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3-08-02 17:16:47

计算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1

1.联系生活实践,激发计算兴趣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间不乏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使之成为我们计算教学的有效载体,成为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乐土。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喜欢的生活现象,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又是主角,因此学生热情高涨,自然而然地把精力都集中到计算教学之中。

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

围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训练题型多样化:口算题、判断题、改错题、文字题、自编计算题等等;练习形式多样化:小游戏、数学竞赛、开火车、夺红旗等等;呈现方式多样化:用卡片、小黑板、幻灯机、投影机等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掌握算理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计算教学时,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计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时,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发展思维

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样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训练。

1.加强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通过加强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2.重视算式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可以克服过去那种“过于注重计算技能,计算方法单一呆板”的弊端。通过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使不同的人在解决计算过程中学到了不同的数学。算法多样化激起了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归类,对问题解决策略进行提炼,对不同意见和模棱两可的方法进行辨析,达到了对算法的深层次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3.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活动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计算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通过直观操作,突出了计算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4.加强估算教学,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经常接触的计算应用作为估算的题材,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就能增强学生估算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通过加强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同时运用估算还可以简单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四、形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计算法则的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的习惯,题目算完便了事。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应出现的错误。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重要保证。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计算时要认真而仔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计算的检验方法做到“四对”:一对抄题,二对数字,三对计算,四对得数。审题的方法是“两看两思”:先看一看整个算式,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想一想,按一按一般的法则如何计算;再看一看有没有某些特别的条件,想一想,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学生按照这些方法去做,就能使计算有了初步的保证。如计算四则运算,要先看看有没有简便运算,能简算的尽可能简算,没有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又如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先看看有没有特殊关系的,有特殊关系的直接写出,没有特殊关系的用短除法计算等等。

2.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2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常常为学生的计算能力差而头疼,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总结,从“讲清算理,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形成技能”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培养能力;彰显魅力

数学最古老的名称叫算术,它研究数的性质及其运算,把数和数的性质、数和数之间的四则运算在应用过程中的经验累积起来,并加以整理,就形成了最古老的一门数学——算术。在古代全部数学就叫做算术,现代的代数学、数论等最初就是由算术发展起来的。

我曾经对100张小学数学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直接命名为计算题的分值是25-32分,列式计算的分值是8-16分,解决问题中涉及计算的分值是20-30分,填空题涉及计算的分值是12-18分,选择题涉及计算的分值是6-8分,其它涉及计算的分值是5-8分,100张试卷涉及计算的分值平均分为92分。

可见,从古至今,计算都是数学的核心、重要呈现形式。计算能力的高低制约着学生成绩的优秀与否。计算能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 讲清算理,要“我”计算

首先,四则运算的算理是学生计算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为基础,不但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如:我们在教学四则运算时, “进位加法”为什么要进位?,“退位减法”为什么要退位?,“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在商的最高位确定以后商到哪一位不够商1要写0占位置?这些算理要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它的来龙去脉。

其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学生计算的关键。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还要让学生在练习中去感知和巩固。

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老师就要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

2 培养兴趣,“我”要计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首先,“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师爱,它是教育好学生的感情基础。师爱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的巨大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能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似母亲,“慈”,就是对学生关心、爱护、宽容、尊重,体察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的学习、做事、为人、身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我们还应该努力探索和掌握热爱学生的艺术,把爱撒向学生心田。这样,学生就与我亲近,听我的数学课,乐意地接受我的数学教学,听从我的教育。

其次,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学生计算兴趣的必经之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应该针对不同底子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练习,时时处处给予表扬和肯定,那怕是困难学生,他也有闪光点,也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在适当的场合给予表扬和激励。这样大家时常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对数学计算产生兴趣。

只有这样,学生才热爱计算,对计算感兴趣。此时,你的计算教学已经成功的卖出了第一步。

3 养成习惯,“我”会计算

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距离成功近了一半。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是每一位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

独立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我们在指导学生作业时一定注意,由扶到放的把握,逐渐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

教学中,同时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解答计算题的习惯。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解答计算题。第一,读题。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数字顺序不能调换,运算符号不能看错,同时理清运算顺序;第二,审题。弄清本题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第三,计算。应用法则规律进行计算,计算时打草稿,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第四,书写。书写要求字迹工整,规范。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书写。在卷面上书写更应注意根据空白处的大小合理分配空间,使之书写出来美观大方。第五,验算。学生利用数学法则、规律进行验算,学做小老师,自己判断对错,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有了良好的习惯,一次又一次的体验成功的喜悦,他们对计算越来越感兴趣,从而实现人人会计算,个个计算正确率极高的目标。

