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7 17:30:53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1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政府作用数字图书馆

[论文摘要]区域性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共享系统,其建设和发展与政府的正确决策、经费保障以及资源配置密切相关。

数字图书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的雏形一出现,就在发达国家引起重视,并相应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实施了该类图书馆的相关工程和项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而使图书馆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也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环境,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应用都与社会密切相联,它的运作和运行都不能离开社会化。而它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作用。自上世纪末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数字图书馆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美、英、法、德、日、俄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投入巨资开展数字图书馆研究,一批规模效益型成果已在互联网上陆续出现。我国政府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也予以相当力量的支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部级的数字图书馆工程相继实施,其成果也让我国社会各界直接受益。在部级数字图书馆项目或工程的影响和示范下,我国以省市为行政主体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不断出现,因其区域性强、贴近服务、运作灵活、效益明显,其作用和影响更显重要。如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北京、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在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一些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有的已步人良性发展的轨道,为行业和区域社会的信息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管理与发展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政府的作用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因素。

1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首先取决于政府的正确决策

图书情报界多年以来追求协作、合作和共享,虽然也曾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制约,很难得到政府的持续支持。因此,此类活动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迈进信息化社会的门槛,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已成为世界的一股潮流和趋势,图书情报界呼吁政府予以重视和支持,此项事业也很快引起政府的关注和兴趣,许多省市的人大、政协的委员代表均以议案和提案的形式,要求政府建设以省市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以改善信息环境,营造信息社会条件,消除数字鸿沟。这些提案和议案也在一定层面和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决策的实施和执行。

政府决策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对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正确决策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成功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正在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而实施和实现这种转变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求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这是公众对文化、教育和信息等资源社会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社会信息化的有力行动。可以说构筑区域性的数字图书馆对目前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和社会多层次的信息需求、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社会进步等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决定了政府决策建设数字图书馆的信心。

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府决策一定要落实专家咨询和评估制度。目前我国由政府资助建设的数字图书馆从运行的结果来看差异很大,收效也很不一样。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什么时候建,怎么样建。以什么方式建,建在什么地方,建几个地方,政府与承建方的责任,如何持续发展,受益面的大小和效益的发挥,管理与控制机制等等均需要在决策中区分清楚。我们目前的状况是把数字图书馆建设敞为一项工程,建完拉倒,不考虑建设模式,也不考虑其后续的发展。本来数字图书馆是以集中建设分布利用形式出现的,而我国一些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则采用多中心制,最终造成无中心。有些还套用陈旧的行政地区中心模式,造成管理层次多而滥,导致效益低下,利用不畅,投入和产出不能成正比,建设重复浪费,有的甚至出现停工停用状态,使政府的前期投入归零。所以,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决策,首要的是科学和发展,其次是规范和合乎规律,三是要注重效益和责任。

2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依赖于政府合理的经费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形势步人较快发展的良性轨道。政府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依照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开始对共享信息资源基础设施予以经费支持。做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数字化图书馆,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同时也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教育普及程度,与该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利益关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机构包括数字图书馆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这就要求作为社会信息环境和社会信息服务的公众信息保障系统之一的数字图书馆在区域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事业中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这也要求地方政府更加积极地支持数字图书馆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图书馆来推动地方信息化水平和社会的发展]。

时展到了今天,可以说信息化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应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当然,数字图书馆的投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定要求实现信息资源一定程度的共享和成本分摊。数字图书馆是一项长期共享的事业,而不是一次投入就可以满足了的工程,它既有硬件环境技术没施的建设,更有数字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手段的建设。所以政府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持续的经费保障都十分重要。从国内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成败经验来看,前期建设政府投入大而没有后续经费保障或完全依靠建设单位自筹经费的,运作起来都十分困难或者胎死腹中,造成前期投人的巨大浪费,而能持续投人并每年纳入预算拨付的都可以不断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由于区域性数字图书馆规模大,覆盖面广,其前期投入和后续支持经费都是巨大的,光靠政府的投入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根据受益原则,各共享单位分摊一定的经费也是合理和积极的。另外在分摊经费时也可考虑共享单位经费支付的能力予以经费的合理摊派。这样,使数字图书馆在政府拨给稳定持续的保障经费情况下,各分享单位根据受益面和承担能力分摊一定的经费,从而使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得到全面有效的经费资助,全面承担为区域性社会、教育和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责,并走人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3通过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建设,政府可介入社会信息资源的配置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就是向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信息需求从而营造与区域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就是指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人们需求的信息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其配置规律也就遵循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目前,我国的信息市场在借助于其自身内在的运行机制配置信息资源,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同时,经常会出现信息资源配置和市场运行偏离预期结果的情况。这种情况发生的结果往往形成信息市场的无序和追逐信息资源的利润化而造成信息的垄断、恶意竞争及信息资源的粗制滥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区域性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运用其行政的强制力和影响力,对信息资源的流动、交易和利用、共享进行一种有效的监督和干预,使其在社会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发挥应有作用。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信息产品由于其特殊的消费和生产属性,具有非常明显的外部效应。信息资源市场配置方式中外部效应必须要求政府的干预。人们从数字图书馆中获取信息资源,其实也是一种信息资源消费。信息资源消费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具有公共产品特征。一般情况下,公共物品的配置方式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以政府为主,以市场配置为辅。对于非排他性公共需求信息,由于它对社会有益,而信息提供者通常又无法或难以控制消费行为和从用户那里收费。因此,这类信息应当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或补贴的作法予以资助。

数字图书馆总体上是社会公益性机构,在资源配置上往往受知识产权、专利权、原料控制诸方面制约而造成经费和运作上的困难。可以说现在知识原料控制导致了数字鸿沟,发达国家控制了80%的信息资源和人才,我国的东西部区的差距也日益扩大。知识产权一方面保护知识拥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造成信息商品市场垄断的一个原因可以说,信息产品特殊的成本结构导致自然垄断的产生,而在市场出现垄断的地方和行业,政府干预一直被认为是变更市场结果的有效措施。政府可以通过专家评估确立特许制度,操纵和管制信息资源市场价格及规定允许的资金利润率,从而使市场接近社会有效的消费和产出水平。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立法,防止个别数据商的经济行为者独霸市场。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少数民族;票据;清水江文书

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经济学学科意义上的票据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约定由自己或者自己委托的人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持票人的有价证券。广义的票据泛指各种有价证券和凭证,如债券、股票、提单、国库券、发票、契约等等。清水江文书是贵州省清水江中下游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珍贵民族民间文献遗产,其种类及内容主要以山林、田土买卖和租佃契约为主,还包括纠纷调解、分家文书、判决、官府文告、委札以及碑文和成册的帐簿、稿本、家谱等。清水江文书是典型的贵州地方少数民族票据,是居住在清水江流域一带苗族、侗族进行林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票证的历史见证。

票据之票据

人类的经济交往从最初的实物交换到货币交换的过程,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纵观货币的发展史可见,货币的种类多样化,有刀币、布币等等价交换物来体现出物的价值。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人类经济交往的不断进步,票据随而产生,给人们在经济交换的过程中带来很大的便利,也成为人类经济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票据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实物凭证,记载和表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清水江文书作为贵州少数民族典型票据,对文书票据的收集、整理、研究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反映了苗侗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及民族文化的交往,为民族经济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提供详实而丰富的研究史料,也是少数民族票据研究的重大发展。

清水江文书的产生及内容

清水江文书又称“锦屏文书”,最初以“锦屏文书”命名是因为地域的缘由,随着地方政府及学术界的推动,锦屏文书的流传区域是一个扩大化的文化空间。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文书是以清水江流域为文化中心扩散开来的文化事项,一种文化的传播是由中心向边缘地带进行信息的传递。因此清水江文书涉及的地理区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空间范围,主要是以清水江下游为中心,包括清水江中上游各县及都柳江流域和舞阳河流域相毗邻地区的各县(市)区,占黔东南州所辖16县市的半数以上。

根据当地档案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清水江文书多数为清代和民国时期,最早涉及到明代时期的历史文化遗物。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也是经济后起发展地带,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聚居形成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有利的推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现今发现的清水江文书是用汉字书写的各种凭证,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票据。明朝时期贵州开始建省,清代,国家王朝开始加强对贵州地区进行管辖。清水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杉、松、楠、樟等木植提供较好生长条件。随着清政府统治势力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清水江地区林木经济的发展,给清水江流域带来极大的财富。苗族、侗族原来没有文字,后来国家对其进行识别,依据苗语、侗语的发音特点才创制出现在的苗文,侗文。在交易的过程中,出现了“山客”和“水客”①之间的交往,当地的苗族、侗族同胞是不懂汉字的,随着林木交易的发展。苗族、侗族村民请汉族人或者有经验的苗侗精英人物来给他们拟定这一系列珍贵的文字凭据,因而才能以文字的形式传承至今,成为当时苗侗村民与外界交往的真实凭据,承载着当时苗族侗族人民经济生活的文化烙印。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而政府之间的契约关系,人们都是生活在有着契约的社会中。契约意味着秩序,社会没有一定的秩序就会乱套,每个公民都拥有一定的契约权利和义务。从广义上的票据定义来看,清水江文书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契约文书票据。内容形式主要有卖契约、租佃契约、诉讼文书、婚书( 休书) 、典当字、账簿、书信、族谱、宗教科仪书等珍贵的民族文化产物。

