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1 17:26:29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09-1

中职的学生多数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家庭情况普遍不好,学习素质不高,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职中阶段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中职后进生是指在中职阶段一部分智力正常、没有学习技能缺陷、学习进步、品德发展存在暂时困难或二者均存在暂时困难的学生,由于在这些方面发展的严重不足,使其难以全面发展。中职大量后进生的存在给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中职班主任和教师,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与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认为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至关重要。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了解其心理特点,重视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就谈谈抓住心理健康教育转化后进生工作中的探索。

一、做好转化前的准备工作

后进生是班级中的特殊群体,但他们并不天生就是后进生。每一个后进生都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都是特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背景的产物。我们只有了解形成的原因,才有可能在转化工作中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因此弄清后进生的形成过程是我们转化的首要任务。如:我们班上丁江涛同学平时作业不做,考试时候睡觉,上课看小说,我就从同学、家长那了解情况,做好做思想工作的准备工作。

二、用心交流,用爱感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因此,老师要用真心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教育工作的支撑点。工作中注重施行爱的教育,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不要带着仇视的眼光看待,对他们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同时,要学会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后进生想得到什么?不想失去什么?这都是我们要关注问题。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位调皮的学生陈林,常常喜欢搞一些恶作剧,如:乱拿别人的东西、戏弄同学等。年轻气盛的我,上去就是一顿批评。当时学生很老实地做到了自己的位子上,我满以为生效了,可不好的表现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弄得我很是苦恼。后来,我想如果不当众批评,而用心平气和的态度与学生沟通,可能有另一种结果。我就试着接近他,不时跟他谈心,多关注他,结果大有改变。现在想来,他只是想得到老师的重视,引起老师的注意,才出此下策。只有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心灵,从而去关心他们,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三、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催化积极表现

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称赞,尤其是后进生,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的实践证明,教师的称赞和对后进生真诚的欣赏所引起的教育效果往往比反复地说教和批评要好得多。赏识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学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寻求“闪亮点”,然后用感情培育它,用道理巩固它,用实际行动去扶植它。我在找每位后进生谈话之前,先对其进行一番勘探,发现他“深处的宝藏”,用“赏识”的眼光对待他,让他感觉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赏识他,从而消除他的戒心,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交谈,去掉他们的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记得班上有个叫赵杰的同学,平时经常旷课,上课睡觉,还抽烟喝酒,破罐破摔的样子,在上电子专业实践课时,我发现他正确快速地完成任务,我课后找他谈话,表扬他动手能力很强,可以把专业课学的很好。在后面的学习中,发现他对专业课感兴趣了,还主动提问题,学习进步了,他也自信了,其他方面也同时进步了!

在教师赏识后进生的同时,也要为后进生在班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适度为后进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四、联系家庭,共同教育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靠班主任在那里“单教”是不行的,必须求得家庭的配合,差生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心理关爱。在这方面的做法是:首先,就转化后进生的总体设想和家长取得联系,使家长了解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方面的具体安排及实施细则,以求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其次,使家长要端正教育观念,抽时间和孩子多沟通交流。第三,使家长尊重孩子,全面了解、正确的引导孩子。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我们只有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动之以情,深于父母,晓之以理,细如雨丝,用爱去叩击学生的心灵,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让他们享受胜利的喜悦,重振自信心,中职后进生这一朵朵迟开的花一定会在春天开放得绚烂多姿。

[参考文献]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职高英语教学 后进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职业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在教育后进生方面,更显得尤为重要。在职业高中的英语课堂中,可谓大多都是后进生。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求上进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长期在集体中处于后进,常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和歧视,很少得到理解与信任。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而他们心里的可塑性很强,对他们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还能大幅度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充分挖掘各方面的潜能,同时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他们的一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 通过课程的形式或咨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职高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不轻视英语差生。部分教师对英语成绩差的学生的轻视往往溢于言表,并对他们经常批评贬低,甚至对其成功和进步也持有怀疑与否定的态度;或者有意降低对他们的要求。低期望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随之降低,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逃避学习 ,或以异常方式表现自己,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于教育者的失误造成的。英语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是受到重视的,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二、以赏识教育为载体,催化积极表现。教师要为后进生在班集体中营造赏识的氛围。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适度为后进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另外,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后进生的心里障碍,为他们搭建被赏识的舞台,帮助他们走出障碍圈,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第三、让真情感化学生。教贵情深。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老师的教育,只有从心底里感到老师的话是对的,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心理认同,才能接受并改正。依据心理学原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应遵循“真诚”的信条。因此,老师要用真诚换得与学生的沟通,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自觉迷途知返、改过自新。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觉得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受到环境的干扰及习惯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总具有很大的反复性,好三天,坏两天,今天做到了,过几天就做不到了。出现反复是正常的事,这是进步中的曲折,绝不是徒劳无功。因此,在教育后进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后进学生帮助,而且要给时间,而不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朽木不可雕也”这些打击后进生积极性,刺伤其自尊心的话。

