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当今经济发展趋势

当今经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9 17:31:24

当今经济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和平 发展 时代 主题 含义 关系 因素 论断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不是偶然的,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可以从含义、关系、因素、论断四个方面来表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一、含义

(一)“时代主题”含义

“时代”既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也是一个可以为古今中外广泛使用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在这里所讲的时代是指能够综合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的概念。“主题”是指可以公开化的主要问题,它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口号,能够左右每个历史时代的主要的声音,综合反映每个历史时代的最实际的主要的呼声。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是历史时代的核心内容,是由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处在世界各种矛盾的中心和焦点并关系到世界的前途和命运。

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跨越几个世纪乃是几十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随着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形势的演变,每个历史时代将出现以不同时代主题为内涵的发展过程。因此,正确的把握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认识每个历史时代的时代主题,是每个历史时代的世界各国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含义

和平与发展两大战略性主题就是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以及根本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以及根本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并非说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充分的现实。和平需要维护、发展要靠争取,和平有个质量问题、发展有个程度问题;因此,它们都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关系

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与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和平与发展能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们之间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关系。

首先,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以及保证,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和平也离不开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的密切联系是维护当今世界和平的最深厚的基础。其次,和平与发展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今世界和平是促进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则是保持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的基础;要发展就必须创造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只有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够促进和平的当今世界的环境的实现。

三、因素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这是由战后世界形势的变化所引起的,主要体现四个方面因素。

(一)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经济和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力争更快的发展经济和科技。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大国军事对抗下降,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却上升,因此,为了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为有利的立足点和制高点,发展经济和科技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个新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核武器的出现

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手段已经很难于达到战争的目的。因此,这在客观上成为自发约束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

冷战结束之后,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俄美两国关系日趋缓和,国际军备控制领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世界无核区范围不断扩大了。1997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通过了旨在加强保障和监督有效性的议定书。

(三)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的职能,增强了其应付危机和困难的能力。再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趋于相对缓和。

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发展。欧洲联盟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北美的自由贸易区最终得以形成。亚太经济合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世界贸易组织宣告成立。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所有的这一切发展,必将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未来世界形势产生重大影响。

(四)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冷战时期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当今世界虽然仍不太平,但是当今世界形势仍然继续朝缓和的方向发展。纵观战后五十多年来世界形势的变化,战后世界和平力量增长的速度远远高于战争力量增长的速度;尽管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国防、文化、社会在内的综合

性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但是世界性大战没有再发生,局部战争和冲突的数量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战后世界形势趋于相对缓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求和平而反对战争,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止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

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再发生新的热战、冷战、动乱、冲突,都不愿看到南北之间发展的差距以及贫富的鸿沟再扩大下去。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应该从中看到希望,即综合性国际竞争导致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日趋增强,逐渐使“双赢”局面成为普遍的现象,而“零和”游戏则越来越被证明是得不偿失的。更进一步来看,和平的希望还在于,主导当今世界形势的大国关系基本上是平稳的,各主要战略力量之间主动的战争诉求几乎为零。与此同时,中小国家的力量在上升,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对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事务的影响力在增强。因此,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的总体制约。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因素,可以看出: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变化为和平与发展。

四、论断

(一)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今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时代主题开始悄悄兴起。在中国共产党内部,邓小平最早发现了时代主题变化。

在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敏锐的把握时代主题变化并逐渐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新的论断。1984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当时任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指出(“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现在有核武器,一旦发生战争,核武器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要争取和平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二是南北问题。这个问题在目前十分突出。发达国家越来越富,相对的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穷。南北问题不解决,就会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障碍。”)在这里面,邓小平在实际上已经形成“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思想。1984年10月,邓小平又明确指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正式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的论断。同时,他又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这是邓小平在深刻观察和认真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变化之后,最终才作出的重要论断。因此,它宣告了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的来临。

(二)江泽民关于“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

江泽民全面的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变化,明确的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的论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论断,从而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江泽民明确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他将当今世界形势进一步的概括为“人民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同时。江泽民又明确指出(“走向缓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和平机遇继续扩大。”)江泽民的这些重要论断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变化,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 发展趋势 思考

当下的世界格局中,国家之间竞争激烈,且世界整体经济格局压力不断加大。为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中不断进行着革新与发展。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个体,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冲击。为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软实力,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经济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往往会贯穿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在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当下,经济体制大环境对经济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其标准和需求也趋于高标准。在这一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对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重视力度,纷纷开始效仿世界成功管理案例进行自身企业的软实力提升。因此,学习相关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与自身企业管理中已经成为了现今我国经济格局中个体企业的管理发展趋势,在这一趋势影响下,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也成为了必然。现就笔者观点,对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分析。

一、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新趋势

管理者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其根源就在于管理者思想的转变。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其思想转变主要在几大方面得以体现。

(一)经济管理思想由自主创新向市场需求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导者即是需求的供应者。市场经济中的供需平衡,很大程度上在受供应者的调节支配。在一项需求出现的初期,需求的生产者在市场中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此时的市场需求量大而生产者的供应量较小,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初期,经济管理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自主创新方面。而随着供需不断向平衡发展,供给量的增大且市场需求不断被满足,就导致了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不断提升且其针对性越来越强。在这一情况下进行企业自主创新对经济体制的建设有害无利,因此经济管理的思想向市场需求倾斜成为了经济管理思想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管理思想由重视硬件管理向注重提升软实力倾斜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初期,企业在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时往往对其硬件发展较为重视。在企业体制建设时期,设备的数量、质量和运营情况会对企业生产能力带来直观的影响。而随着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在件等企业硬实力的差距不断缩小的环境下,进行企业的硬件管理就显得较为无力。因此市场对象的管理者开始将视线转移至企业形象、民众基础、企业的口碑和品牌建立等软实力建设的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软实力建设后看到相关积极效应后,对软实力对企业竞争力提升较为明显这一认知加深。因此,经济管理思想向企业软实力提升方面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二、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决策者。因此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经济管理组织结构有着直接的关联。在社会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中,企业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也不断向新趋势发展转变。

(一)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

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往往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受企业个体自身学历与职业素质影响,较具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往往能够在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的初期起到较为直观有效的作用。然而在当下,企业员工个体素质与学历的不断提高,都使得权威性较高的管理组织的适用性不断降低。进行严格的管理,甚至会引发员工的抵触心理从而产生反效果。在当下的市场经济发展中,企业个体素质普遍提升,且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因此,避免员工产生负面情绪,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调动员工积极性就成为了现今经济管理组织的新工作方向。这也直接引导了管理组织向宽松化发展这一新趋势。