4 形成技能,“我”能速算

设计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精确、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从而形成技能和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计算规律、性质和推论的讲解与应用,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同时应该设计有效的练习作业,通过有效习题的练习,培养学生进行简算的技能和技巧,从而能迅速准确的进行计算。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每一节数学课我有3分钟的听算,要求学生准备好练习本,全神贯注等待老师念题。每次,我都要针对当节课的内容设置练习题。每一题我慢念一遍,学生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不会做的留出空格。练习完毕,一生念答案,其余学生正确的记“√”,错误的记“×”。然后对结果进行简单的统计,全对的进行表扬,有进步的进行鼓励。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计算练习,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

每学月举行一次速算比赛。比赛内容为100道计算题,每题1分。要求学生20分钟之内完成。如果提前1分钟交卷总成绩加1分,提前2分钟交卷加2分,依次类推。对得分超过110分给予2个本子的奖励,100-109分的给予1个本子的奖励,对进步较大的学生给予1个本子的奖励。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随着次数的增加,学生在5-6分钟完成的同学越来越多。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还训练了学生计算的准确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形成了计算的技能技巧,能够进行熟练的速算,并且正确率极高。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统计计算 解题环节 方法 能力 培养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信息、咨询、监督功能的有力武器。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中,迫切需要统计去获得大量信息,对信息加工、分析,以指导工作,作出正确决策。鉴于统计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教委把《统计学原理》列为职业高中学校经济系各专业的核心和必修基础课程。要让学生进行正确的统计计算,不仅要求学生对有关的统计知识有透彻的理解,而且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解题环节和方法的培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使学生明确统计计算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

1.审题:审题是通过读题进行,反复读题的过程就伴有审题的思维过程。审题,就是根据题给条件(包括数据)和要解题的问题建立已知与未知的联系。还要进一步联想所需要的概念、理论。将题目的内容和解题的准备知识统一起来,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明确解题的关键,找出解题的途径和方法。

2. 分析和综合:在审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给条件和解题依据,通过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等手段发现解题途径,找出解题的关键步骤,寻求最佳方案。具体做法为:

(1)根据题的内容明确解题任务之后,围绕如何完成任务,给自己提出问题拓宽思路,寻找解题的方法和途径;

(2)复杂难解的题目,要细心分析、冷静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得出多种解题方案,从中选择最佳方案;

3. 解题:在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方案的基础上,运用公式或列式求解。在数据处理上要注意数据与所求结果在单位上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要通过准确的额换算求得一致。还要注意在解题中层次分明、格式规范、运算准确、一丝不苟,养成做完题仔细检查的习惯。

还应指出的是,解题以后对解法要进行归纳总结,揭示题目中的内在联系与解题规律,这样才能使学生解一题以后,会解许多题,举一反三,提高应变能力,能够对付错综复杂的题目。

其次,通过对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我们感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质量、能力均存在较大问题)、目标低(测验考试只求及格),与教材难度高(教学内容多、要求高)、课时紧诸方面的强烈反差,成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障碍。为此,我们试图从课堂教学设计理论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改善学过的认知结构,从而转变学生学习质量过低的现实,为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提供可靠的实证。正如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背景知识的种类多,数量大,结构合理时,才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或新技能。因此,我们认为,学科教学既是沿着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基本方向进行,而更是一个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按上述理论实践,学生统计课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1.结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方法

1.1 认真准备。主要体现在课前准备之中:①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动机、兴趣、心理素质,可以针对施教;②积极反思以前学生学习该新知识时所出现的错误和缺陷,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③分析教材,确定新授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案。

1.2 拓宽思路。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授人以“鱼”,而坚持授人以“渔”。①研究教法,设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倡导学生对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进行变通移植或组合;②改革教法,根据成人学员求知欲、理解力强的特点,教学内容要“纲举目张”,结合图表,以加深学员印象。例如:“抽样推断”这一章的内容中的“抽样法”是统计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大纲的要求,把各种知识点融入到整个分析过程的四个步骤中去。在讲清“抽样估计”的基本概念后,就引入了以下流程图,来展示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化了较少的时间,给学生留下了清晰的印象,起到少而精的效果。

1.3 强化反馈。一般地说,反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但有效的反馈,即对学生的各样信息及时加以肯定或否定,调节教与学的进度或难度,使教学过程更适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激活心理素质,形成较强的学习动力

2.1 加强思想沟通,树立自信心。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联系沟通。要求学生既要总结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要及时分析《统计学原理》掌握的情况,帮助树立能学好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4

一、感悟算理

算理即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在讲授一种新的计算之前,在学生已有知识中,找寻能为新知识的理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相关因素,这一措施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还可以从实际生活情景出发,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理解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生成算法

