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3-07-14 17:35:38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

一、农业循环经济及其本质认识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它主要通过对传统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也有着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具有的由农业自身所产生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动、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对产品的安全性更为强调,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万物土中生”,“万物离不开水”,土壤、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予以特别关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了对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要干净,又要增收,二者不可偏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坚持下列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整体性协调原则,生物共存互利原则,相生相克趋利避害原则,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生态产业链接原则和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双赢”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等。因此,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解决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战略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潮流和趋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业企业经营者、农业生产管理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因此,应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学习和传播力度,让广大农民、管理者增加了解,提高认识。

2、整体规划,重点推进早在20世纪80年代,各地进行了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但这些实践都还是初步的,在循环合作的范围、层次上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需要进行总体的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将农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农村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制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3、加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指导。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是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效益提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此,应高度重视现代循环农业的技术创新,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在循环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加大激励和惩罚力度以制度和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使农民对环境保护得到更多的效益,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例如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调节或影响农民的行为,以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农民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农民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

6、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展循环农业经济,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一是继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适当安排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的补助。对规划建设的项目,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及银行应在资金上有选择地给予支持。二是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如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等。三是创造条件,降低风险,吸引工商资本和私人资本投资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理念在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应用。2.理论起源。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E.Boulding于1962年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被看作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萌芽。Boulding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ogerPerman等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一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循环经济模式兼顾了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因此发达国家逐渐开始把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和模式。3.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20世纪2、30年代,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70年代后,生态农业的发展引起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实践运用,相关学者指出设计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利于又好又快地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同时,农村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完善和农业生产活动主体素质等软条件的提升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

三、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

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1.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研究。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论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这一研究的核心。例如:详细论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四个原则;分析了循环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关系,论证了实现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等。这一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农业循环经济,论证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多见于研究的早期。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这一研究在总结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对我国的启示,探索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例如:在总结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分析对中国的启示,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在对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介绍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多元共治”的基本模式,分析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并提出政策建议等。这一研究得出的建议和发展模式都主要针对国家层次的农业,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不多。此外,它与上一研究一样都主要是定性的研究。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识别阻碍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方法论上。评价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如:运用BPEIR概念模型及特菲尔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19年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影响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依次是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安全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05年四川省21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甘孜州、雅安市以及资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攀枝花市发展水平最低;以绵阳市为例,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绵阳市及其所辖9个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绵阳市2002-2012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水平和资源安全水平是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等。其次使用的较多的方法是能值分析法,如:将能值理论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对吉林省西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期间,吉林省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耦合程度有所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明显加强;用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的能值分析方法对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更科学,并找到了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的四墩子乡农业系统进行能值分析,论证实施草地农业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保障等。最后,其它方法,诸如生态足迹法等。例如:用DEA方法和生态足迹构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指数,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存在农药化肥投入冗余、粮食单产不足以及农业生产的耕地足迹和牧草地足迹所占比重偏大等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该地农业投入产出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上所述,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定量研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近年比较常见,其与前两个方面的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其主要研究方法多采用指标评价法,偶见能值分析法。不过,此研究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缺乏未来发展的预测研究,因此难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连续性、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结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其理论研究源于国外“生态农业”的提出和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内涵研究、发展模式研究以及发展评价研究。其中发展评价研究近年比较常见,但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倾向于静态研究,罕见预测研究,因此拓展方法论,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今后该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杨羽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76-77.

[2]周柳.四川省农业循环经济实证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9).

[3]JohnBCobb.Sustainability:Economics,Ecology,andJustice[M],Eugene,Oregon:Wipf&StockPublishers,2007:27-36.

[4]CheungSH,BeckJL.Bayesianmodelupdatingusinghybridmontecarlosimulationwithapplicationtostructuraldynamicmodelswithmanyuncertainparameters[J].JournalofEngineeringmechanics-Asce,2009,135(4):243-255.

[5]卢远,王娟,陆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2):482-487.

[6]于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J].理论探索,2006第4期.

[7]史宝娟,赵国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经济运行的必然趋势[J].中国农机化,2006年第4期.

[8]RogerPermn.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

[9]陶思源.德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3年第6期.

[10]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年第5期.

[11]刘佳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年第8期.

[12]马其芳,黄贤金,张丽君,陈逸.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以江苏省13个市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潘安兴,王芳.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8(7):44-47.

[14]钟珍梅,翁伯琦,黄勤楼,黄秀声,陈钟佃.基于能值理论的循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为例[J].生态学报,2012年18期.

[15]唐静,林慧龙.草地农业的循环经济特征分析[J].草业学报,2013,,22(1):167-175.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3

〔作者简介〕杜渐,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四川成都610064。杨柳同志的新著《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产业互动研究》,在缜密的理论梳理和进村入户调查基础上,对城乡统筹下的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及其在平原、丘陵、山区不同村落的实践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该书阐明,植根于产业分工和关联的产业互动是产业演进的一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产业门类,数字技术又促使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部门整合、融合。国外学者将此趋势称为“产业融合互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既面临改变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又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复杂矛盾,“三农”问题突出。党和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农情,提出了城乡统筹、四化同步方略,部署了城乡综合改革试验。该书表明,城乡统筹下推进产业互动发展,顺应了产业演进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又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富有针对性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要素流动、产业循环、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路径,破解城乡二元化结构矛盾,重建城乡发展均衡。该书强调,产业互动是城乡统筹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城乡统筹则为产业互动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产业互动需要一定的产业发展,也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越是大尺度、厚密度的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的产业越多,产业互动、融合的趋势越明显。在我国农村,有若干自然村落组合而成的、实行村民自治的“行政村”,是农村经济的细胞形态。该书根据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选取了四川平原、丘陵、山区各1个村进行深入调研,详尽地描述了其产业变迁、现状和走势。表明这些村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缓慢转变之中:粮食、经济作物比重大幅调整,养殖业有所发展;山区村还有个矿点,丘陵村新办了榨菜加工厂,平原村有大小7个白酒厂“两头在外”;农产品销售和农民消费品购买主要通过附近集镇或小商贩进村购销。面对这样的小村庄情势,该书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一个村而言,应当走什么样的产业发展道路?建议是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则旅,“一园一业,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抓住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机遇,用足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着力推进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循环互动,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跨村、跨乡镇的三次产业循环互动,寻求城乡之间“接二连三”、“一、三对接”的最佳接口和实现形式。

该书认为,产业互动具有动态性、层次性,能否实现良性互动,除产业内部、产业之间内在的均衡与非均衡博弈、演进趋势外,还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和支持。在城乡二元化结构反差强烈、三农问题突出的条件下,这种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该书在研究三个典型村的产业发展和产业互动时,总是联系到乡、镇和县、市实施城乡统筹的政策和发展,并在不同层级上考察统筹城乡的地位、任务与推进产业互动的内容、力度问题。

