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时间:2023-07-28 17:33:12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时期;新课标下;语文教学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时间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时间,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好时间。因为,在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可以专注于学习并且有老师辅导,课堂时间是学习语文的黄金时间,所以老师要重视课堂时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并学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可在布置班级环境的时候,增添点绿色装饰,在墙壁上贴名言警句的名人专栏,渲染文化气氛。第二要使课堂上的气氛环境令人愉快而放松,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要绘声绘色,加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呆板地按照课本和备课本念。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无聊,烦躁,从而开小差,慢慢滋生对语文的厌倦之情。老师要抓住孩子们的兴趣与注意力,热情地教授,把教学当作一场表演,特别是教到难懂的文言文,古诗词时更应尽力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优秀之处。例如要表现出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表现出白居易所赞赏小草那样“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顽强生命力。想必学生也会沉浸于其中。而不是制造严肃紧张的气氛,让学生们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地听讲,这往往会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根据初中生的特性,老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力,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同时能够让学生快乐中学习语文知识,加深印象,还可通过语文知识竞赛,故事表演等活动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同时在上课时,可让学生先自述文章主要内容,包括背景人物时间地点和朗读自己相对欣赏文章的某一部分。还可以在课后,利用多余的时间,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心得,或者设立题目比较相应的文章区,让他们讨论各篇文章的优缺点。而在活动课中可以组织各类诗歌朗诵表演,知识竞答比赛。可按照文章中的故事进行表演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与乐趣。

二、改变以往教学方式,将语文教学活起来

在语文课生往往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睡觉,有的在看课外书,有的在玩手机,然而讲台上,语文老师仍在滔滔不绝,师生像是处在了不同的世界。这反映了有些老师忽略学生的主置,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更有甚者,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记录着老师从课文摘下的文段,老师给出语文考试试题的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再要求学生机械的各种练试卷与习题,曲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意义。作为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授者,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需不断学习与探究语文的魅力文化和学习技巧,完善教学技能。才能用自己的学识教授于学生,令人信服与尊敬。才能让学生以此为学习的榜样。受得起人民教师的称号。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与发现以适应于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要求。时境变迁,社会发展迅速,学生们接触到的事物更是形形,所以教师应结合社会现状,与时俱进,了解掌握当代学生的喜好与思想,注意到学生们的兴趣与爱好,投其所好,引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需承担起这个责任,努力学习,不断进修,在语文领域掌握相应的知识,做一个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做个知识渊博,兢兢业业,受人尊重的老师。

三、利用新技术,引入新元素

在应试教育的而压力下,教师往往给学生课内课外布置了繁重的作业,这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无暇于课外的学习。教师可在上课时间利用新媒体教学,利用新媒体中的动画效果引起学生兴趣和加深学生印象,从中还可以插入一些音乐,让学生适当放松。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不可照本宣读,需把全身投入,将学生学习的欲望带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在教授文章内容时,可扮演文中人物形象进行故事阐述,将文章中的故事演出来。同时教师要重视课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进行课外阅读有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积累文化知识,开拓眼界等作用。而老师们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方法对学生们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与学生们一起互动和了解体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在课堂之中延伸到课外知识,还可发动学生们在教室的一旁建造一个小书架,利用班费或者由同学们自愿捐书,共同阅读。

为了促进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需改正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陈旧而使学生Z文学习的能力不到提高,课堂气氛过于压抑和作业布置过多,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入新元素,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第2篇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既定的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主动求知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揭示目标,生动有趣

所谓“展标”,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确无误地展现给学生,这是课堂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展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突出一个“趣”字。因为兴趣是一个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先兆。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不是一种情感力量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更谈不上对学习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课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导趣,采用启发式的谈话、图片展示、小游戏等,通过这样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课前我用卡片分别写了两个“月”,上课开始时,我拿出其中一个“月”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说:“月。”“对!那么,这一个呢?”接着我又拿出另一个“月”,“还是月。”我趁势导趣:“今天,这两个月亮呀碰到了一起,它们变成了一对......”一些孩子接着说:“好朋友!”于是,我抓住时机揭示目标:类似这样的字,我们叫它“会意字”,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会生字,掌握会意字,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会意字。这样的展标不但简单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明确地揭示基础性目标以及延展性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不同的课文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展示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二、实施目标,加强学法指导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意义化教学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采用了“导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利用提问、感悟朗读等手段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教学中,在目标展示之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具体要求:(1)读一读,在文中勾画出生字;(2)想一想:课文讲了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样的?(3)说一说:花生究竟去了哪儿?通过这些提纲式的问题,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勾画,讨论,很快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学法指导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点,不仅因为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还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历史久远的古代文明缺乏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意,除了要弄懂字词,还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深邃的意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用语音资料、范读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用符号“/”表示顿开拖韵,经过这些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明显提高,读起古诗来居然也有模有样,饶有韵味了。