情感具有强化和动力功能。在职高英语教学中,积极的情感能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英语学习收到明显的效果。无论对于哪一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都不要放弃期望的目光,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不能歧视他们,而要以耐心、爱心和关心去感化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上进激情,以学生兴趣为突破口帮助他们圆满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找回自信,及时获得成就感,例如,在给学困生设计课堂任务时应努力做到:低起点,缓坡度,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多活动,快反馈,让学生短时间内看到进步;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四、改变课堂消极心理状态 。一节英语课45分钟,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兴趣差;以及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有时他们在课堂上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将课堂秩序搞乱,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还可能把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搅得一塌糊涂。这类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茫然、观望、应付、“争宠”。我们教师要根据每个差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变“坏事”为“好事”,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改变这种消极状况,我从下面几点进行:

1.激发。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不失时机地对差生进行激发。或安排专门时间做思想动员,或见缝插针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决不歧视和冷嘲热讽。

2.互助。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差的同学组成互助小组,让他们互相帮助,既取得了学习效果,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中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性学习 重要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98

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已经成熟的高中生来说,心理健康程度对其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更加融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不良的社会习气,高中生在面对繁重学习任务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诱惑的影响,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关,如果学校老师能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就会避免很多灾难的发生。有些学校老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总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深入地探究高中生的心理活动,片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起不到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站在高中生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以高中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是高中心理教育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原因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就难以凸显高中生的主体地位,难以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十分片面,很多深层次的东西不通过研究性学习就难以发现并解决,因此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在一起。

(一)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的学科化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高中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生的一门课程来进行,并且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来上课,甚至还组织期末考试来评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高中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是没有什么错的,但是以一门课程或者还要考试的方式来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免有点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含义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主观世界影响的,而其他文化课一般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传授和探索,把这两者相提并论是不合适的,容易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仅依靠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心理健康的好坏。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科化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促进作用,且还不利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的主体探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以角色扮演、讨论等形式展开,这些教育方式都是由教师事先设置好的,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还很好奇,对这些教育形式充满了热情,也愿意主动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方式也能取得一些不错的教育效果。可时间长了以后,学生会对这些教育方式感到麻木甚至是厌烦,因为高中生这个时候的思维能力已经趋向成熟,对这些表面化的教育已不再感兴趣,这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中生还是比较想和同龄人沟通的,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讨论话题。

(三)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充当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教育活动参加的主体,而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教师事先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也是教师安排好的,学生不能按照意愿去学一些心理知R。教师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一样的,用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去对待每一个学生,肯定是不行的,这样会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停留在表面的知识传输上,没有与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起不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整合措施

(一)科学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过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模板化,致使心理知识的传输存在很多偶然性,不能引起高中生的足够重视,很多教育内容也是根据教材提炼的,教师讲授的心理知识停留在表面上,高中生不易领会到一些客观理论的含义,从而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分析方法对教材中的例子进行分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合理运用研究性学习资源,如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文献检索等科学方法对相关心理健康有关的资源进行研究,教师向学生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使用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资料,在研究案例的时候鼓励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

(二)定期举办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时期,如果教师一直依赖课堂上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起到有效的效果,他们喜欢参加一些内容丰富的活动,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通过一些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体现出来。要注意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加入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活动设置的情景或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性的分析,让同学们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多么重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从自身找问题所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稳定发展。

(三)合理运用主题探索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探索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确定下来一个主题,然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主题的探索和讨论中,教师可以事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确定一些与学生兴趣相关的主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谈到自己心里的感受,再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记者:史教授您好!2005年10月11日,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伦理 心理 生理知识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和完善‘三理’教育的有效机制”,把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三理”教育纳入学校课堂教学中,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见河南省教育厅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请您介绍一下省教育厅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史彩娥: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2002年8月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精神,2002年10月,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为我省设置的六门地方课程之一,并且规定小学12学时,中学14学时。省教育厅要求2003年秋季首先在实验区的一、二、三、七、八年级使用,然后逐年推进。根据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以下称省基础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地方教材――《心理健康》。

2003年5月,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转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并提出了贯彻意见。要求从2003年秋季开学起,省辖市有条件的中小学都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学校要按照教育厅印发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教基[2002]517号),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地创建的示范性高中、各实验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县城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培训,对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和地区的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为做好这项工作,省教育厅专门下发文件,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设在省基础教研室。

记者:省基础教研室作为政策执行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这些年来为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史彩娥:首先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2002年10月,省基础教研室成立教育心理室,配备了心理健康教研员。2003年10月,各市也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心理健康教研员的配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专人负责。省基础教研室要求学校抓德育的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实验区、城市学校和有条件的城镇学校必须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从2004年起,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河南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开始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做的工作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受教育厅委托,每年对地方教材――《心理健康》进行教学教法方面的培训,不定期进行教学观摩,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水平。2004年至今,举办了两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到目前为止,进行了两届心理健康教学论文评比。

2.培训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每年省基础教研室不定期对全省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系统,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每次培训请心理健康专家咨询组成员为教师“量身定做”一些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料,深受欢迎。