(责任编辑:何频)社会科学研究20145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4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进行收入差距的研究中发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收入差距先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扩大,达到一个定点后,收入差距又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缩小。在以经济增长为横轴,收入差距为纵轴的平面坐标系中绘出平面图,图形呈现出倒“U”形状。因此,我们也通常把库兹涅茨曲线称为倒“U”曲线。在粗略观察中可以发现,环境的状况也是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恶化后改善的。受库兹涅茨的启发,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格鲁斯曼和克鲁格在对66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空气污染物:1979~1990;水污染物:1977~1988)的变动情况的研究中发现,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趋势间呈倒U关系,即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加,后下降。污染程度的峰值大约位于中等收入水平阶段。据此,他们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假说。

我们可以根据图形呈倒“U”的特点,以转折点为界,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缓慢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处于工业化早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资源的需求量不大,环境受破坏的程度也较小。第二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上升趋势。这一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废弃物的排放也逐渐增多,环境恶化速度加快。第三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缓慢上升到转折点再缓慢下降,趋势较为平缓地越过转折点。这一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维持在较稳定的状态。第四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陡峭下降的趋势。这一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走上了集约型的道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的速度也加快。第五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于平缓下降。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有能力保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对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剖析

在对曲线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关系。一方面,环境的状况既可能促进又可能阻碍经济的增长。在工业化初期,环境能够给社会提供足够的自然资源,并且能够消解社会生产所排放的少量废弃物。在这样的情况下,环境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表现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工业化进程加快阶段,如果人们不注意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社会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和环境就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阻碍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虽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突破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而顺利度过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但是,这种可能性在资源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还是存在的。

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既可以恶化环境又可以改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定点的左边描述的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前到工业化时期的状况,伴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状况从缓慢恶化发展到急剧恶化。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工业化时期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道路,通过掠夺式的使用环境和生态资源而实现经济增长。工业化完成以后,社会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人类逐渐认识到环境和资源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一些具备经济实力的发达国家开始通过末端治理的方法改善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末端治理这种事后的补救并不能缓解环境污染和资源稀缺的压力。因此,在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为了避免环境和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性要素,发达国家走上了探索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环境的状况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改善。

二、循环经济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修正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着一个转折点,在转折点的左边伴随着经济增长环境呈不断恶化的趋势,而在点的右边环境呈不断改善的趋势。其实这里潜含了一个前提条件,也就是这个转折点所在的环境状况是在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的。因为如果转折点的位置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整个生态环境就会崩溃,而人类以后的任何补救都将是无济于事的。因为适宜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受自然规律所支配,人类的活动只能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从发达国家的状况来看,他们越过最高点的时候生态环境的状况都还在自身的承载能力之内,所以他们顺利过渡到了环境改善期。而且,从发达国家顺利过渡为环境改善阶段时的经济状况来看,德国是在人均GDP8000美元过渡的,美国是11000美元,日本则是10000美元时过渡的。我国现在的人均经济水平与德国、日本尚有40年左右的差距。如果模仿德国和日本的这种状况,我国可能要到21世纪中叶前才能达到德国和日本现在的经济水平,也就是我国要到那个时候才能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转折点。然而,不能忽视的事实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很差,而且这段时期还正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这段时期还要使用大量的资源,对环境可能还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因此,如果再加上40年时间无休止的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我们将面临生态环境的崩溃,生态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使社会、经济再也无力向前发展。这时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会表现为:

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出现,生态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一条主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使库兹涅茨曲线的最高点向下移,向左移,也就是使发展中国家的过渡期在时间上能够提前,同时强调过渡时的人均GDP尽量小于发达国家过渡时的值。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表现为:

其实要实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下移、左移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一定需要达到发达国家转折点时的经济水平,才具备转折的物质条件。从我国环保方面的实践经验来看,我国从1973年国家环保会议出台三废排放标准后就开始逐渐启动环保政策了。虽然我国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这方面我们只比二战后真正开始环保的德国、日本晚了20多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速度。因此,这说明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努力发挥后发优势,是可以在较低的人均经济水平提前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转折点的。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循环经济的理念逐步被中国的高层领导所重视,并逐渐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实践开来。

循环经济是发达国家主动从源头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探索的成果。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他改变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式流动的线形经济模式,而形成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由此看来,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从而提高社会的综合效益。因此,循环经济正是满足了我国目前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和谐发展思路的要求。同时,循环经济的成功实践也充分说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向左移,向下移。

三、循环经济修正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途径

要转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社会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努力。因此,我认为要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从政府到企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通过转变思想、实施政策、改进技术、建立循环网络等措施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铺开。

(一)国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是必要前提。国家应制定或完善关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保护、废弃物排放等全面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机制。当然,仅有完善的法律体系还不够,环保部门还应该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标准。比如怎样的生产才能算循环经济的生产,企业废弃物的循环或者排放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实现了循环经济。否则,没有标准的衡量尺度,即使在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循环经济也会陷入一片混乱。

国家除了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制度和标准外,还应该倡导建立工业园区。作为单个的企业生产者,如果要发展循环经济,一般只会在工厂内部构建循环系统,将生产剩余资源化。但是这种内部循环总是具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可能会形成厂内无法消解的一部分废料和副产品,于是需要从厂外去组织物料循环。生态工业园区就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实施循环经济的法则,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循环经济。当国家具备一定的调控能力,循环经济的技术更加成熟,政府还可以倡导在整个区域内部甚至各区域间实施循环经济法则。

除此之外,要提升一个国家实施循环经济的能力,政府还应该致力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就是说要不断在教育中灌输循环经济理念,培养能够从事循环生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高企业实践循环经济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应该在社会范围内加大公民的环保意识教育和如何使家庭生活参与到循环经济中的教育。

(二)三大产业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实践

首先是工业。要在工业企业内部实现资源的减量化生产和剩余物的再循环,技术的革新是关键。企业应该引进集约型生产技术和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尽量在企业内部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当然无论有多么先进的生产技术,只要有生产就肯定能够有资源的消耗,要在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就要尽量减少生产。这就要求企业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也就是要求企业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企业任务的重心就从生产新产品转移到生产产品的部分替换零件和对产品的售后维护上来。

其次是农业,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于用现代农业技术设计生态农业。农业与资源的循环有天然的联系,如传统的“桑基渔塘”这一生物链,就体现出循环经济的原则。但是农户单一的小循环跟工业一样有局限性。要实现农业中的大循环,还要形成富含现代科技的生态农业。主要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种植业发展与林、牧、副、渔业发展相结合、大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这三个结合扩大农业的循环面,以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目的。

最后是服务业。服务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起桥梁的作用。服务业可以承担还可以资源化的废弃物的回收任务,德国的DSD就是一个专项从事销售包装废弃物回收的公司。因为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它只能将生产剩余再循环,而包装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就无法回收。服务业承担这一中介就能全面回收可以再循环的废弃物。同时,服务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中介。要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网络,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交换。

(三)家庭提倡绿色生活方式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5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体现。它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1,2]。它不仅是一种以生态学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指导作用。如果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同时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可以解决很多农业问题,例如治理环境污染、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合理利用各地乡镇农村企业留下的不良资产等。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七点建议。

强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农业生产的指导思想是要进一步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统一,走“优质、高产、高效、可持续”的道路[3]。由于广大农民缺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强烈意识,因此应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介绍循环经济的知识,加强宣传引导,使他们尽快树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其在我国的发展。具体的建议如下: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理论研究。

