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

时间:2023-07-21 17:28:39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1

一、市口岸建设现状

截止年6月底,全市有一个国家一类口岸,即港;有一个国家二类口岸,即口岸;有经省政府批准的18条通道,分别是县的6条,省已开放的口岸有20个,其中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8个,有90条边民出入境通道和103个边民互市点。市边境口岸和通道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0%和20%,是一个口岸少、通道多的地区。口岸是1991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级开放口岸。目前,县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勐阿和缅甸第二特区邦康之间界河上的水泥大桥已竣工,投资470万元建筑面积2685平方米的联检楼和投资150万元的国门也已竣工,已成为我市对缅客、货吞吐量最大的口岸。港是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由于景洪电站建设,港于年1月开始断航五年。

根据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分别将我市通道、二类口岸列为国家一类口岸建设。省“十一五”口岸通道建设规划中也将我市五条通道列为重点通道建设。“十一五”期间口岸建设的重点是解决口岸、通道建成为部级一类口岸以及向省政府争取将我市这五条重点通道列入指定通道建设和管理。口岸主要应解决和邦康列入中缅两国政府对等协议口岸。通道主要应解决联检楼、国门、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查验单位的生活设施建设。

二、口岸的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外开放是富民强国的基本国策。口岸的开通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全市的口岸建设对于扩大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国际交往和旅游事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港口岸、口岸和通道的开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929万美元,同比增长13.3%。其中,出口3083万美元,同比增长43.5%,进口2846万美元,同比增长7.7%。港1999年和年的货运量均突破4万吨;口岸年出入境人数达36.8万人次,交通工具5.08万辆次,货物13.6万吨,货值4601.3万美元;通道年出入境人员2.5万人次,交通工具2.4万辆次,货物2.3万吨,货值121.1万美元。年,县镇、区港镇的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1990年相比均大幅度提高。

三、口岸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是做好口岸建设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口岸建设工作。1991年市上成立了口岸办公室,、、、边境四县也相继成立了口岸办公室,并由各级政府一位领导分管口岸工作。尤其是撤地设市以后,市委、市政府将口岸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口岸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成立了市口岸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拨专款编制了全市“十一五”口岸经济发展规划和口岸、通道和龙富口岸的建设规划。县政府抽调有关部门人员,成立了口岸和小集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大桥、联检楼、国门、货场及小集镇建设工作。县年成立了口岸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由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县经济和商务局合署办公的边境贸易联合管理点。县政府多方筹资807万元,按国家三级公路标准,完成了至中老7号界碑12.5公里路基改造;完成了龙富至中越3号界碑7.3公里四级公路建设,已具备与越南阿巴寨公路对接条件。市、县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积极向国家、省反映、汇报口岸建设资金和口岸申报、升格问题,争取到了港口岸和口岸的大部分建设资金,使口岸和通道列入了全国“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

2、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做好口岸建设的有利条件。市是一个多民族的边境地区,具有一市连三国(老、缅、越),一江通五邻(老、缅、泰、越、柬)的区位优势,是做好口岸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要使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从区位上的对外开放前沿变为现实中的对外开放前沿,必须高度重视口岸建设。口岸是国家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联系的纽带和窗口,又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在国门的展现。因此,务必充分利用沿边沿江的区位优势,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与东盟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昆曼大通道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机遇,把口岸建设好、管理好。

3、各级各部门的支持,是做好口岸建设的基础。口岸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发改委、财政局、商务局、口岸办、外事办、公安局等部门和海关、边防、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查验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互相支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为做好口岸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4、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口岸建设的保证。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做好口岸建设,树立口岸意识、开放意识,为做好口岸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证。当前,加快口岸建设发展,已在干部群众中达成了共识,全市上下积极行动,加快口岸建设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二)口岸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对口岸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还存在差距。部分干部群众依然存在着口岸可开可不开,口岸升格不升格无关系,甚至还认为,有通道就行了,何必花钱花力去搞口岸建设等一些消极思想。

2、口岸的基础设施滞后。

3、与相邻国家缺乏纵深连接和合作发展。由于与接壤的老挝丰沙里省、越南奠边府省以及缅甸的第二、第四特区,均属欠发达省份和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条件较差,与中心城市相隔距离较远。加之缅甸第二、第四特区又是民族地方武装地区,政局不稳,情况复杂,严重制约口岸效益的发挥。同时,口岸至今还未列入中缅两国政府签署的对等开放协议口岸。

4、建设资金不足。口岸的建设资金,国家、省政府虽然给予了支持,但还有缺口。通道的联检楼、国门、货场建设迫在眉睫,建设资金还有缺口。查验单位设施不配套,不具备申报一类口岸的条件。

四、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口岸工作的领导。建议市政府,、、、四县对通道、口岸及重要通道建设成立专门的口岸建设领导机构,设立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推进口岸建设。工作中,要突出当前口岸建设的重点,抓住制约口岸建设发展的关键,认真研究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方法,进一步改善环境,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全面推进全市口岸建设步伐。

(二)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增加口岸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流量,要促进旅游、边境贸易、替代种植的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交通问题。建议至、至勐阿的公路应改为二级油路,至、龙富的公路也应改为二级油路。通道的联检楼、国门、货场的建设应抓早、抓紧、抓实。针对还未立项,上级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建议市、县地方政府先垫支部分资金或先贷款建设,待向国家、省政府争取到建设资金后再归还贷款。

(三)加大融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一是积极向国家、省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争取;二是市、县地方财政适当安排;三是走市场运作的办法,如货场就可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进行建设。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2

一、__县县域基本情况

__县位于__西北部,西与哈萨克斯坦国接壤,南与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相邻,东接福海县,北连布尔津、哈巴河两县,行政区域总面积8222平方公里,边境线长141公里。全县辖5乡2镇41个行政村,总人口3.88万人,由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19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62.8%,汉族34.4%,其它民族2.8%。县域经济以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__年全国人均收入4761元,20__年__县农牧民人均收入2816元仅占全国水平的59.15%。境内有面向第三国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__口岸。__口岸距__县城18公里,与哈国迈哈布齐盖口岸相连,距哈萨克斯坦东哈州斋桑县63公里,有百年通商史,是中哈两国之间重要的贸易通道。

二、__口岸基本情况

__口岸位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是两国之间最为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口岸距__县城18公里,距布尔津县80公里,距阿勒泰市198公里,距乌鲁木齐624公里,距哈国首都阿斯塔纳市1300公里,距东哈州斋桑县仅有63公里,并有柏油路相通。

__口岸历史悠久,已有百年通商史,早在民国初年(1912年),__口岸就已成为我国新疆通往俄国的主要通道之一。民国20年(1931年)10月,中苏两国将__口岸划定为自由往来贸易区。“二五”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居新疆对苏四大陆地口岸之首。1962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__口岸被迫关闭。1991年9月10日,经中哈两国协商,__口岸开始临时过货。1992年8月26日,中哈两国正式批准恢复开放__口岸,确定口岸规模为年过货量20万吨,过客量10万人次。1996年6月,口岸被获准建立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确定为自治区指定的边境小额贸易口岸。1997年11月,国家口岸办正式宣布__口岸对外开放。1998年11月,__县至哈萨克斯坦斋桑县国际直达客货联运班车正式开通。20__年3月1日,__口岸正式向第三国开放,它标志着__口岸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不仅面向哈萨克斯坦等中亚诸国,并辐射到俄罗斯腹地,成为我国西部一条重要国际贸易通道。20__年7月,国家外交部正式批准哈国公民进入口岸边民互市市场一日内免办签证。20__年3月1日,__口岸边民互市一日免签正式开通。

当前,随着哈国首都北迁以及人口、经济、产业重心北移,亚欧大陆桥线路必然也面临重新设计,__口岸恰恰处于亚欧大陆桥北线的重要支点,承担着未来经贸文化往来和跨境旅游的大通道作用,特殊的区位优势给__口岸实现第二次腾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__口岸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将步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否抓住机遇、打通关节、构建桥头堡、实现新飞跃已经成为__县、186团及口岸单位乃至阿勒泰地区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今后__县将在地区的领导下,牢固树立融合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强与186团、驻口岸单位的联系,建立“共驻共赢”发展机制,促进地方与兵团、县城与口岸区的联动发展,携手走出一条具有__特色的融合发展之路。

三、__县口岸边境游情况

(一)__开通边境游的特殊区位优势。

__县紧靠著名的喀纳斯景区,且拥有常年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对面的哈萨克斯坦国有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浓郁的欧式风情。目前,中哈俄蒙阿尔泰地区国际旅游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并逐步升温,__口岸是阿尔泰国际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与沿哈边界的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等口岸相比具有极为明显的区位优势。

亚欧大陆桥采取多线设计,哈国首都北迁以后,人口和产业重心将在北部,北线旅游线路较东西南三线日益成熟,打通北线旅游线路迫在眉睫,而__口岸是北线旅游线路必经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于连接国内外旅游大环线,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巴克图等其他口岸遥相呼应,对构织完整的多种旅游环线,满足边境旅游多种线路的需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__发展边境游的有利条件。

国务院3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扩大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与合作。进一步完善边境贸易政策,依托口岸大力规范和发展边境贸易、旅游购物和边民互市,促进边境贸易的稳定发展,活跃边境地区经济。中组部等13部委于20__年年初专门针对开展边境游下发了《关于开展调整边境游异地办证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调整一批异地办证试点区,新疆作为面向中西亚地区的门户,一旦纳入其中,__县必将成为新疆边境旅游实现异地办证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随着中哈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哈公民互往愈加频繁,依托大喀纳斯景区每年百万游客,利用__口岸这一通道,发展边境游的优势十分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__县若能率先在边境游方面取得突破,其发展势头必将对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口岸经济发展产生极大推动。国内多家旅行社对__口岸考察后,都一致呼吁尽快开通边境游。通过多次组团到哈国协商沟通,加强与哈国在边境旅游方面的交流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哈国各州县、公司对开展边境游的愿望十分迫切,现已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双方开通边境游的条件日趋成熟。

(三)__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性

__县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同时也是易灾县,各种自然灾害贫乏。境内无一条常年性河流,是一个多干旱严重缺水地区。因受水的制约造成农牧业发展受到限制,后劲严重不足,同时因资源匮乏县内无一工业

企业。但是__有着得天独厚的口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边境游,才能带动__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给__农牧民和下岗职工提供了再就业的渠道。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四)__边境游开展情况。

按照“超前谋划,预先运作”的思路,我县从20__年就开始谋划运作开通边境游工作,7年来,在开展边境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多次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请示汇报,争取政策支持,并按照国家关于开展边境游所要求的事项,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基础准备工作。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地区、自治区相关部门积极运作国际旅游项目的审批筹备工作。20__年8月份自治区政协热孜万副主席专程来__县调研边境游项目,对__开展边境游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并已形成专题报告,为我们开通边境游积极呼吁。

一是努力营造中哈双方共促边境旅游的外部环境。自20__年以来,先后于哈国州县政府和旅游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开展边境旅游合作的协议。20__年年初,我县成立了吉祥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并与哈国东方旅游公司签订了团体落地签出境旅游协议。该公司已经争取到中方游客团体落地签赴哈国旅游的特许批文。我们与之联合组建了爱乐滕旅游公司,双方计划尝试启动出入境旅游。这些协议的签定和旅游合作交流为中哈双方开展跨境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二是出入境管理得到规范完善。目前,__—迈哈布奇盖口岸区域管理规范,双方对旅游经营企业人员均建立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警方均已开通公安网,具备查询、备案、登记法定不予签发护照人员的能力,经公安部确定可以受理审批签发异地申请出入境证件。三是旅游群体和人数已经形成规模。自筹划运作边境游以来,在未争取到政策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运作,与疆内外知名国际旅行社对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增强边境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出入境游客逐年上升,从20__年的年出入境游客百余人陡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__年__口岸出入境游客达到11万人次,比20__年翻了近1000倍,显现出口岸出入境旅游强大的吸引力,20__年__口岸出入境达到98382 人次。四是旅游线路已运作成熟并实现畅通。重点加强与喀纳斯旅游大环线的对接,目前制定了2条__1-2日游和5条国际1-7日游线路,国际线路近到斋桑湖,远达哈国首都阿斯塔纳市,均能够畅通运作。此外,开通了国际直达客货运输交通线路,目前,从新疆经__口岸发往哈萨克斯坦的国际联运班车线路已达4条(__口岸—斋桑县,阿勒泰—__口岸—东哈州,乌鲁木齐—__口岸—东哈州,乌鲁木齐—__口岸—塞米州)。五是边境旅游形式实现多元化。随着旅游项目种类和游客数量的逐年增多,边境旅游的项目和涉及的领域也逐步宽泛,目前__边境旅游的项目大致可以分为观光、商务、购物、公务考察、学习观摩、文化技术交流等,涉及官方、企业和民间等多种渠道。六是旅游规划日趋完善。为长远科学规划旅游业发展,我们按照口岸贸易和旅游经济相结合的思路,聘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制作了《__县旅游总体规划》,对全县的旅游发展方向和思路作了全面的规划,尤其是对于边境旅游的发展做出了长远科学定位。规划已于今年3月16日完成初步评审。七是旅游招商已经启动。目前,我们已与华侨、新疆喀纳斯、大西部等10余家知名国际旅行社对接洽谈,均表示对在__进行旅游开发充满期待,其中与华侨国际旅行社在__县设立分社事宜正在进一步洽谈中。八是旅游购物平台成功搭建。__已开通哈国边民“一日免签”旅游购物,迁址后的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市场已先后通过地区、自治区和公安部验收,即将开业。配套实施了海关监管区工程,将为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单位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我们将充分利用哈方公民一日免签进入县城后形成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通过提升边民互市市场品位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购物水平档次。同时,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民族资源,大力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力争把__打造成为新疆边境旅游购物中心。