3.建立了两批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以科研带动实验。科研实验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加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各实验校立足解决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和薄弱环节,申报研究课题,以科研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4.下发了关于对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的评估文件,使得各心理健康实验校向规范化发展有了依据。

5.2004年成立了“河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发展了一批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会员,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6.面向全省教师进行网上咨询服务。2003年,在省基础教研室网站“心理咨询”栏目里开辟了“心理快餐”“心理辅导”“学术交流”“政策法规”等栏目,放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相关资料,解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包括家长和学生的疑问和问题。

7.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做好教师的“服务员”。心理健康是一门新学科,专业性较强,大部分教师是兼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为此,我们为教师开通了免费咨询电话,每周五下午为教师答疑,深受教师的欢迎。对于教师转介过来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请心理治疗专家为其作系统的心理辅导。由于目前高中学生严重心理问题者多,我们在河南省教育厅高招办的《招生考试之友》杂志的《心理氧吧》栏目里,专门开设了“史教授心理信箱”,解答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8.送心理健康教育到学校。每年深入到各中小学校为中小学教师、家长、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09年4月份,省基础教研室和《大河健康报》联合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公益活动,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增进了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了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记者:河南省各地在省基础教育研究室的指导下,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几年来,各地也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发展不平衡。可喜的是,不少市教育局领导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逐步稳渐有序地开展这项工作。有的地方的心理健康教学研究活动已经正常化。特别是一些实验区和一些城市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参加一些心理健康课题实验研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运用板报、信箱等进行心理咨询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开设课程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感觉到心理健康课程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了心理健康意识。

我们走访了一些教育局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后发现:心理健康课使得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会耐心倾听学生心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融洽了师生关系。有的学生说:“上了心理健康课,解决了自己的困惑,缓解了心理压力,许多心里话平时不敢和别人讲,但是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心理老师懂我们,也会教给我们好方法;从中还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情绪也好多了,心理课是我们最开心的课。”许多家长都有同样的感受:“上了心理健康课,孩子变得懂事了,在家里也会做家务了,有时说的话和做的事挺让人感动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普遍反映:学校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了,师生关系好了,学生的问题少了,也好管理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也找到了好方法。教育局的领导反映说,只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老师最喜欢听,几百人的会议大厅几个小时的课程居然鸦雀无声,老师们这么好的听课态度和注意力是从来没有的。老师们听课后反映: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很实用,就好像是说给自己听,专家能把生活中的现象上升到理论高度,把抽象的心理健康原理讲授得通俗易懂,听课后发现了自身沿袭多年的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掌握了走进学生心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多年来困惑我们的如何践行课改理念、解决形势下学生出现的诸多心理行为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解决教师的职业枯竭问题等,从心理健康讲座中找到了有效方法。

记者:具体到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河南省总体情况如何?

史彩娥:通过调研发现,实验区的一些心理健康实验学校,城市的重点学校,示范性高中,已经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的是专兼职相结合,师资相对稳定。实验区的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并且把心理健康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按照地方课时进行授课;有的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时更多,达到每周一节。从现状来看,我省的地方课程内容,目前只有心理健康课程落实得比较好,各市不但有专人负责,各学校师资队伍齐全,课程开设也列入了教学计划。2003年以来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组的专家们一直在对我省的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着专业引领;大多数的实验区学校、心理健康实验学校都配备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且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正在有序推进。总体上看,城市好于农村,实验区比非实验区好,实验学校比非实验学校好。

我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教材编写至今,已经七年有余。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偏少,而且近年来学生出现的许多问题教材中没有涉及,教材内容也没有修订。过去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另外,教学参考书虽然编写出来,但是由于教师少等原因,也没有出版。这些情况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鉴于此,省基础教研室依据我省制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和我省中小学生实际,编写了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学生用书),这套读本,既能解决学生中常见的问题,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为了便于心理教师的教学,提升广大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省基础教研室组织专家组成员和部分有经验的一线心理教师为全省的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六本。此外,还为家长编写了一套《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丛书》。读本中把近年来中小学生常见的学习、交往、性格、情绪、青春期心理等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以及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故事撰写得清楚、具体、操作性强,家长读后就会用。

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在岗的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和学校调研,经常深入学校为教师、家长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深受大家欢迎。这些工作是今后需要继续加强的方面。

记者:现阶段,河南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史彩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时至今日,有不少地方和学校此项工作做得不错,也有不少学校校长虽然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重要,但是心目中还是坚持认为升学、应试教育是根本。虽然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在增多,但由于考评学校的主要指标还是升学率和分数,因此,一些学校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为应付检查、评比或达标,也名不符实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主义明显。

2.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稳定问题。目前,随着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扩大,专职教师的增多,他们的编制、工作量、职称评定问题越来越突出,也是影响这支队伍稳定的主要原因,更是我们在推进地方课程和新课程中的障碍。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有形式化、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倾向。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向着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4.有待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河南省目前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记者:针对现存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史彩娥: 建议教育部专门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文件,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其次,一方面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获取职业资格的必修课程,学会调适自身心理健康,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另一方面要认真解决心理教师的待遇问题,比如工作量的计算、职称评定、编制的问题等。再次,建议把心理健康列为高中的必修课,以解决目前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重视评估工作,将评估工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

