目共睹。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训练基地。如美军在加州的莫哈维沙漠和内华达州沙漠等地,开辟作战训练基地,经常进行大规模的诸军兵种合成演练,而且每年还派部队到埃及沙漠地区进行远程奔袭作战训练,在阿拉斯加进行雪地作战训练。通过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基地化训练,在结合战场景况进行训练以提高飞行学员技术战术水平及作战能力的同时,军人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极大的提高[4]。另外,针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特点,各委培点也应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为促进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军事人才良好心理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纪旭,鲁利,宫能平.我校国防生教育与管理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71-73.

[2]李艳玲,夏纪林.理工院校国防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70.

[3]谢伦立,张兆发,索艳军,黄春林.大学国防生体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96-98.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是90年代提出来的教育概念,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过去的“应试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育。素质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自从这个教育概念提出后,现在已成为时代的口号,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内涵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

1.1基础素质

基础素质是所有学生共同具有的,其内容构成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程度上会存在些许差别,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包括品德、文化、体质和能力等方面。第一,思想品德方面的。首先是思想政治品德,它是学生素质结构的主导因素,因为它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方向性、目的性和社会行为的自觉性。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民族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其次是道德素质,要具备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民族的素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政治观和人生观,全心全意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尽自己的努力。第二,文化科学方面的。这是作为文化人的大学生所共同具有的,首先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文化、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是个人在社会生存交往的工具知识,比如语言知识、理工科知识及计算机等科技知识。第三,体质方面的。大学生需要具备身体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要具备体育锻炼方面的基本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用脑习惯。第四,能力方面的。这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比如自我生活能力、社交能力、从事非复杂性劳动的能力,以及吸收选择与生活有关的信息方面的能力等等。

1.2专业素质

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知识、能力和方法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需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交叉学科知识三大领域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深入掌握,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求涉猎面广。除了本学科专业基础外,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可选择文化艺术类课程或是对日后踏上社会岗位有帮助的的课程。第二,专业能力方面。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三个层次组成:首先,是一般能力,包括阅读、信息资料的搜集查阅、书写、社会观察、运算等能力,这是所有大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其次,是运用专业学科知识解释或解决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理工科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能力,文科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能力等;最后,是创造能力。也即是学生在整合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能力,创造能力是较高层次的能力,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方法方面的。方法是连接知识与能力的桥梁,方法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与少及获取的程度,工作成效及科研成果如何都跟方法有一定的联系,通过采取正确高效的方法,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帮助获取正确的方法。作为大学专业素质组成部分的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即是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科研方法,三是思维方法和方法理论基础,方法作为创造欲发展的中介和手段,大学生必须得具备。

1.3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创造力上升的阶段,也是品德、信念、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超强的记忆力、较强的创造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次,要具备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社会情感;再者,要具备抗挫折能力,坚强的意志,客观理性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看待成长路上的成功与失败;最后,遇事要学会沉着冷静思考,切忌冲动、情绪化,采用极端方式解决矛盾。以上这些都是良好心理素质结构所该具备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

2.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

2.1将素质培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素质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融合进去,改变过去教学活动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的做法,构建起以素质为核心的教学目标体系,并围绕素质培养来制定培养的规格要求和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认知发展和身体发展,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2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

素质培养不能独立出来成为一门课程,而是要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课程的设计要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能够有助于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基础素质的形成,因此,需要设计出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科技、人文发展的新型课程,以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基础专业课程外,可以重点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语言、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课程,以强化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开设逻辑推理、写作、公共关系、领导科学、组织行为等类别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统计分析、人际关系处理及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3.结束语

素质教育本质上发展教育,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培养是一项多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工作,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以社会的发展要求及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来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目标,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8):16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1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职业素质中具有重要的培养意义。职业素质培养则是整个职业稳定发展和忠诚度的核心。为了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效率和效益,高校和社会都要为职业生涯发展创设优越的条件和环境。职业素质是职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影响了高职高专学生所获得的职业岗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高职高专的大学生能否在社会中生存,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非常重要,在校时应当及时有效的加强职业素质的培养,使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在社会立足,逐渐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能否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现。当今社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仅面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很难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选,所以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生职业素质不相符合。要解决这类矛盾,并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因此,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职业素质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中的地位。将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对象、性格、事业、行业和职业岗位相融合,让学生想做、可以做、能做、做得好,在这种意识基础上,对高职高专的职业素质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高专学生所期望所拥戴的,同时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校阶段是学生职业生涯形成的重要阶段,学生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高校教育、就业管理以及就业指导,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转折点,培养成效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的素质的含义是指从业人士在心理和生理条件基础上,通过职业培训、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身学习等有效途径发展起来的,在职业生涯中起关键性作用。