多维视野文书票据文化的研究

清水江文书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为学者提供较为珍贵的研究史料。是为各种交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便于学者加强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发展、民族民间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层研究。

中山大学张应强教授认为,清水江文书的发掘研究为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有利的基础和条件,以清水江这一文化区域的建构,很好的反映出区域内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状况,倡导以一种文化区域概念来加强对清水江文书的研究。民族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距。对早期清水江流域的经济文化研究,便于今后借鉴成功的经济发展经验,同时也推进民族经济研究的新方向,寻找为一条符合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长期的发展规划,在对清水江文书的整理过程中,学者们不难发现在文书中有许多苗族、侗族有关保护林木的契约规定,以一定条款加强对村寨及山野古树的保护。清水江流域这一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为黔东南地区增添了亮点,反映出当地苗族、侗族、汉族等民族对生态发展的认识,村民懂得如何利用河水、山水对林木及稻田进行灌溉,针对不同的土壤环境种植不同的树种,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生态维持系统,为其他地区及城市的生态建设提供借鉴的经验。

文化是人的一切行为方式的表达,表达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人类学的对文化的建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文化的发展规律。清水江文书事实上也是人们对苗族、侗族及各民族文化产物的一种文化区域建构,可以理解为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诉求与表达。各种契约、字据、凭证的出现,是苗族、侗族人民对生活的认识表达,通过契约文书的形式来展现。

总之,清水江文书的研究不仅是对文书的收集研究,还是对苗族、侗族深层民族文化的研究,对整个清水江流域经济的研究,同时也是实现贵州特色文化建设的研究。对清水江票据文书的研究,也给少数民族票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野,开拓了票据研究的新方向。

注解

①清水江木业市场的主体是“山客”,即沿江两岸木材的生产者、拥有者和销售者; “水客”,即省内外木材的采购者、经营者。

参考文献:

[1]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供给侧;ICT服务增值;数字经济;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54-05

数字经济作为世界创新和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共识,而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往往会使得这些国家在数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据国际制高点[1](衡量数字经济主要是基础技术设施、IT和通信部门投资、电子商务和宽带普及率等)。2016年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持并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如今,全球约有25亿人连接互联网,预计2020年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40亿人,2016年G20集F成员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2万亿美元,平均E-GDP增长率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长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长率为11%,发达国家为8%、新兴经济体为18%。在数字经济不断驱动下,全球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埃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一些国家并未制定整体数字经济战略,但数字经济内容被包含在国家宽带战略、电子政务战略和网络安全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之中。数字经济将是未来增长最快,也最具潜力的领域。

一、全球ICT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背离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产品贸易,其整体贸易中比重普遍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下生产网络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趋势比较吻合[2]。与此相反,ICT服务贸易占各国服务贸易比重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ICT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货物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中国、韩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爱沙尼亚、荷兰、美国和日本(如下页表1所示)。与2000年相比,有6个国家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智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中国和俄罗斯。从进口看,2013年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国、荷兰、日本、爱沙尼亚、韩国和瑞典。与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个国家的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服务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 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爱尔兰、中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个国家的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别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冰岛;而增长较快的国家则分别是爱尔兰、比利时、巴西、西班牙、中国、芬兰和卢森堡(见下页表1)。

二、全球ICT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

选取上述38个国家的最终ICT服务业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非OECD国家、中国、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该38个国家的最终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ICT服务业自我增值贡献占比偏高且自给自足模式明显

在全球生产片段化趋势下,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部分占整体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国家平均值来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页表2所示)。虽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阶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对于OECD国家,BRICS国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占整体需求比重则同样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国增幅相对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务业的自我贡献率较高往往代表着该类服务业封闭度相对较高,其国内呈现典型的自给自足[3]。

(二)ICT服务业增值贡献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其ICT服务业自我增值为114.22亿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0.44亿美元、100.13亿美元、159.34亿美元、219.25亿美元、215.84亿美元和292.14亿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为20.73%,相对于全球对澳大利亚贡献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在其中所体现的参与度却较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1.45%,2011年中国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最终需求的贡献值达到4.05亿美元。OECD国家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整体需求的贡献年均为7.99%,非OECD国家对其年均贡献为4.93%,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为APEC)国家则为7.82%,东盟国家是1.93%,北美自贸区国家是2.13%。

(三)发展中国家ICT服务对中国需求贡献的地域集中度和发展相似度较高

在对中国贡献较大的国家或集团中,APEC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对于1995年的ICT贡献值,2011年ICT贡献值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均为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中国贡献的增长速度较慢,如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可见,发展中国家的ICT服务对中国的贡献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三、全球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上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28个国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术设施质量,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变革[4],其目标共性主要体现在:支持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建立,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5]。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接幸韵录父龇矫妫

一是普遍加强国内ICT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普遍将国内宽带容量和速度,提高宽带覆盖面积进而更好连接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国家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设定了目标,比如,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亿加元使至少28万个加拿大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达到5兆比特每秒;美国国会考虑6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以支持国内建设无线、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提高宽带基础设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国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者区域分布数据中心以鼓励和支持建设互联网的分布交换和备份系统[7]。

二是加速ICT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创新。这方面内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是技术投资的优先领域,如开发超级计算机、发展云计算、深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分析;促进区域性或全球性ICT标准统一[8],例如,欧盟为了实现成员国任何新的IT设备和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和服务的无缝交互链接进入,启动了互操作性标准建设;鼓励吸引外国资本对ICT领域进行投资,有些国家通过引入全球性竞争较强的风险投资改善ICT产业投资效应,或者鼓励初创型企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或者有针对性支持ICT创始公司在本国设立企业等[9];扩大ICT产品和服务出口,例如墨西哥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设备出口国,并且IT产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和电子政府。数据开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数据向民众开放,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10]。通过建设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确保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在一定权限下进行数据访问,实现普通商业数据为国家层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11]。一些国家也通过建设数字信任来完善国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数字身份识别和电子审批系统等。

四是开展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公民电子身份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数字身份体系、推进公民电子身份识别认证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高度安全和有效的电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以便为公民和私营部门提供移动设备参与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时,加强个人和机构数字号码的分配和设计,以便系统快速准确地对身份识别和验证。根据目前对于数据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设置行业数据知情标准,以确保政府可以对需要了解的关键行业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或者公开[13]。另外,开展电子文档验证服务,例如数字签名验证。

五是维护数字隐私和安全。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和核心所在,而隐私保护是建设数字信任的基础。上述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几乎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并将隐私保护视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传播信息资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践行数字公民行为准则[14];出台最先进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核心敏感资料,比如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成立机构来检测ICT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形式的变革,及时修订落后法律和规章制度以符合技术进步要求,并且对已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方面实施制裁和惩戒;开展数字风险监测和预防研究,比如,政府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创新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支持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六是促进ICT与教育、医疗和运输结合。在加强ICT与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进驾驭系统的有效性,重视对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广和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为方便民众在图书馆使用相关数据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辅助或高效快捷的宽带解决方案。在ICT技术手段与医疗体系结合方面,加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和医疗保健预定,全面普及建设老年人等医疗电子档案,扩大远程医疗保险和福利范围,汇总研究和分析远程电子医疗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制约电子医疗推广的制度障碍[15]。在ICT与运输物流结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体系。

七是促进信息包容和提升数字职业技能。促进信息包容方面,不断扩大对宽带接入服务不足的地区进行扶持,特别是辅助家庭弱势的社会群体,政府加速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网上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网上机会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数字职业技能方面,提升数字化素养以帮助女性回归工作岗位,以Web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数字培训机构公共资金支持,扩宽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提高ICT技术培训课程的数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毕业生数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务员数字技能。

四、对中国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我国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应积极从供给侧角度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以上主要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核心和实施路径看,可对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培育国内数字市场。我国应大力培育国内数字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数字经济的管理上,政府监管和引导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强,在为数字经济参与方提供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提供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共享基础数据源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参与方享有平等市场准入地位,进而降低参与的进入壁垒,扩大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大力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宽带服务支持,更要加快对最先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努力ICT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主导权。建立国内统一的高标准的ICT技术设施网络,为国内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术和商品及服务创新。我国应为数字技术的革新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并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开放式平台,这要在研发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和信息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重复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成本。

四是建设强大的数字开放平台,促进电子政府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断丰富服务层次和内容,全面铺开数字城市网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开展公民和企业数字身份数据库建设。大力拓展数字身份的识别和认证体系建设,为深化公民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形成构建平台。

六是继续加大维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大力开展确保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的技术研发,高度确保对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信息保护。

七是促进ICT与其他民生领域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技术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数字经济改善民生领域或助推其他产业,如智能制造业发展。

八是通过人力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职业技能水平,强调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特备是要重视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支持建设。

参考文献:

[1] D.W.Jorgenson,MS Ho,K.J.Stiroh.Lessons from the US growth resurgenc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5):453-470.

