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

时间:2023-07-21 17:27:33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1

摘 要: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

关键词:教育目标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四、多元检测,建立教育评价新体系

科学的课程评价既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动力,也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评价体系,要彻底摒弃以学生运动技能检测作用唯一标准的传统做法,建立符合基础教育课程目标要求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指标多元化。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总体目标要求,建构切合实际的评价量标体系,使评价不但关注学生体能训练指标,还体现学习兴趣、过程参与、体育文明、心理健康、竞技成绩等方面内容;二是评价方法多元化。学生体育与健康的检测,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以评价量标体系为依据,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自评可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互评则应充分调动小组同学的积极性,重点对学生参与运动过程、心理健康、体育文明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师评则是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给予适当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检测;三是评价手段多元化。一方面,要运用传统的测量手段,测量学生的竞技成绩,另一方面,要采用精确的测量仪器(如:学生体质与健康测量仪),准确测定学生的体能指标,再一方面,要运用档案袋评价法,作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评价,使检测手段趋于科学化和现代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四是评价结论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改革传统检测中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采用量化评价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毕业及升学考核范围,更增强了评价的调控功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施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 478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78-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参考标准;美国;英格兰;日本;中国

健康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健康教育标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指导框架,在各国都得到了高度重视。比如美国将学校健康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制定了相应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明确规定了从幼儿园至中学学校健康教育的操作指标[2-3]。英国教育改革条例将健康教育定为桥梁课系列之一,把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融入其他基础学科以及更加广泛的学校生活之中[4-5]。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在中小学课程计划中,将“卫生与体育教育”规定为与数学、科学课程等同的一个重点学习领域[6]。日本从小学直至高中阶段开设“保健体育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有关健康教育的知识,并培养学生保持及促进健康的实践能力和态度[7]。

我国自2001年正式启动了部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对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研究,并尝试新的设置[8-10]。笔者对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各国健康教育标准的现况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健康教育标准框架提供依据。

1 美国

1.1 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健康,培养有健康素养的人,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11]。

1.2 内容标准 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方面。主要包括:(1)心理和情感健康;(2)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3)人体生长和发育;(4)营养学;(5)个人健康;(6)酒、烟、对人体的危害;(7)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8)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止;(9)消费健康及公共健康;(10)环境健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置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其中幼儿园至二年级为第1阶段,三~五年级为第2阶段,六~八年级为第3阶段,九~十二年级为第4阶段[12-13]。每个阶段有各自的要求与侧重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必须达到全国统一的健康教育标准。

1.3 实施模式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设定全国健康教育课程标准[14]。美国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框架性标准,各州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更为具体的课程标准,规定课时和课程设置模式[15]。如今美国多数州从幼儿园开始到11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中二年级)都要求设有健康教育的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及管理服务体系与之配套[16]。

1.4 课程评价 经多年发展,美国的健康教育评价模式相对比较成熟[17-18]。在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整体都要接受评价,包括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以及健康教育计划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评价是定性和定量兼而有之。评价小组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19]。2006年由国家高层教育官员委员会出版了《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20],该评价工具强调以实施为基础的评价,为美国健康教育评估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英国

2.1 培养目标 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培养其各项技能及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健康行为模式,从而为人群健康作出贡献。健康教育不仅要注重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21]。

2.2 内容标准 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物质使用和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健康相关的体育锻炼、食物和营养、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心理卫生[15,21]。

2.3 实施模式 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课程指导5》,健康教育内容通过其它课程加以传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5]。

3 日本

日本文部省根据学校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法规法令(《学校教育法》、《学校保健法》)制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它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权威性,如同我国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3.1 培养目标 使学生获得有关健康与安全的必要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能力与态度[15,22-23]。

3.2 内容标准 日本学校健康教育的传统内容主要有性教育(包括艾滋病)、安全教育和饮食生活教育(包括营养和进餐)。1998年,随着新的“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针”的提出,日本的“保健体育”教育也根据社会变化做出了相应调整,其中关于保健领域的基本内容包括:“小学:身体的发育与心理发展,防止受伤,预防疾病,健康的生活;初中:身心功能的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与环境,防止伤害,预防疾病,健康与生活;高中:现代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集体健康”[24]。

3.3 实施模式 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作为课程教育的内容,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含体育学科中的保健领域、保健分项、科目保健与理科、社会科、家庭科等有关联的健康知识,保健指导含年级活动的保健指导、学校组织各项活动的保健指导和学生会活动的保健指导。课程外的教育活动包括对具有身心健康问题学生的保健指导和对日常学校生活中的保健指导2个方面[7]。日本从2000 年开始试行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学时为:小学三、四年级共8学时,五、六年级共18学时;初中3个学年共48学时;高中体育教育为7~8学分,保健教育2学分。日本的健康教育课时的安排特点是年级越高学习课时安排越多,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授课计划安排健康教育课时[23]。

3.4 课程评价 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1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25-26]。这与他们培养人格和终身健康的教育目的相一致。健康教育的最终效果应该落实在健康的行动上, 而态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4 中国

4.1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27]。

4.2 内容标准 教育部于2008年12月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分为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还划分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等5级水平,并把上述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这5级水平中。

4.3 实施模式 1998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印发了《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的通知,其中规定了“小学、初中每周保证0.5课时健康教育课,小学、初中以外的学校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28]。健康教育课程在有关法定性文件中得到明确。

2001年,国家教育部开始试行新的课程标准,健康教育被明确规定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再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从课表中撤消了0.5课时的规定。健康教育课改为采用渗透、整合的方式来体现[1]。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各地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辽宁、重庆等不少省市重新明确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

2008年12月教育部新颁布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对无法在《体育与健康》等相关课程中渗透的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的时间,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

4.4 课程评价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与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作为评价重点。评价的重点包括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卫生习惯、健康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健康教育课程(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校实施健康教育情况列入学校督导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5 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5.1 培养目标 各国健康教育培养目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体现了身体、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既考虑学生现实健康的要求,又考虑终身健康的需要。

不同点:美国重视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15]。英国强调了对学生健康技能、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日本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促进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态度及终身健康的理念[25]。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的健康教育目标重视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包括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养成及终身健康的理念。与我国以往的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与发达国家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更为接近,更符合当今全球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目标中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能力的重视尚不足;对学生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仍有待提高,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社会客体来锻炼、塑造,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考虑比较少[29]。

5.2 内容标准 各国健康教育的共同内容包括:慢性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安全教育;酒、烟、对人体的危害;食物和营养;身心生长发育;个人卫生及个人健康管理;心理健康;环境卫生等[32-35]。

不同点:美国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有生理、心理与情感、家庭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内容标准中包括了情感健康、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和消费健康与公共健康等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要求。英国的学校健康教育框架中包括了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等内容。日本学校健康教育包括了社会与健康、环境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等内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对建立自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自我认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和异往等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婚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避免婚前等内容纳入了教育范畴。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健康教育正在向身体-心理-社会的新健康观迈进。通过与各国比较,发现英美的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性教育内容,日本的社会与健康、终身健康与集体健康理念和内容,在将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教育内容标准时可以借鉴。