通过社会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决定职场竞争成败的关键,是稳定事业、能否成功的前提;是人生的转折点;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标准。在校期间,学生已属于半个社会人士,因为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那时起心理上就已经萌发了如何从事职业的意向,并在内心深处勾画了自己的未来。但是,这种意向一般仅限于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在素质培养上还没有建立起来,并且没有培养职业素质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在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很多大学多只是掌握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知识,甚至有的学生到了毕业的时候才会主动(被动)的去接触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致使同学们错过了最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时间。

近几年国家招生的政策显示,本科高校招生人数比列开始下降,高职高专学校招收规模开始扩大。国家教育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本科人数进行了限制,增加了高职高专的学生人数。大学生毕业需要就业人数日渐居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高职高专大学生要在就业中立足,学校职业素质培养是关键。职业素质的培养意义体现在:它是求职成功的关键条件;决定大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更影响职业的稳定发展。所以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要具有高质量的职业素质,促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定的基础。

二、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的培养关键从自身出发,增强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修养、道德行为、以及遵循组织纪律意识等内容,这里所讲的就是职业道德。

(二)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在职业生涯中影响发展的高度,一般能力是指智力方面,而智力属于人的基本能力,包括了思维方式、记忆强度、想象空间、情感能力四个方面。特殊能力一般是在后天逐渐培养和实践展现出来的,包括管理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能力、领导能力等等。

(三)专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自己喜爱的专业基础知识,更有突出的专业技能。在激励的社会竞争中,专业技能的掌握是职业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专业素质的培养包括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等等。

(四)社交素质

现在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在奋斗过程中,“人脉“的打造是创业的基础,也是今后事业成功的保障。大学生应该与优秀的人多接触、多交流,通过他们学到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交际能力,促使自己进步。“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就是讲的这个道理。社交素质体现在社交能力、语言表达、社会适应这三个方面。

(五)学习创新素质

“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所具备的基本态度,而创新的能力、创新灵感来源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若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就必须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学习创新素质包括学习态度、信息掌握、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增强。

(六)身体健康素质

职业生涯的开始是大学面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是步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阶段。身体健康素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体会到身体的健康对刚步入职场的大学来说是非常的重要。以前的创业者大多不顾及自己的身体,这是很愚蠢的做法。身体健康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要时时刻刻以身体健康为重要目标。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知识程度高社会能力低;情绪波动大控制能力低;自我意识高社交能力低,因此,及时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这是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灌输和谐思想,培养和谐的心态,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合群心理要求,人际交往的过程促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形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培养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因素、知识因素、社会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情况等,都是影响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职业理想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的素质得到展现和流露,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就是习惯。所以,在培养职业素质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做起,细节决定成败。

(二)在专业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培养职业兴趣

职业素质的锻炼平台,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素质和其他素质的实践机会。大学生应该把握机会、不要胆怯、不要害羞、不怕丢面子,慢慢做到胆大心细。

(三)通过社会时间体验和改进价值观

大学生可以利用好业余时间去实践,不管是不是从事与专业有关的工作,这些都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很好机会。只要心理保持着“做一行,爱一行”的观念,就会从每次工作中体验工作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理念、改进之前的不足、逐步培养自己、增强自己,促使自己的职业素质不断升华。

(四)建立健全稳定的就业教育体系

大学就业教育应该纳入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就业体系,成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与整个教学过程相结合。就业教育体系包括了职业的内容,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的过程,职业生涯的计划和设计,就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就业教育阶段分为职业了解期、职业发展期、职业实践完善期。

1.职业了解期

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是自我客观的分析,全面了解和认知自己,包括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等。职业认知是指职业分类、职业特点、职业需求等知识内容,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性格来规划自己喜欢的职业,逐步掌握目前就业信息和尝试分析未来就业趋势。

2.职业发展期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引导下,将职业学习、兴趣和职业岗位相结合。根据学生综合条件做出职业选择,确定其职业类型和发展路线,然后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实践教育,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职业有关的社会活动,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证书。全面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设计职业生涯;同时进行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提高学生的情商教育和培养。