三、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小结

强化教学目标,大体上说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来达到强化、深化、内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小结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也是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升华的过程,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常,教学中我会使学生在通过不同层次朗读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第3篇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生命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有个性、有创新性的学生。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够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要“因材施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学习语文的专业能力。

一、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需要增加课堂内容的精彩度,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课程预设的工作。如果教师只是希望通过课堂上的临场发挥或者随机生成,来提高教学的精彩度,很有可能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与教学的主次关系分配不均。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做好知识的准备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更需要教师自身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搜集多方面的资料,保证教学准备工作的完成。其次,教师需要正确的把握文章的目标与定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做好备课工作。教师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明确课文的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增强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例如,当教师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小学五年级的作文,这个作文的题目是《春天来了》,在这篇作文的开始首先描写春天带来的变化,描写万物复苏的景象,然后就要从春风、春雨等角度去描写春天,从而将春天带来的变化描写的特别生动。为了让小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春天的特点,领略到春天带来的变化,老师组织学生一起去踏春,在这次踏春活动中,让小学生领略到春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并且能够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得小学生对这个作文感兴趣,从而有助于作文的完成。在踏春之后,老师要让学生谈一下踏春之后的感觉,对路途中的树木、小草和花儿进行描述,从而指导学生将这些变化描写下来,这样就会使得小学生很迫切的去描述自己所了解到的春天,从而让学生的语文作文内容更加丰富。

三、观察日常生活,积累语文素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单靠从书本中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小学生要多观察日常生活,从而可以为他们学习语文积累一定的素材。语文存在与生活的每一细节中,只要我们细致的去观察,我们总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语文过于形式化,没有将自己的思维拓宽,从而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方向,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小常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更多的方面来描述一个物体、一件事或者是一个人。通过课堂中对日常生活素材的重视,就能够提高小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力与创造性。

四、要安排“阅读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文老师每一周要安排一到两节的“阅读课”,从而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就告诉我们要从书籍中汲取一定的知识,从而丰富了知识结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阅读,阅读应该始终贯穿于语文教学。小学生应该经常阅读一些像《黑马阅读》《满分作文》这一类的书,从而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他们要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的作文增光添彩。在阅读课上,语文老师还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可以使得他们的思维活跃,培养了他们的交际能力,这也有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兴趣

1.进行相关的竞赛

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一些成语以及歇后语,小学教师要进行相关的竞赛,如歇后语对抗赛、成语接龙赛、演讲比赛、编故事比赛、朗读比赛以及读诗比赛等,这些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得小学生讲外部的动力化为内部的动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时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要注重学生的表演

小学生的天性好动,并且喜爱表演,因此小学教师要根据课文编排课本剧,然后让学生去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的故事情节,并且能够使得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4.进行课堂游戏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要贯穿各种各样的游戏,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通过游戏,可以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更快的接受知识。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且要养成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近几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教育体制的变化,小学语文老师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从而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应该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主导的作用,正确地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辩证关系,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同时,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整教学策略,不断地进行探索,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必超.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科教新报,2011,(18).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如今,课程改革日趋深入,我国开始大力实施新课程标准,在素质教育下,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充分发挥出来,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一、正确认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

相较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应试教育下,主要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言知识丰富掌握,提高考试成绩,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则需要老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促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提升。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就需要革新观念,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给贯彻下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储备积累中华文化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要对学生和教师之间关系进行良好构建,教师仅仅发挥引导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二、积极创设新课标下的情境教学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方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当中发挥想象,更好地感悟知识。教师还可以将一系列先进教育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多媒体技术等,或者是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

如,在对《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西沙群岛的视频播放给学生,学生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然后通过音频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课文的优美用词和句子结构等告知学生,这样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大力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为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需要革新教学观念,积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力培养,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在掌握基本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128-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提出,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近两年, 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根据教学实践, 谈谈笔者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一些看法。