5.3 实施模式 各国健康教育实施的共同趋势是以一门课或多门课为载体的综合性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点:美国大多数州,在《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强调通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政府、社区、学校、家庭以及同伴等共同参与) 实现教育的目标[33]。日本的健康教育包括课程教育与课外指导。课程教育又分为保健学习与保健指导2个方面。保健学习的课时和内容都有具体的要求。英国的健康教育内容通过教学计划被整合到国家规定科目的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和技术)以及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程和性教育课程中,并提供了与相关学科具体健康内容的链接,通过“相关链接”或“提示”使得原本各自独立的课程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样使各科师资力量得到整合,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健康教育网络。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此外,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综上所述,如何结合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建立完整的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同时辅以学校多课程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模式,并将健康教育融入广泛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之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课时的落实是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各发达国家对此都给予高度重视。日本和美国多数州对各阶段健康教育课时都有具体的要求。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对健康教育的指导强调:必须是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进行;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科外的特别活动中也要给予充分的指导;不仅在学校生活中给予指导,还要促使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实践;培养能使自己终身健康、安全生活的基础[7]。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指出学校对健康教育的态度、重视程度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对于健康教育的成功实施是很重要的。以往研究发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分配以体育为主,真正用来进行健康教育的课时较少,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接受健康教育[34-37]。因此,今后我国应重视和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课时和教学质量。

5.4 课程评价 各国健康教育评价的共同点是:遵循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26,32]。

不同点:美国评价小组成员由教职工代表,包括行政人员、教师、服务机构的人员组成,评价结果以评价委员会整体通过的决定形式公布。评价小组成员多样化,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另外,美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工具》评价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值得学习和借鉴。中日两国课程评价的共同点在于注重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日本评价的顺序把态度放在第一位, 其次是能力和知识。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提出对健康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对学生的结果评价也包括了知识、信念、行为3个方面,但目前尚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全面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综上所述,我国亟待建立健全有效的健康教育课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指南、促进评价小组成员的多样化,提高评价结果透明度。

6 参考文献

[1] 余小鸣.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及挑战.中国健康教育,2005,21(5):377-380.

[2] 赵香柳.美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历史沿革.科教文汇,2009(8):98.

[3] 张蕾,刘海燕.美国的综合性学校健康教育.基础教育参考,2007(7):18-22.

[4] 王家仁.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之研究.体育教学,2006(2):44-45.

[5] 卢伯春.英国健康教育对我国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启示.体育教学,2008(11):41.

[6] 余小鸣.澳大利亚学校健康教育一瞥.中国学校卫生,2000,21(4):335-336.

[7] 齐建国,贾志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中国学校体育,2000(5):65-66.

[8] 余小鸣,张芯,杨土保,等.中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1):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况.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7-9.

[9] 余小鸣,张芯,朱广荣,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2):学生健康知信行相关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07-110.

[10]余小鸣,张芯,石晓燕,等.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研究(3):学校健康教育需求.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03-205.

[11]李明生.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1):102-105.

[12]陈华卫.中日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2:37-41.

[13]席春玲.当前美国中小学的健康教育课程及其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3(11):20-24.

[14]侯倩,张杰.中国与美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之比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118-120.

[15]卢伯春.中、美、英、日基础教育阶段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标准比较.扬州:扬州大学,2006:13.

[16]喻坚.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之比较.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78-79.

[17]KANN L, BRENER N, ALLENSWORTH D.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from the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2000. J Sch Health,2001(9):266-278.

[18]JULIE LG. SHPPS 2006: School health policies and programs study: Change between 2000 and 2006.[EB/OL][2010-02-20]. cdc.gov/HealthyYouth/SHPPS.

[19]肖龙海,丁洁.中美中学健康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39-42.

[20]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CCSSO). Assessment Tools for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USA: CCSSO, 2006.

[21]National Curriculum Council(NCC). Health Education. UK: NCC, 1990.

[22]齐建国.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学科教育,2000(3):37-40.

[23]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24]齐建国,薛懋青,贾志勇.日本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

[25]阎智力,市丸直人,石井腾.试析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67-70.

[26]阎智力,顾渊彦.中国与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体育科学,2005(5):30-34.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体艺[2008]12号).北京:2008.

[28]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检查评估细则(教体[1998]2号).北京:1998.

[29]廖文科.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国学校体育,2000(2):12.

[30]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120-123.

[31]俞爱玲.中美两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42-44.

[32]李英.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3):40-43.

[33]孙雷.美国基于国家标准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及启示.体育与科学,2006(5):90-93.

[34]顾怀婷,傅茂笋.浅析中小学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8):561-562.

[35]李俭莉.中小学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教文汇,2009(28):197-198.

[36]刘世宏,罗燕萍,祁为中.上海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现状分析.中国校医,2006,20(5):499-500.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3

【中图分类号】R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48-01

作为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医疗保健工作,还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保教工作人员及入托儿童学习、掌握卫生防病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保障和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1.确定保健医师在健康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健康教育是集体儿童机构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对健康教育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实施集中统一管理,对于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许多集体儿童机构的保健医师位居从属地位,因此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得力。为保障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将保健医师纳入管理的地位,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使其在集体儿童机构的各级人员和家长参与的健康教育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才能确保健康教育有效地进行。

2.发挥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加强健康教育的整体管理

2.1 健康教育要纳入集体儿童机构学年或学期工作计划,实施目标管理。保健医师根据总体计划制定健康教育专项计划,确定目标、内容、措施和考核标准及方法。年终或期末以儿童健康为中心,进行全面考核评价。

2.2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在园(所)长直接领导下,由保健医师、保教人员、工勤人员和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组建健康教育指导组,统管园(所)的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监督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2.3 适当增加集体儿童机构保健医师的编制名额。中型以上的集体儿童机构以配备2-3名保健医师为宜,其中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保健医师负责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保证教材的购置和宣传器材的供应。有计划地选派保健医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保健医师的业务素质和健康教育水平。

3.保健医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实施科学求实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

3.1 保健医师要在健康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要以儿童身心健康为中心,通过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体现。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做到全面、系统性和儿童健康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与季节发病特点相结合,园(所)教学与家教协调一致。力求实效,最终达到减少疾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3.2 结合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及文化层次特点,采取通俗易懂、形象具体、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使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效果。

4.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效果评价

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是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手段,为此保健医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4.1 儿童健康状况基本资料收集是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基础。集体儿童机构不同于学校,儿童入出、中途调班、插班、休学等情况较多,变动性较大是集体儿童机构的一大特点。如果基本资料不全,儿童健康状况统计数据不准确,势必影响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教育目的的研究。基本资料的主体是儿童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以儿童入园(所)前的体格检查为基础,然后将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分析资料、计划免疫登记、儿童个人病案归入健康档案。儿童体检须在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医疗单位进行,并做到相对固定。

4.2 保健医师于每学期末按照不同年龄组或班级进行全面统计分析是健康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统计分析可采用图表形式,将儿童的体重、身高、视力、牙齿保健、智力、发病率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客观结论,有的放矢地制定和修改健康教育计划,最后经健康教育指导组讨论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