四、边境游政策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__县是部级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一产、二产受“瓶颈”制约,发展缓慢。口岸是__县的惟一优势,依托口岸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基本思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出境游愈来愈受广大游客青睐,成为旅游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据统计,距离__县城200多公里的喀纳斯景区,该景区20__年接待游客75.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800万元,旅游收入3.9亿元,目前喀纳斯景区已成为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对外交流的名片和窗口。其中,有很多游客很想就近到哈萨克斯坦体会异国风情,__县若能率先在出境游方面取得突破,其发展势头必将对阿勒泰地区乃至新疆经济发展产生极大推动。地区和自治区在出境游方面也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目前,哈萨克斯坦各州县、公司开展出境游的愿望也十分迫切,双方开通出境游的条件日趋成熟。如果边境游政策能够争取下来,将会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布尔津县的游客将会有一半来__县到哈萨克斯坦体会异国风情,旅游收入将会达到上亿元;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岗位;促进__县人流、物流的发展;带动宾馆餐饮业的发展。

五、目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出境游政策争取问题。目前我国还未将哈萨克斯坦确定为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现在两国政策规定的签证方式不适应边境游的规模开展,我国公民通过__口岸前往哈国须持护照到乌鲁木齐办理签证。而且办理出入境旅游签证的费用过高,对于开展大众化的出入境旅游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建议早日将我县设为异地办证试点县,以拉动边境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我们目前制定的5条国际旅游线路在申报审批工作中恳请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是海关监管区申报问题。为配合口岸互市市场的下迁,目前我们已经严格按照海关要求启动建设海关监管

区,计划于明年完工,将来还要相继建设保税区和保税工厂等,这些对于实现大物流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保证顺利实施并投入使用,应该尽快协调办理海关监管区的申报工作。三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主要包括口岸—县城公路的改造升级、__县至和丰公路建设和奎北铁路延伸。

其中,口岸至县城公路于20__年改建,建设里程18公里,等级二级,弯道多,坡度陡。随着__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口岸边民互市下迁县城后,客货运输量将不断增大,现有的公路等级条件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急需将__口岸—县城公路作为重点建设项目,按照一级公路的标准进行改造升级。

__县—黑山头—和丰县161公里,吉和公路如修通,从我县托斯特乡至和丰70公里,缩短里程91公里。从长远考虑,吉和公路的建设将形成连接喀纳斯—__口岸—和丰县—巴克图口岸—阿拉山口口岸—霍尔果斯口岸的直通道。建议将该项目列入自治区交通厅规划。

作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__口岸目前仅限于公路运输,基于亚欧大陆桥支线建设的需要,迫切要求__口岸尽快修建开通铁路,实现中哈铁路对接,形成亚欧大陆桥北线大通道,目前哈国已计划于20__年将铁路修至斋桑县,奎北铁路也即将建成通车,实现中哈铁路对接应当提到重要日程。建议将奎北铁路延伸修至__口岸。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3

____ 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的不利形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稳定外贸增长、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促进口岸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商务和口岸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5.2亿元,增长11.8%。外贸进出口总额119.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增长6.5%。其中:出口40.95亿美元,增长3.1%;进口78.98亿美元,增长8.4%。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4家,实际利用外资46.5亿美元,增长18%。新签对外工程承包、设计咨询合同额90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2740万美元,外派劳务472人次。新签劳务合同8个,劳务人员实际收入1322.4万美元,外派劳务1464人。新设境外企业3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0.2亿美元,境外实际投资额4.5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 6799万吨,进出境客运量476.5万人次。

____ 年,商务和口岸工作主要是:着力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城乡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着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便民利民消费环境持续改善;着力加强市场监管调控,市场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着力加快调整外贸结构,外贸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着力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高;着力实施“向北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深化;着力加强口岸建设和管理,口岸经济带动作用有所强化;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商务系统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____ 年全区商务和口岸工作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____ 全会、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以建立大市场、大贸易、大开放格局为目标,以提质增效、服务民生为中心,以加快“一堡一带”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努力搞活现代流通、推动对外开放、壮大口岸经济,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结合这一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流通规划和政策落实,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便民利民消费,切实加强市场监测和应急调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二是保持外贸稳定增长,优化进出口结构,大力扶持服务贸易,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俄对蒙经贸合作,进一步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保持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口岸开放,提升口岸综合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口岸经济,进一步增强口岸综合功能,发展壮大口岸经济。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4

【关键词】两岸四地;大中华经济圈;ECFA;CEPA;比较

经过近五年的酝酿与协商,规范中国大陆与台湾经济交流活动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以下简称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由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于2010年6月29日在重庆正式签署,ECFA生效后将成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框架性文件,标志着两岸经贸合作进入制度化,对促进两岸贸易与投资一体化意义重大,对促进大中华经济圈的建设无疑将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ECFA与CEPA

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WTO指的单独关税区,都与中国大陆有着密切而又特殊的关系,同为中国国家主体与WTO单独关税区签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由于港澳与台湾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使得ECFA与CEPA相比在协商、管理、推进等方面都更为复杂。

1.内容对比

CEPA协议由协议正文、包括《关于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实施》、《关于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等九个附件组成,继2004年之后又陆续签署了七个补充协议。CEPA协议内容具体,对货物贸易实施零关税的商品种类、原产地标准的认定、原产地证书的格式、签发及核查程序、服务贸易开放的领域、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领域及措施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CEPA协议的实施就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方面各种确定措施的贯彻与落实,实施操作的指向性很强,表现出极高的合作效率。

ECFA则是一个全面性、综合性的框架协议,主要内容有:协议双方同意加强在经济、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促进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自由化及投资便利化,建立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在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进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及争端解决的协商并尽快完成;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早期收获”计划及其清单,适用于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的临时原产地规则及临时贸易救济措施;建立负责实施协议的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协议文本内容包括五章十六条及五个附件,涵盖了两岸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除“早期收获”计划的落实外,ECFA的实施实际上是两岸根据协议设立机构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便利化、争端解决开展进一步的协商。因此,从本质上看,ECFA仅就两岸要开展经贸合作以制度的方式确定下来,至于合作的具体内容(如货物贸易涉及的商品类别、降税幅度、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准入方式等)与进程仍待后续协商。2011年2月22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的首次例会在台湾举行,会议就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设置、启动ECFA的后续协议磋商等议题取得多项共识。有了制度化的、确定的合作意向并且规定了进一步协商的时间表,加之有CEPA的实施作为先期经验,两岸经贸的进一步融合已经拉开序幕。

2.双边利益、产业结构比较

为促进港、澳、台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推动两岸四地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大陆在与港、澳、台签署经济合作协议时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让步。

区位的特殊性及多年的经济发展使得服务业成为港、澳经济的主体产业,香港服务业自1990年以来每年平均增长6.4%,1990年服务业占本地产值比重为75%,2009年服务业占本地产值的比重增加到92%,当年服务业雇用超过85%的劳动人口,服务贸易出口达863亿美元,创造了419亿美元顺差。香港成为东亚地区服务贸易的主要输出地且从整体上保持着服务贸易顺差的地位,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以业为龙头的澳门服务业占本地产值超过80%,制造业及农业在本地的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相当小。CEPA协议签订时香港与澳门已经是世界上最自由、最开放的地区,几乎没有贸易壁垒,CEPA实际上是内地对港澳单方面开放市场的协议。CEPA协议能够以很快的速度签署并实施与港、澳两地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对外开放程度极高有一定关系。

台湾产业结构与港澳有较大区别,岛内的自然条件及当局多年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台湾以服务业为主干、制造业仍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经济体系。2008年台湾的服务业、工业和农业占其GDP的比重分别为69.16%、25%和1.7%,吸纳就业比率分别为58%、36.9%和5.1%。服务业虽然占的比重大,但近年来服务业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2007年台湾的服务业占其GDP的比重为71.06%,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却只有51.75%。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尽管服务业是台湾产业结构的主干,但近年来台湾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竞争力都呈下降趋势,出口竞争力薄弱使台湾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以内需市场为导向使得服务业对台湾总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远低于服务业的比重,但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2007年工业占其GDP的比重为27.50%(其中制造业占23.75%),对经济增长贡献所占的比重却达到46.49%。台湾制造业中信息电子工业占的比重最高,2008年信息电子工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9.1%,制造业向电子工业过度倾斜加上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使台湾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极大,全球金融危机因此给台湾经济带来重创。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2007年台湾拥有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这说明尽管农业在台湾经济结构中占的比重非常小,但农业人口仍然具有相当的社会力量,对台湾经济与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台湾同时还是在对外贸易方面保护措施较多的地区,对大陆产品的贸易限制种类繁多:禁止进口来自大陆的2000多项产品,其中约70%是农产品、20%是工业制成品,同时对大陆的服务贸易及投资设置了十分严格的、甚至是违反WTO规则的准入限制。直到2009年7月才局部开放大陆企业入台投资,迄今投资范围仍限定192项产业,远低于其承诺的WTO成员待遇。

相比之下,大陆在ECFA协议中让步更兼有解除台湾民众顾虑、争取台湾民众的认可及协助当局获得通过的诚意。据台湾方面统计,ECFA协议中货物贸易的早期收获计划中涉及大陆产品267项共计约28.58亿美元、台湾产品539项共计约138.38亿美元,产品项目数的比率为1:2.02、金额比率约为1:4.84。ECFA协议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清单”中大陆对台湾开放11项服务业,大陆没有在ECFA中要求台湾开放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考虑到台湾地区及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在ECFA协议框架下的后续协商中大陆必然会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继续做出一定利益让渡。

台湾的经济结构与贸易政策使得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内容更为广泛也更为复杂,为将双方合作制度化,两岸首先要尽快明确双方合作的态度,ECFA协议因此成为一个加强合作的制度性框架协议。为便于进一步协商,两岸还成立了专业机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相比之下,两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方式可能更为接近,因为涉及的因素多而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与CEPA协议的快速进展和落实有所不同。

3.签署过程对比

香港、澳门长期以来与内地保持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香港尤其以其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的独特地位在内地对外开放、经济改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CEPA签署时港、澳已顺利回归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上的统一及“一国两制”的管理制度为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2002年亚洲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不久又遭遇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香港经济处于努力摆脱危机的艰难时期。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合作的请求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进,CEPA从协商到签署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克服了“非典”疫情的影响,2003年CEPA签署后迅速进入实施阶段,并根据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需要陆续签署了七个补充协议。截止到2009年4月底,港、澳两地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商品出口到内地超过21亿美元,免除关税超过13亿元人民币;2500多家港、澳的服务提供者根据CEPA的优惠安排到内地投资。

相比之下,海峡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及台湾岛内的政局更迭则使得ECFA从酝酿到协商到签署经历了漫长的五年,如果从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时起算,历时更长。在CEP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不断取得进展,“10+1”、“10+3”谈判使东亚贸易自由化进程明朗化的现实状况下,台湾与其他经济主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却因为问题受到限制,即使面临着在亚洲自由贸易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困境,原台湾当局依然固执地坚持所谓的独立观念,置工商界的强烈愿望与台湾民生的出路于不顾。到2008年在台湾地区选举中获胜,两岸对话与协商得以开启,的建立两岸共同市场、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的竞选政见才得以实施。在协商过程中,台湾地区领导人为化解社会疑虑将“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重新定调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颇费心思。即使如此,岛内各政治派别就ECFA协议进行的论战仍十分激烈,就是否应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协议的内容、作用等在各种媒体上纷纷展开辩论,直到2010年8月17日台湾“立法院”顺利通过ECFA协议,才为协议的实施扫清了障碍。

从实施过程看,CEPA协议货物贸易全面降到零关税历时3年,从2003年CEPA协议正文到2005年第二个补充协议;服务贸易及投资便利化的逐步开放与合作至今历时9年,到2010年已签署第七个补充协议,根据CEPA及其补充协议,内地对香港开放服务贸易领域44个,开放措施277项;对澳门开放服务贸易领域43个,开放措施261项。ECFA协议刚进入“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后续谈判内容之多、涉及产品和部门之广将需要双方以更大的耐心进行合作。无论如何,ECFA协议的签署不仅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的直接交流时代,而且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圆满及中华民族最终在世界之林的崛起将有着里程碑式的非凡意义。

二、ECFA、CEPA与大中华经济圈

2010年中国内地与港、澳、台的贸易总额达到5169.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7.4%,中国内地成为港、台的最大贸易伙伴及澳门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香港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与内地贸易分别占港、澳、台对外贸易的比重为48.17%、24.39%和21.13%;港、澳、台向中国内地直接投资747.75亿美元,占当年内地吸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72%,成为内地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日益深化的经贸合作使两岸四地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经济融合体。

上世纪70年代末,香港学者黄枝连先生提出了在港、澳、台与中国大陆(主要是华南地区)建成“中国人共同体”的构想,之后不少海外人士陆续提出各种概念,预测或建议中国大陆、港、澳、台四地在经济上的发展未来;1988年美国印地安纳州波尔大学教授郑竹园教授发表题为“大中华共同市场”的文章,1991年2月台湾《工商杂志》刊登“大中华经济圈”一文,至此以后,“大中华经济圈”的提法多被学术界尤其是海外人士用来形容预想中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四地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港、台作为亚洲曾经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其经济实力虽然具备了相当的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但其政治实力不足以推动大中华经济圈的建设进程。当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力水平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大中华经济圈的一体化进程才真正迈入实质的发展阶段。

香港、澳门相继完成回归之后,2003年中国内地分别与港、澳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之后又分别签署了七个补充协议。CEPA实施促进了香港和澳门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在经济上为实施“一国两制”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也对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起到成功的示范作用,因而被不少学者认为是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起点。

据台湾关税总局统计,2010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货物贸易额为1086.0亿美元,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在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相互依赖继续加强的现实条件下,ECFA的签署将极大地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的进程,使大中华经济圈的构想终于趋向圆满。

注释:

①数据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

②其中澳门为2010年1-9月数据.

参考文献:

[1]陶洁.“大中华经济圈构想”之综述[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4(10).

[2]邓利娟.产业结构对台湾经济重振的挑战[J].两岸关系,2008(8).