首先科研工作者要认清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并从科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以及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为具体开展循环经济的操作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板报等多种传播媒介,使广大农民更深刻的认识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给农民的好处。从而使农民树立绿色消费、创新生产的观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增强政府及企业与广大老百姓的联系,政府及企业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引导公众树立新发展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新价值观(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我们维系的生态系统)、新生产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高科技投入来代替物质投入)和新消费观(绿色消费,限制一次性产品消费)。

构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支持体系。

在农业税收制度方面,继续推进新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则应在加大农民补贴制度基础上制定新的政策,使农民能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的待遇。因为由于农业环境污染导致的农药残留、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民喷施农药,而是农药不符合一定的标准,所以环境污染税的主体应是生产农药的企业而不是农民本身。因此要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生产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

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调整和改革国家的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从而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各项投入。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严格执行预算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积极运用补助、税收等多种经济杠杆,引导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并适当的安排有关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以开展技术培训、生态建设规划、小型试验示范活动、经验交流等方面的补助。对于规划中所选定的项目,各级政府及各地银行在资金上要有选择地给予一定的必要支持。另外,要立足本地,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结合,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地筹集可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要不断增加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事实上,近些年来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农业和农村上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地加大。但是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资金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继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探索发展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最终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资金投入的稳步增长。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因此技术创新是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向农业循环经济过渡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如环保,科技部门牵头,以支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技术为重点,进行科研项目的立项与招投标,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研发机构的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用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这些技术创新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开展沼气生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立体种养、生物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节水农业、太阳能利用等已有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同时应充分考虑农业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趋势中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清洁生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为此,一要加大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我国农业科研人员不足,人员知识水平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研究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完善其推广体制,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地增加农业科技的投入。我国现阶段投入在农业上的科研经费远远不足。而这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就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鼓励和动员全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投入中来。调动人员从事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的示范和技术推广作用。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出适合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9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30多项行政性条例等。这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制定的,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也是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为了更好的在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一整套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诸如农产品价格、土地承包、农业信贷及税收政策等,从而调节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刺激农民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

政府需加大对已制定和即将制定的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这些法律法规为民众熟知,从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单位及个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民众自觉地守法,同时也能树立起法律的权威,保证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

另外,也要制定《农业循环经济法》及各类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要结合我国已经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尽快地制定出一部科学、针对性强同时可以规范和引导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例如:食品安全、绿色农业生产管理、清洁生产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管理等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

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的载体。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产业集群,政府应通过财税、金融等各种手段,加大对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产业集群。这就需要企业间建立一种学习和交流的机制,即鼓励各企业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以促进交流和学习,用以增强企业间的承诺和信任。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另一个有效载体是园区建设。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及区域布局,制定出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农业经济园区发展的规划,打破传统的行业和部门间的割据,同时以生产要素为纽带,将有共生关系的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或者几个集团内,从而实现有害污染物的内部闭路循环,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得到高效重复循环利用,进而使企业间相互依存,最终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发展与扩张,产生集聚效益。

另一方面,做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4]。

探索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多种模式。

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其实是生态经济,这就要求发展农业经济时要遵循一定的生态规律,进而寻求农业和生态环境间的和谐发展,如: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将种植业和牧业、林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一种相互促进、利用及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向人们提供各种绿色食品和其他生物资源,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优质、低耗。另一方面可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中小型生态农业园。具体说来,有四种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推行:(1)以鱼塘为中心的生态园;(2)间作不同作物、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3)山林基地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4)以沼气为核心、种养相结合的生态园;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及培训的力度,尽快地把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培养成高水平的新型农民;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各种形式以实施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经营的能手,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尽快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同时,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个支持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到农村就业;督促城市下岗、退休干部以及科技人员到农村服务。只有这样,才可以为农村提供新的力量,推进农村体制改革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尽快地适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客观需要。

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循环经济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在推行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全社会整体力量的推动。政府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财政部们要提供资金支持,行政部门要提供相对宽松的政策,技术部门要提供技术保障,各部门统一行动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才能使循环经济在农业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进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1:18-20。

[2]王军、王文兴、刘金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探索———循环经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57-60。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改革探究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大力提倡节能、低污染、低排放等理念,这些内容与当代的科学发展观不谋而合,该种经济模式对于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非常有利,并且其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经济模式中的诸多不足和弊端。因此,该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并且低碳经济可以促使社会各行各业高度融合化和科学化,从而促使社会经济整体实现持续发展念。

一、探究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和意义

就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其呈现出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并且总体的产量也在逐年稳定的提升,农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也明显提升,那么随之农业经济水平自然也会持续提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最为常见的就是前些年的农药以及化肥等虽然对于农作物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们也会对土壤以及周围的水资源造成污染。综合以上情况,在如今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由传统的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既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该种模式的实施必然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产业的升级,并促使我国农业经济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二、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与农业发展相关的各种技术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从我国的农业分布布局来看,农业经济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其中大部分在平原地区,也很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对各种科学技术以及行业信息的关心程度不够,所以在进行农业活动的时候往往会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手段。上述情况的存在,严重的阻碍了各种与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在农村区域的应用和推广,也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也就会特别的不理想。

(二)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在此种环境之下农村经济的政策也就不能够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很多地区仍旧沿用传统的生产手段,对农业经济的生产效率追求积极性也比较低。尤其是关于某些新型的经济理念,例如环保、节能以及低碳等,既不了解也不知如何践行,而伴随着近年来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污染企业也由城市转向了农村,该种发展趋势无疑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探究

(一)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

从根本上讲,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才能顺利完成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时代新型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具体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各种农业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应用,并且要格外注重各种与农业相关的资源优化使用,以此来有效的减少或者避免各种资源的无端浪费,以及一系列环境污染的产生,当然还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帮助。上文中叙述的农业资源实施合理应用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路径,该种模式的实施具体的需要综合的统筹利用各种与农业相关的技术,最终确保农业经济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还能对农业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应借助多种政策方针尽量实现农业经济循环发展

在我国土地总量与人均占有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另外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综合以上内容,为了将各种有效的资源进行最优化分配和利用,使其能够取得最优的成果,那么就必须要在结合现阶段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经济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尽量实现一种新型的循环性经济模式。该种农业经济模式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尽量实现资源的地循环再利用,其二就是尽量推动各种环保节约型能源的使用,最后就是尽量采用清洁卫生的种植模式。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7

1节约农业机械生产的原材料和能源

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达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构件损坏,购买不到合适的配件,没有做好废旧和闲置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同时加大了农业机械的环境处置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不仅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农业机械生产进行规划,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绿色经济效应,加强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的不断优化。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3结语

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环境污染程度低、资源节约等优势,由于农业机械制造涉及科学、环境等多个领域,需要各个相关领域的大力协调和配合,促进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不断发展,不断优化农业机械生产,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鲁鸿 颜廷婷 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农机管理服务站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8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循环圈;实现路径

一、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单一,化肥、农药过滥使用,导致土地板结酸碱化、肥力下降;同时,农村环境遭到破坏很大,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污染严重,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农村地下水位日益下降等。在此情况下,农民很难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收入,而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以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帮助农民增收。本文以我国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县———河北邱县为例,在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施路径。

