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循环农业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时间:2022-10-18 04:04:13

循环农业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1

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属于专门性立法,我们呼吁对其立法,是为了长远而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稳定发展,是为了人类长远利益的考虑。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存在可行性的原因如下:第一,近年来我国多地的循环经济理论、实践活动和政策法律制定工作都有新的进展,而且循环经济的研究在学术界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关于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学科,例如生态学、环境科学、工业生态学等理论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另外,国务院有关部门也在全国支持并建设了八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农村主要建立生态园和生态示范区,在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地区建设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一些省市还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各方面环节发展。第二,建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议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相关部门及地方立法机构多次提出。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期间和近些年召开的环境资源和经济立法工作会议中,也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立法建议。这充分证明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推动。第三,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也要从国际经验的角度出发,目前有许多国家都很重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农业生产方式,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例如日本的《食品、农业基本法》和瑞典的《农业环保法》,对农业循环经济做出了明确规定,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对我国也同样有启示作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立法目的我国的大部分农业产业还存在着资源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完整、收益空间有限等一些要改变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农业生产一直被资源和市场制约着。加快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而造成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农作物减产等问题。我们国家必须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只有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才能有力的推行清洁生产,改善农村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影响降低最低程度。发展循环农业和发展循环经济一样,都要深刻考虑代际问题,采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方式,技术和经济上适当可行,以及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宗旨,同时立法也是实现保障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指导思想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和落实“十二五”计划,走好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加速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加速推广区域性的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机构;加快治理农药、化肥、地膜、畜禽养殖带来的污染,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鼓励广大农民设立多元化的农业性质的组织;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特色的农业种类。第二,借鉴国外先进立法经验并立足国情。我们知道,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在德国,日本等国都比我们早,所以我国在立法上要从国外先进的立法理念学习,再一直到我们自己的法律中,要让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第三,重视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有效性。法律可操作性差是我国立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会导致法律的实施效果不佳。在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时,我们要在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找准现代农业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另外,在法律法规中的语言不能太过空泛,或者模棱两可,把类似于“应当”、“应该”等词语变为具有肯定意思的“必须”。

(三)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原则进行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摒弃以往的传统发展思维模式,搞好规划,引导激励农村生产者和社会一同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政府与各部门共同合作,将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同使用,科学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计划,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政府应当提供补助金、减免税收、零利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实现农村的资源合理化配置。2.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遵循相应的规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也要遵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我们应当重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推动我们的社会向着生态文明、生活富裕的道路不断前进。

3.系统筹划综合利用原则目前有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环境的发展,为了能让农村环境改善,就要对农业和农村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对循环农业发展实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的安排,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

4.明确各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原则有了科学合理的明确规定,就能在现实操作中有效维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时及时向责任方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

三、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调整的主体类型及其基本要求

(一)政府部门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关键,在市场经济中难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于是就要求政府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法律,以及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一大主体就是政府部门,一些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导的企业,政府要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和扶持,对这一类的企业要进行激励,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点地区负责,严格遵守法律制度,规范经济参与者的行为。

(二)农业生产单位农业生产单位在建设循环型农业中发展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单位应当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农村土地进行集约利用,采用节能、节水、节肥的科学种养殖技术,把生态农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三)农产品经营销售单位要在农业循环经济立法中,针对这类企业和单位,要求其从事经营和销售经过生态农业生产而收获的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等。要制定严格的经营销售标准和产品质量保障制度,如果农业生产者和产品销售者就强制回收的产品达成委托回收协议的,农产品经营和销售单位必须依照合同进行合理的回收。

(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单位废弃物循环利用单位主要包括回收单位、再制造单位、综合利用单位等企业事业单位。资源循环利用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生产和加工过过程中对一些农业废弃物,例如果蔬残渣、腐烂变质的农作物等进行再利用和资源化,变成种养殖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肥料等。

(五)消费者消费者是绿色农产品的主要购买者,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观念影响着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农业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是否进行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与消费者的需求有着密切联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公众环保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食品安全,在消费时都选择绿色健康以及带有国家质量检测标志的产品。因此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许多发达国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体现出公民的环保理念。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引导消费者在购买绿色产品时要节约资源、重视环保、注意产品的使用和回收再利用。

四、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建设构想

(一)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无论我们的立法构想是怎样的,我们首先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内容贯穿进现有的法律中,因为这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全社会的各方面发展都会有影响,所以要从根本大法入手,将“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纳入《宪法》,把循环经济的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2