4.3 保健医师必须对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有效控制。保健医师按计划日程深入各班进行健康状况观察,提出儿童健康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有选择地控制重点环节和重点对象。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切忌教育与实际错位,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4

一、前言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016年12月7日,体育总局青少司了具有“青少年体育蓝皮书”系列的《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该报告指出虽然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提升,但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年,新闻频频爆出高校学生在完成体能测试时出现意外情况,这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令人担忧的身体素质。

据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在校人数达到了3700万,并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正如毛主席所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本前提。对于高校学生而言,高校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的健康水平,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的结果找出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细致的分析了影响因素,提出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

(二)研究现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19世纪80年代,美国部分学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直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2000年健康人”的十年发展计划,目的是要提倡国民锻炼,从而能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1]。日本在战败后20世?o6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相比于国外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进展缓慢。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实力不仅得到长足的进步,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也得到了重视。1979年,我国便开始了对学生的体质测试。2000年我国编写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从3岁至69岁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有力地推动了全民健身和科学健身运动的发展[2]。近年来,我国对于体质健康研究方法的完善,因此体质健康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二、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以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出了湖南省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情况,通过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体育教育制度和课程设置是影响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体育教育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放在第一位,而且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对体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现有的体育教育制度对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的内容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对湖南几所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为了取得较好的信度,三天后对小样本进行了再次发放。调查的几所高校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高校会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体育教学内容,这使得新的体育教学内容难以实行。由于部分高校经费不足和对体育教学不重视等原因,体育场所和器材并不完善。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场所和设施不满意的为69.1%,而高校教师对体育场所和设施不满意的也达到了45.2%。

2.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不完善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检验体育教学的作用。在调查的湖南省几所高校中,确实存在着不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例如评价系统过于简单和单一,只是简单的考察学生的出勤率和结课时的成绩;评价系统中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没有学生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价系统太过重视表面体育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的调查,在体育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受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落后的体育教育制度影响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

(二)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是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体育课程的学分和学时也反映了高校对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

1.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在问卷调查的湖南省几所高校中,普遍的情况是要从大一上学期一直要修到大二下学期共128学时,进入到大三大四高年级,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能测试,达到学校的要求才可毕业、升学和获得学位。高校体育课程主要由公共体育课程、选修体育课程、体育理论课和体育必修课程组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学时较为僵化,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校形成了固有的模型,应适当的增加体育课程学时;选修体育课程类型较为丰富,选修的学分也必须达到10分;体育理论课主要是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包络病、残、弱等特殊学生,并针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了具有康复、保健的体育保健课程,不仅提高了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

2.体育课程目标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课程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的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体育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但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湖南省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以教授运动技能为目的,这虽然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这种流于表面的体育课程目标,不利于学生了解体育的真正意义,这种只重形的课程教学目的,很难使学生真正对课程本身产生真正的兴趣,这就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锻炼身体去,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课程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体育教学课程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直接方式。在调查的湖南几所高校中,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并没有出现与时俱进的现象,仍然以传统的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太极拳等简单的项目为主。但由于高校自身办学条件的限制,对于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游泳、高尔夫、舞蹈等项目几乎没有开设。在对高校学生随机的问卷调查中,对体育课程设置内容满意为9.3%,较满意的为20.1%,不满意的为70.6%。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单一的教学课程内容并不满意,不仅不会引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负担。不利于改善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

(三)其他因素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在对高校学生的调查中,也总结出了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其他因素。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仅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了国民的身体素质。丰富物质生活的产生例如电脑、电视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从球场、跑道回到了电脑和电视前,这也是现在高校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认识和喜欢上快餐,而像汉堡、炸鸡腿、可乐等快餐都是含糖很高的垃圾食品。这不仅造成了现在学生的严重偏食,也造成了现在学生的高肥胖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湖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的调查,总结出了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主要是受不科学的体育教育制度和不完善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影响,同时像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也影响了体质的健康。

(二)建议

面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现状,立足于上述分析的影响因素,从高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是迫在眉睫的。

1.改变现有的体育教育制度,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而健康的身体素质是立身之本。面对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要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有关部分应该找出现有体育教育制度的不足,根除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于培养学生的家长而言,把树立“成绩第一”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体质健康价值观。

2.完善体育课程内容,树立正确教学方式

面对单一的课程内容和乏味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对体育教学产生兴趣。高校应该以学生的诉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实现丰富多元的体育课程内容,适当增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程内容,像越野、舞蹈、游泳等。落后乏味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反感,也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教学。高校应该摒弃像“灌输式”这种乏味落后的教学方式,树立像“互动式”这种正确的教学方式,主动寻找不同体育课程的最佳教学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3.加大体育教学的投入,优化体育教学软硬件设施

要想??化高校体育教学软硬件设施,一方面必须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入,不断购入完善现代化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运动场所。更要科学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基础体育设施,安排好体育教学与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关系,实现场地设施利用的最大化。

4.建设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现有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系统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建立健全科学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就要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上,放弃以往的只考察学生体育成绩的方式,要求体育教师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并能帮助学生找出其自身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多元的评价内容要综合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和参与情况,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对于单一的评价方式,高校应采用诸如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情况。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839-03

【关键词】 性教育;目的;方法;学生保健服务

性健康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和性卫生知识,而且要进行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的教育,使人们获得性科学知识,摆脱性无知,使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目前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普遍提前,他们所接触的社会环境开始充斥着大量有关性的信息,天真的儿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性问题,产生性困惑,这给小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当今我国很多城市已在小学高年级开展性健康教育,有些小学也在中低年级尝试着进行性健康教育,但总体看,我国小学性健康教育没有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大纲,没有一个规范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小学性健康教育严重滞后于学生性生理、心理发展需要。为此,笔者对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理念、目标、原则、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力求有益于现阶段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开展。

1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只要有教育行为发生,就一定有教育理念在起作用[1]。” 任何教育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即所谓理念指导行为。开展小学性健康教育,要秉持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发展思想。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成为伴随学生成长的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提供符合其认识水平的、科学的、完整与全面的性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摆脱性无知,避免不良性信息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

2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正确的原则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小学性健康教育原则是小学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行为指南,要符合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1 综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做人的教育,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上应根据学生成长和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从性健康教育的角度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道德与价值观的综合素质教育。

2.2 科学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能够注重学生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性教育,使性健康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个别差异,体现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2.3 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性生理发育时间普遍提前;伴随社会发展,性角色的行为规范也在变化,这些变化对儿童性心理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小学生会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产生新的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随着上述变化而有所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小学生的性教育。

2.4 系统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安排。要注意对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卫生知识,识别不良信息、自我保护及异往、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方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教育内容。

2.5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建立信任来对小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反思、自我调节。

2.6 整合性原则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的整合性,其二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性。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整合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多个环节,学校性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以及一些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将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活动相结合,发挥学校整合教育性。学校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结合,重视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儿童少年性健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整体。

3 小学性健康教育目标

3.1 总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认为是一种预期的教育效果,能反映出学生在认知、情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教育目标的制定,使其成为教学与评价的指南。教育目标实施过程是具体实践其教育观念的过程。