二、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提出

“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受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和我国工业及其他社会领域循环经济实践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生态农业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难,在进行有效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认识到,只有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发展———在农业生产消费与流通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及对环境的污染,才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二)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及其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方法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周期中,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并能减少资源的投入及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最终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生态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

农业循环经济遵循四大基本原则,简称“4R准则”:即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Reduce)准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资源化”(Reuse)准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无害化”(Recycle)准则和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Reorgan-ize)准则。

2.农业循环经济特征

(1)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物质的闭环流动。与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相比,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经济的流向形式是单向的,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是粗放和一次性的。而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方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朴素农业循环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形式。在我国传统农业中,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都是农田宝贵的肥源,轮作、间作和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这些都可以归为农业循环经济形态。但是,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并不能使我国农业发展发生根本性转变。只有农业小循环与工、商结合,形成生产、消费、资源再利用的大循环,从小农经济走向城乡一体、脑体结合的—56—农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三、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

(一)邱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历程

邱县属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郸市,地处黑龙港流域,是一个总人口只有23万的传统农业小县。2009年,全县GDP超过20亿元,其中农业及农业相关产业占总量的80%以上,这样一个资源禀赋很低的地区在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几年后,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丰收。邱县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摸索到豁然开朗再到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最初的想法是把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在县域内,完成多次增值过程,利用触手可及的生态资源,使资源实现再循环、再利用。从2002年开始,邱县以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和污水治理两项基础性工作为起点,走上了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1.就地取材,打造产业链

邱县坚持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式发展,打造了四条循环农业产业链。

第一条链条是“棉花———秸秆发电———工农业生产”链。邱县为充分利用全县皮棉年产量4万吨以上的资源优势,积极增上棉花精深加工项目,形成棉业集群。

同时,充分发挥棉花秸秆的潜能,引进了年发电1.32亿千瓦时的秸秆热电项目。

第二条链条是“棉籽———短绒———棉浆粕”链。该县引进建设了总投资2.2亿元的棉短绒提净加工项目,年加工棉短绒6.75万吨,产值达4亿元。

第三条链条是“种树———林下种植养殖———畜禽粪便还田”链,积极推广林棉、林菌、林鸭、林鸡等立体种养模式,形成了林下种养与树木生长的良性循环。

第四条链条是“养殖———沼气———农业发展”链。

为实现沼气建设与养殖业、种植业的良性互动,邱县积极引导农户利用牲畜粪便建设沼气池,并利用沼液、沼渣发展棉、果、菜等生态农业。

2.废物利用,构建循环圈

邱县在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同时,注重推进农业产业链条内部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将同一产业链条的节点企业集中放置,集群发展,实现资源再利用与再转化,使产业链首尾相接,形成闭环。邱县引进建设的总投资13.49亿元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秸秆热电、县城供热、速生基地林四个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实践。

3.补全缺口,激活循环网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河北省南部地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邱县投资1亿元建设了全市首家县级污水处理厂,使90%以上的工业废水得到集中处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水的需求,是整个循环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一环,同时,邱县积极谋划总投资5500万元的中水回用项目,日供中水2万吨,为华林纺织、秸秆热电等用水大户企业提供水源,年可节约地下水54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形成,如图1所示。

图1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框架

邱县农业循环经济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果。2009年邱县万元GDP能耗1.110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12%;与2005年相比,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COD削减201吨,削减率11.8%;二氧化硫削减63吨,削减率10.05%;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有了显着提高。

2009年,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增长7.8%;一大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新建与开工,还有效地吸纳了退—57—王玖河王鑫: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邱县为例出的劳动力。截至目前,邱县农业经济链条吸纳就业达到4万余人,占了全县人口的近1/5。

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

(一)一个主导

1.转变思想在发展思路上,领导干部要彻底改变以往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在农业经济发展上确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效益提高的基本方向。

2.协调控制

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在政府统一领导协调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因此,借鉴其他地区发展循环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规划,确定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建设内容和实施措施,做好与各部门发展规划的协调工作,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

3.宣传教育

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农业的好处和典型事例,使农民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两个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开展区域为科技水平相对落后,法律法规意识较为淡薄的农村。因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广创新型科技是循环农业良好运作的保障。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

可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其中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各自职责及其违法后的法律责任,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实施优惠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调动农民及社会各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颁布政府奖励政策,奖励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2.推广创新科技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

一方面,要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另一方面,对如何应用诸如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来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的利用加大研究、创新力度。

(三)三个支柱

1.龙头企业的带动这里所说的龙头企业指那些由农业衍生出来并直接面向市场的企业,如邱县的服装厂和家具厂等,循环经济能否运作良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借助于循环经济的特点,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完成了从原料到成品多层价值链的增值,形成了链条的集成效应。因此,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把握市场动向,了解行业趋势,在此过程中,可通过构建信息平台获取市场信息,与客户进行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创建自有品牌。

2.科技人才的参与

循环农业的开展,需要技术、管理方面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从外界聘请相关专家,充分利用其循环经济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好对农业循环经济的事前评估、事中监控与事后总结,降低实施循环农业的风险,提高其运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自有人才的培养,对于某些高尖端技术以及管理职位,可吸纳本地区的农村大学生,这样既缓解了就业压力,又能为企业注入知识血液。

3.以循环为导向的合作

农业循环经济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循环可大可小。

传统农业生产环节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为“小循环圈”,如:玉米———秸秆———牲畜饲养———粪便———玉米;

以农业产业为起点,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放置,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促进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源再利用、再转化,构成“中循环圈”。通过建设重点项目,补缺短板,盘活链条,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发展后劲,则可形成“大循环圈”,如图2所示。

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农业产业链条之间合作的同时,还应将视野放宽,不能拘泥于县域内部,一个县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能够看到其他县区的资源优势,与自身情况形成互补,构建出一个更大的循环网络,对于发展整个区域经济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加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与其他地区洽谈、合作,将优势集成化,把循环经济做大做强。

五、总结

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21世纪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邱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成功为我国众多农业县市提供了宝贵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新范式。事实证明,只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结合自身情况,吸引外资,补全经济链条,逐步提升农民的循环经济意识,就能够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使我国农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

[1]魏少丽.循环经济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18-19.