(二)管理向个体参与方面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中,决策者的意见具有着较高地位。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及相关事宜的决策权往往被少数人掌握,并不会参考企业中个体的意见。这固然在提升企业决策的执行力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员工个体中却极易引发抵触心理从而导致员工个体工作的积极性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甚至对管理层反感等消极作用。现代的管理则更倾向于倾听个体的意见,甚至让个体直观参与管理。决策的执行往往会先在个体中进行意向调查,取得一定的支持率后在进行执行环节。由于管理层次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且在管理方法上越来越人性化,因此管理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成为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经济发展中对团队意识重视程度提高

现今的经济体制建设不同于生产中的流水作业,其在团队合作能力方面的需求不断增高。当下的社会经济体制中,企业的管理层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工作任务以及决策的执行需要在团队中加大沟通与合作的力度,因此团队意识的重视程度提高同样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所在。

(四)经济管理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在进入21世纪后,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成熟,为管理信息的接受以及管理的途径等方面都提供了较多的便利条件。在经济管理中,往往会涉及到大量信息的接受以及对信息分析效率的要求,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有着较大的帮助,互联网技g的应用也就成了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要求。

总而言之,经济管理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建设在未来还将长期持续进行,因此经济管理的发展也在很长的时间内保持其热度。当下的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由于受社会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影响,其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建设中还可能存在着些许偏差。因此,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管理者只有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把握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真正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启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其发展新趋势的几点思考[J].新经济,2016,(32):17-19.

第3篇

关键词:国家;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分析

现今我国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将传统的经济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这样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脚步。这种转变,不仅是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呼应,更能够增强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体现竞争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是今后经济管理的一种趋势。

一、经济管理的现代化

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就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若想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不管是经济管理的观念、模式、方法等层面上,都需要做出改变。与此同时还要依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脚步,完善经济管理的各种措施。在此之上更是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还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进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

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较于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表现形式更是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其部分的表现形式是直接与当今科技接轨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其包括了经济管理着重点的改变、科学自动性、专业民主性、自由创造性。

(一)经济管理的着重点发生改变

经济管理的着重点,从之前的重“管”轻“理”,转变为轻“管”重“理”。现在的经济管理核心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要求掌控者的掌控力度有多强,而是要求掌控者的掌控方法优良。重“理”能够有效的分清经济发展的规律,更能够容易发现管理中不和谐的地方,并且能够提高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稳定程度。只有从“理”出发,才能够更好的去改变现今的经济格局,为今后的经济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学自动性

经济管理的科学自动性,其代表着两个方面,一个是科学性方面,另一个是自动性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形式。在平时的经济管理中,强调科学性运转,以科学的角度去审视管理方式的完整度。自动性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的是,借助现今网络信息时代的技术与手段,实现经济管理的高度自动化,这能够有效的提高管理的效率与利益。

(三)专业民主性

经济管理现代化着重突出的就是专业民主性。由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以及各类经济管理高等院校的建立,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不少的专业型人才,这就让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得到提高。同时,在国家推行社会民主主义的政策下,经济管理的决定也不再单单由一个或是几个人决定,而是由社会大众的集思广益,不但为经济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也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重要特质。经济管理的专业性与民主性,是经济管理现代化标志性的产物。

(四)自由创造性

在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中,是对人们自由创造的体现。这是由于在经济管理的发展初期,人们对于经济发展观念认识过浅,但随着国家经济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这使得现今的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观念有了从新的认识,并且还对传统的经济管理提出了质疑。人们在质疑的同时,也开始着手于经济管理的创造性改变,不再单纯的依靠固有的管理观念,而是穿插着自己对于经济管理的独特见解。许多对经济影响巨大的管理理念,都是人们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这也体现了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自由性。

三、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

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我们不但要吸取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还要明确未来的发展路线,这有利于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人性化趋势

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也是仍然离不开以人为本的基础理念。纵观国家经济的复苏到现今的繁盛,国家对于经济体系的宏观操控,大多都是以广大群众的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方向。在此之上,强调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能够有效的引导人民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在促进社会和谐、增加人们幸福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民主化趋势

民主化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让整个经济体系具有高度的自由性。其管理优势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一是管理方面,对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集思广益,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避免了闭门造车。二是发展方面,使用民主化的管理模式,能够加深人们对于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明确其发展与自己生活能够产生的联系,从而使经济管理能够有效的进行。

(三)网络信息化趋势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经济管理中,也越来越多的依赖着这项技术进行,其具有特有的高速性、准确性、及时性特点,是在今后经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现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中,比如在管理中运用职工管理软件、在通讯软件上进行实时视频进行开会等。使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的收发、共享等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管理效率。

(四)管理结构扁平化趋势

在以往的管理机构中,会呈现一种金字塔结构。通常一切决定都是以最高管理者为基准,一旦最高管理者对于整个经济结构中底层的基础结构不了解,则直接会导致整个结构系统的运转不灵。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是指最高管理者可以直接获取底层基础结构的信息,这样不但能够对接下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还能够从多角度印证策略是否合理、有效。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在今后的经济管理上要围绕其人性化、民主化、网络信息化、扁平化特点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矗立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郑本祥.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05).

[2]杨晓冬.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2(17).

第4篇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第一,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三,下半年外需可能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可能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如果调控得当,完成全年国民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

根据前5个月的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2942亿元,同比增长7.9%,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这一增长速度与今年一季度增长8.1%和去年全年增长8%的速度相比落差不大,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表明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工业增长所推动。今年上半年第一产业增长2.4%,与第一季度速度基本相当;第二产业增长9.7%,比第一季度略有提高;第三产业增长7%,比第一季度略有回落。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月份增长12.1%,4月份增长11.5%,5月份增长1.2%,6月份增长1.1%,上半年增长11%。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以来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1—2月份同比增长16.7%,1—3月份增长15.1%,1—4月份增长16.5%,1—5月份增长17.6%,1—6月份增长17.9%,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增长速度1月份受春节因素影响高开,2月份增幅下来一点,3月份又有所回升,4月份比较稳定,5月份由于“五一”因素,增幅又有所提高,上半年增长1.3%。也就是说,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