[3]王江雨.大中华经济圈的两岸猜想[J].南风窗,2009,14.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5

为提高口岸大通关工作效率,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根据《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口岸大通关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口岸大通关建设的紧迫感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口岸管理体制是否顺畅、口岸大通关环境是否优越、通关效率是否高效,直接影响我市招商引资形象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构建畅通、高效、便捷的大通关平台,是我市适应后经济危机时代激烈竞争,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的迫切需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口岸大通关工作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增强加快口岸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我市口岸大通关工作整体水平。

二、突出重点,加快口岸大通关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立体开放口岸体系。市口岸办要根据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推进口岸和口岸作业区建设,努力实现进出口企业便捷通关。重点做好综合保税区的申报和建设,金霞陆路口岸作业区建设,拓展浏阳花炮出口通道;完善航空口岸、霞凝水运口岸、国际邮件中心和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建立口岸通关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模式。

(二)着力建设国际快速物流通道。充分发挥金霞保税物流中心平台作用,引进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加快发展保税物流业务。由市口岸办牵头,研究“铁海联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方式支持政策。在稳定发展至深圳“五定班列”和至上海“五定班轮”的基础上,整合口岸资源,根据经济发展实际需求,逐步增加至沿海沿边口岸的“五定班列”、“五定班轮”线路和密度。完善设施和功能,支持国际邮件中心发展。推进与沿海沿边口岸合作“无水港”建设,实现我市口岸作业区就地报关(检)、就地订舱(车、箱、船)、装(拆)箱、结汇、签发提单、出口清关的口岸功能。

(三)进一步拓展国际航线航班,努力促进入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开拓新的国际(地区)航线航班,促进入境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的国际知名度。充分发挥航空口岸客运发展较快的优势,加快提升货运能力,推进航空快件业务发展,把航空口岸打造成管理高效、功能齐全、设备完善、服务一流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四)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建设及推广运用工作。按照政府搭台、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口岸资源共建共享共用的原则,逐步构建既有监管辅助功能又能提供商务服务的电子口岸信息平台,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进出口贸易通关成本。

(五)构建口岸联检工作良好环境。加快推进金霞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两个口岸联检机构建设,为口岸大通关构建基础平台。理顺职责,明确责任,加强对口岸联检单位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支持海关、检验检疫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不断完善现有口岸监管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口岸联检单位协管员、协检员制度,完善财政投入机制,为口岸联检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六)要把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支持。口岸建设实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财政适当补贴,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投入要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市口岸专项发展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效益。

三、强化措施,提高口岸大通关服务水平

(一)支持优化海关监管和服务。支持海关实行节假日和24小时预约通关查验工作制,实行“一次开箱,一次查验”等“一站式”联检服务。支持海关进一步加强跨区域通关合作,实现区域良性互动,解决企业在口岸通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支持海关推行“由企及物”理念和“守法便利”原则,培育更多企业成为AA类和A类企业,努力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覆盖面。支持海关深化关企合作,加强对重点出口企业的监管与服务,建立跟踪和个性化服务机制,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支持海关大力加强法律法规和海关政策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诚信守法经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和做大做强。

(二)支持提升检验检疫把关监管水平。支持检验检疫加强质量管理,严守安全底线,改进监管模式,提高检验检疫通关效率和速度,促进贸易便利化。主要包括:加强政策引导,督促企业树立落实质量责任主体意识和诚信守法经营意识,支持检验检疫开展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产品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和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出口免验、企业分类管理、绿色通道、直通放行、优惠原产地证等检验检疫优惠便利措施;支持实行24小时预约服务和节假日工作制,支持检验检疫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加强与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协调,畅通通关渠道;加快浏阳烟花集中监装场建设,实行“产地检验、集中监装”模式,支持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设施建设,确保检验检疫履职需求;支持检验检疫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检验检疫信息服务平台和12365语音服务系统,搭建物流数据交换平台,积极推动检验检疫监管场库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电子闸口放行管理,提升检验检疫服务水平。

(三)支持提高边防检查及通关服务水平。支持边防检查在航空口岸全面实施每名旅客查验不超过45秒、处理一般问题不超过30分钟的服务标准,支持边防检查进一步加大查验设施改造力度和自助通关系统建设,提高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旅客出入境通关速度,制定旅游团组预报预验管理办法,简化办理手续的程序,缩短办理手续的时间。

(四)改进外汇服务。全面推进进出口核销制度改革,逐步实施企业进出口收付汇全面核查和分类管理,简化收付汇手续;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降低资金汇兑成本;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县域范围,为企业在当地办理收付汇业务提供便利;改进企业异地收付汇管理政策,便利企业办理外汇业务;推动保税功能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服务;加大对涉汇企业外汇政策支持和业务培训,完善外汇业务个案处理机制。

(五)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国税部门要加强政策宣传,优化退税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确保退税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审核审批,及时办理出口退税。进一步加强退税计划管理,积极向上争取退(免)税指标,保证退税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税、财政、海关、银行、外汇管理、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构建便捷的退税协作机制。

(六)加强海事管理。地方海事局应加强水运口岸的安全监管,改善通航环境,维护通航秩序,提高船舶进出口岸信息化管理水平。

(七)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市交通运输、物价、财政、公安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外贸集装箱运输车辆在收费、通行便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公安、交通运输、口岸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联系,对城市生产生活急需品,由交通部门按载质车辆办理通行手续,以确保供应。

四、规范秩序,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

(一)提高服务质量。市口岸办要加强对口岸各单位的协调管理,及时受理客户投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海关、检验检疫、边防、外汇、海事及港口、铁路、机场等口岸单位要全面落实承诺服务、优质服务的各项措施,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对各项服务措施应公布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口岸货场和货代企业要按照进出口优先的原则,优先安排运输,保证货物安全及时运达。

(二)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市口岸大通关相关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收费标准执行,实行收费公示。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要严格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标准,办理《服务价格登记证》后方可收费;市场调节价的经营服务性项目,要明码标价,在收费地点的醒目位置公布收费项目、标准和优惠政策,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口岸管理执法部门要建立企业诚信系统和信誉评估体系,对进出口企业实行风险管理,根据不同企业的资信等级,采取不同的通关管理方式,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守法进出,对诚信守法企业给予更大的通关便利。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监督自律制、责任追究制和激励机制,打造诚信口岸。

五、强化领导,保障口岸大通关建设顺利推进

(一)切实加强对口岸大通关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口岸大通关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口岸大通关建设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口岸办,承担全市大通关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检查、指导、监督各级各部门大通关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各开发园区以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口岸大通关工作的领导,明确专人负责口岸大通关工作,有条件的地方要成立口岸综合管理机构,切实加强大通关工作。

(二)健全口岸大通关工作机制。全市口岸大通关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口岸大通关建设工作,遇有重大问题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研究。市口岸大通关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调度和检查,每季度检查、督办、通报一次全市“大通关”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口岸相关单位的工作情况。建立健全口岸相关单位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协调解决口岸大通关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完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对区县(市)、园区推进口岸大通关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推进文明共建。建立口岸联检单位文明创建考核评比机制,在全市口岸系统中开展共建文明口岸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评比表彰,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协调推进相关活动,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等举措,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推动全市口岸系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入。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6

[关键词] ECFA 两岸经济合作 和平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4-0025-10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受到空前严重的冲击。在各国、各地区相继采取一系列反危机措 施后,世界经济情势逐步企稳并出现回升态势。在危机影响下,台湾经济也出现大幅度的衰 退,2009年一季度甚至出现10-2%的负增长,创历史新低,全年衰退幅度为1-87%。[台湾]经济日报,2010.01.17从2009 年下半年起,在国际经济情势转暖的支撑下,台湾经济景气有所回复,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 达到9-2%,全年经济增长为-1-87%,是台湾有国民经济统计以来的第二低水平(仅次于2001年执政时期的-2-12%,但较原先预估的-4-6%有大幅度的改善)。[BP(][台湾]工商时报,2010.03.24[BP)]整体而言,当前台湾经济增长基础依旧存在着脆弱性、不平衡性,极易受到外部因素(欧洲债务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动荡、美国消费减少、人民币升值等) 的冲击,这也是岛内民间投资(除面板、晶圆、光储、通讯等少数产业外)难以大幅提振的主要因素。需要指出的是,在2009年台湾呈现对外出口衰退20%、进口 衰退27%的情势下,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与进口则分别减少17%和22% ,表现强于整体对外贸易;而对大陆的顺差则达到580亿美元,大陆作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对 象(自2002年起)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台湾]中华 日报,2010.01.29此外,为进一步拉动 岛内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大陆先后四次组团赴台采购,总金额达到150亿美 元,有效稳定了企业的出口形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2.27由此可 见,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两岸合作的深化日益 成为台湾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稳定器。从目前情况看,全球经济仍存在着较大的波动,不确 定性因素短期内难以化解。李景治-深化改革,增强抗风险能力:关于国际金融危 机的几点思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990(5)根据IMF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3 %,发达经济体仅为1-3% ,新兴经济体为5%―6%,这种状况将持续至少两年。21世纪经济报道,2010.02.2 3因此,尽快推动签署ECFA不仅对于加快 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化建设、推动台湾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实践两 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为两岸关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和实现台海和平、造福两 岸民众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ECFA的进展与基本内涵

从2002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以来,推进两岸 经济合作实现正常化、机制化、制度化就已提上大陆的议事日程。但囿于执政后两岸 关系的恶化,相关协商始终未能有所进展。2008年5月,就任台湾地区新领导人以来 ,为兑现竞选承诺,推动台湾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希望切实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协 商,有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的协商问题亦就此浮出水面。但在着手进行协商的过程中,也经 过相当的反复(从CECA到ECFA)。2009年12月,有关ECFA正式列入两会协商议程,2010年1 月份进 行第一次工作协商(大陆商务部台港澳司与台湾“经济部国贸局”),确定名称(两岸经济 合作框架或架构协议)和基本内容(原则、进程安排、开放次序、争端解决及退出机制); 3月中旬进行第二次工作协商,就具体细节(早期收获计划)进行商讨;从相关进度看,5月 份完成相关协商、6月份完成相关协议签署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从有关ECFA签署的基本进程看,相关协议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其核心因素包括以下三 方面:

(1)随着两岸关系“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主轴的确立,两岸经济的合作范围和领域不 断 得到提升,两岸经贸交往日益已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随着两岸经贸 交流交往的日益扩大,两岸之间的经济融合程度不断提升:自2002年起,大陆就成为台湾最 大出口地区,2003年对大陆的出口已占台湾对外出口的34-7%;2008年两岸贸易总额突破 1200亿美元;2009年虽有所减少,但对大陆的出口占台湾的对外出口比重仍处于上升 态势(超过40%)。在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的情势下,两岸产业合作范围和领域得到进一步拓 展,尤其是在东亚经济整合趋势不断深化、两岸产业间分工合作进一步强化的基础上,两岸 经济的联动 效应不断加强:这种合作不仅进一步加快大陆经济外向型的发展,提升大陆企业管理水平的 提升,而且也有效地弥补了台湾的对外贸易逆差,积极地推动着台湾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国际 竞争力的提升,这就决定了两岸经贸关系必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客观性、联动性和不可逆转 性。

(2)两岸领导人在推进ECFA问题上均持积极的态度:在台湾方面,在面对媒体时,明 确 指出“ECFA签署越快越好”[台湾]联合报,2010.02.03,吴敦义在接 受“立法院”质询时表示“ECFA对台湾有利”[台湾]中国时报,2010.02. 04,江丙坤在接受采访时也强调“签署ECFA有助于台湾避免边缘化”[ 台湾]中国时报,2010.02.02;而大陆方面更是 将推动ECFA的协商签署与促进两岸“和平发展”、造福两岸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总书 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对台湾民众有利的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人民日报,2 010.02.12,总理在“政 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过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互利共赢,建立具有两岸特色 的经济合作机制”; 新华网www-news-qq-com-/a/20100305/002283-htm(人民网),摘自 总理载在全国人大11届3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国台办主任则将此具体化为“平等互利、合情合理、释放善意、 好事办好”16字方针。正是两岸高层的积极努力,使得ECFA的协商进程得以顺利推进。

(3)现阶段,两岸各界已充分认识到,随着两岸经济全面合作条件的逐步成熟,两岸经贸关 系 将呈现以整合分工取代代工生产、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制定共同的技术标准取代单纯的技 术移转、以项目合作和共同开发内需市场取代单纯的接单生产、以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取 代产业链互补的基本态势,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这一发展态势表明,两岸 之间加快推进正常化、规范化的经贸交流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两岸在有关ECFA的协商过程中,很快达成相应的共识,并在基本原则上 达 成一致,现阶段,双方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早期收获项目的具体安排。台湾方面提出需 要减税和开放市场准入的项目包括纺织、机械、化工、金融服务(银行)等,约1000 项, [台湾]经济日报,2010.02.03涉及细目多;其中也包含有部分需要调整 和协商的成分,如尼龙纱项目,目前这类产品台湾 已经不再生产,而以进口为主,因此,具体的清单尚待进一步的完善。由此分析,双方针对 早期收获清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简化、细化,并通过协商以其他方式达成相应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依据两岸达成的共识,在具体协商进程中,可以参照CEPA的协商模式,即先确 定基调,减少分歧(避免争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具体内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合作大背景下(WTO规范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作用日益凸显),两岸进行 协商协议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平等协商、互补互利、循序渐进、产生实效”。只要依循这一 原则,就会尽可能减少台湾民众的疑虑,并使协议能够尽快对双方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助 益。

CEPA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ECFA关系

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的框架性协议,其核心意涵是确定双方深化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内涵 、协商进程、早期收获以及争端解决方式、终止条款等。从基本内容看,ECFA为两岸经济合 作的进一步深化搭建起基本的框架,提出合作的基本方向,而具体内容则尚待进一步的充实 。相比之下,CEPA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已进入实际运行阶段,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已 经发挥出积极的效应。