[2]任鹏来,李翠霞.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刍议[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3):28-29.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9

关键词:休闲农业;生态;策略

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总理指出:要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规范旅游市场,迎接正在兴起的大众旅游时代。可以预见,休闲农业正成为热点项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放松与游憩不可缺少的旅游项目之一。

1 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要点

1.1 维护绿色生态

任何农业项目的开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好项目的生态多样性,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当然,保护生态还体现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如农业生产的循环化。

1.2 加强资源整合

休闲农业需要与土地、农民打交道,如何流转土地、平衡村民利益,都要求每个投资者、梦想家都清醒地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一定要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运作原则。

1.3 塑造主题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休闲农业早已从以往的农家乐、观光农业发展成为如今的体验农业阶段。项目要有好的发展,就应该与文化充分结合。一方面,当地文化元素的存在本身就有其价值,另一方面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迎合主流消费人群的兴趣偏好,对接时尚有创意的文化元素,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是任何一个项目的必修课。

1.4 政策与资金到位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多方位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因此在立项之初就要兼顾考虑项目的开发如何与政府互动,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补充。

2 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原则和旅游价值

2.1 开发原则

由于休闲农业服务的人群大多为城市居民,因此休闲农业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安排,首先必须服从城市的需要并为其服务,它体现了都市对农业的依赖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关系,基于此层关系,休闲农业景观的开发原则应同时具备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而且具有内容多样性、多重经济效益、开发生态性的多重特征的原则。因此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兼顾美学利益、经济利益以及生态利益。

2.2 旅游价值

(1)强参与性。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种植、耕锄、捕捞和采撷等农业活动,并从中获得愉快、轻松的劳动体验。(2)强观赏性。果园、梯田、牧草地以及花卉园等农业景观都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具备较强的观赏性。(3)农耕文化。农业景观中富含悠远的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景观多样性、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演变。

3 当代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新方法

(1)合理布局且足够的停车位,以及有序的车辆进出指挥管理,可以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并利用生态手法隐藏停车位,弱化停车场的概念,这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也是给游客留下良好第一印象和感受人气的关键举措。(2)入园后除了观光,最大的乐趣便是采摘。由园内工人提供采摘工具和采摘咨询等服务,采摘不仅是为了食用,体验其过程是最大的乐趣,在大家相互拍照、玩耍过程中,果实的浪费非常大。因此,园内工人将掉落且完好的果实收集好后,放入园内商店低价销售,可大大减少浪费。(3)目前,各种亲子活动非常火爆,可以将丰富多彩的儿童娱乐活动区设在采摘园外的入口附近,便于孩子们在采摘前后来玩耍。增设养殖体验区,为孩子们提供不一样的体验。设置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设施,粗犷的农业器具或许会比采摘农产品更有乐趣。拖拉机、小动物等元素使整个儿童乐园具有明显的乡村风情。(4)新时代的农业景观设计应注重营造环境,给每一个前来游玩的家庭提供休息、交流、享用野餐的机会。比如增大果树间的行间距,宽阔的空间便于客人行走和拍照。在大片的树荫下放置餐桌、餐椅,供大家使用。

4 当代休闲农业景观设计的趋势

4.1 多功能凸显趋势

现代农业景观应根据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突破生产保障型的城郊农业模式,向多功能的现代都市农业模式发展。例如:生态农场、文化教育农业园、观光休闲农业园、体现了农业景观向多元化功能发展趋势。

4.2 市场营销观念趋势

未来农业景观的发展将会更多地采用市场营销的观念,将产品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采取品牌经营策略,通过树立品牌等策略实施差异化战略,从而提高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

4.3 美化生态化的表达模式

之前人们考虑的生态环保设计,只是一个功能元素。这个元素往往只是具备某种功能,如收集雨水,环保排水等功能,但仔细看看这些元素之外的美感,简陋杂乱。因此需要将这些类型的元素赋予设计美感。比如雨水收集池,可通过形式上的设计和周边植物搭配,形成具备观赏性的池塘水景。

参考文献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0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企业 循环经济模式 评述

一、引言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解决农产品供大于求、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低等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循环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链延长的必经途径。

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薄弱加工转化率还很低,一般在20%~30%,80%的食品转化率为30%,而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了90%~95%(见表)。再者,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规模小,环保意识很薄弱,企业自身没有建立自己完善的清洁生产过程。由于资源的利用、生产模式、技术设备、环境污染等等,不仅降低了经济效益也大大污染了环境。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在我们积极建设循环农业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要跟上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建立适应企业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模式评述

1.农业+企业的生态园区模式

从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经济系统中是存在着工业生态群落的,工业生态群落的不同种群即各行业部门之间存在着“工业代谢”关系,建立生态园区是实现企业群落“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的最主要的方式(见图1)。

农业+企业的生态模式其实就是企业群落间的中循环,模拟自然系统建立产业系统中的“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循环途径,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朱玉林认为在这种模式下系统组成越复杂,调节能力就越强,对废弃物的消化也就越完善,它能很好地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内在化。

王兆华、武春友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共生并存。他们认为有形资产的专用性、地理位置上的专用性、享受优惠政策上的专有性、人力资本的专有性和交易频率,促使了有交易动机的企业们形成一个经济活动中心,空间上的集聚和企业间共生的密切交易群落――生态园区的发展正是这种动机的产物。具有副产品交易意向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生态工业园,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最终达到无废弃物的零排放状态。

学者们都在大力提倡农业的产业化,“农户+企业园区的循环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国这种模式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黄敬华和初丽霞都曾指出:我国生态园区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展较早的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于环境保护技术落后;我国生态工业的市场机制反应不是很灵敏,这不仅使我国开发生态工业园缺乏行动纲领,而且还表现出各企业在入园时积极性不是很高;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着一定的隐瞒,使整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我国对生态工业的宣传和认识不充分,部分企业在入园时,对整个园区的运行机制和方式表示怀疑。所以园区的完善,需要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整体设计,企业自身素质提高和政策导向等方面入手。

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循环模式

我国工农业园区的规划是近几年开始的,许多企业由于空间、购地费用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形成我们前面所述的现有园区,它只能形成一种虚拟型的园区,通过信息与外界进行物料和能量相互循环利用。这类企业实行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通过自身工艺的改造规划,实现企业自身的循环,减少企业自身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绿化企业环境,为企业周边市民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这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一般循环模式为:(见图2)

朱玉林提出的乡镇工业的清洁生产模式,也就是企业的自身循环模式,他认为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将减量化原则常被放在首位,从废弃的产生源头来采取措施,企业自身充当分解者角色,打造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进一步减少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

但是黄贤金认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企业家的环保意识薄弱、大多数企业家还是着眼于眼前的经济利益,利润型企业还是比比皆是。农业资源价格相对来说比较便宜,企业考虑到处置成本和技术的相对匮乏,这部分的资源常常被浪费,也就是说,这类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工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绝大多数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通过对废弃物的综合再利用资源的处理成本和技术设备的费用超过了重新购置新资源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利润型企业就很难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在此政府可以充当利润性企业转变过程中的催化剂,促进企业转型、为企业转型创造良好的规划空间。

3.农业+企业+产业生态园区模式

这种模式下,我国常见的就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农业的大力发展。它结合现代科技,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使其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观光、体验娱乐和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且其发展能够使当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同步提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郑昭佩、刘作新指出,这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满足了人们远离喧嚣的工作环境“重返大自然”的欲望;另一方面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同时旅游活动体现了对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性,也履行环境教育的功能;再者它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人的下降,在农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等环节均可吸引游客参与、参观,既降低劳动力投入,宣扬环保意识,又提高旅游业收入,农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肖玲提出的“绿岛模式”就是就是集农业、企业和旅游也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他认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有赖于一系列资源节约型的企业发展,循环企业就是其中的一种,绿岛模式很有效的推动了资源节约型农业企业的建设,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要以企业为纽带,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相互联系,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为农民带了收入,还保护了环境,它必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丁卫建提出“种养加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开放复合模式”,他指出该模式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副业生产,积极扶持第三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