循环农业具有4个方面特征:一是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生产方式,要求农业经济活动按照“投入品产出品废弃物再生产新产出品”的反馈式流程组织运行;二是一种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方式,转换为依靠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发展增长方式;三是一种产业链延伸型的农业空间拓展路径,实行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投入品;四是一种建设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新理念,遏制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全社会倡导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3](图1)。由此可见,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循环农业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发展循环农业必须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和手段;发展循环农业不能只局限在农业领域,要延伸产业链,实现农、工、商之间的交叉利用和共同发展,即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形式。

循环农业理论基础与遵循原则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循环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生态学原理;其又是一种产业形态,生产组织与流程必须符合产业组织原理。因此,循环农业研究要应用农业生态学原理、产业经济学原理及清洁生产理念。一是农业生态学,依据适应、共生、循环再生、反馈、生态发育等原理,理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二是产业经济学,运用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链延伸等理论,提出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三是生态产业理论,阐述循环农业产业链具有企业和行业间的横向共生、物质循环的纵向闭合、生产的区域性联合、生产功能与环境功能的统一等内在的统一与联系,需在农业领域实现清洁生产;四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3]。因此,循环农业遵循的原则与循环经济的“3R”遵循原则基本一致,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source)。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循环农业除了要遵循以上的基本原则外,还体现了农业自身的特点:一是食物链条,农业内部参与循环的物体往往互为食物,以生态食物链的形式循环,循环中的各个主体互补互助,共生共利性更强;二是绿色生产,更为强调产品的安全性,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三是干净消费,农业的主副产品在“吃干榨净”后回归大地;四是土、水净化,利于耕地的占补平衡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五是领域宽广,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循环,而且包括农产品加工后废弃物的再利用;六是双赢皆欢,清洁和增收有机结合,既干净又增收。

循环农业的发展动力与物质流程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农业废弃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循环农业的物质流程与产业发展体现出“横向共生、纵向闭合和系统耦合”,按照物质流动的方向组成一个个产业链条,物质和能量在这些产业链条上或产业链条间实现“物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增值”。

从整体来看,一个完整的循环农业系统包括4个基本子系统,即种植业子系统、养殖业子系统、农产品加工业子系统和副产品综合利用子系统。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各环节以产业链接与物质交换形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横向耦合与纵向闭合的循环链条。产业链条中的生产环节越多,它能够提供的消费产品就越多,增值空间也就越大。根据物质流动方向和资源产品链条构成的不同,循环农业产业链的循环通常包括两条不同方向的循环路径(图2):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产品的顺时针外循环路径,二是可再生资源的逆时针内循环路径。外循环完成农业经济系统由生产到消费的转化,实现了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内循环完成了废弃物资源再生产和再利用过程的转化,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由此可见,循环农业的物流特征是物质闭路循环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反馈。

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有3种流动方式:一是沿着种植业、畜牧业的纵向流动经过初加工、深加工各环节形成的产品链,最终转化为满足人们需要的各种各样的农产品和加工品,同时产品链的物资流动也包括横向间种植业向畜牧业提供原料。二是产业链条各环节上产生的废弃物流经过多次、多环节的物质和能量转化形成的废弃物产业链,在废弃物产业链条上,各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被最终转化成为满足种植业、畜牧业使用的肥料、饲料,或者转化成为各种能源、再生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各类农产品经过消费后形成的生活垃圾大部分也可以在废弃物产业链上,通过堆肥加工成为生物有机肥重新进入农业生态系统;三是通过农副产品产业链条各环节转化形成的饲料、肥料、能源或再生产品沿着不同的方向流动形成的再生产品链(图3)。

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产业链内固有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产生的拉动作用,其二是产业链外资金、技术、政策等对产业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内在传导机制对各类农产品、废弃物和再生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影响,是循环农业运行的基本动力。循环农业的价值增值发生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农产品外循环的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二是废弃物资源在生产和再利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产业链的形成与价值的实现,需要相关的组织形式来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最终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生产单一功能向兼顾生态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发展循环农业,要既注重在数量上满足供应,又注重在质量上保障安全;既注重生产效益提高,又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二是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程式线性增长模式,资源消耗及废弃物排放量随产出的增多而增大。循环农业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推动单程式农业增长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的综合模式转变。三是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技术体系转变。依靠科技创新,推广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引导农民采用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柴、节油、节粮、减人等节约型技术[3]。