一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

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语文标准课程》强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鉴于此, 笔者认为: 若在课堂上贯彻“激发-引导-培养-实践”的教学策略, 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教学中,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 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那么, 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 精心设置, 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课文《鲸》时, 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 然后叫学生议论, 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 有的说“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 “鲸字有鱼旁, 但鲸不是鱼。”有的说: “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 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 我趁机让学生速读课文, 体会老师的用意。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 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 2、 3、 4、 5、 6、 7, 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 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引导自由阅读,拓展思维的迁移与发散现代教育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智力结构, 有目的地把学生引向目的地,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首先抛论文格式出趣味性浓的问题:“植物旅行靠的是啥办法呢?”接着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们听, 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学生感受到了蒲公英妈妈对孩子们的关心喜爱。紧接着, 对学生进行点拨引导: “这些植物是怎样出外旅行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蒲公英。”教学操作办法如下: (1)学生自由朗读。(2)自读自说, 谈谈蒲公英出外旅行靠什么办法。(3)教师指导两读: 为了让孩子顺利地出外旅行, 蒲公英妈妈特意给孩子准备了降落伞。(指图)你觉得这位妈妈对孩子怎样? ( 关心、喜爱)( 4)大家练习, 比赛朗读,把妈妈对孩子的爱读出来。(要求配合表情, 表演动作)如此引导、熏陶, 学生稚嫩心灵体会了人间的母爱, 情境达到了和谐统一。至此, 我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使既定思维发散与迁移: 苍耳和豌豆要旅行靠的又是什么办法?每个同学只需抓住其中一种植物来学就可以, 还可以仿照教师抓住关键词板书。这一任务交给学生, 就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第6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那么,如何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呢?笔者以为,契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很重要。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一旦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实践让我认识到,打造课堂趣味是点燃这“火药”的方法之一。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动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去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早已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身上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主动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个趣味不是指一般的节外生枝、调笑逗乐,而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接受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既然“趣味”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运用精美语言,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几句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时而倾盆大雨,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说过:“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力求达到表达悲伤感情,能使学生声泪俱下;谈论高兴事,能使学生喜笑颜开;讲到愤怒事,能使学生怒目相向;叙说严肃事风趣,也能使学生听课轻松自然,无厌倦之感。当然,练就这些功夫,不是简单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对语言进行锤炼,课堂上讲课不拖泥带水,不说废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注意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听到好的语言记下来,看到报刊、书本上的好句子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上课时在这些储存中选择合适的拿出来,就可以大派用场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讲课“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讲课美言,何愁不能激发出课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点成绩,那也仅仅是记住了死板的僵固的东西而已。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只知道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三尺讲台一般都认为是教师的神圣之地,其实有时我们完全可以让位于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这就好比炒菜时添加调味品一样,马上使课堂变得有滋有味,自然就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新时代的初中学生,在各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参与”意识,他们的尝试精神,以及在“参与”中表现出来的才干都令人为之振奋。他们有他们的思考、见解,也有发表见解的欲望。如果我们压抑扼杀这种积极性,那是罪过;如果我们不注意引导培养,就会妨碍这些良好习惯、品德的养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给人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情节简单的课文,大可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代课。师生一换位,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课前小老师认真备课,为的是不误人子弟。同学们又在认真预习,为的是支持工作。课堂上往往会妙趣横生,学生默默配合,思维活跃,其效果怎能不好呢?

提起说明文,不管是讲的人还是学的人,都认为枯燥无味,为避免这一点,教师不妨把单调的书面讲解换成解说,让学生走上讲台当解说员,或让学生针对实物或挂图向大家介绍。就拿《中国石拱桥》一文来说,让一名学生走上讲台以导游的身份结合彩色挂图带领大家参观赵州桥,游览卢沟桥,这样创设一种旅游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既削减了说明文这种文体的枯燥乏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了解得更为透彻。再如讲《核舟记》,可以找三个学生走上讲台,摆出船头三人的造型,让其他学生通过欣赏这定格镜头,来背诵本段内容,这样一来就使课堂趣味盎然,既避免了张冠李戴,同时又能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像《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蚊子和狮子》《市长》等课文,可以让学生编演课本剧。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表演,不仅能增添趣味,而且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不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断,完全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断,都可以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第7篇