算法即计算的方法,主要指计算的法则,使复杂的思维过程得到简化,添加了人为规定的程序化的操作步骤,使计算更方便、准确。算理是客观存在的,算法则是人为规定的操作方法。算理保证了计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算法为计算提供快捷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如:计算455+24时,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演算:455是由4个百、5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24是由2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5个一与4个一相加得9个一,再把5个十与2个十相加得7个十,最后把4个百、7个十和9个一合并得479,这就是算理;当学生进行一定量练习以后,发现计算的规律: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百位数与百位数相加,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把几个得数合并,这就是学生感悟算理的过程;最后优化计算过程,为计算方便,一般写成竖式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普遍的计算法则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就是算法。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算理的体验、感悟中生成算法。

三、形成技能

计算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运算技能,而运算技能的形成,则需要学生把计算法则外显为学生的解题技巧,使计算法则更具具体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如:三年级下册在,《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238÷6时,学生在探究中,可以通过摆一摆来直观演示、理解算理,也可以尝试笔算,用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验、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在计算时,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在判断、推理中进一步理解法则,巩固法则。最终,熟练运用计算法则,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训练,且发展了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懂到会,由会到熟,由熟到巧”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2页,《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

教学过程:

1.创设生活情境。

师:小明一共有312张照片,每页可插4张。

师: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要插多少页?

师:哪位同学能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并列式。

生:一共有312张照片,每页可插4张。要插多少页?

生:312÷4

师:为什么用除法来算?

生:312里面有多少个4就有多少页。

2.估算。

师:估算一下,312张照片大约能插多少页?独立估算后再同桌交流。

生1:320÷4≈80(页)312≈320,大约可以插80页。

生2:300÷4≈75(页)312≈300,大约可以插75页。

生3:把312看成300,少插了12张,12张可以插3页,所以75+3=78(页),正好可以插78页。

师:很好!大家动笔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3.生成算法。

师:和全班同学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师:先用4去除几?

生:先用4去除百位上的3。

师:这里与以前所学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3除以4,不够商1。

师:3个百除以4,不够商1个百,该怎么办?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后汇报)

生:要将百位上的3与十位上的1合并,看成31个十来计算。

师:商的最高位写在哪里?为什么?

生:因为31个十除以4,商表示的是7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

四、再次交流笔算过程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在学生汇报笔算过程的同时,教师板书坚式。

五、小结算法

师: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怎么办?

生:可以把前两位数合起来算。

六、巩固算法

三年级5个班共吃了110个苹果,每个班大约吃了多少个?实际吃了多少个?

师:先估算。

生:把110看成100,100÷5≈20(个)

师:实际是多少个?

生:110÷5=22(个)

师:两个结果的比较,你有什么想法?

生1:由于把110估成100,少估了10个,所以估算结果要比实际小。

生2:两个结果比较接近。……

七、小结

师:算一下159÷3和606÷6。

师: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为什么商的位数会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在哪里?商有没有可能是一位数?

生: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最高位不够商1,商是两位数;最高位够商1,商是三位数;不可能是一位数。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57-02

当期在中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强,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是重点培养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数学教学能力,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学生在计算时不仅计算的速度比较慢,而且在计算过程中还存在着准确率低以及态度不认真等不良的习惯。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占有重要的比例,学生数学知识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学习计算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为此,在考核学生数学知识中计算能力也是对学生测评的重要方面,数学中的计算题不仅出现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以及学生所做的数学测试题中,计算题更多的是以应用题以及逻辑题等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中,为此,学生是否能够学习计算知识对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计算能力不仅对学生当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计算能力作为日常生活必备的一项技能,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必须要掌握计算的技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将不利于学生日常的生活,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一定的干扰,为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计算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当前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长远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现状

1、缺乏对计算能力的重视

在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中,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其重要的培养内容。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随处可以碰到有关计算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计算题就是一些规则比较死的题目,学生认为这些题目对他们来说是相当简单的,为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对数学题目造成一定的轻视,有的学生有时对计算的结果不太重视,这样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另外,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一些题目稍微复杂一些,学生就会失去耐心,特别是一些题目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计算多次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计算题的学习失去相应的兴趣。计算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对计算题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学生就不愿意将过多的时间放在计算题上,而是着急坐下一下道题,这样计算的结果准确率就会有所降低,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培养。