[2] J.Jalavaa,M.Pohjolab. The roles of electricity and ICT in economic growth: Case Finland[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08,

(3):270-287.

[3] 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 identity: How users value the attributes of online identifiers[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2006,(4):405-422.

[4] W.D.Nordhau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New Econom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2,(2):211-244.

[5] P.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6] P.A.David.The Dynamo and the Computer: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2):355-361.

[7] 何枭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9-43.

[8] 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 D.W.Jorgenson,KJ Stiro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109-115.

[10] S.D.Oliner,DE Siche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 李忠民,周S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 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13] 张娜.我国数字经济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22-23.

[14] 彭德雷.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中国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5,(2):39-44.

[15] 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 Are ICT Spillover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 [J].Review of Income & Wealth,

2011,(1):33-57.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经济;产业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1.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1-05-0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用于追踪事件、活动和事物本身以及它们发生或存在的位置的一种专用系统[1]。它是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空间信息系统。由于人类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社会活动也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因此,以处理、分析和描述地理信息为主要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2]。

一、地理信息系统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是分不开的

地理信息系统最早是与国土资源管理相结合而出现的,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各省级政府为了确定国土资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价,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普查,对土地面积的精确量测工作促进了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3]。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口统计署设计了一个用于人口普查的工具,而这项技术又促进了70年代末哈佛大学计算机制图与空间分析实验室对满足上述应用的GIS的开发。而现代GIS的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计算机硬件价格下降,能够满足大规模软件的生产和应用开发,计算机的高性能能够为GIS功能的实现提供支持。

二、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等优势,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产业既有利于数字国土、数字城市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助力其他产业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土地管理方面,比如长春市国土资源局的三维地籍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城市土地和地上建筑物立体化、多角度、多比例尺的全数字化可视管理;在立足于国土管理的基础上,又提供了路径漫游、光照分析和基础地理信息查询等公共服务功能,为城市规划、房产管理、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提供共享服务,一举实现了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重保障[4]。

在森林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以森林资源数据为基础,结合森林管理的需求,实现森林综合数据查看、统计、查询、人员管理、林班管理、湿地管理、野生动物及病虫害管理功能,并可对各类数据进行添加、修改等维护操作,大大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效率,为地区森林资源储备、开发进行有益的指导。

在市场分析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依托人口分布位置和人口流动规律,以专业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对潜在的客户群体进行预测,对有价值的商业位置进行预测。美国在线公司(AOL)推出过一项基于网上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潜在市场预测服务,成功地带动了所在城市的商业投资与商圈的发展。许多投资商正是通过在网上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所提供的信息,对有商业价值的潜在商业点进行投资,进而获得巨大的收益。

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

近年,各地相继开展建设“数字城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收益开始向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倾斜,促进产业向技术含量更高、更加具有发展潜力的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发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支持下的天地图项目,致力于打造一个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为各行业部门提供地理信息服务,各地相继开展天地图项目建设,打造本地的天地图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出现,也是经济发展对行业发展的有效例证。在数字城市建设上,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城市主导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其中150个城市建成使用,成果已在60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有力地促进了城市运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协同化,为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创造了最直接和强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建立了城市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其中包括现代化测绘基准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数据获取系统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和运行体系建设等。地理信息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带动下,逐渐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也变得更加有活力。

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自身优势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收益又会促进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完善和发展。纵观这一规律,相信在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上,地理信息产业将不仅是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市场主体,而且也成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助先进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点,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隆里(美)等著.地理信息系统与科学(第2版) [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2] 陈健飞、张筱林译.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0.

[3] 谭泽琼.Web GIS综述[J].今日湖北(下旬刊),2011,(07).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5

结缘大会 从此一起走

在签约仪式上,鲁炜指出,国家网信办将切实抓好协议的落实,全力支持浙江在网络安全、信息化方面的各项工作,推动浙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的各项生动实践。全面总结、大力推广浙江发展信息经济的成功经验,合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为浙江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强表示,浙江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网信办的合作,努力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个大平台的作用发挥好。希望国家网信办继续大力支持浙江推进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指导浙江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水平,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共涉及六项合作内容。一是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平台作用,提升浙江互联网发展全球影响力。浙江将借助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浙江的优势,围绕推动产业发展与合作,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产业发展与合作理事会;国家网信办支持和指导浙江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举办产业发展与合作活动,深入参与国内外互联网领域合作交流,并在项目推介、人才引进、宣传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二是开展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网络基础设施。浙江开展互联网根服务器镜像建设和互联网基础资源服务,包括“.cn”域名注册,申请和运营新通用顶级域,提供域名解析整体解决方案等服务。部署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互联网交换中心与国际出口通道建设,提高网络宽带和出口速率。

国家网信办支持在浙江成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依托该中心建设国家域名服务节点,开展南方区域国家域名服务,协助解决浙江省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是开展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推进信息经济创新发展。浙江着力培育信息经济,打造万亿级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在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中心和数字内容等领域规划建设国际国内产业中心,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建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

国家网信办支持指导浙江省开展全国信息经济发展示范区和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安排、资源要素配置、产业资源整合、交流合作和人才引进培新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四是推进浙江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浙江深入推进“互联网+”城市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点,加强新时期的顶层设计,总结推广示范试点经验,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国家网信办支持和指导浙江开展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和嘉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规划方案编制、政策措施创新和释放推广方面给予支持,并协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五是搭建信息化媒体综合宣传平台,营造互联网创新发展良好氛围。协议明确提出双方将做好《信息化建设》杂志改版为《信息化发展》杂志的相关工作,搭建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高水平的新型专家智库,建立健全互联网发展评测体系。

六是深化战略研究,加强互联网创新发展顶层设计。浙江搭建互联网协同创新平台,深化“数字浙江”建设,积极对接“数字中国”战略,并探索开展“数字中国”示范试点,努力为“数字中国”和全国互联网创新发展积累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国家网信办支持和指导在浙江开展“数字中国”示范试点,重点在战略研究、规划编制、政策法规制订、宣传推广和协调国家科研技术支撑力量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多项合作 助力信息经济发展

在部省大合作的框架之下,大会期间还落实两个落地执行合作项目,一是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对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双方达成一项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在浙江设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浙江分中心”,建设国家域名服务节点,开展南方区域国家域名服务,协助解决浙江省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部署基于 IPV6 的下一代互联网,提高网络宽带和出口速率等工作。

其中,以国家域名“”为基础,推进域名与智慧城市的服务应用相结合,并将申请和运营“.浙江”、“.杭州”、“.乌镇”等浙江省内城市域名的应用,值得期待。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6

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加快构建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动能

7月9日、15日,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委领导班子成员、厅级干部、委机关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委属事业单位班子成员以及离退休老干部160余人,分五个批次参观了“数字云南”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数展中心),并在参观结束后开展深入讨论,找差距谈体会抓落实。

通过参观学习和讨论交流,大家认为,数展中心联通了省内最具特色、最先进的生产系统、实时数据和一线现场,配合讲解员详实而生动的解说,真实、直观、生动地展现了我省贯彻落实关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呈现了“数字云南”建设的最新成果和亮点。在现场解说员的指引下,通过参观水电智能生产和智能调度、云内动力数字化发动机、农产品质量追溯、云花交易、边民互市、跨境物流以及一部手机办事通、办税费、游云南等数字化应用平台,大家深刻感受到我省数字农业、智慧旅游、数字政务、精准扶贫等领域的数字化发展与进步,倍感鼓舞和启发,提振了干事创业的信心;大家纷纷表示,推进“数字云南”建设,是云南经济换道超越、换道领先的关键风口,要及时转变思路、开阔视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做“数字云南”建设的响应者和参与者,要以只争朝夕、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数字云南”建设。

“数字云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各部门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潜心研究、合力推进。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省发展改革委将秉持“奋斗不停步,实干开新局”的工作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建设“数字云南”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强化协调,主动服务,全力以赴、争分夺秒抓落实。

一是推动全省“新基建”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基建”既是立足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更是面向长远,构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基的关键之举,抓不住“新基建”的机遇,就没有云南的未来,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坚持建用并举、以用促建,聚焦建设国际通信枢纽、补齐传统基建短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围绕谁来实施、钱从哪里来、效果是什么、什么时限完成等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云南新基建“4新”工程的4大重点领域22项具体任务665个项目落实,为实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引擎。