关键词:课改 发展 活动设计 作业改革

一、改传统观念――清洗大脑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观念指导行动,要在语文教学领域有新的突破,最为关键的是语文教学观念上的更新。”观念不更新,语文新课改就不能有效实施。因此,改变传统旧观念,树立语文教学新观念,清洗大脑旧思想,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改教师角色――转换定位

新课标要求改变教师在课堂上自身角色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灌输者、教材的分析者,而应该是与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和组织者,学生探究问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开发者。这些“者”的核心,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寻找自己的位置,“应该走下讲台”,构建新型的师生平台,给自己角色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师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胜任新课改。

三、改讲课方法――运用点拨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教师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显然,新课标强调的不是分析,而是点拨。学生可能不懂要点拨,也就是用上三几个字甚至多一两句话提醒一下,学生立即就会领悟过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课要改变讲法,运用点拨讲,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分析”中解放出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改教学活动――先学后教

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缺少学生“自读”课文、“裸读”课文的初体验,缺乏了沟通、交流的方向。那么,语文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先学后教”。

充分的“先学”,让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大的认同感和熟悉感,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有了更大的可能。先学,不是不教,而是有针对性的教,将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启发、引导、组织大家一起解决。

“后教”,不是教师漫天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余文森教授所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先学后教”的“教”要求教师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切实落实教学的针对性,把教学用在刀刃上,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上。教师要放下权威的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讨论,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而且创造精神得到解放。

五、改学习方式――主动探究

语文“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围绕问题引导学生占有材料,广泛阅读,针对问题,组织探讨切磋,共享探究资源;抓住问题,指导学生形成书面材料,展示探究成果。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探究、表达、创造,从而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

六、改作业设计――促进发展

构建与语文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语文作业,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面对现状根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学生特点,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1. 人文引导,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对作业形式、内容的设计,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完成作业。

1.1自查自究。如教学《生物入侵者》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等资料。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1.2自描自画。例如,教学何其芳的《秋天》一课时,让学生画一幅自己想象中的秋天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秋的喜爱之情。

1.3自摘自抄。如朱自清的《春》,鼓励学生们阅读与其相关名著并把其中的重要段落语句摘录下来这样既能积累丰富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而且又使学生兴味盎然。

1.4自展自评、自导自演。教完《石壕吏》让全班学生进行表演练习。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

学生兴味盎然地完成了新颖多样的习题,学生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2. 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教师就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习题,品尝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

2.1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

2.2作业难度分层。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

2.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这样,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3. 关注生活,注重实践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学用结合。口语练习、搜集荟萃、观察日记、如教学完《大自然的语言》后我布置学生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写观察日记、加强整合。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亟需转变。我们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明确这“六改”,才能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参考文献

[1]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集(3) 广东教育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新课标;改革创新;策略

一、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改善,其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朗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阅读作品这几方面,具体内容为:

1.1新课标对语文朗读能力方面的要求

良好的朗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新课标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则更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朗读的时候能够清晰、熟练的运用标准普通话,并且生动、富有感情;二是要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到其他人,默读的时候也应该保持良好语速,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都不好。

1.2新课标对理解能力方面的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不断地交流与沟通的,而良好的理解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教学就包括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之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提出问题,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之后听取老师讲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表达能力的提高。

1.3新课标对阅读作品方面的要求

文学作品种类众多,盲目选择阅读必然会影响到语文教学效果。新课标对阅读作品上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初步认识,并能够进行区分;第二、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体会其中的内涵,从而得到启发;第三、选择一些比较经典的文学名著、励志作品等,优秀的阅读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巨大的。

二、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缺少创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将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了考试内容的练习以及试卷的讲解上,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这就严重制约了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2教学方法落后

近年来,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在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就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很难带动课堂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却大多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教师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积极的创新精神。可是,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整体素质较低,很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创新教学策略

针对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了解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学校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3.1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运用最恰当的情感朗读所学文章,把握好节奏,将学生们带入当课文情景之中,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们得到深刻的感受;其次就是要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将教材内容通过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2教师要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具体内容为:首先,就是要创新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其次,就是要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保证教学质量。

3.3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教学水平的提高。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该具有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所以,学校要想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就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就是要制定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招聘教师整体质量;第二、就是要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不仅需要优化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应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褚宏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0.07:22-24

[2]夏菊娥.试论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训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7:19-21