小学性健康教育总目标在宏观视野上应着眼于小学生终生发展,应把小学性健康教育确立为以建立科学的性价值观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性健康教育,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态度、性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品格塑造以及责任教育。从性的角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使学生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走好健康人生的关键一步。

3.2 各学段目标 小学阶段学生身体从幼稚型向成熟型变化,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伴随着性生理发育,性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为的社会化加速,这一系列变化警示教育者,小学性健康教育要依据小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发展需要来确定适合其年龄认知特点的、具体的性健康教育目标。

3.2.1 学段一(一~二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认识人体基本部位并掌握各部位名称,了解生物繁衍的初步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适当的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认同性别角色,初步学习表达意愿与家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初步理解爱的基本含义。(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隐私,理解人对隐私的需求,建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了解害;树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与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能力。(4)自我保护能力。初步了解身体的隐私部位;初步掌握单独与人交往时性的自我保护技能。

3.2.2 学段二(三~四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了解人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了解相貌和身体特征的遗传现象;了解个人卫生常识;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悦纳自己的体貌;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学习自身性角色的内容;初步掌握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初步掌握交朋友的方法;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了解每个家庭成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初步理解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的意义;初步理解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初步理解友谊和爱的含义。(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认识性器官是个人隐私,需要保护和尊重;学习对所喜爱异性合理的表达方式以及面对异性喜爱的回馈方式;掌握对社会媒体性信息的初步鉴别标准,建立在教师及家长帮助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自控能力。(5)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害的主体特点,初步掌握与陌生人交往的方法;提高防范犯的意识和能力。

3.2.3 学段三(五~六年级) (1)性生理及卫生知识。初步了解两性生殖器官的功能、发育特点和相关保健知识;增强小学生在性健康方面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2)性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了解其成长阶段性心理特点和自我调适方法;悦纳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变化;了解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加强男女生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的意识。了解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掌握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初步掌握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3)社会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认识本年龄阶段正确的性角色内容和性角色的行为规范;理解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学习适合本年龄段与异往的方法与礼仪;学习把握对成年异性偶像的关注尺度。(4)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初步理解性器官在人生中的意义和如何保护等,进而知道自己和异性对此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学习进入青春期异往中,爱、尊重和责任等的新含义;初步掌握分辨性知识和不良性信息(非科学的性信息)的标准,并在老师家长帮助下建立拒绝不良性信息的意识。(5)树立符合年龄特点的性审美观。理解性别美的内涵;懂得欣赏和塑造身体健康美、性别美;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保持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6)自我保护能力。了解性骚扰与犯常识,提高预防意识,初步掌握防范性骚扰及保护自己的方法,以及遇到犯时的求助与救助的途径和方法 。(7)艾滋病及预防。初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培养预防艾滋病意识;懂得关爱和尊重艾滋病患者。

4 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

性健康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已形成了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体系。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同样有其系统性,笔者认为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5方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

4.1 性生理方面 男女两性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发育特征(第一性征);受精与胎儿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表现及卫生;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的出现及保健措施。

4.2 性心理方面 悦纳自己的性别,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反应,正确对待性意识,了解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4.3 性道德与社会方面 性的社会属性,性角色差异及其社会行为规范,社会的性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友谊友爱的意义,与异往方法与礼仪,尊重异性、尊重他人、尊重自我,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对人和事的观察分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正确辨别媒体有关性的信息的方法,能科学坦然地看待性,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4.4 性审美方面 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性别美的欣赏和塑造,适合年龄特点的着装美,心灵美与形体美统一。

4.5 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意识。

5 小学各学段性健康教育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各学段的教育内容制定,不仅要符合小学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注意教育内容的阶段性,还要注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系统的教育内容会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1 学段一(一~二年级) 人体基本部位及名称 (包括两性外生殖器官:外阴、) ;生物繁衍后代的方式(植物、动物);适当的表达情绪的方法;与家人的相处方法,对爱的理解;认同性别;互相帮助与合作;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尊重他人隐私,基本的求助方法;与人交往的方法、交往中度的把握(在父母不在情况下,与邻居家大孩子、与父母的同事和邻居家的大人单独相处时,要注意的礼貌、举止、方法和环境)。

5.2 学段二(三~四年级) 生命诞生的基本过程(受精、胎儿发育及分娩过程);相貌和身体特征是遗传的结果,悦纳自己的体貌;个人卫生常识(身体、特别是男孩女孩的外阴卫生);友谊、友爱的意义,交朋友方法;做决定的方法、过程,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含义,责任意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体谅、合作与付出;悦纳自己的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的社会规范;家庭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父母的沟通方法及感情表达方法;身体健康知识,自我保健与营养知识(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对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性、食物中外来激素对发育的影响);与善意帮助自己的陌生人相处的方法和尺度;单独与陌生人的交往方法(对待问路人、学校周边推销食品的人、独自在家时找父母的人等等)。

5.3 学段三(五~六年级) 两性生殖器官的基本功能;身高增长情况,生长加速原因,青春期概念,第二性征;女性月经及经期卫生保健常识;男孩遗精生理现象;男孩、女孩两性的心理差异,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理解、沟通、合作与互助;好男孩与好女孩的内涵,性别美的内涵;男孩、女孩形体美与适合自己年龄特征、性别特征的服饰美;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调节情绪的方法,化解与朋友、老师、父母矛盾的方法;与异往的态度、方法与礼仪。

6 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法及保障机制

小学性健康教育应视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在小学教育的多个环节中,其教育形式、方法要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灵活多样,但这并不影响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6.1 途径 学校要通过学科教学(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和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班会、队会、校会、专题讲座、墙报、板报、午间广播等)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艺术、语文等课程中要注意挖掘和渗透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性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与学校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6.2 方法 在学校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讨论、情景模拟表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访谈等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能力和方法上得到提高。

学校要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建立教育档案、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积极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挖掘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科技场馆、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校外人力资源),增强小学性健康教育实施效果。

6.3 保障机制 学校要把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教师全员参与。学校要注意将性健康教育教学、性健康教育环境创设、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以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达到“按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做健康快乐的人”的目标。

7 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教育活动实现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价值作出判断,以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2]。”现代教育评价已将评价的“衡量”作用拓展为“衡量”、“促进”、“改进”等多重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评价就应秉持现代教育评价的思想方法。

7.1 学生评价

7.1.1 评价理念 小学性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在有关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提高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主体和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

7.1.2 评价内容 小学性健康教育评价内容应落实到评价学生在与性有关的、符合其年龄认知特点范围内的知识、习惯、能力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等方面。即:评价学生性知识了解和掌握程度、与性有关的卫生习惯及健康行为养成情况、科学的性态度形成情况、性价值观树立情况、作为社会成员和家庭成员责任意识养成情况、符合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养成情况、在社会中处理与性有关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水平、与父母沟通的能力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等。

7.1.3 评价主体与形式 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家长评价相结合。性健康教育的学生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学生自己的成长记录、学生互评、学生学习成果宣传展板、家长评语、教师评语等。