(1)关于与CEPA的差异。事实上,两岸协商签署ECFA的背景、主体、条件、合作重点、所涉 及 的产业领域均与CEPA存在较大差异。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金 融及相关服务业(航运、物流等)占据其GDP总值的93%,香港经济年鉴,2008内地与香港的互补性强(现代 服务业领域,相互替代性有限),因此,相关合作推进很快,且CEPA对香港经济的推动作用 明显。需要指出的是。CEPA也是完成基本协议签署的基础上,以分阶段协商逐步充实的。目 前,CEPA已为大陆与香港经济合作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粤港一体化进程的 加快 使香港的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自2001年以来,香港始终被评为全球自由化程度 最高的经济体。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排名”(2009年)。 台湾相对而言,具备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部门以 高科技产业为主,因此,ECFA、尤其在早期收获清单中主要涉及传统制造业,而对于服务业 领 域的开放尚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陆资入台的限制颇多,而具体协商进程也未明确,因此 ,很难将ECFA与CEPA进行直接的类比。

(2)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ECFA的影响。从协商进程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区域 经济合作的典范,充分体现出在政治互信基础上的经济一体化的实际效应。2002年11月中国-东盟签署全面的框架协议,2003年7月1日框架协议正式生效。2004 年11月,双方签署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框架(包括早期收获计划),并于2007年前提前对11 类商品(橡胶、木业、汽车、纺织、农业、电子商务、渔业、保健产品、航空、电子、旅游 业)实行免关税。2007年1月,双方完成签署自由贸易区的服务贸易框架协议,并于当年7月 1日起执行第一阶段服务贸易自由化。2009年8月,双方签署“东盟与中国投资协议”,完成 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全部过程。2010年1月1日与东盟6个原创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 加坡、菲律宾、文莱)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计划,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2015年将与东盟4 个新成员(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全面实施自由贸易区计划。由这一进程可以看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是在互补互利互谅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协调 推进的过程。对于双方的经济发展均产生直接有益的影响。据统计,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 区协议生效后,即产生明显的效果。2010年1月份,双边贸易额达到215亿美元(出口106亿 ,52%;进口109亿,120%),较2009年同期增长80%(同期对欧26%,对美19%),东盟超越 日本成为大陆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上海关区进出口47亿美元,62%,高于平均增幅31%。 解放日报,2010.03.07随着第二阶段服务贸易开放及第一阶段投资开放协 议的实施,预期中国-东盟间贸易将出现新的突破性的增长。

由于东亚地区占台湾出口比重的60%以上(其中对大陆及港澳的出口占台湾出口的40%),因 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必将对台湾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近期来看,主要 是对台湾的传统制造业出口产生冲击(大陆与东盟将实现平均税率为0-1%左右的零关税。 而 台湾则需要面对7%―11%的平均关税,尤其是在纺织、机械、化工方面,涉及产品约700多项 [台湾]工商时报,2010.01.12);而从中期看,台湾将由于贸易转移 效应显性化而出现产业加速外移的效应;长期而言 ,更是导致台湾经济的边缘化(被排斥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商进程之外)。由此分析,两 岸尽快协商签署ECFA已成为台湾摆脱当前经济困境、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实现经济持续稳 定增长的主要途径,势在必行。

事实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对两 岸的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合理、双向、有序的要素流动机制,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经济的 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调整。与此相应,在大陆投资的台商需要顺势而为 ,充分利用自身在技术、管理、行销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大陆经济结构调整与两岸合作模式 的变化,以“调结构(产业转型、产能转移、产品转向)、促民生(转向内需、重点发展服 务型经济)”为重点,顺应大陆的“工业化(供给)、城市化(消费)”进程而为,从而实 现“保增长”(保持在大陆持续增长的态势)的目标。

ECFA的协商签署中存在的争议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ECFA是实现两岸经济合作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前提。在两岸领导人的积极推动下 ,ECFA的协商进程进一步加快,从目前的情势看,2010年6月份完成相关的签署应可预期。 但也必 须认识到,ECFA的签署只是两岸深化经济合作的新起点,其后,尚有诸多更加错综复杂的问 题和涉及的领域需要克服和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ECFA按照现行的内容还属于 框架性的协议,除早期收获计划外,并不涉及具体内容,因此,进程与推进尚待后续性协商 ;其次,ECFA在性质上属于FTA,但考虑到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两岸经济合作的实际需要 而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与规划,因此,如何符合WTO的规范、使之既能够惠及台湾全体民众和 各项产业,并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双方直接交流,这方面的内容和政策实施尚待进一步的 完善。

从两岸关系发展的角度看,由于ECFA在岛内仍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尤其是绿营势力以进行“ 公投”为诉求,不断鼓动与凝聚反ECFA的力量,从而对ECFA的实际运行产生一定的阻碍。从 绿营的基本论述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担心对台湾主体性的影响(包括避免台 湾的“港澳化”和符合WTO的规范),二是担心对台湾传统制造业和农业的冲击(包括避免 引进大陆劳工问题),三是担心台湾的国际经济活动空间拓展的限制(与其他WTO成员协商 签署FTA)。根据4月25日蔡英文与就ECFA进行辩论的主要观点整理。事实上,ECFA作为单纯的经济合作协议,其本身的设计不仅希望能够有效避 免引发两岸间的政治争议,而且更是希望通过协议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台湾经济发展所面临的 困境,探讨两岸经济合作机制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相衔接的问题,实现两岸的优势互补,共 同提升两岸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增进民众福祉。这是两岸协商签署ECFA的基本原则和大方向 ,其原则是互补互利,方式是循序渐进,途经是彼此尊重、相互协商,其目标是实现共同繁 荣,这是符合两岸民众根本利益和两岸经济合作现实的,既有效反映出两岸在经济发展水平 、规模上的差异,也有效顾及台湾民众的关切(“让利说”与目前“不开放大陆劳工赴台、 不开发大陆农产品入台”承诺),因此,也得到工商界和许多民众的支持。正是基于上述原 因,在“双英会”后,岛内对ECFA的知晓度上升至78%,支持度为48%,较辩论前上升7%; [台湾]联合报,2010.04.25而根据“旺旺中时民调”,6%的岛内民众 在收看辩论后改变立场,其中81%由反对转为支 持,10%由支持转为反对,[台湾]中国时报,2010.04.25表明ECFA 在岛内业已获得越来越多的民众理解与支持。

当然,针对台湾部分民众对ECFA存在的疑虑,还是需要予以关注。一方面台湾当局需要通过 积极的宣导,使民众对ECFA有更加清楚的认知,进而减少疑虑;而另一方面是通过ECFA的实 践,使民众充分感知ECFA对台湾经济和民众福祉的增进效果,使民众从ECFA中获得实利。这 就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密切关注ECFA签署后的实际推进进程与效果,使其效应 切实惠及多个领域,能够为全民所享有(尽管针对不同产业、区域、阶层难免会有所差异) ,从而避免为泛绿势力所利用,使ECFA问题出现政治性的干扰与反复(如“公投”等),这 就需要在积极推进ECFA的同时,辅之以其他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产生更加直接的效应;二是 切实落实相关的协商进展与两岸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避免产生政策脱节,从而影响ECFA实 际效益的发挥,尤其是切实解决好台湾经济发展与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相衔接的问题,减缓台 湾经济界对边缘化的疑虑;三是认真细致地做好产业损害评估与完善补偿机制问题,对两岸 受到损害的产业予以积极的关注,从而使ECFA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也使得ECFA获得更 多的台湾民众的支持与理解。

ECFA及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整体而言,ECFA的签署对两岸经济合作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作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区、顺 差来源地和最大的对外投资地,长期以来两岸经济合作始终是以“投资带动贸易”模式为重 心,而其中以出口为指向的电子资讯产业一直居于大陆吸引台资的首位。在这一过程中,尽 管通过优势互补,使两岸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整合,互蒙其利,但此种状况也导致两岸经 济合作的较大局限性,包括投资区域集中(80%以上的投资集中在沿海地区)、产业集中(6 0%以上为电子资讯产业)、对外依赖度高(80%的产品以出口为指向)、合作模式单一(投 资带动贸易方式)等。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及两岸经济合作层次的深化,诸如成本快速上升 、土地储备不足、政策优惠弱化等问题也日渐凸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两岸经济合作 的动力与要素配置的效率,而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就是要调整两岸经济合作的方式,实现更 合理的要素配置与调整。ECFA的协商签署为两岸经济合作方式的调整与变化提供了有利的 契机,但有存在着多方面的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随着合作的深化,两岸经济的整体优势将得到 有效的拓展,合作的层次和领域会进一步扩展,产业集聚效应愈加显现,有利于两岸经济在 现有的基础上推动合作层次的提升,例如合作领域与范围(金融业、信息服务、物流直通 、物联网、高等教育、职业人才培训、文化创意、共同研发、合作制定标准等)的拓展等, 尤其是可以有效地做大做强双方在商贸服务领域的合作,实现要素更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 进一步提升经济资源利用的效率,扩大经济增长的内涵与空间;二是有利于在既有的产业合 作平台进一步扩大生产服务功能,推动产业合作向上下游延伸,提升合作的层次,强化生产 基地与生产的辐射中心的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空间,尤其是构建陆资入台的综合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官方半官方交流与相互设点工作以形成有效的功能性合作平台(现阶段大陆已经 在多个层次与台湾各县市开展相关的合作,尤其是上海市与台北市签署的四项备忘录等)、 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大企业合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项目合作,如大型计算机、无线宽频 、新能源、新材料、绿能汽车等)等;四是通过签署ECFA,有助于实现台湾经济与东亚区域 经济合作的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台湾在拓展国际市场的经验和大陆的资本优势,结合两岸企 业向海外延伸,拓展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当然,从ECFA的签署到发挥实际成效,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且台湾内部对此还存在诸多 疑虑和政治争议,有诸多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ECFA 属于框架性协议,涉及的许多产品与市场开放的问题尚未确定具体协商进程,再加上 宣称执政后将采用“公投”方式废止ECFA,[台湾]自由时报,2010.04.28这就使得ECFA后的两岸经济合作面临较大的 不确定性,进而会影响到实际效应的发挥;二是两岸经济合作的过程是要素更有效整合的过 程,也是产业及相关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其间必然存在着产业调整与替代的现象,局部区 域、相关产业、部分阶层可能收益较多,而另一些则收益较少、甚至受到损害,需要尽快建 立合理的损害补偿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争取使ECFA真正发挥惠及全体民众的效应;三是随 着ECFA的签署,将使得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态从“投资带动贸易”向“要素合作”转化,两岸 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要素流动将呈现出双向化的形态,但由于岛内绿营势力和部分民众对 陆资入台仍抱持反对和抵制的态度,使得陆资入台的进程与所能够涉及的领域、范围受到较 大的局限,从而使两岸资源双向流动对经济效率的实际提升作用难以发挥,对此,应有充分 的认识与准备。

结语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7

去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总书记讲话中表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人们看到,这个愿景已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就意味着大陆方面已经做好战略部署。

相比而言,在台湾岛内,政界、商界、学界和民间却围绕这个议题形成了一场“茶壶风暴’,甚至将名称由“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更改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近日又借批评大陆《法》来为自己在政治上加分。经贸议题政治化,各方角力博弈不知何时了。

等待就是倒退

去年4月在海南岛博鳌论坛上举行的“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展望圆桌会议”上,萧万长对着陈德铭和大陆企业家们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台湾新政府的新经济政策,会对两岸经贸产生新的商机。”当时两岸企业家分别从各自角度指陈两岸经贸交流存在的弊端,呼吁经贸关系正常化。

两岸协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正是推动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步骤。“我们总的想法是,海峡两岸建立正常化的经贸关系,使这个经贸关系能够制度化,而且经贸关系不同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作法,是有着海峡两岸特色的机制化的关系。”商务部长陈德铭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如是说。

面对台湾岛内名称之争,陈德铭甚至表态说。叫什么名字都可以讨论,“不是十分重要”。显然,大陆方面重实不重名。实在何处呢?台湾方面想争取的是大陆优先向台湾开放石化、机械等产业,而大陆则想争取台湾方面开放台商可赴大陆投资面板等科技产业,进而展开资金、人才、管理等双向交流。

总的说,一句话“优势互补、各有好处”。对台湾来说,有两太好处:一是与大陆实现货物贸易的零关税,借助大陆市场,提振岛内经济;二是借助两岸经济合作之便参与东亚经济合作机制,避免在亚洲经济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对大陆来说,也有两大好处:一是借助台湾的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及其国际市场运作经验,进一步提升大陆经济的产业竞争力;二是借助台湾农产事业发展经验,带动大陆的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改造、更新,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对双方而言,更重要的是,能借此机会搭建一个协调两岸经济的平台,特别是创造一个新型货币兑换机制和清算机制,以避免或消除外汇风险,抵御和克服金融危机。这后一个方面,有可能提前到海基会和海协会于今年上半年将要举行的第三次“陈江会”上关于两岸金融合作的议题中讨论。不过,由于两岸金融合作的范围和内容较广,其涉及两岸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商谈相对而言较为容易取得成果,而关于两岸货币合作及建立货币清算机制的问题,由于难度较大,有可能会留待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中加以解决。

自第一届两岸“经贸论坛”达成共同愿景以来,推动两岸经贸正常化和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实际上就已经在国共双方领导人那里形成共识了,只不过认识越来越清晰、目标越来越明确罢了。适时谈判签订两岸经合协议,确实是有利于两岸双方的事情。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两岸经济都造成了一定冲击的现实背景下,其意义和重要性更加突出。

正如台湾媒体所言:大陆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两岸若在此刻展开经贸深化,互助合作,或许是可以解除当前经济危难的一条途径。就像有句话说的:“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

“茶壶风暴”

既然两岸签订经合协议既是双方朝野的共同愿望,又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互利共赢之事,为什么在台湾岛内却闹哄哄成了“茶壶风暴”呢?