3.职业实践完善期

开展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实现角色的转换。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的要求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就业心理教育,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基础,学会心理调适法,能正取的面对社会冲突和内心挫折,提高就业心理素质。

(五)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面临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和工作之间缺乏连接,在目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环境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尽快改变高职高专的教育现状。高职高专专业建设主要存在问题:学习内容缺失;关键能力的培养;完整行动模式环节缺乏。要提高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社会方面

社会方面完善就业体制主要包括:完善人事和户籍管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就业法律的体系。国家为了促进高职高专学生求职者就业,需要完善就业培训、招聘信息、人才市场的规划管理和扶持政策等等。在保障社会体系方面,逐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促进人才流动和社会保障稳定同步进行。完善就业法律体系,根据法律背景、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方面,在保障就业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制定就业维护权和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维护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人类文化不断进步,社会在高速发展,社会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因素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也影响了大学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高职高专的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不断的进步。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提高政治素质的修养、就业观念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培养,来促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12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高职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很多企业不愿意录用高职毕业生。原因在于,一方面,新人入职成本高。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对企业的经营业务不熟悉,从投入工作到派上用场还需要进行业务培训,企业为了减轻成本核算,避免培训投入和新员工入职初始阶段工作低效的损失,会选择有工作经验或者技术水平更高的员工。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不能到达企业要求,短期内无法扭转,存在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对大学生毕业上岗后的调查访谈中发现,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评价并不高,很多企业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自身存在许多问题:部分毕业生择业态度不端正,到岗位一段时间甚至几天后因为不喜欢就离岗,忠诚度低;缺少职业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在岗期间不珍惜岗位,不热爱企业;缺乏主人翁精神,斤斤计较,索取得多,奉献得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先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吃苦精神,拒绝一线的技术类岗位,认为太脏太累;心浮气躁,心比天高,有点不满意的地方,在他们心中会扩大到对企业的不满意。从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实用主义倾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轻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2.学校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尽管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注意到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专业教学中提及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在毕业前的就业辅导中加以强调,但是多是局限于点到为止的浅层次方式方法,并没有根据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

3.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尽管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尤其是随着《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的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已纳入高职院校的必修课,但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两者并非同一概念,其目标和任务各有侧重,不能混为一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是学生具有良好职业心理素质的基础条件,在未来的职业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择业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在从业过程中处理好付出与收获、现实与理想、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二、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视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其融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承担着引领社会文化的职责,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也应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心理素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所秉承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规范等传播、辐射到社会,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所要求和重视的、有利于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目标和任务,把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各行业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从业者的心理素质特点。基于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行各业对员工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调整,因此,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内容体系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总之,学校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外实践、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应始终把优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放在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创设良好氛围,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

2.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让学生走出去,把企业请进来。专家认为,高职教育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跳出以往传统教育的框架,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健全学生实习制度,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采用导师制和项目驱动教学法,并在管理模式上考虑如何与企业对接,在校内创设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团队意识、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工作后能更快地融入。走出去即利用定岗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把握和理解企业在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对员工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请进来一是邀请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到学校作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报告,让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感受企业文化,主观上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进而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将来相应岗位所需的职业心理素质进行梳理、拓宽和加深。二是学校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各方面的活动,与企业员工共处,真正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与自身存在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

3.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普遍的心理素质训练。一是采用职业发展式、自我发展式、能力拓展式心理辅导模式来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如开设相关的情绪、时间管理等课程,不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同时,通过与学生探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理想与自我实现、学习方法与策略、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扰学生发展的问题,提高学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团体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的能力、责任意识等。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挖掘职业规划能力,树立目标,激发动力。利用职业倾向问卷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创造力水平、优点与缺点等,引导毕业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社会的需求,规划将来职业发展方向,主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康文明且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优化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教师、学生所追求的价值。这种价值浸润、投射在校园和校园活动的各个层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因此,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之一。学生通过学校文化的熏陶后走出校园,个性之中便具有某种共同的、可以明晰辨识的内涵属性,这就是校园文化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效。因此,高职院校应融合各行业共有的文化,引工业文化进校园,引企业文化进课堂。除了在自然环境的布置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理念,创设良好和谐的育人氛围和学术氛围外,更要在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上下功夫:一是要建设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风和学风,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培植良好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二是要培养一支专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日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和生活过程中感染、影响学生,以真正的身教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认知和养成,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三是要重视集体建设,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从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规章制度、班级活动等方面切入,不同专业的班级营造各自具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提升学生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