循环农业在我国的实践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农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国家有关部委及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研究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环保部门、财政部门出台了“以奖促治”方案,建设部门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设立了一批循环农业发展项目与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农业部从2005年开始“农村清洁工程”建设,2007年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开展循环农业试点市工作,2011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一批促进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方案。2007年农业部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重点水源保护区、草原生态脆弱区等不同功能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市,整市推进,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十一五”期间,以河北邯郸、山西晋中、河南洛阳、辽宁阜新、山东淄博、江西吉安、湖北恩施等10个地区为重点,在全国选择500个县,建设1万个自身良性循环的零污染的生态新村。在地市范围内,出台扶持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法规,鼓励和引导农民采取循环农业技术[4]。2011年底,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通过意见的实施,推动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型综合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将传统“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农业方式,稳步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政府部门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河北省邯郸市制定了“34567”循环农业发展目标,即:“3”,3个发展目标:再生、高效、涵养;“4”,建设“技术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法规保障体系”4个支撑体系;“5”,抓好“农业资源再生循环利用、高效利用、涵养保护、节约型农业、农业功能拓展延伸”5种循环模式;“6”,实施“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源、秸秆青贮、有机肥加工、食用菌生产加工、乡村清洁工程”6项示范工程;“7”,落实7项推进措施。经过3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农业废弃物基本上得到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产品质量与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建成部级循环农业示范市。目前,已在全国19个省区市建成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1400多个,开发出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生活垃圾、污水、人畜粪便处理工艺与配套设备。示范村的生活垃圾、污水、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为每户平均节省肥料成本150元、增收80元,节约能源开支200元左右。

国内学者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大都是以3R原则为指导,在某个行业内或不同的产业间总结、归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周颖、尹昌斌等[5]从产业发展目标、产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对国内循环农业模式进行分类,国内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分为生态农业改进型、农产品质量提升型、废弃物资源利用型和生态环境改善型4类;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划分,其中宏观层面又可分为生态村镇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型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俞花美等[6]根据海南省发展热带农业的优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当前海南省可持续热带农业发展的2种主要模式,列出了海南热带农业循环经济的9种典型模式,包括林牧复合生态工程、胶园立体种植模式、桉树林多层次结构模式、观光可持续农业模式、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精准热带农业模式、热带农业清洁生产模式、热带农产品深加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耿晨光等[7]依据循环理念和长三角平原水网地区自身特点,建立了长三角平原水网区循环农业圈层发展模式,该模式为以城乡为中心构建同心圆的圈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城乡结合部为第1圈层的旱稻模式,以蚕桑、苗木、经济林等多年生农林产业及水产畜牧业为主的第2圈层的“种养加”模式,以及以优质高产粮油、蔬菜生产基地为主的第3圈层规模农业模式。该模式中的循环生产链结具有良好农业生产应用前景,组装集成畜禽粪便分散式土地处理、农业秸秆基质化、蚯蚓堆肥等技术要点,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寇冬梅等[8]结合贵州喀斯特山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贵州推广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一是以农村庭院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能源(沼气)建设为中心环节的家庭循环农业模式、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和种、养、加,农、牧、渔综合经营型模式;二是规模化经营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包括专业户模式和集体(区域)协调统一模式。以上模式虽然表面上种类繁多,但都受3R原则指导。总结归纳不同的学者提出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可将其分为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农业生态保护型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模式和产业链循环模式4类。(1)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就是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一体化。其中包括: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立体农业循环模式、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依托养殖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果业循环体系、秸秆循环体系。此外,还包括农林型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有的综合型模式等。(2)农业生态保护型循环模式: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通过合理投入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理想状态并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主要包括:绿色有机农业模式、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的合理调控模式、优美村镇型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园循环经济模式。另外,还有生态林业、生态养殖业、生态种植、生态畜牧业以及生态渔业生产模式等。(3)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模式: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特别是农业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使整个过程只有资源概念无废弃物,各环节实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是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有能源与资源循环模式、食用菌养殖模式、海产品加工模式等。(4)产业链循环模式:该模式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联为一体,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通过多层次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废弃物利用高,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模式就是用该模式的原理进行设计的[9]。结合现有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的基本类型,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归纳与创新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农民协会+农户(企业)”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二是“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的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以“主导产业+农户”为基本模式,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四是农村清洁社区(乡、村)型循环农业组织模式;五是区域产业闭合圈、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农业模式,以“商品基地(农场+园艺场)+农户”为基本模式。