一个最显眼的障碍是,台湾岛内的泛绿阵营有质疑之声――这样做会否从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损害台湾利益?如最近蔡英文就扬言:如果执意签订这个协议的话,她会率众抗议,甚至威胁要启动罢免的程序。当然,她本人也知道,两岸签订经合协议一则对台湾有好处,二则她的抗议和罢免威胁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其站出来阻挠,只不过是出于政治争斗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聊表反对之意罢了。

不过,由于岛内的政治生态已民粹化了,异议声音也迫使出面改口说暂不签订一揽子计划似的综合经济合作协议,而只是先签订一个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其它内容则待条件成熟后再往里面填充。而在大陆这边,对于将要与台湾讨论签订的究竟是“综合经济合作协议”,还是先签订一个“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并不很在乎,亦即:并不是严格地执著其一而排斥另一。

当然,两种不同的协议本身是有区别的。从字面上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强调的是综合性,也就是全面性,这当然是大陆最希望的。因为,两岸签订经合协议虽对双方都有好处,但各自所得则不同,心理期许和依赖程度也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签订不签订这个协议,对大陆方面的纯经济意义不是太大,借用民间的土话来说“有它也过年,无它也过年”。而对台湾就不同了,虽然也可以“照样过年”,但却有“过得好”或“不那么好”的区别,因此对其期许较大,依赖程度也相对较高。

一个事实是,多年来台湾经贸已经深度倚赖大陆。以2008年为例,尽管遇到金融风波,双边的贸易额还接近1300亿美元。其中,台湾的顺差是778亿美元,台湾在内地已经落户经营的工厂多达3万多家,落实的投资资金已经达到470亿美元。“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到了不可分割的地步。”总理在回答台湾中央社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两岸签订一个综合性而不是单项性的经合协议,就可以增加一些对大陆的好处,亦即有利于两岸关系较为长远的和平发展,从而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出于谨慎的考虑,在绿营已经提出批评的情况下,就顺势改口说“先只签订一个框架协议(ECFA)”。框架嘛,顾名思义,就是不要太实,留点余地虚以待充。

然而,可能没有想到,框架协议虽有虚以避实的长处,但是也有“空头支票任填写”之弊,某种意义上还不如一揽子协议一步到位好。后者,起码一条,内容明确,具有确定性,而不至于为将来增加变数。当然一揽子计划的综合协议和留一定余地的框架协议,二者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并非一者就比另者更差或更好,关键是看协议的内容对双方的需求是否都兼顾。

大陆并不执著,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较台湾,人们看到大陆这边已经出现一些重大而策略性结构性的变化,比如“家电下乡”大招标中已经分一部分市场给台商

吃,另外第一批15家台湾大企业已经获得大陆银行贷款,未来甚至连台湾中小企业都能获得贷款融资,大陆正在将台商作为“本土产业”而大举纾困。更让人在意的是一些策略性部署,比如在海峡西岸搞“台湾石化专区”,将石化上中下游信息电子、机械设备等列为发展重点,为此福建省将融资高达千亿人民币投入建设。

对此,台湾政论家南方朔便评论说:大陆方面现在已学会了不在上讲难听的话,而只是做自己的事情。

如何破局

据笔者研判,待到两岸有关方面坐下来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尚需要跨越三个障碍:一是台湾岛内在野党方面出于政治对抗目的,“为反对而反对”;二是蓝营内部也有人疑虑,害怕合作中两岸经济体不能平等;三是大陆这方面也有人担心对台湾一味地让步和优惠,达不到互利双赢之目的。

然而,上述三大障碍都不是真正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恐怕还是两岸人民缺乏沟通和理解。正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全国人大台湾团所言,一些人把这个问题与政治挂钩,把签订这项协议说成是出卖台湾,是危言耸听,不得人心。贾庆林直言这个协议“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并一口气说了三个“有利于”。

其中“有利于台湾经济提升竞争力和扩大发展空间”和“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自不待言,重要的是“有利于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这个实利正是台湾岛内念兹在兹的与东盟签定自由贸易协议的问题。提到东盟,还有一点,2010年东盟与中国的区域经济整合将生效,从东盟各国输到中国大陆市场的石化等产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如果台湾输往大陆的石化、机械等产品还维持目前的关税税率,市场竞争力下降,势必拱手让出大陆市场。而大陆市场占台湾外贸比重高达40%,如果大陆市场失去,这个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大陆零关税向台湾这些产业开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和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为什么要反对呢?“卖台”也好,“亲中”也好,“投共”也好,“丧失台湾主体性”也好,“为政治统一做铺垫”也好,全都是空对空的指责,拿不出一条一款可以作为实据。同样的,蓝营内部也有少数无据而优的人士。

依笔者之见,真正的“僵局”其实在这里:一方面,两岸双方都不会轻易自揭底牌,从而正式的协议草案不好随便公开出笼:男一方面,又确实需要经过双方民众的广泛讨论,才能凝聚两岸人民的智慧,形成最大限度的共识――两岸签订经合协议的障碍,就在这里。台湾和大陆不一样,已经签订了的协议万一哪一点儿不合其意,反对者可是会闹翻天的!

在台湾,我们已经看到一方面“经济部’正在筹备举办研讨会,计划邀请业者、学者,立委、政府机关四类人士参与,另一方面罢英九邀请在野党主席蔡英文一起聊聊,因为二人都是学国际贸易法的,表示两人可以讲“行话”。前者作为开放式对话确实是开明政府的做法,但的“行话”说却迎来责难――政治人物之间讲“行话”,是不是不把人民看在眼里?

就在3月5日,长期在“立法院”外以修改“公投法”作抗议诉求的前“台湾教授协会”会长蔡丁贵率众百人到“陆委会”抗议,反对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些人戴上的面具,手持巧克力讽刺“出柜”,还有人戴赖幸媛的面具抱狗腿,暗讽“拍马屁”,指责对大陆软弱。此外,甚至有人扯上《国家法》,以图获得政治加分。为了“不示弱”,14日,以台湾地区领导人身份公开表示对《国家法》的不满。

表态后,“总统府”发言人王郁琦随即表示“我们相信大陆有足够的智慧做最适当的处理”。诚然大陆不会跟着台湾岛内这番“茶壶风暴”的风向而行,但“茶壶风暴”在台湾岛内的种种发酵令人唏嘘: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之路不可谓不艰辛。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8

2016年,台湾政权再度轮替,上台执政,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变局,也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与机制化发展受挫,两岸经贸往来与经济合作受到冲击,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格局出现新的重要变化。2017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前景依然不乐观,将会在曲折中艰难前行。

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遇阻

执政时期,成为两岸经济往来与合作的一段黄金时代,尤其是ECFA的签署成为两岸经济制度化合作与推进两岸经济整合的重要标志性事件。然而,上台后,一方面因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导致两岸两会协商谈判失去既有的政治基础而宣告中断,无法再签署新的经济协议,尤其是两岸两会努力多年基本完成谈判的两岸货物贸易协议胎死腹中,两岸经济合作机制运作受到很大冲击,宣告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发展时代的暂时终结。受此影响,两岸ECFA下的两岸合作机制、两岸职能部门的经济合作机制,甚至一些重要的民间经济合作也均告停摆。2016年,岛内政局变化与两岸关系的恶化,迫使两岸金融会议未能在年底前举行,两岸金融合作方式因此将发生改变,也与两岸两会新的沟通方式一样,未来不可能面对面沟通、协商,只能通过电话、电传等间接方式进行。

台当局两岸经贸政策由积极转为消极

蔡英文当政后,采取了与完全不同的两岸经贸政策与路线,明确反对“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经济发展路径,主张与此相反的“从世界走向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即不是优先发展与大陆的经济关系或优先与大陆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而是绕过大陆,优先发展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关系,尤其优先与美日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再通过美日等一同与大陆开展经贸关系或再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复杂、绕口的台湾经济发展路径成为蔡英文当政后处理两岸经贸关系的核心思想。

蔡英文当政后,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论述并不多,没有放在她应有的执政视野中,而是将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关系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上,本身就是要弱化两岸经贸关系。特别是蔡英文在“5.20”就职演讲中提出“告别以往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现象”的论断。就是说,在蔡英文的两岸及对外经济发展问题上,不是积极推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或经济合作,也不是简单地降低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而是要“告别”对大陆经济的过度依赖,要建立新的两岸关系,也就确立了她消极、保守甚至反动的两岸经贸政策导向。蔡英文实现这一经济发展思维的重要策略就是:一方面极力主张美国主导的TPP,希望能够融入美日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推进的“新南向政策”,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希望通过这一手段达到在经济上“疏中、远中、脱中”的目的。在这种两岸经贸思维下,蔡英文上台半年多来,没有出台任何一项促进两岸经济合作或发展的政策措施,即使原本计划在“立法院”审议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也没有排进议程,反而加大对陆资入岛的管制。

陆资入岛受挫

台湾当局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一直严格限制,即使任内采取开放政策,但还是在压力与政治考虑之下实施较外商更为严格的管制政策。其中,2015年大陆紫光集团与台湾同行展开积极合作,先后与台湾力成、南茂与矽品等3家企业签署三项投资合作协议,投资入股达300多亿元新台币,但因受选举因素影响,台湾经济主管部门一直没有批准,拖到选后。上台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更加保守、消极,未能批准这一投资入股案,反而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审查更消极、更严格,结果让两岸企业界的策略联盟投资合作以失败告终。北京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2016年12月北京两岸新经济论坛上深有感触地表示,“台湾当局对陆资严防死守,有如面对豺狼虎豹,千方百计阻挡陆资;对美日资本进入,却全盘接受,甚至卑躬屈膝,有如洋奴嘴脸。”他认为既然陆资过不去,台湾可以来大陆发展,大陆企业可能在大陆和台企合作。这充分显示了大陆企业对投资台湾与两岸经济合作在台湾受阻后的无奈。

受岛内政治环境变化与台湾对大陆企业投资不友善政策的影响,两岸企业转换投资合作策略,重新将合作场域定位在大陆与海外。台湾企业在两岸企业投资入股合作受阻情况下转变方式。2016年11月30日,台湾半导体封装厂商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终止紫光集团入股案,改由直接出售公司总裁在上海宏茂48%的股权给予紫光公司,以筹措资金扩建上海宏茂微电子公司,并计划在大陆上市。在台湾对陆资入股严格管制下,台资企业通过新的方式实现两岸企业与产业的合作,可能开创新的两岸产业合作模式。

大陆爱奇艺与台湾欧锑锑娱乐公司开展合作,计划在台投资约100万元新台币设立爱奇艺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资料处理服务业”及“电子资讯供应服务业”。然而,11月底,台湾陆委会、文化主管机构与经济主管机构下属工业局等表示反对,认为爱奇艺有通过入口网站经营影音视内容服务的疑虑,且大陆未对台湾对等开放,于是驳回这一投资案,大陆对台投资再度受挫。

另外,台湾地区金融主管机构在处理人民币可赎回远期契约(TRF)投资争议案问题上的做法,引起外商极大不满,认为台湾政治力已过度介入干扰金融监理,甚至美国与欧洲商会银行联席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决议,发函给台湾地区金融主管机构,要求对TRF投资事件的监理问题进行解释。外商普遍认为台湾投资有太多“人治”变数,“法令充满政治色彩”。世界经济论坛(WEF)最新全球竞争力排名,台湾在“法规鼓励外人直接投资”排名,自前一年度的50名跌落到第87名,就可看出台湾是多么不欢迎外资。台湾媒体评论称,“选前努力期待,选后等待落空”,“善变的政治,混乱的审查规则”。因此,有大陆企业家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称为“戴着手铐”的投资。

台商投资与两岸贸易起伏不定

台商对大陆投资同样受到岛内政治与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有明显放缓迹象。依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统计,2016年1月至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项目仅188项,远低于对外投资的416项,年减少31.8%;对大陆投资金额为74.4亿美元,也少于对外投资的103.5亿美元,年减少14.7%。与过去几年相比,台商对大陆投资占台湾对海外投资的60%左右相差甚大,目前降至41.8%。依大陆商务部统计,台商投资项目与金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2016年1月至9月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716个,同比上升30.5%;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5.5亿美元,同比上升28.6%。投资金额增长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年投资基数低,整体投资金额不大,预计全年投资金额在20亿美元上下。值得关注的是,两岸台商投资统计结果相差甚大,台商投资项目数相差7倍之多,投资金额则相差2倍以上;而且呈现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发展态势:一个是升,一个是降。就是说,两岸台商投资统计很难准确反映台商对大陆投资状况。另据台湾地区金融主管机构统计,到2016年9月底,台湾上市上柜公司赴大陆投资合计累计金额为21467亿元新台币,较2015年底略减少5亿元,其中上市上柜公司投资收益累计汇回台湾的金额为2837亿元,占累积原始投资金额的13.2%。其中橡胶、电子零组件等产业汇回台湾的金额比较大(台湾《工商时报》,2016年12月24日)。

不看抽象的统计数字,就台商对大陆投资的标志性事件观察,仍可发现台商大陆投资发展新动向。由于大陆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与产品供应体系,台湾电子与高科技产业持续在大陆投资,2015年底台积电宣布在大陆南京投资30亿美元设立半导体公司,2016年正式动工兴建,是最具标志性与影响力的投资案。全球最大的电子大厂鸿海集团继续加大在大陆的布局,不仅在贵州的大数据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而且与购并的夏普合作,计划在大陆沿海地区扩大投资,兴建主动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总投资达300多亿元新台币,预计 2019年批量生产,以打破三星在全球中小尺寸OLED面板独占市场的局面。相应地,台湾纺织、鞋类等传统产业的部分投资转向东南亚等其他地区投资迹象明显。2016年底前,台湾知名纺织企业儒鸿公司在年初关闭在台湾的中央成衣厂之后,又决定关掉大陆江苏无锡优妮资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转向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其旗下12座成衣厂全部集中在越南与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这是个案,也是新的发展动向。

2016年大陆企业对台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投资金额仍十分有限。1月至10月,大陆对台投资项目130个,年减少3.7%;投资金额2.1亿美元,年增长达60.8%。投资金额增长,主要是上年同期大陆对台投资金额太少,而且是因为2016年一个近亿美元的大项目投资所致,并不表示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呈现增长的态势,而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大陆企业对台投资仍进展迟缓。