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6月份,出口额达到了1246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进口额达到1164亿美元,增长14%。进出口增长速度均比一季度和去年全年有明显的回落。进出口相抵,顺差81亿美元,同比减少43亿美元,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就通胀角度而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与去年四季度相差不大,去年四季度三个月同比分别上涨1.3%、1.5%、1.2%。价格没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保持比较低的变化趋势。关于通货膨胀,目前基本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通胀可能会明显回升,一种认为通货紧缩还是主要矛盾。我的意见是:今年的通货膨胀还不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趋势。原因主要有四条:第一,目前价格的上涨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上涨,靠政府主动调价,还不是靠市场供求关系改变后自发的上升。吃、穿、用的产品价格还是下降的。第二,我国市场上游产品的涨价趋势是减弱的。今年前6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购进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和1.8%,均比上年同期的涨幅有明显的回落。从上游产品价格对下游的影响看,呈一种减缓的趋势。第三,从外部环境看,国际上是通货紧缩趋势而不是通货膨胀。国际上工业品价格除石油外,多数呈下降趋势。所以,来自外部的通胀压力也不是很强烈。第四,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平衡的基础还是比较稳固的。财政收大于支,前6个月,财政同比增收26.2%,大大超过预算增收任务。信贷还是存差,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幅还是走低的趋势,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M 和M 增势都不强烈。国际收支也不错,外贸进出口还是顺差,外汇储备处于18多亿美元的高水平,1-6月外商直接投资到位是26.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因此,宏观三大平衡基础即财政、信贷、外汇收支平衡状况没有大的损伤,有的方面还有改善。

从效益看,1-6月财政收入增长26.2%,1-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4%,其中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亏损还是下降的。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二季度增长回落到8%以下。与去年情况正好相反,去年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8.3%。这主要是因为,从产业角度看,工业增长从3月份开始逐步回落,工业增加值3月同比增长12.1%,4月增长11.5%,5月增长1.2%,6月增长1.1%,呈现逐月回落走势。从需求角度看,主要是外需的减弱:出口3月同比增长14.3%,4月增长11.1%,5月增长3.5%,6月下降.6%,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

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但从构成上看,社会总需求呈现出内需增长加快、政府主导明显的两个突出特征。

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1%,比一季度和去年分别加快2.7个百分点和5.8个百分点。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继续保持着去年以来平稳的增长势头。

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上半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1.4个百分点。在消费领域,上半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3.5个百分点。

三、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

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

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1.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信号。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据农业部门统计,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上年扩大2多万亩。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应该说冶金行业今年的效益也是不错的。

2.在增量调整方面。从投资角度来说,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投资也明显加快。1-6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3%,这是比较快的,其中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46.9%,科教、文化投资增长更快。西部地区投资增长也是明显加快,1-6月份,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8.8%,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快11和1.5个百分点。从收入角度来说,国家从1月1日开始提高了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收入标准,对特殊地区实施特殊岗位津贴,这必然增加低阶层的收入,“两个确保”工作也得到了强化,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收入保证率上升。在“两个确保”方面,到5月末,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4.6%,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99.9%;93%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基本生活费发放率达到98%。这都是一个良好的趋势。

但在经济结构调整向前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需要注意的苗头。如工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行业出现了逆向的变化,平板玻璃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过多,非法小煤窑死灰复燃严重,市场过剩的普通小型钢材、线材产量快速增长,纺织行业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从收入分配角度来说,应该说今年问题还是比较大的,调整进展还是不明显。主要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国民收入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集中的趋势比较明显,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

总的看,今年以来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总体上仍保持较好的趋势,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企业利润增幅回落明显,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仍比较低,不少地方财政困难欠发工资现象较突出。

比如1-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4%,国有企业利润增长31.5%,增幅相对去年而言是一个回落的趋势。估计上半年工业利润增幅只有2%左右,利润的增加更多是由少数行业、少数地区带来的,多数中小企业经济仍比较困难,多数地区仍是微利状态。尤其是农民收入整体上增长比较慢,上半年增幅只有4.2%,与城市居民的增幅相差1.3个百分点,表明农业的效益比较低,不利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势必影响消费的增长。

五、国民经济发展趋势

受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持续减慢的惯性和滞后因素的影响,下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可能比上半年继续有所回落,但随着扩大内需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位,内需的扩大仍将会弥补一部分外需的减弱,其回落的幅度也不会太大。全年经济总的走势大体是,一季度高开,二季度有所回落,三季度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四季度可能相对稳定,但完成全年经济增长7%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从生产方面来看,今年农业生产受干旱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加上粮食面积的调减,粮食总产量可能会略有减产,但其他农产品生产形势还是比较平稳。工业,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加上内需的稳定增长,生产形势还比较不错。第三产业由于金融、房地产的增长相对平稳,运输业增幅有所回落,全年可能略低于去年水平。因此,从生产环节初步判断,全年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在7%以上。

从需求方面看,全社会投资上半年增长15.1%,全年估计增长1%以上,目前看是有可能做到的。第一是国家投资力度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大的。上半年投资增长,使用的资金更多的还是去年结转的5亿特别国债,而今年新发行的15亿的特别国债到位比较慢,基本上还没有产生实际结果。即使如此,1-6月投资就已经增长了17.9%,从这一意义来说,下半年来自资金的动力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不会是一个减弱的趋势。第二是利用外资今年前6个月增长2.5%,全年估计也会是两位数增长,可能会比去年47亿美元高出几十亿。第三是从民间投资来说,制约其增长的因素是改善的趋势。一个是对民间投资市场准入的高门槛问题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变。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宣布,凡是对外资开放的对内资也要开放,从政策面上来说基本上是肯定的。尤其是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大幅度缩减行政性审批范围,加上推进垄断行业的调整改革,对民间资本的活跃也会有所推动。其次是就投融资渠道而言,尽管目前各方面反映贷款对中小企业来说还是比较艰难,但另一方面,银行对个人的消费性贷款明显增加,前5个月已经增加了1多个亿,这种消费性贷款是不是全部用于消费,目前各方面已经提出了疑问。可以判断,有一块已经转到投资中去了,而且随着国家银行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也是可以预见的。创业板市场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目前,各种政策上、法律上的障碍基本消除,等待的只是出台时机。融资环境我觉得也是一个改善的趋势。再次是政府透露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各地也都在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信息、投资指南日趋透明规范,行政机关实施一站地办公,办事效率有很大的提高。第四是投资者利益的法制环境也在改善。现