循环农业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大众消费绿色化,推动了农业功能拓展,与其利用模式相对应的,未来其主要利用方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农业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紧紧围绕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行节约化利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技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废弃物产出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每年产生的农业废弃物大约有40多亿吨,其中畜禽粪便排放量26.1亿t,农作物秸秆7.0亿t。各种农业废弃物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这些农业废弃物大多数没有被作为一种资源利用,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农业废弃物的主要利用方式:一是秸秆资源化利用,包括: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气化、固化和炭化、材料化、作为工业原料利用及食用菌生产等方式;二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包括: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途径。(3)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条拓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农业由主要追求数量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转变,是我国传统农区的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应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大豆深加工、稻米深加工、小麦深加工、畜禽产品加工、蛋类深加工及水产品深加工。(4)农业清洁生产与农村社区建设。农业清洁生产贯穿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通过实施基本农田建设、庭院生态经济开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污染控制等工程,推广适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二是研发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与农业清洁生产有关的清洁农药、清洁肥料、清洁饲料添加剂、安全的生物农药等生物制剂,以及农业生物产品工程技术等。三是积极推动乡村清洁工程。以村为单元,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等“三废”向清洁燃料、有机肥料、高效饲料等“三料”的资源转化,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四是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要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开发利用秸秆植物能源和沼气资源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技术,推广饮用水简易消毒净化技术,开发村镇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与堆肥处理技术等。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发展展望

循环农业的机理研究与路径选择。循环农业是以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其作用机理主要有3个方面:(1)从价值增值的角度,阐述农业生产系统中产业链条链接的内在运动规律,研究农业循环路径,解决农业资源约束与环境退化的机理与动力特征,以及在农业循环每个环节的经济学本质、生产要素的驱动力、组织机理等;(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研究农业资源、环境、生产、消费等系统的运动与发展规律;(3)从循环路径的角度,研究农业内部不同产业间的路径特征与演变机理等[1]。同时,在实践应用方面,循环农业的发展要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基础等多种影响因子,总结典型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类型与路径特征,并比较不同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类型差异与规律性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循环农业发展战略及扶持措施提供参考。

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层面上要求采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即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清洁技术、新型工艺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建立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清洁技术缺乏统一的规程和标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存在障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应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亟待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近期应尽快启动循环农业促进法的前期工作,从税收、金融保障、财政补偿等方面制定循环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出切实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0]。依照“农业清洁生产管理办法”,制订农村环境清洁标准和农业清洁生产规范标准,把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节约型农村社会依法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

循环农业发展的补偿机制研究。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种技术和模式创新,短期内可能影响生产者的成本与收益。具体来说,针对各地适宜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通过“政府补贴、低息、无息贷款”等政策进行推广;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对农户采纳清洁技术的行为,如:使用新型肥料、农药、地膜的价格差或额外成本费用,政府要相应给予一定的现金或实物补贴。加大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技术的支持力度,向重点流域倾斜。继续安排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保护性耕作、农村沼气等项目资金,不断增加资金总量,扩大实施范围。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手段,促使农民自觉采纳农业清洁生产行为,提高绿色农资在农业生产的普及率,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同时,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大型企业进入农业,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循环农业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3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土地上将会影响农业生产率,无助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也会造成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有组织地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意义,也将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作有力的条件。其一,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将增加他们的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将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教育、健康,人力资本存量会有较大提高。其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务工期间,用人单位将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农民工也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其三,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工作生活过程中,会接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改变存留于部分农民身上的封闭意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使农村劳动力更具进取精神、开拓意识。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积累、生产资金的增加,农民采用先进技术和新的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动性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增强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改变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消除各项对农村劳动力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建立信息完备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有组织地转移。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5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与传统农业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以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在循环原则作为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减量化原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即减少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实现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原则就是指在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使用用于生产和包装农产品的机具和容器,实现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防止它们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就是指对废弃物的再加工处理,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二、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六)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很多,关键看哪种模式更适合自己,应该积极探寻符合当地实际,吸收成功模式经验,创立自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要追求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比如有些地方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解决农民生活用能需要,同时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对增加农民售、保护森林资源、节约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生态平衡产生了作用。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6

本文作者:蔡鹏程 刘飞翔 苏琦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基本思路

针对龙岩市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规模养殖场模式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按现有饲养量估算,龙岩市全年畜禽粪尿年产生量约为564万吨,其中猪223.0万吨,牛242.1万吨,羊3.0万吨,兔44.1万吨,其它51.8吨[4]。面对如此庞大的畜禽排泄物可以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进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模式,既建立大型沼气池以畜禽粪便发酵沼气,沼气用作生活能源和发电,沼渣、沼液作为果树、茶树和蔬菜的肥料,也可以通过使用人造温室和新型的沼气供热设备,解决传统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结构科学,操作简单易懂,节省生产和生活能源,既解决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净化了环境,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以及薄膜的使用[5]。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利用,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减少治理成本,提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践探索

1加强循环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

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地点在农村,因此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应加大循环农业的推广力度,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6]。从经济、自然、社会、生活的多角度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主体多主体,对循环农业的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深入人心[2]。同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水平