记者:您曾说河南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任重道远,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史彩娥:河南省地方课程《心理健康》实施以来,给学校、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尽管各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情况还不平衡,地方课程推进任重道远,还可能存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增强了信心,坚定了方向,无论困难多大,我们都将义无反顾、坚持不懈,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地方课程《心理健康》的实施和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朝阳事业、明年的地方课程――《心理健康》之花定会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论文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问题中的一个部分,它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的广泛开展而出现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实际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对他们的较高要求。由于诸多原因,此问题还没有引起较高的重视,我们通过查阅以往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还非常少,本文试图对这个问题作适当的开头,以期引起讨论和研究。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称心理健康辅导教师,是指具有扎实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知识,经过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掌握和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主要教育任务的教师。其出现具有时代紧迫性和必要性,他们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峻的形势和社会各界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呼声下应运而生的,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需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大多是兼职教师,专职教师较少,但是他们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作用一定会得到更大的展现。

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和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部分,具有教师的一般属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由于受一些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科学的选聘、任用、考核和培训,似乎是所有的教师只要看过几本心理学书籍、听过几次心理健康讲座就都可以、都能够有效从事心理健康的教育与辅导工作。现今许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这些教师承担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但是其理论准备、教育方法与角色意识等都应该与其原来所授学科有所差异。实际情况是:他们中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开展教育与辅导工作,常常套用德育的、说教的模式进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没有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社会地位和权利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社会地位与权利是依附于教师社会地位与权利之中的,教师社会地位与权利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一个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已开进了学校课堂,心理咨询室已纷纷建立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已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敬,但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学的开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至今没有权威地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内容、方式、评价手段,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安排:到底是每两周一节还是每周一节;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需要广大专业人员和教师进一步探讨。由于认识还有待提高,因此本就十分少的课时经常被中考、高考的所谓“主科”挤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得不到保证,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渴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同时,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许多学校为了完成升学目标而不得不搞题海战术,打“时间战”,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却没有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仅仅落在范围极其狭窄的面对面心理咨询上,并且更多地趋向于障碍性心理咨询,对发展性、教育性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涉及极其有限,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现今,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更多的学校却只是当作一种摆设,作为学校招生宣传、提升学校档次和名气的工具之一,许多学校的咨询室软硬件均达不到相关专业的最低要求,有的咨询室除了冰冷的沙发或者硬椅外什么也没有。对软件的建设则更加忽视,没有培训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的意图和规划,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像其他科目教师一样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完成工作任务。殊不知,心理咨询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很强的学科,人员素质这一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有序进行。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甚至连基本的专业图书、期刊参考资料也没有,工作的盲目性非常大,全凭心理咨询人员的主观行事。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边缘化,开展工作处处遇到困难,“两不管”处境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地位非常卑微和尴尬。随着“普九”的基本完成和高中的扩招,很多学校都实行了年级管理制,将所有的老师分到不同的年级,可是一所学校为数不多、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由于没有固定在某个年级上课或根本就没有上课,那么很难划分到某个年级。于是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生硬地划为后勤,作为教辅人员看待,可由于没有在后勤从事相应实质性工作,后勤又把他们当作教师看待,这种两不管的处境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一种极大的打击。不仅如此,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身利益的经济待遇问题还经常被边缘化、被忽视。对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理高消耗”职业来说,极易产生“心理枯竭”、职业怠倦和不思进取。许多心理健康教育从业教师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尴尬,根本不进行业务知识的学习和钻研,或者干脆改行教政治、历史等考试科目以挣取课时费,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很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甚至对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专业地位和权利并没有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体现。究其原因,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比较严格的专业标准、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专门的认定制度和聘任制度,不是任意科目的教师都可以担任,更不是一些素质较低的教师的最后归属。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和尊重,其职业吸引力就较低,从而很难吸引更多更好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进而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举步维艰的局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自己扎实的专业思想和意识,在工作中处处体现专业性,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功底——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才可能有专业的行为和表现,最终才能有专业化的体现。在工作中,应注意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思想,将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活、融入环境,潜移默化地表达,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隐性、熏陶作用。笔者曾在2005年11月参与组织、协调在巫山高级中学举办的“渝东片区政治优质课大赛”活动中,书写过一条简单提示标语——“温馨提示:请将你的手机改为振动!”大赛后得到大赛评委、专家和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将一条冷冰冰的警示语用一个简单的“温馨提示”表现出注重人性、以人为本,体现了我巫山高级中学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办学思想。笔者在后来反思这一微小举动产生的较大反响时认为,这是长期形成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的结晶,是一种专业化的体现。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素养的专业化。丰富的理论准备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扎实的专业技能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其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应该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理想的建立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变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专业自我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心理健康教育风格的总和。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问题,因为这是当前应该着力研究和解决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上进入了课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站得住课堂,应该具备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广大教师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具备作为一般教师的专业化素养。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必须具备自己独有的专业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是简单的心理学知识或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它更多的是一种体悟式教学,重在学生的体验,十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和谐的体验。因此要求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不局限于机械的规则“框框”,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即时的应对策略,根据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不同学生设计教学,最大限度地进行教学创新。