二是推动“双十”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标“双十”重大工程中有关“数字云南”建设要求,集中全力抓好智能电网建设和5G网络全覆盖建设工作,加强与电力、通信和信息技术等部门和相关企业沟通衔接,推广“云大物移智链”和5G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网项目,加快5G网络建设和网络提速,“十四五”期间实现全省州市、县区5G网络全覆盖,深化5G技术在民生领域、跨境电商和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三是推动“上云用数赋智”。深化数字化转型普惠服务,紧密围绕解决中小微企业“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问题,搭平台、聚合力、优服务,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动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以及供给需求、线上线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营造“携手创新、共抗疫情、转型共赢”的生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入心入脑,积极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围绕数字经济发展、5G和区块链技术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结合国际、国内各省市的经典案例和云南经济发展需求,对全省各级相关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开展线上培训。

四是推动产业互联网建设提速增效。以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全省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产业资源数字化建设、融通产业创新要素、充分挖掘数据价值、有效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加速实现产业由资源型、粗放型向创新型、集约型转变,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五是推动区块链产业发展聚集区试验场建设。发挥省区块链中心载体作用,重点推进“区块链+教育、+医疗、+司法存证、+版权交易”等项目建设;通过省区块产业链联盟,积极开展“云南省区块链中心走进州市、走进厅局”系列活动;联合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官方主流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云南的广泛应用,促进区块链技术在云南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7

论文摘要:数字娱乐产业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研究分析,在分析重庆市乃至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战略。并针对重庆市在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数字娱乐狂潮正席卷着整个世界,并已成为当今信息产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新兴产业。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研究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数字娱乐产业也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值点,西部地区如何缩小与我国发达地区的“数字鸿沟”已成为政府部门所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数字娱乐产业涉及的各个层面,以重庆直辖市为例,对西部地区的数字娱乐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十一五”建设期间的数字娱乐产业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并对如何提升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1.数字娱乐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8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着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趋势。信息技术不仅是未来知识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推动力量,而且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和支柱,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综合实力的标志[1]。随着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加速发展西部数字娱乐产业,是重庆和西部省区顺应时代潮流,缩小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1.1精神文明需要发展数字娱乐产业

可持续的发展大局要求各个产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敏锐,其中也包括数字娱乐产业。我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娱乐产业普遍存在着盲目性,大起大落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是,其兴衰已经不仅仅是数字娱乐产业本身的、局部的、行业的事情,而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速发展西部地区数字娱乐产业,是“十一五”建设中数字娱乐产业乃至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变的有力推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有助于确保重庆及西部省区城乡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

1.2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传统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大规模消耗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因此传统经济的增长不具有持续性。而信息产业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依靠知识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是一个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可节约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特点。加之,其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形成新的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势必大力加快城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因此,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民族文化品牌

通过最大限度地追求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现代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的一个本质特征[2]。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追求中,才使文化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字娱乐技术发展结合最紧密的产业。当代数字娱乐业发展的状况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文化水平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中国正在掀起一场“创意文化产业”建设热潮,许多地区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纷纷提出了“文化强省”、“文化强市”、“文化之都”等战略性的口号,“文化产业园区”相继兴建[3]。加快重庆及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建设步伐,有助于推动打造西部省区民族文化产业品牌,提高西部省区的影响力。

2.重庆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1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重庆市正面临世纪性的发展良机。设立直辖市后,重庆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性机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十一五”规划以来,重庆市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使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目前重庆市已拥有较雄厚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实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精良的科研设备。如今数字娱乐产业作为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与文化并进的产业,其发展的潜力很大。

2.2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重庆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其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例如宏信软件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游戏开发平台及引擎,在游戏和动画制作领域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朝华数字娱乐有限公司,集数字娱乐和文化传播于一身,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引擎WHALE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庆市最大的SP运营商,先后推出了重庆复生记、天极夺宝奇兵等无线游戏,并通过天极无线平台投入运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4]。同时,重庆市拥有众多的高新软件园、电子工业园,目前在重庆大学城正在兴建重庆数字娱乐动漫基地,基地将建立产业孵化园,创办动漫杂志和专业网站,筛选塑造大众喜爱、具有商业价值潜力的动漫形象,开发动漫产品。可见,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加速发展的大环境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带动重庆市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力量。

2.3产业发展投资环境正在改善

重庆市具有良好的数字娱乐产业链基础。重庆市具有完整的出版发行机构,也有著名的信息类门户网站——天极网,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基础。在衍生产品设计和制作领域,重庆本地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库,为游戏和动画衍生产品提供了大规模生产的条件。重庆是长江中上游信息中心,凭借其通信和互联网发达的优势,为数字娱乐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如开发大量高水平的基于电信的增值服务[5]。另一方面,重庆与国际上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来渝投资的外商日益增加,客观上促进了重庆地区国际文化交流。因此,在数字娱乐领域可以较容易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快速引进国际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市场运作手段,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目前,重庆本地已有部分企业与国际著名游戏开发企业展开合作,这将促进国际产业界深入了解重庆,关注重庆经济发展,并为展开进一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2.4高校密集智力资源丰富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核心城市,高等院校云集。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等高等院校每年将培养大量的信息类和艺术类专业人才,为数字娱乐业游戏和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满足数字娱乐业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重庆市拥有的各类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科研经费收入及支出均为西部地区领先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核心发展力,重庆市的人力成本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更为低廉,可人才质量毫不亚于东部发达地区。因此重庆完全具备大规模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的人才基础和智力资源。

2.5制约因素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紧密结合经济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发展数字娱乐产业方面有巨大的潜力,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在宏观区位中远离经济技术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不利于对人才的吸引;多数企业对数字娱乐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还较差,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还有待进一步浓厚,数字娱乐产业兴起的宏观环境还有待改善;知识产权的观念较为陈旧,技术成果转化还比较困难,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目前企业普遍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未能有效地采取大公司战略,强化产业链的优势作用,导致竞争力较弱。

3.发展战略与对策措施

3.1发展战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发展战略应立足于:以政府指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高新区、大学城、软件园及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大力提高数字娱乐企业和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倡导技术创新和民族文化品牌意识,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娱乐技术产品,发挥本土区域经济科技和生产力布局优势,因地制宜,构建重庆乃至西部省区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动力基地和示范基地,调整和优化当前经济结构,促进数字娱乐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

3.2对策措施建议

3.2.1完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数字娱乐企业集群化发展。数字娱乐产业主要是由数字娱乐企业和数字娱乐技术产品组成,而数字娱乐开发基地则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6]。近年来,国内各地兴起了一股动漫热,许多地方都搞起了动漫产业基地或动漫园。重庆市正在建立沙区大学城数字娱乐动漫基地、九龙坡区美视动漫产业及教学基地等一系列的动漫基地。重庆市应在动漫业不断完善的同时,积极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结合重庆本地3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全国数字电视系统的建设。对数字娱乐产业基地提出以下两点措施:

(1)目前重庆市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力度主要放在招商引资上,大部分的开发区和技术城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该地区密集的高校资源和科研基础建设成果尚未很好的充分利用。今后应该在已有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开发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众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加快数字娱乐科技园区的建立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提高,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拓宽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途径。

(2)采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施“集群化战略”。目前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还基本处于散、小、弱的状态,没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数字娱乐产品,也还没有本土大型数字娱乐集团性企业。因此,应逐步扩大企业集团的范围,对成员企业进行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以数字娱乐园区为载体,逐步实现研发、运营的一体化机制。

3.2.2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如何完善城市形象是重庆市政府不断思考的一大问题。重庆市的形象宣传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巴渝文化”、“红岩精神”形象的树立,让“新重庆”这块投资热土持续升温。而企业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企业品牌是城市形象的视觉窗口,实施“品牌战略”是塑造“新重庆”城市形象的必然手段。数字娱乐产业作为重庆市“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娱乐领域的孵化器,起着政府与企业沟通桥梁的作用。重庆市应采取城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的互动模式。大力推动“十一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想,抓住重庆本土特色,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选择“数字三峡”、“数字红岩”、“数字磁器口”等具有重庆历史文化特色的精品工程,树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形象和品牌,为整个重庆的产业化进程增值,使数字娱乐产业成为重庆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3.2.3转变企业赢利模式,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产业规模。数字娱乐企业作为数字娱乐产业重要的“孵化器”,风险投资尤其对地处西部的重庆来讲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重庆应该抓住本土人才智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加强政府对动漫及数字娱乐产业的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比如动漫业,应从高附加值的动漫延伸领域获利,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本土原创作品,吸引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重庆市应尽快在香港、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与当地数字娱乐企业展开合作,并建立商业合作促进中心,逐步将重庆本地数字娱乐企业融入国际产业链当中;加深与国际产业巨头的合作,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承接国际游戏和动画制作的外包业务,并形成一定规模,带动本地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版权合作或者转让的形式,开始向海外市场出口自行开发或制作的游戏和动画产品,打造民族数字娱乐品牌。