2、学生的计算习惯有待培养

在平时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有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让学生在计算时将一些计算的题目在草稿纸上先做一遍,在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排版的问题,这样计算的题目就会显得比较清晰,卷面看起来也比较美观一些,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很少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在计算时用草稿纸先演算一遍,也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演算时注意排版的问题,学生在草稿纸上的一般做法就是哪有空白就用哪,学生用完一张草稿纸之后就是看上去全都是密密麻麻的,完全没有什么美观可言,有的学生有时就直接在数学课本上进行演算,完全不顾会不会影响到课本的美观与否,而且学生在课本上乱涂乱画,有时都分不清到底是哪个题目的计算结果。另外加之,学生在计算数学题目的过程中有时因为自己不认真导致计算的结果有一定的出入,教师在对答案之后,发现自己的题目错了,让学生分析自己做错的原因,大多数学学生都认为是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从而导致自己没有作对,但是学生做错题目的根本原因学生并没有发现,学生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错题结果,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养成了不认真的习惯,所以才会在考试中显现出来,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待加强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论学生学习哪门学科,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重中之重。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之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先掌握有关计算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对相应的计算法则以及一些计算公式,一定先要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并将知识融入到自身的知识结果中,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学生有时在做题的过程中突然就做不下去了,不知道该如何做下去,有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不到解题的比较简洁的方法,只是用一些笨的方法,还有的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运用正确的计算法则,但是结果却不能够计算基础,分析这样问题出现的原因都是因为学生都计算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是那么牢固,导致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4、对工具过分依赖

小学生由于其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惰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懒就一定会懒。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的科技工具不断的应用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应用这些工具。在小学数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应用的工具就是计算器,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比较依赖计算器的使用,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计算方面的能力会自信不足,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总是有一点怀疑,但是对计算器计算出的结果却是深信不疑。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兴趣都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为此,在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提起学生对数学学习计算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学习的兴趣所在,让他们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一定的乐趣,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计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让他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一定的乐趣,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艺。学生会在练习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学生的口算,还锻炼学生的笔算,在计算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计算工具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掌握一定的计算技能,学生在学习的计算过程中就会养成不仅计算的速度比较快,准确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学生在学习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也会意识到数学计算的强大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计算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意识到数学计算有如此大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计算知识应用到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适应学校教育。另外加之,在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让学生提高数学计算准确率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计算的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准确率。

三、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学习计算能力需要学生所中感官的参与,并要求多种感官能够协调的在一起工作,为此,在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计算题的组成部分跟应用题还有一定的差距,计算题仅仅是一些枯燥的符号以及抽象的内容结合起来的,学会再计算这些题目时会感觉到一定的枯燥感,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情绪,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计算上的准确性。为此,在计算题目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考虑到学生在心理撒花姑娘的好奇以及好动的性格,在设计题目时尽可能多的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计算题中可以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目,也可以在练习题目中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就是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有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在做题时能够思维流畅。在计算练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跟学生设计有多个答案的题目,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训练的难度和针对性,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及时总结,反思,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思维习惯。

2、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手段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为此,教师可以先从课堂抓起,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做到认真听课,做笔记,老师布置的作业要独立及时的完成,另外对自己不会的知识要及时的向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请教或者向是老师请教,对于学习过的知识点要做到及时的复习,将学习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库,在做题的过程中首先要养成认真做题的习惯,在做完题之后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学生首先要养成认真读题的习惯,对提干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认真的读一遍,另外,还要对提干中的关键词用笔画出来,要知道这个题目考察你哪个知识点。然后思考我要解决这个题目我需要那些知识,然后在自己的知识库中进行寻找,找到相应的方法之后就要进行计算,这是比较关键的一步,这就需要学生在计算时能够认真,这样才能避免错误的发生。另外,还要注意书写的格式,尽量做到美观大方。总之教师要从各个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3、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在解决相应的计算题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题目我要应用哪个知识点才可以将其解决,这样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相应的知识点,才能在计算时用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为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讲解清楚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点,对知识点的理解,切不可让学生只是理解其字面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将相应的知识点建构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这样在应用时才能够灵活的提取出来,还要让学生养成对知识举一反三的习惯,这样才能对知识更好的理解。在小学数学计算中,最为基础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法则,学生只有将相应的法则计算清楚,才能够在计算题是快速的得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小学学习中加减乘除的法则是学生必须熟烂于心的一些法则,在做任何计算题时都离不开这个法则,教师只有在讲解这些法则时给学生讲解的清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将这些法则轻松的应用到计算题中,

4、加强训练方式的锻炼

在小学数学计算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计算方式有口算、笔算以及心算等多种方式,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要加强各种训练方式的锻炼。学生在刚开始学习计算时,最为主要的是口算形式,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生具有了较为熟练的口算形式,才能够在笔算中快速的得到正确的答案,为此,要重点训练学生的口算,在学生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参与,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口算的行列中,对表现比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或者是精神奖励。另外,笔算和心算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跟学生当前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在日常中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对计算能力的重视、学生的计算习惯有待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对工具过分依赖等问题,为此,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基础知识,这样才能在计算时得心应手,从而更快的找到正确的答案,还要对学生的计算方式进行训练。学生良好计算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周立新.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学子(理论版),2015,13:67.