龙岩市应在农村的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龙岩市的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加大对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和农牧结合、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等等相关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的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体系,并建立一套激励机制,激励技术人员创新和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鼓励、引导各类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在龙岩市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示范村,发挥示范村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同时,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积极提供新品种供应、新技术推广、统一耕种收获、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服务,充分发挥市、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蚕桑总站、农经管理总站、畜牧兽医局和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在服务农业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7

发展循环经济以建立循环型的社会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方法和途径。在此,循环经济的理想思想与生态农业的属性和发展要求非常契合,因此,在生态农业中发展循环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1.1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是现在所提倡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典例,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要更好的发展生态农业,要了解其本质。它就是把农业生产更加生态化,其根本目的就是既要寻求农业的生产发展、经济增长,又要进行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与同步,最终寻求到适应我国国情农业发展模式。

1.2循环经济的发展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循环经济是一种旨在实现环境、资源、人口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它的核心就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思想,通过农业各技术创新和组织方式的变革等方式,提高农业系统内部环节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倡导清洁化的生产和节约型的消费理念,严格地控制外部系统有害物质的进入和农业废弃物等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最终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以及农村的和谐有序。

1.3循环经济能够引领生态农业的发展

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的4R原则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严重的破坏了大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危及人类的生存空间,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农村经济的停滞乃至下降,进而破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系统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其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从而能够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这些原则的规定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2舟山生态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

2.1舟山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舟山已初步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据统计,截至到2011年底,全市的水果、蔬菜、水产养殖、生猪饲养等数量在有序的基础上仍有上涨的幅度。舟山定海区和普陀区现已在农业方面全面推行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的生产模式,同时还推进“良种良法”和“良机良制”综合运用,更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据调研得知定海的瓜稻轮作区等一大批核心示范基地已经初具规模,更好地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舟山已开展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试点。全市各地采用以试点探索和模式创新为基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方法。普陀区的展茅、岱山衢山、嵊泗本岛、定海岑港等地都已计划形成以“畜粪、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他的如普陀区的林地鸡合作社已计划实施小型屠宰场污水沼气工程并进行开展“三沼”综合利用果园养鸡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推广都有利于舟山市的农业转型和升级。

2.2舟山发展生态农业的劣势

2.2.1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有别于其他的农业,它的效益具有长期性,只有进行长期的实践才能有显著的效益,而且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期和后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大多数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初期并不能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基本上靠的是国家以及各级财政的扶持,加之目前一系列的制度并不完善,有关部门降低了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这就导致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率比较低。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是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维持和发展的保证。目前,生态农业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另外就是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方式是依靠政府的全额拨款,而全额拨的款项中大部分被用作农业推广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从而造成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

2.2.2发展生态农业的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是一种专门、专业的技术,它的基础学科是生态学,然后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同传统的农业结合起来。因此这就要求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目前的情况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很熟练的掌握应具有的先进的、专业的知识,同时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也比较少,不能将先进的技术及时而准确的传达给农户,这样就限制了生态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发展。

2.2.3生态农业推广对象生态观念不强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对象是农民。农民行为和观念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舟山市的农业发展污染还是比较严重,忽视了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业三废”向农村和农业的转移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生态农业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现在这个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导致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长期的传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4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劳动力障碍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以及城市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农村逐渐只剩下了老、弱、病、残、少、儿人群。在这部分人群中存在着劳动力不足问题,特别是在农忙季节,结构性劳动力不足问题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从而使生态农业推广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进而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3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大生态农业技术的资金投入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远期效益比较显著,这就需要依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挥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当作一项民生项目工程来开展,加强政府的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发挥国家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力量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联合推广模式,实现规模效益,建立多种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3.2提高生态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进展,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就要不断地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推广人员及生态农民技术培训机制,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推广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起考核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和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和建立技术成果推广奖励机制,对在推广工作中取得重大成绩并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工作人员给予重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3.3加大发展生态农业宣传的力度

要从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着手,要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宏伟目标,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教育宣传力度,积极地引导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树立起新的资源观、发展观和生态价值观念,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的建设者和促进者。建立起一批先进的示范企业、示范区、示范模式、示范项目等,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生态农业示范推广工作,营造一个农民群众自觉参与、社会普遍关注、政府积极倡导的良好氛围。