3.2.4以科技为导向,以人为本,实现重庆及西部地区数字娱乐领域价值增值。以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为依托,在高校及企业生产研发基地的发展基础上,开展数字娱乐关键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基地环境和条件建设,将已有的制作研发机构进行统一规划与整合,初步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人才培训中心及体验实训中心,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西部数字娱乐产业研发、培训一体化的基地,并在基地的建设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娱乐产业开发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同时采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争取国家“863”、“十一五”等攻关项目的立项研究。鼓励自主创新,使重庆成为数字娱乐领域的核心地区。

3.2.5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条,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的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化实质上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任务:第一层次是将数字娱乐技术成果商品化,数字娱乐商品产业化,数字娱乐产业国际化;第二层次是利用数字娱乐业的研究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优化,实现产业信息化[6]。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企业和产业化基地的发展,没有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很好的结合,数字娱乐产业的辐射和扩散作用远没有发挥。因此,今后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应该在继续抓好产业化基地,高新区、开发园以及数字娱乐企业和关键技术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数字娱乐产业链的结构优化。以数字娱乐产业化基地为中心,建立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形成一条由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产品的市场营销,再到形成版权的授权,最后到衍生产品开发和营销的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通过行业间穿插,使数字娱乐产业链条得以扩展和延伸,开拓数字娱乐产业市场。

3.2.6强化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在企业与文化间发挥调节作用。针对目前重庆市数字娱乐产业发展中,技术人才优势仍不明显,投资环境培育还不佳,产业链整合不尽完善等问题,政府应强化其导向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科研机构搞好转制工作,找准市场定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与金融环境的改善以及造就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家等途径着力营造有利于数字娱乐产业科技转化的社会环境。营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的自主调节能力,必要的时候弥补市场缺陷,如给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要引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加快数字娱乐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工作,增强对数字娱乐技术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要求。数字娱乐产业也属于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必须以强大的文化资源为后盾,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与文化之间发挥适当的调节作用。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是没有优秀的产品导致中国的动漫不景气,实际上这与市场的开拓、策划也有一定的关系。企业和政府不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未能满足动漫受众审美心理和消费需要才是主要差距。例如,包括重庆在内的中国动漫业,特别是动画片,说教味太浓,作品缺乏新颖的创意[7]。政府在这方面应该适当放开,让企业慢慢成长起来,积极鼓励民族文化数字娱乐的发展,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数字品牌。

3.2.7构建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及支撑平台。美国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平台化运作是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关键;产业平台建设与风险投资结合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加速器[8]。近年来,在市场巨大需求的牵引和政策的扶持下,重庆从事数字媒体产品开发的企业和团体迅速增加,但存在着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脱节,企业和市场脱节,技术与产业脱节的现象,无法支撑数字娱乐产业有效发展。对于高投入的数字娱乐产品开发而言,显然企业开发资金有限,若有标准化、高性能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供利用,则可把有限资金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和创意中去。其次,通过平台的建设,可为重庆数字娱乐创业团队提供工作和发展环境,避免人才外流,也就保证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重庆市应通过集成和开发数字娱乐产品生产流水线的软、硬件资源,打造该市的数字娱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重庆市数字媒体中小企业、创业团队软件平台租赁服务以及增值技术服务,通过资源共享,降低数字娱乐产业的进入门槛,以促进数字娱乐产业的繁荣;该平台还可利用自己所处“产学研”交集点的优势,为企业提供顾问咨询、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加快数字娱乐产业集群化,并推广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及高级产业人才培养。通过重庆数字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立,提高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技术水平、开发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使重庆本土数字娱乐精品大幅增加,为重庆数字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重庆市沙坪坝区软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陈禹.科学的发展观和信息产业的地位及作用[J].通讯世界,2004,17:15-19。

[2]王文博.发展高新技术促进西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兰州商学院报,1999,15(4):31-34.

[3]李思屈.数字娱乐、营销传播与民族品牌[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33.

[4]卓武扬.网络游戏产业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54-55.

[5]叶绿.中国移动数字娱乐服务业现状分析[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4:2-4.

[6]张素娟.数字娱乐产业新的“组合拳”[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6-38.

[7]伍利华.三大因素制约数字娱乐发展[J].中国电子商务,2005,11:33.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9

河北省加快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2020-2022年)

 

在线新经济是利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教育文化、文娱消费、卫生健康、交通出行、物流配送等深度融合,具有在线互联、智慧互动、开放互融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因势利导,化危为机,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全省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认真落实省委 “三创四建”决策部署,把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作为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的重要抓手,作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抓住机遇,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河北经济新增长点,为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在线新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亲清共融、政企联动的良好环境。

——创新驱动,示范引领。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构建自主参与、融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应用场景,探索在线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

——聚焦重点,融合赋能。聚焦疫情期间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以及有利于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广,带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健全机制,创新监管。坚持在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发展,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高服务能力和监管效率,实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

(三)行动目标

2020年,强化引导作用,汇聚优势资源,聚焦融合创新,在应用场景、技术创新、引育企业、解决方案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将在线新经济打造成为疫期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

2021年,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壮大一批线上龙头企业、线上平台、线上品牌,研发攻关一批关键技术,创新供给模式、拓展消费市场、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在线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在线新经济生态基本完善。

2022年,累计形成“200+”在线教育、在线医疗、智能出行、新零售等运营模式新、示范效应好、带动作用强的应用场景;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领域攻克“200+”自主可控、跨界通用的关键技术;引进培育“1000+”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等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1000+”开放程度高、融合创新强的优秀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激活在线新经济活力,构建“线上河北”新生态,在线新经济成为河北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发展在线教育。巩固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成果,优化在线教育平台服务,提升在线教学内容品质,打造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的教育新模式。加强教育专网、教育云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平台公司与高等院校、中小学、专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扩充网络资源、优化系统配置、简化操作程序,提升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建设虚拟教室、虚实互动实验室、虚拟教具模型、虚拟体验等智能教学环境。推出一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基础教育名师讲座、行业专家论坛和发展专题等网络精品课程,打响“冀教”品牌。到2022年,遴选推广省级优课5000节,培训承担基层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任务的培训者3000名,设立10个以上“在线教育示范区”,培育100所“在线教育标杆校”。(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二)积极发展在线医疗。以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加快建设线上智能传染病预测平台,增强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5G+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示范、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等一批项目建设。支持第三方机构与我省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大力发展在线医疗服务。到2021年,各设区市至少建设2家互联网医院。加强县级远程会诊中心、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超声诊断中心、检验质控中心建设,开展远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咨询、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等各类服务。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跨省和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线上分级转诊和各级医疗机构线上支付,试点推广医保移动支付。2022年底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各市主城区医疗机构实现5G网络全覆盖,62个贫困县县医院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医疗保障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推广远程办公模式。围绕居家办公、柔性办公、弹性办公、异地办公、移动办公等需求,鼓励发展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远程办公新模式。围绕员工信息上报、协同设计、协同开发、协同服务、视频会议等场景,打造企业云上办公平台和管理体系。积极运用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开发全场景远程高效协同办公软件及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企业远程办公信息数据安全。提升商务活动线上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互联网+”法律事务、广告传媒、知识产权、职业中介等线上服务。完善远程办公制度体系,解决沟通效率低、服务品质差、办公时间长等问题。(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

(四)大力发展新零售。推动大型零售百货、超市连锁和批发市场经营企业与特色电商平台、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融合发展。利用图像扫描、语音识别、空间感应、地理信息等移动电子商务技术,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功能,搭建5G+VR全景虚拟导购云平台。建立体验消费网站、网上商城、应用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实现电子商务与新型社交媒体、在线娱乐有机融合,发展网络视频购物、直播带货、自动下单、自动配送等新销售模式,推进线下物流、服务、体验与线上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深度融合。探索无人售货,推广商超领域智慧支付试点,打造“便捷支付”商圈。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社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智能营销新业态。完善生鲜电商服务网络,提升生鲜产品数字化管理能力,发展制冷预冷、保温保鲜等技术,打造冷链配送自动控温全链条覆盖系统。(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文化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五)打造智慧物流示范区。依托我省空港型、海港型、陆运型等物流枢纽和物流基地、园区和企业,培育壮大25家智慧物流园区(港口),打造智能化物流新模式,布局建设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系统、智能接驳转运设施、智能堆场、自动分拣仓、无人仓、智能仓、智能仓储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引进大型智能运载分拣工具。开发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打造智能供应链“大脑”和物流中枢,建设车路智能协同系统和智慧物流平台,实现资源调度、货物分拨、订单派单等智能供应链管理和数据全流程可视化追踪及预警处理。推进智能物流与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的全面深度融合,整合上下游物流要素,为客户量身打造各种物流智能化管理解决方案。推进一批重大智慧物流项目建设,到2022年,初步建成以智慧物流为特征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体系,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比2020年降低1到2个百分点,建设50个智慧物流应用试点。(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邮政管理局)