2.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学生展开心理咨询和简单的心理治疗,不仅要对有心理困惑和问题的学生展开障碍性咨询,而且更要对广大健康学生展开发展性、教育性咨询以及团体辅导与咨询,以预防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在目前情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很难与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分开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简单心理治疗这一较高专业能力,能对全体学生展开比较专业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简单心理治疗。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多维度、方式多样的,单一的方式很难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多种方式中较为有效的就是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领悟心理健康的内涵,懂得如何维护、促进心理健康。这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较强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这些方面都是当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和发展的要求。

4.较强的科研能力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与年龄教育相符等等。

    近年来,心理健康普遍发展。在欧美等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认为是人们对传统心理咨询感到不满之后,力求改革、提高的产物。西方学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提高治疗,忽视了发展;只为少数产生了问题的学生服务,却忽视了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心理咨询只是被动地等待问题的发生之后去补救,却不主动地预防问题的发生。

    在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欧美西方等国家有着不同的背景。我们的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因而在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时,我们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诸学科进行比较,学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以上各学科有着部分重叠和相互交叉的关系,认为德、智、体、美、劳诸教育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各育都可被视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对学生传授心理知识,安排心理辅导活动等内容,又都是其他各育无法取代的。而在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容易混淆,在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我们与欧美等西方国家开展心理教育的不同之出。因此,对西方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还要根据我国国情与教育实践具体情况而定。目前,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向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21世纪的社会更需要心理健全的人,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美好时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塑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有用人才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熟。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种种原因,学校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心理卫生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教师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或者在遇到学生心理问题是束手无策,更谈不上指导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挠,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的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行下一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并非截然的和绝对的。学生无法被截然划为心理健康的和心理不健康的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学生,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有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中小学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治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具体表现。

    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健康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行为问题,可以有效的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如,一个小学生最初在课上捣乱,可能就是为了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只是他在用不恰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如果教师重视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他就会觉察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进而调整自己和班上同学与这位学生的交往方式,更多地给这位学生积极的关注,并不失时机地向他指出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合理方式是什么,很快这位学生课上捣乱的那些行为问题不见了,而变成一个守纪律,爱学习的好孩子。相反,如果以传统的眼光和方式去看待这位学生课上表现出来的捣乱行为,这位学生很容易被纳入坏孩子的行列,而且由于这位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没有被觉察和得到满足,他将免不了还会继续捣乱。久而久之,由于长期被当成坏孩子,这位学生也就会自认为是坏孩子,并真的捣乱起来。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的角度起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小学校开展了“学校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层面,全方位地,主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和好评。根据近几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关键词:网络环境;“90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8

网络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是时展必然产物,网络信息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性特征,在为社会大众生产生活提供相应便利的基础上,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9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

1.无法正视自身心理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速发展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形势等的变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渗透,这对社会大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处于青年时期的“90后”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大多数“90后”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学生一方面渴望接受教师的心理教育引导;另一方面又由于对心理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学生无法正视自身心理存在的问题,不愿意自觉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对教师的心理教育产生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90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般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在父母和其他亲人的呵护中成长起来,内心深处充满了一定的优越感。这种成长经历虽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也导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是进入到高职教育时期,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一旦受到相应的打击,在无法及时获得家长和教师提供心理辅导的情况下,极易一蹶不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3.早熟与叛逆思想并存

“90后”学生一般从小就接受了相对丰富发信息教育,其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多,对社会各类问题形成了初步认识;甚至社会上恋爱、等信息在青少年时期就进入到学生生活中,造成学生心智过早成熟,在步入到高职院校后,过于追求独立,向往成人世界的生活。这种早熟思想的存在对学生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在追求个性和独立人格的过程中抵触家庭、学校和社会,存在叛逆思想,甚至借助网络环境进行情感释放,组建虚拟关系网,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1]

4.渴望独立却又过度依赖

“90后”学生受到成长经历的影响,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希望在学校生活中摆脱来自家庭、教师和朋友的约束,自己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但是,这部分学生同时也是独生子女,其在进入到大学生活之前的所有相关事务一般都能够得到父母的帮助,在精神和物质层面都对家庭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同时,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在特定环境中成长的他们一般缺乏合作心理和团结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相对较差,所以虽然渴望独立,但是遇到问题时由于不会向同学和教师求助,又会表现出对家庭的过度依赖,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心理。

二、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盲目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上信息泛滥,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社会大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和筛选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高职院校中对“90后”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网络环境下,多元化的网络文化渗透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影响着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意识等;特别是西方国家有意识地向我国大学生灌输相关社会制度、人权思想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中“90后”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认知盲从心理,甚至成为殖民文化的接受者和传播者。此外,当前我国网络上还存在一定的偏激思想,与社会主流意识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存在矛盾冲突,也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防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极易引发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取向方面的认识偏差,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日渐削弱