4总结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8

该村发展肉鸡养殖户23户,肉猪养殖户3户,模式:公司+农户;还引进广东客商,沼气建设种鹅基地,现已建起高规格的鹅舍6600m3,引进种鹅1.2万羽,发展模式:基地+农户;种鹅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标准化建设户用鹅舍,费用农户自筹,肉鹅分户饲养,基地包销,户平养鹅500羽,种鹅基地利用鹅粪资源,新建300m3沼气池1座,该村以综合利用畜禽粪便为主要内容,以沼气池技术为核心,发展葡萄产业。横江葡萄成为该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全村种植葡萄面积436亩,按亩产葡萄1500公斤计算,年纯收入达400多万元,户平增收4万余元。沼肥是个宝,通过对比:施沼肥的葡萄仅化肥和农药就比其他种植户亩节约开支436元,且平均可增产21.3%,还能增加葡萄的抗逆能力,减少病毒害发生,提高葡萄品质,价格比未施用沼肥的30%左右。还拉动了第三产业,该村建有葡萄长廊、农家乐、餐饮店,供游客观光采摘,每年7月18日为“横江葡萄节”,葡萄果真正成为致富果、幸福果,。村支书周兆灿依托种鹅基地建在仕江口水库(1000亩)旁的优势,发展养鱼、养珍珠,年产鲜鱼5万公斤,年产珍珠102公斤。发展循环农业,有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使全县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农村增收的主要来源,引领村民走向富裕之路。

二、沼气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

马山种猪场是省一级种猪扩繁场,场区南西北三面环山,山上有2000多亩的油菜林,东面是一座400亩的水库,场区内有农作物种植基地100多亩,该场一改传统单一养猪经营模式,运用“猪—沼—菜(油茶、鱼)”生态养殖的新模式,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猪废弃物资源,进行产业整合升级;新建了4座500m3沼气池,利用猪的粪便作为沼气池的原料,在严格厌氧的条件下,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优质可燃气体—沼气和优质的有机肥料—沼肥,该模式具备了消除污染,高效转化和良性循环的三大功能,有效控制了种猪场的粪污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猪场可持续发展。

1.工艺流程

各栏舍用水冲方式把粪尿污水冲到分支集污沟经分支集污沟汇总到两条集污总沟内流入沉砂池沉砂流入集污池,采取固液分离方法进行分离,污水流入沉砂过滤池,固体粪渣加工有机肥料经沉砂过滤后的污水流入预热池,利用地热加温至20℃左右进入地下厌氧发酵池发酵。沼气进入储气柜,经脱硫脱水后发电,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电;沼液用增压方式浇灌果树、蔬菜、青饲料、牧草等作物多余的沼液自行流入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排放。

2.综合利用

2.1沼气的经济价值

该场购置了一台60千瓦发电机组,沼气主要用于发电,部分作为生活原料,每年节约电费开支13万元左右。

2.2沼液的经济价值

沼液是一种液态有机肥,施到地里即解决了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同时解决了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一举两得,省工又省时。该场沼液利用工程安装了一台2.2千瓦每小时流量10m3的离心水泵,采用增压的方式,过滤后输送到100多亩种植基地进行喷、滴、浇灌,大大地节约了劳动成本。还投资60万元建成了一座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200吨,完全能做到全场无污染清洁养猪。

2.3粪渣的经济价值

粪渣作为有机肥料,用于油茶林及蔬菜果园基地追肥,一部分沼液沼渣养鱼。该场一年可产生2000吨粪渣,按100元/吨计算,一年可获利20万元。该场已注册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部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10

中图分类号:F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8-0028-01

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其双赢互动性是极富有成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是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把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有效的实施,对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全面强化村容整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持续发展,建设新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循环经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为重点,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的生产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1.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1.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是产业化的生产,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或“产业网”。这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了农业就业机会。

1.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1.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它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美”的思路,统筹规划农业各产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坚实基础。

2 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与实施方法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是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产业联接等有效动作,建立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闭合的产业体系。目前农业循环经济的探索主要有四种模式:

2.1 沼气开发型

这种模式是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养加与沼气池连为一个循环链。可以将农作物的秸秆与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再还田施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

2.2 绿色生产型

以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循环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

2.3 立体种养型

这是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

2.4 生态果园型

该模式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依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在某一特定的丘陵山地区域内,因地制宜规划,统筹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发展沼气能源业,综合利用牧草与沼渣以及牲畜排泄物,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高效低耗之目的。

3 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循环型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广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农业循环经尽管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农业循环经济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且面临着许多因素制约,需要政府、企业、科学界、公众的共同努力,以求有效推进农村经济的有序而快速发展。实际发展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六个环节:

3.1 要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使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和落后意识,增强农民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步培养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3.2 完善政策法规,建全长效机制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还必须有政策引导、法律支撑和加大资金投入。应在现有的法律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特别是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法规。同时,政府还要建立一系列促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管理办法,形成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3.3 要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太高,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主要包括:遗传工程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农业生态技术、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区域生态经济管理、绿色农产品与有机农产品栽培技术、农业节水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