(六)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内外网改造和配套能力建设,推动IPv6、5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在企业内网的应用,同步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双创”平台发展,链接工业全系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重点在钢铁、装备、化工、建材、医药等工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开展试点示范项目培育。到2020年,培育10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面向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个成熟的优质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河北布局,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到2022年,基本形成能够覆盖全行业的数字化生态体系。(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

(七)加快发展在线研发设计。鼓励企业开展网络协同研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研发设计中应用。支持开展各类众创、众智、众包、众设的线上创作活动,鼓励发展各种形态的开发者社区。推动在线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知识共享、成果转化、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借助全省工业设计创新大赛、河北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契机,发展差异化消费品设计,开展产品定位、外观形象、结构功能等数字设计。(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八)深化发展在线文娱。推进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我省网络文化企业合作,打造丰富的体验式虚拟场景,建设音视频大数据处理、全媒体智能播控、超高清视频制播、网络影视游戏等平台。顺应娱乐消费趋势,重视用户体验,挖掘燕赵文化的价值塑造功能,推动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短视频、互联网音频、动漫手游、影游联动等互动娱乐产业发展。打造数字文化产品,加大“互联网+文旅”产品研发力度,推出一批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非遗等公共服务项目。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部手机游河北”上线运行,为游客提供便捷化、智能化服务。到2021年,河北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系统分析能力,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咨询服务。到2022年,全省4A级以上主要旅游景区建成智慧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大数据和智慧化应用创新初显成效,全省文化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旅游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

(九)培育智能出行新业态。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企业与省内龙头企业合作,支持视觉系统、无人驾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等创新成果产业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产品制造、技术集成以及相关标准制定,打造京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建设京津冀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区,打造新型智慧出行服务链,开展特定区域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支持搭建一站式出行平台,加快在交通管控、智能调度、智能信号控制、车辆监管等业务中创新应用,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链条交通信息和诱导出行等移动端服务。到2022年,实现部分市和业务接入交通综合运行协调与应急指挥平台,省智能运输和智慧出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形成10个智慧交通应用试点。(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

(十)创新发展在线展览展示。深化5G、AR/VR、人工智能、全息投影、区块链等技术应用,推动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5﹒18”经洽会、“双创”活动周等展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推进智能化会展场馆建设。鼓励大型展览展示企业和知名云服务企业发展网络会展经济,支持建设集信息服务、资源整合、品牌推广、业务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会展交易平台,开展云会议、云展览、云走秀、云体验等系列活动。依托“文旅5G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等机构,加大数字化、沉浸式文旅应用项目的设计和研发,推出网上“云游”博物馆、“云游”景区、VR/AR直播展播等项目上线运行,打造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旅游厅)

三、专项行动

(一)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加快5G网络部署和商用推广,积极打造一批5G应用场景,推进关键材料及5G核心芯片与器件产业化进程,培育5G产业生态体系。优化互联网数据中心、云计算基础设施布局,持续提升骨干网络传输交换能力,推动雄安新区部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在全省重点城市区域适度建设先进计算与存储设施,加快建设智慧物流、生鲜冷链、新能源车充电桩等城市基础体系,支撑产业链发展。到2022年,5G基站数量达到7万个,所有设区市、雄安新区和重点县区实现5G网络覆盖,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5G应用示范。智能传感设施“云—边—端”模式基本覆盖交通、电力、城市建设等领域。(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省交通运输厅)

(二)“上云用数赋智”伙伴行动。河北省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搭建平台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对接机制,引导中小微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应用需求,鼓励平台企业开发更适合中小微企业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工具、产品、服务,与国家形成联动效应。依托重点区域和优势企业,引导电信运营商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服务,聚焦5G创新应用,推动车路协同、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港口等一批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实施。支持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核心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数字化新生态,促进产业链向更高层级跃升,形成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虚拟产业集群”。(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三)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围绕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科技攻关和示范应用工程。突破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底层技术,扩大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移动支付和电子存证等领域应用。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配送、动态无线充电等新技术新装备实验验证系统建设。鼓励支持智能交互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加快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先导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发展一系列具备网联、计算、优化功能的新型智能终端。组织开展关键技术揭榜挂帅、优秀解决方案征集等活动,开展数字孪生创新计划。(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通信管理局)

(四)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壮大一批专业能力强、运营模式好、带动作用大的本地数字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持续发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形成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通过“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投资服务,积极引进国内外新经济领域优势企业落地河北。培育一批具有专业优势、服务能力强的行业协会学会和科创联盟等社会组织,发挥好行业自律和组织推广作用。推动建设河北省数字经济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五)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行动。推动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领域开展政策试点,强化政策支持供给。面向初创企业加快办公空间、办公设施、生产设备等创业要素分享,培育发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物品等新兴业态。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发展众包、众创、众扶、众筹经济,探索建立集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科研信息共享、科研咨询与合作开发于一体的创新模式。在医疗、社区、家政、教育、健康等领域建设一批线上线下结合、跨界业务融合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六)灵活就业激励行动。结合河北“双创”示范基地、雄安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数字化生产资料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创客提供企业内创业机会。支持互联网企业、共享经济平台建立各类增值应用开发平台、共享用工平台、灵活就业保障平台。面向自由设计师、网约车司机、自由行管家、外卖骑手、线上健身教练、自由摄影师、内容创作者等各类灵活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供需对接等多样化就业服务和社保服务、商业保险等多层次劳动保障。推广“灵活用工”新模式,在餐饮、物流、家政服务等技术门槛低、人员流动大、线上线下融合性强的行业领域发展“共享员工”,支持建设“共享员工”调配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就业者权益。(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发挥省数字经济发展协调小组、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产业创新协调机制,压实部门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落实督导工作,为实现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亮点、创造新标杆,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量。

(二)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建立对在线经济发展更加弹性的审批监管制度,优化发展环境,包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在线经济领域市场准入、行业秩序、贸易交易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探索适应在线新经济发展的监管体系,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免罚清单等容错监管方式。

(三)塑造优质营商环境。鼓励支持骨干企业与网络平台、行业组织加强联动,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推广创新成果、产品和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广统一身份认证,支持电子印章、电子合同、在线签署等模式创新。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河北产业投资基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省科技创业投资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省级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积极支持在线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发信息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和服务。发挥省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支持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资金支持。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瞄准我省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未来方向,建立数字人才需求目录和数据库。依托燕赵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家人才和创新团队,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支持。探索多元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组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人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数字经济创新创业。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10

摘 要:位置的不可移动性是房地产的最本质特征,也是造成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各地房地产政策上的不一亦是造成房地产区域差异的原因。本文以济南市为例,选取土地市场、普通住宅市场、商品房市场、写字楼市场对济南市的五大区域进行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政策,以达到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济南市

1济南市房地产市场概况

根据济南市城市规划及发展特征,并结合济南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传统意义上将济南市的房地产市场分为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中部五部分。据《2010年济南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济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20.33亿元,房地产产业总值为172.63亿元,超过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的10%。2010年济南市土地市场中,商业用地成为主角,外来开发商成为开发的主要动力。普通住房市场则以新开盘项目为主,新盘项目多追求低价,其走量成为主基调。从均价来看,济南市普通商品房的万元房时代已经来临,精装豪宅成为普通商品房的首选[1]。公寓市场成交均价大幅上扬,更多的高端品质公寓拉升整体市场价格,供应量与成交量虽有下降,但供需基本平衡,写字楼市场均价走势较平稳,涨幅较小。

2区域特色分析 1土地市场

本文从土地市场的供应、成交及价格三方面进行分析。

2010年,东部地区成为土地的最大供应区,全年供应面积为179.3万平方米;其次为西部地区,全年供应量为141.1万平方米;中部和北部供应量在其之后,成交量最少的则是南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的供应量存在着区域差异,东部地区是土地供应的主力地区。

济南市土地市场成交区域与供应区域较一致,供应量最大的东部区域同时也是成交量最大的区域,成交面积136.5万平方米,其次为西部,成交面积为101.5万平方米,中部和北部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位,南部地区成交量最少。

成交土地最高单价为1,082万元/亩,位于东部区域,而东部区域土地成交均价为472.4万元/亩,土地成交均价以中部地区最高,为578.6万元/亩,成交均价位于第三的是北部区域,均价为441.3万元/亩。有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土地的成交均价在各个区域是不同的,切差距较大。 2普通商品房市场