纵观模式的发展,章家恩,江金波认为此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经营分散且规模小,资源相对不足,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融吃、住、行、游和购、娱为一体的农业旅游产业;二是重仿造、轻研发,许多项目形式单一;三是急功近利,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园区经济往往以最大限度获得利润为重,而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使原本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失去了农业生产和观光学习的意义;四是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因而农业部门、当地政府、旅游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对发展该项活动尤为重要。

三、小结

通过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模式的文献收集,我们得出结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循环发展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薄弱,污染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我国学者对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农产品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的专项研究还是比较少,讨论研究还多处于个案的研究调查,如何使个案模式走向理论化模式,再将理论模式普遍化,还是我们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的。

我们要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通过技术和认识的不断提高,加大农产品的转化率和降低环境污染率,通过政府支持导向和企业完善发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向企业提出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加强科学技术意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而且要坚持利用品种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的原料农产品,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彻底贯彻清洁生产,积极投资环保设施的建立;不断致力于产品研发,仔细分析生产环节中产生农产品废弃物,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参考文献:

[1]平英华: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78

[2]李胜路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9(5),79~83

[3]朱玉林陈洪:论乡镇工业循环经济模式[J].生态经济,2006.7,72~75,113

[4]肖龙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对山东省乐陵市“希森模式”的调查[J].济南金融,2006.09,17~18

[5]王兆华武春友: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生态工业园中企业共生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8

[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7]黄敬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8]初丽霞: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3

[9]刘勇:3R原则指导下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J].生态经济,2005.10,56~60

[10]郑昭佩刘作新:生态旅游农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3,127~129

[11]肖玲林琳:“绿岛模式”研究――一个循环农业企业案例分析[J].地理科学,2006.02,107~110

[12]丁卫建齐鑫山:农业循环经济的结构、模式与配套技术[J].10~14

[13]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

[14]刘宾: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政策导向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6

[15]章家恩: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几点看法[J].农村生态环境,2000,16(1)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1

关键词:生态规律;高端生态农业;生物质能源:扩大再生产:三元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2-0056-05

一、发展高端生态农业的必然性与基本途径

几十年来,我国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新世纪以来,又取得了“十连增”的奇迹,这是非常宝贵的成就和经验。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和GDP政绩观的作祟,许多人脑子里轻视农业,习惯于走西方的道路,加剧了石化农业带来的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和经济问题。在新自由主义那里却出现了二律背反的逻辑:一方面认为按市场规律衡量农业效益低,对GDP贡献率小,提出尽量压缩农业乃至消灭农业、农村、农民的主张;另一方面认为解决农业问题又需要“市场化”,包括依赖进口粮食。这种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而且带来了严重后果。对此,同志有一段精辟论述:“农业是社会效益大而比较效益低的产业,光靠市场调节不行。”“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往往驱使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业流动。工业的高速发展,不仅占用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加剧原材料的供需矛盾,拉动农用生产资料涨价,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这是历史已经证明的客观规律。”所以,我们必须抛开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按照生态规律深化认识农业经济。列宁指出:“农业有许多绝对不能消除的特点(如果把在实验室制造蛋白质和食物这种过于遥远和过于不可靠的可能性撇开不谈的话)。由于这些特点,农业中的大机器生产永远也不会具备工业中的大机器生产的全部特点。”我们从实际出发应当剖析农业的五个“两重性”。从生产特殊性上说,农业既是经济再生产,又是自然再生产。在这一两重性中,自然再生产是根基,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生产的资源主要是土地,还需要大量的水分,并且受大自然的直接影响。这就是说它本身具有特殊的生态环境规律。农业作为一个“主角”至少参与三大生态循环:一是大自然特别是大气的大循环,包括碳、氧、氮、水的循环。二是“大农业”中各产业之间的循环,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培育业(微生物)和采集业(海洋及山地等的野生生物的捕捞或采集)等,具体诸如农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微生物培育业等,在其系统内部就包含着由“生产者”(植物及部分微生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构成的较完整的开放性生态循环链,这是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三是农作物种植业自身就包含着“无机一有机一无机”和“CO2—O2”等循环过程。农业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要遵循自然规律而存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它的制约。

从对人类的功能上说,农业既是食物的最重要来源,又是生态环境的一大子系统。按照自然的规定性,粮食中所含的以光合作用直接产物葡萄糖为始源的有机物,是维持人类生命的不可替代的能源和基础构建材料,是支持人和畜禽生命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它本身的生态功能又很大,容易被忽视。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产业或“绿色产业”。例如,按中国年产出5亿吨粮食同时还产出7.9亿吨秸秆计算,可吸纳(或少排出)CO218.384亿吨(约等于目前中国每年排出CO2总量55亿吨的1/3),放出氧气12.804亿吨。这种状况主要发生在人居环境附近,对居民呼吸的空气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今后随着碳酸肥料技术的突破,农业将成为吸纳和转化CO2的一个主角。至于林业、畜牧业、微生物培育业等,也是如此。所以,农业是集经济、生态、民生于一体,份量最重的“绿色经济”,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基础。

从其存在的经济环境来说,既要逐步缩减农业在GDP中的比例,又要使其使用的资源得以扩大。人类现代化生活消费趋势是食物所占比重日趋下降(恩格尔系数),在GDP中的比重也相应减少。但它所赖以生长发育的自然资源却需要扩大,特别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在我国目前形成了土地“三少一差”的情况: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目前土地的质量下降非常严重,而城镇化、工业化却又大量占用土地:加上土壤污染严重,不能实现科学的轮休制。这就是农业发展中的重点制约因素,也是生态的潜在危机。

从居民需求的趋势上说,既要求增加农产品数量,又要求不断提高它的质量。就我国的粮食安全来看,首先要求基本自给,但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国际资本势力渗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由95%降到88%,油料已不能自给。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日趋严峻。同时,居民不仅要求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数量的满足,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的质量保证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长期以来,我国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加上工业污染、水体污染,很难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而数量和质量本身又是一对矛盾,往往产量越高,产品的质量就比较差。

从农业经营的主要矛盾上说,既需要强化它的公益性,又需要克服它的弱质性。可以说,农产品的公益性与农业地位的弱质性之间的矛盾是农业经营的主要矛盾,人类既离不开农业,又难以从中获得高效益。现在,又有三条自然规律形成了倒逼机制:一条是生态运行的规律,要求农业优化生态环境;二是农业自身的生态规律,要求农业摆脱石化农业的消极影响;三是人类生活质量需求不断提升、扩展的规律,要求食物数量和质量统一。而农业经济出现了“三高一低”的倒逼机制,即高污染、高风险、高成本、低效益,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的脆弱性。可以这样估计,目前农业的弱质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如果我们满足于现状,不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在今后10年、20年内很可能发生农业危机。对这种形势我们应该有清醒的估计。