7.2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对提高小学性健康教育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性健康教育的教师评价主要落实在教师对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整体认识;教师在性健康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规划、管理、指导等的能力和实效;教师在小学生性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育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三大方面。

7.3 学校评价 学校评价是落实小学性健康教育的保证。小学性健康教育学校评价应侧重于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及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两方面。

7.3.1 学校落实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 整体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安排、教学安排、师资安排、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

7.3.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管理 教师教育教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检查、教师培训、家长培训等。

8 讨论

“在性方面,一切知识的获得、观念的形成、情感的培养、行为的约束、道德的养成等等,均需要系统全面的专门教育――性健康教育”[3]。现阶段我国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阻力和困难。重要的是缺乏政策的引导和统一的性健康教育大纲。可喜的是目前关于小学性健康教育内容,在教育部2008年12月1日颁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所涉及,这首先是表明了教育行政决策部门的态度,这对在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由于是健康教育大纲,因此关于性健康教育只涉及性生理卫生及保健知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性健康教育内容。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首先应将青春期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其次 ,要重视性教育课程建设,目前最急需的是出台性教育大纲并选编教材以及开发性教育教具等。”[4]要保障小学开展性健康教育,必须有政策指引和教育大纲指导,小学性健康教育有了政策和统一的大纲,各地区就可根据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生理心理发育情况,按照大纲的要求编制性健康教育教材,使小学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9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代序).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3.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6

摘 要 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稿)》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课程的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可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新课程 改革 关键问题

随着2011年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体育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之际,一线教师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与困惑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就会产生严重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影响到新课程的全面推广,我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的倾向、困惑、矛盾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健康教育化,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流行倾向之一

当前在“健康第一”体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诸如“健康教育—学生体育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树立健康教育为主导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之类的观点在改革的浪潮中非常流行,大有占据住主流之势,这事实上反映了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一种倾向,称之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健康教育化”倾向。这种倾向的主要观点主要是:学生体质下降已是我事实,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健康,忽视了健康教育,事实表明了过去课程教学的错误和偏差。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把健康教育的目标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把健康教育的内容加在体育与健康课程里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朝着健康教育的方向发展或走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之路才是改革的希望所在。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甚至有些学校不设这门课程。虽然,当前的学校课程改革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然而目前的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中却没有明确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而是将原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分散、渗透到以新更名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主的各门课程当中。尽管新课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没有、不能也不可能包容原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没有明确主张以体育课去替代健康教育课。但在实践中,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已经替代原有的健康教育课。体育课程的更名导致很多人误以为健康教育课已经被合并到体育与健康课当中。这样的主张和行为结果就是导致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消亡,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造成与增进健康的改革初衷背驰而道。对此,人们必须给予高度的警惕和关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好体育课程的本质与健康教育的协调与统一,这样才能使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评价内容过多、形式复杂和操作难度大,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最难把握与操作之一

学习评价评价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已受到大家的质疑,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内容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但评价内容过多、形式复杂和操作难度大,也造成了教师工作强度的加大,某些评价内容可操作性繁琐和较差,还有个别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指标明显不合理、不科学人的身材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有人天生就属于偏瘦体型,再加上有的孩子在身高的快速增高期,体重往往落后于身高的增长,但这并不表明孩子不健康,可见,对孩子进行健康评价时扣除很多分数显然不合理。特别是对学生“情意表现”的评价操作难度大,以前的中小学集权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没有评价“情意表现”的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大有一种难以应付的感觉。因此,一线体育教师必须很好的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改革方向,同时,把握好对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工作。

三、运动技术与健康和体育与健康之间关系,这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困惑于矛盾之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地阐述和说明体育学科的三个本质属性之一就是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健康为目的。换句话说,不具备这一项基本属性,体育课程就不能成立。但据当前体育于健康教学中对运动技术与健康学习关系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就是如何认识与对待运动技术和健康教学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种观点认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技术与健康是冲突和矛盾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的体育课程教学应该比以前的体育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运动技术教学。这种观点认为:运动技术学习与增进健康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随后学校体育也把“健康第一”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体育课程名称在初中和高中更名为“体育与健康”,于是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等于体育+健康。只要我们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的深刻含义,就认识到决不能把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解为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课的合并。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不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健康第一并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唯一指导思想,而是通过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只能说是提出健康目的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7

体育学习 体质测试 调查研究 实验对比 信息反馈

一、研究问题

自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形成了两个标准的两种评价体系,一种是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即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知识技能、体能发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一种是体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体系,即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两种评价体系都为达成体育课程目标和达成体质健康标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两种评价体系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体育教师并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两种评价体系的内在联系,存在着各取所需,脱节失调状态,表现在评价目标不明,评价内容不全,评价方法不当等问题,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和体质测试评价都是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水平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课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着重探讨两个环节的结合空间,找准结合点,使之互相结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充分发挥两个评价体系的功能,更好地推进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有效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问卷调查:发放《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调查问卷》1540份,回收1515份,有效率达98.7%。调查显示:将体育学习评价与体质测试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有98.8%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有82.8%的学生认为能改善身体机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

访问调查:在调研过程中,针对有关研究问题设定了访谈的内容和对象,采用了小组访谈、个别访谈、征询意见等交流的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有目的谈话,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不足,拓宽了资料搜集的范围。

观察调查:在体育教学和体质健康测试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参与表现进行系统的直接观察和记录,采用了抽样跟踪的观察方法,并进行了记录分析,主动发现学生身体、心理的变化,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

2.实验对比法

开发校本体育课程模块,确立选项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以及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方法。在教学对比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传统体育教学法与现行体育教学法异同点的对比,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活动,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对比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调查,有98.8%的学生赞同改革后的体育课型和体育学习评价方式。

3.信息反馈法

在研究的过程中,制定了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采用了信息反馈的方法来有效的调控实验,通过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质健康测试取得第一手信息材料和有效的研究资源,作出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同时对所收集和获取的数据分析、学生的成绩信息等反馈给任课教师和学生,以便他们能够及时的调整教学研究实施方案和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这样保证了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内容

1.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

体育学习评价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体育教学的发展而发展,把传统的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分析评议转变为有客观标准和系统程序的科学评价,这一转变可以反映体育学习评价具有指标性、全面性和程序性的发展趋势,其一,开展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即时的表扬鼓励,而且是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能客观反映体育学习的基础水平和发展水平。其二,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体育考试考查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知识与技能、体能与身体素质、学习态度与情意表现、合作精神与体育作风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质。其三,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问卷评价,而且是多种方法有程序的评价,使评价有序地进行。其四,体育学习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改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是促进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用研究的成果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改进评价工作,使评价工作适应于教学改革和时展的需要。

2.体质测试评价的效果

体质测试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自觉锻炼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结合学校体育工作情况以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基础,制定了体质测试方案,并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课中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练习的能力,加速掌握运动技能的进程;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体质测试工作,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体质状态和体育锻炼效果,学生的身体素质已有明显的提高。

3.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的综合评价

体育学习与体质测试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促进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是提高评价过程的质量,因此,要确定综合评价的内容,列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规范的进行综合评价过程的操作,将体育学习和体质测试有机的结合,可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期体育学习评定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和体育课程标准测试成绩各占50%的权重计算出综合成绩和等级。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对评价有了新的认识,更加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结论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8