与土地市场一样,普通商品房市场的研究也是从供应量、成交量及均价三个方面。2010年济南市住宅市场的区域供应发生明显的变化,东部地区继续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紧随其后,全面供应面积为68.97万平方米,其他区域供应量相当。从在售楼盘数量来看,东部地区共19个,数量在五大区域中是最多的,数量最少的是北部仅有4个在售楼盘。从成交情况上来看,东部与西部成交量较大,这跟这两个区域新楼盘的热销密不可分。而从成交均价上来看,南部则为均价最高的区域,12月份均价为12,350元/平方米,其次为中部地区,中部年末均价为12,140元/平方米。 3公寓市场

从2010年济南市公寓市场的供应情况来看,东部占首位,占总供应量的57.2%;中部地区位居第二,占总供应量的19%;西部位居第三,北部与南部地区公寓数量较少。公寓市场与普通商品房市场一样,供应量较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成交量较大的区域,东部成交量最大,高达总成交量的五成以上;其次为中部,其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两成以上;其它区域成交量较少。在价格层面上,中部地区公寓均价最高,达16,000元/平方米,西部地区均价居第二,北部地区目前均价相对较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写字楼市场

2010年济南市写字楼均价每平方米在万元以上,但整体变化幅度平稳,写字楼市场向高品质方向迈进。全年写字楼市场总供应量为40.75万平方米,总体上供应量充足,但各个板块的供应量有所差异。奥体板块是写字楼市场供应的主力军,供应量高达11.18万平方米;纬二路板块居第二,供应量为7.24万平方米;除高新区外,还有一些零星分布的写字楼供应。但从成交量上看,纬二路则处于领先地位,成交量为7.24万平方米,占总量的26.2%,成交量居第二位的是高新区板块,占总成交量的18%。其他的一些零星分布的写字楼虽供应量及成交量都很小,但其均价却是最高的,年末其均价为17,000元/平方米,奥体板块上半年整体均价较高,下半年则成下降趋势,高新区均价最低,全年均价9000/平方米,且走势平稳。

3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对济南市五大区域的土地市场、普通住宅市场、商品房市场及写字楼市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济南市东部地区土地供应量充足,且土地均价高,其普通住宅、商品房及写字楼市场供应量和成交量都较大,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西部地区目前不管是土地市场方面还是住宅市场方面,情况都不能与东部地区相提并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

3.1位置因素

济南市的中部和东部,在土地市场及住宅市场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这跟其所在的位置有很大关系。东部与中部,地形平坦,山地较少,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因此,这两个区域土地的供应量及成交量是很大的。南部地区多山地,在土地供应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该区土地相对稀缺。西部地区如长清,发展较晚,房地产市场还不是很成熟,虽大学城的建立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东部相比,其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东部与中部地区交通便利,交通要道经十路即在此区,快速公交更是提高了本区的区域竞争力。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景点都分布在本区,给本区的环境增添不少色彩,使得本区成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人的首选之地。本区公共设施健全,济南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都位于本区,大学林立,山东省的许多着名学府如山大,山师大都位于本区。学区房也是本区的一个卖点,这在无形中也活跃了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租赁市场。全运会的举行更是为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生机,后全运时代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全运村是海尔地产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济南市首个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亦位于本区,随着万达广场的建成及热卖,本区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房地产热潮。 2经济因素

目前,济南房地产市场较繁荣的区域集中在东部与中部,即老城区部分。该区域经济发展较早,经济实力雄厚,山东省的许多龙头企业亦位于本区,如佳宝乳业、普里斯矿泉水、中国重汽等。本区在区域投资环境,不管是投资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有优势,易吸引外来投资。市场竞争的激烈是会有力地促进房地产品质的提升的,东部与中部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多,市场竞争激烈,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改区域房地产品质的提升。西部地区如长清区,由于开发时间较晚,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但前景广阔。目前,已有开发商对西部进行了开发,如鲁商·长春藤,其价格较东部低。南部由于地形原因,开发度还不高,但其独特的地形适于开发别墅,目前东部地区已经有别墅建成,品质高,价格也高。

4调节措施

济南市的北部、南部与西部地区,由于地形与经济因素,目前房地产市场开发力度还不够。这些区域应根据区域优势来开发独居特色的房地产市场,加大对这些区域的房地产开发,以满足城市化的需要。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向这些地区倾斜,如改善本区的交通状况、改善基础设施以改善这些区域的投资环境。另外,要扩大融资渠道,增加房地产开发资金的来源,使本区的房地产市场更具竞争力。要实行“梯度推进”和“中心城市辐射”战略,逐步把房地产业发展向深度和广度推进,逐步完善本区的房地产市场。对于较繁荣的东部与中部,则要继续保持优势,并要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此区域的天泰太阳树即是一个高科技的住宅。东部地区地价高,这是抬升区域房价的重要因素,并使得新房售价持续高涨,因此,东部及中部地区要控制好土地价格,这样才可能使房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 2010年济南房地产市场月报.

顾文昌.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差异性分析[J].城市开发,2004(03):60-62.

陈浮,王良建.中国房地产市场化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管理,2000(105):104-107.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11

关键词:生态足迹法;土地承载力;生态指数;哈-大-齐区域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73-04

Analysis on Land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in Ha-Da-Qi Area

Cao Shuai et al.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Abstract:Ha-Da-Qi is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ed and analysed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land bearing capacity in Harbin,Daqing,Qiqihar from 2005 to 2012, and made evaluation for region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deficit.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three areas increased,although the land bearing capacity also rised in a year,the land bearing capacity was far less than the demand of the natural ecology, causing serious ecological deficit,and average ecological pressure index also increased.(2)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Daqing increased more obviously than that in Harbin and Qiqihar before 2008, but after 2008,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Harbin rised significantly and passed in Daqing in 2010,and grew more gently in Qiqihar.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ecological deficit between Harbin and Daqing is large,the ecological damage is more serious than Qiqihar.

Key words:Ecological footprint;Land carrying capacity;Ecological index;Ha-Da-Qi area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日益减少,人地关系矛盾加剧,土地承载的压力逐渐变大,严重威胁着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可以判断土地利用强度和结构对土地承载力的影响,反映当前区域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压力大小,对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人口规划及生产布局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都对土地承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国外对土地承载力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650年沃仑・纽斯在《通论地理》提出的人地关系,随后,人口承载一直是土地承载力的代表,计算方法也是以一定区域内土地所生产的粮食产量为基础[1]。1949年英国的威廉・阿伦提出了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公式,目的是计算出某个地区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所提供的粮食能够养活多少人口或者说土地资源承载人口的上限。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开展了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83年,粮农组织和国际实用系统分析研究所估计了“世界不同地区潜在的人口承载量”,他们的估计突出了耕作期的长短、土地类型和生产体系,并根据技术、能源、资本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和低投入做了不同的估计。我国最早进行承载力研究的任美锷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通过对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分布的地理研究,首先计算了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土地承载力[2]。近年来,关于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的研究也日益发展,主要成果是由王家骥和高吉喜2位学者对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的研究[3-4]。同时,我国对土地承载力研究内涵也逐渐完善并丰富,如:李蕾等从土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承载力4个方面展开研究[5];丁赏从土地资源的水土资源、社会、生态、经济承载4个方面构建研究指标体系[6]。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最强的地区,分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消费是否处在土地承载力范围内,客观预测生态安全状况,对实现该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并振兴黑龙江经济甚至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复兴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哈-大-齐地区位于松嫩平原区域,地理位置为东经[123°26']~[127°18'],北纬[45°08']~[48°01'],总面积4.7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0.36%]。区域内海拔87~234m,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盛产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气候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水量527.43mm,年平均气温5.17℃。嫩江、松花江是该区域的两大水系,为该区域提供丰富的水源,同时也是该区最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区域内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地貌类型以冲积、湖积平原为主。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沼泽土沿嫩江周围分布。该区拥有部级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水禽栖息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该区域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网络区位中,也是中俄两国贸易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化地区,它以我国重要的机电工业城市哈尔滨为核心,滨洲铁路作为纽带贯穿其中。2013年底人口1 834.1万人,占黑龙江省人口总数的47.8%,其中城市人口1 036.26万人,城市化率56.5%,人均GDP 56 839元,是黑龙江省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辐射力最大、科技人才优势最明显、可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翻阅统计年鉴来获取相应指标的数据。依据2005-2013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齐齐哈尔市统计年鉴》、《大庆市统计年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按照生态足迹模型中的用地类型进行重新归类,分别计算哈-大-齐3个地区土地承载力所需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以及生物资源和能源资源消费情况。基于统计数据以及生态足迹理论,通过建立生态足迹模型、土体承载力模型以及生态安全度评价模型对哈-大-齐区域的土地承载力进行分析。本文计算结果均是根据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经计算得到。