在,各方面都在完善法律,一种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享受利益的法律框架在逐步完善当中。另一方面,随着国有企业的改制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西部大开发,民间投资有了比较好的成长空间。所以,从发展趋势看,尽管农民投资增长不快,但总的民间投资是增长的趋势。由此,下半年总投资不会明显回落,全年增长1%以上还是有可能的。 从国内消费来看,尽管下半年没有多少消费热点,但亮点还是有的。总体上看,居民消费、集团消费都还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预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可增长近1%。从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看,我们了解到的一个情况是:住房、汽车、教育、旅游、通信都有较快的增长。在一季度,个人购买的车增长36%,个人购买的房增长55%,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从全社会看,近两年个人购买的车占75%,个人购房更占83%左右,都是比较高的数字。旅游休闲、通信费用增加很快。目前来讲,消费最大的障碍还是农民收入上不去,全年也就增长3%[:请记住我站域名/]左右,虽然比去年增长幅度略高,但仍是低水平的增长。第二个问题是消费环境仍不完善。假冒伪劣影响消费,市场环境还不好,另一方面政府引导也不够。

从国外需求看,预测全年贸易顺差将比去年241亿美元低,因而来自外部的拉动可能是减弱的。

由此可见,就需求而言,今年外需将减少一块,但内需将增加一块,有可能大致抵消外需减少的影响,因而全年支持经济增长7%的需求动力还是有的。

考虑到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争取全年国民经济有个更快更好的发展有着不寻常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从最坏处着想,争取最好的结果,努力加强改善宏观调控。

六、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总的看,面对外部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需要保持内部发展的要求,确实需要把稳定发展作为各项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根据前5个月情况和下半年趋势的分析角度来考虑,我个人认为,不需要在宏观政策上做太剧烈的调整,更多的是贯彻好、落实好既定政策,但在微观政策上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适当搞活。也就是说“宏观宜稳、微观宜活”应当成为下半年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把握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一方面,由于国际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围绕利率、汇率等大的措施采取动作似乎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搞活企业、扶植弱势群体、激活民间投资等方面确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落实好去年下半年增发的5亿元和今年的15亿元建设国债。目前落实情况还不理想,15亿元还没下达,需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

第二、做好防洪抗旱工作,力争秋粮有个好收成。今年夏季,北方干旱,南方多雨。夏粮和早稻均可能减产,如果秋粮再减产,可能会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而秋粮的丰收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市场的稳定,特别是有利于后者,各方面对此应当引起重视。

第三、各地还要认真落实已经出台的提高中低阶层的收入政策。目前,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落实的还不理想,大城市落实得好一点,中等城市落实得差一点,县城多数基本没有落实;东部地区落实得好一点,中西部地区落实得差一点。如何把提高收入政策落实好,我们认为需要加强检查督促,对确有困难的地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有必要予以适当支持。

第四、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松,还是要积极稳妥推进。目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迫在眉睫,年底加入可能性很大。因此,为迎接竞争,国有企业改革不能放慢,需要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能力,这也是推进供给结构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不能放弃国际市场,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出口尽量维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目前,退税政策落实还有一些问题,退税不足、退税进展缓慢是影响出口的重要因素,此外,通关不畅、环节过多也影响了出口增长。当然,如何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完善服务,加快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六、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新技术固然重要,需要大力加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认为,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我去浙江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浙江在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结合方面走在了其他地区的前面。传统产业多数跟国际水平接轨,包括技术、标准,所以不少产品品牌在国内很有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对我们是最有利的。问题是必须让传统产业插上现代技术的翅膀。什么时候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什么时候中国经济增长就有了希望。而恰恰中国加入WTO后,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因此,如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认为,制造业是振兴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中国如果在实体经济没有大的发展,而任虚拟经济膨胀,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

第5篇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逆转。但经济全球化使得国际环境越发复杂多变,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因此世界上也出现了一种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准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如下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经济全球化起步于15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欧洲商人通过殖民掠夺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I生产从工厂手工业转变为大机器工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资本家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更是广阔地开拓海外殖民以获取生产原料,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市场初步形成。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及一系列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一直发展至今。

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1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在这一世界经济体系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在这一世界经济体系中,任何一环发生问题,就会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连锁反应。例如最近几年中东地区的政局动荡给全球石油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不少国家经济下行压力巨大,由此带来的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长期低迷。

2.2 民族主义运动兴起

“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是民族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球化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反应。”由于新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必然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由此爆发。再加上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上的强势输出对他国文化的独立性造成的挑战严重刺激了这些国家的危机意识,这无疑助长了民族主义情绪。2010年前后在中东爆发的“布拉格之春”就是最好的例证。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时代是一个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相互融合,又是在民族主义浪潮下相互撕扯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

2.3 影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

经济全球化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政治制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新一轮扩张,因此它也必然追求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新一轮的全球化。当前,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最重要的对手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西方学者希望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通过“和平演变”的方法,用“非意识形态化”作掩护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因此,从本质上说“冷战”的结束并未结束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反而使其以更加隐蔽、激烈的方式渗透于当代人的生活中。

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前途

3.1 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逐渐削弱

当前,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在总体上仍十分强劲,但其发展已经逐渐进入瓶颈期,发展势头逐渐削弱。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最近几年来发展势头较为良好,经济上仍有很强的上升空间。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也会同时带动其政治地位的上升,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例如金砖五国。这对削弱世界霸权主义国家的影响,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上升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很好地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不少国家都希望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这对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最近几年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着全球治理改革的方向,中国已经在世界上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3.3 经济全球化最终会被取代

虽然经济全球化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但它为未来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了坚实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必然会随着资本主义自身在全球的扩张而传播,其结果无疑是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加接近共产主义,因此经济全球化趋势最终必定会被共产主义趋势所取代。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一把“双刃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只有在正确认识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因势利导、抓住机遇,才能实现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6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农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3结束语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敏.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2016(7).

[2]刘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4).

第7篇

           对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是: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基本平稳,在平稳中还保持了较快增长,总体形势良好;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进入第二季度以来,经济运行出现了一定的减缓;第三,下半年外需继续减弱,发展前景不尽明朗,但内需有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

 

一、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走势.国家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今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情况看,有这样三个特点。第一,从生产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增长所推动。从今年工业走势看,相对比较稳定,总体上已增长的趋势发展. 第二,从需求角度看,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主要靠内需增长所拉动。从今年需求变化情况看,投资增幅提高比较明显,一开局就比较高,增速逐月加快,表明国有及其他投资是相当活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是一样,从内需的角度看,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表明内需增长机制有所改善。与此同时,进口和出口增幅都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进.出口相抵,出现顺差,表明外需出现明显的回落。

 

第三,从运行过程看,整体经济呈现较快增长、较低通胀和较高经济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表明国民经济继续沿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从效益看,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利润都曾增长趋势。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也保持增长。由此,宏观效益和通货膨胀都在良性循环区间内。

 

但从发展趋势看,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苗头。呈现逐月大幅回落走势。

 

二.社会总需求适度增长.今年以来,社会总需求在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保持了适度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需要.内需增长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需的减弱,因而支持了当前经济的增长。而外需,由于国际形势不好以及我们出口政策和工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出口增幅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

 

需要指出的是,内需增长的加快,无论是从投资还是从消费看,都显示出政府主导的特征。在投资领域,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比集体和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快。在消费领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比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快很多.