[2] 金 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探索[J].中华少年,2015,14:95-96.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6

一.校正学生对数字的读法和分类

双语班的学生,小学六年是母语授课,对于他们在小学学过的数的汉语读法,学生的对译转换能力相对较弱,为了不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开学的第一星期,对学生数的汉语读法,即数位名称,数的分类等进行重新学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经过这一星期的训练,我的学生已不会再出现将2/3(三分之二)读成三点二,将0.72(零点七二)读成零点七十二这样的口误。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养成有意注意的习惯。

刚踏入初中的学生,心理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动力来自于兴趣、激情,收获来自“无意注意”;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手和动脑没持续性,浓厚的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学生不再出现读法错误之后,我就想办法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用实物进行演示(尤其是在有理数加减发的学习),实物多选择色彩绚丽的水果(如圣女果或砂糖橘等)或模具,回答对了就将水果当场奖给他们,让学生乐于做,乐于学;另外,我还利用多媒体教学去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然后一起去探讨,并学会应用。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尝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乐趣,养成了有意注意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加强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而计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在教学中,首先,我给学生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学生学习完人教版七(上)数学第一章后,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如“相反数结合法、同号结合法、同分母结合法、凑整法、同形结合法”等)。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如:298×(-3)=?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符号的正负;其次,再算绝对值的积,因为298接近300,就用300×(-3)=-900,而298小于300,所以298×(-3)积一定是大于-900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要培养那些好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要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他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字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再动手解题。

五.培养学生做计算题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每天坚持练一练。我坚持利用初一第一学期每天下午的最后一节自习课,给学生出10道计算题,有简单到复杂,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

六.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态度使用计算器。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7

摘要: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文章分析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计算机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措施

计算机学科是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具有发展速度快、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们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走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理论课程来学习的误区,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掌握,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注重多练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广大计算机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然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求的基本要求。信息化社会将打破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并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因此,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培养的学生都应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也是信息社会对未来劳动者的要求,对培养社会新型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以及很难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属于“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制约,教学模式缺陷较多,教学内容也较为陈旧,很难培养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接触并不多,而课堂上又不注重培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娱乐和游戏,计算机的应用潜能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其必要性,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能力。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摸索出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发挥教师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上的主导作用。作为计算机学科的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和记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先生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方面曾精辟地指出:很难想象,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脱离了实践环节,学生还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果一名计算机教师只能在黑板上讲授计算机的相关理论而实际操作计算机能力不强,则教不好这门课程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理应是计算机操作的能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熟练的操作技能会给学生以无形的感召和激励;教师能在操作训练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迅速准确地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任何疑难,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激发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兴趣;教师动手能力强,会给更多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技能操作训练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益。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最后,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起主导作用,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广泛采取讲授式、启发式、问题式、训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是实际的、容易引发积极思考的问题;教师讲解的例子,应能从特殊推到一般,能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愿意求新和创新,因而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充当领路人及指导者的角色,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充分调动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内发挥,使学习的效果达到最优化。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启发式教学代替注入式教学,多采用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外因。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才有可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努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发掘自身的创造能力,同时为活跃学习氛围,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在交流、试验过程中,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主动投入到执行任务过程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就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方法。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意识,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还有学生间的交流,同学交流中产生的认知冲突有其重要性,学生能够获得由其他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生从与他人的交换意见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思考,组织完善自己的观点与结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发思维活动,学生可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主攻方向,完成相关知识的建构,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4.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4.1转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

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是大锅饭的教学模式。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家庭原因、地域因素等的影响会比较大,因此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既照顾到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又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提高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同时,我们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导、重视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来。另外,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开展计算机讲座、知识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课外活动,构建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活动不受课堂限制,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合理安排课程,做到学以致用。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知识的不断出现,我们需要在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上做到合理安排,学以致用。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学中,我们把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在各个领域中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才,而不是计算机专家。我们在建立课程体系时,应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加强基础教学,从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教学实践,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在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上,从应用能力培养角度出发,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好上机的比例,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是一门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而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却达不到课堂教学的一半。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来说,不管是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等基础课程,还是数据库、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非常强的操作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很多概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计算机技术的抽象性和实践性使得我们对很多知识与概念的理解很困难,只有依靠具体的实例实践,才能有更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我们也要通过实例性的试验,使得学生在试验中更好地将正式与实际应用领域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4.4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计算机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理论学习、上机实践、创新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其核心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4.5构建网络平台,强化教学效果。

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学校在计算机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计算机教学,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的限制,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很有限,加之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有很多新知识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一部分教学活动放到网上进行,教学信息,教师答疑、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学生提交作业、提问和考试均可在网上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QQ、E-mail、FTP、BBS等网络工具实现跨时空的交互,它们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互,是计算机教学课堂交互的一个有效补充,为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照顾到学生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兰彬.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7):36-37.