两岸贸易发展变化主要受外部经济贸易大环境影响,受两岸政治关系变化影响相对较小。在国际经济普遍不景气与外部需要不足情况下,2014年两岸贸易开始出现下滑态势,两岸贸易总额为1983.1亿美元,较上年仅增长0.6%;2015年降为1885.6亿美元,同比下降4.9%;2016年持续衰退。依大陆商务部统计,2016年1月至9月,两岸贸易总额为1275.5亿美元,同比下降7%;大陆对台出口额为291.4亿美元,同比下降13%;自台湾进口额为984.1亿美元,同比下降5.1%。依台湾统计,2016年上半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为503亿美元,同比下降11.5%,远高于同期台湾对外贸易出口衰退幅度(7.76%);从大陆进口215.6亿美元,同比下降7%,与总体进口下降幅度相当(7.9%)。下半年开始,两岸贸易形势逐步好转。依台湾统计,第三季度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转负为正,10月与11月,对大陆及香港出口额分别达113.4亿与107.1亿美元,分别年增长14.9%与19.0%,均居各主要出口市场之首。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市场依赖度呈现连续四年下滑趋势,2016年上半年降至38.3%。不过,第四季度开始,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显著增长,而对其他地区增长速度相对有限,导致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市场比重又显著回升,11月约占台湾五大出口市场金额48.4%,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42.3%,足以显示大陆及香港市场对台湾外贸出口市场与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两岸经贸主体角色转换

2016年,岛内政治环境与两岸关系发展形势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到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变化,两岸经济往来与合作形式出现新的调整,市场导向取代政策导向,民间与企业开始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执政前近半年时间里,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也受到岛内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但并不显著,两岸经贸往来还能保持正常往来,两岸经贸合作也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2016年5月,中国(大陆)质量认证中心与台湾地区4家LED产品检测实验室签署了两岸LED路灯产品认证检测合作合同。中国(大陆)质量认证中心将接受这4家台湾地区检测实验室(分别是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量测中心与电子检验中心)的相关检测结果。这是两岸达成的首个产品认证检测领域的具体合作成果,有利于降低两岸企业相互认证费用,节省时间,提高竞争力。然而,随着的上台执政,两岸关系进入一个不确定的发展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受到重大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环境与格局确实出现一些重要变化。除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正式协商管道中断之外,大陆民众赴台旅游自2016年6月开始显著减少。1月至10月,大陆赴台游客为236万人次,较上年同期272万人次减少了13%,其中10月大陆团队游下跌60%,自由行旅游也下降了30%;预计全年大陆赴台旅游人数为350万人次,约减少80至90万人次。

大陆对台经贸政策与策略也相应进行了一些调整。一方面,大陆依然坚定推进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鼓励两岸经济合作。2016年9月,大陆邀请台湾8个非绿县市负责人到大陆参访,开展经济交流合作,并提出加强与这8个县市经济合作尤其是包括赴台观光旅游、农产品采购、智慧城市合作等8项措施,而且很快推进与落实。11月,大陆派出“友善城市农特产及特色伴手礼踩线团”,赴台湾8个县市采购农副产品,一举签订了3000吨水果的采购合同。另外,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与台商协会负责人座谈时释放多项促进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措施。其中最受关注的一项是考虑让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部分内容在福建省自由贸易区内先行先试,受到台湾工商界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大陆有关部门的鼓励下,大陆企业积极推进两岸民间经济合作,尤其是鼓励台湾青年到大陆创业就业。紫光集团设立了两个两岸经济合作基金。一是投资达500亿元人民币的“两岸企业发展基金”:一是金额达100亿元人民币的“两岸青年创业基金”,预示着民间企业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大陆对两岸经贸合作中的一些问题重申立场,在鼓励与支持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同时,也强调不允许在大陆投资、又回台支持“”,在台商界与台湾岛内引起高度关注。尤其是大陆有关部门依法对在大陆经营的台湾海霸王企业违规经营进行处罚,被外界认为或解读为是对“绿色台商”的警告。随后,海霸王餐饮公司公开发表声明,澄清本公司坚持“九二共识”,不是“绿色台商”,再度引发对“绿色台商”问题的关注。这也是两岸关系变局下两岸经贸往来的新现象。

事实上,两岸关系形势逆转确实对两岸经贸往来与合作产生诸多消极影响。大陆对台湾农产品采购有所减少,影响到两岸农产品贸易,尤其是台湾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同时大陆对台湾农产品与食品进口检验趋严,台湾不合格农产品比例显著上升。2016年12月初,大陆公布的《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6)》中,台湾连续两年成为大陆进口不合格食品最大来源地。2015年来自台湾的不合格食品达730批次,占26%,高居第1位,也高于2014年占比22%;其次为日本与马来西亚,分别仅占6%与5.4%(台湾《工商时报》2016年12月9日)。过去几年,大陆每年都会有专门的企业采购团专案采购台湾电子产品,每年采购额在40多亿美元。2016年原本计划的采购取消,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变化与信号。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9

【关键词】厦门 离岸金融中心 航运金融

一、构建离岸金融中心的意义

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两岸当局先后开放了“大三通”,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等重要协议。因此,尽早建立对台离岸金融中心,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对福建乃至全国的发展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挥市场潜力,拉动经济发展。厦门作为著名的航运中心和重要的贸易港口,具有较高的人均GDP和外贸竞争力特别是对台贸易竞争力。2012年,厦门市人均GDP为76759.40元;在利用外资方面,厦门为17.8亿美元;厦门市的外贸竞争力名列全国第五,其中对台贸易额为77.8亿美元,外向型经济是厦门的重要优势。①在厦门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发挥和利用其作为海峡西岸城市群桥头堡的作用,筹集建设资金,发展对外贸易,推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两岸各领域的合作。

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在厦门建立离岸金融市场无疑可以大大推动其金融国际化程度,不仅能引入中外资金融机构形成金融产业集群,增加国际化人才储备,也能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对接,改善厦门市的金融环境,增强厦门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支持东南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建设。厦门市近年来大力培育现代国际航运物流业,金融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航运物流产业的软实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构建对台离岸金融中心能为创新两岸贸易物流服务,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厦门市今后筹办自贸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独特的对台优势。厦门扼台湾海峡之要冲,与台湾隔海相望,在与台湾的交往中,更具独特的“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的“五缘”优势。此外,厦门还拥有海沧、杏林、集美3个部级台商投资区。厦门市早在1990年就获准开办新台币兑换业务,2003年允许厦门“已开办结售汇或外币兑换业务的银行分支机构可直接办理新台币现钞兑入业务”,2013年4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放开商业银行新台币兑换业务。两种货币的交易效率提高,兑换成本降低,这将极大推动厦门对台经济贸易的发展。

基础设施优势。厦门拥有发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及现代化通讯设施。2012年8月21日,厦金海底光缆的建成,标志着海峡两岸信息“高速通道”成为现实。位于厦门的象屿保税区和海沧保税港区的建设也日臻完善。象屿保税区东临319国道,西连保税港区,南接东渡港区,北邻高崎国际机场,发展转口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港口条件。现已建成的“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将厦门象屿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和厦门东渡港作业区合一运作。并且,海沧保税港区内拥有世界一流的集装箱深水港口设施和完善的配套条件。这些都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条件。

航运硬实力和软实力。厦门港位列世界20大集装箱港口行列。台湾高雄港长期位居世界第三大货柜装卸港口,世界20大集装箱港口之列。随着两岸海上直航的开启,2009~2011年厦门市对台货物吞吐量分别为978.39万吨、1164.99万吨和1327.76万吨,连续三年实现增长态势。[1]2013年上半年就完成对台货物835.03万吨,同比增长32.3%;对台集装箱18.68万标箱,同比增长11.0%。{2}厦门市航运及相关辅助和服务企业已达524家,境外航商驻厦门代表机构38家,经营集装箱航线的班轮公司56家。全市船舶426艘,总运力达172.55万载重吨。{3}厦门航运交易所2012年6月2日正式挂牌运作。厦门航交所具备船舶买卖租赁、港口货物交易、航运人才交流、航运交易中介服务、航运交易信息披露等5大功能,并将与上海航交所合作编制两岸集装箱运价指数。这将大大增强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在航运界中的“话语权”。

(二)劣势分析

缺乏总部级跨国公司,台资金融机构少。根据2012年《福布斯》世界2000强企业总部在中国内地的分布状况,厦门仅占2家。缺乏大型企业特别是总部级跨国公司的推动,离岸市场难成规模。目前进驻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昆山、深圳、北京等地,仅有富邦财产保险公司、君龙人寿保险公司、富邦金控银行三家具有台资背景的金融机构落户厦门,较为单向、间接、低层次的闽台金融交流导致了与之相关的金融配套服务严重滞后,不利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

缺乏高级金融管理人才。目前,厦门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和有着国际金融业务经验的人才仍相当缺乏。尽管近年来厦门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但相比高校、研究所密集的北京上海等地,厦门的高素质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还是存在一定劣势。

(三)外部机会

两岸合作日趋密切。近年来,随着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两岸进行了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自两岸“大三通”以来,极大地促进了闽台客货往来。2009年4月的《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开启了两岸金融监管和货币管理合作的大门。2010年6月29日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更是进一步推动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2012年,厦门市作为全国唯一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对台跨境资金流入106.7亿美元,同比增长78.4%;占整体跨境资金流入的19.6%,同比增加7.7个百分点。{4}

政府的进一步扶持。早在2002年,厦门就取消了对外资银行全面外汇业务限制。2011年,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通知》,支持厦门加快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航运、海运结算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支持设立厦门航运交易所;积极研究对注册在厦门的保险企业为注册在厦门保税港区内的企业提供国际航运保险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允许大型船舶制造企业在厦门参与组建金融租赁公司;探索符合条件的航运企业在厦门设立专业性航运保险机构。2011年4月11日,厦门市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指挥部正式挂牌,标志着厦门市构建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正式启动。

离岸业务量增长势头良好。2011年,厦门辖区内各分行向总行介绍客户而办理的离岸银行业务结算量分别较2009、2010年增长173%、59.76%;通过向总行介绍客户而开设的离岸账户较2009、2010年分别增加734户、214户;此外,2011年末通过辖内各分行代为向其总行介绍客户而办理的离岸账户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07.16%,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75.9%。[2]

(四)外部威胁

周边离岸金融中心竞争激烈。我国已有上海,深圳,天津,海南四个离岸银行业务试点省市,而东亚、东南亚地区也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密集区。世界上较成功的几个离岸金融市场在离岸业务方面各有特色,厦门离岸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形成特有的市场定位或是业务与其他离岸中心重叠,将会失去竞争优势。

三、发展定位

厦门市应积极推动象屿保税区以及海沧保税港区发展成为以航运金融为特色业务的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

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内的企业均有非居民的大部分属性,并且其“境内关外”的运作模式与离岸金融业务“两头在外”的特点相契合,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厦门海沧保税港区与台湾高雄自由贸易区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两港可以在此基础之上,深化两岸人才、技术、信息、航运等方面交流合作;象屿保税区目前已建成厦门现代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业务量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厦门在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不仅紧邻业务市场,也完善了区内的服务功能,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金融服务。

(一)模型

厦门市应规划内外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尚处于外汇管制和资本项下未完全开放阶段,1999年我国离岸银行业务停办的经历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曼谷离岸金融中心的惨痛教训给我国敲响了警钟,在岸与离岸账户完全分离这一模式对于防范资金大规模出入冲击国内金融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二)业务规划

厦门市应以航运金融业为突破口,侧重发展船舶租赁、航运保险、银团贷款、航运业国际结算业务,建设成为服务两岸的区域性离岸金融中心。

金融租赁业务。金融租赁在国际航运领域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方式。厦门市发展金融租赁业有助于平滑两岸航运业的起伏、合理配置船舶运力,为两岸航运业的稳健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并且在离岸区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不仅可以享受到离岸区的税收优惠,还能在保税港区近距离为航运企业提供全面的船舶租赁服务,完善保税港区业务功能。

离岸保险业务。厦门市应以航运原保险及再保险为主营业务,积极承接两岸航运业的承保及再保险需求。目前,两岸海上联合搜救机制建立,厦门港和高雄港两港之间业已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两岸互设金融机构的协议也已达成,这意味着两岸在航运保险保函互认、海上救援、损失勘察、完善理赔网络等方面具备初步条件。通过与台湾保险机构的合作,分别互设分支机构,或发展行,两岸共同成立专业的船舶保险公估公司,并互设公估机构,负责两岸往来船舶保险事故的勘察、公估工作,逐步建立覆盖台湾海峡的两岸航运保险理赔网络。因此厦门市开办离岸保险业务,将使两岸航运企业直接受益。另外,为发展航运保险,“离岸区”应积极引入专业再保险公司,提供航运保险的再保险配套服务,增强我国再保险业务份额,服务两岸原保险机构,助力两岸航运业长远发展。

离岸银行业务。除了传统的离岸存贷业务之外,应积极引导离岸银行发展离岸国际结算、银团贷款这两大业务。国际结算业务是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试点中业务量最大的业务。厦门国际物流园区涉及加工、仓储、转口贸易、海陆运输,物料流动性高,资金结算频繁,巨大的资金流动,将为离岸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同时,厦门市也应利用福建侨乡的声誉,吸引东南亚侨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在大陆设立区域总部或财务中心,推动跨国企业在厦结算。除此之外,航运金融的发展也将为离岸国际银团贷款业务提供广大的市场。船舶制造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大型船舶的造价高昂,通常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银团贷款已成为国际上船舶融资的首要渠道。中、台资银行间的相互合作,不仅能降低客户信息的搜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贷款的质量。

(三)货币选择

厦门市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应以自由兑换货币为主,即以日元、美元为主,新台币为辅。台湾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大陆、日本、美国、中国香港。{5}且台湾地区的进出口贸易主要使用第三方货币(日元、美元)结算,因此日元、美元的供给与需求将较为活跃。新台币作为台湾地区的主要使用币种,为满足台商的需求,也应进一步将新台币纳入业务币种。

表1 2012年中国台湾省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口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表2 2012年中国台湾省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

金额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四、发展建议

加快引进航运金融专业人才。一是两岸开展职业资格互认,对从境外引进的高端金融人才,在户籍管理、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二是举办两岸航运金融合作研讨会,构建两岸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三是依托厦门高等教育资源,派遣专家前往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学习考察,加快航运金融人才高地的建设。

加大航运金融的创新力度。应积极借助厦门航运交易所,参与两岸航运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更多的航运投资和避险工具,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船舶抵押贷款、企业船舶按揭贷款、个人船舶抵押贷款等,加强船舶融资租赁业务的开发。

进一步拓展离岸业务主体。以优惠政策吸引大型台资企业入驻离岸区,形成以航运金融、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为龙头,企业成群、产业成链、要素成市的集聚功能,为注册在海外的单船公司、航运企业提供优质的离岸金融服务。[3]同时加强两岸监管信息交流,对于已在大陆、中国台北地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简化审批手续。

出台航运金融相关扶持政策。一是借鉴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税收经验,对所在离岸区注册的离岸机构实行税收优惠待遇,降低离岸金融业务的成本。[4]二是在产品审批、人才培养、法律环境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海事担保、保赔保险等新业务的扶持力度,促进航运保险的产业升级。三是规范引导融资租赁业,应出台相应的 《船舶融资租赁法》,放宽融资租赁机构投融资渠道,给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增强厦门在航运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注释

①数据来源:2012厦门经济特区年鉴。

{2}数据来源:厦门港口管理局.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增幅居全国前列.2013.07.15。

{3}数据来源:2012年厦门港口工作报告。

{4}数据来源:新华网.台湾成厦门跨境资金流入第二来源地.2013-03-05。

{5}数据来源:国别数据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参考文献

[1]黄晓军,苏伟灿.《发展航运保险在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重要性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16):93-95.