 

三. 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存量和增量调整都有新的进展,农业和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反复苗头和收入分配问题的日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在存量调整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比较理想。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一是品种优化。二是布局优化。东部沿海较大幅度调减了粮食面积,集中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出口创汇农业;中部地区也加大了优质专用粮开发步伐。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炭行业在巩固近两年成果基础上,继续实施关井压产,企业产品平均售价上升,煤炭行业整体上扭亏为盈。冶金行业在继续做好“关小、淘汰落后”工作的同时,加快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宝钢、首钢、武钢宣布战略结盟,市场销售较好的产品增长较快,产品价格稳中有升.

 

第8篇

一、本质特征和趋势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世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有着明显的生态化趋势,而表现出这个趋势的有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个特征就是从知识这个概念本身来发现的,知识本身具有的客观性和环境局限性直接的影响到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人类经济的增长方式因为知识本身所带有的特征而显示出了生态化趋势,也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本质内涵表现。第二个特征则是从知识性的角度来看的,人们自从有了智慧之后就不断的利用本身的知识对世界进行探索,知识其实贯穿了人类整个文明社会的始末,从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阶段的每一个发展都是知识的变化在推动,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到现在的知识经济始终有着知识的力量在推动,这种现象表示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内在趋势。

人们在探索前进的过程当中,对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已经开始有着越来越明朗的了解,从最开始的完全受制于自然环境接着到了重视资源,以资源推动经济活动发展到最后的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这些都表明了一个对推动经济本质认识的突破。人们对资源重视的时候,资源是推动经济的最重要能量,然后社会发展到现在,知识的作用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预示出人们创造财富和推动经济的方式出现了一个本质上面的变化。知识能创造出来的财富是无穷的,它本质上是能够实现对一项效益成果进行低成本的投入并且不断的提高收益的,这种经济模式的确立,让人们摆脱了对资源的单纯依赖,不再无止境的对资源进行掠夺和滥用,能够对保护自然环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这一点就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最显而易见的生态化趋势表现。

二、知识经济生态化趋势

1.知识经济演化趋势

人类经济社会踏入知识经济阶段以后,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在按照知识经济作为基础的,全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趋向于生态化,例如提出来的低碳管理理念、绿色经济理论还有我国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这都是被知识经济大环境影响之下才有的崭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上面来说都可以归类到知识经济的范畴之内。但是这些理念其实是对知识经济更进一步的阐述,它们将知识这个经济基础更进一步的演化为将生态规律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将生态发展作为引导经济发展的动力。虽然上面所提出来的这些理论是在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环境之下提出来的,而且内容上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提出来的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能源的开掘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一起为了建设一个能量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社会而努力。

虽然这些理论的出发点是不同的,但是它们最后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同样的一个结果,就是取得了生态化的社会经济效益,因为这些理论当中或多或少都将生态规律作为一个中心理论,人的经济建设活动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必然是会有这样后果的出现。这种经济发展的演进,正是生态化管理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和推进。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推动力的,上面已经说过知识本身带有着实践性的特征,知识经济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的趋向于生态化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其实更接近知识的本质特征,也更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一种管理模式。生态经济管理模式的出现,让我们对于经济产业发展的规律开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人们首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艰难的对自然进行改造,接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自然的对立面,毫无限制的对自然资源进行挖采,而后到了现今却开始向自然达到回归,提出和谐统一的理念。传统的经济产业是对资源的重视,也就是“凝聚资源”的中心概念,随着人们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是不用也是不敢那么强烈了,所以转向“凝聚知识”其实是一件必然的发展,而以知识为核心演变出来的生态化管理模式则更是应验了这个规律的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化管理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然会产生的理念产物,它的存在适应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必然能够很好的推动经济生态化的良好发展。

2.生态化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鉴于生态化管理的提出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对经济的前进起到客观的良好推动力,要对生态化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索就要把握它的本质,也就是必须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发展这个事实,让我们在完善这个理念的时候变得能有所追寻。人与自然的关系到现在已经确定了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生存,而自然也需要人类活动改造变得更有生机,这个是生物体和自然之间互动的关系决定的,两者之间互相影响、缺一不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向自然索取资源来进行自己本身需要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向自然界反馈自己改造成果所散发的物质和智慧等方面的能量。这其实就是说明了人类改造社会除了要依靠自然的养育的同时又要对自然进行反哺养育,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要考虑到这是一个双方互相的经济型模式,这也是自然生态规律和人类发展历程所使然。

第9篇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森林同志长期专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不断地依据时代的发展努力进行创新性研究。其新近出版的专著《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可以说,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积极努力和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性研究的体现。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生了显著的变迁。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的确处于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一崭新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和加速发展,并促使人类社会发生着迅猛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加速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的主导下运行的,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也给资本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主义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必然走向灭亡并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社会主义将消除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的弊端,给人类发展提供更加美好的社会历史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年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如何认识世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如何认识世界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的价值?等等,自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和需要科学回答的一些问题。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的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回答这些问题作出了努力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张森林教授新著《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应该说是这种努力尝试中的突出成果之一。

该书站在新的时代视角,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和加速发展的趋势,基于对经济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尤其是给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影响的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及其发展趋势,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价值。该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性研究,富有许多创新性思考,值得同仁欣赏和肯定。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原则,依据当代人类社会生活的新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观点。纵观全书,以下特点和观点是值得欣赏的闪光之点:

1.作者用历史的、求实的眼光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无论从其历史起源上看、从其发展进程上看,还是从目前现状上看,经济全球化的确都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比如,经济全球化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步的,资产阶级是经济全球化的先驱者,经济全球化至今带有浓重的资本主义烙印,但不能简单地视经济全球化为资本主义化。因为经济全球化是自然历史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体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且,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内容和成果来看,把它们统统都归于资本主义也与人类社会现实不相符合。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全球化目前处于资本主义主导之下,“双刃剑”的色彩十分鲜明。