[2]张晓丽.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11-112.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8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十分必要,并且具有充分条件和客观优势。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需要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自学能力

在信息化社会中,创造性是人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会学习、自主发展是人的必备素质。让学习者通过教育具备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社会和个人需要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也是摆在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认识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电子计算机作为世界上最通用、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教育在成为信息社会中人们所必需的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凸显出其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的特别有效的作用。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对教育产生影响的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多媒体等技术使传统教学内容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被重组,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手段和形式。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有传送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图表、动画等综合信息的能力,因而更加生动、形象,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这使学习过程更适合人类的认知特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借助网络、课件、光盘等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同时调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这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更加充分的条件。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结构,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有可能被大大调动起来。

影响教育教学的因素复杂多样,同时,教育教学的目的也并非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值得强调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于教学系统之后,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在“人―机”、“人―机―人”关系交互作用的同时不能放弃“人―人”关系的追求。[1]无论是从教育心理角度,还是从网络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教师都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素质教育观,确立新的学生观和能力发展观,其中,就包括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般说来,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这些能力都与自学能力有内在联系。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也是计算机教育本身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由于计算机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已使得一些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水平受到影响。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上存在不足,一是对全面素质的提高缺乏明确要求;二是对基础性、综合性能力培养缺乏总体安排;三是把能力的培养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学科特殊能力(如实际操作能力等)的培养[2],忽视了培养学生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存在简单化的倾向,没能体现出计算机教育的特点,未能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比如在计算机编程教学中,如果不激励学生努力达到结果的正确、完美,不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就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自学意识,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计算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如何在计算机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

1.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和前提。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上,才能完满地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计算机教学应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认识,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和学生的死记硬背,教学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讲授,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然而,这一切效果并非自然而然就能达到。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学习与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计算机科学发展速度很快,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教学实践证明,从简单原理入手,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软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新工具软件,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计算机教育还呼唤更优秀的教学软件的问世。教学软件编制上还需要更加精巧,更加人性化,更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机制。有的教学软件缺乏应有的难度,使本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机械应答和简单选择,甚至有时靠随机按键也能解题。这既不利于传授计算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3]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迅速改变,促进了新的教学机制的形成。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装置,它是既可以动手实验,又可以动脑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的工具。计算机教学中,应根据培养自学能力的要求,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并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自学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等创造性活动。计算机课基础知识体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结合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理论结合实际,避免空洞讲解。对各种高级语言和软件应用等课程,则应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编程技巧等,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形式;系统开发等则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进行。考虑到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还应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加强个别教学,并适当组织学生互帮互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提高。

自学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学中,应尝试利用多媒体开展互动式教学,训练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培养他们的知识整合意识;此外,还开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式学习,使学生形成探究式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培养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采用笔试或上机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实转化中具有关键作用,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仅局限于操作计算机和简单编程,还应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优势与局限,掌握与本学科教育相关的工具平台与优秀的教学软件,做到充分发掘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潜力,努力克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并且使教育技术的改进与教学思想的更新相辅相成。

计算机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地位和作用也相应有所改变。在自学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共同探索科学真理的合作伙伴。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1)对教材有透彻的理解,对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特点和规律有相当程度的掌握,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学;(2)对课堂教学有驾驭能力及相应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充分考虑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设适宜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氛围;(3)对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有深入了解,能对学生反馈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指导学生获得进一步的自学能力。还应特别强调的是,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应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9

关键词:兴趣;计算基本功;活用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不仅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有些学生不懂算理,计算法则的运用比较僵化。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其明显,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计算题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情境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计算的好奇心与热爱。

二、“口、心、笔”切实增强小学生计算基本功

口算、心算、笔算是小学生计算基本功训练的必然途经,通过加强口算、心算、笔算的训练,做到口随心动、手为心动,随口而出,准确无误。重视口算是培养计算能力的关键。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能只说空话大话,更多的是要付出实际行动。在实际计算教学中要做好两点:

1.强化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

口算即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竖式计算,主要依靠大脑地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又是计算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扎实让学生过好口算关,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2.明算理,查缺漏

算理在计算教学中作用非常大。如果不明白算理,即使学生会做计算,并能做正确的计算,但他只是一个机械的、规律的执行者。在将来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对于计算基础不明白算理,在学习高一级计算时可能导致越学越不明白。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白算理,要让学生明白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背后支撑的算理到底是什么。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教育之花才会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田莹莹.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J].黑龙江史志,2008(13).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10

一、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相比较于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较低,并且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尽管有的学生在初中学过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理论,其实际操作能力极为有限。面对这一问题,中职学校的教师务必认清学生的实际,从基础知识起步,切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将培养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放在首位。确保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各种工作岗位的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其在社会就业中的优势。