学生在进入到高职教育阶段后,人生情感认知也发展到了跌宕起伏的时期,导致学生在面对相关社会问题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需求,再加上这一阶段学生心理素质尚未成熟,抵制不良信息能力差,在遇到问题时极易产生一定的焦虑和抑郁心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性应用,高职院校中的一部分“90后”学生将情感寄托于网络平台之上,通过网络宣泄自身不良情感,获取相应的心理需求,希望在社会上找到自身的社会位置。[2]这种网络情感的宣泄虽然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但是实质上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也随之逐渐削弱,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网络环境拓展了学生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的空间,但是也缩小了学生在现实世界中与他人沟通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

3.学生意志品质差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前高职院校中的“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经日趋严重,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的课题,得到社会广泛重视。高职院校中的“90后”学生群体在社会中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一直被社会视为是思想活跃而健康的群体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网络环境的出现,高职院校的“90后”学生在被高科技影响的过程中逐渐表现出对网络的依赖性,其过度沉迷网络,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磨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意志品质相对较差,思想不成熟,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网络环境下对“90后”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90后”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当前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积极迎接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挑战,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促进“90后”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

1.坚持网络环境下对“90后”高职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一,主体性原则。高职院校的“90后”学生群体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这部分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渴望获得尊重和关爱,所以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进而利用互联网的隐私性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维护学生隐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够主动配合教师阐述自身心理问题,正确认识心理问题,进而接受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才能提升教育实效。[3]其二,差异性原则。“90后”学生自身素质存在差异,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计算机系统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能力加以划分,并为每一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督促学生利用网络且结合自身能力有选择性地接受心理健康指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三,助人与自助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对“90后”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导正学生心理,挖掘学生潜力,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而结合网络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匿名将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公开,以获得其他同学的开解和指导;也可以解决其他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促使教师提升教育自主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在网络环境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加以丰富和创新

对成长于网络环境下的“90后”高职院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除应该坚持上述原则外,还需要结合特殊的网络成长环境,对教育内容加以丰富和创新。首先,适当增加对学生进行网络价值观教育内容。当前我国社会上的网络文化主要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中充斥着功利和享乐主义思想,对“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人生观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开始推崇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等思想逐渐丧失。因此高校必须适当增设网络价值观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在生活实践中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和侵蚀,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对高职院校的“90后”大学生实施网络道德观教育。当前我国“90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生活经验和阅历不足,对社会相关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甚至尤为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正确认识,对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对“90后”学生群体实施网络道德观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教师必须自觉规范自身和他人的上网行为,为网络信息的净化做出相应的贡献。

3.基于网络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网络信息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教育角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要想进一步提升思想健康教育质量,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社会学理论,还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能够熟练使用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软件等。唯有如此,高职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更为深入。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高职院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成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为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总而言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极大推动了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对我国高职院校“90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该结合网络环境特征,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和创新,与时俱进,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 婷.浅析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29-30.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必要性 ;性质;特点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是指投入心理教育领域中,用于培养善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职或兼职)及用于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它是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投资,即为了开发和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心理资源而进行的投资,简言之为心理投资。它可以促进人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产生最佳的效益。

就学校教育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则主要是为了开发和利用学生心理资源的投资。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必要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等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1]。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没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立地位,师范教育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差,无法适应心理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对他们进行再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这就是一种投资行为。学校为开展心理教育,聘请专兼职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以及购置心理教育的有关书刊、资料、设备等软硬件都是需要经费投资的。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没有资金的扶持帮助,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实效化是很难实现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性质

教育是一种花钱的事业[2]。教育投资作为培养和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投资,是兼有消费性和生产性二重性质的投资。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这种特殊的教育来说,对它的投资是一种隐性的对劳动潜能的培养和对劳动能力提高的投资,即它所发挥的作用是旨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培养人的良好心理素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进而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性质与教育投资的性质有相通之处,但对其的诠释却是有所不同的。

就消费和生产关系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同一般教育一样也是一种有形的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就学生个人而言,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缓和自己不良情绪、而进行的一些书籍花费、娱乐花费等;从社会方面,国家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合理地开展,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出版教材、制定方针政策、培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添置设备等,地方和学校积极配合开发地方或校本课程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形的消费表现。之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又是潜在的生产,则是真正地去挖掘“潜在”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消费并非直接地换取对象劳动能力的提高,所换取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就学生个体来说,他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到调节自身压力和焦虑,战胜困惑和烦恼的技巧。有的是立竿见影,使烦恼和不快一扫而光,是一种即时性的投资、即时性的生产。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的维护并非一两节心理教育课就能见到效果的,特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则更是一种长期的工作,这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投资、长时的生产。需要指明的是,无论是长时的生产还是短时的生产,产品都是指向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可称为心理产品。它有助于学生这个准劳动者的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一旦学生由准劳动者转变成实实在在的劳动者之后,他们能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后盾,在面对工作、生活、交往中的紧张、压力、不适等心理问题时,能进行自助,那么这项指向于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投资即发挥了作用,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是一种有效的投资,不同的是这种有效的投资并不像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一样,能直接地发挥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投资只是一种显性的投资,隐性的受益。它的生产时间是即时开始的,但效益的产生或是即时的,或是长时的。