2.作者用科学的、辩证的眼光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确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提供了新的空间,的确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的确也为当代资本主义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也被扩展到了全球更大范围内。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蔓延,主要国家的经济危机和动荡往往会导致世界或地区性的经济危机和动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日趋完备但也是矛盾重重的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阶级对立不仅没有消失,而且也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垄断资本跨国化、阶级关系跨国化,阶级矛盾或劳资利益冲突的跨国化等,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变化和新现象。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风暴,近几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及引发的发达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危机,都表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没有改变。作者强调,依据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是不科学的,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也是不正确的。

3.作者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考察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动力的人类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过程,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世界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认为,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关系十分密切。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在本质上属于世界社会主义,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的高级发展阶段将是世界社会主义社会。概括起来就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趋势同人类历史在生产力推动下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世界社会主义目标也是一致的。

4.作者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新社会因素”的相关著述,梳理了国内外学界近年来在这一问题上的代表性观点,并站在新的历史时代视角提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见解

作者认为,“新社会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诞生准备物质条件。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新社会因素”还会不断增多。正是由于旧社会的发展为新社会的必然实现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准备,所以,旧社会过渡到新社会才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作者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新社会因素”不仅展示着社会主义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必然性,而且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的一种重要体现。

5.作者指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使世界社会主义的价值更加突显,并概括了世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其崇高的价值

第10篇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目前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投资增长过快虽有所遏制,但存在反弹的可能;外贸顺差仍呈扩大趋势,经济运行热度趋升;物价呈逐步上升趋势,但通胀可能性不大;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原油价格预期平稳趋升;人民币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2007年世界经济走势平稳,国内经济增速趋缓。

多数经济学家建议,在坚持双稳健政策基础上,适度收紧货币政策,继续调高存贷款利率;加快建立廉租房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通过扩大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满足国家战略与安全需要;同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和税收改革。

参与此次调查的经济学家共有81位。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巴曙松、白永秀、陈淮、陈浪南、陈兴动、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郭克莎、郝福满、贺力平、胡必亮、洪银兴、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世锦、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马晓河、茅于轼、潘云、史晋川、谈敏、谈世中、唐寿宁、田秋生、邱东、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光、张卓元、章铮、赵敏、赵晓、赵志耘、郑超愚、郑京平、钟伟、周放生、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

经济状况正常 运行热度趋升

2007年一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5.63(取值范围在1-9之间),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略增0.05点),高于2004年一季度以来信心指数平均值(5.55),表明经济学家信心继续处于比较乐观的状态(图1)。

从指数构成看,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继续好于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的乐观程度。其中,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和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分别为5.87和5.39(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其平均值),差距进一步扩大,由2006年四季度的0.32点增加到0.48点。这一结果一方面意味着经济运行好于预期,另一方面也表明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的协调、稳定增长存在担忧。

在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上,经济学家们主要认为,投资增长过快现象有所缓解,流动性过剩仍较明显,经济运行热度趋升。

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的投资需求“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44%的经济学家认为“旺盛”,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比认为“正常”的低12个百分点。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半数(54%)的经济学家认为“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5个百分点,比认为“过快”的经济学家多12个百分点,改变了2006年四季度认为“过快”的高于认为“正常”的态势;另有4%认为“过慢”(图2)。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中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有效遏制。

一年多以来,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2月末,中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增幅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经济学家(74%)认为目前中国货币信贷增长“过快”,比认为“正常”的高48个百分点。

同时,2007年2月末,M0(市场货币流通量)、M1(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和21.0%,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高17.1和8.6个百分点。调查显示,仅有18%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6年相比,今年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会“缓解”;认为会“加剧”和“持平”的均达41%(图3)。

调查表明,由于货币信贷增长仍然偏快,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被遏制的投资增长过快势头随时都有反弹的可能。

基于这种认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运行基本处于正常轨迹,但温度趋升。调查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43%认为“偏热”,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另外,认为“过热”和“尚难判断”的分别为1%和4%(图4)。

顺差过大难以缓解

股市上升空间不大

对于经济中其他方面的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向,经济学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调查显示,18%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需求形势“旺盛”,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61%认为“正常”,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21%认为“不足”,比四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

对于未来六个月的消费需求增长预期,27%认为消费需求“趋强”,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65%认为“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8%认为“趋弱”(图5)。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当前消费需求状况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并预期未来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出口需求旺盛,外贸顺差过大且趋严重。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增长27.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18.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6.6个百分点;贸易顺差高达46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倍,对外贸易不平衡状况进一步加剧。

调查显示,5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45%认为“正常”,只有3%认为“不足”。81%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与2006年四季度基本持平;只有19%认为“正常”。

尽管3月顺差明显回落,但从未来六个月的态势看,多数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会出现缓解。

调查结果显示,27%的经济学家认为出口额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52%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会“减慢”的则仅有21%,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0个百分点。在进口方面,46%的经济学家认为进口额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45%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

因此,对于中国外贸平衡情况,44%的经济学家认为会“顺差增加”,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33%认为“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仅有23%认为“顺差减少”(图6)。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趋于平稳。今年1至2月,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8.6和8.5个百分点,其中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22.6%。

调查显示,22%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加快”,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62%的认为会“持平”,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16%认为会 “减慢”,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

物价涨幅趋升,但通货膨胀可能性不大。今年1至2月,CPI同比增长2.4%,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提高1.0和0.9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居住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5%和3.3%。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CPI涨幅将超过2.0%,其中26%认为达到或超过3.0%;仅有18%认为会低于或等于2.0%,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55个百分点。不过,多数经济学家(66%)认为今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15%认为“不可能”,认为“较大”的有19%(图7)。

房地产价格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持续上涨的房价是否能得到有效控制,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2007年的房价走势,92%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其中6%认为“上涨10%以上”,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63%认为“上涨5%-10%”,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3%认为“上涨5%以内”,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持平”的比重仅为8%(图8)。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虽然出现大幅上涨(10%以上)可能性较小,但今年房地产价格涨幅控制在5%以内的可能性也不大。

国际原油价格预期平稳趋升。关于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走势,经济学家的趋降预期继续减弱。调查显示,19%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下降”,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38%认为会“平稳”;39%认为会“小幅上涨”,与2006年四季度持平;另有4%认为会“大幅上涨”。

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受流动性过剩、外贸顺差持续扩大等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与2006年四季度持平;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32%和12%。同时,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欧元、英镑、日元目前兑人民币的汇率“合适”,比重分别为58%、59%和59%。

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调查显示,只有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而62%的经济学家认为将“升值3%以内”。另分别有28%和4%认为将“升值3%-5%”和“升值5%以上”(图9)。