毕竟在现代社会,计算机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工具,对人们工作及生活的影响极大。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已成为人们适应社会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职学生之后的就业之路,与其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掌握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无疑会为中职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见,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广大中职教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具体策略

1.通过教师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时也不能忽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当然,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善于多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认真学习,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必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如,教学Word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些知识与名片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试着为自己设计一张极具个性的名片。当然,这需要教师的讲解及示范。教师可以当场一边为学生讲解,一边动手示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从而引导其规范地进行相关操作,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这一教学内容的同时,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等等,其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2.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文说到,中职学生无论是文化素质还是计算机水平,相对都较低,而且他们的水平良莠不齐。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的实际,根据其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来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在此,笔者认为教师不能沿用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应切实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教学计划。

对此,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法。也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等等,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事可做,就避免了一刀切导致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之间形成帮扶关系,让高层次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低层次的学生,帮助其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这样,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培养,并有所提高。

3.借助相关网络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而中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除了依靠课堂教学之外,还要拓展延伸到课外,通过如何从网络上查询相关资料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所谓学以致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还应将其转化为技能。这就需要学生能通过计算机的应用来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及信息,这才算是真正具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指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下,学生应用灵活、多样的计算方法,以快速、准确的得出计算结果,就是能计算得正确、迅速、简便、灵活[1]。探究其原因,才知道他们对计算不感兴趣,说计算题做起来单调无味,而且容易做错。学生对计算不感兴趣、易错的原因是什么,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

一、 原因分析

1.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传授知识,在课堂上缺少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没有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看到学生的计算出错,往往是一句“你真粗心”就过去了,没有深层分析出错的原因,未能形成计算技能。

2.学生在计算时总是出现看题不清、抄写错误的情况,常常看不准就下笔。如将“6”写成“0”,“13”写成“73”,“÷”写成“+”,以及抄着这一行而串到那一行等等。有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的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引起错觉。在计算0.325-0.325÷5时,易出现这样的错误:0.325-0.325÷5=0÷5=0;计算10.2-0.2×(1.2+0.8)时,出现10.2-0.2×(1.2+0.8)=10×2=20的错误。

3.学习习惯差。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不充分。眼高手低,在平时的练习中总是“动口不动手”,能不做就不做;在计算时又过分依靠计算器,计算开始时还能认真的做一些,但随着计算的深入就开始不专心,产生毛躁心理,随之就在计算中大量出错。懒得开动脑筋,有些学生爱抄袭他人作业缺乏独立思考。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从不反思矫正,而是走马观花、一看而过。长此下来,会严重影响其后继学习。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和培养计算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计算兴趣非常重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做一下相关的趣味游戏进行数学计算培养,多样式训练,如“开火车”、小黑板、数字卡片等形式开展数学计算竞赛,对于算的快、算得准的学生要给予奖励,可以奖励学生喜欢的一本书进行阅读,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2]。除此之外,可以在数学计算教学的课堂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如可以讲述祖冲之数星星的故事、数学家高斯快速计算出1到100之和的故事,还有诸如此类的其他趣味数学故事,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在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数学计算。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的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强,有的学生计算能力弱,这与学习习惯的好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教学的保证。小学数学计算法则、计算技巧老师都会在课堂上深入浅出的不断讲解,课后也会针对性的布置作业和专项训练,可以说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但是在考试中仍然有部分学生出错,这就与学习习惯有关了。因此,学生要养成课前提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巩固、及时校对、认真计算、规范书写、自觉检验、反思矫正这七个良好习惯。同时,教学中老师治学一定要严谨,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使学生在做运算题时从运算法则、运算符号、计算的准确率等多角度来检查每一道题的每一个运算环节。

(三)加强训练

加强训练,特别是加强口算和估算这两方面的能力,这两个能力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进位加法除了初学阶段可以借助纸笔进行计算之外,其他阶段都是绝对要口算,是必须要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乘法口诀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看到乘法算式就能下意识地心算出得数的高手。一些常用的计算,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例如:在小数、分数的互化中,1/5=0.2,2/5=0.4,3/5=0.6,4/5=0.8,5/8=0.625;还有常见自然数的平方,如22=4,3=9,4=16……,还有个位数为5的两位数的平方,如152=225,252=625,352=1225,452=2025,552=3025……。

熟练的口算能力是提高计算速度的法宝,而估算就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钥匙。在进行乘除法计算时,学生若能够先行估算,预先知道积或商的近似数,那么就可以大大地降低计算的错误率。甚至于在解答应用题时,先行估算也是非常必要的。但估算意识是慢慢培养的,如果教师不能够坚持不懈地长期引导,学生就很难形成这样一种强烈的思想意识。所以,教师重视估算教学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必须长期坚持。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长期引导,并辅以必要的指点,才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估算意识,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四)建立学生的信心