3.4 要健全中介组织,强化优质服务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重作用。一方面,他们可以把政府、农业企业、社会公众以及各种科研机构、网络等有机联合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公司,及时提供循环农业生产、消费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和生产资料与技术上的指导。

3.5 要总结试点经验,推广综合模式

不同的地区具有独特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农业资源要依据实际情况,创新具有区域个性化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对以沼气、生物质能应用技术和以有益生态食物链技术为中心的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要加强示范和推广,并及时总结经验。结合各地市的实际加以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模式。

3.6 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循环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使其依照市场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循环经济要真正获得普及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业化步伐。另一方面,加快循环农业产品的市场化步伐。市场对生态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农产品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循环农业产品应紧跟市场步伐,在满足国内市场同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参考文献

[1]冯之俊主编,循环经济导论[J].人民出版社,2004,(11).

[2]吴越,翁伯琦.浅议循环经济与中国农业统筹发展 [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1).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村;建设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33-02

1 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1.1 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cycle)。

1.2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实践探索阶段、理念引进阶段、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阶段,主要的工作集中在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部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近年来,发展循环经济已经逐步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 循环经济对农村发展的作用层面

目前,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实践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2.1 以循环经济视角提出农村地区整体发展策略

农村循环经济可分成“点”、“片”、“线”、“面”4个层次。农户或企业内部组成了资源利用的闭合循环,这构成了循环经济点;不同农户或企业在一个较小区域内通过“废弃物与资源”的互补共生关系进行循环合作,形成循环经济片;产业链内的不同企业与农户之间进行循环合作,打造循环经济线;不同的企业与农户在更大区域范围进行更加广泛的社会化的循环合作,构建成为循环经济面。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地区整体发展,就是要综合以上四个层次,系统地进行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2.2 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层面

以农村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许多学者在具体调研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措施。如,张丽莉结合日照市循环经济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模式;胡全良通过对定西市安定区农村生态畜牧经济的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生态畜牧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措施以农村产业发展为导向,针对农村产业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探讨循环经济构建的模式,提倡推进以沼气和秸秆燃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建设、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同时对区域一体化以及农村人居建设的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这也反映出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将对农村地区建设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2.3 以循环经济的相关技术解决具体问题

目前,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发挥作用的的核心技术包括三个方面:清洁生产技术、以农业废物为主的资源化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对农用化学品的管理、研制和开发的绿色农用品、改进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技术。以农业废物为主的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秸秆资源化、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生态工程技术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高效生产,现代农业技术及系统工程的方法指导下的引进与优化组装,资源再生、高效利用及无(少)废物的接口技术。循环经济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运用以上这些技术来解决农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4 对循环经济条件下农村人居环境发展讨论的不足

针对循环经济对于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的讨论,已经有了诸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如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毒素污染;通过生物质能技术的推广,减少秸秆燃烧带来的碳排放,并解决秸秆能量的低效利用问题;通过对农村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处理,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等等。但总体而言,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对循环经济的讨论较为薄弱,缺乏系统性。

3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发展

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发展主要从产业发展、人口发展、土地利用、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等五个方面来体现。

3.1 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态产业的建设

运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将产业活动搭接成链,形成物质能量要素的高效循环局面。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废弃物的资源化可以创造新的收益,农民的收入势必因此而获得提高。逐步构建农村循环经济体系,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动力、第三产业为纽带所形成的3次产业相互补充、协同共进的有机整体。

3.2 循环经济条件下人口发展对策

应该避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的急剧变化,同时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建立新型的农村产业模式,即结合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设,改变既有的农村产业模式,有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对农村人口数量起到缓冲的作用,减小对城镇地区的压力,维护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稳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实现诸多目标的基础保障。现阶段尤其需要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帮助农民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3 循环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

对农村进行土地整治涉及对地形、地质、水文、植被、土壤乃至生物种类的影响和改造。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土地利用对策,主要是指要结合居民点建筑更新、居民宅基地置换、居民点布局调整等措施,进行居民建设用地的积聚与缩减,将闲置用地集中,扩大非建设用地的比例。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可利用耕地的比例,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粮食等农副产品的产量。统筹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3.4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建筑建设

一方面,从建筑的全寿命角度出发,建立封闭的物质能源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对于建筑能耗的每个过程,都要尽可能减少投入的物质与能量,并进而减少所产生的物质排放与环境影响。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尽可能的考虑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建筑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能源和物质投入以及最后的废料要有全面的估计,遵循3R的原则,这样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节约物质的目的;并系统考虑废料和初期材料能源投入的关系,建立联系,形成闭合的循环体系。

3.5 循环经济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发展对策

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在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项工程系统中落实循环经济的思想,科学制定村庄整治规划,因地制宜地进行各项建设。在能源、给排水、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技术,如:开发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源和沼气资源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风能技术,推广饮用水简易消毒净化技术,开发村镇生活垃圾、粪便的收集与堆肥处理技术等等。

4 结语

以循环经济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村庄规划建设、设施投资与维护、村民议事、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予以保障与推动。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赵铮红,潘毅.浙江省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保护对策[J].能源工程,2001.