预期股市趋于稳定。关于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62%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稳定(或波动)”,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29%认为会“上升”,比2006年四季度减少25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0)。

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股市价格基本达到比较合理的水平,持续快速上升的空间不大。

世界经济走势平稳,国内经济增速趋缓。对于2007年世界经济总体发展趋势,59%的经济学家认为将“不变”,23%认为将“好转”,比认为将“恶化”的高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向好的态势。

对于2007年国内经济走势,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在高位运行;考虑到国内不断加大的宏观调控力度,增速可能会趋缓。多数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10%左右。其中,30%认为是10%,30%认为高于10%,40%认为低于10%(图11),平均预测值为9.9%。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态势。

利率水平应上升 地产调控待加强

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还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坚持“双稳健”政策基础上,适度收紧货币政策。基于上述对货币信贷增长过快和流动性过剩加剧等问题的判断,经济学家普遍对今年3月18日央行上调存款利率0.27点的政策表示认可,67%认为这次调整的时机“合适”,还有24%认为“太晚”,只有9%认为“过早”。

对于未来六个月的存贷款利率,63%的经济学家认为应该“提高”,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比认为“不变”的高26个百分点(图12)。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出于对缓解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防范可能的通货膨胀的考虑,利率水平仍应趋上调。

在此基础上,71%的经济学家认为,今年中国应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25%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2006年四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分别仅有3%和1%(图13)。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今年宏观经济政策认识趋于一致,尤其倾向于适度收紧货币政策。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强调,应注意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与优化,注意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的结合,调控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协调,以及调控时机和力度的选择,并做好预调和微调工作,保证调控措施的落实。

房地产调控效果有待加强,推进廉租房制度建立成首选。对于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超过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67%)认为“效果不大”,比认为“比较有效”的高54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差距比2006年四季度扩大了10个百分点;另有20%认为“尚待观察”(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房地产调控的效果满意度较低。

关于房地产市场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超过三分之二的经济学家(68%)建议“尽快推进廉租房制度的建立”,并成为首选措施;另分别有49%、48%和41%的经济学家建议,通过“限制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收益”、“加大税收调控力度(比如开征物业税和不动产税等)”和“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比率”来缓解住房供求矛盾、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此外,建议“增加土地供应”、“进一步提高利率”和“从严控制购房贷款”的比重,分别为34%、23%和20%(图15)。

通过扩大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关于如何有效缓解目前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分别有接近三分之二(65%)和近六成(57%)的经济学家认为,应“切实扩大内需”和“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增加技术进口”。同时,认为应“增加进口”、“放松外汇管理,鼓励企业海外投资”、“全面取消出口退税”、“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和“在国际市场增加政府采购”等的比重,分别为43%、41%、38%、33%、32%和16%(图16)。

调查表明,要有效缓解和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需要从改变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出发,从改变有量无质、有产品无技术的外贸增长方式等根本性问题入手,同时要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使用,使之推动和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局。

外汇储备应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要。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是中国利用日益庞大的外汇储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其资本使用方向,80%的经济学家选择了“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如石油)”,其次是“国外债券”(47%)和“填充社保基金”(35%),其后是“购买国外基金和衍生产品”(28%)、“购买或参股国外上市公司”(28%)、“增加黄金储备”(22%)、“扶植国有企业”(9%)及“其他”(6%)(图17)。

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外汇储备的使用除了传统的如“国外债券”等方向,主要应考虑满足国家战略和安全需要,同时通过资本市场加强对海外的投资。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对目前涉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改革也提出了建议: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是关键因素之一。对此,经济学家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限制政府的审批权,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二是规范基层政权的组织和监督;三是改革财政预算管理,明确中央、地方以及各部门之间的权限和责任,加强监督,逐步实现财政决策的科学化、透明化;四是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发展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事业上来;五是加强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六是制定新的考核政府政绩和领导干部政绩的政策和指标,突出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业绩。

――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应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和扩大就业需求等提高最低工资和工人福利;改善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直接提高贫困人群的可支配收入;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调节收入。

第11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本文根据其在“2013’智库筑基‘中国梦’:中国智库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艰巨的转型期,许多领域正在或必将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中国正处于历史大变革的重要关头。中国各种各样的智库日趋活跃,今天的研讨会有不少发言在探讨如何办好中国的智库,特别是深入分析中国智库存在的差距、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我想简单谈谈,在面临这样重大的历史关头,认识和把握一些带有趋势性,规律性的变化特征,对中国智库的定位和历史担当可能就会有些新的视角。中国智库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或者叫作历史的担当精神。

第一个担当,中国智库应当敢于和善于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和短期变化。从经济上来说,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变化特点是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速度上的趋势性放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把它叫作“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这里涉及许多经济理论分析和影响趋势分析。我个人概括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趋势性放缓”,这个判断不仅仅是最近两年来大家感受到中国经济实际增速的放慢,更根本的原洲在于,决定中国未来中长期经济增长态势的三大供给面因素即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和效率提高所带来的贡献会发生重大变化。要而言之,劳动力增长会停止,人口老龄化导致储蓄率下降进而资本增长。放慢,综合要素成本上升挤压利润空问,效率提高又受到技术原冈、体制因素和发展阶段制约而成为慢变量,很难迅速而大幅度抵消经济增速放慢的态势。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最深刻的变化,因为这个变化将会使得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的许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同时也会呈现出许多新的机遇。这样人的变节是我们许多方而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的,而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这个现实。我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不仅仅是最近两年短期的经济增长放缓,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逐步地下行,这是我们面临最重要的挑战。我们长期依赖的高投入、高增长带来高效益的增长模式、盈利模式不可持续,各个方面所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依靠手段都要发生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以往的税收来源、效益来源、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等,都要在中长期经济增速放慢的前提下发生变化。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慢的趋势,以往那种传统的刺激办法还能不能按照想象把经济增速托高,已经很不确定了,甚至是很难奏效了,即使做到也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我们要提前做好应对。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也在催生很多新的现象,有些是静悄悄的革命,倒如服务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相当活跃,新的地区增长极正在形成等等,应该说是非常深刻而积极的变革。对这些积极变化以及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我们还没有及时发现,或者缺乏深刻的梳理和挖掘。中国智库在这里要有担当,要敢于把这些积极的东西挖出来,告诉决策层、企业界和社会公众,顺应它的内在变革动力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我们的智库在这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二个担当,中国智库应当更加注重建设性和包容性。当今中国,舆论环境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互联网、新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中国传统的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在广度和深度上山现了前所未有的巨人变革,开放度、参与度、草根性和活跃程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这是中国社会深刻转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中国历史性变化的重人特征。正是在这种空前开放活跃的舆沦环境下,中国社会充满了新的活力,同样它也带来很多新的不稳定,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压力和动力都在增强。我们的政府在行使公权力方面,在制定公共政策、引导公共舆论、形成凝聚力等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空间和挑战。我们的社会在表达诉求、形成共识、共同参与、改善现状等方而,同样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空间和挑哉。