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一定能实现的刃囊饽睿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数学计算过程中会遇到计算量大,大数字、多步骤、多运算法则的题目时有出现。因此,学生要有充分的信心和耐心,认真审题、冷静计算;在课堂上同学们不要嘲笑回答错误的学生,学生也不要害怕被嘲笑;老师也要不断的鼓励学生的进步,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加以奖赏,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要格外的去关注,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五)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而今,家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只关注自己孩子短期的成绩好坏,而忽视了计算能力是长期慢慢培养的过程,老师也要让让家长参与到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中来,在平时的家庭生活中让家长也关注学生计算能力培养,不要只注重数学思维的养成。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漫长的工作。需要在老师指导、学生努力学习和家庭教育共同关注下取得成果。

参考文献

计算能力的培养范文12

关键词:VFP教学 计算思维 培养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目标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已经经历了以流行软件学习与掌握为主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阶段和以素养与应用培养为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阶段。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对具有创新探索能力人才的需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多年的调研和多所知名高校联合探讨,提出了应该以“计算思维”为导向进行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共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主要目标,从思维的层次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计算思维以及在当前VFP教学中的缺失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提出来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一系列广泛的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法。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它将和阅读、写作和算术一样,是21 世纪每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典型的计算思维包括一系列广泛的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法:递归、抽象和分解、保护、冗余、容错、纠错和恢复,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解答,在不确定情况下的规划、学习和调度等。

VFP是一个小型的可视化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软件,由于其操作界面相对简单、数据库管理功能强大以及提供良好的应用程序开发环境,许多高校都将其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VFP知识点多,知识面广,教材编写时每个章节都只仅限专注于本章节知识的讲解和学习用例设计,各章节之间案例关联性小,相互孤立。学生通常只会在每一章节按老师要求做一些相关实践操作,所以学完整个课程后,掌握的知识点零零散散,对整个课程体系和知识框架缺乏完整系统认识,也不知道VFP软件的基本工作思路和学习这个软件到底有何用途,远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

三、VFP中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达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VFP教学有必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相关改革。本文在多年从事案例教学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出发,探讨在VFP教学中怎么实现系统思维、问题分解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培养。

1.系统思维培养

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各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给我们带来整体观。

为了让学生对VFP软件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和系统完整的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涵盖了VFP重要章节知识点的完整项目系统,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这个具体应用的开发,逐步讲解和指导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在教学最初,就给学生演示执行整个学生管理系统的相关功能,让他们初步就能认识到整个系统将涉及到底层数据库、表单、菜单、报表等方面的知识(如图1)。

再通过后续的各部分实现过程中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就能让学生对整个课程的体系框架有一个完整认识,也能认识到各章节知识点的相互联系。这对于学生学好学透这门课程大有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2.问题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

问题分解思维是一种独特的创新思维方法,其原理就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最终达到求解大问题的目标。VFP程序设计中“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解题思路就是这一思维的体现。

在学生对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有一个初步认识后,可以将整个系统的实现分解成多个小部分,然后在各个章节的知识讲解中进行具体实现。这样,可将整个项目分解成多个教学案例。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降低了整体开发难度,又可让学生在各章节学习中从一个具体的案例实现教学入手,易于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

(1)底层数据库的实现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最终要实现学生基本信息、课程信息以及课程成绩信息的管理,所以必须设计数据库,将这些数据合理有组织地存放在一起(如图2)。

围绕这个具体数据库的实现,讲授VFP中的数据类型、表达式、函数等基本概念,同时教授数据表和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他们在VFP中的作用。这样,实现案例的同时也学会和理解了相关知识点。

(2)表单实现

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操作界面都是图形化的,这就需要通过表单程序设计来实现。表单程序设计是整个学习章节中最难的。除了要掌握常用表单控件的属性设置外,还涉及到一些常用事件的程序功能代码编写。所以在学习表单设计前,SQL语句、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有必要通过一些小实例来进行讲授。在此基础上,表单程序设计的学习难度将会大大降低。例如,个人成绩查询表单实现(如图3)。 此外,菜单和报表实现部分相对容易,只要按照成绩系统的系统操作要求去做即可。各部分都实现后,最后用项目管理器将所有文件连编生成可执行程序。

(3)抽象思维培养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概括的过程,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在VFP中,数据表、数据库的设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大有裨益。例如,系统中涉及到的信息量庞大且繁杂,如何合理规划数据库和数据库中的各张表,是要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的。数据库中应包含学生个人信息、课程信息、选课成绩信息,针对每一个实体,分析这个实体所应具有的共同属性,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院系、政治面貌),然后按照属性设计对应的数据表格框架,最终将每个学生的具体个人数据录入系统。

四、结束语

在VFP教学中,如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就可实现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挺.对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探讨.计算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