本文以青海省西宁市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为研究对象,讨论了西部落后地区小学《体育》新课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具体实施问题,以及当前的这种评价体系是否符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特点,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以期能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深入贯彻提供依据。

2.西部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调查现状

2.1教师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认识。

2.1.1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与体育期终考试关系的理解

统计结果表明:体育教师中认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就是指体育期终考试的占13.95%,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与体育期终考试无关的占18.08%,体育期终考试是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一部分的占55.03%,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是体育期终考试的一部分的占20.93%,这表明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认识还是比较正确的。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还是在过去的老路上徘徊,还是进行单一的评价方式,都是以达标成绩、技能评定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内容,虽说一些教师在尝试改革,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没有具体应用到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评价没有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当中。

以上几点综合表明:西部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还是采用传统的老方式,虽说有一些变化和改革,但是力度不是很大,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全面,还没有脱离传统评价的桎梏。教师认为当前的评价方式不够合理,呼吁改革的声音比较大。

3.西部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存在的问题

3.1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体育学习目标达成的整体要求。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尤其是学习效果评价,必须以学习目标是否完成作为其衡量的重要依据。体育课程学习领域的目标包括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长期以来,我市在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中往往把评价内容放在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方面的考评上,对学习目标中的其他目标,尤其是对体育意识、态度、合作精神等这类非智力和体力因素方面的目标很少兼顾。这些内容不仅是体育课程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学习的深层动力机制上影响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及结果,而且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3.2学习评价、考核内容和教学内容不够统一。

教学内容、学习评价和考核内容相一致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导向、诊断、激励等功效。目前,一些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存在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如学生学习的内容是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而在考核评价时,却把对身体素质的考核放在首位,一些项目内容只教不评,只教不考。这样就把原本有趣的体育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体能训练,偏离了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而使学生厌烦体育课。

3.3评价内容单调,缺乏科学性、有效性。

由于我国学校体育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对体育课程学习本质、特征和价值的认识一直不全面,使得评价中对价值客体信息的选择存在局限性。考核内容大都由教师选定几项内容考核,评定成绩,造成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再现知识、技能的反应器,根本无个性和创造性可言。单一的评价内容使得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严重脱节,评价效度受到质疑。

4.构建西部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针对以往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体育教学评价结构原理,在遵循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毛振明教授关于教学评价的结构、类型原理,抽取其中有关学习评价不同类型分析的结论,作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建构的切入点,并结合西部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现状,建构了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内容。

4.1体适能。

发展体适能既是体育课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依据我国学校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考虑到目前我国少年儿童学生的健康状况,将体适能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内容。

对学生体适能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适能的评价。其中,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适能主要包括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体的柔韧性、心肺功能和身体成分等,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适能主要包括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等。体适能的评价可参考《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根据各个学习水平的体能发展的目标与内容框架,选择几项体能指标评定。在对学生的体适能成绩评定时,建议结合各个年级、年龄的特点,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的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成绩评定。

4.2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对于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学习成绩的评定主要包括: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认识、了解、掌握,以及对学生的重要性;掌握体育健康的相关知识和结合实际生活的情况;掌握符合各年级学生学习水平目标要求的体育运动技能的情况,等等。

4.3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学生对待体育学习与练习的态度应是体育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

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上表现怎么样,有没有按时排队上课,有没有认真配合老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按老师的要求练习,一学期下来是不是全勤,学生是否把在课外所学的一些民间或者民族的传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渗透到体育活动中,等等。

以上是我对西部地区小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体系的初步设想。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的评价体系,从而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D].2000.

[3]季浏.体育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制定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9

关键词:新体育课程;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健康指标;行为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5-0095-02

Abstract:Through 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of the upda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ve system of new curriculu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health index and the behavior index are the key features emphasized.Also ,it 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new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curriculem objectives ; evaluation system; health index ; behavior index

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全面素质教育。其主要特点表现为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以及对社会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培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终身教育[1]。作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面临着怎样去适应的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先后下发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高校体育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

然而,纵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历程,从注重“三基”教育到体质教育,到目前的健康教育,在思想理念、方法手段和实践上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高校体育离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高校新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的区别究竟在哪里,高校新体育课程要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高校体育的效果、评价哪些内容;这些问题困惑着当前高校体育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2]。由此可见,在建立新型体育课程的同时,建立一套新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有现实意义。

1 根据新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评价体系框架

评价任何一门课程,必须紧紧围绕该课程的目标进行[3]。新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它与传统的体育课程有明显的不同,即体育知识和技能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紧密结合,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进健康的手段,把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及行为结合到教学之中。因此,高校体育新课程的目标体系应包含3方面内容,即运动目标、健康目标和行为目标。

1.1 运动目标

运动目标由运动知识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构成。

(1)运动知识目标主要促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其中以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对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3个方面,构成了运动知识目标的3条主线。

(2)运动技能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1―2项自己较为喜爱的运动项目的锻炼方法,并在这方面形成一定的特长,为今后的自我锻炼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与体育相关的安全及自救技能,如游泳技能、攀登技能、在出现各种突发事件时保护自己和同伴的技能等等,这些技能是运动技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2 健康目标

健康目标由身体素质目标、形态机能目标、健身知识目标构成。

(1)身体素质目标要求发展与学生增进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有氧耐力等。

(2)形态机能目标要求学生的人体组成成分、身体匀称性方面达到或接近较理想的标准和要求;发展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心血管系统机能和心肺功能。

(3)健身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健身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健身有关的保健、养护和卫生等知识,为达到身体健康目标服务。

1.3 行为目标

主要由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3方面构成。

(1)运动参与目标。体育的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通过身体运动来完成和实现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因此,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主经常地参与锻炼,并能鼓励和带动周围的人一起锻炼,这是实现运动参与目标的前提。对于大学生来说,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习惯对于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尤为重要。

(2)心理健康目标。体育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强调素质教育、发展个性,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是新体育课程区别于传统体育课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育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情绪的调控能力和树立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两大方面。

(3)社会适应目标。通过体育教育及体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体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根据以上新体育课程的目标,可以勾勒出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图1)。

2 健康指标与行为指标是新评价体系的特征

当前,体育课程的评价在内容、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内容上看,以各类硬件指标(如身体素质、技能、技术等达标评价)占主导地位。从方法上看,以终结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的做法十分普遍。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和兴趣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软性指标很少涉及,这就不能充分体现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也无法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正因为如此,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作为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现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国内有的学者提出了“显性课程”理论和“隐性课程”的理论,在理论上把体育课程的内容从传授技术、技能等直接的可量化的教学内容扩展到了行为、意识、精神教育等无形的教育内容,从情和意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和健康良好的品格。