中国处于如此剧烈的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起来以后所产生的新矛盾层出不穷,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观点一定会借助同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条件不断反映出来,相互碰撞,相互激荡。就像邓小平讲的,中国经济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会比不发展的时候还要多。因而传统的思维模式和应对机制己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智库应当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应当关注和研究什么呢?我觉得中国的智库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更加注重建设性,批判性地揭示问

题和矛盾,建设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建设性的意见并不都是可操作的政策建议,而更应该是方向性的思路和理念,科学地挖掘现象背后的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告诉决策当局现存的变与不变的特征是什么?现象和变化背后的依据是什么?未来的变化有儿种可能的前景?如果我们老是追求告诉政府应该具体做什么,要加强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智库可能永远拼不过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智库恰恰要超越“屁股指挥脑袋”的狭隘部门利益、局部观点,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性忙乱。批判性地揭示矛盾和问题,当然需要勇气和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思路和理念,可能更有利于提高智库的成果质量和影响力。

中国的智库还应当有一种互相包容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的种类和数量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领域的蓬勃发展局面,各有优缺点,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形成舆论环境大变革的重要动力源。各类智库彼此竞争同时又包容对方,既有利于发挥术业专攻的长处,也有利于加强多学科交叉的跨界综合优势,从而使建设性的思路、理念和建议具有更丰富的信息量,更明晰的针对性,更人的决策参考价值,也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

第三个担当,中国智库要有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志气和能力。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的认知与国内的认知发生了非常大的差距和脱节。这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中国经济分量比以往有所上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出口第一和进口总量第二,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变革进程,与国际社会的互动更加活跃。外国政府、智库和国际组织纷纷划一中国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估,我个人感觉有的比较客观,有的不够客观,例如过高估计中国实力等。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人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但是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大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从人均GDP水平和发展极大不平衡的角度看,中国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话语权有所上升,但在世界上还比较弱。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要点;新趋势

前言

如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速率飞快,涉及传统经济管理方法已经难以换取应有的实效,相比之下,经济管理现代化属于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某类层面上决定今后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所以说,尽快理清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要点,并且精准化把握日后经济管理整体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应该引起有关管理主体的充分重视。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工作要点整理

(一)维持能动和创造性

任何一类管理工作,都属于能动和创造性较强的人员活动,而经济管理的原理,则是想尽一切办法令一切人力资源明确统一化的发展目标基础上,积极处理好手头上的工作并满足预设规范要求。而管理策略并不单单限定在管理体制本身层面上,毕竟再过僵硬的管理体制也可以在特定时间范围内获取一定的成效,但是管理艺术则始终要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换句话说,主要看管理主体能否快速且精准化地锁定相关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势,并尝试利用不同措施激发他们的能动性并创造合理数量的价值,进一步贯彻落实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而并非一味地针对人力和物力资源实施严格化地监督和控制。

(二)确保专业和民主化

现代化经济管理的要领便是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实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作为现代管理工作人员,务必要确保时刻建立起健全样式的专业知识体系,即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最新的经济理论、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内容,以及高效率的生产技术等,进一步为日后多元且可靠性的管理方案执行,奠定基础。须知我国经济建设想要得到飞速发展,就必须依靠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性成果,而这一系列创造性成果便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切优势所在。

(三)提升科学和自动化

须知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获得长效发展,就是因为科技这类第一生产力的大力支持,所以说,今后我国不管研究任何一种事物,都注意不能够违背科学。而科学化的管理,则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识,其不仅能够令管理人员在不同阶段实践中实时性吸纳、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同时还可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组织的简洁、快速和有效性结果。截止至今,经济管理现代化革命也开始朝着管理方式自动化方向偏重,实际上就是结合经济实际发展需求,沿用计算机通信和自动化仪器等高端技术方式,进行经济管理事务有效、有序地调控指挥,进一步确保将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至合理等级层次之上。

二、日后我国经济管理发展的全新趋势探索

(一)宣传与贯彻柔性、和谐化的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为了开拓出员工愈加宽阔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并在最终收获他们的满意心理,就必须将他们视为顾客并统一地进行柔性化管理。尽管说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容易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但是却也存在许多值得管理主体学习地细微之处。如一些企业一直沿用传统形式的终身雇佣制度,截止至今,企业上下仍旧犹如一类团结的大家庭一般,所有员工的归属感意识得以有机强化。日后经济管理改革工作中,应该在保留这一系列优质化传统体制内容的基础上,开辟不同途径充分协调不同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如搭建起完善合理的沟通机制的同时,保证在第一时间内调查分析各类层级员工想法,进一步彰显企业内部领导和基层员工之间相互模式的平等性。

(二)革新传统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凸显人性化特征

生产的本质始终在于人,因此今后经济管理发展的全新趋势,必然会充分照顾到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各类相关性问题前提下,令员工工作自主性意识和各类实践应用潜能得以有序激发,最终令员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主人翁地位,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工作事务之中。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这类人性化特征较强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有助于加快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目标向基层员工的渗透进程,尤其是在经济管理的思想体系之中,往往保留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三)以消费者群体作为导向发展现代经济

自从我国正式建立并且推广沿用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各类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势严重激化,其间以生产主体和技术为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同步朝着以广大消费者群体为导向的现代经济管理方向过渡转变。在此类背景下,企业想要实现价值创造和经济利益赢取等更高等级层次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进行不同类型消费群体需求满足。这类原则可以说是各类企业在长久竞争磨练下永不衰败,以及我国经济整体飞速发展的核心要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经济管理现代化改革工作,必然经历较为漫长的挑战适应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往往会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持续进化,相关管理主体要确保在清晰化认知和灵活性沿用这类特征的前提下,全方位把握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流发展趋势,最终更加理想化地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改革发展,创造一系列必要的支持服务条件。归根结底,就是要求各类管理主体秉承柔性与和谐化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实时性改进管理体制,并培养合理规模和素质完善的职员团队。长此以往,令我国社会经济事业整体发展前景变得愈加理想化。

参考文献:

[1]李世叶.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20(12):77-86.

[2]田继欣.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5,23(11):17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