[2]国家外汇管理局厦门市分局.《厦门建设对台离岸金融市场之可行性及安排》[J].福建金融,2012,(9):16-20.

[3]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以现代航运服务业助推海洋强国建设[N].经济日报,2013-04-23(14).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10

马英九首任以来,两岸相向而行,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共同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走向正常化和机制化。马连任以来,其两岸政策依然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马英九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积极推动两岸经贸深入发展的迫切意愿。例如,马英九在2012年5月连任“就职演说”中表示,未来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他肯定两岸缔造了60年来最和平的台海情势,期许两岸在未来四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2013年,马英九在台北发表元旦祝词时提出了未来两岸经贸政策的重点:台湾方面“将加速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续协商,进一步放宽陆资与陆生来台及陆客自由行,近期内通盘检讨与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取消不合时宜的限制与歧视性规定,也将积极推动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照顾每年来往两岸间数百万广大民众,为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打下更坚实基础”[1]。同时,两岸经贸合作逐步进入“深水区”,受限于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关系中的“纯经济”思维和所谓“利益最大化与负面冲击最小化”等基本思路,以及岛内的政治纷争,越来越多的问题浮现出来,影响到两岸经贸大发展的格局。 2013年6月10日,马英九在吴伯雄赴北京“习吴会”行前对吴说:“两岸还需要不断地有新的构想、视野、动力,让这个关系能持续创造,永续和平与繁荣。”关于未来两岸经贸的发展,马英九表示,“希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里的服务贸易协议尽快能够签署;货品贸易较复杂,但也希望能在今年底前完成(协议文本协商)”。他认为,两项协议若能完成,对两岸关系是一个结构性改变,等于是两岸经贸关系的“基本法”[2]。

在这样的背景下,解析影响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走向的因素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经济因素、马英九的政治性格、两岸经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台湾民意因素和选举因素这五方面着手,试图系统地探究马英九任期内台湾地区两岸经贸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中的经济因素

(一)经济全球化因素:两岸合作是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和抵御全球化风险的现实选择

过去30年,两岸经贸往来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全球化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学者汤绍成认为:“两岸经贸协作乃全球化潮流中的必然选择,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并扩大台湾参与世界市场的机率”[3]。 近30年来,两岸共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努力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同时,两岸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两岸合作也是抵御后危机时代国际保护主义盛行的现实选择。过去,经济全球化与各国自身利益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的复苏乏力使这种矛盾全面暴露,并最终驱动了国际保护主义思潮的滋生与强化[4]。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验证,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是应对全球化风险的现实选择。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2008年台湾经济增速仅为0.12%,2009年出现负增长1.93%。作为台湾经济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两岸贸易总额在2009年为1062.3亿美元,出现17.8%的同比降幅。在台湾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经济秩序混乱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祖国大陆积极鼓励并推动两岸经贸界开展多种形式、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此加快两岸经贸正常化机制的建设。到2010年,两岸贸易额强力反弹,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6.84%,为2010年度台湾经济成长10%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大陆经济体量巨大、内需市场广阔,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相较之下,台湾属于外向型的“海岛型”经济和“浅碟子”经济,对外贸易是支撑台湾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巨大,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今天往往举步维艰。因此,如何与大陆深化合作,搭上祖国大陆高速发展的快车,是台湾应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提振经济,使其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大起大落的现实需要,也是马英九未来对大陆经贸政策的立足点之一。

(二)区域经济整合因素:以两岸合作为支点加入区域经济整合是突破台湾经贸困境的必由路径

在区域整合的潮流之下,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各国纷纷建构自由贸易区域协定,使得主要依靠出口贸易的台湾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台湾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面临边缘化困境。由于祖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和主要出口市场,台湾若不愿被边缘化而坐以待毙,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之必要性不言可喻。马英九首任期间就把推动ECFA签署作为两岸经贸政策的重要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东亚区域经济整合以及世界各国积极签署FTA持续进行的背景之下,台湾正进一步寻求参与全球及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可行途径,试图融入正在形成中的亚洲区域全面性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可能性。根据台湾经济研究院的量化研究,如果台湾未加入RCEP,将对台湾总体经济带来负面冲击,包括GDP成长率-2.61%,经济福利效益-77.97亿美元,出口值变动-63.19亿美元。相反的,若台湾能加入RCEP,则对台湾总体经济有极强的正面效益,包括GDP成长率增加4.36%,经济福利效益增加116.39亿美元,出口值增加163.04亿美元[5]。此外,也有台湾学者担心,如果台湾未能及时加入RCEP,那么台湾原先在RCEP的市场占有率可能会因关税差别待遇而逐渐萎缩,台商的投资活动也转向RCEP市场,最终导致台湾再度陷入产业空洞化的新危机[6]。尽管台湾方面加入区域经济整合的愿望十分迫切,但是受制于两岸关系的现状、中美关系的大局以及台湾经济自由化程度远未达到TPP的要求[7],以及岛内的政治压力,台湾方面试图绕开大陆在短期内加入TPP或者RCEP并不现实。马英九也意识到这一点,可以预见,未来马英九执政团队将以与大陆落实ECFA的后续谈判为支点,进一步获得大陆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助其参加区域经济整合,以避免其被边缘化。

(三)世界经济的波动因素:台湾不得不倚重于两岸经贸

在过去的2009-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虽然2013 年全球经济成长率较2012 年有所回升,但是全球经济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未来的经济情势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而从美欧日中各国近期推出的政策,如欧元区对债务国的放款、美国持续推出QE、中国大陆推出1兆人民币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方案、日本的货币和经济刺激政策、澳洲央行调降利率等措施,则显示2013年以后全球经济局势仍机遇及挑战并存。然而,以中国大陆、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一支独秀。2012-2013年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对全球经济成长贡献维持在2%以上。未来5年,城镇化成为中国大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共十八大报告全篇提及城镇化多达7次,城镇化在未来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预见,在未来新兴经济体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大陆将是其中的主要力量,并为拉动世界经济持续贡献力量。

在这样的情势下,虽然台湾在经济上对大陆的依赖性日益加深怀有顾虑,然而从现实看,未来台湾将不得不更多倚重于两岸经贸,并着力服务于“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和繁荣”以及“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的总体目标,台湾朝野主流认识到:“过去两岸敌对,让我们丧失了参与近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未来的黄金十年,我们要找回台湾人失去的光环”[8]。

(四)两岸经贸不对称因素:两岸合作敏感性和广阔空间并存

两岸贸易和投资呈现出明显的不对称依赖现状:目前祖国大陆是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地、第一大贸易顺差地、第一大出口地及第二大进口地;台湾则是祖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来源地。多年来,台湾对祖国大陆出口(含香港)已经占到其对外总出口的40%左右,而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虽然绝对数额从2003年的90.05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51.12亿美元,然而其所占比重却从2003年的2.05%下降到2011年的1.85%。同时,两岸投资也体现出极强的不对称性。虽然马英九首任内积极推动陆资入台,但受限于相关配套法规的有待完善以及岛内反对势力的影响,导致陆资赴台受到资金准入、项目审批、人员往来等诸多限制。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统计显示,截止2013年6月,台湾方面累计核准陆资赴台投资件数仅413件,核准投资金额为7.2亿美元。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消极管制是导致今天两岸经济体总体层面的不对称特征存在的重要原因,这也使得马英九当局在两岸经贸往来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台湾朝野仍会担心两岸经济的不对称、相互依存可能会带给台湾以较高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以“陆资入台”为例,自马英九执政以来,对于陆资入台的态度,马团队一直徘徊在积极引资和保护台湾“安全”之间,一方面在岛内外经济情势的压力下不断放开“陆资赴台”的领域,另一方面,对“陆资赴台”对台湾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则担心更甚。这种纠结的心态,究其根源,在于随着两岸交流已经进入深水区,“先经后政”的交流策略限制了两岸交流的大发展,因为任何经济合作都不能独立于政治互信之外。

这样的不对称性就意味着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在未来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鉴于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以及台湾力争免于被“边缘化”是必然的趋势。可以预见,未来马英九当局将通过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合作的落实和深化来消减两岸经贸往来中的不对称特征。同时,为了使两岸经贸关系能够深入和永续发展,克制岛内的敏感心态,突破“先经后政”或者“只经不政”的思维束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与大陆发展更多的共同价值和建立可行的合作机制,不断累积两岸经贸深入发展所需要的政治互信是马英九当局不得不面对的选择。

二、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中的政治性格因素

学者徐青(2012)研究总结马英九的政治性格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具有儒家政治人格的基本修养,信奉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从政节操;二是能远离“权力弊病”,自律严格;三是严格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马英九凡事追求完美、事必躬亲的性格;四是国民党的党性坚强,强力主张改革;五是马英九“高自尊”和“低复杂性”的性格特点导致其政治敏感度低[9] 。

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处理上,马英九重视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建设,顶住了岛内外各种反对势力,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式的政治性格。另一方面,自马首任以来,从“八八水灾”、“预防甲流感”到近期的“油电改革”、“核电建设投资”、2013年1月的“呛马大游行”、马行政团队的频繁换将以及最近的“王金平关说”事件的处理上,也反映了马英九处理危机能力的低下以及他的执政团队选人失当。马英九本人太拘泥于法律的框框,缺乏大开大阖,注定了他的执政团队守成有余,创新开创不足。这样的政治性格对于当下需要突破创新的两岸关系发展而言,有些勉为其难。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上,马也有着明显的单边思维,在所谓“台湾优先”原则下,对台有利即开放,不利则收缩,使得两岸经贸关系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对等性,不利两岸经贸关系的行稳致远、持久发展[10]。大陆学者唐永红在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时指出:“马英九做事谨小慎微……特别听得进去反对者意见……马在签订ECFA时不能大开大阖,导致台湾百姓感受不到ECFA带来的实惠。”[11]在“陆资入台”这一问题上,马英九当局颇多顾虑,设置重重障碍。2012年马行政团队推出的鼓励大陆台商回台投资的政策,反映出马英九当局对新形势下两岸经贸不对称互赖性的深刻焦虑。

三、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两岸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一直是影响马执政团队大陆经贸政策的重要因素。马当局目前的大陆政策目标与美方存在着高度的重合。马英九首任以来一直强调在“不统、不独、不武”的基础上维持台海现状,这样的政策诉求与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一个中国,维护现状,大陆不武,台湾不‘独’”的政策不谋而合,受到美国的充分肯定。自2008年以来,由于两岸关系的重大变化,以及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出现下降趋势。同时,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从目标到主要措施,虽然都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意图,但关键在于不是与中国对抗,而是要“借重与牵制”中国。所以,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调整,没有也不会增强美国插手、干涉台湾问题的战略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因素会通过以下途径对马两岸经贸政策产生影响。

第一,支持马英九当局两岸经贸政策总体趋势不变。由于马英九推动两岸经贸深入发展,与美国台湾政策有着相当的交集,并未挑战美国台湾政策的底线,马第二个任期内两岸经贸领域的深入合作对社会、政治、军事等敏感领域的外溢效应还不能太乐观[12]。鉴于此,美国对于两岸经贸的深入发展乐得展示高姿态。

第二,事实上部分化解了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面临的岛内压力。美高层官员一再赞赏马英九致力改善两岸关系,有助于增强马推动两岸和解政策的信心,遏制了民进党借攻击马两岸经贸政策操弄“统独”议题的气焰,化解岛内民众疑虑,引导其继续朝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向迈进。

第三,支持马团队拓展“国际空间”。美官员及学者更一再宣称,“要看到台湾有真正的国际空间”,奥巴马呼吁中国大陆应给予台更大的“国际空间”,否则将削弱马英九的执政地位等。而马英九当局也是心有灵犀,在两岸关系的博弈中积极利用美国因素,把祖国大陆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经贸空间”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未来的两岸经贸政策的延伸和附加条件。

四、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中的民意因素

马团队的大陆政策必须建立在广泛民意支持的基础上。马英九非常重视民意对其大陆政策的支持,一直强调“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他所提洽签“和平协议”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民意高度支持”。过去4年来,台湾民众“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没有改变,马英九推动两岸经贸发展的政策得到了台湾主流民意的支持。在操作层面上,截止2013年5月底,两岸积极推动了8次“陈江会谈”,共签署18项协议。根据台湾政大选研中心、台湾中华征信所、柏克公司、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民意与政策中心、台湾TVBS民意调查中心等机构的调查显示,会谈获得了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的支持。