[3]唐耀杰,袁海荣,李玉双,陈璐.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继承与创新[J].基础教育参考.2008.01:40-42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上课的开始、经过和终结,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课堂教学的流程,每个执教者的教学流程各异,但在一个时期内会有较为稳定的共性,这为教学流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流程首先是导入新课,其次就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传授时教师课讲得细、讲得全,最后老师布置一大堆作业。这种传统教学流程一直困扰着老师和学生,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可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可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这种教学流程的最大失误就是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传统的语文教学流程必须实行改革,理想的教学流程应该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多年来,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的改革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构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流程理论。

一、流程目标

理想中的教学流程目标可以概括为:培养语文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开启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每一节语文课的学习都以培养学习兴趣为起点,在兴趣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欲望。由原来的老师强迫学生学习,向学生自己要求学习转变,其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实施原则

在教学流程中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富有情感、生动活泼。

情感是教学艺术的需要,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不单纯是传递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就教的方面来说,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塑美的心灵,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更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就学的方面看,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不可能孤立进行认知活动。情感是学习的动因,支配学习行为,制约学习的效果。只有激情倾心地学习,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的疲劳。

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时而唱主角,或亲切明快地叙述,或简洁朴实的说明,或精辟透彻的雄辩……教师时而把课堂让给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会把语文课上得有声有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磁力。在保持课堂庄重严肃,富有教育性的前提下,可以在教学内容里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小故事、激情飞扬的演讲、幽默逗人的表演,发人沉思的辩论等。

三、流程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可划分为四个步骤:引趣―点拨―操练―反馈。

引趣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引趣设计和安排得有艺术性,具有安定课堂秩序,收拢学生心理,刺激积极思维,增强听课需求的作用。教师课前应认真备课,挖掘课文中的美趣、童趣、情趣。语文课是与审美教育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语文本身就具丰富的美趣:独特的文字美,抑扬顿挫的乐律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青少年,也可用童趣导入新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寻蝉蜕,《社戏》中的偷吃罗汉豆,这一类童年趣事怎不让同学们回味久久?

大凡佳作无不是作者健康思想感情的结晶,作者的喜、怒、哀、乐必然渗透于文章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必须借助文章固有的情趣,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口把教书和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

点拨是第二个环节,是解疑、授知的过程,重在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学中“提出问题”是进行点拨教学的有效形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可以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教学艺术,提问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有的放失,围绕教学目标;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问中有导,促使思维开阔。教师在课堂上要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不仅要让学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还要开动大脑,自己还要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把教学引入更深的一个层次。

操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凡事都需操练,不可因人提学生课业负担重,一下子就改为不做作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都是错误的。教师在出习题时一定要面向全体的学生,习题应有难有易,富于层次性,使低水平的同学可以在做做练练中有所得,好水平的同学在质疑解难中发展,中等的同学可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成绩逐步提高。操练的习题不必过多,教师的选题应有代表性。我很赞同一句话:教师下题海,学生出苦海。

第四环节是反馈。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为了使教学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必须通过信息反馈,进行适当调节。反馈可以是抽查学生的作业,也可以是普查,还可进行测试。教学的反馈必须及时准确,否则无法对教学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控。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教师在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准确,鼓励创新精神。

四、流程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语文教学流程中,引趣是起点,并一直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点拨、操练、反馈构成循环。学生获得知识是不断认知的结果,在反复认知中语文能力才可提高。当反馈中发现问题是必须再点拨、再操练,但点拨和操练的内容已比原来的难度有所提高,这是螺旋式的上升。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氛围;朗读;讨论;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25-01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战场”,《语文课堂标准》的贯彻落实及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语文课堂。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课堂中要有民主和谐氛围

所谓民主和谐,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整个课堂洋溢着轻松、愉快、热烈的气氛。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应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要义,只能谆谆善诱,正面地鼓励学生,不能批评、责难、训斥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越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就越高。传统教育崇尚师道遵严,教师是知识、真理的化身,是权威的象征,学生对教师存在着崇拜,敬畏的心理,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盲目地相信,依附教师,惟教师是从,学生死记硬背教给的标准答案,循规蹈距,不敢越雷池一步,根本不可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用说和老师争论了。要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应该是课学堂教学的管理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因此,课堂不是老师单极表演的舞台,也不是学生被动聆听的场所。在课堂中师生应有充分的交流,学生应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和机会。