其次,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投资,又“扩大”了生产。这种必要投资是从心理教育的必要性中引申而得的。心理教育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是其他各科的中介和基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心理素质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它为学生形成品德、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等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前提[3]。而认为心理教育扩大了生产则是从它所起到的“良好的心理前提”的作用来分析的。经过心理健康教育,个体的心理健康得到维护,心理素质得以培养。有了“良好的心理前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自己的心理环境处于最佳状态,进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实现效益。但这种效益并不是由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带来的,它只是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通过地方政府、学校面向学生进行的工作,要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它的投资费用不能没有,但却不是无休止地增加投资,保持一个“度”即可。另外,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比重的增加要侧重质的提高,而非量的增加。这种质的提高较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措施以及有关科研投资。

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但这种消费主要是一种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学生有这种消费的需要(包括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国家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义务。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收益是不固定的,不可预测的。它可以经过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一个过程的心理咨询就领悟一种心理品质,缓解心理压力,这种收益是一种即时性收益。而心理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又必然使心理资本累积,并在学生一生中发挥作用,实现长期效益。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万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对于某些个体也可能不起作用,即没有收益。

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是人力和物力的消费,又是生产过程的必要准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不仅要消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还要消费社会的物质财富(如书籍、场所、设备等),但这种消费为生产过程所作出的准备是以心理资本的形式存在的,它的这种生产性是在个体受到心理教育后,经过长期或短期的教育、培养、训练产生心理资本,这种心理资本产生内在的潜在的辅助促进作用,在个体的工作、生活、学习、交往当中发挥作用。确切地说,这种生产性应该被称为辅生产性,即辅助生产功能。

三、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也有它自己的涵意。

1.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事业,无论是在小学、中学还是在大学,它都贯穿其中,它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决定了对它的投资应该是是稳定的、充足的,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运转。只是鉴于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其特殊性和普遍性,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有不同,但对它的投资都是稳定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方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支持时而营养不良时而断炊无饭。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经费投资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后顾之忧,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2.心理健康教育投资的适度性。从教育本身来看,教育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事业。所谓递增,就是教育培养每一个毕业生的平均费用是不断增长的[4]。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事实上它是需要增加投资的,但是这种投资并非简单地增加经费而是要培养质量更高的教师,他们适合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工作技巧和方法,善于处理突发的心理事件,勇于创新,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视野,而这也需要经费,但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并不像单纯的教育投资一样,每年都是很大幅度递增的。心理健康教育投资应该坚持适度性原则,在稳定投资保证心理教育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度增加投资,不可盲目加大投资力度。

3.心理健康教育投资作用的内隐性。前面述及心理教育投资所产生的作用与促进、辅助等词是分不开的。虽然有的时候心理教育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即时性效益,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心理教育的见效要通过很长时间后才出现,而且它不直接产生效益创造财富,它的作用是内隐的。这就要求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投资时不能持急功近利的态度。

另外,投资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涉及规范问题,投资也不例外,应持科学的态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化更勿庸置疑地走着科学主义的道路。但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和工作者即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心理教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对象之间在进行人际互动,这恰恰是呼唤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在进行心理教育投资进还应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注释及参考文献:

[1]郑和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6.(9).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191).

[3]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24).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调查 游仙区 中小学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一系列活动,在其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绵阳市游仙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现状,特进行此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的30所小学及12所初中学校部分教师及校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790份、校长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808份(教师问卷784份,校长问卷24份),回收率为98.5%。其后,对部分教师和校长进行深度访谈。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心理健康师资情况、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

84.4%的学校认为中小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61%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已经具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条件。各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实际开设情况见表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表示赞成,2表示不赞成,3表示不清楚。见图1。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2.2 心理健康师资情况

41.3%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上岗证,迄今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3人以上的学校占36.2%,2-3人的占34.7%,1人的占13.3%,从无的占15.8%。

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类别、学历水平及专业见表2.

绝大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上岗证,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学科背景较杂乱,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2.3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课的管理情况,见图2。

46.4%的学校心理健康课挂靠班级管理,10.7%无管理,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的管理力度不够。

2.4 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

33.4%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非常感兴趣,44.1%比较感兴趣,18.4%一般,4.1%不感兴趣。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见图3。

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5 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

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评价:66.8%认为内容适量,30.6%认为内容太少,2.6%认为内容太多;除现在的教学内容外,60.3%认为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教育,39.7%选择通过晨会课进行,31.7%选择通过广播讲座进行,23.6%选择其他途径。

3.结论与建议

四川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在四川省灾后地方课程重建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呵护心灵”行动被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全面纳入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给予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剂。学校的全体领导和教师,都必须树立正确的

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成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并设置专门部门负责落实;熟悉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凭可依;保证每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合理量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保证他们合理的工作报酬和发展机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再次,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善于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保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质;重视科研工作,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加强教法研究;重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他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加以改进,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太少,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针对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按照科学的原则设计教材,使教材的编写更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并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选用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1