2.2 研究方法

2.2.1 生态足迹法 生态足迹法包括2个部分: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生态足迹法的计算基于2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测算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二是这些资源流和废弃物流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7]。因此,依据生态足迹模型,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的土地按生态生产性分成了6个类型: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计算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且为了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面积。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均生态足迹分析 通过表1中数据可见:2005-2012年,哈尔滨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123 8hm2增加到2012年的3.477 7hm2,但在2007年有一个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哈尔滨市政府加大了水域、林地环境综合整治。在对哈尔滨市生态足迹的计算过程中可以看出,草地与水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饮食上更多的追求营养搭配,增加了对草地和水域的利用程度;大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1.901 2hm2增加到2012年的3.321 3hm2。一方面是由于大庆市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对当地的资源造成的压力日益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大庆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能源开采与消耗造成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不断提高;齐齐哈尔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5年的2.190 7hm2增加到了2012年的2.667 3hm2。原因在于人口的不断上升,耕地和草地为齐齐哈尔市的主要生物性能源生产土地,造成对生态的利用程度也逐渐加大。3个地区近些年都是稳步发展,发展伴随着能源消耗,所以3个地区在这里就表现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增加,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不断增加,对其他用地类型造成很大的压力。

3.2 人均土地承载力分析 通过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哈尔滨市人均土地承载力在2005-2012年有明显上升趋势,这是由哈尔滨市城市的发展与人口的不断增加,食物的需求量变大,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造成的;大庆市的人均土地承载力也表现为上升状态,但是相比于哈尔滨上升较为缓慢,主要是由于大庆的土地较为贫瘠,过多的依靠资源;齐齐哈尔市的人均土地承载力也不断上升,原因在于,齐齐哈尔市的建筑用地和耕地保护工作相对较好,但土地资源有限,使区域土地承载力增加幅度较小。

3.3 生态安全度分析 通过表3可以看出,哈尔滨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0.881 1hm2增加到了1.802 2hm2,增加了0.921 1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1.866;大庆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1.040 1hm2增加到了1.894 2hm2,增加了0.854 1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2.384;齐齐哈尔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从0.939 2hm2增加到了1.160 2hm2,增加了0.221 0hm2,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为1.751。由此可见,3个地区的生态赤字都逐年增加,尽管管理水平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会使产量进一步提高,但是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土地自身承载力,物质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会不断增大。

3.4 折线图分析 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3个地区的生态压力状况,作出了如下3个折线图,对哈-大-齐地区2005-201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赤字状况及生态指数进行对比(图1~图3)。可以发现:(1)在2008年前大庆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情况要比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明显,但是在2008年后,哈尔滨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明显,在2010年末超过了大庆市,齐齐哈尔地区总体增长较为平缓。(2)总体上看,3个地区生态赤字都在不断上升,但在2007年左右,哈大齐地区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下降,2007年后,哈尔滨生态赤字上升很明显,增长率极大的超过了另外2个城市,综合分析,哈尔滨与大庆的生态赤字极差很大,生态破坏程度比齐齐哈尔地区要大的很多。(3)在生态指数方面大庆市近些年有所下降,哈尔滨市提升不是很多,齐齐哈尔市较为平缓,可以看出,3个城市近些年已经意识到了生态问题严峻,已经在生态建设方面作了些工作,土地承载力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9.

[2]《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课题组.1991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23.

[4]王家骥,姚小红,李京荣,等.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2):44-48.

[5]李蕾,郭文华,张迪,等.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国土资源情,2010(11):34-38.

[6]丁赏.杭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7]刘富刚.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J].节水灌溉,2008(8):26-28.

[8]Li L C.State and market in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Opportunities and traps for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rural China[J].The Pacific Review,2008,21(3):167-170.

[9]苗世龙,程婕,刘捷,等.天津市生态承载力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46-1551.

[10]REES W.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J].Environmental Urbanization,1992,4(2):121-130.

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范文12

关键词:生态足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足迹和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的概念

(一)生态足迹的原理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ing)指的是一种计算方法,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92年初,被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所提出。在生态足迹被提出以后,由于它的计算方法较为准确、简单,所以很快在各个国家发展开来,成为重要的衡量各国家生态的平衡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在多次运用此概念以后,生态足迹显现了更加明显的可操作性,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六类土地,它所计算的这些土地都被划分在生产生态的土地类型中,主要指的是:草地、林地、化石燃料、耕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等。不同的用地计算方法因而结果也就不一样,例如:林产品消费折算的就是林地面积通过农产品消费折算出耕地面积,根据动物产品消费折算出草地面积,根据煤、石油、天然气等消费折算出化石燃料用地,根据消耗的电力和热力折算出所消费的建筑用地。由于每一种土地都有其不同的用途,可以通过这些不同的土地资源的分类进行计算,假设每一种土地的功能都存在相互排斥的情况,通过对某种单一土地功能的研究分析,可以得知人类对与这种功能的土地的依赖性,和大自然对其的需求。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想要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主要有三种类型: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

1.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计算方法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指的是将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做以精确的对比,如果在对比之后发现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则证明这种情况属于生态盈余,但如果生态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则证明这种情况属于生态赤字,计算生态足迹的公式如下:

ED=EC-EF=N×(ec-ef)

这个运算法则当中,每个字母都代表着不同的涵义,ef所表示的是每个人所占用的生态足迹,ec表示的是每个人所能承受的生态承载量,ef和ec的计算单位是(hm2),N所表示的是人口数量,ED表示人均生态盈余数目,在这个平计算公式当中,如果0

2.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

EC=N・ec

生态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自然资源可以提供给人类的所有需求,例如水、土地资源等,将这些的综合算出一个数值就可以代表生态承载力。在上述的这个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当中,N表示人口数量,EC所表示的是在固定范围内,所有生态承载力的的总和,其单位是(hm2)。

3. 生态足迹的计算法则

生态足迹主要是针对六大类生产、生活用的土地面积,这其中包括草地、森林、水域、耕地、建筑用地以及化石燃料用地这六大类,计算这六大类土地要采用加权平均数的办法:

EF=N・ef

这个公式还要同时满足ef=N・∑(rici/pi)这个公式,在这个公式当中,EF所表示的是生态足迹的总量,如上面的计算一样,生态的足迹的表示单位依然是(hm2),N依然用来代表人口的数量,i表示的是被消耗的物品以及投入的种类,pi指的是如果在不停地进行i类物品的消耗,所需要的全球范围内的平均生产能力;ri指的是在整个生态足迹计算的过程中所显现的均衡因子。在进行生态足迹的计算时,由于不同的土地单位面积下的生产能力是不一样的,甚至有个别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距极大,所以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要想使得计算结果能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比较性,就一定需要将生产生物面积进行统一的转化。

二、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否一直保持下去,这要取决于区域经济与环境是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自然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环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想要维持一种最佳的状态就必须找到生态系统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所谓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开发足迹的测算,这种测算方式是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衡量工具。最近几年关于生态足迹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笔者的实际走访和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随着环境的恶化,更多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良的影响。

三、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论与政策

本文在前半部分简单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在我国想要通过生态足迹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做到尽量减小东西部地区在持续发展之中所存在的不平衡差距,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

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这个大的环境而言,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样性指数越高就越表示在这个限定区域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越强。我国于2009年,曾对各省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计算得出,我国大部分都是环境成分较为脆弱的土地,这些土地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都用于放牧、耕植还有开发能源,大量资料显示几乎每个省的生态多样性指数都不高,这些土地的使用力度并不够,导致了很大一部分都有明显的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趋势。对上述计算方案中提到的六大类生物生产土地的利用程度,要进行严格控制,对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退耕还林等方式减少土地的过分使用。在我国西部,例如、青海等地要适度的减少放牧,以此来减少对草原过度利用后出现的荒芜现象。国家有权利利用职能,并将权利下放到各级政府机关,用经济手段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相关部门制定的措施,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责,努力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标。

(二)落实国家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在五中全会上曾提出了“建立节约型社会,共创社会友好氛围”,在这一政策提出的最初几年里,确实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依然没有可持续发展可谈,几乎全都属于严重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所以要想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证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严格控制当前我国的人口数量,通过政府干预等方法,对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法律、经济、等综合治理,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作为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通过最少的能源消耗,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大的经济收益,以此来达成“建立节约型社会,共创社会友好氛围”这一要求。

(三)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科技水平

某地要想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基于该地的生态承载力来进行资源的利用,但这种方式只能持续维护生态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做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所以在这方面,我国要依赖于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通过科技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坚持绿色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样可以一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快科研脚步,建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足迹,对落后区域给予经济、政策上的政策,通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的计算方式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预估。虽然就目前而言,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着一定问题,但相信通过相关部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每个人的努力,在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发展方面都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彭利民,贾永飞,邵波,等.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半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05).

[2]郭惠丽.基于生态足迹和物质流分析的长海县可持续发展评价[D].青岛大学,2011.

[3]刘斌,林益光.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廊坊市为例[J].卷宗,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