党的十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很可能带来农业高端生态化为主旋律的产业革命。追溯历史,展望未来,人类农业经济大体经历了三个时代、两次产业革命:第一个时代是原始农业:第二个时代是石化农业,对原始农业进行一次产业革命;第三个时代是高端生态农业时代,对石化农业又要进行一次产业革命。中国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将是高科技支持的高端生态农业。什么是高端生态农业呢?除了具备农业的一般特征外,它还能够弥补农业前两个发展阶段中的缺陷。高端生态农业是在先进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下,以生态全面优化为重要特征和前提条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从而取得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重效益的现代农业。它至少具有六大基本特征:生态全面高端优化、科技全要素创新集成、循环全程多层交叉、资源全部科学配置、装备全方位成龙配套、模式全盘统分协同。实现高端农业最基本的途径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重要的是通过农业支持畜牧业大发展,既能产出有机肥,又制造大量的生物质能源。这就是按照生态系统规律形成生物质能源和生态农业互相依赖、互相转换的循环产业链。

二、生物质能源扩大再生产与生态农业循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专门研究了物质运动形式认为:“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的。”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运动在自然中普遍存在,而现在的科技进步可以顺应自然规律,人工开拓与联结不同资源、能量、产业之间的循环过程,形成循环经济,使之成为符合优化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方式。曾提出农林牧互相依赖、互相转化、发展有机农业的观点,可谓循环农业的雏形。现在进一步将生物质能源扩大再生产与高端生态农业联结成循环产业链条,立足农业,超越农业,联生工业,反哺农业,乃是人类生产方式一项突破性的创新,既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生态环境,又反过来滋养生态农业,可获取生态、经济、社会、健康四大综合效益。

所谓生物质能源,就是生态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有机质所蕴含的能量。它的原料主要来自农作物的废弃物(秸秆)、人畜粪便、海洋生物(海藻)、其他农产品和生活废物(生活垃圾及污水)。科学家估算,地球接受的太阳能大约1~2‰转化为初级生物质的能量,地球每年经光合作用产生的生物质有2200亿吨,其中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全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尽管许多学者估量的数值有些差异,但是生物质能源的潜在开发价值非常巨大,这是不容置疑的。

生物质能源类型(用传统方法直接燃烧的薪柴、秸秆等不视为生物质能源),按物理状态可分为三大类:(1)固体:即压型类燃料,经压制成型,高效燃烧,其优点是工序相对简单,缺点是只利用了C、H元素产生能量,却把N、P、S等有用元素变成了有害气体,这种方法不宜多提倡。(2)气体:可燃部分主要是甲烷,按其纯度又分为两种,一是纯度较低的生活、取暖用的“原态”沼气,主要为户用:二是经加工制成的甲烷在95%以上的“燃气”,还可进一步制成“液化燃气”,作为发电和车辆的动力,所发电能可通过分布式电源系统输送到电网。(3)液体:包括以陈化粮、油类植物、地沟油、微藻类等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柴油”,乃至航空用“生物煤油”、乙醇等,用于工农业、运输业的动力能源。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的各类生物质能源年利用量为3000万吨标准煤,其中一部分可加工为商业化燃气供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使用,大大提高其经济价值。经测算,如我国有效利用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农林废弃物等,年可产相当于天然气的生物质燃气1500亿立方米,约合4500亿元产值。国家能源局测算生物质能源潜力可达46000万吨标准煤,占总能耗的1%以上。实际上这一估算显然偏低了,进一步开发,还将有巨大潜力,甚至有可能超过水电。其优点是:(1)原料极其丰富。生物质能源生产力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美国是靠玉米,巴西是靠甘蔗,我国主要靠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和垃圾,如农作物秸秆(约3.4亿吨),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约6000万吨),林业木质剩余物(约3.5亿吨),人、禽粪便(8.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7500万吨),有机废水(4.35亿吨),有机废渣(9.5亿吨)等,折合标准煤可达到4.6亿吨(见表1)。而现在所利用的仅5%,其余95%尚未利用。此外,还有海洋及陆地水面养殖微藻及其它水生植物作为另一原料来源,可以构建“一能(生物质能)三源(农、污、海)”的生态/能源网络,其资源相当丰富,可能大大超过了估算。(2)具有经济安全性、便利性。生物质能源完全立足于国内,不受种种国际因素的制约,对能源安全有着保证作用;这种能源可以加工为各种形式,如固体、液体、气体,以供发电、供热、车船及航空动力、生活使用。据计算,生物燃气(高纯度沼气)生产成本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价格的60%左右。(3)优化生态和能源结构。开发生物质能源就必然发展绿色植物、光合微生物,这正是优化生态的主要内容:生物质能源可利用农业废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城乡废水取得,这本身就是高效生物治污手段,而在其利用过程中,处理得当可以不排出氮、硫、磷和其它有害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优质肥料或其它有用物质,只在生态碳平衡的限度内排出CO2,这将改变以往以矿物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我国煤炭占70%以上)。(4)促进陆地大农业、海洋农业的发展。沼气生产可以C、H化物转化为能源,把N、P、S等元素转化为优质有机肥料,供农业使用,减少乃至取代化肥,发展生态农业;在海洋、陆地水面中利用光合微生物制造生物质燃料,特别是生物燃油,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丰富了海洋农业和“水体农业”的内涵。(5)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发展规模化生物质能源产业可以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增加从业人员收入;这项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的生态意识、素养和行为规范。这对我国格外重要,不仅能够治理大气污染而且能够减少能源进口、扩大国内就业。

正因为生物质能源如此重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看到这一潜在价值和发展趋势,纷纷致力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并已取得可观的效果。据石元春院士介绍,瑞典是一个杰出代表,2007年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石油份额由1970年的77%下降到2008年的32%:生物质能源的工业用途达1230亿千瓦时,分别是天然气(100亿千瓦时)和煤炭(270亿千瓦时)的12.3倍和4.5倍。其生物质供热发电1030亿千瓦时,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6.8%,占供热能源消费总量的71.6%。我国重视包括生物质能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早在200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最近正在酝酿进一步修改;先后制订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把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作为重要任务,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如生物质燃气产业初具基础,规模化生物质燃气工程已超过8万处,年沼气总产量约150亿立方,折合3100万吨标煤,二氧化碳减排6100万吨,年产有机肥(沼渣沼液)4亿多吨。

目前,我国生产生物质能源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的循环链条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1)采取循环方式将农林水来源的生物质材料直接粉碎,投入沼气池转化为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料,即“农林—沼—农”型。(2)以畜禽粪尿等废物制取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料,即“农—畜—沼—农”型。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饲养业经动物过腹还田,变成肥料和沼气,就使得畜牧业直接将两头联接起来,是滋养有机农业最好的方式。(3)以人粪尿、生活污水污物制取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料,即“农—生活—农”型。(4)混合型,即以上三种类型的混合使用。可以说,通过发展生物质产业,既能构建多重生态循环链、经济循环网、工农联体、城乡联体的新型经济模式,又能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素质提高,推进经济根本转型,这对于发展高端生态农业尤为重要,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构建“二生”互动工程与“三元”配置机制

高端生态农业与生物质能源扩大再生产可以构成循环大农业和新能源产业,能够优化环境,改善我国能源结构,这是最新的生产方式之一。然而,在实践中却进展缓慢,有的地方经常出现夭折,在全国推广也比较困难。这里的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在于缺少中间环节。从科学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推广应用,特别是产业化,需要一个“转化链”,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技术工程化与产品商业化。现在看来需要重点解决两大难题。