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是体现“隐性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与各项硬性指标互相补充、互相依存,又相促进,在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是互相渗透、重叠和交叉的。各项硬性指标也强调了学生态度和个性的发展,而健康指标和行为指标中同样包含了体育知识和锻炼技能的内容,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该说,这些思想并不是十分新鲜的提法,但作为一项课程评价指标去衡量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来说,却是一个新课。这是因为,“隐性课程”也好、软性指标也好,作为教学的内容并不难,如作为评价体系指标,首先要从观念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效果。完全以单一的、看得见的定量指标来评价体育课程的做法,已不符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 关于新课程评价原则与方法的思考

3.1 评价原则

由于新体育课程是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用体育手段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门独具特点的课程,因此评价该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以下几个原则和要求来确定:

3.1.1 应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为目标

确立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内容与标准,首先应从素质教育的育人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能反映学生所掌握的生理、营养、社会、环境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能对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起指导作用,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HTK]

3.1.2 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大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觉锻炼和终身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重新构建的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新体育课程真正达到竞技体育娱乐化、趣味化、健康化,有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强化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体现大学体育的作用和价值。[HTK]

3.1.3 应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新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使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关注的核心着眼于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让整个课程设计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的地位。传统的强调整齐划一、高度规范化,而常常导致刻板无趣令人生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3.2 评价方法

体育课程评价方法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每一项具体的评价内容,都要通过适当可行的评价方法来实施。在新体育课程的推行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因此,评价方法的制定必然是一个细致复杂,难度很大的新课题,但也是必须组织力量攻关解决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制定评价方法总的思路上应考虑两个方面的有效结合:一是硬性指标(定量指标)与软性指标(定性指标)相结合;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10

1.自主康复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对河北省和华北区部分高校进行了保健体育教学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有27.91%的高校未开设保健体育课,对病残伤学生实行免修制度。(2)学生体育文化知识贫乏,有86.25%的学生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有96.18%的学生不会自己锻炼身体;(3)学生渴望通过体育进行健身,但有89.64%的学生感到失望。究其原因:不开课的高校主要是没有教材、没有专职教师、缺乏康复设备;开设保健体育课的高校中,有89.61%采用学生集中上课,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保健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教学内容以武术和气功为主,缺少针对性强的、适合每个学生身体状况的健身、康复、保健内容;忽视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如何制订一个既能体现保健班的特点,又能体现学生身体差异的保健体育教学模式值得我们体育教师认真思考。

2.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构建

2.1自主康复模式的内涵

康复是研究人体损伤后康复的基本理论和康复规律,并采用积极性治疗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自主康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个体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自我设计、自我实践、自我调整、自我评价等方法,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自主康复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以目标促康复,以模式促能力,以内容促知识,以评价促提高。

2.2自主康复模式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它制约教学的全过程,指导着教学的双边性活动,是教学过程的导向性要素。保健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身体状况各异、心理活动复杂,非常渴望康复。为此,教师应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育观、健康观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奋发进取、坚定自信、克服困难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理论知识、常见病、心理疾病、现代文明病的预防知识;掌握制订锻炼处方知识和技能;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掌握科学评价身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监测意识,培养学生自学、自创、自练、自控能力。

2.3自主康复模式的内容

自主康复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自卑、迫切地渴望健康)、身体情况(病、残、伤、体弱)、体育情况(认识、知识掌握、兴趣)为基础,以康复为导向设置的多元性教学内容(见表1)。

2.4自主康复模式的评价体系

为体现评价的个体性和公平性,我们构建了以个体学生为对象的个体动态评价体系,此评价体系采用整体与个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强调根据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动态评价(见表2)。

2.5自主康复模式的操作

此模式的构建以1学年36周为一个周期(每周2小节课,每节课50分钟),分六步进行。

第一步:确定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体检、伤病史和运动史调查、体质测定等,我们可获取制定康复锻炼处方的必要资料。校医和任课老师对每位学生体能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掌握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记录并反馈给学生。学生根据校医和教师提供的分析结果,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有选择地确定1―2个主要目标(第1―2周)。

第二步:获取知识。教师集中讲授康复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制订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获取一些体育保健与康复锻炼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制订处方做准备(第3―4周),强调学生获取知识应主动、经常、积累、更新。

第三步:制订处方。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获取的知识,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处方,教师分别指导、帮助。以每节课50分钟为例,处方的制订应包括5―10分钟的准备活动,主要安排基本技能内容,目的是让身体逐渐“暖和”起来,适应基本部分的活动;25―30分钟的基本活动,在这期间安排康复技能的学习;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技能,每周的第1小节为集体学习时间,第2小节为自己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在靶心率范围内(57%―78%的最大心率值);10―15分钟的整理活动,使高负荷的心肺和肢体活动,逐渐“冷却”下来,恢复安静状态(第5周)。

第四步:实施处方。学生对自己制订的处方进行实施,前两周为处方的试用阶段,对处方的内容、运动量可作些微调整,调整后的处方就作为本周期的康复锻炼处方(第6―34周)。教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五步:目标检测。其主要是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医学检测,主要是对学生身体康复指标进行评价;身体检测,主要是对学生形态、机能、体能等指标进行评价;自我评价,主要是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掌握康复技能、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第35周)。

第六步:分析结果。该步主要是对医学监测、身体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掌握身体康复状况、身体情况,为今后确定新的目标做准备。一般以学生为主,校医、教师为辅(第36周)。

以后各周期的目标就在上一周期第六步的基础上制订即可,其它步骤通用。

3.结语

新构建的体育课程模式,应该是在保健体育教育总体要求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更符合学生身体状况和保健体育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注意审视度势,及时修正,使保健体育教学真正担负起让学生健康地走向社会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袁淑娟.保健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0,(3).

[2]袁淑娟.普通高校保健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增).

[3]黄茂武.实用体育保健与康复大全[M].科学出版社,2000.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11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体育教师;机遇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改革既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又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学体育教师所遇到的机遇

1.体育课程地位提升,也会提升体育教师的形象

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可以不上计算机课,可以没有思想教育课,但体育课却是各国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国内的体育课一直不受重视,遇到问题,舆论又会把责任归咎于体育教育,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虽然体育不能包办人体的健康,但是作为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种手段,也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2.体育课内容标准的改变,将会给体育教师更多的选择权利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为了满足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课程标准》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设置了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学习水平,共七个系列。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选修内容则是为了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设置的。

3.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将给体育教师教学工作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好地体现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综合评价主要采用学校领导、教师本人和同行评价的形式。从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三方面来评价。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主要采用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多种评价形式进行。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就更为客观和公正,他们的能力和智慧可以在新的评价中更好地体现出来。

二、中学体育教师所遇到的挑战

1.教学领域的拓宽

课改的实施需要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壁垒之中,不能仅仅限于提高体育专业技术,而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这也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不断地学习、掌握大量新的知识,不断吸取新观念、新见解,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训练、科研和管理服务,才能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2.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化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基层教学中尤为突出,教师是绝对的领导和权威。在课堂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3.创新能力的挑战

体育教师要强化自我的科学观、世界观,强化独立思考与独立决断的意识,要对新的体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学习、实践的热情;要善于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发现”,去“超越”,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出现在课堂内外的问题。体育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受益。

三、总结

就体育教师而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后者已经列出了必须执行的一系列详细指令,而前者则卸除了束缚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种种桎梏,这些未知边界的课程空间正等待着教师最大限度地去展现独特的、不可为他人所取代的教育智慧。从这层意义上说,新课程无疑是对体育教师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一次真正解放。因此,面对新课改,体育教师应该抓住机遇和挑战,为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121~150.