一、关注校园心理安全,抓好心理健康。

我们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了解学生为基础,以创设和谐气氛与良好关系为前提,以自身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氛围和心理环境,真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日常教育中,注重整合各种资源,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师生沟通的一个重要场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无时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我注重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因素,通过巧妙的设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师生之间达到共鸣和合声,实实在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思想、心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

2.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契机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今年,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表现才华的舞台,调节学生的身心,释放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各种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奋勇拼搏的精神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本学期开展的活动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积极进取等良好的心理因素种植在学生心中。每次活动之后,作为心理老师,在课堂上我都会进行适时教育,让学生将这种种良好品质的种子深深植于心中,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有益的。

3.利用学校各种设施,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利用好学校的各种现代化设施,通过宣传橱窗、校园网、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等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伙伴之间的团结协作的亲密友谊。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

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强制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切实提高心育实效,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的做法:

第一是利用学校各项宣传,使学生科学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比如,有些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心理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人,所以难免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我们利用心理橱窗、心理小报等途径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课堂上加大力度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些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认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科学了解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来强化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来优化自身心理素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是针对学生需要,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是如此,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一样。我始终本着“心理健康教育要蹲下来看孩子的需要”为原则对学生时时进行心理谈话。在课堂上,教学内容力求联系学生的实际,每课教学只要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大胆进行尝试。

四、加强心理辅导,关注和保护特殊群体的正当权益和身心健康。

在学校生活中,有一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更容易遭到侵害,包括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比较调皮、淘气的男生,家庭条件差、父母下岗或离异的学生,有亲属患有精神病或正在服刑的学生,以及那些性格内向、怯懦、寡言少语的学生等等。这些少年儿童因生活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件而容易遭到学生的歧视,受到心理伤害的可能性也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女生虽受到各种惩罚的经历比男生少一些,但却对惩罚怀有更多的恐惧,在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更大。对这类学生群体,做为心理老师,我努力从生活上、心理上、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找到自己的自信,防止他们在隐性伤害中过早对社会和自己丧失希望,走上自暴自弃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1.开展心理咨询,建立健全心理档案。学期初,都从学生自卑、自悲、自私、自负、学习焦虑、消极、厌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在普查基础上根据其结果设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并在各个班级设立“知心姐姐”信箱以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及有关班级任课教师就能够依据不同情况,协同进行引导、教育。力争将心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理解信任学生,消除对立情绪。对立情绪是学生是受挫后的逆反心理反映。通过正面的、积极的教育,经过促膝谈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增强理智。由于每个青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遇事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维护其自尊心;同时,相信学生会有进步,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消除对立情绪。

3.表扬鼓励学生,消除自卑。在教育中本着这样的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太急,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大肆批评,而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循序渐进的要求提出目标和任务。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自信心,获得了比较好的教育效果。

五、在行动研究中探索教育之路。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2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加强朝着现代化、开放化的方向进行探索,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和观念独特的特点,要激发和培养这些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能量,就要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介于学校人和社会人之间,特别是新生,他们刚刚离开家,渴望得到自由,得到认可。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好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懂得社会的规范性。特别是90后的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中学以前的教育都使得他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过于自我,因此,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而言,创造性地构建心理模式是工作的重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以人为本,为这些学生解决各种心理方面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但目前各高校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仍然主要采用的是咨询治疗,忽略了对大学生自身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在各高校中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基本都是通过个体咨询的方式进行,而且这种个体咨询的情况通常是在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后才会出现,针对这些个体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会制定和出台相应的心理健康问题防御机制以及实施的方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但是这种个体心理咨询的对象范围比较窄,并没有针对全体学生展开。(2)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人员主要由心理人员、心理学教师以及相关的医务工作者组成,通过在高校的学工部挂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赖于学校的思政工作展开,这些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辅导人员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当然也就不是很理想。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离不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合,在对90后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具体而言,大学生的积极心理主要包括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社会环境。其中在积极体验方面的满足、善良、乐观、自信、上进等因素都对大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以及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积极情况的有效开发和培养可以有效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对于自我认可、满足感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在积极的人格中通过积极的利己意识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之间的协调,达到自我满足与服务他人之间的平衡。因此要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激发学生积极能量,学校可以增设一些关于学生积极能力开发的课程,在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基础上,再选择性地以大学生沟通、大学生指导以及大学生未来规划等课程作为辅导性的补充。与此同时,高校通过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他们人际交往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不仅能锻炼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而且能够培养积极的情绪。

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人才,为其提供优厚待遇,吸引他们前来就职。另一方面,高校学工部或者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部门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聘请专家、学者为员工授课,夯实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这些辅导人员提高在困难面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通过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展开,通过激发教学团员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及时、自主地学习心理学专业最新理论知识,从而促进其更好地教学。与此同时,通过教师团员之间互相学习、竞争,提高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有效地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支优秀且专业的师资队伍,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良好发展。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需要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下培养良好的积极心理,也需要高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熠.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教育时空,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