民意的高度支持,使马团队更确认,制度化协商是处理两岸复杂情势及稳定双方关系的正确道路。其一,随着两岸制度化协商的不断深入和两岸经贸关系的不断升温,台湾民众对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越来越有信心,如台湾民众对“陈江会谈”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的认可度从第一次会谈的59.9%,上升到第四次会谈的68.3%和第六次会谈的73%。其二,台湾主流民意对“陈江会谈”的总体效果认可度不断上升并维持在高位,对于“透过两岸制度化协商来解决交流问题”这一条的民众支持满意度,从第二次会谈的71.8%、第三次会谈的73.8%,上升到第七次会谈的84.8%的高位。其三,台湾民众对直接能够感受到的两岸会谈成果更加“有感”,如台湾民众对两岸海空运输协议、邮政协议、共同打击犯罪等会谈成果的满意度高达七成五以上;对金融、陆资来台、投保协议、医药卫生合作等行业性较强的协议满意度相对较低,但也基本都在六成以上。未来马行政团队对大陆政策的走向也仍然将受到台湾主流民意的影响。

五、马英九两岸经贸政策中的选举因素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11

两岸经济关系是台湾经济全球布局的核心

在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经济政策白皮书”里,除提出“833”的中期经济发展目标外,还提出“壮大台湾,结合亚太,布局全球”的台湾经济长期发展目标。具体包括:(1)全球创新中心,将台湾建设成为全球科技与产品的创新中心,以提升台湾生产力,竞争力,创造更多投资机会,促进新兴产业发展,(2)亚太经贸枢纽,推动台湾成为亚太营运管理,金融服务,产业集资,仓储转运的平台及跨国企业的亚太营运中心,扩展台湾服务业与制造业,成为带动经济成长的双引擎。(3)台商营运总部,以双航圈,双中心,推动台湾成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支持全球活动的营运总部,以推动台商“全球布局,根留台湾”,其中,“黄金双航圈”是指以台北为中心的东北亚与东南亚的两个航圈:“营运双中心”是让台湾成为台商的全球营运中心,外商的区域营运中心。

在台湾当局设计的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中,核心应该是发展两岸经济关系。过去30年里,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地,技术,资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壁垒正在迅速消失,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全球资源异军突起,成长为世界级的行业龙头。大陆可以整合境内外资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台湾同样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构建自己的全球经济地位,提出,世界前五大经济体有四个环绕在台湾的四周,以台湾绝佳的地理优势,绝对可以成为区域核心与跳板。与美,日,东盟经济相比,大陆经济无疑更具有弹性和增长潜力,两岸经济合作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例如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共通性等。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将为台湾经济提供新的利基

后“三通”时代,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可能产生三种效应,并对台湾出口产品产生三种影响:竞争力提高,地区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改善,最终为台湾经济走出困境,重新起飞创造有利条件,效应一:新产业集群,由于运输距离大幅缩短,海峡两岸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厂商的聚集可以降低交易对象的搜寻成本,企业之间可以更好地交流技术,设备,原料,产品,市场,人力,资金,信息,情感等资源,形成长期的交易关系,并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新的产业集群将使产业分工更加细密,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增强,效应二:新市场,由于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基础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台商可以重新配置内部资源,调整企业布局,更好地将岛内研发部门与大陆制造部门结合起来,为适应大陆丰富多样的内销市场提供更合适的产品,同时建立和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营销渠道,将最终产品的市场重心由传统的欧美转移到大陆,效应三:新商机。两岸新航线的开通为两岸运输业提供新的市场,同时也为造船业,飞机制造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尤其是台湾服务业的壮大,可以为台湾经济提供新的强大动能。

两岸经济合作有利于台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当前最为关心的经济议题,普遍认为,中国大陆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经济体,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陆经济30年来展现出的改革活力和增长惯性,另一方面是中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展现出的魄力与效率,早在2008年11月上旬,国务院常务会议就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10项措施,决定2010年底前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此举被外电誉为世界经济大国以大规模支出或降息来遏制全球经济衰退的新一轮行动的“领跑者”。

在此背景下,大陆经济在2009年第一季就出现经济回暖的积极变化,投资和消费显著增长,前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出口方面,3月份同比衰退17%,较之2月份的25.7%降幅显著收窄,环比则增长32.8%,发电量,用电量止跌趋升,运输基本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港口货物吞吐量止跌反弹,一季度汽车总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信贷快速扩张,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25.5%,较2月末高5.1个百分点,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成交出现活跃态势,虽然尚不能确定大陆经济景气已经触底,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被各方普遍看好却是不争的事实,大陆经济的良好表现将通过贸易,投资,股市等传导机制带动台湾经济化危为机。

两岸经济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首先是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两岸经济关系因政治原因中断了30年,又恢复了30年,目前已经处于正常化的最后阶段,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最显著特点,就是由间接,单向,局部的经济往来过渡为直接、双向,全面的经济交流。随着直接双向的通航,通邮的实现,两岸。三通。中只有通商问题还未实现基本正常,其中最主要是两岸多年处于单向投资的状态。长期以来,台湾当局以“安全”为由一直禁止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事实上,不少外国学者都认为开放投资只会促进“安全”,而不是相反,至少美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经验是如此。

自两岸关系走上正确轨道以来,两岸经济正常化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标志性的两岸双向投资也在近期提上日程。第三次“陈江会谈”达成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原则性共识后,5月12日,台湾当局通过“大陆地区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及“大陆地区来台投资设立分公司办事处许可办法”,对陆资企业的定义、投资领域、投资形式做出规定;5月17日,商务部和国台办正式《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或设立非企业法人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办理程序。台湾相关法规限制放松后,陆资赴台投资可能会出现分阶段的几次热潮,从而促使直接,双向、全面的两岸正常经济关系尽早实现。

其次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中,制度化建构必不可少。在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市场与政策并重的双轮驱动时代后,两岸不仅应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性经济政策,还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推动两岸经济合作。在基本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两岸应加强经济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具体包括:投资保障协议,避免双重征税协议,贸易争端处理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产业标准的共同制定等。为达成这些协议,两岸还应建立多层次的经济交流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包括两会协商机制,行业协会协商机制,专家交流机制、企业合作论坛等。

在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可考虑建构和扩大两岸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台湾当局提出的“两岸产业搭桥专案”就具有类似性质。该专案提出包括太阳光电、车载资通讯(汽车电子),通讯产业,LED照明,风力发电,车辆,食品,精密机械,资讯服务业,设计服务业、流通服务业,中草药,纺织与纤维,自行车等15项产业进行两岸合作,发挥两岸产业的互补优势,提升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合作不但是在两岸公权力介入的背景下实施,而且合作主体为两岸企业,这与原来两岸产业关联效应主要发生在台商之间不同,外溢效果将大大增强。该专案自去年底正式启动以来已经实施半年多,两岸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和投入,在此经验基础上,可总结和改善制度模式,并将其应用到更大范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中去。

最后是要建构两岸特色经济合作机制。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也是保证两岸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与经济合作制度化的基础上,谋求两岸经济关系机制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着眼未来发展的关键一环。签订两岸经济合作协议是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机制化的具体表现形式,该协议应该是一种开放式架构,可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在架构内两岸经济合作程度具有不断升级的空间,以因应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口岸经济的发展建议范文12

两岸携手共御金融风暴

“贸协”下属的台北世贸中心从今年开始,先后在大陆多个城市举办“台商大陆内需市场经营研讨会”,很多参会台商在参加后都表示,对他们在大陆的经营业务有所启发。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大陆台企、台商,“贸协”还将大陆的服务处从过去的5个拓展到9个,这也意味着,今后大陆主要经济城市南京,上海,北京。成都、青岛、厦门、广州,武汉,大连都将有“贸协”的身影。显见,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热络,“贸协”在今年展开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两岸经贸的合作与交流。对此,资深“企管人”出身的王志刚坦言,哪里有商机就会有“贸协”的身影。他表示,长期以来,台湾对于高新技术都相当重视,在12年前就开始积极推动一连串全面提升计划,包括产品品质、工业设计能力,产品形象等计划,使台湾厂商不再只是以别人的设计去完成代工环节,而是让台湾厂商的产品有自己的灵魂。而“贸协”的作用即是运用全方位的整合行销策略对台湾精品进行全球性的宣传推广,以期逐步建立国际买主对台湾精品的认识,扩大国际市场对于台湾产品的能见度,从而达成高接受度。

采访中,王志刚向记者介绍说,每年由“贸协”组织,台北世贸执行评选“台湾精品奖”,奖项的目的在于鼓励和促进台湾厂商提高台湾产品形象、提升产品竞争力。如今这一奖项已成为台湾工业精品打开全球市场的重要举措。在王志刚看来,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扩大台湾商品在大陆各地的能见度,成为打开台湾商品大陆销路的重中之重。“走出去,引进来,两岸即可实现经贸双赢。而‘贸协’在其中的作用即是为两岸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目前两岸都在经受金融风暴的席卷,对“贸协”来说,一方面在加强对大陆台商经营理念的转变与行销方面的协力例如举行“台商大陆内需市场经营研讨会”。另一方面也在运用多方面的管道对’台湾制造“进行行销,如参加大陆举行的商品交易会,如在日前举行的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还通过与大陆知名购物网站“易趣”合作推出台湾商品网络销售平台。

这一系列举措在王志刚看来都是更加重视开发大陆市场的结果。他认为,有13亿人口的大陆是全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也是最大的外资吸引国,更重要的是全球第三大经济贸易体,对台企台商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王志刚表示,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的腾飞,应该要感谢大陆。“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是传统产业厂商在台湾根本没有生存空间。幸亏他们纷纷来大陆投资才能创造出第二春。”另一方面,王志刚认为台商来大陆投资对大陆经济发展也有若干的帮助,“上世纪80年代大陆的改革开放还没有完全发挥出绩效,无论从技术,管理、国际行销等方面来讲,还有很多发展空间。这时候台商进来,对大陆以后的经济发展是很大的帮助。”

采访中,王志刚形象地把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比作鱼和水,“两者是互相依赖的,而且现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鱼离不开水,水离不开鱼,这也就是鱼帮水水帮鱼的关系。”他也建议大陆台企。台商在继续投资大陆东部沿海地区的同时,更加关注中西部。康师傅、旺旺就是台企投资中西部获得很大成功的例子,康师傅的方便面已经占到大陆46%的市场:还可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切入点,投资大陆的社会福利事业。比如,老人安养院,保险业、尤其是健康保险,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商机,比如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校服等等,医疗服务也存在很多商机:也可积极投资大陆的节能环保。大陆每年消耗全世界1/3的钢铁和煤炭,1/2的水泥,GDP增长的能源消耗还很高。目前大陆严格要求节能减排,台商台企如从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前途无量。

岛内各界期待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议

7月中旬,台当局“陆委会”表示ECFA(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恐来不及排上第四次“陈江会”的议程,当日台股受此利空冲击,一度重挫逾200点。可见岛内各界对两岸尽快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期盼,对此王志刚表示,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对两岸均有非常大的正面效应,台湾业界对此自然充满高度期待。他认为,台湾产品较符合大陆民众消费习惯,深受大陆民众喜欢,台湾商家对大陆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也希望更多产品进入大陆市场。两岸若早日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有助于解决税捐减免投资保障和其他许多问题,使两岸贸易更加畅通。王志刚说,服务贸易领域也是台湾业界到大陆发展的重点,有些已在大陆做得不错如零售业等小型服务业。台湾业界希望包括金融,保险等方面大型服务业也能渐渐进人大陆市场,现在这个领域两岸彼此之间还有若干问题有待解决,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签署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他认为,大陆今年推行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表明这已不仅仅是福建的计划,而是国家的计划,对台商很有吸引力。台湾将拿出最好的产品来满足大陆13亿人口市场需求。

尽管今年两岸无法签订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王志刚说,“贸协”将扮演补救角色。他表示,目前“贸协”正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接洽,计划在广西设点,利用广西的地理位置,将台湾精品外销至东亚地区。

王志刚强调,台湾出口值有40%出口至大陆,6月份岛内出口金额为169.5亿美元,对大陆出口金额即达70.6亿美元,双双创8个月新高。对大陆出口的成长,明显挹注台湾出口产值。大陆商务部,海贸会第一个赴台采购团,采购3c产品20多亿美元,这些订单年底前会实现,目前已接到订单7亿多美元。大陆第二个团采购食品7.6亿美元,已到手订单1.6亿美元。他表示,大陆工信部赴台采购面板,到年底订单超过50亿美元,目前实际下单已15亿美元。上述三个团总下单到年底将超过80亿美元,目前已落实订单已达24亿美元。王志刚表示,在大陆大力推动扩大内需政策,并交由相关部门统筹城乡发展,全力GDP保8大作战的背景下,后续也将率续邀请对岸的采购团来台采购。“贸协”还在积极与和大陆相关部门领导会商,探询大陆再派其他采购团到台湾采购的可能性。采访中他也

再次强调,只要大陆有需要,台湾一定供应最好的产品,希望藉此深化彼此的采购关系。

应让大陆台商成为两岸互补的纽带

采访中,王志刚表示,回看以往两岸经贸交流20年,两岸已建立初步的“互补”关系,也就是大致“互赖”的生态。用他的话来说即是“两岸经贸互动,要做到‘没我他会死’以及‘没他我会死’”。王志刚认为,这种关系,生态的形成,出力最大的,是大陆上广大的台商群体。台商在大陆的投资,帮助了大陆发展经济,开拓了国际市场、促进了就业,提升了国民所得。他举例说,“我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两届国共经贸论坛,在会上很高兴也很自豪地听总书记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台商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另提到,由于台商居间的运作,大陆对台湾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主要是,大陆经济持续的增长,使源出台湾的广大台商,在彼岸得到新的经营利基,并开创了事业的第二春。同时,透过台商向台湾大量采购物料、零组件,使台湾每年都享受到丰厚的两岸贸易顺差。这项顺差,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亿美元,成为台湾经济的一大支柱。

王志刚认为,从这个角度看,当前谈两岸互补互利,先决条件是要维护大陆台商的经营活力,并使其在两岸经贸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大陆台商作为最早连接两岸经济互动的推动者,但在如今内外经济环境的变迁中倍受冲击,整体营运成绩不佳。台商也将从大陆经济的“推动者”,转变成“依赖者”。这种情势如无法扭转过来,则两岸经贸既成的互补互利基础,也将大为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