2课堂中要有充分的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是书面语言的声化,在帮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很多,有齐读、默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感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传统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读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较高朗读水平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准确的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是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找出生字词,查查字典?对课文内容理解吗?若没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就读了,那么学生不用解决字词,也就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不用去分析内容,把握情感,就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他们完全可以模仿老师去朗读,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字材料,在读中加深体验,有所领悟,从而受到情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3课堂中要有热烈的讨论

讨论式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站在“主导”的位置上;学生抛弃畏惧心理,充当学习的主人,站到“主体”的位置上。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首先,要放下架子。也就是破除师道尊严,不居高临下,给学生和蔼可亲的感觉,就像人们常说的一样“微笑服务”。其次,要宽容大度。大度的胸怀往往能化解许矛盾。这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对自己的严以律己。其三,要给学生用武之地。教师要尽量地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它让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方式所收到的效果是教师“包办”所无法企及的。传统教育都恰恰没有给学生讨论的余地,往往是课堂上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定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阱里跳。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说:某地一位老师在上语文公开课时画了一月牙状的东西,问学生说这是什么,学生纷纷发表看法,镰刀,豆角,发夹等不一而同,但最后教师说:“你们都错了,应该是小船。”听课者无不哗然。讨论式教学法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由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交流,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思维。

4课堂中要有激励的评价

第11篇

阅读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吸收知识,学习语言,开阔视野,使思想更具体,更充实,为认识和理解新问题提供依据,同时阅读中吸收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为表达作了必要的心理准备。从这一阅读的本质出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就必须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才能发挥阅读教学应该发挥的作用。

一、新课标的理解与认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无疑对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对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它提出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达到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求。新课标较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改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既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沿用传统教法照本宣科。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存在的差距,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多渠道,多方式,多层次地渗透新课标理念,实施新课改还是有章可循的。

二、具体的做法与尝试

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走向学生,把结果讲解给学生听。因此,学生和课文的直接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充分地与课文直接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获得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使文章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被创造性的理解流动之中。基于这一点,教师要认真地加以引导,首先就是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不能仅仅是敷衍地预习一下。其次,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需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时间,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为此,阅读期待,自由诵读,应该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起始环节。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渗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协同合作,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很全面的,不仅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和阅读量等都作出了规定,而且要求学生要对阅读理解所得发表自己的看法,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感悟,谈体验。

三、阅读的要求与指导

学生每次阅读都有具体要求,任务和目标,课外阅读也不得例外。因此,在高一语文教学的开始阶段,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做好课前的指导,安排阅读初级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求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本,读书时要作好记录,尽量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逐步掌握所阅读的课文的重点。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把对课文提问和质疑的权利全部交给学生是最有效的办法。尽管我希望也始终在努力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中心来提问,但原则上从不否定学生似乎离题万里的质疑,从不责怪学生似乎刁钻古怪的问题,从不圈定提问的角度和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钻研课文的前提下,没有任何约束地大胆质疑,这样才能营造一个相当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提出所想到的任何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新课标理念下的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教师都应该引起重视。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要主动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语训练,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语文课堂提问的关键因素应该是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学生人性的极大体现,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而激发学生最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12篇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追求有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语文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要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所谓高效语文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谈一下几点自己的见解,以供大家交流:

一.要有创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是: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学生语文成绩才能真正提高。

二.要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乐学的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强调“兴趣”的重要性,以便使学生乐学。有了兴趣的激发,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当然会提高了。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走近、欣赏学生,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

四.进行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是否问到点上,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大事。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教师有效的讲授可以激发学生投入学习,除此外,教师有效的提问,学生有效的倾听,使课堂教学保持相互的对话、交流。

五.教师要坚持课后教学反思

1、要反思教学行为。重点检查在落实教学设计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否将预设的教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实践。还要特别关注是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行为,是否运用教学机智巧妙应对偶发事件,把教学中的意外转变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2、要反思教学效果。包括课堂效果与阶段教学效果。课堂效果的反思主要关注学生的当堂反应和当堂作业等学习状况,总结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思考、讨论、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阶段教学效果的反思更多地通过对阶段测试、作业练习以及日常观察等结果的分析和总结来进行,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与变化。

3、将反思系统化。反思是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这也是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师可以通过撰写主题研修报告(教育叙事)的方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使自己的教学反思系统化,并由此深入思考,捕捉教学中的“灵光乍现”或“暂时失忆”。

总之,做到了以上这些,那这节课就会是高效的。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会,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知识。教师尽量少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