1.构建“二生”循环经济规模化配套工程

生态农业与生物质能源互相转化,我们做了多年的实验,但是仍未足够重视,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现在要使它大规模发展,必须实现三个转变:(1)从小规模户办到大规模场办转变。比如生产沼气,以前主要是户办为主,但不能持久,往往是“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养青蛙”。由于现在农民主要不指望农业,而搞沼气费工费时,种地很少用有机肥,所以沼气不被重视。现在看来必须由户办为主转化为规模经济,要适当集中。可以采取大中小三种类型,而以中型为主,并且要有专业队伍,解决分散收集难的问题。从实际情况看,秸秆、农业残屑、畜禽粪尿确实有能量密度低、收集困难的问题,特别是农作上的抢收抢种常常有时间急迫性:林业、海洋和陆地水面的生物质能源受着运输和操作的限制,更难以收集;城乡生活垃圾、污水缺乏转换生物质能源的前端处理系统;群众和相关业者也确实存在接受方面的某些认识障碍,这些客观困难或问题对推广和实施也有很大影响。这些问题靠分散的一家一户是解决不了的,必须下决心实现规模化。(2)从单纯搞沼气或发展畜牧业向农—牧—沼—肥产业链转变。过去搞沼气只是为了处理农户的粪便,搞养殖业包括大型牧场为出售肉蛋奶鱼,不重视沼气生产,这样就不能形成产业链。经验证明,必须把养殖业、垃圾污水处理同发展沼气乃至用沼气发电连接起来,使之真正地循环利用。原料来自农业,肥料返还农业,生产的沼气通向社会,并能广泛使用。(3)从简单规模化机械化向现代全面装备配套转变。“二生”的转化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连接工程,如果农业、畜牧业、沼气发电各搞各的,那就形不成循环链条。要实现规模化必须实施工程化,需要三个配套:一是生物质生产能源基地与生态农业之间的回路配套。一条路是农业为畜牧业(如饲料)向生物质能源生产基地输送原料;再一条路是由沼气生产基地向农田返回沼液、沼渣代替农药和化肥,可以考虑采取管道形式回归农田;二是多种能源生产和应用配套,可以设计生产沼气的基地,同时配以太阳能、风能的生产器具,使之同步;要考虑输电线路,将沼气等生态能源的发电通过分布式电路输送到大电网,开拓用户。许多地方把沼气进一步提升,变为车用气,可以直接作为汽车的燃料,这需要一定的商业化模式;经营体制配套,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靠农户办不到,就是靠中型规模的家庭农场、牧场、林场也很难办到。比较理想的形式是由一定规模的企业牵头,形成统分结合的综合体,通盘考虑农牧沼电汽(车用)等统一经营。经营体下面可以分设若干“分体”,建立一定的专业队伍。如果我们把这一个配套工程发展起来,形成分散到各地的能源生产基地,那就可以扩大就业空间(至少安排几千万人就业),大大改变农村卫生面目,而且使城乡连接起来,形成城乡生态连体结构。

2.改善宏观调控。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循环农业发展趋势范文12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循环经济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3R原则:一是Reduce原则,即“减量化”原则,尽量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资源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原则,即“再利用”原则,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污染;三是Re-cycle原则,即“再循环”原则,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资源被再次利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占我国人口70%以上的农村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承担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农村来说,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并且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我国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技术力量匮乏,发展模式单一等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政府行为的烙印,主要是一个从上至下的过程,特别是在农村,在基层政府与单个农户之间,客观存在着“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同时吸引广大的农户积极参与,而这些单靠政府引导是难有作为的,因此,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中介来把广大分散的农户与政府衔接起来,笔者认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个中介的最佳选择。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

所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发起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经济组织的总称。具体而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建立高效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

农村循环经济要求遵照生态学规律在农业产业体系内部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体系,以解决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与人类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发挥其独有的组织功能与协调功能,根据“3R”的原则,因地制宜,从农户的切身利益出发,将“农、林、牧、副、渔”等产业优化组合,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链条,以实现全面、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

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推广

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前期需要较多的投入,以发展沼气为例,建一个6立方米的高效自流进出料沼气池,建池费用600-700元,加上猪圈、厕所建设,总投资1500-1800元。这些费用对于我国相当地区的农户(特别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来说是难以独立承担的,而如果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既可降低农户的负担,又可以为农户提供可靠的资金与技术的支持,实现规模效益,从而促进农村循环经济的推广。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政府调控农村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可以为政府开展政策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一中介来指导或引导农民,把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落在实处,减少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另一方面,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及时得到由政府的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等信息,从而大大提高政府对农村循环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因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以上作用决定了它能够也必须承担起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的任务,并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壮大来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不成熟的方面。具体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相关立法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立法,使其发展缺乏赖以遵循的统一规则。例如,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五花八门,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有的在农业部门登记,还有相当部分未注册登记。由于缺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法,法律地位不明确,使其在市场运营中谈判地位低下,难以取得商家的信任,严重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运作和经营效益。而且,一旦发生侵权和纠纷,其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2.政策扶持不够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开展互助互济的合作经济组织,有一定的公益性,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因此,我国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政策需要明确。

3.运行机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没有彻底分离;一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建立完善的章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直接;管理人员缺乏,制度性管理薄弱;有的产权制度比较混乱等。

4.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

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合作领域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并且服务内容单一,有的只侧重于技术服务,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抗冲击能力较差。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与要求,笔者提出对策如下:

1.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

在实践中,必须认识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农民合作形式,是以家庭经营和农民财产独立为基础,区别于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形式,不能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由削弱或否定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应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及社会成员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循环经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政府还应将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以循环经济的3R原则为指导,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推进农业现代化、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创造各种机会,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而推动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

2.加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法规

必须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合法身份与其它经济组织平等开展经营业务活动。与此相关,还应解决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商登记问题,应以不同于社团法人和企业法人的“合作社法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并在税收方面进一步优惠。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应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保障其合法权益。

3.加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税收、信贷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收入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在财政方面,各地区应统筹管理,专款专用,对新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给予一定财政补贴;财政每年以一定的额度,建立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用于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加大信贷投入和信贷优惠,以改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环境。同样的,对于承担了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亦应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4.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循环经济均存在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不能以政治需要代替经济规律。同时,政府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坚持“引导不领导,推动不强迫,扶持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和政策环境。

5.抓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

各级政府可以在产业基础良好、农户经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传播农民合作和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理念、澄清人们对经济合作组织和循环经济的模糊认识、普及合作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知识、增强农民参与合作、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兴趣和信心,利用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培养合作事业的骨干、中坚力量和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帮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自身能力建设,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凝聚力,打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综上所述,农村循环经济必须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按照“3R”原则,结合地区特色与优势,建立起开放立体的产业结构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白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村经济,2003.4

[2]韩寓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

[3]董 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特区经济,2005.6

[4]楚永生 初丽霞:论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发展的适用性及制度构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第26卷第3期,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