[2]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敬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新大纲[J].体育科学,2002(3).

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范文12

[关键词] 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健康教育效果;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0(c)-0117-03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健康教育与系统医疗护理相结合,促使患者自愿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1-2]。随着医疗模式转变,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即单一的文字或口头健康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要求。曾伟娴等[3]报道,专职护理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住院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和护士健康教育能力,但护士人力相对或绝对缺乏,大部分医院还无法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为进一步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和护理质量,本院将实行新的健康教育模式后对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和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7~12月实行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和2013年1~6月开展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后的住院患者共120例,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患者年龄6~86岁,平均47.6岁;患者住院天数5~30 d,平均10.5 d。对照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3.3岁。观察组60例,男性4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受教育程度以及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调查对象均无精神意识障碍,能正常交流和有效沟通。

1.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和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1.3 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

1.3.1 集体入院教育 由培训合格的初级以上责任护士按照制订的规范入院教育内容和流程对当天所有新入院患者实行集体入院知识教育,行动不便的患者采用个体化教育模式。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的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的介绍,医院和科内各项制度的介绍,将医院和科室的环境、布局、检查线路等,以图片、图表的形式向患者讲解,提高患者知晓度。

1.3.2 集体术前教育 由培训合格的中级以上责任护士按照规范的术前教育内容和流程,采用多媒体和现场示范形式,对次日行手术的所有术前患者或家属实行集体术前教育,内容包括:术前患者自我准备,术前饮食、活动,术中配合,术后饮食、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等,并针对患者术前紧张焦虑心理给予心理支持。

1.3.3 护患沟通会 每月定期召开,由护士长或中级以上责任护士主持,患者或家属代表参加,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帮助患者学习疾病健康知识,每次讲座后进行知识抢答、发放小礼品,充分调动患者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患者的学习效果,提高患者对护士的认同感。同时在会上主动征求患者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意见,了解患者思想动态,督促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4 个体化健康教育 在患者住院期间,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阶段,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实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健康教育,如对高龄和文化程度低的患者,护士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以期让患者理解和配合。对于缺少家庭支持,无亲友陪伴的患者,护士除做好疾病知识健康教育外,还应关注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给予适时的安慰,每日增加查房次数,并鼓励同房病友与患者多交流,减少此类患者的孤独和陌生感,利于疾病的康复。

1.3.5 健康教育资料 ①制作科室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展板,宣传单,挂放在病区走廊,为住院患者和家属提供可取阅的疾病健康教育资料;②根据科室的专科特点,制订本科室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包括医院及病区环境介绍、特殊检查指导、科室常见疾病围术期护理、出院指导等内容,每个病房定位挂放,方便取阅和查询;③制作科室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处方,采取护士发放和患者自行取阅的方式。

1.3.6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 对于本专科已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如腹股沟疝等制订规范的护理和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责任护士每日按照路径实施健康教育。

1.3.7 集体出院教育 由培训的初级以上责任护士对即将出院的所有患者实行集体出院指导,内容包括:患者出院后的饮食、药物、功能锻炼、复诊时间、项目及预防保健知识。本科已实行医护联合查房,所有的责任护士均分配到各医疗小组,晨间查房后,责任护士已了解当日或次日出院患者情况,各医疗小组汇总后,实行集体的出院教育。

1.3.8 应用住院患者健康实施、评价登记表 本院统一制订住院患者健康实施、评价登记表,每一位患者住院期间责任护士都必须使用该表格,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健康教育项目、宣教时间、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的评价。将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内容分为3个部分,即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和出院阶段,入院阶段包括科室介绍、住院安全等,住院阶段包括饮食、活动、疾病相关知识、护理相关知识等,出院阶段则包括休息、用药、随访等指导。将对患者的评价内容分为患者是否能复述、解释、模仿和操作4个方面,均采用选择或打钩的方式填写,实行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双签名。

1.4 评价方法

1.4.1 健康教育效果评判 采用本院统一制订的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入院宣教、护理安全、饮食、药物、特殊检查5个方面共12个条目,总分为100分,分3个级别,完全掌握评8分,部分掌握评6分,未掌握评0分;最后一项4分(为患者对科室的总体评价),非常满意评4分,满意评3分,较满意评2分,不满意评0分。调查表每月发放10份,由患者或家属填写,共计回收有效问卷120份,回收率100%。

1.4.2 健康教育质量评判 采用本院统一制订的健康教育质量考核评分表,分为4个部分,总分100分。入院及安全教育20分,药物、饮食、活动35分,围术期健康教育30分,出院指导15分。由质控组长每月检查考评。

1.4.3 患者满意度评判 采用本院制订的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护士责任心和健康指导5个方面共10个条目,总分100分,分4个级别,很满意评10分,满意评8分,较满意评5分,不满意评0分。共发放调查表120份,有效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秩合检验方法,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T=21,P

3 讨论

3.1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增强

实施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后,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可以接受多次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疾病康复知识得到不断强化,患者掌握程度显著提升。健康教育路径的使用,使护理人员依据路径对患者进行从入院到出院的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4]。在集体入院、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中,患者受到集体氛围影响,学习时会比较专注,患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接受集体宣教的患者能系统了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同时增加了护患沟通的机会[5],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此外,集体健康教育将分别进行的相同工作集中进行,减少护士重复工作量和时间,在目前护理人力紧缺的情况下,有效节省了护理资源。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模式以来,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康复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

3.2 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转变护理模式,实行“责任落实、包干到底”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每位护士都有自己分管的患者,护士责任心全面提升,每日深入病房评估患者,对所分管的患者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用住院患者健康实施、评价登记表,及时评价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再根据评价结果采取个别补充指导。将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改变了以往护士对患者的宣教只有措施而无结果评价的弊端,实行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双签名对护理工作也起了监督作用,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3.3 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实施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模式以来,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度得到提高,能主动配合并积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护理中。护士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加强专科知识学习,并运用所掌握的医学、护理学专科理论和技能,主动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心理、健康知识和康复指导方面的问题,将整体护理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建立更为融洽、和谐的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得到稳步提升。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干预活动,促进患者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相关因素,预防疾病。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6]。患者对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高,遵医行为就越好[7],常规健康教育由于形式单一,已不能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而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灵活应用即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落实到位,又有效地节约护理资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建,刘晓勤,赵琇利.护理干预对冠心病监护病房微量泵持续给药病人依从性影响研究[J].护理研究,2009,23(3):223.

[2] 李诗君.产科护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全科护理,2009,7(4):363-364.

[3] 曾伟娴,古惠英,姚嘉萍.专职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64-66.

[4] 黄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21-122.

[5] 杨丽黎,叶志弘,冯金娥,等.设立各种集体教育项目深化住院病人教育[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8,6(1):72-73.

[6] 李文慧,王克芳.术前健康教育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精神状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6,20(34):3151-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