[3]苏时鹏等,农村循环经济与农村全面发展――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

[4]张丽莉.日照市循环经济建设基础分析及发展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4.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 F32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13-03

Study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YOU Hai-xing GAO Jun YUAN Jun-wu

(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n the findings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scientific,practical and systemic,th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was formulated,and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of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s detailed described,so as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development situ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y and method guida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and per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cycling economy;evaluation index system;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为了正确评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循环型农业建设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性,必须对其作出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则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随着循环经济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原则,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对循环经济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从侧重于某一方面的片面评价到适用于更多情况的综合评价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93年,侧重于产品和服务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被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用来制定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20世纪90年代,侧重于实物的物质流分析(MFA)方法开始流行起来。1995年,Wemick等首次提出了较为详细的MFA计算过程[1]。2000年,Masui等基于投入产出法对循环经济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2]。Daly(1994)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3]、Cobb等(1999)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4]使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这种较为全面的方法得到了深远的发展。

我国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5]。马其芳等(2005)使用BPEIR模型和Delphi法选取了评价指标,借用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评价[6]。贾世靖等(2008)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马其芳等人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评价[7]。赵 波等(2012)基于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建立了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综合评价。张晓先等(2013)基于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目标建立了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8]。

基于上述分析,指标体系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但因为过程运算复杂,需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并且指标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模型的运算过程要充分清晰,方法要科学合理。

2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便不能只从某一因素或单一方面对其进行评价,而是需要采用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即根据事物的多个影响因素作出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对事物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因素影响的事物作出总体评价,非常适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判。

2.1 指标体系的建立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将影响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加以整体性分析和综合。本文依此建立了评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资源产出水平、资源消耗水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环境安全水平),16个二级指标(水资源产出率、土地资源产出率、能源产出率等)(表1)。

2.2 评价等级标准的建立

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使用模糊评判集:V=(v1,v2,v3,v4,v5),其中v1表示优,v2表示良,v3表示一般,v4表示较差,v5表示很差。为了能够正确给出指标所处的级别,需要对评价等级标准的临界点进行量化,方法如下:首先选取某一年的各个地区的16个二级指标数据,对每一个正向指标i,取其最大值记为xi1,最小值记为xi5,平均值记为xi3,指标值落在区间(xi3,xi1)的平均值记为xi2,指标值落在区间(xi5,xi3)的平均值记为xi4。则xi1、xi2、xi3、xi4、xi5分别代表优、良、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等级的临界值。同理,对于逆向指标进行反向操作即可。

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法,即专家调查法,专家学者对同一级指标任意两两因素重要性的匿名调查及反馈,待专家组的意见趋于一致后得出最后数值,排列成一个比较矩阵。例如对于一级指标层中的4个指标A1、A2、A3、A4,构造比较矩阵A=(aij)4x4,其第3步,对每一个评判等级vj视其重要程度赋予一个权重向量Tj,计算地区k的综合评价值S(k)=Tj×B*(k)。根据S(k)值可直观地对各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10-11]。

3 结语

本文在分析农业循环经济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详细说明了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模过程,有利于准确地对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作出评价和监测,通过横向对比,分析每个地区的优势、劣势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给决策部门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循环型农业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

4 参考文献

[1] WEMICK J AUSUBEL.National Materials Flows and the Environment[J].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1995(20):463-492.

[2] MASUIT,MORITAT,KYOGOKU J.Analysis of recycling activities using multi-sectoral economic model with material flow[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122):405-415.

[3] DALY H E,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1994:182-202.

[4] COBB C,HALSTEAD T,ROWE J.The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Summary of data and methodology[J].San Francisco Economics,1999(30):13-28.

[5] 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6):891-893.

[6] 贾世靖,刘银仓,王珊珊.基于模糊评级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436-438.

[7] 张晓先,王立,马放.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741-3743.

[8] 赵波,李根荣.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2(4):9-12.

[9] 熊启才.数学模型方法及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